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慈悲一切

◎主講/證嚴上人

全球氣候異常、海升陸沈,
水災、旱災、山崩、土石流……
時時可聞,
人禍也沒有停歇,
災禍 其實都是源於人心。

不要以為科技發達,就該盡情享受。
人依賴萬物而生,對一草一木
都要生起一分慈悲心,對人尤然;
人與人之間能合心、互愛,
山河大地就能受到保護,
世間才能獲致和平。



▲社論

心靈無盡藏

從今年新曆年前到舊曆年後,樂透彩券風橫掃全台,常見賣彩券的小鋪前大排長龍,一組組跳動的數字也成為電視上的熱門新聞,攪得無數人心七上八下,每次開獎後,只怕是幾家歡樂千家愁。

人難免有一夜致富的夢想,試試運氣也是中國人流傳已久的民俗心理,但是若放棄了做人的本分,一昧追求虛幻的夢境,不只會招來無端煩惱,也可能連財產生命都賠了進去,新聞報導已出現這樣的悲劇。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彩券中獎的機率很低,即使中了獎,金額也是有限,比起一個人憑自己的勞力心血賺錢,賺生命的踏實感,實在是太有限了。中了大獎是幸、是不幸也未可知,由此升起的各種欲望會不會像無底洞一樣令人反覺苦?

因此,證嚴上人提醒眾人:所謂的「透」,就是「到了極點」,要當心「樂極生悲」。從另一個角度看,「樂透」這個詞是語言的迷障,真正的快樂不是從物質的擁有得來,而須靠心靈的提升才得體會。

「樂透」發燒的現象或可顯示人在追尋希望,求得減輕生活的重擔。這也反映出人生世間總會面對諸多考驗,這的確是個堪忍的娑婆世界。只是一般人習於向外求富足,卻忘了人最大的考驗來自於心,安樂的源泉也來自於心。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中記載,妙音菩薩到娑婆世界禮拜釋迦牟尼佛時,代淨華宿王智佛問候世尊說:「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所言不是世尊的毛病,而是令世尊操勞的眾生的毛病,這些毛病皆直指人心,其中也提及看輕物質利便,才得安樂。

經云:「心如工畫師」,看事情的角度有偏差執著,是人生病起煩惱的重要原因。然而,若能調整念頭,心靈就會變成一座巨大的寶庫,不論身處何種境遇皆歡喜受用。

舉例而言,慈濟有兩萬三千多名環保志工,他們遍布不起眼的角落,撿的是已被丟棄的垃圾,卻能將垃圾變黃金,成為濟貧建設的愛的資金。如今這股資源回收的力量已可惠及大愛電視台,化作繞著地球跑、對治人心的清流。

財富在此是有形或無形?相信投身在環保行列的「草根菩薩」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無形。」回收所得金錢雖可觀,不及每人心中去慳貪傲慢、惜福護生的領會,及少病少煩惱的意外收穫。

有偈語云:「一湖淨水,月霽風輕,本地風光好,園林茂木森,頭頭方便路,山水自清音。」撿破銅爛鐵也能成為回歸本地風光的方便路,看到心靈的無盡藏。不買「樂透」,喜悅自生。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愛在山鄉」回響

上期本刊「愛在山鄉」專題報導刊出後,接到許多讀者來電關心--有人提供物資、金錢援助那羅天主教堂附設托兒所;一位愛好瑪尚那幅「馬到成功」繪畫的讀者,為了買下他的畫,特地提供畫紙請他重畫(因為不忍瑪尚割愛);更多人想要報名加入尖石小組志工,一同來關懷原住民……

這些點點滴滴令我感動、震撼:台灣真是一個充滿愛心、溫暖的土地!謹代姆姆(趙秀容修女)及新竹尖石、五峰鄉的原住民感謝大家的愛心,因為他們真的需要這分關懷。

世代居住深山的他們,物資貧乏、生活困苦,是樂天知足的天性讓他們有如生長在峭壁的野草般,只要有一絲陽光與露水就能成長茁壯,而社會的關心,就如那珍貴的陽光與露水……

《慈濟》月刊編撰 賴麗君

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

我是個基督徒,曾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土耳其地震時,看到慈濟人秉持世界一家的胸懷,伸出援手救助中東回教子民,於是在街頭投下第一份贊助慈濟國際賑災的捐款。

因緣際會,和一位慈濟委員的鄰居一起做社區環保時,開始加入慈濟會員--每個月少數金錢的捐助,幫助九二一重建區的學童。對於上人所說的「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理念深感認同。

只是一分小小的、不會讓人心疼的捐款,卻令我得到意料之外的滿足;當我從鄰人手中拿到《慈濟》月刊,看到那一張張驚惶、不安的臉孔逐現笑顏時,心中的喜樂和安慰不在話下,我常在心裏默禱:「主啊!求您看顧這些重建區的孩子們。」

有一回看《慈濟》月刊,讀到胡光中先生談阿富汗流民時的那種義憤悲憫,又驚覺台灣媒體的不夠宏觀,老隨著美國政府的評斷,對阿富汗的報導不夠公允,尤其是無所依存的阿富汗流民,根本進入不了台灣人向錢看的眼眸中。

三月份《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尋找阿富汗少女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相信更能說服社會大眾對這個苦難國家的認識。「苦難」兩字也曾經在中國人和台灣人身上標示過,而今台灣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而創造經濟奇蹟,大部分的人都有餘力去幫助那些還陷在苦難中國家的子民,不論是天災或人禍所造成的。

因此台灣人不要再自怨自艾,也不要老是要別人來救你,眼光也不要只盯在金錢上,因為就我們的能力範圍所及,應該可以奉獻一些心意,盡我們一點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高雄鳳山 朱惠娟

