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區發展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0806405_1851899344830534_3808476888663969122_o.jpg

翻轉東臺灣,體驗經濟”遊”夠讚
臺東擁有得天獨厚自然環境及豐富的人文氣息,近年來因大環境的改變影響國內觀光旅遊環境低靡,消費者不再是走看花的旅遊,也不再只有採果踏青的旅遊而已,而是要有知識的、有文化的、有參與到的、有品嚐到的有溫度的體驗旅遊,如何運用台東環境、人文、在地農企業優勢,來翻轉東台東帶來商機,以達到共享、共利、共創未來。

本次論壇邀請顔建賢教授分享【營造體驗魅力 翻轉台東】的演講,再請台東的產、官、學、研代表,依各領域分享推動產業升級轉化的作法,如何結合觀光休閒來推動,以期統整東部產業未來可行之具體方案。透過開放式的分享、討論,產、官、學、研合作,將台東的農、產業由初級提升至六級,解決農業的事、在地的事,也就是增加農產品的收益、解決農業生產過剩,進而創造工作機會,並與旅行業者異業結盟,而要觸發這個改造工程,首要是在地人的意識,喚起意識、達成共識,再由專家學者助力,才能讓產業升級,休閒農業永續經營。

【指導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主辦單位】國立臺東大學產推處產學營運及創新育成中心
【共同主辦】臺東縣政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行政院南區新創基地、行政院東部辦公室、東區創新育成聯盟、IA育成交流聯盟、臺東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臺東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協辦單位】臺東縣中小企業協會、台東國際青年商會、臺東縣榮譽指導員協進會、臺東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臺東縣旅館公會、臺東縣休閒產業協會、臺東縣民宿協會、臺東縣有機發展協會、臺東縣青年創業協會、臺東縣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臺東縣城鄉深耕協會、臺東縣商業會、臺東縣藥用植物協會、臺東縣農漁村觀光發展協會、國立臺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志工隊

【活動時間】107年5月7日 星期一 8:30-12:30
【活動地點】國立臺東大學臺東校區演藝廳 
(臺東縣臺東市中華路一段684號)
【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JpsAgNmSQYlzcM702

 

【聯絡方式】TEL:089-355440 E-MAIL: crc@nttu.edu.tw
️官方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nttuiic/

 

活動辦理議程
時間 行程 
08:55-09:10 【貴賓致詞】
09:10-09:20 【臺東在地創生機構】合作啟動儀式
09:20-10:10 【營造體驗魅力翻轉臺東】專題演講
10:10-11:50 【翻轉東台灣,體驗經濟,共享共利】議題分享
11:50-12:20 綜合座談Q&A產業交流 
12:20---- 在地友善健康餐飲

<詳細活動內容規劃中>敬請期待
*為響應環保,敬請攜帶環保餐具
*聯絡方式 : 國立臺東大學產學營運及創新育成中心 089-355440,crc@nttu.edu.tw
*本中心保有活動變更之權利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令上的文化資產

文建會自民國九十年六月起,密集邀請機關與專家學者召開四十餘次的會議,重新界定「文化資產」的範疇、明定公有文化資產應由管理或使用機關(構)編列預算及管理維護,以作為私有文化資產之表率、修正保存與再利用原則、增訂保存技術、俢正獎懲規定等。

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五日由總統頒布了新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底下簡稱「文資法」),裡頭列出了七個「文化資產」項目,包含(1)古蹟、歷史建築、聚落;(2)遺址;(3)文化景觀;(4)傳統藝術;(5)民俗及有關文物;(6)古物;以及(7)自然地景。

 

★社區資源的範圍

然而,在社區裡頭有沒有屬於總統級的「文化資產」呢?或是,究竟社區資源與文化資產有沒有關係?事實上在問題產生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可以選擇「以上皆是」的答案了!文資法所涉及的項目都是社區資源的可能對象,甚至,還要進一步的指出,社區資源還應包含文資法定義不到的範疇。比如,曾在文資法草案中擬定(定稿版本卻遭刪除)的「溝通思想、情感之聲音、符號及手勢」等列舉式的說明,都可以列入社區資源的範疇。

由此可見,社區資源真是包羅萬象,從依照時序進行的歲時節令(不就是一種日常的作息嗎?),到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即使房子倒了,也可以從「遺址」這個項目列為「文化資產」),如果認真考察,可以說每一個社區都有挖掘不完的「文化資產」(容許我們把社區資源與文化資產搞混來使用)。或許透過社區資源的調查,可以從具體的社區調查結果,進一步修正文資法呢。畢竟,來自最底層的社區資源調查成果,才是文資法最需要保護的對象!

