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慈濟月刊290期-472期 (7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期待你長大

世傑,漂亮!

◎撰文/葉文鶯

世傑--克里斯和露西拉的第一個孩子。
一出生就口、鼻不分的畸形頭臉,
被宣判無法存活。
然而他堅韌的生命力,
牽引著一家人從偏僻的菲律賓鄉下來到台灣。

歷經大林慈濟醫院三個月的治療,
出院前,克里斯喜極而泣表達心聲--
「每當我看著世傑變帥的小臉,
感覺這一切似乎是一場夢,
然而卻真真實實呈現在我面前。
我知道,
有無數的病人也在等待醫師這一雙神奇的手……」

世傑的臉,是上帝來不及完成的作品,
正被人間的愛,
一點一點修補。

克里斯(Cristituto)跳上兒子世傑(C.J. Tiquiz)的床,趴坐如一隻乖巧的哈巴狗,他以頭頂搔動兒子的胳肢窩,惹得世傑咯咯笑。

「世傑最喜歡我這個姿勢了!」克里斯寶貝似地逗弄兒子,只要世傑稍有不適或哭鬧,便將自己的胳臂變作一只搖籃,溫柔地對孩子說:「我的世傑愛跳舞!」

午后的陽光穿透粉紅色窗簾,一抹紅暈飛上世傑媽媽露西拉(Lucila)圓潤的臉上。二十四歲的她,在大林慈濟醫院病房裏專注做著手工藝絲襪花,偶爾抬頭看看兒子,輕喚他的名字。

世傑--克里斯和露西拉的第一個孩子,凡見過這個男童長相的人,莫不震驚於一個嬰孩身上竟有那麼多的缺損!然而,那些缺口如今已被豐沛的愛所填滿,改寫的不只是他的命運。



世傑,是上帝來不及完成的一件作品。

二00三年十一月,在距離菲律賓馬尼拉三小時車程外的Batangas地區,世傑出生;腦部畸形合併顏面嚴重脣顎裂。

世傑的硬腦膜發育不全,頭頂長出幾個囊腫,經常流出不明液體,隨時有感染之虞;臉上的開口,從嘴巴直上鼻子、眼睛,裂縫深及皮膚、皮下組織到骨骼,並且旁分至雙頰形成一道巨大鴻溝……口、鼻不分的小臉,簡直「開了花」!這也使得他無法正常吸奶,營養不良、體重過輕。

菲律賓藥費高昂,小感冒看病就需花費兩、三百元披索(約台幣一百多元)。二十七歲的克里斯在街頭踩三輪車維生,一天收入約一百八十披索(約台幣一百元),僅是世傑的奶粉錢就花去近半,還要負擔一家人生活的開銷,實在無餘力為孩子治病。

「Money before medicine.(看病前一定要先付醫藥費。)」露西拉惋惜地說,母親早年生病,就是因為沒錢就醫所以斷送性命;世傑也是在四個月大時,才在一位修女的協助下到首都馬尼拉就醫。修女介紹他們到一處名為「Queen of Peace」的貧困病患臨時住所暫住;在那裏,他們遇見了前往關懷的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志工。

二00四年七月,台灣大林慈院副院長、整形外科專家簡守信參加菲律賓人醫會義診,在志工陪同下訪視這個才八個月大、先天缺陷的孩子,評估是否適合來台治療。

九月二十五日,世傑與雙親由菲國慈濟志工陪同,抵達大林慈院接受三次手術,十二月返家。

初入院時,十個月大的世傑體重只有六點五公斤,與同齡嬰孩相較過輕。經過三週的營養補給,世傑已像吹氣球一樣快速長大,下巴、大腿長出肥肉,煞是可愛。這也代表,可以接受第一次的手術了。

世傑的病況複雜,檢查之後發現腦部組織液自右側頭骨裂縫流至皮下,產生囊腫,影響腦部發育與內分泌。整形外科、小兒科、牙科、神經外科、影像醫學科、麻醉科、護理部組成醫療團隊研商之後,認為當務之急先解決頭骨裂縫,讓他能安全穩定地成長;接著進行顏面修補手術,但由於齒顎缺損及脣裂範圍過大,需要多階段拉合與重建。

讓人遺憾的是,檢查結果世傑的雙眼已經受損,且眼球萎縮,恢復視力的可能性極低。

十月十六日,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主刀,優先解決世傑硬腦膜

缺損、腦組織膨出的問題,避免引發腦膜炎;手術也促使頭骨正常生長,有助於智力發展。

當麻醉科主任賴裕永伸出雙手,從露西拉懷中接下世傑的那一刻,夫妻倆立即紅了眼;志工圍繞在他們身旁,拍拍肩膀,握握手,堅定地告訴他們別擔心,安心地把世傑交給醫師。

世傑接受手術時,克里斯按捺焦慮在病房等候,還對著空病床念著:「世傑……世傑……」當他們接到手術結束的通知,幾乎手舞足蹈、雀躍不已;世傑被推出開刀房時,夫妻倆奔往病床,看著熟睡中的寶貝,整顆心都放鬆了。世傑頭上的囊腫不見了,克里斯難掩興奮,忍不住伸手撫摸。

來台二十多天,克里斯夫婦第一次燦爛地笑著。克里斯說:「我真的很快樂,因為我的兒子現在很平安健康!」

愛的「強力膠」

十一月四日起,世傑接受第二階段連續性的顏面修補手術。簡守信副院長自信的笑容與安慰,是克里斯夫婦的定心丸,但要代替上帝修補世傑的臉,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pogi ka na!(變得好漂亮、好帥!)」當克里斯夫婦在恢復室看到世傑,訝異著簡副院長不知從那裏給世傑要回了漂亮的右半臉,欣喜叫道:「像變魔術!」

十一月二十五日再次手術,簡副院長在世傑細薄而脆弱的組織上小心翼翼修補、拉攏,還給他左半臉和一張漂亮的嘴巴。

露西拉說,菲律賓醫師表示,世傑臉上的缺陷必須以大腿部位的皮肉填補,沒想到簡副院長竟能無中生有。「the best(最好的)」醫師,是他們對簡副院長的盛讚。

「要把世傑有如『開花』的臉拉在一起縫合,實在很難!」簡副院長坦言,重建世傑的臉缺乏「地基」,臉中央是個大洞,再加上年紀還小,不可能自其他部位「割肉」填補。

「只好把他的臉皮拆到耳朵下方,施力將臉皮往臉部中線集中,可是這還無法補好,所以又從前額拉些鼻子的組織過來,再用上一點裏面的黏膜。就像『愛』的強力膠,設法把世傑的五官兜在一起。」簡副院長三言兩語形容了艱鉅的手術經過。

世傑的臉部經過整形,過去因為嘴巴無法閉合,嘴脣、舌頭以至口腔黏膜總是乾燥脫皮的現象已經改善;簡副院長表示,世傑顏面骨骼的裂痕在軟組織修補好後,將不再隨著成長而向外擴大,未來將視世傑成長狀況評估後續治療方向。

克里斯夫婦在手術前時常看著世傑的小臉,揣摩他術後的模

樣,發自內心甜甜地笑。如今,望著漂亮的小寶貝,克里斯與露西拉的眼神裏流露出難以置信的光芒,欣慰喜悅地輕撫孩子,一聲又一聲:「你變得好帥!」

不論是腦部或顏面手術,世傑的頭、臉部在術後可謂「如履薄冰」,照護上必須格外小心。除了護士協助,克里斯夫婦也學會簡單護理,悉心呵護著世傑,特別是不讓他因為任何不適而哭泣,以致傷口裂開;舉凡世傑喝奶量或有吐奶現象等,他們也都詳細記錄,在醫護人員詢問時隨問隨答,是一對盡責的父母。

為了方便克里斯一家長期生活起居,大林慈院安排他們住進一間包括客廳、廚房、浴廁,而且冰箱、電視、桌椅等用品一應俱全的獨立病房。

感覺被當作「貴賓」般招待的克里斯感動地說,菲律賓人民貧富差異懸殊,他們的貧窮與世傑的缺陷,造成他們與人之間的隔閡;慈濟人對待他們卻很「平等」,而有了慈濟人的愛與陪伴,離鄉背景的他們不覺孤單。

菲律賓志工陳麗君幾乎全程陪在克里斯家人身邊,關照他們的衣、食生活起居,協助翻譯。

陳麗君將他們視作子女,傾聽心事,告訴他們一些慈濟的理念。

克里斯夫婦基於敬愛,後來都叫她「Mom(媽媽)」,於是陳麗君也就順理成章,被大家喚作世傑的「阿嬤」。

大林慈院病房清潔人員蓓拉(Bella)是菲律賓籍台灣媳婦,她很高興看到故鄉的幸運兒來此「變臉」,常利用工作閒暇或下班後來走走看看、送點小東西;台南慈濟人醫會志工胡曉萍也偕家中菲傭羅娜(Lorna)來探望,詢問克里斯家人生活所需。

當胡曉萍與羅娜第二次出現在病房,她們替克里斯與露西拉帶來冬天的衣物和鞋子。胡曉萍第一次見到克里斯夫婦就發現他們穿著拖鞋,便請羅娜用紙筆替他們畫了腳形大小,替他們挑選了合適的鞋子。

克里斯自成長以來似乎才買過一雙鞋,露西拉穿到台灣的那雙鞋還是向妹妹借的。收到胡曉萍贈送的衣鞋,克里斯與露西拉滿心感激;特別是克里斯,偶爾才穿一下新鞋,就將它們擦拭得乾乾淨淨收放起來。

護士及院內員工紛紛集資購買尿布與生活用品。世傑的周歲生日也由社工員發起,與志工一同準備蛋糕、紅蛋為之慶賀。當天很多人送來玩偶、衣服和玩具,堆滿世傑的床,克里斯逐一告訴兒子誰為他準備了什麼禮物,更開心的是他自己。

「去跟每個人分享兒子生日的喜悅,也接受大家的祝福吧!」志工黃明月端起一盤紅蛋交給克里斯。

隨著盤子裏的紅蛋一顆顆減少,克里斯收到愈來愈多吉祥話:「祝你兒子平安長大」、「祝你兒子大將才」、「祝你兒子大漢中狀元」、「祝你兒子健健康康、頭殼硬」……

儘管語言隔閡,克里斯無法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但他開心收下這些祝福,鞠躬道「感恩」!

克里斯婚前在麵包店當過三年學徒,當陳鶯鶯打聽到高雄志工鄭秀花很會做包子,便安排克里斯前去學藝;陳麗君專程陪同翻譯,務必讓克里斯將每個製作過程弄清楚。

「有心,就要用心學會。」鄭秀花慎重其事地告訴克里斯,她的包子店生意特好,有人想交學費拜她為師,她都不傳授,獨對克里斯例外。

清晨三點半,克里斯揉揉眼睛起身,鄭秀花的先生許水生教他濾掉豆漿渣滓,攪拌鍋爐不使煮出焦味;眼明手快的兒子教他如何因應不同顧客所需,快速將各式早餐送到客人手中。

連三日來,鄭秀花與先生、兒子從最基本的揉麵、調配餡料、捏包子、做水餃、如何煎出漂亮的煎包、蛋餅等技巧教起。克里斯有點基礎加上聰明、反應快,雖然有些緊張倒也學得快。

「剛開始做生意,煎包做大一點,讓人家吃飽,也要賣得便宜,銷路才會好。生意漸漸好起來,就有錢買機器了!」鄭秀花說,她和先生靠著賣包子、饅頭,賺得現在居住的透天厝,也將孩子都養大了。這帶給克里斯不小鼓舞。

「如果有客人嫌我們的東西不好吃,要歡喜接受、改進。」鄭秀花傳授克里斯當老闆的祕訣是--隨時笑臉待人,跟人結好緣,生意自然源源不絕。

鄭秀花認為克里斯回到菲律賓後,只要依當地口味再自行變化內餡材料與調味料,應可開張。許水生還贈送克里斯一箱發酵粉,祝福他事業「發」達;住附近的志工黃素珍也贊助克里斯購買大煎鍋。

「將來賺了錢,我要學慈濟人作個手心向下的人!」克里斯在他的「師傅」鄭秀花夫婦面前,許下心願。

克里斯習藝同時,留在醫院照顧世傑的露西拉也向雲林慈濟委員吳玲珍學習製作絲襪花。

露西拉聰明又手巧,與老師吳玲珍做成一朵朵大大小小的花,將病房妝點得繽紛多采。

不約而同地,吳玲珍不但教授技藝,也致贈工具和絲襪、鐵絲、膠帶等材料,還有一本專業書籍讓露西拉帶回菲律賓繼續研究。

出院慶祝會上,鮮豔的絲襪花有如蝴蝶般,一一飛上了醫護人員和志工的衣襟。這天是「冬至」,現場的氣氛彷若溫暖的春天。

看著世傑臉上愈多一分「pogi(漂亮)」,活動力也愈來愈好、喜歡玩耍,克里斯夫婦稱歎自己遭逢了「奇蹟」!

「感謝上帝所賜予的一切恩典,感恩證嚴上人,祝您身體安康,我愛您!」

「感恩每位醫師、護士和所有工作同仁,感恩親愛的慈濟大家庭,感恩您帶給我們的愛、關懷與陪伴,待我們如親人。我們愛你們,並且會想念你們,願上帝保佑大家。」

兩個多月前,克里斯與露西拉帶著兩個簡單行李來到大林慈院,身上的夏衣換作長衫,腳上涼鞋變作布鞋;如今,眾人送給世傑的衣鞋、玩具、布偶,還有露西拉的花藝材料、書籍,克里斯的一箱酵母粉……教打包裝箱的克里斯熱

汗直流。

膨脹為八大箱的行李,超重的,是無限的祝福;減輕的,是為人父母對世傑健康的擔憂。

世傑,原本是個被宣判只有五天生命的小娃娃,然而他堅韌的生命力,牽引著一家人,從偏僻的菲律賓鄉下,來到馬尼拉的天主教會;再經由菲律賓慈濟人與台灣慈濟人的愛心接力,來到大林慈院接受治療。

世傑預計半年後再回大林慈院,屆時,醫療團隊將繼續為他找回出生時上帝忘記替他雕刻完成的部分。

病房裏的媽媽情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世傑來台求醫,幾乎全程陪伴他們一家人的陳麗君,是菲律賓華僑,精通英語、菲律賓話及中文、閩南語。她是慈濟志工,喜做慈濟、講慈濟、唱慈濟歌……不但能協助醫師、護士翻譯,同時了解克里斯夫婦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模式;透過她的身教與言教,無形中也替「慈濟」團體做了最佳詮釋。

陳麗君樂善好施,笑口常開,給人非常「陽光」的感覺。認識「慈濟」以前,她長期關懷菲國窮人,時常與友人從馬尼拉坐三小時的車、再乘船一小時、搭車兩小

時到偏遠山區友人家住宿,次日一早帶著物資上山發放給窮人。一次輾轉來回需三天時間,她卻樂此不疲。

陳麗君的先生在世時,開設多家藥局,見有病人持處方箋寫著一星期藥量,卻因為沒錢只買了一兩天的藥,他總是心生悲憫補足奉送,員工總說:「這樣的老闆常在店裏,藥局一定不賺錢!」老闆不汲汲於營利,老闆娘陳麗君助人的熱忱連先生都大為敬佩,他曾幽默調侃她:「好像(馬尼拉巿)巿長一樣呢!」

這回來台,陳麗君自掏腰包打理機票及生活費,也替克里斯一家打點所需。露西拉有一天鬧牙疼,陳麗君陪她就醫。上麻藥時,露西拉嚇得幾乎要跳起來,克里斯的腳步也悄悄往後退了幾步;一聽見器械運轉的嘰嘎聲響,克里斯更是肩膀高聳。

「放輕鬆,放輕鬆!」陳麗君用手心揉開露西拉緊握的拳頭。已為人母的露西拉在陳麗君眼中,依然是個大小孩;當露西拉夢想有朝一日花藝純熟,所做的絲襪花能變作世傑的奶粉錢時,陳麗君在一旁打氣,表示她現有的五間藥局都可以提供露西拉展售,打通銷路。

「無私」,是大林慈院病房整形外科專科助理李婉瑜給予陳麗君的形容詞,也代表對這位志工的尊崇。李婉瑜說,陳麗君不只為醫療個案添購實質用品,還會與他們分享譬如「惜福」、「感恩」與「行孝」等做人的道理。

「慈濟文化在她身上展現無遺。從她身上,我學到該如何『站在病人這一邊』,替他們設想更多,讓服務更加柔性。」李婉瑜說。

克里斯與露西拉的「Mom」--陳麗君,不但是他們夫婦所感謝的人,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也同樣感恩她。

醫療團隊的難題.父母眼中的奇蹟

◎撰文/何姿儀 攝影/于劍興

終於等到世傑進入手術房這一天,克里斯與露西拉落下淚來。他們說,淚水是源自心中那分無與倫比的喜悅與感恩;身在慈濟,他們相信證嚴上人會帶來力量,也相信大林慈院醫療團隊的技術與用心。

露西拉總是告訴世傑:「你是個幸運的孩子,要相信這裏的醫師與護士,要堅強勇敢,平安健康長大。」

自出生以來,世傑就不是個容易照顧的孩子,經常哭泣吵鬧,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然而在大林慈院醫護人員與志工眼中,世傑卻很勇敢乖巧,無論是插胃管、抽痰等檢查或治療,他都鮮少哭泣。

露西拉說,這裏有舒適寧靜的環境,更有慈藹可親的醫師、溫柔細心的護士,以及每天用愛包圍與祝福世傑的志工,讓世傑的心靈平安超越了身體的不適,安然接受一切醫療。

克里斯與露西拉明白,世傑將面對複雜的醫療與未知的風險,但他們對未來還是懷抱希望,願意開朗以對。

對於醫療團隊,這是嚴苛棘手的挑戰,但他們一次又一次帶給這對雙親驚喜,也讓世傑遠在菲律賓的家人不斷接到好消息。


住院三個月.離鄉背井不孤單

◎撰文/江珮如、何姿儀 攝影/何姿儀

世傑以殘缺面貌來到世界,也幸運擁有眾多的愛陪伴度過關卡。捧著上百顆紅蛋,克里斯和住院病患、家屬分享世傑周歲喜悅,開心的笑容沒有消失過。

一年前的今天,是他們傷心與驚愕的開始;但他們未曾放棄,隨著世傑強韌的生命力尋找希望。

在民風保守的鄉下,世傑那張四分五裂的臉,讓鄰居見了害怕極了!他們認為世傑是不吉利的象徵。不僅大人刻意閃避,也不讓孩子們接近。

世傑出生後,露西拉大多躲在家中,很少出門,內心不時自責--當地傳說,孩子傷殘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母親在懷孕期間看到不該看的東西……

露西拉說,當身邊的人都躲著他們,向各個慈善或醫療機構也求助無門時,慈濟人竟願意伸手相援,「可是想到到台灣要花好多錢,我們沒有錢該怎麼辦?沒想到李偉嵩師兄都幫我們辦好了……」他們不敢置信、掉下眼淚,激動地說:「世傑得救了!」


為長遠打算.台灣拜師學藝

◎撰文/葉文鶯、何姿儀 攝影/林炎煌

克里斯是個樂觀開朗又勤奮的年輕人,露西拉在家排行老大,下有眾多弟妹,自小就能吃苦。面對他人的善待,夫妻倆並不認為理所當然。世傑住院期間,他們主動要求做志工,幫忙在血壓記錄紙上蓋章加工;當露西拉照顧世傑,克里斯就打掃這間偌大的病房。

克里斯將桌椅、病床、桌巾、門簾、地板仔細清洗過,就連窗櫺、門框也絲毫不馬虎;他甚至還想打掃整個病房區,蓓拉知道了連忙阻止:「那是我負責的區域,要是讓你做了,我做什麼呢?」

克里斯與露西拉聰明伶俐與刻苦耐勞的個性,看在志工黃明月、陳鶯鶯眼裏,更為這家人的將來做了長遠打算。

克里斯與露西計畫回菲律賓能開一間店,「要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奉養父母,還要作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幫助和世傑一樣需要醫療的小孩。」

志工於是徵得他們的意願,幫忙找尋合適的「師傅」傳授一技之長。


變帥的小臉.禮讚親情與生命

◎撰文/葉文鶯 攝影/于劍興

十二月二十一日,世傑出院慶祝會。

世傑一逕兒乖巧安靜,克里斯卻哭了!送給簡副院長的卡片讀誦一半,轉身交給露西拉念完。克里斯顫抖著雙手替簡副院長別上藍色胸花,這是他和露西拉親手製作,代表真誠的心意。

簡副院長為世傑塑造了一張從出生以來從來無法想像的美好面貌,尤其是那張櫻桃小口,讓克里斯和露西拉為之喜極而泣。他們對簡副院長表達了感恩:「感恩證嚴上人擁有一個像您這樣的醫師,用靈巧的雙手化腐朽為神奇……每當我看著世傑變帥的小臉,感覺這一切似乎是一場夢,然而卻真真實實呈現在我面前……我知道,有無數的病人也在等待您這一雙神奇的手。」


▲一句話的力量

把話柔柔說出口

◎撰文/鐘貴音

心地雖好,但脾氣、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明白了這個道理,她開始學習「聲色柔和」……

大妹婚後定居台中,妹夫因為生意需要,常往返大陸,沒多久竟然有了外遇。那段期間,大妹常常打電話來台北給我,我除了靜靜聽她哭訴、安慰幾句,實在也無能為力。

突然,腦海中閃過《靜思語》--這本陪我度過生命中最低潮時的書;而此刻它就靜靜立在書櫃上。我迫不及待用最快的速度將之寄到台中,希望「它」能代替不擅言辭的我,給大妹一點幫助。

之後有一段時間,大妹都沒跟我聯絡,再度接到她的電話時,明顯感覺到不一樣了。她開心地問我,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話,是她以前從未聽過的;尤其當她看到「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這句靜思語,完全顛覆了過去的想法,也開始思索她和先生兩人的相處模式。

大妹的心腸雖然很柔軟,但脾氣很不好,只要火氣一來,一張臭臉可以擺上一天;如今,她明白即使心地好,但脾氣、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因此開始學習「聲色柔和」。先生告訴她,這些日子是他們結婚以來,他過得最幸福的時光。大妹告訴我,她很慚愧,但也很慶幸終於挽救了婚姻危機。

聽著她在電話那端開心地訴說著,我知道,靜思語又讓一個人受惠了!現在,我也每天念一句靜思語給孩子們聽,期盼能在小小的心靈種下一顆善的種子。

【一句話的力量.歡迎投稿】

一句「靜思語」,引領您在當下一刻從悲觀變樂觀、轉盛怒為冷靜、化憂煩而豁然……歡迎與我們分享這「關鍵影響」的剎那。來稿請寄一一二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二號十二樓《慈濟》月刊編輯部收,或e-mail:reader@tzuchi.org.tw



▲喜樂證言

越過荊棘,看見生命另一種風光

◎撰文/李委煌

創業維艱,他兩年無法拿一毛錢回家;
婆媳問題,她終日以淚洗面;
一連生了三個腦性麻痹的女兒,
更讓人生的苦難奔騰到沸點一一
「為何是我們?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曾經遠走他鄉、曾經迷茫孤寂,
終於看見自怨自艾無益現況。
敞開心門關懷他人,
在付出中重新定義「幸福」,
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有福的人……

針織工廠的機器,日夜不停運轉。以廠為家的俞徵妮,長年來和先生陳興進胼手胝足,從承租廠房、貸款購置機器開始,點滴累聚成穩定業務。

他們的三個女兒都已成年,卻因為腦性麻痹,智力停留在兩歲,迄今仍需要人餵食、洗澡、換尿片,長年住在教養院中。

「大女兒三十一歲,個性文靜隨和,從小就不吵不鬧,很好帶。二女兒很好動,常帶頭作怪,甚至和姊姊吵架、拉扯,打起來不分輕重,弄得淤青一片。老三很活潑,出生時無異樣,後來才發現不會走路……」俞徵妮細數著。

儘管女兒們對父母的回饋極少,但在俞徵妮眼裏,她們都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她說,特別是二女兒笑臉望人的模樣,實在討人喜愛;兩顆門牙都撞斷了,聽人談起她的牙齒時,還會用手指碰碰空洞的缺口,表示她聽得懂大家在說什麼。

連生三個障礙兒,夫妻倆曾以為這是上天給予的「酷刑」;而那時草創的工廠有兩年接不到訂單,多重的現實壓力,讓這一家人分崩離析。回首前塵,他們歷經艱苦,終於找到了面對多舛命運的方法……

從雲林家鄉北上打拚

家境清苦,令他在自卑中度日;
成家立業,夢想著幸福的開始。
女兒降臨,不但沒有帶來喜樂,
而是一連串打擊……

養家育女的無盡挫敗

俞徵妮與先生陳興進都是雲林虎尾人。陳興進自幼家貧,是鎮公所登記有案的一級貧戶,自有記憶以來,常得到教會領取麵粉;家中房舍全由甘蔗葉、稻草稈編成,也不曾看過衛浴設備。九歲那年,父親生瘡往生,母親脾氣剛烈,時常惡口罵人。

陳興進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裏,常受人冷嘲熱諷,不僅自卑,也自覺不得人緣。小學畢業考上初中,他因為繳不出學費,只好放棄升學。看到同學背書包上學,令他羨慕又悵然;帶著無奈而哀傷的心情,他十六歲時決定北上三重學藝。

每逢農曆年節,學徒們都急切地想返鄉團圓,「只有我不想……」陳興進說,因為那樣的家,他回去了反而顯得擁擠累贅。

自卑情結,並未隨著成長而改善,到了適婚年齡也不敢奢望可以成家;他想,唯一能接受他、了解他的,就屬表妹俞徵妮

了,若能「親上加親」不挺好?而且表妹知道他是窮小子,自己的心理負擔也較小。

陳興進二十六歲那年與表妹結婚,婚後搬往中壢,俞徵妮在成衣加工廠當作業員,陳興進則做針織業。

婚後,母親的惡口轉向媳婦發作,不堪入耳的罵詞讓俞徵妮終日以淚洗面。大女兒出生後,苦難被推向更深一一女兒罹患腦性麻痹。俞徵妮揣測是在懷孕期間吃藥導致,因此在懷第二胎期間,她即使再怎麼不舒服都忍住不吃藥;然而這一胎竟又是腦性麻痹兒!讓夫妻倆都慌了。

有時帶孩子北上復健,夫妻倆騎摩托車,中間夾一個、後頭再背一個;走進醫院,承受著眾人異樣眼光,「長這麼大了,還不會走路?」

孩子們無法言語,若遇她們食欲不振,只能猜測是否生病了;又因為她們不能控制排泄,夫妻倆得定時為孩子更換尿片。

陪孩子成長,是一般父母的期待,但對俞徵妮與陳興進而言,卻只有無盡的挫敗。

「為何是我們?」

為了方便照顧兩個孩子,俞徵妮辭去工廠工作,擺攤賣早餐。陳興進也與友人合資經營針織生意,一家人克難地以廠為家,輾轉遷移新莊、三重、樹林之間。

距離次女出生八年後,俞徵妮意外懷孕,夫妻倆不敢要這個孩子;但醫師將檢體送往日本檢

驗後一再保證:「胎兒很健康,沒有問題。」

忐忑中帶著一絲期許,三女兒來到了人間,檢查確定一切安好,夫妻倆興奮之情不可言喻。然而八個月後,他們發覺女兒不會坐、不會爬,回院尋求醫師協助。「連醫師都傻眼了……」原來,么女仍是腦性麻痹兒!

「為何是我們?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不知有多少個日子,俞徵妮、陳興進就在自責與自卑中度日,很想知道命運的答案。連續三胎都是腦性麻痹兒,婆婆不免怪罪媳婦,俞徵妮覺得自己像是注定來受苦的。

雪上加霜的是,陳興進的工廠幾乎兩年接不到訂單,人生苦難似乎到達了頂點。現實的壓力,逼得他好想大覺睡去、一了百了,然而,「每個夢醒時分,卻又是另一個嚴酷、無奈的開始……」

不同於陳興進的沮喪,俞徵妮認為連吃飯都有問題了,那有時間喪志!她展現出強大韌性,將大女兒交由母親看顧、二女兒送到醫院復健,她每天賣完早餐,便背著么女到小兒科診所前賣玩具。她看準了父母在哄騙子女看病時,多願意買個小玩具;雖然一個玩具才十五元,但她說:「只要有現金,就有錢買菜了。」

逃離現實走避南非

一則慈濟志工關懷教養院童的報導,
讓身在南非的他們感動得痛哭流涕,
因為--
台灣志工懷抱著的,
正是讓他們牽腸掛肚的女兒!

一家五口離散各地

沒訂單、沒收入,陳興進不得不靠借貸度日、寅吃卯糧。不知不覺間,竟也累積兩百萬債務,人生宛如坐困愁城。

一天,么女哭鬧不已,陳興進抱她外出走走,返家時買了份報紙,瞥見一則南非廠商求才啟事。他連南非在那裏都不清楚,但一心一意想逃離現實,決定前往應徵。

好不容易在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陳興進打定主意一一將母親託由弟弟照顧,兩位較大的女兒送往教養院寄養,太太則帶著么女投靠台中的大姊,他隻身前往南非,只要能離開台灣就好。

在機場送行時,俞徵妮表現得相當理智,「我不是不哭,而是已哭盡了。而且,哭有用嗎?」那是民國七十五年,大女兒十三歲、二女兒十一歲、么女才三歲,一家離散。

俞徵妮告訴自己,即使先生

不在身邊,日子一樣要過、欠債一樣得還,未來一定要堅強。

她在大姊的資助下,到市場擺攤賣早點,無師自通學會了做麵線、蛋餅、饅頭等好手藝;為了多賺點錢,早餐生意結束後,她又繼續批貨叫賣。

夏天,她騎車到游泳池旁,把泳圈灌氣兜售;冬天,她改賣氣球,一樣就在小兒科診所前,她將一個個氣球綁在撿來的鵝卵石上,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一個氣球十元,有天她竟賣了一萬多元,可見她有多賣力,簡直是拚了命在工作。

每當心情起伏時,俞徵妮就到早餐店斜對面的善寶寺,請求法師開示;每天晚課時間,都可看到她拜經的身影。在此,她也結識了慈濟志工,開始每月捐款布施。

有一回,證嚴上人行腳至台中分會,俞徵妮親往聞法。上人提及世間因緣果報及「歡喜受」的概念,觸動她細細思維自己此生的遭遇。「既已是事實,何不歡喜承受呢?」上人的一番開示,她愈是用心咀嚼,就愈覺察到歡喜與力量。

在台中生活四年,是俞徵妮一生中最充實的光陰,她忙著做生意,也親近佛法與善知識,生活穩靜、思慮正向、精神飽滿。

夫妻團圓卻各有心思

而遠在南非的陳興進,忽然卸下家庭重擔,加上四年後債務清償,日子過得愜意,竟迷上了賭博。

對於賭博,俞徵妮有種莫名

的厭惡。印象中,父親就是周旋賭場間,無心教養子女;而母親為了照顧六個孩子,常辛苦地做泥水小工。因此,當她得知先生在南非嗜賭,便將么女也交託教養院,遠赴南非普利托利亞(Pretoria)與先生會合。

那是民國七十八年。茹素多年的俞徵妮初到南非,必須克服生活上的諸多不便,也為先生嗜賭而傷神。陳興進經常在她深夜熟睡之際,開車外出賭博;凌晨忽醒,她伸手觸不著先生,獨自面對黑夜,只能吐出無奈的深嘆。

女兒不在身邊,夫妻在異地貌合神離,各有心思。俞徵妮決定與陳興進約法三章:「你陪我聽經,我陪你賭博。」

她在賭場中見識到陳興進流連忘返、遲遲不願離去的神色;而陳興進也實踐諾言,陪她聽經、拜經。

每天清晨四點,俞徵妮開始禮佛。「我常看她拜得滿身大汗……」陳興進就這麼看著俞徵妮花了一年多,一字一拜地將《法華經》全部拜完;她也常誦《地藏經》、《藥師經》與《金剛經》,回向給三個女兒。

耳濡目染下,陳興進放逸的心思收斂不少。他決定遠離賭場,調整生活步伐,搬往德本(Durban)展開新生活。

重新看待此生際遇

民國八十一年底,俞徵妮利用返台假期到花蓮慈院當志工。她生性內向,雖然團康表演不甚在行,但見到病患因志工的鼓舞而笑了起來,卻是未曾有過的感受。每每參與義賣、助念、做資源回收等,她總是很歡喜,愈喜愛就愈投入。

陳興進也在志工帶動下,將

一卷卷慈濟人心得分享的錄音帶詳聽、一本本慈濟書籍細閱,逐漸對佛法、對慈濟產生興趣。上人的一句「對於此生際遇,要有感恩心,要能歡喜受。」讓他豁然開朗,當下打開桎梏心中幾十年的結一一他了解到自怨自艾對現況毫無助益,只會陷於窘境中不斷打轉,「人生過往種種,再次於腦海反思,數度令我淚流不已。」

「在南非德本,該如何做慈濟?」返回南非後,陳興進認真思索,並寫信回花蓮本會請教,靜靜等候回覆。

隔年四月,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慈濟志工前往德本,特意探訪陳興進夫婦,帶來了《慈濟道侶》半月刊。夫妻倆翻閱時,不約而同被一張照片吸引,他們當下跪倒在地、痛哭流涕一一那是一則台灣慈濟志工關懷愛心教養院院童的報導,照片中一位志工手中抱著的院童,正是讓他們整日牽腸掛肚的女兒啊!

此刻,陳興進認為他等到了答案:「感恩教養院和慈濟志工將女兒照顧得那麼好,我們才能心無罣礙地在南非經營事業。這就是來自上人的答覆!我們不能置身事外,也要做志工回饋。」

夫婦倆在德本就地推動慈濟,積極投入貧病訪視工作:難民濟助、物資發放、義賣募款,以及孤兒院與老人院關懷等。

在南半球的冬日,看著孤兒院院童身穿志工送去的毛衣、裹著毛毯禦寒,湧現在陳興進腦海中的,卻是那張台灣慈濟志工懷抱女兒的畫面一一疼惜別人子女,就像疼惜自己子女一樣。他在志工服務中,體悟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本懷。

返回台灣從零開始

歷經人間的苦難與無奈,
難免慨嘆;
然而,
若沒有走向社會暗角,
總覺得自己最苦;
一旦將心敞開,
才知人間苦難偏多,
自怨自艾實在太奢侈。

什麼樣的家庭才幸福

民國八十二年底,為了就近照顧雙親與女兒,陳興進結束在南非八年的工作,夫妻倆返回台灣重拾針織事業,從零開始一一貸款數百萬購置機器、凡事盡可能自己來、讓機器盡量運轉生產……

創業兩年,他們有餘力貸款購屋;創業四年後,訂單多到接不完,只得日夜趕工。這段期間,除卻工廠運作所需開銷,俞徵妮將盈餘全都化為布施,陸續為全家八人圓滿慈濟「榮譽董事」。

為此,過往「窮怕了」的陳興進不免有些不捨,但俞徵妮對他說:「過去我們一毛未捐,也不因此有錢。既然現在有能力,自然要多付出。」陳興進愈想愈具信心,也釋懷了。

陳興進、俞徵妮雙雙受證慈濟委員,他們將原本怨天尤人的心,轉化為做志工的力量,透過關懷貧病苦難者,逐漸感覺到原來自己也是有福的。

在探視個案的過程中,見到許多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卻是父母心中的煩惱,夫妻倆念頭轉向:「擁有什麼樣的兒女與家庭,才算是幸福呢?」他們從此不再抱怨,也以自身經驗陪伴受助者走過苦難。

人生何必自怨自艾

端午節前夕,俞徵妮透早起床,與志工將先前合力包好的兩千粒粽子,按照顧戶人口分裝成袋;然後頂著炙陽,一一送往。

車在鶯歌、三峽裏四處繞,俞徵妮關懷的案家不算少--

彭先生和孩子們暫住在木屋工寮,連門牌都沒有,低窪而悶熱;彭先生打著赤膊走出來,因車禍髖骨受傷,無法外出工作賺錢……

七十歲的周老先生,拄著拐杖卻很樂觀,每天就坐在屋外乘

涼;「趕緊趁溫熱吃了吧,我們親手包的喔。」聽俞徵妮這麼說,老先生笑了起來,露出上排僅剩的一顆門牙。

老阿嬤撐著拐杖出來,原來因車禍撞斷了腿,植物人的兒子在安養院,她跟孫子同住著。她湊在俞徵妮耳邊,像對自己女兒般,細嗦地說著自己的眼疾;離去前,還不斷和漸遠的車輛揮手……

長年在北部山區訪貧,他們對路況相當熟悉,車沿著山勢攀升,戶與戶距離更遠。志工們把粽子送完返家,已深夜十一點。

一個冬日,俞徵妮與鄧英彥、伊碧英等志工各自忙了一天,夜暮悄至,隨意喝了碗熱湯、吃了個飯糰,在萬家燈火中外出訪視。

車停在幾個貨櫃屋湊合著木板搭成的工寮前,照顧戶孫先生平日就住在這裏替人看管雞隻、魚池。五十五歲的他,中風後復健良好,獨居生活尚能自理。日前,俞徵妮等志工陪他赴花蓮慈濟醫院就醫;考量路途遙遠,他委託志工赴花蓮領回慢性病藥物,今日送來。

孫先生曾經在事業上風光過,還領有美國工程建築證照;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仍是學生,無力照顧落魄的他。俞徵妮依著藥袋指示,叮嚀著孫先生:「這包藥飯後睡前吃,每天四次」、「這包藥早晚飯後吃,每天兩次」……

山裏夜深靜謐、冷風颼颼,志工與孫先生閒話家常,也送上毛毯,提醒他注意保暖。離去前,孫先生認真地舉起雙手,跟著志工比畫如何按摩頭臉;見他穿著單薄,志工說下回會帶厚外套來。

「回收的衣服可以,可不要花錢買哦……」對於志工的噓寒問暖,孫先生總是客氣以對。

回程途經江家,志工們按了電鈴進門探望。昏黃小燈旁,江先生躺在小床上,像個沉沉睡去的孩子。牆上掛著昔日舊照,曾有的笑臉已不復存在。

江媽媽曾是安養院專職看護,如今辭去工作,終日照顧著因酒精中毒成為植物人的兒子。她說,每天夜裏,隔兩個小時就得起床為孩子灌食,「看護做久了,習慣了……」

俞徵妮和江媽媽聊聊孫子的乖巧,並表示慈濟日後將每月提供經濟補助,盼能紓緩一家人的經濟壓力。離去前,壓壓江先生的腳板,俞徵妮對著他喊道:「加油喔,我們要走了……」

俞徵妮曾經關懷一戶先生遭受意外的家庭,看到獨力扶養智障兒的媽媽終日哀傷、無法走出陰霾。俞徵妮和她分享,自己曾背負著腦性麻痹的孩子,在炙夏、寒冬的街頭賣玩具,支撐起自己的生命。

「要多為孩子、多為自己祝福啊!」她希望以同理心關懷案家的苦,鼓勵他們勇於站起來。

幾年來看盡人間苦難無奈,

俞徵妮內心隨之而起的慨嘆著實深沉,因為她的人生也是坎坎坷坷。然而,若沒有走向社會暗角,總覺得自己最苦;一旦將心敞開,才知人間其實苦難偏多,自怨自艾實在太奢侈。



人生路踩著顛簸、踏過荊棘,曾經的苦,全都過去了。走過窮苦失意,五十七歲的陳興進相當知足:「能有今天,已算是奇蹟了。」三個女兒在教養院得到專業而用心的照顧,讓夫妻倆很安心,除了經營工廠,把時間都拿來當志工。

每月,夫妻倆都會與志工造訪教養院、為院童餵食,自己的三個女兒也在其中,一家五口的臉上時常堆著笑。大女兒幾乎不曾講過話,總是一逕安逸隨和,像修行老僧靜望人生;二女兒三十歲,偶爾還會喊聲「阿母」;二十一歲的么女原本狀況最好,以前還會對人打招呼,現在因長期服藥,反而話少了。

回首來時路,俞徵妮漸能體悟,女兒其實像是菩薩,是來磨練父母、度化父母的,否則她豈有機緣得聞佛法、投身慈濟?

早年,旁人的話題若涉及孩子,他們就會立即轉移,「說一次,痛一次」,他們不願面對也怕人知道。此刻思索過去,他們懂得感恩;對於未來,也學會不去妄想。上人輕輕一句「歡喜受」,讓他們有了全新的領悟--人生雖有缺憾,但「愛」可以填補一切!



▲厝邊頭尾一起來

認識老社區 傳承善文化

◎撰文/張莉菁、張月

離家裏最近的地方,是社區;
細細觀察,原來寶藏就在身邊。
台北的中正萬華社區志工班,
透過課程認識古蹟、發掘先人智慧,
透過行動愛護家園,傳承美善傳統。

「貴陽街艋舺教會由馬偕博士創建,當年他千里迢迢渡海來台,不分種族為台灣付出,發揮大愛無國界的精神;一八七0年間,艋舺有富紳為收養孤兒、貧困人家子女而設立育嬰堂,如今廣州街仁濟醫院門邊有塊『淡北育嬰堂碑』紀念……」

這一天,台北中正萬華社區志工研習班的學員們尋訪市中心的古蹟。學員陳秀杏一路上用心聆聽志工導覽、忙著做筆記,甚至在大家休息時,她和先生仍繼續觀看、研究。她說,平常忙於工作和家庭,不曾在生活周遭駐足、細細品味,如今才了解原來身邊擁有無盡的寶藏。

學員一一行過中正區的中山

堂、博愛路合作金庫、總統府、司法大廈、寶慶路台灣銀行、省立博物館等,也拜訪萬華區的祖師廟、龍山寺等。「平常在這一帶走動,從不知道路邊有一塊義倉碑,紀念富人捐出米糧以備稻米收成不佳時濟貧所需;人潮川流不息的廣州街巷內,竟然藏有早期居民用以防衛的古蹟『隘門』……」學員從中發現先民生活的智慧與行善的足跡,彷彿提醒著後代傳承美善,讓萬華「以善為寶」。

「過去許多人提到萬華,就立刻聯想到三多--『街友多、流鶯多、流氓多』;我們希望透過古蹟巡禮的方式,讓民眾認識家園,更建立新三多--『古蹟多、產業多、善人多』的社區形象。」在當地出生、成長的慈濟志工楊茹云,談起當初開設「社區志工研習班」、「采風文化成長班」的動機。

二00二年三月采風文化成長班成立,同年九月,成長班第二期順利開課,並更名為社區志工研習班。課程除了認識慈濟志業、茶花道、環保外,並安排古蹟巡禮、參訪新店慈濟醫院與大愛電視台,內容豐富,深獲好評。

「古蹟巡禮這堂課,我們先請解說員為導覽志工實地講解,並蒐集建築特色、歷史沿革、人文情懷等資料研讀,希望喚起學員對社區的關心。」第一期的班主任林蓮說。

從小在西門町生長的林蓮,為了讓孩子在更好的環境接受教育,曾經一度想搬離;但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後,透過社區關懷,慢慢發現社區之美,以及人與人間濃厚的人情味,因此打消了搬家的念頭;如今更透過設計課程的機會,深入了解社區內的古蹟名勝,珍惜這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環境。

學員許杏玫說,參加社區志工研習班一年下來,看到許多慈濟志工雖然忙碌,仍把握時間服務眾人;於是她減少吃喝玩樂的時間來投入慈濟事,「錯過了各大百貨公司周年慶及換取來店禮的機會,得到的卻是更多心靈的滿足。」

社區志工班第一期的學員夫妻檔鍾玉蘭與黃啟哲,因此加入了慈濟委員培訓;孩子跟著父母做環保、學手語,更為乖巧勤快,備受長輩們的疼愛。

經由同事介紹參與的吳淳英表示,從花道課程中,發覺不只是完成作品,也從中與花對話,讓自己的心安住在當下;而詹昭誠聽了太太的心得分享,也一起來上課,夫妻倆更進一步相約當志工。

寒冬時分,中正萬華聯絡處熱鬧地舉辦歲末祝福,學員們在場外心得分享,熱情邀請民眾加入人間菩薩招生的行列,彷彿看到浩蕩長的隊伍不斷地綿延、前進……

◎慈濟中正萬華社區志工研習班

三月開班,歡迎報名
時間:每月第四個週六下午一點至四點半
地點: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四十二號
電話:(02)23083468 中正萬華聯絡處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衲履足跡

2004.12.01 移植純真法髓

◎撰文/釋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勤支援前線 愛心動線通往南亞

◎撰文/賴怡伶

如何將大量物資正確而快速地送抵災區,是賑災工作中重要環節。從元月四日到元月下旬,慈濟海空運四千頂帳棚、兩萬一千七百二十二件毛毯、兩千噸白米等物資前往斯里蘭卡與印尼等重災國,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ssociation, 簡稱TIHA)扮演重要功能。

透過後勤支援與前線發放的密切配合,各界愛心匯集成長河,往南亞源源遞送著。

「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一年半前由企業家志工組成,致力於慈濟國際賑災之物資籌備與運送事宜;分為食品、衣物、居住、行動四個小組,由相關產業企業家認領規畫,研發適宜賑災之物資以備緊急救災之需。

此次運往斯里蘭卡的即食食品包,正是救援會研究成果之一。統籌志工王令一表示,災區水電供應困難,泡麵常無用武之地,餅乾等乾糧又無法提供充分營養;慈濟這次發放的「黃豆糙米飯」及「桂圓糯米糕」選用高熱量、具飽足感的食材,不需炊煮,一開封即可食用,並加上真空包裝,較耐保存。

王令一表示,上人指示:「自己喜歡吃,才能提供給災民享用,就是真正用心。」因此他常隨身攜帶食品包請人試吃,從中檢討改進。而除了現有「黃豆糙米飯」及「桂圓糯米糕」兩種口味,他將再研發玉米粥、罐頭等即食食品,供災民選擇。

在衣物、居住、行動方面,救援會成員陳秀娟說明,要配合災區狀況準備。例如南亞天氣炎熱潮濕、日夜溫差大,災後乾淨水源難求、疫情蠢蠢欲動,因此淨水器、消毒物品、毛毯、包裝衛生的食糧必然需

要;帳棚特別設計防曬、防水,並且加大窗戶以利通風,總共送出四千頂。相關事項得力於志工黃華德、李鼎銘等人的調度、協調。

陳秀娟表示,無論是船運或空運,運載空間均有限,所以要慎選項目,將災民最急需的送往。此次許多善心人士主動向慈濟表明要捐贈物資,救援會採取「先登錄、再評估」的做法,避免造成物資浪費或囤積,反而辜負了捐贈者美意。

此次物資能安全且快速抵達災區,陳秀娟特別提及,志工曾兆廣在斯里蘭卡與印尼兩國均有商務往來,提供倉儲、報關等方面的協助;更要感謝多家航空、船運公司配合支援。



▲主題報導

旅途中,一去不返

◎撰文/翁詩盈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馬來西亞

位於馬來西亞北部檳城州的檳島,以沙灘麗景聞名,它的發展較檳城州內其他城鎮來得繁榮,也是民眾度假的首選之地。

我的家鄉在大山腳,是一個比檳島民情較為純樸的市鎮。小時候,我們休閒的選擇並不多,那時汽車還不普遍,可以坐車到遠一點的檳島玩是許多孩子的夢想。對我們來說,乘坐爸爸向親戚借的車子到檳島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夢想的實現。

二十年後,家裏經濟能力提升了、交通系統也改善了,到檳島變得更方便。但還是有許多小孩和當年的我們一樣,認為到檳島玩是件令人幸福的事。

住在玻璃市(Perlis)的阿玆一家人即是如此。

十二月二十五日,阿茲履行了帶家人來檳島度假的承諾,一家人住進了海濱酒店,在美麗的海島上暢快地玩樂。

他的小女兒天真地說道:「爸爸,檳島的海灘好美喔!每年的假期我們都來度假好嗎?」阿茲回答:「好啊!如果你和姊姊考試都有好成績,爸爸一定帶你們來玩。」

前一天溫馨的對話,翌日竟成了最傷痛恐怖的記憶。

阿茲一家人開車沿著海岸公路駛到拔都丁宜海濱,把車停下欣賞

美麗風景。蔚藍的天空、潔白的沙灘,孩子們歡呼著。卻突來一聲巨響,還來不及反應,滔天巨浪鋪天蓋地而來!

阿茲感覺好像快被大水沖走,他緊緊抓住籬笆,高呼要家人小心;大浪接二連三地來,將他的胸口撞向籬笆,一陣劇痛。

大浪退下後,阿茲看見兩個女兒在身邊,身體多處擦傷。「遠遠看到太太一動也不動,我心裏很不安,再走近一看,太太的頭部血流如注,沒有呼吸了;而哥哥的十歲女兒……」被送到檳島中央醫院治療的阿茲,說到這裏,靠在慈濟志工的肩膀泣不成聲。

曾有人說,馬來西亞沒有颱風、沒有地震,是個最安全的國度。但這場海嘯改寫了一切--馬來半島北部的檳城州、吉打州、霹靂州受災,六十八人死亡、六人失蹤、兩百多人受傷;沿岸村落八千人無家可歸,分散至十六個救難中心暫住。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關懷的腳步,從醫院、收容中心,延伸到災民家中,發放物資、應急金,提供義診,也協助災民清理滿目瘡痍的家園。

十人出門,四人回家

乘著孩子開學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黃文金和妻子帶孩子到檳島的浮羅勿洞(Pulau Betong)海邊玩水,也邀了弟弟黃健源一家人同行。

兄弟兩家十人出門,卻只剩下四人回家--黃文金失去了三個孩子,黃健源的太太和小兒子被海嘯吞噬,兄弟倆的老母親被巨浪捲走。

「如果不帶他們出來玩,就不會遇到這起災難!為什麼不是我被海浪捲走,卻帶走三條幼小的生命?」黃太太道出許多假設,但再多假設也挽不回已成定局的事實。

打撈遺體的工作進行中,在醫院等候的家屬心情沉重,卻仍抱持一絲希望。「孩子們都還沒吃午餐,一定餓了;他們現在不知在那裏?天暗了,他們一定很害怕……」黃太太哭腫的眼睛淚水再度潰堤。一旁的慈濟志工戴利能扶著她的肩膀,靜靜傾聽。

看著他們哭泣的模樣,心酸的感覺湧上心頭。是啊,孩子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出發,心裏必定洋溢著無限的幸福。然,人生無常,他們不會料到,這趟期待已久的旅途竟一去不返。

「有具遺體運來醫院,是位十多歲的華裔少女!」黃家夫婦趨前辨認,那是他們十二歲的大女兒。「阿琪、阿琪……」雙親痛撫那失溫的身體,在志工攙扶下勉力站著。

「人生無常,和孩子的緣分短暫,你要試著去接受,再傷心哭泣也是無濟於事……」戴利能不忍見黃太太彷徨無助,建議她念佛,把心安定下來,也祝福往生的孩子。

兩天後,志工來到黃家關懷、致送慰問金。黃文金依然對悲劇難以置信,他說:「二十分鐘內,我的人生徹底被改變。我覺得這一切好像不是真的,我好希望孩子們都安然無恙……」

黃太太面容憔悴、眼眶濕潤,提到在醫院那一晚,有位志工陪著她,鼓勵她念佛來祝福孩子,「她今天有來嗎?我很想再見一見她。」

其實,戴利能從醫院回家後,心裏一直沉甸甸的,掛念著不知黃太太心情是否平靜了。數日後再見,兩人緊緊相擁,淚流不止。

媽媽,我會乖乖聽話

「這幅畫,原本在事發當天可以完成,是太太要送給我的禮物……」黃健源拿出太太生前的油畫作品,給前來關懷的慈濟志工欣賞。九歲的兒子黃子燊接著展開一幅天鵝在湖泊展翅飛翔的畫作,輕輕說道:「這是媽媽留給我的紀念品,媽媽『第二喜歡』的畫!因為媽媽把最喜歡的那幅送給爸爸了!」

黃健源的太太和小兒子被海嘯吞噬。「這幅畫和一張全家福照片,都是子燊的寶貝,他把照片擺放在床頭,每晚睡覺前都會看一看媽媽和弟弟。」黃健源說。

第一次看到子燊,就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黃家的靈堂上,子燊的臉上掛著微笑,親密地依偎在親友身邊。坐在我旁邊的是子燊的洗禮義母,她感慨地說:「孩子還

小,對於死亡似懂非懂,真讓人心疼。」我沒有回應,但在心裏默許了她的想法。

我問子燊是不是很想念媽媽?他微頷道:「是……」隔天,我無意間看到事發那晚在醫院的採訪影片,畫面上,子燊望著媽媽的遺體,眼淚不停地流下,喃喃念著:「媽媽、媽媽……」頓時,我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子燊並不是似懂非懂,而是比一般孩子更懂事,他清楚知道媽媽已離開人間,再也不會回來了。

腦海浮現子燊曾對我說:「第一天我就夢見媽媽站在我身邊,媽媽說:要乖乖聽話!」他才九歲,就得學習在沒有母愛呵護下成長;媽媽留下來的愛、叮嚀、油畫、全家福照片,都將陪伴著他成長。

「我要乖乖……」嫩稚的聲音不斷在我耳際響起,我深信子燊一定會堅強地長大。

而失去太太、媳婦及四位孫子的黃家老爸爸,幾天來都強忍哀慟。「前來關心的人很多,我都不敢流淚,但有時還是忍不住……」說到「孫子們都很乖巧,媳婦很孝順,從不會埋怨我們老人家……」老人家老淚縱橫,令人鼻酸。

老爸爸已經七十歲了,結婚四十年來,都是太太在料理他的起居飲食,如今太太不在人世,老爸爸變得徬徨無助,一到深夜,獨自一人怎麼也無法入睡;是心痛、是擔心、是思念。

浩劫後的漁村,海風飄散哀愁

被喻為海島天堂的吉打州蘭卡威(Langkawi),居民長年生活在安定恬淡中。

那天午前,急促洶湧的潮流淹沒西南岸的海灣。「第一道海浪衝上來時,還有堤防可以抵達;第二道浪潮卻沖毀了堤防和牆壁;第三道波浪就這麼長驅直入,所以創傷也最深。」相隔只有數分鐘的三道海波,讓居民嚇壞了,五個村莊、兩百多戶人家因之受災。

住在瓜拉得涼(Kuala Teriang)的柯蓮鳳說;「十三歲的小孫子突然說:『阿嬤,你看海浪!』我正在煮中飯,往外一看,拋下一切背起孫子,然後叫先生快跑,愈快愈好,什麼都不要管了!」

先生陳天吉心疼地說:「她在

水中跌倒了兩次,還好都沒事。」

漁村裏,漁船被大浪打得破裂,破碎的漁網散落各處;若不是當地居民說明,任誰也看不出堆滿破木板的地方原本是個碼頭,停泊在港邊的船隻衝進了住家,屋樓已成廢墟……

劉永德是漁商,自小就居住在海邊,經營數十載的事業毀於一旦,魚寮和倉庫無一倖免。他鼻頭透紅、留有哭過的痕跡,與豪氣的魁梧體型形成強烈對比。

志工問他以後如何生活?劉永德說,無論如何都要繼續經營下去。「我可以挨餓,可是三十位員工、三十戶人家不能挨餓啊!」

婦人花莉妲(Faridah)和三位年幼的女孩光著腳,眼中閃爍著憂慮和不安。擔心大水隨時再來襲擊,她們露宿樹下、徹夜難眠,身心顯得疲憊;一聽說志工願意幫忙清掃住家,精神稍微振作,帶領大家前往。

雜物堵住門口,屋內滿是泥漿;屋頂塌了,旁邊的倉庫也成了廢墟。志工們帶來了熱食和礦泉水,讓花莉妲一家暫時不會餓肚子;接著拿起掃帚、畚箕,刷除家具上的污泥,能救回多少物品就救多少。

一批又一批志工協助打掃,漁村漸回復昔日面貌。

入夜,晚風吹來淡淡鹹味,慈濟祈福晚會一場接著一場,在溫暖的燭光和祥和的音樂聲中,祝禱來日平安。

(黃芝靈、楊慈格、曾慈嶺資料提供)

我女奴汝

◎口述/依達 採訪整理/勞奕瑞


奴汝!我們的小女兒。雖然你只陪伴爸爸媽媽兩年而已,但因為有你,我們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父母。

奴汝!願你的靈魂平安地回到真主身邊,我們將忍著悲痛與不捨,不停地為你祈禱與祝福,直到你成人為止。也祈求你能原諒我們,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我們的雙手卻放開了你……

全家出遊,一直是我們的夢想。十二月二十六日,我的丈夫賽夫難得可以休假,而我的母親也正巧遠從霹靂州來訪;因此我們很快決定,邀約十多位親友到檳島著名的旅遊勝地拔都丁宜海灘度假。這也是奴汝第一次有機會親近大海。

那一天出門的時候,天氣涼爽如常,我甚至慶幸沒有下雨,否則行程可能取消。一切說來,都是天註定啊。

我們到達海邊,大伙兒忙著從車上搬下野餐用品。我帶著奴汝找了一處陰涼的沙灘坐下,幫她梳頭髮。奴汝雖然才兩歲,卻很愛美,特別喜歡依偎在我懷抱裏,要我為她綁個蝴蝶結。

就在這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費解的現象--海浪突然接二連三地湧到海灘「拍打」,卻不見退下;我還未來得及請教旁人時,突然被一道巨浪沖到了水底下翻滾!這一刻,我內心充滿了恐怖的生死掙扎!

當我揮舞肢體在水中逆流、嘗試揮去此刻恐懼時,電光一閃間我突然

想到奴汝不在我身旁!她不見了!我的死亡恐懼不重要了,我開始認真和巨浪搏鬥,並且高喊奴汝的名字,這種舉動也讓我喝下滿肚子海水。最後,一位勇士躍入水中救我上岸。但這一刻我只想哭,因為我很想抱著我的孩子和丈夫,這是我們常有的溫馨動作,此刻為什麼變得遙遠和不可求?

最終,我找回了全部的親人包括我的丈夫。再和親人相見恍如隔世,我的淚水還是不聽使喚往下流,因為二十分鐘後,奴汝的屍身在岸外被人撈上來。

我不斷撫摸和搖擺奴汝蒼白的臉龐,我的心徹底碎了!平時,當奴汝依偎在我的懷抱時,我都會緊緊地抱著她說「你是我的寶貝」;我痛恨自己今天為什麼沒有緊緊地保護她?在她最害怕、最需要我抱著她的時候,我的雙手竟離開了她!

第一次來到這個沙灘度假,卻留下喪女的殘酷打擊,我痛恨上蒼開了這個玩笑。

但是,我在現場、在電視上,看到許多生離死別的畫面,原來,不只我失去了天倫樂,而是十多個國家、數十萬戶家庭,猶如我一樣遭遇泣血之痛。

奴汝!你最喜歡媽媽幫你梳頭髮,想不到這次是媽媽最後一次幫你綁蝴蝶結了。

賽夫跟我說,奴汝的靈魂會想念爸爸、媽媽的。奴汝雖不在了,但她往日的笑聲和活潑的身影,會一直存在我們夫婦倆的心靈。

我也很謝謝慈濟基金會對於奴汝的追思,謝謝證嚴法師超越宗教與種族的祝福,讓我們這個失去奴汝的家,能鼓起勇氣重新出發;也希望我們唯一的孩子,在真主身邊能很快樂。

【慈濟馬來西亞賑災記事】

12.26

.赴檳島檳安、中央醫院及浮羅山背縣醫院,慰訪傷者及罹難者家屬,供應熱食給家屬及醫院工作人員。

.建立往生者名單,展開居家關懷,並致贈家屬應急金。

12.27

.前往吉打州、檳城州沿海地區勘災。開始發放民生物資、熱食、應急金,同時舉辦義診。

.開始協助災民清掃家園、搬運垃圾,避免發生傳染病。

12.29

.前往蘭卡威西岸的瓜拉得涼發放及義診。

1.5

.數度關懷檳島特羅公巴(Teluk Kumbar)、雙溪檳榔(Sungai Pinang)災區,並於當地舉辦祈福晚會,安撫居民驚惶心情。

1.9

.完成應急金與物資發放。總計發放近三千份熱食;發送毛巾、牙刷、牙膏、衣服、速食麵、飲水等民生物資給七千一百多人;致贈一千八百一十九戶應急金;義診服務三百二十八人。半個月來動員志工逾兩千七百人次。



▲主題報導

因為有愛,所以依舊美麗

◎撰文/黃雅純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泰國

舉世聞名的度假天堂,瞬間成了人間煉獄。
泰國南部沿海包括普吉島在內的六個府,
死亡人數高達八千多人,多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如往常一般,陽光閃耀椰葉,海面平靜如鏡,
人們湧入這裏卻不為觀光--
泰國七十一府全體動員,協助受創的六府;
各國志工各盡專長、千里馳援。

海岸依然美麗,來自世界的愛、關懷與溫暖聚集在這裏,
希望的曙光,隱然浮現。

「這一帶是最美麗、最棒的度假勝地,可以說是個人間天堂。」攀牙府(Phang Nga)寇立(Khao Lak)海灘的Ragoon旅館老闆告訴我們,如果是第一次來到這裏,絕對沒有辦法想像在此之前,她有多麼美!

此刻,攀牙府長達一百多公

里的海岸線,有三十五公里受創嚴重,傷亡高達四千一百多人;度假別墅已成廢墟,海灘上一片狼藉,還有遺體等待收拾。在攀牙府南方、一個多小時車程遠的普吉島(Phuket),沿海觀光旅館三萬多個房間全毀。

「我很愛這裏,也曾投資那麼多心血和金錢,如今一切都不見了。不過,那些都不算什麼,只要能找到我爸爸……」他說,海嘯來臨時,父親正在旅館中,浪潮退去後,就此不見蹤影,已經三天了。

旺季時,度假人數多達四、五千,他推算現在應該還有兩千人埋在底下。他也說,也許花費五年可以重建經濟與觀光事業,然而,心靈的復原恐怕要很久了。

舉世聞名的度假天堂,如今是令人痛不欲生的傷心地。泰國南部受海嘯波及的普吉府、攀牙府、甲米府、拉農府、沙敦府、董里府,共有五千三百人喪生、三千三百多人失蹤;罹難者多為西方遊客。

傷亡的數字持續攀升,媒體不斷放送災情影像,令人感受得到海水襲來時那種驚慌與掙扎、被大浪拉走時的絕望與痛苦。

我開始在每個夜裏點一盞小燈,為受災的人們留一點光明,也為他們祈禱……

屍袋嚴重缺乏,
只能裁剪白布覆蓋遺體。
醫院外的志工站,
正招募各國翻譯志工……

從曼谷飛往普吉島的機上俯瞰,海面一樣平靜,彷彿兩天前的災難沒有發生過一樣。

空服員與我們閒聊時提及,從曼谷出發去災區的多半是媒體記者,旅客寥寥無幾,但從普吉島飛往外地的,則班班客滿。當空服員知道我們此行代表慈濟基金會前去勘災,立即將機上沒有用到的餐點打包交給我們,「我們想不出可以幫什麼忙,請為我們轉交給災區有需要的人。」

來到設在普吉島省府的救災指揮中心,各慈善救援組織都集中在這裏,由紅十字會統籌物資與志工人力調度,其他單位則依各自屬性提供服務。有電話與網路通訊供民眾報平安,還有二十多國大使館進駐協助翻譯,華人善堂也協助挖掘、搬運遺體。公布欄貼滿待人指認的遺體照片,也有人前來尋親,在照片上寫著:「有沒有人見過他?」

再往中央醫院探訪,院長威拉哇站在急診門口拿著對講機指揮全局。他滿臉和善地說明這三天傷患超過一千五百人,醫護人員宛如馬拉松接力,六間開刀房搶救了兩百多人。我們在此稍做停留,協助醫護人員摺屍布。原來,屍袋嚴重匱乏,只好裁剪白布用以覆蓋遺體。醫院外面有個志工招募站,有心服務的人在胸前別上一張紙片註明自己是志工、或者精通那種語言,可以擔任翻譯。

四十多歲、本身為外科專家的院長威拉哇說:「從沒想過會有這樣的災難。但令人感動的是,災難

發生後,人們不分國籍,彼此幫忙、相互鼓勵。」

許多罹難者的手高高舉起,
甚至還穿著潛水衣,
可以想見他們生前的驚惶與掙扎。

災區滿目瘡痍、交通擁擠,裝載援助物資的車、運送遺體的車來來往往。我們塞在車陣中,聽見一陣尖銳的警笛聲由遠而近,幾輛車排成一列,上面裝載著一具具遺體,有的被布包裹著,有的裸露,渾身是土;令人不忍。

攀牙府有三座寺廟,合計停放了一千九百具遺體待人指認,法醫也採樣DNA檢體並施打防腐劑。傍晚回程的路上,我們在拉殿寺停下,探視兩百具遺體安置的狀況。

遺體自旅館裏或沙灘上被人移送至此,男女老少都有,明顯看出外傷;遺體多已腫脹,加上西方人身材本就高大,無法置入泰國人捐贈的棺木,屍袋又不夠,有人甚至只能裸露著。

許多罹難者的手高高舉起,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生前的驚慌與掙扎。此刻除了心痛,只能合十祝福;腦海中想起佛法所言「觀身不淨」,也得感恩他們的示現啊。

工作人員希望有厚一點的手術用手套以利搬運等作業,也最需要屍袋,對往生者能有更多尊重。

翌日,我們領取到自曼谷運來的屍袋,立即將其中兩百份帶來拉殿寺發送。負責接收的人說,我們來得正是時候,因為他們已無存貨,而且我們提供的品質很好。

平安的人趕來幫助受災的人,
沒有宗教和國界的分別,
愛與關懷在這裏匯聚。

拉殿寺的景象讓我們心情非常沉重,而攀牙府奈來村(Nairai)的訪視經驗,則帶來一些希望。

這裏一百零七戶房舍全被沖毀,包括居民賴以維生的大小船隻,所幸除了一位老人走避不及而喪生外,村民都平安。村長說,物資無虞,卻缺乏炊具與餐具。

依照慈濟過往的賑災經驗,了解到雖然民眾很有愛心,不斷捐輸

糧食,但居民倉皇逃生,那顧得了帶出鍋碗瓢盆呢?因此我們決定近日採購送來,連同應急金一併發放。

在普吉島的卡瑪拉(Kamala)災區,我們發現有所小學一樓教室只剩下黑板和柱子。老師說,慶幸災難發生在週日,一樓的兩百位學生放假,不然大水一來,死傷將難以想像。

多位普吉專科技術學校的師生正在這裏協助整修教室。他們或主修建築、水電還有焊接,拿著梯子爬上爬下、敲敲釘釘的,希望趕快讓小朋友們恢復正常的讀書環境。

走訪幾個村落,看著這些面容黝黑、善良單純的村民們,不禁想著,每個人都是生而平等,他們有難,平安的人趕緊協助;此刻沒有宗教和國界的分別,有的只是不捨啊。

縱然,這個島嶼瞬間從人間天堂變成煉獄,但我們並不驚怖,因為,這裏有來自全世界的愛、溫暖與關懷。

泰國全國總動員,
彼此關心付出,
重建成效可以預期。
希望的曙光在展現。

元月六日,距離災難第十二天,我們重返普吉島。

這回,機上已經出現不少旅客;災區大部分的遺體DNA採樣已告一段落,義工也紛紛離去。想起幾天前的見聞,恍如隔世。

軍方持續善後,還有大象協助掘出、搬運浮腫遺體。攀牙府官員告訴我們,若現場清理後仍沒有找到失蹤遺體,就會放棄搜尋了,因為罹難者若不是沉到海底,就是埋在地下,不如讓他們長眠,而不刻意挖掘了。

再度來到奈來村,村口有一堆堆水泥疊放整齊,軍人與曼谷救災團隊正忙著協助清理公共區域;有些民眾房屋半倒,也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修修補補,或是將堪用的家具搬回屋內……一片重新出發的景象。但也有村民無家可歸,暫住在陸軍提供的帳棚內。

成堆的物資補給,實在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衣服,到處可見堆放在地上任人挑選,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學校正值午餐時刻,孩子們每人一個碗公,用手抓著吃飯,原來都忘了帶湯匙來學校。我們問一位女孩為什麼沒有穿制服?她說,制服被水沖走了,而伊斯蘭女性的裙子長度必須過膝,外界捐來的制服裙子太短了,她們索性穿便服。

另一個我們將持續關注的區

域,是受災最嚴重的攀牙府鹽水村(BanNamkhem)。這個大型漁村鄰近海邊,災難當天,假日市集繁忙著,加上一千位緬甸籍建築勞工在這裏,少說也有四、五千人聚集;但災後,找到的遺體僅有一千四百多具。漁業局工作人員支援挖掘工作,還動用十部抽水機,從村內最大的潭裏陸續找出遺體。

一位居民跟我們說,那天他雙手像吊單槓般緊抓著天花板的支柱不放才保住性命,而他剛蓋好的新家被沖毀了。雪白的天花板此刻被我們踩在腳下,我們只好安慰他:不要洩氣啊,活著,就有希望!



泰國總理指示,各救災單位在元月二十日前將所有撫恤金發出,且完成簡易屋搭建,重建工程預計二月要進展到打樁作業。

面對災難,泰國全國總動員,彼此關心付出,重建成效可以預期;我們一路行來,也看見希望的曙光在展現。

這片土地雖然被大自然毀傷,但當我回首看著美麗沉靜的藍天、白雲、碧海時,心中亦感受到,大自然同時膚慰著人們。

而那些不幸罹難的人,請在我淚眼婆娑的祝禱中,安息吧!

【慈濟泰國賑災記事】

12.28
.曼谷慈濟志工飛抵普吉島勘災。同一時間,曼谷分會運送屍袋等物資到災區。

12.29
.分送五百個屍袋給救災指揮中心、普吉中央醫院與拉殿寺。

12.31
.針對攀牙府奈來村一百零七戶災民發送應急金,每戶兩千泰銖,以及炊具與餐具、三個月份量之食油、速食麵等。

1.6
.再赴奈來村了解復原狀況,探勘重災區鹽水村災情。
.拜會攀牙府行政主管,了解受創區域臨時住屋規畫狀況。

1.14
.拜會負責重建案的樂拉將軍,了解災後復建現況以及探視災區村民。


【慈濟基金會南亞賑災一覽表】

┌──────┬───────┬─────────────┬────────────┐
│ │ │ 印尼:亞齊省 │ 斯里蘭卡:漢班托塔 │
│ │ │ (美拉波、班達亞齊)│ │
├──────┼───────┼─────────────┼────────────┤
│急難發放 │ 生活物資 │ 14,700件毛毯等物資 │ 7,192件毛毯等物資 │
│ │ │ │ 唐卡拉:2,000套炊具 │
├──────┼───────┼─────────────┼────────────┤
│ │ 白米 │ 33,000噸 │ 2,000噸 │
├──────┼───────┼─────────────┼────────────┤
│安心計畫 │ 義診 │ 醫院與亞齊機場駐診、巡 │ 醫療站每日服務。截至1月│
│ │ │ 迴難民收容所看診 │ 20日已服務超過12,000人 │
├──────┼───────┼─────────────┼────────────┤
│安身計畫 │ 帳棚 │ 3,700頂(評估中) │ 300頂 │
├──────┼───────┼─────────────┼────────────┤
│   │ 淨水 │ 日產500噸清水的淨水設 │ │
│ │ │ 備兩台   │ │
├──────┼───────┼─────────────┼────────────┤
│安生計畫 │ 大愛村 │ 3,000戶社區(評估中) │ 1,000戶社區 │
└──────┴───────┴─────────────┴────────────┘

※緊急賑災重點地區包括:印尼亞齊省、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泰國普吉府與攀牙府、馬來西亞檳島與吉打等

※中長期援助重點地區包括:印尼亞齊省之美拉波與班達亞齊、斯里蘭卡漢班托塔

製表日期:2005年1月20日
資料提供: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主題報導

有機會愛人,我很幸福

◎撰文╱賴怡伶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募款募心

人聲鼎沸的市場、百貨商場的絡繹人潮中、車流如織的交通要道、風光明媚的攬景勝地……
無論身在何處,一定看過這支志工隊伍,手拿海報立牌、懷捧方箱,素顏溫暖帶笑,合掌九十度彎腰,精神抖擻地說著:「關懷南亞海嘯災民,向您募一分愛心!」
受寒風颳掠的人們見了,不約而同地掏找著口袋與錢包,不約而同地點亮笑容--
孩子從媽媽手中接過買菜零錢,搖搖晃晃地跑過街投入愛心箱中,眾人相視而笑;
穿著時髦的少年停下機車,乾脆地放進千元大鈔;
匆忙趕路的上班族,雖然已經捐款過,還是慢下腳步說聲「加油」;
公車司機投下善款後還邀乘客:「有沒有人也要做愛心?」
幾十雙投擲的手、幾百雙奉獻的手、幾千幾萬雙感恩的手,將愛心施予千里外的苦難人;愛心箱裏紅花藍紫的紙鈔與叮噹硬幣,甚至一抹笑容,都是一分祈福的心念。
愛心猶如一盞燈,在台灣、在全球各地點燃溫暖……

我們無法去災區服務,
但希望盡一分力量幫忙。
募款,也像是在救人。

二00五年元旦假期,入冬以來最強的冷氣團籠罩全台。度過跨年夜的人們自房裏走出,穿著像各色鼓膨的發糕饅頭,在喧騰的街市、車潮如織的路口,迎接暖烘陽光。

台中慈濟志工一早就在市場入口向往來人潮親切道早,彎腰的姿勢自然而然;從攤販到路人,奉獻的情意和交易一樣熱絡。

水果攤老闆娘投下一把花花的鈔票,「幾百塊錢不算多!阮是賺吃人,可以做到的加減做,感恩啦!」賣饅頭的榮民伯伯見到慈濟人,二話不說,鏗鏘有力地大喊一聲:「好!這個好!」隨即從褲袋掏出一百元投入愛心箱,並說:「這一百元,得賣十三個饅頭才有的。」有的攤販捐出一日所得、有位魚販每做成一筆生意就捐十元……

秀麗的埔里山城湧進旅客。志工沿著幾條重要幹道,在每個等待紅綠燈的時候,向車陣募心。駕駛人緩緩踩下剎車、搖下車窗,伸出手來捐款;志工穿梭車陣中,輕快收集著善款,笑說就像快樂的賣玉蘭花人。一列車流搖下車窗、手拿著善款等待的畫面,真像在繳納「愛的回數票」。

待車陣隆隆起動,志工便向路旁店家面笑盈盈,再走入鄰里巷弄,把握每一個邀人為善的機會。

高雄火車站前,一輛九人座休旅車停下,多位醫師、護理人員下車,跟隨著慈濟志工在鬧區募款。「有人認為醫護人員地位比較高,

不會低聲下氣;今天有機會向路人勸募,我覺得很光榮。」劉永豐醫師說。

從事護理工作的蔡采青說,平常在醫院體會到病患的痛,此刻更能想像南亞災民的苦楚:「我們無法去災區服務,也希望盡一分力量幫忙。募款和醫療一樣,都是在做救人的工作。」

我曾經受災,
很能感同身受災民的心情。
現在我們平安,更該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九二一地震後,我們家倒了,沒水沒電,一家十四人驚慌害怕,又冷又餓。要不是慈濟人送熱便當、月餅還有八寶粥給我們吃,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六十六歲的埔里居民鍾春香,激動的話語裏滿是感謝:「這次南亞地震,我也跟親戚朋友募款,給你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志工則以最虔誠的彎身與鞠躬答謝。

走過幾個蜿蜒小丘,志工來到東勢劉宏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九二一當時,劉宏國一家人住在東勢王朝大樓,太太與小兒子葬生在塌樓裏。「那時慈濟人陪著我,跟我說:你與他們的緣分就到這兒了,你要祝福他們,讓他們好走。」這分精神支持,使他漸漸走出哀痛。

當南亞災情一傳出,劉宏國便主動捐款給慈濟救助災民。「我有過同樣的經驗,很能感同身受災民的心情。現在平安的我們,更該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過去受助於他人,一直無以為報,今日是回饋良機!」住在台中太平市的陳先生,騎車經過勸募隊伍,馬上回家拿來一個甕--裏面裝滿了平日積存的零錢,幸運地沒有在敏督利豪雨時被水沖走;災後百廢待舉,幸有援手到來。

陳先生捧起甕往愛心箱一倒,掉出的銅板聲不停地響了近六十秒。早在此之前,他就將慈濟基金會的捐款帳戶寫在板子上,放到大賣場門口宣傳。

迷濛的山霧漸散,志工勸募的隊伍整齊站好,等待著前來台中大坑風景區遊玩的旅客。住在這裏的人大多是純樸的農人,歷經九二一震災和敏督利水災,皆親身感受過

慈濟「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賑災精神。雖然這期柑橘等農作物收成並不理想,但憨直的農人仍是伸出布滿厚繭的雙手掏出錢來,踴躍捐輸。

當地寧靜海觀音亭管理委員會消防隊羅主任,向同仁募得一萬元交給慈濟救災。「我們受災時,別人來幫忙,現在別人有難,我們當然也要伸出援手!」羅主任說,大家感佩慈濟人的義行,今日能夠透過慈濟圓滿善心,這是一種光榮。

捐款多寡並不重要,
而是要啟發同情心及悲憫心,
在擁有幸福的同時不要忘記別人。

校園裏的愛心沸騰著--小朋友童言童語:「少吃一包薯條,十元也能救人!」還有小朋友捐出「小鴨咪」撲滿,倒出所有「積蓄」說:「電視裏的小朋友好可憐,家被大水捲走了,我要幫助他們!」

台中潭子頭家國小師生一致同意,將善款捐給慈濟,訓導主任王文君向來訪的志工表示:「我們不鼓勵小朋友跟家長要錢,而是希望他們節省零用錢捐出。金額多寡並不重要,希望藉此啟發同情心及悲憫心,並且知道自己是多麼幸福,以及在擁有幸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王文君特別提到:「有班級老師發願:班上小朋友捐出多少,他就跟進捐出多少。」

校長錢得龍也說:「現在的孩子過著優渥的物質生活,卻少了一分感動與關懷。期望他們透過付出,了解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游孟璇小朋友說:「九二一震災時,很多國家的人都來幫助我們;我們也應該幫助南亞災民,讓他們感覺世界很溫暖。」黃建智則期待:「那些失去父母的小朋友,可以用這些錢去買東西。」

台中縣后里國中三年七班班長張超程,則發動全校募款。「災民生活非常困苦,雖然我們只是學生,也可盡一已之力。」原本,他只是號召同班同學響應,沒想到獲得全班支持,進而製作海報邀請全校同學參加,為期五天的勸募就這麼展開。「最後,我們請老師通知慈濟志工來接受捐款,將這分心意帶到南亞!」

我想捐錢。
因為我覺得要是同樣的事發生在我家人身上,
我也希望有人伸出援手。

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都是受災國家,當地慈濟志工除了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勘災,也深入市街、走入群眾,接收愛的湧流。

在泰國的九世皇公園,志工以不甚標準的泰語喊著:「翠勒辟儂!」(「請幫助兄弟姊妹」之意),民眾笑意盈盈地排成一長列捐款支持。

一位名叫「夠」的緬甸人與友

人在公園裏聚會,「我也想跟你們一樣,為受災的人做一些事情!」便用緬甸話向友人募款。不久,就見排了一條長長隊伍,每個人掏出錢先在額頭上拍一拍,祈福後才放入捐款箱。這位熱心的朋友幫忙了近四小時。問他累不累?他說有點累,但是很開心!

專賣布料、雜貨的三聘街是一條傳統的街市,「請布施給泰南地區受災的人們……」志工對店鋪小販輕輕呼喚著,雖然有店家表示已經捐過了,但掏錢的動作並沒有因而停止。天色漸暗,兩位婦人坐在地上向人乞討,志工蹲下去問她們是否願意布施?沒想到她們竟把缽中所有的硬幣全數投入愛心箱!其中一位老婦開心地說:「我已經八十七歲了,這一生中很少有病痛,就很滿足了!」

馬來西亞馬六甲一處購物中心前,民眾只要聽到志工提到「Tsunami(海嘯)」,總會停下腳步、馬上捐獻,「雖然捐得不多,但還是會捐。我覺得要是同樣的事發生在我的家人身上,我也希望有人伸出援手。」志工的腰因為這分互助真情而彎得更低了。



慈濟投入南亞災區重建工作,無論是時間或經費都將是漫長之路、龐大付出,慈濟關懷的力量也需要眾人愛心不斷捐輸。自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今,海內外三十個國家的慈濟志工,展開「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募心募款行動,以街頭勸募、定點設置愛心箱揭開序幕,並帶動社區響應,相關活動將持續至今年三月底。

「無論募款金額多寡,我確信在勸募箱裏裝了滿溢的愛--有著企業老闆的愛、外國朋友的愛、市井小攤販的愛,還有憐惜眾生的愛。」台中慈濟志工田細嬌有感而發地說,上天好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愛別人,應該要好好把握,「不必等著愛向我們走來,要及時付出,鋪出一條愛的道路,走向苦難的人。」

(蔡惠玲、蔡美玲、唐慧如、林瑋馨、吳瑞清、楊雅婷、廖月鳳、黃貴蘭等全球文化三合一志工提供資料)

呼喚人性之美

◎撰文/張錦雲

昨晚,先生拿南亞海嘯的新聞照片給我看。海邊漂滿浮木和垃圾,仔細一看,當中夾雜著數不清的屍體,教人怵目驚心。整個晚上,那幅畫面不時浮現腦海,讓我無法安然入睡。

一早,一位慈濟會員拿來這個月的善款和一千元,說是要賑災的。她是個郵差,工作辛苦,要擔起兩個讀大學孩子的費用。她還抱著我,哭了:「要珍惜平安啊!」

我們一介凡夫,很難做到「感同身受」,上人一直教我們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談何容易。

記得九二一當天,我在南投體育館,面對躺滿罹難者遺體的偌大空間,只覺得心像被掏空似的,並不曉得痛。隔天回到屏東,在騎車返家的路上,淚水夾著雨水,一路哭回家。

但那種痛,和父親生病、往生時的痛比起來,又顯得微不足道。

面對這次南亞災難,老覺得有大哭一場的衝動,卻哭不出來。我

對先生說:「我們很難做到『感同身受』,但是如果我想到那海邊成堆屍體中,有一個是你,或有一個是我們親愛的人時,就比較能體會了。」說著說著,我哭了。

第二天,先生和我們一起穿上志工背心,走上街頭。

每次街頭勸募,總覺得像提著「善水」在澆灌愛的種子,美善的花朵會在各個角落隨處綻放,我們就等著欣賞那美好的人性風光--

慈濟人站在寒風中,對來往行人微笑彎腰,不論是否有所回應,都一句「感恩」,不卑不亢的態度,教人感動;八十幾歲的志工,手上捧著愛心箱,端坐在車水馬龍的街角,成了一幅最動人的招牌;來往的行人不時投下善款,就連在修剪行道樹的工作人員也暫時放下工作,共襄善舉。

一位年輕的爸爸牽著四歲的小女兒走上前來,小女孩把紅包袋投進愛心箱裏。爸爸說:「昨天路過這裏,知道你們在募款,小女兒回家就把撲滿裏的錢裝在紅包袋捐出來。這些錢原本是她存著要在過年時為姊姊買新衣服的。」爸爸臉上寫著驕傲。

有人拿來一疊百元鈔票,恭恭敬敬在每個箱子裏投下一張,一邊投一邊說:「這回向給爸爸,這回向給媽媽,這回向給……」他要為每位家人植福。

客運車上乘客和司機,利用等紅燈的空檔歡喜付出。路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從後面追上來,投下一百元。她很不好意思地說:「只能捐一點點,因為我還要撫養三個小孩。」

美容專櫃負責人張麗卿呼籲員工捐款,還對志工說:「如果你們走得太累,可以到這裏休息一下,我們免費為大家按摩哦!」人美,心更美。

遠方受苦難的災民,心靈千瘡百孔,這些傷痕需要用愛膚慰;慈濟將大家的愛心收集起來送到災區,希望能安他們的身,也能安他們的心。

一路走來,我覺得,最直接安的,其實是自己的心。

力雖微,卻盡己所能

麻瘋病患長年被社會遺忘,
卻不遺忘社會;
他們擁有不多,
卻傾其微薄的力量,盡己所能的給予。

《台灣.新莊樂生療養院》

◎撰文╱劉雅嫺

一陣清爽的桂花香迎面襲來,幾隻嬌懶的貓兒端坐老榕樹下瞇眼歇息,一派悠閒自在。座落於山坡上的樂生療養院,就是這般安恬、靜謐。

拾階而上,老建築以歲月的滄桑矗立,老者三三兩兩踱步其中、或坐在三合院的迴廊上小憩,祥靜的氛圍卻因一則消息掀起波瀾--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慘重死傷!

