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圓一分緣

◎撰文/邱淑絹

【關懷小組】

「志願者參加驗血時慈悲心已發,
所以無論線索斷了幾截,我們都要把它接起來。」
就是這樣一分為救人命、鍥而不捨的心念,
讓他們八年來不倦地走在關懷路上……

《鏡頭一》地點:台北、新竹

台北大學的一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比預定時間提早好幾個小時結束。

「走,大家去新竹。這個志願者已經找了七個月了,我們今天再去試試運氣。」骨髓捐贈活動暨關懷組總幹事陳乃裕說。

一行人抵達志願者工作的地方。費了好多時間溝通,志願者終於願意現身。看到當事者臨盆在即的肚子,陳乃裕說:「妳懷有身孕,就算妳要捐,我們也不能讓妳捐;請妳不用擔心,安心做完月子再說……」

《鏡頭二》地點:高雄

關懷小組和捐者來到捐血中心,今天是約定抽自備血的日子。

「什麼?你昨天才去捐血?」「是啊!我忘了今天要抽自備血。不過,我只捐了兩百五十西西,今天再抽兩百五十西西,應該可以吧?」

「先生,按照規定,當次捐血兩百五十西西後需隔一個月才能再捐,五百西西需隔兩個月。」捐血中心的人員解釋。

關懷小組和捐血中心人員馬上展開追蹤血袋作業。「來不及了,他捐的那一袋血已經送去做血球分離處理了。」

關懷小組只得細說從頭,請求中心在不影響捐者健康狀況下,特准再抽一次血。

《鏡頭三》地點:花蓮

病房裏,捐者抽完髓後。「快,塑膠袋,來不及了。」

當捐者把胃裏的東西吐出來時,陪伴在病床旁的關懷小組志工因來不及拿塑膠袋,乾脆用自己的雙手去承接嘔吐物。

陪伴捐者抽髓期間,關懷小組又照顧、又燉補品的,各種方式盡其出籠。對於用雙手去承接嘔吐物,志工只是淡淡地說:「是我動作慢,來不及拿袋子啦!」

《鏡頭四》地點:台中、台北

捐者要來台北抽髓那天,車子被偷,所有放在車上的貴重物品及證件全不見了。

「我們去向航空公司作保,請他們讓捐者上飛機;如果再不行,我們自己開車載他去。」關懷小組志工一邊掏錢借捐者,一邊打著這樣的商量。

捐者好不容易找到以前遺失報廢的健保A卡和駕照後,順利抵達醫院抽了髓。

然而住院抽髓期間,北部下大雨,汐止淹了大水。「關懷小組志工輪流到病房照顧我。當時汐止淹水,有位慈誠志工晚上睡在病房陪我,天一亮就跑去救災了。我覺得他們才是真正偉大的人,我只不過是躺著讓人家抽髓而已。」捐者說。

《鏡頭五》地點:台中

冷凍庫裏,關懷小組志工挽起衣袖,搬運著冷凍食品。他們請了假,開著車,幫捐者搬貨、送貨,因為他們不想讓捐者的生意,因住院抽髓期間而有所損失。



一九九三年,證嚴上人提倡骨髓捐贈活動,當時為提高配對機率,初期活動目標以增加骨髓資料庫的數量為主。

骨髓捐贈活動暨關懷組總幹事陳乃裕表示:「骨髓資料庫建立之後,病人會把希望寄託在慈濟。然而人們基於一分初發心參加驗血活動,留了電話、地址;如果配對到了是否能找到人?找到人後,又是否會擔心害怕?會不會因家人反對而拒絕?或是需要進一步的解說?」

「再者,捐者若答應捐髓,需經過抽自備血、健康檢查、住院抽髓等過程,也需要有人陪他們走這一段。我們推廣捐髓,不只是要捐者的骨髓而已,捐者出院後也應該有人持續給予關懷。」

經由證嚴上人支持,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成立。

關懷小組均由志工組成,如慈濟委員、慈誠或是曾經捐髓者;成立至今將近八年,全省成員共兩百多人。

陳乃裕說:「成員不多是因為求精,畢竟這是攸關生命的事情,生命的責任是多麼重大。我們不能因為小組換人,或是負責的人太忙而使個案停滯。正如小組成立時,上人給予我們的指導原則『慈悲心已發,菩提根勿令斷』--志願者參加驗血時慈悲心已發,所以無論線索斷了幾截,我們都要把它接起來。」

為一線生機 鍥而不捨

關懷小組是一個團隊作業,

成立之初以院內關懷為主,即捐者在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抽髓住院時給予陪伴;而後因個案漸增,尋人、說明、勸說……等工作增加,因而擴編社區關懷小組。

病患就醫後,透過主治醫師向慈濟骨髓捐贈中心申請配對。接到申請及取得醫院提供的病患血樣後,慈濟免疫基因實驗室馬上予以檢驗確認病患的血液基因類型,再經電腦於骨髓資料庫中搜尋相符的志願捐贈者。

找到初步配型相符者後,骨髓捐贈中心除馬上回覆病患的主治醫師,也同步製成初步配對單交由關懷小組,進行聯絡志願捐贈者工作。

為了病患的一線生機,關懷小組在尋人階段即使面臨偌大的挑戰,仍然會全力以赴。驗血活動時,參加者留下基本資料、電話和地址,常因時空移轉,而產生異動和搬遷,此時常要利用各種方式展開尋人作業。

「好多尋人方式我們都試過。諸如八號分機、捐血中心、慈濟會員資料、戶政機關,或是就讀學校、工作地點等。當然這些機關也是在遵守相關保密規定的情況下,斟酌情理提供我們協助。」陳乃裕說:「而基於保密、安全及尊重的原則,我們必須直接找到當事者本人,當事者是否告知家人,由他們自己決定。」

關懷小組在尋人的過程裏不乏碰釘子的、被趕出來的、被罵或是不予理會在外面站崗的。陳乃裕說:「尋人時最常碰到的困難是父母親對捐髓不了解,擔心影響孩子健康而反對。」

找到志願捐贈者,透過登門拜訪解說後,關懷小組基於「說明」而非「說服」的立場,尊重當事人最後的決定。有時考慮到當事人可能因不了解而擔心,小組人員會請醫師、護士或是捐過髓的人再行解說,以期化解當事者的疑慮。

