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海慈航

看不見的醫師

◎撰文/葉文鶯

這個醫師救治過無數病人,
卻少有病人見過他;
他負責的科別從不開放門診,
他是個看不見的醫師。

隱身在大林慈濟醫院開刀房,麻醉科醫師賴裕永形容他工作的地方是個「禁地」,平常人不能隨意進出;而在這個冷氣超強的「冷宮」裏,為了保持無菌,工作人員身穿隔離衣帽,只露出兩個眼睛,誰識得他的盧山真面目?

「來,喘大氣。」「我幫你打一針,讓你睡一下。」病人在開刀前接受麻醉,賴醫師往往只需講一兩句話,病人就睡著了!

「這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她在出院時對我說:謝謝叔叔!光聽這句話,一切就值得了!」賴醫師指著電腦螢幕裏一

幀照片,小女孩坐在病床上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

她因頭部受傷住院,自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第一天就喘得厲害,趕緊送回加護病房。

「她的聲帶長了一個東西,呼吸不順暢時就要幫她置入氣管內管。」在加護病房那幾天,雖有其他同仁值班,但賴醫師顧及夜間工作人員少,萬一小女孩情況危急,他可隨時應變,因此主動在辦公室的睡鋪睡了好幾晚。

「我回家睡,接到電話走過來也要十分鐘,但是睡這裏,他們從隔壁敲我的牆,我就過去了!」原來賴醫師曾如此日夜守護這個小生命,難怪小女孩有機會認識這個救命的叔叔。

在小女孩照片旁邊,我看見畫面加註了一個標題,叫做「隨傳隨到」,與「二十四小時待命」、「沒有週休二日」、「不分寒暑」、「全年無休」等,一併列為麻醉科服務的指標。



在花蓮慈院服務四年,兩年前攜家帶眷來到這間位於「田中央」的大醫院,賴醫師形容,「好像從一家小旅館搬到五星級大飯店!」大林慈院的空間和設備都是一流,但是當時唯一困擾的是人力不足。

最初只有他一位麻醉科醫師,因長時間工作加上姿勢不良,有段時間他不得不戴頸圈工作,所幸兩個月後陸續有成員加入。那時由於經常值班,往往下班後回家沐浴便回院內睡覺,如今擺放在他辦公桌旁的睡鋪、枕頭、棉被這類突兀的辦公室裝備,就是當時留下來延用至今。

賴醫師待在辦公室比留在家裏的時間長,這也間接影響了賴醫師的家人。

三個孩子的樂器放在爸爸的辦公室,像隨時可以到這裏練習;他們常在院內騎腳踏車運動,偶爾上來看爸爸上班;醫院舉辦慶祝活動,孩子們會客串演奏樂器。總之,賴醫師不常在家,妻子、孩子們就常到醫院來。

「賴醫師,你好像沒結婚?」因為幾乎都在工作,似無家累,日前一位外科醫師忍不住好奇地問他。賴醫師跟他說:「我的一個孩子在醫院大廳彈鋼琴,另外兩個跟我太太在我辦公室拉小提琴,他們等一下會合奏給我聽。」工作雖忙,但賴醫師覺得在這麼好的環境下工作,也很幸福。



過去在花蓮,賴醫師絕少參與院內活動,認識的人不多;但在大林,配合院內舉辦活動加上子女的參與,他與院內同事、志工互動的機會也相對增多。「志工組長黃明月和我都曾在花蓮服

務過,也是來到大林之後才彼此認識的呢!」

衝著「沒人認識我」的情況,賴醫師不久前在志工早會分享一件有趣的事。

「我在花蓮,反正沒什麼人認識我,要是我早一點出門,就偷懶不穿襪子,只穿拖鞋去上班,但是來到大林就不行!有一天,那是剛開院不久,我看才早上六點,就穿著拖鞋出門了。才出了電梯,看到簡副院長在我前面,我只好再回去穿鞋。」

更絕的是,「那天晚上,我晚一點回家,我想十一點半了,沒穿襪子沒關係,結果回家時,發現院長走在我後面。所以我現在都規規矩矩穿襪子、穿鞋子上班了!」惹得現場志工哈哈大笑。

謙稱自己無論到花蓮或大林慈院工作,並非懷有雄心大志或為慈濟四大志業而來,但在大林慈院服務兩年,賴醫師的感觸頗多。

無論再早出門或忙得再晚下班,永遠比不過全心投入院務的院長、副院長。「不但院長、副院長這麼辛苦,甚至連他們的夫人都一起『賠』進去啊!」賴醫師說,常看見兩位夫人在醫院關懷員工、病患,參與活動。



此外,志工也是促使他認真工作的一股原動力。譬如常在醫院餐廳用早餐時,遇見的那位澆花志工林頂謨。

「我發現這個志工好像每天都在醫院,有一天我問他,他說他退休了,如果沒有來當志工,醫院說不定要花錢請人澆花,他至少可以幫醫院省錢。」賴醫師大受感動。他也常聽出院病患說,住院時受到志工照顧,將來他們也要來當志工。可見志工的影響力!

日前,人事室向賴醫師催繳合約書,他想:兩年簽一次,很麻煩,索性說:「這樣好了,你在後面幫我附註說我簽一百年啦!」一時傳為佳話。

非但如此,從賴醫師家中裝潢也看出他在大林慈院已有長久之計。他笑說:「我們家已經鋪上木質地板,院長和副院長都趕不走我了!」

七月底,一位病患在大林慈院做植皮手術,開刀過程非常順利。除了感謝主刀的簡副院長,由於他過去在其他醫院手術時曾因麻醉引起不適,所以特別問起:「你們醫院的麻醉是怎麼麻的?我怎麼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睡著了?」

病人手術成功、恢復健康,難得會注意到麻醉醫師的功勞,卻還是不知道上那兒去道謝呢!由此看來,非但是賴醫師這個敬業的、幽默的醫師,包括麻醉科內一群工作人員,全是「看不見」的幕後英雄,然卻功不可沒!