看著媒體報導,傷痛也在瞬間傳映到每位樂生院友的心裏。

高齡八十六歲的金義楨阿伯,蹙眉低首,神色盡是不捨。此時聽聞上人「天下災難,匹夫有責」的呼籲,心中開始盤算--還有一筆錢,是原先打算往生後,要請弟弟將骨灰送回大陸老家安葬的費用。身後事比不上眼前災難的痛心,金阿伯顫抖的雙手毅然從箱底拿出了棺材本。

不一會兒,幾位院友們步伐蹣跚地相互攙扶著,陸續來到金阿伯的房間,每個人一開口莫不離:「這筆錢我要捐給慈濟救南亞。」

這群命運相似的家人,極有默契地這邊挪一點生活費、那邊省一些開銷,還有不少人動用了棺材本……人潮就這樣一批來了又一批,短短兩天,樂生療養院便募得了六十多萬元捐出。

斷了一根弦,
就要以剩下的三弦來繼續演奏,
這便是人生。
--哈里愛默生佛斯特克(Harry Emerson Fosdick),美國牧師

民國十九年,這群因麻瘋病菌侵蝕面容、肢體的病人,被迫在台北縣新莊樂生療養院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住進樂生的第一夜,感覺比判了死刑更死刑。」金阿伯一語道破當時世人對麻瘋病人的觀感。

民國六十七年起,慈濟為樂生療養院修繕病舍、提供經濟濟助;五年後,院友感佩證嚴上人之餘,發願要自助助人,主動請慈濟停濟之外,更有一百多人成為慈濟會員,固定捐款。

與慈濟結緣,讓樂生院友從手心向上的受施者,變成手心向下的布施者,每每慈濟需要援手的時候,院友總是響應熱烈,用他們微薄的力量,盡其所能地給予,從建設慈濟醫院、救助九二一震災與土耳其震災,付出不曾缺席,愛心沒有間斷。院友林葉曾說:「認識慈濟,讓我們重新尋回做人的尊嚴。」

曾有人質疑:「麻瘋病人的命運,生來就是得靠別人救濟過日子。別人不來幫助,是社會對不起你們;現在你們還要去幫助別人,是不是腦袋壞掉啦!」

智者金阿伯卻不這麼想:「就是因為害了這種病,所以政府照顧我們,讓我們吃公家飯、不用工作,甚至還有人在這裏成家。如今我們用微小的力量來回饋社會,有什麼不對。」

除了「愛」這個字以外,
「幫助」是世界上最美的動詞。
--柏莎凡莎特耶(Bertha Von Suttner)

金阿伯認為,雖然天災帶給人們難以平撫的傷痛,但是因為有更多人的幫助與愛,能讓痛苦漸漸淡去。在金阿伯眼中,只要是有生命的,都值得用愛來灌溉。

他更贊同上人所說的「天下人同為一家人、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人們相互幫助,社會才能延續。我們自己要生存,也不能忽略別人的生存;就算自己餓肚子,也要去幫助需要的人!」他又說:「希望自己的生活好,當然就得先希望台灣

社會好;而要台灣好,得避免戰爭,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南亞是台灣鄰近的兄弟,近鄰有難,當然義不容辭!」

而佛教「眾生無邊誓願度」更是金阿伯奉行的圭臬,「我是佛教徒,只是做應該做的事。我們要做的不是『錦上添花』,更應該是苦難時的『雪中送炭』。」

林葉也說:「透過慈濟,那超越了宗教、種族、政治、國界等藩籬的愛,讓樂生院友也能走到很遠的地方。」

樂生院友在被病魔侵蝕的身軀裏,卻充滿了智慧與慈悲;因為這分無私的付出,更能以優雅安然的姿態微笑著。這種幸福不是偶然,而是絕對。

《馬來西亞.雙溪毛糯麻瘋村》

◎撰文╱陳金香、羅建中

看到電視播放的海嘯災情,許多罹難者遺體漂流在海邊,無數人家破人亡,那慘不忍睹的景像,令身處在麻瘋村裏的八十三歲老阿嬤心都碎了!

淚水自她的眼眶中湧出,阿嬤哽咽說道:「娑婆世界真苦啊!」

雖然我擁有的不過是一張病床、一身病痛,
但比起海嘯災民,已擁有很多。
--阿里隆(Ali Long)

馬來西亞吉隆坡慈濟志工定期前往雙溪毛糯麻瘋村探訪,元月九日還帶來歲末紅包及物資致送。阿嬤將志工遞上的紅包投進愛心箱裏,說:「我把紅包捐給災民,不是更有意義!」

村裏其他老人家對於此次災情慘況也心有所感,紛紛慷慨解囊。

六十三歲的阿里隆(Ali Long)在麻瘋村住了五十年,他說,在這個「家」裏,雖然他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張病床、一身病痛,但比起海嘯災民,自己已擁有很多。

阿里隆是慈濟會員,每月捐出馬幣兩令吉(約台幣十六元)善款,數年來從不間斷;此次,他又慨然捐出五令吉(約台幣四十一元)救濟海嘯災民:「五令吉買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很多五令吉集合起來,卻可以幫助人!」

他用扭曲的手指夾著五令吉放進愛心箱後,露出歡喜的笑容:「新的一年,我祈望世人平安、快

樂,災難永遠不再來。」

「我日夜都在等待著你們,我知道,慈濟一定會去幫忙那些災民!」鄭炳宗阿公以靦腆笑容迎接慈濟人的到來。他常從慈濟刊物裏看到志工前往災區援助的新聞和圖片,深信那裏有苦難,那裏就有慈濟人。

阿公親手將善款投進愛心箱裏,安心地笑了:「雖然我沒有什麼錢,但很想盡一分力;五十令吉捐給你們,一定可以幫助到災民。」

我還有一片瓦遮天,
每天還有溫熱的飯菜可吃,
我已經很滿足了。
--王月香

王月香阿嬤也在愛心箱裏投下五令吉,她虔誠地說:「我每天早上都會念佛,也向佛菩薩禱告,希望人人脫離災難,一生幸福!」

王阿嬤說,她曾因為自身的病痛而自怨自艾、深感絕望,如今看到數百萬的無辜生命在掙扎求生,她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至少,我還有一片瓦遮天,每天還有溫熱的飯菜可吃,我還奢求什麼!」

聽說志工來募款,小木屋裏的亞花阿嬤、錦緞阿嬤雖已捐了二十令吉,卻還嚷著要再捐。

「能捐才是福氣啊!幫助人是不講次數的!」錦緞阿嬤笑著說。

秀娥阿嬤雖然身邊沒有錢,卻向鄰居借了二十令吉;細妹阿嬤也為善不落人後,捐了五十令吉。

這並不是這群老人家第一次捐款。他們許多都是慈濟會員,年紀雖大,身體四肢也被麻瘋病菌齧蝕得殘缺不全,甚至有人還失明,卻每天拖著病體為人打掃、洗衣、煮飯,撿廢紙、鐵鋁罐,一令吉、一令吉地攢錢,要去幫助比他們更可憐的人。

「你們願意讓我做好事,我要謝謝你們!」對於這群囚居在社會一隅的麻瘋病友來說,能給予受災者一分愛心、一個虔誠的祝福,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了!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捐款方式

.郵政劃撥帳號:06887791 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請註明「國際急難基金」)

.網路捐款 http://www2.tzuchi.org.tw/2004/tc-join/index.htm

.親洽慈濟各地分會或聯絡處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寄予全球慈濟人新年的祝福與期許

◎證嚴上人

秋去冬來,時序運轉,值此辭歲迎新時分,年味已濃,讓我們用感恩、敬慎的心送走過去的一年;用虔誠、歡喜的心迎接未來的一年。證嚴以最虔誠的心,為全球的慈濟人祝福,祝福大家年年歲歲吉祥平安。

證嚴感恩全球慈濟人長年累月共同一心,虔誠用愛造福,令菩薩足跡遍及人間,發揮無私大愛之精神,讓每一顆愛的種子落地生根、萌芽,讓一顆顆菩提種子茁壯茂盛,這就是菩提林立同根生。我們要守護好這顆清淨的種子,恆毅地行在菩薩道上。既為佛弟子,就要承擔如來家業、承擔慈濟志業,要有這分責任感和使命感!

十二月二十六日,驚聞印尼亞齊省發生芮氏規模九巨震!隨著傷亡人數一天天攀升,證嚴內心萬分心疼與不捨,心碎、心空的感受,實難言詮。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彼此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任何些微的局部變動,就足以牽動整體。何況這次地球板塊強力推擠,造成巨大海嘯,波及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馬爾地夫、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等南亞諸國,甚至東非海岸……

頃刻間,數不清的家庭天人永隔,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豈能置之度外?

慈濟人秉持「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勘察,進行物資發放與義診等賑災工作。第一批由全球慈濟人醫會與志工組成的賑災醫療團,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發;災民所需的食物、醫藥用品、毛毯和帳棚等救援物資,也緊鑼密鼓籌募與趕製中;而後續的長期賑災工作將逐步展開。

期盼全球慈濟人啟動愛心,投入「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行動,走入社區鄰里之間,呼籲人人將愛心凝聚,往南亞方向進行;用真誠的菩薩覺有情,去膚慰受創心靈,幫助災民重建家園。

猶記一年前的同一天--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伊朗巴姆古城亦發生強震;證嚴於隔天獲知訊息,難以形容當時那劇烈震盪的心情,看著傷亡人數以百以千以萬的數字增加,證嚴悲極!痛極!

但令人感恩的是,慈濟伊朗救災義診小組立即整裝從台灣出發,在地震後七十二小時飛抵災區,結合約旦與土耳其慈濟志工親身膚慰與關懷,使驚懼悲痛的災民再度燃起互助互愛的溫馨。

一年過去,我們正欣喜於六所希望小學即將在伊朗的土地上矗立,不料,卻傳來印度洋海嘯災情!我們不能坐慟悲傷,應感同身受、提振悲心,盡一己之力膚慰災民。

面對「驚世的災難」,證嚴呼籲全球慈濟人要有「警世的覺悟」,應以「戒慎虔誠」之心,為罹難者虔誠祝福,為受災者提供援助;並以「居安思危」之心,正視天災人禍起因於人間缺少善與愛,當守好倫理道德、努力發揮愛心,並帶動更多人向善造福。

在這「新年頭、舊年尾」之際,海嘯傾頹無數家園,造成數十萬人死傷。全球慈濟人咸應以一家人同感悲愴之心,懷抱積極賑災使命,號召人人啟發愛心與智慧,投入這項世紀性的全面救災行動,讓大愛前進南亞大地,讓真情膚慰苦難眾生!

虔誠期盼人人日日發好願、說好話、做好事,祈求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讀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畢生難忘的一天

十二月二十六日,慈濟馬來西亞檳城分會裏,四百多位志工心情欣喜,因為從今天起,我們成為正式的見習委員。

然而,此時卻獲知海嘯災情,一時間心情難以轉換--馬來西亞怎麼可能發生海嘯,是我聽錯了嗎?腦海浮現了上人的三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

我們趕緊打電話回家詢問親人狀況,也念佛把心定下來,長跪唱著「祈禱」。歌聲中,夾雜著路上救護車的鳴叫聲,眼眶不禁濕潤。

活動結束,就當我的車子駛出會所不遠,太太來電告知家中平安;同車的志工也達成決議:返回會所待命參與賑災。

我們前往浮羅山背(BalikPulau)縣醫院關懷。或許我太緊張,車子開得有點快,一旁的志工頻頻叮嚀我小心、安全為要。

一進醫院,馬上就能感受到哀愁的氣氛,等待辨認親人的家屬們神情焦急,一見醫務人員推來用黑袋包著的往生者遺體便蜂擁而上,然後傳來傷心欲絕的哭號聲。我們連忙安慰罹難者家屬,適時送上礦泉水和麵包,一直陪伴到深夜。

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沉重,回想乍聞災難時的心慌意亂,真覺得自己這顆心還要再多加磨鍊、精進;在醫院親耳聽到倖存者說著一則則和親人生離死別的心酸過程,讓我體會到這些不只是故事,而是活生生的血和淚啊!

車行至檳威大橋,星空下一張張牽魂紙飛揚,像是家屬們哭斷腸的眼淚,一路牽引著永遠再也回不到家的親人……

十二月二十六日,是見習委員正式走上慈濟菩薩道的日子,老天爺卻以無情的浩劫為此展開序幕;這一天,我畢生難忘。

馬來西亞 吳德祥

慶幸我身在台灣

猶記得五年多前在火車站出口處看到慈濟人站成兩列,為土耳其大地震發動街頭募款時,我心中生起厭惡:「這不是強迫人家捐款嗎?」如今,我拿著「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的牌子、身穿志工背心,和師兄師姊們站在街頭向來往行人勸募,我心中滿是感動……

有些路人不理不睬,但心生善念的人更多--

有人從對街穿越馬路來捐款;有人從紅磚道的那一頭遠遠跑來捐款;有人把身上僅有的五元捐出;郵差先生也在送信之餘共襄盛舉;很多小朋友由媽媽牽著手走向勸募箱……

有駕駛者在綠燈時將行車速度放慢,手拿著紅紅的百元鈔在車窗外揮手,按喇叭示意要捐款;不少機車騎士特地將車停在一旁,在冷風中取下手套掏錢……更多的民眾

在捐出愛心後,還會輕聲地說:「你們辛苦了。」這樣貼心的交流每每讓我淚水盈眶。

在勸募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上人四十年來所說的:「勸募不在於錢的多少,而是要募心。」無論是騎摩托車或開車、西裝畢挺或著工作服,不分老少貴賤、男女貧富,人人內心都有善的種子。

透過這一次親身經驗,我感受到了社會大眾滿滿的善心,體驗到身在福地的感動。但願人人珍惜生在台灣的福氣,共同身行好事以淨化人心、口說好話以祥和社會、心想好意祈求天下無災難。

桃園 李玫君

小天使愛心筒

六歲的凱恩,是我任教的幼稚園中班學生。皮膚白皙、身材高大、活潑可愛,加上有顆純真、善良的心,更顯得懂事及乖巧。

元月三日早晨,如往常一般,小朋友陸續進入校園,凱恩興沖沖地拿了一個重重的罐子給我,本以為他要請我吃糖,他回答:「不是啦!這是存錢筒,要給您拿去救災的。」頓時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凱恩說,平時表現良好時,媽媽都會給他零用錢;他將這些錢存起來,並且取名為「小天使愛心筒」,等待有需要時,才要送出去發揮最大的功能。

最近,我常在課堂上提及南亞災情的慘重,以及那些被海嘯沖得支離破碎的家庭是多麼需要人們幫助,提醒孩子們珍惜自己的幸福,更應惜福、再造福。我不知道孩子們能夠體會多少,但凱恩的回響讓我欣慰!我們努力為孩子種下善念的種子,而今已然成長了。

后里 張美鈴

零下五度的溫暖

元月九日早上九點,偕同兒子到溫哥華的海邊巴士站參加慈濟募款。出門前,看見對面屋頂一片白雪茫茫,再查看室外溫度計--攝氏零下五度。因此妻子一再叮嚀我們要多穿件衣服、戴一頂毛線帽再外罩慈濟的白帽子,這樣才可以把耳朵蓋住保暖。

渡海巴士(Sea-Bus)在上班時間每十五分鐘一班,乘客雖然很多,可惜來去匆匆,不是下巴士趕船,便是下船趕巴士。當船駛離,整個巴士站便空盪盪的,海風不斷地往衣服裏鑽,讓人直打哆嗦,真正嘗到寒風刺骨的感覺;只好左腳動動、右腳動動,讓身體暖和一點。

這時,一位外國人走過來說:「你們讓我太感動了!我在對面速食店等朋友,也看了你們二十分鐘。在這麼冷的天氣站在這兒,卻還能保持笑容,且有禮貌地向每個人點頭問好。這次海嘯我已捐過款了﹔但被你們感動,我願意再捐,也給你們一點溫暖!」

他將錢投入募款箱後,又回到速食店裏等朋友。我感動萬分,心裏頓時溫暖起來……

加拿大 林中賢



▲無盡藏

悲心相繼環抱全球,愛心接力膚慰苦難

◎證嚴上人

張開菩薩網,為苦難人遮蔽風雨--
展開隻臂,給予無微不至的疼惜;
接力去愛,持續走進他們的悲苦世界,
將他們一一牽扶出來、重展歡顏。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期待人人打開心門,啟動慈航,
讓有形的愛心救度遠方苦難人,
讓無形的善念化為內心光明,
照亮人間、守護眾生的平安。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印尼亞齊外海發生芮氏規模九強震,引發的大海嘯波及十多個國家,至少造成二十二萬人往生,無家可歸的民眾難以計數。災情慘重,震驚了全世界。

瞬間的幾秒鐘,巨浪毀滅了全家同遊的天倫之樂,

讓僥倖生還的人承受生離死別的大慟,原本熱鬧的村落,如今成了無人島,數百萬人的生命從此改寫……聽到這樣的消息,我整顆心都「空」了,哭也哭不出來,悲悽難解之情,與五年前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相同。

心靈難熬、掙扎,苦不堪言,但還是得提起精神面對現實。慈濟立即成立賑災指揮中心,各地志工回報勘災所見,讓我了解災民此刻最需要什麼。

感恩慈濟人做我的後盾,他們知道「師父擔心」,因此,包括花蓮、大林、新店慈院等地醫護、志工和同仁們,立即做好準備,告訴我他們隨時能夠啟程到災區。於是,災後第三天慈濟組成賑災醫療團,前往受災嚴重的斯里蘭卡。

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受災國家,當地慈濟志工就地取材,立即去擁抱災民、膚慰他們心靈;更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匱乏,籌備物資發放。

慈濟志工視天下人為己親,
提起勇猛的愛心深入災區,
為災民安身、安心。

海嘯中受創最深的兩個區域--印尼亞齊與斯里蘭卡,都面臨「內戰」隱憂,為救援工作增添風險與困難。

亞齊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上,境內雖盛產石油、天然氣,因獨立問題引起長達二、三十年的內戰,人們生活安全無法保障,也有眾多貧民亟待救助;國際社會雖然關心,卻不易將援手伸入。

慈濟在印尼發展慈善救助工作十多年,踏實而無私的付出獲得政府信任;海嘯發生後,雅加達與棉蘭志工心繫災民,立即奔赴災區直接勘災,以義診、發放紓解急難。

斯里蘭卡北部的種族衝突,也持續了二十多年,社會不安,經濟、貿易、工業等產業無法振興,因此人民普遍貧困。當地沒有慈濟人,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支援救災。

看見許多災民流離失所、親人往生,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人醫志工們不僅治療身病,還充當心靈治療師,傾聽他們訴說遭遇,或者給予擁抱,讓悲傷有宣洩的出口。義診站也帶動團康,唱歌、比手語給患者欣賞,讓他們開心,暫忘悲傷。

若不是出於真誠的大愛,如何去療治他人心靈的苦難?感恩這群人間菩薩,不怕艱困、自動自發,一波接一波進入災區發揮良能,將醫療結合慈善,視天下人為己親般疼惜。這分勇猛精進的愛心,讓人感動。

慈濟志工持續發放物資、義診的同時,也籌畫中長期援助計畫,預計在印尼和斯里蘭卡興建千戶以上的大愛村。讓受災民眾安身、安心,揮別陰霾展開新生。

災難讓人間地獄現前,
卻也讓人間菩薩從地湧出,
展現生命價值的精華。

佛經上說「五趣雜居地」,其實人間就可以見到「五趣」--天、人、地獄、畜生、惡鬼。

這次史無前例的大災難,瞬間讓無數家庭破碎、親情分離、天人永隔。往生者很多很多,但是更多倖存下來的人,必須面對心靈的痛苦,那種悲悽苦難,就像陷入地獄之中。

聽說有一位母親,一手拉著一個孩子、一手抱著另一個孩子,她掙扎著要救兩個孩子,但是水實在太大了,她不小心鬆了手,一個孩子就不見了……後來這位母親和手中的孩子得救了,但眼睜睜看著另一個孩子被大浪捲走而無力挽救,她的心是多痛啊!沒想到奇蹟出現,被水捲走的孩子在一個地方被人發現,也被救回來了。

然而,多數人卻沒有這樣幸運。有一個家族共七十一口人,卻死了七十人。剎那之間失去所有家人,可想而知他未來的日子,將面臨多麼殘酷的心靈折磨啊!心靈就像是沉入了地獄,苦不堪言。

看那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屍橫遍野;有人面臨親人失散,有人面臨至愛死亡;有的遺體尋獲,有的沉入大海;有人不只喪親之痛,還有身體的創傷,甚至必須截肢……這種種不堪,不就是人間地獄嗎?

這樣驚世的災難,是不是警醒了世人呢?事情剛發生的時候,很多人關心;若事過境遷,關心的焦點很快轉移,這樣的人生,「人道」嗎?

不只是這次海嘯災區,地球上很多貧困的地方,居民長年忍飢忍寒,就像落入餓鬼道,受盡飢餓寒凍之苦。

災難讓人陷入地獄般痛苦,卻也激發出無數人間菩薩。很感恩慈濟醫療團克服一切困難,親身走進災區,陪伴、膚慰受苦受難的人,不僅治療他們身體的病痛,也安撫一顆顆受創的心靈;這就是人格價值的昇華。他們不是眾生,是真正的「人」生;「人格成,佛格就成」,所以他們是人間菩薩啊!

人人都是「生命共同體」,
平安的人要照顧有難的人,
凝聚善念才能凝聚福氣。

苦難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我們要把握當下,親身去膚慰;也要恆持剎那,永恆記取與警醒。

地球七大板塊相互牽引,同樣生活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只要那裏震動一下,其他地方就會產生連鎖效應。人人都是「生命共同體」,彼

此存亡息息相關,應該相互付出愛心,平安的人照顧有難的人。

近幾年來,國際間災難頻傳,地球慢慢走向衰敗、毀壞,人類卻不自知,仍然不斷造作惡業,加速環境惡化……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在《法華經》「火宅喻」中,佛陀將宇宙比喻為一間大屋子,屋裏一位長者擁有很多孩子,這些孩子平日耽於享受、貪戀玩樂,不知道所處的屋宅已經老舊失修,隨時都有危險。

一天,孩子們在屋子裏玩火,看到火焰燃燒只覺得有趣,不知該設法避離危險。長者很著急,聲聲向屋裏喊著:「孩子們,趕快出來,裏面很危險啊!」但是,孩子無法體會危機,還是沉溺其中,不知要逃離苦難的境界。

長者只好在外設三車--羊車、鹿車、大牛車,誘引孩子離開火宅,到達空曠安全的地方……

佛陀將天下比喻為火宅,眾生迷茫,好像在火宅中的孩子不斷造作惡業。這則故事,正像是現今世界的寫照。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如何讓我們生活的這片大地遠離災難,成為有福之地?就是從心做起,用感恩與大愛澆灌人間。

祈願平安,就要人人用心造福。佛經說:「一善破千災。」惻隱之心人人皆有,但是,這分悲心唯有化作積極助人的行動,才能給予受苦受難的人們活下去的希望。

天地像個大家庭,無論距離多麼遙遠,彼地的人就好像我們的手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凝聚福氣與善念,才能破除災難。



莫忘在苦難中掙扎的蒼生啊!要展開雙手,給予無微不至的疼惜;要用接力的愛,持續走進他們的悲苦世界,把他們一一牽扶出來,讓他們重展歡顏。

感恩全球慈濟人慈濟人募款募心,支援這項「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的行動;期待人人打開心門,讓有形的愛心援救遠方苦難的人,讓無形的善念化為內心的一分光明。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擁有一天的平安,就要有一天的感恩。能助人的人是有福的,要愈付出愈歡喜,莫讓愛心疲乏;一定要把菩薩網撒開來--用慈悲心環抱地球,用愛的接力膚慰苦難,像一把大傘一樣,為受苦受難的人遮蔽風雨。

期待慈航啟動,駛向苦難、救拔苦難,滿載大愛種子遍灑全球。請大家多用心!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元月五日至二十二日)



▲主題報導

明天,我們還在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耶誕節隔天的週日上午,印度洋沿岸城市--
被稱之為人間天堂的泰國普吉島,
西方旅客正享受沙灘上的日光浴;
印尼班達亞齊與馬來西亞檳島,
海濱擠滿了度假的全家福;
斯里蘭卡南部漢班托塔假日市集熱鬧著,
海風吹拂,傾聽著沸騰人聲。

距離歡聲笑語千百公里外,
印尼北蘇門答臘島西部外海,
上午八時發生芮氏規模九強震,引發大海嘯,
十公尺高的巨浪以時速八百公里在印度洋上翻騰,
從鄰近的南亞到五千公里外的非洲東岸,十二個國家受災;
已知至少二十二萬死亡、
兩萬七千人失蹤、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聯合國祕書長安南稱之為「前所未有的全球災難」,
在二00四年的結尾,畫上血紅的驚嘆號。

誠如安南所說:
「這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速度、威力和波及範圍,
深深打動了世界的良知。」
全世界的愛心齊聚災區,以實際的援助行動與捐輸,
為二00五年揭開序幕。
慈濟志工災後立即深入
印尼、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的重災區,
提供災民緊急醫療、民生物資、心理關懷,
承諾受驚的災民:「明天,我們還在。」
災後第八天,志工開始整地,趕工搭帳棚,
同時規畫興建大愛村,
長遠的復建工作已經展開。

印度洋大海嘯估計有五百萬人受災,
全球五分之二的貧窮人口居住在這裏,
滔天巨浪不只奪走人命,也毀了無數貧困家庭的生計。
全球愛心的帶動,將陪伴著驚惶的心靈回復平靜;
即使哀傷淚水如浪潮,潮起,也終將潮落。




▲主題報導

向賜予我重新站起的力量,頂禮

◎撰文/邱淑絹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斯里蘭卡

強震掀起的巨大海嘯,
以時速八百公里在印度洋上翻騰,
距震央千里之外的斯里蘭卡,
竟成為罹難人數僅次於印尼的重災國。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予;
我也將一切,交予神去取決。」
雖然遭受大自然殘酷的洗禮,
但斯里蘭卡人民深刻內蘊的宗教情懷與自然天性,
終將支持他們在浩劫後重新站起,
找回原有的豐盛與富饒。

漢班托塔(Hambantota),一個位於斯里蘭卡(Sri Lanka)南部海岸的狹長市鎮;一邊濱臨著印度洋,一邊由鹹水組成的潟湖(Lagoon)所包覆。

通往素負盛名的雅拉野生動物園(Yala National Park)方向的海灘上,散布著招待觀光客的屋舍,供遊人享受海灘度假和野生探險的樂趣。一直以來,這裏就是天堂般的度假勝地,每年吸引大量的外國遊客到訪。

鎮區裏,屋舍錯落排列,由近處高起的緩坡上,往下延伸至遠端低伏的平地中。一條筆直的道路將鎮區劃於兩端,一座台灣十字路口常見的鐘塔,矗立在入口中央,向著熙來攘往的人們提醒著時光。

座落於鐘塔右側一幢幢並排的建築,是居民拍賣漁獲的地方;一間接著一間的商店順著道路往下綿延。遠眺對街,馬蹄形的海灣似向海面伸出雙臂,迎來了海浪逐灘;編織出悠然的藍天綠意,與千百年來古樸的民風相伴。

每當星期假日,方圓數里外的農民和漁夫如趕集般,將作物和漁獲運至鎮上的市集叫賣;遠近的人們,也習於在一星期結尾的這天,三兩成群地往鎮區前進,只為取得好價錢的商品。日復一日,時復一時,這樣的交易型態,構築成漢班托塔的假日市集(Sunday Market)。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耶誕節過後的星期天早晨,當陽光躍升出海面,大地跟著甦醒;人們從沉睡中醒來,揉開惺忪睡眼的同時,也帶起了一日的生機。

假日市集裏,一家大型熱食商場開幕的消息,召喚了鄰近居民的心。正當人們準備上場盡情揮灑時,一向平靜的海面,起了不尋常的變化。

原本柔靜打灘的海水,似畏懼這片土地般地,向著海洋中心緊急撤離。不一會兒,處在熱鬧氛圍的人們還來不及看清楚,陣陣如萬馬奔騰的大潮,便以反攻的姿態,排山倒海地湧向這歡騰的市鎮。

僅二十分鐘,這熱鬧了遠古至今的市集,頃刻間灰飛煙滅。鎮上的鐘,停留在九點過後的二十一分鐘。

一場措手不及的災難,發生在歡笑最盛的時刻;而那些頃刻間被淹滅的人們,從此無緣得知,這無情的大水,是發端於另一個國度的一場地震。

海嘯瞬間席捲沿海地區,
全島百分之七十的海岸線受創,
三萬多條人命葬身大海。

發生在印尼北蘇門答臘西部外海的強震,引發超過十公尺的巨大海嘯,以時速八百公里的速度在印度洋上翻騰。

位處印度東南方的島國斯里蘭卡,形同印度洋上一滴水滴,在此次災難中未能倖免。地震一個多小時後,一波波翻湧而來的海嘯,瞬間席捲了沿海地區,全島百分之七十的海岸線受創,三萬多條人命葬身大海;房屋、道路、橋梁、農作、漁獲一掃而空,飲水、電力等設施毀損,一切經濟活動因此停頓。

人們目睹親人瞬間永隔、家園被摧毀……成為斯里蘭卡兩千多年歷史上空前的災難。

這場災難攪痛了世人的心。慈濟基金會於災後三十六小時做成決議,立即組成包括醫師、護士及志工等三十六人的賑災醫療團,帶著一千八百公斤的藥品和物資,由台灣取道新加坡前往斯里蘭卡。

首都可倫坡(Colombo)是斯里蘭卡出入國際的門戶,素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中世紀起,享有盛譽的蘭卡寶石即從這裏輸向世界各地。而今,一波波來自世界各國的援助團隊,也從這裏湧進斯里蘭卡,擠爆了當地的旅館。

十二月三十日凌晨抵達可倫坡的慈濟賑災醫療團,在可倫坡獅子會成員葛雷勳(Graetian Gunawardhana)先生及Leader Day公司阿尼爾(Anil deSilva)先生的協助下,拜訪衛生部長後,即順利搭乘小巴士穿越兩百四十公里的山路,一路趕抵災區之一的南部小城--漢班托塔,在鎮區架設醫

療站,為受災民眾服務。

康蒂失去了三個孩子,
她連日不吃不喝,
只是喃喃念著:「讓我死了吧……」

海嘯過後,受災的民眾,有的借住親戚、朋友家;有的找不到親友依靠,只能暫棲於佛寺、清真寺或學校等,漢班托塔像這樣的臨時收容所有三十多個。慈濟志工在當地人帶領下,造訪了其中幾個收容所。

在米里加維拉(Mirrijjawila)的一座寺廟裏,一位傷心的爸爸迫不及待地訴說他的遭遇。五十一歲的亞歷山大(J.K. Alexander)是位漁夫,災難發生當天,他的女兒和女婿正在假日市集買東西,不幸遇上海嘯而下落不明。

幾天來,他不斷尋找女兒女婿的蹤影,然除了腳踏車外,一無所獲。抱著女兒留下的一個月大嬰孩,亞歷山大的太太說小嬰孩已經五天沒喝母奶,所幸偶有善心人士給予奶粉,就這樣勉強餵養。

小小生命來到人間,還沒看清楚人世風光,就已遭遇家庭破碎的命運,而他還來不及被命名。

寺廟一隅,一位婦人被抬了進來。她叫康蒂(Kanthi),今年四十歲,是一家成衣工廠的員工。她的三個小孩全數在海嘯中罹難,這突然的變故讓她無法面對,三天來不吃不喝。

當她虛弱地癱坐在椅子上時,口中仍不斷念著:「讓我死了吧!我失去了所有的孩子,我人生已經

沒有希望了,讓我死了吧……」

楊治國醫師一眼便知她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即刻為她診治。一旁婦人的老闆加拿卡(Janaka Botejue)見狀,請醫師另外開立營養品清單給他,好為婦人買來補充營養。

斯里蘭卡境內像這般遭遇的民眾,不計其數。勘災團隊回程途中,在一間收容了幾個家庭的簡陋小屋前停下腳步。

一對腳部嚴重受創的夫妻,在海嘯中來不及逃生而落入漩渦中;當意識清醒後,頓然發覺已失去了家中七個成員。楊治國和張家寧醫師,立即為夫妻倆清創和包紮。

此刻圍觀的人群中,有張稚氣的臉龐。她叫尼絲拉(Risla Adahan),今年九歲,星期天她和家人在屋裏,突然一陣轟隆隆聲音響起,只聽得父親大喊一聲「快跑」,她便落入水中。

尼絲拉被沖到離海約兩百公尺的瀉湖區裏,緊抓著身旁一只冰箱;不知過了多久,被一位婦人救起送醫。然而這樣的幸運,並沒有落到尼絲拉家人身上,他們全部慘遭滅頂。

看著她純真的臉龐,隨行的翻譯志工達夏那.普拉薩(Darshana Prasad)小聲地說:「她一定不知道家人受難了。」這是事實。尼絲拉目前由叔叔頓.賈巴.阿達漢(Tuan Jabbar Adahan)扶養照顧。

說是扶養照顧,其實也只是有個親戚可依靠。賈巴目睹海嘯來襲,家人在他的帶領下躲至高處而逃過一劫;然大水沖走一切,他們已一無所有。當尼絲拉問及爸媽在那裏?賈巴便要淚紅了雙眼:「我是你可以依靠的人。」是他唯一能給的回答。

四十二歲的賈巴以捕魚維生,

是虔誠的穆斯林。幾個親戚家庭,每星期會找一天歡聚在一起;然那日的海嘯,讓賈巴的家庭聚會從此成為夢幻泡影。

斯里蘭卡是個典型的農業國,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盛產茶葉、橡膠和椰子,尤以錫蘭紅茶享譽國際。然由於四面環海,臨海城鎮不少居民從事漁業工作。

在終日與海為伍的漁民觀念裏,靠海吃飯就得承擔可能的風險。「這雖是最殘酷的一次,但不是最後的一次。」賈巴深刻明白,身為漁民的他們,只能仰賴信奉的神來照拂。

縱然大海無情,摧毀了賈巴的房子、船和一切,他仍衷心祈盼阿拉真神協助他盡早重回大海,恢復原來的生活。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阿拉所給予,而我也將一切交給阿拉去取決。」賈巴無奈卻平靜地說。

蕩然無存的小鎮裏,
空氣中彌漫著死亡的氣味,
成群的烏鴉低空盤旋。
這天,災區開挖。

災後一星期,海嘯後沉寂的大地上,逐漸看見人影;一家鹽田旁歇業已久的工廠,開始有了動工的跡象。

重回假日市集現場,觸目所及是一片廢墟景象--房屋倒塌只剩地基、樹木被連根拔起,一座通信電塔被沖得歪七扭八,一輛汽車卡在其中,儼然成為一堆廢鐵;成堆的衣物、布條和雜物,攀掛在樹上;船兒被沖到鎮上,瀉湖裏則漂浮著樹根、磚牆和汽車……

蕩然無存的小鎮裏,空氣中彌漫著死亡的氣味,成群的烏鴉低空盤旋,帶起了塵土飛揚。

這天,災區開挖。

包括援助救難部隊(Relief Service Force)等五千多人,遠從一百公里外的瑞那普拉

(Ratnapura)趕來義務挖掘。他們或徒手搬運磚塊,或以圓鍬等工具在現場運作。

他們說,災後大部分人投入援助和發放的工作,災區清理人力缺乏,所以他們承擔了這項工作;除清理瓦礫外,也嘗試尋找尚未被發現的屍體。

漢班托塔行政區(Hambantota District:類似台灣的縣)約有五十二萬人口,鎮區有四萬六千多人,災後半個月,據當地政府統計,海嘯死亡人數約一千九百多人,失蹤一千一百多人。

事實上,海嘯來時許多居民連人帶屋被捲入大海中,上述只是屍體被沖回岸上、且已經被發現的數字;至於屍沉大海、或身埋瓦礫未被發現者,到底有多少人?沒有人知道。

而現場,不斷有屍體從瓦礫中被挖掘出來,為防範疫情發生,遵照當地政府指令就地掩理。縱使親人戴起手套、口罩,望眼欲穿地在一具具遺骸中試圖認出相識的臉容,也難抵還未看清楚,即需迅速掩埋的沉重。

穿過挖掘區域,來到海邊的堤防處。潮水仍如往昔般拍打著海灘,一向輕柔的風、優美的潮聲,此刻聽來卻令人心驚,任何風吹草動,都不免令人錯覺是另一波海嘯的前奏。

翻譯志工思吉文(Sujeevan Arulampalam)眼望海上,不由得仰天長嘆。假日市集裏,人們習慣攜家帶眷、呼朋引伴相偕而來;災難發生當天,市集約聚集五千多人。這數字,翻攪在思吉文心中,是酸甜苦辣難以言詮的滋味,「我該不該說那是幸運呢?因為若海嘯發生在十點或十一點,那麼市集上可能會有更多人……」

當天開幕的商店,紅底黃字的招牌:「On Your Way Home(在你回家的路上)」仍攀掛在傾塌的屋簷下,只是那些曾踏入這家店的人們,已回不了家。

踏在這塊原本人們趨之若鶩、災後卻視之為鬼域的鎮區,思吉文沉重地說:「二十分鐘,卻可能需要二十年才能修復……」

海嘯帶來的傷害,
主要是全身性挫傷,
以及瞬間失去家人的心理創傷。

根據慈濟賑災醫療團多日的服務經驗,有別於地震或是水災,海嘯帶來的身體傷害,是在漩渦裏遭磚牆、器械、屋櫃或是車子撞擊的全身性挫傷;和目睹災變、失去家人的心理創傷。

在斯里蘭卡,民眾到公立醫院看病是不用錢的;然免費的醫療,並不代表資源是充足的。離慈濟醫療站五十公尺處有一家醫院,海嘯奪去兩位醫師的生命,而原本人力、物力就已匱乏的醫院,難以應付大量湧進的傷患,只得從可倫坡調來幾位醫師勉強支應著。

慈濟醫療站架好的隔天,二十

一歲的默罕莫德(Mohammed Sisvi)從醫院裏跑到醫療站求援,手臂還帶著點滴針頭。全身受到挫傷的默罕莫德說,他剛結婚一個月,妻子不幸於海嘯中罹難,他在醫院裏住了五天,除了點滴之外,什麼也沒得到。

獲得慈濟醫師小心地包紮及開藥後,默罕莫德高興地說,隔天也要把住院的媽媽帶來看病。

在慈濟醫療站裏,醫師仔細問診、清創包紮之餘,也一一關切病人家中受災情形;若遇需要特別輔導者,再轉交志工撫慰。而護理人員及藥師在檢傷及配藥之餘,也帶動團康,將歡笑帶給等候的病人。

幾天過後,許多民眾乾脆全家一起來。有病的看病,沒病的也在向志工傾訴自身遭遇後,帶著放鬆的心情離去;有些更在團隊的鼓勵下,加入醫療站志工行列,由受助者身分,轉變成幫助他人的角色。

斯里蘭卡是個深受佛教影響的國家。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把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後,該國即成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根據地之一;幾千年來,佛教思想深刻影響著該國的藝術、文學、建築和政治。

漢班托塔有許多寺廟倖免於難,災後充作收容所;寺中地位崇高的住持,也為居民進行心理諮商,充分發揮佛家慈悲為懷的精神。

慈濟醫療站對街有座佛寺,寺中一棵十多人才能合抱的菩提樹,穿越過圍牆,向著醫療站的這頭,迎風搖曳著它的枝幹。慈濟志工參訪寺中,遇到了二十八歲的傳迪馬(Reverand Chandima)法師。

年輕的傳迪馬法師擁有人類學等四個學位,這次災變中他失了兩位兄弟,他因住在寺裏而倖免於難。出脫塵世的修為,讓他對家人的受害,能以因緣觀之:「佛家觀念,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永恆,這些事實是人所無法避免的。」

當各國的人聚集在此付出,
不幸的故事縱然令人感傷,
卻仍有一絲「希望」存在。

慈濟醫療站在漢班托塔運作幾天後,法國無疆界醫師(Medicine SansFrontier)、法國無疆界通訊(Telecoms Sans Frontier)陸續到來,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的直升機,也在醫療站附近頻繁起降;一有空他們也會到醫療站裏休息。

災難過後,漢班托塔通訊全部中斷。法國無疆界通訊到災區設立衛星電話,嘉惠許多急於向親人通報的居民。只是遠道而來、不求回報的心,有時也會遇上困難。

一日,該組織總裁尚范華(Jean-Francois Cazanave)先生來到醫療站,對慈濟志工大吐苦水。失去兩個小孩的沙魯克

(M.J.M. Saruk),想要通知遠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太太,無奈電話接通後,雇主卻不讓太太接聽,而將電話掛斷。

慈濟志工於是前往關懷。沙魯克掉下傷心的眼淚說,他是臨時漁工,有時也踩三輪車載客,海嘯奪去了他的孩子和房子,太太在沙烏地的兩年合約已經過期八個月,八個月來她沒拿到任何薪水;不但回不了家,連家裏受災的消息,都無法傳達。

慈濟志工了解後,特地打了通國際電話到鄰近阿拉伯的約旦,聯絡當地慈濟志工,期盼能就近了解,並評估協助的可能。

當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分種族、宗教和國界,結合起來極力協助有需要的人時,不幸案例的出現,縱然令人感到鼻酸,卻仍有一絲「希望」存在。

他鄉之人感同身受災難的沉痛,湧進斯里蘭卡伸援;然為爭取斯里蘭卡北方三百二十萬名塔米爾

人獨立的「塔米爾之虎」游擊隊(Tamil Tigers),海嘯過後與政府軍仍各自在控制區域賑災,互不關心和協調;讓處在海嘯重創中的人民,情何以堪。

「我感覺自己的國家像天堂!
海嘯雖然悲痛,但各國人來援助,
彷彿對世界開了窗。」烏迪達說。

斯里蘭卡境內多高原、丘陵,滿布蔥鬱的青草和綠樹;茂盛的熱帶植物及金光閃閃的棕櫚樹海灘,連綿海岸線於千里。

而境內也分布大大小小的自然生態國家公園;牛隻成群地在街道旁自由踱步,孔雀、猴子、野鳥、科摩多龍,也浸淫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長久以來,斯里蘭卡即以豐富的物產和自然生態,吸引著世界各地觀光客前來度假,而人民也在這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情境中,怡然自得。

「This is real Sri Lanka!(這是真正的斯里蘭卡)」協助慈濟志工翻譯的阿尼爾,帶領志工穿梭於大街小巷時,每見到同胞臉上純真自然的笑容時,總要如此高興地呼喊。對照於斯國之自然生態保護得宜,人類與物種和平共處,顯示出當地人民單純、善良、純樸的風土心性。

這個有百分之七十人口信奉佛教的海島國家,在信仰的驅使下,全國上下以捐贈遺體為榮。一九七0年眼科醫師西華更大力奔走,成立國際眼庫,向世界各國輸出眼角膜。

台灣於一九八0年開始接受斯里蘭卡的眼角膜捐贈,二十多年來,斯里蘭卡一直是台灣眼角膜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台灣民眾因此得以進行角膜移植,重新看見世界。

而今,這風土民情有如天堂般的國土,遭遇了空前的海嘯災難,許多人說:「這是我有生之年從沒見過的。」

海嘯摧毀了民生設施,商店倒了,觀光客不來了,飯店沒生意了,國內經濟就此停頓。不論是否直接受災,人人同樣得排隊領取物資。

為此,慈濟基金會擬定中長期的援助計畫,將進行食物發放、帳棚搭建及建設永久的大愛屋等。

且不論這美麗的國土遭遇了怎樣的災難,它畢竟緣此對世界開了窗。醫療站裏,二十一歲的翻譯志工烏迪達(Uditha),有感而發地說:「生活在斯里蘭卡,我覺得她像個天堂。海嘯災難雖然悲痛,但各國人們前來援助,有助於國家的對外發展。」

「是您每日給予我們新生,給我

力量與勇氣……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二00四年的最後一天,持續了多天的國殤日,將在今天結束;垂掛在大街小巷、樹頭林間的白旗將被取下。然在迎接新年的這個晚上,漢班托塔時時可見人們在道路兩旁點上蠟蠋,或團團圍坐於寺廟廣場,為受災的人們祈福。

在新年過後的一天,多日來和慈濟醫療站已熟悉的民眾,群起站立為志工唱著他們的國歌《頂禮.頂禮.母親》,曲中透著內心的柔軟堅毅--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我的母國,
安詳中充滿著優雅與美麗。
富庶的穀物、健康、財富、

花卉與水果,
我們美麗而凱旋的國土!

斯里蘭卡,
您讓我感到安全與恩賜。
斯里蘭卡,生命之母!
請您接受我們誠心的感謝與尊崇,我的母國!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您是我們的知識與真理,
您是我們的力量,
並灌注在我們的心中,
您是我們的光明,
讓我們永浴其中,
您是我們的生命,也是自由!

母國,是您每日給予我們新生,
如同領導我們走向獨立建國,
給我力量與勇氣。
如您子民的我們,
毫不猶豫地被您領導,

絲毫不減我的知識與自由,
我們尊崇您!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一個柔美如婉約少女之名,一個纖細如少婦身上輕揚的沙麗之名;雖然遭受大自然殘酷的洗禮,但其深刻內蘊的自然天性,終將在這浩劫之後重新站起,找回她的豐盛與富饒。

一通電話,搭起援助橋梁

◎撰文/邱淑絹

清晨五點,海嘯發生後的第二天,斯里蘭卡「Leader Day」公司負責人阿尼爾(Anil de Silva)卻清醒著;海嘯過後,他向各國生意伙伴募得約五千美金賑災款項,準備為災民做點什麼;但他僅懂得貿易,要如何開始呢?

就在這時,阿尼爾的手機突然響起,電話那端是「Leader Day」在台灣的生意伙伴--朱章麟。朱章麟向阿尼爾表示,慈濟基金會計畫在斯里蘭卡展開賑濟工作,需要有在地人協助各項事宜。

這通電話,一圓阿尼爾想幫助災民的心,也接通了台灣和斯里蘭卡援助的橋梁。

朱章麟與阿尼爾,七年前透過一位朋友介紹,成為布料進出口的貿易伙伴;七年來雙方生意往來順暢,但朱章麟不曾到過斯里蘭卡,也與阿尼爾素未謀面。

朱章麟第一次造訪斯里蘭卡,是在二00四年七月;他感覺這個面積大台灣一倍、人口略少於台灣的國家,不論地形、氣候、風土民情、自然景觀等,都和台灣十分相似,唯獨境內的貧困人口甚於台灣。身為慈濟志工的他暗忖:「或許可以在此帶動台商,推動慈濟救苦、救貧的慈善工作。」

返回台灣後,朱章麟著手打聽在斯里蘭卡經商的台商。豈料,台商訊息還未有著落,五個月後,斯里蘭卡即發生海嘯災難!

當初救苦、救貧的一念心,演變成救急、救難的情節,實在是朱章麟始料未及的。



十二月二十七日清晨和朱章麟通完電話後,阿尼爾即刻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全體員工,詢問大家參與慈濟救災的意願。結果有四十多人報名。

「我很驚訝會接到朱先生的電話。」阿尼爾說,在那個當下,最重要的是迅速將員工組織起來,動用公司最大的資源,才能讓慈濟人抵達時,立即展開援助工作。

阿尼爾將這四十多位志工編組,每組都有公司的重要幹部和基層人員,輪流協助慈濟在漢班托塔的援助工作。「這樣一來,公司的業務仍能兼顧。」

慈濟賑災醫療團抵達漢班托塔,阿尼爾團隊全程協助住宿、交通以及和當地政府的溝通工作,並在義診站全天候陪伴災民、協助翻譯。

不同於以往國際賑災的形式,此次海嘯災情緊迫,慈濟沒有派出先遣人員,大團直接到位;若沒有這群年輕的斯里蘭卡志工伙伴協助交通、安全以及最重要的口譯工作,「這一切都不可能達成。」賑災團員之一、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說。

阿尼爾和太太結婚二十二年,這是第一次未與妻子共度新年。阿尼爾說:「看見災民們正在受苦,慈濟讓我想為災民付出的心,有落實的管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思吉文(Sujeevan Arulampalam)是阿尼爾公司的高階主管,災難發生時他正在澳洲度假,獲知祖國發生災難,立即放棄假期趕回家鄉。

回國後親見災情,他內心的悲痛久久無法平復:「有生以來,從沒見過這樣巨大的災難,我的心整個都空了……」他因阿尼爾的號召,積極投入志工工作。

從可倫坡來到漢班托塔,思吉文跟著慈濟志工助人,從中找回生命的意義。他感恩慈濟人的到來,陪伴他的國家走過最艱難的時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這並不是您們的國家,您們卻立即趕來這裏幫助我的同胞。慈濟人讓我享受付出與奉獻的感覺,也讓我了解:大愛與生命是重於事業的。」

Leader Day 公司的合夥人之一的席若沙(Sirosha)同樣也從可倫坡來此當志工,雖然身處災區,無法天天與家人團聚,但席若沙說,他的兒女對他在災區的付出相當引以為傲,讓他無後顧之憂,能為災民做一些事情。

從病人變成志工

◎撰文/慈濟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

達夏那.普拉薩(Darshana Prasad)是漢班托塔人。海嘯發生時,他剛好在離海邊不遠的高地上整理自家庭院,親眼目睹海嘯席捲整個假日市集,人潮被捲進巨浪之中、落在陸地上的瀉湖區裏。

大水退去後,瀉湖裏一片狼藉,數不清的人頭在鑽動。達夏那二話不說就衝進去救人,見一個便拉一個,大約救了十五個人。

災後,達夏那對這片受創嚴重的土地已不抱持希望,本來打算帶著父母離開;有一天慈濟人來到收容所,知道他懂英文,問他:「要不要幫忙當翻譯?」

達夏那得知慈濟人遠從台灣前來幫助自己的同胞,深受感動,於是自問:「我是不是也能為村民做些什麼?」他決定留下來為這塊土地奉獻心力。

達夏那的英語說得非常好,幾乎天天到慈濟醫療站義務當翻譯。

兩位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劫後餘生前來看診;當看到厚紙板上寫著「招募志工」,她倆毫不猶豫的報了名。小女孩說得一口流利英文,除了作為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橋梁,也幫忙安撫小病患情緒,成了醫師的得力小幫手。

二十一歲的阿米爾(Amil)是一位藥劑師,他在海嘯中傷了右腳跟,慈濟醫療站開張第一天他便前來求醫,此後天天來藥劑部當志工,忙到忘了腳傷。

十三天後,他傷口劇痛、臉色蒼白、暈眩……護理師見狀,馬上要他躺下來休息;問他為什麼沒有按時換藥?他說,在藥劑部忙得很快樂,所以忘了身上的病痛。

志工勸他在幫助別人前,要先照顧好自己;他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來。待傷口處理完畢,隨即又回到志工崗位。

四十四歲的阿布杜拉日前曾來求診,災後第八天再度出現在慈濟醫療

站,卻是來當志工的。

海嘯發生時,阿布杜拉正好外出吃早餐,及時爬上樹頭,逃過一劫;卻眼睜睜地看著妻兒被大水沖走,最後在一堆已成廢鐵的電塔中找到,發現兩人緊緊相擁。

全身傷痕累累、失去八位親人的阿布杜拉,說到傷心處,忍不住靠在慈濟志工林仲箎的肩膀上哭了起來。林仲箎安慰著說:「活下去就是一種幸運!既然獲得上天眷顧而存活下來,就應好好珍惜生命、積極地活,這樣死去的親人才能靈安。」

醫師幫他做完身體檢查後發現並無大礙,只是患了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開給安眠藥後,便囑咐志工繼續關懷。

眼見他幾天未吃未喝,志工端來一碗濃湯請他喝。他喝下那碗湯後,精神不再萎靡,還表明要加入志工行列。

如今再次相遇,阿布杜拉說,非常謝謝慈濟人讓他整個人獲得紓解;雖然妻小在這場大災難中喪生,但一個人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他從慈濟人的關懷中,感受到來自遠方的愛心與祝福,「我現在住在醫療站附近,會常常來做志工的。」

接下來幾天的義診現場,皆可看見阿布杜拉的身影穿梭在其中,幫忙撫慰其他病患。

災難無情,卻也讓慈濟志工來到遙遠的斯里蘭卡,和這片土地上純樸、善良的子民們,攜手為受災的人們付出。

【慈濟斯里蘭卡賑災記事】

12.29

.第一梯次「慈濟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共三十六人,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慈濟志工林仲箎領隊,攜帶一千八百公斤的醫療用品及物資啟程。成員包括花蓮、大林、新店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及藥劑師共十三人,以及兩位新加坡慈濟人醫會醫師。

12.30

.凌晨兩點抵達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上午會晤衛生部長協商救災事宜。部長承諾慈濟可在南部漢班托塔災區直接賑災。

.歷經六小時車程,晚間七點抵達漢班托塔。

12.31

.慈濟義診醫療站九點開張。十五位醫護人員首日看診兩百五十四人次。

.拜訪漢班托塔官員,洽詢災民資料及需求,並討論帳棚區位置及整地工作。約定近期再與政府相關單位討論物資發放、公共衛生、藥品支援等事宜。

1.2

.帳棚區開始整地。

1.3

.帳棚區整地現場,大樹全部保留,政府特別協助拓寬道路,方便居民進出。

.參觀醫療站附近的漢班托塔醫院,評估援助、合作內容。

1.4

.即食「黃豆糙米飯、桂圓糯米糕」、素食罐頭、毛毯等物資,從台灣運出、陸續抵達。

.前往高爾(Galle)與克林達(Kirinda)兩個災區勘災。

1.6

.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第二梯次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共五十位志工與醫護人員抵達。

.定點義診累計服務兩千五百七十七人。醫療站交接給第二梯次--九位新加坡、馬來西亞醫護人員。

1.7

.志工分成關懷組、訪視組、勘災組、通訊組,深入關懷災民生活。

1.9

.勘察大愛村預定地。佔地四英畝的帳棚區,將搭建兩百頂住屋型帳棚,另外一百頂預計搭在醫療站附近的營地。

1.11

.來自台灣的第三梯次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共三十三位志工與醫護人員抵達。

.定點義診累計服務五千五百七十人。醫療站交接給第三梯次--十五位台灣慈濟醫院及人醫會醫護人員。

.拜訪建築師瓦杜格(Dayananda W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衲履足跡

2004.11.02 在黑暗中晶瑩閃耀

◎撰文/釋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別報導

呂宋島,連續四個颱風之後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菲律賓風災救援】

菲律賓呂宋島,
距台灣只有一個多小時飛機航程,
每年夏秋之交侵襲台灣的颱風,
絕大部分都會先掃過這裏。

儘管每年呂宋島平均有
多達二十個颱風登陸,
但像今年十一、二月間,
兩星期內遇上四個颱風的情形
實在罕見。
土石、巨木、泥流
一路從山上奔騰到海岸,
以村鎮為河道,
沿路奪去人命與房舍。
總計死亡與失蹤人數約一千八百人,
八十多萬人流離失所。

自然的力量重新刻畫了城鎮地圖;
有人因此改寫人生,
有人就此畫下生命句點。
大地的傷痕怵目,
大雨依舊時下時停;
人心的傷痕、生活的變貌,
是慈濟志工陪伴的開始。

連續四個颱風重創菲律賓呂宋島之前,丹尼洛(Danilo F. Ete)是位快樂的三輪車伕。

家住英方達鎮一處近海小村,今年三十七歲的他,以汗水勞力為妻小撐起一片天;無奈多年前以七萬五千披索(約台幣四萬四千元)購買的機動三輪車,卻遭風災土石流沖毀。

英方達鎮位在呂宋島東岸的奎松省,雖然颱風在呂宋島司空見慣,但丹尼洛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災情!英方達全鎮近七萬人口超過八成受災,一百多人死亡或失蹤,道路、橋樑毀損,對外交通中斷;房舍、農田被厚泥覆沒……

「現在是真正失業了。」丹尼洛無奈地說,以前每月尚有三千披索收入,但短期內他不會再有七萬五千披索,可以去購買另一輛三輪車。

既得從頭開始,擁有大學文憑的他,想去首都馬尼拉尋找謀生機

會。只是現在橋斷路毀,對外交通只能靠渡船或直昇機。

受災後無所事事,他索性當起志工,義務為來鎮裏勘災的慈濟志工領路、扛物。「Boy Scout!」丹尼洛調皮地比著V型手勢,表示自己是「日行一善」的童子軍。

來不及重建又遭巨災

從十一月十八日起,兩個星期內,呂宋島東部連續遇上四個颱風--

中颱「梅花」(Muifa)、輕颱「莫柏」(Merbok)帶來大雨引發洪災;接著威力不算大的熱帶氣旋「溫妮」(Winnie)卻帶來嚴重土石流,造成近千人喪生或失蹤。菲國政府因此請求國際伸援。

雪上加霜的是,十二月一日溫妮前腳甫踏離,中颱「南瑪都」(Nanmadol)卻在隔天緊跟進來,災民尚不及重建家園,就被迫逃離……

風災重創奧羅拉(Aurora)、奎松(Quezon)兩省,其中以里爾(Real)、英方達(Infanta)、納卡(Generel Nakar)三個相鄰小鎮災情最嚴重。總計一千多人死亡、近六百人失蹤,十七萬餘戶房舍受損,八十八萬人流離失所;估計財物損失超過二十億台幣。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在首都馬尼拉成立的慈濟菲律賓分會,在菲律賓已有十年慈善救助經驗。針對這次風災,志工在十二月三日晚間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翌日深入各重災區勘察。

由於災區對外交通中斷,水退後又宛如泥城,處處淤泥土石擋道,救難人員與物資運送極為困難;只能靠直昇機、救難艇,或以軍人徒步背負進入。在航空公司協助下,慈濟志工連續五天搭乘直昇機進出重災區。

從機上俯視蒼翠山林,只見一道道土石流落痕,像是一條條大地的膿傷。被濫砍的各式原木,隨著暴雨自山上傾瀉而下,所到之處堪稱千軍萬馬、無堅不摧,撞倒房舍、帶走人命,最後淤塞在海岸。原本美麗的海岸線,此刻堆滿了原木、樹枝、巨石與連根拔起的椰樹,讓人不勝唏噓。

「這次土石流嚴重的情形,真是前所未見!」在風災頻繁的菲律賓住了五十年、經常出入災區賑濟的慈濟志工李偉嵩,還是第一次親睹如此嚴重的土石流禍害!

乘直昇機深入「泥城」

災後數日不時飄著雨,當山區漫起大霧,志工所搭乘的直昇

機無法降落,只得折返;然幾乎每天還是會設法進入災區,靠著大卡車、機動三輪車接駁進入泥濘災區,或發放物資,或義診。

災後第三天,在居民丹尼洛和他朋友桑尼(Sunny Abalos)義務嚮導下,慈濟志工再度深入英方達。

英方達鎮是個低窪盆地,暴雨夾帶大量黃土、石塊與原木沖刷下來,全鎮幾乎都「泡」在爛泥裏。幾天下來時晴時雨,加上人車往返頻繁「攪動」,整片泥濘災區像是永遠都乾不了……政府估計,英方達鎮的清理工作,恐需耗時六個月至一年。

由於泥軟黏稠,志工即使穿著及膝雨靴,仍舊「舉步維艱」,不時得用兩手幫忙,才能「拔出」深陷泥中的雙腳,還得小心避免雨靴和腳分開;短短幾條街道,志工走得狼狽不堪、氣喘吁吁。

偶爾路況稍好,就搭三輪摩托車(tricycle),在滿是爛泥的道路上推進。有時爛泥實在又深又黏,輪胎陷入動彈不得,志工只得下車踩入泥裏,幫忙司機將「擱淺」的三輪車轉向或推動,才能繼續勘災行程。

赤腳扛著重物的桑尼,表情突然一陣古怪,他停步將右腳抬出泥面,示意丹尼洛看看他的腳板。丹尼洛發現了插在他腳上的鐵釘,毫不遲疑地為他拔出釘子。兩人旋即又赤腳走入泥濘,繼續帶領志工前進……

就像丹尼洛和桑尼一樣,風災後許多人連雙拖鞋都沒得穿,成天赤腳行走在爛泥中,也因此不少人被藏在泥裏的木板、釘子刺傷,甚至被蛇咬傷。

兩天後,十二月八日,志工們搭乘直昇機重返英方達鎮義診。為避免村民足部受傷感染,醫師們特別準備了許多破傷風針劑。

這天的交通工具是「推土機」--四位女醫師坐在推土機裏、三位男醫師站在推土機的鏟子上,就這麼克難地抵達義診地點。

乘坐推土機義診的經驗實在難得,內科醫師江前驊服務一天

下來不禁擔憂著:「災民不僅身體有病痛,而且生活完全被影響。今晚,他們該如何度過呢?」

土石貫穿村莊,帶走人命與房舍

為了方便勘災,志工許文煥與楊國英在英方達鎮一處濱海小村住了一晚。村子緊鄰著浩瀚太平洋,原本也是一處渡假勝地,如今一樣的旭日朝昇、一樣的浪濤拍岸,只是橫陳的原木取代了昔日的美麗沙灘。

整個村被一條土石流沖出的「河道」穿過,然後往海洋方向而去;約五十棟房子被沖往海裏。站在空盪盪的河床上,地主阿貝多(Alberto Cingriano)感傷地指說:「以前那有一間、這也有一間。」但現在連一塊混凝土都找不到,只堆疊著一望無際的原木樹幹……

阿貝多說,光是這個小村,就有約三十人死亡失蹤。

沙灘旁一處隆起,上頭插著十字架。村民說,日前一位晨起散步的老人,在原木間發現一具遺體,明顯是遭土石流沖刷而下,再經石塊巨木不斷撞擊,已是面目全非、臟器掏空,活像是一張薄紙。老人好心,遂將遺體就地掩埋……

伊娃(Eva Reguyal)就住在海灘不遠處,大水猛烈沖來掏空地基,整座雙併住宅硬生生塌了下

來。目前,她的先生赴外地工作,希望早日存錢重建住房;她與孩子就住在原來養雞的小竹舍裏,塑膠布勉強擋風作牆。她樂觀地說,自己擁有棲身之所還算幸運,有些災民卻是一無所有。

風災重新刻畫了大地,教人為此「鬼斧神工」震驚。風聲嘯嘯地吹往出海口,徒留村民與志工的慨嘆。

危屋、停課的教室裏,暫時棲身

里爾鎮位在英方達鎮南方十公里,距馬尼拉約兩個多小時車程,搭乘直昇機三十多分鐘即抵達。

此鎮三萬七千人口中,有近八成受災,死亡或失蹤者更高達三百五十人。十二月七日在鎮長阿森尼歐(Arsenio P. Ramallosa)簡報災情後,社工人員諾拉(Nora F. Sollestre)陪同慈濟志工深入鎮裏勘災。

路旁一處山丘,因土石鬆滑而裸露成整片黃壁,遭壓毀的陋屋仍住著一家人。「沒辦法,沒有地方去。」婦人彎身走出屋外,紅著眼眶無奈地說。

由於住家和災民收容中心還有段距離,她選擇待在危房裏,只是一遇下雨天,全家就得趕快走避到安全的地方。

整片已禿黃的山壁,就這麼聳立在屋後,望上去直教人怵目驚心,也讓人擔心他們未來。

家住附近的維歐麗塔(Violeta O. Azogue),由於房子由竹編成、屋頂由椰葉搭遮,無力承受外力重擊,整個屋內堆滿石塊黃泥,無法再居住,目前只好暫擠鄰人家。

志工來到海邊一座小學校,儘管校內滿布黃泥,但相較而言,仍算是個安全的收容中心。教室內桌椅拼湊成床,附近幾戶人家就這麼克難地暫住著。教室外掛滿成堆衣物,只見老人家或照顧稚齡小孫、或在一旁折疊衣褲,壯年人則外出工作或返家清理。

風災重創後百廢待興,校內老師說,室外全是厚土,室內課本與教具全沒了,災區教育恐需停擺好一陣子。至於到底要停課多久?他們心頭也沒個底;尤其許多學童失去了雙親,目前由政府安頓或親友收容。

一路看下來,社工諾拉觸景傷情地說,她家就在鄰鎮英方達,也遭土石所毀;但她職責在身,災後工作特別繁忙,每天僅能睡兩小時,根本沒時間回家清理。

然而,她知道這樣的付出是有意義的。諾拉說,有些機構發放,是將物資隨機拋出,常造成分配不均或爭搶混亂;那些站在泥巴裏排隊等待領取的災民們,不免因此跟她抱怨。而慈濟發放

都是根據實地勘察結果,針對亟需地區發予村民領票,再由志工親手將物資交給災民。因此她相信災民不會有白跑一趟、卻拿不到物資的情形。

行經河道旁,見七、八位年輕人正蹲著吃飯。眾人將米炊熟,然後剝下香蕉樹幹皮當碗,大伙就這麼用手分食了起來。他們說,災後每天就吃著政府或慈善組織發送的沙丁魚罐頭、泡麵與白米,物資奇缺。

泥中有你,泥中有我

儘管災情慘重,但令志工欣慰的是,當地人天性樂觀,生活所需不多,即使遭遇意外,少有

愁容或哭泣,可見生命的韌性。

隨同慈濟志工到英方達義診的西班牙裔醫師荷西(Jose Luis Portero)說,在災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災民們的笑容,「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他驚訝地說。

一樓仍泡在爛泥裏,村民就在二樓吹風乘涼;若住在收容中心,大伙就投籃球、下棋打發時間;土石與斷木散落的潺潺溪流旁,婦孺們群聚洗衣、洗澡或玩耍,遙見志工來訪,開心地揮揮手……

沿著泥水走來一對母子,母親手上掛著個籃子,裏頭賣的是魚,兒子跟在後面提著水桶,賣的則是雞肉,真正是所謂的「沿街叫賣」。

風災過後已一陣子,儘管災民門前的污泥愈積愈厚、儘管覆於村落的黃土泥濘依舊,但志工每一次前往勘災或發放,都會發現家園「形象」愈來愈清楚,甚至家裏仍在掘土沖刷,門外已開始賣起零食、水果或白米……一

股社區商業活動氣息,又悄然開始恢復。

志工施季東在爛泥中不慎摔倒,一旁正鏟著泥、沖著地的村民趕緊請他進門清理;慈濟人醫會醫師盧尾丁的手機在涉水間不慎掉了,不久後有村民撿到送還;而望著志工舉步維艱、氣喘吁吁地走著,一旁赤腳行走的村民,還會指引那邊泥水較淺。

當志工重返英方達鎮義診,直昇機甫降落災民收容中心空地,即見到丹尼洛在不遠處揮舞著手;知道志工這天會再來,他清早便自村裏走往這兒,足足等了兩小時才見到大家,接過志工隨身一堆藥品,他趕緊領著醫師前往義診現場……

志工雖說是來勘災與賑濟,卻獲得了許多善意與笑容。社工諾拉聽了志工的感言,俏皮的回答:「那你們可以跟我們學習囉!」語畢,便笑了起來。

只要有笑聲,未來就有希望。

震驚災變,更憂慮仇恨

總是要等到大地反撲後,人們才透過慘痛代價,認真思考環境保護問題。

針對此次慘重災情,菲國媒體、政客吵得沸沸揚揚,歸因於山老鼠的「非法砍伐」,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非法砍伐在當地猖獗已久,在這次災禍後,政府下達禁令,未來二十五年間全國將不准墾伐山林;媒體也報導,濫伐的幕後黑手是多位華人老闆。志工在前往奧羅拉省丁格蘭鎮賑災的途中,即看見一幅幅掛在牆上譴責華人伐木公司的白布條,上面寫著要他們為這一切償命。

志工黃騰緯說,這些教人無比沉痛,如果仇恨擴散開來,是否會讓社會掀起不安與對立?而所有投入賑災的志工們也懷抱著無限希望,願意由自己做起,持續為菲國苦難人投予關懷援助,共同愛護這片土地。



志工許文煥在英方達勘災時得知,納卡鎮有位原住民隻身從山上步行五公里到英方達求助,支離破碎的山路讓他花去整整三天才抵達。領了兩公斤的米後,折返家園又需另一個三天。教人聞之心疼。

事實上,政府、民間慈善團體每天都有發放,災民尚不致斷糧停炊;但最教人憂慮的是,災區居民多賴捕魚、農耕或伐木營生,此刻沿岸淤塞著大量原木,難以出海;伐木工人也因禁令失去生計;無數農田蓋滿厚泥,經豔陽曝曬後逐漸乾裂,除了大麥與地瓜外,將難再種植稻米。

他們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災民收容中心旁的空地,直昇機緩緩上升,村民紛紛轉頭閃避螺旋槳揚起的風沙;機艙裏的志工們,隔著小窗與丹尼洛揮著手告別。隨著丹尼洛的身影愈來愈小,慈濟對災區的中長期援助,將持續展開……

災後復建,五管齊下

◎撰文/葉秉倫

針對呂宋島風災,慈濟志工多次勘察後,鎖定奎松省英方達、里爾和奧羅拉省的丁格蘭(Dingalan)三個鎮作為急難救助重點;發送居民急需之食糧、飲用水與生活用品,並提供藥品與義診。

災後半個月--十二月十六日,慈濟首次大型發放在里爾鎮展開,發給兩千兩百戶實用物資。

雨勢拖延了發放車隊的速度,當車隊駛抵村落入口處,一無所有的村民特別找來了樹枝揮舞,面帶笑容喊著:「歡迎!歡迎!」看著他們赤腳站在泥濘中冒雨等候,教志工感到不捨。

李偉嵩說,災民家當遭毀,因此慈濟在發給每戶十公斤白米、醬油、麵條等食糧外,又準備了叉匙、杯子、鍋子、盤子、水桶、肥皂、棉被及衣服。此外,災區衛生不良,加上在地醫師也受災,民眾普遍有腹瀉、感冒或受傷等問題,因此二十九位慈濟人醫會醫師同行,診療了八百四十八名病患。

這次發放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輛擦得閃閃發亮、載著一萬公升清水的消防車。因為災區自來水系統完全癱瘓,即使山泉也因混濁度太高無法飲用,只能仰賴慈善組織送進礦泉水;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志工安排水車供水。

消防車還沒駛進發放現場,村民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捧著大大小小的塑膠容器緊跟在後;還想盡辦法騰出手來,搖擺著樹枝表示謝意。

從民眾的神情可以看出,乾淨的用水是目前最需要的;台灣慈濟本會已於十二月下旬,船運一台淨水器及一萬包由慈濟自行研發、打開包裝即可食用的糙米飯,抵達馬尼拉港。而菲律賓志工正積極募集雨鞋及鏟子,屆時一併送往里爾鎮。

針對里爾鎮的災後復建,慈濟已擬定五項計畫進行中,包括:消毒與清掃--安排挖土機及卡車清掃;淨水--提供淨水器;義診--評估設立醫療站;發放--購買居民急需的雨鞋和清掃用具;建設--為災民重建家園。

▲文化頻道

一條通往「日日歡喜」的大道

◎撰文/莊淑惠、張翠菱、廖信吉、萬麗枝、高月白、楊安心、李麗、陳明欽、曾美姬 攝影/林炎煌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大樓啟用】

波光粼粼的淡水河,雲霧靄靄的觀音山,
關渡平原上,一碧萬頃的良田棋布,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靜靜在此矗立。

杜鵑花、七里香、大榕樹、綠草坪,
蓮花池、表演台、涼亭、木板步道,
志工一手打造,勾勒出綠意與氣質。

工程人員及慈濟香積、景觀、文化志工,
把成就感和幸福感都種在這裏了;
宛如鋪設出一條大道,護航著慈濟人文志業,
引領著無數人們通往一條「日日歡喜」的大道……

台北市大度路兩旁是綠意綿延的關渡平原,住在北投的慈濟志工陳麗華,如往常般騎著機車往關渡方向前進。快到路的盡頭,她指著眼前一棟大樓愉快地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在關渡落地生根。有著優美線條、氣勢莊嚴的建築造形,很像這裏的新地標。」

儘管時序已入冬,十二月的暖陽驅走了寒意。預計二00五年元旦啟用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工程進入倒數計時,慈濟志工抓緊時間,戴緊斗笠半瞇眼,手不停歇地進行景觀工程。

拉著水管澆花的志工周財旺,指著新栽的小本杜鵑叢開心地說,明年三月就會開花;想像春天來時,杜鵑朵朵綻放雪白粉紅,將為人文中心增添色彩。志工林進興說:「那邊是楓樹、靠近圍牆的是梅花。現在雖然是光禿禿的,但明年花季一到就會開花!」

藍天白雲下,成排的樹像是擺好姿態的舞者,等待燈光一開,展現曼妙舞姿。

無論從任何一個方向望過去,都可以發現慈濟人付出的身影;慈濟人把美麗的心全種在這裏了!為人文志業中心「輻射大愛」任務歡喜催生,為「淨化人心」使命盡力付出。

一千人次動員,只是暖身

人文中心基地一千五百坪,建築結構採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樓高七十一公尺;整座建築將觀音山、關渡平原、陽明山美景自然融入。未來這裏將是慈濟電子與平面媒體,向世界傳播大愛的發射站。

今年七月,大樓主體工程趨近完成,志工開始進行停車場工程。

林蔭下,十來位慈誠隊隊員用菜刀或剪刀將草皮分割成小塊,送交停車場上的志工,一一放入在植草磚的縫孔內;還有一批志工負責踩草,讓草皮與泥土緊緊相黏。

場邊,小型音箱播放慈濟歌選,志工們隨著節拍,輕快地踩著草皮:「嘿!好像在跳踢踏舞呢!」「不,是三步舞曲!」

大樓旁的靜思林,間歇傳出咕咕鳥鳴,深綠色身影跳躍樹梢。「是啄木鳥。」一位志工肯定說著。「不,好像是烏秋。」另一位也蠻有自信地回話。然林葉茂密,只聞鳥聲,難見其影求證;蟬兒也時常在葉間唱起奏鳴曲。秀麗的自然環境,孕育著生態之美;在蟲鳥相伴下,約六萬個磚孔在談笑間植入草皮。

共計一千人次志工動員完成停車場工程,然而這只是「暖身」。七月下旬,景觀工程動工

前夕,志工張世問、工地主任林奎伯、裝潢設計師許俊偉等多人,沿著施工路線審慎比對工程圖表。當時地面盡是黃泥,南面鷹架未拆,前方人行道有石板待鋪……

工事多、工期只有五個月,志工們再度迎向挑戰。

手腦並用,打造活動工具車

風雨來臨的日子裏,志工穿著雨衣執行任務。「前兩天風沙很大,被吹得全身是沙、滿臉刺痛,今天下雨,舒服多了!」

幾位年逾古稀的志工健朗地穿梭在工地,有人不忍見他們淋濕了,叮嚀著:「辛苦了!風雨這麼大,有沒有帶衣服來換?」「有!我們做起事來一點都不累,好舒服喔!」

有人好奇打聽:「你們都是退休後出來參與慈濟的吧!」老人家笑呵呵地回答:「我們沒有退休,我們還在做。退了不做,就真的休了。」「其實,我們是無業遊民--沒有業障、自由自在!」說得大家都笑起來了。

園區裏有一部感覺熟悉但造型奇特的推車--說它熟悉,因為外型像極了小時候沿街叫賣的「醬菜車」;說它奇怪,因為裏面掛滿了耙子、圓鍬、水管……它就是志工們口中的「戰車」。

這部「戰車」的「發明人」志工趙世鎮說,常看到志工們為了要拿某一種工具跑來跑去,浪費時間和體力,便計畫把所有工地裏用得著的工具,統統裝在一車,取用方便。「七月間,關渡慈濟園區的廚房、齋堂拆除,我就利用那些拆下來的鐵架、木板,請志工幫忙焊接,工具車就這樣完成了。」

這部長兩米半、寬一米二、高一米八的工具車裏,擺滿做土木、水電和景觀工程所需要的工具;令人驚訝的是,還有空間可放茶水、環保杯、安全帽、斗笠

和手套,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幾天後,這部工具車又多了車頂,可以放折疊式鐵梯,旁邊加裝了塑膠簾幕,「就算下雨,工具也不會被淋濕!」趙世鎮還做了一部較小型的工具車,「如果出勤志工少,用小的就可以;如果志工多,就推大的出去。」

景觀之美,美在巧思與用心

景觀設計以多功能使用為目標,與人文中心建築體、自然環境相映成趣,而且充滿巧思。

位在建築體後方的戶外表演台,十二月上旬連鎖磚已鋪好;兩處階梯各有兩位年輕志工搭配,正在做最後的抹平粉飾;只待水管噴洗過後,那一粒粒潔白明亮的小石子將如明珠般嵌在壁上,向來往訪客行禮。

十米寬的圓形講台可供講演,也是各種活動或表演的好處所;木板步道上設置有戶外咖啡座,可以在這裏讀書或休憩。以步道、看台的位置來說,大約下午兩點以後,大樓的影子可使這裏一片蔭涼。

蓮花池可當蓄水池用,池中或瀑布或噴泉,與蓮花、蓮葉掩映成趣;擋水牆邊種植爬藤植物愛玉,當它爬滿牆壁時,可美化環境,更可淨化心境。

趕在烈陽高照之前,大樓兩側的植樹工程趕忙進行中。堆高機怪手一前一後挖啊推的,挖出一個大小深度適中的坑;約一、兩層樓高的大樹苗,靠吊車司機熟練的功夫,將它們一一搬運到土坑上。一旁的志工們扶著樹苗,一面就土坑位置調整:「前面一點、靠中間一點、好!直了,請放下!」將樹苗植入後,再用鏟子將土仔細鋪平。

種樹過程看似簡單,卻需要耐心、毅力、用心,更要注意整體美。幾天前,新種的幾棵樹中有一棵特別矮小,志工為了整體美,還是重來一次--鬆土、挖洞、保護樹根、拔出、移栽、再挖新坑、搬樹苗、植入、填土……

如今,老榕、松柏、紅楓、櫻花,正以動人之姿迎接來眾。

大愛電視台總監,也是人文志業中心的建築設計師姚仁祿提及,大樓後方有一株老榕樹,是二00一年「一0一三.一人一善」慈濟愛灑人間晚會的活動現場。「大樓動工前,一群志工不需要指示,自動將老榕等植物移栽到後方。待大樓工程接近完工時,志工們又靜靜地、不需要別人交代,把植栽移回大樓四周美化環境。由此可見志工的用心!」

八十餘位文化志工見證大樓成長

「能將這些志工們的『用心』全都保存下來,我們很有成就感;因為以後的人,只要翻開這些檔案,看看相片、讀一讀文字,就會知道這裏曾經有一群人、用心做過這麼多的事!」志工陳麗華說。

人文志業中心二00二年底動工,翌年四月起,有八十多位文化志工輪班記錄每日施工點滴。陳麗華負責協調撰稿、錄影剪輯、拍照、美編等志工出勤,並彙整他們的作品。

「要完成文化記錄任務,真的很不容易,而且這是一件最沒有掌聲的工作。」然而,文化志工們用堅定的毅力承擔下來,陳麗華說:「一年多來完成二十幾本檔案,還有映象志工拍攝的影帶,多到還沒算出有幾支……」

翻開文化志工所撰寫的日誌--

「他左手抓住鋼骨,右手拿著安全鎖向上扣住鏤空的鋼樑,像攀岩般一步步往上爬。烈日帶來攝氏三十七度高溫,鋼樑曝曬後溫度高達四十度,工程人員迎著熱氣,小心翼翼穿梭其間。其中一位人員被燙傷,志工露出疼惜的神色:『幫你擦個藥吧!』隔天仍頻頻關心傷口如何……讓這位來自屏東、離鄉背井一人到台北打拚的青年,心中充滿感謝:『好像家中的老母,讓人覺得好溫暖!』……」(尤美玉、羅月美、張德周記錄2003.7.15)

「昨夜一場大雨,園區工地更加泥濘,但為了趕上景觀工程進度,志工們一刻也不敢耽擱。凌晨四點見到他們,臉上沒有昨晚挑燈夜戰的疲憊,『使命必達』是他們

一致的心願。志工徐萬國是有四、五十年鋪磚經驗的老師傅,戴著斗笠蹲在豔陽下的身影顯得瘦小,石板磚緊壓著腹部,踩著快要開口笑的鞋子,顯見多麼吃力!」(曾美姬記錄2004.7.29)

文化志工群中,曾美姬可謂全職投入。去年五月,她第一次走進關渡園區,覺得工地需要一位全心記錄者,便決定試試看;沒想到這麼一試,就試了一年半。

曾美姬像個人類學家,採用參與和觀察的方式見證大樓成長。年屆五十的她身穿藍衣藍褲、頭頂工安帽、腳踩黑色安全鞋,腰間繫著安全繩索,跟著工程人員爬上爬下,把當日工程進度與見聞詳細記載下來。

農曆過年前後那幾天,氣溫特別低,讓工程人員直呼:「冷啊!」為了體驗他們的感受,曾美姬捨下羽毛外套,穿著輕便登樓。十四樓頂四周沒有遮蔽物,強大的風勢吹得她臉頰刺痛、衣服啪啪作響,甚至無法站穩腳步。

然而,此刻的她見證了工程

人員的辛勞。他們正專注地將鋼筋一根根編織成巨大的鋼筋網,等著灌漿;為了方便工作,他們不能穿厚外套,雨衣被鋼筋刮破了,雨水濕透衣服,順著滑落塑膠手套裏,每個人早已淋成落湯雞……

當下全身濕透的曾美姬,完全能體會工程人員所說的「冷」;而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勉強在強風中保護數位相機,以凍僵的雙手,將工程人員的身影與精神留下歷史。

之後,只要天氣變冷、下雨了,她都會為工程人員準備巧克力以補充熱量;工程人員趕進度忙到凌晨,她也會在晨霧彌漫中為大家送來熱騰騰的早餐。

鋼構完成、灌水泥前的日子,曾美姬天天在一到十四樓間爬上爬下,踩在以橫桿釘上五、六片模板的模板樓梯或鋼筋樓梯,深入危險的工地。刺耳的鑽孔機聲音、灰濛濛的粉塵與浸濕衣服的汗水,伴著她度過一個又一個晨昏。

眼見曾美姬藝高人膽大,工程人員打從心底佩服說:「你像男生一樣,膽子好大啊!」

從事成衣業二十年,曾美姬曾經愛美、講究裝扮;如今,為了做記錄變黑變壯、貌似男兒身,她卻雲淡風輕地說:「離開職場年餘,心境已趨平淡;如今,縱有華服三千,僅取一襲藍天,也不損及人生意義呢!」

用敬業成就、因感動投入

人文志業中心大樓為「多角度、多弧度」的建築設計,水泥、鋼筋、木板、鐵條全修整成圓弧形,尤其每一根鋼筋的長度都要算得絲毫不差才能裁切;少見的工法加上這一年來氣候多變,考驗著工程人員。

曾有工頭跟映象志工林連煌說:「慈濟工地難做,但,只要做過慈濟工程,以後任何地方都難不倒我們了!」也有廠商說,慈濟人堅持高品質的理念感動了他們,讓他們也生起責任感。

曾美姬採訪工務所所長王長祿時,從中了解到:「承包單位抱持『工程志業』的心,也就是以『成就善事』的心念把工程做好。如果不是用『志工精神』來做的話,勢必無法完成。」

最讓林連煌印象深刻的是工頭林添枝,「我最早拍他時,他嘴上還留著鬍子。現在鬍子剃掉了,整個人改頭換面!」

四十七歲的林添枝是億川鋼筋工程的班長,很看重自己的工作:「綁好鋼筋就像是顧好建築物的心臟一樣,心臟不好,一切都枉然。」當工程進行至地下室天花板及一樓地面層階段時,林添枝的手不慎受傷,吊著繃帶仍每天來上工。

他說:「慈濟有高標準的品質要求,我時常為了工程失眠,努力思索改進之道;或者利用下班時間,請教慈濟營建處工地主任林奎伯,真的,好感謝奎伯。還有,很欽佩慈濟志工,每天煮飯菜服務工地朋友,他們都沒有領薪水,還這麼努力付出,讓我們很感動。」

他因為來到關渡工地而認識慈濟,成為慈濟會員;後來進一步報名成為見習慈誠隊隊員;最大的改變是脾氣變好了,他說:「我要把太太當知己,把兒子當兄弟。」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人來到一個建築工地,問一位工人在做什麼?工人回答他:「你沒瞧見嗎?我在挑磚。」第二位工人說:「我在砌一堵牆。」第三個人說:「我在蓋一座教堂。」而最後一人的答案很特別,他說:「我在建造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

慈濟文化志業立體及平面傳播媒體即將團聚在人文志業中心,邁向合作的新階段。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引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同樣一群人做同一件事,但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使命

感也會不同。」

他說,當聽聞上人期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大樓是一棟「日日歡喜樓」,他生起一分特別的心情,感覺這棟大樓,將是一個通往特別境界的地方。

「這分特別,不是因為建築物本身,而是它所承擔的任務,以及在裏面工作同仁們的使命感。期望慈濟文化志業同仁,能在此以『全球慈濟人事物』作原料,用『愛心與科技』製造,從關渡這個港口轉運到全球,帶領許許多多人通向一個『日日歡喜』的境界,促成更多生命擁有善的轉折!」

▲文化頻道

大愛劇場「七輩婦」

◎撰文/莊淑惠 相片/大愛電視台提供

【大愛電視新賞】

元月十七日起每晚八點首播,
深夜十一點十五分重播。
四十五集劇情,
詮釋高雄六龜
三對環保志工夫妻的故事。
他們各自遭遇悲歡離合,
也找到了維繫家庭的方式與力量,
甚至學習對大地、對社會付出。
真實的人生經驗,
期待帶給觀眾感動與啟發。

故事的開始

美容院老闆娘林金貴,和事業一再失敗的先生邱國權溝通不良,甚至大打出手。

黃麗米的先生邱國榮雖然事業有成,卻發生外遇、經歷喪子,衍生婚姻危機。

林金雀的丈夫黃平洲好賭,她屢勸不聽、百般無奈。

故事的轉折,在於林金貴聽到證嚴上人開示佛教的「七輩婦」--

一、母婦:照顧先生如母親照顧子女般細膩。
二、妹婦:尊重先生如兄長。
三、智識婦:提供智慧輔助先生事業。
四、婦婦:柔和善順相夫教子,勤儉持家。
五、婢婦:任勞任怨照顧家庭。

以上五類屬「良婦」。

六、惡婦:驕慢、惡習不改。
七、奪命婦:不做家務,不守婦道,甚或謀害丈夫。

以上兩類屬「惡婦」。

某日,林金貴再次看到失業的邱國權酒醉,她氣憤地想拿刀殺他,才驚覺自己不但不是良婦,甚至由惡婦變成了「奪命婦」!

