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歡喜自在迎新春
◎證嚴上人
日日為善、每一天造福人群,
在做中得到歡喜,
就是修福。
身處人群中,
難免有人我是非的困擾,
能以善解轉化煩惱,而得到自在,
就是智慧。
新春開始,
祝福人人--
福從做中得歡喜,
慧從善解得自在。
▲社論
超越種族宗教界線的愛
花蓮一位泰雅族的年輕人因車禍不治,他的母親得知兒子器官可以捐贈救助他人,雖然內心一度掙扎是否依循傳統保留全屍,還是毅然決定捐出。這分在慈濟醫院的大捨,使五十餘人受惠,重燃他們生之希望。
一位哥斯大黎加籍的神父到瓜地馬拉辦孤兒院,收容許多乏人照顧的窮人小孩,因為經費有限,神父都要回母國辛苦勸募或教書賺錢。美國慈濟志工和瓜國台商為他的精神感動,前去提供人力物力的協助;先前也為一個兒童社區活動中心的建立辦大型義賣募款。
在南非德本這個度假勝地,觀光客只看到美麗的海岸,以及黑人種族民俗歌舞表演或手工藝品展示,看不到這個國家被愛滋病和貧窮襲擊的悲哀。當地慈濟志工從七年前開始,深入被外界遺忘的窮鄉僻壤,為祖魯族婦女奔走成立裁縫職訓班。如今已開辦五百二十四個職訓班,有一萬四千人因此學得一技之長,不僅改善家計,更有四百人成為社區志工,投入愛滋關懷和防治行列。
發生在最近的這幾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突破種族宗教界線的愛。
那位泰雅族的母親信的是天主教,南非祖魯族志工很多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兩者在當地都是弱勢的原住民;而瓜國那位神父、海外的慈濟志工,對當地人而言也都是外國人。雖然有這些區別,他們都敞開心中的大門,主動擁抱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這條助人的路是他們以意志和利他的信念走出來的,可能孤立無援,可能充滿考驗,還是勇敢走下去,成就了許多令人鼓舞的美事。例如,泰雅媽媽既要忍喪子之痛,又要力排親人的反對意見,內心之苦可想而知,她對一念善心的堅持,最終也感動了族人。
又如南非志工起初下鄉到各村辦說明會,說服部落婦女參加職訓,成立之後又要定期訪查關懷。翻山越嶺,有時得花上整整一天的車程。儘管所經之處是簡陋的貧民區,黃土地似少了綠意生機,但是多年的用心用愛經營,竟也號召了當地婦女加入服務族人的濟貧行列;即使台商、慈青志工因工作他遷而有所流動,這股本土的力量也正日漸茁壯中。
在慈濟世界中,我們看到在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仍有種種不同形式的匱乏--有的是身體已部分損壞,必須移植新的器官更新;有的是貧病交加,乏人聞問。眼看著這種種匱乏引來悲嘆與絕望,從何處伸來的援手使得絕處逢生,使得許多人的生命全局改觀。
真要禮讚這超越種族宗教界線的大愛!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從「大愛」中得大智慧
大愛電視台五歲了。年僅五歲的大愛台,默默承擔著淨化人心的使命。
自去年十月起,紐西蘭已經可以全天候觀賞到大愛電視節目了。有了大愛台,讓人能更即時了解慈濟在做些什麼;只要打開大愛節目,無一不是具有教育啟發性的生命對話,透過內心的體會,從受用到改變自己。
有大愛台陪伴,生活有和風,人人以歡喜心、感恩心走進彼此的心靈世界。身處娑婆世界,大部份人心中都有無明的煩惱,只要我們轉到大愛電視頻道,一顆浮動的心就靜了下來,用心看、用心體會,從靜思中調整自己的腳步。能從生活中學習、成長,不就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嗎?
「溫暖滿人間」節目裏,曾有這麼一段話:「大愛五歲了,大愛關懷的腳步曾經到了那裏?」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因有眾人無所求地付出,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光明面以及未來的希望;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愛的力量。
鎖定大愛台,行中無礙又自在,祝福人人從大愛中得大智慧。
紐西蘭 慈捷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一句簡單而從小就熟悉的話,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去身體力行?
就拿「環保」來說,有些人可能抱持著事不關己的態度,認為這些微不足道的事,少他一人或多他一人做,應該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吧!若真如此,每個人都多丟些垃圾、少做些資源回收的舉動,那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現今的社會,若是每個人都能把小小的善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像慈濟人般秉持大愛、樂於助人,那聚集而成的力量將十分可觀。證嚴上人曾說:「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我想就是這種精神吧!
