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觀心

開車與學佛

◎慈玫

看多了台北交通的雜亂無章,曾暗暗發誓絕不接受別人的慫恿買車;也因為自認對機械的操作笨拙與排斥,樂得「兩腳清風」而做個瀟灑的都市人。

回花蓮工作以前,有人勸我最好先學會開車,將來才不必為交通問題煩惱。我便像完成一樁功課一樣地考上駕照,隨即買了一輛新車,硬著頭皮上路。

被車駕馭

沒想到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終於發生,「與開車無緣」的話說得太早了。當我第一次笨手笨腳地爬進新車裏時,看著教人眼花的各式開關只覺惶恐,坐在象徵某種權威的駕駛座上只覺得可笑—我是被這陌生的龐然大物駕馭了。

不過,上了路就沒有時間遲疑。第一回上街,因為變換車道時考慮太久,一縮回來差點撞上安全島;第二次上路,憑著「憨膽」送弟媳到桃園機場,看著左右前後大小車子奔駛呼嘯而過,我戰戰兢兢地握緊方向盤,努力把車子維持在左右兩車道白線之間。

那一刻,心中不斷默念觀世音菩薩保佑,也不斷浮起胡適之先生的那句話—「做了過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我的心情雖不似他微近中年的慨嘆,但也頗有「茫茫車海,舉目無親」的感懷。

用心「開」車

也許因為自己的危機意識,我慢慢練就了一種靈敏度,不只是對機械的掌控,還有對心境的關照與調整,我體會到:不是手腳在開車,而是「心」在開車。

開車須用心—-用在交通規則的遵守;用在人車與環境的相容;用在分分秒秒當下的專注。

開車猶如學佛,交通規則只有一套,猶如正道只有一條,毫無妥協的餘地;而方向盤在手,並非天地任遨遊,人畢竟是渺小的,不能忽視周遭環境的變化。

有一次,為了找車位將車開進一條巷弄,後來找不到停車位,只好倒車回頭,可是轉了半天,車頭仍然轉不出去,不覺心生懊惱,腳一鬆,車尾就碰上旁邊的水泥圍牆。真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啊!那一當下的嗔,馬上準確無誤的結一個果,令我啞口無言。

人車一體的釋然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開車不能掉頭,技術即使再好,若心境不能平和,有怨有氣或精神渙散,難保不生意外。過去走過的里程豈能保證未來的路途平安?車禍豈是新手才會發生?開車的用心,須如學佛的持之以恆。

如今,兩個月過去了,我和我的車子已建立親密關係,我也漸漸體會人車一體的快意與釋然。當然,還須提醒自己的是,別太得意忘形,對前方那位慢吞吞騎著單車的阿伯要有耐心,不要按喇叭叫人讓路;還有,就像皮肉難免會擦傷,車身未能永保光鮮完好如初,也是很自然的事,千萬不要執著我相車相,才不會有無盡的煩惱。



▲千江映月

慈濟菩薩訓練場--高雄慈濟人邁向新里程

◎張瓊齡

《高雄分會啟用》之一.慶典

高雄自民國六十年代起,逐漸發展成為南台灣最大的工業都會區。

當地有相當的生活水平,醫療資源早年即可作為台東、屏東等地的後送基地;當地的氣候常暖,向來少受大型天災戕害--這樣的地方,在二十多年前,並不是扶困濟貧的佛教慈濟功德會列為工作重點的所在。

但是,在二十三、四年前,就有慈濟人在高雄產生,他們匯集一些有心人的力量,破除地域的區別,願意把愛心播送到需要溫暖的地方,期望人們及早離苦得樂。

因為想「做好事」

那時候,高雄的慈濟會員,大多沒聽過慈濟,甚至沒去過花蓮,但是,因為他們有心,就能憑著一句「要不要做好事?」的邀約,從慈濟委員那兒得到進一步瞭解,然後慷慨解囊--儘管,他們也不是怎麼富裕的人家。

後來,慈濟的委員多了,熱心提報個案的會員也多了,才漸漸教人發覺到:原來,高雄並非沒有貧病苦難眾生,只是他們大多隱藏在陰暗角落,要燃亮心燈的人才照得見他們的存在。

從前,人們因家貧而困,因身病而苦,因天災而得禍,因人亡而家破;後來,人們因貪求導致心貧境困,因放縱而自造病苦,因罔顧自然而釀成人禍,因不惜福而自毀家園--直到如今,慈濟人做的還是扶困濟難、醫病救命的工作,但事實上卻更近乎於「藉事鍊心」的淨世行動。

二十年發心如初

二十多年來,慈濟在高雄未立道場;二十多年來,高雄慈濟人想尋根探源,必須長路迢迢遠赴花蓮;二十多年來,證嚴上人難得親臨高雄,又總是行程匆匆;二十多年來,集自高雄的善款,總是匯集在整體的善款中,然後,依會員的意願,運用在全省,或者是海外的專門項目裡,並未特意集中於當地--在這樣的地緣、因緣條件下,高雄慈濟人能夠歷二十多年的考驗,越發精進而不退轉,堅定掌握住慈濟精神而不搖擺,誠屬難能可貴。

而今,在歷經年餘奔走籌劃,集高雄當地慈濟榮董、委員、慈誠隊、培訓委員及部分發心人士之淨資,以共同成就的高雄分會落成之際,秉承證嚴上人慈示:「成立分會的用意,在於建立一處常設的菩薩道場,以便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諸方善士,在此互相鼓勵、互相成就,學習互相感恩、善解與包容,化小愛為大愛,以和睦成就如來家業。」全體高雄慈濟人,均有所感--分會得以落成啟用,實為眾人齊心合力的例證;待眾菩薩調整步伐,各就各位,此處即是同步出發的新起點。

▲千江映月

眾人發心,因緣成就

◎馮瓊瑤/張瓊齡

《高雄分會啟用》之二.會址

慈濟理念、慈濟志業在高雄實踐前後已逾二十年,而今,
因緣和合,以聚集慈濟菩薩的道場,正式落成啟用。
這是慈濟志業在高雄紮根的一記里程碑,並將成為
高雄慈濟人齊力邁入新階段的精神堡壘。

去年七月底,完成每月十天「精舍充電之行」的蔡榮東師兄,正欲告假回返,上人突然指示:「回去留意一下,看看是否有合適的據點,可用作高雄慈濟人共修聚集的所在。」

當時的蔡榮東師兄僅是眾多新生代委員中的一員(八十年初授證),並未擔任其他職分,臨時接獲這項關係重大的指示,雖不免誠惶誠恐,但他相信上人的指示必有其根據,於是,從事房地產出身的蔡師兄,在回到高雄之後,即依據多年的經驗,於平日有意無意之間,或明察或暗訪式地物色適當地點。