她下定決心徹底改變自己,終於漸漸感化了先生;還影響了妹妹林金雀、妹夫黃平洲,以及大伯邱國榮一家人……

製作人的話

.甯宜文: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改善家庭關係就能減少社會問題。證嚴上人闡釋「七輩婦」,提示了女性在家庭裏的重要性。

期望這齣戲,能提供時下女性學習如何做一位女人中的女人;也提醒男性珍惜妻子。更重要的是分享一個做人的道理--只要懂得「縮小自己」,家庭與人生就會幸福。

演員的話

.劉瑞琪:

七輩婦就像女人的七種樣貌,在生活中交替出現;而這個觀念能幫助女人更懂得如何調整自己。

我飾演金貴,看見她理直氣壯,無法體諒失意的丈夫,雖然相愛卻彼此傷害,值得嗎?

從戲中我體會到夫妻相處之道,也看到自己的影子。先生一直對我很好,但我常將他的愛視為理所當然,也會得理不饒人,而忽略了理直要氣和。

很慶幸能聽見上人的法語,影響了我的生活與對待家人的態度。

.姚黛瑋:

剛聽到「七輩婦」,以我新女性的思維,不太能認同。但實際投入拍攝,會發現很多事情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我飾演的麗米委曲求全,為婚姻付出一切。也許大家覺得她吃虧,但我卻認為她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演出後,我更珍惜和先生的關係,他像是我的朋友,也像人生導師。

過去,我容易被外在環境影響情緒,曾被輕微憂鬱症困擾。詮釋麗米的人生後,我發現自己遭遇到的困難,不是結果,只是過程。

從前的我,總是為未來在做努力;現在,我更懂得要「活在當下」。

▲厝邊頭尾一起來

週日清晨的家庭聚會

◎撰文/梁亦謙、李麗香、鄭淑月、郭秋月 攝影/林炎煌

敲敲你家的門,
牽你的手來愛護大地;
寶特瓶嗶剝響,
每週日環保站頻頻召喚;
這裏是回收物的中繼站,
也是一個親子交流的天地。

週日上午七點多,六歲的嚴珮綺已著裝完畢,等著與外婆、爸爸、媽媽和姊姊前往高雄慶雲環保站服務。珮綺自從學會資源分類後,不但養成週日早起做環保的習慣,連內向、害羞的個性也變得活潑,還能主動上台表演手語呢。

她也在環保站遇見民族國小親子成長班的家長和孩子一同參與。這群小朋友擅長紙張分類、踩寶特瓶,為美好的週日清晨帶來蓬勃的朝氣。


叮咚,喚醒善念付諸行動

高雄三民區慶雲環保站民國九十二年成立,慈濟志工鄭淑月話說從頭:「那時剛搬到三民區,想要在社區中找出願意一同付出的志工,讓愛的氣流在鄰里中蔓延開來,所以每週兩次、挨家挨戶拜訪住戶。」

持續幾個月「按門鈴」下來,鄭淑月發現左鄰右舍都認同慈濟的理念與做法,可是該如何落實並延續這分善念呢?她想到「環保」正是能夠改善環境、讓人體會「付出最樂」的好管道。

環保站最初設在老人活動中心後面,但由於沒有遮棚,下雨時總會淋濕回收物;之後又覓得廢棄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外圍,並獲得同意,在此展開環保工作。

回收日設在每週日上午八點到十點,還記得第一次「開張」時,志工們群集環保站,準備一展身手,卻飽嘗「等待」的滋味--響應的居民寥寥無幾……

但志工不放棄,從自家的左鄰右舍開始宣導,帶動居民將家中回收物送來,也鼓勵他們週日一同來整理分類。

環保站成立三、四個月後,逐漸有成效了!當居民聽到志工踩扁寶特瓶「嗶嗶剝剝」的聲音,紛紛將回收物送來、甚至留下來幫忙,還曾有一天就收到一千四百支寶特瓶。每週兩小時的工作常延長到中午才結束,志工們目送滿載著回收物的車子離去,臉上浮現會心的微笑。

響應,愛護社區不分你我

七十多歲的盧貴美是環保站的長期志工,原本她行動不便,但投入回收工作後好轉許多,大家打趣說:「做環保就像復健一樣,愈做愈勇。」

兒子曾擔心媽媽的身體無法負荷,不願意讓她出門,但是看到媽媽的改變,反而鼓勵媽媽來環保站,志工也貼心準備了小椅子讓她坐。

洪宜珠從屏東搬到高雄,最初人生地不熟,直到志工到她居住

的大樓拜訪,因此受邀投入環保工作。每週二、四、六,她在大樓裏收取回收物,週日回收日則常忙到最後、將環境打掃乾淨才走,還把志工們使用過的手套帶回家清洗。

簡月琴騎車經過環保站,主動詢問:「我也可以來嗎?」投入回收工作後,她結識多位好朋友,還和洪宜珠「為善競爭」,向人介紹慈濟,邀人加入行善行列。

林德川雖稍有年歲,但總是神采奕奕,還帶來盆栽美化環保站;罹患骨質疏鬆症、穿著金屬護腰的林素英,若不是在慈濟高雄分會值班服務,就是來此分類;還有慈誠隊志工幫忙將回收物運往回收場。

里長莊源榮常在回收日捧著小點心來慰勞志工,另一位里長孫啟哲也會送飲料為大家打氣。一位經常在附近出入的居民說,以前練習場總是堆積著居民隨意廢棄的垃圾,如今慈濟不但在此分類,還把環境打掃得一塵不染。



目前,每週至少有二十多位社區志工在慶雲環保站服務,而且不少是全家出動;家人一起做善事,也交流情感。

「每當假日看到大手牽著小手走進環保站時,就覺得我們的努力有收穫,這也是支持我們不斷做下去的力量。」看到愈來愈多人透過行動愛護家園,鄭淑月繼續在社區「按門鈴」,廣邀更多家庭加入疼惜大地的行列。

◎高雄慶雲環保站歡迎您

時間:每週日上午八點到十點
地點:高雄市三民區安吉里慶雲街七十一號對面
電話:(07)3163660 高雄分會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身體繼續服務人間

◎撰文/葉文鶯

.我願--化作春泥

人難免生病,沒有人願意在生病時被當作「活體實驗」。
父親不希望任何一位醫師在活人身上做實驗,
決定身後捐贈遺體供醫學生解剖實習,
幫助他們在成為醫師前做好充分練習,
讓未來病人受惠。
這也符合天主教的精神--
讓靈魂回到天主的家鄉,身體繼續服務人間。

--康念慈

「爸爸的肝真的好大喔!」康偉與二姊康蕾從慈濟醫學院回來,像經歷一次探險,迫不及待向大姊康念慈報告他們從解剖實驗室所得的最新訊息;彷彿在談論一件新奇的事。

父親康純安以身作則的「大捨」,已經教導他們放下「不捨」。

返回天家前的決定,有跡可循

康純安老先生是天主教徒,

一九一七年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他出身杏林之家,家族有長壽基因;也注重健康、生活規律。

七旬過後,康老先生連續九年的健康檢查都沒問題,但意外地在一九九五年二月發現罹患直腸癌。子女簡直不敢相信,康老先生卻沉住氣,決定以溫和的中醫傳統療法進行「自體實驗」。他每天詳細記錄用藥及病況,一如過去他照顧長年患有糖尿病的愛妻一般。

他的耐心與信心一度讓病情有所改善;可惜在一年一個月之後,因為癌細胞轉移,一九九六年三月返回天家,享年八十歲。

觀念新穎的康老先生,很早就為自己做出遺體捐贈的決定。罹病後,得知藥石罔效,便與子女溝通這件事,並請他們及早與慈濟醫學院聯繫。

康老先生捐贈遺體的心願,其實有跡可循。小兒子康偉有次手臂受傷就醫,為他主刀的兩位醫師在手術房裏出現一段駭人對話--

「你們上解剖課時,一隻手臂幾個人解?」

「十幾個。」

「我們有二十八個呢!」

那次的開刀結果並不順利,醫師將康偉的傷口縫合後,請他另外找時間再到醫院動一次手術。

康老先生為此大感難過!看到台灣遺體教學資源的普遍不足,他多希望日後再也沒有任何一位醫師在活人身上做實驗!

在康老先生的遺物中,有一封寫給廣播電台的信件底稿,那是一九七五年,他還不到六十歲,從廣播節目中得知遺體捐贈的資訊,便去信詢問相關細節;他的日記簿裏也夾著一張一九九五年的剪報,內容為證嚴上人對「臨終」的開示,也是強調遺體捐贈的觀念。

父親「大捨」,教會子女放下「不捨」

「後代對上一代的印象,最多三代而已,只要留張相片就行了!」康老先生看淡自己,卻囑咐子女往後得常去看看他的遺體被解剖的進度和結果,最好也能跟醫學生討論他的病灶在那裏。他希望能促進醫學進步,未來不要再有人遭受同樣的病苦。

事實上,即使康老先生不做遺體捐贈,他也不贊成土葬。康蕾說,父親看到台灣一片片青翠的山坡地,因為傳統土葬而變成一顆顆癩痢頭,直說難看,便表明死後不與活人爭地。

身為老大,康念慈第一個被父親說服認同他捐贈遺體。康蕾起初不解地問她:「你怎麼會答應爸爸捐贈遺體呢?難道你捨得?」

「我當然也捨不得,可是這是爸爸最後的心願,我們應該尊重他。身為子女,順比孝更重要。」康念慈說。

康老先生捐贈遺體當時,慈濟醫學院遺體存放室尚未完工;康蕾說,父親的遺體在等待啟用的一

年半裏暫存成大醫學院,她每每開車經過,會有一股溫暖的感覺,彷彿父親還在身邊。父親自捐贈至入殮火化,期間經過兩年,康蕾認為父親等於在人間續命兩年。

「慈濟的啟用和火化儀式做得非常棒!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大體老師的尊重。對死去的人都能這麼尊重,何況是對待活著的人!這在醫學教育上很有意義。」性情爽朗的康念慈笑說,遺體啟用儀式當天,慈濟的法師在念佛,天主教的神父及親友們唱誦「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當時就像萬教歸宗,眾人一同祈禱,心意相通。

父親的遺體完成解剖教學後火化,骨灰供奉在慈濟醫學院「大捨堂」,那兒便成為他們姊弟追思憑弔的地方了。

從不捨、不解到認同,康念慈、康蕾姊妹後來不但在親友間宣揚父親遺愛人間的做法,且由於父親是天主教徒,姊妹倆還曾應耕莘醫院等單位邀請,分享遺體捐贈的理念。

「我相信人在生病時都不願被當作『活體實驗』,捐贈遺體可以幫助醫學生在成為醫師前做好充分練習,將來會有更多病人受惠。」康念慈表示,人死後靈魂回到天主的家鄉,但是身體可以再服務人間,發揮有用的價值。

一位輔大神學院的修士受了康老先生的影響,簽下遺體捐贈同意書;康念慈的一位友人在康老先生去世後,常向母親提起「康爸爸捐贈遺體」的做法,後來友人的母親往生,也效法此舉。

為一生下註解:善生安死

康老先生的遺體啟用後。康家姊弟不忘父親生前叮嚀,常往返高雄與花蓮,去看看父親和四名醫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聽說「小睿」張睿智因為心裏想著「那是康爺爺!」一度不忍心動刀;也聽說他們只要實驗做得好,就覺得沒有愧對康爺爺,萬一做不好就會心生懊悔……「這群孩子真可愛!對生手來講,怎可能一開始都不劃歪?但是多些練習,一定會熟能生巧。」從事教職的康念慈貼近醫學生學習的必經過程,絲毫沒有朝著父親的身體與刀

鋒、痛與不痛這方面作聯想。

「彥程個性比較活潑,臉上總是笑瞇瞇的;美淇個子小小的,她比較文靜,話不多;小睿做事很用心,小提琴拉得真好!桂英的個性很溫柔……」想著這四位替父親完成心願的醫學生,康念慈頗為珍惜地說:「這就是『緣分』吧!」

為紀念父親的一生,康家姊弟在父親的安息追思彌撒前出版一本《永遠的懷念》。其中,黃碧霞修女追憶這位教友時說:「康弟兄活著時,把每一個腳步都走好,這就是天主教講的『善生』;死後,身體這個臭皮囊不重要,他又捐出去積極善用,子女還將奠儀捐贈孝愛仁愛之家,造福院內老人,這就叫做『安死』。」

康純安老先生一生不為私利,死後更是超然得什麼都不留下。但他活在四名慈濟醫學生心中,對他們行醫之路產生深遠的影響……

給敬愛的康爺爺

◎口述/蘇桂英.花蓮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採訪整理/葉文鶯

從沒想過會在一個人去世之後,才開始和他成為朋友。我和同學陳美淇、張睿智、邱彥程,就是這樣認識您的。

見到您之前,我曾經胡思亂想著會遇到什麼情景?啟用儀式當天,康阿姨、康叔叔看著您,都哭了!愛哭的我也跟著掉淚,感覺大家就像一家人。

康阿姨、康叔叔記得很多關於您的事,特別是康蕾阿姨很會講故事,他們對您無盡的懷念,拼湊出我們心目中值得尊敬的長者形象。

康爺爺,您最珍貴

遺體取得不易,對醫學生的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卻很重要。您為了促進醫學進步,以八十歲高齡志願捐贈,觀念先進而豁達,我們打從心裏敬佩!

您曾羨慕身體強壯、能提供「標準型」參考的遺體捐贈者。然而,捐贈者因性別、年齡、健康情形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收穫,只要器官沒有被切除,都不影響解剖實驗。老年人肌肉雖不發達,但我們要看的是肌肉長在什麼位置;即使癌症導致器官沾黏,我們也會好奇大體老師生前接受過什麼治療?有沒有其他併發症?對我們來說,您是非常珍貴的老師。

知道嗎?我們在您身上發現的第一個與眾不同,是您的膚色呈黃綠色。是不是很神奇呢?之前聽說過您的病史,我們很快知道這是癌症轉移至肝臟的現象;真正進入解剖實驗,也發現您的肝臟確實比一般人大。

您的體型瘦瘦的,從皮膚到肌肉、神經血管……組織器官很容易分割出來。我們專心做著實驗,記得有一次邱彥程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不禁脫口說:「perfect(完美)!」但有時我們也會在您身上劃錯刀,那時就會懊悔,並在心裏向您道歉。

因為將您當作親人,當張睿智拿起虎鉗準備移除您的胸壁時,他的手發抖著,他在心裏吶喊:「那是康爺爺!」他覺得解剖人體好殘忍,像個「殺人魔王」!

後來他的媽媽安慰他:「也許你現在覺得上課解剖教學遺體很殘忍,但這些菩薩們捐出自己的身體,就是希望你們透過解剖他們的遺體,而將醫學知識學得更多更好。」他這才恍然大悟。

如果我們不將人體構造了解清楚,怎對得起您的奉獻?又如何成為一位救人濟世的醫師呢?

如今,那個害怕自己成為「殺人魔王」的張睿智,已經朝著自己的志趣走上了外科!

班上同學都知道,我們這一組同學跟大體老師的家屬往來最密切。康蕾阿姨常來看我們這四個小蘿蔔頭,我們非常珍惜每次的聚會。某些節日,她會送我們小禮物。她說小睿的小提琴拉得好,特地挑了小提琴形狀的裝飾品送給他,我拿到的是中國風味的小吊飾,好漂亮!有一年耶誕節,她送我們每人一百美元,我們四個人起先不敢收,但她說,鈔票上的編碼都含有祝福之意,具有紀念價值。

畢業典禮那天,康蕾阿姨和念慈阿姨一早在高雄還有事,辦完之後立刻開車趕來觀禮,一天內來回奔波高雄、花蓮兩地,就為了分享我們的喜悅與榮耀,可見她們有多重視我們!

去年我回南部外婆家玩了幾天,念慈阿姨接到我的電話,專程來載我到高雄。我還跟外婆介紹:「她是我大體老師的女兒呢!」

我和我的家人

能認識你們這麼特別的一家人,真的很棒!不過康爺爺應該不太認識我,現在讓我來自我介紹一下。

我出生在台東鄉下,在那裏度過非常快樂的成長歲月。念小學時每天走半小時山路才到學校。開學前,所有學生的爸爸媽媽都會出動,把上學沿途的雜草修整一番。開學後,六年級的哥哥、姊姊擔任路隊長帶領我們集合,從山上走到山腳下的學校。

沿途,我們走過階梯步道,這是歷年來學長姊的爸爸、媽媽鋪出來的道路;我們會經過小橋,還有我們家的果園。

放學後順著原路回家,我們邊走邊玩,認識不同的植物,隨手採野果子吃;到了夏天,路邊的小花、小樹上會有毛毛蟲,我們得小心不要沾惹那些葉子,否則渾身發癢。過一陣子,我們就看到粉蝶漫天飛舞,真美

麗!

小學五、六年級,哥哥和我到台東巿區學電腦,那時老師教我們設計電腦程式,讓螢幕左邊的一支弓箭射向右邊的蘋果,很好玩!聽說康爺爺七十歲開始學電腦,很跟得上時代呢!不知道您為什麼想學電腦?那時學些什麼?

我媽媽本來只是送我們去學電腦,後來她利用等待時間學習,竟也因此習得一技之長,在我們長大後還找到一份文書處理工作呢!

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家人感情親密,相處和樂,家庭氣氛跟康爺爺家很像。我爸媽從不強求我們在課業上的表現,媽媽更不會嘮叨管我們怎麼不去念書或寫作業,而是坐下來陪我們做功課。她常跟我們聊天,說些做人的道理。她不鑽牛角尖,思想也很豁達,遇到困難會以正向的態度去對待。

學生時代,我最大的困難頂多是「要考試了,書念不完」之類的壓力,媽媽有時會隨口說:「我來幫你念好了!」其實她不懂英文,怎麼幫我念書?可是她從不覺得不懂英文是什麼丟臉的事。而光聽她這麼一說,我笑了,感覺多了一分力量面對自己的責任。

媽媽跟您一樣好學,她本來只有國中畢業,後來又去念高中夜間部,目前還在社區大學讀書,修習有關用藥常識、地方小吃等等。她擅長做果凍、滷味,看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她就開心;偶爾也會做一些請同事品嘗,或者送到慈濟義賣。

媽媽樂於助人,她說,外祖父母早年即使經商失敗,處在貧困中,仍不忘濟助窮人。媽媽記得外婆告訴她:「我們下一頓飯沒得吃,但別人已經好幾餐沒有飯吃了!」媽媽受了影響,有工作後便發願將薪水的十分之一布施出來,這是她的價值觀。

您的人格與處世之道成為康阿姨、康叔叔們的榜樣;慶幸的是,我也擁有這樣一對值得驕傲的父母。

如何才能對病人與家屬更好

康爺爺出身醫師世家,相當重視健康保健與醫學常識。至於我為什麼學醫?我從小就想從事醫護工作,因為這份工作可以救人--醫師這行業值得尊敬的地方就是助人,而不是錢賺得多。

想成為醫師的人必須體認:醫師要付出很多時間、體力照顧病人;這份工作也有危險性,譬如抽血、做侵入性治療可能被針扎到,以及種種傳染病;面對病人的病

苦,如果醫師無法具備同理心,心裏也不會快樂。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醫師,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學會技巧;技巧也不是看了書就會做,需要練習。除了大三的解剖學課,大七還有模擬手術,向另一位大體老師學習侵入性的檢查治療和手術,這項課程讓我們在比較沒有壓力的狀況下,進行了多次練習。

目前我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內科住院醫師第三年訓練,即使已在醫院工作,我還是邊做邊學,訓練自己對疾病的思考模式,在做各項醫療技術時,技巧要更純熟。我相信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挫折,但是遇到的困難愈多,表示技巧將進步得更快。

走醫師這條路不能太軟弱,既不能嘗試錯誤而讓病人受苦,也不要怕病人痛而不敢去學;如何縮短學習時間最重要。

醫師不是萬能,為了儘可能解決病人醫療上的問題,必須不斷進修或請教前輩。在賴其萬教授所寫的《當醫生是種福氣》這本書中,指出其中一項福氣是可以「滿足求知欲」。這一點對於喜歡看書、探究現象與事理的我,是蠻重要的吸引力。

替病人找出病因是醫師的責任,能治療就治療,無法治癒就設法減輕病人的痛苦。我通常花較多時間向病人解釋病情和進行衛教。若遇到嚴重或危急的病人,會跟家屬懇談最壞的結果;萬一遇到了,要不要急救?家人的想法是什麼?有沒有共識?先了解家屬的想法,確定他們有所準備,這樣對病人也比較好。

我曾照顧一位八十多歲心肌梗塞的病人,他是一位老醫師,常向我這個後生小輩問起他的病情,也希望多了解最新的醫療技術。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病了,照顧我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小伙子,我會希望他好好照顧我。因此,現在不論我在對待病人,或者在崗位上指導學弟妹,我很重視醫療傳承;有朝一日,當我成為病人時,也就可以安心接受醫療照顧了!

醫師必然要做得更多

我覺得康爺爺是個勇氣十足的病人!很多人一聽見自己得癌症,就無法面對現實;一旦否認疾病,只會延誤病情,醫療無法幫上忙,反而得不償失。

身為醫師,我時常在思考如何向病人宣布壞消息,特別是針對「無藥可救」的患者,更是一件困難的事。

事實上,醫療本身能治癒的疾病並不多,只能減輕病人的痛苦。當一個人生病,病痛使他不快樂,在解除他的病苦時,應同時觀察他心理上的問題,除了鼓勵病人,也要設法讓家屬一起幫助病人。但這樣一來,醫師必然要做得更多,不能只是看「病」而已。

我去看病人時總是問他們:「今天覺得怎麼樣?」我經常和病人、家屬談話,必要時也會請社工員協助。

記得我在感染科學習時,一位阿嬤脊椎開過刀而且發燒,我照顧她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陪她聊

天。有一次她照樣握著我的手,說著說著,就說她想唱首歌給我聽。我聽不懂日文歌詞,阿嬤向我解釋那是在描寫一位美好的女性。

讓一位住院病人開口唱歌,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而第一次有人特別為我唱一首歌,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幕帶給我的感動!

良好的醫病關係要靠醫病雙方共同營造。醫師的本意是幫助病人,除了具備專業,還得注意一些細節,才能把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相對的,民眾的醫療常識也需要提升。

病人和家屬必須接受醫療的有限性,疾病治療本身會帶來風險,病程中有些併發症是可以預期的;如果病人和家屬將這些都認定為醫療疏失,醫病雙方無法互信,醫師也無法好好照顧病人。

醫療糾紛在婦產科很常見,一來生產本來就有風險,再者現代人生得少,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包含了多少人的期待,自然很難接受任何「意外」發生。這些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甚至家屬更激烈的抗議行動頗令人遺憾,這會使得原本想走這一科的醫學生不敢選擇,而改選較沒有風險的科別。

假如沒有優秀的醫師來走這些科別,未來台灣也可能需要「進口」醫師,這不是大家樂見的結果。是不是呢?康爺爺。

做一件很「環保」的事

當住院醫師,白天上班、晚上值班;值班時得看運氣,能睡上五、六個小時算很幸運,隔天還要上正常班,身體負荷蠻大的。去年,我因為疏忽,生了一場病,病倒的那天,我也是在值班,我的病還是被自己診斷出來的呢!

當身體健康時,我想著假如能休息一下多好!我想多看看書。結果病倒在醫院,連看書的力氣都沒有了!

病榻中,我感受到生命的無常。以前我就想過若是突生重病,怎麼辦?我想我會好好接受治療,若是無法挽回,至少已經努力了,我會接受它。

過去您陪家人就醫,因醫師沒有足夠的經驗而無法給予妥善治療,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經驗,您卻因此立願捐贈遺體幫助醫學生,讓他們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實驗;這讓我感受到您的智慧。

我們這組同學曾經討論:願不願意往生後捐贈遺體?我覺得我可以接受。

我爸媽跟我一樣,有意願在往生後捐贈遺體;不過他們並非受到我的影響,他們都是慈濟志工,覺得捐遺體很「環保」。

目前我已經有器官捐贈志願卡,如果有一天我失去生命,器官可以及時救人,這樣也很好。假設我未來的機緣是捐贈遺體,我是不怕自己被刀割的啦!但是到時候,哈哈,說不定我會在「上面」看看醫學生怎麼做吧!

雖然不知道康爺爺現在在做什麼?或者想做什麼?但我覺得您會一直積極在做事,所以,我祝福您,在天國能夠「心想事成」。我也期許自己在醫療的領域能夠善盡本分。

▲主題報導

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

◎撰文/葉文鶯

.感謝--老師的最後一堂課

「忘記自己、去愛別人,就會擁有力量。」
大體老師印證了這句話;
他們付出生命所有的愛,
至今我仍能感受到他們散發源源不絕的力量--
傾聽我的心聲、不斷為我加油。
也因此,我不會被繁忙的工作磨掉服務熱忱。

--張睿真

傍晚,一名發燒男童被送進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加護病房,這是住院醫師張睿真先前一直在電話中聯繫的「小」case。

男童躺在小床哇哇大哭,紅紅的小臉起了疹子。他發燒兩天,體溫在三十八至三十九度之間;姊姊得了腸病毒,住院觀察中。

「他這幾天大便顏色怎麼樣?什麼形狀?一天幾次?吃的情況怎樣?有沒有咳嗽?有沒有吐?活動力怎麼樣?」張睿真的問題還包括家中有無飼養寵物,以及男童母親的家族病史,鉅細靡遺;問得男童母親掩嘴笑說:「沒有啦!」

張睿真建議為男童做腦脊髓液檢查,以判定是否得了腦膜炎;並詳細向家屬說明抽脊髓液的原因、檢查風險,以及萬一罹患腦膜炎的生命威脅。

男童祖母一聽,不敢作主,趕緊把門外守候的丈夫找來,「你跟他阿公講。」

阿公聽完解說,面色凝重地說:「一定要做這個檢查嗎?他爸爸白天在工作,我等一下回家問問他的意思。」

「嗚嗚……又被拒絕了!」待家屬離開,張睿真在大家面前孩子氣地搞笑一番,不多久又正經地翻閱原文的用藥字典,用電子計算機換算這名新住院男童的用藥量。

晚上九點多,男童父親決定讓孩子接受檢查。張睿真精神振奮,趕緊忙著接下來的工作。

可以傾聽心聲的靈魂

與張睿真交談,觀察她工作,覺得她像孩子般天真、快樂。事實上她的情感豐沛而細膩,這不容易從她的外表讀出,卻偷偷藏在筆下--

「學期末走進解剖實驗室裏,向大體老師默禱打聲招呼之後,我開始細細地縫合起大體老師的皮膚。手指一路輕輕撫觸過那些我和同學曾投入心力找到、清出的神經脈管和腺體構造;當我拿著縫合針再看它們最後一眼,竟然發現那些長長的拉丁文醫學名字靜靜地自記憶裏跳躍出來,最後排成一長串,像定位的星星一樣清楚……」

這是她在大三時記下的大體解剖實驗課心情。現在的她,已是第一年住院醫師。

張睿真的大體老師劉金蓮女士,骨灰供奉在慈濟大學大捨堂。每當在臨床工作遇到瓶頸,張睿真喜歡重回那個既明淨又溫暖的空間,找個角落安靜地坐下;因為這裏有未曾忘懷的「良師」,和一群可以傾聽她內心獨白的靈魂。

「他們,都是可以傾聽我說話的靈魂;他們,都是對慈濟醫學院做出大奉獻的人。在偉人面前,覺得自己很渺小!」張睿真至今仍感受到大體老師付出生命所有的愛,這群「捨身菩薩」生命裏隱藏著很大的能量,讓她藉以重新找回平衡點,繼續著日復一日所要履行的「救人」天職。

「有時候,我會為了一天才睡幾小時而煩惱;但一想到大體老師--雖然不認識我們,可是都願意把寶貴的身體交給我們。和這分偉大的情操對照,我的煩惱只不過是自私罷了!這樣一想,心情便會平靜下來。」

張睿真曾向朋友抱怨當醫師「太累」,友人戲謔她:「反正你們醫師賺很多錢!」自從在迷惘苦悶時重回大捨堂靜思,將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疲累和壓力全告訴大體老師,她覺得他們是在告訴她--加油!加油!

是您教我思考生命

五年前,張睿真在大體老師啟用儀式上,第一次見到才四十一歲的大體老師劉金蓮,這也是她生平第一次面對往生者。那天,大體老師家屬多人到場觀禮。

「那時的我,不敢面對別人的淚水。」她不敢和家屬多談,倒是家屬對他們這組醫學生談了許多事。

「希望你們幫忙找出疾病的原

因!」家屬敘述劉金蓮生前如何忍受患癌的病痛,並道出對醫學生的期許。

「以往我覺得要做到『人生應該對自己負責』已經不容易了,現在卻要去承擔一個人生前的願望,以及家屬的期待,這樣的託付非常沉重!」張睿真一開始難以承受,畢竟大三解剖學課只是基礎解剖學,無法深入探究病理。

她繼而又想,大體老師和家人的奉獻都是無所求的,只是希望他們學習更多。釋然後,她告訴自己:「不能有負所託!」

見到大體老師、與其家屬見面談話,這個經歷帶給張睿真的衝擊非關醫學,而是人性。大體老師不是一具冰冷的「教具」--張睿真反芻這天所看到的一切,她知道大體老師帶著愛心離開人間,將教導他們許多東西……這一想,便很快地將大體老師還原成一個親切而溫暖的「人」。

和張睿真同一組的陳欣屏,看到大體老師的女兒跪地向母親頂禮,心情非常激動,「父母健在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她提醒自己不要以為現在年輕、健康,人生路很漫長、以後還有時間。「要感恩父母的愛與關心,也要把握生命、珍惜當下,勇敢實現自己的夢想。」

陳欣屏試想,大體老師若是無名氏,他們頂多學到知識,或許她會感性地猜想他們生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活著時無法獲得親情、沒得到很好的生活照顧,往生了連身體也沒有親人認領……頂多同情一下大體老師的處境罷了!

大體老師和家屬的出現,讓陳欣屏開始思考「生命」。也就是說,在教導醫學生認識人體構造前,大體老師其實已經替他們上了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程。

「學校提供良好的環境,加上有心人士捐大體,學生要做的就只有學習而已。如果我們在學習上稍有怠慢,就愧對大體老師的好意了!」陳欣屏說,他們這一組同學包括張睿真、蔡銘仁、吳哲熊四人經常相互提醒:每個部分都要好好學習,要不然就太對不起金蓮阿姨了!

看見疾病的可怕和醫學的極限

劉金蓮身上的第一刀由蔡銘仁劃下,當時他的手巍巍顫顫,那一刀劃得輕輕薄薄,一來心疼,二來生手也怕下刀過重,傷害大體老師的器官組織。

「好痛!好痛喔!」實驗進行中,經常替大體老師喊痛的是吳哲熊。有時聽他這一喊,執刀同學幾乎停手不忍再劃深;老師聞聲前來,提醒他們:「不行,還要再看清楚!」

掀開層層皮肉筋骨的包覆,癌細胞在器官組織攻城掠地的景象真是殘酷!

「這樣的巨痛,她是怎麼忍受的?在那麼痛苦的情況下,她又怎

麼願意捐出身體?真勇敢!」張睿真說。

陳欣屏記得解剖至肩膀部位時,很難將大體老師的皮肉分開,因為血管、肌肉嚴重沾黏--是癌細胞轉移的結果。蔡銘仁看到大體老師腋下包括淋巴結也受癌細胞侵蝕。他們在觀察正常組織前,必須小心清除這些,才能分出神經或是腫瘤。

「我們能想像,大體老師生前必然忍受著劇烈、而且是持續的疼痛。這讓我期許自己未來在臨床服務時,特別是接觸末期病人,一定要設法減輕他們肉體所受的折磨。」陳欣屏說,醫師不能忽視病人對於「疼痛」的感覺,要同理病人的主觀感受,而不是給予客觀醫學的判斷。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循環。醫師不是萬能,很多疾病至今仍然無解,這是人類無法逃離的宿命。」在大體老師身上學到「謙卑」的陳欣屏說,醫師有時只能減輕病人的痛苦,甚至陪伴病人接受死亡,作他們心理上的依靠。

在大三的實驗解剖台上,這組醫學生在大體老師身上看到疾病的可怕及醫學的極限;然而他們並不悲觀,既然走上學醫這條路,就要期許今日所發現的醫療極限與不足,能在未來有所突破。

「愛病人」就會擁有力量

畢業後在醫院服務,被稱作一名「醫師」,張睿真面對更多病人與家屬。她的敏感,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痛苦,她坦言自己很愛哭。

「醫師絕不能陪病人掉眼淚!醫師必須在病人掉眼淚的時

候,仍然表現得很有信心,這樣才能安慰病人。」一位朋友在經歷生病住院之後,鄭重地叮嚀她。調適過後,張睿真儘量避免在病人及家屬面前掉淚。

「我不能只是覺得病人很可憐,這樣我的力量就消耗光了!我必須去愛他們,才能獲得源源不絕的力量。」張睿真說,她曾在病人感到痛苦、煩惱時,在他們病床邊多停留,傾聽他們抒發情緒,直到看見他們眉頭的皺紋撫平。有時發現離開病房時,早已過了下班時間,可是心裏卻有說不出的快樂!

醫師面對的,都是為病所苦的人;而病人將健康、甚至性命安危交付手中,身為醫師,確實很辛苦,而且有壓力。「但醫師只要『愛病人』,這份工作就能持續。」張睿真體悟到慈濟醫療的「人文」精神,原來就是--愛!她引用證嚴上人的話詮釋這番體會--忘記自己、去愛別人,就會擁有力量。

大學時代參與慈大「慈青社」,陳欣屏到過原住民小學為學童進行課業輔導、衛生教育,至今仍保留那一分感動。陳欣屏說,慈濟令她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很多人無所求的付出,像多位大體老師就是慈濟人「志工精神」的延續--他們生前樂於付出,即使往生後也透過遺體捐贈,將助人精神永留人間。

「當醫師,應該要為人群服務,豐富自己的內在生命。」陳欣屏抱持著這一分自我期許,加入慈濟人醫會,要在工作之餘把握時間付出。

灌溉知識和生命的養分

現於花蓮慈濟醫院急診科擔任住院醫師的蔡銘仁,兼看內科疾病與緊急外傷處理。「紮實的人體解剖實習,對後來的臨床工作很有幫助。」因為在解剖學課真正動過刀、剪、鉗子,親自看過、觸碰過大體老師身上的每一條血管、肌肉、神經,臨床實習時,操刀動作也比較熟練。

除了大三解剖學課,蔡銘仁在慈濟醫院更接觸相當接近於真實手術的「模擬實境手術」,特別是在大體老師身上放置中心靜脈導管,這項手術屬於侵入性質,不可能在病人身上練習,而在大體老師身上,可以比較沒有壓力地進行多次練習。

「所有曾經在大體老師身上做過的練習,後來在病人身上都用到了。」蔡銘仁肯定大體老師的奉獻對於醫學生基礎醫學的建立。

「誰將來願意捐贈遺體?」在學期間,蔡銘仁和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身為醫學生,進行解剖實習時必須將大體老師的胸壁、頭骨鋸開,將五臟六腑取出逐一研究……即使大體老師已喪失知覺,他們還是替大體老師感到「痛」!

雖然很清楚大體解剖過程,但是蔡銘仁願意「捨身」。他說,作為一位大體老師,死亡雖是生命的結束,精神卻會永遠留在人間。

劉金蓮四十一歲往生,才乍然感受生命的秋風吹上眼睫,來不及等待秋葉由黃轉紅的盛景,生命便已凋落。或許她來不及回顧自己的生命為別人帶來多少養分,但這一株株受她滋養的醫學界新芽,無不感念效法她的大愛……

▲主題報導

開啟良醫之心

◎撰文/徐錫滿

.感謝--老師的最後一堂課

那個學期的解剖學課程,
是體力的考驗、縝密思考的訓練,
也是耐性的磨鍊;
我們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也從中獲得了信心、力量,
以及對患者的尊重。
醫療行為如果缺乏這分信心和尊重,
將等同於商業行為;
感恩大體老師為我們開啟了「良醫之心」。

--黃威翰

傍晚時分,黃威翰伸了伸懶腰,甩了甩手,抖擻了精神,踩踏著滿地的落日餘暉走出醫院。

他是甫進醫院工作的住院醫師,像為病患填寫重大傷病卡、診斷書、每一次化療的病歷、病程紀錄都得負責,早上七、八點走進醫院,有時要到凌晨一點才能完成工作離開醫院;不僅如此,對於需要支持與安慰的病人,他也會多花些時間陪他們聊聊、解答心中的疑惑,讓他們放心睡個好覺,這對病況改善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人總是血肉之軀,不免會感

到疲憊;每當夕陽西照,黃威翰就暫放下手邊的一切,步出醫院,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漫步去吃頓飯,小憩一會兒,工作的動力就又回來了。

讀醫和行醫有很大的不同,實習階段,黃威翰有時會對忙碌繁瑣的工作有小小的抱怨、偷懶一下;但一成為住院醫師後,「一切都得非常投入了!」黃威翰說。

初次在人體內探索

回想學醫路上,黃威翰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曾經教過他了解人體結構、尊重看待病人、為病人審慎且全面思考的「大體老師」;那分遺愛世間的無私胸襟,無時無刻影響著他。

大三的大體解剖課,是醫學生從理論進入臨床之前,初次可以在奇妙的人體內探索悠遊的機會;上課前那令人期待、畏懼與擔憂的心情,彷彿還歷歷在目--

期待的是,穿上純淨的白衫,拿起解剖器材,一探生命的奧祕;畏懼的是,要朝夕相處的是冰冷的遺體;擔憂的是,怕自己學得不夠好、不夠透徹,辜負了捐出遺體的善心人士。

進慈濟醫學院就讀之前,黃威翰曾聽就讀中國醫藥學院的哥哥提過大體解剖課程的內容,以及他們使用無名屍的奇異怪談。早年無名屍是醫學生解剖遺體的最主要來源,遺體直接泡在福馬林池裏,要使用時再吊起來。

慈濟醫學院解剖課開始時,黃威翰看到的遺體卻是一具具存放在冰凍櫃裏。啟用前,師生們隨著靜思精舍常住師父,朗誦《往生咒》、《大悲咒》、灑淨、瞻仰大體老師遺容……感覺很是莊嚴。

但真正開始第一堂解剖課,接觸到冷冰冰的遺體,還是讓他感到害怕和顫抖。儘管解剖圖對黃威翰而言並不陌生,但這第一刀該如何劃下?仍不免猶豫。

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透過大體老師的身體,醫學生所學將從基礎走向複雜、從理論走進臨床,也開始更全面的學習--思考每一個器官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醫療處置後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

例如,知道那一條血管是供應那一部分肌肉的養分,看到病人的腳腫起來,就可推斷是那一條動脈阻塞,以決定適當的處理方式。而面對被檢查出胃癌的病患,得從癌細胞生長的部位,思考可能產生的不同症狀--如果靠近食道,後發症狀很快就會出現,那要儘早放置胃造廔管,以防癌細胞若擴散將無法動手術放置,患者會無法進食。

黃威翰回想起在那個摸索學

習的階段,曾經有一組同學不慎把大體老師的手臂神經給剪除了,被老師罵了好一陣子--因為如果那是個活生生的人,整個肩膀就掛在身上不能動了!這個錯誤對同學們來說,是最難忘且值得警惕的經驗,畢竟真實的病人受不起這輕輕的一刀。

解剖課程中,也安排臨床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來教導他們如何運刀及正確使用器械,讓同學們不會盲目運刀、施力,也不會因使用器械的不當,造成大體老師的傷害。

這些一進開刀房可能就是十幾個鐘頭的外科醫師,簡潔、迅速、確實、專業的一刀,是過去從大體老師身上劃下第一刀,到正式穿上白袍、累積千刀萬刀的經驗琢磨而成;巧妙的解剖縫合手法,提供醫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

磨鍊出信心,也學會尊重

解剖實習室的空調很冷,大體老師夏士玉的身體也很冰冷,但黃威翰的心卻是溫暖的。

在每次實習前的默禱中,黃威翰都會向夏老師報告當天的預計進度;學期末,一針一線將皮膚縫合回去,更讓他覺得夏老師是活生生的一個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教具。

尤其,鋸開夏老師的肋骨,以便觀察胸腔的那一次,最讓黃威翰感到震撼。那是他第一次鋸開人的骨頭,當時夏老師的胸腔不斷溢出莫名的水分,他的速度卻沒有因此慢了下來,心跳也因加速振動而隨之奔騰。

不像是恐懼,也不是不安,因為夏老師是心臟病往生,黃威翰想著,假設這時是在手術台上,病人患了心血管疾病,倘若再遲一分鐘,就無法為他插管、心肺按摩,病人可能就此離開人世……這使得他將鋸械握得更緊,只想認真地在夏老師身上發掘、學習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識。

那個學期對黃威翰而言,是體力的考驗、是縝密思考的訓練,也是耐性的磨鍊。從開始學習時的挫折不斷、自我否定,到逐漸從夏老師身上學到許多課本及圖譜所無法呈現的知識;那是一分信心、一分力量,也是一分對未來病人的尊重,油然而生於方寸之間。

沒有了這分信心和尊重,醫療行為等同於商業行為,醫病關係亦蕩然無存。這是黃威翰從夏老師身上學到的良醫之心。

穿上白袍前的紮實訓練

黃威翰七年級時,慈濟大學開設了「模擬實境手術」新課程,

這是一次最接近真人解剖及實作的課程。

此外,黃威翰在慈濟醫院參與了多次死因不明或特殊疾病病人的病理解剖;面對這些剛往生的人,黃威翰一次比一次嫻熟、也更懂得如何尊重地協助醫師進行重要器官的摘取。

回溯七年來在學校及醫院的進程,黃威翰說從大體解剖、病理解剖到臨床解剖,感覺是一步一步很紮實地被訓練過來。

他記得大五的暑假,同學們到各大醫院見習,有一次,在他校舉辦的臨床病理討論會中,教授拿出一個病理案例,請在場同學藉由病徵推論最後結果;影片才播到一半,黃威翰就寫出了答案,最後也只有他一人答對。

原來,早在慈濟醫院裏,他就有機會見到類似的病理解剖案例,使他在這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黃威翰回想年前在整形外科實習時,曾替蜂窩性組織炎患者作清創。主治醫師握著他的手拿起手術刀,帶著他在病人身上劃下一刀,這是他學醫以來,第一次在活著的人身上動刀,但這一刀極為平順,不再因陌生而顫抖。



畢業之前,黃威翰在相片沖印館遇到夏老師的女兒,他向她點個頭打聲招呼,但她似乎已經認不出他來,匆匆趕上車就離去了。

人的記憶會隨時間褪色,但黃威翰明白夏老師不會就此消失,而是永遠駐留在他的生命裏。

天色暗了,他或許仍埋首在填寫病歷工作之中;或許穿梭在病房間,與病人談心,寬解他們的不安。一天二十四小時,考驗著住院醫師如何「今日事,今日畢」。

太陽斜懸在天的一邊,黃威翰走出院門,伸了伸懶腰,甩了甩還是易顫的手,一身的疲憊似乎又一掃而空;回過頭來,再披上白袍,又繼續投入忙碌的醫療工作中……

▲主題報導

2356號病房

◎撰文/徐錫滿

.追憶--覺悟愛別離

2356號病房,
有我和父親滿滿的回憶,
也有我傷心的淚水;
曾有一度,我不敢踏進,
如今,我選擇來這裏服務。
我要把父親教過我
做人做事的智慧、
對病人的體貼心,
發揮出來,
讓生命走到末期的病患,
能因心願滿足而漾出笑容--
我相信,
那是父親留給我最燦爛的笑容。

--陳純純

忙碌的護理工作,讓陳純純的腳步總是匆忙;然,每經過心蓮病房「2356號」房前,她總會多停留一下。

四年前,當父親決定不再做積極治療,要保留完整的身體捐作病理解剖時,陳純純的心情從排斥、絕望到接受。父親走後,她一度不敢踏進這間病房;如今,她可以在這間病房裏與病人侃侃而談……

這一路走來,與心蓮病房病人共同編織的溫馨記憶,慢慢湧過、覆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追憶與傷悲。

父女情深,同事六年

十年前,陳純純從護校畢業的那個暑假,在父親陳慶祥的帶領下,來到花蓮慈濟醫院參與志工服

務;她立刻就喜歡上了這裏的人、事、物,也決定走出校門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來慈院服務。

陳慶祥比女兒早一年進慈院工作,白天是總務室的職工,晚上則是志工,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待在醫院裏。陳純純與父親的感情很好,像無話不談的朋友,能與他成為同事,更令她開心。

想起父親,陳純純嘴角總是露出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因為父親就是這樣一位愛笑且令人發笑的人。同事們說的笑話,即使不好笑,他也能笑得開懷;家人一起看電視,大家還一頭霧水,他卻莫名大笑了起來,而這分歡樂也感染了所有人……記憶中,父親總是笑臉迎人的。

初到醫院工作,陳純純在最忙碌的肝膽腸胃科病房服務。往往上午八點上班,她六點多就來準備,總是忙到晚上九點、十點才下班。那時,她壓力大到常暗自吞淚,一直問自己:為什麼要選這樣一份忙碌的工作?也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

父親難得一反常態嚴肅地對她說:「想想別人是怎麼待下來的?看看別人怎麼做,好好去學;不能遇到困難就想逃避……」

陳慶祥的好人緣讓陳純純在工作上得到很多幫助,撐過那幾個月後,她在肝膽腸胃科一待就是六年。期間,母親結束台北的補教事業,妹妹考上了慈濟技術學院五專部護理科;全家遷來花蓮定居、工作、讀書。

突然變成癌末病患

然而,父女一同工作、生活的美好回憶,就在四年前陳慶祥摔了一跤後進入尾聲。陳純純陪著父親走過歷鍊生死的一段路,也從回憶中細細體會父親留給她的一切。

那一跤,父親的腳骨斷裂,使用拐杖時覺得兩肋間痠痛,大家都以為是使用拐杖的結果;但他食欲不振,透露出潛在的警訊。

肝膽疾病的徵兆,一般健康檢查難以發現。在家人要求下,父親到醫院詳細檢查。當醫師為父親觸診時,摸到肝臟部位,抬起頭來對身為臨床護士的陳純純悄悄搖了搖頭。之後陸續安排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更精細的檢查。結果發現:膽不見了!

父親得知,笑著對陳純純說:「我一定是在家被你媽嚇到沒膽了!」肝癌腫大已壓迫到膽,父親依舊不改樂觀個性。

陳純純苦勸父親再做肝臟切片檢查,他卻說:「不要再做了!我要保持肝臟的完整。」並對熟識的病理解剖科主任許永祥說:「等我往生後,你就可以一片片好好割來研究了。」

每年健康檢查值都很正常的陳慶祥,發現罹癌時,病情已相當

嚴重,直到往生前一週,抽血指數才顯現肝功能異常。他認為自己應該是個值得研究的醫學課題,將來不要再有病患跟他的遭遇一樣;也希望家人能支持他的決定--往生後捐出遺體作病理解剖。

不能「謝絕訪客」

陳慶祥的病情,急速惡化到來不及治療。陳純純一聽父親要求轉往心蓮病房,心情跌到谷底--真的救不活了嗎?雖然身為護理人員,一旦面對深愛的父親,陳純純無法用專業的平常心看待;她與家人不放棄希望地四處尋求偏方、買草藥、找氣功師傅……後來聽人介紹台北有位名醫,便央求父親回台北一試。

沒想到,那位醫師看著病歷,竟當場說:「都快要死了,還來做什麼?」

那是陳純純這輩子看過父親最沒有笑容的一天。

在台北住院那五天,父親身體更加疼痛、精神也轉差。直到回花蓮慈院心蓮病房,整個人才又精神了起來,恢復與人說笑談天。

由於陳慶祥長期擔任志工,人緣結得廣,住院時訪客絡繹不絕;為了讓他好好休息,護理同仁貼心詢問陳純純:「要不要掛上『謝絕訪客』的牌子?」

陳慶祥知道後說:「我只是個小小人物,人家特別抽空來看我,是我的福氣;拒絕人家的拜訪,是不禮貌的。」因此,只要聽見門關起來的聲音,他就知道陳純純又掛上了「謝絕訪客」的牌子,便叫她取下來;甚至把牌子「沒收」,壓在枕頭下。

後來因為訪客實在太多,連醫師也忍不住來幫他「關門」。陳純純說,父親就這樣前前後後藏了三個牌子在枕頭底下。

有一天,父親買了一輛廂型車送給陳純純,催促她去考駕照。

「為什麼買廂型車?我比較喜歡轎車耶。」陳純純問。

父親告訴她:「將來有空可以載病人到處走走,轎車椅子太軟,有腹水或行動不便的病人坐起來不舒服,廂型車比較沒有這種困擾。」

父親當志工時,常載送病人,對這方面的情況很了解也很貼心。「把車子用在該用的地方……」是他對陳純純的叮嚀。

陳慶祥從發病到往生,才短短五十八天。

對陳純純而言,父親五十歲的生命短暫卻精彩,她從父親身上

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智慧。此外,陳慶祥的軀體正如他生前所說--是醫學上很好的研究課題;做病理解剖時,發現病源不是肝癌,而是膽道癌,只是發現時已轉移到肝臟、骨頭和腎上腺。

不再是「傷心病房」

陳純純曾經問父親:「為什麼要住心蓮病房,不在一般病房做積極的治療呢?」

在心蓮病房當過志工的父親告訴她:「心蓮病房的照顧才是最完善的,你要踏進來才會知道,也才能了解心蓮團隊對爸爸做的一切。如果不放心,就進來學吧!」

陳純純回想起父親在台北的醫院接受檢查時失去的尊嚴,安寧療護的確是父親最後這一段路中,最輕安自在的時刻。於是,父親往生後,她選擇進入心蓮病房服務。要離開待了六年的肝膽腸胃科,必須下很大的決心,因為一切都要重新來過,是個大挑戰;況且,心蓮病房曾經是她的傷心地。

鼓起勇氣踏進心蓮病房,特別是父親住過的「2356」號病房,看到當時同事從雜誌上剪下送給她的上人法照,依舊擺放得好好的,父親虔誠注視著上人法照的背影彷彿依稀存在。這間病房有著她與父親的滿滿回憶,也教會了她除了護理專業外,學無止境的生命課程,能更用心去體會與體諒病人及家屬的心情。

一位來自桃園的病患,連路都走不動了,卻依舊堅持家人攙扶他下床上廁所,不肯讓人幫他墊尿布。看到眾人在一旁婉勸,陳純純突然有著很深的感觸,回過頭來告訴大家,不妨配合病人的要求,讓他在最自在的情況下方便。

陳純純記得照顧父親那段期間,父親每上廁所,她總得在外等候多時。剛開始覺得奇怪,怎麼上了這麼久還不出來?後來才知道,父親因腹水腫脹,腰部伸屈不便,不免弄髒了馬桶;他不願麻煩他人,非得自己擦乾淨了才出來。

過去,陳純純沒辦法接受家屬尋求另類療法,她認為吃草藥會干擾西醫治療。但想想當初父親生病時,她竟對另類療法比對自己所學的醫護知識更深信不疑;經歷過那種急切又求好的心態,如今她已能坦然寬容以待。



偶爾生活中遇到挫折,陳純純會想起父親的身影,多麼希望他能來為她加油打氣!此時,父親安慰的話總會在她心中響起:「生與死就在一線之間而已,該活到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凡事不必看得太重、太難過,一切隨緣就好!」

有些病人做了氣切,行動不方便,或住院半年、一年從沒出院過;這些生命末期的病人心願都不大,往往只是希望能看看海或回家一趟。

每當有病人提出這樣的需求,陳純純都慨然允諾協助,並請其他醫護人員一起陪同照顧。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開著父親買的廂型車,舒舒服服地送病患一程,完成他們小小的心願。

當陳純純開著車載送病人時,總覺得父親就像過去做志工一樣陪在她身旁,帶著他慣有的笑容,陪伴、照顧著病患……

看著病患心願圓滿時的笑容,陳純純笑了,因為,那正是父親留給她最燦爛的笑容。

▲主題報導

尹奶奶的生死智慧

◎撰文/邱淑絹

.追憶--覺悟愛別離

老伴往生後,遺體要被送走那天,
平日穩重的大兒子一直跳腳喊著:「媽啊!媽啊!」意思是要我收回。
我能了解他們的心情,但總是要去突破。
如果當時我心軟退縮,把先生的遺體收回,
將來輪到我捐,孩子同樣會把我抽回來。
身體能利用到不能利用為止,是很難得的機會。

--尹奶奶

電話那端傳來的是上了年紀的大陸口音,對我這個陌生人的請求造訪,她不急不徐地透出肯定的意願。

「您也要約那些學生嗎?」

「是啊!可我還沒找到他們。」正值暑假,學生都回家了,要找齊他們得花一些時間。

「廖書緯家住北部,藍慶鴻住中部,裘品筠也住中部……」聽著尹奶奶一一說著學生住處,我驚奇著:她怎把學生們記得這麼清楚?

「你可以找廖書緯一起來。」尹奶奶語氣肯定地說。

讓我們一起懷念爺爺

幾天後,我們一同來到深坑郊區的尹奶奶家。尹家的大狗見著我們,熱情地搖著尾巴歡迎,門後的尹奶奶微微的笑容展現在和藹的臉上。

才坐下,她便問廖書緯:「我想知道他肺部有沒有黑掉?他是個菸槍。」

「有一點黑黑的,沒有全黑。」廖書緯回答。

「他肺部動過手術,少了一葉吧?」尹奶奶又問。

「因動過手術,所以有沾黏。」廖書緯回應著解剖時的情形。

一問一答之間,有著一分從容。大體解剖,在年紀相差半世紀的兩人間,似乎是這麼的靈犀相通。

負責解剖尹爺爺的這組學生,在上解剖課前的暑假,曾來拜訪過尹奶奶。

七十三歲的尹奶奶視這群學生為自己的孫子,送他們每人一份禮物--男生一枝筆、女生一個包包。禮物拿在手上,廖書緯感受到奶奶對他們的期望,「看到禮物,就會想到家屬的心,因而更認真學習。」

心緒單純而沉靜的徐瑋璟,倒感受壓力的湧現,「畢竟爺爺是他們珍愛的人,我們要更珍惜在爺爺身上學習的機會。」

臉型圓巧的裘品筠說:「奶奶的行儀,讓我們很感動,也不由得產生非學好不可的使命感。」

徐瑋璟則感受到潛藏在奶奶內心的那分牽掛:「爺爺都往生這麼久了,奶奶會把他用過的東西、照片之類的,如數家珍地拿出來和我們分享。」

二十年前的一點觸動

年輕學子和年長的尹奶奶,在小屋裏共拾對尹爺爺的回憶。

尹奶奶談起爺爺,說他祖籍山東,來台後進入空軍服役,退役後到監獄工作。

尹爺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思晨語

晶瑩純粹的生命精華

◎證嚴上人

「人文」不同於「文化」,
是經由親身實做後,
淬鍊出晶瑩、無雜質的生命精華。

慈濟人文,是甘願而且無私的付出--
在人們最需要幫助時伸手相援,對方得救,自己也得到歡喜。

慈濟人文,蘊於內、形於外--
對己,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對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慈濟人文,是縮小自己、放下身段--
放下身段、尊重每一個人,不會「矮一截」,
盡力為人群付出,反而「升一等」,讓人尊重、敬愛。

把生命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
做得歡喜,而使人格價值昇華,就是慈濟人文的精粹。

▲社論

愛心與科技合流的極致

擔負「清流繞全球」使命的大愛電視台已於本月中旬遷入新址,且將結合慈濟出版媒體,於明年元旦正式成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更深入地記錄、流傳人間大愛訊息。

這是慈濟文化志業的新里程碑。大愛台從此有了專屬的傳播基地,製作方式也從傳統影帶剪輯邁入數位化的電腦傳輸,從拍攝到後製全程「無帶化,」將節省人力、物力、時間,提高傳播效率,可謂開創台灣電視史的新紀元。

另一方面,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合作,除促進資訊的流通互補外,將使傳播觸角更廣延,傳播型態符合閱聽人的需求更多元化。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是座俯視關渡平原的新廈,有著優美的弧形外觀,配合周圍雅致的自然造景,流動的表演休憩空間,整體環境展現開闊的氣象。

其開闊在於不為營利只為公益。在於向全世界各處傳來的真善美人事開放,在於其給無數人和小眾文化發言的空間。

當今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不下於公權力,社會人心深受傳播訊息牽引,在世局紛亂的現代,媒體已如空氣和水一樣,塑造人們的生命態度和精神內涵。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由證嚴上人命名,取代傳播大樓之類的名稱,即是自我期許珍視媒體的力量,補償科技經濟掛帥下的精神空虛感,尋回失落的人文價值,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動修己利他的人文風潮。

大愛電視台開台七年來,將「慈濟世界」裏的美麗心靈奇妙地串連在一起。再偏僻的地方如台灣離島澎湖,如全球許多路程遙遠的角落,許多人從一念心出發,開始用適應當地的模式「做慈濟」,篳路藍縷,亦不覺孤單無力,因為透過「大愛電視」,他們不斷吸收精神的資糧,不斷得到鼓舞的力量。

大愛台的數位化將更緊密地織起愛心之網。媒體工作者和各地志工,將文字及影像撰寫剪輯後,可以透過電腦傳輸回大愛台,很快就能播送給無數觀眾分享。

這是愛心與科技合流的極致,大眾傳播科技雖日新月異,但也未必是脫韁的野馬,令人只能臣服於其威力。科技下如躍動的是自愛愛人的心、無遠弗屆的人情關懷,這樣的文化傳播才切合我們所需。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本刊榮獲第三屆卓越新聞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

象徵台灣新聞界最高榮譽的「卓越新聞獎」,十二月公布第三屆得獎名單,平面媒體、廣播、電視三類獎項共七人獲獎者。本刊以「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系列報導--「四十天已經過去」(四四七期)、「巴姆城 迎接震後第一個春天」(四四九期),榮獲「國際新聞報導獎」。

去年底,伊朗古城巴姆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六強震,逾四萬人喪生,倒房無數;慈濟志工旋即遠赴災區投入救援行列。本刊文字記者徐錫滿、攝影記者顏霖沼,今年兩度隨同賑災小組深入災區,克服語言、風俗等隔閡,深入發掘伊朗人民面對災難時的堅韌精神,作為同樣位處地震帶的台灣民眾借鏡。

卓越新聞獎評審表示:「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系列報導,以清新流暢的文筆,描述災情和故事,全文處處可見可蘭經、伊朗報紙、傳統歌謠的雋永詩句,意味深遠,表達出與該雜誌信仰不同的另一宗教深刻內蘊與精神,不僅是國際新聞的範例,也是報導文學的佳作。」

善盡媒體社會責任、提昇人文精神,是本刊始終追求的目標;榮獲本屆「卓越新聞獎」,證明這樣的努力已獲社會肯定。本刊也將持續製作深度報導,為開闊讀者國際視野、人道關懷而努力。

參加台北電視節有感

幾年沒回台灣,發現久違的台北不斷在蛻變、成長。十一月二十七日有機緣前往世貿中心展覽館,參加首屆台北電視節活動,擔任大愛電視台展場的志工;這個東區著名的商圈人潮川流不息,不少來自各地的大愛台觀眾也特地來參觀,以行動表達肯定與支持。

一位小姐說,一般電視台的商業氣息太濃,少有社會教育意義。言談間,我們也期待台灣媒體多為社會的美與善盡一分傳播責任。

全場最熱門的地方是大愛電視的「主播台」,讓民眾體驗播報新聞的感覺。當身著主播制服、化妝師彩筆一揮,讓人難以分辨誰是專業主播。民眾利用等候「上台」時間,正襟危坐地熟讀主播稿,希望為自己在螢幕上留下一個最完美的鏡頭。一位近九十歲的老先生用心讀稿,很慎重地分享心得:「一輩子沒有機會坐上主播台,今天可要好好表現,給子孫留個紀念。」

雖然只是一場戲,但「活到老,學到老」。而人生又何嘗不是戲?隨時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一種圓滿。在老先生身上,我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為這群民眾「圓夢」的,是大愛台的工作同仁。三天來,他們不停地為即將登場的「主播」梳理、試播,如此從容不迫的運作,充分

表現的不僅是專業,而且是敬業,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一天下午,大愛劇場「金海清空」男女主角與陳金海師兄本人,應邀出席簽名。聞風而來的觀眾,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每位演員對於所演出的慈濟故事不只感動,對人生也有更正面的體會。他們一致鼓勵觀眾:生活要過得有意義,請多收看大愛台的真善美節目。最後,排隊簽名、握手、拍照的熱情,更沸騰到極點。

活動近尾聲,志工們略顯疲憊的臉上仍綻放著笑容,那是一分付出的喜悅、把愛傳出去的滿足。這群在活動中彼此支援、相互尊重的志工,更讓我深感--慈濟處處是家,每個活動都是道場,也是自己成長與學習的機會。

紐約 張安

環保就是這樣簡單

以前總認為資源回收是件很麻煩的事,將所有的垃圾一起丟進垃圾車,不是既省事又輕鬆嗎?現在回想過去的這種觀念,實在慚愧。

收看大愛電視與接觸環保工作之後,我彷彿拭亮心中明鏡,照見自己對物質欲望的追求與浪費;看得到現在的享受擁有,卻沒辦法預知未來會有怎樣的起伏人生。

回顧過去幾年來的天災,我們對大環境的破壞與不珍惜,間接造成了天候異常,居家安危逐漸受迫害,日積月累形成了上人所謂的「共業」。我們應該及時煞車,停止對環境的迫害。

每天上下班,看見買早晚餐、買水果的人,總是提著商家給的新塑膠袋。如果每人一天用兩個,一年不就會用掉七百多個;換言之,台灣一年要堆上幾千億個百年也無法腐爛的塑膠袋。

因此,現在外出時,我一定多準備幾個環保袋、不使用免洗碗筷,甚至自備微波盒盛裝食物回家食用。雖然剛開始不習慣別人用「訝異」的眼光看我,但做好事需要一股毅力的堅持,才會帶動更多人響應,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股好風氣。環保就是這樣簡單做!

三重 昕晏

【編輯部小啟】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明年元旦啟用

台北市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明年元月一日竣工啟用,包括大愛電視台、《經典》雜誌、廣播組、慈濟中外文期刊部、出版部等媒體單位將遷入。

.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編輯部」已遷往關渡,讀者「投稿」請利用:

E-mail:reader@tzuchi.org.tw
電話:(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77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二號十二樓 慈濟月刊編輯部(信封請註明「投稿」)
.讀者如欲「索閱」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仍維持在慈濟台北分會「發行組」原址。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二一七巷七弄十九號
電話:(02)27760111分機2836
傳真:(02)27762621

【更正啟事】

.本刊第四五六期四十六頁「行動星期五」一文,作者應為「葉子豪」,特此更正,並向作者致歉。

▲無盡藏

愛--不計力量,就有無限力量

◎證嚴上人

一秒鐘有多長?很短暫;
假如有六十個人,在同一秒鐘裡付出,
就能累積一分鐘的成果。
一個人影響的範圍有多大?微不足道;
假如在不同地點,許多人同時行善,
影響的範圍就能擴大。
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力量有限;
假如許多人同時拉拔一個人,
就能讓它重新站起。

人人心中有愛,人人也都有無限潛能;
愛的良能一旦發揮,
就能產生無限力量,
讓苦難的人們,
一步步踏上幸福的人生。

人間有情,動物有愛。今年十月底,新聞報導四名與泳客在紐西蘭北部海岸,遭一群海豚團團圍住;有人試圖游出重圍,卻又被海豚趕回去……就在此時,他們發現不遠處有條大白鯊不斷逼近,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海豚是來保護他們的!而鯊魚因為無法靠近,最後只好游開。

海豚有愛,且能愛護與牠們不同種類的人。而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更應該懂得互助互愛,並將愛擴及所有生物。

地球上的萬象、萬物,都有其自然與平衡的法則--氣候乾旱時,需要雨露滋潤;天氣炎熱時,需要微風送爽……萬物共生共榮,世界才能平安。

人類要有感恩心,感謝天地生養化育;還要用心向萬物學習,相互欣賞、成長智慧。

愛需要啟發--
一心救人,
不計較自己有多少力量,
盡心盡力付出;
膚慰苦難人的路途雖然漫長,
只要愛心共聚,力就無量。

地球就像是個大家庭,天蓋地載如屋宅,萬物生活其中,正像父母、師長、兄弟、子女,應該彼此互愛;而地球資源有限,萬物應該共享,人類切莫耗竭、破壞,危害下一代。

幸福家庭的哲學,就是知福、惜福、再造福。天下苦難偏多,我們不能消極地徒嘆無奈,要積極發揮就拔苦難的力量;一善可破千災,多善則可造福人間。

十一月十八日起一直到十二月初,半個月內,菲律賓呂宋島前後遭遇四次颱風、洪水侵襲,造成房屋毀損、田園流失,傷亡人數難以估計;其中東部三個沿海小鎮,幾乎都有八成以上的民眾受災。

災區路斷、橋毀,對外交通中斷,位在馬尼拉的慈濟志工心繫災民安危,仍想辦法從陸路、空中前往,踏上那塊苦難大地,發揮一分愛的膚慰。

那幾天氣候非常不好,直昇機在陰雨霧濛中載著志工和物資冒險飛行,甚至因無法降落而折返。

到了災區,真是慘不忍睹!滾滾洪水夾帶山上崩落的土石、樹木,橫越村莊衝向大海……頃刻間山河變色、家園被毀,土地下埋藏多少人命?多少親人被沖入大海而天人永隔?實在令人悲嘆!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嬤,一家三代十五口人全被洪水沖走,

只有她及時抱著一塊木頭倖免於難;還有一位中年人,一家八口埋沒在土石流中,唯獨他和六歲的小女兒獲救……

災民悲戚無言的心,如何膚慰?就是給予擁抱和及時的心靈關懷;志工也為他們義診,提供生活所需。

大地受毀傷、道路崎嶇難行,這群人間菩薩即使雙腳深陷泥濘中,仍是耗盡體力,步步為營向前行。只因為要救人,所以不計較自己有多少力量--「愛」不計力量,就有無限力量。

這條陪伴災民度過難關的道路,漫長而艱辛;但菲律賓志工會結合力量解救苦難人。

確實,我也聽聞到感人的事蹟。馬尼拉的華人義消隊,聽說慈濟準備進入災區里爾鎮發放,主動表示想同行,為災民出一分心力;於是配合慈濟發放時間,出動兩輛滿載清水的消防車,分送給斷水半個月的受災民眾。民眾看到清水好開心!因為這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

不僅如此,慈濟預計提供淨水器給里爾鎮;在勘察合適放置地點時,鎮長說有一處溪畔可以考慮,但是屬於私人用地,需要地主同意。

這時,一位中年人從旁站出,說他就是地主,只要對災民有幫助,那塊地可供使用。

慈濟志工在重災區兩度遇見菲國總統,她得知慈濟已為災民擬訂五項急難救助與復建安身計畫,表示將促請政府相關單位全力協助。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災難就像一記警鐘,如果人人因此啟發悲心,願意去膚慰受傷的大地與人心,那黑暗的盡頭,光明就在望了!

人人都有愛心,當愛心啟發時,就像心門打開,引進光明,潛能源源而出,不斷擴散,一個人可以影響另一個人,人人心連心、手拉手,就能化解世間的災難。

愛需要行動--
一雙雙妙手發揮妙法,
不僅可以拿筆教書、
拿手術刀救人,
還能為貧困人家建造新居,
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美麗詩篇。

在花蓮,也有一支浩蕩長的菩薩隊伍,一個牽著一個,攜手同心愛人、愛大地。

慈濟醫院的醫師;護士以及慈濟教育志業體師長,組成「慈悲喜捨班」,接受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培訓,也利用假日跟隨資深慈濟志工訪貧。

有戶人家,先生靠打零工維生,平時難得回家;太太獨自照顧六個孩子,還要打工賺錢,終日為生活而忙。孩子們平常除了上學,下課後還要趕快回家打理家務、照顧身心障礙的姊妹。

他們的房屋年久失修,天花板會漏水、窗戶擋不住寒風。這群醫護、師長心疼孩子的處境,決定為這家人翻修房屋,他們出錢出力購買材料,動手更新屋頂;在做之中,又覺得牆壁和窗戶也需要改善,於是愈做愈多,一一粉刷、拆卸換新……

儘管這群醫師、教師拿鐵鎚,比平日拿手術刀、拿筆重很多,但是他們願意放下身段、發揮良能;那一雙雙妙手,為這一家人打造一個溫暖的家。那畫面多美、多可愛啊!

入厝當天,看到原本黑黑破破的屋頂,變成喜氣洋洋的紅色,牆壁、窗戶、傢具煥然一新,亮麗美好的環境,好像提前過年一般,令人歡喜。他們不但為這家人的生活留下最美的一頁,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最美的詩篇。



一秒鐘有多長?很短暫。假如有六十個人,在同一秒鐘付出,就能累積一分鐘的成果。

一個人影響的範圍有多大?微不足道。假如在不同地點,許多人同時行善,影響的範圍就能擴大。

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假如很多人同時拉拔一個人,就不會有困難。

珍惜時間、珍惜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會加深力量,擴大影響。

生命沒有貴賤;有毅力、勇氣,就能凝聚成一股股愛心接力,讓苦難的人們,一步步踏上幸福的人生。

四十年前,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提起菜籃出門前,在竹筒裡投下助人的五毛錢;這念善心銘刻在心,從分秒開始累積,滴水成河、粒米成籮,才能開啟慈濟「教富濟貧」之門。

慈濟「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在鄰里間帶動、啟發愛心與潛能,這分力量集合起來,即能照護芸芸眾生。

期待大家用愛護生、相互疼惜、時時感恩,讓光明照亮人心;照亮世間。人心有愛,天地就寬。

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到十二月十九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天涯共此情

從露天霜雪,回到溫暖教室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新疆〉

十二月的新疆喀什伽師縣,清晨的溫度總在攝氏零度徘徊,大地一片霜重霧濃,乾禿的樹梢、枯黃的田埂,抹上了層層雪白。

不同於那一望無垠的雪白,伽師縣提木、江巴孜兩個村落裏,繽紛五彩的旗幟隨風飄揚,熱情洋溢的鑼鼓喧囂鳴奏,讓寒冬剎那增添顏色。

屋頂上傳來「那格吶」咚咚地響徹雲霄,與嗩吶唱和直達天際;身著紅豔豔彩衣的人兒,漾著欣喜的笑容,優雅、輕巧、快旋地跳著維吾爾族傳統舞蹈;節奏一換,臉蛋凍得紅通通的孩童上場,熱情地跳起「差嘛」舞。

歡欣一片的景象,洋溢在這兩所嶄新亮麗的校園。

一年多前,這裏因為一場強震而校舍受損,所幸,有來自台灣的愛,讓他們重新站起。

隨著雪白寒霜與鮮紅彩衣的錯落,坍塌廢土與結實建築的交織,東南海角台灣與西北天涯新疆喀什的時空,跟著快旋飛舞的衣袖,一併旋回到二00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冬天的太陽總是起得晚些,二00三年二月二十四日、約莫北京時間九點,天才開始朦朧地亮起來。住在夏普吐勒鄉提木村的十多歲男孩阿尼江,六點多就離開溫暖的被窩了,因為上學前他要做的事還很多著呢。

拉高衣領,搓搓發凍的小手,他俐落地翻爬上屋旁的牆頂,拿了些玉米稈後又矯捷地翻回。柵欄裏畜養的羊兒,知道小主人來餵牠們吃早餐了,全擠到欄邊,咩咩地大聲撒嬌,大口嚼著有些枯黃了的玉米稈。

餵完了羊,阿尼江快步回到屋中,窩在仍溫著的暖爐旁,拿出昨兒個老師交代的功課,趕緊認真完成。因為放學回家後,得幫媽媽處理農務和家中雜事,往往趕不及在天黑前寫完功課,只好在隔天特別早起,就著晨光,把功課寫好。

習完了書,伸了伸腰,該是上學的時候了;阿尼江用過早

餐,背起書包跑向學校。

驚天動地一百二十秒

時針指向十點,距離提木鄉不遠的江巴孜村,十二歲的佩莉丹哈斯姆跟同學在教室外玩遊戲。玩得正開心,感覺大地傳來一聲悶響,接著一陣劇烈的地動天搖,隨著尖叫聲,教室瞬間屋塌牆裂!