 

以上內容部分摘錄自下列著作:

〈社區資源調查─發現社區價值的運動〉,陳板(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
《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入門功夫篇》,內政部.2006年02月出版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休閒創意產業」的定義

休閒創意產業策略是要維持地方產業發展的基礎。那是什麼產業呢?是一種經過轉型之後的地方休閒產業。休閒創意產業並不是狹隘的地方主義或部落主義,在日益資訊化的現在,我們擔心的不但不是本土意識的復甦,反而是太過於一致化和標準化,甚至完全失去一個有活力的地方文化型態所必要的多樣性及全面性。

在地化的發展策略,就是以地方本身做為思考的出發點,基於地方的特色、地方的條件、地方的人才,甚至是以地方的福祉做為優先考慮,來發展產業,是希望把發展條件和立足點拉回地方,以地方內發性的動力與潛力來思考地方未來的發展方向,這種發展是要讓產品儘量在地方上出售或消費。(高松根,2008年)

★「休閒創意產業」的目標

「休閒創意產業」是要將社區生活和休閒文化做為地方產業來發展,促成以休閒活動來進行營造社區和重建的計畫,因而振興地方的各種相關經濟活動。休閒產業絕對是社區生活和休閒文化並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不一定都要選擇工商業,一個地方的富裕不一定都是要排除傳統地方產業或文化活動,其實文化活動本身就具有經濟產值的效益,以文化活動發展地方的休閒事業是大有可為的。(高松根,2008年)

★「社區休閒產業」的特質

「社區休閒產業」因為涉及了初級產業(農林漁牧)、次級產業(將初級產業產品再加工製造)與第三級產業(將次級產業產品變成勞務商務),因此便必須融合三種產業的經營管理概念,這就為什麼「社區休閒產業」的經營,會比前三種產業型態還複雜困難的原因。

再者,社區產業的發展因為跟「社區營造」產生關聯性,所以已經不只是在商言商的層面而已,而必須回到「人、社區、經濟產業」的基礎、及社區未來的發展等等生產關聯性。因此,也造成了社區產業的經營會受到非產業經營的因素影響,例如:家族關聯、地方派系、政治勢力、地方角頭等,讓整個社區產業的經營呈現錯綜複雜的情形。(陳墀吉,2003年)

★「社區觀光衝擊」的定義

所謂的「社區觀光衝擊」就是它的傳統歷史文化被改變 了。社區休閒產業常因為外來觀光的衝擊,而因此改變了社區傳統的歷史文化,比如:小朋友因為要跟父母經營產業,而失去了童年生活;傳統的原住祭典、禮節與活動因為觀光盛行後被改變等。(陳墀吉,2003年)

 

以上內容摘錄/參考自下列著作與資料:

  1. 《社區休閒發展與景觀造景》,97 年 1 月 26 日社區造景講座課程,高松根(96年度新竹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主持人)
  2. 《文建會網站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社區休閒產業的經營》,陳墀吉(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專任副教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0月出版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培力」的基本概念

培力的概念,起源於1960年代意識形態與1970年代自助觀(self-help)的社會運動。巴西教育家Paul Freire在開發中國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藉由識字營活動,觀察中低階層民眾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定位,帶領他們以對話性的教育與提問的方式,透過互動與省思,來增進他們對於自身所處情境的洞悉,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對生活的控制,進而去除壓迫自身的障礙(Freire,1970)。Freire強調「培力」的目的,是讓群眾「批判意識覺醒」,同時,這個批判意識的覺醒是一個結合「反思」、與「行動」的實踐過程,是一個除去壓迫與壓迫關係會變革。1980年後,培力的概念逐漸也被運用於管理學、社區心理學、護理工作、及教育行政等領域。

培力的概念在不同領域之運用有不同的解釋,在許多情況下,培力的概念常被混合使用,並沒有明確且具體的定義。培力可當動詞也是名詞,動詞是指培力的過程,表示個人能夠掌控生活能力的過程。培力的名詞則是指一個被培力持續的狀態,是一個過程的結果。(陳可慧,2005)

 

★「公民社區培力計畫」簡介

為六星計畫中由內政部推動之「人文教育」面向的社區發展計畫,其計畫執行的目標與範疇如下:

  1. 為號召更多的個人與團體投入社區營造的行列,加強社區營造、社區自治、公民社會理念的宣導,由內政部分年分梯次辦理鄉鎮長、村里長、村里幹事、社區幹部的社區營造訓練課程。
  2. 此計畫目標在使受訓者於知識上了解社區自主性、社區凝聚力、公民意識、社區互助的重要,在技術上了解社區組織、社區計畫、社區行動的方式,進而在能力上,配合社區特性承受推動社區自治、安全、環保、文化、產業、福利等多元的營造工作。
  3. 採用多元的方式,培力公民社會的精神,提昇社區營造的能力與績效。配合社區營造條例的精神選擇實驗社區,認識公民社會的意義精神、程序步驟,形成對公共事務討論與協議的模式。
  4. 辦理績優社區觀摩,增加社區間的互動學習;辦理國外考察觀摩,吸取國外經驗,促進專業者與公部門行政人員,對社區營造實務的切磋與深化累積。
  5. 舉辦學術研討會:思辨社區營造進程之利弊得失,社區組織與發展之長期展望,並與國際之全球在地思潮交流,貢獻並啟發參與社區營造之志願團體、專業組織及行政部門計畫與行動之知識。

 

以上內容部分摘錄自以下著作及資料:

《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陳可慧,2005年06月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2008年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的簡介

簡介為六星計畫中由文建會推動之「人文教育」面向的社區發展計畫;起緣於行政院2002年將社區營造工作納入「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施政計畫中,並試圖將文化、創意與品質做為經濟發展的基礎,甚至將文化轉為經濟產業本身;而文建會為深化社造人才培育,於2002年起委託專業團隊成立「專案輔導管理中心」及「社區營造中心」,協助文建會推動各類營造人才培育課程及計畫的推動。以下為本計畫的目標與範疇簡述─

  1. 本計畫自新故鄉計畫期就已奠定以下的推動目標:
    • 協調各部會相關政策計畫,設計社區人才培育之整合性支援課程。
    • 辦理「學習型社區」觀念之系列宣導及推廣活動。
    • 委託民間團體研究建立「社區協力機制」。
    • 辦理中央及地方文化行政人員的培育課程,並建立地方行政人員互聯網。
    • 辦理社區經營管理與企劃人才培訓初階課程。
  2. 辦理各種社區營造相關人才培育課程,強化年度社造基層組織推動生活六大面向工作,宣導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培育社造操作人才、培訓、座談及研討會等相關活動,藉由社區操作、文史、藝文活動企劃及導覽人才培訓養成,建立認證制度,激發社區自主意識,永續經營發展,促進社區與企業、民間組織或藝術團隊多方結盟,串連社區增強國內社區經驗交流研習。
  3. 本計畫推動乃以年度各面向推動民間社團組織負責人、社區工作者、縣市行政承辦人員、基層鄉鎮組織承辦人員、村里組織等社造推動人員,以觀念引導及案例交流,由生活六大面向養成全民愛鄉服務社會精神,營造健康社區新空間。

★「社區導覽解說人才培訓」計畫簡介

為宣揚社區文化特色,推展文化旅遊觀念,鼓勵民眾體驗文化生態之美,補助縣市政府規劃辦理「社區深度文化之旅」活動,務期透過各縣市政府文化局與在地社區的協助,帶領民眾參觀當地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觀、自然生態、文化產業等,藉以活絡各縣市及社區的活力,並帶動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及社區文化建立。在辦理過程中,除鼓勵社區參與路線規劃、訪客接待等工作外,並積極辦理社區導覽解說㆟才培訓課程,深入介紹社區文化、歷史、古蹟及生態等知識,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社區藝文人才培育」計畫簡介

由於藝文活動的推展,特別重視「人才」與經驗之延續,文建會規劃「社區藝文獎助計畫」及「社區藝文深耕示範性計畫」,針對社區藝文及文史工作提供補助,目標在於鼓勵社區重視生活品味的經營,並透過集體的力量深入挖掘與轉化地方文化特色,為文化積澱提供助力。期望能在社區出版、社區技藝傳承、村史調查、社區展演、祭典活動、團隊培植、影像記錄等方面,發掘別具創意與示範性的作法,鼓勵其永續經營,並對其他後進社區發揮啟發引導之作用。