天時.地利.人和

其實,提起高雄慈濟人尋找分會聚點這件事,由來已久,起碼可追溯到十一、十二年前。

「那時候,師兄師姊們要是發現一處似乎可以運用的場地,便互相走告前往勘視;逢到上人行腳至南部,即迫不及待地引著上人實地察看。」委員組第二組組長陳文全師兄回憶。

然而,許多年來尋找的結果,若非地方太過偏僻、面積不夠寬闊,即是找上軍事用地,或者周邊環境五光十色有失莊嚴;儘管大夥兒找地心切,奈何因緣不具足。

「上人曾經開示過:『分會要成,天時、地利、人和必須具足。』當時,上人要我儘管去找適當的所在,其他的事毋須多加煩惱,但我不免在心中盤算著:要蓋出一間房子,也得先立穩四根柱子,然後再填磚、補水泥,這間房子才會成形。假如,能夠邀集到四位大護法,先將購置分會用地的基金備妥,那麼分會要成就,便指日可待了!」於是,在一邊尋覓場所的同時,具有榮董身分的蔡榮東師兄,除了率先拋磚引玉,也在高雄地區慈濟榮董聯誼會中,尋找有心人士的認同,首先即獲得榮董會召集人杜俊元師兄全力護持的應允,隨後再有榮董顏子傑、林景猷師兄的鼎力配合,當今年三月份分會址擇定時,便由四人發心集資購地。

高雄慈濟人共同發心

「為了不增加護法會的負擔,也希望本地師兄姊都有機會參與建設分會,分會內部的裝潢工程及相關費用,由眾人量力發心。」這項「裝修分會」的募款行動,無默默地在高雄委員、慈誠隊員之間展開,若有見習委員、會員聞訊發心者,亦歡迎隨喜。

一時之間,善款或有百元、千元,或是萬元、百萬元,紛自十方湧進,甚至分會用地原屬建設公司董事長蔡天贊伉儷,亦因此加入慈濟榮董的行列。「如今,在工程大體完成之際,我們發覺善款總額與實際用度約莫相當!」言語之間,榮東師兄頗有不可思議之歎。

設計師義務貢獻所長

在前一階段覓地購地過程,為免於消息走漏導致地價哄抬,也為能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掌握時效,主要由部分相關事業的師兄參與其事;待大事底足,進入內部規畫裝修階段,則需要集思廣益,並從中建立共識,以成就一處符合慈濟精神的共修場所,因此,四月十日成立了專責小組,由第一組委員組長涂茂興師兄任總召集人,委員組十組組長、慈誠隊正副大隊長、活動組長及兩位榮董共十五位成員,代表高雄地區全體慈濟人全權處理。

在遴選室內設計師方面,採取公開甄選方式,讓有心競標的設計師各攜作品,經專責小組研商結果,決議由吳政肱設計取得設計權。

在正式邁入設計階段,為讓吳設計師深刻體認慈濟建築物各具特色的一貫風格,且能符合上人指示「樸素、莊嚴、實用」原則,特由蔡榮東師兄全程發心陪同吳設計赴本會、台北、台中、屏東各分會實地參訪,記取各處之優缺點,根據高雄分會會所之既有空間逐步加以細部規畫。前後歷經三個半月、十三次會議的討論修改,於七月二十二日正式上香開工。

對於這處期盼多年、得之不易的會所,慈濟人心中莫不交纏百般情緒,一方面擁有著裝點自己家般的躍躍欲試,一方面又要考慮能否合乎眾人所需,於是,自開工以來的九十個工

作天裡,舉凡建材的挑選安排、顏色的取決、甚至涉及原設計的反覆修改,無不是關心的範圍;縱然眾人多無專業素養,但憑一念求好心,切吳設計師均歡喜信受建議,末了,並發心捐出設計費,以示護持結緣。

集十方因緣成就菩薩道場

十月下旬,分會內部裝修工作終於在泥水工、水電工、木工師傅密集趕工、緊湊的配合下及時完成,緊接著,向來發心裝置慈濟各志業體及大型活動場地視聽器材的台北視聽組許榮耀師兄,又開始充當起空中飛人,為分會「開眼」(影視系統)「通耳」(音響設備)而連日奔忙。

十月二十五日,在環保組林金貴師姊統籌下,由十組委員派代表分成兩批,輪番在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日將分會上下、內外徹底清潔過;同在這段期間,台北陳禎雄師兄則赴基隆將預訂安厝高雄分會的釋尊、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三尊法相請至台北分會,並於二十九日在九位師兄姊護送下,抵達高雄分會,由精舍德慈、德融師主持佛相安厝及佛堂布置。

至此,這處歷時年餘、集十方因緣成就的菩薩道場,終於成為慈濟志業在高雄紮根二十餘年的一記里程碑,並將成為高雄慈濟人齊力邁入新階段的精神堡壘。

慈濟高雄分會,位於高雄九如二路一百五十號,在九如二路與龍江街交接口,近高雄火車站後站,取京城建設公司所承建十八層樓建築物當中第三、四層樓。四樓佔地兩百四十七坪,除有音控室一間,全樓層空間設作佛堂兼大型講堂,可納五、六百人同時聚會共修;三樓佔地兩百三十五坪,電梯右側入口接文物流通處、志工服務臺,左側入口接分會辦公室(預計明年五、六月間完成電腦連線後,作為高雄地區善款收繳登錄處),其餘空間平日呈開放狀態,若遇開會之需,可用活動拉門隔開成數個小空間;而逢每月例行對照顧戶發放日時,並用作發放聚集場所;若遇上人南來行腳對眾開示,四樓講堂空間不敷使用時,則此空間約可容納近三百人設席聽講。

最早的時候,高雄委員數目還是個位數的年頭,本沒有聚點的問題,但凡有心想瞭解慈濟的人,有緣遇上那個委員,兩人碰面的所在,當場就是個聚點。幾個委員之間,要討論個案、要互道近情,彼此的住總是來來去去,聚在那一家,那戶也就是聚點。

民國六十五年起,上人開始全省行腳親自帶領委員複查個案之後,自然地,上人所在之處,即是會眾的聚集處,於是,高雄慈濟人有時赴台中,有時得赴屏東,上人在高雄駐錫時,則多在涂茂興師兄或靜傑師姊處聚會。

