close
▲靜思晨語
知足最富
◎證嚴上人
山谷溪壑有填平之時,但是人的「鼻下橫」--小小的一個嘴巴,卻永無填滿之日。
人壽有盡,慾望無窮,人生在世,知足最樂,佈施最富。每天三餐,目的原在攝取營養以維生,能知足,雖是粗茶淡飯,亦可享受菜根香濃之趣,何況「奢華一席餐,貧漢半年糧」,逞無益身心健康的口腹之慾,於己有害,於人無益,有違「人飢己肌」的慈悲心懷。
「富足當思貧窮苦」,用「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心懷,善養知足、感恩、惜福、造福的心念,及時行善助人,人生也更美麗,人間會更燦爛。
▲社論
不信感恩歲月喚不回
上個月慈濟護專學生辦了一項別出心栽,頗具深義的活動,名稱叫做「感恩的歲月」。
先不論這項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如何,光看這項活動的名稱,我們就倍受感動與安慰。
時代在變,客觀的環境也在變,隨著人際關係的冷漠與疏離,感恩的歲月似乎逐漸離我們遠去;人性之美、親情之愛、惻隱之善,也似乎隨著感恩歲月的遠去而隨風飄逝。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沒有溫情的社會就顯得特別的冷酷與痛苦。所以,感恩的歲月必須喚回,感恩的心懷必須充實,沒有感恩之心,哪裡會有關懷之情,哪裡會有回饋社會之實。
在「感恩的歲月」活動中,同學們用心良苦設計了一套體驗飢餓與匱乏的過程,試圖用連續二十個小時不吃飯、不睡覺的親身體驗,驗證飢餓的感受與匱乏的痛苦,進而覺知自己不虞匱乏之福與受之眾生者眾之恩。有知福、感恩之心,才能培養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情懷。同學的用心令人感動,年輕人的熱情令人溫馨,他們嘗試找回「感恩歲月」的努力,讓我們感到社會的光明在望。
當然,體驗飢餓不是目的,體驗飢餓只是要讓我們了解:飢餓不是罪惡,飢餓是不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讓我們知道:飢餓並不可怕,不知飢餓的痛苦才可怕。
讓我們清楚:飢餓不是永恆的問題,飢餓是一種短暫的現象。
我們所以認為飢餓本身不是罪惡,飢餓本身是個社會問題,是因為人是柤互依存的,這種依存關係,千百年未曾有變。因此,一個地方「民有飢色」,是那個地方所有地方人士之恥;一個國家「路有餓殍」,是那個國家全體民眾之辱;普天之下,路有凍死之骨,是普天之下所有人類之責。能有這樣的體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劇才不會一再發生;有這樣的覺醒,「物力維艱宜愛惜,須知四境有孤寒」的感受才會深刻。
我們所以認為飢餓不可怕,不知飢餓之苦才可怕,是因為不知飢餓之苦的人,永遠不能了解什麼是「民間疾苦」;沒有親嘗匱乏之痛的人,永遠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天下最不平之事就是「一家飽暖千家怨」,如果人人能深刻體會飢寒之苦,會對白居易:「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的悲天憫人詩句產生共鳴。
我們所以認為飢餓不是一種永恆的遺憾,而是一種短暫的現象,是因為我們相信:只要人人有解決飢餓的決心、信心與責任心,則自助人助,人間哪裡還會有缺憾,耳裏哪會再聞飢凍聲。
總而言之,體驗飢餓之苦,無非要培養知福與感恩之心,我們認為「怨懟之情不可有,感恩之心不可無」,百萬顆美善的種子,都從感恩之心出。「恩」這一個字,從因、從心。因是種子,是本源;心則能畫種種相。用心播下美善的種子,用美善的本源,畫出種種相,則所結出的花果,所畫出的畫面,都會扣人心弦,沁人心脾。「不信感恩歲月喚不回,不信青史從此盡成灰」,慈濟護專同學的「感恩歲月」活動,不啻為我們的這番信念做了良好的示範與註解!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8)
◎證嚴上人
「洗濯損盤龍」--有很多女人的賢慧,是從她們粗糙的雙手就可看得出來,因為一個任勞任怨、不嫌辛苦為家庭付出的婦女,她會毫不計較的操勞家務,雙手的形態自然會變粗變醜。
「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做母親的心心念念都是憐愛子女,尤其現在的媽媽都捨不得讓兒女洗碗做家事,怕她的手變醜。也有人體諒子女下班下課回來,已經夠累了,不忍心讓他們再做家事,這就是憐愛心,時時刻刻抱著愛子女的心態,凡事自己動手,忙得沒時間梳洗。如此數十年的勞苦、操作、拖磨,那能像少女時代那般的美麗和靈巧呢?
天下慈母心,學佛的人應該好好愛惜身體,因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為人群付出服務的功能。父母辛苦養育我們,就是期待子女能出人頭地,為人群付出力量,如能這樣才不愧為人子,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啊!
第八:遠行憶念恩。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
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體會出父母對子女的那分牽腸掛肚之情。其實父母對子女不只是小時候關心、疼愛,即使子女長大成人了,還是一樣牽腸掛肚,病在孩子的身,也是痛在父母的心啊!這就是親子一體。
孝子曾參的眼淚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曾參,他的家境雖然很窮苦,但卻非常孝順父母。有一次曾參下田幫父親耕作,父親要他除去瓜田中的雜草。由於瓜苗剛發芽,與草類似,曾參分不清瓜苗或雜草,因此把瓜苗也都拔除了。父親看了非常生氣,拿起扁擔打了他一頓。曾參被父親打了之後哭得很傷心,回家後甚至連飯也吃不下。
孔子知道這件事,就叫子貢去安慰他,但曾參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之外。他向子貢說:「我並不是因為被父親打,感受皮肉之痛而哭,而是因為父親以前打我的時候,力量很結實,表示他的身體還很健康,這次父親打我,我發現他的力量沒有以前那麼結實。想到他的身體逐漸衰邁,所以我傷心啊!我是心痛而哭,心苦得吃不下飯啊!」
這是過去聖賢的孝思!而現代的子女被父母親罵幾句,就
會馬上頂撞;連罵都受不了了,何況用打的?所以聖賢與凡夫的心念境界,不同之處就在這裡。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以前因為交通不方便,古人若要做生意或求學,出一趟門往往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儘管子女已長大,但要離開時,父母還是依依不捨,子女在外鄉,父母的心也是無時無刻的隨著子女在他鄉外里,無法有片刻的安心。
曾參長大時父親往生了,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每天上山砍柴。有天孔子有要事派一位弟子來找曾參,當時曾參在山中砍柴,做母親的無法找到他,心中一急,把手指放進口中咬痛。有句話說「母子連心」,曾參在山中砍柴,正要綑綁時,突然覺得心中一痛,他直覺的想到,一定是家中的母親有事情,因此連柴也顧不得拿,急急忙忙奔跑回家。這個故事也就是表示親子心、體相連的深情啊!