高雄 林信瑋
逆境現前,心存感恩
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是心靈上的一大傷痛;而手術房和加護病房外的等待滋味,也是精神上一大考驗。身為罕見疾病孩童家屬的我,感觸頗多。我的兩個兒子皆因罹患一種罕見的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缺乏汗腺及毛囊、牙齒發育不全。
由於先天性汗腺缺乏,故體溫調節失調,容易發燒,因此我便固定找一位了解兩兄弟體質的醫師,在每次發病時
給予適當的處理;也因為毛囊缺乏,導致頭髮稀疏,常被誤認為化療病童。至於發育不全的牙齒,也固定找一位牙醫師做口腔保健和義齒的裝置,才不致影響孩子的營養和外貌。
隨著歲月流轉,兩個兒子已是十五和十一歲了,智力資質平庸,但我已非常滿足;因為當初醫師診斷預言,恐活不過十歲。如今,看著吾兒天真無邪燦爛的笑顏,似可揮去掩藏心中十餘年來提心吊膽的陰霾;來日方長,我期許自己要更有信心、毅力和勇氣,去面對未來種種的挑戰。
上天要你做一個不一樣的父母,賦予特別的使命,而送給你一個特別的禮物。「逆境現前時,心存感恩。」每逢我遭遇挫折不如意時,這句座右銘便成了支持我的原動力,更啟發我的智慧,讓我勇於向前。
嘉義 袁麗美
向善的召喚
回憶起五年多前,剛入獄服刑之際,對一切皆感陌生,且心存驚恐,心想這下人生全完了,只因當初不聽規勸沉迷於酒和賭之中,今方付出身繫囹圄的代價,內心滿是無奈與悲哀,思緒交雜茫然不知所措。
本以為生命就如此茫然度過的我,突然接到了一封慈濟志工江秀鑾的來信,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我無限的關心和鼓勵,頓時觸動我心深處,茫然了十餘年的心終於開啟了曙光。那是向善的召喚,讓我那罪惡的心靈,有了洗滌的機會;生命不再是痛苦的追憶,而有了急轉的方向,雖然無法彌補這十餘年的浪蕩,但終是開啟了我生命的另一章。
走過五年多個苦澀的日子,我已漸從懺悔、覺悟中走出陰霾。囹圄規律的生活以及江師姊的諄諄教誨,不僅使我徹底擺脫了罪惡的枷鎖,也讓我有重拾生命意義和尊嚴的體悟。儘管我曾失去許多,但也從證嚴上人的法語中體會出不少人生道理,我定會將它善用於日常中,把握當下,徹底戒除心中的「貪、瞋、癡」。
鐵窗生涯無法消滅我向善的決心,藉著這段脫離世俗牽絆的歲月,我會以悔改之心來痛定思痛,充實及磨鍊自己。如今離自由之日已近,我以至誠的心發願,來日重新踏入社會,將竭盡一生來彌補所造成的錯誤,永遠跟隨慈濟的腳步,以助人為職志。
高雄 李先生
傳承大愛
十八個月前,有幸承擔成為慈濟墨西加利聯絡點負責人,抱著一顆戰戰兢兢學習的心,接引了不少當地志工。由於地處美國加州和墨西哥邊界,又是一個沙漠小城,華人很少,我向外國友人解釋:慈濟大愛是無國界的,更沒有宗教和種族的界線,只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聞聲救苦,是人人皆可為的。
我感恩這群墨西哥和美國朋友,他們放下宗教的籓籬,和信仰佛教的我們一起在邊界播撒大愛種子。他們認同慈濟的理念,一起參與靜思語共修和每月一次的茶會,並接引親朋好友加入慈濟大愛的行列。當有人質疑時,他們一致的回答是:「大愛是沒有宗教界線的。」
今年一月三十一日在會所舉辦的歲末祝福、迎新暨點心燈晚會,既溫馨又隆重,從與會小朋友專注的眼神中,我知道大愛的種子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開始萌芽;而大人們更是體會了愛的真諦,傳達了彼此心靈的領悟。在這裏,我們欣喜且感恩地看見大愛有了傳承。
墨西哥 郭元瑾
▲無盡藏
一個觀念,人生大不同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怎樣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端看個人如何運用生命、用什麼觀念面對人生:
觀念對了,就能利益人群;
觀念偏差,就是空白的人生。
要成就一件好事,必須長年累月付出,才能孕育出美好果實。
五、六年前,南部有一群慈濟人醫會成員,定期走入偏遠且交通不便的村落,送去醫療資源,也為當地長久以來耐病耐痛的老人家,帶去一分愛的關懷。
這分照護一直持續到大林慈院啟業,院內的醫護同仁和志工自我期許,要在雲嘉南地區建立愛的醫療人文,不只將這分真誠的愛和關懷發揮在病人身上,也要向附近村莊延伸。
因此,他們與南部的人醫會結合,每個月分頭走入偏遠村莊,帶去內外科、眼科、牙科、中醫科、復健科等診療服務。較之過去,不但醫師陣容更堅強,醫療設備也更齊全,彷彿是一個小小的活動醫院。
當地民眾滿懷感恩地說:「慈濟義診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也讓我們的生命有保障。」最近,有感於部分地區交通不便、老人家又多,對於醫療資源有迫切的需求,大林慈院便安排醫師輪流駐診;就連大年初一,也同樣有醫師在當地守護民眾健康。
除義診之外,也進行衛教、帶
動社區民眾健康自我照護的觀念;這樣的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在台北、台中、嘉義、花蓮、高雄、屏東等台灣各鄉鎮社區,都有志工在推動。
以真誠的笑容和愛心,
膚慰一顆顆原本陌生的心靈,
讓真誠的愛無處不在。
不只台灣,海外具醫護專業的慈濟志工,也深入各貧苦無醫地區,發揮守護生命、拔除病苦的良能。
菲律賓全國有七千多個大小島嶼,慈濟志工七年多來深入各個貧窮偏僻的無醫村、無醫島義診,為許許多多兔脣、甲狀腺腫大、白內障、腫瘤……等病患拔除長年的病苦。
為了圓滿義診任務,志工不但要將全套醫療器械事先用貨櫃運抵,還要在義診前夕勘察現場,打掃、佈置克難的場地;醫師們則親自動手補紗窗、架電燈,還要驅趕蚊蠅……
志工在當地看到了病苦,也看到了人性的樂觀和勇敢。許多孩子滿嘴爛牙,醫師在為其拔牙時,他們非但不喊痛,看到病牙被拔起來,還雙掌一拍,表現出很快樂的樣子!有些病患的病無法現場解決,醫師也會安排他們住進城裏的大醫院,再親自為其動手術。
一九九三年二月成立的美國慈濟義診中心,志工以巧思和真誠的愛,在中心內規畫了一間浴室,準備了乾淨的衣服,讓前來求診的街友可以在此享受一個舒服的熱水澡,再接受醫師診療服務。
除了定點服務,志工們更將援助的腳步跨到美墨邊境。當地有許多嚮往美國生活的墨西哥裔民眾,他們越過一大片沙漠來到此地,生活非常窮困辛苦。慈濟志工經常為他們舉行義診,也深入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得知許多孩子因為家貧而失學,便幫他們蓋一間學校。
美國還有一群「農工」攜家帶眷住在廂型車裏,隨著各地蔬果收成季節遷徙打工,幫忙採收蔬果;其中不少是非法入境美國的墨西哥人,他們居無定所,而且沒有醫療保險,因此非常需要醫療照顧。