待委員的數目增長,多到由一組畫分為兩組乃至四組的時候,組長的家就是該組組員的聚點,逢到全體委員每月聚集開會的時候,便是依序輪流到各組組長家裡去。人多了、居住的地方分散了,就開始感覺到聚點有大小、遠近的區別了--有些公寓小客廳,適合坐四、五人的空間,硬是滿滿擁進四、五十人;而委員們或來自左營、楠梓、旗津、小港、鳳山……

民國七十六年,本地委員人數已近八十人(含夫妻檔)。適逢陳利雄師兄剛將住家翻修完成,遂提供住家六樓九十坪空間,作為慈濟人共修聚會之用,稍事紓解昔日「早到的人有座位,晚到的人則擠在樓梯口或坐或立」的景象。

民國八十年,慈濟成員除了委員組七組,慈誠隊四中隊,並逐漸有筆耕隊、慈詠隊等次級團體形成,聚眾集會的機會遠大過從前。此時,又有施清秀師兄在住家重建後,提供四樓一百二十坪空間以資運用。兩處固定的中型場地伴隨著慈濟人的數目增長,進一步發揮了聯誼、凝聚的功能。

時至民國八十三年秋末,慈濟委員連同慈誠隊員總數近千人,委員組已畫分為十組,並從中依功能規劃出十種功能組,另成立了慈育隊、慈青隊、慈詠隊、耕隊、教師聯誼會、兒童合唱團、兒童精進班、榮董聯誼會等八個外圍團體,當地慈濟會員達五、六十萬人之際,始有近五百坪的分會落成於市中心區。

▲千江映月

慈濟這條路,我們這樣一路走來

◎張瓊齡

《高雄分會啟用》之三.會務

「從前,嘉義以南的所在,攏是咱們高雄委員的『管區』。」  

「從前,咱們本會若是在台東發覺到病況特殊的低收入戶,就是送到高雄入院,由咱們高雄委員來發落照顧。」

「從前,咱們高雄的委員只有三四個,絕大多數的人攏不知道『慈濟』,很不容易,那時候的功德金,是從二十、三十元收起,一個月收到幾百塊錢就很了不得。」

「剛開始,咱們在親戚朋友中介紹慈濟,可說是以個人的信用,以人格保證在做慈濟。」

篳路藍縷,奔走救貧
民國五十九年--民國六十八年

高雄第一位委員/涂茂興

最初,是因為自幼喜歡親近佛寺的台南青年涂茂興,在遠赴花蓮服兵役期間,巧遇一位在當地開設文具樂器行的同鄉--慈濟功德會三十位創始會員之一,委員編號00六的李時師姊,經由她的接引,涂茂興見到了在「農場」(當地人稱呼當時的靜思精舍)修行,舉辦救濟工作的年輕比丘尼,感受到一股攝人的氣質以及威儀萬千,就此續上他的慈濟法緣,當時是民國五十九年。

涂師兄於民國六十二年正式出任慈濟委員,偕新婚妻子在高雄,隨緣宣介慈濟。「我較不會說,都是把有心人帶到家裡面,讓師兄和他們談。」懿馨師姊回憶。

廣結善緣/薛月

「屏東圓通寺的見慧師父與我在少女時代是結拜姊妹,有一天,他邀我幫忙招會員,說是要幫助花蓮一位師父做救濟的工作……」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家庭主婦薛月就走出了家庭,先在同學、鄰居、親友之中取得支持,然後,在每個月固定前往收取功德金的過程中,漸漸有人因好奇而詢問,因詢問而加入護持的行列;而世居左營的她,隨著收功德金的因緣,讓她的足跡遍及高雄縣市。「薛月的會員多的是交三十、五十元的,但她收到的會款,可不比人家少哦!」可見她廣結人緣。

勸募不分宗教/靜傑

靜傑師姊隨著夫婿的事業發展,從嘉義先後遷居花蓮、高雄,她的慈濟因緣也要從這段歷程談起。

「民國六十年,我住在花蓮,鄰居一位太太告訴我,『農場』的師父要為颱風災民蓋房子,問我願不願意參加。」她隨喜布施後,便淡忘了此事。不久,她回台中省親,信仰天主教的父親交給她兩千元,要她回花蓮

後把這筆錢給這位發動賑災的師父。之後,她加入慈濟長期會員的行列,也隨緣代收善款,直到民國六十五年,她與夫婿才一起進精舍,首次見到師父。

民國六十七年搬到高雄,初來乍到,不太認得路,出門看個案、收會款,她都是隨身帶地圖,搭計程車找路。天主教家庭出身的靜傑師姊,回憶當年在向同是天主教徒的親友募款時,並未遭遇困難,想是濟貧救難的行動原本超越宗教界限。

民國六十年代的慈濟功德會,在高雄地區的發展屬播種階段,莫說一段大眾不識慈濟,連政民政單位都還不知有慈濟。「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來襲,當時慈濟即是抱持著『直接』的救災原則,然而從公所拿不到名單,於是我們分組挨家挨戶勘災。」

在此之前,慈濟在高雄地區的個案分布較零散,從這次風災急難救助中,布高屏地區發掘出一些日後列為長期照顧的個案,其中又以小港大林埔一帶漁戶普遍受災,為方便案主領取生活津貼起見,獲小港鳳林觀音寺悟文法師慈允,得以借用寺內場地作為每月發放定點;次年,則在市內的提寺菩另設一處定點,從此本地委員輪番在兩寺辦理定期發放。至八十三年六月,小港個案因環境改善,件已逐年大幅減少,遂結束在觀音寺長期的借用場地;在菩提寺的發放工作,也因著本會高雄分會的啟用,而在同年十月告一段落。

在民國六十八年,慈濟呼籲建設醫院以前,會務重盡在慈善,慈濟委員們的歡喜悲愁,全與扶困濟貧有關。

「那時候,我們夫妻倆,小孩一抱、帶著奶粉就上路,半路上孩子餓了,就向沿途住家借開水沖奶粉。」涂師兄說:「當時我一個月薪水五、六千元,單是花在訪貧的車資就有八百多元;尋找一個個案經常都花費很大的工夫,待找到案主,詳細瞭解後,若是發現對方實在不符合濟助的程度時,心中感覺頗為失落,那種心情,和現今惟恐社會資源過分集中,而嚴密把關的感受全然不同。」

早年男眾委員甚少,上人亦不輕易接受皈依,涂師兄永遠記得,自己鍥而不捨地請求了七年,才在民國六十九年獲上人首肯,親自為其皈依並取法號「思毅」;就在那一年年底,上人西來行腳時,他一舉推薦十人出任委員,不僅為當時的高雄委員陣容增添生力軍,隨著這些人的投入,也將當地的慈濟史,帶入另一個階段。