幸福的汗水

豔陽的好天氣,起了個早,打理好家務,來到慈濟竹南區環保回收點。只見大家笑容可掬,滿心歡喜在做資源回收分類的工作,每位環保志工的肢體動作充滿了節奏感,快速有效率地消化一波又一波來自各方的回收物。

有位志工很客氣地徵詢我,是否可以到別處囤積場幫忙搬卸玻璃瓶?我爽快地答應。資源回收車上載滿一箱箱排列整齊的回收瓶,志工們以接力方式卸下物品。

剛開始覺得挺好玩的,可是卸貨到一半後,已經有些吃不消了。反觀蹲在車上卸貨的志工,汗如黃豆般滾滾流下,卻一點也無疲憊感,真是替自己感到汗顏。

「一支玻璃瓶放在地球某個角落,不去理它,要一千年才會消失;回收一支玻璃瓶,它的價值是四小時電能……」多麼讓人驚訝的一席話。地球只有一個,環保真的要從本身做起,讓我們下一代有個清爽乾淨的空間,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雖然剛接觸慈濟這個團體,竟發覺自己已深深愛上她。空檔時間,我打量身旁的「環保菩薩」,幸福洋溢在他們的臉龐,我品嘗著志工辛苦準備的點心,陣陣的暖流也滑過心頭……感恩有機緣走進這真善美的大家庭。

苗栗 徐惠美

難忘台灣之旅

我是多倫多市瑪格麗特醫院的工作人員,今年元月十一日代表本院病患前往台灣慈濟骨髓資料中心,領取善心人士捐贈的骨髓。這次的取髓和訪問,是我人生難忘的經驗,我要再次感激慈濟的友誼,並致上我真摯的問候。

回來後,我不斷地告訴同事,慈濟是那麼地完好,在慈濟的工作組織裏,充滿了愛和溫暖,我是多麼地幸運和榮幸,能夠遇到那群美好的志工們。

骨髓已平安抵達我工作的醫院,我把您們的祝福卡及慈濟書籍,送交醫師輾轉給病人。

願上帝保佑和祝福那位捐髓者和諸位慈濟人。感謝證嚴法師的教誨和指引,使您們從事一項傑出的搶救生命工作。

我的家人都很喜悅地聆聽我敘說慈濟的一切,並且對於我今生有幸拜見了證嚴法師,和目睹他領導的慈濟所從事的一切志業感到印象深刻。我們祈求神賜福給慈濟志業永恆地成功。祝福您們!

加拿大多倫多 Nazir(楊國梁譯)

皆是好幫手

《慈濟》月刊與《慈濟道侶》是我們海外慈濟委員在說慈濟、道慈濟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幫手,通常我都是月刊中夾帶著道侶一起送給會員。

介紹慈濟志業最新訊息時,道侶可以清楚且容易地抓到重點;月刊的內容除了較感性外,若是想了解整個事件的淵源及細節,比較能提供詳細的資料。

總之,對我而言,兩份刊物缺一不可,都是我在海外介紹慈濟志業時,不可少的好幫手,在此對所有用心的編採工作人員,致上感恩與敬意。

美國華府特區 慈本



▲無盡藏

大愛清流繞全球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每次翻開經典,看到經中讚揚佛菩薩的德行,腦海中就會浮現一群人間活菩薩的身影--那個地方有苦難、那個地方有需要,慈誠菩薩、委員菩薩就會及時現身,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付出。

有位慈濟委員跟我說:「師父!那天迎佛指時,整條街巷擠滿了人,人人都很恭敬,看了實在很感動。後來我們到樂生療養院,跟金阿伯說迎佛指的盛況,金阿伯告訴我們:『其實你們的雙手都是佛指啊!因為你們的雙手都在救人、都在做好事。』」

是啊!身為痲瘋病患的金阿伯多有智慧!佛陀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抱持著「佛心」去救人、做好事的同時,當下就是「佛」了。

生活在地球村,
災難雖在遠方,卻與我們息息相關,
及時伸出援手,
讓天下人人都平安,
才是真正的平安。

印尼在今年元月二十八日起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首都雅加達周邊五個市區,百分之八十都泡在水裏,有些地方甚至淹水達兩、三公尺,一百多人遭大水和土石流吞噬,超過三十三萬人逃到高處避難。

洪水沖走了貧困印尼人的簡便違建屋,許多人無家可歸;即使家園還在的,也得忍受泡水之苦。許多地區積水遲遲未退,水面上漂浮著垃圾與人畜糞便,居民就在這樣的污水中洗碗盤、洗衣服,衛生環境實在堪憂。

許多慈濟人家裏也受災,但是他們不忍貧困民眾受災,於是暫時放下家園,投入救災工作。除了發放食物、飲水、日用品之外,還舉辦義診。

大水中,必須倚賴船隻才可以出入災區;由於慈濟曾在一九九八年底,濟助過三萬八千多戶貧困軍警家庭,因此印尼海軍出動橡皮艇支援,載送慈濟人救災。

三月初,水逐漸消退,為避免天氣放晴後病媒滋生,我叮嚀印尼慈濟人必須趕緊動員,協助軍警、民眾多管齊下救災--抽水、清垃圾、消毒、義診同時進行;而只要當地政府提供土地,我們後續還要為無家可歸的人籌建房屋。

雖然災難發生在印尼,但是我們同住在地球,在同樣的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是生命共同體,應該要相互幫助,及時伸出援手,否則任由病菌發生、任由瘟疫蔓延,屆時就不僅是印尼的問題,而是世界的問題。

地球承載萬物,
萬物卻是破壞地球的元凶。
全球人口愈來愈多,
資源的消耗愈來愈大,
愛大地就要做環保。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說,物理有「成、住、壞、空」四相,地球亦然。

地球承載萬物,很不幸地,萬物卻也是破壞地球的元凶,尤其是人;人心不正,欲念、對立等造成戰禍不斷,再加上天災的破壞,使得地球慢慢崩壞中。佛經裏提到饑饉、瘟疫、戰爭等小三災,就是人們對土地的征服與破壞後,使得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致使地球受毀傷。