二000年七月,慈濟義診巡迴車開始隨著農民遷徙的足跡,展開免費醫療服務。
車上設有牙科和內科。一位先生前來看診,才剛上診療車便眼睛一亮,看完病後他說:「我這輩子從未看過這樣設備齊全的醫療車、接受這樣細心的醫療!」離去前,他又告訴志工:「在這裏看病真好,醫師、護士很好,我從來沒有被這樣愛過!」
感恩這些有愛心的大醫王、白衣大士以及志工菩薩,願意去到偏遠窮困的地區,在髒亂、克難的場地裏施醫施藥;他們以真誠的笑容和愛心,膚慰一顆顆原本陌生的心靈,並且用心啟發當地愛心人士一起加入,充分發揮他們的醫療良能,讓這分真誠的愛無處不在。
不只要當好醫師,
也要當病人生命的好導師,
讓他們在生死關卡能輕安自在。
慈濟四大志業,無論是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都是應社會的需要而開展--慈善是針對苦難變故,給予衣食的滿足;醫療是針對疾病傷害,給予健康的守護;教育是針對智識缺乏,給予慧命的成長;文化是針對人心混亂,給予心靈的安定。
無論是大林,或是花蓮、關
山、玉里,每天都有慈濟的醫療團隊在搶救生命;而這些都來自於眾人點點滴滴的愛心支援,讓慈濟醫療可以不計成本也不談營利,作為守護民眾生命的磐石。
關山慈院骨科主治醫師潘永謙,過年期間幾乎都留守醫院值班服務病人;大年初九那天中午,當他結束工作,開車回花蓮途中,在池上遇見一場車禍--有位老人家骨頭斷了,全身也有多處受傷。潘醫師緊急聯絡救護車,將老人家送到關山慈院,連夜為其進行手術達六、七個小時,實在讓人很感動。
佛陀能醫治人的心、成長眾生的慧命,所以又號「大醫王」;人間最苦,莫過生命的病痛掙扎,醫師能解除人的病痛、守護人的生命,就如活佛,所以醫師是人間的「大醫王」。
當初為了解決東部民眾的病苦,我咬緊牙關蓋醫院;醫院建好後,我更不自量力地興辦護專、醫學院,為的就是培育出技術與愛心兼備的醫護人員,也就是「大醫王」和「白衣大士」,在拔除病人的病苦同時,也能解開其煩惱心結。
如今,這一株株新芽都已漸漸茁壯,長成庇護生命的大樹。今年二月中旬,慈濟大學醫學系第四屆學生進入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受袍當天,我聽到他們的宣示,無不都是愛。
醫師一定要以愛心、細心、耐心來呵護生命、走進人人生命的世界,幫助他解脫病痛苦難;不只是當個好醫師,也應該要當生命的好導師,引導人透徹生死,面對生死關卡能輕安自在。
生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
如何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端看個人怎麼利用生命。
生命,有人重如泰山,有人輕如鴻毛。佛陀說,生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如何才是有價值的人生?端看個人怎麼利用生命。
花蓮有一位三十二歲的泰雅族男子,今年二月初因車禍意外被醫師宣判腦死。他的母親很有智慧,決定捐出兒子的全身器官造福人群,來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
到目前為止,他的心、肝、腎和眼角膜,已經挽救了六條生命;更難得的是,全身的骨骼都存入了花蓮慈院的骨骼銀行,未來預計可造福好幾十人。消息傳回青年的家鄉,原本堅持全屍曲葬傳統的族人們都感到很驕傲,並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送走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一位十七歲的女大學生是受贈眼角膜的兩位患者之一,她在移植隔日拆開紗布換藥時,就已經能看見了。她高興地立下一個心願--將來要帶著「大哥哥的眼睛」,去看看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人事物。
發生意外的確很不幸,也讓人不捨;雖然他的生命已經結束,卻把無用的身體再次活用,造福了好幾個家庭,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能否發揮價值,只在一個觀念而已。觀念對了,就能善盡本分且付出大愛;觀念偏差,人生不但一片空白,更可能陷入罪惡的深淵,而難以自拔。
生命到底有多長無法估計,活得健康快樂最重要;身體健康還要加上心靈的健康,才是真正健康;這樣的人生才會快樂,也才有價值。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三日至十八日,講於花蓮)
▲聞思修
落葉新芽
◎陳慶瑞
葉落葉出,天地一瞬;前葉今芽,宇宙如一。
了悟自然變易之道,善體宇宙恆常法則,
生生滅滅,來來去去……
仲春三月,春雷驚蟄之後,大地雖仍春寒料峭,天空卻常萬里無雲。
開車返家,途經屏東市博愛路上,寬闊的快車道兩旁,原本綠意盎然的桃花心木,卻在春風悄悄輕拂下,不經意地潑灑出一大片紅黃相間的彩色新裝。這種大地寫意的畫作,已為自然時序的舞台,勾勒出幾許熱鬧的氣息。
初見此種時序轉變,係在校園角落處。一株原本記憶中的黛綠大樹,卻意外地為深咖啡色的樹葉所覆蓋,猶如被烈日烤焦一般。樹的外表了無生機、狀似枯木,在滿園綠意無限鋪陳之下,顯得非常突兀。樹下飄落枯葉幾許,呈現不均衡分布,微風過處,隨風起落。
平素行經此地,總是行色匆匆,並未刻意了解樹名,彼此情感也總是有限。因此,當瞥見其中一棵樹木遭逢變故時,雖內心感到訝異,也未能進一步探究。終究,在複雜的世俗社會中,我們所能關心的事物,似乎也極其有限。
直至今天,發現道路兩旁的行道樹,也同樣被彩繪成各種深淺不一的紅黃咖啡色澤之時,才驀然驚覺原本黛綠的桃花心木,業已在大地的催促下,積極準備換裝。
而校園中的那棵樹,原來就是桃花心木。它也謹遵時序,依循自然法則,從黃葉開始以至於形成深咖啡色,期間的變裝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只是平時忙忙碌碌的我們,似乎總是錯過欣賞自然變化的過程,而僅能在事後空留無限感嘆而已。
枯葉落盡之後,滿樹新芽似乎在一夕之間突然迸出,難得一見的疏影橫斜畫面,又再度為無盡的綠葉所掩蓋。葉落葉出,天地一瞬;前葉今芽,宇宙如一。了悟自然變易之道,善體宇宙恆常法則,生生滅滅,來來去去。終究,改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自然。
無邊落葉翩翩下,不盡新芽滾滾來。春風拂面,桃花心木換春裝;大地驚蟄,無限菩提展新葉。世事更替,總見大地因緣;生機綿延,只緣頓悟自然。清澄心境,自然物我合一;棄絕怨懟,將更喜捨包容。終究,事有本末,物有終始,不求意盡,則可無窮!