秉持師志,為建院募款
民國六十八年--七十五年

由善門入佛門/陳文全

陳文全師兄是個典型由善門入佛門的例子。

在陳何鎮台師兄的印社裡見到「功德箱」,勾起他過去接受十方襄助完滿慈母後事,曾許下救貧濟困的願望,於是陳文全積極探詢設立「功德箱」的源頭,終於成為涂茂興師兄的太太徐懿馨師姊的會員,並在六十八年於涂府見到上人。

他請回上人甫講解完畢的地藏經錄音帶,用了一整年的時間,用心體會上人開示的要旨,從此,他開始由內自外調整自己,往昔深陷耽溺的娛樂消遣再不能吸引他;平素內向寡言的他,碰見做路邊生意的同行,即邀集他們參與慈濟,開口閉口便是與人分享他自地藏經中吸取的法益。自投入慈濟行列以來,在每個收市返家的午後,他那位於中正四路的住家裡,藉事論法的人們不曾少過。

某年除夕,在菩提寺的冬令發放有幾位人士未來領取,師兄姊們趕緊一一送去。執掌方向盤的陳師兄在竹寺候期間,一邊看顧車子,一邊望著潮來潮往趕辦年貨的人群,心中突然興起奇妙感受--自己絲毫不著急自家年貨未辦,甚至也沒把過年這件事和自己聯想在一起,卻是一心記掛著照顧戶,希望趕快把物資送到他們手上,好安度新年。

在陳師兄所經驗過的事事物物,他總讓自己超越事相,去體受背後的事理,就連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亦能如此,「師兄姊們總是善意關懷著我,但我自己從不感覺自己身體不好;每一回躺下、再起來的時候,我總告訴自己:又過了一關!我讓自己把握當下,不把過去的病拿來自我障礙;該我做的事沒少做,不該我做的事不多做,好好完成本分事,也就是報答眾人對我的恩情。」

繪畫藝術結緣/夏雪幸

「我在民國七十年赴精舍參與冬令發放時,向師父表明願出任委員。由於年少未婚,師父說只能算是半個委員,於是和另一位師姊合收一本勸募簿。」當時的高雄委員十多位,均是夫妻同行,年輕且從事繪畫創作的夏雪幸師姊又因家住旗津,向來是在「邊緣地帶」從事慈濟工作;她記得當年上人僅提醒她--「發心容易,恆心難」。

十多年來,她仍單身,但已不再是半個委員,目前,她正朝向把慈濟精神落實到社區裡,「從前,我只是關起門來,不斷不斷地畫畫,有一天,我想到若是在社區裡授畫,經由這樣的機緣,或許能讓有心人多瞭解慈濟。」於是,她的工作室成為開放的聚點,隨時有人來此尋找支援與關懷,並有會員定期聚集抄經。

夫妻同修/邱國權、林金貴

「在二十八歲認識師父之前,我是個天主教徒。當時我陷溺在丈夫事業不順意志消沉,婚姻亮起紅燈的關卡,覺得自己再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折磨。有一回,我向師父吐露苦水後,他問我家裡有多少人?我說,有先生、孩子與我三人。師父接著說:我一家兩千多人,這些人與我無親、無故、無因、無緣。在那當下,我突然覺得不該再執迷於一家小我的愛恨情仇,當追隨師父的腳步去愛天下人。」

美髮師林金貴原為解決家庭問題而向外求援,而自發下利益眾生的宏願之後,自性逐漸清明而能勉力化解問題,並悉心安排機會讓先生逐步投入慈悲法業。民國七十年起,夫妻二人終於同心為接引更多道侶而奔走。

其先生即高雄地區首任活動組長邱國權,兩人接任委員組長六年期間,帶出委員百餘人,近三、四年間並透過策畫大型講座、茶會、環保活動,帶動屏東里港、高縣旗山、楠梓、岡山、鳳山、小港等區域的人脈。

擅長規畫統籌/陳也春

民國七十四年,因太太孫紫與薛月委員為手帕之交而加入慈濟會員達十餘年的陳也春師兄,終於出任委員。平素沈默寡言但發言即別有見地的陳師兄,於規畫統籌事務方面尤具才能,稍後委員組第四組組長出缺,即由他接任。

民國七十八年,逢護專開學典禮,有感於男眾護法的缺乏,當時,為應典禮幕後工作所需,他特地從高雄招募一車男眾赴花。事後,越發感到慈濟宜建立常備男眾組織的迫切性,即順此構想與台北黃永存師兄等人籌設保全組--即現今慈誠隊之前身,亦可謂原始發起人之一。

民國七十年代前期,慈濟團體上下均承受著自純然的慈善工作中催生出醫療志業的漫漫陣痛期。

「早年為濟貧勸募,有人會說:『高雄的貧戶都救不完了,還救到花蓮去!』到這個階段,為籌募建院基金,又有聲音傳出:『醫院為什麼不蓋在高雄?本地人又享用不到!』」化消凡夫強烈的地域觀念,始終是委員們要時時面對的課題。

這個時期的高雄委員,人數五六十人之間,且多面臨三四十歲家業負擔正重的考驗,所幸,本地委員男眾比例頗高,猶能夫妻同修共同成就志業與家業。

在會務轄域方面,嘉義地區已有台東資深委員思安、靜觀之子王壽榮、嚴玉真伉儷在當地負責;台南方面,則經由陳文全師兄的因緣,接引出黃勝璧師兄等人,已可獨力運作;屏東方面,則有圓通寺諸位師父及陳榮慶師兄等人就近關照,高雄委員始名符其實,以「高雄地區」為專責區域。此時,委員仍屬居住在市區者為多數,會員的分布亦然。

濟貧教富,淨化人心
民國七十六--民國七十九年

浪子回頭/林永祥

做路邊生意,以好賭著稱於同業之間的「塑膠林仔」林永祥師兄,經常巡迴全省賣塑膠用品,花蓮也是他常去的地方,當資深委員邀他回精舍參訪,他總是興趣缺缺,最後才在抱著遊玩度假的心情下,接受了上人的法音洗滌,當下戒除三十多年習性,以五十二歲之齡浪子回頭。

「師父所遇過的『歹子』(浪蕩子),我大概是頭一個吧!」林師兄除了以勇於懺悔過往、發心向善為人津津樂道,他那會員突破萬人的紀錄,恐怕在慈濟史中也是首創。

「我是做路邊生意的,那麼多賭友裡面,就只度了弘都(陳弘都)和阿沛(張金沛)兩人。」林師兄認為,個人的因緣終究有限,若能多推舉有心會員擔任幕後,則隨著幕後的增長,人脈的拓展既廣且深。「在帶領幕後方面,我肯下工夫,手中維持有四梯次人員在培訓。起碼得在我的小組裡待上三年,才有資格出來授證。」年初才出來擔任第九組組長的林永祥師兄,組員全是他一手帶出來的,總共是「七代同堂」!