有的孩子嚇得大哭,有的呆站在原地。佩莉丹哈斯姆回過神後想起,以前地震時,坐在前排的同學總能在第一時間跑出來,坐在後排的根本來不及;好在這次地震發生在下課時間,同學們都不在教室裏。

這個發生在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邊緣、南疆第一大城市喀什的強震,芮氏規模達六點八,持續了兩分鐘,震央就在伽師縣。

整個喀什地區以巴楚縣受災最為嚴重,其中瓊庫爾恰克鄉、色力布亞鎮、阿拉格爾鄉幾乎全毀。地震總計造成兩百六十八人罹難、兩千多人重傷;房屋倒塌兩萬多戶,受損則不計其數……受災民眾超過十五萬人。

對喀什地區的人們來說,從一九九六年以來即不斷發生大地震,迄這次強震為止,芮氏規模六以上的強震即有十一起。

低溫下學童露天上課

大地震過後,喀什地區共有七十五所學校受損,不是倒塌了,就是變成危樓無法使用。

在克其克江巴孜小學任教十七年的老師開比努爾說,歷年來的大地震早把學校震得不成樣,這次更嚴重,連教室都沒了。

重建得花時間,但教育絕不能停止;於是老師和村民們,從倒塌了的校舍中把土塊挪開,搬出勉強還能使用的課桌椅和黑板,就在大地黃土上,讓孩子們繼續念書。

天氣冷得不得了,露天上課時寒風就這麼直灌著,孩子們能捱多久?佩莉丹哈斯姆說:「有時年紀小一些的弟弟妹妹都凍得哭了……但是也沒辦法。」除非遇到天候特別不好的時候,他們才會停課。

災後物資不豐,孩子們在戶外上課,也就在地上練習寫字。黃土地就是紙張,石頭、樹枝便

是筆,邊寫邊大聲地念出,童稚的聲音迴盪;寫不下了,手一抹,又是一張習字的新紙。有人東張西望,小班長大聲一呼,大家的視線又紛紛專注。

震災發生後,外界的關懷湧入,包括中華慈善總會、新疆慈善總會,以及台灣的慈濟基金會等。

那時,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一行人正在北京,一得知新疆災情,即於震後第三天轉兩班飛機、約五個半小時航程到喀什市,再搭五個小時的車到巴楚縣勘災,之後再轉往伽師縣。

災區房子全倒或半倒,居民怕地震再來,把被子攤在田埂邊就

眠;還有些人撿拾木材,就地搭建簡陋的棚子,一家老老小小就安置在裏頭……

伽師縣副縣長高崢嶸表示,遇過那麼多次地震,民眾多能儘快動員重整家園,或被安排在臨時搭建的帳棚裏生活、學習。然而此次地震受災面積太廣,且包括民房、學校、醫院、基礎建設都需要重建,政府的資源一時之間無法及時送達運用。

看著孩子們只能露天或在帳棚裏上課,她無奈地說:「不知重建的資金在那兒?天那麼冷,學生身體吃不消呀……」

慈濟志工造訪提木小學與克其克江巴孜小學,眼見孩子們在寒風中上課的窘境,實在心疼;和伽師縣相關單位商量後,決定援建這兩所學校,北京慈濟志工也積極籌募援建經費。

眾力匯聚打造堅固校舍

當地為地震多發區,因此慈濟援建的兩所小學建築,特別強調防震。慈濟志工孔祥模表示,慈濟堅持「學校得千百年屹立不搖」,在與當地專業人士討論過後,符合當地耐震標準來設計。而且,慈濟學校使用的鋼筋質量、水泥密度,就當地建築標準來說是「超水準」。

負責工程監督的阿倪蔣是維吾爾族人,略懂一點普通話,從

設計到施工品質要求,一次又一次幫慈濟與施工單位翻譯溝通。他同時負責其他震毀學校的監工,但他說自己花了最多心力在這兩所慈濟援建學校。

「我們擁有這麼好的支援,一定要蓋得好。全喀什地區,也沒有像我們這麼好的學校!再有大地震,學生也不用擔心了!」阿倪蔣說。

另外,當地的鹽鹼地質也是建築一大考驗。沙漠地形蒸發旺盛,地下水位上升,礦物質因毛細管作用上升留存地表,而使土壤中含大量強鹼性的鈉離子形成「鹽鹼化」,一眼望去白茫茫,質地堅硬而不利耕種;此外,用鹽鹼土興建的建築,也因為土壤的密度與結構已被破壞,而使建築產生危險。

志工高明善表示,像是江巴孜小學原本預定地就因為鹽鹼問題,而不得不做變更,他說:「鹽鹼的穿透力強,且會不斷地湧

出,一定得避開。」

由於風土民情不同,包括廁所的興建方式,也經過一番討論。慈濟本擬在現代化的校舍裏設置抽水馬桶,以避免產生異味。但南疆年平均雨量僅二十五至一百毫米,居民們相當珍惜每一分寶貴的水資源,再者他們也習慣了原來的方式--挖一個坑,再用泥土掩埋。

「當地乾燥又缺水,這種方式其實更適合他們。我們最後也尊重他們,興建乾式的廁所。」高明善說。

校舍建設期間,北京慈濟志工努力張羅建設經費--台灣小吃義賣、素粽義賣等;期間遇到SARS疫情,但想到承擔著新疆小學師生與家長的期望,志工小心謹慎並更認真地進行募款;慈青也做卡片義賣。就這樣一碗麵、一粒粽換得一塊磚、一包水泥,點滴累積成兩所學校。

兩所學校的主體及包括圍

牆、欄杆、校門等工程今年十月底完工;等明年開春回溫後,將進行校園綠化。

「那時黃土地都會植上綠草,門口進來有幾株塔松,其他地方種滿白楊樹……」聽著阿倪蔣以濃濃腔調的普通話慢慢地陳述美景,似乎感覺到春風正在吹拂……

讀新學校有新願望

十二月九日,克其克江巴孜小學新校舍啟用典禮中,四年級的佩莉丹哈斯姆代表致詞--

「強烈地震使學校的教學樓、老師的辦公室嚴重的損失;我們的正常學習與活動,也都受到了嚴重的困難。台灣慈濟基金會伸出援手,建了一所嶄新的學校給我們。雖然台灣離新疆路途很遠,但卻是那樣地心手相連。我代表我校的全體學生和老師,對遠道而來的台灣慈濟基金會貴賓們,表示衷心地感謝。而我們也承諾,將更用功認真地學習,來報答您們對我們的疼愛。」

頭戴花帽、脖子上繫了條紅色小領巾的她,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絲毫不怯場。據說那方紅領巾代表著「三好」學生--成績好、品德好、思想好。

在維吾爾語中,「克其克」意為「小」、「江巴孜」則為「武術」之意。新學校有六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間開水房、一棟廁所;目前擁有學生近兩百人、教職員八名,學生多是附近的學齡子弟,最多走三公里就能到校。

至於提木小學規模更大,有學生近三百名、教職員十三名;校舍座落整齊,校門口那一道「人」字形的中庭,更是慈濟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村落一片維吾爾民族風味中顯得出色。

伽師縣教育局副局長朱翠玉表示,看到來自遙遠台灣的慈濟人,給予新疆的孩子這麼多照顧,他們當然也得更加用心培育孩子。「希望慈濟小學能夠成為伽師的示範學校。」她說。

開比努爾老師希望學生們都能好好念書,將來成為國家棟梁、回饋社會,那就是她為人師表最大的安慰。

買麥提艾力老師認為「老師的面前沒有壞學生」,所有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可以被教導的。

他說,新校舍建好後,學校更要求老師的教學品質,不僅是文化知識,更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觀念與學習。他相當同意這種理念,在班上大力推動。

村民多覺得新校舍「結實漂亮」,十一歲的庫爾班就說,最喜歡新學校的明亮乾淨。

庫爾班在班上的成績可是第一名的,身上也別著一條「三好」紅領巾。他希望將來能夠當老師,回到母校任教。「因為現在的學校環境條件變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同學念書也比較認真呢!」

佩莉丹哈斯姆跟庫爾班一樣,直言未來有機會也想回到自己的村莊當老師,她說:「我絕不辜負台灣的叔叔阿姨們對我們的期望。」

朱翠玉副局長表示,伽師縣屬於貧困縣,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不需付費,因此入學率幾乎百分之百;其中書本費由國家給付、雜費則由自治區的政府支出。

「一般來說,孩子念完初中後不一定繼續就讀高中,而會選擇職業學校,習得一技之長。」朱副局長說,目前伽師全縣約有一百四十所小學、學生七萬多名,不過高中僅有三所,大學更是在喀什才有一所。



每到農忙,很多孩子上三堂課後就得請假回家做農活;像是

提木小學的阿尼江一般,早上得起來幫家裏幹活的比比皆是。

阿尼江的家計由母親一肩挑起,耕種四畝土地,其中兩畝種棉花、兩畝種麥子,年收入約一千多元人民幣(約台幣四千元);還有部分收入來自阿尼江負責照顧的羊隻。

因為父親從小失明、奶奶又生病,因此阿尼江未來想當醫師。阿尼江的父母雖然都是不識字的農民,但聽著兒子這麼說,布滿操勞的臉上盡是欣慰。

入門正廳的一旁,堆著幾大落今年收成的棉花,那也是阿尼江幫忙採收下來的。望著他們一家老老小小,志工們衷心期待來年阿尼江家的農收,能夠如一首新疆歌謠一樣--

金色的太陽照新疆,
豐收的棉田翻浪花,
機器採棉轟隆隆地響,
採下的棉花像山一樣……

▓採訪後記

看見維吾爾族,生命的堅韌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兩千多年前的古絲路,成就了新疆喀什,她不僅是中西文化的交會地,孕育過輝煌的文明,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蹟。在這裏,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一代傳過一代,淬煉出獨特的堅韌與氣質,如同「維吾爾(Uyghur)」名稱所意涵的「團結、聯合」一樣。

賽麥提毛拉一家,住在克其克江巴孜慈濟小學旁。地震後他們的房子嚴重受損,一家四口就擠在唯一沒倒的房間中,他們打算明年春天以後在原址重建。不過,這將花費一萬元人民幣(約合台幣三萬九千元),對於以種田維生的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毛拉先生樂觀地說:「沒關係!我們自己籌到一半,其他的親戚朋友借一點,湊合著用應該可以了。」他還連連感謝慈濟人讓他的娃娃能夠在安全的學校裏讀書。毛拉太太更好客,熱情地拿出家中的杏乾請志工們享用。

瞥向那坍了的房、望著手中毛拉太太遞上的杏乾,深覺這裏人們的知足、善良、可愛,一如他們輝煌的歷史一樣讓人著迷。雖然和他們語言不通,但友善的肢體語言就是最好的橋樑;一顆糖果、一個微笑,他們就會用相同的熱情回應。

而他們的韌性,更教慈濟志工們印象深刻。回憶當初在一片傾倒的家園中,維吾爾族的人們並沒有號啕大哭,也沒有活不下去的悲觀;他們的生活盡量如常進行著,就連他們精神的依歸--清真寺倒塌了,但一到做禮拜的時間,大家紛紛拿出一條毯子鋪在黃土上,就這麼虔誠地跪地祈禱。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他們的生活很苦、很難,「可是,只要『心境』不同,只要不覺得苦,那麼便會嘗到甘甜。」志工孔祥模說。就是這分心念讓他們得以面對家園殘破、家人離去,還能夠堅強面對、樂觀向前。

「新疆的處處是好風光,新疆的瓜子裏香香」,品嘗著賽麥提毛拉家的杏乾,那種維吾爾族特有的堅韌生命力,隨著瓜果的甘甜,深深地榮耀了屬於他們的歷史,也成就了他們不可磨滅的故事。

▲天涯共此情

我們的幸福與責任--愛在三寶顏

◎撰文/曹麗雲 相片/慈濟三寶顏聯絡處提供

〈菲律賓〉

位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三寶顏,
長期煙硝彌漫,社會動盪,
使得人民貧窮、治安敗壞。
在這塊充滿衝突的土地上,
卻有一股愛的力量在融合、在擴散。
這個行善隊伍從十三個人開始,
有華人、有菲律賓人,
他們信仰不同宗教,
卻志同道合關懷貧病者,
四年來為數以萬計的人紓解病苦。
在這布滿傷痕的大地上,
畫下一道絢爛的彩虹。

三寶顏市(Zamboanga)位於菲律賓最南端的民答那峨島(Mindanao),距離首都馬尼拉約一小時飛行航程,居民七十萬人左右。一六三五年由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西班牙式建築襯托著青山碧海,堪稱為美麗的港灣城市,卻有著複雜的政治問題。

菲律賓百分之八十的人民信仰天主教;但在民答那峨島上,有五分之一人口信仰伊斯蘭教,這群穆斯林長期尋求獨立、建立伊斯蘭國家,其中的激進分子頻頻發動反政府運動,此地長久以來就是政府軍和游擊隊交戰之地。

民答那峨島上繁榮的三寶顏市,常成為激進分子的攻擊目標,爆炸、綁架事件層出不窮。不但多數居民陷入貧窮中,也是菲律賓治安最差的地方。

六年前慈濟人醫會來此舉辦義診,十三位當地居民參加,邊看邊學之下,開始開著車、拎著藥箱到貧區發放藥品;接著成立慈濟聯絡處、推動腦水腫及白內障醫療補助方案,迄今舉辦過二十次義診、今年七月並建立了大愛復健中心。

這支號稱「先鋒部隊」的十三人,包括聯絡處負責人楊偉順,還有他太太、妹妹、兩位妻舅,以及八位朋友。他們之中有華人也有菲律賓人,分別從事獸醫、護士、會計師、祕書、老師,或是經營房地產、五金行、餐廳,也有單純的家庭主婦;年齡在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因為白天要上班,志工活動多安排在晚間或假日,也會利用午休時間去醫院關懷。

回首過往,他們為自己當初的勇氣感到不可思議;但最令他們感動的是,有愈來愈多慈善和醫療組織、醫護人員、民眾,陸陸續續加入這愛的行動……

從零開始,十三人並肩齊步走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菲律賓

慈濟人醫會從馬尼拉來到三寶顏市舉辦義診。與慈濟合作的三寶顏華人商會會長,找來女婿楊偉順幫忙。三天的義診為六千名病人看診、兩百七十人施行手術。

對曾參與扶輪社義診活動的楊偉順來說,這次義診最令他感動的,不只是受惠人數,更是醫療團隊發揮出來的「慈濟精神」--「恢復室的志工,無微不至照顧著麻醉剛退的病人,幫忙蓋被子、為吐得滿身的人擦拭乾淨。候診區志工,貼心準備了茶水和食物、帶動團康。連醫師也幫忙掃地拖地……從早上七點忙到晚上十一點,每位醫師、志工的臉上始終洋溢著歡喜。」楊偉順說。

二000年三月底,慈濟再度來此舉辦義診,工作流程比上次更順暢,讓再度參與的楊偉順很震撼。

兩次義診在三寶顏地區聚合了十三名志同道合的人投入,開始跟著慈濟人醫會隊伍前往各偏遠地區義診。累積相當的經驗後,二00一年,他們決定把腳步落實在三寶顏,成立慈濟聯絡處,公推楊偉順為負責人。

他們以商會捐贈的九萬四千多披索(約合台幣五萬六千多元)作基金,開始赴貧區致送蛔蟲藥與維他命。漸漸地,施藥的對象增多,項目也日漸增加。「經費的開銷愈來愈大,我們不免會擔心能

否負荷?但和那些貧窮的人比起來,我們其實太幸福。」楊偉順說。因此他們難行能行,依舊邁著堅定的步伐前行。

美麗海城,膚慰戰火傷痛

二00一年、施藥工作展開半年後,伊斯蘭教游擊隊與政府軍發生猛烈衝突,為政局紛擾的三寶顏帶來更大的傷口。

楊偉順的家就在戰區後方,十一月二十六日晚上不斷聽到砰砰槍響。次日凌晨三點,電話鈴聲響起,「怎麼辦?怎麼辦?槍戰地區的居民半夜被撤離,我們要不要幫助他們?」

隨著槍聲而來的,是響個不停的求助電話--因為商店關門,民眾買不到食物和生活用品;也有政府社工人員請求慈濟幫忙。「電話中清楚聽見孩子的哀號……」楊偉順回憶。

「十三人先鋒部隊」立即運作。向經營雜貨店的慈濟會員採購泡麵、食物;楊偉順的父親更將自家農場生產的雞蛋全搬出來,楊媽媽不停地煮蛋,煮到手都抬不起來。

驚慌失措的民眾分別被安置在四個收容所,總數有四千五百人。這十三人冒險以自用小轎車穿越戰區,不斷往返運送餐食。

最初,志工們只想著如何張羅食物、趕快煮好送出去,讓無辜的人們免於飢餓,並不知道情勢竟如此危險--到處都是警察和坦克車,不時傳來槍聲,空氣中彌漫肅殺之氣。

志工除了發放熱食給災民,也給軍人、警察,甚至包括游擊隊。有人問楊偉順:「他們是敵人,你們為什麼還要去幫助?」

楊偉順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去幫助他、用愛來感化他們。」

事後,志工們從電視上看到烽火場面,雖然有點怕,但並不後悔,「我們只想到災民肚子

餓,就不顧一切地衝出去。那種不斷湧現的力量和勇氣,如今想來仍覺不可思議!」

不懂中文,但聽進上人的叮嚀

「為什麼三寶顏戰亂與衝突那麼多?」楊偉順在一次台灣花蓮之行中,請示證嚴上人。

「是『愛灑人間』做得還不夠。」上人回答。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菲律賓,楊偉順除了英語、菲律賓話外,只會講簡單、帶著祖籍晉江口音的福建話,但他把上人的話深深聽進心坎裏。回到三寶顏後,積極到偏遠山區或無醫村義診;截至今年九月共舉辦二十次,嘉惠近一萬五千位患者。

一位六十三歲的先生,自幼罹患疝氣,數十年來不敢去動手術,因為擔心昂貴的手術費會讓家人沒飯吃;所以他忍著痛,當腸子往下掉的時候,就用手沿著腹部慢慢往上推回去。

這位老先生今年九月在慈濟的義診中接受了疝氣手術。楊偉順說:「慈濟幫沒有錢的人治病,解除其數十年的病痛,讓他們可以工作養家。救一個人等於是救了一個家庭。」

「我們主動去偏遠地區找個案,而不是被動等患者出現。」歷年來,三寶顏慈濟志工在貧區免費施藥五千多人,並推動多項貧民醫療補助方案。

志工並與三寶顏市立醫院(Zamboanga City Medical Center)維持良好互動。院方每週開放兩位貧病患者免費手術的名額,猶不足以解決廣大需求;付不出醫療費用的病人經由醫院轉介給慈濟,補助醫療費用並關照生活所需。

此外,慈濟也與市立醫院合作貧戶眼科治療補助方案,已完

成白內障及水晶體植入手術九百多位、其他眼科手術或藥物補助兩百五十例、配眼鏡兩百位以及角膜移植一例。

聯絡處成立時,人醫會成員只有三人,如今增至四十三人。在義診現場,總可見不同組織人員彼此合作--包括當地慈善團體、醫療院所、民政單位、三寶顏市立醫院醫護志工等;也勞煩四輪傳動車愛好者協助,進入高海拔的山區服務。

彩虹,往往出現在雨後的天空。然,一位在慈濟義診現場執行保護任務的士兵說:「看到不同種族、宗教的人集合在一起,齊心幫助需要治療的貧民、減緩他們的痛苦;這景象宛如彩虹,多美啊!」

不忍拒絕,發好願就會成功

二00一年,三寶顏慈濟志工推動「VP Shunt計畫」--協助腦水腫或腦膜膨出的貧童,免費接受檢查、補助治療。三年多來協助逾七十例。

「此地腦水腫兒童很多,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造成身心永久障礙、甚至死亡。」楊偉順說,腦水腫手術約需五萬到十萬披索(約台幣三萬到六萬元),「這幾乎是一般人家一生的積蓄了。」

慈濟所幫助的第五十八位腦水腫患者喬哈那(Johanna),才三個月大,爸爸以載客摩托車維生,養活一家七口已經很吃力,為了昂貴手術費用更四處求援。後來透過國際殘障協會、報社、三寶顏市立醫院接力聯繫上慈濟。

「每天我都向阿拉禱告,沒想到這麼快就得到回應!」得知慈濟願意協助,喬哈那的父親放心地說。

喬哈那在今年五月治療兩週後就康復,他的故事傳到另一位一歲病童小鵬(Von)的雙親耳中,也向慈濟求助。「從孩子出生後,我們每天存一點錢讓他治

療,但僅能支付檢查費用;不久前,醫師告訴我們要儘快開刀。慈濟是我們最後一個機會了……」

楊偉順說,很多偏遠貧困人家都是把家畜賣了,籌錢到三寶顏求助。「志工們了解到他們看診不易,所以發願:絕對不拒絕這類孩子!」

只是,這項計畫所需經費龐大,對三寶顏人數有限的志工而言,責任不輕。「上人教導我們:做善事不用擔心錢,發好願自然會成功。所以我們仍繼續找尋需要幫助的個案;也總在最需要的時候,有人捐款幫忙。」楊偉順說。

擔子加重,仍編織夢想

儘管楊偉順信仰的是天主教,進入慈濟後,上人並未希望他改變信仰,反而勉勵他要努力淨化人心,「當一位更好的天主教徒。」

去年,他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受證時,別在胸前『佛心師志』的彩帶很輕,可是責任非常重,我了解這個沉重的意義在那裏!」他說,深入體解上人理念,且有三寶顏伙伴們的陪伴支持,讓他愈做愈歡喜、愈做愈自在。

加入慈濟五年,楊偉順的獸醫診所客戶,沒有因為他常常奔波慈濟會務而流失;他結婚十年未有子息,卻在今年如願以償。「太太預產期是六月,五月時有早產現象,醫師雖然打了安胎針,但是寶寶還是急著在慈濟三十八周年慶那天出來當慈濟小菩薩!」楊偉順難掩升格當爸爸的興奮。

楊偉順分享太太生產過程中一段溫馨動人的經歷--

因嬰兒有早產跡象,醫師決定剖腹生產。手術前需備妥十包血。他為太太籌血時,看到有一群人神情焦急,便趨前關懷。得知其中有人的父親要動手術,也需要備血,可是這群朋友的血型不符;楊偉順正巧符合,遂義不容辭挽袖捐血。

不久,當楊偉順聯絡親友前來捐血時,血庫工作人員來通知:「你太太的備血已經有了!」他正覺得奇怪,詢問後才知是剛才那一群人捐的!「我捐了一包血給人家,立刻得到十倍回報;是否能解釋成『捨一得萬』呢?」楊偉順笑說。

說到三寶顏未來的願景,楊偉順認為,義診、救災、發放是階段性的;淨化人心唯有從教育做起,從小孩影響到家庭、從家庭影響到社會。

「希望有因緣能在三寶顏蓋一所不分種族、宗教的學校,讓三寶顏人從小受到慈濟文化的薰陶,長大後都是愛的播種者。」楊偉順微笑說:「這就是我的夢想。」

▲天涯共此情

好腳走好人生路

◎撰文/曹麗雲

〈菲律賓〉

我們沒有腳--
上學讀書的路好遠、
靠人接濟的生活不好過;
多麼希望有個健全的身體,
可以自由行動、賺錢養家,
不用依賴他人……

看見他們沒有腳--
一個家可能殘缺,
一個孩子的一生可能虛度;
大愛復健中心因此啟建,
一隻義肢,
足以讓他們擁有前進的力量、
重塑生命尊嚴。

三十多歲的朱利(Julie)是三輪車伕,兩年前因為車禍失去一條腿,無法再騎車賺錢。接受親友接濟的日子不好受,他沮喪、自卑,躲在家裏不敢出門。

一年前,他拄著自製的拐杖,來到慈濟的「義肢營」;當他一裝上義肢,練習不到一小時就適應了,馬上跨上三輪摩托車,愉快地去「營業」,重新挑起養家的責任。約一年後,太太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二00四年七月十七日,朱利出席慈濟大愛復健中心啟用典禮;志工問他怎麼變瘦了?他說:「一天工作二十個小時,收入卻只有一百三十披索(約台幣七十六元),還不夠給孩子買一罐嬰兒奶粉。」

「需要幫忙嗎?」

「不。慈濟讓我站起來,我已經很滿足了,我不會再要求什麼!」朱利雖然生活拮据,但每次參加慈濟活動,還會拿銅板投愛心撲滿。

慈濟三寶顏聯絡處負責人楊偉順想到,朱利有一雙巧手--在等待安裝義肢的三個月裏,他用薄鋁片和木頭做了一隻有活動關節的「腳」。因此,楊偉順邀請朱利擔任復健中心的義肢技師助理,比照醫院的基本工資標準,給他一日兩百五十披索(約台幣一百四十五元)工資。

「這樣的工作,比起當三輪車伕安全,而且收入增加一倍,足以改善生活。」楊偉順說:「對來看診的病患也是一種鼓勵--殘障的人不是沒有用,也可以做個殘而不廢的人。」

「大愛劇場」的啟示

三寶顏地區有多達六千多名殘障者需要裝義肢。他們或是受到戰亂及爆炸事件波及而殘障;

或因車禍意外、糖尿病、血液循環不良而截肢;也有先天的肢障者,因家貧無法負擔義肢費用。

志工們在深入的醫療關懷中,發現了這個情形;進一步了解,得知市立醫院經費有限,只能以「生命有立即危險」的病人為主要免費醫療對象,無法提供這些不良於行的人們補助。

當楊偉順看到大愛劇場「別來無恙」的男主角,因病截肢而意志消沉的劇情,聯想到--一個小孩如果因為殘障,怕被同學取笑而不去上學,會影響他一輩子;一個承擔家庭生計的人,若因殘障無法外出謀生,會影響整個家庭……

因此,二00三年二月四日,三寶顏聯絡處首度與麻哈維爾基金會(Philippine Mahaveer Foundation)、菲律賓骨科醫院、三寶顏市立醫院合辦「慈濟義肢營」(Tzu Chi Jaipur Foot Camp),免費為貧窮的殘障者製作、安裝義肢及復健。

慈濟負責找出需要裝義肢的人、籌募經費、聯繫相關單位、接送醫事人員;菲律賓骨科醫院及三寶顏市立醫院負責印模、安裝、復健等專業;麻哈維爾基金會則提供義肢材料及機器。

義肢營舉辦首日,即有一百多人請求幫助。由於人體會隨著時間變化,小孩會長高、成年人會變胖或變瘦,安裝義肢最恰當的時間為印模後三個月內,在這期限內安裝,若遇問題尚可調整,時間若過長則較難解決。因此,在為三十多人印製石膏模型後,巴瑞多醫師(Dr. Laly Berredo)表示,受人力及材料限制,這三十多組義肢就需要六個月製作,而且他們還必須到其他需要義肢的地方協助,建議不能再幫更多患者印模了。

儘管如此,無法得到幫助的殘障者失望的神情,卻教醫師們心軟,只好答允:「我們會再回來。」他們果然信守承諾,四度前來義肢營,為七十八名殘障者完成義肢安裝及調整。

「這在其他地方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楊偉順說,因為全菲律賓需要義肢的殘障者太多了,

麻哈維爾基金會和菲律賓骨科醫院人員的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原則上一個地方只能去一次。

求一個扭轉困境的機會

來到慈濟義肢營求助的人,往往所求不多,只希望能用雙腳走路、恢復工作和上學。楊偉順打開他的記憶,娓娓說著--

有一位在餐廳工作的服務生,某天上完大夜班回家的路上,被喝醉酒的人開車撞傷,由於腳部受傷嚴重,醫師建議截肢。然而,截肢手術需要一大筆錢,肇事者已經逃逸,得不到任何賠償;截肢後,不容易找到工作,他還有妻兒要養啊!

車禍發生後一年,他來到慈濟義肢營,醫師為他截肢、裝上義肢後,回到原來的餐廳工作,讓這個幾乎斷炊的家庭恢復生機。

穆罕默德(Mohammad)是在第二次義肢營時聽到電台廣播來的。量好義肢模型後,要等三個月才能安裝,慈濟先借他一支拐杖使用。他回家後,找來木棍做出一隻「腳」,刻上腳趾頭、還畫上腳毛。

「可以想見,他是多麼渴望能擁有『真實』的腳!當他裝上我們為他做的、幾可亂真的義肢時,他開心滿足地笑了!」楊偉順說。

穆罕默德約三十六歲,住在離三寶顏約一個小時船程的小島,那裏的治安不好,可說是綁匪的「大本營」。在這樣環境長大的他,從小就被灌輸「仇恨」、「暴力」思想,在一次和政府軍武裝衝突時中槍殘廢了。他在義肢營還遇見當年戰場上相互廝殺的敵人,今日都因受傷變殘廢,接受慈濟的幫助。

「穆罕默德裝上義肢後,沒有再回來調整過。不知道他現況如何?只希望他能做個守本分的人。」楊偉順說。

一些先天殘缺者,需要動手術截去部分殘肢才能安裝義肢,志工很佩服他們的勇氣;更發現到孩子們的忍耐度比大人還強,他們堅持把握跨步向前的良機。

爆炸受害者、殘障士兵,也在此重新邁步,還獲得志工傾聽心聲;一些擔心會被排斥的游擊隊隊員,更在感動之餘吐露自己不為人知的身分,也謝謝志工的平等對待。

一位貧窮的殘障者,從不曾買鞋穿;他想,就算有錢買鞋,也只能穿一隻,太不划算了!因此十三年來都打赤腳。志工看著他腳底一層厚繭,很是心疼。當拿到志工送他的鞋時,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生命中第一次站起來走路

期間,志工遇到許多媽媽因為買不起拐杖或輪椅,長年背著殘障孩子過生活。在為孩子裝設

義肢之前,志工會提供拐杖,教導他們如何使用。孩子們為自己能夠獨立感到興奮,很快地就學會使用拐杖走路。

「過去因為先天的缺陷,他們曾被同輩無情的嘲笑,無法與人競爭,不是輟學就是極度自卑。慈濟給了他們義肢,幫助他們在生命中第一次站起來走路;這一點小努力不僅讓他們知道有人在乎他們,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繼續前進的力量。」楊偉順說。

第一次義肢營時,一位又瘦又黑的太太,背著五歲的女兒查麗蒂(Charity)來求診。

查麗蒂右腳膝蓋以下畸形,因為她很喜歡上學,雖然父親靠種菜維生,僅夠一家勉強糊口,還是讓她上幼兒學校;媽媽每天背她走一公里的路去學校。

「老師說畢業典禮那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衲履足跡

2004.10.01 讓清流變主流

◎撰文/釋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蓮萬蕊

阿嬤的「自由業」

◎撰文/郭慈烘 攝影/鄭建福

以前,阿嬤布滿皺紋的臉龐,
有著訴不盡的「苦」;
如今,
拾荒不只顧肚子,還為了幫助苦難人,
她的臉上總是展現出孩子般的笑顏。

喪子喪夫,日子雖然艱辛,
她卻看到還有人比她困苦;
粗重的工作換來助人的善款,
阿嬤從不喊累,
「我的生活過得去,現在也還做得動,
而且靠自己其實很自由啊!」
年近九十的老人家,
用行動寫下一個「手心轉向」的動人故事。

陽明山山腳下,一間不及人高的破舊矮屋,深藏在幾棟公寓後;不用抬頭,就可以看到拼湊的鐵皮屋頂上,壓著木頭和磚塊。

兩部放著紙板的推車,分立門的兩側,好像守衛著這個家的老主人劉阿順阿嬤,以及與她相依為命的十六歲孫女。

這天,三位慈濟志工照例為她帶來了每月生活補助金。阿嬤突然表情鄭重地說:「有一件事情,要和你們商量。」

阿嬤緩緩說道:「我在大愛電視上看到很多人過得比我還艱苦,還聽了你們常跟我分享的貧苦個案。我想了想,自己再節儉些,每個月可以捐一點錢來幫助別人。」

志工們好感動又好心疼。廖慈龍說:「阿嬤!您要幫助人,這分心實在偉大。不過,這樣會不會造成您生活上的困難?」

「這些只是一點點。」阿嬤掏出兩百元說:「這個數目只是暫時的。以後我紙板多撿一些、多賣一些,我再多捐一些。」

這些錢,不知道得讓阿嬤走過多少棟大樓、撿多少紙板才能賺來;而這一念心,又是多麼令人佩服!

省吃儉用,另有打算

回首阿嬤的一生,都是在「窮苦」中打轉。

老伴在世時,每天清晨六點多,夫妻倆就出門撿拾破銅爛鐵。中午回家吃過飯後,下午兩點又出門工作,直到晚上六、七點,天黑了才回家。

阿嬤七十六歲那年,唯一的兒子突然過世。之後媳婦離家,留下四歲的孫女,兩老只得挑起撫育之責。未料不久阿嬤跌斷了手臂,休養期間無法撿回收物,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經人提報,成為慈濟長期照顧戶。

七年前,阿公因嚴重氣喘住院,一個多月後往生。八十二歲的阿嬤悲痛之餘,還是得打起精神出去拾荒。在政府與慈濟補助、兩位養女和左鄰右舍的幫忙下,日子拼拼湊湊總算過得去。

每回慈濟志工來訪,總是噓寒問暖,關心孫女的近況,分享上人的開示和志工活動中所看見的感人個案。阿嬤聆聽的眼神裏總是充滿感動。

儘管生活依然貧困,阿嬤卻想盡辦法省吃儉用,原來她另有打算--她也想當手心向下的人。

今年元月,阿嬤成為「慈濟會員」;九月主動要求慈濟停濟,結束十二年的生活補助。雖然如此,志工仍常來探望。

生活簡單,知足最樂

入秋的十月午後,有微涼的寒意。

「阿嬤!」廖慈龍一邊喊道,一邊推開虛掩的斑駁大門,幾位志工也跟著踏進小庭院。個子瘦小的阿嬤立即從左側昏暗的房間裏出來,引領大家到客廳。

「請坐!請坐!」一位正在擦拭凳子的七十歲婦人招呼著,五、六張凳子頓時將窄室塞滿了。阿嬤笑著介紹:「她叫作黃素琴,是我養女的大嫂,就住在附近,真多謝伊來幫忙!」

志工將帶來的禮物輕輕放在一旁的小桌上,接著遞上前個月的善款收據:「阿嬤,您生活過得這麼簡單,還發心每月捐錢,真正了不起!」

「這些只是淡薄仔啦(一點點)!」阿嬤又從口袋取出兩張紙鈔。這個月,阿嬤竟然捐出一千一百元!

阿嬤表示:「我想自己的生活還過得去,捐出這些錢,可以給更需要的人。看到別人過得辛苦,自己的心肝也會很痛啊。況且這些是本分事,不做不行!」阿嬤眼角布滿魚尾紋,清明的目光在昏黃的燈光下閃爍著。

志工跟阿嬤說明:「這一百元是用孫女名義捐;這一千元分別捐入大愛之友、國際賑災、建設基金。阿嬤真是和全世界都結了善緣喔!」

鄰居好心,阿嬤感心

時鐘敲過兩響,阿嬤準備出門做回收,志工們起身告辭時再三叮嚀:「您要多小心喔。」

阿嬤身手靈活地推著一部推車,黃素琴戴著斗笠、推著另一部跟隨在後。

對街雜貨店的年輕人何文釗,看到阿嬤走過,豎起大拇指表示:「阿嬤很勤勞,每天都做回收,實在令人尊敬;所以店裏的紙箱、寶特瓶、鋁罐都特別留給她。阿嬤平時也很關心我,我爸媽不在時,她還會送便當給我吃呢!」

經過幾畦種著空心菜、茭白筍的菜園,園間三、兩隻白鷺鷥佇立,阿嬤無視於這分閒逸風情,愈走愈快。迎面一位騎著腳踏車的中年男士停下來招手。

在附近公司上班近二十年的王文琪說:「這附近的人幾乎都認識阿嬤。我們公司的紙箱、紙板固定會送給阿嬤。如果量很多,我就直接送到阿嬤放回收物的空地。」他指著前方說。

來到空地前,阿嬤和黃素琴先卸下推車上的紙板,又推著空車來到轉角一家水果店前。

阿嬤熟悉地鑽進只能容身一人的空間,取出一張張已拆平的紙箱;黃素琴接過來放在推車上,放滿後,再推到空地上堆放。待所有的紙箱都載完後,阿嬤拿起掃帚前後打掃,連一小片紙屑都不放過,才和店家稱謝道別。

正在顧店的林先生說:「老闆有交代,店裏紙板都要留給阿嬤;如果有人來收購,賣的錢也要給她。以前都是阿公和阿嬤一起來,阿公過世後,阿嬤就說她要繼續完成阿公的任務。」

阿嬤滿懷感恩地說:「要不是這些好鄰居留給我,我真的是沒得撿,感謝大家的好意。」



以前,覺得阿嬤布滿皺紋的臉龐,有著訴不盡的「苦」;如今,拾荒不只顧肚子,還是為了幫助苦難人,阿嬤的臉上總是展現出孩子般的笑顏。

兩位養女多次要接阿嬤同住、安享老年,阿嬤的回答是:「我現在還可以做,等到不能做了再說吧!而且,靠自己也很自由啊。」

阿嬤明年就要九十歲了,耳聰目明,風雨無阻地天天做回收。問阿嬤年紀這麼大做這種粗重工作,不累嗎?

阿嬤想了一想說:「不做,又能怎樣?其實習慣了就好!」呵呵的笑聲,在車來人往的街頭迴盪著。

▲心素食儀

許黃不碟的養生哲學--自然的,最好!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關於「養生」,許黃不碟有其獨特妙法--
用心,挑選合宜食物、養成運動習慣;
放下,煩惱不來,心裏就不會累積毒素;
分享,將憂愁多慮轉化為正向熱心,關心身邊的人。
養生之道,師法自然,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要直心坦白;
許黃不碟說:「自然的,最好!」

豆渣兒養成的竹筍嫩黃黃的;溢著香的削皮蓮藕透著粉白;泛著紫紅色的有機莧菜,是清早自社子島摘來的,帶水似地躺在廚房流理台上。

一早,走進日頭斜照的台北市八德環保站廚房,香積志工許黃不碟手邊等著煮數道菜。她指著身旁一樣樣鮮嫩菜蔬說:「這些可都是不含農藥及添加物,充滿『活力』的有機蔬菜

喔!」

精神飽滿、笑容燦爛的她,順手打開悶在鍋中、在家燉好的淮山、芡實、茯苓、薏仁、蓮子與當歸補湯,溫潤芳香的藥草味瞬間漫散在空氣中……



藥草的香氣,陪伴著許黃不碟自小到大。

北港長大的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貧血、臉色蒼白、容易盜汗、暈倒,初中畢業時的體重才二十八公斤,看起來像個小學生。瘦弱不堪的身體讓媽媽很擔心,帶她四處求醫。

長年往返西醫診間,許黃不碟對病情診治流程瞭若指掌,第一次看中醫的經驗卻最教她印象深刻。「那位中醫師已年屆八十了,卻氣色紅潤、記性清楚、聲音宏亮,毫無老態。他仔細問我生活症狀,把脈、觀舌,依我的體質、狀況調配藥方。」

過去如「藥罐子」的病弱身體,在兩年的中醫調養下,一點一點地強壯精神起來。因此,她非常信任中醫的滋補療法,中學畢業後還去進修中醫學理。

一九九六年受證慈濟委員,許黃不碟隔年即加入慈濟人醫會,以研習多年的中醫基礎,協助整理中藥材。

人醫會義診總是得上山下海,奔波於顛簸路途常讓志工們身

體不適。「剛開始我跟大家一樣,每回都暈車。」或許是因為注重藥膳飲食和運動保健,身體打下好底子,教她很快便能適應。

濱海的台北縣石門國中禮堂,陽光與海風自敞亮的窗邊進來。各科門診依序環個圈成為動線。時候尚早,前來看診的民眾稀稀落落。許黃不碟穿著一身淨白,在候診處與藥材配置處奔波。

她拿著藥給一名患有風濕宿疾的爺爺,一邊囑咐用藥方法,一邊分享保養方式:「你可以按壓足三里穴補氣、三陰交穴補血,要避免吃寒性的食物如香蕉、筍子,平常要多做運動才會好喔!」

許黃不碟將所學到的關於食補、穴位按摩、運動等知識,與每位患者分享,在細細叮嚀中耐心示範。她也是親朋好友的健康諮詢,她最常強調的就是:「看病吃藥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日常飲食中改變習慣,才能回復健康」。

【堅持 吃對食物】

什麼是「對的食物」?
順應時節,
選擇無農藥污染的食材,
烹調時簡化調味,
食物的本來味道自然呈現。

依著在中醫藥理方面的心得,許黃不碟對於日常飲食,有格外妙方。

斜切著新鮮採收的嫩筍,刀痕過處溢著水光。她用刀尖刮去剛成雛形的竹節,低聲說道:「人就跟筍子一樣,要實在才會甜。」果然,我嘗了一口這準備棄置的筍節碎末,沾了滿喉的苦澀。

轉身,提著瓦斯槍,她戰戰兢兢地將爐火點燃,隨即搬上大鍋鼎、倒油。熱了油鍋後,乾脆地倒下冬瓜切塊;稍捏了分寸,灑下三大匙紅糖,鏟著瓜塊使之均勻受熱。澎湃金油滾,冬瓜愉悅地跳動著。

還有一道素排骨紅麴麵,是許黃不碟的拿手菜。自行研發的素排骨摻雜多種材料,嚼來香軟化口;配上紅麴麵甜而健康;加了香菇、白菜、九層塔等配料,紅灩灩的蕃茄高湯裏,麵條豔、葉翠綠、菇素白,漂亮色相令觀者莫不心動。吃將下去,清淡中散發細膩甜味,味色兼而有之。

廚房生活是許黃不碟深埋血液裏的記憶,自小有著深深眷戀。還是小學生就會翻食譜學做菜,一直學習鑽研至今,對食材、烹飪技巧、調味方法更為考究,不放過每個細節。

「我做出來的菜總是與眾不同。」因師習中醫、講求自然療法、茹素二十年,加上烹飪廚

藝,她便自行開發結合健康與美味的素食藥膳。

「我的原則就是『愈自然愈好』!」加入慈濟後,她將此堅持帶入香積工作,與「心素食儀」理念不謀而合。

家中三坪大的廚房牆上,貼著一張食物屬性表,「我常看著這張表來配菜,調配食物的燥寒。並且選最當季的菜色--因為當季,所以產量大、價格便宜;因為當季,符合自然韻律,順時食用,不會在人體累積毒素。」她說,吃進健康的食材,人體自然健康。

許黃不碟對於膳食的高度要求,源自於自家種菜不灑農藥、讓蔬菜保持天然甜味的經驗法則;加上後來學習自然療法,自成一套烹調原則--選擇當季有機、不含添加物的食材,調味少一點、口味清淡一點,烹飪過程講究中藥的五行生剋、搭配口感的甜澀調方,就能吃得美味、健康又營養。

北市中山大同區內大小慈濟活動及義賣園遊會的香積任務,許黃不碟的好手藝自不被冷落,「想不到素食能那麼好吃又健康!」是眾人給她的回饋;而且常有人向她索取食譜,學習如何充分利用食材、搭和調味,以營造出不同的特色風味。

【養生 由裏到外】

身心保健怎麼做?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多助人、常運動,
透過志工服務,創造快樂心情。

每天清晨六點,許黃不碟與一群同樣喜好太極拳的慈濟伙伴,在家裏附近的小公園裏練功。

同時學習氣功、八段錦的她面色紅潤,很樂於分享穴位按摩、運功調息的方法,總是興致勃勃地對人說:「也歡迎你一起來做!」以運動來調和身體與陰陽五行的諧和性。

加入慈濟轉眼已經十年,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學會不要煩惱,學會了自然直心地與人相

處。」

許黃不碟說:「以前的我,是個嚴謹多慮的人,事情如果沒有做完,我就睡不著覺。」除了公司的會計工作,還要打理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教導兩個孩子,生活總是忙碌;況且她的要求還是「高標準」的。因此,緊繃的生活壓力下,不僅累壞了身體,家中氣氛也僵硬。

之後在人醫會與香積服務中,她充分運用興趣與專長,為眾人的健康加分。她在烹飪中用心,並照顧周遭的人,把煩惱的多愁轉化為正向的熱心關懷。她慢慢放下凡事都要計畫的「高度控管權」,在性格上也採「自然養生」之道。



蓮香素排、鮮炒青江菜……八菜一湯漂亮上桌。環保志工們依序打菜,有人連吃三碗,滿足地坐在階梯上吹風。

許黃不碟請問大家的意見:「好吃嗎?」志工們拉高嗓門回應著:「師姊煮的真好吃,如果有剩的,我還想打包回家呢!」教許黃不碟含蓄地笑著。

我吃下一塊燉煮如血脂玉般色澤的冬瓜,溫軟微甜而帶有素蠔油鹹味的外層,香濃提味,嚼化開了,又溢出透白而汁液滿載的原味,一種內蘊清爽的味道。

「自然」是許黃不碟的養生哲學,不僅是講求自然的飲食、自然的運動、自然的保健,更是她如何看待生命、如何與人相處的原則。

而最自然的「自然」,不外乎「多用心」……


【蓮香素排】

材料:素肉醬一斤、蓮藕三節、青椒四兩、紅蘿蔔四兩、鳳梨四兩、老薑少許、太白粉

素排骨外皮配料:肉桂粉、百草粉、胡椒粉各少許,玉米粉二兩、醬油、香油、糖、蕃茄醬

做法:

一、 先洗淨蔬菜,切塊備用,蓮藕切成長條狀

二、蓮藕條糊上素肉醬與外皮配料,用中火炸成金黃色,即為素排骨

三、少許薑末爆香,青椒、紅蘿蔔、鳳梨入鍋快炒

四、太白粉加水勾芡,最後加上素排骨拌炒

(攝影/顏霖沼)

【桔香青木瓜】

材料:青木瓜兩斤、金桔一斤、檸檬半斤、 醃漬櫻桃數顆、紫蘇梅汁五十CC、蜂蜜一百CC

做法:

一、將金桔與檸檬榨汁,加入紫蘇梅汁與蜂蜜

二、一千CC水煮沸,待涼後放入冷凍室

三、將青木瓜削皮,刨成薄片,用鹽醃過後將汁液擠乾,直接加入一千CC水中冰鎮

四、冰鎮一小時後,將木瓜薄片拿出瀝乾,放入盤中,倒入金桔檸檬汁,切櫻桃片配色

五、木瓜薄片吃完後,金桔檸檬汁可沖泡熱水飲用

療效:紫蘇梅可調整胃腸功能,金桔檸檬對氣管呼吸有療效,可預防感冒

(攝影/顏霖沼)

▲期待你長大

孩子的笑 母親歡喜的淚--新加坡兄妹跨海求醫

◎撰文/黃秀花

一場罕見疾病,讓他們的成長嘎然而止。
才五歲,跑跳自如的年紀
轉眼間就失去了邁步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剛學會寫字卻愈來愈握不住筆;
黑夜裏,媽媽抱著孩子搖呀搖地,
只願疼痛在懷裏沉寂。

五個多月前,
他們哀號痛苦地躺在擔架上,
被抬上飛往台灣的班機;
五個多月後,
他們安穩「坐」在返回新加坡的班機上,
可以欣賞窗外藍天。
過去宛如一場惡夢,未來還有一段長路,
兄妹倆在家人及社會大眾的愛中,
容光煥發重新起步。

罹患罕見疾病「遺傳性腦神經系統退化症」的潘勁揚、潘姿齊兄妹,在台灣花蓮慈濟醫院接受了五個多月的治療,十月二十七日出院返回家鄉--新加坡。

一抵達樟宜機場,立刻受到大批群眾熱情包圍。慈濟志工一字排開,高舉著「歡迎勁揚姿齊回家」海報;兩兄妹的母校新華小學二十多位師生,也送上縫製的卡通圖案;還有阿嬤、姑姑、舅舅和阿姨們特地包一部巴士來……一時之間,鮮花、玩具交錯飛遞,場面熱鬧歡騰,兄妹倆笑得合不攏嘴。

去國五個多月,勁揚和姿齊變得很不一樣,「哇!勁揚長高了!」「看!姿齊變得好漂亮啊!」人群中夾雜了讚美和歡呼聲。

十四歲的勁揚原本削瘦的雙臂變得粗壯有力;十歲的姿齊,臉像紅蘋果般圓潤,咧嘴笑時露出潔白的牙,煞是美麗。

返抵義順區的家,十多位親戚來為他們慶賀「重生」。八十歲的外公說,看著他們出世,從躺著、爬行到可以走路;又看他們生病後,從走路、爬行、惡化到臥床,很是無奈。「不過,現在又可以開始學走路了!」

回到家,第一晚全家好眠。潘媽媽笑著說:「這是第一次在家裏能一覺到天亮。」這個家,不再聽聞姿齊徹夜的痛苦呼喊,潘媽媽忍不住說:「好滿足。」兄妹倆則認為:「回家的感覺真好!」

在熟悉的家一覺醒來,將面對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但願終有一天,潘氏兄妹可以自由行走、獨立生活,創造生命的春天。

【怪病磨人】
睡個好覺都是奢求

九年前、勁揚五歲,走路開始不對勁,連踢到小石頭都會跌跤。帶他就醫檢查,醫師表示是遺傳基因所致,無藥可治。

轉做復健兩年,不但沒有起色,甚至阻止不了肢體的快速退化,最後復健師不得不說:「對不起,我們幫不了他……」勁揚的雙腿漸漸無力,需靠輪椅代步,終至無法站立、只能臥床。

妹妹姿齊也是五歲發病,同

樣從雙腿癱軟無力開始,病情惡化的速度甚於哥哥;不但終日躺在床上,去年底開始還不時出現嚴重抽搐。

每當抽搐一發作,姿齊全身便向後反弓呈S型,雙臂後拉、肌肉緊繃、手掌內翻外拐、雙腿僵硬無法伸直,還伴隨劇烈的疼痛。即使吃了安眠藥仍無法入睡,直哭喊著痛、要媽媽抱。

「沒有任何安眠藥或鎮定劑,可以讓她安靜躺半小時!」潘媽媽心疼地說:「我不斷變換姿勢抱她,看怎樣才能讓她舒服一點。通常她會在兩天兩夜沒睡後,第三天睡個兩、三個小時,之後又開始抽痛。」

女兒的病隨時發作,潘媽媽無法休息,看著女兒受苦,更是心如刀割。

後來,潘媽媽的姊妹們也輪班幫忙照顧,讓她有喘息的機會。「要抱已經這麼大的姿齊並不容易,得費很大的功夫!」大姊說,起初不懂技巧,根本撐不了一分鐘,後來才逐漸磨出心得,但每隔五分鐘還是得放下來。「我最高紀錄是抱半個小時,再久就沒辦法!真不知她媽媽那來的力氣,能一直抱下去。」

二姊也說:「姿齊的媽媽最怕晚上,尤其到了半夜,大家都走光了,只剩她一個人獨抱姿齊,又惦念先生工作辛苦,不忍叫醒他幫忙,那種恐懼和孤寂感豈是旁人所能體會……」

不要說抱人的人辛苦,連被抱的人也覺得痛苦;有一次,姿齊竟哀求媽媽把她從十樓住家摔下去!

乍聽女兒的要求,潘媽媽備受驚嚇,但她沒有哭,反而鎮定地說:「如果你現在死了,那麼這幾年的苦都白受了,下輩子一

定會重新來過。這樣你要嗎?」

「而且,就算把你丟下去,被樓下的大叔接到了,一定會再把你抱上來……」令人悲傷的處境,潘媽媽卻以幽默言語化解。姿齊反而被逗笑了。

【媒體關注】
誰能救救這對可憐的孩子?

兩兄妹剛發病、還能上學時,潘媽媽到校全程陪讀、貼身照顧;後來兄妹倆上學時間錯開,姿齊上午班、勁揚下午班,媽媽上下午都要來回奔波,很辛苦。

早上,潘媽媽騎腳踏車先送姿齊上學,勁揚獨自留在家,她把電話設定好放在勁揚手邊,雖然他的手會抖,但至少還能動,如遇緊急事情,按下重撥鍵就能聯絡到她。

有一次,勁揚突然想上廁所,要按電話鍵時,一不小心竟跌落床下。潘媽媽回到家看見兒子倒臥在地、不斷哭泣,心裏實在不忍……

後來,兩兄妹連坐都坐不直了,才不得不輟學在家。

為了醫治孩子的病,夫妻倆遍尋中西名醫,甚至奇人異士也不惜一試,「只要聽說那裏有好的氣功師傅、那間廟的神明很靈驗,不論多遠,我們都去。」還曾經到馬來西亞、泰國去求助「神醫」。

不論正統西醫療法、另類療法還是神奇療法,「我們很有耐心,每一項治療都花上七、八個月,甚至一年,並不是試了一兩個月沒效果就放棄。」潘媽媽說,只是結果依然罔效。

儘管潘媽媽始終樂觀,但孩子的病情日益加劇。就在去年,長期幫兄妹倆看病的醫師發出警訊:「你們要有心理準備,這種病會慢慢影響到呼吸,孩子很可能就這樣走了。」

焦急無助的潘媽媽,決定接受親友的建議,透過媒體求援,「看究竟能不能找到有能力的人來救救我的孩子!」

今年二月,新加坡《新明日報》斗大的標題寫著「群醫束手無策加上父母的堅持與不捨」,引起新加坡社會一片關注與討論。文中描述「姿齊喪失求生意志,請求母親把她摔下樓」,令人看了鼻酸;一連九天,電視台重複播放兄妹倆扭曲變形的身體、淒厲的哭叫聲,更讓觀眾跟著焦急。

一時之間,捐款如雪片般飛來,是潘媽媽始料未及的,很令她感動;但她最需要的,卻是「救命恩人」能夠出現……

慈濟新加坡分會訪視社工林祖慧留意到了潘氏兄妹的報導,她腦海中閃過一個印象--台灣花蓮慈濟醫院曾治癒一位罹患腦

性麻痹、合併癲癇症的小女孩,與潘氏兄妹的症狀頗類似。

因此,林祖慧將潘氏兄妹的資料,送回花蓮本會轉慈濟醫院參考。經院方研究及討論之後,認為值得一試,至少症狀有可能獲得一定程度改善。

於是,林祖慧與幾位志工到潘家拜訪,說明花蓮慈濟醫院有意幫忙。三月間,潘爸爸和潘媽媽的三哥專程赴台,聽取院長林欣榮詳細說明可能的治療方向。另一方面,原先不了解晶片植入手術的潘媽媽,心中充滿擔憂,但在仔細看過慈院治療的那位小女孩--徐薆倫的治療影片後,疑慮大大降低。

四月,姿齊的病症愈來愈嚴重,潘媽媽急切地致電林祖慧:「快!請盡快安排我們到台灣!」

【來台求治】
平靜不再抽動的感覺真好

五月三日,勁揚和姿齊在父母和新加坡慈濟志工護送下抵台,住進花蓮慈院。

經一連串核磁共振(MRI)、正子造影(PET/CT)及基因檢測後,證實兄妹倆罹患的是「罕見遺傳性腦神經系統退化症」,與新加坡醫師的判斷一致。

由於基因突變,導致體內鐵質無法代謝,沉積在腦部,造成神經系統不正常放電。表現在姿齊身上的病徵是肌張力不全、肌肉及神經緊繃,不停地抽搐。

醫師決定在兄妹倆腦深部的蒼白球內側(Gpi)植入晶片,施以深層腦部刺激術(DBS)及調電治療,改善不正常放電現象。

五月十九日先為姿齊植晶片。負責手術的陳新源醫師表示,植入晶片開機後,電力的作用就很明顯;姿齊原本抽搐扭曲的身體立刻舒緩下來,也能安然平躺;更重要的是,抽痛的感覺遠離,姿齊會笑了!

「終於不用再一直抱她了,我覺得好輕鬆!」潘媽媽彎起手肘、展示臂膀說:「看!我都抱出肌肉來了!」那結實的手臂肌肉,正是母愛的「印記」。

看到妹妹植入晶片後症狀立即改善,勁揚也躍躍欲試!醫師六月二日為他植入晶片。

勁揚的右手原本因無法自主控制抽動,總是放在褲子裏,術後不久即可伸出自在擺放;緊繃的肌肉也在電極刺激下漸有舒展,甚至還能張開手指,與人玩「剪刀、石頭、布」猜拳遊戲。

勁揚還有一大進展--原本因抖動以致說話含糊不清的問題,也獲得解決。這下勁揚可樂了!講話突然變清晰的他,一有機會就出謎語給人猜。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什麼『ㄎㄚ』(閩南語,腳的意思)最大?」考

倒一堆人。當他說出答案是「土ㄎㄚ」(閩南語,土地之意)時,大家都笑彎了腰。

勁揚還喜歡找人比腕力,醫師、志工都是他挑戰的對象;而大家都會很配合地「輸」給他,樂於當他的手下敗將。

看到孩子的病情大有起色,父母很是欣慰,喜悅全寫在臉上。

【如釋重負】
復健路上,媽媽的愛始終相伴

手術傷口復原後,勁揚和姿齊每天兩次的復健療程正式展開--物理治療,訓練他們坐立、翻身、平衡等四肢運動;職能治療則訓練手部的細微功能,如控制抓握東西方向、書寫、進食等。姿齊另外增加語言治療項目,訓練正確的發聲技巧、掌握吐氣的流暢。

對於復健師排定的課程,兩兄妹做得很勤。隨著時間過去,他們身體功能改善的程度也愈來愈好。

姿齊因肌張力漸獲紓解,嘴巴不再張得那麼開,咀嚼功能大有進步,不用再吃搗碎的食物;又掌握到吐氣的技巧,漸能發出幾個簡單的字詞,如「喝水」、「走走」等。

「姿齊常會不預期地講出一些話,讓我感到很吃驚!」潘媽媽說,有次姿齊看到熟悉的人開門進病房,突然清楚地叫出對方的名字;但若刻意要她講,她反而會因緊張導致肌肉繃緊,說不出話來。

對此,語言治療師陳佳惠特別加強她的發聲練習,教她放鬆肌肉的方法;並使用彩色圖卡,或是請年紀相仿的小朋友與她對話,增加她的學習興趣。

在遊戲中復健,最容易收到效果;職能治療師王貽宣,因此常藉著五子棋、電動玩具等,讓兩兄妹練習手部的細微動作。

勁揚這方面的進步最大。經過幾個月的練習,他漸漸能握湯匙舀飯、拿筆寫字、摺紙青蛙和紙飛機。

「我做夢也沒想到,從小學二

年級開始到現在,六年沒握過筆的他,竟然能再次提筆寫字!」儘管字體歪扭不齊,卻教潘媽媽備感欣慰。

四個月的復健過程中,兄妹倆吃盡了苦頭,但成果卻是有目共睹。勁揚因勤練拉筋,臂力和腳力都大為增強,穿上背架後,可以坐上二十分鐘;若有大人牽扶,還可站立、走幾步路。姿齊進步更快,不但動作靈活,只要有人輕輕扶住腋下,就能走得不錯;若有輔具,她可自行站立超過半小時。

「母親的陪伴,是他們進步的最大力量。」物理治療師劉盈綺說。

每當治療師在幫勁揚做拉筋動作,或攙扶姿齊練習走路,潘媽媽都蹲在旁邊,一方面為孩子加油,一方面專注地留意各種小細節,「回國後,我可以接手繼續幫他們做復健。」



從孩子發病迄今,算來已有九年了,潘媽媽不曾為照顧孩子掉過一滴淚。她不肯認輸,日子過得再苦,也會咬緊牙根、堅強走下去。「我沒時間傷心,照顧他們就是我的責任。」潘媽媽說。

但當這一家人從台灣返抵新加坡,親友們上前擁住她時,她忍不住情緒激動、熱淚盈眶。

「自始至終,我都不放棄治療勁揚和姿齊!感謝新加坡人給我們幫助和鼓勵,也感謝慈濟醫療團隊竭盡心力醫治我的孩子,讓他們得以重拾笑容……」

回首來時路,潘媽媽感覺好像走了好長、好久,雖然辛苦,卻不覺疲憊!因為這一路上有人陪著她,包括家人、親友、牽引他們來台的慈濟人,還有許多不知名、捐款幫助他們就醫的新加坡民眾。

潘媽媽說:「我從沒想到會來台灣,更沒想到我的孩子能在慈院得救,踏出重生的第一步!即使孩子走得還不穩、只是剛開

始的一小步……」

「孩子的一小步,其實是母親多年來的心血灌溉累積而成。」協助潘氏兄妹來台醫治的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表示,勁揚和姿齊能有今日的進展,母親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

「從她的眼神中,看不到一絲絕望!即使孩子已經病得很嚴重,她仍然和他們說說笑笑,紓解他們的痛苦;所展現出來的堅強、毅力和樂觀態度,實在讓人敬佩。」劉濟雨說。

「通常照顧一個重症病人,就已經很辛苦了,更何況她要同時照顧兩個!每天看她抱著孩子上下病床好幾次,一下子幫姿齊餵飯,一下子幫勁揚解便,真的很不簡單!」慈院志工張紀雪說,勁揚和姿齊雖然臥床多年,但身體保持得很乾淨,心情也很樂觀開朗,這與母親很用心地在照顧他們有關。

離台前夕,慈院為他們舉辦歡送會。當姿齊在旁人輔助下,餵媽媽吃蛋糕時,潘媽媽的淚水差點要奪眶而出;再轉頭看著勁揚,想到他曾一字一句對她唱出慈濟歌曲「最美的笑容」,作母親的內心早已笑開!

雖說,病人的微笑最美;但一路相伴、照顧他們的母親,更是偉大啊!

減緩抽搐及肌肉僵硬症狀「DBS術」告捷

◎撰文/黃秀花

勁揚和姿齊罹患的「遺傳性神經系統退化疾病」(Hallervorden SpatzSyndrome)十分罕見,醫學文獻上只有五例;兩人是目前發病年齡最小的患者。

致病原因是患者體內一組基因的維他命B在轉化時出現問題,致使鐵質無法代謝,沉積在腦深部「蒼白球」,破壞神經系統。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解釋,神經控制肢體運動有兩大系統:一是負責傳導大腦命令的「椎體路徑」,另一是具有修飾及協調動作的「椎體外路徑」。兄妹倆身體不斷抽扭、肌肉無法自主收放,正是「椎體外路徑」出問題。

慈院神經內科醫師林聖皇比喻:「就像是電腦程式亂掉、路線銜接不對,而出現的短路現象。指令本來是要控制手,卻牽動到其他的神經和動作。」

由於全球醫界對此症治療經驗有限,慈院醫療團隊格外謹慎,計畫以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治療兩兄妹;也就是於腦部植入一套電極刺激系統,傳輸微電流以刺激特定區域,達到治療之效果。

就在為潘氏兄妹擬定治療計畫的同時,醫療小組發現國際權威的《Neurosurg》神經外科醫學雜誌今年四月間有一份病例報告--患有遺傳性腦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名三十多歲男性,經美國賓州醫院神經研究中心植入晶片、進行DBS治療,一年後患者的肌張力不全問題獲得百分之八十的改善。

此報導加深了慈院醫療團隊採用DBS的決心。姿齊和勁揚也因此成為全球罹患該病且植入晶片治療的第二、三例。

醫療團隊為兩兄妹腦深部植入晶片通電,位置設定在蒼白球中間靠後的部位,距離視神經只有零點二公分、距手腕神經只有零點四公分。慈院巴金森氏症治療暨研究中心召集人陳新源醫師表示,為了避免觸碰到這些神經,在執行手術時以全方位導航手術系統、細胞微電位記錄等多種精密儀器輔助。

兩兄妹在植入晶片、通電後,身體馬上不再抖動;五個月後,勁揚的手腳肌肉張力改善了百分之五十八,姿齊則改善了百分之六十七。

對於潘氏兄妹術後的顯著進步,醫療團隊召集人林欣榮院長表示欣慰,並感謝有新加坡醫療團隊先前的縝密評估,才能讓花蓮慈院的後續治療能更加順利。

然,DBS手術目標在於解除疼痛及改善肢體功能,無法完全治癒;截至目前為止,臨床上仍未有任何方法或藥物可以有效遏制基因突變導致的神經退化。林欣榮表示,寄望幹細胞或基因療法發展,才能根本治癒此症。

▲厝邊頭尾一起來

東勢環保站,再度奮起!

◎撰文/劉玉鳳、徐儷云、張英選、趙桂香、劉碧雲、曾鈺珍、曾淑芳、何春姬 攝影/林炎煌

這裏是環保教育的實習教室,
更像是守護地球的加盟站,
眾多志工以行動宣誓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環保站歷經土地收回、大水沖毀,
但總能迅速換上新裝、重新開張。
且看山城居民如何克服考驗--

這一天,台中縣東勢鎮新盛國小有一個班級的家長,都收到老師張英選的邀請函:「在泰昌里中山國小附近有個慈濟資源回收站,歡迎家長和孩子們參與每月第一個週六一小時的環保活動;讓孩子學習分類、環保概念,並在實做中知福、惜福、再造福。第一次,大家相約在大雪山林管處大門口,由老師帶隊前往,以後就可以自行帶孩子過去。老師每一次都會到場。」

第一次的環保活動,全部家長都登記參加了!而實際付出後,孩子們也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我們期待了一個月,總算等到這一天!」「這是一件有趣又可以付出愛心的事情。」

在東勢環保志工眼中,環保站不只是環保教育的實習教室,更像是守護地球的加盟站;四年多前設立迄今,曾經搬移數次,今夏遭敏督利颱風水患沖毀後重建。每一次的變動,都給環保志工帶來了考驗……

水患後,搶救環保站

敏督利颱風引進強烈西南氣流,七月二日午後豪雨直落不停。翌日清晨,東勢石角溪及中嵙溪夾帶大量土石滾滾而來,溢出高大的河堤,氾濫到大街小巷。位於石角溪旁的慈濟東勢環保站,也因此難逃水劫。

上午八點多,環保志工李前英看到雨勢稍歇,跋涉在深及大腿的水中前往環保站--一片汪洋教她震驚!隔間的牆柱倒了,遮雨棚也被風掀撕,回收物淹沒或是順水流走……

李前英雖然傷心,但先放下已失去功能的環保站,馬上加入慈濟在東勢地區的急難救助工作,逐戶送水送便當。三天後,志工們動員搶救環保站!

東勢、大甲、港區、豐原志工聚集,拆除毀壞的舊建物,重新規畫空間。李前英爬上爬下幫忙工程,也打點志工們的茶水、點心和午餐。

期間,志工張輝照放下工作,貢獻建築、土木及水電專業,盡心盡力於設計施工、經費籌措與人力調派。任教東勢國中的王豐盛,則在高二點七公尺、長三十公尺的環保站外牆上,以山水入畫,將環保站融入大自然中。

水患十二天後、七月十五日,東勢環保站重建完工。李前英開心地說:「環保站不但恢復原貌,同時換上新裝,增加了廚房與廁所,庭院還種了六棵樹。」

承擔,讓李前英勇往直前

李前英原住在和平鄉,為了方便參與慈濟活動,搬到東勢鎮租屋居住。水患時,她的後院進水,而停放在松鶴部落的大型挖土機也被沖走,但她放下個人的損失投入救難,並在環保站重建期間,辭掉所有打零工的機會。「要賺錢的機會很多,但我認為我是慈濟志工,此刻有一分責任在身上。」

李前英加入慈濟,是十七年前的事情了。「一九八七年,我第一次收到《慈濟道侶》半月刊,其中的故事讓我好感動,這是多麼美的一個團體。」李前英回憶,當時她撫養五個孩子,節儉度日,但每月劃撥一百五十元捐款給慈濟,「因為我知道有些人的境遇比我們更苦,只要身體健康,一家平安,我就很知足,也應該要多付出。」

一九九0年,李前英聆聽上人開示,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回家後,我從家裏附近三

十多戶開始收集回收物,分類後用推車載去賣,每次把所得放入撲滿,累積一年繳到慈濟台中分會。點點滴滴付出,內心覺得很充實。」

「當時紙類價格低廉,一公斤只有五毛錢,回收商都不願意收。但是我宣導上人的環保理念: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珍惜資源、愛護地球。有位老闆受到感動而願意收購,後來還成了慈濟會員。」

擔任環保志工九年後,李前英決定接受培訓成為慈濟委員,先生很贊成:「因為慈濟是你的最愛!」一九九九年,李前英如願以償;那年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她承擔救災工作,也開始在東勢鎮推動環保。

忘我付出,就能擁有喜樂

東勢鎮第一個慈濟環保站二000年成立,位於志工黃秀菊所提供的上城里舊居前空地。鄰近的老人家紛紛響應,清晨散步就隨手撿拾資源回家,再用小推車送到回收點。有位八十四歲的阿嬤說,愈做愈快樂,身體就愈健康,她發願要做到九十歲!

上城里位於郊外,志工前往分類、路途遙遠,加上冬天寒風冷冽,決定在市區內找尋回收定點。幸運獲得鎮民廖秀峰、志工何銘欽提供空地使用。二00二年,這三個回收站同時面臨了被收回的狀況,於是又遷移到目前的石角溪畔五、六十坪土地上。

每天都有志工穿梭在環保站做資源分類,每月約兩百多人次、一年回收紙類總量十萬公斤。巫阿市、詹阿僅、林錫桃和陳邱鸞四位老人家,年齡加起來三百多歲了,多年來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沿路撿拾回收物、走到環保站分類,九點多日頭炎熱才回家休息。

常常在環保站顧頭顧尾的環保幹事徐雲發,就很稱讚這群長輩:「他們很配合、很主動,分類也做得非常確實;回家前還將環保站整理得很乾淨,真是大家的楷模。」

八十三歲的巫阿市說,原本她每年燙三次頭髮,現在把錢省下來,捐款給慈濟蓋學校、蓋醫院。她的女兒劉秀宜、女婿郭龍光也加入環保行列;郭龍光在每次化療後身體很虛弱,但他說做環保可以轉移注意力,反而忘了不舒服的感覺。



懂得回收分類的人不多,「懂」又「肯做」的人更少,畢竟整理回收物,得忍耐著塵土與異味,更可貴的是,要能夠持之以恆……東勢環保站的許許多多志工,正是如此把資源回收當成修行,終年不輟。

負責駕駛搬運機載回收物的張晏滇、到校園指導小朋友做資源分類的劉紀勝與黃國忠、在大分類日提供志工們早餐的江魏滿、在傳統客家庄推動環保的榮民伯伯王佩琮……東勢環保站通過種種考驗,山城居民更以堅毅不倒的韌性默默付出,只期待將環保理念深植在這座小鎮中。

◎東勢環保站歡迎您

時間:每週六、日上午八點至十點
地點:台中縣東勢鎮泰昌里東崎街文昌新村
電話:(04)25772030東勢關懷中心 

▲出版書訊

不死鳥

◎撰文/陳美羿 攝影/楊政璽

【靜思文化《不死鳥》】

災難的哀痛可以撫平,歷史不能遺忘。
無法遺忘的--
是歷經傷痛的人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與淚水,
是湧現在人人心中、付諸行動的撫慰力量,
是「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的深刻提醒。

當了解災難「給」了我們什麼,
會發現「過去的」和「未來的」竟如此聯繫;
但願我們因此擁有足夠的智慧--
膚慰人類、膚慰大地。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琳恩颱風來襲,汐止一夕之間成了水鄉澤國。淳樸的小鎮成為全國媒體報導的焦點,咸稱是「百年來最大水災」。

那時我加入慈濟才一年,慈濟的師兄、師姊趕來賑災,借用我服務的汐止國小當救災中心。連續好幾天,大家忍著惡臭,踩著泥濘,挨家挨戶訪視慰問,發放棉被和善款。

這是十七年前的事。我沒有即時將它寫下來,許多感人的故事,隨著歲月流逝而淡忘了,真是可惜。

之後,只要有因緣走入災區,我一面參與救災,一面簡單筆記,爾後再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因為「哀痛可以撫平,歷史不能遺忘」。久而久之,就累積成了這本《不死鳥》。

明天過後

自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以來,台灣又歷經了多次颱風、豪雨、土石流的侵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似乎都能感覺到,大地的傷痕尚未平復,而各種天災的強度與頻

率,卻已經明顯增加了。

處在地震、颱風頻仍的地帶,台灣人除了加強防災救災能力,增進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助的網絡以外,是否可以靜下來思考:我們該如何「順其自然」呢?

今年八月中旬,我和兒子子豪在飛往印尼雅加達的旅途中,遇上嚴重的亂流。飛機劇烈的晃動,彷彿在一瞬間,這架人類引以為傲的科技航空機械,就要在自然力的變化下解體似的。

而巧的是,飛機上播放的電影,正是今年好萊塢發人深省的災難片「明天過後」。

片中敘述,由於人類不斷地污染環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在短短幾週之中,冰雹、颶風、龍捲風、暴雨侵襲全球。而後海平面上升,淹沒臨海人口密集區,接著嚴酷的冰風暴發威,讓地球進入了冰河期。

這樣的「明天」,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或許在我們有生之年,遇不到冰河期的來臨;但是屢破紀錄的雨量、滾滾的洪水,以及吞噬人命的土石流,卻是我們「今天」已經面臨的險境!

人應順天

災難後,我們的社會自有自我復原的生命力。

軍、警、消和紅衣救難隊員,以及無處不在的「藍天白雲」慈濟志工,就會從地湧出,聚集在受創傷的地方,救援、膚慰!

這樣的溫情,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看不見的愛的機制。或許在平時,我們習於和他人保持疏離;但是在遭受危難時,這分隱藏於內心深處的關愛本能,就會衝破疏離;原本不相干的人們,集合成一雙雙溫暖有力的大手,讓受災、受苦的人們,獲得安全與撫慰,得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但是,我們能有足夠的智慧,將這膚慰人類同胞的力量,轉而膚慰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大地嗎?

走過許多災區,採訪許多受災、救災的人們,我愈發體會到:其實「人定勝天」的想法,正是一切災禍的根源;如果人能「順天」,減少對自然的破壞,避開與自然力的衝突,那麼所謂的災禍,就只是自然的現象而已。



越過颱風、土石流、地震、空難;越過人

為的爆炸、恐怖攻擊;越過傷亡、毀壞;我們應該「剝開」災難的外衣,探究它還「給」了我們什麼?那麼,我們所蒙受的災難和損失,才有其意義和價值。

這也是我一直想要找的——災難中,美好的事物。

從災難中,學習「相愛」、「互助」,學習「彼此疼惜」,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學習「謙卑」、「戒慎」,學習「敬天畏地」,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體會「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體會「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醒悟「珍惜生命」,善用「生命使用權」,去做利他、利益大眾的事,是美好的。

災難頻仍,希望我們能從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中,找出更多更多「美好的事物」。

謹以此書,向每一位在災難中受災的人致意;也向奮力救人的勇士致敬。更願大家都能珍惜這彌足珍貴的生命力,相信「明天過後」,我們都是「不死鳥」;台灣也是一個「不死之島」。

帶筆走在最前線

◎撰文/王慧萍

近年來,台灣遭受到幾次重大災難,讓人怵目驚心;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災難中,可以看到溫暖的人情流動著。

本書收錄陳美羿及她的兒子葉子豪,從民國八十六年到九十一年間陸續在《慈濟》月刊及《慈濟道侶》半月刊上發表的文章;與其說是文章,不如說是親身參與的「賑災實錄」。

身為兩份刊物的負責人,美羿師姊一直是我們文稿來源最大的靠山;尤其每當令人措手不及的災難來臨時,部門內有限的記者難以因

應,美羿師姊就像是救火隊,不待徵召,早已奔赴災難現場,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我們質量均佳的報導。

我和美羿師姊同是汐止市民。累積多年經驗,每當颱風警報範圍涵蓋汐止,我一定先避難到台北市,否則淹水後的汐止沒有十天半個月,水電及交通難以恢復,我的工作不容許我被圍困在這宛如孤島的城市。

而美羿師姊不同,汐止淹大水,她必須「固守城池」,扮演好社區志工的角色——勘災、為災民發送飲水及便當、慰問災民、清掃垃圾及淤泥……

曾經,她趕赴勘災騎乘的摩托車「輪」陷大水中;曾經,她摔落在水退後堆積如山的垃圾與淤泥堆中……即使災後數週沒水沒電、無法洗澡,她奔波的身影沒有停止,仍舊和在地志工一樣固守著汐止,努力幫助鄉親恢復家園。

在災難現場,除了慈濟委員的角色,由於美羿師姊的文字專長,也同時擔任起採訪任務。握筆的美羿師姊,給我的感覺很像「俠士」,總是在災難最緊急的時候,主動衝上最前線。她雖已年過半百,行動力比起年輕人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桃芝風災後,她立刻趕去花蓮大興村、見晴村採訪;數日後,又轉往南投土石流災區。五二五華航澎湖空難,她也是在第二天一早搭機到馬公,膚慰家屬的同時完成採訪任務。

子豪是美羿師姊的獨子,遺傳有母親流暢的文筆。林肯大郡災變現場、汐止幾次淹大水,都可以看到這對母子檔同時跋涉災區的身影;壯碩的子豪,個頭比媽媽高出許多,儼然成了媽媽的護法。

「哀痛可以撫平,歷史不能遺忘」,我想這正是本書出版的目的;除了為災難中的人性光輝作見證,更期待人人從災難中記取教訓,疼惜大地、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訂購方式】

書名:《不死鳥》
作者:陳美羿
開本:15×21公分,三五二頁
定價:兩百五十元
郵政劃撥帳號:18469229
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郵購依定價七五折優惠,請另加郵資六十元
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電話:(02)27760111分機2104
劃撥諮詢電話:(02)27837503

▲出版書訊

新婚第二天

◎撰文/莊淑惠

【慈濟道侶叢書《站在生命臨界點》】

先生走了,才二十七歲,因為白血病。
以前總認為,人老了才會離開人間;
現在才明白,
生命可以隨時說走就走。
人真的很脆弱,生命好珍貴,
一定要好好愛惜。

六十四年次的他,年輕、上進又充滿活力,從事戶外廣告招牌製作工作,努力打拚賺錢,為的就是可以早點迎娶她進門。

她和他,國中就認識了,感情平平穩穩發展,她早就屬意嫁給他了。

只是她的家人很反對,因為他的父母離婚,母親又再婚,怕她嫁入這樣複雜的家庭而受委屈。為了讓家人接納他,她設法讓他和家人相處;漸漸地,母親感受到他的真誠和上進,待他如親生兒子,自然也同意了這門婚事。

新婚燕爾,被診斷疑似白血病

二000年十二月底,她和他在親友的祝福下,完成了終生大事。

婚禮後的第二天早晨,新婚的喜氣還彌漫著整間屋子,他卻身體發燙,感到不舒服;吃了退燒藥,熱度稍降,旋即又繼續發燒。他想,該是感冒吧!

忙碌的工作,讓他沒去注意太多;直到農曆過年陪她回台南娘家,再度高燒達四十度,才前往大醫院急診。

抽血檢查結果,白血球指數相當高,醫師診斷疑似「白血病」,要他立刻住院詳細檢查。他怕她擔心,不肯住院,也沒告訴她詳情。

回台北後,又繼續投入工作,直到高燒持續不退,才又前往醫院就診,檢查結果和南部醫院相同--疑似白血病。

這下他心裏可慌了!自認身體向來還不錯,怎麼會這樣?他不知道如何跟妻子說,每天還是如常地去工作,直到有一天身體實在承受不住,住院檢查證實罹患了「淋巴性白血病」。

「什麼是白血病?」當「血癌」二字從醫師口中說出,她的心臟彷彿被猛力一擊!看著又壯又黑的他,軟弱無力地癱坐在診間外的椅子上流淚,她也跟著哭了!

她不解他為什麼會得到這種病?他都定期捐血,結婚前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家不遠,距離夢想更近

◎撰文/邱淑絹 攝影/林炎煌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印尼赤子‧熱情奔向希望》

皮膚黝黑、眼睛晶亮,
印尼慈濟中小學的孩子們
擁有開朗熱情天性,
無論在學校或是家裏,
總是隨時隨地「熱力四射」。

不同於父祖輩,
為求生存委身城市邊緣,
這群孩子隨著雙親撤離河岸邊的高腳屋,
搬進潔淨公寓裏,
每日踏著輕快腳步進入教室,
開啟學習之路。

在這裏,
讓人看見生命的價值,
以及幸福人生的希望。

「只要給予良好環境,孩子們自然能發展潛能。」
印尼慈濟中小學教師們不僅認同這句話,還見證了改變--
瓦希達頓、海利、奴佳娜、瑞思奇……這些慈濟的孩子,
一年來改變許多,再假以時日、不斷學習,
相信將是社會不可多得的棟梁。

學校離家不遠,校園整潔完善,師長愛的教育,家長安身安心。
慈濟人文滋潤著教育沃土,長養著一顆顆新芽,
孩子們在呵護下快樂成長,人生的志願更加清朗,夢想不再遙遠……

十四歲的瓦希達頓(Wahidahtun),家住在雅加達慈濟大愛村,是村內慈濟中學二年級學生。

五個兄弟姊妹中,她排行最長。房間整理得整齊有致,牆上、衣櫃乃至天花板,貼滿了用粉紅色紙剪成的小花與星星;筆記本和作業簿用透明書套仔細地包裝著,書桌前貼著六條讀書祕訣--看得出她是個自我鞭策甚嚴的學生。

瓦希達頓最喜歡中、英文課程,特別覺得中文很實用,她說:「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隨口說上幾句中文:「您好嗎?」「謝謝!」她習以用此來問候在學校或村內遇見的華裔訪客。

瓦希達頓將來想當醫師,因此每逢大愛村義診中心舉辦義診時,她會主動前去幫忙。雖然看到醫療器材有點怕怕的,但她說:「我一定要勇敢,這樣才能成功。」

昨日無所事事,今日是棟梁之材

每天清晨,大愛村的孩子們背著書包,和隔壁或同一棟樓的朋友,相約走向學校;放學時刻,則在村內草皮廣場上放風箏、踢足球,或切磋學業。

慈濟中學二年級的海利(Heri Driatmoko),喜歡和朋友在學校走廊下玩西洋棋,這是他以前住在紅溪河邊時學會的遊戲之一。海利說,他喜歡大愛村的生活,以及慈濟中小學的讀書環境,「學校離家不遠,有很多朋友在一起上課,現在更有機會下棋了。」

海利在導師艾爾威查德利(Erwizadly)眼中是個勤勞的學生,他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上課時常發問,讓老師印象深刻。此外,海利也活躍於各項課外活動中,舞台劇、話劇、音樂表演和體育都積極參與。導師認為,海利具有堅強獨立的個性,及領導者的風範,是個不可多得的未來棟梁。

中學二年級的奴佳娜(Nurjana)常是班上第一名。她高興於學校有完善的硬體設備,並教導學生在人與人之間散播愛心,「以前在紅溪河的生活、學習環境條件很差。現在的學校水準很高,讓我的人生觀和志願更加明確。」

瑞思奇(Rizky Gitamuria)是中學一年級學生,他覺得學校老師的教學很有創意,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大愛村內,像瓦希達頓、海利、奴佳娜、瑞思奇這樣資質聰穎

的學生不少。然而一年前,他們很多是整日無所事事、流連於紅溪河畔的孩子。慈濟中小學提供完善的設備、良好的師資,孩子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安心學習、改變人生的好地方。

河岸人生,未來一切難上加難

回顧過去,瓦希達頓流著眼淚說:「我沒別的話好說。以前住在紅溪河旁,環境很髒亂;現在的房子和學校品質都很好,感恩慈濟人帶給我身安和心安。」

印尼全國兩億零五百萬人中,貧窮人口約佔百分十九,相當於三千八百多萬人。貧富懸殊,鄉村地區許多年輕人謀生不易,只好跟隨潮流遷移到大都市討生活。

這些外地移民,來到城市裏過著邊緣人的生活--擇河岸旁而居、闢鐵道邊為家,隨處撿拾木樁、門板、鐵皮、布棚等,便能搭建出棲身之所。

位在首都雅加達西北出海口的紅溪河,綿延四、五公里的河岸,正是他們的落腳處之一。放眼所及,兩岸充斥著高腳屋,滿地的泥濘、成堆的廢棄物,還有隨手而丟的垃圾、動物屍體、人畜糞便等佔滿整個河面,散發一股惡臭,環境十分惡劣。

外來移民的教育程度不高、謀生技能不足,僅能靠著在路邊賣小吃、打零工、街頭賣唱、撿拾垃圾甚至乞討等方式賺取微薄收入。生計艱難之下,若要讓孩子順利上學,實有困難。

除了每月學費,還得先繳交三萬到十幾萬盧比(相當於台幣數百元)不等的建校基金;書本、制服要收費,考試、領成績單、領畢業證書等也得繳費。對貧困家庭而言,實在難以負擔。因此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便長期地被忽略了。

不只如此,很多學校教學環境欠佳,校園裏牆壁龜裂、雜亂不堪,有些教室甚至屋頂破洞、時常遭遇水患之苦。為了因應眾多就學人口,學生還得分上、下午兩個時段上課。因上學的時間很短,下課後,孩子常無所事事地,甚至群聚打架;許多人念到小學三年級,還不會閱讀和寫字……

知識水準無法提升,紅溪河畔的孩子長大後,想要覓得一份好工作、脫離貧困生活,可說是難上加難。

二00三年七月,慈濟在雅加達建設的千戶大愛村落成,部分紅溪河居民移居至此,告別連年水患。大愛村內設備齊全的住屋和學校,似乎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機會,以告別世代貧困的歲月。

生活有品質,行為有氣質

慈濟雅加達金卡蓮大愛村佔地五公頃,具五個建築群落、共一千一百戶。村內一棟L型、三層樓建築,即為慈濟中小學;以招收大愛村民子女為主,目前共有四百九十七位學生。

校內硬體空間包括教室、圖書館、活動中心、實驗室、音樂教室、電腦教室、籃球場、福利社。課程涵蓋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印尼文、數學、科學、社會、美術、勞作、音樂及體育等;特別的是,經印尼教育部認可,開設華文及慈濟人文等課程。

體育老師阿里(Arie)表示,雅加達好的學校是給中上階級的人念的,「慈濟卻將這麼好的設備,給從貧區搬來的小朋友,也給予老師很多課程上及心理學的訓練。慈濟如此重視教育,我很感恩可以在這裏教學。」

學校啟用一年後,行走在乾淨的校園裏,迎面走來穿著白衣灰褲、灰裙的男女學生,微笑掛在臉上;遇來訪客人,會主動問好。這些顯示了他們懂禮節且守秩序,活潑卻不喧囂。

阿里老師說:「孩子以前住在紅溪河邊,習慣將垃圾往河裏丟,

剛來到學校,也會將垃圾從樓上丟下來。現在校內有很多老師帶動做資源分類,學生亂丟垃圾的情況不再出現。」

負責協助學校教育推展的慈濟志工趙鳳珍說:「剛開學時,老師真的很辛苦。因為學生的生活習慣尚未建立,不守秩序,見到人也不理會、地上到處都是垃圾。現在很不一樣了!」

身為導師的伊汪蒂(Iwanti)則說:「靜思語讓孩子們具有人文教養及大愛精神。我很高興也希望他們能傳承慈濟精神、成為有用的人。」

大愛村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每天的午餐時間,瓦希達頓會從教室走回大愛村家中,虔誠進行禮拜。她認為這是表達對阿拉(Allah)的忠誠,「大愛村和學校是阿拉賜予,阿拉是慈悲的,就如慈濟對待我們一樣。」

大愛村居民歐嘉(Ojah)表示,從紅溪河搬到大愛村,擁有了更好的生活;更讓她欣慰的是,孩子在此接受良好教育,「我很肯定,孩子們的知識提高了,希望他們未來能成為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

瑞思奇的媽媽

麗莉(Lili)曾經夢想居住在有牆壁的房子裏,而這一生能夠搬到大愛村,就像夢實現了一樣。麗莉紅著眼眶,再三感恩老師用愛教育孩子,讓他們行為規矩、變得孝順。「孩子讀書離家近,不會再整天打架了,我很快樂也很安心。」

查魯汀(Chaeruddin)的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及六年級。他年少時因經濟因素無法繼續上學,很高興孩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就讀,「這裏設備很好,加上老師愛的教育,孩子的態度變好,也比以前快樂,他們的將來更有保障了。」

每到黃昏,大愛村的居民們推著小推車,三三兩兩朝著攤販區集結而來;居民從家裏走幾步路,即可購買到所需的小吃食品;有些居民或在村內從事警衛、清潔工,或於村內小小加工廠內,從事代工工作。

大人生活有所憑依、孩子教育有所依歸,就連學齡前的孩童,也因今年中小學附屬幼稚園的成立,得到了適切的照顧。

祈禱全天下孩子,多點幸福

十月下旬,慈濟中小學二十六位成績優良的學生,被遴選到台灣參加慈濟教育年會。

秋日的午後,火車沿著東台灣的海岸線疾駛。瓦希達頓第一次出國,火車上和同學們捨不得休息,興奮地欣賞窗外風景,交談著彼此的見聞。

當大夥兒還沉醉在美景和熱情之中,經過藏於一片綠意中的灰色建築,「快看,那就是靜思精舍!」工作人員介紹著。大夥兒頓時停止唱歌和拍照,視線全盯在靜思精舍方向。列車行過靜思精舍的所在地

「新城」,花蓮就在不遠處了!