▲聞思修
櫻桃樹
◎張慈育
濃密的櫻桃葉倉促隨著寒風凋零,
滿地殘枝敗葉也隨冰雪和入泥中;
然而當春暖花開,落葉滋養了地上萬物,
櫻桃樹也將更茁壯茂密……
前院的籬笆下,一向嗜愛蒔花的兒子,在新世紀一開始,喜孜孜地買回一株未及肩高,莖幹只有大拇指粗的櫻桃樹。枝頭疏疏落落地垂下幾根枝條,乍看之下,一點也不起眼,價錢卻不便宜,我難免嘮叨他幾句。之後,看兒子有如寶貝般地呵護,多少被他的愛心所感動。
不久,移居美國加州的友人送了我們一盆觀音竹,因竹條也是細細軟軟的,於是我乾脆把竹子分成兩簇,陪侍在櫻桃樹的後兩側,這樣櫻桃樹看起來就沒那麼單調了。
起初,我只不過抱著愛屋及烏的心態照顧櫻桃樹,沒想到隔年春天,不但莖幹已有小拳頭大,低垂的枝條也冒出很多新芽。不久,花苞綻放了,枝條掛滿小白花,加上背後翠竹的陪襯,搖身一變成了我們家的「寵物」。
枝條纍纍下垂的小白花,有如滿天小星斗;當它迎著微風搖曳時,又如輕盈的小淑女;加上滿園盛開的花卉,讓路過的行人,忍不住駐足欣賞一番,也替我們這棟老舊的房子,增添些許生趣!
一恍,這棵櫻桃樹,在我們家已是第三秋了,每天隔著落地窗,目光和它接觸豈止千百回,卻是愈看愈歡喜。
記不得是那一天了,夜半忽聞陣陣風雨聲,翌晨,拉開窗簾,不禁讓我驚愕不已,急呼家人前來!整棵原本墨綠的櫻桃葉,僅一夜間,全變得通紅,而且紅得晶瑩剔透,與背後仍保持原貌的翠竹,相映成趣。
雖然昨日的綠蔭,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難驅悵然若失之感,不過,當下卻讓我欣賞到「一雨成秋」的美景!
傍晚,更奇特的景象又出現了!僅僅一陣疾風,夾帶著驟雨,竟然把整棵還來不及欣賞的紅葉,吹落滿地,只剩幾片殘葉掛在枝椏,隨風顫動……望著滿地落葉,剎時,內心萌起一陣落寞!還好,在寒風料峭中屹立的翠竹,仍為蕭瑟的庭院,留下一隅黛綠。
今年,秋天的腳步又悄然掠過,凜然警覺佛經上所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真理。上人今年更向弟子殷切叮嚀:「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心念一轉,雖然濃密的櫻桃葉,已倉促地隨著寒風凋零,滿地的殘枝敗葉,也將隨伴即將來臨的冰雪和入泥中。但當來年春暖花開時,他們將滋養地上萬物;前院的櫻桃樹,也將更茁壯、茂密!
我不禁又張開雙臂,迎接另一個嶄新的季節!
▲主題報導--愛在南非
彩虹國度裏的愛心虹彩
◎歐君萍
蔚藍的海洋、廣闊的草原及豐富的物產,
南非,以其傲人的陽光及豐饒,
彷若鑲嵌在非洲大陸最南端的一顆閃亮珍珠。
然而,不同種族間的隔閡與衝突,
造成社會長期動盪,貧者更貧。
一九九二年起,
慈濟種子在這裏落地生根,
從深入貧困的部落關懷、救濟,
到開辦職訓班培養一技之長,
從根本協助貧困原住民自立。
十年後的今天,
祖魯族孩童不再露天上課,
他們字正腔圓地歡唱起中文歌;
婦女不再坐困家中,
她們穿上「藍天白雲裙」,
照顧社區中的孤兒、獨居老人和愛滋病患。
南非慈濟志工以「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在這個「彩虹國度」裏遍灑愛;
展望第二個十年,
這分付出無所求的大愛,
將畫出一道更美麗的虹彩……
▲主題報導 愛在南非
學會自力更生,也學會愛
◎歐君萍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上,
有一群身穿「藍天白雲裙」的祖魯族婦女,
和慈濟志工一起深入部落,服務貧病無依的同胞。
她們原本只是生計困難的家庭主婦,
現在不僅改善了家計,也找到了人生的目標;
且看是什麼力量改變了她們--
清晨五點,剛從山頭露臉的陽光,喚醒了南非德本(Durban)郊區瑪索里尼 (Masonini)祖魯族社區熟睡的人們。山坡上屋舍和農地相互錯雜,三、五位中年婦女在菜畦忙著除草、施肥;而年輕女性則在家忙著盥洗、著裝,和都會區的上班族一樣趕著到工廠上工。
二十二歲的莫本姬 (Mobongi)動作迅速地完成梳洗,匆匆裝了個午餐飯盒,走了二十多分鐘的山路到車站候車。趕著八點上班打卡的她,必須換兩趟車才能到達市集的成衣工廠,雖然路途遙遠,然而有份固定工作,能夠賺錢貼補家用,即使辛苦,她也甘之如飴!
