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小語】「貪、瞋、癡、慢、疑」皆是心魔,降伏心魔最佳良方,就是「誠正信實」。
垃圾有大用
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一年製造的廚餘超過五億噸。早會時間,上人提及台中志業園區已在前年將「綠色能源」構想付諸行動,在園區內設立「廚餘屋」,集中園區和分會的廚餘,成功製成液肥、堆肥;且開放民眾到園區學習,帶回社區推動。
志工將廚餘切碎置於桶內,一層廚餘、一層菌種加粗糠至八分滿,每五至七天取液肥一次,三個月即成有機肥料。將液肥稀釋三十至五十倍,可通廁所、洗馬桶等;稀釋一百至三百倍,能增加花草樹木抗病菌力。
「一般人認為垃圾無用,其實大有用處!」上人讚歎微生物奇妙之功;且以「大地萬物無不是藥、亦皆非藥」示勉:「大地萬物樣樣有用,然若不了解萬物之性,則樣樣無用。」
上人感嘆,從廚餘量即可知民眾生活是如何浪費。「放眼天下,飢餓苦難之人何其多!如非洲饑饉之地,人們連一滴清淨之水都求不可得,遑論可食之物。有福生在台灣,要知福、惜福,清淡平實生活;更希望人人回收資源,以雙手呵護地球。」
感恩天地覆載之德,上人致勉人人伸出雙手做環保,敬天愛地聚福緣。「天地萬物,無一不可用,多用心就能讓萬物輪迴再利用。大家要尊重萬物,知福惜福,更用雙手造福!」
苦幹勝能幹
與福建慈濟人座談,上人敦勉每一顆慈濟種子都要自我成長慧命;真正投入人群付出,閱讀一部部人間大藏經,才能得大智慧。
談及社會信仰偏差亂象,上人教勉人人要有正信。「慈濟世界是『立體琉璃同心圓』,人人的心要淨如琉璃,正信不迷。貪、瞋、癡、慢、疑皆為心魔,降伏心魔的最佳良方即是『誠正信實』。」
上人舉述一對夫妻,一位愛喝酒、一位愛賭博,後來到環保站付出,藉著專注分類,降伏對不良嗜好的欲念。「這就是『做就對了』!心存正念,腳踏實地以誠付出,自然百邪不侵。」
每位受證的慈濟人都是靜思法脈的種子,上人表示,若種子中心缺乏道氣,法脈則無法存續;要充實道氣,就要深入人與人之間,吸收一部部寶貴的藏經。
「很會計畫、很能幹的人固然不錯,但師父敬愛老實修行、能吃苦而誠實的人。希望你們都做誠正信實、有正知正見的『苦幹人』!」
- May 12 Tue 2009 22:14
【靜思小語】「貪、瞋、癡、慢、疑」皆是心魔,降伏心魔最佳良方,就是「誠正信實」。
- May 12 Tue 2009 22:13
【靜思小語】誠正大愛無敵對,信實良知有感恩,慈悲心境寬包容,喜捨無私念純真。
【靜思小語】誠正大愛無敵對,信實良知有感恩,慈悲心境寬包容,喜捨無私念純真。
用生命教育生命
十四年前因為一場重大車禍,三十歲的馬來西亞吉隆坡廖迎發右腿截肢、左腿受傷變形,從此陷入沮喪困頓。母親與妻子未曾放棄,不斷鼓勵他振作;母親癌末病篤時,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最大的願望是看到你重新站起來。」
「媽媽的眼淚像含沙的明珠,一粒粒流入我的心。我答應媽媽一定要站起來。」廖迎發右腿裝上義肢後,已能站立、行走,只是每走一步就一陣抽痛,也無法久站。二○○三年因緣參與慈濟訪視,見苦知福,他發願盡己之力幫助他人。
廖師兄每個月到痲瘋病安養院關懷,曾經連續站立五個小時,為老人修指甲、刮鬍子;遇到四肢健全卻自我放棄的人,他會撩起褲管,「用生命教育生命」。
早會時間,上人稱歎廖師兄超越身體障礙,福慧雙修。「即使每走一步都很痛,他以助人為樂,把握時間付出,還要幫助『心殘』的人提起生命勇氣。做一分就得一分歡喜,這就是『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上人表示,人人清淨的本性就如大圓明鏡,只因為貪婪、欲念,使鏡面蒙塵,無法映照真理;或是對道理知而不覺,在人與人之間對立、衝突,徒增煩惱。