近幾年,全球各地天災頻傳,有的是旱災,植物無法生長;有的是大水淹沒作物,沒有收穫;還有因為土地和水受到污染,即使已收割的稻米,也無法食用。

全球氣候失調、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水質污染,都是人們欲望造成的;如果再不好好保護土地、保護心地,地球的毀滅真的會加速。

愛大地就要做環保!全球人口愈來愈多,資源的消耗愈來愈大,為了保護大地,我們要將資源回收再造,不要再向大地挖取資源。

十多年前,我在台中連續演講三天。一大早出門,看到夜市收攤在街上留下大量垃圾。演講結束,看到大家用雙手熱烈鼓掌,我就說:

「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資源回收一來可以再製,減少大地資源的耗竭;再者,回收所得也可以用來濟貧或建設,這就是「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從此,中部慈濟人開始帶動民眾做環保,後來我又一路宣導,從北到南將這個觀念推廣到全省。

那怕是一只鋁罐或一捆舊報紙,
換來的不論是五元或十元,
只要大家用愛合力,
善的清流就能環繞全地球。

長久以來,環保志工的付出讓我非常感恩。每天早餐我都吃得很快,因為我不想錯過大愛電視台六點十五分播出的「草根菩提」。「草根菩提」節目裏,有老菩薩、中年人,有鄉下人、都市人,有一般民眾,也有士農工商……大家都投入做環保。

每個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慈濟的環保日,大家集合在回收點,有人扛著紙板,有的抬著一捆捆的紙,連小小孩子也用塑膠袋裝著養樂多的罐子,一包一包從巷子裏拿出來回收,還有許多志工在騎樓下分類……光看那個畫面就讓我起歡喜心。

我常常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從來不曾見過我,只因聽我說環保的理念,大家就開始做了,這不就是緣嗎?

人類的貪心和毫無節制的欲念,間接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保志工是「呵護大地的菩薩」,發心保護大地。即使用再多言語,也無法表達我對環保志工們的感恩。

要消弭人世間的災難,唯有淨化人心。「家家戶戶做環保,家家戶戶沒煩惱」,社區鄰里藉由做環保,人人相互讚歎,社會就會很祥和。

現在,我要更進一步呼籲:「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電視是當今淨化人心最迅速的媒介,希望大家用愛心回收資源,將資源回收的款項,用來護持大愛電視台;那怕是回收一只鋁罐或是一捆報紙,換得的不論是五元或十元,一點一滴都能贊助;大家用愛合力,讓好的訊息環繞全地球,就能滋潤大地、淨化人心。

社會上,每個人若能落實資源回收,就能使垃圾減量、污染降低,保護山林大地。環境衛生做好,就不用擔心瘟疫等傳染病;氣候穩定,也不用擔心天災、饑荒;培養人人有愛心,就更不用擔心人禍。

所以,除了將環保回收所得護持大愛電視台之外,也請大家呼籲左鄰右舍一起收看大愛電視;希望能帶動人人成為造福的人,人人都是愛人間的菩薩,那麼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了。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九日、十日、十八日)



▲千江映月

用愛譜寫青春

◎企畫、撰文/婁雅君

「當你年輕時,
你帶著青春的歡快,無憂無慮,
將你所有的門全部敞開,
世界隨意出入你的大門……」

在台灣、在許多國家,
就有這樣的一群年輕人,
他們帶著自己的熱情和歡快,
走入一些被人刻意遺忘的角落。

這群穿著藍色上衣、白色長褲的「慈濟青年」,
有的還在就學、有的已步入社會,
十年來,他們將服務的觸角,
延伸至不同的機構、地區,
甚至善用所學,展現對社會的關心。

年輕人付出的只是一分關懷,
然而,在人與人之間流動的,
卻是永不止息的愛……



▲千江映月

生命中的第一次

◎撰文/婁雅君

【用愛譜寫青春.慈濟醫院志工】

一件志工背心,將年輕人帶進了不同的世界;
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思想模式也產生了變化……

產房裏,甫降臨的小生命用力地哭喊,向這個世界宣告自己的到來;急診室外,救護車伴隨著高頻率的警笛聲由遠而近,疾駛的車速和刻不容緩的警笛聲像是與生命拔河;病房內,骨瘦如柴的老人眼神茫然地望著窗外,不知一身病痛何時得以解脫……

「當你正年輕,天地都要驕縱三分!」這句話道出了年輕的無憂與美好;生老病死的課題,對年輕的生命來說,似乎太沈重也太遙遠。

民國七十九年,一群大專生來到了佛教慈濟功德會在花蓮設立的醫院參觀;一趟行程下來,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群志工在醫院各角落為病患服務。

「門診裏,有些病患不識字,需要人引導;急診、加護病房裏焦急的家屬,也要人陪伴;還有住院的病患……」十多年前,志工服務觀念尚不普及,醫院志工顏惠美的一段話,讓當時剛考上研究所的蔡宗宏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學佛與社會服務是可以結合的!」在蔡宗宏的爭取下,第一梯大專青年醫院志工隊於民國八十年六月成行。

十一年來,每年寒暑假,一批批海內外年輕人

放棄休閒玩樂,背起行囊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為期一週的志工……

「很多可能」在此展開

年輕歲月的一段志工經歷,在他們成長的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參加第一梯醫院志工的江淑怡說:「在醫院當志工會有很多的第一次,很多的可能也會在這裏展開。」當年她從沒想到,當志工不但要克服害羞的個性和病患聊天,還要為不認識的人洗頭。

「當跨出第一步時,發現其實並不難,反而有一種喜悅!」她覺得能夠真心為別人做一件不曾做過的事,得到的是一種踏實、歡喜的感覺。

王意雯在病房服務時,一聽到家屬說病患「大便」了,下意識地就想要趕快跑走。

「我只幫小孩換過尿布,從沒幫大人換過,這種事情應該比較適合慈濟委員去做吧……」心中如此盤算之際,腦海突然浮現證嚴上人的話語:「要多用心喔!」王意雯心頭一震:「對啊,我來這裏就是要當志工,雖然覺得很恐怖,還是要去嘗試啊!」

硬著頭皮進去協助護士,難聞的味道讓她想要奪「簾」而出,可是王意雯告訴自己:「不能離開,病人和護士都需要我的協助!」

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就是一種愛人的表現;在王意雯告訴自己不能離開的那一刻,對他人的關懷也同時展現!