從小就對裁縫有極大興趣的莫本姬,兩年前為了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參加了慈濟在她們社區開設的裁縫職訓班。受訓的那段時間,莫本姬學會了編織和裁縫的技術,之後透過表姊的介紹,找到這份全職工作;每週工作超過四十五小時,可賺三百六十八斐鍰(約合台幣一千三百元),大大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品質。
「自從找到了工作,我開始
有能力供應弟妹上學,吃、穿方面都比以前好,家人也有電可用了……」莫本姬說,和她以前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過日子相比,她比較喜歡如今這樣緊湊的生活模式,讓她和全家人的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
「她非常聰明,忠於工作,待人又很熱心。」成衣工廠的印度裔女領班說,每回工廠趕工加班,莫本姬都樂意配合,而且還熱心助人,同事們都相當喜歡她。
莫本姬說,在職訓班內學到的不只是裁縫技術,讓她受益更多的是成員間彼此關懷、互助的情誼,因此她也將那分精神帶到她的工作中。現在的她,除了努力工作外,也經常以自己的例子跟村子裏的年輕人分享;未來她希望能夠攢下一筆錢,開設一家小規模的成衣工廠,幫助村內其他沒有工作的年輕人,習得一技之長並且都能就業。
為了根本改善當地人的生活,
志工開辦職訓班,
協助祖魯族婦女自力更生;
七年來,
職訓班由三個增加到五百二十四個,
接受過職訓的人超過一萬四千人。
僅次於約翰尼斯堡、開普敦的南非第三大城--德本,位於南非東岸,是瀕臨印度洋的海岸度假勝地,全年氣候溫暖,素有「南非邁阿密」之稱。
一九九四年七月,是南非十四年來最寒冷的冬天。旅居德本的潘明水應初來南非、人生地不熟的慈濟志工莊美幸之邀,協助慈濟將從台灣募集來的舊衣送到最貧窮的人手中。為此,他開始奔走於各個祖魯族部落進行訪查造冊,才真正看見了他們生活的「窮」與「苦」。
為了根本改善當地人長期貧窮的問題,潘明水興起了幫助他們自力更生的念頭。「在祖魯族的傳統觀念裏,男人是勇士,負責守衛家園,女人才是生來做事的。我發現祖魯族婦女很喜歡唱歌跳舞,所以才開設裁縫職訓班,希望吸引沒事做的婦女們聚在一起歡樂,同時又可以學習謀生的技巧。」
一九九五年五月,潘明水在距離德本市區約一小時車程的安班布魯(Umbumbulu)祖魯族部
落,開辦了三個裁縫職訓班,幾位部落婦女利用慈濟贈送的手搖式縫紉機和廠商贊助的碎布料,一切從零開始學習。
「從前台灣也曾依賴美援,但是現在站起來了,你們一定也可以做到!」潘明水以「台灣經驗」鼓勵這群婦女們努力學習,同時找來當地能夠將英文翻譯成祖魯族語的葛蕾蒂絲 (Gladys)同行,下鄉到每個村子舉辦說明會。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七年多來,共計成立了五百二十四個職訓班,接受過職訓的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同時也改善了數以千計家庭的經濟狀況。
「每當我們成立新的職訓班,並贈送機器和布料給他們時,常有酋長或社區領袖發表感言說,他們部落的人第一次看到的外國人是台灣來的慈濟人,第一次受外地人幫助的,也是台灣的慈濟人。」潘明水說,有一次一位酋長還當眾表示:「我們祖魯族向來以英勇自豪,可是很多人連隔壁部落都不敢去(因政治因素怕被殺害),但慈濟人卻到這麼偏僻的地方來幫助我們,又教我們去愛人,慈濟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朵莉十三歲就因車禍失去左腳,
總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也遭受鄰人的鄙視;
直到慈濟走進她的村子開設職訓班,
讓她不但有了收入,
也對未來產生希望。
「達!達達!達達達達……」還未踏進朵莉(Doris) 的家,遠遠即從廚房傳來陣陣縫紉機車衣服的聲音,進門一瞧,不到兩坪的廚房,飯桌上擺了三台手搖縫紉機,一位婦女不用畫樣版,直接以純熟的技術裁剪布料,另外三人則將裁剪好的布料細細裁縫成一件件小孩的T恤,四人分工合作,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原來這裏是朵莉負責的職訓班。從小就從母親身上習得一手裁縫功夫的朵莉是大家的「師傅」,負責最重要的工作--裁剪布料,其餘作為「學生」的
婦女則分別將朵莉裁剪好的衣身、袖子組合縫製,每天平均有四位婦女一起工作,一天大約可以完成十五件T恤。
「參加職訓班找回了我的自信,也讓我了解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真諦。」朵莉十三歲那年,因為車禍失去了左腳,她總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也遭受到鄰居們的鄙視,直到慈濟走進她的村子開設職訓班,才讓她對未來產生了希望。
目前朵莉的職訓班共有二十位成員,全部都是殘障人士,其中多數是來向朵莉學習車縫衣服技術的左鄰右舍婦女;一位只有一隻手的老先生,則在門口埋頭油漆桌子,從木材的裁切到拼裝,現在他都可以自己來,每完成一張桌子,朵莉會幫他帶到山下的市場販售。雖然收入不多,但這項技能足夠養活他一家人,不需要像過去一樣到街上乞討。
潘明水表示,早期的職訓班主要訓練婦女縫紉技能,然而,最近一兩年開辦的職訓班,則朝多元化發展,除了縫紉技能外,也有人從事木工、農作種植等技術的指導;而班內的成員也不再侷限婦女,任何想要學習一技之長的村民皆可參與。
朵莉的職訓班,產品通路以鄰近幾個村子的居民為主要對象,品質頗受好評,每個月銷售所得扣除材料費用後的盈餘,提撥部分款項作為慈善基金後,由班內所有成員均分。
「參加職訓班的婦女家境都不算好,然而自從成為職訓班一員後,她們開始有收入,整個家庭生活品質也提升了;而認識慈濟大愛精神,也讓她們的人生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潘明水說。
一九九九年,台灣潤泰集團捐贈了兩大貨櫃的布料給南非慈濟人,職訓班婦女便利用這些布料製作出一批批禦寒的冬衣。潘明水表示,這批布料做成的衣服,全部透過慈濟的發放,送到貧困的照顧戶手中。
拉媚負責管理九個職訓班,
不但接到國外的訂單,
去年還獲政府頒給「社區計畫財富創業獎」,
市政府並計畫提供她電腦化設備和器材,
讓她們業績更成長。
想起當初要設立職訓班的一點一滴,潘明水歎道:「真的很不簡單!」
由於祖魯族部落式的居住習慣,並不像都會地區一樣人口集中,潘明水曾跑到離德本市區三百公里遠的鄉下,舉辦說明會。
「有一次,我要去一個較遠的職訓班關懷,從清晨六點半出門,直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到家,途中還爆了三個輪胎!」為了訪查每一個職訓班,潘明水駕著沒有四輪傳動的九人座巴士,沿著山的稜線爬行;而所謂的「道路」,不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就是滿地的石頭,崎嶇的山路經常讓潘明水和同行的葛蕾蒂絲被困在部落裏。