「只要用心,將蒙塵的自性拭淨,運用智慧,發心立願付出,世間沒有做不到的事。在實際付出中,歡喜而感恩,就是真正得福!」
立願合心有大力
菲律賓企業家顏長偉,在當地慈濟人陪同下來見上人。上人言及此波金融海嘯全球受創,唯心靈不生海嘯,即能安度風暴。
「在此時此刻,應自我警惕,清淡平實生活;莫存有僥倖心態,仍在收益得失中掙扎。把心安定下來,踏踏實實努力,就能縮短金融風暴影響的時間。反之,不甘平淡,繼續放縱欲念,就會陷入求不得的痛苦。」
顏先生表示,其工廠有一千五百多名員工,因自身是白手起家,能體諒勞工階層生活不易,故以父母心來管理、關懷他們。上人肯定其用心,且言領導者可以影響員工行善或趨惡。
「能以真誠之心善待員工,員工自然會在工作上、言語態度上回饋雇主。公司營運順暢,讓上千個家庭維持生活,還能進一步帶動員工付出,對社會將有一股善的影響力。」
世間苦難,不止於貧窮困苦;欲拯救形形色色、無量無數的苦難人,取決於人人一念心。上人表示,集合人人的愛心,能成就對人間有益之事,「不能缺少任何一個人的力量!」
愛才是幸福泉源
慈濟大學與印尼大學二月十一至十二日,在雅加達慈濟大愛一村合辦「紅溪河整治效應」研討會。會中提到印尼政府鑑於慈濟大愛村移民遷村成果顯著,將採用慈濟模式,規畫興建一百萬戶國宅安頓河岸貧民;也計畫整頓雅加達境內十三條河流。
印尼大學研究團隊認為,像慈濟這樣大規模的援助計畫「太過豐盛、豪華」,是別的機構難以複製的。十日早會時上人表達不同看法:「只要有心就不難!真正用心用愛付出,就有改變一切的大力量,地球才能不再受毀傷,人類也才能真正和平。」
上人再舉印尼亞齊慈濟大愛村為例。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亞齊發生強震引發海嘯,造成二十多萬人罹難。由於當地屬於印尼軍事管制區,外國團體不易進入;慈濟人長年在印尼耕耘慈善獲得政府信任,因此獲准進入,從急難救助到中長期援助,為災民安心、安身、安生。
慈濟在亞齊興建完成三個大愛村,二○○五年十二月大愛一村完工,第一批入住的居民中,有不同信仰者、有政府軍也有反抗軍。今年初慈濟人到大愛村探望,有軍人表示,體會到能和平生活、彼此關愛,是最可貴的,因此已經回歸平民生活。
印尼慈濟慈善志業已成為國際典範。上人歸結要達到全球典範的慈善品質,必須真正做到「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誠正大愛無敵對、信實良知有感恩、慈悲心境寬包容、喜捨無私念純真。
「誠正大愛無敵對——秉持誠正大愛,就沒有敵人,對方感受到我們誠懇付出之愛,自然不會加諸傷害。」
「信實良知有感恩——付出無所求,讓人生活安定之後,也要教導他們『信人有愛』,人與人之間無須對立、相殘;只要人人有愛、能起感恩心,就能建立互信。」
「慈悲心境寬包容——只要有慈悲寬諒的胸懷,即能不分宗教、放下對立,彼此包容,和樂相處。」
「喜捨無私念純真——心念純真,以無私之心歡喜布施。」
上人強調「愛是人生幸福的泉源」,能夠大愛寬恕即無敵人,合天時、地利、人和,普天之下即是淨土。
- May 12 Tue 2009 22:13
【靜思小語】一顆種子,可以產生無量無數種子;一念善法,可以散播無量無數妙法。
【靜思小語】一顆種子,可以產生無量無數種子;一念善法,可以散播無量無數妙法。
自我造福,人人有福
「回顧自己做慈濟四十多年來,可以自我肯定的是:起步正確,方向沒有毫釐偏差,一步步踏實往目標邁進。」
花東地區委員慈誠共修、慈青慈懿會暨學長會輔導員研習營,上午於靜思堂合併舉行圓緣,上人感恩慈濟人無論距離遠近,彼此心都貼近。
「台灣一步,全球慈濟人同步,皆因大家共同一念心,縱有千山萬水之距,然心靈無秒差,足跡整齊同步走。」
拜現今科技之賜,志工早會連線遍及全球近五十個慈濟社區道場。佛陀曾描述,於一頓飯食間,能遍遊十萬億遠的佛土,上人說,這絕對有可能。