「子出關出外,母憶在他鄉」--孩子出門在他鄉異地,母親的心也是隨著孩子遠行去了。現代有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學業,不忍看孩子在台灣受到升學壓力,紛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為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父母親必須輪流陪孩子寄居國外,一個家庭分散兩地,這豈只是憶念而已啊!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孩子出門在外,做父母的就日日夜夜地思念,看不到孩子的面就擔心,一擔心起來就哭,用眼淚來表達對孩子的思念。
父母為子女牽腸掛肚,只為兒女將來的幸福著想,這就是「慈」;子女有任何苦難,做父母的都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來代受,這就是「悲」。父母對子女的心是大慈大悲,佛陀對普天下的眾生,也就是像父母在愛子女的心一樣,只不過父母的慈悲,是縮小在自己的幾個孩子身上,愛得太狹窄,而佛陀是愛普天之下的眾生。學佛就是要學習把父母心擴大為佛菩薩的心。
現代的人很容易忘掉父母生養的恩德,我曾看過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有位母親生了十個孩子,每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但是這位母親的晚景卻無依堪憐。
這位老太太的兒子中有一位是企業家,聽說單是金屋藏嬌就有五處;有一位是醫師,開了一家小型的綜合醫院,不過他的母親病倒在家鄉卻無人問候,也沒錢看醫師。
看看孩子們的成就,不難想像得出這位母親曾經如何用心地教育子女、如何辛苦地栽培他們,沒想到到了七十幾歲,人老人、病了,孩子卻忘掉了母親。
當初接到這個個案時,我們曾問過他的兒子為何不把母親接來同住?他說老人家很固執,喜歡住在家鄉。問他為什麼不常回去看她?他回道:「我太忙了,我和太太兩人輪流出國去照顧孩子啊!」
這就是現代的社會現象;照顧自己的子女是責任,但對父母親卻是抱著「又不是只有我一個子女」的心理,互相推諉。所以有句話說「多子餓死爹」,這種世態炎涼的人生,真是令人感嘆生子何用呢?
心永遠牽繫在孩子身上
佛教中有個故事,有位獵人抓到一隻猴子,把牠剖肚取骨,要熬「猴膠」,母猴一路跟隨在後,當牠看到小猴子被獵殺剖肚抽腸取骨時,傷心地一直哭一直叫,最後竟倒地而死。這位獵人心想:為何這隻母候會來送死呢?當母猴當開膛剖腹時,竟發現牠的肝腸已經寸寸截斷了!這就是「如猿泣愛,寸寸斷肝腸」。畜生之類的母愛尚且如此,況是人類母愛!子女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母親那分愛子的悲心,就像母猴憂子一樣安不下心來,
欲哭無淚、欲訴無門,所以她肝腸寸寸斷啊!
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愛護是無微不至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即使子女長大成人離鄉背井,做父母的一顆心還是牽掛在孩子的身上。
第九:深加體恤恩。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
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父母對子女真是恩深情重,我們要報答父母恩,實在是難報於萬一啊!
也許有人會感慨現在懂得報父母恩的人太少了,其實,不只是現在,過去的人也有不孝的啊!
阿闇世王欲心蒙蔽良知
佛在世時,有一位阿闇世王,他尚為太子時,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是一位虔誠的護法者。當時佛的身邊有一位弟子名叫提婆達多,他一心想要超越佛,成為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大覺者,因此就千方百計的想要殺佛滅佛。
提婆達多為了達到目的,就去勾結阿闇世,唆使他說:「你如消滅你的父親,就可以為王;我滅了佛就可以為佛,如此天下就是我們的。」阿闇世由於欲心蒙蔽良知,就真的把父王囚禁到牢中,篡位為王,並對父親斷了水糧。他的母后無法忍受兒子這種逆行,但阿闇世自立為王後,下令任何人都不能送東西給父王,母后無可奈何,只好天天沐乾淨,然後把蜜汁塗滿全身,到牢中與國王會面時,再把衣服脫掉,讓頻婆娑羅王用舌舔她身上的蜜汁。
經過了七天之後,阿闇世發現父王沒死,覺得奇怪,經打聽得知原因後,就把母后囚禁在宮內。如此再經過七天,頻婆娑羅王竟活活餓死在牢中。
母后心中又恨又痛,但終究是自己的兒子,又能奈之何。阿闇世本身也有兒子,有一天吃飯時,他兒子非要讓最喜歡的一隻狗與他們同桌共食不可,阿闇世無可奈何地答應,並感慨地說:「我身為一國之王,卻要順著兒子,與狗同桌吃飯。」
那時候母后聽了說:「這沒什麼啊!你知道嗎?小時候你的手上長了一個瘤,生了膿,你痛得一直哭,你父親為了讓你減少痛苦,竟然不怕髒也不怕臭,用嘴把膿血吸掉。」
阿闇世聽了如夢初醒,心想:我為了愛孩子,順從兒子的心與狗同桌吃飯;父母疼愛子女的心應該都是一樣的,我父親甚至用嘴吸我的膿血,這種恩德我如不知報答,那我還算人嗎!
他趕緊跑到牢中,看看父親是否還有救。但太慢了,父親已經死了,想要孝順已經來不及了,他心中那分悲痛可想而知。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即使是與佛同世的時代,同樣也有人迷失人性、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何況現在世風日下的社會?我們學佛,應該要常反省自己,是否及時知恩報恩?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我們要報答實在太困難了,等到父母年老、子女長大時,才想要報答,那已經是時日不長了,所以說恩深實難。
「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有些孩子較體貼,想要代替母親的辛勞,父母就會考慮很多,怕孩子太辛苦了:女兒要幫忙做家事,怕她雙手變粗變醜,兒子要代父親去做工,還怕他力氣不夠……,種種顧慮,都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疼愛。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有些人外出去求學聞道,天寒了,做父母的就擔心孩子身上穿的夠不夠暖和,趕快想辦法
寄去暖厚的衣服;甚至過年過節,也要把一些年節的物品寄給他鄉的子女。
我們有個委員,她的女兒在日本唸書,端午節前幾天她就開始包粽子,我問她怎麼這麼早就在包粽子了?她說:「我要趕快包好,明天叫先生搭飛機送到日本給孩子吃,讓他們也過過端午節。」無時無刻地關心孩子,這就是父母心啊!
「男女暫辛苦,常使母辛酸」--做子女的如果一時辛苦一些,做母親的心就長時難安。
第十:究竟憐愍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
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人與人之間相互都會有感情,但也會因一點小事磨擦而記恨在心;但是父母卻不一樣,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是絕對的,總是時時抱著憐愛的心來照顧子女。子女再怎麼壞、再怎麼不孝,父母還是抱著憐愍寬容的愛心來對待他們,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難,都會讓父母痛徹入骨。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蓮池大師曾說過「父母恩重如山丘」,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像大山那麼,高像大海那麼深,不管任何時候,他們對子女的愛是沒有瞬間休息的。所以說「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當孩子學走路時,父母就跟前跟後的,子女的身子晃動,母親的心也無法安定。子女一天天長大了,但父母親的關心和愛念,並不會隨之減少,即使子女已長大成人,還是關心他是否吃得飽?穿得暖?甚至子女離家在外,她的心還是永遠跟隨著孩上的身上,永遠無法安寧。即使子女年齡已到七、八十歲,但在一百歲母親的眼中,他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記得我聽過一則很感人的小故事:有位忙碌的企業家,他很喜歡打高爾夫球,每天一大早出門打球,晚上又要應酬到很晚才回來,早出晚歸,做母親的想要見孩子一面都很困難,每次看到孩子打球回來,一身汗淋淋,而且還背著重重的球袋,她看了非常心疼。
有一天她起早了,正好看到兒子背著球袋又要出門,她把兒子攔住說:「孩子啊!你何必這麼辛苦呢?不要再打球了,如果非去不可的話,倒不如請一個人代你去打吧!」
這就是慈母心,雖然這個兒子已經是好幾十歲的大企業家了,但在母親的眼中,他還是個當未長大的孩子;這就是父母愛子女的長久心,所以說「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那麼要到什麼時候,父母才盡得了愛子女的心呢?要等到他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這分愛才會終止啊!