蔡宗宏回憶起第一次當志工的經歷--骨科病房裏住著三、四名車禍受傷的病患,面對這幾位「兄弟」味頗重的患者,志工們還是認真地帶動團康。

或許是對這群年輕人感到好奇,也或許為他們的熱情所打動,這幾名患者後來還跟著志工到其他病房關懷病人,與之前的冷眼相待、甚至坐著輪椅在走道上「飆車」的情形大相逕庭。

「在心蓮病房,我遇到過許多生命的勇者,我很感謝他們願意敞開心胸和我們接觸。」對江淑怡來說,每次當志工都有新的課題要學習,如同人生一樣,會一再面臨不同的問題要克服。

近距離體會生命本質

學習付出的同時,他們也從病患身上開始省思周遭的問題。

輕安居,有一群行動不便、失智等需要照護的長者。在和老人家近距離的互動中,年老身軀一個輕微的反應、不經意的行為,就這樣赤裸裸地呈現在洪大鈞眼前,帶給他相當的震撼。

當他千方百計地為一位失智的退休校長餵食,突然,老人一記拳頭朝他頭上打來。洪大鈞剎時愣住,接著是一陣難過--難過的不是自己被打,而是心疼老人的身體已經不能自我控制了。

「我的爸媽老了以後,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曾經洪大鈞

不知孝順為何物,常惹父母傷心,即使母親跪在他面前,他也毫不心軟地以三字經辱罵。在外和別人打架,更是不曾手軟,根本不管對方會不會痛或因而喪命。

「回想以前對生命一點也不重視,別人對我好我不一定知道,但是對我不好我一定強烈反擊;但是在醫院當志工,看到生命可能會一瞬間消失,也可能變得脆弱……」洪大鈞終於了解尊重生命的道理。

張誠翔在服務之前曾思考自己能為病人做什麼?他到了病房,看到一位血癌患者因病受苦的情形,更加疑惑了。

「可是當我坐下來時,這位阿姨竟然對我笑。那時我終於明白:其實只要付出一分愛;幫忙推床、擦背、按摩,這些服務動作最本質的還是那分愛!」

透視無常,學會珍惜

醫院中示現的無常,讓他們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

在病房裏,蔡文惠看到一位阿嬤正在摸自己的腳,於是很自然地上前為阿嬤按摩。閒聊間,阿嬤倔強地告訴她:「我不需要人家來看我!」

病患的反應,讓蔡文惠想起從小將自己帶大的阿嬤。母親往生時,她才國小四年級,小小年紀就得面對這樣的傷痛,蔡文惠選擇了封閉自己;一回家就往房裏鑽,對於同睡一間房的阿嬤視若無睹。

「能夠在有限的生命裏幫助別人,也拉近自己和家人的距

離。」這是蔡文惠的體悟。如今只要一回到家,她就跟小堂弟一樣大喊:「阿嬤,我回來了!」像是為了彌補從前對阿嬤的疏遠。她總是拉著阿嬤的手憐惜地說:「阿嬤,您的手很瘦!」只希望一聲問候的話語、一個親暱的動作,可以讓阿嬤感到親人的關愛。

同樣也在小學失去母親的周良哲,從高雄遠赴基隆求學,讓一向不佳的父子關係雪上加霜,父子倆連話都說不上一句。

在醫院,看到急診室裏的槍傷患者、接受洗腎而瘦弱不堪的病患、放射腫瘤科的患者……周良哲反問自己:「為什麼我可以在外面當志工,卻忽略了最親近的爸爸?」還在花蓮當志工的他立刻拿起電話,第一次對爸爸說:「我愛您!」不但如此,還寫信給爸爸。

「即使我在外面當志工,若失去家庭的話,那也只是個不完全的孩子。」醫院志工見聞,讓周良哲重新思考父子關係,不但珍惜為他人付出的幸福,也更加珍惜父親在身邊的日子。



一件志工背心,將年輕人帶進了一個不同的世界,生、老、病、死走一遭,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思想模式遂產生了變化。當他們再度回到原有的生活環境,會發現所關注的不再只是眼前的升學、課業、感情問題。

誠如蔡宗宏當年爭取到醫院服務的初衷:「希望年輕人能將當志工的感動傳遞給周圍的人,讓他們不只關心自己,也能夠關心別人。」畢竟,醫院志工服務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教育,這是在校園裏學不到的。



▲千江映月

雙手環繞你銀髮的肩

◎撰文/歐君萍

【用愛譜寫青春.關懷痲瘋老人】

輕握著變形的手,和阿公阿嬤們共舞,
年輕的手臂環繞著老邁的雙肩,
老人家輕輕拭去眼角的淚……

心酸是因看見他們大半生都與外界隔絕;
心痛是因看見他們擔心我們會嫌棄害怕;
心疼是因看見他們吃藥如同吃飯習以為常;
心傷是看見他們四肢被病菌侵蝕得變形;
心歡是看見他們被慈青的熱情逗得笑哈哈;
心愉是看見他們度過快樂又熱鬧的午后;
心滿滿則是期許能用自己的幸福化為歡笑填補他們的不幸。