然而,翻山越嶺的重重困難,並未阻礙潘明水為原住民積極奔走成立職訓班的決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全心投入,他笑著
說:「以前都是我去說服部落婦女來參加職訓,不過現在職訓班逐漸做出了口碑,可說是人才輩出,有的班甚至接到國外的訂單!」
負責管理松嶺鎮 (Pinetown)九所職訓班的拉媚 (Dlame)去年榮獲政府頒給的「社區計畫財富創業獎」,她是德本地區第一個得到這個獎項的女性創業家;得到這項殊榮後,市政府也計畫提供拉媚電腦化設備和器材,除了肯定拉媚對社區的貢獻,也希望她們的業績能更成長。
事實上,拉媚並沒有自己的工廠,她只是個熱心的家庭主婦,甚至曾經因為與丈夫的大老婆爭寵,還險些鬧出家庭革命。就在拉媚陷於無解的婚姻危機之際,她認識了葛蕾蒂絲,從此生活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很有生意頭腦的拉媚,主動協助慈濟在當地設置九個職訓班,每一個班的規模,大約都只有像車庫一樣的大小,但是九個班合計七十八位成員,就彷彿一家小型的成衣加工廠。
「九個班各自有她們的訂單來源,而像國外或金額較大的訂單則由我負責洽談;一接下訂單後,便將九個班集合起來,租用一處較大的場所一起加工。」拉媚說,去年六月她們與其他廠商一同參與競標,得標後,共賺了十四萬四千斐鍰,其中百分之七十作為職訓班所有成員的獎金,其餘百分之三十則作為照顧社區孤苦無依的老人、窮人以及殘障或愛滋孤兒的基金。
在拉媚的帶領下,我們走進村子拜訪派翠西亞(Patricia)。派翠西亞的職訓班所在地是熱心鄰居免費借她們使用的車庫,這是拉媚在村子裏成立的第一家職訓班;派翠西亞靠著做玩偶和衣服的訂單,熬過了家裏經濟最拮据的時候。
四十一歲的派翠西亞,四年前住在德本的另一個區域,因為當地發生暴動才舉家搬遷到派拿城。原本空無一物的客廳,現在除了添購該有的家具外,最近半年更買了電視機和音響;派翠西亞在職訓班的收入,足夠支付三
個小孩的教育費,就連房屋貸款,也於去年底完全付清。
一年前開始,
這群祖魯族婦女穿上自己做的
藍天白雲裙志工服,
如同配掛上愛的標誌,
從職訓班走入社區,
用婆婆媽媽的熱心,
照顧孤兒、獨居老人
以及愛滋病患。
耶誕節前夕,我們跟著希比西 (Sibisi)和職訓班的成員來到了教堂。部落裏的小孩和老人剛做完禮拜,領過牧師發給的午餐,還流連在教堂裏不肯離去,因為,這天職訓班成員要送來新衣服。
為了照顧這群部落裏的孤兒和獨居老人,職訓班成員每年固定兩次到這裏發放;她們利用募來的布料,做了五十件不同尺寸的T恤和褲子,這份耶誕禮物,每年十二月都會準時送達,而且從沒缺席過。
潘明水指出,從去年年初開始,九成以上的職訓班都已做出不錯的成績,因此他鼓勵這些婦女在工作之餘,也能投入社區關懷。有些熱心積極的志工,不但主動照顧社區內孤苦無依者,還幫村民爭取建設自來水管線和鋪設道路。
「以前來領衣服的人,多數是政治暴力動亂下失去父母的小孩;現在看到的孤兒,父母卻都是因愛滋病而往生。這群愛滋孤兒,未來有五成以上的機會成為愛滋帶原者。」希比西憂心忡忡地說。
根據聯合國愛滋病組織 (UNAIDS)二00二年統計,全球愛滋病帶原者約四千兩百萬人,而非洲是愛滋病肆虐最嚴重的地區。南非四千三百萬人口中,有四百二十萬人口帶有愛滋病原,幾乎是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帶原
者。為此,目前職訓班一萬四千多位成員中,約有四百位志工投入愛滋病關懷和宣導防治的行列。
「愛心是會相互影響的,這股愛的力量會一直擴展出去,變成一個愛心磁場,吸引更多本地志工投入愛滋關懷。」潘明水說。
葛蕾蒂絲說,當初有很多愛滋孤兒因乏人照顧而無法就學,不過現在有了慈濟志工的援助,許多孩子也都重新回到學校。
「部落裏愛滋病蔓延的情形,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可怕,很多人甚至病發了都還不知道自己患了愛滋。」葛蕾蒂絲深入社區進行愛滋防治宣導時,驚訝發現平均每兩戶人家中,就有一家有愛滋帶原者。
「藥物方面,我們無法提供協助,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付出關懷和愛。」葛蕾蒂絲強調,志工在付出愛心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戴上醫療用的橡膠手套,葛蕾蒂絲正幫一位骨瘦如材的老先生按摩、伸展筋骨,同時與他閒話家常;頓時,平常沒有訪客的屋子,因為志工的到來而熱鬧起來,就連屋子的主人,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這群非洲裔慈濟志工,沒有醫療的背景,有的只是婆婆媽媽的熱心;穿上自己做的藍天白雲裙(註),如同配掛上愛的標誌。一位患病十二年的二十九歲女孩,一看到拉媚進門來,就急著站起來招呼大家。七個月前,她只能躺在房間的床上休息養病,因為拉媚的關心和鼓勵,她才走出房門,露出甜美的笑容。
「慈濟不僅教導我的族人
自力更生,
也讓我知道
如何對人付出關懷和愛。」
每個月都來參加慈濟志工月會
的姆特瓦酋長說。
二00二年十二月七日一大早,德本街頭聚集了一群身穿「藍天白雲」的非洲裔志工,有人遠從三百公里外的山區開車過來,有人則是連夜搭車趕來;大老遠走一趟,為的是要參加每半年一次的慈濟志工幹部會議。透過一天短暫的相處和經驗交流,他們希望從慈濟志工身上挖回更多寶,嘉惠他們的村民。
會議中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信仰,分屬不同的政黨,但卻親如一家人。
葛蕾蒂絲跟大家分享愛滋病患的居家照護和防治宣導;拉媚帶來了得獎及獲得德本市長肯定的好消息;朵莉則展示職訓班的新產品……會議的氣氛是和諧且溫馨的,包括黑皮膚的社區志工和白皮膚的德本社會局官員,大家都有一致的共識:在原住民部落推動大愛精神。此刻,黑與白沒有對立。
「慈濟不僅教導我的族人如何自力更生,也讓我知道如何對人付出關懷和愛。」端坐一旁、表情認真、嚴肅的酋長姆特瓦(M. S. Mthethwa) ,感謝慈濟教他如何放下身段與族人相處,現在的他,不像以前那樣高高在上,難以親近;以往許多跟他仇視對立的敵人,如今也化敵為友,融入人群之中,他才了解「愛」是可以相互分享的。
姆特瓦酋長的部落距離德本市區有三百多公里遠,但他每個月都特別撥空前來參加職訓班的志工月會,和大家分享心得。「慈濟就像一所教人如何溝通、如何愛人、帶給人快樂的學校,我希望能每個月來這裏,將學到的東西,帶回去與族人分享。」
會後,綠色的操場上,站著成群身穿藍天白雲非洲裔慈濟志工,在晴朗的天空下舞蹈歌頌--
在花蓮的上人,
您的法身無所不在,
這裏的一切都是您所賜,
無論您上天或下地,
我們願意永遠地追隨您!