★「文化服務替代役之訓練及運用」計畫簡介

2000年,兵役制度出現重大變革,為了解決兵源過剩問題及兼顧役政公平,「替代役」政策把役男們送到社會各個角落裡,文建會負責辦理「文化服務替代役」,每年培訓約一百名社區營造替代役㆟員。讓文化服務替代役役男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目的,在於藉助役男的熱情、活力以及專業知能,促進民眾認識所屬社區、建立社區意識,凝聚社區共識、實踐由社區居民自行營造所屬社區環境,使各㆞方的社區均可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優質生活圈。另㆒方面,也讓年輕的役男們直接參與社會的發展,與社區同步成長。

 

以上內容部分摘錄自以下資料:

《新故鄉營造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2004年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2008年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根計畫」緣起與內涵

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新農業運動」,水土保持局推動「培根計畫」培育優質人力資源,主要是結合在地現有組織及人力,辦理在地人才培訓,凝聚農村整體發展的共識,鼓勵農村居民充分參與家鄉的規劃、設計與建設過程,加強居民對「家鄉」的歸屬感,打造共同願景,營造充滿活力與生氣盎然的農村。

水土保持局自2005年開始,持續辦理農村營造人力培訓,藉由培訓來培養社區的在地居民成為有概念有技能的規劃者,從認識鄉村的條件及特色開始,逐步的從概念到實作,完成打造鄉村的目標。此培訓計畫以鄉村為培訓基地,以社區需求及特色為本,為社區量身定作適合課程,以協助鄉村社區打造安居樂業,且具發展潛力的生活環境。

同時為建立在地人自我管理社區,並輔導在地人參與農村規劃工作,同時為考量各農村發展情況不一,資源取得迥異,以及居民自主能力的不同,而對社區的培訓重點分成「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以及「再生班」, 對個人培訓重點規劃「農村再生專員班」,讓有意願營造故鄉願景的農村,能透過此一人力培訓,邁向自立自主實踐之路。

★「農村再生」政策緣起

簡單地說,農村再生就是要把農村社區「改頭換面」的一項大工程,目的是要協助農村整體環境改善,讓逐漸喪失的農村生活及文化特色,活化再生。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目的與特色如下─

  1.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以現有農村社區為核心,目的在突破農村長期窒息性的發展瓶頸,照顧留在農村社區的弱勢農民,還給農村一個尊榮,進而引導外出的子弟回鄉團聚,期望打造讓都市人流連往返的富麗新農村。
  2. 提出制定「農村再生條例」,期望透過法案做為執行的依據,推動農村朝向產業、土地活化利用、環境、社會、文化與經濟等多整體性發展,強調農村社區內部之活化及整體環境改善,促進農村的活化再生,重建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生命秩序,打造成為富麗新農村。
  3. 本條例提出整合性農地整備之創新機制,將生產與生活空間整體規劃與調整,經整備後,農村生活空間將集中於農村社區範圍內,做有秩序與計畫之發展;至生產之農地則可集中於農村社區之周圍,完整作為生產使用,積極維護生產環境,解決目前農舍凌亂散布之現象。

本條例為因應整體農村發展之需要,運用整合性規劃概念,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化由下而上的共同參與制度,建立農村整體再生活化,並強調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之共同規劃及建設,注重農村文化之保存與維護,以及農村景觀之綠美化,是本條例之重要精神。

★「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簡介

自2008年起培根計畫之人力培訓課程於關懷班、進階班與核心班外,另再增設「再生班」,使曾參加過水土保持局所辦培根計畫關懷、進階、核心班之社區,透過再生班別的開設,使農村居民不再只是檢討面對的現況,而是以更積極的思考方式來重新評估在地農村的發展方向,進而切合需求地勾勒出農村未來藍圖,使農村重新散發出光輝,也促使工作機會再重新回流到農村。

此外,培訓出具溝通管理、農村規劃、建設、經營、電腦文書能力之「農村再生專員」,也是「培根計畫」的重點之一。針對推動農村再生政策培訓出「農村再生專員」,除協助農村全盤了解農村再生條例之相關執行方法外,並以持續課程陪伴、問題討論的參與模式,與農村居民共心協力的撰寫出具社區願景、形態、居民特性與需求的農村再生計畫。  

 

以上內容摘錄自下列網站資料: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官方網站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專屬網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社會」與「終身學習」

學習社會的教育理念是結合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成人教育理念而形成的。而學習社會的觀念,最早開始於1968 年哈欽斯(R.M.Hutchins) 出版的新書「學習社會」中,提出以尊重人性出發,闡揚學習社會理念,主張反省當時的教育制度及社會典章制度,每個人均可在透過博雅教育,使社會每個人都能分享學習資源並融入學習環境,以完成自我改造與自我實現。