李曉麗用簡短的文字,道出新加坡慈青與「喜樂之家(Singapore Leprosy Relief Association)」長輩們的情誼。

跳躍的音符

簡單而古舊的房舍圍繞著各類花草樹木,在高樓大廈聳立的新加坡,這棟充滿鄉村風味的建築,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這是新加坡唯一的痲瘋病患療養院--喜樂之家。

喜樂之家的長輩,年齡約介於五十歲到八十歲間,縱使身有殘疾,他們還是利用空閒做做手工藝品,貼補生活開銷;有些老人甚至在院區種植花草、果樹,還收養受傷、掉了羽毛的鸚鵡。

這所由新加坡民間組織發起籌建的痲瘋病患收容所,從一九七一年啟用至今,目前有十八名職工負責照料病患的生活起居;當地慈青每個月的探訪,不僅分擔了他們的工作,同時也為阿公阿嬤沉寂的生活帶來朝氣。

「哈囉!哈囉!哈囉!……」二00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六十多位慈青像是跳躍的音符,首次拜訪喜樂之家。

慈青握著阿公阿嬤的手和他們聊天,幫他們按摩,為病院注入一股活力。在歡樂的同時,阿

公阿嬤以萎縮的雙手熱烈鼓掌,臉上的笑容好比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

「平時沒人來,九十位老人的生活在平靜中一天天過去;慈青來了,他們不但開心,也覺得日子不再那麼漫長。」喜樂之家工作人員艾蜜莉(Emily Soong)說。

「希望透過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讓這群被社會遺忘的老人重享天倫之樂。」新加坡慈青訪視組組長黃章威說,當地有多位慈青曾返台參訪過收容痲瘋病患的樂生療養院,這正是他們關懷喜樂之家的原動力。

一段祖孫情

慈青心中有滿滿的愛想要放送,但談起第一次拜訪喜樂之家的心情,或多或少都帶了些膽怯,因此黃章威特地在拜訪前做一次行前叮嚀。

「痲瘋病由病菌感染,患者的五官、手腳皆因病菌侵襲,導致行動不便或手腳殘缺而變形;不過現今醫藥發達,痲瘋病菌已很難透過人與人間的接觸傳染,懇請大家在和長輩互動時要有耐心、更要付出真心。」黃章威的一席話,化解了慈青臨行前的擔憂與掙扎。

「痲瘋病患多遭家人遺棄,他們非常需要社會大眾付出關懷。」曾秋莉一路上叮嚀自己要將他們當成親人,沒想到就在和一位阿嬤閒話家常後,原本沒有兒女的阿嬤突然嚷著要去認一個孩子。

「握著阿公那雙缺了手指的手,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滾落臉龐,那一刻,我真的把他當成是自己的阿公。」邱麗蓮和一位只能說、不能聽的林阿公聊起生活中的一些感想,事後覺得林阿公「關懷」她的似乎更多。

「剛開始對痲瘋病還不是很了解,多少帶有一些疑慮。尤其母親一年前動了大手術,抵抗力很差。我掙扎著要不要和大家去喜樂之家……最後還是被大家的熱情感動。」李曉麗不後悔當初

瞞著家人前往喜樂之家,嘴甜的她哄得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

蘇立穩說,第一次到喜樂之家,以為只不過是要為寂寞的老人帶來歡樂,然而隨著探訪次數的增加,他們的關係從陌生到熟絡,和喜樂之家阿公阿嬤的祖孫情就這樣展開。

輕拭眼角的淚

每個月固定一次的探訪延續著。去年端午節前夕,為了讓長輩們過個溫馨愉快的節日,慈青以一個月的時間進行籌備,從表演人物的造型設計、樂器伴奏,到親手摺蓮花給長輩當禮物。

高齡九十六歲的阿昌伯,患病已經四十五年了,儘管耳朵聽不見,他的心裏卻充滿喧嘩與笑聲。慈青林杏純用紙筆寫下大家要表演的節目內容,他抬起頭,舉起五指不全的手掌,彎著大拇指說:「好感恩!」細細濃濃的鄉音聽不清楚,但圍繞在他身旁的慈青都看到他眼角的淚水。

「嘿咻、嘿咻、嘿咻……」一輛輛輪椅好似賽車般,飛快進入活動會場。雖然四肢被病菌無情地扭曲,卻阻止不了老人家蠢蠢欲動的身子;在慈青的帶動下,隨著健身操扭一扭身子,阿公阿嬤在輪椅上舞出了春天。

即使踩著鐵腳,七十三歲的關老伯也成了舞林高手。「金不笑、銀不笑,三歲小孩哈哈笑!」對老人家而言,物資的供應,遠不如孩子一聲親切的問候和真心相伴。

「慈青孩子『阿公長、阿嬤短』親暱地稱呼我們,前前後後貼心照顧,真的非常窩心!」關伯伯在喜樂之家住了十一年,平日只有老伴和親戚來探望,慈青帶來的熱鬧氣氛和滿室溫馨,就好比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讓他們可以回味好久好久。

慈青輕握著阿公阿嬤變形的

手,和他們共舞,年輕的手臂環繞著老邁的雙肩,老人家在已經不會流淚的眼角輕輕拭去淚渣……

長者的智慧

邱麗蓮說,老人家在自己的天地封閉已久,對人也抱著戒心,因此剛開始難以放開心懷和慈青互動。為了突破老人家的心防,黃章威提議慈青每回探訪都固定關懷同一位長輩,慢慢和他們建立感情。

「一年的交心,讓我從堅毅的林伯伯身上學習很多。手指不全、雙腳截肢的他,依然堅持對藝術的熱誠,從學畫畫到開畫展,甚至作畫義賣籌募殘障基金,林伯伯善用生命與積極生活的態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邱麗蓮說。