瓦希達頓此行感受到慈濟多元的教育方式,讓她最受用的是,從上課到用餐都守時且從容進行,甚至從基本的用餐禮儀開始教起,「我學到了如何規畫行程,好好運用時間。」

課程中,影帶畫面呈現陌生國度孩子的身影。看見世上仍有許多人生活在貧瘠之中,有些孩子甚至無父無母、貧苦交加……瓦希達頓心有所感,哭紅著雙眼說:「原來,世界上有比我們更痛苦、更傷心的人……我會一直為他們祈禱,祈求他們能多一點幸福。」

和瓦希達頓一樣,十五歲的雅羽(Ayu Ratna Dewi)也感傷世上不幸的兒童。她說:「我以為自己是最辛苦的人,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實在無法體會,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苦難人!」

雅羽的爸爸在二00二年雅加達水患中失去工作,她曾經因此無法上學。「慈濟人讓我有機會讀書,現在我又擁有那麼多,真的很感恩。」

瑞思奇說:「從電視上看到大陸貴州山裏的孩子要走兩個小時的路去上學,我可以住在大愛村、在村內的學校念書,不必再過淹水的日子,實在很幸運!」

年會期間正逢伊斯蘭教齋戒月,白天不能進食、每天祈禱五次。公民老師耶克(Eko Setiyawan)感動於慈濟人的貼心,每到下午四點開齋即會為他們送上食物,也特地在靜思堂一隅開闢祈禱室;「當知道證嚴上人和慈濟人的用心時,我感動得哭了。」耶克說。

耶克表示,此行感受到慈濟志工們和善的態度,舉手投足間有深刻的慈濟人文,「最特別的是大家都很有耐心。」耶克解釋說,有些印尼小朋友很頑皮、脾氣不好,對教師而言是個挑戰;但他在慈濟裏觀察到,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則,自己當一個好榜樣,才能做給學生們看。「我要將台灣經驗帶回印尼,培養孩子擁有耐心的好文化!」

耶克也體會到慈濟很注重團隊與溝通,面對困難均用愛來克服,「整潔、合作、團結、尊重都是印尼傳統文化,而慈濟的理念與做法,可以幫助印尼把互助、互愛的文化找回來。」

二度來台的印尼慈濟中小學校

長傑佛瑞安生(Jafriansen Damanik),在花蓮深刻感受慈濟人文的重要,他說:「我們學校和花蓮慈濟中小學是姊妹校,雖然我們學校的年紀很小,但不能離姊姊太遠,要趕快趕上!」



經過一年規律的學習生活,印尼慈濟小學首屆畢業班的五十一位學生,在印尼政府制訂的期終資格考試(Ebtanas Ujian Nasional)中成績斐然,全數通過評鑑,取得證書;令師長和志工感到莫大欣喜。

校長夫人柔絲妮娜(Roslina Sinasa)任職於教育部,她有感而發地表示,無論是印尼當地的教育體系或在慈濟學校中,教育的目標都是要讓孩子們更好;這一年來,她看到慈濟小學的孩子不只課業上有好的表現,也變得很有教養。

「我是基督徒。有人問我:跟著慈濟有問題嗎?我覺得沒有,因為這是最真實的教育,對任何人都適用。我有信心,慈濟可以改善這些孩子的未來!」

行動星期五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在印尼,這個全世界最多穆斯林的國度,星期五「禮拜日」莊嚴而神聖。印尼慈濟中小學每星期的這一天,總是中午十一點二十分就放學,學生們到伊斯蘭教堂參加禮拜、聆聽長老們的開示。

儘管上課的時間比平常少了,教師們卻沒有懈怠,把握這天帶領孩子實踐宗教「愛人」、「愛大地」的機會教育。

資源回收護地球

清晨七點多,當師生們從大愛村各個角落走向學校時,負責環保回收的慈濟志工周世添以及體育老師阿里,已將紅色塑膠籃擺放整齊,掛上「紙類」、「塑膠類」等字樣,指導學生將用過的「資源」,放在正確的籃子內。

阿里穿著輕便的體育服,在六個回收籃前走來走去、隨手整理。其中,塑膠類籃子裏滿滿的瓶瓶罐罐,有的還插著吸管、殘留著果汁,不難想見孩子們吸吮著清涼飲料時的那分小小快樂。

紙類回收也不遑多讓,舊報紙將回收籃塞得滿滿,厚實的紙箱更是得一壓再壓,才能繼續騰出有限空間。

一位小女生抱著比她還高的紙箱,吃力地走到資源回收籃前。「你們家買了什麼東西呀?」「我們買了新冰箱喔!」阿里接下紙箱,擺在旁邊。

一些居民也將家中可回收之物送來。一位媽媽笑著說:「我的孩子很害羞,不敢自己來,就要我來呢!」隨著上課時間逐漸接近,阿里和周世添也趕緊整理回收物品。這個早晨,還真是「大豐收」呢!

各班「托缽」募愛心

每週五,學校除了環保回收外,還發動愛心募款--中學部及小學部各由一位老師到各班募款。這一週,小學部輪到巴魯(Pahru)老師負責。

「我負責教一、二、三年級的伊斯蘭教課。」現年二十八歲,已經有八年教學經驗的巴魯,教的雖是嚴謹的宗教課程,但笑口常開的他,有著陽光般的開朗

性格。

捧著小小的塑膠罐子,巴魯沿著走廊到每一間教室敲門。

「早安!」巴魯和上課中的師生打過招呼後,走到每一位小朋友面前,讓孩子親手將善款放進罐子裏。

小朋友們的捐款金額不大,頂多五百盧比(約台幣一元八角)或是一百盧比(不到台幣四角),有些人投了一千盧比小鈔,還會從罐子裏「找零」;有些小朋友則找伴湊一千盧比捐出來。不論金額多少,巴魯總是微笑以對。

「要找錢的舉手!」走到後面幾個班級,已經上課好一會兒了,老師不想耽誤太久,乾脆先將錢收一收,整筆交給巴魯,再請要找錢的小朋友從罐子裏拿回一些硬幣。

約莫半個小時,巴魯就走遍小學部十三個班級,抱著塞滿鈔票和硬幣的罐子走回辦公室,結束本日的「托缽」行程。

十二萬分的祝福

「你那裏多少?」「三萬盧比!」「你呢?」「我還在算。」

辦公室裏,巴魯、周世添等人忙著整理一張張皺成一團的千元鈔,桌上還散布著各種面額的硬幣,大的、小的、金的、銀的,令人目不暇給。

「平常一次可以募到多少?」「大概七、八萬盧比吧!」小學生們零用錢不多,捐款相當有限,根據先前經驗,一個月四週,加起來總能募到二十多萬盧比(約台幣八百元)。

「有學生生病住院了,就用這筆錢幫他付!」周世添道出了善款的用途。原來學生們的小小捐款,其實有大大的用處呢!

「算出來了!」「多少?」「十二萬一千七百盧比(約台幣四百四十四元)!」

看著堆疊整齊的鈔票和硬幣,巴魯露出滿意的笑容:「破紀錄了!比平常多了四萬多!」

十二萬,一個吉利的數字。中國人不是常說:「十二萬分的感謝」、「十二萬分的祝福」嗎?

週五的早晨,慈濟中小學以愛心活動為這一天揭開序幕。及至中午時分,伊斯蘭教堂響起喚拜聲,學生們陸續下課參拜,村民也停止一切喧囂,整個大愛村沉浸在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中。

在禮拜之前,慈濟中小學師生們以具體行動,實踐了伊斯蘭教戒律中,敬天愛人的要求。相信真主看見這一群孩子純真的表現,定會賜予他們更多的幸福!

▲主題報導

等待風起時,飛翔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武漢兒女‧舞台上幸福容顏》

粉底、腮紅、眼線和口紅,
勾勒出一張適合在舞台上亮相的臉;
他們來自長江畔,
站上舞台,讓人看見多才多藝的自信。
清秀臉蛋、光亮彩衣背後的故事,
也彷如舞台上的劇目--
因父母過世,只得找尋另一個家;
或遭父母棄養,
被放在車站、碼頭、民家或福利院門口……
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
但這群孩子不曾缺愛;
更因為懂得關懷別人,顯得人見人愛。
「我們年紀還小,能做的事不多。」
現階段以歌唱、舞蹈帶給人快樂,
就是他們最感到驕傲的事。

失去了雙親依恃,不代表失去了幸福。
李竹與李笛這對雙胞胎姊妹,八歲起在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成長,
接受教育、培養專長,擁有健康的心靈、樂觀的自信。

目前就讀護校的她們,對福利院深懷感恩:
「如果當時都留在家鄉,肯定沒辦法上學。」
院長李劍華也說:「比起農村貧困的孩子,她們還是比較幸福的。」

在愛的懷抱下,他們如一群胸懷大志、羽翼將豐的鳥兒,
等待風起時,飛翔。

彷彿哨聲召喚鴿群,花蓮七星潭海邊,一群孩子方才跳下車,便展開雙臂擁抱涼風。他們輕巧的身子奔呀跳地,爭相以大海為背景拍照。

「哇,看到海了!」天天看著長江靜靜流過,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院生從沒見過海,來到台灣慈濟拜訪,一心盼望能在東台灣看見美麗的太平洋。

十六歲的李竹第二次到台灣,她站在看台上呼吸幾口海洋的氣味,轉身逗弄一旁胡亂奔跑的小販兒子,拉拉他的小手,將他抱上、抱下地,然後兩腳像支圓規般拉開--想必這是她每次跳舞前的拉筋動作,她想表演給男孩看。

小男孩起先有些害羞,但很快便跟著李竹做動作。不多久,男孩的小姊姊也跑來,跟他們玩在一起。

笑口常開的李竹,眼睛瞇成一條縫,是個親切、有禮貌的女孩。顧著與娃兒追逐嬉戲,忘了多看看海;看得出她極具愛心、耐心。

八歲,來到第二個家

李竹與孿生妹妹李笛長相相似,外人如何區分誰是姊姊?誰是妹妹?

「姊姊比較瘦,我比較胖也高一點。」李笛說話像連珠炮,姊姊在一旁跟她比手勢,要她講慢一點。

「李笛組織能力好,提出的意見好,人家會服從;而且她說一不二,做人具有威信,很多人以為她才是姊姊呢!」李竹笑說。

出生時,李笛的體重才三斤八(約一千九百公克),李竹更小,「像貓一樣!」李竹喝母奶,妹妹喝牛奶,所以長得壯些;但是,她們都遺傳了媽媽嬌小的身材。

母親在她們兩歲時去世,八歲時父親又離世,李竹姊妹和弟弟成了孤兒。祖母無力撫養三名孫兒,因此留下最小的弟弟在身邊,姊妹倆從此把武漢兒童福利院當作家。

姊妹沒有怨怪親人,「如果我們姊弟三人都留在家裏,肯定沒辦法上學。」她們珍惜院內對她們的照顧與栽培。

初中畢業後,李竹與李笛選擇一同就讀護士學校,蠻符合她們喜歡照顧人的個性。

弟弟今年上初三,姊妹得空會轉三、四趟車回家探望。平日攢下零用錢,回家時就給弟弟買衣服、文具和語言學習機,對他疼愛有加。

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但從姊妹倆快樂與自信的神情裏,足見福利院的環境讓她們擁有健康的心靈。

起舞,快樂翩翩來至

在福利院長大的孩子,小學三年級就學會自己打理生活,打水、洗衣樣樣來。姊妹考上護士學校,逢週末假日就回到福利院,與老師

和同在院裏長大的孩子們談談學校生活,並協助老師為其他小院童洗澡、洗衣。可說一直都是福利院的一分子。

福利院目前有五百多名院生,殘疾院生佔百分之九十,像李竹姊妹這樣正常、健康的孩子,院方從小加強他們藝術方面的訓練,陶冶身心、增進自信,也號召企業家捐助他們自小學到大學的學費。

一開始,姊妹倆跟著老師學唱歌;有一天在舞蹈教室門外看見同學們翩翩起舞,於是央求老師讓她們學舞蹈。壓腿、拉筋的動作雖然痛,但日久也打下了舞蹈基礎。

院方常安排具有才藝的院生到老人院,或者軍、警單位慰勞;每逢慈濟志工前去探望,或者他們應邀到慈濟作客,也會將最好的表演呈現在大家面前。

「我們年紀還小,能做的事不多。」李竹說,現階段以歌唱、舞蹈帶給人快樂,是她們最感到驕傲的事。

姊妹倆本有意選擇舞蹈作為一生的志趣,可惜身材不夠修長,最後選擇可以助人的護理工作。李笛說,她們對福利院深懷感恩心,院裏的殘疾兒童很需要照顧,一旦學會護理,日後可以回院裏幫老師的忙。

知足,便覺身在福中

武漢兒童福利院一九二八年由美國天主教會創辦,一九五一年武昌縣政府接管;是湖北省唯一專門收養棄嬰與孤兒的福利院。

慈濟因著大陸賑災的因緣,一九九四年聽聞有近七十年歷史的福

利院面臨硬體老舊、空間不足的困境,經過實地評估,一九九五年出資捐建一座集醫療、康復、教學、娛樂、收養等多功能的綜合大樓「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一九九七年正式啟用。

李竹姊妹回憶,一九九六年住進福利院時,舊建築的居住環境很簡陋;腳踩在地板上會晃動,一個大孩子跟一個小孩合擠一張單人床,床鋪有高、有低。

「第二年慈濟蓋好新大樓,我們搬到新的建築物,每個人睡一張床,夏天有空調和電扇,洗澡不必提熱水。」「裏面有曬衣間、廁所,住起來很方便、舒服。」姊妹倆開心地說。

「有老師的愛心,加上慈濟在硬體上給予很大的幫忙,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早已是全國一流的福利院!」現任院長李劍華說,除了捐建大樓,慈濟志工也會到院裏探望,抱抱孩子,教他們靜思語,孩子們都很喜歡。

李竹最喜歡的一句靜思語是:「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她說,這句話在平常與人相處非常合用。「人與人之間個性不同,做事方法也不同,所以要看重別人,縮小自己。對別人不計較,對自己要能夠要求。」李竹語調輕柔,很容易感受她與人不爭、善解包容的個性。

孩子的心像一張白紙。來台灣參加慈濟教育年會期間,院生與來自南非、印尼和台灣慈濟小學的學生交流。在觀賞慈濟於各地援助貧困兒童的影片之後,南非孩童知道福利院的姊姊是孤兒,便說:「我們雖然窮,至少還有爸爸、媽媽。」福利院的孩子也不自卑,比起貴州貧困無法就學的「山裏娃兒」,他們也覺得身在福中。

福利院陳沙力老師表示,很多家長說,他們的孩子淘氣、不聽話,希望帶到福利院看看這些孤兒有多可憐,讓他們學會珍惜!家長還問,福利院的孩子那麼可憐,要不要他們把自家孩子的舊衣裳送過來?

「福利院的孩子一點也不可憐,我們也不希望外界這樣看待我們的孩子。」陳沙力說。

「他們只能說是出身可憐,來到福利院就很幸福了!」李劍華院長笑看跟前這群孩子,她說,這些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院內也特別培養他們藝術方面的興趣,「比起農村貧困的孩子,他們還是比較幸福的!」

愛人,所以人見人愛

在舞台上,舞衣亮眼,臉上的粉妝最美,那是聚集最多閃光燈和掌聲的地方。福利院的孩子展現才藝,自信卻不驕傲;下了舞台,他們喜歡素著一張臉,童心未泯。

他們很聽老師的話,同儕間彼此照應。在教育年會期間陪伴他們生活一週的慈青林惠珊說,這群小妹妹每天幫她整理辮子;看她在

忙,會等她一起吃過飯了才離開餐桌;行進間幫她拿手提袋……他們懂得時時關懷別人,更加人見人愛。

「失去父母的孩子很需要愛,老師們若能好好輔導,教他將『我需要別人愛我』的心態,轉為『我要去愛別人』,則他將是最懂得愛人的小孩,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上人曾如此勉勵福利院的老師。從院生的表現可見,他們已經做到了!

九年前在福利院擔任「愛心老師」的胡弘,有感於院長和老師以愛心、耐心照顧孤兒,二00一年正式成為福利院的鋼琴老師。她說,有一句靜思語:「用媽媽的愛心愛天下眾生,用菩薩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她是一個小家庭的媽媽,更希望是福利院無數孩子的媽媽。

「福利院是這群孩子永遠的家,慈濟則是他們心靈的故鄉,老師和慈濟人都是他們永遠的爸爸和媽媽。」胡弘說。

願望,來自眾人成就

「孩子從小失去父母的親情,我們不能再讓他們失去社會的溫情,要用真情來對待這群孩子。人有無限的可能,我們不要看他們年紀小,只要有心栽培,就能創造出許多奇蹟,將來會有人才出現。」一九九七年福利院新大樓啟用時,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致辭表達心中的期許。

隔年,我隨慈濟賑災團到武漢兒童福利院拜訪,我總愛問孩子:「將來想做什麼?」一位喜好閱讀小說、散文的女孩告訴我,將來想做一名文學家;對物理有興趣的男孩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即使身體有缺陷,歌聲卻響亮的男孩鍾華,也有自己的理想。

矗立在武昌花園山上的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不僅建築宏偉,因為凝聚了眾多的愛心,這群逐漸長大的青少年,有的在院裏紮下基礎後繼續專修音樂、舞蹈才藝;有人考上高中、高職、專科和大學,他們都依著自己的興趣、能力發展自己。

他們有如一群胸懷大志、羽翼將豐的鳥兒,等待風起時,飛翔。

▲主題報導

當我們同在一起--教育年會印象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第一次出國》

1.對慈濟在海外貧區援建學校的小朋友而言,「出國」向來只是個名詞,居然也有變成動詞的一天!受到熱烈的歡迎、悉心的照顧,不只是「賓至如歸」,還要「親似一家」。

2.嗨!我是烏蜜,我來自印尼慈濟中學,今天開始,要和大家相處一個星期喔!

3.終於見著師公上人,跟照片一模一樣呢!師公上人,我要「抱抱」!

《小主人招待小客人》

4.花蓮慈濟中學和慈濟小學擔任主人,招待外國小朋友;英文、中文、閩南語穿插溝通,肢體語言最貼心,是文化交流也是心靈交流。

5.花道、茶道課讓各國小賓客開眼界。南非小朋友對茶的香味敬而遠之,但看到美麗的花兒,可就深深著迷呢!

6.花蓮慈濟中小學孩子們學習如何當主人、如何與不同語言的族群溝通。我的小手牽起你的小手,先從認識環境開始吧。

7.該如何表達熱情和友誼呢?看看我們多「賣力」!

8.在歌聲舞蹈中,我們沒有國界和種族,只有和氣與歡樂。

▲主題報導

慈濟基金會教育志業體暨全球援建學校示意圖

〈亞洲〉

台灣

■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慈濟大學實驗國民小學;花蓮、大林、台南大愛托兒所

‧1989年9月~2002年9月啟用

■南投縣集集、鹿谷、東光、至誠、社寮、延平、竹山、中州、國姓、北港、北山、南投、埔里、平和、福龜、大成、桃源、中峰、漳和、中原、僑光、炎峰國小;集集、中寮、爽文、社寮、中興、南投、國姓、埔里、大成國中;旭光高中

■台中縣新社、塗城、瑞城、桐林、五福、霧峰、僑榮、石岡、太平、東勢、東新(中山幼兒實驗學校)國小;豐東、太平、東勢國中;大里高中

■嘉義縣民和、大吉國中

‧2001年元月~2003年11月啟用

(※援建因緣: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希望工程」;另協助埔里溪南國小景觀工程)

■台北縣土城清水國小

‧援建因緣:2002年3月31日地震
‧2003年2月~2004年2月啟用

印尼

■蘇門答臘朋古露縣巴沙亞籃、樂那班長、那班西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2000年地震
‧2001年4月啟用
‧學生641人
‧教室18間、辦公室、宿舍、廁所、洗手台

■雅加達金卡蓮大愛村慈濟中小學

‧援建因緣:2002年紅溪河水患
‧2003年7月啟用
‧學生497人
‧教室20間、電腦室、音樂教室、實習室、綜合教室及福利社

■棉蘭勿老灣三所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2004年5月啟用
‧學生1574人
‧教室20間、教員辦公室、圖書館、宿舍、廁所、貯物室

大陸

■安徽省丁拐、官渡、朱橋、城東慈濟小學;官渡、全椒、安平慈濟中學

‧1992年9月~2001年8月啟用

■江蘇省東鮑、舍陳、嚴家、新城慈濟小學;戴窯、周庄、蕩朱、周奮、
西鮑慈濟中學‧1993年9月~1995年4月啟用

■江西省大港、飛劍潭慈濟小學;蔡嶺慈濟中學‧1994年9月~1995年9月啟用

■遼寧省海城后雙慈濟小學‧1996年啟用

■河北省泉水、土岸、東高小學、皆山慈濟中學‧1997年6月~1999年11月啟用

■湖北省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

‧1997年10月啟用

■貴州省烏灣慈濟小學‧1999年元月啟用

■福建省房村慈濟小學、前歧慈濟中學‧2000年8月啟用

■河南省馬野庄慈濟小學、固始慈濟中小學

‧2001年11月~2002年8月啟用

■新疆省伽師縣提木、克其克江巴孜小學‧建設中

■甘肅省水家小學

‧建設中

(※援建因緣:水患、貧困、地震)

泰國

■泰北清邁慈濟中小學

‧援建因緣:泰北扶困計畫
‧2002年4月動工
‧擬於2005年招生
‧規畫有教室、行政大樓、茶花道等專科教室、宿舍

〈非洲〉

南非

■雷地史密斯第一~第七所小學、幼稚園

‧援建因緣:貧困
‧1997年11月~2004年11月啟用
‧學生2700人
‧教室52間

伊朗

■六所中小學

‧援建因緣:2003年地震
‧規畫中

〈美洲〉

巴拉圭

■亞松森聖約翰保迪斯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2003年11月啟用
‧學生108人
‧教室3間

■亞松森雅瓜隆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預定2005年年初啟用
‧學生230人
‧教室3間與廁所

■東方市印地安部落五所希望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2000年10月~2004年2月啟用;第五所建設中,預計2005年2月啟用
‧學生580人
‧教室、辦公室、操場、圖書館、廁所、洗手台

多明尼加

■拉羅馬那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1998年喬治颶風
‧2000年2月啟用,2001年9月擴建完成
‧學生1338人
‧教室14間,圖書館、操場、運動場、福利社

薩爾瓦多

■薩卡哥友慈濟一村慈濟中小學

‧援建因緣:2001年地震
‧2003年元月啟用
‧學生654人
‧教室12間、圖書館、行政辦公室、電腦教室、籃球場、廚房、菜園、花
果實驗區、自來水塔、廁所、洗手台

■鄉米可慈濟二村慈濟中小學、托兒所

‧援建因緣:2001年地震
‧2004年3月啟用
‧學生745人
‧教室18間、圖書館、行政辦公室、電腦教室、籃球場、廚房、菜園、花
果實驗區、廁所、洗手台

墨西哥

■提娃那市瑪瑞塔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1996年11月啟用
‧學生1000餘人
‧教室10間、運動場、廁所及看台

附註:

⊙總計援建10個地區、115所學校
⊙援建經費多由當地慈濟志工在地募款籌集
⊙統計時間:2004年11月

▲寰宇慈濟

寰宇慈濟

寰宇之大,您身旁或許就有付出的身影。
精選新聞,助您隨時掌握海內外慈濟事。

【台灣】
納坦災後 志工舞掃帚
清掃家園 復原校園

清晨濃濃的秋寒中,十二部遊覽車歷經兩小時車程,從台北抵達雙溪。近七百位慈濟志工迅速整隊、執行任務--打掃納坦颱風過後的雙溪完全中學、雙溪國小。

位於東北部的台北縣雙溪鄉,依山傍水;十月二十五日,納坦颱風肆虐,不到十分鐘,洪水淹沒雙溪中學一樓的教師宿舍。二十七日,志工們協助復原校園。在廚房,地下排水系統被淤泥堵塞,志工先以湯匙、勺子、杯子等隨手取得的工具,一瓢一瓢挖出溝裏的積泥,再引水沖洗裹著厚泥的鍋具、流理台、冰箱。校園裏的泥土,也一鏟一鏟清除。地下室的污泥,則一桶一桶接力清出。

廚房兩位職員說,已經清了兩天卻進度有限,幸好有志工協助;老師則感激志工分擔宿舍清理工作,讓他們得以盡速回到教育崗位;校長黃棋楓幾度哽咽說不出話來,「我們學校有三百四十位學生,在大家的協助下可以恢復上課,家長也能放心。」

納坦颱風的狂風豪雨,在雙溪鄉、貢寮鄉、瑞芳鎮、汐止巿及基隆巿七堵、暖暖、安樂、信義、中正區造成災情。災後第一天入夜,雙溪鎮停水停電,漆黑中慈濟救災服務站猶如一盞燈,發出微微光亮;志工發放礦泉

水和便當,受傷的人被送來包紮、等待救護車……

八十歲獨居的老太太家中受災,被安置在活動中心過夜,志工耐心聽她泣訴;一位賣玉蘭花維生的老先生,紅著眼眶說,他種的玉蘭花樹全倒了,「生活沒著落了,該怎麼辦才好?」一手捧著慈濟便當,一手從口袋中掏出三朵玉蘭花說:「這是我僅有的,送給好心的你們……」

瑞芳爪峰里的一條小巷,兩邊住戶把泡水床鋪、冰箱、桌椅搬出來沖洗,不分你家或是我家的。「我們這裏的人感情很好,就像一家人相互幫助。」對於志工前往關心,一位阿嬤說:「我們在地人自己幫自己,不算什麼,台北也有下雨,你們還過來關心我們,這才不簡單!」

二十五日傍晚,志工奔至汐止和平街、長興街與保長路、五堵車站、汐萬路等地發送便當。多數住戶與店家還在努力清除屋內積水,志工挨家挨戶遞送礦泉水和便當。居民說,此時使他們免於分心炊煮,就是最好的幫忙。住長安國小附近的邱女士說:「整理屋子雖然辛苦,但吃到慈濟便當,這分關懷實在很窩心。」

風災期間,慈濟於台北、汐止與基隆成立救災中心與服務站,至二十九日止,動員志工逾兩千三百五十五人次投入服務,供應約一萬五千五百六十份便當及四百八十箱礦泉水給居民與救災人員,關懷慰問逾兩千戶;另提供三百個睡袋給雙溪地區受災戶。

(撰文/陳怡君、林金玉、李素梅、陳惠苓、鄭明秋、陳美淑、劉對、賴美月、林明珠 攝影/許慈真)

【日本】
微笑,讓他們超越痛苦
關懷新潟強震災戶

「真的是你們!沒想到這麼快就可以再相會了……」十一月七日,慈濟

志工再度回到半個月前發生強震的新潟小千谷市木津團地。持續的餘震,讓志工擔憂著老人家們是否又受驚嚇了?是否有熱騰騰的食物可溫飽?天氣轉寒了,衣物是否夠穿、夠暖和?這次志工帶來了長筒靴、禦寒內衣、長毛襪、雨具及塑膠布,協助老人家們度過這一季寒冬。

來到木津團地,巷道兩旁的居民看到熟悉的慈濟車隊,熱情地揮著手。皺紋深深、滿臉滄桑的廣井婆婆已在門口等候,雙手顫抖地遞上一封信。廣告紙黏成的信封裏,有張用廢紙背面寫的信--

非常感恩寄來的「愛灑人間」CD,再三聽著這麼美好的音樂,想到你們當時提供好吃的料理。上次你們要回去的時候,我忍著不哭,卻流下淚來,很抱歉。能與你們認識,是很棒的事,你們開朗的聲音與笑容,讓我忘記了痛苦,給我活下去的力量……感恩你們的幫忙,我們不加油是不行的。我們相信,痛苦的時候只要微笑,必定能超越;既然活著,更需要笑容,笑出美好的人生。

十月二十三日傍晚五點五十六分,日本新潟中越地區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八強震,共造成三十九人喪生、兩千六百人受傷,一列接近震央的子彈列車甚至被震到出軌;近十萬人被安排緊急避難。日本氣象廳正式命名為「平成十六年新潟縣中越大地震」,是日本繼阪神大地震之後,九年來死傷最嚴重的地震。

中越靠近山區,多為聚落型社區,災情集中於小千谷、十日町和山古志村。災後數日即傳出糧食缺乏,以及露宿在外的中高齡者難以承受身心煎熬。

二十五日、災後第三天,東京慈濟志工備妥一卡車的毛毯、飲水與食物等救難物資,直奔十日町的志工中心,獲引導前往町內體育館發放棉被,以及郊區飛渡國小發放飲用水及食物。飛渡小學體育

館內住了四百位避難民眾,多是老人家,一個挨一個或坐或躺著。他們一臉驚恐與無奈地述說地震情景,志工輕握他們的雙手、拍拍背安慰著。

志工二十六日凌晨回到東京,依然心繫重災區小千谷巿。小千谷約四萬人口,通往外界的四十餘條道路,在災後只剩下七、八條勉強可通,因此進來的救援物資與人員有限。二十八日,備妥了烹具與食材,二十三位志工自東京出發與十四位群馬志工會合後前進小千谷志工中心。

由於地震擠壓,沿途路面高低起伏,路旁可見傾斜倒塌的房子。志工被分配到最迫切需要援助的木津團地。

這裏位在小千古市邊緣、依傍著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一百零五戶居民近八成住在破舊的市營國宅,且多為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救災指揮中心人員表示,當地救援人手不足,期待慈濟人能回報災區狀況,以利政府進行妥切救助。

二十八日晚間五點,志工在戶外現煮三百份味噌什錦烏龍麵,讓許多住戶紅了眼眶,因為這是他們災後五天來第一頓熱食。翌日,志工推出醬油口味的烏龍麵午餐、鹹粥晚餐。

六十九歲、獨居多年的南雲先生因此激動地哭了,他告訴志工這場地震也震出孩子的孝心,願意接他到鹿兒島同住了。住戶桶口太太隔天抱來了一個大冬瓜,流著淚說:「家裏只有這個足以表達內心感謝,請不要拒絕……」

在災區停留的四天內,志工利用居民排隊等候給水車的時刻,詢問、了解他們想吃些什麼,親切地叮嚀他們不要客氣來領取熱食。麵疙瘩、咖哩飯等日式美味料理,讓居民從原本拿小碗來裝,後來變成小鍋子。

新潟中越地區是日本上等「魚沼米」的產地,圍繞木津團地的稻田都是如此好米,居民也十分融洽,每戶人家從事的工作不盡相同,但都互補互助,非常團結。當志工十一月七日前往,得知居民都已回到屋內居住,水電恢復、學校復課,很為他們感到安心;也彼此相約,來日相逢在重建完成後、相見在漬物品嘗茶會中……

(撰文/許麗香、張秀民 攝影/吳慈涓)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思晨語

心念不同,人生大不同

◎證嚴上人

為追逐物欲而工作,很辛苦--
心靈匱乏,欲望永無止境,
求得一分,卻不滿足,
欲念之門打開,更覺得缺少另外九分;
這樣不斷擴張欲望、落入貪欲陷阱不能自拔的人生,
實在可悲。

為悲憫苦難而工作,很幸福--
心靈富有,常感滿足而有餘,
有一點點就感覺擁有全部,
心滿意足,願盡力為苦難人付出,
這樣守貧樂道、歡喜甘願利益人群的人生,
真正有價值。

▲社論

未來世界就看今日播種

一九四八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宣告--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目的,在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

半個世紀後、二00四年的今天,全球有一億兩千一百萬名兒童失學;相當於每六名兒童中,就有一人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貝拉米(Carol Bellamy)女士說:「受教育不僅是每個兒童的基本權利,也是擺脫貧困最好的辦法。」倘若有更多人致力於改善孩童的教育環境,扶他們一把,不僅將讓他們擁有可期待的明天,也能讓全人類邁向更文明、更美好的世界。

世界各地的慈濟志工,在長期的濟貧發放或災後援助中,發現到有些貧區沒有學校,無奈的家長只能任由孩子四處遊蕩或打工幫忙家計;還有些孩子即使有幸上學,卻是在樹下、在透天的破瓦下、在海岸邊隨著潮汐淹水的教室裏上課;更有貧區學校毀於水患或地震,讓孩子的教育雪上加霜。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是證嚴上人一向強調的;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慈濟即承擔五十一所學校的重建,正是這個理念的落實。世界各地慈濟志工也秉持此精神,不捨貧區孩子的教育被耽誤,儘管人力有限、資源有限,仍盡最大力量協助整修、重建校舍。自一九九二年迄今,已在全球十個地區、援建逾百所學校。

在巴拉圭東方市郊區印地安村的一所慈濟小學,雖然只有兩間教室,卻是當地唯一不會漏水的求學環境;在薩爾瓦多與印尼大愛村內的慈濟中小學,師生們擁有電腦教室等現代化設備,也等於多了一分社會競爭力;在墨西哥與多明尼加的貧區,因為慈濟建校,促使政府興建配套設施,進而帶動地方繁榮,改善了居民的居住品質。

十二年來,一批又一批學子從慈濟援建的學校畢業,繼續升學或就業;也逐漸走出代代貧困的惡性循環。

慈濟不只支援硬體建設,也給予人文的滋潤。期待這群種族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也不同的未來主人翁,把今日受助的感恩之情,轉而在他日幫助世界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在生命歷程中,永遠看見別人的需要。

「只要有好的環境,沒有不能教導的孩子;只要以愛心耐心持之以恆的付出,沒有不能改變的環境。」或許要千百年後,才能看出教育所帶來的改變,但慶幸的是:我們已起步。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聲明啟事】
年底立委選舉
慈濟重申:超然中立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在即,慈濟基金會懇請各候選人尊重慈濟「超然中立」之堅定原則,勿利用慈濟之名義、圖片或影片製成任何形式之文宣,進行宣傳造勢活動。

慈濟秉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信念,三十九年來致力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業,期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為維護一個安心推動志業的清淨空間,慈濟嚴守政治超然中立;所有成員也明瞭這項原則,在各項選舉時,不推薦、也不會為任何政黨或候選人助選。

面對選舉,慈濟基金會關心但不介入,也尊重會員的自由意志與選擇。期待每一次選舉,是候選人抒發理想、民眾選賢與能的好機會;社會一團和氣、不相互攻訐,才能共創幸福平安的未來。

佛教慈濟基金會敬啟

一起疼惜「大愛的孩子」

看完三十三集「大愛劇場--大愛的孩子」後,我才知道原來我那智能障礙的孩子,也是「大愛的孩子」!

陪伴兒子顛簸掙扎地走過十六年歲月,除了我的母親、先生和孩子的老師外,從未有人疼惜過我們,受到的只有諷刺、排斥及嘲笑,感受不到被愛的感覺。

我曾經為了教兒子,打、罵都派上用場;也曾因旁人無心的一句話,重重打在我心裏,而抱著兒子痛哭。

在面對種種考驗、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時,好幾次想帶著兒子從高樓往下跳;這時腦海中總響起媽媽的話語:「老天在考驗你,你要堅強」……

兒子上小學後,我到學校當志工,以便多陪在他身邊、了解學習環境。我因此接觸到肌肉萎縮症、過動兒、腦性麻痹、黏多醣症的孩子,與他們的母親結為好友,進而相互打氣、加油。當我看到比我更不幸的人時,才知道老天並沒有虧待我;終於,我走出來了。

現今社會彌漫著自私自利的風氣,少有人能用同理心看待這群需要長期照顧的孩子。其實,沒有父母願意遇上這種悲情與無奈,更捨不得讓孩子受到傷害、打擊。請多

給我們一些關愛、給孩子多些溫情的掌聲吧!

身為障礙兒的父母,千萬不要為了自尊、面子,犧牲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反而要以「不放棄」的態度,帶著孩子往前走。只要能坦然面對,真的沒有「過不去的苦」。

唯有父母走出來,孩子才能走進這個世界。讓我們一起來疼惜社會上這群「大愛的孩子」!

板橋 陳姮如

讓真情破冰而出

逆倫弒親、警匪槍戰、為情輕生、政治角力等令人寒顫、唏噓、頭痛的負面社會新聞,二十四小時在各新聞台重複播報,不時還輔以跑馬燈形式,將這些新聞強力植入閱聽大眾的眼耳中。一打開電視,彷彿讓人看見--台灣社會只剩下亂倫、暴力、憂鬱和鬥爭,外加詐騙恐嚇事件頻仍。

曾被譽為寶島的台灣,今日已成了「美好、良善」的絕緣體了嗎?

打開慈濟道侶叢書《在季節的窗下開放著芬芳》這本書,我們很幸運地發現,好人好事仍時時在社會的角落上演著。

只是,不若參加奧運奪金牌的事件耀眼,也不如警匪當街開槍對峙的新聞驚悚駭人,書裏面那些發生在如你我般市井小民身上的真心溫情,雖然存在卻少有人注意。

書中一篇篇小品文,流露動人情愫。故事中的主角,可能是街邊賣蛋餅的小販、趕火車上學的學生、公園樹下乘涼的老人、醫院裏等待奇蹟的病患……因為他們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動作,或別人給予的一句好話、一聲充滿支持的「加油」,而為這個城市注入了一股股暖流,燃起了每個人生命中該有的光與熱。

有一句話說:「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冷漠,並不是人天生的特質,而是一種學來的保護色。因為對周遭的不確定,而產生了不安全感,把自己的真心與真情下意識地冰封了起來,好讓這血肉之身「堅固」一些。

因此,在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常會聽到:「為什麼這件事要我來做,不找他做?」「為什麼要我讓步,而不是他?」如果,試著把「我」淡化些,會發現去除了人我之間的藩籬,情感的交流才能順暢。

不要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代人也可以活出屬於今日的有情面貌。就從自我「破冰」開始!

台北 林美依

▲無盡藏

人生最甘甜那一味

◎證嚴上人

世間有眾多苦不堪言的人生——
貧窮苦、病痛苦,
還有「有一缺九」、役於物的苦。
儘管世間多苦,卻有人能轉苦為樂——
竭力奉獻而甘之如飴,
品味到有十捨一、為悲憫眾生付出的「甘」。

付出不在量多或量少,
點點滴滴累積,
就能聚成一個美的世界。
人生千百種滋味,
甘願做、歡喜受的這一味,最甘甜!

十一月行腳到關渡志業園區,傍晚抵達時,看到慈誠隊員依然在燈光下做文化志業中心的景觀工程;隔天,天還沒亮,又看到他們聚集開始做事。

我問他們:「在和太陽拚時間嗎?」他們站直了身體說:「師父,我們做得很歡喜!」又說:「感恩啊!如果沒有師父開墾這麼一大片福田,怎麼有機會做呢?」

這分歡喜心,也呈現在花

蓮。新店慈濟醫院新進同仁人文營舉辦期間,花蓮慈院的大醫王、白衣大士,為了歡迎新夥伴、讓他們有一家人的感覺,承擔香積工作,到田裏摘菜、挑菜,一會兒又出現在廚房洗菜、切菜,忙碌非常。

他們說,在芋泥裏麵包紅豆餡,就是「合心」;裹上麵包粉,就是「互愛」;油炸完成,就是「協力」。來自不同單位、科別的醫護人員合作完成,大家做得好歡喜。

是啊!若是心甘情願想做、發自內心真誠付出,做再多、再久,也不會覺得辛苦、覺得累!

因為「非得去做」,
所以百般無奈,覺得好苦好累。
因為「甘願付出」,
看到別人因此歡喜,
自己就歡喜。
心境不同,滋味也不同。

一般人多是為了物慾工作,因為「非得去做」的無奈心態,所以常會覺得好累好苦。

但是,有一群有心、有愛的人,有志一同地甘願為苦難眾生付出,將「辛苦」視為一種「幸福」;他們不但不覺得「苦」,反而感覺到「甘」——一種甜到心裏頭的滋味。

那天我來到大林慈院,耳聞麻醉科主任賴裕永常常清晨六點開始工作,直到深夜十一、二點才休息。問他:這樣會不會太累?他告訴我,看到需要的人得到了幫助,心靈就很歡喜,「歡喜就不容易累啊!」

大林慈院還有位鄒清山老居士,從醫院施工、啟業迄今近八年,每天凌晨三點起床燒茶水,七點多放置在院區供人取用。「會不會覺得很辛苦呢?」他回答:「付出四個小時,可以讓上千人歡喜,我覺得這樣很好、很幸福。」

在關山慈院,家醫科醫師丘昭蓉每週偕同醫療團隊前往南橫深山村落往診;為了配合居民的作息,進到山裏多是傍晚,挨家挨戶看完診,往往看到深夜,隔天在繼續居家關懷。

丘醫師在昏暗的燈光下看診,依然充滿愛心,即使面對有酗酒習慣、走路蹣跚的村民,依舊耐心解說病症,叮嚀他們少喝酒。這分長年累月的付出,令人讚歎。

十一月十二日是醫師節,這天花蓮慈院副院長張耀仁率領院內三十多名醫護人員到越南,結合東南亞慈濟人醫會,共三百多人將愛送向貧病,發揮救人使命;度過了一個別具意義的節日。

從台灣出發到越南胡志明市,再轉巴士到兩百五十公里外

的茶榮省,需要整整一天。之後連續三天義診,不僅在定點服務,還要深入貧困家庭往診、居家關懷;醫師也努力學一些簡單的越南話,拉近與病患的距離。

三天內總共為三千八百多人看診,可以想見這群醫師是多麼「幸福」!如果沒有愛與使命感,又怎麼能圓滿完成呢?

放下身段,
就能看到苦難眾生;
伸出雙手,
行善就像是行道。
只要有心,富貴學道就不難。

無論在花蓮、大林、關山、玉里,慈濟醫療團隊往診服務的同時,也進行慈善關懷,關心貧病家庭的生活、膚慰他們的心靈。

花蓮縣壽豐鄉有三兄弟,老大多重障礙、老三輕度智障,唯一正常的老二近年因糖尿病截肢,無法工作。在付不出房租的情況下,三兄弟被迫流落到在河床上,用鐵皮和漂流木蓋了一間陋房居住。

每當溪水暴漲,就威脅著三兄弟的安全;慈濟志工不忍心,於是協助覓地、建房。在大家幫忙下,三兄弟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棲身之所。

近日,包括慈院醫師、慈小和慈濟技術學院校長、慈大教授十多人,去為這三兄弟打掃。有人掃出一大堆垃圾,有人蹲在地上擦門,抹布搓出來的水黑濁濁的。醫師一邊打掃還一邊「拜託」三兄弟,要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治療。

如此畫面,實在是好真、好善、好美!充分發揮了人性清淨的愛,教人感動。佛說「人有二十難」,其中之一為「富貴學道難」;但從這群醫師、校長、教授身上發現,其實有心就不難。當看到了眾生的苦難,悲心開啟,伸出力量去扶他一把,付出的同時,也就是在行道。

醫護人員在社會上受到相當的尊重,地位很高;而這群醫護志工深入暗角、膚慰病苦,真像是歡喜的人間菩薩!

不以力小而不為,
大學生做資源回收助腎友;
不以量少而不為,
病友、盲胞受施不忘恩,
盡己所能回饋。
只要有心,貧窮布施就不難。

同樣地,只要有心,貧窮佈施並不難。

在慈濟世界中,看到許多貧困人士立志行善——他們不去想「我沒有什麼力量」、「我拿出去的才一點點」,而樂於捨分毫、捨力氣,一樣可以發揮功能。

自一九九七年起,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陸續在檳城、吉打、北海等地成立三所洗腎中心,針對

貧窮患者免費服務;多年來造福許多沒錢洗腎的病友,但志工的經費負擔也相對沈重。

為此,當地慈青多年前開始推動環保,以回收所得支援洗腎中心的運作。這些大學生平日功課繁重,但是他們很有心,挨家挨戶去回收廢紙,就算是十幾層高的大樓,他們也一步步爬樓梯上去,一層一樓拜訪。幾年下來,當地住戶只要聽到門鈴聲,就知道慈青來了;門一打開,整捆整捆的廢紙已經整齊堆疊在門口,等待著他們來收。

更動人的是,當地洗腎中心的病友,也感覺身體被照顧、心靈被撫慰,所以打開了心門,勇敢走出去付出力量。每年為洗腎中心籌募經費舉辦的義賣活動,都有這群洗腎病友付出的身影;不僅如此,曾接受慈濟關懷的癌症病友、盲人同胞,還有受過慈濟幫助的水患災民,也都專程趕來付出,挹注洗腎中心經費……

受施不忘恩,這樣的人生多麼難能可貴!志工真誠的佈施不求回報,但真心付出一分愛,所結下的那一分感情,就是永永久久的。



在佛法中,有所謂「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與攝眾生戒。即是食衣住行守規矩,去除心中的貪、瞋、癡、慢、疑,修習一切善法,利益一切眾生。能力行這三種戒法,當下就是菩薩。

「攝」,就是把好的攝受在一起,意即眾善奉行。凡是對眾生有福的、有利益的,不問自己有多少力量,就是盡己所能的付出。

付出不在量多或量少,把握每一次能夠付出的機會,無論是有十捨一、有百捨一,或是捨出千、萬分之一……點點滴滴愛的累積,就能聚集成一個美的世界。

「人」字,只有簡簡單單兩筆畫,雙腳站的力量要如何能穩當?除了人人盡本分、盡心力外,人與人之間更要互助。共同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彼此就是「生命共同體」,應該用感恩心來互愛。

大愛劇場有一首主題曲「讓愛傳出去」,歌詞有一段是這樣的:「那前方漫漫人生路,有你的祝福,沒有過不去的苦。」的確,人與人之間若能彼此祝福、相互幫助,讓人人遠離痛苦、得到快樂,這樣的人生,多麼美好!

人世間苦難偏多,唯有愛才能撫平坎坎坷坷的人生。人們能互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樂於付出、心靈富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五日至十九日,講於花蓮精思精舍)

▲主題報導

乘在愛的肩膀上,奔向幸福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藍天朗朗,黃土飛揚。
或在街角遊蕩、或在田裏幹活、
或在垃圾堆裏尋寶……
聽說我們這年紀是該上學了,
不是我們不想上學,只是——
我家裏窮
我家遭災
我住的村裏沒學校……
上學,只能是夢想。

聽說,讀書才有出息;
聽說,受教育才有走出貧窮的希望。
爸爸媽媽勒緊了腰帶、拿出了錢兩,
茅草、泥巴、木板、鐵片,就這麼搭了搭,
土堆上、大樹下、河岸邊、破瓦下……
簡陋的房,就是我們的學堂。

禁不起風狂雨刷、大地震動,
教室漸漸沒了屋頂、塌了牆。
大雨時滴滴答答,課桌下的雙腳滿是泥巴。

有一天,一群穿著藍衣白褲的陌生人來了,
摸著我們的頭,說要幫我們蓋學校。
這是真的嗎?沒有人知道答案。

時間一天天過去,
陌生人蓋的房子一天天長大;
終於,長得比我們還要高了,
愈來愈高,愈來愈高……
有一天,裝上了屋頂。
哇!這座堡壘,真的是送給我們的學校!

赤腳奔跑在草原上,
在操場上踢足球,
在新奇的電腦教室裏按下滑鼠……
雖然未來的路還很長,
因為有愛,我們有了更多前進的力量,
因為這群不再陌生的人的肩膀,
我們找到了起飛的翅膀。

終於,夢想能夠起飛,幸福就在前方。

▲主題報導

教我如何不愛,我們的孩子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迢迢南非‧路指引學校的方向》

半人高的雜草日漸枯黃,
稀稀疏疏地讓出一條褐色小路,
串連家與學校的方向。

這一季的枯黃,
是為了預約來年的青綠。
就如同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後的南非,
黑人不再備受歧視,
可以自由行使公民權利;
地方開始建設,孩子們也有了上學的機會。

百年來的差異,非短短數年就能改變。
貧窮、文盲、高失業率、愛滋病盛行……
依然緊緊糾纏著部落裏的人們,
一代傳過一代。

社會的希望、孩子的未來,
要靠教育來打開視野、
要靠知識來延伸無限寬廣的人生;
此時,天色正好,
孩子們邁開堅定步伐,
一心只想快快上學去!
(攝影/劉衍逸)

在約翰尼斯堡登機,飛越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
又經過很多小島,先到香港、然後到達台北……
「去台灣」,對南非慈濟小學師生而言,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第一次到首都、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出國,
第一次看到大海,還有第一次見到「師公上人」……
遠道而來的小貴賓們,又唱又跳,惹人憐愛;
師長們也在這趟旅程中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他們許下了承諾:「這一生,永遠不會停止去教導我們的孩子……」

十月,對於位處於南半球的南非而言,已逐漸邁入夏季的燠熱,尤其在近午時分,大地更是籠罩在金黃一片的陽光中。

在雷地史密斯(Ladysmith)小鎮,四周的溫度、空氣的味道、人們的行色,都是那麼地一如往常;唯一不同的是在小鎮的戶政事務所裏,一名年約十歲的小女娃正用力探頭往門口張望。

小女娃名喚諾可蘿(Ngema Noxolo),有著一頭卷髮,一身黑得發亮的皮膚,小巧的五官中,那一雙亮晃晃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

這天,可是諾可蘿的大日子!因為爸爸跟她約好了,會來戶政事務所幫她簽名辦護照。有了這些證件,她就可以去台灣了!

台灣到底在那裏?小小的諾可蘿並不清楚,但她知道台灣有個「慈濟」,幫家鄉蓋了學校,讓自己在四面有牆、屋上有頂的教室上課,還給了書本、鉛筆,讓她可以讀書寫字。她好想去台灣,去見慈濟的「師公上人」,去謝謝台灣的好心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轉眼間她

已經等了一個小時了,爸爸還是沒有出現。諾可蘿興奮的神情逐漸被焦急和不安取代。然後,她見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是校長先生!

諾可蘿再也掩飾不了自己的無助,一把抱住了校長,豆大的淚珠成串而下,抽抽噎噎地說著:「我……我也要去台灣……」

看著懷中孩子哭泣的臉龐,校長傑布藍尼(Buthelez Jabulani)一時間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他明白孩子的渴望,因為他同樣也是如此期盼。

孩子的期待或許單純,但傑布藍尼校長親身經歷了那麼多,當然有著更深刻的感受。「十年了,我們走得多不容易!」思及此,他再也控制不了翻飛的情緒。寧靜的小鎮在這一刻,收攝在兩雙淚眼中……

十間教室,築起第一道美麗的夢想

一九九四年,是傑布藍尼永遠也忘不了的一頁。他們的黑人領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於大選中勝出,南非人口比例超過七成的原住民--黑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政治權利;百年來的種族隔離,也終告瓦解。

回溯種族隔離時期,南非人民的階級區分--白人為上、亞裔次之,再來是其他有色人種,黑人的地位最低;反映在各種社會制度上,四大階級各有不同部門來掌管。「我們黑人在社會的最底層,

不僅無法參與政治,所受的教育也最差,可說是沒有任何地位。」傑布藍尼說。

直到南非曼德拉新政府打破種族之分,開始整合所有部門,也建設新的學校、新的診所,一切有了新的契機。

傑布藍尼在一九九六年被派任到雷地史密斯伊薩凱尼的社區小學(Amankamakazana C P School)教書--這是一所祖魯族孩子們的學校,也是一所沒有教室的學校。祖魯(Zulu),在原住民語中意指「天堂」;但望著空盪盪的荒原,傑布藍尼不禁開始疑惑。

村民為了讓孩子能受教育,在捉襟見肘的生活裏,勉強湊合了一些經費,搭起一所簡陋的小學。但經過日曬、風吹、雨淋,沒多久,茅草屋頂掀了、土牆坍塌只剩兩面,教室成了個「可見日月」的天地。

一次又一次的奔走,不但政府允諾的建設沒兌現、補助重建的希望落空,連民間團體的援助也沒著落,一度讓傑布藍尼心灰意冷,想申請調職。

「雖然我們的身分不再像過去那樣受歧視,但百年來的差異,豈是短短數年就得以改變的!」傑布藍尼一語道出現實的殘酷。

面對百廢待舉的社會,儘管當

局者有心,卻仍需要時間來經營;何況在雷地史密斯這樣的鄉村小鎮裏,資源十分匱乏,短時間內要欣欣向榮,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還好,上帝並沒有捨棄這群天堂的孩子。一群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主動找上門,慷慨解囊之外,又在僑界募款,為孩子們築起一道美麗的夢想--讓他們能擁有空心磚牆、鐵皮屋頂的十間教室!

這是慈濟在南非援建的第一所小學。之後數年間,又興建了六所小學、一所幼稚園。如今在這片黑色大地上,每天都有兩千七百位祖魯族的孩子,在慈濟為他們建設的五十多間教室中就讀。

從失望到驚喜、從缺無到擁有,傑布藍尼一路走來,心中體會千迴百轉。也因為慈濟讓他望見未來,他說,自己自然地會想多了解、多接近這個團體;愈親近、愈喜愛,卻也愈對慈濟好奇。

去台灣,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埋藏在傑布藍尼心中那個「拜訪慈濟發源地--台灣花蓮」的夢想,居然成真了!而且,還是讓他帶著孩子們一起去。

其實,南非慈濟志工早在心中醞釀許久,希望能邀請師長們來台參訪慈濟;理由很單純,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更加了解慈濟推動教育志業的點滴與用心,由認同、進而共同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學習環境。而今年十月在台灣舉辦的全球教育年會,正是一個機會。

這個決定,也讓孩子們驚訝極了!許多人平常都吃不飽,連雷地史密斯的城鎮也沒去過,能夠在村落裏上學讀書,已經足稱幸運,「去台灣」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大家都清楚知道,錯過了這一次前往台灣的機會,或許終其一生,再也不會有第二次了。就連校長傑布藍尼也說:「對我而言,第一次有機會能夠橫越大半個地球,到台灣去。」

然而,七所學校裏有這麼多孩子,該如何決定讓誰擁有這個「出國」的機會呢?

考量到慈濟第一小學與泰地慈濟第二小學位置較不偏遠、接送孩子方便,並有師長們陪同前往,因此機會便降臨在這兩校二到四年級的孩子身上;而這些孩子也有義務--等回到南非,必須肩負起傳承與分享的責任。

依南非法律規定,未成年的孩子出國,一定要有父母簽字、備妥出生證明才能申請護照。當志工著手幫孩子辦理出國所需的文件時,問題一一浮現。「有的孩子根本沒有出生證明!」南非慈濟志工方龍生說。

根據保守估計,在雷地史密斯所屬的夸祖魯那塔爾省(Kwa Zulu Natal),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四分之一是文盲,且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半從事打工或是幫傭等工作。有些父母不知道得幫孩子辦理出生證明,或是從來不覺得有這個必要。

方龍生表示:「有的孩子因為父母都不在了,甚至連補辦都沒有辦法,只能放棄來台的機會。」最後的幸運兒共有十六位,年齡最小為八歲、最大十三歲,其中十三位是女孩、三位男孩。

在戶政事務所中哭泣的諾可蘿,她的父親最後並沒有現身;經過傑布藍尼校長不斷溝通,以及慈濟志工不辭奔波,親自載著諾可蘿跑了老遠的路,終於找到她分居兩地的父母,分別讓他們簽名。

隨後,志工又來回六個多小時,趕忙將文件送到距離雷地史密斯三百六十公里外的約翰尼斯堡,終於在最後一刻,讓諾可蘿趕上這趟期待已久的旅途。

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大海、第一次……

「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好像坐黑人巴士,一直往上升、往上升……然後飛到天上去、飛到雲層裏。我看到了海,海裏有個東西很像魚,我不確定那到底是不是魚……」娜妮蕾(Zanele)興奮地寫下她旅程的第一步。

「我們從約翰尼斯堡上飛機,飛越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又飛越印度洋,經過很多小島,先到香港、然後到達台北。這是我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來台灣,真是非常開心。」十歲的魯給蘿(Lungelo)也細細記下每一個她看到的新世界。

看孩子們一路興奮又好奇的模樣,陪同前來的慈濟志工何堂興心中真是五味雜陳。因為他明白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不僅是一趟奇異的旅程,更是有著許多新鮮的第一次--第一次到雷地史密斯的城鎮、第一次到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出國,還有第一次看到大海。

在抵達台灣轉往花蓮的火車上,孩子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大海,張張撲在玻璃窗上的小臉上都寫滿了驚奇,不時轉頭用祖魯語七嘴八舌地交換意見。問他們瞧見大海的感覺?每個人都回以一張大大的笑臉。

就連從南非慈濟小學前來的五位師長們,也都好奇地不斷追問著各種問題--那是你們的農田嗎?田裏是稻子嗎?那是不是稻草屋?

由於南非地域廣闊,對於台灣小小的農田、以及住屋和農田相連的景觀,師長們可是疑問連連。

泰地小學(Mthandi C P School)校長龍瓦那(Hlongwane Nhlanhla)說:「這趟旅程不只讓我們開了眼界,更讓我們知道外面的世界。」

龍瓦那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即使身為老師、校長,他們的身分地位不差,增廣見聞的機會也比一般人多,然而,「長期社會隔離所造成的差距,不是那麼容易消弭的,他們還需要時間。」志工方龍生道出他多年的觀察。

當然,孩子們的「第一次」不只這樣,對他們來說,花蓮處處是驚奇,也處處讓他們感動得淚眼汪汪。

營隊中有一堂課是「世界兒童展歡顏」,從影片中得知有些國家的小朋友,或因為戰爭失去了家人、或因為饑荒餓得不成人形,幾位孩子邊看邊掉淚,「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現在才知道,有那麼多人比我還可憐……」泣不成聲的模樣,讓所有人都跟著紅了眼眶。

而他們最期待的,就是見到師公上人、要師公上人「抱抱」。剛到台灣的第一天,見到身穿灰色僧服的精舍常住師父前來迎接,他們以為那就是師公上人,高興得說不出話來。不過,左思右想又覺得不太對勁,連忙拉拉慈濟爸爸媽媽,小聲地問:「怎麼跟我們在照片上看的不一樣?」

當他們見到了「真正的」師公上人,每個人都撒嬌地要「抱抱」,小臉上盡是得意又欣喜呢!

閩南語唱出:
「阮也是師公上人的寶……」

從南非遠道而來的大小貴賓們,此番可說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不論是比手語、用中文唱慈濟歌曲,樣樣都難不倒他們,就連講起閩南語,也是字正腔圓地教人驚訝。

「敬愛的師公上人和台灣的師姑、師伯,大家好,阿彌陀佛!

阮是南非慈濟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阮什麼都是第一遍--第一遍出國、第一遍來台灣、第一遍到花蓮慈濟。聽說台灣是寶島,盛產萬物和水果;慈濟有醫院、分會和環保,攏是台灣的寶,是世界第一好呀!

阮也是師公上人兩千七百個寶啊!南非離台灣是這呢啊遠,坐飛機和轉機攏總要十六小時;阮坐到是頭昏昏、腦鈍鈍,但是想到可以見到師公上人,咱就歡喜到睏不去啊、睏不去!來到慈濟是真歡喜,實在是福報沒得比啊、沒得比!」

小男生托比斯(Tobes)和小女生魯給蘿,一搭一唱地用閩南語說起相聲,聽得台下眾人報以熱烈掌聲。

孩子們是如何背誦的呢?其實南非慈濟志工帶動孩子學手語、唱閩南語歌,都是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耕耘;志工們可是每個星期都到學校去和孩子互動、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情況。

志工何堂興回憶第一次與孩子接近時,他們懼怕、拒絕、對人有防備之心。然而,漸漸熟稔了,孩子們逐漸對慈濟人產生信任,再透過活動帶動手語、教唱閩南語歌曲;加上孩子們本身對音樂旋律的靈敏,自然而然就朗朗上口了。

祖魯族的孩子們可愛、單純、善良,一首沒有學過的歌曲,聽了幾次之後,他們就能哼唱,校長傑布藍尼也讚歎:「孩子們學什麼都快,有時我真希望自己是他們這個年紀呢!」

不只是歌唱,他們可愛的舞姿更令人拍案叫絕。或許是天生的韻律感,讓他們一聽到音樂就忍不住「動了起來」,手舞足蹈、擺腰扭臀,連腳趾頭都能隨著節拍舞動。

這樣的舞姿詮釋起端莊柔和的慈濟歌曲,居然有一種融合之美,既協調又活潑。他們還自創了一首歌,表達對慈濟的感謝。歌詞內容很簡單:「我了解慈濟,她遍布了全世界,遍布了、遍布了……」毋須任何背景音樂,孩子們純真、嘹亮的合音,直入人心。

在南非推動慈濟人文,方龍生承認的確很不容易,「畢竟我們都不是專業的教育者,只能邊走邊整隊、一試再試。」

例如在推動靜思語教學時,起初因為大部分學生聽不懂英文,成效不彰。今年三月起,志工每月與學校老師聚會,先和老師們互動,再透過師長以祖魯語教導學生,在慈濟精神理念的傳達與了解上就更為深刻。

你們的尊重,給了我們前進的勇氣

慈濟第四小學--蘭根雅瓦小學(Mhlanganyelwa C P School)校長夏巴拉拉(Shabalala Ntandoyenkosi),今年才三十二

歲,掌管了五個部落、約一萬五千多位族人得恭敬地尊稱他一聲:「INKOSI」(地位如同酋長)。

在慈濟小學擔任了三年校長,他說,在慈濟找到一種「接近心靈」的感覺。來台參訪期間,他體會到慈濟人的噓寒問暖、關心照顧,是那麼令人受寵若驚;尤其是慈濟人的大愛胸懷與彼此尊重,更教夏巴拉拉直以「震撼」來形容。

他解釋,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同胞,總以為自己所學高於出生的地方與文化,不懂得尊敬別人,也不再尊重他們的國王、酋長。他深覺不該是這樣的。

此行中,他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敬,「我希望自己能以身作則。就算今天我具有校長、酋長的身分,但我還是尊敬我的國家、尊重我的文化。」他說。

夏巴拉拉以行動來實踐他所謂的「尊重」--南非部落文化,習於將狩獵所得的動物皮革配戴在身上;他來到花蓮,得知佛教茹素、不殺生的戒律,當場向志工借一把剪刀,剪去從不取下的手環。

他說:「在南非,那是我們的習俗,但今天來到台灣,我必須要尊重這個團體,就如同你們尊重我們一樣。」

同樣來自蘭根雅瓦小學的老師杜瑪莉蕾(Nsibanyoni Dumazile)也覺得,來到慈濟讓她有一種「在家,又像在天堂」的感覺。她覺得自己像是孩子一樣被呵護、關照。

「在這裏我學到該如何尊重生命。」杜瑪莉蕾說,她願意從學校開始落實,希望尊重生命的觀念能擴展到社區、城市,遍及整個國家。

泰地小學校長龍瓦那則以「我覺得自己好像國王(King)」,來形容慈濟給他們的愛,他不敢置信自己能受到尊貴的待遇:「回到家鄉,我會將在這裏所看到的一切,教導給其他人。」他說。

慈濟人與各地師生互動,所給予的都是平凡的真心關懷,為何會讓師長們有這樣強烈的感動?

傑布藍尼校長一語中的,他說:「南非曾經的種族歧視傷害我的同胞至深,那殘留的創傷甚至仍糾纏著許多人。台灣與南非距離遙遠,但是來到這裏,我們的心靈卻是那麼接近。」

他相信從台灣回去後,可以帶給同胞力量,讓大家有勇氣一起承擔責任、往前邁進。

因為有愛,看見幸福的未來

一九九七年起,慈濟志工在雷地史密斯開始耕耘教育,那時學校裏的孩子,現今都已經到了該上大學的年紀。幾年之間,看到學校興起、孩子們的成長與改變,那就是志工感到最快樂的事。

方龍生分享,有個孩子因為支付不起大學學費,打算放棄升學,慈濟適時提供援助,讓孩子能專心讀書;當他在第二學期順利拿到學校獎學金時,第一件事便是告訴志工:「我有了獎學金,你們不用再幫我了。」

方龍生說,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出身貧困、沒受過什麼教育,從事較低層的工作,過著吃不飽的日子。「我們不希望孩子將來還是走同樣的路。」

蘭根雅瓦小學有個孩子,成績總在班上前三名,但他告訴志工,將來想當「警察」。志工很疑惑,南非治安不佳,警察工作常得承受生命威脅,且收入不豐,一般人的評價也不高。後來才了解,這個孩子失去雙親,平常都靠老師接濟,孩子說:「只要去當警察,就不必再挨餓了。」慈濟人鼓勵他好好用功,更允諾在他畢業之前,不會讓他再挨餓。

「我們知道,像這樣貧窮、生活在暗角中的孩子,在雷地史密斯還有很多……」方龍生感嘆。

「這些孩子的純真、善良,教人怎麼捨得!」志工何堂興說,只要慈濟在雷地史密斯推動教育的一天,他們會竭盡所能去改變這些孩子的未來。

一九九四年之後的南非,經過十年的改革與進步,已經有了不同的面貌。雖然教室興建的速度、永遠比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老師人數也永遠不夠,一位老師常得指導兩個年級;但政府在有限的經費下,仍努力想改善這種狀況,給予學校更多師資與建設,人們也漸漸

地以寬容來面對種種窘境。

傑布藍尼就說:「要重整一個國家的制度,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們的教育沒有辦法等,我們會盡己所能地給予。」夏巴拉拉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如果我們的孩子無法得到識字、受教育的機會,這個國家就將瀕臨死亡。」

師長們有共識,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因為慈濟會指引我們方向。」傑布藍尼說。

傑布藍尼更許下了承諾:「我的一生,永遠也不會停止去教導這些孩子,就算有一天我已不在教室裏、我的身分也不再是老師,我也絕不停止。因為,這些都是我的孩子,教我如何能不愛他們!」

正因為有這許許多多人的愛,祖魯族的孩子們是名副其實的「天堂的孩子」;也因為愛,我們看見南非孩子的幸福,正在跳動。


天堂的聲音

◎撰文/陳美羿 攝影/顏霖沼

這個樂隊,一出場就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小女生穿著漂亮背心裙,
小男生穿上帥氣小西裝,
一開口,字正腔圓地演唱中文歌曲,
甚至閩南語歌曲。
屬於台灣的旋律在南非的天空傳唱,
他們在樂隊伴奏下,比畫手語,
歌聲純淨清亮。
這是天籟,來自天堂的聲音。

一九八八年,在台灣任職高中教師的何堂興,為了兒子聯考成績不理想,在友人建議下,帶著妻兒移民到地球的另一端--南非去「創業」。

何堂興作夢都沒想過,他會從「台灣人」變成「非洲人」;並且從「教師」搖身成了鞋廠的「老闆」;更不可思議的是,去年開始,他的工廠成立了一個樂團--既是合唱團、又是樂隊。他又恢復當「老師」,只不過他的學生,全都是祖魯族小孩。

當年「潑冷水」的人

「說到這個樂團,就要從雷地史密斯的『慈濟小學』說起。」何堂興望了望身邊的林天進。

林天進也是南非的製鞋台商,十幾年前因台灣工資昂貴,出走到雷地史密斯。認識了同是台商,也是慈濟志工的施鴻祺,因而成為慈濟的一員。

「一九九六年三月,我們送食物到一家幼稚園,忽然看到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從附近的破爛屋子跑

出來。園長告訴我們那是一所小學,我們大吃一驚。」

這個「學校」的六間教室都沒有屋頂,四面牆也只剩兩面「斷垣殘壁」,沒有課桌椅,連黑板、書本、紙筆都沒有,學生是站著上課的。

「我們看了於心不忍,在跟學校討論後,買了些木料、水泥為他們修繕。」林天進說:「後來談著談著,決定乾脆為他們蓋新校舍。」

一間空心磚牆壁、鐵皮屋頂的教室約合二十萬台幣,當慈濟志工表示要蓋十間教室時,校長傑布藍尼和老師都不敢相信,以為是在作夢。

雷地史密斯的華人不多,只有三、四十戶,慈濟志工抱著「武訓興學」的精神,「沿門托缽」向台商募款,還曾經遭到訕笑:「你們要為原住民蓋學校?真是頭殼壞掉!」何堂興就是潑冷水的人之一。

何堂興的工廠就在原住民區,他每天開車到工廠的路上,經常看到一些「奇景」--原住民拆學校鐵皮屋頂,拿去賣錢或為自己建房;更有敲破玻璃,把窗框帶回家當柴燒的。何堂興好意勸慈濟志工別做傻事。

儘管有人抱著觀望態度,但慈濟志工傻人傻勁,還是感動了許多人贊助;南非其他城市的慈濟人更是慷慨解囊。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這所學校的十間教室終於落成,教育單位也配合發給課桌椅;原來急欲請調離開的老師留了下來。校長傑布藍尼信心大增,除了原有的祖魯族語文外,從一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育。居民見狀紛紛搬來居住,以便讓孩子就讀這所「明星學校」。

志工在南非陸續增建慈濟小學,第一所慈濟小學的學生人數也由兩百多人暴增為九百多人,教室從十間擴增至十六間。

四年時間,當慈濟在祖魯族人居住地區蓋了五所小學時,何堂興被慈濟的朋友邀去參觀。他發現慈濟小學校舍被「保護」得完好無缺;志工還贈送書包、文具、書籍、獎學金給學生;發放衣服、食物給貧民;關懷老人院、孤兒院;成立職訓所;更為水源缺乏的偏遠地區開鑿水井,讓他們有乾淨方便的水可以使用……

「人數不多的慈濟志工,卻在雷地史密斯的祖魯區做了那麼多事。想到當年給他們『潑冷水』,我真的好慚愧和懊悔。」何堂興說。

二00一年三月,志工當時援建完成的五所慈濟小學,舉辦第一次聯合運動會,大力邀請曾任教職的何堂興參與規畫。從此,何堂興不但積極參與慈濟,還將太太廖紹利、兒子何佳霖、女兒何孟怡一起拉進來,全家做慈濟。

「老闆」老師要組樂隊

何堂興和何佳霖常到慈濟第二小學去教小朋友靜思語和慈濟歌曲。何佳霖將中文歌詞用羅馬拼音「注」出來;或者「翻」成英文來

唱。因為沒有擴音器,父子倆經常唱得嗓子嘶啞,戲稱「失聲」。

「二00三年,大愛電視台播出『四重奏』,劇中的老爸用口琴吹奏的老歌,觸動了我的靈感--我可以教小朋友演奏樂器呀!」憑著小學參加過樂隊的模糊經驗,何堂興想為孩子們組一個樂隊。

學校沒有老師會看樂譜,更別說學生了!但何堂興並不氣餒,他跟校長商量後,到德本採購了笛子、口琴、大鼓、小鼓、鐃鈸、三角鐵……

何堂興選擇距離較近的第二小學,由學校推薦三至六年級志願參加的小學生,每天兩點半放學之後,徒步二十分鐘到何家的工廠練習兩個小時。

那些小朋友從沒看過樂器,林天進、施鴻祺等志工都來協助,從基本音階開始練習。慢慢再練習吹奏如「小蜜蜂」等簡單的歌曲。何堂興挑選慈濟歌曲、編曲,指導個別練習和合奏。一時間,忙碌的工廠中傳出不同樂器的聲音,好不熱鬧。

每週五天的練習很辛苦,但是小朋友卻樂此不疲。除了他們稱呼為「Boss」﹙老闆﹚的何堂興,義務教導樂器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誘因--那就是暱稱「媽咪」的廖紹利精心準備的「點心」。

麵包、麵條、蛋、素肉塊……平常吃不到的美食,這裏天天都有。祖魯族人用餐習慣用手抓,但因為水源不足,許多人沒有洗手的習慣,容易「病從口入」。在何家工廠接受樂隊集訓的小朋友,被要求在吃點心前先把手洗乾淨,甚至學習拿筷子、拿湯匙。

讓小朋友學會拿筷子,慈濟人也是用心良苦。何堂興說:「我們去一所所學校教靜思語,也教『食的威儀』。為了鼓勵他們拿筷子,還在各校舉辦『夾糖果』比賽。」

「他們很喜歡吃『中國麵』,常常用力一吸,麵條還會從鼻孔溜出來呢!」何堂興忍不住笑了起來說。

一出場就是焦點

每次「上課」前,學生會準備一杯茶給「Boss」,這也是讓何堂興感到窩心的一件事。

樂隊成立不到一年,已經可以

演奏二十多首曲子,除了慈濟歌曲,還加進許多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並曾到老人院去表演,也應邀到市政廳去演出。

去年十一月,南非東海岸廣播電台在市政廳舉辦為清寒學生募款的慈善活動,邀請何堂興帶樂隊去表演。現場有銀行、大飯店、獅子會、圓桌武士……等團體代表。大家對樂隊的精采演出嘖嘖稱奇,當然也慷慨解囊了。

「這麼棒的樂隊,應該要有漂亮的制服才對。」於是,慈濟人出錢出力,為女生做漂亮的背心裙、男生做帥氣的小西裝,將樂隊成員妝點得更加神氣莊嚴。應家長要求,他們還在學校舉行一場演出,轟動了整個村莊。

在非洲,亞洲人雖然是黃皮膚的有色人種,但被歸在優越的「白人」之屬。慈濟人勇敢跨越「藩籬」,進到祖魯族人社區,不為什麼,只是一分「不忍」。

「有些孩子在家裏根本吃不飽,來參加樂隊,最起碼有一頓豐盛的點心。」何堂興說:「有時候,『媽咪』會多煮一些,讓孩子帶回去給家人。」

曾經,志工到一位就讀慈濟第二小學的小女孩家進行家訪,發現小女孩的阿嬤年邁、叔叔精神異常,一大家子全靠鄰居的接濟過活。問阿嬤:兒子和媳婦呢?阿嬤指指屋後,是兩座墳墓。

志工不但經常送來食物,何堂興也要小女孩來參加樂隊,每天可以飽餐一頓。「當我們回台灣過年後,再回到南非,發現小女孩家屋後又增加兩座新墳。一個是她精神異常的叔叔,一個就是她。」

何堂興心痛地說:「愛滋病奪走他們的生命!」現在,阿嬤的另外兩個孫兒,也來參加何家的樂隊。



七年來,慈濟在雷地史密斯建了七所小學,一所幼稚園,目前學生總數約兩千七百多人。今年三月,慈濟小學第四屆聯合運動會開幕典禮上,樂隊演奏「慈濟功德會會歌」,是眾所矚目的焦點;聽祖魯族孩子演唱字正腔圓的中文歌曲,甚至閩南語歌曲,更教人難以置信。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阿娘和老爸--感謝你,感謝伊,感謝你所賜的一切……」在樂隊伴奏下,孩子們認真比畫著手語。屬於台灣的歌聲在南非的天空傳唱,歌聲純淨清亮,讓人聞之驚奇叫絕。

這是天籟,來自天堂的聲音。

▲主題報導

當一滴甘露落入荒漠

◎撰文/李委煌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墨西哥荒漠‧超級媽媽打造綠洲》

燦爛的笑顏、藍色的制服,
她們是超級媽媽(super mama),
真正是「女人當超人用」--
清潔打掃、安全維護、交通指揮是小事;
搬磚、鋪路、蓋教室,樣樣也都沒問題!
為了這所得來不易的學校,
她們白天下田打零工,
餘暇輪班當志工。
多募一包水泥,
就可多鋪一塊平坦地,
讓孩子走路、遊玩更有保障;
多湊幾片木板,
就可多拼一間教室,
孩子學習成長更有機會。
無論來自貧窮或單親家庭的學生,
個個都是超級媽媽的寶貝!

(相片/慈濟墨西哥聯絡處提供)

陋屋相連成片,山風吹起漫天灰沙,墨西哥邊境城市提娃那,
在貧困或遭遇戰亂的中南美洲新移民眼中,依舊充滿了機會--
她貧瘠荒涼,但接納著更為失落的人們在此地落腳安歇;
她像是跳板,引導著有朝一日越境抵美,擁有更好的生活。

貧瘠的土地,渴望綠意的滋潤;一如人們追尋夢想,期待看見幸福的到來。
十間教室、一個操場,是提娃那瑪瑞塔貧區希望之所繫,
逾千位孩子在此邁出學習的第一步,
師生缺課率低,教師離職率是零,還有「超級媽媽」無微不至的呵護,
讓慈濟小學的每一分子,都很有「榮譽感」。

八年來,提娃那慈濟小學像是平靜湖面上的一點漣漪,
漸漸擴散成一圈又一圈美麗的圓;
也像是一滴甘露,滋潤長年乾涸的黃塵沙地……

墨西哥邊境城市提娃那(Tijuana),一條沒有路標的黃沙路,通往貧區瑪瑞塔(Morita)-- 一所慈濟援建的小學。

四年前,教師阿蕾漢德拉(Alejandra)從鄉下請調到慈濟小學,過起執教以來少有的穩定生活。

在之前的小學任教,她每天得在清晨六點出門,步行兩個半小時到學校;中午一點半後再步行回家,抵達時已下午四點。每天步行五個小時往返學校與住家,這般教學生涯,她足足走了七年。

「這還不算辛苦,」阿蕾漢德拉更早一年的教職,甚至得坐穩在麻繩上,然後像盪鞦韆般越過河面,「而且要抱住對面的樹幹,否則又會盪了回去……」她笑說,有時河水升漲,盪過去時擦過水面,「連褲子都濕了。」克難的教學經驗令她難忘。

「我哥哥更慘。」阿蕾漢德拉說,她哥哥也是老師,由於服務的學校太偏遠,因此他得在週日出發,走上一整天後,再轉借馬車或驢車繼續走上一天,第三天才能抵達學校。

由於往返學校實在太困難,哥哥在學校一待就是三、四個月,然後再花去另一個三天返家休假,等待下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衲履足跡

2004.09.03 打開清明的「心眼」

◎撰文/釋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涯共此情

十個孩子一個家——用愛打造的神話

◎撰文/陳美羿

〈印尼〉

杜蒂和艾迪很窮,
住在雅加達紅溪河岸簡陋高腳屋二十多年,
他們悲憐那些更窮的人、
心疼那些總是吃不飽的孩子,
因此撫育了十名子女,
其中七位收養自貧困家庭。
這對平凡的夫婦,
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
他們不平凡的愛,
打造了一個人間的神話。

凌晨三點半,住在印尼雅加達慈濟大愛村的杜蒂已經起床;步行到她開在村內商店街的自助餐店,開始炒飯、炒麵。六點多天已大亮,杜蒂帶著準備好的食物,到慈濟中小學的福利社販賣。午間,她回到自助餐店招呼客人,總要忙到夜裏十點多才收攤。


起早摸黑的辛苦,杜蒂滿臉疲憊,但還是帶著可親的微笑。「現在總算可以讓孩子們自由地吃了,他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她滿足地表示。久久,又哽咽地說:「我不敢回想以前……沒有能力,有一點點吃的,都要用分配的。有時白飯配幾片蝦餅,就度過一餐。」

四十五歲的杜蒂(Tuti)和五十歲的先生艾迪(Edy)養育了十個孩子,其中七個是收養的。

「怎麼一眨眼,孩子都長大了?」艾迪說:「這幾十年來,日子也不知道是怎麼過來的……」

這幾十年來,他們是怎麼過的?