▲銀髮之愛

人生字典找不到「怨嘆」

◎撰文/呂媛菁

終生未婚,獨力照顧重殘的弟妹五十一年,
當弟妹住進療養院,她的責任並未卸下,
七十三歲的退休老師蔣碧雲,
不是關在家裏的「獨居老人」,而是療養院的長期志工;
儘管人生路上荊棘遍布,
在她的生命辭典中找不到「怨嘆」,
只有「承擔」與「付出」。

「不要急,慢慢來!」握著阿玉不停抖動的手,蔣碧雲非常有耐心地教著重殘中心的患者寫毛筆字。

每個星期五下午,是位在台北市文山區一壽重殘療養中心的書法課時間。為了這堂三小時的課程,七十三歲的蔣碧雲總要換兩班公車,花費近一個半小時的

交通時間,才能到達。

獨力照顧一對重殘的弟妹五十一年,如今自己成了「老人」,健康逐漸走下坡,蔣碧雲決定將弟妹送進療養中心後,每個星期都撥出時間到中心來教授書法。「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弟妹,其實還有許多身體障礙的朋友需要關心。」



蔣碧雲是慈濟在台北市信義區關懷的獨居老人。這天,她接到志工吳心心、陳玉枝的電話,每月一次的慈濟志工探訪時間到了;不久,一群人才來到蔣碧雲的四樓公寓,還未按下門鈴,她已經將門打開了。

一身淡紫色的洋裝,梳理得相當整齊的斑白頭髮,七十三歲的蔣碧雲笑起來依然迷人;自身上散發出來的溫柔婉約氣質,令人難以從她柔弱的外表和韌性堅強劃上等號。

「個人命運,個人承擔,遇到挫折時更要挺直腰身!」十九歲,蔣碧雲開始撐起家中經濟,在弟弟變成植物人、妹妹罹患精神病後,獨自一人照顧他們五十一年之久。

五十一年的歲月,不難想像其中的艱辛……

八歲時,父母離異,縱使生活上缺少了母親照顧,然父親疼愛有加,蔣碧雲依然可以每天快樂地上學;但是這樣無憂無慮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太久。

「因為沒有媽媽,父親每天一定要將我們兄妹三人親自送到學校才放心。心中的牽絆,讓父親每天上班都遲到,最後只有面臨被開除的命運;從此,父親都未曾再就業過。」

父親失業那年,她才十五歲、剛考上女子師範學校。原本奶奶以家裏經濟狀況不佳,萬般阻撓、反對她念書,是爸爸的堅持,才讓她得以繼續升學。

這樣的命運轉折,猶如烏雲般緊緊壓在蔣碧雲心頭,青春的色彩尚未盡情揮灑,就已經被蒙上一層灰濛濛的陰影。

「其實奶奶的心情我可以了解,當她拿錢幫我繳學費時,我對自己發誓,這分恩情永遠不能忘懷。」而日後家中的經濟就靠她教書撐了下來。



也許是受到家庭破碎及長輩們重男輕女的溺愛,弟弟十七歲那年開始行為偏差,逃學、遊手好閒、抽菸等壞習慣逐一染上,並在誤闖不良少年械鬥事件中,被人用木棒重擊,傷及脊髓和大腦,從此無法行動、無法言語。

失業的父親加上臥病在床的弟弟,一家的希望就寄託在蔣碧雲及小她四歲的妹妹身上;她心想,只要努力栽培妹妹完成學業,就能減輕肩頭上的負擔。

奈何計畫總比不上變化。妹妹自畢業後,因找不到工作的壓

力,精神狀況開始出現異常,最後精神崩潰,不得不送到精神病院療養。

唯一的希望破碎了,蔣碧雲並未因此被擊倒,擦乾無益解決事情的眼淚,她只能勇敢往前方的路邁進。

為了應付家中開支,她兼了四、五個家教;假日到市場撿拾攤販丟棄的菜葉;鞋子破了,她還是在炎熱的天氣穿著雨鞋上課……這樣刻苦的日子,對蔣碧雲來說,只要有親人在身旁一切都不覺得苦。

「我何嘗不希望像同學一樣,課餘時間可以到處去逛街遊玩?每天兼完家教回到家都已經十一點了,那來的精神力氣?」事實上,是為了妹妹一句話「ㄚ肥仔(妹妹對她的暱稱),如果你不理我們,那我們就沒飯吃了!」讓她覺得自己的使命實在重。

「父親從小扶養我們長大,現在我們翅膀硬了,就要飛走,要我拋下他們,實在不忍心。」

為了這分責任,蔣碧雲付出一生青春,也錯過幾次結婚機會。

學校老師知道她家裡的狀況後,主動幫她介紹更多的兼差機會,希望幫她減輕經濟壓力;然而仍舊沒能改變她的堅持,「不嫁,是為了給家人更多的照顧,也不會因此兩個家庭都照顧不好。」蔣碧雲說。



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再難挨也都挨了下來。父親去世、蔣碧雲也一年年老了,教書退休後,身體的狀況更是一日不如一日,兩次因高血壓昏倒在家中,她開始擔憂弟妹的未來。

一次帶妹妹前往市立療養院就醫時,看到牆壁上招募志工的海報,她二話不說隨即報名參加,服務台諮詢志工、病房志工處處可見蔣碧雲的身影。偶然間知道一壽重殘療養中心即將開幕,她開始積極加入籌備工作,也將弟妹送入其中安養。

年輕時眼淚總往肚裏吞,不曾在外人面前掉過一滴淚的她,將弟妹送到療養中心後,卻天天在家以淚洗面足足有三個月之久。甚至每天不惜花費來回三個小時的交通時間,只為到中心探望弟妹。

精神分裂症的妹妹,今年六十九歲,不但基本生活無法自理,也不願與人交談,蔣碧雲耐心地握著妹妹的手,艱難地教她寫毛筆字,字跡雖然扭曲,但看到妹妹笑了,她也漾出笑容。

安頓好弟妹未來的生活,是她這輩子最重要的事;如今,蔣碧雲在市立療養院擔任志工、一壽重殘療養中心教授書法,時間被占去了大半,但她卻認為這才是她人生的開始。現在她最快樂的事,就是在妹妹病情稍加穩定時,帶她到百貨公司四處逛逛。