關懷小組面臨的困難,沒有身歷其中,難以理解其箇中的甘苦。曾經有位志工花了相當大的功夫把人找到,且用了很大的心力向捐者家人說明,終於徵得他們的同意,沒想到,病患卻等不及而往生了……談及這個案,她就淚流滿面。「發生這種事,我也只能安慰小組成員們,一切都是因緣,我們唯有求盡心盡力去做。」陳乃裕說。

尋人作業通常產生兩種結果--完全找不到人,約佔兩成;另八成之中找到人的,約有九成答應捐髓。獲得志願捐贈者應允後,關懷小組把結果回報骨髓捐贈中心,中心再把訊息回覆給病患的主治醫師。

而這位被找到的志願者,只是HLA初步相合者,必須再次抽血做進一步檢驗(HLA-DR),符合率達到一定標準,再經DNA比對後,才能確認可以捐贈。

此外,捐贈者在抽髓前,還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健檢的主要目的是確認捐贈者血小板、血紅素及白血球是否正常?有無傳染病?對全身麻醉是否過敏?健檢過關後,還要抽自備血,以便抽髓完成後輸回體內,所有步驟完成後,再擇定日期抽髓。

「關懷小組在這期間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代為疏通捐髓的阻力、克服交通的不便、及至捐者抽自備血及骨髓時,關懷小組都輪班陪伴。」陳乃裕說:「有人專車接送、打點住院用品、甚至幫忙看顧家裏和生意啦!尤其對捐者抽髓前後的營養補充更是用盡心力,各種中藥精燉的補品、富含維他命C的各式水果、當地名產小吃等,都貼心為捐者準備。」

在這些殷勤的照顧背後,所含藏的無私大愛和真心關懷,最令捐者感動,曾有捐者說:「相較於關懷小組的付出,我做的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在經過關懷小組如家人般的照料後,捐髓者認作乾媽,或是成為關懷小組成員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是否捐過髓,或是只做完健康檢查但未捐髓,甚至只是初步配對到,我們對他們都心存感恩。」陳乃裕說。

疼惜生命 擴大關懷層

八年的歲月裏有風、雨;有歡笑、有淚滴。關懷小組的成員們除了在穩定中求成長外,對於未來,他們也有著美麗的期許與展望。

陳乃裕表示:「捐贈中心過去關懷層面僅在捐贈者;因為病患在其所屬醫院就醫,由主治醫師安排特定的療程,要接觸他們有實質上的不便。然而,我們深刻了解病患的苦,所以今後也將盡力對病患進行關懷。」

「除了陪病患家屬走這一段路外,如果發現他們經濟上有困難,可以幫他們尋求各種社會資源予以協助。不過,最主要的立足點是,不干預醫院的醫療行為和過程。」

相較於對捐者的關懷,要進行病患方面的關懷或許有一些待克服的問題,然關懷小組期望日後藉由骨髓的因緣,牽繫出捐者、病人及家屬、醫師、慈濟等各方的善緣,將這些善的因緣結得更為牢固,為尊重生命、搶救生命創造更美好的願景。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展望「骨髓幹細胞中心」

◎撰文/賴志銘、邱淑絹

【骨髓中心的發展沿革】

將近九年的耕耘,慈濟骨髓中心
從「捐贈中心」擴展到「幹細胞中心」,
不僅讓血液疾病患者重現生機,
也可望為巴金森氏症、惡性腫瘤、腦中風和肝病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

一九九二年三月初,台灣留美學生溫文玲在一次例行的血液檢查中,發現罹患了白血病,唯一的生存機會是找到可供移植的骨髓;而她的四名弟妹無一人的骨髓性質與其相符。

求生意志強烈的溫文玲對當地媒體發出一封求援信函,美國慈濟人了解情況後,便在華人圈發起骨髓捐贈驗血活動;而溫文玲在台灣的家人亦在媒體上向同胞求助。

然而,當時台灣器官捐贈法令限制骨髓移植必須在三親等以內,為此,溫文玲專程返台請願;終於在一九九三年五月促成台灣法令修正通過,開放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

法令通過後,台大醫院在同年八月發起台灣首次捐髓驗血活動--生命重燃搶救行動,獲得上千位民眾支持。九月,衛生署邀集各大醫院、專家學者以及慈濟基金會等單位,召開專案會議籌建台灣地區骨髓捐贈中心。

鑑於打開捐髓風氣不易及骨髓庫耗資龐大,醫界人士及專家學者便於會中公推由具公信力及號召力的慈濟基金會來統籌,醫界則成立技術指導委員會支援。

慈濟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捐髓救人的重責大任。一九九三年十月「慈濟基金會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正式成立,一連串的捐髓宣導活動就此展開。



在慈濟志工全力宣導及熱烈參與下,短短三個月,便號召到兩萬五千多名志願捐髓者,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骨髓資料庫。

匯集眾人愛心的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很快便發揮功能。一九九四年五月,受病魔折磨兩年之久的十七歲少年魏志祥,從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找到配對者並進行骨髓移植,寫下台灣地區首宗非親屬骨髓移植的歷史新頁。

同年九月,台灣一位十九歲女學生捐出的「救命骨髓」,送

到新加坡中央醫院,順利植入十六歲的馬來西亞華裔少女體內。這個首宗跨國捐髓案例,讓台灣得以回饋長久受國際華人骨髓庫援助的恩惠。

一九九五年七月,骨髓捐贈中心資料突破十萬筆,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骨髓資料庫,僅次於美國及歐洲。這分全台灣人民寫下的愛心紀錄,令國際讚歎。

除了量的擴充,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在醫學技術上也努力提升。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八日,在國際享有「血清之父」的前美國紅十字會總部免疫基因實驗室主任李政道博士主持下,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免疫基因實驗室」啟用,使台灣HLA檢驗達國際水準,此後血樣無須再送往國外檢驗。實驗室並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分子生物DNA-SSO分型檢驗法,將每個抗原的亞型都分析出來,從此大幅提高骨髓移植的配對準確率及成功率。