在臺灣的終身學習政策始於1984年,由楊國賜首先有系統地在《社教雙月刊創刊號》中引介終身學習的觀念。此後,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的觀念在國內逐漸引起較多的討論,直到1994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將推展終身教育列入重要議題,而行政院教改會並於1996年的第三期諮議報告書中,確立終身教育為未來教育改革的核心。1998年教育部定為「終身學習年」,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明確宣示: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陳茂祥,2004)

 ★「終身學習」的目標

「終身學習」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它沒有開始與結束的時間,而是個人有意安排與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強烈反對教育和學習的工具性價值觀,學習機會越超越年齡、性別、職業和地位,讓學習者普遍共享。最重要的,它強調激發學習者去進行不斷的學習。因此,「終身學習」的目標如下:

  1. 在個人的層次上,它需要幫助個人的發展。
  2. 在經濟層面上,它要能發展、創新、提昇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
  3. 在社會進步的層面上,它要能強化民主素養、開展社區生活、促進社會融合。(陳錦煌,2003)

 ★「學習型社區」與「社區學習」

所謂「學習型社區」初步定義為:一個可透過學習方法達到自給自足的社區。這種學習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而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 ;跨越學校的圍牆,家庭及社區均是學習的範圍;能整合社區中官方及民間的學習資源,提供一個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社區終身學習體系。

「社區學習」其積極性的定義應該是:多少個人或團體正為解決社區難題而學習。從消極被動、滿足個人成就的學習,轉換成積極主動,解決社區難題的學習,才是真正的「社區學 習」,這樣的社區才可以是學習型社區,也是讓社區達到自給自足的根本方法。(陳錦煌,2003)

 

 以上內容摘錄/參考自下列著作與資料:

  1. 《學校資源與社區終身學習之研究》,陳茂祥(朝陽大學通識中心主任),2004年
  2. 《文建會網站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陳錦煌(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0月出版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簡介

為依據行政院2004年7月13日「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滾動式檢討報告會議」所辦理的政策計畫。而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教育部, 1998)中,明白體認學習型社會的建構要從基層社區開始推動,因此建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乃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社會理想願景之基礎工作。據此,本計畫的目標包括:

  1. 完成以社區或鄉鎮為單位之學習需求調查,作為本計畫推動方式之重要參考。
  2. 建構社區教育學習網路平台:整合現有社教機構、社區大學、圖書館及各級學校等學習資源,提供民眾取得學習資訊。
  3. 提供多元學習機會,以增進其教育視野及教育素質表現之目標。
  4. 完成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之建立:透過示範社區操作及相關輔導及獎勵,期達成整合地方資源及社區組織,發展落實社區主體性之教育學習體系。  

而在這個計畫的推動策略上,則明訂了以下的方案:

  1. 學習需求的調查與分析:包含學習需求的調查、學習需求的分析、學習資源資料庫的建立等。
  2. 成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深耕輔導團」:包含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深耕輔導團的成立、輔導團的諮詢與輔導、協助宣導政策理念、績效評鑑與回饋修正等。
  3. 示範社區教育團隊的遴選與輔導:包含示範社區教育團隊之遴選、示範社區教育團隊之輔導、評選獎勵活動、辦理觀摩研習活動等。
  4. 建立網路學習平台:包含建置社區教育學習之網路平台、製作E化教材、推廣網路學習。
  5. 社區教育學習資源的培力:包含辦理社區教育種子教師培訓、辦理國外觀摩考察、舉辦學術研討會、行政人員的培訓等。

 

★「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簡介

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教育部, 1998)的「推展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中,明示學習型社區的目標、方法與步驟如下:

【推動目標】

  1. 加強社區教育的實施,促進社區學習體系的建立。
  2. 聯繫社區相關的組織,以整合社區的學習資源。
  3. 培養社區各種活動人才,以發揮社區自主的活力。
  4. 增進社區學習的機會與風氣,以塑造社區學習的文化。

【推動方法】

  1. 配合社區特性,推動及培養社區讀書會團體。
  2. 發行社區學習通訊,方便社區民眾瞭解和參與。
  3. 成立社區學習指導中心,擔負社區學習活動的樞紐。
  4. 選拔社區楷模,提供優良的學習典範。
  5. 結合社區機構,組織學習促進會,全面提升學習的質與量。