宏恩長情,綿綿無絕
人的感情很脆弱,儘管平常感情很好、愛情很深,但稍微有一點讓對方不順意,所謂的「愛」就會很快消失。真要問世間情愛是何物?只怕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恩情是永不減損的。
父母對子女的愛,猶如細水長流,綿綿不絕,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是極其有限。須知「百善孝為先」,過去如果曾疏忽這分孝念,要趕快彌補,從現在起就去發揮孝敬還不算遲。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為人子女時時能對父母發揮孝心,就是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一天父母年老了,子女會如同父母孝敬他們的祖父母一樣地孝順父母;這就是身教,也就是愛的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感情究竟有多長呢?經文說:「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望」,要等父母壽命盡了,才無奈撒手,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宏恩長情啊!
▲慈濟訊息
感恩的人生最美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五月九日
農曆八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的日子非常殊勝,除了是每月一次的委員聯誼會外,更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
母親節對大家而言,可說是意義重大。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生養的,父母之恩,並不是言語可以道盡,也不是一年一度慶祝就能表達對親恩的那分誠意,因為父母恩重難報啊!
將祝福回向給普天下的媽媽
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但他還是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佛曾說過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描述父母親撫育孩子的艱困和恩情。佛陀甚至說:「子女即使是以最虔誠的心,用世間一切事物回報父母,也達不到父母親所給予子女的萬分之一。」可見父母對子女的恩情有多大。
今天我們能在母親節這一天共聚一堂,意義非常重大,剛才曾院長和榮譽董事、委員、慈誠隊、護專學生、行政人員、醫師、護士等人,都代表各自的單位,將一束鮮花送到我面前,其實,他們是要獻給普天下的媽媽,只不過由我在此代表普天下的母親接受大家的誠意。我要把這分誠意回向給普天下的媽媽,祝福普天下的媽媽福慧雙修,身體健康,天天吉祥。
人生來世間,如果都能把年紀大的人當成自己的父母親,年紀相若的視為我們的兄弟姐妹,年紀幼小的就如同是我們的子女,若能做到這樣,普天之下的大家庭,是多麼溫馨親切啊!
感恩生在寶島的福緣
慈濟醫院林堅熙醫師剛才向諸位報告了衣索匹亞的苦難,也很詳細地介紹了當地的生活情況,大家都看到那些媽媽們多麼辛苦地生養孩子。
反觀生長在台灣,尤其是坐在我面前的媽媽們,妳們是多麼的快樂、有福
啊!同樣身為女人,同樣要負起生兒育女的責任,衣索匹亞的婦女的生活環境是那麼惡劣,而我們卻享受著高品質的生活,看看她們,想想自己,對照之下,台灣婦女是多麼有福啊!
林醫師一行人從衣索匹亞回來時曾告訴我,他們親見一位產婦,因為交通不便、電力不足,再加上醫療軟硬體設備的嚴重匱乏而飽受折磨;衣國人民的健康可說是毫無保障,而且很多地方缺乏水源,所以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談不上。
聽說當地女人每天都要出去找水。低窪地區在下雨積貯下來的雨水,成了她們取水的來源,那些水很髒,水中佈滿了蟲。她們背著陶壺,在燥熱的天氣下翻山越嶺,走十幾公里的路才能到達,將水裝回家給全家人喝,一趟路來回要二、三十公里。一大早出門,回到加已是中午了;這壺水中午喝完了,下午再出去找水,回家已經晚上了,每天所做的就是重複的動作。
各位媽媽們,請問妳們家中使用的水是從那裏來的呢?從水龍頭吧!而水龍頭就在妳們的身邊,不管妳住的多高,仍然可以很方便地用水。
諸位,同樣身為女人,她們每天必須為了一家七八口人要喝的這兩壺水,來來回回翻山越嶺;連喝的水都不夠了,那有水可以洗澡?又那有水可以清洗東西呢?
我希望各位媽媽們一起來祝福衣國的媽媽們,而在祝福的同時,我們還要感恩--感恩我們與自己的父母有緣,所以才能投生在台灣這麼好的環境。
除了要感恩與父母的這段福緣和生長在這麼有福的地方外,也要感恩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感恩大自然和我們周遭的人群;尤其逢此佳節,更令人覺得親恩難報。
要報親恩唯有--努力奉獻人群,將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充分利用,創造價值。人生不是為享福而來,人生的意義在於發揮功能,若能把身體的功能奉獻給人群,父母生養我們才有價值,也才有功德。
今天是個很特殊的日子,我在此深深祝福普天下的父母,大家同心發願:上報父母恩,下能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大家彼此感恩,如此社會就能祥和,我們的生活就會幸福。
美麗與醜惡的人生
剛才我們也聽到慈誠隊的心路歷程。這位男士姓錢,以前他仗著家境不錯,父母疼他,用錢不虞匱乏,因此揮金似土,把錢浪費在一些不正當的場所,那時眾人在他面前稱他是「錢美麗」,但在背後極可能稱他「錢醜陋」,因為酒一喝下肚,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根本就不成人樣了--他說他有一個朋友喝了酒,竟把全身的衣服脫光,只穿衣件內褲跑到大馬路上指揮交通。這種形態美不美啊!當然一點也不美。
慈濟醫院有一個個案,患者全身紅腫、脫皮,非常痛苦,身邊又沒有親人照顧,志工陪他聊天時,問他為什麼全身紅冬冬的,而且一直脫皮,到底罹患什麼病症?他說:「有一天我喝醉了,躺在路邊的一家屋簷下睡覺,睡到半夜覺得很冷,正好有一件東西在我身邊,我順手一抱感到很溫暖,因此愈抱愈緊。等到天亮被人叫醒,才知道原來抱的不是棉被,而是一隻全身無毛,又臭又爛的癩皮狗。也許是因為被狗傳染,從那一天開始全身皮膚紅腫,到處看醫生。」諸位!這也是喝酒的後果,這位先生不但浪費錢買酒,還染上一身皮膚病。
發揮使用權的盲胞
前些日子,我在台北接到本會打來的電話:有一位住高雄的盲胞,帶了十幾為盲胞和他的子女,專程來到本會。這位盲胞開出六、七張支票總共一千萬元,捐給本會作建設基金。
工作人員問他為什麼這樣發心?他說,他從小就過著坎坷困苦的日子,三歲時母親去世,由祖父母撫養;到了六、七歲時,祖父母又身亡。由於身體不好乏人照顧,罹患眼疾又沒適時妥善治療,因此眼睛在五、六歲時就完全看不見。他的童年就是在黑暗貧困中度過。
長大後他以卜卦算命為生,由於大家對他都很信任,所以賺了不少錢,除了買一棟房子安身之外,還另買一棟房子置產。
有一天,他收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聽到我說:「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單會賺錢不稀奇,會用錢的人才有智慧」……這些話,他感到很震撼。
又有一天,他聽到我說:「現在名醫很多,但良醫有限因此除了建醫院外,我還要辦醫學院」,他前前後後把我的三句話連在一起,想到自己小時後就是失去醫治的機會,又乏人照顧,才會失明,以致一輩子痛苦地生活在黑暗中。他想到自己已有一棟安身的房子,再置產又所為何來呢?