感恩上人!
簡短而崇敬的歌詞,配合原住民天生渾厚的嗓音,加上自然形成的多部合音,構成一幅美麗又動人的畫面。
膚色的差異,似乎在人與人間畫出一道無形的鴻溝;然而,慈濟人卻用真誠的心跨越了那道鴻溝,在南非土地上,用愛鋪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與月刊紙本不符,以此為正確
註:傳統的祖魯族婦女只能穿著裙子,已婚的婦女出門在外時,更要以頭巾或帽子包裹住頭髮。祖魯族婦女在走入社區擔任志工後,便把慈濟人藍天白雲「褲」稍微變通一下,改成藍天白雲「裙」,同時配上一頂白色或藍色的帽子,帶著慈濟大愛穿梭在祖魯部落裏。
第一位非裔慈濟志工:葛蕾蒂絲
◎歐君萍
七年前,她光著腳全身髒兮兮地來向慈濟領救濟品;
七年後,她穿著藍天白雲裙跟著慈濟志工穿梭在各個部落服務族人……
一九九四年,南非政權轉移,人心極為浮動,葛蕾蒂絲(Gladys)位在夸瑪庫塔(Kwa Makhutha)的家也付之一炬,而造成這場悲劇的劊子手竟是葛蕾蒂絲先生的外遇對象。當時,她唆使一群年輕人丟擲汽油彈,企圖殺害葛蕾蒂絲和她的兒女,所幸大火只燒毀她的屋子,葛蕾蒂絲和子女們都倖免於難。
火災後,變得一無所有的葛蕾蒂絲,只好帶著孩子們去投靠住在安班布魯(Umbumbulu)區的老媽媽。那是南非的冬天,葛蕾蒂絲身上僅剩一件單薄的衣服,面對未來,她滿懷了惶恐和怨恨。
同年底,台灣慈濟人送來了十五個貨櫃的衣物,在各個部落進行發放,德本地區有八千戶貧窮家庭得到了即時的幫助,葛蕾蒂絲也在其中。
落魄的當下,看見「藍衣天使」
「第一次遇到 Michael (潘明水的英文名),那時我的心仍被憎恨填滿,但 Michae l教我要忘記仇恨和不好的過去。」葛蕾蒂絲說,慈濟人在她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就好像是上帝派來拯救她的「藍衣天使」。
「只要妳願意,妳也可以成為和我們一樣救人的天使。」潘明水說。葛蕾蒂絲是個古道熱腸的婦女,而且又懂英文,於是潘明水他邀請她協助慈濟進行後續的發放工作;沒想到葛蕾蒂絲愈做愈投入,一頭栽進志工工作無法「自拔」。
當潘明水計畫開設裁縫職訓班,幫助當地婦女自力更生時,有翻譯能力的葛蕾蒂絲和另一位祖魯族老太太安娜 (Anna),遂成為他下鄉開說明會的最佳幫手。當時,潘明水幾乎天天載著她們到各個村子說慈濟、分享台灣經驗。
「剛開始的說明會,葛蕾蒂絲和安娜是逐句翻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們跟我逐漸形成一種默契,往往我話還沒講完,她們就已經了解我的意思直接進行翻譯。最近這幾年,甚至連我不在場,她們也能以祖魯語將慈濟志工的精神詮釋得相當完整。」潘明水說。
一九九五年,葛蕾蒂絲光著腳全身髒兮兮地來向慈濟領救濟品;七年後,搖身一變,她穿著藍天白雲裙跟著潘明水穿梭在各個部落。儘管物質生活還是貧窮,但葛蕾蒂絲卻認為自己充滿愛的心靈是富有的。
「你們不遠千里從台灣來到南非幫助我們,協助我們改善生活,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更應該靠自己的力量幫助同胞。」葛蕾蒂絲認為自己在慈濟受益良多,讓她懂得去愛人、去幫助窮人、造福社區,生活變得非常有意義,每天都開開心心。
放下怨恨,穿上藍衣白裙做志工
葛蕾蒂絲的家人很喜歡她當慈濟志工,因為有縫紉班的設立,幫助她們得到很多學校和教堂的訂單,進一步改善了她們貧困的生活。「我們有些族人是很懶的, Michael 鼓勵我們要勤奮工作、要付
出愛,漸漸地我們也學習到努力工作的精神。」
「假如現在有人問我:『是誰燒了你的房子?』我會告訴他:『我忘了!』如果在以前,我恐怕會找人殺了這些暴徒。」葛蕾蒂絲跟著潘明水深入部落傳播大愛,並以實際的行動教導族人互助互愛,她說:「我要以對人付出關懷和愛,取代心中的仇恨報復。」
早期,葛蕾蒂絲協助潘明水在部落舉辦說明會,鼓勵部落婦女加入職訓班時,總被酋長誤會她有從中獲得好處,葛蕾蒂絲很氣憤地想要反駁,但潘明水卻勸她不要太激動,只要堅定信念,好好付出,時間能夠證明一切。
最近這幾年,社區領袖從她們這群志工對村民無私的奉獻中,感受到濃濃的愛,現在酋長們都非常支持她們在社區做濟貧的工作,有些酋長甚至也投入志工行列。
潘明水與志工載著滿車的物資到部落發放,有時不免引起歹徒的覬覦。有一次,車子在爬行途中,被路旁銳利的石塊刮到而爆胎,就在潘明水尋求協助的同時,有群年輕人開始比手畫腳、耳語不斷。葛蕾蒂絲看穿了他們的邪念,衝上前告訴他們:「不行!你們不能動這個人,因為他是我們部落的神。」因為葛蕾蒂絲的一席話,這群年輕人打消了搶劫的念頭。
葛蕾蒂絲也熱心為社區奔走蓋了一個小型活動中心,平常作為托兒所,假日就作為民眾的聚會場所。然而在地方選舉時,活動中心卻成了政黨間相互角力的地方,有天晚上,兩派人馬聚在中心叫囂,眼看衝突就要發生,葛蕾蒂絲竟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衝到混亂的人群中大聲喊:「請安靜!我是慈濟的志工……」
當時,所有在場的祖魯男士全愣住了,因為這種場合,祖魯婦女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然而葛蕾蒂絲不但站了出來,還對大家大聲嚷嚷,可謂勇氣十足!