「我的祖父母、外公外婆都不在了,所以我把喜樂之家的長輩都當成自己的阿公阿嬤,能有機會付出其實要感恩啊!」林慧珊最喜歡聽一位阿公分享他的人生經驗,最令林慧珊印象深刻的,就是阿公告訴她:「一個人外在的美醜並不重要,只要心地善良就是最美的人。」

林慧珊把阿公這句叮嚀深深刻在心版上,期許自己做個分分秒秒發揮愛心的好孩子。

「感恩自己不但可以福慧雙修,還得到長輩們真切的愛,讓我滿足當孫女的樂趣。」鄭柔妮說,每每要返家總覺得依依不捨,心中滿載一籮筐的喜悅和感恩。

「你緊走!緊走啦!車子是無等人的呀!阿嬤看恁的車開走就進去。」坐在輪椅上的何阿嬤,親切地催促蘇秀妮離去。

「攜著不捨的心情踏上歸途,阿嬤一聲聲催促的話語和關懷的眼神烙在我的心裏;在阿嬤眼中燃開的光彩,那溫柔是暖化我心的陽光,也是督促我為善的動力。」蘇秀妮總嫌相聚時間太短,她感恩阿公阿嬤讓她學會珍惜生命的真諦,更期待以愛的力量,讓喜樂之家多些歡笑和陽光。



▲千江映月

行於一片蒼白叢林

◎撰文/歐君萍

【用愛譜寫青春.陪伴愛滋病患】

穿梭病床間,猶如行走於一片蒼白的叢林中,
無助的眼神代替了言語,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十二月的午后,倚山而建的佛印寺(Wat Phrabahtnamphu)入口處附近兩大片向日葵花海,隨著時節遞嬗而垂下了頭,映入眼簾的不再是記憶中耀眼的金黃,取而代之的是,被烈日烤焦一般的深咖啡色澤,有氣無力地迎風擺盪。

「寺院入口處的景象,令我聯想到裏面的病人在垂死的邊緣,微弱的氣息透出一股漸被病毒侵蝕而腐爛的味道。活著,對他們而言是奢求的渴望。」泰國慈青黃雅純說。

第一次拜訪愛滋病患收容中心,泰國慈青們緊張多於害怕,黃雅純說,他們一直相互提醒要以平常心看待這群愛滋病患。

走進屋裏,室內剎那的幽暗令大家失去視野,一下子像走入另一個空間;再次看到的景象,是幾對目大無神、視而不見的眼睛。十幾位慈青在義工的引領下,小心地踩著步伐進入簡報室,唯恐破壞屋內的闃寂。

外籍義工的愛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即一般所謂的愛滋病,一九

八一年首次在美國發現,二十年來全球已有三千六百萬人感染,每年死於愛滋病的人高達一百一十萬人,堪稱二十世紀的黑死病。目前泰國是愛滋病發病率最高、蔓延情況最令人關注的國家,六千兩百萬人口中有超過一百萬人為愛滋病帶原者;近幾年來,愛滋病高居泰國人死亡原因第一位。

愛滋病患不僅遭大眾歧視,也無法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泰國政府目前只對具有醫療保險的愛滋病患進行治療,多數病人仍被摒諸醫療院所之外。

「這一兩年,我聽到認識的人得到愛滋、朋友的孩子得到愛滋、甚至連身邊好友也患了愛滋,我為他們感到不捨,希望能貢獻一己之力,為愛滋病患做點什麼……」王忠炎在心裏醞釀已久的念頭,終於付諸實現;二00一年二月,他偕同三五位慈濟志工及慈青們,前往泰國最大的一所愛滋病患收容中心「佛印寺」參訪。

「收容中心內的照顧者多是外籍義工,他們不分膚色、宗教,不遠千里來到泰國服務愛滋病患,我相信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各國義工的愛心震撼了王忠炎,他希望慈青們也能用愛與關懷陪伴愛滋病患走向生命盡頭。

克服心中的恐懼

為了讓慈青對愛滋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佛印寺」工作人員特地撥冗向慈青簡介愛滋病相關訊息,希望可以減少他們內心的疑惑。

「初到那裏真的非常震撼,從沒想像過的畫面一幕幕呈現在眼前;尤其看到愛滋病患遺體與他們生前的照片,根本無法把兩者看成同一個人,可以想像他們生前曾受過多大的痛苦煎熬!」葉美苹說道。

「收容中心目前有固定病患兩百餘人,平均每天有五至八位往生,負責焚燒遺體的爐具早已不敷使用,而等著登記進『佛印寺』接受照護的病患卻仍有上萬人……」

外籍義工口中的數據,聽得慈青不寒而慄,儘管行前大夥兒都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臨到真正要與愛滋病患「相見歡」的那刻,似乎還是無法克服內心的緊張。

「見到愛滋病人,我的臉上掛著笑容,內心卻不知所措。」羅瑋純說,病人一個個無精打采地躺在床上,瞪大雙眼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

首次的接觸,慈青其實並未真正打開心防,也還來不及走進愛滋病患的心房,不過他們卻悄悄在心中許下心願--期許自己能發揮力量,為愛滋病患的臨終關懷盡分心力。

一雙雙空洞的眼神

擺脫了第一次拜訪的膽怯,慈青跟隨著曼谷的慈濟志工,將關懷延伸到曼谷郊區一處私人的

愛滋病患收容所「共植福田之家(Ban Benboon)」,並將這個收容所列為長期關懷的機構。

載著二十多位慈青的車子才剛剛停妥,一位叫儂琳的愛滋妹妹便朝著慈青跑了過來。慈琯牽起她瘦得露骨的小手,介紹給慈青伙伴認識;她掩不住的笑靨顯露著對慈青們的歡迎,慈青們也圍著儂琳,使出渾身解數逗她開心。