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將近九年,已為不少海內外血液疾病患者創造重生的契機;至二00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止,配對成功並完成移植者已達四百例,包括台灣一百四十例、海外兩百六十例,其中有大陸、美國、加拿大、德國、丹麥、澳洲、日本、新加坡、香港、義大利、瑞典、韓國、泰國、英國、挪威、荷蘭及以色列等共十七個國家。



歷經一年多籌畫,二00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擴編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功能也從單純呼籲大眾捐髓、進行骨髓配對捐贈作業,進階至骨髓及臍帶血幹細胞之研究與發展。

骨髓幹細胞中心設有五個組:「免疫基因實驗室」、「捐贈活動暨關懷組」、「資料庫暨行政組」、「臍帶血庫」及「臨床醫學暨研究組」;除持續加強骨髓資料功能,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等技術,救治對象從血液疾病擴大到其他病症。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葉金川表示,慈濟骨髓資料庫目前有二十三多萬筆資料,是相當豐富的骨髓幹細胞來源;慈濟臍帶血庫自一九九九年七月成立至今,已收集五百多筆臍帶血,今年預計增加至三千筆,並期盼軟硬體設施更加齊備後,三年內要募集一萬筆;屆時將可與骨髓資料庫平行作業,提供血液疾病患者更多元的生存希望。

臍帶血庫負責人楊國梁表示,臍帶血除了可輔助骨髓資料庫作為移植上的使用,增加病患找到移植的機會外,另一發展則是可應用在培養和擴增幹細胞方面,以作為臨床醫學及研究之用。

幹細胞研究已是全球醫界研

究主流。所謂幹細胞(stem cell)是指一群在胚胎發育早期尚未分化的細胞,理論上具有無限制分裂能力,可分化成特定組織,如運輸氧氣的紅血球、幫助凝血的血小板、抵抗感染的白血球、產生抗體的淋巴球及治療用所需的細胞等。

臨床醫學暨研究組負責人,也是慈濟醫院副院長林欣榮表示,幹細胞治療潛力無窮,如培養出抑制性神經細胞可治癲癇、血清神經細胞可治憂鬱症、寡足細胞可治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慈濟研究中的細胞療法,短期目標是針對巴金森氏症,若證實理論可行,中期或長期而言,可望為惡性腫瘤、腦中風和肝病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

目前慈濟研究團隊已培養出骨髓幹細胞及臍帶血幹細胞,從這兩株幹細胞中分離出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並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預計最快明年初可向衛生署申請進入人體試驗,可望對中風及巴金森氏症治療帶來一線希望。

為維持營運,慈濟基金會每年將提供骨髓幹細胞中心四千五百萬元,用於提升臨床研究、臍帶血及骨髓配對水準;也將每年提供五百萬元作為配對患者之醫療補助金,以減輕病家的負擔。

註:關於臍帶血的捐贈,有意願的民眾,可電至(0三)八五六一八二五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洽詢。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樂音演說父母恩

◎撰文/黃秀花

【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

從「三十七道品」、「靜思.寰宇.慈濟情」,
到今年五月首演的「父母恩重難報經」,
六年來執導三齣音樂舞台劇,
呂秀英的「專業」養成,就是--用心再用心。

「對!再往前走!斜線走過來,場面才拉得開……嗯,很好。」「動作不要太快,母親辛勤育子以致形貌勞悴的醜態,要盡量表現出來……」

舞台上,她要求完美,嚴謹而精準;舞台下,她充分掌握每一細節與節奏,認真指導演員動作。

從服裝業到跨足舞台界,她並非專業演員,亦未受過正規的表演訓練;然憑著幾分自信,以及天生對美的事物有特殊感知力,讓身為慈濟靜思手語隊一員的呂秀英,承接起了慈濟音樂劇的導演工作。

從「三十七道品」、「靜思.寰宇.慈濟情」到「父母恩重難報經」,一次又一次的試煉,呂秀英導戲的功力日益增進。

「我不是科班出身,我的『專業』就是用一顆誠懇的心認真學習,將精神理念融會貫通之後展現出來!」執導完慈濟三十六周年慶大戲「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後,呂秀英如是說。



「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融合了戲劇、手語、歌唱,從「序曲」、「因緣」、「懷胎」、「十恩」、「親情」、「子過」、「報恩」到「終曲」,總共八個章節,長達五十分鐘,由一百七十六位演員輪番上陣詮釋;在今年五月慈濟周年慶和祈福晚會上演出時,獲得了滿堂掌聲。

當最後一幕--主角看盡世間事,想回奔慈母懷抱,卻發現母親已不在……那樣地酸楚與悔恨,讓觀眾的情緒也跟著沸騰;頃刻間,掌聲和淚水幾乎同時奔洩而出……

此劇由王端正作詞、郭孟雍作曲。原曲較為高亢激昂,然上人聽後表示,為貼近人心、讓大眾皆能唱誦,且能沈澱心情、省思親子間的關係,因此音樂的高亢起伏不宜過大。

經過一番修改終於符合上人所期。然而,「音樂這麼平緩,戲劇張力要怎麼表現呢?」呂秀英連著好幾晚無法入睡,反覆聽著錄音帶到天明。

「上人,我不知道要怎麼導……」她帶著滿腹疑惑前去請教上人。

「現代人孝道觀念淡薄,這個劇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大家及時行孝。因此首先要能夠吸引人靜下心來聆聽,進而深入思考經句中所蘊含的孝道意義。」

「上人,我了解了!」呂秀英深忖,之前她只想用很重的力量撞擊人心,表現出音樂的氣勢磅礡;卻未思索:音樂劇想給人的不僅是感官和視覺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孝道觀念深植人心,進而身體力行。

她把這層體悟跟周遭共事者分享,大家也贊同這樣的想法,有了默契後,接下來的合作便順遂多了。

「序曲」一開始,「花開花謝幾度秋……」溫婉的詞句如何營造出沛然氣勢,帶出全劇的意旨,考驗著呂秀英的智慧。

她翻閱《慈濟》月刊找尋有關孝道的資料,看到一段話:

「人維持生命所需之要素,如空氣、水分、食糧,無一不是由天地供應……父母嘗盡種種辛勞、磨難,苦心撫育子女長大成人,其恩德就如天地般廣闊浩瀚。」

這段簡短的字句,帶給她很大的啟發與聯想;呂秀英剪輯了一段有關風聲和水聲的畫面搭配,以延伸觀眾的思緒和視野。

開場白有了,終曲也應有一脈相連的效果。她再度翻閱《慈濟》月刊,經過整理歸納後,得到一個結論:「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大家都忽略被遺忘在角落的老人。有時並非年輕人不孝順,而是社會演變太快,讓他們無暇顧及家中長輩。」終曲時,她想到塑造「父母白髮為誰添」的慨嘆!