「家人對我來說,是今生最沉重的負荷,但能夠堅強地走過坎坷荊棘的人生道路,親情卻是我最大的支柱。」蔣碧雲說。

▲社區卡麥拉

「叮咚!」敲開人人的心門

◎文/邱淑絹.攝影/林炎煌

冷漠的社區,像個灰撲撲的水泥叢林,
為了將愛的理念落實,
他們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按門鈴,
這才發現:
人情真美,只是少了人來牽繫。

向晚時分,高雄縣鳳山市南成國小陸續湧進人潮。趁著天光還亮,來自五甲社區的慈濟志工及社區民眾們,有的忙著架設燈光,有的整理場地,拉電線的拉電線、裝餐點的裝餐點,就連提供給觀眾的坐椅,也有批人拉著線前後左右地循線對齊。

今晚茶會的主持人鄭惟斐緊張地這邊看看、那邊瞧瞧,左叮嚀、右交代地;因為這是他過去幾個月從事家訪以來,首次策動的大型感恩茶會。

挨家挨戶按門鈴

自從二00一年十月十三日「一人一善,遠離災難」愛灑人間運動開跑後,各地慈濟人即不遺餘力地在社區舉辦各項小型聚會,以期將愛灑人間的理念落實在社區裏。

然辦過幾次這種二十至四十人不等的茶會後,鄭惟斐深覺短短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有人因情境而感動落淚,有人因感動而發心立願,但那樣的心靈觸動能持續嗎?他不禁感到疑惑。

「愛灑人間運動要徹底落實在社區裏!摩門教的年輕人都是騎著腳踏車挨家挨戶去按門鈴傳教,你們是否有那樣的勇氣,去家家戶戶灑愛呢?」廣播節目裏,證嚴上人對著慈濟人開示的話語,深深敲在鄭惟斐的心坎上。

他決定效法摩門教徒的精神,挨家挨戶去按門鈴。當他向居住在同一社區的慈濟委員鄭明希和曾志明提出這個想法時,馬上就獲得了兩人的認同。

經過幾次嘗試後,他們將家訪時間訂於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七點三十分至十點整。晚上七點半出發,到達鄰居家正好配合大愛電視台「人間菩提」--證嚴上人開示的播出時間,是分享大愛理念的好時機。

每次家訪,總見鄭惟斐隨身攜帶個大包包,好似個百寶箱,裏頭塞滿了各式各樣慈濟文宣資料--有慈濟出版的CD、錄自慈濟世界廣播節目的錄音帶、《慈濟》月刊、還有衣索比亞、阿富汗、九二一震災等彩色影印照片,方便隨時與受訪者結緣。

從事自由業的鄭惟斐說,他是在民國八十三年加入慈濟,當時大愛電視台還沒開播,他都是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和看《慈濟》月刊來了解慈濟。

他將廣播節目中的證嚴上人開示錄下來,八年來集結的錄音帶已佔滿了家裏的櫃子,如今這些錄音帶成了他按門鈴時和人分享的一項好工具。

而蒐集《慈濟》月刊來閱讀的習慣,則讓他知道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腦筋動得快的他在做資源回收時,看到許多過期的月刊,便趕緊蒐集起來,出去家訪時每人帶個幾本,隨時都可以和人結緣。

鄭惟斐說:「我覺得只要是別人沒聽過、沒看過的,都算是新的;只要是新的,都是一種生命。」

另外,他們也設計了一張宣傳單,宣傳單上有地圖標示著各地的資源回收站、量血壓服務站、手語歌教唱地點、共修處等等;最後還特別註明大愛電視台收看頻道與節目訊息。按門鈴時,若屋主不在家,就可以留下這份宣傳單。

為免屋主把這份宣傳單當作廣告紙隨手丟棄,他們又集思廣益請文宣志工李碧珠設計一個美美的信封,封面印上「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加上偌大的字體「感恩您」,教人捨不得丟。

鄭惟斐說:「留下一份資料,就留有一分愛在。因為我們

不知道美善的種子何時會發芽?」

找到付出的管道

徐秋香就是這樣循著地圖來做環保的志工。晚會現場,她站上台前,和大家分享她近期從事環保的心得。

身為家庭主婦的徐秋香,兒女都已長大成人,每逢寺廟大拜拜,她都會去幫忙洗碗、做做雜事。慈濟人來家裏拜訪時,她不在家,但看到志工留下來的宣傳單,她非常歡喜,隨後即主動找到慈濟回收站,加入資源回收的行列。

南光街的回收站裏,常可看到徐秋香蹲上蹲下努力做著分類,她說:「我本來就很想做環

保,想好久了!」晚上還在國中補校念二年級的徐秋香表示,每天做環保讓她的生活變得很有意義。

感恩茶會上,燈光耀眼迷人,節目更是溫馨動人。拿出手上的環保杯,掬一杯桶裏冰透的奶茶,啜飲入喉,其味香郁濃烈,正如是夜茶會的甜美。

還記得清新如沐的早晨,在天興里的素食早餐店裏,大夥兒一起享用該店特有的素香三明治。老闆和老闆娘熟識地和大夥兒閒話家常。「老闆他們人很好,我們要辦感恩茶會,他們主動表示要提供奶茶和大家結緣。」鄭惟斐說著。

老闆李綦震一邊做著準備工作,一邊開懷地說:「有心大家一起發嘛!」老闆娘在一旁補充道:「我們認識很久了,不用客氣啦!」

享受了美味,離去之際,老闆和老闆娘堅決不收我們的錢。老闆的媽媽還急急地從冰箱裏取出兩大瓶奶茶,硬是要我們帶走。

走時,鄭惟斐又不時叮嚀:「茶會要記得來喔!」

「一定啦!我們還要送奶茶去耶!」老闆回應著。

「高雄人真熱情!」我忍不住這樣說。鄭惟斐回著:「其實我們認識不久,他們也是我們三個月前按門鈴家訪時才認識的。他們雖非佛教徒,但很有心,對我們的理念也很護持。」

如法炮製,有一套

「千里之途,始於初步。」要在叢屋林立的社區裏按門鈴拜訪,這對沒經驗的鄭惟斐等人來說,其實是需要相當勇氣的。他們特地準備了一張社區的地圖,地圖裏鄰里街道標示分明,一來可以有個清楚的方向,二來可以避免重複按到同一戶人家的門鈴。