如果人生是一齣戲,他們這一齣戲,絕對是曲折離奇,超級動人、感人的精彩好戲。

【落戶在紅溪河畔】
貧窮的小夫妻帶著幼兒,
在紅溪河岸租了一間簡陋房屋落腳。
光陰在艱苦中流逝,一住就是二十四年。
辛勤撫育了十個孩子,其中七個是收養的。
每個孩子不論是否
親生,卻一樣擁有完整的愛。

杜蒂和艾迪的家鄉,都在爪哇島泗水(Surabaya)以東六十公里的一個偏遠村莊魯馬壤(Rumajang)。

杜蒂出生一個月,父親就離婚走了,母親是小攤販,獨力撫養她及一位收養的姊姊。因為家貧,杜蒂小學畢業後無力升學;老師請她利用課餘幫忙照顧小孩,替她付學費。讀到初中三年級、還差兩個月就畢業時,卻發生了一件意外。

「有位鄰居拿了一條金鍊子託我媽媽拿去典當,當了兩萬盾回來,錢卻被偷了!媽媽只好把我們住的竹竿屋賣掉,籌錢還給鄰居。」杜蒂說。

於是,一家三口身無分文地離開家鄉。她們沿途攔貨車往首都方向走,陸陸續續搭了五、六部便車、走了好幾天,才到達鄉下人夢寐以求的雅加達。

「只要不被賣掉,做什麼我都願意。」杜蒂說:「很幸運的,我和媽媽、姊姊,都順利找到幫傭的工作。」十六歲的杜蒂在一

個華人家庭幫傭。

大杜蒂五歲的艾迪,因為家貧,小學畢業後曾輟學幾年,因此初中時成了杜蒂的學弟;高中時又因為繳不出學費,再度中斷學業。後來和杜蒂一樣到雅加達謀生,在工廠當工人。

在杜蒂升上初三那年國慶日,幾個要好的同學湊錢去照相館拍照留念。艾迪和杜蒂的一張合照如今還貼在他們家相本的第一頁。當年的杜蒂穿著白上衣、紅裙子、涼鞋,是一個清純的少女;艾迪穿著白上衣、褐色喇叭褲,也是少年十五二十時。兩人四隻手交握,含情脈脈。

艾迪看著三十年前的照片,忍不住笑起來說:「當年被同學起鬨拍了這樣一張照片,想不到日後真的成了夫妻。」

感念華人老東家

一九七八年,十九歲的杜蒂和艾迪結婚;隔年,長子雷利(Dedy)出生。所有的費用,都是杜蒂的華人老闆支付。

「那家人待人非常好,很疼我,還曾經要我跟他們回中國去。但是媽媽不肯。」杜蒂說。婚後五年,為了照顧先生和兒子,她不得不辭去幫傭工作,改在市場賣菜。當時主人一家非常

捨不得,叮嚀她有困難就要回來。

杜蒂對華人老闆抱著深深的感恩心,迄今將近三十年了,老主人已經往生,杜蒂和他們的晚輩還保持聯絡。「他們是我第一個貴人。」

雷利出生後,一家人在紅溪河(Kali Angke)卡布莫拉(Kapuk Muara)租了一個小屋住下。那是蓋在河岸上的簡陋高腳屋,附近住戶總順手把垃圾、糞便往河裏丟,惡臭髒亂不堪。但是杜蒂和艾迪沒有能力搬到更好的環境去,一家人在這裏一住就是二十四年。

艾迪在工廠做了三、四年,後來改做裁縫,十幾年下來,右手長了厚厚的繭。婚後六年,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女兒絲莉出生。

杜蒂和艾迪有兒有女,應該是幸福美滿的;但是這一年開始,艾迪健康狀況走下坡,裁縫工作斷斷續續,領到的薪水還不夠買藥。

後來艾迪改行租摩托車載客。「摩托車一天租金六千盾﹙約台幣二十二元﹚,扣除租金,收入還可以,但是身體不能做主,一生病,就沒辦法啦!」這個工作只做了三年,就由杜蒂一肩扛起家庭重擔。艾迪說:「那時她自己做糕點,頂在頭上到處去賣。真是辛苦她了。」

收養吃不飽的孩子

貧賤夫妻,相依相持,除了親生的孩子,杜蒂和艾迪還收養了一堆吃不飽的孩子。

隆利(Romli)是他們收養的第一個孩子。他是鄰居伊娜(Ina)的孩子,生長在赤貧的家庭,手足又多,經常有一餐沒一餐的。杜蒂可憐他,在有限的口糧中分一點給他吃,天真的隆利常常跟著杜蒂去賣糕。後來伊娜和丈夫離婚,懇求杜蒂收養六歲的隆利。就這樣,一九八五年隆利成了杜蒂和艾迪家的一員。

隔年,耶妮(Erni)也來了。她也是鄰居的孩子,常常喜歡來他們家;耶妮一貧如洗的父母就說:「拜託你們收養她吧!」耶妮來的時候也是六歲。

杜蒂和艾迪這時有二男二女,六口之家光是要吃飽都成問題,但是他們還是硬撐著,不但不餓著孩子,還讓他們上學。

一九八六年年底,兩歲的女兒絲莉突然往生,杜蒂夫妻哀慟欲絕。但是接踵而來的因緣,卻讓他們無暇去哀傷。三個月大的女嬰哈珊娜(NurHasana)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落在杜蒂和艾

迪的手上。

哈珊娜家貧,一生下來就送人撫養,想不到養父母的違建房子被拆了,又把她送還給親生父母;親生父母養不起,輾轉託人找到杜蒂。

三個月的小女嬰,瘦小多病,像一隻可憐的小貓咪。杜蒂用滿滿的母愛一點一滴餵她,哈珊娜就在細心的呵護下,一天天長大。

這一年,杜蒂和艾迪的家庭,又意外多了一名成員--十三歲的叟迪克(M.Sodik)。

「叟迪克是我舅舅的兒子,後來給我母親收養。母親去世,他就到我們家來。」杜蒂說。

艾迪把叟迪克送去習經院讀書,從初中、高中到大學,所有食宿、學費,都由他們夫妻設法籌措。

一九九0年,杜蒂和艾迪再一次肝腸寸斷,他們失去了摯愛的親生子--十歲的雷利。

「我們回到泗水鄉下的老家,雷利突然發高燒,鄉下醫療缺乏,病了兩天就沒救了。」艾迪說。他們把愛子葬在家鄉,含悲忍淚回到雅加達。

但不可思議的因緣,讓他們又陸續得到四個孩子--烏蜜(Umi)、蘇納利(Sunardi)、茱莉亞(Juwairia)和法蒂瑪(Fatima)。

【社會動盪下的悲歌】
隆利、茱莉亞與法蒂瑪是親兄妹;
他們的父母熬不過生活壓力而離異,母親更因而走上絕路。
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幸運的有了溫暖的結局。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讓印尼幣值劇貶,許多企業紛紛不支倒地,升斗小民更是哀鴻遍野,不知如何生存下去。

雪上加霜的是,隔年五月,爆發了排華暴動。動盪的局勢讓印尼經濟簡直到了崩盤的地步,印尼大半人口淪在貧窮線下;而原本貧窮的人家更是三餐無以為繼。

「我最早收養的男孩隆利,他的母親伊娜和丈夫離婚後,再嫁給燒碳工人羅幸(Rohim),生了四個孩子。」杜蒂說:「暴動之後,生活過不下去,夫妻天天吵架。」

有一天,伊娜因為細故又和羅幸吵架,並把孩子打傷了。垂頭喪氣的羅幸,帶著三個大的孩子到杜蒂家「避難」。羅幸說:「我們活不下去了,孩子都給你們吧。」第二天,伊娜抱著老四法蒂瑪來找孩子,也懇求杜蒂收養

這四個孩子,然後語出驚人地說她要自殺。

杜蒂嚇了一跳,趕緊勸她別做傻事。「沒想到一個星期後,她還是自殺了!」

隆利那時已是二十歲的大男孩,到醫院探視陌生、冰冷的親生母親,呆站一旁、靜默不發一語。杜蒂過去抱住他,隆利這才倒在她懷裏,痛哭起來。

失去妻子的羅幸,再一次拜託杜蒂收養他的孩子。杜蒂說:「兩個大的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你自己帶,很快他們就長大了。」杜蒂和艾迪收養了四歲的茱莉亞與十一個月大的法蒂瑪。

隆利沒有想到,同母異父的妹妹,會在杜蒂的家裏,再度成為一家人。

重視生母的託付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日,雅加達POS KOTA郵報刊出伊娜自殺的消息。報導中將自殺的原因,歸結到暴動後幣值劇貶,民眾無以為生所造成的悲劇。

因為報紙的披露,許多善心人士紛紛伸援;有人寄善款來,也有人送來米、油、奶粉、餅乾等物資。軟弱的羅幸已經無法承受,他把所有紛至沓來的事務,全權委託杜蒂和艾迪處理。

「很多人看到報紙,都要來收養法蒂瑪。有一對夫婦,願意用一輛摩托車來跟我們換法蒂瑪。」艾迪回憶:「他們帶我們到摩托車的代理店,隨便我們選,只要把法蒂瑪給他們就行。」當然杜蒂和艾迪沒有同意,那對夫婦失望而歸。

「想到她母親生前的託付,我們怎能隨便把她送給陌生的人呢?」杜蒂心疼地說:「萬一法蒂瑪沒有得到好的照顧,我怎麼對得起她的父母?」

還有一位銀行經理,雖然沒能如願扶養法蒂瑪,但他告訴杜蒂夫婦:「我看你們家孩子多,生活也夠苦的。我每個月贊助五萬盾(約台幣一百八十六元),幫忙扶養法蒂瑪。」

好心的銀行經理果然按月寄來五萬盾。錢雖然不多,但是對食指浩繁的杜蒂一家,真是莫大的助力。只是一年之後銀行倒閉,這筆善款也就中斷了。

還有一位軍官,也按月寄五萬盾幫忙養法蒂瑪。杜蒂將善款轉交給羅幸,讓他去支付兩個大孩子的學費。

窮人的周轉金

報導刊出的三天內,收到了一百五十多萬盾(約台幣五千六百元)捐款。杜蒂和艾迪將各界寄來的善款和物資,做了妥善的處置--先歸還辦伊娜喪事的借貸,剩下的錢和物資,無息借給貧窮或急需的鄰居,言明四十天內歸還;四十天後,鄰居把借去的錢、米、油等如數歸還後,杜蒂和艾迪第二波宣布「借出」,一百天內歸還……

「這是我們夫妻想出來的辦法。因為東西一時吃不完會壞掉,不如借給鄰居『周轉』。更何況,以前我們也常向鄰居借貸。」艾迪說,烏蜜小時候多病,常常沒錢看醫師,只得請鄰居幫忙,「紅溪河兩岸整排鄰居都借遍了,許多鄰居比我們還窮,還是勉強擠出一點錢來給我們湊醫藥費。」

羅幸帶著兩個大的孩子過日子,那兩個孩子十幾歲了都沒有

讀書,每天在河邊的垃圾堆裏撿寶特瓶和鐵鋁罐去賣。杜蒂和艾迪到學校交涉,讓兩個孩子超齡去上小學,學費就由善心人士寄來的捐款支付。

伊娜過世後六個月,羅幸的房子遭到火災,一家人無路可走,到艾迪家住了一個月。

杜蒂和艾迪的水上房屋本就不大,夫妻倆加上孩子,已經「人滿為患」;羅幸一家三口再住進來,之所以容得下,絕對不是房子夠大,而是杜蒂和艾迪的「肚量」夠大。

也有傷心和遺憾

一枝草一點露。多病的艾迪、辛苦的杜蒂,養了一堆親生和非親生的孩子,日子在艱苦中一天天過去,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長大。

「再窮,也不能讓孩子失學。」杜蒂常常對孩子們說:「雖然你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但都是我的心肝寶貝。家裏雖窮,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你們好好讀書,將來才有好的前途。」

在這群孩子中,蘇納利是唯一讓杜蒂和艾迪傷心和遺憾的一個。

因為家裏太窮了,蘇納利到八歲還沒有讀書,常跟著杜蒂去賣糕,也經常住在杜蒂家不回去。蘇納利的奶奶說:「回到家沒飯吃,拜託你們收養他好嗎?」就這樣,一九九六年蘇納利加入這個愛的家庭。

杜蒂把超齡的蘇納利送去讀書,下了課,蘇納利還是會跟著「媽媽」去賣糕。「那時候的蘇納利,是一個很乖的孩子,誰知道長大以後會變得我們都不敢相信啊!」杜蒂感嘆地說。

蘇納利小學畢業後,艾迪把他送去習經院,和叟迪克一起求學。習經院刻苦的生活讓蘇納利不適應,讀了兩年就逃出去了。

蘇納利不敢回家,跑去找生母。在那惡劣的環境中,十六歲的他染上許多惡習,甚至吸毒。

杜蒂和艾迪非常傷心,幾次去找蘇納利,規勸他學好,要帶他回家、讓他復學。蘇納利羞愧地表示,他沒有臉回家,因為其他兄弟姊妹都那麼乖巧,沒有人像他一樣。

勸不回這個迷路的孩子,杜蒂和艾迪還是非常關心他,帶他去慈濟義診中心檢查肺結核,又送他去住院。

今年六月,蘇納利往生了。八年的親子因緣,杜蒂和艾迪在傷心之餘,有更多的遺憾:「我們沒有教育成功,真是慚愧。」

【住進有門的房子】
從小貧窮到現在,但杜蒂說現在「窮得很幸福」--
不必擔心淹水,也不必擔心孩子掉進河裏;
有固定的地方做生意,不用再推車穿街走巷;
孩子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不必再「配給」。

「淹水」對紅溪河的居民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每個月兩次漲潮,會淹;雨季時,大雨下個不停也會淹。

二00二年元月,雅加達連續的傾盆大雨造成水庫破裂、水閘損壞,加上市區排水溝被垃圾堵塞,雅加達近百分之八十的地區浸泡在大水中,恍若「水城」。

紅溪河髒臭的河水淹沒住戶所有的家當,大家叫苦連天;學校停課一個月,可見災情之嚴重。但是杜蒂還是沒有停止工作,她想辦法依舊做糕,頂在頭上,涉水去叫賣。「最深的地方,水淹到這裏。」她指著下巴說。

危機也是轉機,因為這場水災,他們認識了慈濟。

水患一開始,慈濟印尼分會就展開救災工作,志工冒著大雨發放應急物資;在海軍的幫助下,搭乘卡車及橡皮艇深入災區,將便當、礦泉水、餅乾、水煮蛋等,送到災戶手上。

二月中旬,慈濟人醫會在卡布莫拉一處基督教堂附近,免費

為受災民眾看診。艾迪去看了病,也拿了藥,他很感動,到處宣揚,鼓勵大家趕快前往就診。

艾迪和他的鄰居都沒想到,慈濟接下來還為他們蓋了一個大社區,有學校、義診中心、商店、工廠、老人院……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搬進大愛村,總統來作客

一千一百戶的嶄新大愛村,二00三年七月矗立在雅加達金卡蓮(Cengkareng)地區。為了確實嘉惠紅溪河居民,慈濟志工來到河邊挨家挨戶訪視、拍照,並且發放白米。


「我們到了杜蒂的家,看到她的小店有賣些食品,心想這一戶應該不必給。」慈濟志工洪光添說:「可是當我們了解她的故事,一致決定:不只要給米,還

應該加倍,發給二十公斤。」

入厝典禮上,印尼國會議長、社會部長,以及來自多國的慈濟志工齊聚一堂觀禮。杜蒂代表居民致辭,她說:「慈濟不但讓我們生活品質提升,最重要的是,還教導我們要互愛互助。」

「看!那麼棒的新房子,要給我們住;那麼雄偉的新學校,我們的孩子要在裏面念書。這真的是無私大愛!」她還呼籲鄉親們不要害怕:「他們不會要你改信佛教,以後他們找你當志工,你一定要答應,千萬不可以說沒時間……」

在大愛村領到鑰匙,杜蒂和艾迪抱在一起,高興得哭了起來。最讓杜蒂津津樂道的是,去年八月二十五日總統梅嘉瓦蒂親臨大愛村參觀,還進到杜蒂家裏,留下一張珍貴的照片。

「這是總統耶!梅嘉瓦蒂總統有來我家耶!」杜蒂總是開心地向來訪的客人展示照片。

艾迪一家人搬到大愛村時,隆利已經娶妻,耶妮已經嫁人,都分別自立門戶;因此,新居的兩個房間,艾迪和杜蒂住一間、叟迪克住一間;四個女孩哈珊娜、烏蜜、茱莉亞、法蒂瑪則在客廳打地鋪。

新房子十二坪的空間,要擠上七口人堪稱是個「擁擠的樂園」,從杜蒂的笑容看來,充滿了知足和感恩;她除了將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外,室外方圓幾十公尺,也是她的「清潔區」,天天主動掃地、撿垃圾。

艾迪的身體一直不好,搬到大愛村後,一天天康復起來,全家人都很高興。只是艾迪沒有固定工作,除了幫幫杜蒂外,就是跟著慈濟師兄師姊當志工。

「入住一年多了,當我拿出鑰匙來開門時,有時還會疑惑:這是真的嗎?我會不會在作夢啊?」杜蒂和艾迪迄今仍常「如在夢中」;杜蒂含著淚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住『有門』的房子,第一次住『門上有鎖』的房子。」

不是作夢!是真的!杜蒂忍不住笑了起來……

福利社與自助餐店

「以前我什麼都做:賣糕、賣蛋、賣菜……頂著籃子、推著車子穿街走巷,或在家賣些雜貨。只要能賺錢,再辛苦我也做。」杜蒂說:「現在很好命了!有固定的地方做生意。」

杜蒂租了村內商店街的一個攤位,請兩個女孩幫忙,開起小小的自助餐店。

清晨六點多,中小學生陸續上學,杜蒂到學校福利社賣餐

點,把外面的小椅子排好。孩子們自備環保碗,買一份炒麵或炒飯都是五百盾(約台幣兩元);買了東西,坐在福利社外面的小椅子吃。

「叫你媽媽要自己煮。」杜蒂有時會跟孩子說。

「作父母的應該讓孩子吃飽再來讀書。」杜蒂常嘀咕著。她賣飯和麵,不求多賺,倒常心疼孩子在家沒飯吃,餓著。

將近中午時分,杜蒂將福利社託人照顧,回到自助餐店招呼客人。客人點了飯菜,杜蒂又奉上一杯開水、加幾塊晶瑩剔透的冰塊。這在終年常夏的雅加達,無疑是一項貼心的服務。

客人多的時候,杜蒂的孩子們會幫忙收拾碗筷、遞遞茶水,減輕她的辛勞。

「現在最高興的是,孩子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不必『配給』。」說著說著,杜蒂紅了眼眶:「以前,幾片蝦餅或幾條辣椒,就要度一餐。很愧對孩子,但是也沒辦法。」

「我從小就窮,窮到現在;但是我現在覺得好幸福喔!」杜蒂的歡喜溢於言表:「我不必擔心淹水、也不必擔心孩子掉進河裏。」因為最小的法蒂瑪曾經不小心掉進紅溪河,幸好被鄰居救了起來。

台灣,很陌生、很遙遠,但卻是杜蒂朝思暮想的地方。說起上人,杜蒂眼眶紅了,眼淚掉了下來,一會兒,竟然哭

出聲音來:「上人會來印尼嗎?我有機會到台灣去嗎?如果能見到上人,我一定緊緊地抱住他……」

【相親相愛一家人】
隆利、耶妮成家立業;
叟迪克大學畢業,在初中教書;
哈珊娜、烏蜜、茱莉亞、法蒂瑪就讀慈濟學校。

最讓艾迪和杜蒂欣慰的是:
這群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們能相親相愛。

「隆利已經生了一個女兒;耶妮也生了一個女兒了。」杜蒂和艾迪提起孫女兒,喜悅全寫在臉上。

隆利小學畢業後,去讀習經院,知道養父母經濟困難,讀完初中就幫忙杜蒂做生意。後來學開車、當司機,婚後搬到外面租房子住。隆利夫妻克勤克儉,已經存了一點錢,準備蓋房子。

耶妮六歲來到養父母家,生父母在另一個孩子往生後,曾想把耶妮帶回去,但是耶妮打死也不肯回去。幾次淹水的時候,生父來探望她,她都不肯讓他抱,只肯讓艾迪抱她。

耶妮小學畢業後,不顧養父母要她升學的期望,堅持到工廠當女工幫忙家計。結婚之後,艾迪鼓勵她,有能力的話,不要忘了親生父母。

「女婿在汽機車修理廠工作,他的老闆借錢給他們買了一棟房子,現在已經接耶妮的生父生母一起住了。」艾迪說。

至於現年二十九歲的叟迪克,已經從Rang kasbitung Pandegelang 伊斯蘭教大學畢業,在初中教書。但是他拿的不是正規師資學校的文憑,無法取得正式教師資格,在學校教書以鐘點計費,一小時三千盾﹙台幣十二元﹚,收入實在微薄。學校沒課時,他就在杜蒂店裏幫忙剝紅蔥和辣椒。

「怎樣才能去台灣打工?」叟迪克說,如果他能到台灣打工兩年,家裏的債務就能很快還清。

讀靜思語會「觸電」

十七歲的哈珊娜和十五歲的烏蜜都在慈濟中學讀書,烏蜜功課名列前茅,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異;十月份,慈濟中小學遴選二十幾位優秀學生代表到台灣參加慈濟教育志業體活動,烏蜜也入選,讓艾迪和杜蒂喜出望外。

茱莉亞和法蒂瑪,則分別就讀慈濟小學五年級和一年級。艾迪和杜蒂有空會帶她們去找親生父親羅幸,希望她們不忘本。

「孩子跟我們有緣,把他們養大是責任,我們不能占為己有,應該讓他們親子團圓。」艾迪很開明地說:「如果孩子不認親生父母,那是我們教育失敗。」

最讓艾迪和杜蒂欣慰的是,孩子們都很乖,相親相愛,有好吃的東西一定相互推讓,讀書也很認真。

有四個孩子在慈濟中小學讀書,杜蒂和艾迪對學校有深入的觀察。

「開學的第一個月,學生規矩簡直太差了!這麼散漫的孩子,怎麼配得上這麼漂亮的學校呢?」他們生氣又無奈。第二個月,有進步喔!第三個月,更進步了。「有成果了!」杜蒂和艾迪簡直太高興了。

艾迪常到學校走走,他都會去看掛在走廊四處的「靜思語」。有中文、英文和印尼文對照。

杜蒂和艾迪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艾迪還是大愛村裏伊斯蘭教堂四位執事之一,他們說,「靜思語」和《可蘭經》的教義是相通的。

「有時候看到靜思語,我會有『觸電』的感覺。」艾迪說:「看著看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大愛村的環境讓人變好。」艾迪說:「有些人過去愛喝酒、愛賭博;現在都改了。」

對那些有壞習氣的老鄰居,艾迪和杜蒂都會加以規勸。有時候也板起老大哥、老大姊的姿態,罵起人來。

大愛村的清潔工達藺和羅辛,過去都很愛賭,也曾被艾迪和杜蒂「痛罵」過。現在他們戒賭了,除了家人高興,艾迪和杜蒂也很開心。

「住在這裏,要學做好人。」杜蒂常常跟村裏的人說。



矮矮的、胖胖的、黑黑的,杜蒂,一個傳統的印尼婦人。

她是人,血肉之軀的平凡人,曾經因為太勞累,在家裏暈

倒。

她生活在現實的人世間,她為多病的先生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們舉債,到現在都還沒還清。

她很窮,但她悲憐比她更窮的人,因此使她變得很「富有」。

她「自不量力」,收養一個又一個的孩子,因此使她力量無比強大。

她的身上,有無止無盡的愛,

她用愛打造了一個人間的神話,

這個神話,全世界的人都應該知道。

▲我在現場

相會在生命的交流道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攝影/吳寶童

我們相會在蘇州,
雖萍水相逢,卻不陌生,
美好的因緣將彼此帶入「大我」的牽繫。
當視野延伸到天下蒼生苦難,
這些帶著不同口音的大學生,
一個個踴躍上台表白--
「感謝上蒼賜我們幸福,但我們沒有察覺。」
「即便是塵埃,也應發揮自己的作用。」
「愛原來要及時說出來。」
彷彿來到了生命的交流道,
我們領略了好風好景,
給予彼此無限光與熱……

慈濟志業文化交流團進入江蘇蘇州大學紮營那天,校園寂靜空盪。烈日當空,團員們並排行進,長長的隊伍穿過巷弄,走過楊柳依依的拱橋河邊,行經古樹參天的濃蔭下,不知即將迎接的八、九十位蘇大師生是何等模樣。

四天後,我們一再相擁惜別,歌聲淚水交織。東吳飯店外的庭院裏,蘇大的孩子們回頭望著我們逗留許久,夜色裏有說不出的不忍,有如不遠處古橋下的小河淌水,悠悠流漾人間悲喜情懷。

短短幾天產生如此奇妙的牽繫,說什麼道理也比不上每個人心中的「感動」--感動於蘇大學生的質樸熱忱;感動於營隊工作人員合作無間,共同織就綿密的暖暖人情;感動於在愛的心靈國度裏一同體驗,溶入不分你我的深度締結。



交流團的工作人員,來自台灣、美國、北京、上海、蘇州、香港等地近八十位慈濟教聯會老師、慈濟大專青年與志工;學員則是正在放暑假的蘇大學子。

第一天「相見歡」的短暫熱絡後,我們沒有多餘的客套,以排隊文化收攝陌生的羞澀與假期的鬆懈。學員「客隨主便」依序定位,在不同的場地間靜默前行,轉彎時學著我們走直角,不管居民路人如何好奇的觀看。

用餐時也是排隊進餐廳。先唱「感恩歌」,輕拉座椅入座,每張圓桌有兩三位「爸爸」、「媽媽」張羅淨手液、添飯、夾菜。先前「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禮儀教授,令學員持碗筷的方式端正不少;但是他們吃得很快,以飯配菜,再添一兩碗,一下子就結束了;請他們慢慢吃,都笑說平時就這麼樣,趕著吃完就了事,有人不好意思地說「吃得太猛了」。

第一天晚餐後的小組聯誼,

有位學員告訴我們,中午吃飯時規矩很多,不大能適應,沒想到晚飯比午飯「更難吃」。我一驚問為什麼?原來是下午最後一堂課,聽了「阿貴叔叔」--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的國際救難見聞後,「想到那些貧苦人家的小孩,就難過得吃不下飯。」

這位幾天前才跟老師從貴州鄉下考察回來的大男孩,有著真誠溫柔的眼神,他說出「多反省自己、從幫助身邊的人做起」的自我期許。其他學員也起共鳴,有的甚至急切地自問:「什麼時候才能做得像慈濟一樣好?」

原來不用擔心他們對規矩有意見,他們被人類生存該有的規矩震攝住了!那是維護地球資源與人類互助。



為了等待突來的雷雨停歇後回餐廳進晚餐,全隊先分在法學院的兩間教室談感想。

第一位學生走到台前,只講了一句話:「我感激我今天受洗了!」接著的同學說:「我是醫學院學生,常深入社區,但是沒有慈濟做得這麼大、這麼深、這麼廣,很感動!我說得肯定普通一點,但是的確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另一位說:「物質的享受是表面的、短暫的,這個社會需要用愛來止恨,種族的生存要相互協助。」

一九九一年華東水災,慈濟緣此展開多年的大陸賑災因緣。一位學生見證:「大水時我在蘇北鹽城,離慈濟援助過的興化很近。我爸爸搞水廠,那一年他幾乎不在家,我和我姊兩個人在家,看著外面的大雨就像現在一樣。處在那種境地的人,對生命還有基本渴求,都希望活下去。」

有人則說,知道世間有災難,只是沒像這次營隊看見、聽見這麼多照片故事印象深刻。其他人說:「我想起一句話:有些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往往是許多人追求不到的。感謝上蒼賜我們幸福,但我們沒有察覺。」「我們應盡做人的本分,是該盡點力量,為弱勢的人做點事。」「即便是塵埃,也應發揮自己的作用。」……

這些大學生帶著不同口音,一個個踴躍上台,同樣的心聲有不同的生動表白,甚至有力地表達情感,說自己「一直心情澎湃」、「心靈特別受到震撼」、「阿貴叔叔是我崇拜的人」等等。


外面雷聲依然隆隆,天地昏暗。不知何時,同團伙伴已悄悄將食物從餐廳運來。大隊人馬就在寬闊的走廊天井間共進晚餐,我們坐在各色的塑膠小凳上,小

組圍成各自的圓圈。這項意外的安排讓大陸學員頗為驚喜,他們迭聲說從來沒這樣子吃飯過--指的是這種戶外自助餐,大夥兒坐著矮凳,一個挨著一個好不親近。

短短一天,距離是在處處的用心中拉近的--

午餐後驟臨的大雨,緊急調來大巴士載送大隊人馬到會場,幾位慈青同學在車門外撐著傘,讓所有人不被打濕。到了目的地,上海慈濟志工早已準備好純白小毛巾,親切地遞送給每一個人。這讓有位學員在圓緣時心得分享說感恩:「那天我們一滴雨都沒淋到。」

雨天丟下來的變化球,群策群力接得好。然而,若不是課程內容歸於放眼天下蒼生苦難的大格局,個人的暫時不便因此顯得微不足道,我們不會這麼快有融為一體的共鳴。

今天的心情觸動能延續到明天嗎?我們提醒蘇大學生:明天還要來喲!



第二天一早,看他們一個個都出現了,忽然有種貼心的感覺:是的!我們應該相信昨日的感動已牽起我們的不解之緣。

「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錄影帶的觀賞,勾起千迴百轉不盡如縷的親情,許多人不時擦拭眼角,小組分享時一片傷感默然。

我問親子關係是不是有些難說,知道要孝順卻常常做不到?

這些大孩子提到華人含蓄的民族性,他們大多未曾向父母親表白過愛;雖然多數是父母珍愛、希望寄託所在的獨生子女,他們朝向自主的大學生涯,和父母的生活已愈來愈遠,放暑假也難得回家待上幾天。

有三位學生說及父母恩情時皆落淚。一位說前陣子回家,看到父母增添的白髮,「好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就哭了起來。有位學生則說他從不保留對父母說出他的愛,報答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好下一代,把愛傳遞下去。當我們的隊輔爸爸也流淚說出未能陪伴孩子成長,導致其價值觀偏差的遺憾時,兩旁的學生伸手搭他的肩撫慰。

分享的時刻短暫,我們來不及認識各自的生命故事,交流多屬心靈層次。也許在這江南水鄉,人們的性情溫和,和互助愛人的慈濟精神頗能契合;也許這些大陸學生物質誘惑少,較為單純善良,所以也很容易以真誠回報真誠。

儘管第一天的相見歡,天氣燠熱,所有人無不是在汗流浹背中相互自我介紹;校園幾番來去,大家的衣服濕乾已不知幾回。我們超越身體的舒適要求,但以共同的笑淚與汗水相濡以沫。

我們曾在有百年歷史的歐式建築「紅樓」前秉燭夜談,天上星光點點,四周古樹搧來習習涼風,我們圍成圈圈,溶入無邊的幸福感;大家輕聲細語,蘇大同學說從沒享受過這般情景,說沒想到慈濟的體貼周到一直持續。

這讚語要歸於慈濟近四十年綿長的人間菩薩行路,我們何其有幸,在此一時空中聚集,各以在慈濟獲得的滋養,在此驗收用心多少、試煉道心是否依然分明。



交流團由慈青學生主導,行前八天的集訓,使這群歷練已相當豐富的慈濟新生代,意志力與向心力均達頂峰。人人不畏辛勞分工合作,能動能靜,演戲入戲,表演手語繞指柔,既帶來歡樂,又是全團紀律的指標。我每每出神地欣賞他們洋溢的才華與謙和,深感我們這些「師姑師伯」有時未免「倚老賣老」啦!

這群青年清新的典範,深深吸引了許多蘇大學生,他們嚮往慈青的精神形象,也想效法;尤其在敬老院、幼兒院的關懷之後,他們開始有了實踐的方向感。

圓緣的心聲誠意殷切,有人說學到「愛要及時說出來」,前晚已打電話給父母說愛他們,說「原來天使就在每個人心中」;有人體悟「勿以善小而不為」。

更有一位學生絮絮說出心中多年的祕密。小時他看到父親無緣無故被毆打,一群人袖手旁觀,他一直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冷漠無情,不需要他關心。參加這次活動後,他改變觀念,掉了許久未掉過的淚,也學到把心裏的話說出來。另一位學生則感恩這幾天「在家庭的氣氛中度過」。

這真是天下一大家庭!我們真心相見,不隱藏情感,相互安慰,可以放心依賴;體會到滿滿的愛,圓緣後相互抱個滿懷。



最後一天,蘇大學生換作主人,帶我們參觀校園,遊蘇州清雅的拙政園。

一路人情迆邐,我們難忍離別。一位蘇大孩子給我的卡片上寫著:

一天是您的孩子,永遠都是您的孩子。也許有些字您會看不懂,但我的心您一定會懂。相聚的時刻是美好的,傷感的離別是短暫的,但我相信,我們在相同的道路上,懷著一顆相同的心,我們一定還會再相見!

另一個男孩子用紅絲線編了一條手鐲送我。這分細膩的真情表白惹來我不少熱淚!我們雖萍水相逢,卻不陌生,是慈濟的美好因緣,將我們帶入「大我」的牽繫。

我忽然明白「交流」的另一層深意,那就是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忙得昏天黑地後,來到生命的交流道,會看到菩薩道上的好風好景,生命相互給予的無限光熱。

▲厝邊頭尾一起來

讀樂樂,眾樂樂

◎撰文/徐湘蓮 攝影/童濟昱

獨自讀好書,不如大家同分享。
吐露心內話,彼此經驗作啟發,
同窗多難得,成長路上好作伴。

經營一家小小服飾修改店的蔡玉增,平日的生活就在住家與店面間奔波;婆婆臥病在床九年了,她侍奉起居,也常常回娘家和老父聊聊天。

日復一日的忙碌,今年八月開始有了小小的改變--她的縫紉機前面多了一本書,有空即展卷,即使讀個隻字片語也覺歡喜。

「小時候常被人欺侮而變得自卑,讀完小學也沒有繼續升學。十幾年來沒有看書,現在重拾書本、拿起筆桿寫心得,對我而言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蔡玉增是慈濟清水讀書會的成員之一,她說以往總覺忙碌得沒有多餘時間,現在才發現原來善用時間,還是能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特別是要把握光陰做有意義的事。

「參加讀書會讓我了解人生的方向。」每週四上午她固定「讀書」不缺課、每週日做環保,在店裏則和客人暢談慈濟,「生活空間變大了,人生的關懷面也更延伸了。」

這一天的讀書會主題是「親恩」。耳邊聽著「跪羊圖」、「阿爸的五角銀」兩首歌曲,跟著導讀人冥想日常與父母的對話、雙親又是如何倚窗苦盼子女的消息、成家立業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恩啊……思索至此,許多成員已經熱淚盈眶。當歌曲的旋律再度響起,蔡玉增一邊拭淚一邊問:「我們還要再唱一遍嗎?」

清水靜思堂籌備處有手語班、大愛媽媽成長班、插花班、法器班供社區民眾參與,八月十二日又開辦讀書會。志工蔡翠紅一年前北上參與台北靜思讀書會,感受到活潑輕鬆的課程進行方式,能鼓舞成員分享彼此成長經驗並作為借鏡,因此也在清水推動成立。

每堂課開始,有肢體律動、影帶觀賞或音樂冥想,引導學員放鬆心情;課程結束前則固定研讀上人著作《靜思晨語》,鼓勵大家將靜思語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資深志工輪流擔任讀書會導讀人,找尋課程資料並鼓勵學員分享讀書心得,激盪出智慧火花。

讀書會第一堂研讀《我喜歡你》,學員學習以溫言柔語打招呼,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與

蝸牛散步》則喚醒現代人停歇急促步伐,駐足欣賞人生沿途風光、聆聽內在的聲音。

「七月是吉祥月」課程主題分享時,幾乎每位學員都說出曾有迷信的經驗。「生了一對雙胞胎,老大哭完換小的哭,兩人輪流哭到天明。我不明所以,求神問卜、拿符咒符水。後來找到好醫師告訴我,原來小孩是因為脹氣睡不好。」「看風水、問地理,想讓不順利的事情化為烏有,卻讓情緒更不安……」

之後播放上人開示「真正的『五鬼』是財、色、名、食、睡」以及「普度由來」,破除一般人對於「鬼月」的迷信,也體會原來「一切唯心造,日日是好日」。

不論學歷高低,在這裏均能見賢思齊,「從不會學到會,又能開智慧」,更體會到「讀樂樂、眾樂樂」,透過彼此扶持和提醒,擁有沉澱心靈的一方空間。

清水讀書會歡迎您

時間:每週四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台中縣清水鎮民享五街一百七十八號
電話:(04)26283236
慈濟清水靜思堂籌備處

讀出「可貴人生」

◎陳華芳

「讀書會」不但讀書、讀事、讀人、讀景、讀物,更能自我反省、淨化己心。

一回閱讀上人的著作,有段話好美:「所謂孝養父母,就是對長輩們孝而敬之;此外,對平輩者要彼此友愛。這樣上下孝敬,彼此互愛,才是最可貴的人生。」讀完這篇文章,課程中又播放「阿爸的五角銀」、「跪羊圖」這兩首歌,讓我想起上海的雙親……

家境堪稱小康,父母以勤勞的雙手養育我長大,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我多為他人著想;當我有病痛或者遭遇困難無助,父母的肩膀總是給我依靠。他們教導子女和樂相處,從不為吃的玩的吵架。

嫁到台灣之後,能夠在雙親身旁陪伴的機會很少,只能在電話中問候。離鄉背井之苦,總讓自己感傷不已。

讀書會分享時,我常說:「你們比我幸福,父母都在身旁。所以要把握因緣,多陪陪他們。」父母生養之恩浩蕩長,我遠離家鄉無法盡孝,感恩哥哥與妹妹照顧父母;也慶幸有因緣參加慈濟,希望在有生之年多行善來報答親恩。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樂證言

讓我更勇敢堅定的力量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我從來沒想過,
像我這樣一個「好人」,也會得到癌症。
曾經以為行善付出,能為自己累積福報,
但「無常」不會挑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就這麼來了。

我慶幸這十幾年來擔任志工、關懷貧戶,
體悟到「三分病、七分心理」;
我勉勵自己一定要堅強,超越痛苦,
用更堅定的步伐,
走向每個需要的角落。


個子嬌小、有著飛揚的神采,李燕雪笑著說:「在一般人眼中,我應該算是一個好人吧!」

十多年前、才二十多歲年紀,就投入慈濟志工;自覺是「雞婆」個性,她在慈善訪視工作中如魚得水。高雄幅員遼闊、當年志工人數也不多,因此從山上失明的老婆婆、到海港邊孤單的伯伯,都是她服務的範圍;有時出門一趟看個案,上山下海花上一整天,她也樂在其中,不以為苦。

每個月探視照顧戶,李燕雪一定仔細傾聽、了解每個人的需要與感受;得知那裏發生意外災難,她也會心急地了解狀況、希望能幫得上忙;甚至,看到住家附近有徘徊的落魄老人,她也熱心邀請到家中,提供一餐溫飽和實質的協助。

因為大小事全都攬的「來者不拒」個性,一度讓她差點把自家經營的早餐店,變成街友們的「免費食堂」:「先生一直很支持我做慈濟,只是有時受不了我太過『熱心』,他會在後面拉我一把。」

「多年來,我很用心去照顧和對待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對於這些忙碌也不曾有過一句怨言,我深信以行善累積福報,命才會好。可是我真的沒有料到,無常就這樣來了……」

二000年三月,醫師診斷出李燕雪罹患癌症。

生病,考驗誰?

「從醫師『宣判』診斷結果的那一刻,我整個人震驚得幾乎無法思考。」但李燕雪很慶幸:「我遇到了一位好醫師。醫師說生病考驗的是醫師的醫療技術,而不是考驗病人。這讓我安下心來,把病交給醫師、把心交給菩薩。」

那年五月,李燕雪住進花蓮慈濟醫院治療,手術順利完成。「我不想讓大家擔心,僅有先生知道我的病情。就連母親和孩子,都以為我是為了忙慈濟事而外出幾天。」

在她化療完畢回到家中靜養後,親友終究得知了,一一前來探視。「經過一連串治療,整個人是很虛弱的。但面對來關心的親朋好友們,我真的不忍心拒絕。我也一定要出來『給大家看』,才能讓大家放心。」

病中相見,常常都是探病的人紅著眼眶、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反讓她這個「病人」來安慰大家。李燕雪印象深刻,曾有位朋友來看她,進門一句話都沒

說、眼淚就滴了下來。「我足足安慰她二十分鐘。當下有種錯覺:到底是誰生病?」

一直陪伴在旁的先生,在李燕雪出院返家後,拿她的「好客」沒辦法,只好交代她不要做家事、不要煮飯洗衣……李燕雪說:「生病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換個角度想,有他們這樣關心、在乎我,可見我的人緣還真不錯呢!」

話雖輕鬆,李燕雪也坦承生病怎能沒有痛苦?只不過多年來訪視貧戶,看盡人間的生、老、病、死,也從中體悟到,生病的人多半是「三分病、七分心理」,擔心和恐懼會讓人變得沮喪,因而失去對抗病魔的勇氣。「所以我告訴自己,唉聲嘆氣並不會讓病情好轉,唯有積極樂觀面對,才能讓自己開心一點,也讓周圍的人輕鬆一點。」

「往前走」的勇氣

慈濟訪視志工所接觸的,多半是貧、病的苦相,李燕雪為何鍾愛這項工作呢?

「因為志工不僅是『給予』,還有更多的『得』。」她說,這些年來關懷他人的種種累積,反過來幫助她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病痛。

家住在高雄縣彌陀鄉的王阿公和阿婆,是慈濟關懷兩年多的個案。八十多歲的王阿公,年輕時以捕魚維生,養育五名兒女,家中經濟在當時算是相當優渥。然而,因為理財不善,加上幾個孩子相繼離家,阿公和阿婆相依為命,只能靠政府救濟金度日。

慈濟志工每月探望,也常為兩位老人家量血壓,關心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此經常性的陪伴,讓耳朵聽不到、行動又不便的阿

婆,從原本的怕生、退縮,到現在見到人會主動打招呼,臉上更有笑容了。這種轉變,也讓阿公好安心。

其實,阿公心裏埋藏了一段段傷心往事--大兒子在十二歲時外出討海,不幸落海身亡;在外流浪多年的三兒子,去年好不容易回家,沒想到卻發生意外喪生。老父白髮送黑髮,哀痛欲絕。

當時,李燕雪和志工們協助阿公辦理兒子後事,開導他要放下罣礙讓往生者好走、念佛來祝福兒子……數個月的陪伴,阿公總算漸漸打開心結,也明白父母和兒女之間的緣盡了,就該放手祝福。

現在,每每看見志工來訪,阿公總是輕輕一句:「好佳哉有恁!」讓志工感動許久。

在李燕雪眼中,王阿公是位令人敬佩的長者,他的年紀雖

大,依舊無微不至的照顧阿嬤,「老人家經過了那麼多傷痛,卻還是勇敢向前行,無怨地照顧著老伴,我從阿公身上學到了很多很多。」

從路邊撿回一個人

在李燕雪接觸過的個案中,有一個人曾因她的「不放棄」,重拾美滿家庭--

身為一家之主,秋雄感到壓力沉重,加上生育了一位身心障礙兒,種種責任令他無力承擔,只好藉酒發洩情緒;常常喝得醉茫茫,倒臥路旁。著急的家人、朋友,只好三更半夜到處「撿」人。

雖然明白這樣的日子再過下去,毀掉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連家庭都可能會賠上,但是幾度下定決心要戒酒,卻沒一次成功。

就在大家都打算放棄他時,秋雄遇上了李燕雪。她和幾位志工分工合作,不間斷地接送秋雄到大林慈濟醫院接受治療。「出關」之後,更規定他每天要打電話報告「今日狀況」。

「她是要『聽』我有沒有偷喝酒!」秋雄說,只要偷喝酒,李燕雪一聽聲音就知道。

在大家的「督促」、「脅迫」下,秋雄終於戒酒成功,並且成為志工,也不吝分享自身經驗。

看到秋雄靠著親友、同伴的幫助,走出渾噩的人生,李燕雪

很為他高興。她感同身受地表示,在孤單無助的時候,自身毅力的支撐雖是關鍵,但若有人適時表達出關心與祝福,更為重要。

「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是心靈的依靠。」李燕雪說,十多年來訪視經驗最大的心得與發現,就是不論生活富裕與否,心靈的充盈才是一個人快樂的依據。



以前,李燕雪行善是想要「好命」,她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生重病:「自認不是完美無缺的人,卻從沒做過『傷天害理』之事,怎麼會得到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我相信很多人在面臨生老病死的剎那,會和我有一樣的念頭。但這就是『無常』,它才不管你是好人、不挑你是壞人,就是這樣來了。」

在獲知生病那一刻,她重新詮釋人生:「如果行善真有福報,現在不但沒得『囤』,還得先拿來『抵』(閩南語,相抵消之意)。」因此,病中的她依舊在體力許可下訪視貧戶,更深切體會付出當下的快樂與充實。

「化學治療苦不苦?真的好苦。針劑打下去,全身就像火在燒……」李燕雪說,每次化療過後都要經過四、五天,副作用才會漸漸緩和;期間不但渾身無力,還會不斷噁心嘔吐,這樣的痛苦反反覆覆,苦不堪言。

「每當遭遇種種不舒服,我都會想起在訪視關懷的過程中,見過更多無奈的人生。那些燒、燙傷的病人,那些生離死別、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痛……我知道『痛苦』是可以超越的。」體會到人世間有更多、更大的苦難,李燕雪勉勵自己一定要堅強,往後才能去鼓勵更多的人。

「若問我今後還想做什麼?我依然選擇繼續當個快樂的訪視志工。」李燕雪說:「訪視,充盈了我的生命,教我更懂得珍惜擁有、體會付出的感動。」

▲期待你長大

歷經破蛹之痛 蝴蝶舞翩翩

◎撰文/黃秀花 攝影/林炎煌

病毒不知何時入侵,
經歷那個高燒的夜,
活潑可愛的薆倫完全變了樣--
肢體抽扭、意識障礙,
接著如植物人般陷入昏迷……

父母的愛如果可以看得見--
在看著孩子發病,祈求治癒的眼神裏,
在奔波求醫、絕不放棄的堅決意志中,
在每個暗夜,為她拍背抽痰動作的上下。

毛毛蟲經過破蛹之痛蛻變為蝴蝶,
如今,
薆倫宛如翩翩飛舞在花叢間的美麗蝴蝶……


「她和你肚裏的孩子相剋,兩個只能保住一個……」

香煙裊裊的神壇裏,走投無路的夫妻倆,虔誠地請求神明「指點迷津」。當聽到乩童如此「宣布」,先生不假思索地說:「當然要救躺在醫院的那一個!」她也同意這麼做。

然而,回到家裏,想到肚子裏兩個月大的無辜小生命,她猶豫了。「真要犧牲這個孩子?」幾經冷靜思考,夫妻倆打消念頭,摒棄江湖術士之言,決定為躺在醫院的女兒積極尋求治療。

【驚懼之淚】
莫名發燒、肢體抽搐,
夜如此難眠

「女兒突然從床上坐起,一直跪一直拜,嘴裏還唸唸有詞……怎麼會這樣?你快回來啊!」

二00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深夜,六歲的徐薆倫突然從睡夢中醒來,眼睛瞪得大大的,頭部和四肢不停抽搐,還發著高燒……徐媽媽急忙打電話請還在公司加班的先生回家。

經送醫急救,醫師診斷為病毒感染引起腦膜炎,造成腦性麻痹,合併癲癇症。

在加護病房觀察期間,每天服用退燒藥,但高燒依然不止,且引發肺炎,抗生素的劑量已經調到最高,仍無法遏止病情的惡化。

「她一度生命垂危,體重掉到只剩十六公斤,也因插管引起食道潰爛,還有尿道發炎……看到她鼻腔發紅、尿中帶血,我都急哭了!」徐媽媽說。

有一天,薆倫原本搖晃的頭和因抽搐弓起的身體突然停住不動,取而代之的是全身僵硬、筋肉緊繃、表情木然而無意識,陷入植物人般的狀態。

大約三個月後,醫師告知家長:這病無法治癒。看孩子的母親懷有身孕,醫師好心建議可將孩子送去療養院。

「怎可能忍心把她送去療養院!」徐媽媽禁不住情緒激動,噙著淚水堅決地說:「再怎麼辛苦,我們都要自己照顧!」

【一線希望】
奔走求助、全天照護,
期待奇蹟出現

出院回家,薆倫仍不時發燒,一度燒到四十度半,睡冰枕、吃藥皆不見效。父母為她到處求訪名醫也求「神明」,希望能有奇蹟出現。

每天拍背、抽痰、灌食、換藥……是徐媽媽反覆要為女兒做的事,尤其每隔兩小時就必須抽痰一次,白天還好,一到夜裏,懷有身孕的她本來就難以入眠,時間一到,不得不勉強起身。

不忍妻子辛苦,丈夫總會先爬起,為女兒拍背、做復健,但每當他準備把長長的管子伸入女兒的口鼻內,一看到她眼眶裏閃著淚光,他就心軟,根本下不了手,「只好還是搖醒妻子來處理……」徐爸爸說。

對腹中胎兒愈來愈大的徐媽媽來說,全天照護女兒的工作一天比一天吃重,於是請來一位外籍看護幫忙。

一個月後,這對無助的父母帶著女兒,從台南到大林慈濟醫院,把希望寄託在推開診間門那一刻……

每月來大林看診一次的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看過薆倫的電腦斷層報告(CT)和磁振造影(MRI)後,認為病況嚴重而且特殊,於是對薆倫的父母說:「我回花蓮和醫療團隊進一步研究,請耐心等我的電話。」

【改善症狀】
無論多難,我們都願意拚看看

二00三年二月二十八日,薆倫住進花蓮慈濟醫院,接受一連串治療。那時的她無法平躺,全身都是扭曲的。

「到院的第一天,院長跟我說,這麼重症的孩子,不是他一個人就可以看得好,必須會合神經科、小兒科一起治療。那一天就來了十幾位醫師,讓我很詫異。」徐媽媽說。

花蓮慈院神經內外科、小兒科及影像醫學部等共同會診。院長林欣榮表示,薆倫因病毒感染引發腦性麻痹、合併癲癇症,持續出現的頑性癲癇、多病兆症

狀,造成其肢體抽扭,甚至陷入昏迷。

考量她對藥物反應不佳,腦內又不只一處放電,不適合採用胼胝體切開術;而她的腦部放電模式及功能障礙類似巴金森氏症,因此,醫療團隊評估可在薆倫的腦內植入晶片,施以深層腦部刺激術(DBS),來抑制腦內的不正常放電。

「薆倫的筋繃得很緊,植入晶片後可以使其放鬆。但只能改善症狀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無法完全痊癒。」林欣榮坦白告知薆倫的父母,這項治療技術仍在實驗階段,效果尚難以預測,且健保沒有給付。

徐爸爸一時有些遲疑,但隨即說:「好!我們就來拚看看!只要能讓她身體放鬆一點、能好過一點、不那麼痛苦,花多少錢都沒關係!若不夠,我回去賣車,再不夠,我再賣房子……」

DBS手術醫療團隊包括神經內外科醫師,以及核子醫學科、影像醫學部。薆倫的腦部植晶片手術,由陳新源醫師主刀。

醫師將小而細約零點一公分的電極,埋入腦內零點六乘零點六公分的視丘下核(STN),誤差範圍不能超過零點二公分。

因此,手術前須藉助磁振造影作影像的立體定位及計算座標;並以導航系統做術前之模擬,避免傷及血管、穿越腦室或重要部位。手術中則以「細胞微電位記錄」來微調,以確認最後植入靶點。

將電極植入腦內後,再於鎖骨下方安置「電刺激脈衝產生器」,內含電子記憶晶片和電池,透過延長導線伸入腦內的電極位置,傳送合適之電流量與頻率,刺激腦部的特定區域,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植入晶片、施以電極刺激後,薆倫的狀況逐漸有了改善。最初是緊繃的手腳肌肉慢慢放鬆;接著原本斜吊無神的眼睛,也能集中聚焦;兩個多月後,眼球能轉動,開始有些知覺、會搖頭。

剛開完刀時,她曾頻頻吐舌頭、吐口水,讓父母感到驚慌;但神經外科醫師哈鐵木爾判斷,那是調電的正常反應,「打個比喻來說,就像車子的引擎不好,當然不順。要讓她再試一陣子。」

此外,因為腦炎影響,薆倫有類似「過動」的現象,發出「奇克奇克」氣音、做出奇怪動作,以及哭鬧、打人、摔東西等情緒障礙。

負責術後照顧的內科醫師辛裕隆說,薆倫的癲癇不像一般常見的抽搐大發作,而是意識障礙的小發作;醫療團隊首次嘗試以深層腦部刺激術控制癲癇、不斷調整藥物來改善她的行為障

礙,「照顧起來是戰戰兢兢,也一步步從中學習。病人真的就是我們的老師。」

【住院一百八十天】
父母心、醫師情、志工愛,
共創奇蹟

薆倫剛入院時,徐媽媽懷胎五個月,每天守候在加護病房外,就怕女兒病情隨時有變化。天下父母心,看在醫療團隊眼裏,既佩服又感動。

「薆倫的媽媽,你放心啦!在這裏我們會好好照顧她,院長帶著醫療團隊在研究,你不用煩惱,好好安胎啦!」哈鐵木爾醫師總是這麼安慰徐媽媽。

志工張紀雪見徐媽媽隻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花蓮,懷著身孕又要照顧一個重度昏迷的孩子,每天以淚洗面,茶不思、飯不想,於是百般勸慰:「要盡量放開心情、吃點東西,才有體力照顧孩子。」因心疼這位母親的處境,志工們總會貼心拿些小點心與她分享。

「他們每天都會來哄我這個『大人囝仔』,讓我覺得很窩心。」徐媽媽說,也正是如此,她在花蓮不致感到孤立無援。

只要薆倫的病情有點風吹草動,醫療團隊都謹慎以待、盡心盡力。

「在她高燒不退時,醫師曾經一天來病房探視六次!」徐媽媽說,有時在假日看到哈鐵木爾醫師穿便服、揹著一個大包包來探視薆倫。她猜想,他一定剛運動回來,因為不放心薆倫,才又過來看一看。辛裕隆醫師也一樣,無論是什麼時間,一接到住院醫

師電話通知有狀況,他便趕來處置。

「看到薆倫的媽媽這麼有心,我們作醫師的也會受到感染!」辛裕隆醫師說,徐媽媽回台南生產、坐月子那段期間,每天早晚都會打一通電話來關心女兒的病情,有時薆倫發燒,她甚至會著急地一連打三、四次電話。

「我每天都問:『薆倫今天的狀況怎麼樣?』」徐媽媽說,她其實都問相同的話,醫師的回答也差不多,像「薆倫今天很好,進展得不錯,臉色也很好……」

儘管明知薆倫躺在床上動也不能動,病況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但出自於為人母那分掛念孩子的心,讓她忍不住一再打電話。

她說,在家裏坐月子的心情只能用「焦急」來形容,一直熬到小女兒滿月,她實在按捺不住想見薆倫的心,便請婆婆代為照顧,隻身飛奔到花蓮。

【宛如重生】
一口口學進食、一句句學說話、
一步步學走路

從二月到八月,薆倫反覆入院、出院,接受調電、癲癇監測、呼吸治療及復健等,在慈院住了半年;僵硬的身體逐漸變得柔軟,也慢慢開始重新學走路。

薆倫的復健是一條漫長的路。徐媽媽很有耐心,像照顧小嬰兒般,一口一口地餵食、一步一步攙扶著學走路,陪著她看卡通、不斷與她講話,用盡了一切心力。

薆倫本來仰賴胃造廔口灌食,徐媽媽教她用嘴喝水。最初餵她五口,她喝不到一口,練習久了,她從一百西西進步到一百八十西西,再進步到能吞嚥乾硬的食物,如餅乾、米

飯。

有一天,這臉上沒有表情、又無法表達的孩子,突然隨著電視卡通說出「尾巴」兩個字,令父母驚喜萬分。「我一直把她當作正常孩子,每天跟她說話、說一些以前的事給她聽,也不知她有沒有聽進去?沒想到有一天她真的清醒了!」徐媽媽欣慰地說。

薆倫所有的學習都必須從頭來過。徐媽媽說,薆倫看到桌子,不知道那是用來放置物品的,竟翻身躺上去;明明想騎腳踏車,卻側身而坐;一走出門,全然不懂得方向,橫衝直撞,還因此迷了路……

為了藉助同儕的刺激來幫助薆倫成長,徐媽媽送薆倫回幼稚園重讀一年。「她一會講話,我們就讓她復學,讓她和其他小朋友對話,孩子教孩子比較快。」

徐媽媽說,雖然薆倫學習程

度跟不上,上廁所也要人陪,不然就不懂得怎麼來回,「還好有老師和同學陪著她成長,給了她很大的鼓勵。她很快就學會寫阿拉伯數字和畫圖,天天都有進步!」

今年八月薆倫上小學,雖然遲了兩年,但徐爸爸徐媽媽看到她才入學沒多久就交了好朋友,與大家和樂相處,都感到好欣慰。

「我們作夢也沒想到,薆倫能恢復得這麼好!一般說來,腦部受過傷的孩子,外表會有些異樣,但診治過薆倫的醫師看到她,都驚訝地說,看不出她腦部受傷過。」徐媽媽說,不僅如此,女兒還變得更漂亮呢!

【無所求的愛】
孩子能健康長大,
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八歲的薆倫又唱又跳,一襲

漂亮洋裝裙擺搖搖,卷髮亦隨之甩動,像一隻翩然飛起的花蝴蝶,動靜之中,綻放著美麗與光采。

今天是她回慈院複診的日子,看到曾經照顧過她的醫護人員和志工們,便熱情地撲向前去,來個大大的擁抱,「阿姨好漂亮!」「叔叔,你好帥喔!」的讚美,聽得大家心花怒放。

醫護人員回憶當時:薆倫意識不清地入院接受手術,漸漸地可以從病房走到護理站;不久之後,整層樓都有她踏過的足跡;接著努力爬樓梯做復健,展露笑容、跑給復健師追……到如今展現可愛舞姿。

徐媽媽說,薆倫的個性很活潑,也很愛跳舞,去學了民族舞蹈和芭蕾舞。「她記舞步和歌詞很有一套,對數字卻很沒概念。成績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她過得好、身體健康,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一回到家,薆倫和妹妹玩得好起勁。妹妹很像薆倫的小跟班,薆倫在前面扭身子跳舞,她就在後面扭屁股,扭著扭著跌坐地上,引人發噱。

「幸好當時我們沒有聽信乩童的話,否則現在就沒有這個漂亮的妹妹了!」徐媽媽指著兩姊妹笑著說:「看!薆倫會牽著妹妹的手走路,兩姊妹的感情很好喔!」

一面對鏡頭,薆倫自然地把頭微微傾斜,一手插腰、一手倚在臉頰旁如花瓣開放,多麼可愛!

如果說,毛毛蟲必須經過一番破蛹之痛才能蛻變為蝴蝶,那薆倫已然是翩翩飛舞在花叢間的美麗蝴蝶……

DBS--深層腦部刺激術

◎撰文/黃秀花 相片/辛裕隆提供

徐薆倫是花蓮慈院為癲癇症患者進行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Stimulation簡稱DBS)治療的第一例。

所謂DBS手術,是利用外科手術於腦部植入一套電極刺激系統,傳輸電流以刺激腦部的特定區域,以達到症狀控制的目的。DBS手術自一九八七年開始施行,初期用來治療原發性的顫抖症;經研發改良,近年來適用範圍更廣,包括行動遲緩、震顫、肌肉僵硬、肌張力不全、巴金森氏症及癲癇症患者。

花蓮慈院於二00一年引進此項技術,迄今手術病例累積超過五十例,主要用在治療巴金森氏症和癲癇症。慈院巴金森氏症治療暨研究中心召集人陳新源醫師表示,DBS手術施作程序繁複,需要尖端儀器及跨科團隊之配合,尤其術前診斷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手術成效,不是每位患者均可適用;且這項技術可以改善症狀,無法根治疾病。

陳新源進一步分析,近兩年來,在慈院做過核子醫學科Trodate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SPECT)檢查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共有八百多人,其中一百八十多人住院進一步評估,實際採用DBS手術治療的僅三十六例。「這牽涉到病人的病況如何?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好不好?必須有嚴格的層層關卡,做最審慎的評估。」陳新源說。

「除了評估的證據(Evidence)、手術的經驗(Experience)外,還

要考慮病人家屬的期望值(Expectation)。」陳新源表示,正確的診斷和手術的成功,卻不表示能符合家屬的期待,故手術前的溝通非常重要。他強調,在植入晶片、施以電極後,有些功能障礙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但對陷入重度昏迷的病人,則需要較長時間的調電刺激及復健。

根據薆倫的術後追蹤監測紀錄影像,顯示她腦部的損傷程度相當小,大腦皮質看起來幾與正常人一樣,手術效果良好。陳新源表示,這或許與病患在急性發作期過後立即動手術有關,「發病時間若久,腦細胞死亡,腦萎縮程度就會比較嚴重,就算動了手術,回復的情況也很有限。」

截至今年八月,薆倫已「停電」半年--不需要靠晶片放電來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複診時神經內科醫師辛裕隆發現,薆倫受損的腦細胞有再生現象。「是否因為電極的刺激,有效停止癲癇發作,抑止了腦部的傷害,讓腦細胞還有發育的機會?」尚未有相關醫療研究文獻足以解釋此現象,也難以將「深層腦部刺激術」和薆倫的病況改善完全畫上等號,且暫時以「奇蹟」來作結論吧。

▲期待你長大

蘇霏安 輕快走在回家路上

◎撰文/Ari Trismana 翻譯/蔡慧真、林九川 相片╱花蓮本會、印尼分會提供

五個月前,蘇霏安來台求醫,
雙眼視力迷濛,戴著兩層帽子遮住右臉腫瘤,
怯生生地不敢說話。
五個月後痊癒出院,他大方站在眾人面前接受祝福,
還以中文唱出「一家人」。

「我想跟媽媽說對不起,讓您等我這麼久,
感恩您照顧弟弟和妹妹。」
「我要讀書,我要孝順父母,
長大後想當醫師幫人治病。」
終於回到印尼,家鄉就在不遠處,
欣賞著沿途熟悉又陌生的景物,
蘇霏安臉上的笑容更深了。

來到雅加達國際機場,四十三歲的諾絲妮拉(Rosnilah)抱著三歲幼女西法(Syifah),臉上充滿喜悅地引頸而望。今天,她帶著兩個孩子由慈濟志工陪同,前來迎接大兒子蘇霏安(Sofyan),以及先生沙努西(Sanusi)自台灣返國。

十五歲的蘇霏安,在花蓮慈濟醫院治療了五個月又四天,終於在九月三十日與爸爸回到家鄉。諾絲妮拉在機場出入口處看見孩子及丈夫熟悉的身影,迫不及待地奔上前去。

懷抱中的幼女,馬上被沙努西抱過去,諾絲妮拉緊抱著蘇霏安,眼淚隨之流下。蘇霏安的眼眶裏充滿淚水,無法言語,只能一個接一個抱著他的弟弟妹妹。

「一家人重逢,真是非常高興。」從四月二十五日出國至今,離家已經一百五十九天,沙努西說:「台灣人對我們很親切,不論護士或是志工,時時來膚慰,使我們心情安定。」

「還沒治療前,孩子變形的臉龐,以及鼻子、眼睛流出的惡臭液體,一般人看到都會作嘔。但我們抵達台灣不久,上人來探望、親切撫摸著蘇霏安。讓我感動涕零。」

沙努西表示,蘇霏安現在擁有健康的身體,希望他繼續求學的願望夠能早日實現,日後成為品格高尚、孝順父母、懂得感恩的孩子。「期望他能將慈濟、證嚴上人的關懷與幫助,銘刻在心靈深處,一輩子不忘。」

傳遍村莊的喜訊

慈濟志工簇擁著沙努西一家人,到雅加達慈濟大愛村安歇一宿。翌日上午七點十五分,一家人從大愛村啟程,返回家鄉井里汶(Cirebon)。

蘇霏安穿著黑色上衣,坐在遊覽車的最後一排;一路上,他和媽媽笑容滿面地談天、欣賞著沿途風景。他現在已經不再需要戴帽子遮住變形的臉龐了,因此將最喜愛的那頂帽子,送給弟弟Ricky。

四個小時後,車子緩緩通過一條狹小道路,路旁一位先生問:「你們從那裏來?」司機與志工異口同聲回答:「我們送蘇霏安回家!」

這個喜訊很快地便傳遍整個村莊。車子還未停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已經蜂擁而來,好奇地緊靠在車窗邊。

蘇霏安首先下車,人群中交談聲此起彼落:「蘇霏安回來了!蘇霏安的病已經治好了!」蘇霏安微笑和他們一一握手。

一位村民說:「蘇霏安,你現在看起來比較胖又白。」

蘇霏安回答:「是啊,我的體重增加了十公斤。」

隨後村民們圍聚在沙努西家門前,等著他們父子道出這段時光的種種經歷。

謝謝老師,謝謝同學

回家的第二天,蘇霏安到過去就讀的學校SMPN I Arjawinangun,向全校師生致謝。

為了治病,蘇霏安放棄了國三大考;在他出國治療期間,老師、同學們常為他祈禱,並且鼓勵支持著他的家人。如今蘇霏安回來了,一一向老師們握手、親吻他們的手背,表示尊敬和感恩。

蘇霏安的同學們都已經升班了,他們擠滿教員辦公室周圍,想要看清楚蘇霏安的改變;有人甚至爬上窗邊,搶個好位置看個過癮。

幾位同學說,蘇霏安生病時的處境實在可憐,「但現在不同,他好很多了呢!」

從台灣回來後,蘇霏安無論到那裏,都有許多人喜歡親近他。「在台灣有很多人關心我,讓我不會感到畏怯。但無論如何,還是住在自己的家裏最好!」蘇霏安堅決地表示:「我要讀書,我要孝順父母、學習華語,長大後想當醫師幫人治病。」

告別花蓮 很多很多感恩

◎撰文/邱淑絹

聽到林院長說,我可以回去印尼了,這麼好的消息,我覺得很高興。
在台灣,我並不孤單,這裏的人都很好,感覺好像一家人。
我很感恩師公上人、醫師、護士、志工,和我的翻譯Sumartono(崔裕順),
在我生病治療期間,他們幫助我很多;也感恩慈濟幫助許多沒有能力的人。
回去印尼後,我要跟朋友介紹慈濟,以及慈濟對我的所有幫助。
我還要說很多、很多、很多的感恩。

——蘇霏安寫在出院前

天氣清朗的早晨,蘇霏安身著一襲藍色運動裝,腕上戴著運動表,腳穿嶄新球鞋,神清氣爽地從花蓮慈濟醫院往靜思精舍出發。一路上,他像是個活力充沛的小男孩。

歷經艱辛治療,蘇霏安終於走出崎嶇波折的生命迷宮;返鄉前一天,九月二十九日,他特別和父親來向證嚴上人告別。

上人叮嚀他:「你已經康復了,要將這分感恩心帶回國,好好念書,將來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他點了點頭,領受著上人的叮嚀。

是的,我願意

十五歲的蘇霏安,罹患「纖維性再生不良」,七歲時發病,巨大腫瘤造成右臉頰日益腫大,壓迫雙眼視神經,不但視力日漸模糊,且右眼幾乎被腫瘤推擠出來,還常常流鼻血、暈倒。

父親帶著他到處求醫,從西醫到土法,甚至賣掉雅加達的房子當醫藥費,仍舊沒辦法治好孩子的病。正當絕望時,有人介紹他們向「慈濟」求助。

今年二月,在印尼雅加達慈濟大愛村義診現場,蘇霏安帶著X光片前來求診。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初步判斷,蘇霏安的腫瘤從右前臉深入左後顱底的狀況相當少見,也很複雜,手術相當困難,需多科會診;建議可到台灣手術。

四月二十六日,蘇霏安由爸爸陪伴住進花蓮慈院;五月十三日接受長達二十一個小時的手術摘除顱底腫瘤,並進行顱顏塑型。

九月二十一日,林欣榮親自為蘇霏安拆最後一次線,並用手電筒測試他的眼力。他的右眼眨合自如,雖然看不見影像,卻能感受光線的存在,表示視神經並未完全壞死。林院長表示,若有適合的眼角膜,仍可挽回蘇霏安受損的視力。

「如果現在有眼角膜的話,你要留下來嗎?」蘇霏安毫不猶豫地對院長點頭。縱然在這之前,他已接受了大大小小的手術,擺脫腫瘤的威脅,可以順利出院;但為了重見光明,他願意再承受手術煎熬。

可惜的是,在他出院前,並沒有合適的眼角膜可供移植。

「上天幫忙,讓蘇霏安在眾人的努力下恢復健康。」林欣榮娓娓道出他的心情:「當初看到蘇

霏安的腫瘤那麼大、情況很複雜,要當場治療是不可能的。如今一關一關總算熬過來了。」

拍拍蘇霏安的肩膀,林院長說:「現在要出院了,心中也是有點不捨啦!」他用手撫著臉,將紅了眼眶的靦腆給抹了去,鼓勵蘇霏安回去後能學習當志工,隨時隨地幫助別人。

少了腫瘤,增胖十公斤

治療期間,蘇霏安的情況數度危急,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多月,幸而他擁有強烈求生意志,加上醫療團隊通力合作,才將他從生死關卡中搶救回來。

「那段期間,蘇霏安眼不能看、嘴巴不能說話,整個人好像去到很黑暗的地方。」經常協助印尼文翻譯的志工崔裕順說,他見識到蘇霏安的勇敢;而父親沙努西的陪伴更讓他看見:「那是一位父親真正的愛。」

伴著孩子遠渡重洋求診,沙努西面對人地生疏、語言不通的環境,終日無法安心。尤其是蘇霏安在加護病房期間,父子倆相隔在重重門扇之間,不能相視、無法對話,他的心情跟著孩子的病情上下起伏。「晚上獨自在宿舍偷偷流淚。有次半夜三更有人敲門,通知要為蘇霏安緊急手術;我只能在手術房外等候、祈禱……」

沙努西說,過去八年來,每當見到蘇霏安的腫瘤血流不止,或是發抖、昏迷,實在束手無策。「孩子發作的時間多在夜晚,夜深人靜中我只能祈禱上帝保佑,實在盼望有一天遇到貴人相助。」

是故,蘇霏安住院期間,無論需要接受幾次手術,沙努西完全配合。「只要醫師認為那是最好的方法,我全部都同意,只希望孩子平安度過。」

出院前,蘇霏安的身體狀況復原良好,增胖了十公斤;始終陪伴在身旁的爸爸,卻消瘦了五公斤。

蘇霏安的腫瘤得到良好治療,沙努西的白內障也在台灣得到手術醫治,對此沙努西說:「我很滿意!」

沙努西說,以前只要跟蘇霏安出去,就會有一群孩子們跟在後面嘲笑,有時還會呼朋引伴、走到那兒就跟到那兒。「現在蘇霏安的腫瘤不見了,也不會動不動就流鼻血,我真的很高興!」

慈濟再見,大家再見

自今年四月底離家至今,蘇霏安在台灣度過母親節、佛誕日、端午節、中元節、父親節、中秋節,也度過自己的生日。

蘇霏安初抵台灣時,頭上戴著兩層帽子遮掩著腫瘤,怯生生地不敢說話;如今臉龐恢復清秀模樣,他大方又自信。出院歡送會上,他以中文演唱起慈濟歌曲「一家人」,字正腔圓的聲調,感染了許多人跟著唱和起來。

蘇霏安宛如慈濟的孩子,在院治療期間,受到眾人的關懷與照顧。返鄉前夕,「一家人」這首歌,彷彿印證著他此刻的依依心境。

在感恩慈濟幫助的當兒,蘇霏安立志在返回印尼後,要當一位用功的學生,有機會還要當志工,並且在未來當一位救人的醫師。

「我好想媽媽、想弟弟、想妹妹。」回家前夕,蘇霏安說,要將滿行囊的玩具送給弟弟、妹妹,還想跟媽媽說:「對不起,讓您等這麼久,感恩您照顧弟弟和妹妹。」

由於父子倆工作、學業中斷已久,印尼慈濟志工計畫安排沙努西全家搬進雅加達慈濟大愛村,讓蘇霏安在大愛村慈濟中學就讀,並為沙努西謀職。多年前在雅加達有份好工作的沙努西,對此建議欣喜萬分,樂意接受了。



曾經,蘇霏安說:「我不會哭,絕對不哭的。」儘管手術歷經再大的痛苦,他還是忍耐下來;然而,臨上飛機前,在眾人的擁別下,他流下了淚水。

見蘇霏安真情流瀉,耳邊響起父子倆在慈濟大學對學生分享時,唱的一首印尼歌曲--

Sayonara,sayonara,sampaiberjumpapulang(再見了,再見了,下次再見;我正要回家)

Buatapasusah,buatapasusah(為什麼感到難過?為什麼感到難過呢?)

Susahitutakadagunanya……(難過是沒有用的……)

真摯的歌聲,時刻迴盪著。

是啊!在蘇霏安將以健康的身心,邁向人生另一旅程的時刻,離別何需悲傷?

再見了,蘇霏安。

▲期待你長大

再見莉亞與瑞秋

◎撰文/黃秀花 攝影/顏霖沼

去年六月,她們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連體分割手術成功,
重獲「自由」、改變命運的歷程,登上菲律賓各大報頭版,還獲得總統接見。
今年九月下旬,醫療團隊與志工熱切地把兩姊妹盼來了,
這對兩歲雙胞胎回慈院複診,一會兒咧嘴哭鬧,一會兒蹦跳嘻笑,
活潑而調皮的一舉一動,都是眾人關注的焦點……

返鄉一年多後,瑪莉塔(Marieta)帶著女兒莉亞(Lea)和瑞秋(Rachel),在慈濟志工陪伴下,回慈院複診。

九月二十四日一下飛機,踏上闊別一年又一個月的花蓮土地,這對兩歲雙胞胎姊妹感覺有些「生分」;尤其看見院方接機的隊伍,包括醫護人員與志工,人人熱切伸出雙手準備擁抱--一個用哭泣表達驚慌不安,另一個揉著惺忪睡眼,賴在瑪莉塔懷中,不讓任何人碰觸。

一直到進了慈院大廳,看見「佛陀問病圖」,兩雙烏亮的眸子方才定住、四隻小手也停止打鬧,注視良久後,才又像搜尋什麼似地觀看四周流動的人潮。

莉亞慢慢找回熟悉,在病房內跑跑跳跳;而瑞秋呢?她還沒適應環境,在哭鬧中讓護士為她戴上住院病患辨識手圈、測量耳溫和身高體重。

「瑞秋,八點一公斤;莉亞,八點四公斤。身高都八十公分。」護士一宣布,眾人都有些失望--兩人只比去年出院時增加一公斤,身高也沒增加多少;比起兩歲同齡的孩子平均體重十二公斤要輕得多。

兩姊妹臉上不時掛著兩行鼻涕,顯然感冒了。瑪莉塔說:「要來台灣的前幾天,發燒到三十八度,有帶去看醫師、吃藥。現在已經好一點了。」

另一個眾人關切的問題是:孩子圓嘟嘟的臉蛋怎麼都不見了?看起來又黑又瘦像「消風」……瑪莉塔無奈地說:「住在深山裏,物資缺乏,連要買個鹽巴都得跑到很遠的市集才買得到。加上天氣溫差變化大,孩子常生病。」

從一歲到兩歲之間

去年元月,不到一歲、肝臟相連的莉亞和瑞秋到馬尼拉兒童醫院就醫時,被正在關懷貧困個案的菲律賓慈濟志工李偉嵩發現;得知這個家庭每天收入僅菲幣五十元披索,負擔不起一百多萬披索的分割手術費用,即使有慈善團體幫忙募款,分割手術的黃金時機卻逐日流逝。

經台灣、菲律賓兩地慈濟志工的協助,連體嬰四月來到花蓮慈院、六月二十八日完成分割,經過近兩個月的復健學習,八月二十日出院。這也是慈院首例連體嬰分割手術。

十三個月後的今天,是小姊妹出院後,首度回到台灣複診。

經抽血、X光及電腦斷層(CT)檢查,花蓮慈院副院長、分割手術醫療團隊總協調張耀仁宣布:莉亞和瑞秋的胸腹發展健全,手術傷口已癒合,肝臟分割後各自都已長回適當的大小,也無腹部疝氣的問題。

此外,兩人身體相連時,因拉扯而造成的凸胸(俗稱「雞胸」),並未影響呼吸及循環系統,情況會隨著她們生長發育慢慢改善,多做擴胸運動會有幫助;若要動矯正手術,十歲左右是比較恰當的時機。

這樣的檢查結果,讓大家都很滿意!懸念一年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一聲電話鈴響的「默契」

去年八月,她們母女三人回馬尼拉後,菲律賓慈濟志工為瑪莉塔的先生安迪安排一份打掃工作,也讓這家人住進志工錢小進的工廠宿舍。馬尼拉崇仁醫院接手莉亞和瑞秋的術後照顧,包括傷口處理、生長發育觀察與復健,訓練其身體肌力及對聲音、顏色的辨識力。

然而,今年二月安迪的母親

罹患腎臟病,病況危急;孝順的安迪決定帶著家人搬回家鄉卡林佳(Kalinga),以便照顧母親。家鄉距離馬尼拉有十六個小時的車程,莉亞和瑞秋的就醫以及安迪在馬尼拉的工作,都因此中斷。

返鄉時,慈濟志工給瑪莉塔菲幣一萬多披索(約台幣六千元)作為家用;志工李偉嵩並送給瑪莉塔一支手機,要她若有需要就聯絡慈濟。

考量到瑪莉塔付不起電話費,李偉嵩和她約定好,會定期傳簡訊問候,如:「生活過得如何?」「孩子會走路了嗎?」「丈夫的工作怎麼樣?」瑪莉塔看到短訊後,再到收訊情況較好的地方回電;回電時只要響鈴一聲就掛斷,再由李偉嵩回撥。

夫妻倆在家鄉回歸田園生活,就著一小方農地種些稻米、豆子、蔬菜;有時去撿些樹藤,賣給商人做竹籃。

這些收入要養活一家包括公公婆婆共六口人,如果節省一點花用,生活還算過得去;偏偏莉亞和瑞秋常生病,雖然都是咳嗽、流鼻水等小毛病,但每次帶去看醫師,醫藥費和交通費就得花去不少錢。慈濟資助的錢很快就用完了,必須向人借貸。

瑪莉塔說,慈濟志工對他們實在很好,她心裏老想著「欠慈濟太多了」而覺得過意不去;因此,明明生活過得窘迫,仍不願向志工吐露太多。直到八月間家鄉遭颱風侵襲,農作物全泡湯,生活再也過不下去了,她才打電話向李偉嵩求援。

居住鄉間,就醫、就業諸多不便,長期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在慈濟志工幫忙下,一家人今年九月再度回到馬尼拉,安迪被安排在慈濟環保站工作,也在附近租了房子,方便一家人展開新生活。

寶貝疼寶貝

故鄉在菲律賓的慈院小兒科醫師陳瑞霞,盼了一年終於盼到莉亞和瑞秋回來,特別為她們準備了新衣服和鞋子。只是沒想到兩姊妹長胖長高的程度不如預期,新衣服一套上去,顯得有點大。

九月二十七日一大早,瑪莉塔幫兩姊妹洗完澡,換上一套新衣服--滾花邊的上衣配上碎花小短裙,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因為今天要去慈濟小學。

慈幼社小朋友拿著色彩繽紛的汽球在校門口迎接,唱著「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莉亞和瑞秋像小公主一樣,受到眾人的簇擁歡迎。

一登上大禮堂講台,她們天真調皮的性情完全顯露,一舉一動都引來台下笑聲連連。慈小校長楊月鳳頒給兩人象徵榮譽校友的獎章

和自製的中國結,並表示,慈幼社同學捐出的零用錢一萬多元,已交由菲律賓慈濟志工,作為兩姊妹未來的教育基金。

瑪莉塔也站上台,對慈小小朋友說:「我不知如何表達內心最誠摯的謝意,感謝各位小朋友的關懷及寄卡片到菲律賓鼓勵我的孩子,真的很謝謝你們!」

瑪莉塔真誠地說,慈濟不但為莉亞和瑞秋分割成功,志工們還持續對他們一家人關懷和照顧。「我希望能透過女兒的例子,讓慈濟善行廣為人知,並幫助更多和我們一樣貧窮的人。」

說再見,相見不會太遙遠

頑皮的莉亞和瑞秋,有時會繞著病房的窗簾玩捉迷藏,有時兩人互摸臉頰、頭頂著頭;有一次莉亞還用家鄉話向瑞秋要橡皮筋綁頭髮,瑞秋偏是不給,兩人互不相讓,大戰一觸即發。

「這兩個孩子實在太調皮了!」瑪莉塔說,在家鄉卡林佳生活期間,夫妻倆忙著農作、料理家務,只好把孩子托給小姑的十一歲女兒幫忙看顧,有些生活習慣、禮貌沒辦法好好教導。「說好話、處罰,我都用過了。只希望搬到馬尼拉後,可以全心全力教養她們。」

看到瑪莉塔在病房為了照顧兩個孩子,忙得團團轉,兒科護理長呂基燕很能體會她的心情,想到自己過去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的過程,至今記憶猶新:「孩子一使起性子來,是講不通道理的。我一個接一個帶就覺得很辛苦了,更何況瑪莉塔同時要照顧兩個孩子,真是難為她了!」

雖然這次台灣行只是短短五天,瑪莉塔很高興能再見到一些熟悉的人,包括證嚴上人、以及當初給予妥善照顧的醫護、志工團隊。能和這些人說說心內話,重溫像家人般的感情,尤教她不

捨離去。

母女三人搭火車離開花蓮前,陳瑞霞醫師特地到車站送行,準備了奶粉和衣物讓她帶回去。面對眾人的盛情,瑪莉塔僅能以微笑和擁抱來表示感謝,半晌說不出話來。

不論在菲律賓或台灣,相信莉亞和瑞秋都會受到眾人的眷顧,「等回到馬尼拉,一切安頓妥當後,志工會常去陪伴、教育孩子,讓她們在充滿愛的環境裏長大。」志工李偉嵩的承諾,也是瑪莉塔和所有慈濟人的願。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思晨語

從我踏出第一步

◎證嚴上人

心念偏差毫釐,
將使社會脫軌、惶惶不安。
掌握住心的方向,
就可造就亮麗人生與幸福家庭。

人人本具善良愛心,
方向正確,全力去做就對了;
不要擔心力量微小,有起步就能耕耘出一片福田。

莫小看第一步--
種子發芽茁壯,日久成林成蔭。
莫輕視己能--
江河大海源於滴水,粒米方能成籮。
莫畏宇宙浩瀚無際--
當點點微光匯聚成燈海,就可照亮每個黑暗角落。

▲社論

水流任急境常靜

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短線工作,而是日積月累的長期陪伴工程。《管子》說: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一樹一穫者,穀也;一樹十穫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不僅比樹木困難,所花的時間也比樹木長久,更重要的是:所付出的心力要比樹木來得要更大。

證嚴上人創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將近三十九年了,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無不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願天下無災難」為己志。而這三大願望的實現,無不應從教育著手。

隨順著四大志業的發展因緣,十五年前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創辦了,就是慈濟技術學院的前身;五年後慈濟醫學院成立了,就是現在的慈濟大學。兩校共同的理想與目標是:以「慈悲喜捨」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的優質教育。

這十多年來,台灣教育環境驟變。重專業、輕人文的急功近利作為,讓教育險象環生;大學教育從嚴或從寬、重質或重量,政策上爭論不休、搖擺不定。於是,教育的理想節節敗退;標新立異、利誘入學之風襲捲。台灣的教育環境陷入了「動盪與變革」的迷霧裏,處在「破壞與建設」的爭議中。

正因為如此,加深了慈濟教育志業堅持教育理想的重要性與育才使命的任重性,讓我們更堅信上人「優質教育」哲學的可貴和必要。

正因為不受「世俗化」與「功利化」的影響,堅定不移地奉行上人辦學育才的崇高理想和「優質教育」的哲學理念,慈濟大學與慈濟技術學院歷史雖短,但人人稱譽的口碑已傳:不僅專業的教學和研究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對學生人文涵養的重視也讓各界津津樂道。而今慈濟教育從幼教到研究所,學程完整、精神一貫,上人訂下的教育完全化目標不僅已經完成,深耕教育的理想也已然茁壯了。

突破、創新、精緻、卓越,是慈濟教育志業長期努力的方向;教學評鑑化、研究卓越化、交流國際化、人文慈濟化,已列為短中程目標;重視「生活教育」、「人品教育」與「尊重生命教育」的獨特學風、教風與校風已蔚然形成;畢業校友在職場上的表現普受肯定和讚賞,足見學校重視人文教育已卓然有成。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決定光明或黑暗的世紀,二十一世紀也是人類希望或絕望的世紀。作為人類希望工程、慧命工程與深耕工程的教育,我們應該有「使命必達」的決心,也應該有「理想必須堅持」的毅力,為帶動人類的希望、致力締造更厚實的美善人文而勇往邁進。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關鍵時刻

數年前,家庭遭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我失去丈夫、經濟來源,而唯一的孩子,在青春期隱藏著些自卑與怨嘆……悲傷脆弱的我,不知如何幫助他走出來。

一天,一位慈濟師姊來到我家,幫我湊足孩子的學費,也讓我們有因緣認識慈濟。後來孩子參加了校內的慈青社,有機會關懷貧困家庭及老人,才發現原來社會上有著太多需要關懷的困苦人;孩子漸漸改變了人生觀,也學會知足與惜福。感謝慈濟人的關心與鼓勵,重新給了我一個好孩子。

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考驗,每當我遭受挫折煩惱、情緒變得慌亂無章時,便想起上人和悅的容顏和諄諄善誘的話語,彷彿對我說:「凡事皆有因果,明白因果業力的可怕,就不會造作惡因;種下好因,便得遇好緣。」想著、想著,我決定把煩惱拋諸一旁,不讓它來控制我。如此一來,心境不但平靜下來,心胸更豁然開朗。

前年,我參加慈濟歲末祝福,從常住師父手中接到福慧紅包,上面寫著「感恩與祝福」,我望著這五個字流下了淚--微不足道的我,在人生最低迷時,有人對我施予祝福與關懷,這一分愛令我多麼感恩與感動!也警惕著我要時時關懷他人。

然而,我只是個平凡人,能夠為他人做些什麼呢?現階段有能力做環保時就盡量付出,餘暇縫製些小東西和大家結緣。我深信布施不分多寡,而在於那一分發願吧。

台北 心福

醜小鴨的覺醒

微風徐徐,感化院入夜後只聞蛙鼓蟲鳴;斗室裏的氣氛似乎沒有那麼熱鬧,我靜靜巴望著山下的夜景,心中不禁深深感嘆--曾經多麼快樂的我,一時糊塗,誤把犯罪當表現,把自由換成了枷鎖。

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日子裏,生活似乎沒有了刻度,尤其沒有親人陪伴,濃濃的鄉愁反覆煎熬,心情愈來愈糟糕。

來到感化院的第六天,收到家裏寄來的信,字裏行間寫滿鼓勵的話語,成了我的精神寄託。回想幼時在媽媽懷抱中熟睡的感覺,頓時心又飛到未來,想像著家人用熱情的雙臂擁抱我,歡迎我回家……我很慶幸有個溫暖的家庭。

過去,我太放縱自己,才會讓壞習慣左右著,哀愁也愈積愈多;看了證嚴法師的書之後,加上每天靜坐,我慢慢了解到善與惡,也學會分辨是與非。書上說:「有形的牢獄或許有其年限,心中的折磨才是一輩子。」我不應該囤積悲傷的情緒,因為一味怨懟著過去的腳步,只會換來更深沉的愧疚感罷了!