「終曲」最後一句「老萊彩衣戲堂前」,她曾試探性地問周遭的人:「看到那句話,會想到什麼畫面?」

「應該是兒孫滿堂、圓滿的大結局啊!」很多人都這麼告訴她。

她想:若是如此,大家必然無反省之心,何不來個逆勢操作,這樣戲劇張力也就出來了。

因此,最後一幕她設計了一把孤伶伶的搖椅,公事包和織衫拖曳在上頭,那空蕩蕩的孤寂感,配上字幕:「來不及說出口的我愛您,是為人子女永遠的遺憾!」戲劇張力到達了頂點,讓很多看完音樂劇的觀眾,直想奔回父母懷抱。

而當觀眾在惋惜聲中留下無限的驚嘆號時,緊接著演員如何退場的問題,再度考驗著呂秀英。「假如有一首類似『遊子吟』的音樂,讓觀眾的懺悔和省思繼續延續,那效果一定很棒!」

由李壽全和李子恆聯手譜出「最美的笑容」一曲,

當「在異鄉遊子的睡夢中,看見世上最美的笑容……」歌聲響起時,舞台中央的大螢幕也閃過幾張懾人的畫面,如老人臉上爬滿皺紋、年輕人拋學士帽,象徵欲展翅高飛之意味……時而交錯的衝擊畫面,更讓人有「子長母悴」的辛酸感。

及至終結,舞台嘎然靜止,台下觀眾也跟著屏氣凝神;此時,螢幕打出上人的一段開示:「感念父母宏恩,珍惜生命的來源,以父母所賜身軀,為社會人群付出,才是報答親恩!」算是為全劇下了註解,也和序曲「天地父母恩」的觀念,有了前後一致的呼應。



創作這齣音樂劇,雖說精神點是呂秀英最想強調的概念;但在導戲過程中,她也加入了許多意象化的表現,使得整齣劇生動而不呆板。

在「序曲」一幕,母親和孩

子間有一條白色絲帶連結。呂秀英指出,那條絲帶可以是臍帶的脫落,也像在訴說母親和孩子本是一體,卻因種種環境影響及變故,致使彼此的觀念產生分歧;但無論如何,這條連接母子的親情臍帶是與生俱有的。

「懷胎」一章,詮釋的是婦女懷孕十月間的變化。「『六精開』與『骨結成』,感覺上都差不多,必須要用點手法,才能顯現其中的不同。」

因此,呂秀英先是採用螢幕投射出超音波震動影像方式,表現胎兒在母體內孕育的情形;另一邊紅色大布幔隨之升起,慈青在裏面掙扎碰撞,象徵婦女懷胎的身體變化及心情轉折,可謂創意十足。

在「十恩」一章,她塑造的是帶點溫馨的情境。如父母幫孩子換尿布時,孩子撒一泡尿給父親,或是父親讀故事書、母親蓋棉被的畫面,讓人感受到:父母為撫育兒女,再怎麼受苦受累都甘之如飴。

而「子過」一章,她想呈現的卻是赤裸裸的現實百態。其中一幕,父母從事清潔隊員,孩子瞧不起他們的行業而不願搭理;但儘管孩子的舉動多麼傷父母的心,遇到下雨時,父親還是為孩子撐傘,就怕他淋雨著涼。

令人動容的是,當兒子不願承認自己的父親,身旁的一群學生反而抱住了這位父親。

「我想讓年輕人了解,那怕只是你的朋友,當看到父親為兒子這般付出,心中也會湧現一分不捨。」

又有一幕--原本和樂的一家人,孩子們圍在父母身旁開心談話聊天;後來孩子年紀漸長,或受外界誘惑、或外出營生、或結婚等因素而離開父母。

在此,呂秀英又做了逆向操作,她讓這家的孩子一一離去,最後卻安排孩子的朋友回來陪伴父母。這樣的表現手法,無非想提醒為人子女者:「當為了追求理想展翅高飛時,可曾想到殷殷倚盼的父母?」

「報恩」一章,節奏明快,從「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頓足搥胸情難禁……」到「不違如來聖教義,孝養敬順能兩全」,拍子十分強而有力,隊形也是快速地變化。

「這像是一記警鐘,提醒眾人在掙扎和牽扯之中,只要依法而行,最後一定能『孝』和『順』兩全。」呂秀英強調,「報恩」的節拍急促,是希望「警醒」年輕人在追求理想和孝順父母之間,要取得平衡點。「那等同於一種無聲的吶喊,督促年輕人行孝要及時!」



「導這齣劇時,其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觀眾是『悟』到了,我是『撞』到了--因為上人給了我機會,才讓我一天比一天進步。」呂秀英說。

回首六年前執導的「三十七

道品」,呂秀英自覺導得不很好,但當時上人卻給予肯定。「我現在才恍然大悟,上人要的水準我永遠達不到,他卻用一顆包容的心讓我成長。戲演出後,儘管每個人都對我豎起大拇指,但我自己知道,在藝術領域裏,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要精益求精,讓自己不斷進步!」

呂秀英不認為自己是天才型的人物,而是因多次的失敗和摸索,才累積了今日的成果。儘管五月六日在慈濟周年慶的首演結束,謝幕時全場掌聲持續五分鐘之久,但呂秀英還是不滿意,一回到台北,又將全劇作了大修改。

以「十恩」為例,一幕母親目送孩子遠行的畫面,原本安排一名舞者在兩位主角後面獨舞;但她覺得意境不夠,便把舞者改成雕刻家。「人在雕刻時會想到五官的特徵,鼻子是尖的或扁的,腦海中會出現一清晰的輪廓。」呂秀英說,那樣的表現型態恰與台前正在上演「母思子」的情景,產生了關聯的對應。