接著,葛蕾蒂絲開始述說自己接觸慈濟的過程,以及受大愛感動的親身體驗,她衷心呼籲大家平心靜氣坐下來談。葛蕾蒂絲的苦口婆心,聽在這群粗獷的祖魯男士耳裏,真的起了作用,他們竟然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和,共商造福鄉里的方法。
闢如種樹,將大愛種子散播給族人
從二00二年初起,包括葛蕾蒂絲等非洲裔慈濟志工,開始從職訓班走入社區,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照顧愛滋病患,並進行愛滋防治宣導。未來,在社區志工人數充沛的情形下,葛蕾蒂絲計畫投入適當的人力,前往醫院擔任志工服務病患。
「雖然 Michael 和我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我們身體流的血液同樣都是紅色的;正如佛教的『大愛』和基督教的『博愛』都一樣是教我們如何去愛人、去施捨。」葛蕾蒂絲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現在的她,不僅天天講慈濟、做慈濟,甚至有時禱告也念「阿彌陀佛」!
她說,在種族歧視的年代,族人根本沒有機會跟白人平起平坐;但潘明水每次邀請她到他家,他的家人都待她像貴賓一般,讓她感受非常深刻,因此她相信這就是大愛的精神--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地去愛人。
「我現在無論到那裏都穿著藍天白雲,很多人對我這套衣服覺得好奇,我便告訴他們慈濟為族人做的事;希望有愈來愈多人加入志工的行列。如果有一天 Michael 回台灣,我們的工作仍會持續,因為我們希望能將慈濟精神像樹的種子散布出去。」
身為慈濟第一位非洲裔志工,葛雷蒂絲說,七年前她身無分文加入慈濟,如今她銀行戶頭的存款依然沒有增加,但卻能每天開開心心、無憂無慮,這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快樂。
▲主題報導--愛在南非
幫祖魯族孩子蓋學校
◎歐君萍
曾經,
荒草礫石堆中的小學,
沒門、沒窗、沒屋頂,擋不住風吹雨打;
六年來,
志工「沿門托缽、勸募興學」的情景恍如昨日,
轉眼間,
六所小學的祖魯族孩子,
有些已上高中了……
十二月的南非,原該是一片綠意盎然的雨季,然而車行於雷地史密斯(Ladysmith)的鄉間小路,放眼望去竟是整片枯黃的草原,輪下盤起的是漫天的塵埃,貧瘠的土地上,只有幾朵紫色小花迎風搖曳。
林海洋駕駛的紅色小廂型車,首先帶我們來到位於伊薩凱尼(Ezakheni)屋谷沙凱(Vukuzakhe)的慈濟第一小學。
林海洋說,七年前慈濟志工首次來拜訪時,一大片土地上只有幾間房舍和一望無際的草原;如今遼闊的景觀已被密密麻麻的房子取代,足見這個地方人口成長的迅速。
「一九九六年,政府派我到這裏教書,同時允諾一年內要蓋校舍,不過這個諾言始終不曾兌現!」校長傑布藍尼( JabulaniButhelezi )表示,屋谷沙凱原本沒有學校,當年六位老師奉派到這裏教書時,也沒有教室可以上課;為免孩子飽受風吹雨淋之苦,經濟原已相當困窘的村民,勉強湊了一些經費,才在這荒草礫石堆中蓋起一所小學。
小學有了教室,卻沒有門、窗。狂風從門洞、窗洞冷颼颼地
衝進來,甚至向上直竄、大搖大擺地掀起茅草屋頂;大雨沿著屋簷沖刷土牆,泥土一寸寸地坍成土堆;日積月累下來,屋頂塌了,土牆僅剩兩面……
面對校舍的七零八落,校長傑布藍尼努力奔走,希望尋求政府相關單位補助經費或民間機構認養,以重建校舍。整整辛苦了一年,各單位的回應卻總是石沈大海,令傑布藍尼灰心至極,一度想要申請調職。
就在這個時候,才剛對伊薩凱尼區一間托兒所展開定期關懷的慈濟志工,發現了附近這所沒有屋頂、門窗的小學。「留下來為學校、為孩子一起奮鬥吧!」慈濟志工決定協助校舍的整建,並鼓勵傑布藍尼放棄調職的打算。
「這些年來,只有慈濟義不容辭地幫助我們,還持續關懷我們師生。」傑布藍尼表示,硬體設施的完整,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助益;從一九九七年四月慈濟開始援助至今,將近六年間,學校經過多次的整建,目前已有十六間教室,學生將近八百人,整整成長了五倍,老師也增加至十七位,其中有些住在鄰近村莊的老師,甚至主動請調回故鄉服務。
祖魯族孩子唱中文歌
「有一個地方,有暖暖的愛……」第三期新建的大教室中,傳出祖魯族孩子唱中文歌的聲音,大約二十位四、五年級的孩子,排著整齊的隊伍,和著「家」這首慈濟歌曲的清柔樂音。自然地搖擺身體,間或夾雜著手語表演。
祖魯族小孩的歌聲高亢清亮,加上身體的律動,很自然地產生一種感染的力量,我們不知不覺也跟著唱和了起來。
「儘管不懂中文,孩子卻非常喜歡唱慈濟歌,他們希望以歌聲來表達對慈濟人的感謝之意。」負責教授中文歌曲和手語的音樂老師辛碧雅(Siphesihle)說,祖魯人相當具有歌唱天分,音律感很強,一首歌曲往往只要聽過幾次,就能深深印在腦海中。他們利用假期或課餘時間來練唱,大約一個月就能將一首慈濟歌曲表現出獨特的味道了。
事實上,像辛碧雅這樣在課後當志工的老師,在第一小學中已有十五人。他們除了利用晚上時間免費為社區民眾上語文課外,也走入社區「講慈濟」、招募會員,預計將募來的善款成立一筆基金,用來籌建一所社區圖書館,造福更多鄉里民眾。
「我把慈濟第一小學當成『自己的學校』,並鼓勵老師和社區民眾也都這樣做,希望大家共同來維護
- May 23 Sat 2009 11:24
2003年02月 435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