他深深地體悟到:「既然人生並沒有『所有權』,我為什麼又要苦苦的去置產呢?我要把辛苦賺來的錢,發揮再真正有用的地方!」因此他對子女說:「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住的地方,另外那一棟多出來的房子,如果要分給你們五、六位子女,每個人也分不了多少。錢是我賺的,讓我把它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吧!倒不如把房子賣了捐給慈濟,發揮人生的使用權。」
多感人啊!像他能把錢用在適當的地方,錢花得很美。可是卻有人把錢花得沒有意義,所以剛剛錢居士說,希望每個人用錢都能用出「漂亮」的意義。
尊重生命,培養良醫
醫療是慈濟四大志業中的「大悲」,悲者拔苦,而人在有病時最痛苦,為了要拔除人生病苦,所以我建立了醫院。我在台北參觀過一家新開的大型醫院,發現慈濟醫院的設備並不亞於他們。而慈院能有今天的水準,完全是靠大家的愛護和支持,真的萬分感恩大家無條件的奉獻。
要擴增醫院的設備比較簡單,困難的是人才的需求。若只有好的設備,欠缺好的醫師,對患者而言是不尊重的,慈濟一向強調要尊重生命,所以我們必須培育良醫。
紀念堂的隔壁就是醫學院建築工地,地下室完成了,建築物已經突出了地面,記得一個多月前,我到工地時,還要低頭才能看到建築物的基層施工,現在放眼一看,就可看到地面上已有的工程,依此進度,我想下個月就要抬頭看建築物了。希望大家都能共襄盛舉,為籌募醫學院和醫療網的基金盡心盡力,共同成就功德。
今天是母親節,希望普天下的媽媽們都能得到平安、歡喜、快樂。當然也希望普天下的子女都能視天天為母親節,時時回報父母恩。
在此深深祝福大家吉祥,平安快樂,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永遠呼吸的地球
◎靜淇
辦公室前面原本有一條美麗的鳳凰林蔭大道,每到夏天,此起彼落的蟬鳴和火紅的花朵,總將兩旁的田疇綠野襯托更為亮麗。每天下班經過這條綠色隧道,都會令人忘卻一天的疲勞。
放了一個星期假日,上班時突然發現一棵棵的大樹無力的躺在地上,火紅的花朵散落滿地,霎時我的心好痛--心痛濃蔭蔽日的美景不再,更心痛人類太不尊重大自然的生命。
還不是「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還不是「為了紓解日益繁忙的交通」,所以必須將道路拓寬為四線道。心想:為什麼千篇一律總是相同的理由?難道在享受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的成果時,一定要讓大自然付出如此珍貴的資源和生命嗎?
為什麼社會大眾總是無視於花草樹木的呼救和青山綠水的流淚呢?其實,只要一個心念的轉變、一個簡單的動作,我們就可以讓大地再現活躍的生機。
以慈濟的資源回收工作來說,自民國七十九年底至今,單是紙類回收就有七千二百七十一公噸,以每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我們不但拯救了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七棵的大樹,還將回收的廢紙變賣而得一千零二十七萬元。仔細想想,每天從我們生活當中不經意浪費的資源,又有多少呢?
雖然資源回收的金額上千萬元,但是誠如上人所說:「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資源以及保護人類的健康。」
其實要保護地球、珍惜資源,應該從我們每個人做起,而最簡單、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從自備購物袋開始。根據統計,台灣地區一年大約要用掉二百二十億個購物袋,這些購物袋如果是塑膠袋,那就相當於兩百萬桶的原油;如果是紙袋,則相當於三百七十四萬棵二十年的大樹。
大家是否想過,這些購物袋停留在我們的手中可能不超過五分鐘,甚至只有幾秒鐘,但是製造塑膠袋的石油,卻需要五百萬年才能在地下形成;而二十年的大樹,成長的過程就如同人從嬰兒到成年,多漫長的歲月啊!
上人曾說過:「人生是短暫的,人只不過是宇宙的過客,但我們卻可以化剎那為永恆。」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起一念歡喜心,共同來關心周遭的環境,尊重一切生命,這豈不是留給代代子孫一個永恆的、會呼吸的地球嗎?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頂尖人物」
◎靜暘
開學了,很多孩子走上重考的命運,
可是我的孩子揹著書包,踏著快樂的步伐,
滿懷著信心,進入第四志願的學校。
親子關係是一種長久而無以選擇的關係--孩子一旦生下來,父母就有教養的責任。目前的社會,雖然早已少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多數父母仍不免希望孩子是自己的延續,因此諸多期望和要求,不斷加諸孩子的身上;在求好心切中,往往造成孩子反抗、叛逆的行為,到頭來父母的一片「好心」,卻變成了「傷心」--傷了自己和孩子的心。所以現代人常感慨「父母難為」。
曾經擔任國小老師八年的我,婚後兩個兒子相繼出世,於是辭去教職,專心在家相夫教子--當時的心態是:與其教好別人的孩子,倒不如用心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教成「頂尖人物」,因為那才是屬於自己的。而我最注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業成績」。
在孩子小學階段,我親自為他們補習功課,每日勤於閱讀國語日報,為他們剪貼好文章,並以錄音帶親口錄下好故事,期待孩子的作文能步,語文能力提高。卻沒想到「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後作文進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這個媽媽。
到了老大國二時,由於科目多、課業重,身為母親的我,已無能為力再教導,以致他們的成績大為退步。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對我說:「媽!請您笑一笑!」我露出一個笑臉,接著他:「媽媽,請您保持這個笑容,不要變。」然後拿出成績單來。「ㄆㄧㄆㄧㄅㄚㄅㄚ」--我一看成績不如我意,便兩巴掌送給他了。只見他哭喪著臉,無奈的說:「媽!您很不守信用!」
好在當時我不是慈濟委員,否則我將聽見的可能是:「媽!您忘了師公上人的三無嗎?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你要原諒我這次考不好,你要相信我:下次會考好。」
幸運的,在老大升入國三時,我踏入慈濟,上人教育我們,對子女只有義務和責任,沒有權利。我們應該以菩薩的智慧去教育子女,用媽媽的愛心去關愛一切眾生,更何況人格教育遠比考試分數來得重要。為人父母的,為什麼總是斤斤計較於區區的考試分數,而忘了留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成長呢?