呂秀英善於掌握每一細節,對於每位演員在舞台上的動作與走位都有清晰的概念,這種獨到的本領,或許與她出身於服裝業看多了模特兒走秀有關;只是除了服裝和表演之外,關於燈光、布景、美術、道具等,她也有一番見解,令人不得不佩服。

幾經修改和彩排,當五月十一日於全球慈濟人的祈福晚會上再度展演時,全員不論在演出節奏,或進出場次序上,都彷彿與整體情境融合在一起,予人一種祥和之美。

為了執導這齣「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呂秀英認真看了三十幾本《慈濟》月刊和《慈濟道侶》,從中擷取很多真實案例,作為戲劇編排的材料;並且花了很大的心思構想、串連,務使一幕接一幕,做到環環相扣、緊密紮實的地步。

此次音樂劇除了有慈濟委員、慈誠、榮董、慈青及志業體員工參加演出外,還有多位知名藝人高振鵬、陳淑芳、陳淑麗及新聞主播葉樹姍、何日生也共襄盛舉。「每位演員都很忙,且分散各地,要聚在一起練習很不容易!」但呂秀英強調,由於事前的準備周詳,演員又肯自我要求,才能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排練後就能正式登場演出。

通過五月份的兩場試煉後,「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也將安排於七、八月暑假期間,至全省各地巡迴公演。

「我導的好不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把『及時行孝』的觀念傳遞出去。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看到這齣戲,而有省思的機會。」她期望,藉由此劇的演出,能啟動觀眾重新擁抱親情、對父母盡孝道,並將愛擴及普天下眾生。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海角天涯,知心相契

◎撰文/李委煌

【全球慈濟日】

歸來呀歸來,聲聲呼喚,是證嚴上人對遊子的殷殷期盼;
每年五月,海外志工返回心靈故鄉,滌盡煩惱,懷抱一身愛的馨香,
返回僑居地後,繼續人間菩薩的使命……

初夏五月,熱情炎陽輕喚著海外異鄉遊子;每年此時,全球慈濟志工便像燕子歸巢般,紛從地球村各角落飛返花蓮心靈故鄉。

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佛誕日、母親節,也是「全球慈濟日」,橫跨此日前後,是一系列的周年慶活動。

排除萬難回故鄉

今年有二十九國、近七百位志工幹部歸來,花蓮靜思堂頓時成了熱鬧的「聯合國」;由於各國文化背景、經濟條件不同,這條越洋返鄉之路自然不會條條平順。

陳雪玲自人群中蹣跚行來,今年是她第五度返台參與周年慶。患有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她,由於手腳關節僵硬彎曲無法蹲坐,每年此時她最擔心的,就是睡在堅硬的通鋪上,因為歪曲折凸的關節重壓於木板,常令她疼痛得難以入眠。

儘管行動有所阻礙,跟著團體生活亦難免困擾,陳雪玲仍堅持每年返台。身為舊金山志工負責人,多年來她都是以身作則,帶病領頭做事……

馬來西亞吉蘭丹志工負責人何濟淵說,馬國平均薪資收入比起台灣相對較低,當地志工有人為圓返台之願,得省吃儉用多年,才能存夠往返機票預算;許

多人投入慈濟之初,便相約在受證委員或慈誠那年一定要存夠錢,一同歸返心靈故鄉。

今年全球普遍景氣差,馬國志工返台要存錢,其他國家志工也不輕鬆。吳薛忍沈重地說,阿根廷曾在兩週內換了三個總統,阿幣與美金幣值原為一比一,如今則為三十比一,民眾財產嚴重縮水,銀行凍結,僑民們終日惶惶;若再加上機票漲價,一趟原本即需三十多小時的返鄉路途,就顯得更加遙遠了。

儘管許多人都受到經濟危機影響,吳薛忍仍強調:「正因為環境不景氣,所以阿國貧困百姓更需要我們的幫忙;環境愈是困難,阿根廷的慈善工作愈不能放棄!」

身形纖弱的曹麗芳,在美國內華達州雷諾(Reno)市推動慈濟;由於健康欠佳,甫登機準備返台,就「咚!」地暈了過去……救護車已在停機坪等待,恍惚間,曹麗芳對機長說,她一定要回花蓮,因為她想「回家」。拖著病體轉了三趟飛機,她終於如願回到了慈濟人的心靈故鄉。

許多海外志工說,自費請假返台一趟,固然得排除萬難、安頓好家人與工作,然只要一堂課、一句話入心受用,這些辛苦就完全值得了;相契的感動,畢竟無法以金錢、時間來衡量。

一分相契的感動

海外志工幹部齊聚,就像是堂「大共修」課程,透過全球慈善經驗分享,可成就彼此不足、督勵眾人精進。會中證嚴上人叮嚀:「分秒不空過,步步要踏實;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

志工們僑居各國,當地政經及宗教背景雖異--民主或共產,富裕或貧窮,回教或基督……然在周年慶活動裏,大家卻都有共

通的相應感動。

越南志工負責人楊碧雲,上台甫站定即已掩面哽咽。由於越南社會氣氛緊張,志工們在歡喜推展慈善活動後,接著便得面對當地公安隨時約談的擔憂;晚上,公安甚至在楊碧雲家門前徘徊。

環境條件如斯,楊碧雲仍堅持做慈濟,讓台下專心聆聽的志工們有說不出的感動。

三十五歲的胡光中,是土耳其志工負責人,十五歲離開台灣時已研習了五年的《可蘭經》。由於信奉回教,與佛教有不同的宗教行儀,因此周年慶期間,他多坐於團體後,默默望著大家於課程中的問訊與頂禮。

雖然執禮與眾人不同,然慈濟超越宗教、種族的大愛,讓胡光中頗感自在,並無任何的不適或尷尬。他說,喜愛慈濟世界裏的「包容」之感,而這也是他身為回教徒,仍積極投入慈濟的主因。

浴佛典禮進行時,他站在高處觀禮,當結束時大迴向,他也因莊嚴的氣氛而跟著哭了……胡光中說,浴佛前人人都要洗淨雙手,其實與回教相同,回教徒每天五次禮拜前一樣須清淨身心。