用世俗的眼光看我,也許覺得我是隻籠中鳥;我卻覺得自己是隻

醜小鴨,等待著覺醒時刻,重新展開希望的翅膀,飛向未來。

彰化 小唯

付出的幸福滋味

從小失去父親的我,常自怨自艾,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人。

隨著年齡增長,我漸漸有了助人的願望;雖然內心深處仍免不了自卑心作祟,但這絲毫不能阻擋我超越自我的決心。當聽人說老師的工作就像菩薩一樣,可以造福很多人;於是我努力讀書考上師範大學,當下真的好高興,因為我離心中的渴望更近了。

然而,我一直跨越不了心底那個障礙。每當夜深人靜時,自卑心和自信心開始交戰,這樣的矛盾使我遲遲不敢踏進慈青社--因為我認為慈青是要把歡樂帶給別人,像我這樣不愛笑、一點也不開朗的人,怎麼能勝任呢?

不知是不是佛菩薩聽到了我的心願?大三那年,我終於和慈青社結下法親之緣。從社區的居家關懷、資源回收、親子成長班到寒暑假花蓮的志工營,我深深感受到那猶如「一家人」般的溫情;這些愛的溫暖,溶化了我冰冷的心,使我得以將熱情分享給需要的人。

上個月我到花蓮慈濟醫院當志工,記得第一天到病房服務,我注意到一位老伯,他非常不快樂,不時向我們抱怨醫師的不是;可是幾天後,他停止了抱怨,取而代之的是和我們說些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經驗談。當他說話的時候,似乎忘記了身體的疼痛,專注地和我們分享他的智慧;有一瞬間,我彷彿是在和過世的父親聊天呢!當我為他送上午餐,他微笑說:「真爽快!有這麼多好心人陪我,心情有夠好。」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我不是一無所有--我有生命、有青春的熱情和活力;只要有心,我也可以幫助人。

台北 宜庭

社會新鮮人的一百元

大學畢業後,身為慈青的我決定開始募款。和以前的同學聯繫,很感恩全班幾乎半數都願意成為慈濟會員。

一次,和許久未見面的同學聚餐,我們聊到慈濟,我問她:「你要不要每月捐款做好事?」她說:「有!我媽媽每年幫全家人捐款給慈濟啊。」

我說:「可是,你可以『自己』做好事,每月捐一百元也是做好事。」她很驚訝地說:「一百元也能做好事?」我說:「是啊!點滴愛心匯聚起來,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助人力量。」她說:「一百元也能做好事,很容易啊!」她馬上動筆填寫捐款資料表。那個當下,我非常感動。

一般人以為六、七年級的我們,是一群自私冷漠的年輕人,但每當我跟同學募款時,他們總是欣然接受、熱情付出,有些人甚至說:「一個月少喝幾杯飲料就可以做好事啦!」

有句《靜思語》:「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我從募款的經驗中印證:布施不僅僅是事業有成之人的付出,也可以是社會新鮮人的投入喔!

台北 陳宜樺

▲無盡藏

用生命教育生命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現代人思想脫軌、輕視生命的現象,
令人擔憂,
如何幫助年輕一代轉迷思為慎思,
學會「管理生命」?
關鍵在於「生命教育」。
生命各有不同型態--
富有、貧窮、健康、殘疾……
當生命與生命交會,
看見苦難,悲心啟發,智慧苗自然萌芽。
用生命真實故事來教育生命,
就是實實在在的「生命教育」。

和大家分享一則溫馨的親子故事--

美國北加州宋亮生醫師,利用假日帶著八十一歲的媽媽投入慈濟義診活動中。宋媽媽是一位氣質優雅、態度謙和的老人家,雖然心智隨年紀退化,但親切又純

真。她端坐在人群中,對著進進出出的病患招呼:「來坐啊!」

然而,只要兒子一離開視線,她就會驚慌起來,像是走失的孩子在尋找媽媽一般。宋醫師對待媽媽,也像是爸爸在呵護著小女兒,問她吃飽了嗎?接著餵她吃一口水果。母慈子孝的天倫景象,令人感動。

宋醫師和太太也互敬互愛--為了讓先生專心看診,宋太太日夜陪伴在婆婆身邊,照顧她洗澡、更衣等起居。週末假日,宋醫師當起媽媽的「保母」,讓太太喘口氣,也能回去陪伴娘家的老人家。

宋亮生醫師工作之餘,投入義診為人群付出,實踐了「志為人醫」的志願;在家庭生活裏,也善盡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子的義務,擁有圓滿的家庭生活。這樣的人生,真是名符其實的「亮」麗人「生」!

「反哺報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應盡的義務。

引導孩子懂得
「管理生命」、「管理情緒」,
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掌握人生方向,
不致偏差而招致危險。

常聽一些父母嘆道:「只要孩子不讓人操心就好。將來是不是會養我,都不要緊……」父母只求孩子平安,不敢奢求他們善盡人子本分。

然而,孝順是人的根本,若不教育孩子知恩感恩,懂得管理生命、管理情緒,孩子的人生可能會逐漸偏向,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又如何能期待他的人生獲得平安呢?

最近看到幾則新聞報導,令人怵目驚心--一位年輕人威脅要殺害阿嬤,好取得遺產繼承;日本青年透過網路,相約集體自殺;也有年輕人過不了情關、失控殺人……

這些年輕人因為思想脫軌、失控,所以傷害別人、造成社會人心惶惶不安;也因這一念之差,斷送了自己寶貴的人生。如此不但沒有反哺盡孝,更傷害到父母的心。

現代社會這種不顧家庭、不顧社會,輕視生命的現象,實在令人擔心。

反觀社會上也有許多人珍視生命,分分秒秒都用得很紮實,即使歷經磨難,仍然不放棄。

三十二歲的馬來西亞吉隆坡青年梁德鴻,正是這樣一位生命

勇士。他十五歲時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日益惡化,二十歲起無法再走路,就此臥床十多年。雖然忍受著治療與疾病之痛,但他很樂觀地說,因為得了這種病,才有與眾不同的經歷;他也很幽默地說,自己從小到大都不愛唸書,現在躺在床上天天讀書看報,不出門即知天下事。

人生雖然無常,但梁德鴻以病為師、轉念以對,因此海闊天空;他堅信「明天永遠會更好」,無論受了多少磨難,他都很珍惜這個身軀,因為這是父母賜予的;他也從不喊痛,以免父母聽了傷心。

父母及兄嫂不放棄梁德鴻,梁德鴻也絕對不說灰心的話讓家人難過,反而用「自愛」來報恩。整個家庭就像合唱出一首「生命之歌」,即使日子再怎麼艱難,仍能譜出無憂而輕安的樂章。

這樣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充分彰顯出生命的價值,實在是現代年輕人很好的學習典範,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素材!

引導孩子看見生命苦難,
啟發其悲心與行動,
能自愛且願意為人群付出,
這就是「生命教育」。

面對複雜的社會百態,如何幫助下一代產生足夠的力量,擁有心靈免疫力?關鍵就在「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帶動「生命教育」,才能導迷思為慎思,讓年輕人走向正確的人生軌道。

教育要從小開始。家庭是人們受教的第一步,父母要以身作則,作為孩子的模範;學校老師要善用智慧,啟發孩子心中的悲憫之苗,讓他們看見不同的人生樣貌--體會到在暗角裏原來還有貧窮、殘障、生病的苦難人,需要我們付出關懷。

在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老師們很用心,先透過影片讓孩子們見識到社會各個角落的真實人生,再安排到殘障院、老人院進行戶外教學。

在殘障院裏,孩子們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院童,卻因身體殘缺,無法自在活動,也少了雙親呵護;相較之下,很知足也很感恩,感謝爸爸、媽媽將他們生得健康,讓他們擁有幸福的家庭。

在老人院裏,孩子們自動自發,每三個人「認養」一位老奶奶、老爺爺,為他們按摩、搥

背、餵飯等。他們問老師:「為什麼爺爺、奶奶的孩子不照顧他們?」還說:「我長大後,要將爸爸媽媽留在身邊,因為沒有爸爸媽媽,我會哭……」雖是童言童語,卻很真誠。

慈濟小學的孩子們,關懷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分割手術成功的菲律賓雙胞胎莉亞和瑞秋,在去年九月成立「慈幼社」,每天在撲滿中存入零錢,作為這對姊妹未來的教育基金、營養品費用。

除了照顧國外的孩子,慈小學生也關懷台灣貧病困苦的孩子。他們和住在禪光育幼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相約定期見面,帶禮物去分享、和他們玩成一片。也到貧困人家關懷,看到居住環境髒亂惡臭、小朋友沒有床鋪睡……慈小學生於是動手刷洗傢具和餐具,年紀雖小卻做得有模有樣。當一片烏黑的牆壁,經過一雙雙小手通力合作展現亮麗,彷彿也讓人看到慈小學生心中的大愛,為社會帶來光明希望。

這些「生命與生命相遇」的真實故事,就是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當孩子面對社會百態發出疑問時,我們要用這些「生命與生命相遇」的真實故事給予啟發,培養他們的悲憫心及智慧之苗;從知福中培養感恩,從惜福中培養關懷,從造福中培養智慧,才能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讓真善美在世間循環。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瞭解人與天地萬物,是休戚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在慈濟環保站,有許多小朋友來當志工。問他們:「撿垃圾要做什麼?」他們回答:「做資源回收,是為了淨化地球、保護大地。」這就是大人身教的帶動,讓小小心靈知道要愛護地球、做環保,為大地付出。

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當孩子的悲心啟動,智慧苗就能萌芽。

一棵大樹源自一顆種子,愛的教育正如毫芒,需要長期陪伴、耕耘,讓種子萌芽為幼苗、長成大樹,進而結出纍纍果實;果實中的種子,落地生根,再化為一棵大樹,如此循環不息、蔚然成林……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請大家多多用心培育!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六日至十五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主題報導

學而行動之——慈濟教育‧躍動人文

◎編輯部

幼兒園的小女孩,腳步輕輕走下樓梯,
「小心走路,才不會踩壞螞蟻的家。」
大學校園裏,蚯蚓離開了草坪誤闖馬路,
學生經過,彎腰幫助牠們「回家」。

午餐時間,小學生穿戴圍裙口罩為大家服務;
大學生上學校餐廳用餐,食畢清洗自己的餐具;
中學生一律住校,第一件學會的事是洗衣服。

慈濟校園裏,不只從課堂學,還要從「做」中學--
學基本的食衣住行;學負責任、盡本分;

學而行動之,熱愛生命、志為人群付出;
讓生活有品質、生命有價值。

十月,慈濟教育志業發展屆滿十五年,
從幼教、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研究所,
學生獨特的氣質文化,有目共睹。
「小學教育,要將幼童基本生活規範打穩基礎;
中學教育,要教導少年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
大學教育,要引導青年力行自己的本分與使命。」
是證嚴上人對教育志業的期許。
且讓我們一起來驗收這
「生命教育」、「人品教育」、「生活教育」的成果……

▲主題報導

第一堂課--學生活、做好本分事

◎撰文/賴怡伶 攝影/林炎煌

【慈濟教育‧躍動人文】

在這裏,孩子學到的才藝不是心算、鋼琴或舞蹈,而是茶道與花道;
不給每個孩子一樣玩具,而要他們一起玩、共同完成一項任務;
不幫孩子穿衣摺被、收拾用品,而讓他學著動手做,做好分內事。

上午八點,陽光金黃。

身高只到大人腿際的台南大愛幼兒園小朋友,穿著海軍領的制服,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手相牽,提了一袋一袋的物品,搖晃鵝步而來。

他們走往洗石子步道,步道上有一字排開的垃圾桶,上頭串著各色圖片,用大字寫著:「保麗龍」、「塑膠瓶」、「紙類」。

一位爸爸蹲下身來,拿出袋裏的廣告冊子交給孩子,問:「這是那一類?」

孩子思考了一下,動作熟練地將之放到「紙類」的桶子裏。

「欣儀早!」志工一邊拿著欣儀的環保小冊子蓋章,一邊問道:「今天爸爸陪欣儀做環保啊?好棒喔。」

「師姑早安!」就讀中班的欣儀害羞地站著,雙手合十鞠躬;爸爸在身邊微笑著。

其他孩子錯落走過,拿出家裏的回收物,自動自發地分類,正確又專注。

九點,環保課開始。

中班的孩子團團坐在木質地板教室裏,看著慈濟環保志工以布偶表演驕傲小猴子的故事。有的孩子傻楞地聽故事,搶著舉手回答,有

的孩子雖然坐定了,卻還像毛毛蟲一樣扭動,一邊張著耳朵聽台上講些什麼。

從親自動手做開始

孩子宛若一張白紙,幼年是建立人格與生活常規的時期,即使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經驗故事,都會在其心版上刻下痕跡。

慈濟教給孩子的才藝,不是心算、鋼琴或舞蹈,而是茶道與花道;不給每個孩子一樣玩具,而要他們一起玩、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不幫孩子穿衣摺被、收拾用品,而讓他學著動手做,因為這是他自己就該做好的分內事。

孩子用完午餐,捧著自己的餐盤碗筷到廊外的小洗手台,拿起菜瓜布仔細洗就起來,洗淨後瀝乾擦拭;接著扛著被子,魚貫進入教室,鋪整好開始個人的休眠。

午後一時許,孩子紛紛醒來,少數幾個還躺成大字型睡得流涎流汗。起身的孩子將被褥摺成四疊、方方整整,老師輕輕搖起還闔著眼睛的孩子……錯落成一副午寐可愛的景象。

讓孩子學會做簡單的家事,如摺棉被、洗碗,雖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人生的規矩、生活的規範,就是從小處、從幼年開始建立。

有別一般幼兒園於才藝認知導向的教學,台南大愛幼兒園成立三年來,在生活教育上的落實最讓家長稱許。

「年幼的孩子真的是『做中學』--要從親身操作中才會懂理。」幼兒園園長李慧莉說,創園之初,她從坊間到慈濟教師聯誼會編印的教材都參考過了,「但是,這些教材都強調字的含意,比較適合大孩子,而不適合幼幼班的孩子。」

於是,她與老師們加強讓孩子在生活中實踐、理解生活常規與進退節度,並且以愛的教育耐心與孩子溝通。

生活實踐教學中,「環保」是最顯成效的一項,不僅直接影響孩子的觀念,也帶動家人一起參與。像幼兒園每週五的「環保日」,家長跟著孩子一起做環保;平常的生活中,也有家長因為孩子的提醒,外食時不再使用免洗碗筷,而自備餐盒餐具。

龔品瑄就讀中班,家裏經營一間工廠,每個月須花一、兩萬元處理廢棄物。

有一天,品瑄在工廠裏有板有眼地做起垃圾分類,讓奶奶驚異不已,「連孩子都會做分類了,那我們呢?」便邀集了廠內工人來學習。

雖然只是簡單的分類動作,垃圾卻大幅減量,垃圾處理費用也減少許多,此外還多了一筆資源回收的收入,可以捐助社福機構。

訓練用心與專注

十點,大林大愛幼兒園的大班小朋友把玩具收拾好歸回原位,拉著玩伴的手到走廊排隊。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班長一應,隊伍一答,孩子們喊著整隊口令,認真地舉手量出行列距離。

進入教室,氣氛有些不同。孩子們繞著地上的線走圈圈,「靜走」五分鐘後,等到每個人都調理好自己的氣息,才開始上課。

今天茶道課要教孩子從基本的「奉茶」做起。自願為大家示範的兩位小女孩,一人端著小托盤擱著四杯茶,一人跟在後頭放掌輕輕行進。端盤的女孩到了盤坐端正的男孩身邊,緩緩屈膝,後頭的女孩將茶杯挪至男孩面前。男孩雙手合十,微頷道:「感恩!」

志工媽媽跟在身邊叮嚀著行儀,其他等待著的孩子則靜默看著行列。不久,孩子們皆以茶籤細切著碟內的茶食蛋糕,學著優雅專注的食儀。

園長廖淑茶認為,「靜走」能幫助孩子轉換動態活動與安靜上課的情緒;玩玩具時分工的過程、排隊時一再整隊,「都是為了將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泯除,習慣團體生活與合作。」

「茶道課程,不教孩子們複雜的泡茶程序,但在奉茶過程中,重視每個細節儀態。『用心』、『專注』,就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內涵。」廖淑茶說,孩子還將奉茶的禮儀帶回家,客人來了會主動泡茶請客人喝。

尊重、友善每個生命

看似嚴肅、規範甚多、層層把關的慈濟生活教育理念中,其實是引導孩子回歸初心的過程。

看過慈濟賑濟阿富汗難民的影片,台南大愛幼兒園小朋友楊珊燁手上握著媽媽給她的熱呼呼麵包,咬下去前有點遲疑,「媽媽,你買麵包給阿富汗的小朋友吃好不好?他們好可憐喔……」

下午四時的陽光已經拉出長廊斜影,孩子在大草坪上盪鞦韆、爬繩梯,仍絲毫沒有倦容,有的則蹲在地上研究著花木生長,看著小小毛蟲爬過。在觀察自然中,孩子們了解生態,也初觸「尊重生命」的概念與行動。

楊珊燁某次下樓梯時,腳步放得很輕盈,也要媽媽一起做,媽媽百思不解。「因為地上有螞蟻啊!走輕一點,才不會踩壞螞蟻的家。」下樓後還蹲下身,仔細看看成列的蟻陣。


「這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孩

子教我看待萬物的另一種方法。」媽媽黃如韻說。

今年升上小二的楊嬿庭是楊珊燁的姊姊,也曾就讀台南大愛幼兒園。媽媽說:「姊姊上小學之後,老師說她純真善良,很主動服務,而且做得很高興。」

楊嬿庭跟媽媽說:「懂得付出的孩子最有福,能幫助人的孩子最快樂。」因為這句「靜思語」,讓她把在幼稚園學到的習慣,一直延續到小學;還帶動班上同學,將人人不愛的掃廁所工作,化為正向的榮譽服務。

「我們也教導孩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無論是喜悅或生氣,都要適當表達出來。透過溝通的過程,孩子之間的互動良好,也影響了家人之間的溝通。」園長李慧莉說。

她分享了兩位家長美好的經驗--

有一天,媽媽和就讀小班的孩子一起洗澡。媽媽洗頭時不小心把水濺到孩子眼中,孩子輕拉媽媽的手說:「媽媽,肥皂泡泡噴進我的眼睛了,我不舒服。」媽媽迭聲道歉,焦急探看孩子的眼睛有無大礙;孩子輕輕安慰媽媽說:「沒關係,我還是會一樣愛你的!」

一位不擅言詞的小朋友,上了幼兒園之後,常將「謝謝媽媽」與「我愛媽媽」放在嘴邊。媽媽先是驚異,接著反思自己和婆婆的關係,逐漸將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感恩心,傳遞給忙於家務的婆婆;婆婆很受感動,遂將添衣加飯的關懷話語不著痕跡地表達。

一日,這位媽媽特意煮了一頓早餐給婆婆,竟惹得婆婆淚眼婆娑說:「這是我五年來第一次吃到你煮的早餐啊!」昔日怨憎冰釋了。

懂得面對挫折、負責任

曾有家長在參觀台南大愛幼兒園、了解慈濟教育理念後,語重心長地對園長李慧莉說:「我很認同你們的教育理念,但我要問一個問題:你把我的孩子教得這麼好、這麼懂禮,但如果他到外面被人家打了,他是要還手?還是要呆呆地被人打?」

這位家長認為,孩子在受到欺負時應該要還手,以保護自己。「因為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我覺得這裏的孩子出去後會被人欺侮……」

李慧莉說:「遇到挫折傷害時,如果每個人都以暴制暴,社會就會更暴戾。我希望孩子在遇到這種狀況時,會先告訴對方:『你這樣打我,我很痛,你為什麼要打我?請不要打我!』如果能講道理,就用講道理的方式,如果情況真的危險,當然也要懂得躲開。」

李慧莉說了一個不久前才發生的事--一個孩子打翻了水壺,同學群聚在身邊又是指責又是告狀,孩子哭得老慘。老師蹲下輕聲對傷心的孩子說:「先不要哭,冷靜想一想:水打翻了,現在我們要怎麼辦?」

同學們七嘴八舌提供意見,得到的結論是:把地板拖乾淨。

事後,老師問孩子,水壺是怎麼打翻的?

孩子說,是因為蓋子很難蓋。

孩子意識到打翻水並非全因自己粗心,而懂得思考什麼事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

老師並引導其他孩子思考:「如果打翻水壺的人是我、又被同學指責,感受如何?」

李慧莉說:「訓練孩子懂得分寸、懂得同理心,而不是過度保護孩子;應該讓孩子去面對他自己的責任。」回到之前那位家長的疑慮,李慧莉說:「我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是個人際關係很好、懂得如何處理難題的人,而不只是跟爸媽求救。」

把「成長」這項工程交給孩子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一個充滿愛的環境,為他準備人生最寶貴的第一堂課--學做人。

▲主題報導

「教」重於「管」--幫孩子學會好規矩

◎賴怡伶

【慈濟教育‧躍動人文】

不守紀律的孩子,引導他了解團體中個人整齊的重要性;
生活容易脫序的孩子,提醒、帶領他「做到為止」;
個性倔強的孩子,耐心溝通,啟發他懂得同理、尊重他人。

朝會時間,花蓮慈濟小學學生排隊進禮堂,嘰嘰喳喳的講話聲音在老師規範下寂靜下來,打直身體、手放膝認真坐定,顯得很有精神。可是,還有幾個孩子不聽,在座位上嬉鬧故我……

朝會結束,剛才那幾個不守秩序的學生,被老師帶到室外練習排隊。

最牛性的學生當排頭,老師在一旁指導正確的踏步擺手動作,只要有人動作不確實、腳步散漫,老師便耐心地一再提醒修正。十來分鐘後,老師點了點頭,滿身汗的孩子們散隊跑回教室,留下那個帶隊的孩子,老師與他細細說了五分鐘。

「不守團體紀律的孩子,就讓他們知道紀律的重要性。讓最調皮的孩子負責整隊,往復過程中,就知道隊伍整齊需要大家的用心,少一個人都不行。如果孩子的表現好,自然要給予鼓勵,他才能把榜樣學起來。」慈小老師笑著回覆我臉上的疑惑,沒有絲毫不耐。

學合群,學進退

現代社會生育率降低,養孩珍稀,不少孩子都是在寵溺的環境裏長大,自我意識較強;需要適當地引領他們同理、尊重他人,而能合群懂禮、知進退。

校長楊月鳳表示,個性頑拗、易與人起衝突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耐心對待、找出最適宜的溝通方式,讓他們了解群體生活的分寸與規律。


茶道課上,一個剛轉學來的男孩在安靜幽雅的教室中坐如蛇扭,左右張望,不時大聲發言插話,與班上其他專注而靜定的孩子明顯差異。老師對此狀況並不特別注意,

倒是與他同桌一左一右的兩個女生,不時對著他以手指按住脣間,微笑示意噤聲。

「新進入慈小的孩子,因對環境不適應或不熟悉慈小規矩,舉止或有格格不入之處。奇妙的是,班上學生會自發地良善引導與糾正,藉同儕影響來轉化氣質。這比起老師的規訓還有效。」楊月鳳笑著說。

而在改善性格的過程中,與家長的溝通聯繫也是一項重要工作,讓生活教育可以從學校持續到家中。楊月鳳於新生訓練與家長的座談時這麼提到:「在社會、學校、家庭的三者互動之間,家長與老師的密切聯繫,是讓學生狀況穩定的重要因素。我認為,所有學生都是任何一位老師的學生,擁有每位老師的關懷引導;所有家長都是任何一位學生的家長,要關心每位慈小孩子。」

全方面的關懷與照顧,孩子在環境濡染中自然可以養成良好習慣,接受良好禮節。

相信孩子有一天會做到

茶道、花道教室裏正進行人文課,當兩班學生舉杯品茗、拿花凝視著,一個孩子坐在離教室遠遠的中庭地上不願上課,老師蹲下身與他慢慢溝通;但執拗的孩子持續尖叫、擰著不起身,老師繼續好言好語,溝通半個小時之久。

一年級教室裏,孩子們上著英文課,但在旁邊一間空教室,老師輕輕握著兩位淚眼而倔強孩子的手,傾聽他們訴說爭執經過。

在孩子學習到自律與配合團體活動之前,需要老師耐心溝通與叮嚀,慈濟小學很重視這個部分。


學生們提著美術用品包穿過走廊往美術教室走去,一一坐定;只見班導師帶著一名怯懦的小男生走進教室,交給美術老師,「他沒有帶美術用具,不敢來上課……」笑容中帶有歉意。

美術老師心平氣和地對其他沒帶用具的學生說:「連續幾次都沒有帶用具,要怎麼畫畫呢?」

「學生在生活規律上的脫序,要由老師一再地嚴格提醒,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由家長來收拾殘局。」校長楊月鳳說:「孩子上課沒帶用具,就請他在聯絡簿上記錄下來,一方面自我警惕、提醒下回一定要帶,另一方面也讓家長了解:孩子得為自己的課程與作業負責。」

「我們對孩子很嚴格。」一頭白髮、說話中氣十足的楊月鳳認真說道:「我所謂的『嚴格』,並不是體罰孩子、或要孩子做與他所犯的錯誤不相關的事;而是教孩子將他沒做到的事情『做到為止』。他若做不到,我們便努力再努力、一教再教,相信孩子總有一天會做到。」

活潑又不失分寸

中午,慈小孩子穿上圍兜、餐帽、口罩,宛如整潔小廚師,為排隊打菜的同學服務。行伍中,學生以手勢表示分量多寡,流動的隊伍有安靜的秩序,只有匙碗相碰的聲音。在這之前,必有學生端飯打菜,恭敬奉上老師桌前,老師則端坐回禮感謝。

仿古的禮樂情節在慈小教室每日上演,而家長最能感受到孩子日益的轉變。

放學時間,孩子們三兩玩鬧著、在草坪上奔跑,滿臉笑意。開車的、騎摩托車的家長早在校門口拎著鑰匙引頸盼望。孩子慢慢晃到校門,還與朋友依依難捨;有的孩子甚至在家長催促下,老不情願地哭了起來。

李松錡的爸爸在側門等著接他

回家。李松錡剛從板橋轉學過來就讀三年級,雖然才開學沒多久,李爸爸已在生活間感受到孩子的改變。「慈小的生活教育做得很好。以前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凡事得順著他,現在他已經會主動說『謝謝、請、對不起』了,看到長輩也會稱呼,這是過去的他不可能做到的。」

一年級曾正也是從台北轉來的,曾媽媽說:「孩子在學校參加社團,回家注重生活習性,每天都很快樂!」她也強調:「學業成績要靠自己努力,但培養品行的環境難求。」

孩子受環境化育的程度比想像中還快;一個就讀台北私立名校的三年級男生,在校成績優秀,但沒有生活能力。「他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木訥寡言的孩子。」徐秀雯受孩子父母之託,帶他轉學來念慈小。

剛轉學只一個星期時間,孩子父母激動地與徐秀雯分享著,孩子如何熱烈地談著學校的生活,討論班上事情的細節,心情是多麼愉快。「他的心開了,再也不害怕說錯話了,看到老師都會快樂地說:『老師好!』」

夕陽西落,每位學生與老師、同學敬禮道再會,一臉滿足地回家了。空曠的操場、水池、菜園、沙坑、蝴蝶步道、社團教室,明天仍等待著孩子,在花蓮的大山大水中度過愉快而充實的童年。

▲主題報導

服務,我的年輕本色

◎撰文/賴怡伶 攝影/林炎煌

【慈濟教育‧躍動人文】

今天,我們來上一堂「校外教學」--
病房裏,遇見生命酸甜苦辣,學習傾聽和同理,體悟生命真諦。
社區裏,遇見形形色色人們,學習放下羞怯,了解人們的差異與需要。
拜師學藝,從「付出」開始。

慈濟醫院兒童病房內,午歇剛起。秋天下午的光線照得整間病房亮晃晃的,拉開窗簾可看到靜思堂的人字型屋簷,以開展的氣質迎向還揉著眼睛的三歲男孩。

穿著慈院志工制服的張惠淨走到男孩的床邊,微笑著說:「你好啊!睡醒啦?」

小男孩右手拿著葡萄巧克力嚼,左手扎著針管與繃帶,楞楞地望著她,有點疑惑與怕生。

不一會兒,男孩與張惠淨玩起猜拳,「剪刀、石頭、布!」他眨著大眼出拳凌亂,玩得煞是高興,最後還握拳、點點大拇指表示「感恩」……男孩的媽媽和一旁陪著聊天的志工都笑開了。

十月的第一個週末天氣乾冷,「愛鄉志工」吳筱筠與三十位同學起了個大早,搭車前往吉安鄉東昌村,進行「社區健康日」活動。

「十點了,上場表演囉!」在廣場上,她穿著土耳其藍T恤,與其他志工伙伴坐在色彩鮮豔的彈力球上示範「骨盆底肌肉運動」,隨著輕快的音樂前後扭動、拋接著球。

爺爺奶奶站在場邊,專心看著這群年輕孩子舞動,一邊拍打手掌,做著剛學會的手部健康操。廣場邊的每個健康篩檢站,幾乎都有穿著同樣T恤的學生為民眾服務。

張惠淨、吳筱筠,相仿的年

紀、同樣面對升學壓力,分別在慈濟中學、慈濟技術學院的求學過程中,不約而同選了志工服務這條路……

【在付出中,肯定自己】
我總覺得自己不是很優秀,
但當志工讓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很多事。

慈濟中學結合慈濟志業體系,提供三類志工服務機會,名為「菩提志工」--包括病房服務的醫院志工、資源回收與環境清潔的福田志工,以及維護校園綠化環境的生態志工。「菩提志工」今年已進入第五屆,本學期共招募一百一十五名,其中以醫院志工為最大宗。

「我在台北時就想當志工了。」長相白淨、家住北投的張惠淨,目前是慈濟中學高二學生,本著「想當志工」的初衷,高一起就加入「菩提志工」培訓。

當年,滿懷期待進入病房,然第一次服務經驗,卻使她興奮的心情轉為沉澱。

「我到骨科診間服務,微笑跟病人打招呼,卻只見病人無奈、甚至有些不耐煩的表情。我不知道如何繼續跟他們溝通……」面對不帶善意的回應,張惠淨不禁思考:「我們總是安慰病人要樂觀,但我們不是他,怎能了解他的痛苦?就算我們說得再多,有用嗎?」

接著到照護生命末期病患的心蓮病房服務,張惠淨的心情帶著一點點疑惑和沮喪。「但是,當我們圍著圈比手語歌給一位爺爺看,他看著我們,直道感恩……剎時間,我被爺爺的眼神感動了。」

這樣的眼神,在張惠淨腦海中迴旋著。一天,一位因車禍受傷住院的大哥哥向她訴說心路歷程--昔日自暴自棄,但隨著病情好轉,決定重新定位再出發。「當大哥哥說:『以後我也要出來當志工!』時,我想起爺爺的眼神,也才真正了解那眼神透露的,是肯定,也是嚮往;也了解到志工傾聽、撫慰與陪伴的重要。」張惠淨說。

張惠淨一年多來的志工服務從未缺席,將「同理心」視作服務哲學的她,提到這段時間最大收穫,就是體會到「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也因為無常,所以要懂於把握機會、勇於承擔。」


她將這般領悟實踐在社團活動與生活中--這學期接下「慈少社」社長的職務,也在班上擔任傾聽同

學生活困擾的學輔股長,將服務區域從醫院拉近到生活領域。

「老師給學生很多表現的機會,而且都很關心、鼓勵學生。我總覺得自己不是很優秀,但這些機會讓我相信,我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張惠淨看起來安靜不多話,心思卻頗縝密。

校內外的服務活動,讓張惠淨肯定自己並樂在其中;而在面對課業壓力時,她也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張惠淨在高一的成績並不理想,爸媽與老師見狀都會給予叮嚀,是不是因為活動太多,荒廢了學業?「從這學期開始,我給自己一個目標--把成績拉上去。」張惠淨說。

張惠淨的大學第一志願是社工系,她自我期許:「參加活動的孩子,功課不會變差!」白素的臉上又有另一種堅毅。

【在服務中,磨練性情】
護理工作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
我把握在學時每個服務機會,
和人群接觸、訓練自己。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愛鄉志工」師生,結合衛生所與地區小學,為民眾進行一日整合式健康篩檢;也針對婦女、兒童、老人設計四到五天的「保健營」。這學年,包括老師,一個隊伍約有四十人,一個暑假完成了四、五場活動。

護理系四年級學生吳筱筠,今年是第二次參加「愛鄉志工」。她臉上貼了銀亮膠帶,正忙著為身邊的伙伴打扮,笑得好開朗:「我喜歡做服務!來到慈濟技術學院後,我把握每個服務的機會!」

起初因為好玩,性格外向的她接觸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除了愛鄉志工、慈院志工,她還是合唱團員,也參加過慈濟人文營。

「我喜歡與人接觸互動,在服務中與人交流與回饋的感受很好!」吳筱筠跑遍大小鄉鎮,去過不同聚落,服務一年多,累積了不少經驗。她說,有些老人家耳朵不好,跟他們說話時就要大聲一些;大部分民眾都看不懂醫療問卷上比較專業的題目,就要用日常語言解釋。

問她怕不怕生?她笑著說:「還好啦!讀護理的人,以後還要面對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呢!這是一個練膽子的好機會。」

「以前的學校沒有服務的環境,生活很單純,放學後直接回家;現在的我,忙得沒有時間回家……」吳筱筠顯得有點不好意思;但她認為,參加活動雖然花去不少時間,但是,從中的獲得卻非常值得!

自認過去性格強硬、不輕易退讓的她,常得罪人。「參加活動、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學會如何圓融處理身邊事物,也了解凡事都需要大家的合作,性格逐漸變柔軟了。」

吳媽媽看到筱筠性格的轉變和想要顧全學業的努力,也非常支持她繼續做服務;甫上慈濟大學的弟弟,也在姊姊的大力推促下參加志工,「因為他個性害羞,需要與人多接觸!」吳筱筠又爽朗得笑開了。

【在實踐中,建立人格】
課堂外的實踐,打開生活另一扇窗;
輔以課堂上的人文教育,
為學生建立價值觀、形塑人格。

慈濟中學的「菩提志工」重實踐;「人文課程」則宛如「哲學課」,引導學生思考。人文室主任蘇月菊介紹課程內容:「沒有考試,不用樣板教材,透過講述真實故事、生活體驗、靜思冥想、省思對話等過程中,讓學生思索有關生命、品德等價值觀。」

蘇月菊進一步提及:「青少年是奠定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師長若無適當引導,容易受到環境的左右。在慈中重視服務的環境誘導下,以及實際體驗的情境中,會促使他們思考;思考後得到的『無常』、『感恩』、『尊重生命』等價值觀,會在他們心中生根;遠勝於書本上的教導。」

負責規畫慈濟人文課程的人文室蕭湘樺,也補充說明:「中學是教育階段中最有升學壓力的時期,志工服務及人文課,打開了他們求

學生活的另一扇窗,讓他們在接受知識學問的同時,也可以付出心力幫助人。」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的「愛鄉志工」服務,則是學生專業、人際交流訓練與培養服務情操的結合。護理系主任蔡娟秀談到她所觀察到的現象:「護理系學生生活單純,少有與社會大眾接觸的機會。但未來醫院的工作環境,往往要接觸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若加上工作壓力大,常會有適應不良的情形。」

因此,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與「愛鄉志工」,深入社區與民眾接觸,藉以訓練專業與人際溝通技巧,也能體驗病患的心情及健康需求。

蔡娟秀表示,物理治療系和護理系學生也會配合課程,參加「喘息志工」服務,到患有慢性病或重癱的病患家中進行個別服

務;此項服務讓學生了解病患的生活環境與個別差異、培養同理心;未來進入醫院工作後,不會因工作量大而失

去對待病人應有的親切和耐心。「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

「以護理專業和親切的態度,照顧、服務身邊的人,是作為護理人員的初衷。在學生們身上,我見到了這種熱情。」蔡娟秀說。

結合榮譽、服務熱忱、專業深化等特質,護理典範的人文情懷,正一點一滴地在這群熱愛服務的青年心中匯聚成海……



一般智識教育或許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人文教育卻如播種,需長時間等待見證。

蘇月菊主任說:「我們不能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在這個環境當下有所體悟,但只要他接收了這些美善觀念,並嘗試思考,他就是我們的『愛的種子』;未來進入社會,便能以善的觀念影響身邊的人。」

人文教育,是人格教育。今日的引導與環境塑造,或許在課堂外長達一生的實踐,才見化育之效。

病房裏的生命教育

◎撰文/林桂慧

嘉芬、志杰、芷均、振諭,四位慈中孩子,
晶亮的眼眸,有著對生命疾苦的不忍,與對人性的關懷好奇;
急欲把滿懷的愛,透過雙手去為病人分憂、拔苦……
這一刻,包括你的、我的、他的生命,在眼前相互激盪。

「媽媽,您可不可以留手機號碼給我?」

「媽媽住在台北的那裏?」

……

從全然的陌生到臨別時讓我抱抱,感覺是那麼親近。兩個「半天」的花蓮慈院志工服務,給了這四位慈濟中學的孩子充實的生活體驗。懿德媽媽的羽翼,踏踏實實地圍繞在他們身上,化解彼此隔閡與生疏,一分濃濃的情誼,就這麼產生了。

向陌生人問好

嘉芬、志杰、芷均與振諭,四位慈中學生,來到花蓮慈院病房區展開志工服務。

四雙晶亮的眼眸,有著對生命疾苦的不忍,與對人性的關愛及好奇;四雙手急欲去助人、去分憂、去拔苦。童稚的自我在此刻已不存在,有的只是成熟及滿滿的愛心、耐心與貼心。

「媽媽,我不知道怎麼開口和病人、家屬說話……」四個孩子一致點頭,看來有相同的困擾。

說得再多,不如親身示範。我對孩子們點了點頭,示意要他們安心。然後走近病患,讓孩子們的心與病患的心連在一起,自然地打招呼、親切地問候、主動找話題、貼心膚慰,把孩子們的手與病患的手握在一起。

於是,祝福的歌聲、歡樂的氣息,就這樣順暢地傾洩而出,病患一張張愁鬱的臉龐,瞬間綻放出陽光;孩子們的靦腆與退縮也逐漸消失,天真與熱情洋溢在病房內。

一位原住民病患在歌聲的吸引下,說他會跳大家所唱的原住民歌曲,有意下床表演;但一抬出自己的腳,才想起還掛著尿袋,尷尬地連聲說抱歉……

生命的悸動

謝師姊緩緩吃力翻身坐起,迎接踏進病房的學生志工。病苦現前,生命的韌性寫在她僵硬的身軀與無畏的雙眸中。

十來歲的童工生涯,缺衣縮食、受欺忍辱、無依無靠;十多年前,乳房發現腫瘤,如今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疼痛莫名……但她打落牙齒和血吞,擔下所有的磨難,沒有埋怨、畏怯,只是平靜坦然地面對,彷彿苦厄已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共生而不可分割。

多麼難得的生命機會教育!四雙眼睛滿載感動的淚水,鼻翼抽動著、紅著眼眶;孩子們吞下了永生難忘的一頁生命史。

謝師姊的女兒說,母親生病後,她才發現自己付出有限,亟欲緊握現今這分稍縱即逝的母女緣。雖然日前考上的中部學校風評較好,但因不能常伴母親身側而選擇放棄……說著說著,悔恨交織心頭,她,淚盈於睫。

慈中孩子也濕了眼眶。在緊咬的脣際,我看到閃逝而過的愧赧,深深的體悟在他們心中激盪,成長的足跡重重刻畫在心底。

反觀自省

瘦弱的身軀、無助的眼神--「心疼」,是我們靠近阿嬤病床的第一個感受。孩子們偎在床邊,你一言我一語地小聲說著:「老婆婆好瘦、好小喔!」大家的心都揪在一塊兒。

「阿嬤!您好一點了嗎?」

「她是原住民,不會說國語,但可以聽懂幾句。」隔壁床的病患家屬代她回答。

同病房的病患和家屬彷彿是老人家的代言人,訴說著她年老病苦、子孫的疏離;讚歎著護士親切、照顧的用心,以及病患家屬的主動協助、人性的良善。

走出病房,嘉芬與志杰低頭不語、芷均與振諭頻頻回頭,悲憫之情溢於言表。

「媽媽,語言不通,我們如何表達關懷的心意呢?」

「那就善用身體語言啊!微笑、眼神、肢體動作、歌聲、輕緩柔和的語調……」孩子們用心聽著。

「阿嬤的子女到那裏去了?」「他們那麼忙嗎?忙到連來看她都抽不出空嗎?」孩子們心底的連串問號,串出了深鎖的眉宇;孩子的憂心找不到出口,只能著急地一問再問,赤子悲心流露。

「朋友散了還可以再找,父母可只有一個,走了就沒有了……」高二的振諭說。他發願往後課暇要多回家探視父母。

這樣的覺悟,對於自我意識強、重視同儕勝過家人的E世代新新人類來說,是極不容易的!可見他們的澈悟。



數日前,在建國花市看到一盆花,色澤與其他不同,相當特殊,但是看起來枝葉並不繁茂,生命力似乎不夠旺盛,怕回家移植存活率不高。

猶豫間,花販對我說,它雖然是草本的花卉,但主幹卻很粗壯,可能是被擠放在角落,生長環境不夠好,與其他花比較起來,似乎不夠開闊。回去種下以後,用心澆水、施肥,幾天以後定會完全改觀。

果然,今天這盆花已經嶄露頭角,不輸其他十幾叢花了。

學生也一樣,每個人都有他獨特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某個時刻看來又生又澀,不怎麼突出,甚至有點枝歪幹斜;但只要我們細心培植、用心教化、耐心導正,就會繁華似錦、枝葉扶疏。

印度詩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衲履足跡

2004.08.01 不只是過客

◎撰文/釋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愛無礙.和他手牽手

小天使的啦啦隊

◎黃秀花

綁著兩條辮子的可愛小依凡,
只能發出「伊伊啊啊」的聲音,
話說得不清楚,除了媽媽,沒人懂她的意思。

團體力量帶給依凡鼓勵和進步!
共同營造出安全又溫暖的環境,
讓她勇敢探索學習極限、安心成長。
「依凡能發出聲音了!」
「依凡學會打菜了!」
「依凡對人微笑喔!」
依凡身旁有個龐大「啦啦隊」,
隨時為她的成長拍拍手!

「叮咚!……」下課鐘聲響起,教室裏剎時充滿孩子們喧鬧嬉戲的聲響;依凡(化名)還是安靜地在座位上寫字,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她似乎沒什麼影響。

偶爾,當大家玩得興高采烈時,她也會抬起頭來,眨著好奇的眼睛,聽聽同學們在說些什麼。

依凡有自閉症,加上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在語言理解及表達方面出現發展障礙。進小學時,她只會發出「伊伊啊啊」的聲音,也缺乏模仿學習的能力,不容易與人互動。

因此,當依凡剛入慈濟小學這一班時,級任老師吳秀英引導同學們理解她的情況,一起照顧她、幫助她學習。

伊凡不是不理人

「剛開始,她很安靜、不太理人,我們都對她很好奇。後來老師要大家自我介紹,我才發現她原來不會說話。」經常幫忙依凡的同學心慈說。

長相甜美的依凡,每天梳著兩條小辮子、打扮得很整齊到校;笑起來會露出兩顆兔寶寶牙,十分討人喜愛。

依凡在班上屬高個頭,座位被安排在最後一排,鄰座的幾位小女生常會主動挽著她的手,帶她一起活動。

「依凡,要上體育課了,趕快換鞋子喔!」

「依凡,走!我們去逛逛校園!」

「依凡,吃午餐囉!趕緊去排隊裝飯。」

……

同學們像照顧「小公主」般,對她呵護有加。

剛入學那幾天,媽媽每天送依凡到學校上課後,就留下來擔任班上的愛心媽媽,幫忙打掃、拖地……「我全程陪讀,希望幫忙女兒盡早適應學校生活,跟同學打成一片。而且,我愈了解學校的環境、愈了解小朋友們的個性,就不會在家窮擔心。」

班上同學看到依凡的媽媽這麼用心付出,也願意照顧依凡。「依凡是班上的一分子,大家都很愛護她。」班長若妤說:「依凡很善良、脾氣很好,我們都很喜歡她,到那裏都會牽著她一起去。」

每週一、三、五,同學都帶著依凡繞校園跑一圈;剛開始依凡怕生,跑得很慢,後來漸漸跟大家熟了,跑起來就很帶勁。「有時依凡還會超過我們呢!」心慈說。

不僅女生會幫忙依凡,男同學也很照顧她。卿和說:「我教過依凡畫直線喔!」他一手按住

直尺,一手握住依凡的手,沿著尺緣由上而下使力,真的就教會依凡了。

依凡很信賴這群同學,心裏想做什麼,就去拉拉他們的小手作暗示。例如,想上廁所時,她牽同學的手,比畫著廁所的方向;肚子痛時,她會摸摸肚子,表示需要人帶她去保健室……雖然無法言語,卻會用手勢和動作表達想法。

伊凡好棒學會了

級任老師吳秀英善於運用情境教學,增加依凡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並藉此訓練依凡學會生活技能。

以打菜為例,吳秀英先找一位同學示範。從夾水果開始,同學夾一顆,依凡也照做;當她學會了夾乾的食物後,同學再示範夾濕的蔬菜……從簡單到複雜、一次又一次訓練。

吳秀英也安排同學帶著依凡學習清潔打掃,從掃地、擦白板、搓洗抹布等,一樣一樣地教。依凡向來怕髒又怕濕,不會擰抹布,吳秀英就近身指導:「看!一手向左、一手向右,兩手用力轉,水就流出來了!」透過反覆訓練,依凡漸漸克服心理障礙,逐步建立起習慣。

吳秀英對依凡的教育有一套標準。她要求依凡在生活作息上比照其他同學,不得草率;而課業上,國語課她能跟得上就要嚴格要求,至於數學等需要理解的科目則不強求,並安排到資源

班,由特教老師針對她發展較弱的部分作個別輔導。

依凡的國語成績一直表現得很不錯,吳秀英在課堂上點名請同學念課文,有時也會點到依凡,只要她能發出聲音,吳秀英都給予鼓勵:「請同學們拍拍手,依凡有聲音了!」

「有一次,依凡的國語考了八十幾分,很棒喔!」若妤說。

同學的掌聲,是依凡最大的鼓舞,讓她更有信心學習。

慈小每年舉辦音樂劇比賽,吳秀英派給依凡一個「小猴子」的角色;擅長縫紉的阿嬤特地幫依凡車縫漂亮的頭套、外衣及腳套,讓她能風光上台。

正式演出時,依凡沒有台詞,靠肢體來凸顯角色功能,只見她跟著同學一起做出「搔癢」的動作,表情逗趣,讓觀眾拍手叫好!最後,班上贏得全校冠軍,依凡也和大家一樣感到開心呢!

請你跟我這樣說

在依凡學習、成長的背後,媽媽一直扮演著「推手」的角色。為了強化依凡認字的能力,小學入學前,媽媽先借來一年級的課本,每天花兩、三個小時陪依凡練習寫字。

起初依凡坐不住,媽媽總是很有耐心地陪在她的身旁,先教她由點狀練習,慢慢地發展成畫虛線;後來,當依凡學會運筆之後,不但能將每個字完整寫完,筆畫也很正確。練習寫了三十本作業簿後,依凡逐漸培養出寫字的習慣,讓媽媽很欣慰。

為了加強依凡對語言的理解及發音,媽媽定期帶她到花蓮慈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訓練;從學齡前到目前小學三年級,每個星期一次,不曾間斷。

「ㄆㄧˊ-ㄑㄧㄡˊ!」慈院兒復中心語言治療師張乃悅教依凡揣摩如何正確發音,把依凡的手移往自己的脣上,讓她感受發「ㄆㄧˊ」的音,嘴脣要微微顫動;她捏著依凡的鼻子,讓她感受發「ㄇㄚ」這個音,要有鼻音出現;再如發「ㄓ」的音時,就要咬緊牙齒。

長期訓練依凡發音的張乃悅說:「依凡會用口腔咀嚼食物,卻不能順暢說話;她的舌頭無法正常運用在發音上,這就是所謂的『言語失用症』。」

依凡在學校學到很多語彙,但不見得都能理解、應用。張乃悅解釋「記憶」和「理解」是兩回事,如果依凡能「自發性地運用溝通符號」來表達意念、與人互動,即使不會說話,也能以手寫或手勢來達到溝通目的。

這天,慈小資源班老師郭雅琦讓依凡看了好幾種動物圖案,並一一解說牠們的特色,請依凡辨別。「兔子的耳朵在那裏?長頸鹿的脖子在那裏?那種動物的耳朵最大?那種動物的脖子最長?」

依凡很快地用手指出正確答案。郭雅琦高興地說:「這證明她不是Copy式的記憶,而是真正的理解。」

郭雅琦也教依凡用簡單的口語表達:「我要吃……」「我要喝……」起初,依凡還是用手指著餅乾和牛奶,老師假裝不理;依凡於是努力張著嘴,一字字說出:「我-要-吃-餅-乾……」雖然說得很慢,發音也不標準,但她已能學習、模仿老師的嘴型。

包括學校、兒復中心及媽媽三方面,不放棄為依凡的「發聲」努力;原本發不出聲音的依凡,在一年級時學會「仿說」,升上二年級之後,理解能力更愈來愈好了!

慢慢來大家會等你

自閉症的孩子,通常因為不明白別人的話語及表情,不懂得如何反應,也難改變慣常行為去適應新環境,而呈現不理人、獨自玩耍的狀況。但依凡很不同,團體生活帶給她鼓勵與安全感,誘發她願意參與、對學習產生興趣。只要跟人熟稔了,她也會展現天真、調皮的一面。

資源班老師郭雅琦和高麗雪說:「依凡來上課,有時會故意躲起來跟我們玩捉迷藏,看看老師的反應。」

依凡很認真地跟著老師練習發音,有時她能發得標準、有時一再練習卻仍發不出準確的音節,她就開始耍賴,不是靠在媽媽的懷抱中磨蹭、就是用眼神向老師撒嬌,十足淘氣模樣。

媽媽說,依凡雖然有發展障礙,但和其他孩子一樣會哭、會笑、會生氣,只是欠缺語言表達能力而已;「依凡的腦部神經系統傳導出了問題,所以反應較慢;但這就像電腦系統一樣,大家都已經進步到XP了,她卻還停留在DOS階段,相較之下當然比較慢囉!」

「團體力量帶給依凡刺激和進步!除了老師的教導,班上同學都是她學習模仿的對象。」雖然依凡在很多方面不如一般孩子靈活,但媽媽相信,她的成長會一點一滴累積。

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像依凡這樣內向又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更需要師親生三方面配合,為她營造出安全、溫暖的環境,讓她安心置身其中學習,並鼓勵、讚賞她勇敢展現自我,才能突破語言、溝通、人際關係等發展障礙。

依凡是家中第一個孩子,媽媽和家人努力地想為她做更多,那怕成果不如預期,也是樂觀以待。

寧靜小世界歡迎光臨

在媽媽的眼中,依凡就像小淑女,很安靜,不太吵人也不太在意外界的眼光,心靈世界純潔無邪。

媽媽每次外出,都儘量將依凡帶在身邊,讓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假日時,也常帶她到郊外走動,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媽媽很有成就感地說:「以前依凡見人就躲,現在遇到相熟的人,還會主動微笑呢!」

「從前我不喜歡小孩,但她激起我的母愛,接受這個挑戰。」媽媽認為,依凡是來度化她的菩薩,儘管依凡的弟弟妹妹表現優秀,但媽媽特別以依凡為榮:「當初大家都不認為她有希望,如今卻能進步那麼多!」

依凡的弟弟、妹妹看到媽媽對大姊姊特別照顧,有時不免吃味。媽媽引導他們以同理心設想:「你們要懂得體會姊姊的處境--你們可以學鋼琴、美語和繪畫,但大姊姊沒辦法啊!」「想一想,如果你們在嘴巴上貼上膠布,一兩個小時都不說話,會是什麼滋味呢?」

媽媽帶著依凡學跳繩、搖呼拉圈,一旁的弟弟、妹妹都學會了,依凡還是學不會,老是用分解動作跳過繩子、用手轉呼拉圈。媽媽說:「學不會沒關係,只要她的腦袋會轉彎,知道那些玩意如何使用,目的就達到了。」

看到妹妹的指尖在琴鍵上輕

觸滑動,悅耳的樂音便由此流洩而出,依凡也會羨慕。然而,她的手指不能操控自如,即使勇敢坐在鋼琴前,也只能彈奏出「Do、Re、Me、Fa、So、La……」等幾個單音而已,不免會有挫折。

幸好,「依凡遺傳到爸爸的好脾氣,凡事看得開,不會鑽牛角尖。」媽媽說依凡的EQ很不錯,對於生活上的小挫折很快就淡忘了。

「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態要正確。」媽媽常提醒自己,要看孩子的優點,少在意缺點:「上帝認為我們有能力,才會把這個小孩託付給我們照顧。我不想給她太大的壓力,也不想要求她達到一百分,只要及格就好了!」

話雖如此,媽媽對依凡仍有期待:「我希望她能不斷有進步,具備基本的生活知能,懂得與人互動和溝通,即便不會用說的,用手或筆來表達也無妨!」因為在媽媽的信念裏,身心殘缺的孩子,仍然可以是「有氣質、有教養」的!



「我家門前的街道白天安靜,一到晚上就燈火通明……」

夜幕低垂,弟弟在畫畫、妹妹在彈鋼琴,媽媽則溫柔地勾著依凡的肩,逐字逐句教她朗讀課文,等待著爸爸下班,以及阿公、阿嬤回家吃晚餐。

每天放學回家,依凡作功課、朗讀課文;跑跑跳跳作運動的身影旁,都少不了媽媽的陪伴。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依凡是幸福的。媽媽說:「不但阿公、阿嬤、爸爸疼她,弟弟、妹妹也都愛護她,我更是處處以她為優先;依凡可說是我們家的『千金大小姐』喔!」

聽著她們念著「夜晚的街道」課文內容,再看著眼前這幅和樂的景象;這一家人,正是「天倫之樂」的最佳寫照。

▲出版書訊

畫圓--《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後記

◎潘煊

慈濟歲月周而復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這般恆持圓轉,
內蘊的是悲智雙運、旋動不已的精神力量。
原來,
「簡單」就是最簡捷的線條--圓。

我看到一個圓。

從證嚴上人而慈濟世界,圓,是我心中浮升的一個轉動意象。

因為要書寫上人,我有一些時間住在靜思精舍裏,隨師,也隨大眾生活。對於一個文字工作者而言,這是我的全新經驗;超乎言語訪談的單一模式,「採訪寫作」成為一種精神氛圍的採擷、環境律動的尋訪、觀察體會的書寫、心靈經驗的作功。

寫書,已不只是寫書。



去年我第一次在靜思精舍拜見上人時,向上人提及新書即將進行的內容與方向。當時上人贈我一只小巧精緻的「想師包」,內裝的千年檜木屑是構築靜思堂的留香,外綴兩顆鮮妍欲滴的紅豆,布面上繡著兩個字--「簡單」。上人說:「希望你用簡單的眼光看慈濟。」

至今一年過去,我在這段時間裏漸漸體會

到的「簡單」,就是一個最簡捷的線條--圓。

慈濟歲月周而復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每一天早課早會,轉動的是全台慈濟人回花蓮的軌則。

每一月證嚴法師的行腳,是衲履足跡巡行全台的週期之約。

每一年歲末,證嚴法師祝福的腳步環島一周。

這般的恆持圓轉,內蘊的是悲智雙運、旋動不已的精神力量。

有一日晚間,我回到靜思精舍與大家分享心得時,即從這個角度談及「圓」的體會。交流時間裏有位師姊說,上午上人正開示了「立體琉璃同心圓」。就在那段時間裏,我看到慈濟志工組織的最新架構,出現了。

「立體琉璃同心圓」,是上人對於慈濟精神的再詮釋,更綿密地架構一向本具的「圓」動力,在組織模式上為未來立法,提攜志工腳步轉速更大。

上人與當今時空的關聯,正是一個宗教家在面對人類災難、沉淪、絕望時的回應與扭轉,他以「圓」的組織架構與精神理念,啟動全球慈濟人的心靈力量與行動力量,期許為世界帶來撫慰、提升與希望。



靜思精舍的數位會議室在每日上午八點半,準時進入錄影,現場直播「慈濟新聞深度報導」。有一次,正在直播時間裏,我從數位會議室旁側廊道經過,走到精舍後端的柴房,看到羅列齊整的木柴,突然有一種很大的感動。前面的數位會議室是如此先進,節目內容幾秒鐘之內即傳送於全球;而後面的柴房又是如此古意盎然,它綿延的是幾千年來人類用火的傳統。

當「幾秒鐘」與「幾千年」同時在精舍的空間裏發生,實在是一個精采的對比。

柴房裏的木柴分類細膩,是生火用的,有小火用的,有大火用的。據我所知,精舍的菜餚都是燒柴烹煮;而沐浴用水,則來自太陽能加熱。柴火是人類祖先最古老的用法,太陽能為現代的科學研發,而不論古老或現代,於此兩個對比的方式上,慈濟都在走著一個讓地球回歸純淨的方向。

佛陀的教育正是在引導人們重返純淨的心靈。

有一回,慈濟小學的孩子們回精舍表演手語。那是一個週日的晨間,才從太平洋浮升的朝陽照入觀音殿,四周流漾著淡金光澤。孩子們浸潤在這般曦光裏,仰著潔淨臉龐,舞動可愛手姿,隨著音樂,搖曳如一株株帶露晶瑩的稚嫩花兒。

我因為座位正好可以觀覽全場,放眼望去所有的師兄師姊,他們注視孩子的目光、藹然的笑顏,我至今難忘。那是許許多多嘴角上揚彎彎的弧,浮於空氣中,如懸著的弦月,一彎一彎一彎綿延全場,好溫婉。那一刻我覺得,真是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長者都是父母,天下的幼者都是子女,世界一家人,而這正是上人教育給慈濟人的慈悲。



寫作期間,我曾到國家戲劇院觀賞了一場舞蹈演出。從舞者的肢體表達、身形的線條、手指的動作,那躍動在空間裏、流動在時間節拍中,所準確呈現的力與美,一直讓我思及上人的教育。

我覺得上人是一位教育家,他對所有弟子及慈濟人的教育,總是在一個最恰當的時間點及空間點上,展露出睿智的力道,而且富於慈悲的美感。那場舞蹈,讓我如此聯想並體會了上人之教。

趕稿期間我常會感冒或犯點小毛病,上人屢屢關心:「不要急,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有一回我回到精舍,他看著我:「趕稿,緊張了哦?」

「是啊。」我答道。

「那是誰讓你緊張的?」上人目光深邃而慈悲:「是你自己。」

的確是我自己,上人提點我的是,放鬆。

我一直抓緊,是因為值得記述的史事那麼龐闊、動人的故事那麼多,我老覺得這事沒提及、那人沒寫到,是辜負其美好。

然而一本書的厚度又怎能盡納慈濟三十八年的長度與深度呢?我終於必須在寫作上,學習放鬆。而這落實於生活,更是心的放寬、氣量的放大、眼界的放遠之自我修練。



在這一年,有位朋友提及慈濟時對我的連續「三問」,讓我覺得饒富滋味。

最早的第一問:聽說,要捐一百萬元才穿得上那身慈濟的衣服?我說,慈濟照顧戶有時日存五元、十元發心助人,也是慈濟人。

後來的第二問:如果有人家裏遭變故,怎麼樣找到慈濟人開導?我說,慈濟志工就在社區鄰里中。

最近的第三問:如何訂購《靜思小語》?後來朋友果真大量購進,分贈予人。

近距離接觸慈濟,我難以客觀評分自己修學多少,但從朋友這「三問」,倒是看到了一個人觀點的轉變。慈濟散發的感染力,讓一個間接接觸的人,也從中薰習,生起認同。我欣喜能以寫書因緣,而將大愛精神,傳述分享予人。

因為採訪,我從許多慈濟人的思惟、言行裏,讀到上人的傳記,那是真正銘刻不滅的傳記。感恩這許許多多的晶瑩,凝塑了這本書。在這本書裏,我從慈濟四大志業的角度繪寫上人,而每一志業的時序之流,都循著一個圓的曲線在進行,從現今,而回溯最初,再嬗遞至今,是這本書的圓形結構。

而我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心的圓形結構如何,一如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所期許於慈濟人,一個作者的一路慈濟因緣,我在這本書裏,也在自己心裏,畫圓。

【訂購方式】

書名:《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
作者:潘煊
出版者:靜思文化與天下遠見共同出版
開本:菊十六開15×21cm,五一八頁
定價:五百元
郵政劃撥帳號:18469229
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郵購依定價七五折優惠,請另加郵資六十元
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和全台各大書店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電話:(02)27760111分機2104
劃撥諮詢電話:(02)27837503

▲厝邊頭尾一起來

都市中一畝清涼地

◎撰文/林玲俐、林淑懷 攝影/林炎煌

大樓裏的小角落,
有濃郁人情和可貴奉獻;
宛如源頭活水,
在水泥叢林流淌著一脈清流。

三十年前的台中市南屯區三厝里,由地名可想而知,是萬頃良田中錯落著幾間土角厝。往昔田園風光,今日已被櫛比鱗次的水泥叢林所取代,老一輩總是在懷舊的談話中,向兒孫描述鄉居生活中人情的濃郁。

如今聳立在此的三采藝術園區,是個擁有八百戶居民的大型社區;在一棟大樓裏的角落有慈濟環保回收站,志工動靜之間,為都會生活增添色彩與溫度。

這個志工口中的「八百戶」回收站歷史悠久。資深的南屯環保志工曾欽瑞回憶--民國八十九年當社區尚未完工,林秀如穿梭其間,回收營建工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她在伸手不見五指、悶熱的地下室,就著微弱的車燈勉力回收,工程車傾倒廢棄物時揚起的沙塵,常令她無從躲避。許多人勸林秀如不要在這裏做,太辛苦了,但她說:「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年過六十的林秀如罹患糖尿病,「養精神、補體力、吃方糖、喝蜂蜜汁、打胰島素」是她十多年來每日的功課。雖然身體瘦弱,但她的回收行動卻堅定不移;許多工地朋友深受感動,進而願意協助回收,甚至轉移到其他工地後只要有回收物品,便會聯絡林秀如搬載。

「民國八十五年聽到證嚴上人開示:要做環保愛護大地。我想自己沒有多餘的錢,又有六個孩子要養,該如何幫助上人呢?於是決定投入環保回收。」當時在大樓擔任清潔人員的林秀如,每天下午四點下班,回家準備晚餐讓婆婆用過、整理好家務,再騎著機車進行她的環保任務。

林秀如雖然沒有幫手、沒有大型車子可運載,但只要在路上、社區、工地裏看到有資源回收物,一定會撿回並且整理妥當。孩子們說:「原本心疼媽媽不顧身體,時常都是感覺血糖過低了才回家,甚至洗澡時還曾暈倒在浴室。但看到媽媽做得如此快樂,精神愈來愈好,我們也陪著她一起做環保。媽媽為慈濟盡一分力量,也是我們身為子女的榮耀。」

「不知道力量從何而來,只是全心全意做自己認為該做、想做的事。」林秀如說,能夠到三采藝術園區做環保,其實要感謝大樓管理員、警衛、社區幹事的支持,他們也常常叮嚀林秀如要保重身體呢。

社區完工、住戶遷入後,有人被林秀如的精神感動、起而力行。每週二、五、六早上,都有十多位志工在環保站裏忙碌著,有些上班族利用上班前短暫時光抽空來此,也有住戶在假日到附近環保站支援。

今年六十七歲的張陳春梅阿嬤是第一位響應的住戶。她把環保站當成自己的責任,每到環保日一定提前到來為志工開門,即使她固定在週六回太平市探望小孫子,也堅持把環保

工作結束後才啟程。六十四歲的廖美惠是環保志工口中的「小惠惠」,因為環保站還有另一位更年長的美惠師姊是「大惠惠」。

今年七月,八百戶環保回收站被推舉為「台中市優良環保回收站」;對於日日勤耕福田的志工們而言,最歡喜的還是環保觀念能深入人心,有更多人一起來愛護地球。

◎八百戶環保站歡迎您

時間:每週二、五、六上午八點
   每月第二、四週日上午八點
地點:台中市公益路二段六百一十五號 三采藝術園區
電話:慈濟台中分會(04)23054073轉分機202

春梅阿嬤的快樂心聲

◎張陳春梅口述、林玲俐整理

在認真做慈濟以前,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阿嬤,每天顧厝帶孫,外面的世界發生什麼事情,跟我都沒關係;雖然當了很久的慈濟會員,但慈濟在做什麼,我也一概不知。

民國八十八年,游美師姊招我們一家九人去花蓮。那次的慈濟列車使人真歡喜,我的兒子、媳婦也很認真了解慈濟,我的家庭開始和以前不同款。

從花蓮回來不久後,就發生九二一地震,從電視上看到上人的不忍、看到來來去去忙碌的藍色身影,兒子和我商量,把全家預算出國旅遊的錢捐給慈濟好不好?不曾出國旅遊的我心內雖然有一點不捨,但真的歡喜答應。

現在,我大兒子是慈誠隊隊員,二兒子也是,還在自己工廠設環保站,工作做完就認真做環保。我二媳婦是委員,大媳婦在兒童班、青少年班幫忙,我每週除了去台中分會當福田志工,也是南屯區的環保志工,我感覺做環保讓我愈來愈年輕。

年輕時,我靠裁縫手藝養大四個孩子,九二一賑災義賣時,我用碎布縫滑鼠貓咪湊熱鬧,沒想到大家都喜歡,我孫子學校的的老師、兒子公司同事、連外甥女開的麵店工作人員都看我老人家面子,幫了很多忙。

活動結束了,我縫貓咪義賣的工作卻沒有停止。媳婦說我縫貓咪像在修行,靜靜坐、無雜念,一針一線慢慢縫。大愛台有一個公益廣告「我是這樣做慈濟」,我想我是用針線來做慈濟。

我兩個媳婦如果要參加慈濟活動,我就幫忙顧孫;有時換我有活動,她們就幫忙載出載入。我的家庭很和好,沒有婆媳問題,我對待媳婦像女兒,媳婦對我也很有話講,每天都有聊不完的慈濟話題。

我真歡喜全家做慈濟,家人不只是至親,還是法親,這樣的緣分才會深,直到生生世世。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頻道

鏡頭下的美麗花朵--九二一地震五周年重建紀錄

◎撰文/莊淑惠、王理 照片/大愛電視台「921希望工程」製作小組提供

畢業生送給學校珍貴禮物;
特技班學生獲得鼓勵繼續深造;
失去雙親的孩子擁有了夢想……
距離九二一巨震已經五年,
大愛電視台「921希望工程」製作小組
重返重建區學校,
「故事仍在進行。在集集、在東勢、在國
姓、在鹿谷、在霧峰、在竹山……
我們發現好多希望種子
在萌芽、茁壯、綻放中。」
記錄的腳步在校園裏穿梭,
像是一種陪伴;
鏡頭下,看見這些開放在
重生土地上美麗的花朵……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九個月,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小校舍重建遭遇種種困難,校長專程赴慈濟台中分會,面見行腳來此的證嚴上人,請求慈濟援助。

同行的四年級小學生李永倫,在上人面前讀了一篇他寫的文章--

「地震以後心很慌,人人都向外面跑。聽到人在哭,人人去安慰,心情有好了一點。我回到老家,想到以前的三合院,真希望學校也一樣是三合院。大家都愛高樓大廈,我心中愛的卻是三合院和四合院。地震後我家沒了,現在住在香菇寮,很冷……」念到這裏,永倫哽咽了,一會兒後才忍著淚繼續念:「但在媽媽的溫暖中,我是最幸福的一個。」

永倫的話,教人心疼。孩子的教育不能等,證嚴上人決定增加援建桃源國小。

九二一地震後,慈濟陸續認養五十一所學校重建。大愛電視台在地震翌年元月三日起,每天三分鐘的「921希望工程」節目連續播映了六百二十集,到二00一年底結束;以長達兩年的時間,記錄這段「世紀末倒下、世紀初重建完成」的跨世紀希望工程。

「那些打開心門分享生命故事的人們、那些因為受訪而建立起深厚情感的師生們,如今是否安好?那些低年級的孩子們也該畢業了吧……」這些心情,支持著大愛電視台「921希望工程」節目製作人王理,在今年初偕同小組人員重返希望工程學校拍攝;於地震五周年之際,推出更深度完整的紀錄片。

四年多後的今天,永倫已是埔里大成國中二年級學生,他在王理的邀請下,回到母校參與紀錄片拍攝。

「當時學校倒了,我的心真的很痛啊!新學校得來不易,尤其活動空間變大很多,我是最早使用新教室的一批學生,畢業後又看到學校愈來愈漂亮,真好!」永倫對王理說,或許二十年後,他會自豪地帶著孩子回學校,告訴孩子這所美麗校園重建背後的故事……

隨著時光推移,原來,故事仍在延續。

文化種子萌芽

「九二一後,許多文化工作者想進入重建區幫忙,但缺乏適合管道。」王理回憶,那時大愛台廣邀文化工作者阮義忠、黃春明、吳念真、陳若曦、李喬、虞戡平等人訪問希望工程學校,以多元文化觀點來看重建;並與師生、社區民眾互動。

今年再次前往台中縣大里市瑞城國小拍攝紀錄片,王理發現當年的文化互動已產生正面的影響。

成立於一九九二年的瑞城國小特技團頗負盛名,國劇名角朱陸豪二00一年三月到校與團員互動,在簡易教室裏他表演國劇角色的不同身段,團員則回贈雜耍動作。

團員純熟的演出讓朱陸豪讚歎不已,他尤其對何明昌的才華給予肯定,鼓勵他畢業後可以報考北上報

考戲曲專科學校。

家境不好的明昌,畢業後果真考上了公費的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得以延續特技專長。今年,他以特技班第一屆畢業學長身分回到學校表演與分享,也讓不少學弟妹躍躍欲試;學校幾位老師更是自掏腰包,帶著六位孩子北上應考。

「過去,特技團孩子學特技,僅是童年的回憶;如今有才華的孩子,借鏡學長的經驗朝向專業環境發展,繼續接受訓練。」王理說。

希望工程讓孩子們擁有美麗校園,也藉此注入社會大眾的愛。

王理表示,孩子們經歷毀壞和重建,小小的心靈顯得特別懂事和貼心,今年瑞城國小畢業班的同學,就決定送給學校一個特別的禮物……

記錄是一種陪伴

王理說,在記錄的過程中投射了很多情感,她牽掛著那些歷經重創甚至失去親人的孩子,也與他們保持著聯繫,跟著流淚、歡笑,也一起成長,「雖說記錄,其實更是一種陪伴。」

劉家汶,今年進入高中就讀,她在瑞城國小求學期間,就和王理建立深厚了情誼。

九二一震毀台中大里金巴黎社區,也讓家汶的家倒了、雙親往生。她與姊姊幸運存活,但她的一隻腳因為被壓傷太久而截肢,得靠義肢行走。震後,家汶與姊姊住在叔叔家,和祖母、叔叔的三名子女一同生活;嬸嬸為了照料這一大家子,精神一度很焦慮。

在學校老師與社工的幫忙下,嬸嬸逐漸揮別焦慮,她說:「以前雖是親戚,感覺卻像是鄰居;現在,大家真正成為一家人了!」

家汶恬靜乖巧、善體人意,她在寫給王理的信中提及:「現在終於懂得嬸嬸的心了!我希望長大後能減輕家裏的壓力。」

家汶擁有一雙巧手,很會串珠子、做拼布,也希望未來能贊助慈濟義賣,幫助更多的人;她的夢想是當畫家,將九二一的經歷畫出來。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當時沒有被壓到臉。」家汶的這段話,曾讓王理心疼;更心疼當她提及進入新學校,擔心被人發現她的義肢,害怕沒有人願意跟她作朋友……王理安慰她:「缺陷不會成為友誼的障礙,我覺得你心地很美,大家會喜歡和你作朋友。」

這個夏天,家住豐原的王理特地陪她去學校註冊。

家汶向老師介紹:「她是我的好朋友。」

綻放璀璨花朵

今年八月甫於雅典奧運奪得女子團體射箭銅牌,為國爭光的袁叔琪,三年多前也被「希望工程」製作小組攝入鏡頭。

二00一年一月,文化工作者阮義忠與小組人員前往南投埔里大成國中,拍攝學校有名的射箭校隊。當時袁叔琪是國三生,在隊裏已具有大將之風,射箭時的拉弓姿態與專注神情,吸引了王理的目光。

王理問:「射箭時心裏想什麼?」

袁叔琪說:「心箭合一。」

「最大願望是什麼?」

「參加亞運。」

結束拍攝,王理對她留下深刻印象,覺得這孩子將來在射箭上一定會有成就。

果然,這幾年常從新聞媒體得知,叔琪在各種海內外比賽中屢屢得獎。「看到當年記錄的孩子在奧運中得獎,也感到與有榮焉。」王理說。而今年奧運女壘隊的幾位成員,當年是埔里國中女壘隊的隊員,也曾被「希望工程」節目記錄過。

從受災、重建到現況,希望工程紀錄片工作小組仍在校園間穿梭,「在集集、東勢、國姓、鹿谷、霧峰、竹山……一顆顆希望種子在這裏種下,正在萌芽、

茁壯、綻放中,這正是我們最想要記錄的。」

王理表示,大愛電視台九月二十五日起推出的「921希望工程」紀錄片,每週播出一次,每集四十八分鐘,鎖定一所學校。長期的紀錄,每所學校平均累積超過五十支資料帶、片長超過兩千分鐘。「我們像在滾滾大河裏淘金,只希望為五十一所希望工程留下最珍貴的寶石。」

◎大愛電視台「921希望工程」系列紀錄片:

九月二十五日起,每週六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半、週日晚間九點半到十點半播出大愛台電視台網址:http://www.newdaai.tv/

【王理.希望工程筆記】

再見水社大山的青翠容顏--東光桃花源

暑假的午后走進南投縣魚池鄉東光國小。這是我們第二十次來到東光村,空氣中彌漫一股甜甜的香味,李敏雄主任正在修剪花木,一大片草地風華正茂。

這個距離日月潭只要二十分鐘車程的學校,創立於日據時代的一九二二年,至今已超過八十年了,但在九二一地震之前卻少有人知道它。直到地震後慈濟援建完成,從此搖身一變,成為南投地區熱門觀光景點之一。

二000年元月五日,大愛台「希望工程」製作小組第一次到東光。我們按地圖從埔里出發,找尋這所鄉間小學校。緣著木屐灡溪一路往上行,外景車行駛在山壁開鑿的產業道路上,頗有陶淵明嚮往「桃花源」的心境--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忘路之遠近……忽見前頭的牛洞隧道,出了隧道、豁然開朗。

地震後,東光村有一半的房屋倒塌,居民只能在學校操場搭帳棚,而東光國小更是毀損得只剩兩間專科教室。屏障著東光村的南投水社大山土石崩塌,一道道傷痕像極了青山在流淚、哭花了臉。

同行的知名作家黃春明,要把「黃大魚兒童劇團」甫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新桃花源記」,搬到傾圮的東光校園演出。這裏的孩子從沒看過舞台劇,他們擠在視聽教室裏,體會生命中第一次遇見桃花源。

今年八月二十日,學校正放暑假。東光桌球小將揮舞球拍的聲響,和著校園另一端廚房裏的人聲鼎沸,十多位愛心媽媽正在張羅午餐--因為今天是慈濟志工「回娘家」的日子!

東光國小校舍亭亭、滿園花草芳美,遍地飛舞的蜻蜓像是歡迎客人的到來。休旅車載來二十多位志工,李敏雄主任上前將雙手緊緊握住……這

一片宛如公園的校園景觀,當初就是北區慈誠志工完成的。

師範學校畢業後就進入東光國小服務的李敏雄,四十年來守護著學校;重建過程中看到這群外地來的藍衣天使義務為學校付出,感動之餘,他跟著慈誠隊到鄰近的福龜國小去鋪草皮、連鎖磚,李太太也成了東光村第一位慈濟培訓委員。

東光四百多戶村民一直以農維生,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出外工作,留下老人與小孩守著田地。九二一之後因為外地謀生更不易,人口反而回流了;他們在社區發展組織推動下種植香菇、龍鬚菜,穩定了經濟。在村長許慶華的帶動下,村內也開始修護水圳、種植栽。

重回東光,我們欣喜發現:水社大山恢復了青翠的容顏,東光已成了名副其實的桃花源!

【王理.希望工程筆記】

因為有你,和我的愛--瑞城的畢業禮

想在暑假去拍攝闊別三年多的瑞城國小,跟學校通了電話:「有沒有動人的故事?」

「有!現在正在發生,等到放暑假就來不及了!」

隔天一早,我們來到久違的瑞城國小。

這一屆的畢業班歷經學校倒塌到重建,也曾在悶熱的簡易教室上課;老師們說,他們特別乖巧、體貼。畢業生想在畢業典禮前送給學校一個特別的禮物--每班負責一塊清掃區,讓校園更整潔!

六年一班負責的是中央樓梯,這可是瑞城國小的招牌門面。黃建興建築師在設計時規畫了宏偉的中庭,還有一座步步高升的樓梯,既寬且長,打掃起來真不輕鬆。同學分組動員,有人用掃的、抹的,還有用刷的、洗的,最後還要通過楊月色老師的檢查才過關。

我看見兩位高個兒男生扶著一個小女生,短短一段路程走了將近五分鐘,是不是有人生病了?我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問:「你們去那裏?」他們嘻笑著說:「我們要去掃中央樓梯。」

原來,奕蓁從小因腦性麻痹造成雙腳萎縮,只能靠人扶持或拐杖行走;但她的手很有力,楊老師覺得奕蓁是班上的一分子,也要參與所有活動。在全班表決後,奕蓁加入亮凱的小組,她負責洗抹布,男孩們會攙扶她、幫忙換水。

畢業典禮在第二天上午八點半舉行,校長率領畢業生繞校一周。奕蓁由好友晨娟、有聯扶著,提前十五分鐘出發到活動中心;他們走得很慢,但瑞城的人情景物都在奕蓁心裏留下最深刻的記憶。

典禮結束後,奕蓁的媽媽趕到教室,謝謝楊老師及六年一班全體同學,他們給了奕蓁美好的童年歲月,更感謝瑞城教導她的孩子學習獨立。

校長和楊老師送奕蓁步出校門,所有教過她的老師和好友也都圍繞著她,奕蓁終於破涕為笑。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或許是不捨吧!但應該還有滿滿的愛和感動。就如畢業典禮上他們合唱的歌曲「我們的愛」:「那時的你說,要和我手牽手,一起走到時間的盡頭……」

【王理.希望工程筆記】

小徑盡頭的教育殿堂--北山上學步道

這一天,南投縣國姓鄉北山國小的孩子下課後在路口集合,他們要彩繪上學步道。這是社區動員的大活動,有人請了名家來指導;家裏開油漆行的許爸爸提供畫筆和油彩;還有人送來防護衣及飲料。

一個下午,這條上山步道變成了美麗的畫廊。小女孩說:「這是我第一次為北山畫畫,我會永遠記得!」一位媽媽說:「這條路我們走了幾十年,可是明天所有人都會很驚訝--它怎麼變得這麼漂亮!」

改變的不只是這條路、這些學校,所有這裏的孩子和大人也都變了,甚至參與過希望工程的人也都有些成長。

「反正再怎麼喜愛的老師,一年後也會離開我們……」二000年,證嚴上人來到北山國小巡視希望工程,小朋友無心的這句話,深印上人心中。

深究原因後,上人指示在北山國小第二期重建工程中規畫了六間教師宿舍,解決老師因交通不便造成的高流動率,替這些鄉間孩子留住了人生的啟蒙師!

北山國小校長姜福進和六位老師,目前都住在學校宿舍裏,下課後可以和孩子打桌球、練書法;姜校長也陪老師們加班設計課程、深入社區了解家長和學童的期待。

他在校內開辦電腦、英文、節奏樂、國樂、兒童美術、各式球類社團,並親自教授書法。一年下來,北山包辦了國姓鄉書法比賽的前三名。北山的老師們也都願意和校長一起打拚,今年的流動率大大降低。

北山國小有一片腹地寬廣的後山,從前租給當地居民種檳榔,增加收入補充學校設備。重建過程中,上人建議校方重視水土保持,給孩子最好的身教。於是,校舍完成時檳榔林不見了,慈誠志工移植了許多台灣原生種樹苗,一株株地種在山坡上,有欒樹、光蠟樹,圍繞著幾棵老榕樹,還將整片山坡地鋪上綠草皮。

兩年後,楊穎蓁老師帶著四年乙班的學生到後山上自然課,觀察深根植物對水土保持有什麼好處;下課後,孩子遙指對面種滿檳榔樹、被土石流畫出一道又一道傷痕的山頭說:都是水土保持沒做好啦!