收容中心裏硬體設備簡陋,所謂的「病床」,其實只是在地板鋪上薄薄的床墊,慈青穿梭病床間,猶如行走於一片蒼白的叢林中,哀傷的氣氛散落在每個角落,病患無助的眼神代替了言語,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不過,年輕人的到來,總是為寂靜的收容所帶來些許歡樂與生氣。共植福田之家的客廳,如同往昔般有數位尚健康的病患聚集閒聊,慈青特地準備了中泰文雙語手語歌炒熱氣氛,儂琳在一旁也依樣畫葫蘆開心地比畫著。

「儂琳才三歲不到,應該是享受快樂童年的時刻,然而她的雙親都患愛滋病,父親甚至病到無法移動。生命旅程才剛起步的她,可能不久就得面臨失去雙親的痛苦,看了真的令人心酸!」葉美苹感嘆地說。

聽說愛滋患者喜歡吃冰品,慈青買了冰淇淋請病患享用。儂琳拿到冰淇淋第一個想到爸爸,個頭小小的她,一口一口小心翼翼地餵著父親吃冰淇淋,希望爸爸早日康復的期待全寫在臉上。

「儂琳年紀這麼小,每天必須面對病魔和死亡。有時回頭反省自己,的確應該跟儂琳學習如何跟父母表達愛意和關懷。」參與愛滋關懷後,黃晟瑜和父母親的感情變得比以前更為親密。

認識生命的尊嚴

收容所內,對病患付出最多心力的要屬外國籍義工了。「我跟病患溝通靠的是肢體語言,一

個小小的擁抱,病患就能感受我們的愛。」日籍義工 Michiko跟慈青說,語言不通對她而言不是障礙。

「你們年輕人很有福啊!懂得做善事發揮愛心。我要提醒你們:以後做事都要非常謹慎,千萬不要像我們一樣,一失足成千古恨!」儂琳的父親病厭厭地叮嚀慈青。

一位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瘦骨嶙峋的病人吸引了郭恆毅的目光。他動也不動地等待死神的降臨,陪在身邊的老邁祖母,悲傷地緊緊握住他的手,深怕一個不注意,孫子就這樣走了……

「親自走了這一趟,才知道患者的無奈和無助;我們除了給予溫情,應該還能進一步做防範愛滋宣導。」於是,慈青們透過各種管道蒐集資料、主動邀請醫師及衛生官員替大家上課;等大家都對愛滋有了充分認識後,便前往泰北瓦保育幼院進行宣導,並計畫深入泰國中小學校介紹愛滋病防治。

看著愛滋寶寶快樂地吃著慈青帶去的糖果,眼底流露出希望的光芒,或許這就是來自各國義工們努力的目的吧!給予愛滋病患多一些關懷和愛,讓原本就該屬於每一個人的尊嚴,重新在愛滋患者臉上展現……



▲千江映月

不褪色的純真

◎撰文/李委煌

【用愛譜寫青春.特殊兒童之友】

儘管有著先天發展障礙,
孩子們表達情感的勇氣及從不褪色的笑靨,
正是許多人在庸碌生活中,被遺落在某個角落的美好特質……

八歲的Lawrence安靜地玩著拼圖,神情專注、旁若無人;當大家讚歎他的敏銳與聰慧時,他的母親釋懷地說:「實在很難想像,Lawrence可以進步到這種程度……」

一旁三歲的Vincent,連「Yes」或「No」都不會說,只要不開心就尖叫、哭鬧,不然就是賴在地上不動,幾乎完全無法溝通。Lawrence的母親說,之前孩子的反應就像這般。

曾經,清脆的嬰泣聲從襁褓裏傳出,渾圓的小手,咿呀咿地碰觸媽媽的臉頰,他無法察覺到:爸媽的衣衫早因淚水而濕透……

不只用心,還要用腦

一九九九年中旬,美國北加州聖荷西(San Jose)慈青項才容從廣播得知一特殊兒童之友(Frien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機構,是一家由障礙兒父母所成立的聯誼組織;她遂主動聯繫,提出聖荷西慈青定期前往陪伴關懷的計畫。

該機構除提供專業課程訓練,讓慈青了解孩子特殊的性情與病情外,更期望他們能長久持續關懷,千萬不要只是「玩」一、兩次便離去,「這樣對他們反而是種傷害……」

轉眼間,此關懷計畫已進行了三年,慈青與這些特殊孩子每兩週一次、每次兩小時「一對一」的陪伴未曾間斷。

團康遊戲、益智卡片、英文拼字、繪畫、拼圖、撲克牌等動態設計課程,透過肢體與思考的搭配,訓練孩子手眼協調、思維推理與組織能力;而在休息用點心時,也是教導用餐禮儀、團體規矩與使用刀叉的好時機。

甚至,慈青還為年紀稍長的孩子另行安排了電腦班,透過滑鼠操作、打字、游標指示等,強化

手、眼、腦的協調性,更進一步指導他們製作網頁(webpage)。

這個關懷計畫從尋覓服務對象到活動課程設計,皆由慈青一手包辦,就連孩子的禮物、玩具、教具等,也是慈青利用暑假靠洗車賺來的。

項才容說,罹患唐氏症、自閉症、腦性麻痹等身心發展遲緩的孩子學習能力受限,可不是一、兩次教導即可學會,甚至一句簡單的話語可能要重複講上千遍。因此,即使關懷近三年,許多孩子仍無法將大哥哥、大姊姊的面容與名字連結在一起。

由於項才容蓄著一頭長髮,一位女童只要見到長髮姊姊,都一律喚她「Karen(項才容的英文名)」;所以每次陪伴,她都要不厭其煩地再度自我介紹,像是頭一次見面般。

鄭耿仲剛參與時,便發覺眼前的孩子與眾不同;「他們會反覆問相同的問題,或不斷地跟你說『Hello』,然後一直抓著你不放……」他說,剛開始大家都被這樣的舉動嚇到了,漸漸熟悉後,就知道那只是他們情感的直接表現。