「各宗教形式雖不相同,意義卻是一樣的。」活動期間,每於晚上熄燈就寢,他便獨自找個不受人擾的靜角,靜默、虔誠地行著回教禮拜。

活動開始前夕,美國華府志工負責人胡孔銓,仍在當地遭龍捲風肆虐災區勘察,並與紅十字會、救世軍、市政府、教會等組織研商,尋求慈濟可伸援之處。待安頓好後續援助資源與志工人力後,他立刻趕回台灣,不願錯過一年一度的全球幹部研習。

曾經,他認為周年慶只是「形式」意義,參不參加並無絕大關係;如今,他發覺一年一度的周年慶不但是慈濟的殊勝傳統,更令慈濟人感到光榮。

事實上,即便是志工幹部,大家對慈濟的了解也是深淺不一,因此同一套課程要面對近七百位海外學員本就是件辛苦事。

負責課務安排的蔡美蓮說,全球志工幹部難得一年一會,如何讓所有人都有感受與體會,是極大考驗。由於時間有限,課程與講師必然是「一時之選」,並希望宏觀清晰兼具、內省外行皆有;總之,課程動靜、莊嚴活潑的排序,皆有台灣慈濟人的用心與溫馨。

透過分享,全球志工得知這條歸鄉路,竟有那麼多的歡笑與淚水,也更珍惜僑居地提供的慈善服務環境。

魂縈夢牽思親恩

繼去年的「靜思.寰宇.慈濟情」後,今年周年慶祈福晚會推出了「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此劇要旨即如經名,演出後令許多因婚姻、事業遠離父母的海外志工潸然淚下。

呂文松十二年前帶著妻小移民澳洲雪梨,雙眼隨著劇中經句在手語繞指間遊走,即便是個大男人,淚水仍不禁自記憶中滲出……

家中最了解呂文松的,就屬現年已逾八旬的老爸。當初決定移民,全家都極力反對,只有老爸帶著不捨為他送行;當年台澳間尚無直航班機時,僅受過日本小學教育、不諳英語的老爸,因思念兒子而曾獨自搭機赴澳探子。老爸的親恩與勇氣,令他永生難忘。

演出後翌日即是母親節,與慈濟同齡的澳洲志工陳寶玲,決定在電話中對媽媽說:「我愛您!」三十六年來第一次這樣說,不難想見母親會笑得多燦爛。她拋磚引玉說出這三個字,鼓勵大家別讓親恩留下遺憾。

來自巴拉圭東方市的志工張阿裡,心頭的感恩對象則不同。經營麵包生意的她說,因著經濟不景氣,許多僑民陸續離開當地,麵包生意大受影響;而在巴西聖保羅工作的孩子,月薪六百元美金,每月都會提撥一半支持媽媽做慈濟。因此她非常感恩孩子與先生的支持。

的確,許多長年旅居海外的遊子,返台原因常是陪伴臥病父母,或是為父母奔喪;遊子無法朝夕侍奉之憾,魂縈夢牽縛絆長年。欣賞完「父母恩重難報經」表演,在場觀眾鮮少不動容。

為人間菩薩招生

大家正圍桌用餐,上人突然來到,走入一桌桌志工群裏;上人步履所經,自然興起一桌又一桌的驚喜聲--上人深知僑居海外弟子返鄉見其一面不易,遂主動走入人群探視大家。

美國南加州橙縣志工負責人

陳清旺說,三年前首次返台參與周年慶,當證嚴上人將慈濟委員證親掛其胸前時,他只覺一陣震撼襲來,心頭那分感動,讓他延續至今……去年開始,有感常請假做慈濟不方便,他索性將工作辭去,擔任全職的快樂志工。

去年,美國南加州陳立涵首次來到花蓮,親見慈濟精神反映於志工用餐、洗碗間,驚覺先前耳聞慈濟的一切,「竟然都是真的!」幾天精進後離開花蓮,他胸臆間有股修練後下山的豪情壯志,回到僑居地更精進推展志業。為延續那分珍貴的感動,他今年再度請假回台充電。

來自邁阿密的李孟容說,多年來她第一次返台沒攜著幼子,取而代之的是隨身一本上人最愛的《無量義經》。投身慈濟來,第一次回到心靈故鄉;在忙碌的事業與家業間,儘管常熬夜編輯邁阿密《慈濟月訊》,但因有上人法語的陪伴,她從不感孤單。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三十六年前上人初創慈濟,不亦是依此因緣嗎?每位發願追隨上人「聞聲救苦」的志工,不也就是「人間菩薩」嗎?「人間菩薩招生」--今年周年慶,上人這樣對眾期許。

移民美國克里夫蘭多年的陳英傑,常被人問起是台灣人抑或美國人?自從加入慈濟後,他總大聲、驕傲地答說:「我是大愛無國界的慈濟人!」



圓緣畢,上人自兩列長跪的志工中緩緩走出,即將步離眾人視線前,上人對所有仍跪著的全球志工揮手。「上人,我們愛您……」許多志工按捺不住,只得放任淚水滑落雙頰。

如同又將遠行的孩子,上人深情望著這群在海外推展慈濟的弟子,不禁別過頭去,以食指輕壓鼻頭,鎮住血肉之軀都會有的感動……

慈濟正式走入第三十七年,全球志工幹部帶著親蒞周年慶的感動與祝福,回僑居地繼續為人間菩薩招生努力……



▲靜思堂藝術之美

美哉!靜思堂

◎撰文/陳美羿

靜思堂,一座佛教的精神堡壘、莊嚴的藝術殿堂,
它,默然無語,卻溫柔的、慈憫的、撫慰著紅塵遊子。
它,無聲說法,勝過千言萬語。

晨曦中的朝聖

天,濛濛亮起。

經過一夜的綿綿春雨,瞻仰大道上的觀音石地磚、草皮,更顯得潔白翠綠。

渾厚的佛號唱誦迴繞在晨風中,近千位慈濟人步履整齊,跟著引磬、佛號聲,合掌、前進、跪下、頂禮,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配合心跳、脈搏的節奏,一步步向前去。