高中聯考放榜前,我對孩子說:「你已經盡力了,只要榜上有名,不管第幾志願,媽媽都會祝福你。」等到放榜時,弟弟看到哥哥的名字在「第四志願」,兩個人又叫又跳跑回家。隔壁的游太太探出頭來,迫不及待的打電話向我說:「恭喜你!你的孩子大概考上第一志願吧!」我回說:「是考上第四志願。」但我已高興萬分,因為我已經懂得提高自己的水準--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用媽媽的愛心愛一切眾生,同時,對孩子懂得降低標準,不再施予壓力和苛求。
開學了,很多孩子走上重考的命運,可是我的孩子揹著書包,踏著快樂步伐,滿懷信心,進入第四志願的學校。
知足最富
◎證嚴上人
山谷溪壑有填平之時,但是人的「鼻下橫」--小小的一個嘴巴,卻永無填滿之日。
人壽有盡,慾望無窮,人生在世,知足最樂,佈施最富。每天三餐,目的原在攝取營養以維生,能知足,雖是粗茶淡飯,亦可享受菜根香濃之趣,何況「奢華一席餐,貧漢半年糧」,逞無益身心健康的口腹之慾,於己有害,於人無益,有違「人飢己肌」的慈悲心懷。
「富足當思貧窮苦」,用「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心懷,善養知足、感恩、惜福、造福的心念,及時行善助人,人生也更美麗,人間會更燦爛。
▲社論
不信感恩歲月喚不回
上個月慈濟護專學生辦了一項別出心栽,頗具深義的活動,名稱叫做「感恩的歲月」。
先不論這項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如何,光看這項活動的名稱,我們就倍受感動與安慰。
時代在變,客觀的環境也在變,隨著人際關係的冷漠與疏離,感恩的歲月似乎逐漸離我們遠去;人性之美、親情之愛、惻隱之善,也似乎隨著感恩歲月的遠去而隨風飄逝。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沒有溫情的社會就顯得特別的冷酷與痛苦。所以,感恩的歲月必須喚回,感恩的心懷必須充實,沒有感恩之心,哪裡會有關懷之情,哪裡會有回饋社會之實。
在「感恩的歲月」活動中,同學們用心良苦設計了一套體驗飢餓與匱乏的過程,試圖用連續二十個小時不吃飯、不睡覺的親身體驗,驗證飢餓的感受與匱乏的痛苦,進而覺知自己不虞匱乏之福與受之眾生者眾之恩。有知福、感恩之心,才能培養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情懷。同學的用心令人感動,年輕人的熱情令人溫馨,他們嘗試找回「感恩歲月」的努力,讓我們感到社會的光明在望。
當然,體驗飢餓不是目的,體驗飢餓只是要讓我們了解:飢餓不是罪惡,飢餓是不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讓我們知道:飢餓並不可怕,不知飢餓的痛苦才可怕。
讓我們清楚:飢餓不是永恆的問題,飢餓是一種短暫的現象。
我們所以認為飢餓本身不是罪惡,飢餓本身是個社會問題,是因為人是柤互依存的,這種依存關係,千百年未曾有變。因此,一個地方「民有飢色」,是那個地方所有地方人士之恥;一個國家「路有餓殍」,是那個國家全體民眾之辱;普天之下,路有凍死之骨,是普天之下所有人類之責。能有這樣的體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劇才不會一再發生;有這樣的覺醒,「物力維艱宜愛惜,須知四境有孤寒」的感受才會深刻。
我們所以認為飢餓不可怕,不知飢餓之苦才可怕,是因為不知飢餓之苦的人,永遠不能了解什麼是「民間疾苦」;沒有親嘗匱乏之痛的人,永遠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天下最不平之事就是「一家飽暖千家怨」,如果人人能深刻體會飢寒之苦,會對白居易:「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的悲天憫人詩句產生共鳴。
我們所以認為飢餓不是一種永恆的遺憾,而是一種短暫的現象,是因為我們相信:只要人人有解決飢餓的決心、信心與責任心,則自助人助,人間哪裡還會有缺憾,耳裏哪會再聞飢凍聲。
總而言之,體驗飢餓之苦,無非要培養知福與感恩之心,我們認為「怨懟之情不可有,感恩之心不可無」,百萬顆美善的種子,都從感恩之心出。「恩」這一個字,從因、從心。因是種子,是本源;心則能畫種種相。用心播下美善的種子,用美善的本源,畫出種種相,則所結出的花果,所畫出的畫面,都會扣人心弦,沁人心脾。「不信感恩歲月喚不回,不信青史從此盡成灰」,慈濟護專同學的「感恩歲月」活動,不啻為我們的這番信念做了良好的示範與註解!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8)
◎證嚴上人
「洗濯損盤龍」--有很多女人的賢慧,是從她們粗糙的雙手就可看得出來,因為一個任勞任怨、不嫌辛苦為家庭付出的婦女,她會毫不計較的操勞家務,雙手的形態自然會變粗變醜。
「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做母親的心心念念都是憐愛子女,尤其現在的媽媽都捨不得讓兒女洗碗做家事,怕她的手變醜。也有人體諒子女下班下課回來,已經夠累了,不忍心讓他們再做家事,這就是憐愛心,時時刻刻抱著愛子女的心態,凡事自己動手,忙得沒時間梳洗。如此數十年的勞苦、操作、拖磨,那能像少女時代那般的美麗和靈巧呢?
天下慈母心,學佛的人應該好好愛惜身體,因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為人群付出服務的功能。父母辛苦養育我們,就是期待子女能出人頭地,為人群付出力量,如能這樣才不愧為人子,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啊!
第八:遠行憶念恩。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
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體會出父母對子女的那分牽腸掛肚之情。其實父母對子女不只是小時候關心、疼愛,即使子女長大成人了,還是一樣牽腸掛肚,病在孩子的身,也是痛在父母的心啊!這就是親子一體。
孝子曾參的眼淚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曾參,他的家境雖然很窮苦,但卻非常孝順父母。有一次曾參下田幫父親耕作,父親要他除去瓜田中的雜草。由於瓜苗剛發芽,與草類似,曾參分不清瓜苗或雜草,因此把瓜苗也都拔除了。父親看了非常生氣,拿起扁擔打了他一頓。曾參被父親打了之後哭得很傷心,回家後甚至連飯也吃不下。
孔子知道這件事,就叫子貢去安慰他,但曾參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之外。他向子貢說:「我並不是因為被父親打,感受皮肉之痛而哭,而是因為父親以前打我的時候,力量很結實,表示他的身體還很健康,這次父親打我,我發現他的力量沒有以前那麼結實。想到他的身體逐漸衰邁,所以我傷心啊!我是心痛而哭,心苦得吃不下飯啊!」
這是過去聖賢的孝思!而現代的子女被父母親罵幾句,就
會馬上頂撞;連罵都受不了了,何況用打的?所以聖賢與凡夫的心念境界,不同之處就在這裡。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以前因為交通不方便,古人若要做生意或求學,出一趟門往往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儘管子女已長大,但要離開時,父母還是依依不捨,子女在外鄉,父母的心也是無時無刻的隨著子女在他鄉外里,無法有片刻的安心。
曾參長大時父親往生了,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每天上山砍柴。有天孔子有要事派一位弟子來找曾參,當時曾參在山中砍柴,做母親的無法找到他,心中一急,把手指放進口中咬痛。有句話說「母子連心」,曾參在山中砍柴,正要綑綁時,突然覺得心中一痛,他直覺的想到,一定是家中的母親有事情,因此連柴也顧不得拿,急急忙忙奔跑回家。這個故事也就是表示親子心、體相連的深情啊!