鄭陶然初接觸時也是「不知所措」。有的孩子自閉,習慣找地方躲起來;有的孩子過動,頻頻干擾團體;幸好孩子的父母從旁給了慈青許多建議,協助他們儘早進入狀況。

有時,孩子會莫名尖叫、哭泣,或者躺著不動,或硬扯自己的頭髮;當他們情緒不穩時,甚至可能發生休克。因此慈青在帶活動時,儘量設計變化少、較單純的遊戲;也因為全無經驗,大家莫不戰戰兢兢,生怕一個粗心傷害到這些孩子。

一字千金

由於溝通上的障礙,孩童們的學習過程也是困難重重。

陳維佳說,光請他們畫一條直線或拼個字,就要花去許多時間,只能藉不斷重複指令協助他們完成工作;每每於活動後,慈青個個已喉痛聲啞、筋疲力竭。

陳維佳的妹妹陳維音說,他們得多準備幾套遊戲,若無法吸引孩子時,就要趕緊換別套上場;兩小時的陪伴時間,感覺起來好漫長。

陪伴孩子的經驗,也叫黃瓊瑩印象深刻。當她教孩子比手語歌時,偏偏有人要「唱反調」,將雙手緊縮身後;但不叫他、不理他時,又看到他們在一旁跟著比畫。

一位叫Henry的孩子,因語言障礙無法溝通,便隨身帶了一本載有許多單字與圖片的小冊子,作為與人溝通的工具。有時憑著圖冊,鄭耿仲仍不解Henry的需求時,Henry便以哭鬧表達情緒;當他一哭,其他孩子也會跟著哭。不得已,鄭耿仲只好將他個別帶開、耐心安撫。

有次,在其他活動會場相遇,Henry竟遠遠地跑來抱住鄭耿仲,並露出開懷的笑臉。「他竟認得我!」當下鄭耿仲知道,他的關懷付出都是值得的。

鄭陶然回憶,第一次見到發展遲緩又有輕微自閉的June時,她總是依偎在母親腿邊,對於陌生人的靠近,多以哭泣、沈默抗議,一雙閃動的眼睛,流露出不信任又害怕的神情;慈青熱情地想帶她做活動,June亦是面無表情。

就這樣「僵持」了三個月後,她在出乎眾人意料下,極難得地吐出了一個字!原來,慈青問她要不要喝水,June竟以「要!」替代了平常的點頭或搖頭;這一個「要」字,可讓大家士氣為之大振。

黃瓊瑩更是激動。她說,June曾經問她:「Jamie(黃瓊瑩的英文名字)姊姊,妳喜歡我嗎?」「June,我當然喜歡妳囉。」「那妳喜不喜歡Jamie姊姊呢?」「喜歡!」回憶起這段「極平凡」的對話,黃瓊瑩心裏還是甜滋滋的。

曾有一次,一女孩不喜歡領到的洋娃娃禮物,就躺在地上不肯起身,項才容也跟著她躺在地上,並試圖跟她解釋娃娃的特色;就這麼躺著溝通了半小時,她

才開心地接受慈青送給她的洋娃娃。

項才容說,只要孩子們有點回應,大家就如同擊出全壘打般;「雖然訓練時很累,等待擊出全壘打的時間又長,但只要一支全壘打,就能讓隊員們內心振奮、雀躍不已。」

看著這些孩子,從當初的不發一語、坐立難安,到如今活潑地隨著音樂載歌載舞、在ABC地墊上迅速拼出自己的名字,陳維佳說,她衷心感恩有機會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陪他們共走一小段。

找回純真本性

一位自閉症男孩跟媽媽吵架,氣沖沖地走進教室,心情難過的媽媽則緊隨於後;小男孩在活動教室裏繞走了兩圈,又走回媽媽身旁坐下來,然後摸摸媽媽的頭,親了她臉頰一下。

小男孩不會講話,但他單純、真情的肢體語言,讓一旁目睹整個情景的項才容,完全沈浸在美麗的親子關係裏……

她想起自己小時候對媽媽發脾氣,不管有理沒理,總要等媽媽先軟化才行;而小男孩竟能在短時間轉化了對媽媽的生氣態度。

「常聽說『平安是福』,年輕時不懂,現在才明白,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都是奢求。」項才容說。

曾在家長的分享中,陳維音看到堅強如爸爸者,竟也當眾流下了心疼的淚水,「他們不僅擔憂孩子的成長,還得承擔社會壓力與眾人異樣的眼光……和這些小孩、父母比較起來,我們的煩惱是多麼微不足道呀……」

鄭耿仲表示,每當他看到孩子的父母,心中便湧起無限欽佩之意;「我只是每月陪伴兩次就那麼累、甚至失去耐心……但這些偉大的父母卻需照顧他們一輩子,給予他們比正常小朋友更多的愛心。」

馬南英說,每每活動結束,她心頭都是五味雜陳!一方面對父母照顧孩子的心力感到佩服,另方面也難過於上天將這麼重的擔子置在他們肩上;而最心疼的當然就是這些孩子們,因為成長、學習對他們而言,都是重重的難關與考驗。

陪伴這些「折翼的天使」,鄭耿仲以為,並非慈青帶給孩子什麼東西,而是他們給了慈青很好的學習機會--他們以自身的缺陷提醒大家,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陳維佳也覺得這群「墜落凡間的天使」,用他們所受的苦難來幫助大家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June友善的吻、Cosmo燦爛的笑容、Lawrence的活潑可愛、Christina的天真浪漫……「他們表達情感的勇氣及從不褪色的笑靨,反而是我們在庸碌生活中,悄悄被遺落在某個角落的美好特質。」

翻越過重重阻礙與艱辛,慈青回首身後,是一串串深淺分明的大小腳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