新栽一年的樹如如不動,只有葉片微微頷首,似在頻頻讚歎;巨石上飛瀑傾瀉而下,打在蓮花池中,發出悅耳的清涼之音,與佛號相互唱和。

吐露新芽的楊柳,搖擺著柔軟的枝椏;靠馬路的小坡上,種著一排桂花和含笑,細細的小白花,散發著陣陣幽香。

第一縷陽光從灰白的雲中透出,照在大地上。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合掌,閉上眼,三皈依的唱誦響起,如從海上漾來的波浪、如天

上飄來的天籟、如亙古傳來的原始呼喚……熱淚,滾滾而下。

睜開眼,莊嚴巍峨的靜思堂赫然矗立在上。

它,默然無語,卻溫柔的、慈憫的、撫慰著哭倒在台階上的紅塵遊子。

它,無聲說法,勝過千言萬語。

把理想交給時間

一九八八年四月,初為人父的徐群倫從台北來到花蓮,他是許常吉建築師事務所慈濟專案的一員。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濟醫院落成啟業,靜思堂也在同日舉行動土典禮,兩年後的四月二十三日,靜思堂正式開工。

「我來的時候,女兒剛剛出生,現在她已經十五歲了。」徐群倫說。

十五年,一個初生的娃娃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十五年,在慈濟醫院和慈濟大學中間,一座

多寶佛塔巍然聳立。

這就是證嚴上人說的:把理想交給時間。

「靜思堂的建築包括瞻仰大道、道侶廣場、本體建築和周遭的庭園景觀。」

瞻仰大道從中央路為起點,長三十五公尺,寬二十四公尺,鋪設潔白的觀音石。

大道的盡頭就是抬高一點五米的道侶廣場,可拾階而上,殘障者可沿坡道進入。廣場以灰色花崗石鋪設,寬闊恢宏,可容納萬人以上在此集會。

「妳看靜思堂的造型是不是很眼熟?」徐群倫問。

「像靜思精舍!」

沒錯!靜思堂的本體建築是以靜思精舍為藍本,莊嚴高雅。慈濟人一見,即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和強烈的歸屬感。

「屋頂的三疊造型代表佛教三寶--佛、法、僧;覆蓋的屋瓦是銅片。」徐群倫如數家珍:「銅片質量輕、耐久、抗風、抗震,可減低不少結構重量的負擔。而且銅片會變色,最後變成綠色,就是銅綠。」

靜思堂整體外觀全部採用自然材料,除了銅瓦之外,就是石材和木材等,希望隨著時序的變遷,呈現出歷史的歲月感覺。

背倚巍峨的中央山脈,面向浩瀚的太平洋;靜思堂將古典之美與現代科技兼容並蓄,它將跨越時空,絕對是一座佛教的精神堡壘;一座藝術的殿堂;一座具有歷史性、時代性、恆久性的建築。

徐群倫感動地說:「能夠全程參與靜思堂的建築,是我這輩子最值得珍惜的一件事。」

花蓮最顯著的地標

跟著徐群倫搭電梯直上十樓,再步行上十一樓,我們來到靜思堂的最高處。

「靜思堂從地下二樓算起到這裏,總高度是五十公尺,若以一般房子的高度計算,大約是十七層樓高。」

十一樓是「屋頂突出物」,兩側各有一座六噸的蓄水庫;還有電梯機房和巨大的排煙機。

再走下來十樓,徐群倫說:「中間是屋頂天窗的採光罩和投射燈,有活動窗簾可以拉放,決定採光的明暗和氣氛的控制。」

原來靜思堂的自然採光是從這裏讓天光直射進來的。

天氣好的話,每天正午,天窗上的蓮花和祥雲圖案,會投射在講經堂地面,以及講台上的佛陀灑淨圖上。這樣巧奪天工的設計,除了具有驚人的戲劇效果之外,又讓偌大的建築物節省能源,而且天光又比燈光更讓人覺得舒適。

在採光罩的四周,有迴廊,兩端還有更大的空間。

「迴廊可以舉辦小型的藝文展覽;兩邊可以設咖啡座。」徐群倫說:「這裏會是一個很舒服的休閒空間。」

若想登高望遠,十樓的兩邊是最佳的眺望台。北面可以看見慈濟醫院的全景;南面則是慈濟大學的校園。

慈濟醫院、靜思堂和慈濟大學,像是一氣呵成的巨大建築群,已成為花蓮最顯著的地標了。

法華坡道上朵朵蓮花

「九樓的空間最小,也許可以布置成一個小巧精緻的空中花園。八樓、七樓的西面是研究室,東面是藏經閣。」徐群倫一邊走一邊介紹:「六樓的空間很大,南北面是文史館,東面是佛教文物展示館。」

從六樓到九樓的屋頂,有白色的弧形鋁板,內有玻璃纖維,可以吸音,控制音響效果。鋁板上裝置了幾千盞的光纖燈泡,透過明暗的設計,呈現出閃爍的星光和銀河,彷彿是佛陀當年在星空下講經說法的重現。抬頭仰望,令人目不暫捨,是靜思堂最迷人的一景。

徐群倫說:「從三十三周年慶裝置好以後,我常在夜闌人靜時,躺在講經堂的地板上,凝視著明滅閃爍的星空,止不住地流淚。」

望著眼前這位高高瘦瘦的大男孩,想像他和靜思堂一起度過十五年的歲月,想當然耳有一分特別的感情在。

五樓、四樓的東面是上人的接待室和會議室。南北面是志業中心辦公室。

從四樓到八樓,西面的空間都是電腦室和教室。三樓的南北向可提供藝術家作品展覽;西面是後台工作室。

花蓮過去叫「後山」,是台灣的偏遠地區,交通不便,文化不利。藝術家發表作品,通常也不會選擇花蓮展出。現在有一個超水準的展出場地,將帶動花蓮的藝術和文化氣息。

從靜思堂的五樓到地下一樓,兩側是坡道。也就是說,除

了乘坐電梯、爬樓梯之外,還可以沿著坡道,慢慢地徒步上樓或下樓。

坡道的兩邊,將結合當代藝術創作,將法華經變裏的佛教經典故事,以現代慈濟人的實踐事蹟來詮釋,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空間。