「子出關出外,母憶在他鄉」--孩子出門在他鄉異地,母親的心也是隨著孩子遠行去了。現代有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學業,不忍看孩子在台灣受到升學壓力,紛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為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父母親必須輪流陪孩子寄居國外,一個家庭分散兩地,這豈只是憶念而已啊!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孩子出門在外,做父母的就日日夜夜地思念,看不到孩子的面就擔心,一擔心起來就哭,用眼淚來表達對孩子的思念。
父母為子女牽腸掛肚,只為兒女將來的幸福著想,這就是「慈」;子女有任何苦難,做父母的都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來代受,這就是「悲」。父母對子女的心是大慈大悲,佛陀對普天下的眾生,也就是像父母在愛子女的心一樣,只不過父母的慈悲,是縮小在自己的幾個孩子身上,愛得太狹窄,而佛陀是愛普天之下的眾生。學佛就是要學習把父母心擴大為佛菩薩的心。
現代的人很容易忘掉父母生養的恩德,我曾看過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有位母親生了十個孩子,每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但是這位母親的晚景卻無依堪憐。
這位老太太的兒子中有一位是企業家,聽說單是金屋藏嬌就有五處;有一位是醫師,開了一家小型的綜合醫院,不過他的母親病倒在家鄉卻無人問候,也沒錢看醫師。
看看孩子們的成就,不難想像得出這位母親曾經如何用心地教育子女、如何辛苦地栽培他們,沒想到到了七十幾歲,人老人、病了,孩子卻忘掉了母親。
當初接到這個個案時,我們曾問過他的兒子為何不把母親接來同住?他說老人家很固執,喜歡住在家鄉。問他為什麼不常回去看她?他回道:「我太忙了,我和太太兩人輪流出國去照顧孩子啊!」
這就是現代的社會現象;照顧自己的子女是責任,但對父母親卻是抱著「又不是只有我一個子女」的心理,互相推諉。所以有句話說「多子餓死爹」,這種世態炎涼的人生,真是令人感嘆生子何用呢?
心永遠牽繫在孩子身上
佛教中有個故事,有位獵人抓到一隻猴子,把牠剖肚取骨,要熬「猴膠」,母猴一路跟隨在後,當牠看到小猴子被獵殺剖肚抽腸取骨時,傷心地一直哭一直叫,最後竟倒地而死。這位獵人心想:為何這隻母候會來送死呢?當母猴當開膛剖腹時,竟發現牠的肝腸已經寸寸截斷了!這就是「如猿泣愛,寸寸斷肝腸」。畜生之類的母愛尚且如此,況是人類母愛!子女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母親那分愛子的悲心,就像母猴憂子一樣安不下心來,
欲哭無淚、欲訴無門,所以她肝腸寸寸斷啊!
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愛護是無微不至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即使子女長大成人離鄉背井,做父母的一顆心還是牽掛在孩子的身上。
第九:深加體恤恩。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
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父母對子女真是恩深情重,我們要報答父母恩,實在是難報於萬一啊!
也許有人會感慨現在懂得報父母恩的人太少了,其實,不只是現在,過去的人也有不孝的啊!
阿闇世王欲心蒙蔽良知
佛在世時,有一位阿闇世王,他尚為太子時,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是一位虔誠的護法者。當時佛的身邊有一位弟子名叫提婆達多,他一心想要超越佛,成為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大覺者,因此就千方百計的想要殺佛滅佛。
提婆達多為了達到目的,就去勾結阿闇世,唆使他說:「你如消滅你的父親,就可以為王;我滅了佛就可以為佛,如此天下就是我們的。」阿闇世由於欲心蒙蔽良知,就真的把父王囚禁到牢中,篡位為王,並對父親斷了水糧。他的母后無法忍受兒子這種逆行,但阿闇世自立為王後,下令任何人都不能送東西給父王,母后無可奈何,只好天天沐乾淨,然後把蜜汁塗滿全身,到牢中與國王會面時,再把衣服脫掉,讓頻婆娑羅王用舌舔她身上的蜜汁。
經過了七天之後,阿闇世發現父王沒死,覺得奇怪,經打聽得知原因後,就把母后囚禁在宮內。如此再經過七天,頻婆娑羅王竟活活餓死在牢中。
母后心中又恨又痛,但終究是自己的兒子,又能奈之何。阿闇世本身也有兒子,有一天吃飯時,他兒子非要讓最喜歡的一隻狗與他們同桌共食不可,阿闇世無可奈何地答應,並感慨地說:「我身為一國之王,卻要順著兒子,與狗同桌吃飯。」
那時候母后聽了說:「這沒什麼啊!你知道嗎?小時候你的手上長了一個瘤,生了膿,你痛得一直哭,你父親為了讓你減少痛苦,竟然不怕髒也不怕臭,用嘴把膿血吸掉。」
阿闇世聽了如夢初醒,心想:我為了愛孩子,順從兒子的心與狗同桌吃飯;父母疼愛子女的心應該都是一樣的,我父親甚至用嘴吸我的膿血,這種恩德我如不知報答,那我還算人嗎!
他趕緊跑到牢中,看看父親是否還有救。但太慢了,父親已經死了,想要孝順已經來不及了,他心中那分悲痛可想而知。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即使是與佛同世的時代,同樣也有人迷失人性、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何況現在世風日下的社會?我們學佛,應該要常反省自己,是否及時知恩報恩?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我們要報答實在太困難了,等到父母年老、子女長大時,才想要報答,那已經是時日不長了,所以說恩深實難。
「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有些孩子較體貼,想要代替母親的辛勞,父母就會考慮很多,怕孩子太辛苦了:女兒要幫忙做家事,怕她雙手變粗變醜,兒子要代父親去做工,還怕他力氣不夠……,種種顧慮,都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疼愛。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有些人外出去求學聞道,天寒了,做父母的就擔心孩子身上穿的夠不夠暖和,趕快想辦法
寄去暖厚的衣服;甚至過年過節,也要把一些年節的物品寄給他鄉的子女。
我們有個委員,她的女兒在日本唸書,端午節前幾天她就開始包粽子,我問她怎麼這麼早就在包粽子了?她說:「我要趕快包好,明天叫先生搭飛機送到日本給孩子吃,讓他們也過過端午節。」無時無刻地關心孩子,這就是父母心啊!
「男女暫辛苦,常使母辛酸」--做子女的如果一時辛苦一些,做母親的心就長時難安。
第十:究竟憐愍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
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人與人之間相互都會有感情,但也會因一點小事磨擦而記恨在心;但是父母卻不一樣,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是絕對的,總是時時抱著憐愛的心來照顧子女。子女再怎麼壞、再怎麼不孝,父母還是抱著憐愍寬容的愛心來對待他們,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難,都會讓父母痛徹入骨。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蓮池大師曾說過「父母恩重如山丘」,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像大山那麼,高像大海那麼深,不管任何時候,他們對子女的愛是沒有瞬間休息的。所以說「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當孩子學走路時,父母就跟前跟後的,子女的身子晃動,母親的心也無法安定。子女一天天長大了,但父母親的關心和愛念,並不會隨之減少,即使子女已長大成人,還是關心他是否吃得飽?穿得暖?甚至子女離家在外,她的心還是永遠跟隨著孩上的身上,永遠無法安寧。即使子女年齡已到七、八十歲,但在一百歲母親的眼中,他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記得我聽過一則很感人的小故事:有位忙碌的企業家,他很喜歡打高爾夫球,每天一大早出門打球,晚上又要應酬到很晚才回來,早出晚歸,做母親的想要見孩子一面都很困難,每次看到孩子打球回來,一身汗淋淋,而且還背著重重的球袋,她看了非常心疼。
有一天她起早了,正好看到兒子背著球袋又要出門,她把兒子攔住說:「孩子啊!你何必這麼辛苦呢?不要再打球了,如果非去不可的話,倒不如請一個人代你去打吧!」
這就是慈母心,雖然這個兒子已經是好幾十歲的大企業家了,但在母親的眼中,他還是個當未長大的孩子;這就是父母愛子女的長久心,所以說「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那麼要到什麼時候,父母才盡得了愛子女的心呢?要等到他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這分愛才會終止啊!