另外,他們也根據經驗設計了符合家訪所需的「社區拜訪對象資料表」及「社區拜訪日統計表」,裏頭除了受訪人員的基本資料、大愛台收視調查,也簡略地做「希望慈濟為社區做那些服務」的調查;近期他們擬開辦一些才藝班課程,就是長期家訪所得到的回應。

鄭惟斐表示,民眾生活中最

大的困擾就是垃圾問題,因此他們常以環保來打開話題,環保工作也是落實社區敦親睦鄰相當重要的一環。

南正二路六十四巷離巷口不遠的地方,住著浙江籍的張三玉老伯伯和張吳夏春老太太。張伯伯在慈濟志工來拜訪之後,隔天即在住家屋外挪出一個角落,用一張大紅紙寫著「慈濟資源回收站」。

鄰人們見狀,紛紛將可回收之物品拿來堆放;每回桶子滿了之後,平時即會隨手撿拾路邊回收物的張奶奶,就將它們一一裝袋,再將一袋袋的回收物掛在腳踏車前後,不會騎腳踏車的她,就用牽的把回收物送到慈濟的回收點。

說話有著濃濃鄉音的老伯伯和老奶奶,以身體力行來護持慈濟環保工作,他們說:「走得出去就要去幫助人啊!」

從民國九十年十二月開始按門鈴拜訪鄰居至今,鄭惟斐等人已相繼完成了天興里將近一千五百多戶的家庭訪問。除了不在家及空屋外,拒絕受訪的家庭僅佔百分之三。

現今,高雄鳳山五甲地區每個星期三天的家訪活動仍持續進行著;從原先兩三個人的單薄陣容,到其他地區的慈濟志工也紛紛派人來參與和學習,再把模式帶回所居住的社區如法炮製,目前已經推展至岡山、左營、鼓山、林園、大寮等十個地區。

住在鳳山市的慈濟委員呂秋鑾,即是第二波響應而先後完成富甲里將近六百戶家庭訪問的志工。

呂秋鑾本身從事廣告排版業,先生張鈺尚是郵差;先生利用發送郵件之便,會先幫忙勘查地點,而後呂秋鑾再以電腦製作路線圖,來輔助家訪的進行。

擅長排版的呂秋鑾,不但把街道鄰里有條不紊地描繪得相當清楚,還用了各種不同顏色的筆,在地圖上標示著受訪後那家願意加入社區志工、資源回收、參加社區活動。她說,做統計是期望從局部開始,再整合起來帶動更多人來關懷整個社區、整個社會。

重拾舊社會的人情美

家訪進行一段時日後,鄭惟斐等人走在路上,總會碰見有人主動上前打招呼。他表示,那種景象有如早期農業社會鄰里守望相助般,情境之美難以言喻。

成績斐然,結下許多好緣,是他們按門鈴之初始料未及的。鄭明希和曾志明也承認剛開始的確有點膽怯,但他們還是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情去做。「被拒絕,沒關係,慈濟面霜擦厚一點就好了。」鄭明希說。

邊做邊走,邊走邊學,在經歷了猶豫考慮、起而行動,直至勇敢向前的過程裏,每個人的心

中也隨著事情的正向演變而有所體悟。鄭惟斐說,如今太太也會跟去家訪,連還在念小學的兒子都吵著要穿慈濟兒童精進班的制服跟他一起去家訪。

鄭明希表示,在家訪中可以發現社區裏有好多的人才,且許多人都有心想出來行善,卻不知從何著手?家訪活動正好可以提供他們做好事的管道。

這是一個結好緣、播善種的機會,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個性靦腆的曾志明說,家訪時遇到一個八十歲的阿嬤,沒有兒女的她收養了四個小孩,將他們扶養成人但不求回報,令他感悟到世界上默默付出的人還是很多。另外,他也看到許多不同家庭情況,有人貧而知足,有人富而煩惱,他體悟到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心境若能把持得住,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活得很快樂。

「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常被學校邀請前往演講的鄭惟斐,舉證嚴上人的話說,未來他還想把慈濟教聯會的老師和兒童精進班的孩子們帶進家訪活動中,因為老師正面的形象很適合和家庭互動,而讓孩子們從小習慣和人互動,也很具有正面教育意義。

時鐘已敲過了十點;每回家訪過後,也不管是否夜已深、人已靜,大家仍利用半個小時聚在一起,討論當天的家訪情形,以作為日後參考的方向。

出去挨家挨戶按門鈴以前,許多沒經驗的志工臉上不免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然而經過一夜的家訪行動後,回來時大夥兒臉上均帶有一分光采。鄭惟斐說:「家訪有其獨特魅力--每次出去時人人都心驚膽跳的,回家後許多人竟會高興地睡不著覺。」



回看是夜的感恩茶會上,預計的六百多個座位坐得滿滿的,許多人還得站在欣賞節目的進行。看著滿場子的社區民眾以行動來支持慈濟的社區關懷運動,可見慈濟志工「愛灑人間」敲門運動,似乎已為人們找到一個美善的出口。

▲同個屋簷下

角色

◎撰文/范毓雯

周旋在媳婦、妻子的角色中,
她想稱職扮演,卻不得要領,直到……

她,曾經對婚姻有著無限地憧憬;卻在步入婚姻二十年後,想以死來解脫。

積了二十年的怨氣

民國五十四年,紀樹娥懷著一顆待嫁女兒心,謹記著父親的耳提面命--孝順婆婆,嫁進了夫家,並在心裏打定主意,要和先生同行孝道,回報早年守寡的婆婆。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卻和她想像中的有所出入。婆婆出生於清末民初,在她保守的觀念裏,女人就是要「憨憨地吃,憨憨地做」、「要受尪欺,不要受某治」。紀樹娥實在不能接受婆婆這樣的觀念,例如女人是卑微的、不淨的……自然而然,心裏也起了反感。