為了方便組員來家中聚會,林師兄毅然搬離小港,遷到市中心居住,「咱是歹子出身的,做事較阿沙力(乾脆),一想到師父的身體那麼瘦弱,大家辛苦建立的慈濟醫院,我連一粒沙都沒有參與,就覺得自己不能再浪費時間。」

參加慈濟十一年,當委員七年,把生意結束全心做慈濟已四年多,林永祥師兄說:「我沒什麼過人之處,贏在時間比人家多,天天專心在做,除了慈濟,我沒有別的話題可說。」

慈誠大隊長/王榮輝

王榮輝正巧在慈濟醫院啟業當天清晨,因著一張意外的車票獨自來到花蓮。第一次接觸慈濟,到了會場,見到人家在忙,他就很自然地一起動手,走的時候,捐出了出差費,留下地址。一個月後,收到一封參與冬令救濟的邀請函;就那麼湊巧,他在冬令救濟前夕,到台北出差,回程的時候,特地自東部南返,參與了精舍與阿公阿婆大團圓的場面,深受觸動。第三次,又是乘出差的因緣來到了精舍,待要離去時,卻與多年好友顏惠美照面;從此,他成了慈濟委員。

王師兄在民國七十六年出任委員的時候,全省慈濟會員十萬人左右,其中一萬四千人出自高雄。最初,他只有十七個會員,之後,每月成倍數增加,如今,他的會員當中,電信局的同仁佔了百分之四十以上。

民國七十八年籌組男眾保全組織時,王榮輝師兄擔任副大隊長;八十一年度,男眾組織慈誠隊正式授證,逐漸確立起制度,王師兄始出任首任南區大隊長;兩年前,南區慈誠隊(含見習)總數有四百八十位,而今,單高雄一地即有逾四百位的隊員,正式授證者逾兩百位。

全心奉獻/湯吉美

七十九年出任委員的湯吉美師姊,曾經在生死的關卡邊緣奮戰,學佛多年的她原本交代好一切,也將多年的積蓄為先生和自己圓滿慈濟榮董,但她有願--若是安然過關,則餘生全是慈濟志業的。

她活了下來,辭了工作,上人說屏東分會需要人手,於是她去屏東,幾乎天天去;本會總有差事做,她每次回去總待上好些天;高雄開始動員做資源回收的時候,她也在居家附近設了定點;到台中參加榮董會,需要人帶車,她也照辦,那怕自覺不擅言詞,只管找適當的人搭配即是。她的

話總是不多,不太容易知道她到底做了多少事。

大女兒在慈院當護士多年,如今嫁在花蓮;小女兒也如願上了慈濟護專,她總算放了心。

她今後會常常待在高雄分會裡,繼續做她該做的事。

民國七十年代後五年,教育、文化成為志業目標。因著醫療志業走過斑斑血淚從絕處覓出生路,終能發揮救人活命的功能,以及長期不輟的慈善志業所延展「濟貧教富」的實質顯現,使得慈濟一經媒體批露,便教社會大眾視為濁世中的明燈,會員驟然暴增。民國七十六年慈院啟業滿一年,始有十萬會員;至七十九年,護持者已破百萬人。於七十九年起,證嚴上人開始應公益團體及官方邀請,展開全省性對外大型演講。

這段時期,高雄委員由四組擴編為七組,在各個組長不同風格的帶領下,委員們也在與日擴增的慈濟事務裡,找尋適合自己的著力點。各組之中,以陳文全師兄所帶領的第二組,以及邱國權師兄的第六組,致力於新委員的養成,並於數年後的擴編分組,由這兩組各分撥出第十組及第八、第九組。

「高雄地區最早辦慈濟茶、慈濟飯活動的是陳文全師兄,後來因故停辦,第六組卻是吸收了這個構想,辦得有聲有色。」邱國權師兄接任組長時,心中只有一個想法:要把小組帶動起來,成為高雄地區整體會務躍升的力量。於是,對內,他致力於凝聚委員,對外,則勇於朝偏遠鄉鎮開發,早在六年前,已遠征屏東里港、高雄縣岡山、旗山等地開茶會,可謂今日「文化下鄉」活動之先驅。

然而,地緣、因緣使然,上人到高雄行腳的次數,依舊是屈指可數,會員回花蓮參訪的行動,不僅不能偏廢,還必須更有規畫地執行。此外,委員們也感受到主動回花蓮充電,才是扭轉因緣的轉機,於是,有些人藉著回慈院當志工,回本會幫忙,親自回本會繳簿子,擔任懿德媽媽等機會,化被動為主動,以長養慧命。

尊重生命,全球齊步
民國八十年--民國八十三年

新生代組長/蔡榮東

「從事建築業多年,在錢財流轉之間,總感覺賺到的錢並不屬於我。也曾經失敗過;在失敗的谷底,我立過誓願,假如有朝東山再起,便要將賺來的錢回饋善業。」於八十年初出任委員的蔡榮東師兄,是繼林永祥師兄之後,又一位會員超過萬人的委員,並且是在他出任委員後一年左右即達成。

蔡師兄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從一名基層的新生代委員,成為委員組長。之前,他擔任慈誠隊副中隊長,得以緊緊掌握志業脈動,各方面均衡發展無偏廢,主要是能夠在關鍵處多用心,把許多人都知曉、也都在運用的老辦法施展得淋漓盡致。「做慈濟不能怕麻煩,我堅持每月親自拜訪會員收會款,同時把最新消息清楚告知。」因而,他的會員對慈濟基本精神多

能掌握。

自出任委員起,蔡師兄伉儷即把各自的工作告一段落,全心投入志業,每月必有十天相偕回精舍充電,八十年底在自家一樓設文物流通處,每月有一萬五千本慈濟月刊在此流通;自八十一年起,每月帶會員回花蓮參訪,也常義務幫其他組或有心瞭解慈濟的單位帶車,於是有人笑稱蔡師兄是「綜合組」。「我總是避開發放、聯誼會、特殊慶典等時段,特意安排在平日回去參訪,如此能夠讓會員很清靜、很詳細地聆聽、感受。」

然而,在十月十六日慈濟醫學院開學那天,以帶車鞏固會員的蔡師兄,卻只帶了兩部車,且全是委員、培訓委員,並聲明皆不帶小孩。「七十五年慈院啟業,七十八年護專開學,這兩場盛會我來不及參與,甚為遺憾,怎能讓我的組員們重蹈覆轍呢?而委員、培訓委員平日為志業奔走,回花蓮也都要照顧會員,自身不及去多吸收、多感受,這一次,就是要讓他們好好地體認一番。」