宏恩長情,綿綿無絕
人的感情很脆弱,儘管平常感情很好、愛情很深,但稍微有一點讓對方不順意,所謂的「愛」就會很快消失。真要問世間情愛是何物?只怕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恩情是永不減損的。
父母對子女的愛,猶如細水長流,綿綿不絕,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是極其有限。須知「百善孝為先」,過去如果曾疏忽這分孝念,要趕快彌補,從現在起就去發揮孝敬還不算遲。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為人子女時時能對父母發揮孝心,就是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一天父母年老了,子女會如同父母孝敬他們的祖父母一樣地孝順父母;這就是身教,也就是愛的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感情究竟有多長呢?經文說:「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望」,要等父母壽命盡了,才無奈撒手,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宏恩長情啊!
▲慈濟訊息
感恩的人生最美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五月九日
農曆八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的日子非常殊勝,除了是每月一次的委員聯誼會外,更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
母親節對大家而言,可說是意義重大。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生養的,父母之恩,並不是言語可以道盡,也不是一年一度慶祝就能表達對親恩的那分誠意,因為父母恩重難報啊!
將祝福回向給普天下的媽媽
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但他還是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佛曾說過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描述父母親撫育孩子的艱困和恩情。佛陀甚至說:「子女即使是以最虔誠的心,用世間一切事物回報父母,也達不到父母親所給予子女的萬分之一。」可見父母對子女的恩情有多大。
今天我們能在母親節這一天共聚一堂,意義非常重大,剛才曾院長和榮譽董事、委員、慈誠隊、護專學生、行政人員、醫師、護士等人,都代表各自的單位,將一束鮮花送到我面前,其實,他們是要獻給普天下的媽媽,只不過由我在此代表普天下的母親接受大家的誠意。我要把這分誠意回向給普天下的媽媽,祝福普天下的媽媽福慧雙修,身體健康,天天吉祥。
人生來世間,如果都能把年紀大的人當成自己的父母親,年紀相若的視為我們的兄弟姐妹,年紀幼小的就如同是我們的子女,若能做到這樣,普天之下的大家庭,是多麼溫馨親切啊!
感恩生在寶島的福緣
慈濟醫院林堅熙醫師剛才向諸位報告了衣索匹亞的苦難,也很詳細地介紹了當地的生活情況,大家都看到那些媽媽們多麼辛苦地生養孩子。
反觀生長在台灣,尤其是坐在我面前的媽媽們,妳們是多麼的快樂、有福
啊!同樣身為女人,同樣要負起生兒育女的責任,衣索匹亞的婦女的生活環境是那麼惡劣,而我們卻享受著高品質的生活,看看她們,想想自己,對照之下,台灣婦女是多麼有福啊!
林醫師一行人從衣索匹亞回來時曾告訴我,他們親見一位產婦,因為交通不便、電力不足,再加上醫療軟硬體設備的嚴重匱乏而飽受折磨;衣國人民的健康可說是毫無保障,而且很多地方缺乏水源,所以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談不上。
聽說當地女人每天都要出去找水。低窪地區在下雨積貯下來的雨水,成了她們取水的來源,那些水很髒,水中佈滿了蟲。她們背著陶壺,在燥熱的天氣下翻山越嶺,走十幾公里的路才能到達,將水裝回家給全家人喝,一趟路來回要二、三十公里。一大早出門,回到加已是中午了;這壺水中午喝完了,下午再出去找水,回家已經晚上了,每天所做的就是重複的動作。
各位媽媽們,請問妳們家中使用的水是從那裏來的呢?從水龍頭吧!而水龍頭就在妳們的身邊,不管妳住的多高,仍然可以很方便地用水。
諸位,同樣身為女人,她們每天必須為了一家七八口人要喝的這兩壺水,來來回回翻山越嶺;連喝的水都不夠了,那有水可以洗澡?又那有水可以清洗東西呢?
我希望各位媽媽們一起來祝福衣國的媽媽們,而在祝福的同時,我們還要感恩--感恩我們與自己的父母有緣,所以才能投生在台灣這麼好的環境。
除了要感恩與父母的這段福緣和生長在這麼有福的地方外,也要感恩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感恩大自然和我們周遭的人群;尤其逢此佳節,更令人覺得親恩難報。
要報親恩唯有--努力奉獻人群,將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充分利用,創造價值。人生不是為享福而來,人生的意義在於發揮功能,若能把身體的功能奉獻給人群,父母生養我們才有價值,也才有功德。
今天是個很特殊的日子,我在此深深祝福普天下的父母,大家同心發願:上報父母恩,下能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大家彼此感恩,如此社會就能祥和,我們的生活就會幸福。
美麗與醜惡的人生
剛才我們也聽到慈誠隊的心路歷程。這位男士姓錢,以前他仗著家境不錯,父母疼他,用錢不虞匱乏,因此揮金似土,把錢浪費在一些不正當的場所,那時眾人在他面前稱他是「錢美麗」,但在背後極可能稱他「錢醜陋」,因為酒一喝下肚,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根本就不成人樣了--他說他有一個朋友喝了酒,竟把全身的衣服脫光,只穿衣件內褲跑到大馬路上指揮交通。這種形態美不美啊!當然一點也不美。
慈濟醫院有一個個案,患者全身紅腫、脫皮,非常痛苦,身邊又沒有親人照顧,志工陪他聊天時,問他為什麼全身紅冬冬的,而且一直脫皮,到底罹患什麼病症?他說:「有一天我喝醉了,躺在路邊的一家屋簷下睡覺,睡到半夜覺得很冷,正好有一件東西在我身邊,我順手一抱感到很溫暖,因此愈抱愈緊。等到天亮被人叫醒,才知道原來抱的不是棉被,而是一隻全身無毛,又臭又爛的癩皮狗。也許是因為被狗傳染,從那一天開始全身皮膚紅腫,到處看醫生。」諸位!這也是喝酒的後果,這位先生不但浪費錢買酒,還染上一身皮膚病。
發揮使用權的盲胞
前些日子,我在台北接到本會打來的電話:有一位住高雄的盲胞,帶了十幾為盲胞和他的子女,專程來到本會。這位盲胞開出六、七張支票總共一千萬元,捐給本會作建設基金。
工作人員問他為什麼這樣發心?他說,他從小就過著坎坷困苦的日子,三歲時母親去世,由祖父母撫養;到了六、七歲時,祖父母又身亡。由於身體不好乏人照顧,罹患眼疾又沒適時妥善治療,因此眼睛在五、六歲時就完全看不見。他的童年就是在黑暗貧困中度過。
長大後他以卜卦算命為生,由於大家對他都很信任,所以賺了不少錢,除了買一棟房子安身之外,還另買一棟房子置產。
有一天,他收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聽到我說:「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單會賺錢不稀奇,會用錢的人才有智慧」……這些話,他感到很震撼。
又有一天,他聽到我說:「現在名醫很多,但良醫有限因此除了建醫院外,我還要辦醫學院」,他前前後後把我的三句話連在一起,想到自己小時後就是失去醫治的機會,又乏人照顧,才會失明,以致一輩子痛苦地生活在黑暗中。他想到自己已有一棟安身的房子,再置產又所為何來呢?