紀樹娥說,或許是這一念反感心,流露出難看的臉色,雖然她很用心想討婆婆的歡心,卻總不得要領,心中也始終感覺婆婆在嫌棄她,因為婆婆閒聊時總提到鄰居的媳婦多好、有多少嫁妝、做月子時娘家抓了多少隻雞進補……

「只要婆婆冤枉了我一句話,就會讓我痛苦許久;當我沒有好臉色地和婆婆解釋,婆婆就會說媳婦在教訓她。即使自己有

理,最後也變成無理……」

紀樹娥心裏有委屈想吐苦水,先生不是採取相應不理,就是說她無理取鬧;大事小事都得不到溝通的紀樹娥,只有用吵架來解決心中的苦悶。

「你載我去超市買東西好不好?」

「有那一個先生是當太太的司機?」

假日,先生獨自外出打球、爬山,獨留紀樹娥在家照顧孩子;孩子漸漸長大後,有了各自的生活空間,她更是如同一件褪去光澤的衣服。

「我受不了這樣的婚姻生活!我需要改善!」紀樹娥平靜地向先生建議道。

「我是非常標準喔!如果嫌我那裏不好,那裏比較好妳就去啊,我是不會阻撓的。」

先生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刺傷了她的心。守了二十幾年的婚姻生活,紀樹娥幾次到達崩潰邊緣,加上身體病痛,六次進出手術房,讓她不斷地想以死來解脫。

句句話如當頭棒喝

一了百了的念頭始終揮之不去,直到民國七十八年,紀樹娥在高雄資深慈濟委員蔡明來的帶領下進入慈濟,一次又一次的個案訪視,讓她感觸極深,想法也改變了。

「原本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沒想到廣大的人群中,還有比我更痛苦的人;我不愁吃、不愁穿,竟然就把自己折磨得快發瘋……因此,回到家中,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上人說,心地再好但是脾氣不好,也不算是一位好人。」一直以來,紀樹娥總以「好人」自居,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讓她察覺自己不僅愛發脾氣、心中也經年累月充滿怨氣。

「上人說:『得理要饒人』,我沒有做到;上人說:『理直要氣和』,我也沒有做到;上人說:『要輕聲細語、柔和忍辱』,我還是沒做到。」

「過去我的臉色非常不好,有次參加同學會,一位同學問我:『紀樹娥,妳在生什麼氣?』可見那時臉色有多差。」

還有一次,紀樹娥聽到自己被兒子錄下來的聲音,矢口否認那是她的聲音,因為錄音機傳出的是充滿怒氣和憤恨,最後她才聽出那是她在責罵兒子的聲音。

「上人告訴我們說:『要笑,要多練習笑!』有人回答說:『我就是笑不出來!』上人說,笑不出來就先在鏡子面前練習笑,練習久了,就會變成真的啊。」回想以前種種,紀樹娥才明白原來先生假日不陪她、婆婆不疼惜她,自己也要負一些責任。

喚聲「老公」學溫柔

假日,紀樹娥主動要求跟先生去爬山。途中,她聽到一些年輕太太都溫柔地叫自己先

「老公」。

「以前我只要聽到人家叫『老公』或是說到『我老公』的時候,都會起雞皮疙瘩呢!畢竟我已經五、六十歲了。」但紀樹娥為了學習「溫柔」,於是就用很溫柔的聲音叫了一聲「老公」,「結果先生嚇了一跳,睜大了眼看我,想我是不是吃錯藥、頭殼壞掉了。」

後來,婆婆長了骨刺,紀樹娥更趁此機緣好好服侍她。

一日,大嫂來探望婆婆,很不好意思地說:「都讓樹娥一個人在忙!」沒想到婆婆隨口說:「那有?又沒有什麼事讓她忙的!」

當下,她依舊維持笑笑的表情,不過心裏卻出現不平的聲音:「我服侍您湯藥、照顧您的生活起居……一雙患有關節炎的腳痠的要命,還說我沒在忙什麼……」

不過就在她埋怨婆婆的同時,又憶起上人說要善解包容、要把是非當教育,心念一轉,便將婆婆的話善解成是為了避免大嫂自責;另一方面也或許是服侍婆婆還不夠好,婆婆才會這樣說。

因此,紀樹娥不僅繼續照顧婆婆,還比先前更加用心,替婆婆指壓按摩,放上人開示的錄音帶給婆婆聽。最後,婆婆不但滿心歡喜地對她說「感恩」,也對街坊鄰居誇獎媳婦的賢慧和用心。

今年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婆婆,常嘆道:「吃老就無路用。」紀樹娥總安慰她:「您是我們的寶,我要感恩您長壽,讓我們有機會照顧,您不要黑白想。」聽了媳婦的話,婆婆也開朗起來。

紀樹娥的改變,先生都看在眼裏,有天終於忍不住說:「我要去感恩上人,因為上人讓我老婆整個人脫胎換骨……」

聽到先生這番話,紀樹娥露出了燦爛的笑顏。

心歡喜就無苦可訴

兒子訂婚、娶媳婦本是喜事一樁,但紀樹娥心中卻無端生起莫名的恐懼。

「做現代新新人類的婆婆,要怎麼當?」

「我曾經當媳婦失敗過一次,會不會又是一位失敗的婆婆?」

於是,兒子媳婦訂婚後,紀樹娥鼓勵他們自組小家庭。但她也說:「如果你們要住在家裏,

媽媽也不反對啦……」

結果兒子和媳婦選擇住在家中,得知消息瞬間,她的心中如同壓著一塊石頭,心情始終悶悶不樂,害怕將來若與媳婦處不好,豈不又要經歷一次痛苦經驗!