【行動步驟】

  1. 進行社區人才與資源的調查,積極培育種子人才,並建立社區人才檔案。
  2. 根據社區需求,結合社區內所有的學習機構共同規劃活動,充分運用各種資源。
  3. 選定適合地點成立終身學習場所,作為學習、交流資訊與心得的重要地點。
  4. 善用社區願意奉獻的居民,建立義務指導人員制度,協助需要幫助的學習者。
  5. 有效整合各種相關的團體組織共同策劃各類教育與訓練活動,建立完善的社區學習體系。
  6. 聯合辦理機構,共同評選學習表現優良的個人與團體,分別表揚社區中學習的個人、學習的家庭與團體。
  7. 透過遠距教學,方便全民參與學習。
  8. 開發終身學習教材光碟型系統,推動國立社教機構聯合資訊網路。
  9. 強化社教機構終身學習功能,提供社區民眾參與學習。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區大學」的發展概說

社區大學的興起,主要來自民間教改人士的倡導,並與當時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社區意識的被喚醒、及終身學習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當時社區大學的構想,源自於1994年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的倡議,期望可以活化人民居住的社區,培育現代公民參與社區議題,並且打破學習的門檻。其次,自1994年開始,來自政府與民間兩股勢力相結合而積極開展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激發了社會民眾的社區意識,進行社區環境改善與生活品質的提升,也促進了社區大學的興起;其三為政府在1997年所展開的終身學習運動,發佈「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訂定「終身學習年」等,也加速了社區大學的興起。

社區大學在前述三大勢力的激蕩下,第一所在1998年首度成立-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激起了全台各縣市的跟進與仿效,由一所增至2007年的78所,參與的學習者達10萬以上人,其發展相當的快速,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成為臺灣一股不可忽視的社區學習體系。

★「社區大學」的基本特色

社區大學為成人教育終身學習之一環,由地方政府設立辦理,提供十八歲以上之成人就讀,入學無學歷限制,利用夜間及假日上課。社區大學的課程設計,是以社團活動課程打開並發展人的公領域,以生活藝能課程改造私領域的內涵,而以學術課程作為重建世界觀的基礎,養成人思考根本問題的態度;其基本特色如下:

  1. 兼具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性質。
  2. 以滿足民眾終身學習需求為主。
  3. 教育目標旨在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能力。
  4. 課程分為學術、社團活動及生活藝能三類。
  5. 強調民眾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
  6. 以「社區」為名,重視與社區的結合。
  7. 在入學資格及入學方式均具彈性,學員無入學資格限制, 入學采報名方式,不必考試或甄試,符合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的理念。
  8. 無修業年限的規定,符應終身教育的理想。
  9. 辦理方式采公辦民營,節省龐大的教育經費支出。
  10. 發展由下而上,先由民間人士的提倡,進而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最後始獲得中央的認可,而完成法制化工作。
  11. 不分學系、課程的修習具彈性。 

★「社區大學」於社區學習體系扮演的角色

張菀珍教授(2004)提出社區大學在社區學習體系的關鍵角色有二:一是推動學習行社區終身教育指標的行動者;一是規劃社區行動學習的促進者;而讓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學習體系發動機可以從下列三個面向著手:

  1. 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學習中心」。
  2. 社區大學成為「發展社區地方產業的教育中心」。
  3. 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參與式行動研究的諮詢中心」。

而為達成上述三項效能,就必須具體落實以下工作項目:

  1. 與公立社教機構和民間組織團體進行資源整合與拓展。
  2. 課程內涵包括社區公共議題,並以凝聚社區議事促進社區發展為目標。
  3. 參與社區產業發展、學習文化培養、弱勢族群照護等議題討論,以凝聚共識,並提出社區問題解決方案。
  4. 辦理各項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產業發展、公益服務、文化藝術與運動休閒活動,以提供社區居民終身學習機會,並引導社區發展,培養社區居民熱愛鄉土的情懷。
  5. 以社區參與式行動研究建立社區各項資源及檔案資料庫,發展出社區各項學習與行動
    的諮詢系統網絡。
  6. 結合學者專家資源培訓社區志工使成為走入社區推動社區行動學習的種籽人才,落實規劃社區行動學習的促進者之功能。

 

以上內容部分參考/摘錄自下列著作與資料:

  1. 《臺灣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黃富順(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2004年。
  2. 《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動機》,張菀珍(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助理教授),2004年。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型社區」的建構基礎