甫於年初接任第十組組長,組員大多是最資淺的新委員,蔡師兄一上任便一一到府拜訪,「要讓大家有發表的機會,在組裏面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討論;倘若我有不周全的地方,當眾道歉亦無妨。」蔡師兄說,做任何事,都把著眼點放在整個慈濟團體,不是為個人,便無得失心。

蔡師兄除了擅於接引會員,他也樂意舉用人才、培植新委,他培訓的委員當中也有不少人發心做榮董,「推舉新委,我首重時間與慈濟理念,兩者必須兼具,才能言及授證。」

蔡師兄做慈濟的心態,就是以身作則,在時間、用心度以及布施喜捨方面,都以誠、正,抱持歡喜心、無所求地做,全力以赴,就對了。

進入八十年代的慈濟功德會,四大志業並立發展的目標已眾所周知,各縣市分會、聯絡處漸次成立,海內各地委員們除了在地方上從深度、廣度方面加以耕耘外,並經由大型活動,增進各地彼此間的交流、互動與合作以統一整體形象,亦是明顯趨勢。

八十年夏,上人宣布全體總動員大陸救災,高雄委員走上街頭修行,呼籲救災,舉辦義賣。

八十一年八月起,高雄慈濟人配合上人呼籲,全面推動資源回收。

同年秋冬之交,高雄榮董聯誼會成立,由電子工程博士杜俊元師兄任

召集人,將本地慈濟人成員層面,往另一方向拓廣。

八十二年度,慈濟國際救災工作進一步展開,除了原有的濟貧、建設基金,高雄委員們亦配合本會步調,為籌募國際急難基金奔走。

同年十月,慈濟承辦台灣地區骨隨捐贈資料中心,高雄委員在年底的「尊重生命,全球齊步走」義賣會上,宣導骨髓捐贈觀念。

八十三年元月,高雄地區首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中,共獲3334人響應。當地委員林榮宗醫師支援南部地區各場捐贈宣導會的說明工作。八月,第二次捐髓驗血活動2444人響應。

三月起,高雄委員陳神發中醫師,於每月澎湖發放日為照顧戶義診。

五月間,本地委員負責慰訪「華航名古屋空難」高雄地區罹難者家屬近二十戶。

八、九月份,投入道格等連續颱風襲擊高雄地區的緊急救災、發放、慰問工作。十月下旬,為岡山、路竹鄉道路風災全倒戶建屋完成。

十月三十一日,高雄分會正式啟用。十一月一日,在分會辦理發放,上人首次對本地長期照顧戶開示。

「帶車」經驗

◎編輯部

無論是那個年代進入慈濟的高雄委員,在回溯個人的慈濟史,都會述及「帶車」(帶會員回花蓮參訪)這一個環節,顯然地,這是身為高雄委員的必要經驗。

而在不同的年代裡,迥異的社會環境下,各人帶起車來,當然是別有滋味。

讓會員實地瞭解

薛月師姊推想自己恐怕是高雄頭一個帶遊覽車回去的委員。那是民國六十二年,她特地安排發心支持慈濟達兩年的會員,前去看看那個他們從未親眼見到,就肯贊助的功德會。

涂茂興師兄經常和幾位特別有心的會員聊慈濟聊到深更半夜,然後在最興頭的時候,提議連夜趕去花蓮;幾個人花半小時理妥行囊,就立即出發,到花蓮正好天亮。

早年遊覽車車資不低,司機的素質又難要求,涂師兄索性去考取了大客車駕照,打算有必要的時候,乾脆自己開遊覽車載會員回去!不過,這張七十一年即考下的駕照至今沒派上用場。「從前路況不佳不說,部分東部公車路和火車路根本就是同一條,坐在車上,眼睛順著鐵軌前進,一路上可說是驚險萬分!」

邱國權、林金貴伉儷帶車已有十年的時間,始終維持在兩、三個月即帶一次的頻率。在諸多的帶車經驗中,以八十年九月二十三日中秋節那天,因遭遇颱風橋樑中斷,當下決定二十六部遊覽車改由北迴路線歷十九小時返回高雄的經驗最殊勝,會員們一方面有面臨生死關

卡之深切感受,一方面在沿途用餐時刻,因享用到慈濟人細心準備的熱便當而感動莫名。「帶車原本就能夠攝受不少人心,這次的特殊經驗,更一舉啟發出小港地區四對夫妻檔加入委員行列。」林金貴師姊說。

坐遊覽車穿越南橫

王榮輝師兄認為,會員既然加入了慈濟,就要瞭解慈濟,因此,他若是帶五部車,總要講五部車的話,從高雄一路講到花蓮,「我有個特點,就是不會暈車。」一般來說,當人們坐車經南橫抵台東就已經覺得吃不消,有豐富帶車經驗的師兄姊,會在容易暈車的路段,安排最動人的現身說法,以轉移注意力。

林永祥師兄當初也是因為跟著遊覽車回精舍參訪,才有機會改寫了自己的後半生,如今,他除了自己帶車有一套,並訓練旗下的子弟兵,在幕後培訓階段,就要學習練就帶車的訣竅。「歷年來,我都會特別為上班族的會員,在春節期間安排三天的尋根之旅,大家圍爐吃素食火鍋,人人倍感溫馨。」

「我所帶的車班,臨下車時,前後門必安排六位女眾師姊站在門口,為老人小孩服務。用餐時,必定是照應會員先入座,工作人員才入席。」進精舍前,則先知會眾人保持肅靜,然後列隊進入,「有一回,帶一千五百人回去,隨後師父出來的時候,笑問我們何時到達的,怎麼他一點也沒察覺?」

林師兄也是每回帶車必「跳車」--輪流到各車現身說法。有兩次,因為車班太多,他也忘了細數車次,而每部車的領隊都以為林師兄在另一部車裡,跳車跳到最後,他竟被放鴿子在半途,連忙搭計程車趕上大家。

南迴鐵路通車縮短距離

八十年底,南迴鐵路通車之後,高雄委員的帶車項目增加了火車一項。音響組的師兄們曾經先行在十節慈濟列車上事先安裝播音設備,然後,主講者只要拿無線電麥克風,邊說話邊從第一節車漫步至第十車廂,如此既聞聲音又見其人。「不過,搭火車回程必須中午就要到車站候車,聽不到上人下午的開示,會員還是寧可搭遊覽車。」林師兄說。

早年參訪精舍的人少,加以路途遙遠,有心人不辭勞頓遠來親近法益,精舍常住總是竭力配合各地委員來接待會員。無奈時空、人力有限,而今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護持的人們也越加增多的情況下,為使參訪者能夠貼切地感受精舍及各建設的平常風貌,不得不約限每月聯誼會各地慈濟列車的數量,並於結夏安居期間停開列車。對於以「帶車」鞏固會員的高雄委員來說,該如何配合這項措施, 又能不影響會員的成長呢?