然而她又想到上人的話:「我們要有智慧,外境不能改的時候,我們就改心境,心境一轉,外境就會跟著轉。」如此一想,心情就不再鬱悶了。

紀樹娥對兒子說:「將來大家相處若有問題,一定要跟媽媽說,因為媽媽有時也會無心犯錯……」日後,紀樹娥真的做到有反應就檢討,而在一次次的事件溝通後,媳婦也願意敝開心懷和她說心裏話。

「現在和我當初的心境完全相反,我感恩婆婆給我那一段經歷,讓我懂得如何做人的婆婆,疼愛媳婦有如我的心肝寶貝。」紀樹娥喜不自禁地說。

為了感恩先生十幾年來支持她做慈濟,民國八十七底,紀樹娥幫先生圓滿了榮董;此外,為了感恩慈濟救命之恩,以及證嚴上人給予她慧命,紀樹娥也在民國九十年底捐給慈濟道侶檀施會一百萬元。

前些日子,有人問紀樹娥:「會不會羨慕人家有女兒?」她說:「有女兒為什麼要羨慕?」「可以訴苦啊!」紀樹娥回答:「沒這個必要啊,我已經沒有苦可以訴了啊。」

▲挑戰生命

從植物人邊緣走過

◎文/黃秀花.攝影/顏霖沼

彭昌隆,
十四年前曾經被判「腦死」、「植物人」,
因兩位慈母愛的呼喚和醫護人員的傾力救治,
奇蹟似地活了下來!
回復健康的他,智力不若從前,
卻努力奮發向上,
讀完高中後,又繼續念大專;
而今,
三十三歲的他結婚了,
正準備迎向另一段人生。

七月,家住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的彭昌隆突然出現在玉里慈濟醫院,他自稱是十四年前被花蓮慈院救活的病人,「我能平安活下來,完全是拜慈濟所賜!包括當年送我到慈濟醫院的石媽媽、救我的蔡瑞章醫師,以及許許多多曾照顧過我的慈濟人。」

「沒有慈濟就沒有我!」彭昌隆激動地說,慈院是他的重生之地,慈濟人就像他的親人一樣,因為他快結婚了,所以就近到玉里慈院表達謝意。

七月二十日,他的越南籍新

娘一抵達台灣,他立刻帶去花蓮給石媽媽看;對他來說,石媽媽就像是他的再生母親。

從火車上跌下來

那是民國七十七年的往事了。當年彭昌隆十八歲,是省立花蓮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出事那天,他依稀記得學校舉辦運動會,他是接力賽的第一棒……之後,發生什麼事就沒記憶了。

據家人描述,那天正巧他大嫂的新生兒滿月,運動會結束後,彭昌隆準備從花蓮搭火車返家前,還曾與家人通過電話。「要記得留菜給我喔!」

在東里的家人左等右等,卻始終未見他的人影,等了一個下午、又一個晚上,家人著急得不得了……終於在隔天半夜十一點多接到通知,才知道他受傷躺在醫院。

原來,在這段失蹤的時間,彭昌隆自火車上跌了下來,倒臥在安通的一處廢棄小站前。由於天色昏暗,沒人發覺,當晚寒流來襲,又濕又冷,他在野地裏昏睡了一晚,直到次日,才被路過的農人發現,報警叫救護車送醫救治,但因傷及腦部,玉里當地醫院又將他轉送花蓮某醫院開刀。

「一個乖巧健壯的孩子,怎麼會突然間昏迷不醒?」當父母趕至加護病房,看見寶貝兒子瞳孔放大、臉部和身體浮腫,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一時手腳癱軟,差點昏厥過去。

花蓮高中的導師接獲訊息,也前往醫院探視彭昌隆。回到學校後,老師難過地對全班同學說:「昌隆傷得好嚴重,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如果轉到設備較好的慈濟醫院,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剛好慈濟委員林慧美的兒子石喚文與彭昌隆是同班同學,他聽到老師這番陳述,也很沈痛,回家後立刻將此事秉告母親。

林慧美聞訊後,立刻趕赴醫院探望彭昌隆,並偕同家屬借出X光片,請當時慈濟醫院的神經外科主任蔡瑞章評估病況。「不甚樂觀!」蔡主任仔細看了看說。

兩位慈母的呼喚

日子一天天過去,彭昌隆的病情持續惡化,高燒不退、胸腹積水,情況十分危急,家屬已做了最壞的打算,開始幫他準備後事……

第二十一天,心碎的彭媽媽把壽衣都準備好了,她打了電話給林慧美:「石媽媽,我的孩子不行了!我想帶他回家……」

林慧美聽到電話那頭泣不成聲,內心也起了一陣酸楚,遂對彭媽媽說:「要不要轉到慈濟醫院試試看?我馬上聯絡慈濟醫院,請他們準備!」

來到慈濟醫院急診室,蔡瑞章醫師壓了彭昌隆的肚子,血水瞬間從口腔和鼻孔噴了出來!在旁的林慧美看了全身發抖,她一面默念著佛號,一面則安慰家屬

要堅強。

送進加護病房時,彭昌隆的昏迷指數七,肺炎、上消化道出血,醫護人員傾全力救護……

不可思議的是,他的病情居然逐漸穩定下來,四天後就轉到普通病房。

林慧美每天下班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慈濟醫院看他,並不時附在他耳邊說:「要加油!」彭媽媽也天天到病房旁的佛堂禮拜發願,祈求佛菩薩護佑兒子。

或許是兩位慈母的愛感動了天吧!原本呈現呆滯、連眼球都無法轉動的彭昌隆,竟一點一滴進步中--

彭媽媽每天拿木板拍打兒子的腳板,幫他按摩腳底,刺激他腳部神經;透過鼻胃管餵他流質食物,天天為他翻身拍痰、拍背……做母親的她可說勞心勞力、無微不至在照顧兒子。

而彭昌隆也不負眾望!不多久後,意識逐漸恢復,眼球開始能轉動,嘴巴也能自主咀嚼食物;接著,在彭媽媽耐心訓練下,他從躺到能爬起坐直,雙腳從慢慢觸碰地板、站立,到慢慢會走路……每一天都在進步,每一天都帶給大家無比的驚喜。

原先喉嚨做了氣切,發不出聲音,在林慧美反覆教導發音下,終於也努力叫出一聲「媽媽」!隨後,林慧美又拿來放大的《靜思語》,一字一句、重複教他練習讀音。

從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出事,彭昌隆整整昏睡了兩個多月,等醒來時,已是民國七十八年了,當時的兩件重大時事,美國總統大選和漢城奧運都舉辦過了,他全然不知,就連如何從火車上摔下來,以及後來送醫救治的經過,他也是一片空白。