北山的孩子上下學都要經過一條坡道,四米寬的小山路連接學校到鎮上;四年前,上人每次坐車爬上這個三十度的坡路,常問:「這麼陡的小路,鋼骨建材怎麼運上來?」

終究營造專業克服萬難,在山中建構了一棟教育殿堂;而這條小山路,也連通了北山人的血脈。

▲喜樂證言

驚濤駭浪的生死冶煉

◎撰文/李彩琴 攝影/林炎煌

意識清楚、皮肉將撕裂、筋骨欲癱散……
侯孟庭心思紛亂,
腦海裏閃過畫面一幕又一幕--
停格,在大願與善念之間,
「我不能死!」
他堅持到底,為了生命中的未完成。

自險關轉返,他如同再生,
體驗過「死」的感覺,
更期許「生」時活得無憾--
不要去算計自己還能活幾年,
而是要想:
我還能多做些什麼?

侯孟庭剛把一捆捆笨重的回收紙搬上環保車,突然間一陣悶痛襲上胸口、全身冷汗直冒,每一口呼吸都變得十分費力。

他撫著胸口告訴身旁一位志工:「我好難過……會不會就這樣走掉?」大家平時笑鬧慣了,志工以為他只是一時累了,開玩笑地為他加油打氣:「不會啦!那有這個福報讓你說走就走!還沒啦,你還有得做哩!」說完就到別處忙碌了。

侯孟庭痛苦得無法言語,連走帶爬硬撐著進入環保站辦公室求救。值班志工一見他慘白的臉和痛苦的表情,嚇了一跳,趕緊打一一九叫救護車。

幸好消防局就在附近,前後不過七分鐘,侯孟庭已經躺在內湖三軍總醫院急診室。

醫師判定為「心肌梗塞」,有三條心血管阻塞,若非送醫處置得快,再慢個五分鐘,可能就無法挽回生命。

「正在死亡」的痛苦
煎熬著身心,
我想著:生死事小,
人都會走到這一刻,
但我要捐大體,
死的時候臉不能太難看,
不然會嚇到醫學生!

年過五十歲的侯孟庭,是台北內湖區慈濟志工,投入環保之外,也常在人醫會的義診活動中,負責駕駛牙科巡迴醫療車。

事情發生在今年三月十日。那天他準備開醫療車到慈濟台北分會健康諮詢中心載藥,供人醫會十四日在德惠街公園為外籍勞工健檢使用;但後來決定先到內湖慈濟園區做資源回收,因為環保車上裝載的紙類一定要綁緊,車子開起來才會安全,他決定親自上陣比較安心。也就是在搬運回收紙類時,他突發這場致命疾病。

醫師緊急處置後,判斷侯孟庭需要立即接受心導管手術,但院內心導管室已無床位,因此建議侯孟庭轉院。

身陷痛苦的侯孟庭,只覺得每一秒鐘都在煎熬,疼痛令他失去了轉院的意願,「等著死亡時刻的到來吧……」

心臟血管堵塞導致他全身血液不通,頸部以下皆動彈不得,四肢猶如千斤重,唯有意識始終非常清醒;也因著這分清醒,讓他備嘗那皮肉將撕裂、筋骨欲癱散,甚至骨與髓一一剝離的諸多痛苦。

「啊!這不就是經典所載,人之將死如龜脫殼般的痛苦嗎?」侯孟庭真真實實地領受著「正在死亡」的感覺,思緒紛飛、意念難聚,涔涔冷汗濕遍全

身,四位護送他就醫的志工不斷為他拭汗和按摩,力圖提振他的意志。

深陷如此生死煎熬,侯孟庭腦海中浮現起十年前許下的心願--捐贈大體。「我如果留下一張扭曲難看的病容往生,豈不是會嚇到醫學院學生?甚至讓他們產生學習上的障礙……」想到這裏,他決定:與其掙扎苦痛等死,不如專心念佛往生,這樣面相應該會比較好看吧。

於是他專心默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紛擾的心漸漸平靜下來,身體的疼痛也不可思議地紓解了大半。

默念著佛號準備往生,
痛苦漸漸平息,我開始想著:
環保車上的回收紙有沒有綁緊?
醫療車還沒開去載藥,
還有好多慈濟事沒做完……

不斷的佛號聲中,他腦海裏清楚浮現證嚴上人忙碌的身影,心底深處也悄悄生起牽掛--剛剛環保車上的回收紙還沒裝好,不知道師兄們會不會綁得緊一點?義診的醫療車還沒裝藥,星期天就要上路了,怎麼辦?如果我往生了,誰來開醫療車……

心中的牽掛啟動了他的宏願,「我還不能死!」當下虔心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不可思議的是,才誦念幾聲,醫護人員緊急通知,已空出心導管床位,將立即安排手術。

醫療團隊先幫侯孟庭阻塞的一條血管置放支架,另兩條阻塞的血管待休養兩、三個月後再做。

手術後,身體的痛苦頓時消除了,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天,第二天醫師急急來和他商量:「雖然你的狀況還不算穩定,但有病患急需病床……」侯孟庭想到,當初不也是有人這樣讓出病床給瀕臨死亡邊緣的自己嗎?便一口答應、轉住普通病房。

恢復神速的侯孟庭,隔天即出院回家調養。

從三月十日住院至三月十三日出院,短短數日歷經了驚濤駭浪的生死冶煉;三月十四清晨,侯孟庭笑容燦爛,如期地出現在德惠街公園的慈濟義診現場。

回首年少輕狂,
總在緊要關頭化險為夷,
壯年不信宗教,
卻有緣走進菩薩道修行;
我真是個有福報的人!

「從小,我就覺得人能活著,實在是一個奇蹟!」生死走一回,侯孟庭道出他對生命脆弱的感觸。

民國四十三年出生在桃園空軍眷村的侯孟庭,偌大的村子

裏,時常聽到誰家的孩子發燒生病送醫不治走了、某家的孩子去海邊游泳溺死了、那個孩子騎腳踏車被撞傷沒救活……

太多不幸的事故、太多來不及長大的生命,形成他難以磨滅的成長記憶,也使他對「人為何而活」抱持不解的質疑。

忽忽走過五十年,如今回首過往年少輕狂、青澀懵懂的歲月,「不論闖了什麼禍、遇到什麼樣的危險,總能在最後關頭化險為夷。」他慶幸地說:「我真的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以往不曾想要捐款行善,也不信仰任何宗教,卻有好因緣能夠走進慈濟世界。」


民國八十二年的某一天,從事房屋銷售工作的侯孟庭,方踏進公司大門,同事就趨前向他介紹慈濟委員徐正子,並當場邀他定期捐善款。他一時礙於人情,便應付式地答應了。

一個月後,徐正子準時來收善款,她的話不多,只送了侯孟庭一本《慈濟》月刊和兩卷慈濟錄音帶。「我很鐵齒、不信鬼神,也很愛跟人辯論,她若是要跟我傳教,我一定找得出一百個理由推辭她。」侯孟庭說,他和徐正子前後兩次見面不超過十分鐘,卻對她應對輕柔、氣質嫻雅的形象,留下極好的印象。

侯孟庭說,他看過許多「學佛的人」,又是抄經又是念佛,卻是一臉苦相、人我是非依舊、生活煩惱一堆,可是在徐正子身上,看不到這些。

有一次開車時,侯孟庭隨手翻出徐正子送他的錄音帶,那一卷正是中區慈濟志工洪武正的現身說法--年輕時當流氓、搶賭場,在獄中見黑道大哥被槍決的「結局」而大徹大悟,因此走入慈濟改變人生。侯孟庭的心情隨著洪武正從歹途走入正道的歷程起起伏伏,愈聽愈震撼。

尤其洪武正說的一段話,教他「聽得最入耳」,那段話是:「有福報的人,無論走到那裏都會遇到善緣,想要走『歹路』都難,這就是所謂的『惡緣不近身』。倘若福報不夠,不僅躲不過禍事,連善緣也極易斷離,往後的人生勢必全面改寫。」

侯孟庭自忖不是一個純善之人,也非燒香拜佛之輩,更不具潛心參禪打坐的慧根;卻有因緣度過危厄、還有做好事的機會,「我很有福報!」他認真地這麼想。

以為自己
絕非作慈濟委員的料,
怎知,慈濟事愈做愈歡喜,
還發現快樂自在的「祕密」,
現在和太太都是慈濟委員了……

房屋銷售人員流動率高,那位原先向他介紹慈濟的同事離職了,徐正子委婉地請侯孟庭幫忙代收其他同事的善款,他再度「礙於情面」,不得不答應。

「每個月五號發薪,我就趕緊向大家收錢,算一算竟多達六、七十人。」就這樣持續代收善款兩年多後,侯孟庭參與慈濟委員培訓課程,民國八十六年受證。

曾經,徐正子邀請他參加一場義賣會,他看見慈濟人忙碌時莊嚴的表情、歡喜自在的心情,他猜:「裏頭一定藏有祕密!」

這些年來,他參與了九二一中部大愛屋及希望工程學校援建、靜思精舍寮房擴建工程、社區內各項服務,漸漸地,親身體會到--「知足」就是那個讓人歡喜的祕密!

「那是一種『放下』的修行境界,一旦身段放下了、心放下了,何來煩惱和憂愁?」侯孟庭愈接觸慈濟、愈了解慈濟,也就更加崇仰上人以苦難眾生為念、教導弟子行人間菩薩道的悲願,「我發現這是我終生要依止奉行的宗教,值得我深入學習。」

侯孟庭也把一向忙於工作和家務的太太鄭錚錚帶入慈濟,今年受證慈濟委員。「慈濟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改造力量!」鄭錚錚說,「人緣」是自己這一輩子必修的功課,她定要好好在慈濟道場修行,把不好的緣修成好緣。

侯孟庭說自己從小就是個「獨行俠」,獨來獨往的行事作風

一直到結婚成家,依然是妻子和兩位女兒口中的「獨行俠爸爸」。不受羈絆的個性可見一斑。

然,曾幾何時,在慈濟大大小小活動中,總見他與慈誠隊員們一同執行勤務、與太太並肩同行互勉;「獨行俠」的名號已然消失。



心肌梗塞的經驗,讓侯孟庭想起多年前往生的社區環保志工蕭老陸。

「蕭先生是獨居老人,每天一大早穿戴整齊出門做環保,那天臨出門時卻因心肌梗塞往生。我去為他助念時,心想:他臨終前的心念是要來做慈濟,我相信,他一定已經新生在慈濟世界了。」

侯孟庭向來身壯如牛,不曾為自己的健康憂慮,然而五個月前那場突來的疾病,不啻是當頭棒喝。

「這讓我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體會到愛是珍惜,也是付出關懷。」他說:「不要去算計自己還能活幾年,而是要想:我還能多做些什麼?生死事小,要將志業放在心上。」

習氣的考驗:「面對」兩條香菸

◎李委煌

在受證慈濟委員前,侯孟庭是個「癮君子」,菸癮很大,一天至少要抽兩包,有時睡到半夜菸癮來了,還會起身翻找菸屁股。

自知菸抽得兇,絕非作慈濟委員的料,他常常說:「我頂多幫忙慈濟募款就好,不要當委員,就不會被別人說話……」

有一次,侯孟庭與客戶見面,當對方知道他有在做慈濟,表明捐款意願。侯孟庭很開心,開始暢談慈濟,突然間菸癮一來,順手抓出菸來抽。客戶一臉迷惑問道:「慈濟人不是不抽菸的嗎?」教他頓時臉紅心跳,猛抽幾口趕緊捻熄、倉皇離去。

走到路旁,侯孟庭點了根菸解解癮。「臭死了!」一群高職學生從旁邊走過,不給面子地撂下這句話。他只好轉過身,正當準備過馬路,一名幼稚園孩童的抱怨竟幽幽地飄進耳裏:「前面叔叔的菸味好臭,媽媽,我們不要跟在他後面……」

堂堂一個大男人,一路上接連被人嫌棄,真是難堪!遂引發他認真思考:「若真要做慈濟,我遲早得戒菸。」暗自下了決心:「不抽了!」

隔天上午,一位朋友送侯孟庭兩條香菸,他並未拒絕,反而當作「菩薩的考驗」--他將菸盒拆開,放在辦公室抽屜裏,逼迫自己每日「面對」。

一個星期過後,確定沒再犯菸癮,他才敢告訴太太自己戒菸成功,「如果我太早跟大家說,沒有人會相信的。」迄今已經十年了,他不曾再抽過一支菸。

▲特別報導

山水、家園、返鄉路

◎撰文/編輯部 攝影/顏霖沼

【關懷艾利風災】

中度颱風艾利
八月二十三日起逼近北台灣,
行徑緩慢、雨量驚人,
洪水侵襲台北縣三重市、
新莊市都會區,
更使得新竹縣內兩個山地鄉:
尖石、五峰,
發生嚴重土石崩塌。
艾利風災共造成全台
二十九人喪生與失蹤、
三百九十九人受傷。


災情最嚴重的五峰鄉桃山村,
土場部落被埋在高聳的土石堆下,
救難人員日夜開挖,
截至九月十日,
尋獲遺體九人,
仍有十多人下落不明。
為防範山區隨時可能
再度發生的災害,
八月二十八日起,
尖石和五峰兩鄉史無前例地、
逾四千多人撤離家園,
住進收容所。

對當地多為泰雅族的原住民而言,
這個四十年來最大的風災,
讓家毀了、
親手種的菜蔬與果樹也被淹沒了。
長年以山為家的他們,
不求生活舒適,只求生活安定;
山,指引家的方向。

住在收容所的日子,
聽著志工唱起
溫暖的歌「一家人」,
他們落下了淚,
也許下唯一的心願:
期待雨過天青、道路搶通,
就要重回部落--
在那山林環抱、
白雲深處的「家」。

▲特別報導

「ㄇㄛ ㄙㄚ ㄙㄨ ㄧ ㄋㄨ」--你要去那裏?

◎撰文/李委煌 攝影/顏霖沼

【關懷艾利風災.新竹縣】

「ㄇㄛ ㄙㄚ ㄙㄨ ㄧ ㄋㄨ?」
一位婦女用這句泰雅族語詢問志工胡媛甄。
當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要去那裏?」時,
胡媛甄一時語塞--
面對一個急切想回山上重建家園的人,
說「回家」太沉重!
「我無法告訴她『我要回家了』,但我和她約定:
『我們還會再回來!』陪伴大家重建家園……」

九月四日,災後第十天晚間,安置了近五百位新竹五峰鄉鄉民的楊梅弘武營區,正由慈濟志工舉辦祈福晚會,會後並逐戶發送應急金。

「……各位鄉親您們受苦了!志工秉持人傷我痛的大愛情懷,積極投入賑災行列,希望能讓受災鄉親在這最艱難的時刻,得到及時必要的援助……我們相信,雨過必然天青,大家相互扶持、安危與共,用敬天畏地的心,共同來疼惜這塊養育我們的摯愛鄉土。」

志工楊金雪讀著證嚴上人慰問信函,台下的陳阿月阿嬤聽得淚眼婆娑……

個兒嬌小、髮髻高梳的陳阿嬤住在桃山村,她說土場部落慘遭土石活埋的警員,其中一位就是她的姪子;由於遺體仍未尋獲,小叔全家人守在山下,不願住進營區。她那天倉促搭機離開仍暗藏崩塌危機

的桃山村,從空中鳥瞰殘破家園,難過地哭號出來……

聽著阿嬤描述,志工許秀琴握著她的手,關懷盡在不言中。阿嬤習慣以山為家,雖然在營區有慈善團體妥善照料,她仍感覺就像關在監獄裏。但阿嬤無奈地說:「不住這裏,又能去那兒?」

六十四歲的陳香妹也是桃山村居民,聽著慈濟這分柔聲祝福時,多年來背負沉重生計的壓力緩緩釋放--大兒子意外往生,她除了要照顧另外兩個因病無力謀生的兒子,還有四個孫子要養。儘管命運多舛、一生含辛茹苦,她說幸有教會、鄉公所與慈濟幫忙,她已經習慣了,只是每天拖著老邁身軀洗衣、掃地、煮飯等,「我做得好累喲!」她向志工傾訴。

艾利颱風讓陳香妹的房子裂了,然她對著為她奔忙的志工說:「請幫我禱告就好。」

山林暗藏危機 四千人大撤離

二十五日上午九點五十五分,五峰鄉桃山村土場部落發生嚴重土石崩塌,整個部落被埋在高聳的土石堆下。

由於氣候不穩、山林危脆,為防範可能再度發生的災害,八月二十八日起,尖石和五峰兩鄉史無前例地、逾四千多人撤離家園。

連續幾天,直升機在新竹縣府廣場頻繁起落;進入五峰鄉時帶著救援物資,返時載滿驚惶居民。脫困的居民有的投靠親友,有的住進政府安排的新埔仁愛之家或楊梅弘武營區。

慈濟志工在縣府設立「關懷服務站」,直升機一降落,志工立即趨前扶持倉皇下機的山裏居民,送上冷飲、熱食、擁抱或輕慰,並一一詢問需求後分頭張羅。

志工溫春梅扶著一對阿公、阿嬤走往禮堂休息。「樓梯才走到一半,飽受驚嚇的阿公,就兩腳癱軟得蹲坐下來……」另一位山民下機後,驚恐地對志工溫秋蓉不停訴說,他親睹土石泥流沖了下來,一人身體遭掩沒,頭手仍不斷掙扎,「現在不知是生是死……」

一位少婦裹著厚重大衣從直升機上緩慢走下來,懷裏用大毛巾包裹的小嬰兒,才出生十六天;她坐在禮堂,喝下一口志工朱燕貞遞上的溫開水後露出笑容,看著懷中的嬰兒說:「孩子沒事就好!」朱燕貞把嬰兒抱過來幫忙餵牛奶,讓她休息一下。

許多下了山的居民,守候在廣場等候親人,每一駕次的飛機降落,都引發他們複雜的心情,有人跑向前迎接親人團聚,有人帶著失望走回休息區。若遇天候不佳而停飛,更教人無奈與擔憂,想著山上無助待援的親人,他們焦急說著:「我們巴不得自己搶通道路,拚上去救親友!」

「你還活著!」剛下機碰面,

原住民彼此間的問候語聽了令人感傷。高先生清晨帶著家人從桃山村跋山涉水,走了約四、五個小時才抵達清泉,搭上救援專機。他回想起逃難的經過,「一路上很害怕,不知道土石會從那個方向塌下來?也不知道可以向誰求救……」

家園毀了、許多族人生死未卜,令他難過;但此刻看著孩子們都平安,高先生露出笑容說:「謝謝大家的幫忙!至少我們還活著,相信只要大家手牽手、心連心,就能度過災難。」

親族散居四方 愛一擁而上

在尖石鄉公所,慈濟也設有服務站,協助登錄脫困的鄉民資料,並供應餐點、茶水。尖石鄉民或赴外地依親,或暫安置在山下長老教會、天主堂、國小、村辦公室等聚所。

劉先生帶著女兒、妹妹,從尖石鄉後山的秀鑾部落,徒步六小時來到鄉公所;他無奈說著:「山上沒水沒電沒食物……」志工見他們疲憊不堪、飢腸轆轆,趕緊送上熱食冷飲。

泰崗部落即將斷炊,二十多位族人結伴從上午七點起走了九小時,終於也行抵鄉公所。一位小妹妹興奮地跟志工劉麗芬說:「我姑姑帶著八個小孩下山,哥哥走不動時就賴人家背,而且背好多次……我年紀最小,很少要人背,而且我都沒哭。」

志工趕緊為小孩子清洗手腳,找了乾淨衣服及拖鞋給他們換上。其中一名高個子直呼;「哇,泡在泥濘中八、九小時,才發現穿拖鞋這麼舒服!」

從八月二十四日統計到九月十五日,新竹志工共動員兩千六百多人次,分赴災民所在的地方進行關

懷:包括殯儀館、醫院、收容中心、學校等。

僅攜帶簡單行囊離家的山裏居民,缺乏貼身換洗衣物、盥洗用具、嬰兒奶粉和紙尿褲……志工按男女老幼不同規格採買、打包分送。

「吃過早餐了嗎?」志工走訪醫院致贈慰問金。「還沒,不過也吃不下。」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家思及山上的家毀了、田園淹沒了、親手種的蔬菜與果樹也都慘遭波及,說什麼也放不下、捨不得。

「眼睛一閉上,都是山崩的景象,好可怕,睡不著。」原住民朋友戚戚然地描述當時情景。雖然不知道受創的家園能不能恢復原貌,但他們說:「只要將親人安置好之後,會馬上回山上幫忙挖土、投入救災。」

「弟弟因為發燒不舒服,一直哭鬧。」在東元醫院,少年周振堯

抱著四個月大的弟弟,對來訪的志工說。

他們的父親是桃山村十二鄰鄰長,災變發生後與村民將受傷生病的族人及小孩送往較安全的白狼部落避難;翌日看見直升機出現時,振堯的父母決定留下來幫忙救災,交代振堯下山照顧發燒的弟弟,然後聯絡在外求學的姊姊幫忙。於是振堯搭上了直升機,留下雙親與大哥。

振堯很想念山上的親人,志工問他想跟家人說什麼話?懂事的他說:「我想讓爸媽知道,我們在這裏很好很平安,弟弟也很乖。希望爸爸媽媽好好照顧自己,不要累壞了身體!」

來自尖石鄉玉峰村的湯小弟弟,告訴志工陳雪秋:「山上五天都斷水斷電哩,但我不害怕。」

住在五峰鄉桃山村的張小弟弟說,困在山上好幾天,他們靠著乾糧和雨水充飢;想起那個跋涉下山的夜晚,他感覺更愛這片土地了。

若說山是原住民的家,則原住民就像山的家人;陳雪秋聆聽著童言童語,望著這些山裏的孩子,不禁深思:「原住民在山裏悠遊自在,那麼勇敢而無懼。換作是我受災,能否如此豁達?」

安身後 重新再出發

楊梅弘武營區一樓的慈濟服務中心裏,有水、米、乾糧、罐頭、衛生紙、泡麵、餅乾、肥皂等,如同小型便利商店,免費供應住民所需。

住民說,剛從山裏下來時好幾天沒洗澡了,所幸慈濟提供實用衣物,讓他們能立即替換,好卸下連日疲憊。

雖然此處為軍營,出入受到管制,一間大通鋪數十人同住、缺乏隱私;不過由於受災村民多來自桃山村,原本相識,就像是個大家庭。儘管有些不便,整體而言不失自在。

此處收容中心預定九月底關閉,田先生苦著臉表達,這段時間很想外出找工作,但三個孩子放在營區,他無法放心。同部落的陳先生則決定將妻小擱在這兒,獨自赴台北謀生,假日再返營區探親。

決定不同,卻一樣無奈。

最多曾安置逾百人的新埔仁愛之家,志工多次關懷、致送物資。志工蔡雪玲說,看到居民搭機、轉車來到這兒,有人尚穿著厚重雨鞋,不難想像當前他們最需要的物品為何。

志工侯宗昆每天都到仁愛之家報到。許多老人家在大廳裏呆坐著,他逐一為他們按摩,舒緩身心壓力,「可能因為連日來的驚慌而且睡不好,大家普遍筋骨僵硬。」

不只是關懷、按摩,當侯宗昆得知部分浴廁設備故障,他找了原住民青年幫他提水,動手沖刷

淤塞的馬桶。

住在弘武營區的少年多就讀五峰國中,校方考量學子往返校區的安全,統一安排住校,週五再送孩子回營區與親友共度假日。侯宗昆也隨志工到五峰國中,為孩子們送去睡袋、睡墊與文具等。

侯宗昆年幼時,家園曾遭大水沖毀,不得已與家人寄住他處;此次居民所受的苦,他多少能體會。那天在五峰國中,他留意到孩子們暫住的圖書館紗窗紗門沒裝好難以防蚊;於是他隔天就買了磁鐵與電鑽,花了半天敲敲釘釘,解決這個問題。

五峰鄉國中、國小開學後,志

工也為全校師生義剪。稱呼志工為「阿姨」的學生說:「別只顧著關懷我們,你們上山也要注意安全喔!」孩子的貼心,教志工好窩心。

山是生命的根 期待平安回家

新埔鎮仁愛之家的住民們,八月三十一日晚間擎著志工準備的心燈,以泰雅族母語禱告著--

「過去一個星期,處在深山的原住民子弟,受到極大的打擊與苦難,但是我們不懼怕,因為有主與我們同在。求主保佑那些還沒有找到的人、他們的親人以及搜救的人,給他們力量和勇氣,並且幫助每個人都有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感謝主透過這麼多的慈濟師兄師姊,來做我們精神上的支柱,我相信這是上帝您派來的天使,讓我們感覺安慰。也祝福慈濟的師兄師姊平安!因為有你們,讓我們覺得很溫暖。」

在那天的關懷中,有位居民說了一段話,讓志工胡媛甄久久無法忘懷,他說:「你們的到來及關懷,讓我們很感動;但你們永遠也無法體會我們當天所承受的恐懼與苦難。」

這段話讓胡媛甄省思:「我們幸運地沒有碰過如此威脅生命的苦難,如何期待別人『要勇敢、不要害怕』?原住民積極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值得我學習。」

那天結束關懷前,一位婦女教了胡媛甄一句泰雅族語:「ㄇㄛ ㄙㄚ ㄙㄨ ㄧ ㄋㄨ」,當胡媛甄知

道那句話的意思是「你要去那裏?」「一時之間,我竟然無法告訴她『我要回家了』。因為對一個急著想回到山上重建家園的鄉民來說,說『回家』真的太沉重啊!即便如此,我與她約定還會再回來,因為我們知道,唯有付出真心的陪伴,才能讓原住民鄉親將悲痛化為祝福、將憂愁化為力量,攜手重建家園。」

桃山村清泉部落二十八歲青年陳裕民,因風災失去了原有的生計,已在就業輔導中心留下資料,只要有工作他都願意去做,但還是想回到屬於生命一部分的山上。只是,回到部落查看,道路掏空、滿目瘡痍,回家的希望更是渺茫。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靠自己。」在風災過後的十天,他感觸極深地說出這麼一句話。

他們不求生活舒適,只求生活安定。許多原住民表示,等待雨過天青、道路搶通後,就要回部落重建,「就算蓋鐵皮屋,也可以重新再來!」當然,許多人也開始煩惱未來,考慮尋找低利貸款再站起來,甚至討論「遷村」的可行性。

無論未來如何,就像志工所安慰的:「跌倒,可以再爬起;平安,就會有未來。」

(資料提供/陳紀代、楊雅甯、曾瓊滿、王美玉、彭慧美、陳美芳、常鈴鈴、朱美慧、詹春媚、胡媛甄)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李委煌

九月上旬,尖石鄉公所前直升機持續出入深山,載進物資、撤離住民。鄉裏多處教會收容著各部落居民,只要路一搶通,就有人背著幾十斤重白米,一步步走回部落裏;常鈴鈴的母親,風災後也急著返回那羅部落。

母親認出了癱在農田旁的一座大型貨櫃,因為她曾親睹它隨土石滑下,「像有人在駕駛一般。」想起當時恐怖的土石泥流,她仍有想哭的感覺。

那一晚,尖石鄉那羅部落風急雨驟、怒吼聲響,母親在電話那頭泣訴:「快來救我們!」無奈山區道路柔腸寸斷,家住新竹新豐的常鈴鈴除了心焦,完全沒有辦法。

晚上十一點,那羅部落溪水暴漲,村裏溝渠水道溢出,湧進常鈴鈴的舅舅家……她去電

後鈴響許久,原來舅舅、舅媽都避往二樓,接電話可得冒險涉水。停電滿山漆黑,水管遭水土沖毀,水位不斷升高,舅舅、舅媽決定棄守,往更高的外婆家跑。

那時已近凌晨兩點,土石、惡水聲響隆隆;常鈴鈴電話打到外婆家,母親叮嚀她不能入睡,好確定受困山上的他們平安否。

天色漸明,終夜的漆黑有了點視線,眾人驚見惡水狂奔,嚇得再撤往那羅最高點錦屏國小。


在風雨飄搖間,大伙就這麼撐了兩、三天;部落因風災斷水斷電期間,他們甚至接雨水煮泡麵,直到危機解除……



新竹慈濟志工常鈴鈴是泰雅族人,她從小就常隨母親回尖石山上的家;艾利颱風造成尖石山上交通電訊中斷,族人擔憂惶恐,山下的常鈴鈴心更急。

儘管惦念著山上的親人,常鈴鈴仍隨著慈濟關懷腳步前往醫院、殯儀館、仁愛之家、尖石鄉公所,關懷倉皇遠離家園的鄉親,用親切的母語問候他們,給予適切的幫助。

八月二十八日,慈濟志工在仁愛之家舉辦祈福聚會,常鈴鈴以母語鼓勵族人一定要堅強,大家一起祈禱增加勇氣。「我的母親、外婆,現在也還在山上……雖然這次受災的大部分是原住民,但大家都是一家人,要相互幫助。」

八月二十九日,母親從山上來電說,通往老家尖石鄉那羅部落的路已經搶通,希望她趕緊上山來接她們;常鈴鈴偕同好友古純菁分駕兩部車,車上載滿幾位志工囑託的白米、洋蔥、紅蘿蔔、茄子、馬鈴薯、冬瓜、饅頭、礦泉水等食物,好順道運上山去救急。

沿途處處可見路基掏空、山石懸壁,險象環生。卸下給鄉親的物資,離去時山上又落起大雨,為安全起見,常鈴鈴趕忙將外婆、媽媽帶下山暫避。



在尖石鄉公所,一位族人對常鈴鈴說,他也想當慈濟志工。她知道這對信主的原住民來說,並非易事,因此她相當感動,鼓勵對方在慈濟服務站協助當翻譯,就是立即的慈濟志工。

常鈴鈴說,原住民普遍熱情有心,只不過在經濟、教育上的相對弱勢,讓他們自覺與平地人有了隔閡。她印象中的原住民總是團結而互助,幼時每逢部落農忙,大家總是齊心協力,壯丁負責打穀,婦女就做著點心……「感覺那一片山,就是大家的家。」她懷念地說。

常鈴鈴自小即受洗為天主教徒,信仰虔誠,每週一定上教堂聽「姆姆」講道;記憶中只要對主祈禱,總能教她得到平靜,尋得心靈力量。成年後選擇皈依佛教,剛開始擔任慈濟志工,信主的外婆擔心她會出家,常鈴鈴說:「信耶穌、天主、阿彌陀佛都一樣,都是要我們做好人。」

風災時,外婆拿到志工送來的白米、蔬菜與饅頭等,一直「耿耿於懷」,只要遇到慈濟人,她便會緊握對方雙手,以眼神與生硬國語表達感恩。現在她對常鈴鈴說:「有空,要多去做慈濟。」外婆知道志工都是好人,所做的都是助人善事,因此要外孫女多跟著學習。



下山還住不到三天,母親已吵著想回那羅部落;習慣山上的空氣清新,都市的塵囂令她很不適應,況且農地、豬鴨等都在山上,所有美好記憶也在山上。

母親說,民國五十二年「葛樂禮」颱風來襲時,她才十三歲,記憶中一樣有直升機空投物資,一樣得排隊領取白米、奶粉等,但部落所受創傷,卻也沒像艾利颱風這麼嚴重。

常鈴鈴帶著母親回到部落。原本的青綠梯田,如今為碎石河床所取代;在柔腸寸斷間,也有零星小店重新開張,象徵著生機漸漸恢復……

未來是否遷村仍充滿變數,許多族人也不知何去何從,而這陣子常鈴鈴總想起一段泰雅古訓:「祖先為我們領路,拄著拐杖徐徐前去。感恩祖先留下的古訓,我們要傳承這生命的規範,我們不要去樹敵,我們要和諧相處。泰雅啊泰雅,我們要和平相處在這塊土地上。」

▲特別報導

惡水隆隆,有溫柔呼喚

◎攝影/顏霖沼

【關懷艾利風災.台北縣】

八月二十五日凌晨,
台北縣三重、新莊市大淹水,
馬路瞬間成了大河,
濁濁黃流不知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夾道招牌寧靜無光,像嚇傻的孩子……
橡皮艇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
送餐、勘災慰問,傳遞及時的關懷。
水退後,清掃的志工群中,
有三年前納莉風災基隆受災民眾,
懷著回饋心情來參與……

【我家在這裏】

◎撰文/賴怡伶

當濁水退去,三重人重新面對家園。災後翌日,志工陪著爺爺回到靠近堤防的居所,卻發現家門被深至小腿肚的淤泥卡住,推不開了。

附近的同安東街,狹窄的路面上湧滿自巷裏街裏清理出來的家具與物品,全都是同一種泥土色。土色蔓延到路上,濕黏細滑的黏土咬成車痕與鞋印,乾了就是揚起的煙塵。「自從堤防建好後,三十多年沒有淹水了。這次卻這麼嚴重……」老居民無奈地說著。



八月二十五日凌晨,洪水侵襲了北縣三重市近三分之一街道,淹水高度從十幾公分到兩公尺不等,

讓三重人度過了最漫長的一天。上午起,慈濟志工開著環保車到來,給斷水斷電、受困大水的居民送上熱便當。

轉過交通管制的義消區塊後,車往黃泥水裏開,插在車上的慈濟會旗颼颼地飄動著,身穿薄雨衣、站立車上的志工表情肅穆。車難行,人下來踩在深至小腿肚的濁水中,將便當與飲水搬上紅十字會的橡皮艇,繼續往深處走。

搭上橡皮艇,我面前不是三十米道路,而是漫流的大河;天陰,濁濁黃流不知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夾道招牌寧靜無光,像嚇傻的孩子。紅十字會弟兄拉動引擎鼓鼓,再沒別的聲音了。水面浮著虹般油光,水底下的一切不分貴賤尊卑、載浮載沉緩緩流下,不及駛離的機汽車擱淺水底,露出傾斜的頭首。

人點綴在樓窗、門戶間,看著往來艇筏,背後屋裏黑黝黝的,沒有燈燭光。大膽些的人,在深及腰際的水中兩兩撐傘攙扶行走,行影散落像流中孤舟,聽到艇聲慢慢回頭,目送離去,一逕沉默。有人站天橋上,拿著數位相機,按下快門的閃光刺眼得讓人流淚。


而有些哀傷是流不出淚的。我想起了第一對被消防人員接到收容中心的老夫婦,那位老奶奶跟我說著:「家住在一樓,水從半夜兩、三點時開始淹,心中很怕啊,只得努力將東西往高處搬,但水很快地淹到腰際了;停電的夜裏躲在高

處,聽著外頭不斷的雨聲,心裏更害怕。」疲憊但有耐心的奶奶強調著:「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淹水啊……」坐在一旁的爺爺看著我,連笑都沒有力氣。

橡皮艇轉入巷裏艱難邁進,更多人站在門口,看見慈濟志工帶著便當來了,便擱下舀水杓桶,表情亮起來。

「要怎麼通知同鄰里的人來拿便當啊?」擱下了家戶裏的凌亂無助,他們與志工一同思忖著如何將愛傳出去。



二十六日起,志工帶著應急金來到受災嚴重的巷弄沿家探望。電還沒來,一戶廳堂裏神龕高高凌亂地堆放著,牆上觀音大士垂手斂目,看視著憔悴的屋主。

隔壁鄰居動員了五、六人才撇乾泥,清掃出地磚潔白顏色。志工見到了眼眶濕紅的屋主,送上應急金、深深鞠了躬,住戶們紛紛合手回禮、辛酸地笑了,家裏小狗對陌生訪客友善地猛搖著尾巴。

深入巷內,沿街是拿著水沖洗家具的住戶,其中陳先生家中物品多付諸流水,表情難掩滄桑,但他在普遍無奈與怨懟的情緒中發掘了不同的思維:「責罵與抱怨是最無濟於事的!我們要鄰里互助,才能趕快自水災中復原。」

【便當宅急便】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思晨語

心靈的水土保持

◎證嚴上人

天地有土石流,人心也有土石流--
對人對事充滿「疑」心,
時時感覺被傷害,
動輒與人起摩擦,
怒氣沖天、互不相讓,將引發社會不安。

煩惱就如心靈受災,
要避免心靈災難,就要做好「心靈水土保持」--
摒棄「疑」心,用「愛」對待他人,
凡事善解、包容,
就能避免心靈土石流。

「人心氣候」會影響「天地氣候」,
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感恩與尊重,
自能合成天地間一股平靜的氣流;
人和則氣和,氣和就能天下祥和。

▲社論

來不及了!

山崩地落的那一剎那,許多人剛意識到要逃要跑,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瞬間就被滾滾洪流掩埋。

大雨狂洩,水管裏竟流不出一滴水,因為水庫大量泥沙淤積、原水濁度太高,工程人員日夜處理,有人勞累過度殉職,有人負傷仍撐下去。還是來不及趕上供水承諾的預期啊!

七月敏督利、八月艾利颱風先後來襲,挾帶特大豪雨,台灣中部、北部好幾處都是一夕氾濫成災,不只家園變色,甚且造成天人永隔的悲劇。那一幕幕的悽慘景象我們並不陌生,不斷地重演可給我們什麼教訓?

被土石流吞噬的最後微弱聲音是:來不及了!怎知青蔥秀麗的山林風景,成為嗚咽著輓歌的墓地;怎知雨下那麼大,要躲到那裏呢?

真的是來不及了!山坡濫伐濫墾,住宅區只重開發,未能保持水土,早已超出土地所能負荷。全球因為溫室效應等因素破壞大自然的運行,氣溫氣流處處反常;但看今年颱風接二連三,台灣如同飄搖的小船,被風雨摧折倒灌便可知:災害已經防不勝防。

這時候我們才深切體會到何謂「居安思危」。我們以為人類可以無止境地追求舒適富裕的生活;我們以為科技萬能,我們可以免於老祖宗常遭遇的生存威脅。我們居安,貪圖享受與便利,未能察覺環境中反撲的危險已然累聚。

看來我們要像原始人一樣,面對天地山川、風雨雷電懷著不可知的敬畏之心。我們雖然知道更多大自然的奧祕,但是更無知於萬物消長的自然變化,更無知於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們應謙虛地與環境眾生共容共存,感恩一食一飲皆來處不易。以這次桃園地區的缺水危機而言,生活造成的種種不便似乎令人難耐,許多人抱怨、動了氣。

證嚴上人則提醒我們:歐美地區稱水為「給水」,亦即水是經過別人的努力給予我們飲用的;日本人則稱為「上水」,表示水很珍貴,兩者都反映飲水思源的感恩心。反觀台灣卻稱水為「自來水」,認為水應該是自動會來,這樣的認知心態應該修正,我們也該為過去形成的浪費懺悔。

這次的救災行動中,慈濟志工行過滿目瘡痍的大地,慰撫傷痛驚惶的受災戶,協助清理淤泥垃圾,深切感覺到再不謙卑戒慎地自律,有一天,一切真的是都來不及了!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泥巴的洗禮

我是高中學生,艾利風災後,從報紙、電視上看到一些悲慘報導,感嘆一下便忘懷了;直到我從蘆洲到三重幫忙打掃淹水區域,終於親身體會到居民的苦。

一位獨居伯伯的家積了不少淤泥,大家接龍將泡水的報紙、瓶罐、家具……一樣樣搬到路邊丟棄或準備清洗。我的衣服、褲子、鞋子都沾滿了泥巴,「既然髒了,就讓它髒個徹底吧!」有了這個想法後,我更加賣力地打掃。

之後,到另一位慈濟照顧戶的家中幫忙。小小的陋室清掃起來卻非常費力,我拿著鐵鍬努力將泥水掃出,心裏突然升起一種感恩--颱風來的時候,我安心在家睡覺,還抱怨著外面風雨怎麼這麼大;颱風過後,我持續安心過生活,不必為清掃家園而傷神。

工作中,一位住戶大哥哥自告奮勇為我們鏟除乾硬的淤泥;當我們傳著一桶桶泥巴而快沒有力氣時,大哥哥宣布:「這是倒數十桶!」我們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可以休息了,擔心的是那堆淤泥該怎麼辦?而我們又已經盡力了。大哥哥安慰我們這群高中生志工:「沒問題的。你們今天已經夠辛苦,回家去吧。」我心中滿滿感恩,真的很謝謝他們體諒。

一戶接一戶的清掃告一段落,居民謝謝我們來幫忙,讓他們復建的速度加快了!當我走出小巷子,微風拂面而來,再次見到陽光的感覺真好。將手洗乾淨,低頭看了一下衣服,果然整身泥巴!但我的心很愉悅,因為充滿了幸福。

台北 陳盈如

災難磨出的韌性與謙卑

又是颱風夜。一家人平安相聚,我的內心比平常更多了一分感恩,也想起三年前那一張張無奈的臉……

那是納莉颱風過後,我跟著志工到台北東湖災區送便當。走進一條陰暗潮濕又有臭味的巷子裏,居民忙著清洗家具,我雙手送上便當、安慰他們。他們苦笑著說:「去年『象神』才淹過,今年又來『納莉』,我們愈來愈有經驗了!」

來到巷尾,一位年約十六、七歲的大女孩走到我身邊。我問她:「妳需要幾個便當?」她說:「我可不可以只要飲料就好?」看她臉色蒼白,忍不住問她:「妳不餓嗎?」她小聲地說:「不是不餓,是吃不下。」看她手捧著飲料離去的身影,我不禁紅了眼眶。

那一張張苦笑的臉和成堆的污泥垃圾相映,對應出生命的韌性和謙卑。因為韌性,所以接受一再的

橫逆;因為謙卑,所以認命地接受考驗。

在颱風夜裏,許多人上餐館、KTV,真希望大家也能想到這些為生活產生韌性、而後認命的臉。

台北 魏秀珊

刻骨銘心的膚慰

近來閱讀《衲履足跡》,上人憶述九二一震災期間對慈濟人救災動員迅速的感恩之情……我不禁哭了,一來是感動於上人不忍眾生苦的悲念,二來是想起當年我親身遭遇的溫暖小故事。

災變發生後,先生因公職在身不能休假,我帶著兩個半大不小的孩子,與鄰居露宿在空地上,沒有帳棚、沒有睡袋,只能席地就寢。餘震不斷,我數著天上的星星,竟夜難以入眠。

第二天,通訊依然中斷,一位老友竟然想盡了辦法,甚至搭乘記者採訪專機入災區來關心我和家人!驚恐時分與老友相見,剎那竟有恍如隔世之感。即使事隔多年,我依然難以忘懷這分真情關懷,那一種無以為語的感謝和感動,也讓我深切體會到「膚慰」對無助的人有多麼重要。

這些年,受到慈濟書刊的薰陶,無形中改變了人生觀,學習關懷身邊的有緣人,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上人說:「懂得惜福,才會覺得幸福。」幸福是什麼呢?我想,簡單、平凡、平安,就是一種福氣吧!

苗栗 詹素銀

帶著祝福往前行

我是大陸福建同安七中畢業的學生,曾經受到慈濟的資助;也許慈濟的叔叔、伯伯已經忘了我,但您們對我的關心和鼓勵,將是我一生的收穫。

中考過後,我被一所普通高中錄取,但我未能繼續學業,現在已步入打工的行列中。告別美麗的校園,我有身不由己的原因,老師和同學們經常鼓勵我、勸我不要自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怕輸在起點線上,只怕輸在終點線上。」

雖然錯過了太陽,但我不哭泣,否則我將再錯過星星和月亮。現在的工作雖然挺辛苦,但我從不叫累,因為我知道「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我會努力奮鬥來證明我的實力,希望有一天能像慈濟人一樣幫助別人。

慈濟人的話讓我受益匪淺,幫助我懂得「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等做人的道理。因著你們的愛,我會繼續勇敢走下去!

福建 鄭素團

▲無盡藏

凝聚善的「心室」效應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大自然有氣流--
氣流不調,會引發風災水患。
人心也有氣流--
人與人之間以「和」相待,
就能匯聚成一股「祥和之氣」;
若彼此對立、爭執不休,
「怒氣衝天」就會帶來災禍與紛擾。

大自然的「溫室效應」會引發天災,
一如人與人之間的怒氣
會造成惡業的氣流,引發災厄。
如何能讓地球風調雨順?
唯有仰賴人的「心室效應」--
人人匯聚善念、把握分秒行善,
就能締造平安與祥和。

一個月前,艾利颱風重創台灣,新竹五峰鄉、尖石鄉受災嚴重。

土石崩塌掩埋房舍,讓青山綠水的家園瞬間成為廢墟;受災民眾承受著失去至親的切膚之痛,欲哭已無淚,然山林又如此危脆,為防災害再度來襲,不得不撤往山下避難……

天災雖然不可抗拒,但啟動了無數人愛的力量。救難人員不顧辛勞與危險,深入災區救人;各界志工相惜、相愛、相扶助,同舟共濟。

驚世的災難過後,人們應該要有警世的覺悟--從大自然的災變,省思如何調整生活型態與心態,不要再加重大自然的負擔,減少天災的發生。

災禍既然發生,
要合心面對,
以虔誠的心祝福、
以實際行動付出,
用愛接力,
交織出人間菩薩網。

八月二十五凌晨,海水倒灌入新竹南寮,慈濟志工冒著風雨徹夜動員,協助居民疏散到安全的地方,供應睡袋、寢具、餐食等,也發放現金應急;大雨停息後,又幫忙清理整頓家園。

五峰鄉桃山村土場傳出土石崩塌重災,志工分成多組,赴殯儀館與醫院關懷,以及安撫陸續撤下山的五峰鄉與尖石鄉居民。協助他們在收容中心安頓、為他們張羅各種生活必需品;體貼居民離家的不安與驚惶,舉辦愛灑人間,唱歌、帶動手語、引領祈禱,膚慰他們想家的心、思親的悲慟;發現收容中心或學校缺乏水電、照明或傢具,也立即補充、幫忙裝設。

心繫受困山上的居民,中斷的道路開通到那裏,志工關懷的腳步就走到那裏,為他們帶去需要的食糧與飲水。

無論受災民眾從山上遷往何處安置,當地慈濟志工就會趕緊接手關懷--這就是愛的接力,人間菩薩網便是如此重重疊疊、環環相扣編織出來的。

從八月二十五日凌晨迄今,志工們救助的腳步沒有停息;接著還要展開複查,深入瞭解其中窮、病、老、孤個案,給予長期陪伴與生活補助。

舊的災害未了,新的災難又來,九一一水患再度創傷山林。志工們說:「已受災的居民我們要持續陪伴,新一波受災的居民

我們也要及時去付出。」

心靈的創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退的;這片傷心地、傷心人,需要用愛去呵護、用愛去膚慰。這需要人人合心--以虔誠的心祝福、以實際行動付出。

同乘一葉扁舟,
若人人能守好本分、戒慎己行,
船行平穩、得以乘風破浪;
反之若躁動不安,
則人人都有危機。

在美國,超級颶風「查理」八月中旬登陸佛羅里達州,超過兩百萬人緊急疏散;九月十六日,「伊凡」颶風則橫掃濱臨墨西哥灣的東南地區,數百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正在美國進修的大林慈院骨科主任簡瑞騰告訴我,佛羅里達州的土地面積是台灣的好幾倍大,「如果佛羅里達的強烈颶風發生在台灣,人們能疏散到那裏避災?那裏才是安頓的所在?」簡主任的這番話讓我感慨很深。

艾利颱風接近台灣時,雖然方向有點偏北,暴風中心沒有登陸,但暴風掃過北台灣,就釀成山崩和水患災害。試想,如果暴風圈整個籠罩在台灣上空,那該如何是好?

在世界地圖上看,台灣的面積很小,像是汪洋中的一條船,或是水盆裏的一片葉子。所以人們要更提高警覺,戒慎守誠、敬畏大自然,避免天災人禍的發生。

亞洲的颱風和美洲的颶風,都源於夏季海面上對流旺盛;海水蒸發凝結成的「氣流」如果不斷增強、偏向陸地,就會帶來損害。

大自然有「氣流」,人心也有氣流。人與人之間以「和」相待,就能匯聚成一股「祥和之氣」;反之,若彼此對立、爭執不休,「怒氣」衝天,就會帶來災禍與紛擾。

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就像是共乘一艘船,要同舟共濟,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各自坐在那一個位置,都要循規蹈矩,守好做人的本分,才能使船行平穩、乘風破浪。反之,如果遇到風浪,你也喊我也動,那樣亂喊、亂動,就會讓整艘船陷入危險之中。

一念善,就是一分清流,
一舉手一投足,
就可做一件好事;
凝聚善念、發揮善行,

則天下無災,
人人才能安居樂業。

我相信,人的心靈與大自然的氣候能相互感應--只要人人心中有一股清流、有一分敬畏天地的戒慎,真正對大自然生起尊重敬愛之心,就能感得天地平安、風調雨順。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專長於腦神經外科,我曾請教他:在人類腦神經系統研究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效應?林院長表示,現今電腦科技已經研發出能接收腦波訊號,人們只要眨個眼,便能透過視神經傳導、指揮滑鼠。

由此可知,人類身、心、腦的互動效應,的確可以影響外在環境。

人群的聚集會形成「人氣」,心念的匯聚也能化為力量。若人心偏差,人們彼此咒罵,這種聲波效應,會為家庭、社會、國家帶來災難。若人人以「和」相待、用最虔誠的一念善心祈禱,讓一股股清流匯聚,就能產生「福氣」,推開災難的氣流。

大自然的「溫室效應」會引發天災,一如人與人之間,怒氣會造成惡業的氣流,引發災厄。如何推開這股惡業的氣流?唯有仰賴人的「心室效應」--人人匯聚善的心念:互助、互愛、感恩及尊重,就能締造平安與祥和。

一念善就是一分清流,把握住每一個剎那間生起的好念,若社會上好人凝聚得愈多、人心淨化得愈好,「心室效應」就能沖淡「溫室效應」讓天下平安無災、人人安居樂業。

大地承載萬物,是眾生的母親;然而,人們不斷地破壞山林、耗竭資源,讓地球傷痕纍纍,讓大地母親老了、累了、病了、垮了……

不忍地球受毀傷、不忍眾生受災難,人間需要愛的膚慰和具體行動來保護。慈濟志工把握分秒行善、付出得歡喜,並且「活到老、做到老」,已凝聚出一股人間造福的力量。

面對舉世濁浪滔天,光靠慈濟人力量還不夠,應該要推動整個社會人人的思想正確、才能有真正美善的行為。但願,人人把握分分秒秒,發揮善念、持之以恆。請大家多用心!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三日至十九日)

▲主題報導.大愛媽媽

我們的故事正開始

◎編輯部

「在很久很久以前……」
童話故事的開頭,
敘述著遙遠、遙遠的世界,
童心隨著想像馳騁,
美好情節總在心裏回味。

有沒有一個故事,
把真實人生帶進童話王國,
和孩子們一起尋訪
通往溫暖、幸福、
快樂的神祕通道。

有沒有一個故事,
把外面的世界搬進教室裏,

讓孩子知道:
關懷擁抱的雙手可以無限延伸。

現在要說的故事,
是關於一群會說、
而且愛說故事的大人,
拿著神奇魔法棒,
溫柔而用心地,
在孩子心中,
揮出一場自然而微妙的變化……

▲主題報導.大愛媽媽

一句好話,快又有效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同學間起小爭執,老師成了告狀衙門,
一句靜思語,鼓勵他們善解、包容、調整自己、尊重他人,
一句好話,教雙方各讓一步、自省改進。

【吱吱學說話】

麻雀學校正在上課。

「當獵人來的時候,會有什麼聲音?」麻雀老師正起勁地講解著。但愛講話的小麻雀「吱吱」在台下找同學聊天,老師講的內容,她一點也沒聽進去。

「吱吱,你吵得別人不能上課,也不尊重老師,是不禮貌的行為。這次原諒你,若不改進,下次就要戴上『紅領巾』喔!」

麻雀學校有個規定,如果學生話多、不守秩序,就要戴上紅領巾,表示「禁止說話」,一方面讓嘴巴休息,一方面自我反省。

接著,老師說明「如何在公園找麵包屑?」不等老師請學生們發言,吱吱就插嘴說:「上回我去公園,就在一個小男孩旁邊等,結果你知道嗎……」

這下子,所有的小麻雀都覺得吱吱太多嘴了!麻雀老師說:「吱吱沒經過大家同意,也沒有舉手就插嘴,這也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吱吱明天要戴紅領巾,一直戴到放學回家才可以拿下來。」

第二天,吱吱戴上紅領巾,緊閉小嘴。上課時,她發現老師上課內容聽得一清二楚;下課

時,常和她吵架的菲菲和亞亞,也都沒和她吵架。吱吱發現:還是不要太多話,比較不討人厭。

吱吱放學回到家,發現金絲雀一家人來作客。金絲雀妹妹用甜美的聲音問好:「麻雀爸爸、媽媽好!吱吱你回來啦!」麻雀媽媽請她吃東西,她會說:「謝謝您!」

麻雀媽媽剛學會烤水果派,這天特別準備這道點心請大家享用,結果水果派烤得並不成功,看起來塌塌的。正當大家不知說些什麼才好,金絲雀妹妹笑瞇瞇地說:「水果很香、顏色很漂亮,最重要的是,麻雀媽媽為我們忙了一下午,我真的很喜歡吃耶!」話一說完,大家都拍手鼓勵麻雀媽媽。

客人離開了,麻雀爸爸忍不住問吱吱:「你今天喉嚨不舒服嗎?怎麼都不說話呢?」

「話多,不如話少嘛!」吱吱說。

麻雀媽媽說:「沒錯,你平時愛插嘴,說話不看場合和時間,當然少說一點話比較好。但是基本禮貌還是要有,譬如看到客人要問好,『請、謝謝、對不起』也不能少呀!」

麻雀奶奶也說話了:「金絲雀妹妹總是口說好話,你要向她多學習喔!因為話少,不如話好呀!」

哇!原來「說話」是一門大學問呢!吱吱決心要好好學習了!


大愛媽媽蔡瑞玲為嘉義市興嘉國小學生講「吱吱學說話」靜思語故事。她用小麻雀「吱吱」和生活化的劇情,帶入「禮貌」、「守規矩」、「尊重別人」等品德觀念,還有「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這句靜思語。

該校老師賴怡君說,低年級的孩子上課常忍不住愛講話,很需要建立團體生活的常規;自從瑞玲媽媽帶來「吱吱學說話」的故事後,小朋友上課安靜許多,要發言前也懂得先舉手,尊重正在講話的人和想要聽講的人。

「瑞玲媽媽來教靜思語,先讓孩子朗朗上口,建立了待人處世的正確方向後,自然而然會一一實踐。」賴怡君說。

班上的「流行話」

台南縣永康巿崑山國小五年級學生李雅芸,在聽了大愛媽媽李冬梅說的靜思語故事後,在給李冬梅的心得筆記中寫滿自省後的悔悟,不該老是讓媽媽成為受氣包--

「愛心媽媽:

今天學的靜思語是『凡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父母想』。我想到自己改不掉亂發脾氣的習慣,早上找不到聯絡簿時,又跟媽媽發脾氣,都忘記媽媽對我們的付出,我覺得我傷了她的心……」

面對這個有自省能力卻還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李冬梅除了給予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密密麻麻的鼓勵;並在工整的文字旁,加蓋可愛的卡通圖案,上面有「乖寶寶」三個字,強化她的自信--

「寶貝:

還記得『生氣是短暫的發瘋』嗎?壞習慣是可以改的,建議你把靜思語貼在能常看到的地方,像書桌、鉛筆盒、樓梯轉角,提醒自己下定決心要改。如果覺得對不起媽媽,可以寫小紙條向媽媽道歉呀!媽媽一定會很高興的。加油!有進步時,要告訴我喔!」

靜思語,像一面鏡子,不論誰看到了那句好話,在追索意義的同時,不禁也對照著自己的心念與行為;而照見落差的瞬間,就是改變的轉捩點。「靜思語能夠融入生活,它不是紙上談兵的大道理。」李冬梅說。

五年前,李冬梅開始到學校講靜思語故事,這背後有一段故事。

女兒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剛開學,每天放學回家向媽媽訴苦說,坐她隔壁的男生常沒經過她同意,隨手拿走她的橡皮擦、翻開她的書本,有時還會打她。李冬梅猜想,那不過是個好動的男孩罷了!可是天天如此,造成女兒的困擾。

起初她想,就請老師幫女兒換座位吧!但很快想起證嚴上人說過:「用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以媽媽的心去愛別人的孩子。」

「別人的孩子也要愛。如果只是讓女兒換座位,同樣的困擾會降臨在別的孩子身上,不過是把自家的問題丟到別家去而已。」李冬梅決定徵求老師同意,每週利用兩個早晨到女兒班上講「靜思語」故事,引導孩子尊重他人。

經過兩週,很奇妙地,不但女兒與小男孩相安無事,靜思語還成為班上的「流行話」。

以前同學間常有小爭執,你一言我一句,老師成了告狀衙門;聽了靜思語,同學吵嘴時,會有人提醒:「要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

行好事喔!」老師發現,以前垃圾掉在教室沒人撿,後來小朋友不但自動去撿,還對自己的善行加上「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或「甘願做,歡喜受」作註腳。

從「伸手」到「奉上」

許多孩子在家備受呵護,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只要把書讀好,父母別無所求。找得出幾家的孩子會主動倒茶給父母喝?

有鑑於此,大愛媽媽蔡瑞玲除了在班上講靜思語故事,身為茶道老師的她,同時將這項生活藝術帶進校園,歡迎家長一起參加,目的在於教導孩子懂得體貼父母、增進親子互動。

「我本來以為,倒茶這種事,孩子小,還不會。」家長郭曉敏說,孩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大人張羅,她沒想過這些生活能力其實是

可以慢慢教給孩子。那天的茶道課,郭曉敏看著女兒在大愛媽媽的教導下,有模有樣地為她奉茶,她覺得大愛媽媽實在會教孩子!

因為女兒喜歡大愛媽媽,也熟記她所教的靜思語,郭曉敏說,現在女兒講起話來頭頭是道;有一回,她答應女兒的事忘了做到,女兒就說:「我們瑞玲媽媽說,做人要有信用……」教她不得不自我警惕作好身教。

每當蔡瑞玲講完故事,賴怡君一定讓學生把那一天教的靜思語抄寫在聯絡簿上,請他們回家轉述給家長聽;此外,她還鼓勵孩子們把蔡瑞玲贈送的慈濟書刊借回家閱讀,這也增加了親子共讀的機會。

學會「管好自己」

大愛爸爸劉新發,在孩子就讀的台北縣蘆洲市鷺江國小擔任志工已有七、八年了,三年前開始在學校講靜思語故事,他認為,靜思語淺顯易懂,任何人都做得來,尤其小朋友的可塑性更高。

有一天,一位老師來向他求救:「劉爸爸,麻煩你到我們班上來好不好?我那班很難帶,我教了二十幾年的書,還沒有帶過那麼難教的孩子。」

劉新發一走進教室,班上吵得真像菜市場,學生們還會彼此打小報告,說某某人很吵。

劉新發向四周看看,對打小報告的孩子說:「好像是你最吵喔!」

隨即轉身在黑板上寫下「管好自己」四個字;接著和顏悅色地像剝洋蔥一樣,為小朋友分析事理。

「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就不用風紀股長、班長來登記名字;如果大家安靜,也就不會有不服氣吵架的情形,也不會被導護老師登記為秩序最差的班級了,對不對?」

劉新發講了兩個星期的靜思語故事後,老師又來找他,好奇地問:「劉爸爸,我們一連兩週都拿到秩序第一名,你是用什麼祕方?怎麼效果那麼好!」劉新發說:「沒有呀!我只是引導小朋友如何管理自己。」

劉新發還教這一班小朋友養成習慣,把座位周遭一公尺內的垃圾撿乾淨,結果大家都撿到別人的座位去,這又讓他們得到整潔第一名!

「教孩子,要有技巧。」劉新發認為,對孩子講靜思語時,大人若能進一步延伸字面意義,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自尊自重,會比直接說教或管教效果更好。

「小朋友好,我是牛青蛙!」劉新發以名字諧音為自己取了綽號,有他出現的場合氣氛顯得輕鬆,難怪他在學校知名度高,是人氣很旺的「大愛爸爸」呢!

▲主題報導.大愛媽媽

我有好法寶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說故事、布偶劇、繪本小書、唱歌比手語,
孩子被引導著去感受、思考與表達情感,
品德涵養、人文氣質,悄悄建立中……

「什麼是骨髓捐贈?」童話書一翻開,故事躍然紙上--

一位患了白血病的小女孩,因為接受化學治療掉光頭髮,孤單地坐在樹下數花瓣。

一位小男孩過來跟她作朋友,兩個小孩談著「生」與「死」的話題。

雖然不確知女孩能否康復,男孩依然給予祝福,並期待有一天她再回到兩人相遇的這一棵樹下……

「我們為什麼要關懷獨居老人?」

台南大愛媽媽游孟雅請小朋友閉上眼,從老人的外表特徵、行動能力各方面,回想曾經接觸或看過的老人家,然後用文字和圖畫把他們的形象、生活記錄下來。

有的人想到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鄰居……有的孩子只有奶奶或爺爺,他們有的住在鄉下,也有三代同堂,描述的細節包括老人的生活起居。孩子們的觀察頗細微。

一位小女孩記錄著她的爺爺本來一個人住在鄉下,後來得了癌症,有一陣子搬來跟他們住。小女孩和妹妹起先擔心爺爺的癌症會「傳染」,所以總是躲得遠遠的……從陌生到關心,直到爺爺往生之後對他的懷念……

游孟雅指導小朋友製作這本小書,且透過家長的協助完成,不也是一段家族歷史?

游孟雅信手拈來都是「故

事」,她的聲音、眼神和表情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可是,正當孩子聽得津津有味,她卻不急著把故事說完,她會適時停頓,拋出問題,邀孩子一起「體驗」、「想像」或稍微測驗一下他們的「常識」,探索故事的進展。

怎麼「想」,比較重要

「停頓,是讓孩子思考。」游

孟雅說,大人不是把知識性的東西滿滿地塞給孩子,而要刺激他們思考,讓他們將所聽到的事與自身經驗作連結,引導他們從故事中發掘問題,並且勇於表達。如此一來,聽到的東西才可能內化成為自己的。

游孟雅在搭配靜思語選擇故事題材時,除了慈濟教師聯誼會編輯的「大愛引航」套書,她也蒐集《經典》雜誌、「靜思文化」書籍、《慈濟》月刊故事,以及大愛電視「菩提心要」節目中上人的開示。此外,身為慈濟委員,她也將平日做慈善訪視或環保的經驗加進故事中。

「單親家庭」、「獨居老人」、「九二一大地震」等社會議題,也是慈濟團體長期致力發展的關懷工作,慈濟刊物都曾製作相關專題報導。游孟雅選擇這些主題說故事給小學生聽,會不會太艱澀?

其實不然。游孟雅引用《慈濟》月刊「單親路上」專題講述「單親家庭」話題,報導中真實的故事加深小朋友對單親家庭生活的了解;再搭配一本故事書《手提皮箱的孩子》,內容描述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時得住爸爸或媽媽家。豐富多元的資料,讓即使非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有所體會,對來自單親家庭的同學,也會多一層體諒。

說起九二一大地震的故事,游孟雅的參考書更多了!慈濟刊物有很多關於災情、救災和協助校園重建的溫馨故事。至於地震當時多可怕?繪本裏也有很多圖片加深孩子對災難事件的感受。

透過聽故事,小朋友認識自己以外的世界,也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經驗。游孟雅引導孩子去「感受」、「思考」與「表達情感」,就連一般人認為很難教導的「同理心」,也會油然而生!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付出。其實,大人要先以身作則引導他們。」游孟雅說。

真人實事的啟發力

「原來地球上還有種族歧視的地方;原來地球上有一些國家戰爭不斷;原來地球上有些人為了上學來回要走六個小時;原來地球上有一些人沒有地方住,必須住在火車鐵軌旁,有可能會被火車壓死……地球村裏的每一個人應該都是平等的,我不希望有悲慘的事情發生。」

「影片中看到他們的教室比我們差,每天只有早、晚餐,有的人甚至一餐只有一塊油豆腐可吃。可是他們都很喜歡讀書,不像我們不喜歡讀書。看到他們,我才知道自己好幸福!應該要好好珍惜……」

這是台南崑山國小老師張學禮在讓學生看慈濟在大陸、印尼、南非等地幫助貧民建房、助學的影片後,學生的心得筆記。

「現在的孩子缺乏生活體驗,慈濟的真人實事對他們具有啟發作用。」張學禮謙稱自己不會教靜思語,但看過大愛媽媽如何引導學生

感受別人的故事,因此也試著利用時間播放慈濟的戲劇或報導,讓學生透過影片,看看別人如何過生活。

像他給上一屆畢業生看大愛劇場「牽手人生」,孩子們感動於大陸河南省馬文仲老師不被病魔擊倒,勤學、辦學的毅力,讀書變得勤快多了;這勝過老師和家長的耳提面命。

習以為常的幸福沒有經過比較,就不知珍貴,更別說珍惜了。見學生從別人的故事中變懂事了,張學禮誠邀李冬梅繼續在他帶的這個高年級班講故事,直到他們畢業。他認為:「在孩子上國中前,大愛媽媽多給予一些好的影響,以免上國中後,社會環境的誘惑加上課業壓力愈重,人格定型的話,就太慢了!」

從一張圖畫紙開始

這天,卓秀鑾帶來一面鏡子,先請兩位二年級學生體驗一下「如何讓鏡子裏這張臉對你微笑?」接著進入故事主題--快樂森林。

隨著情節發展,卓秀鑾在黑板上張貼她畫的圖,小朋友逐一認出裏面有悶悶不樂的狐狸、樹上有麻雀、樹下站著刺蝟、兔子和威武的獅子……

卓秀鑾很開心,這表示她畫的動物還蠻像的。

卓秀鑾五年前和兒子一起「入學」,到他就讀的小學擔任「說故事媽媽」。從坊間童書繪本講起,四年前接觸靜思語教學,經過「大愛媽媽」、「種子媽媽」培訓課程,她說的故事不僅很有啟發性,講述故事時豐富的聲調、表情、眼神和肢體動作,更緊緊抓住孩子的心。


參加大愛媽媽培訓時,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示範靜思語教學常搭

配圖片,或以電腦列印靜思語文字,讓卓秀鑾很羡慕。她完全不懂構圖、色彩,也沒有描過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帖,要不是想作好大愛媽媽,拿慣鍋鏟、拖把的雙手,也不可能去拿毛筆和蠟筆!

記得第一次畫圖,她準備了一張圖畫紙,呆坐半小時,腦筋一片空白,無從下筆。後來畫上簡單的花草樹木,留白很多,於是繼續想著可以加入的元素,反覆多次才終於畫好。卓秀鑾也參觀書畫展,觀摩別人的作品,以追求進步。

起初作畫必須先描邊再著色,現在已經能夠直接畫上去;色彩從單一進步到使用調色、漸層,也能表現出立體空間和光線。而對照過去和現在所寫的毛筆字,拙巧之間更加明顯了!

「看,牠背上的毛畫好之後,我再用立可白直接點上去,毛變得比較輕,而且有光線透過的感覺。」攤開「快樂森林」故事這三張連續圖畫,卓秀鑾說,她參考繪本和書籍觀察動物的形體、動作和表情,足足花了一個月才完成。用心,增加了她的自信心。

此外,卓秀鑾也請女兒教她操作電腦,記錄活動資料。透過實作累積經驗,卓秀鑾也要套句靜思語得意地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可能!」



▲主題報導.大愛媽媽

被愛,所以勇敢說愛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無論是深深被愛或是長期缺愛的孩子,
他們都有一顆渴望被注意、關愛的心,
您感受到了嗎?

父母對子女的管教無非出自關愛,但作法若只是「比較」和「要求」,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無論孩子在他們的父母或師長眼中評價如何,大愛媽媽、大愛爸爸對待孩子的態度只有愛與接納,從不索求,這讓孩子願意與他們愈走愈近。

大愛媽媽卓秀鑾忘不了三年前那個常來到她面前說「劉媽媽,我有乖!」的小男孩--

劉媽媽,我有乖!

那時,她在一個三年級班上帶小朋友玩「優點轟炸」遊戲,培養孩子發掘並欣賞別人的優點。當她請被抽中號碼的「最佳主角」上台時,台下同學不約而同發出一聲長長的「喔……」

男孩站在講台面對同學,神情顯得毫無自信。其他孩子起先沉默,不多久此起彼落所放送的並非優點,而是引述級任老師的權威觀點--「我們老師說,他……」頓時,男孩全身被貼滿「壞孩子」的標籤。

男孩自始至終低著頭,當同學最後留下「他沒有優點,講缺點比較快啦!」的公審結論,他的肩膀垂了下來。

卓秀鑾蹲下身子搭緊他的肩膀,告訴大家她平日的觀察:「劉媽媽發現,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聽故事的時候最專心。」

「老師上課時,你也要這樣專

心,要加油喔!下星期劉媽媽要聽你的好消息。」卓秀鑾拍拍男孩肩膀,又捏捏他的小手,當作兩人之間的約定。

在那之後的幾個月,只要卓秀鑾到學校講故事或參加說故事媽媽研習,男孩總在下課時間來到她會路過的樓梯口等候,只為跟她說一句:「劉媽媽,我有乖!」

「上人說,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鼓勵,他們就會愈來愈好。」卓秀鑾認為,放大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擁有榮譽感、自尊心,他們就會表現出善良美好的一面。

謝謝您,我愛您

社會與家庭結構在改變,很多孩子生長在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中,缺乏父母的疼愛與陪伴;大愛媽媽、大愛爸爸的出現,無形中填補了孩子情感的欠缺。

嘉義大愛媽媽邱長梅發現,有幾位好動或家庭功能較弱的孩子,聽故事特別專心,而且將活動內容記得很清楚。「他們在家,或許爸媽不會說故事,也有的在課業上表現並不出色;每當他們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時,往往就會被說成是在搗蛋,而不受人歡迎。」

但是大愛媽媽的愛,不帶成見。從事教職的邱長梅平日就喜歡抱抱學生,她的擁抱非關成績好壞或者表現乖不乖;她認為,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她更加心疼,她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

孝順,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每當卓秀鑾以此為主題說靜思語故事時,不免聽見有孩子相互透露某人「沒有媽媽!」或某某人「沒有爸爸了!」

卓秀鑾適時開導孩子們,即使父母不能在身邊,平日照顧他們的

人,不論是爺爺、奶奶或伯父、阿姨,其實也等同「父母」,要對他們感恩與孝順。

也有寄人籬下的孩子私下吐露遭親人責備或打罵,卓秀鑾安慰他們要聽大人的話,回到家可以主動幫忙做事,甚至勇敢地向主要照顧者說聲:「我愛你!」事後聽孩子說,他們得到的回應是大人溫和的一句:「以後要乖啦!」

台南縣關廟鄉深坑國小總務主任廖愛甘表示,校內學生家庭有五分之一的比例是單親、隔代教養,或是父親與孩子年紀相差四十歲以上,加上現今父母生育子女數目少,孩子備受寵愛,學生生活常規不易建立;然而,大愛媽媽才在學校講故事一學期,就已經聽見級任老師反應孩子有了改變,特別是家庭破碎的孩子更容易流露情感,常與大愛媽媽分享生活點滴。



童話書裏有位花婆婆,不只在自家花園裏種花,還隨處撒種;當春天來臨時,讓開滿花朵的世界變得繽紛無比!

放大心量愛天下的孩子,大愛媽媽、大愛爸爸對於教育問題,大概都像這般殷切。

李冬梅說,靜思語故事是很好的道德教材,她期許在更多孩子心田播種,但不急著看它開花結果,只要孩子喜歡,有朝一日能在日常生活中活用,就值得了!

【大愛媽媽在我們班】

三十四張純真的臉

◎毛定然(台南縣崑山國小老師)

得知慈濟大愛媽媽將到學校舉辦「愛灑人間」,雖答應讓班上小朋友參加,但心裏仍忐忑--當天自己必須參加教師晨會,小朋友會不會因為我不在場而出狀況?

重回班級,映入眼簾的是無以名狀的震撼與感動--三十四位小朋友在大愛媽媽的引領下,一改平日喧鬧,人人正襟危坐、雙手合十,純真的臉龐流露出虔誠肅穆的神情。在「發願祝福」中,還傳來陣陣的飲泣聲。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不敢相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捫心自問,我做到了嗎?終日汲汲於課業的傳授,對學生品德的陶冶難有著墨;雖深知「孩子不可愛時,正是他需要愛的時候」,但心情總會因一些狀況而煩躁動怒,失去了循循善誘的耐性。

有段話是這麼說的:「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不是移山填海的工作,而是針線密縫刺繡;不是金玉良言的標語,而是苦口婆心的叮嚀;不是在學生腦海中遺留僵化的教條,而是在學生心靈上點燃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大愛媽媽透過潛移默化傳遞愛的種子,如春風般和煦的面容,激發了孩子們良善的本能。身為教師的我,要學習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感謝孩子們,雖然我常是疾言厲色,但他們依然不吝給予我讚美;感謝大愛媽媽讓我省思自己所學不足,找出動力重新出發;也感謝你們不求回報的付出,為社會增加了可愛的成分。

我調整自己的觀念和作法--不再詛咒四周的黑暗,期許自己成為點燃明燈的人,讓愛的光芒遍灑人間。

優點被放大了

◎林雅雯(嘉義巿民族國小老師)

孩子就像接收器,接收來自社會上四面八方的訊息;因著年齡、心智成熟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對訊息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處理方

式。

媒體新聞把人生百態報導出來,但經常是醜惡面多於善良面,令人憂心忡忡。而大愛媽媽藉由靜思語課程,引導孩子正面思考,在這社會的大染缸中保有純潔的赤子之心。

孩子們在學校最常出現的狀況,莫過於跟同學的相處問題,吵架、爭執、打小報告……因此,我除了與孩子共同回顧靜思語之外,也會給予適度的約束,讓他們學習自制能力、多去看別人的優點,學習讓自己擁有一顆包容寬大的心胸。

孩子們在上了將近一年的靜思語課程後漸有體悟,現在小事情比較不需要老師費心,會主動關心別人、包容同學的小過失。就算只是小小的轉變,卻教人相當感動。

我也不斷檢討改進,並學習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與他們共同成長。

讓品德走在成績之前

◎洪婉莉(嘉義巿育人國小老師)

即使已有十多年教學資歷,但是每次面對新班級、新學生發生的新狀況,還是常讓我手忙腳亂。

現在的孩子非常「聰明」,因為媒體發達、充斥各種資訊,加上孩子的學習年齡普遍提前,課業成績非常好,但是品德素養卻相對顯得薄弱。

學校課程融入不少品德教育,但較無系統,且身為級任老師授課科目繁雜,課堂上無法深入去探究,因此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紛爭,常使我有筋疲力竭之感。幸好有大愛媽媽幫忙,運用有系統且準備充分的教材,讓孩子們擁有完整且深入的品德學習。

孩子浮動的心,在靜思語教化下慢慢沉靜下來,雖然還是會有一些紛爭,但是次數減少許多。平時愛搗蛋的孩子,現在變得樂意去幫助別人;脾氣較易怒的孩子,也學會欣然接受同學的道歉、體諒別人的無心之過;一個個小頑皮,也可以像紳士般彬彬有禮,引用靜思語與同學相互勉勵……

這一切,都要謝謝大愛媽媽辛苦及用心的付出,啟發孩子心中的愛與智慧。

▲主題報導.大愛媽媽

易子而教得智慧

◎撰文/徐錫滿 攝影/林炎煌

他們是一群志同道合、彼此學習激勵的良師益友,
當擴大愛的範圍--不只愛自己的孩子也愛別人的孩子,
所得到的回饋更多、肯定也愈多;
他們開闊了人生的視野,也改善了親子關係與家庭氛氣。

學生們前腳才踏入校園,大愛媽媽後腳便跟著進來,如陽光般的笑容閃亮著晨光時間。

無論在大愛媽媽成長班,或到學校與孩子互動,讓這些原本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們,多了學習的機會與發揮的舞台;更結交了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好伙伴--退休的老師可以傳授教學經驗;人生閱歷豐富的阿嬤可以解惑;溫柔的姊妹們相依相伴、分享心事……

陽光照進心門,好溫暖

鄭娟婷還記得第一次站上教室講台,拿著「大愛引航」教材,用微微顫抖的聲音念故事給孩子們聽,「我很緊張,但我告訴自己已經成功邁出第一步。」第二週,鄭娟婷和孩子們拉近了距離,走下講台、侃侃而談。

二十三歲那年,師專外語系畢業、擔任英文祕書的鄭娟婷,從大陸陝西嫁來台灣,婚後三個多月懷孕。離鄉背井、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經歷一連串的生命變化、角色轉換,她在茫然中摸索,壓力大到常覺得喘不過氣來。她懊惱著--我為什麼要嫁來台灣?為什麼我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鄭娟婷感覺快要崩潰,做家事時吹毛求疵,一遇不順心的事就大發脾氣,無法自制;有一次孩子哭鬧不停,她甚至跪在地上求孩子不要再吵了!頓時「乾脆去死」的念頭一飛而過……

一天,她無意間轉到大愛台,上人的開示及慈濟志工分享的點點滴滴吸引了她。「印象最深刻的

是,有一天聽到一位志工說:看到上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一樣。剎那間,我不再孤單,因為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感覺未來充滿希望。」

認識慈濟後,她很快就加入大愛媽媽研習課程,「第一次到慈濟台中分會上課,我好歡喜,覺得自己好像重新活過來,就像陽光照進了心門。」鄭娟婷上了兩次課程後,向小學一年級女兒的老師自我推薦到班上講靜思語故事。

「每週五,我到台中分會參加大愛媽媽研習,週二再回到班級現學現賣。」這一路走來,她感覺收穫最大的是自己,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到成果--有一回她心情不好,女兒過來對她說:「媽媽,小事要善解,大事要包容,事事要感恩!」鄭娟婷好感動,心中的不快一掃而空。

「當我生氣,她會說:『媽媽,發脾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喔!你為什麼要發脾氣呢?』」這句在課堂教孩子的靜思語,如今從自己孩子的口中說出來,鄭娟婷覺得不好意思,脾氣也愈磨愈好。

成為大愛媽媽後,家事、生活、孩子的煩惱一樣都沒少,反而更為忙碌;但因為心境一轉,這些不但不再是困擾,反而是甜蜜的負荷,不論做什麼事都覺得很快樂。「現在雖然忙,也會覺得累,但是精神上感到很滿足。」鄭娟婷說,在大愛媽媽成長班,可以讓腳步更穩重、更踏實。

當鄭娟婷到學校講故事時,有時公婆會從南投來台中幫忙照顧孩子,其他大愛媽媽也會幫忙,讓她無後顧之憂。鄭娟婷不曾缺席大愛媽媽課程,這多虧班上的姊妹們來載她;已經嫁來台灣八年,鄭娟婷說:「等我拿到身分證,第一件事就是要學騎機車、考駕照!」

雖然在台灣沒有親朋好友,鄭娟婷成為大愛媽媽後,「走在路上,我不再感到陌生無助與孤單!不論在校園內外,孩子們媽媽長、媽媽短的問候,令我好欣慰喔!」

從大陸到台灣,從陌生到熟悉,鄭娟婷不再是那個救助無門、思念家鄉的大陸新娘,而是一個落地生根、充滿愛心的台灣媽媽。

被需要的感覺,好踏實

五十九歲的阿嬤李自桃,在家除了忙家事、看電視外,就是陪放學回來的孫女作功課。一日無意間發現孫女的聯絡簿上寫著「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驚呼:「這句話怎麼那麼好啊!」

這句靜思語把李自桃帶進大愛媽媽成長班。第一次上課就讓她覺得很有意義、很受感動,決定開創人生的另一個春天--乘著自己還有體力時,到孫女的班上作「晨光阿嬤」說靜思語故事。

「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孫子。上課前,我會把故事背得滾瓜爛熟,用字遣詞也變得童言童語,感覺自己一下子變年輕了!孩子們都很喜歡我,很快就跟大家打成一片!」

現在李自桃忙著上課學習、到學校說故事,跑來動去的,身體一下子都活了起來;過去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再作健康檢查後,醫師驚訝地說:「阿嬤!您愈活愈健康了!」

鄰居看她這樣東奔四跑也不免問:「您這樣不會很忙、很累嗎?」李自桃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會覺得忙,也不會覺得累啦!」

「今天我在學校……」回到家,與家人有更多的話題可聊,不再只是柴米油鹽而已;孩子也會聚在客廳裏幫忙製作她隔天上課要用的教具。

「被人需要的感覺,讓我覺得人生還有目標,對生命不再惶恐!」李自桃重燃起對生命的熱情與肯定;誠如第一次上完晨光教學,班上老師佩服地說:「阿嬤,您真的是寶刀未老啊!」

柔化親子關係,好幸福

小學畢業考結束後,王麗萍與兒子約在愛河河畔喝咖啡。

「媽媽以前很兇對不對?」

「以前是,現在不會了。」

「媽媽也許是太愛你了,所以方法不對……」

「以前我都會反抗,我看別人的媽媽都愛護她的孩子,為什麼自己的媽媽要這麼嚴厲對待我?」

「媽媽不會再用分數幫你計分,你自己要注意品行與養成負責任的態度囉!」

清風徐來,母子倆小飲對談,有說有笑。難以想像,她曾經不知道如何教育這個孩子……

「你兒子又搶人家的糖果了!」

「你兒子帶頭違反規定,帶著幾位同學到頂樓玩要!」

「你兒子又……」

王麗萍唯一的兒子,從小就在師長的責難中成長。

幼稚園時,兒子的糖果被同學一搶而空,他不敢跟老師說。有一天他拿了別人一顆糖,卻被老師責罵;王麗萍除了買糖果還人家之外,還當場揍了兒子一頓。

國小一年級時,老師說,不可以到頂樓玩耍,兒子一時好奇跟著同學上樓,老師發現後,唯獨處罰他,其他同學卻無事。王麗萍並沒有給兒子解釋的機會,又是一頓責罰……

「學校有發成績單嗎?」當王麗萍板起面孔,老師明明已經發下成績單了,兒子卻騙說沒有……

媽媽自認對兒子的教育是「對錯、賞罰分明」;事實上,兒子面對的總是嚴厲的眼神、急躁的指責。兒子認為就算說實話也沒人會相信,媽媽更不給機會說,因此他乾脆說謊,對人對事也一再逃避,功課一落千丈,親子關係降到谷底。

王麗萍發覺事情嚴重了。「我請教老師該怎麼帶這個孩子?也給孩子請最好的家教老師。但孩子的轉變有限、令人失望……」

最後,王麗萍選擇改變自己,這個改變來自於參加大愛媽媽研習課程的體會。「當父母懂得欣賞孩子的優點、鼓勵多於指責,自己的思考就不再狹隘,孩子的路也會更為寬廣。」

王麗萍從中獲益良多,而孩子的轉變更多,不再逃避、說謊,成績大有進步,也會貼心幫忙家務。

有一天,王麗萍與兒子分享靜思語教育推廣教材「小草與春風」中的故事時,孩子突然問:「為什麼很多不幸福的家庭都是單親家庭呢?」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