近三年來,幾乎每月帶會員回去的蔡榮東師兄,就是靠著避開人潮擁擠的時段,經由沿途八小時紮實的介紹,以及臨場清靜平實的感受,讓會員們就此緊緊扣住慈濟的脈動。儘管目前高雄地區每組只分配到一年參加兩次聯誼會各帶六車的限額(明年起更縮減為四車),但因為蔡師兄的帶車計畫並不與之衝突,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即使高雄分會已然成立,畢竟慈濟根源在花蓮,因此,「每個月帶車回去的行動,照樣要持續!」蔡東榮師兄肯定地表示。

▲千江映月

愛的「行動方案」--「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研習會

◎周淑美

十月二十三日在慈濟護專舉行的慈濟人文教育實踐研習會,
是首次聚集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以及大專青年和慈濟委員於一堂,
就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交換經驗,
並邀請學者專家提出講評,共同探討未來方向;
期能結合理論與實務,對目前的教育發展提供助益性的參考。

慈濟自民國五十五年創立迄今,已從慈善救濟工作,推展至醫療、教育、文化志業,其中心理念,在於淨化人心;近年來,更努力深入全省多所中小學、大專院校、社會感化與犯罪矯治機構,輔助兒童和青少年啟發其良善潛能,肯定自己,樂於助人。

箇中方法,包括引用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作為精神與道德的指導方針,帶領學生關懷貧戶或到醫院做志工服務,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與人格養成付出愛心關懷;其中特色,則為注重生活體驗與實踐,以尊重生命的人文教育精神,貫徹慈濟在校園與社會的輔導工作。

「完整的人」的教育

當前國內教育體系偏重實用與功利,忽略了「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慈濟教師聯誼會、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以及許多慈濟委員,希望經由親切自然的接觸,透過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互動方式,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將近三年的用心運作之下,目前已漸次累積相當的經驗與成果。

今年十月二十三日,在慈濟護專舉行的「慈濟人文教育實踐研習會」,是首次聚集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以及大專青年和慈濟委員於一堂,就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交換經驗,並請花蓮師院陳伯璋校長和師範大學洪有義、范德鑫教授,三位學者專家提出講評,共同探討未來方向;期能結合理論與實務,對目前的教育發展提供助益性的參考。

此次研習會的議題有三:

一、中小學「靜思語」教學--即教材教法的編排。二、「青少年行為輔導」--即對青春期孩子日常與差行為輔導。三、「大專生的自我教育」--即大專學生的生命體驗與成熟人格的養成。

《課程內容》

【學生、老師、家長良性互動】

中小學靜思語教學

從事國小教育工作近二十九年的吳秀英師姊,三年前接觸慈濟,即用盡巧思地把慈濟精神帶進家庭,也帶進校園;在善的互動中,使自己和周遭的人同步成長。

細讀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後,吳師姊用心地將它融入教學中,配合生活與倫理課中心德目的實踐規條,每天以一句上人的法語教導學生。她選用故事詮釋語意,學生們都能歡喜接受,並且發表心得,此外,每天還抄記在聯絡簿上;週六時更讓學生畫、寫在加大篇幅的剪貼簿上,並加闢了一欄「親子心靈交流道」,讓家長跟孩子也能用筆談的方式溝通,加強孩子和父母對同一事件的認知。

今年三月,美國加州中文學校校長一行十六人到博愛國小參觀時,無意中走進吳老師的教室,發現這一套「靜思語教學」。經過吳老師的說明後,如獲至寶地邀請她前往美國為中文學校的老師介紹「靜思語教學」。

八月上旬,吳老師和板橋地方法院的觀護人盧蘇偉先生同行,遠赴美國紐約、南加州、北加州三處,參與當地的中文學校聯合教學研討會;在和大家分享靜思語教學心得之後,獲得眾人極大的迴響。

運用靜思語做為輔助教材教學的成效斐然,除了學生的明顯進步之外,更引發家長的熱烈支持、配合,甚至有家長主動到校幫忙吳老師整理教室、助照顧學習緩慢或行為發展有困擾的學生。而家長與家長之間,也在無形中相互包容接納,交換彼此教育子女的心得;如此的持續發展,學生、老師與家長,彼此都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

【為迷途孩子鋪一條路】

青少年行為輔導

盧蘇偉師兄在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擔任少年觀護人已進入第七年,其工作內容及目的,是協助行為偏差的少年革除不良習性,改過向善,重新做人,並輔導他們就學、就業上的困難,以及就醫、就學上的轉介。

觀護工作可說是在彌補犯罪預防及社會福利措施上的疏漏,也是挽救行為偏差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盧師兄表示,若未能做好此一工作,對於社會治安,將造成極大的潛伏危機。「例如一個初次竊盜案的孩子,若是疏忽了輔導其行為,則其成為再犯及成年犯的可能性極高,社會未來為其付出的成本也將難以估計。」因此,觀護工作對於犯罪防治,是花蓮社會成本較少,而易收成效的工作。

八十一年六月,經由長官的認同

和慈濟委員的協助配合下,盧師兄正式推出「以慈濟精神指引迷途孩子」計畫,將慈濟精神和上人法語落實在觀護工作上;從原本約束、管教的層面,演化成提供對方自省自律的空間,並且給予孩子無限量的關愛與信心,進而透過「環境教育」,幫助孩子尋回自性、肯定自我。經由「聽授階段」(安排慈濟人現身說法)、「互動階段」(進行小組座談)和「實踐階段」(前往殘障教養服務),多數的孩子都能有所成長,知所幡悟。

「一個被愛過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去愛人。」盧師兄一再點醒:「這些迷途少年,不是別人家的小孩,是我們社會共同的孩子,他們需要大家的幫助和指導。而我一定會學習證嚴上人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將慈濟清流引入觀護輔導的領域。」

【亮麗青春】

大專學生的自我教育

「生命中所有尊重、愛與關懷的內涵,即是人文。培養人文精神的主要目的.即在謀求人與人間、人與宇宙之間的和諧;並透過人文本身,去思考出生命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建立,以及創造人類彼此平等、相互的尊重。」這是洪素貞老師對「人文」的界定。