民國七十八年二月一日,彭昌隆辦理出院,趕上回家過農曆新年。

家人扶持度過一關關

回家後,復健的日子更是漫長。

「他剛出院時,走路還不太穩定,每天都要靠父母和大哥三人合力攙扶,才能慢慢行走。」彭昌隆的姑丈詹張達回憶說,一天要出去走兩次,每次走三十分鐘,大約練習走了半年後,他才敢放膽跨步前行。

其他日常生活,也全靠家人扶持。「很多生活瑣事,他都需要仰賴別人:洗澡靠大哥幫忙,整理房間靠姊姊……那陣子他常發脾氣,搞得大家心情都很不好。」彭媽媽說,他這一病倒,不僅他一人受苦,全家人也跟著受累,三姊為了照顧他,還差點耽誤了婚事。

所幸全家人的凝聚力很強,對彭昌隆的支持也都無怨無悔,很快半年過去後,彭昌隆因恢復神速,而得以在九月返校復學;只不過,剛開始他還必須靠父親來回花蓮和東里兩地接送讀書。

「復學後,雖然他很努力讀書,但記性卻差很多,往往讀了就忘!」純樸的彭媽媽用生澀的國語說:「讀有沒有,我是不知

道啦!反正後來是有拿畢業證書回來啦!」

好不容易高中畢業了,彭昌隆堅持要「救命恩人」石媽媽來參加畢業典禮,接獲邀請的林慧美也欣然應允,並贈予一只手錶祝賀他。「當初看到他在生死邊緣掙扎時,我的心也在哭泣,好像他就是我的孩子,拚了命也要把他救回來;後來看到他能順利畢業,我心裏也很高興。」

畢業後,彭昌隆先在家幫忙種菜。「我可以寫字、算術,加減乘除也都沒問題,就是平衡感不好!」彭昌隆說。

「很多他原本會做的事,突然變不會了!」彭媽媽也說,他跟著父親學種田,常常做一做就睡倒在水田裏;背著小侄兒走田埂路,也會摔個四腳朝天;挑菜走路時,菜還會從籃子裏跳出來呢!

在家種了三年菜,之後彭昌隆才到台中一間工廠做倉管工作。他看到同學都上了大學,內心也躍躍欲試,便一面工作、一面準備考試,終於考上台南崑山工專夜二專,就讀環境工程科。

到了台南讀書,他加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跟著慈濟志工一起做資源回收,做到讓當地志工都很肯定他,有次志工們甚至包了部遊覽車跟著他回東里,去關懷探望他鄰居一位人瑞阿公。

「昌隆這個孩子真的很乖,很得人疼!在台南時,跟著我們做環保做得很起勁!」今年七月下旬,彭昌隆由媽媽和三姊陪伴到花蓮慈院複診,巧遇從台南來慈院做志工的慈濟委員蔡玉鳳,雙方在醫院大門口見面時,蔡玉鳳頻頻豎起大拇指

稱讚彭昌隆。

簡單事,用心做

「媽媽!我現在很奇怪,字寫得很不好,手拿筆總是拿不穩,簡單的字也記不起來……」

「媽!十一月七日就是我二十三歲的生日了,我好幸福喔!因為花蓮有慈濟,是『她』讓我多活了快五年……」

「媽!很久沒回再生之地(靜思精舍),今年元旦我有五天假期,媽!您帶我回去好嗎?去看看上人……」

這十多年來的重生日子,彭昌隆從未忘過當年對他有救命之恩的石媽媽,不管他人在花中、台中、台南、或回到東里,他都不忘給石媽媽捎封書信或卡片,過年過節時,也會帶著媽媽做的「客家粿」去拜訪石媽媽,讓林慧美感到很窩心和欣慰。

彭昌隆的每一封來信,林慧美都收藏得很好,對她而言,他真的就像兒子一般貼心。

「看著他每次寫信來都有很大的進步,從開始時字會歪七扭八,部首不對、字體不完整,好像幼稚園學生在學寫字,到後來慢慢愈寫愈工整;我雖然不在他身旁,卻也能感染他那分喜悅。」林慧美洋溢著笑容說。

彭昌隆的姑丈也稱許侄兒很孝順。他提及,十幾年前彭昌隆臥病期間,父親費盡心思照顧他;五年前父親

中風不起,反過來換成他在照顧父親。

為了全心照料父親,他甚至把在附近小學擔任校工的工作給辭了,一直照顧到前年底父親往生後,他才跟著大哥去做堤防工程。

說是做工程,實則平衡感不佳的彭昌隆,還是不能做太粗重或用腦過多的工作,但為工程車添加油料、拔草、整理環境等簡單之事,他做來可是得心應手。

彭媽媽說,去年桃芝颱風在光復鄉大興村釀災,每天有近百部卡車和挖土機出入現場,協助開挖找尋罹難者的遺體,那些車輛所消耗的柴油,都是彭昌隆在做補給的。

除了做工地的事外,彭昌隆也在東里自家社區帶動大家做資源回收。「我是學環境工程的,對於環保,我很重視。」彭昌隆說,複雜的事,他或許做不來,但做環保,他可在行得很!

幾次與彭昌隆碰面,發現他真的是個單純而質樸的人,雖曾因腦部受過傷,導致邏輯概念欠佳、思考反應也很慢,但有時他

卻又會突如其來地迸出幾句驚人之語。

有次,和他一起坐車前往大興村工地,途中聊到有關「夕陽」的話題,他突然就冒出一首五言絕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聽林慧美說過,以前他讀花中時,功課好、品行佳,看來一點也不假,或許他對以前讀過的書,記憶還相當深刻;只是對受傷後所發生的事,常常記了就忘。

有人曾好奇地問他:「再回校重讀一年高中,已經很辛苦了,為何還會想要繼續升學念二專?」

「國父說:『生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聽他說得如此正經,讓人忍不住要為他的上進心感到敬佩。



眼前,彭媽媽所掛念的還是彭昌隆這個么兒,畢竟她自己年歲漸大了,他的兄弟姊妹也各自都有家室,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因此幾個月前,她便帶著彭昌隆遠赴越南相親,為他覓得了一位美嬌娘。

七月二十日,他的新娘子來到了台灣;二十七日,他們在自宅完婚宴客,他口中的「石媽媽」林慧美也是座上賓。

雖然,目前小倆口還有些語言溝通障礙,不過,瞧他們手牽手的恩愛畫面,一會兒逗鬧嘻笑、一會兒追逐漫步,眾人無不報以深深祝福。

「我能有今天,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我要很感謝兩位媽媽--一位是生我的親生媽媽,一位是我的再生之母『石媽媽』!」彭昌隆真誠地道出這段感恩之語,並強調:「今後我會更腳踏實地、認真走每一步路!」

聽到他這番談話,我想,不僅是彭媽媽感到寬慰,就連石媽媽也放心了!