走在法華坡道上,目前展出的是全球慈濟人的工作內容,看著一幀幀的照片和文字說明,內心感動不已。慈濟故事多,猶如是五濁惡世長出來的朵朵蓮花。

天窗瀉下自然天光

從道侶廣場走進靜思堂,首先見到的是渾圓挑高的梁柱,通過銅雕大門,就是挑高三十六米的講經堂。也是整棟靜思堂的精神中心。

從天窗瀉下來的自然天光,彷彿佛光從天而降,令人感動莫名。

徐群倫指著屋頂說:「上面有一個相當於一個樓層高度的、大型的桁架,跨在兩側剪力牆上。」因為這個高難度的桁架,才成就了如許恢宏的空間,忍不住要對它深深致敬。

講經堂的地面鋪設古樸的木質地板,可容納兩千人集會。兩側的法華坡道和迴廊又如大型戲劇院的包廂,由下到上,可容納數千人聆聽法師講經開示或觀賞藝術表演。

講台正中央牆面是一幅高二十六米的「佛陀灑淨圖」,原作者是大陸畫家唐暉;在去年慈濟三十五周年前夕,由北朝鮮藝術家以三百四十萬片馬賽克拼貼完成。

圖中的佛陀不同於傳統佛像的繁複及色彩。安然優雅,慈眼垂視,輕撫旋轉的地球,慈悲聖潔的光輝,彷彿照徹每位仰望者的心。

講台上陳列一座靜思精舍造型的檜木屏風,它是按正立面以原尺寸縮小五分之一的比例來雕刻做成的。只在縱向上作了變化,但是精舍裏的三尊佛像、花瓶、供果,一應俱全,唯妙唯肖,令人歎為觀止。

「妳看看這座簾子,是木頭的喔!」徐群倫說:「這四根石柱,圓面部分是沒有接縫的。」

仔細一看,三十米高的簾子還真的是木頭雕刻的,那花結流蘇和褶痕,刻得多麼像啊!由希臘進口的「雪白銀狐」石,鏤空一節一節「套」起來的巨大石柱,更是叫人驚歎。

在講台下還有一個說法台。台的四周用胡桃核木雕刻的蓮花環繞起來,如果上人在這個台上升座,就好像在蓮花池裏一樣。

東邊大門的牆上,有兩塊漢白玉的大型石雕和檜木的大型木雕。六樓、七樓的迴廊上,分別是化生手語童子、百戲童子和伎樂童子飛天,仔細看看,許多人物和飛天不乏有各種身分的慈濟人呢!

緬懷十方大德的靜思堂

慈濟以愛鋪路走過三十六

年,其間有坎坎坷坷,有甜蜜甘美。多少人的愛心匯聚,成就了慈濟的慧命;而幾千年來佛教的精神也透過實踐具體地呈現出來。

這麼多的人,家境有貧有富、學歷有高有低、年齡有百歲人瑞以及零歲小兒,參差不齊的人卻有共同的愛心,一起打造出一個愛的醫院和一個淨土世界。上人說:「世間的言語讚歎總是有限,我的感激卻是無涯啊。」

感恩堂就是為緬懷十方大德的仁風懿行而設的紀念空間。

位於靜思堂一樓的感恩堂,地板是栩栩如生的巨幅蓮花磁磚,描述「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

未來在牆面上及其他空間,將以藝術創作及現代科技方法,將善心大德的生平事蹟,予以陳列保留,後代子孫可以來到這裏尋根,緬懷先人的大愛精神。

感恩堂四周為「慈濟世界」展示空間,介紹慈濟的過去、現在、未來。目前已規畫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館。提供文物陳列、資料展示以及多媒體之使用。

地下一樓的國際會議廳具有先進的同步翻譯設備,可提供六百人的容量,供召開醫學、宗教、學術研討及會議演講等用途。

國際會議廳除東邊為門廳外,目前周圍三面空間設為寮房,提供參與活動的慈濟人住宿。地下二樓是大小不等的會議室,前棟地下樓則為餐廳和停車場。

寫實銅雕和現代飛天

靜思堂四周庭園景觀的藝術創作,最引人注目的應屬銅雕和飛天了。

銅雕是北朝鮮藝術家的作品,陳列在靜思堂戶外的草坪上。

從構思到創作、安裝,共歷時半年。十三件作品主題有:慈濟世界;慈、悲、喜、捨;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骨髓捐贈、國際賑災、社區志工(環保)和急難救助。

銅雕人物都是寫實的,漫步草原上,一件件地觀賞這些作品,將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人物,逼真親切地呈現在眼前。

飛天是佛教中以歌舞香花供養諸佛菩薩的天人,各大佛教遺址中,都可以看見飛天的壁畫和雕塑。

策畫靜思堂飛天藝術的觀想公司,自一九九九年五月起,在中國大陸由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杜永衛先生設計,五百多位藝術家及技術人員製作,共計三百六十二身。

觀想公司鄭啟聰先生說,飛天的造型除了傳統的以外,還賦予當代的時空意義,比如有慈濟各種身分的人物,醫師、護士、委員、慈青……

「還有世界各民族的造型,如戴著大草帽的墨西哥飛天;穿旗袍戴斗笠的越南飛天;穿和服的日本飛天;抱著鼓的剛果黑人

飛天……」鄭啟聰說。

「漢族的飛天,是以大家喜愛的鄧麗君小姐為模特兒。」鄭啟聰忽然神祕起來:「而唯一一身男性的慈誠飛天,就請大家帶著望遠鏡,仔細去搜尋吧!」

三百多身飛天陸續從中國大陸海運來台的過程中,曾經遇到十級大浪,有十八身掉到台灣海峽。因為無法打撈,只好重鑄。

「飛天實在太美了,連海龍王都想要。」大家這麼開玩笑。

美哉!靜思堂

灰白的建築物和綠蔭均默默無言,但卻鮮明地訴說著,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是環環相扣,是全球愛心人士寫下的最動人的篇章。

美哉!美哉!靜思堂從裏到外,從上到下,無一不是愛的見證,無一不是藝術的極品。

美哉!偉哉!靜思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