洪老師轉任慈濟醫學院主任祕書之前,曾有三年時間專司慈濟護專人文室主任一職,在她看來,慈濟護專作為眾多學校中的一所,最突出與看重的理念,就是人文教育的實踐,希望經由慈濟人文,照亮青年學子生命的方向。

在洪老師周延的籌畫下,研議系列人文教育目標與課程、設置人文專業教室,期使學生們經由生活點滴涵養「全人」教育。護專人文室經過三年的運作推展,明顯可見年輕學子的心靈智慧得到啟發,氣質受到濡染,群倫觀念得以建立,道德人格得以挺立,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健全樹立,凡此種種,在在展現了慈濟人文教育的踐行成果。

「就求學階段與台灣的學制而言,大專學生正是走向獨立思維與人格養成的階段,也因此此階段的人文教育更形重要。」是以洪老師期許:「慈濟護專所提供的教育方式,或可供其它院校做為參考。」

目前擔任全省慈青總幹事的新竹師範學院王佩茹同學表示,參加慈濟活動的大專青年,有些是因宗教信仰而投入;有些是抱著服務人群的理念;有些是想來「看看」頗負盛名的慈濟,是什麼樣的組織;更有些莫名奇妙就被親友帶進來……。而不管是何

種因緣來到慈濟,基本上為自己心靈尋覓一個永恆的目標,是相同的。透過各種慈濟營隊活動和醫院志工服務的參與,直接幫助大專學生從理相(經典)走入事相(生活);慈濟世界可說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它縮短了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並為大家指引出一條正確又光明的人生方向。

證嚴上人時時叮嚀「付出愛心」、「凡事多用心」,看似簡單的字句,卻含義深遠。每個人在這個愛的大團體中,邊做邊體會,因為用心、有愛,使得處在「有稜有角」青少年時代的慈青們,懂得調整自己的心,以適應外在的變化;更學習到人與人相互對待時應有的尊重,及對人事的善解。參與的本身就是收穫,在付出的同時,成己成人。

「藍天般的胸襟,白雲般的作為」是身著藍上衣、白長褲制服慈青們的自我期許、自我祝福,佩茹同學深信,在面對未來更多更大的挑戰,慈青們必定不會在人群事相中迷失自己,而這正是慈濟人文教育帶給他們最大的意義所在。

《專家講評》

「慈濟的人文特色在於『踐行』,是投入全副心力,將慈濟精神的理念,具體地化現在日常生活中形的點點滴滴之中;它無法用學術來分析,以理論去歸納。」是三位學者專家的一致反應,也因此,陳伯璋、洪有義和范德鑫教授謙和地表示,與其說是讓他們做評論,莫如說是由他們和大家分享「聽後心得」和「讀後感」。

紮實的「行動方案」

陳伯璋教授以為,編撰得再好的教科書,仍有其盲點所在,輔助教材絕對是必要且重要的,教育部亦明令此類教材可由教師自行取材,因此,

「好老師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他可能對學子造成終生影響;而所謂人文,即是生命力的表現,靜思語教學活潑生動,蘊含無比豐厚的生命力,它帶給親子之間直接的交融。」

對於吳老師能適切轉化屬於修心養性、意識形態的理念,成為國小低年級學生能知能用的輔助教材,陳教授十分欽佩,更鼓勵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成員們,能依學生的學習階段,設計不同的程度、不同層面的靜思語教學教材,以啟發更多的孩子,協助他們得到更大的成長和發展。

洪有義教授指出,輔導工作做得圓滿與否,與輔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息息相關;能夠具有同理心、幽默、冷靜、客觀性的判斷力和敏銳觀察力的人,將容易促使輔導工作順利進行。而這些特質在盧蘇偉師兄將慈濟精神發揮於觀護工作的過程中,表露無遺。他趣稱盧師兄所提出的講演,其實是一份紮實的「行動方案」。

除了感動於盧師兄化理論為行動的作為,洪教授並就正確的輔導觀念和眾人分享--輔導並非萬能,但求盡力而已;輔導並非立竿見影,可以馬上見效;輔導乃有所為有所不為;輔導,是助人的過程,幫助對方能解決問題只是它的消極面,能夠令對方自我瞭解、悅納自己、肯定自己,才是輔導的積極面。

洪教授認為,慈濟人深具「傳教士」精神,希望能妥善透過各種管道,將慈濟精神由點而面的拓展,延伸到社會各階層,做更快更多的影響;同時,建議盧師兄完整記錄、分析、統計輔導成功的個案,以供更多的團體機構參考運用,以及多從輔導小團體的互動成長著手。最後,他並以「服務別人,成長自己」取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和大家共勉。

良知與大愛的教育

「人文教育,是把人當人看,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點、人格修養

的教育,也就是上人所說的良知、大愛的教育。」「人文精神所代表的,是無私無我的態度,是超越自我、心存他人、關懷別人的情懷。」范德鑫教授表示,要培養一個人能夠對生命抱持正確態度,能相互關懷與尊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慈濟護專的學生得以領享豐碩的人文教育,可說得天獨厚,且有其殊勝因緣可溯:

證嚴上人慈心悲願的感召--上人的聖者風範令人景行行止;而融合上人理念的校園建築,也時時發揮無聲說法的境教功能。

人文室真正發揮了人文教育的功能--在洪老師的用心籌畫下,開授配合慈濟志業與腳印的慈濟人文課程,讓同學們從慈濟世界中,體認感人的故事和真善美的生活題材,進而產生正確的生命態度。

護專校長、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影響--由於師長對慈濟精神的認知,加速了慈濟人文教育的推展和效應。

懿德母姊無私無我、清澈如水的大愛,是活生生人文教育的典範--藉由生活上的關懷與接觸,學生在和懿德母姊的無數對話中,培養出能夠歡喜自在的長情大愛,而藉著假期的家庭聚會與個案訪視,更陶冶了孩子們端莊合宜的優雅氣質。

而在慈濟世界中,人人時時處在相互扮演善知識,這也是豐美護專人文教育的特色之一。

最後,范教授肯定慈濟人文教育的踐行是成功的、方向是正確的,甚且,「這些理念和做法,不只是在大專院校可行,其實它適用於每一個教育階段,也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

源於慈悲喜捨的宗教情懷,證嚴上人的一切理念,無不是人文教育的精神;更彌足珍貴的是,它可以被「做」出來,而且被「看」得到。慈濟人文教育透過有緣人的用心踐行,它,除了是一個意象的名相,更是一種具象的實相!

▲專題報導

喜事--為醫學院與護專慶生

◎陳玉芳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暨慈濟護專五周年校慶聯合慶典》之一

醫學院校徽釋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