▲希望之光

希望工程.攝影筆記--【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小:靜思語教學

◎撰文/阮義忠

無我的境界

大成國小是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使用華僑及各界捐款救災之剩餘款興辦。這所學校在毀於九二一大地震後,又被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真可謂是起於災難、毀於災難,又終將在災難之後重新站起。

二000年一月十三日一大早,我來到大成國小拍跳繩隊表演。由潘衛儂老師負責培訓的跳繩隊,二十二位隊員中一個男生也沒有,是支小小娘子軍。潘老師要同學們從基本動作開始演練,號令一下,二十二條繩子齊打在地上,霹靂啪啦的響聲讓我精神為之一振。

跳繩看似人人都會,可是除了苦練和體力之外,天分也不可或缺。這既像體操又像舞蹈的表演需要大量體能;剛開始所有選手的動作都一樣俐落,可是幾個回合下來,技藝的高下就愈拉愈開、愈明顯了。

有原住民血統的林杰茜是全隊跳得最棒的。在大約半個鐘頭後,所有隊員都因開始出錯而停了下來,場中只剩她一個人。她全身的動作和節奏都與手中的繩子同步,彷彿繩子是她肢體的延伸,或者她就是繩子的一部分,連頭上綁的兩條馬尾和額上晃動的瀏海也不例外。她在繩圈中穿進穿出,繩子在她身上纏來繞去;繩子不會打結,她也不會絆倒,真是教人看得歎為觀止!

我看得入神,等林杰茜表演完畢,才想起忘了拍照,只有請她略作休息後再跳一會兒。第二次表演更證明了她的穩定和耐力!我盡量配合她的動作,隨她在場中前進後退、左移右動、站起蹲下,試著取幾個好鏡頭。

照片要拍的好,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攝影是要透過對象來傳達思想和感情,因此主角是被拍者而不是拍照者。有時,最好的照片往往覺察不到拍照者的存在,也就是說,攝影者必須要「無我」。林杰茜跳繩的表現這麼好,應該也是在這項運動中,體會到「無我」吧!

莊嚴的上樑典禮

二00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是大成國小重建工程的上樑典禮。難得的是,花蓮靜思精舍的師父與近住女約十人,也蒞臨參與了這場盛會。

在最後的那一根屋樑鋼骨上,陳鶴鳳校長、各位常住師父與來賓們紛紛簽名,為這座將會成為「千年不倒、大地湧出來的藝術品」獻上最深的祝福。

除了簽名之外,螺絲鎖上鋼樑的儀式,則由校方、業主和營建單位各派代表進行。證嚴上人的大弟子德慈師父和六年丙班的蕭一帆同學鎖鋼樑的這一頭,五年乙班的黃詩吾、陳盈伸則和承隆營造以及丁達民建築師事務所的代表鎖那一頭。

螺絲鎖好,鋼樑在鞭炮聲中緩緩升空,在場的所有人一同合十祈禱。因為有這許多常住師父的蒞臨,大成國小的上樑典禮是我所見過最莊嚴的!

靜思語教學

每次從中山路要進入埔里市區時,我總是會脖子自動向右轉,緊盯著大成國小,觀察新校園的進展。二00二年一月十四日,當我再度路過時,赫然發現同學們已經搬進去上課了。雖然那時整天的行程都相當緊湊地排好了,我還是下車進去看看。

一進校門就是一個鋪著連鎖磚的大廣場,再加

上校舍後方的運動場與球場,孩子們如今無論在校園的那個位置,都有足夠的空間奔馳和玩耍了!三層樓的新校舍呈「ㄇ」字型配置,將兩棵從創校就存在的老榕樹圍在當中,此刻孩子們正在樹蔭下跳繩。在新校施工之初,由於工人怕影響吊車和來來去去的卡車運作,將這兩棵老榕樹修剪得光禿禿的。如今總算看到它們又長出綠葉,真是開心,相信再過幾年就會茂盛如初了!

我才按了一下相機快門,上課鈴聲就急急響起。孩子們紛紛跑進教室,我也尾隨而去。由於時間有限,在十八個班級的教室中,我只能挑一班去看看上課情形。

隨意走進二年乙班,竟然剛好碰到洪雅文老師在做靜思語教學。她要楊家銘同學上台,帶領大家一句句念出黑板上所抄的靜思語。這位小老師把十句靜思語記得滾瓜爛熟,念起來更是字正腔圓。當他念完要下台時,我把他留住拍張照;圓圓臉帶著大眼鏡的他,竟然老氣橫秋地雙手互握在身前,一副小學究的模樣,自信又開心。

轉過身來,只見台下的小朋友也是個個都快樂又自信。相信他們每一位上台,都會表現得像楊家銘一樣好!

陪好友等便當

上午的課結束了!今天下午低年級同學不上課,大家在教室前的走廊整隊放學,高年級的同學則排隊領午餐。

一班接一班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從川堂走出來越過連鎖磚廣場。這麼多人卻安靜無聲,生活教育的落實由此可見。

放學的和領午餐的孩子都離開了,校門口卻依然站著兩位女同學。我好奇地問,怎麼不回教室吃飯呢?原來賴育槿在等媽媽送便當來,蕭涵君則是特地來陪她等。賴家的媽媽一定是特別疼女兒,要自己準備營養又好吃的便當才放心。

拍照時,兩個小女孩挨得好近,一看就知道兩人感情有多好。

我想,賴育槿今天吃便當時,不但會吃出媽媽的味道,還會感覺到好友的愛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