學習型社區具有兩項特質:一是居民針對社區發展需要,進行有規劃、有意義的學習,且能具體行動,以幫助社區發展;一是以社區為學習資源,突破傳統二元對立的教與學的關係,針對社區議題在行動過程中學習。

「學習型社區」的建構,則是透過理念宣傳、學習人才的培育、組織學習型團體等運作,以學習團體間良好的聯繫協調與組織運作、資源整合方式來進行。另外,「學習型社區」的建構,還須注意:

  1. 學習體系的建立是否兼顧個人與社區發展?
  2. 是不是可以提供終身學習?
  3. 能否建立社區民眾想要參與的欲望?
  4. 建立可批判與溝通,且具約束力的公共領域。
  5. 讓學習過程具有對話、反思、實踐、轉化與解放的特性。

★「學習型社區」的操作策略

張菀珍教授(1999)根據學習型社區的終身學習理想,在落實以「學習型組織」為基礎的前提下,針對「學習型社區」的實作策略,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1. 邀集社區領導人舉辦「學習型社區」研討會以凝聚共識。
  2. 舉辦「終身學習工作坊」研習營造共同擬定建立學習型社區的理論與實務。
  3. 進行社區居民學習需求問卷調查作為設計學習課程與活動之依據。
  4. 發展出學習型社區終身學習計劃方案與居民進行溝通修正。
  5. 設置社區學習資源中心與學習諮詢顧問。
  6. 設立整合性的社區內、外部學習網路。
  7. 行銷「學習型社區」理念與計畫形成全民運動。  

而林振春(2001)教授則根據教育部「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的理念分析與意涵,提出終身學習社區的操作策略:

  1. 從事社區終身革習資源的調整建檔與統整。
  2. 統合相關人士組織社區終身學習推動委員會。
  3. 建立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共同願景。
  4. 學習型組織的推動,首要建立居民對於學習型社區的共同願景。
  5. 建立終身學習資源與資訊中心作為推動據點。
  6. 籌組終身學習義工團以擴大影響。
  7. 以民眾的學習需求作為規劃社區學苑課程的依據。
  8. 引進社區外的教學資源以強化社區學苑的吸引力。
  9. 結合社區內外各種公私部門的資源以強化競爭力。
  10. 不斷進行反省。

 新港終身學習中心

「學習型社區」是結合社區居民之力所進行的團體學習,圖為「新港終身學習中心」。


新港巡迴圖書車

進行「終身學習」的最佳場域,不是在學校中,不是在補習班中,而是在社區中;圖為鼓勵學習,送書到家─新港巡迴圖書車。


居民自力營造的鐵路公園

透過學習、參與,消除佔用,創造公共空間~居民自力營造的鐵路公園。

以上內容摘錄自下列著作:

  1.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理念及其行動策略》,師大書苑,張菀珍,1999年。
  2. 《學習型社區的推動策略與實施現況》,林振春,2001年。
  3. 《文建會網站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陳錦煌(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0月出版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中部地區「弱勢個案居住輔導員訓練課程」

課程背景
2004年10月『崔媽媽』首度開辦『弱勢案主居住輔導員訓練課程』,受益學員已近300名,從學員課程經驗的回饋發現近七成社工員曾經遇過案主找屋需求及租屋糾紛,近七成社工員每年會遇到10-20名服務對象有租屋需求。從2008年開始,本會將『弱勢案主居住輔導員訓練課程』擴展至大台中地區,以協助大台中社工人員協助弱勢居住服務的養成及深耕。
本次課程整合弱勢居住服務中,及助人者會經歷的服務層面,包含法律、找屋、簽約、搬家幾個過程,邀請相關師資作深入淺出地講解與練習,透過課程,協助學員更深入瞭解租屋扶助過程中需特別注意的法律行為及從旁協助的方式。並結合今年崔媽媽弱勢搬家扶助方案擴展,課程將針對社工人員如何協助弱勢案家申請搬家補助流程及注意事項做說明。

計畫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
   指導單位: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
贊助單位:維他露基金會