他深深地體悟到:「既然人生並沒有『所有權』,我為什麼又要苦苦的去置產呢?我要把辛苦賺來的錢,發揮再真正有用的地方!」因此他對子女說:「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住的地方,另外那一棟多出來的房子,如果要分給你們五、六位子女,每個人也分不了多少。錢是我賺的,讓我把它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吧!倒不如把房子賣了捐給慈濟,發揮人生的使用權。」
多感人啊!像他能把錢用在適當的地方,錢花得很美。可是卻有人把錢花得沒有意義,所以剛剛錢居士說,希望每個人用錢都能用出「漂亮」的意義。
尊重生命,培養良醫
醫療是慈濟四大志業中的「大悲」,悲者拔苦,而人在有病時最痛苦,為了要拔除人生病苦,所以我建立了醫院。我在台北參觀過一家新開的大型醫院,發現慈濟醫院的設備並不亞於他們。而慈院能有今天的水準,完全是靠大家的愛護和支持,真的萬分感恩大家無條件的奉獻。
要擴增醫院的設備比較簡單,困難的是人才的需求。若只有好的設備,欠缺好的醫師,對患者而言是不尊重的,慈濟一向強調要尊重生命,所以我們必須培育良醫。
紀念堂的隔壁就是醫學院建築工地,地下室完成了,建築物已經突出了地面,記得一個多月前,我到工地時,還要低頭才能看到建築物的基層施工,現在放眼一看,就可看到地面上已有的工程,依此進度,我想下個月就要抬頭看建築物了。希望大家都能共襄盛舉,為籌募醫學院和醫療網的基金盡心盡力,共同成就功德。
今天是母親節,希望普天下的媽媽們都能得到平安、歡喜、快樂。當然也希望普天下的子女都能視天天為母親節,時時回報父母恩。
在此深深祝福大家吉祥,平安快樂,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永遠呼吸的地球
◎靜淇
辦公室前面原本有一條美麗的鳳凰林蔭大道,每到夏天,此起彼落的蟬鳴和火紅的花朵,總將兩旁的田疇綠野襯托更為亮麗。每天下班經過這條綠色隧道,都會令人忘卻一天的疲勞。
放了一個星期假日,上班時突然發現一棵棵的大樹無力的躺在地上,火紅的花朵散落滿地,霎時我的心好痛--心痛濃蔭蔽日的美景不再,更心痛人類太不尊重大自然的生命。
還不是「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還不是「為了紓解日益繁忙的交通」,所以必須將道路拓寬為四線道。心想:為什麼千篇一律總是相同的理由?難道在享受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的成果時,一定要讓大自然付出如此珍貴的資源和生命嗎?
為什麼社會大眾總是無視於花草樹木的呼救和青山綠水的流淚呢?其實,只要一個心念的轉變、一個簡單的動作,我們就可以讓大地再現活躍的生機。
以慈濟的資源回收工作來說,自民國七十九年底至今,單是紙類回收就有七千二百七十一公噸,以每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我們不但拯救了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七棵的大樹,還將回收的廢紙變賣而得一千零二十七萬元。仔細想想,每天從我們生活當中不經意浪費的資源,又有多少呢?
雖然資源回收的金額上千萬元,但是誠如上人所說:「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資源以及保護人類的健康。」
其實要保護地球、珍惜資源,應該從我們每個人做起,而最簡單、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從自備購物袋開始。根據統計,台灣地區一年大約要用掉二百二十億個購物袋,這些購物袋如果是塑膠袋,那就相當於兩百萬桶的原油;如果是紙袋,則相當於三百七十四萬棵二十年的大樹。
大家是否想過,這些購物袋停留在我們的手中可能不超過五分鐘,甚至只有幾秒鐘,但是製造塑膠袋的石油,卻需要五百萬年才能在地下形成;而二十年的大樹,成長的過程就如同人從嬰兒到成年,多漫長的歲月啊!
上人曾說過:「人生是短暫的,人只不過是宇宙的過客,但我們卻可以化剎那為永恆。」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起一念歡喜心,共同來關心周遭的環境,尊重一切生命,這豈不是留給代代子孫一個永恆的、會呼吸的地球嗎?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頂尖人物」
◎靜暘
開學了,很多孩子走上重考的命運,
可是我的孩子揹著書包,踏著快樂的步伐,
滿懷著信心,進入第四志願的學校。
親子關係是一種長久而無以選擇的關係--孩子一旦生下來,父母就有教養的責任。目前的社會,雖然早已少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多數父母仍不免希望孩子是自己的延續,因此諸多期望和要求,不斷加諸孩子的身上;在求好心切中,往往造成孩子反抗、叛逆的行為,到頭來父母的一片「好心」,卻變成了「傷心」--傷了自己和孩子的心。所以現代人常感慨「父母難為」。
曾經擔任國小老師八年的我,婚後兩個兒子相繼出世,於是辭去教職,專心在家相夫教子--當時的心態是:與其教好別人的孩子,倒不如用心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教成「頂尖人物」,因為那才是屬於自己的。而我最注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業成績」。
在孩子小學階段,我親自為他們補習功課,每日勤於閱讀國語日報,為他們剪貼好文章,並以錄音帶親口錄下好故事,期待孩子的作文能步,語文能力提高。卻沒想到「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後作文進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這個媽媽。
到了老大國二時,由於科目多、課業重,身為母親的我,已無能為力再教導,以致他們的成績大為退步。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對我說:「媽!請您笑一笑!」我露出一個笑臉,接著他:「媽媽,請您保持這個笑容,不要變。」然後拿出成績單來。「ㄆㄧㄆㄧㄅㄚㄅㄚ」--我一看成績不如我意,便兩巴掌送給他了。只見他哭喪著臉,無奈的說:「媽!您很不守信用!」
好在當時我不是慈濟委員,否則我將聽見的可能是:「媽!您忘了師公上人的三無嗎?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你要原諒我這次考不好,你要相信我:下次會考好。」
幸運的,在老大升入國三時,我踏入慈濟,上人教育我們,對子女只有義務和責任,沒有權利。我們應該以菩薩的智慧去教育子女,用媽媽的愛心去關愛一切眾生,更何況人格教育遠比考試分數來得重要。為人父母的,為什麼總是斤斤計較於區區的考試分數,而忘了留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成長呢?
高中聯考放榜前,我對孩子說:「你已經盡力了,只要榜上有名,不管第幾志願,媽媽都會祝福你。」等到放榜時,弟弟看到哥哥的名字在「第四志願」,兩個人又叫又跳跑回家。隔壁的游太太探出頭來,迫不及待的打電話向我說:「恭喜你!你的孩子大概考上第一志願吧!」我回說:「是考上第四志願。」但我已高興萬分,因為我已經懂得提高自己的水準--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用媽媽的愛心愛一切眾生,同時,對孩子懂得降低標準,不再施予壓力和苛求。
開學了,很多孩子走上重考的命運,可是我的孩子揹著書包,踏著快樂步伐,滿懷信心,進入第四志願的學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