辦理方式及內容:
課程時間:2009年6月12日(五)
課程地點:台中市維他露基金會館 一樓會議室(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123號一樓)
報名方式:請於98年4月20日起至5月22日前以傳真或電郵至方式回傳報名表。
聯絡方式:聯絡人 :林社工 分機131、馮主任 分機235
      電話  :(02) 2365-8140
        傳真  :(02)2368-3073
        E-mail :fun@mail.tmm.org.tw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2-3號2樓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下午1點至晚上9點
參加對象:1.台中縣市社福相關機構社工人員、業務相關人員及及對此課程有興趣之社會人士等。
         2.本課程預計招收及培訓學員40~60名。
課程費用:1.免費(本課程不供應午餐)
2.本次課程提供學員5小時時數證明。
3.上課地點有飲水機,請自備水杯。
七、 活動網址:http://www.tmm.org.tw/fodat/fodat-middle-2009.htm


2009中部地區「弱勢個案居住輔導員訓練課程」
課程內容及流程
時 間 課 程 名 稱 課 程 內 容 講 師
09:30-10:00 報 到
10:00-10:10 開幕式 呂秉怡執行長(暫定)
其它貴賓
10:10-11:00 租屋問題面面觀--
租屋法律概念與案例分析 租屋的基本法律概念,包括訂金、押金、租期契約內容等等,以及相關的租屋糾紛案例處理分享
崔媽媽基金會
義務律師(邀約中)
11:00-11:10 休 息 時 間
11:10-12:00 租屋問題面面觀--
租屋法律概念與案例分析 租屋的基本法律概念,包括訂金、押金、租期契約內容等等,以及相關的租屋糾紛案例處理分享
崔媽媽基金會
義務律師(邀約中)
12:00-13:10 午 餐 時 間
13:10-14:20 簽一份安心的租屋契約--
租屋契約陷阱大蒐密 針對坊間契約的問題提出正確概念,並協助學員實際操作契約訂定過程。 崔媽媽基金會租屋部
馮麗芳 主任
14:20-14:30 休 息 時 間
14:30 -16:00 一起找到好房子--弱勢個案租屋、搬家過程及社工角色介紹 弱勢個案租屋、搬家之需求問題歷程、社工之協助角色及可用資源介紹 崔媽媽基金會租屋部
馮麗芳 主任
16:00-16:30 問卷填答、賦歸



課程報名表
2009中部地區《弱勢個案居住輔導員訓練課程》報名表
姓 名 性 別
服務單位 職 稱
聯絡電話 傳真電話
手 機
E- mail
聯絡地址
參與本課程次數 □第一次 □二次以上
服務單位性質 □社福中心 □兒少 □婦女 □身障 □老人 □醫務 □其它
課程訊息來源 □公務公文 □崔媽媽電子報 □崔媽媽網站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網站 □其他:
對本次課程的期待及提問
請於98年5月22日前以傳真或電郵方式回傳報名表
當天參與學員將獲贈講義、《崔媽媽弱勢租屋扶助資源手冊》一份
為響應環保,請學員自備環保杯

聯絡機構:崔媽媽基金會
聯絡人 :林社工 分機131 馮主任 分機235
聯絡電話:(02)2365-8140
聯絡傳真:(02)2368-3073
e-mail  :fun@mail.tmm.org.tw
聯絡地址:台北市106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2-3號2樓

交通資訊:


搭乘火車者
1 . 歩出火車站後可以搭乘5路、70路、73路、83路、88路公車,
撘至三民路的台中技術學院站下車,沿著育才街步行至雙十路的維他露基金會館。
2 . 出火車站後可以搭乘81路公車,搭至雙十路台中一中站下車,步行至對面藝文之家(原台中市長官邸)隔壁的維他露基金會館。

搭乘高鐵者
搭至台中站,換搭計程車至文英館斜對面,雙十路一段123號的
維他露基金會。

自行開車者
1 . 由中港交流道下來者,可走中港路直行至台中火車站,順著圓環轉至建國路直行,過精武路後接雙十路一段約300公尺左右,文英館對面即為維他露基金會館。
2 . 由中清交流道下來者,可走中清路直行大雅路,過了五權路之後接公園路,於台中公園前左轉走精武路,於中興堂前紅綠燈口左轉雙十路,即可到達維他露基金會館。
3 . 由南屯交流道下來者,可直行走五權西路,至台中文化中心前左轉五權路,過了公園路和五權路路口約100公尺,右轉太平路直行到底即為雙十路文英館,左轉約150公尺對面即為維他露基金會館。
4 . 由南屯交流道下來者,可直行走五權西路,至台中文化中心前左轉五權路,看到中正路右轉,直行至台中火車站,順著圓環轉至建國路直行,過精武路後接雙十路一段約300公尺左右,文英館對面即為維他露基金會館。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