「在我眼中,你們人人都是佛。只要受法,我就已悠遊在大家的心地國土,每一個人都是那片淨土上的諸佛。」
上人勉慈青學長姊要做學弟妹的典範,若是成家,要做兒女的典範,也就是樹立典範人生;有人文典範才能譜出美好生命樂章。
「我對每一個人都懷抱很高的期望、無限的希望。多淨化一個人、多一分愛心,就是多一顆種子。一顆種子可以產生無量無數的種子;一念善法,可以散播無量無數妙法。」
去年美國南加州森林大火受災戶瑪利亞夫婦,接受慈濟五百美金現值卡應急;抱著回饋之心,瑪利亞選在丈夫六十一歲生日前一天,開車八十多公里送竹筒到慈濟美國總會,離去前還請購《靜思語》、領取兩個竹筒,當作先生的生日禮物。
「每天投入一個銅板,不論是一分、一角或一塊錢,一抬手,內心就會為『今天要救人』而感到開心。」上人勉慈濟人啟發人人愛心,使天下人的心念匯合在同一方向——愛。
不受利誘,創造價值
為期兩天的花蓮慈濟醫院醫師合心共識營,午後在精舍舉行圓緣。
骨科張順忠醫師分享,當年由建中推甄入慈濟醫學院,小小心願就是用自己的雙手去幫助別人;十年來看到慈院發展符合自己的目標,此次參與營隊後,要把初發心再擦亮。
軍職退伍再讀醫學院的小兒科醫師楊成湛表示,經歷過女兒早產、插管經驗,到自己當上兒科醫師,完全能體會上人所說「以病人為中心」,所以主動關心早產兒父母;體會到用心過每一天,生命就沒有浪費。
上人開示,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只要清楚、正確,不論從事哪一行業,都能對人類有貢獻。「若能更進一步付出無私大愛,不但無所求還向人說感恩,就是最清淨的智慧。」
錢,只是過眼雲煙,成就不了人生典範。上人勉眾心莫隨著功利而轉。
「我這一生,任何誘惑都無法影響我。明明沒有錢,當年我還是婉拒了一位日本人相當於八十億台幣的捐款。建院的錢在哪裏?我不知道,但我心中有一個信念——信自己無私,更相信人人有愛;我希望開闢一塊福田,人人累積小錢,『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未來醫院建成,人人也會珍惜。」
全台慈濟人輪梯回來花蓮慈院做志工,上人告訴座中大醫王,這一群志工中許多人都是從早期籌建醫院時幫忙把一塊磚、一條鋼筋、一包水泥募集回來;所以他們很珍惜愛護這所醫院,進而投入醫療志工。
「志工付出無所求,只要看到大家對病人的愛,就是他們的心願圓滿。」上人勉眾心中常存「感恩、尊重、愛」。
即使再有錢的人,一旦生病,寧可什麼都不要,只要健康就好;上人表示由此足見病是最苦的。「就如佛陀拯救眾生的慧命,醫師能拯救病人的生命;要做到視病如親,把每一個生命都當成親人,及時伸手救護,拔除他的苦難。」
上人期勉醫療同仁有志一同,用「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和「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落實愛的人文。
- May 12 Tue 2009 22:12
【靜思小語】不怕經濟起風浪,最怕人心不平靜。
【靜思小語】不怕經濟起風浪,最怕人心不平靜。
勤儉固本,無懼風暴
有感於近來社會經濟低迷導致人心不安,上人在早會時以「不怕經濟起風浪,只怕人心不平靜」示眾,生活所需實不多,只要克勤、克儉,守在本分上;人與人之間和氣、互愛,就能時時保持心靈平靜,安心自在生活。
過去在泡沫經濟中,許多人透支信用或漫無節制刷卡消費,導致負債重重。上人言,有一欲得十,向欠缺的「九」無盡追逐,都是泡沫人生。
「有一百,要追九百成一千;有一千,再追九千,成一萬。即使擁有百萬,還要九百萬……從小小的『九』到大大的『九』,永無止境的追求,實在苦不堪言!」
就如孩子吹肥皂泡,五彩繽紛很美麗;然上人警示大眾:「泡泡雖美,剎那即破滅;泡沫經濟也是空幻無常。人人應踏實、務實,藉此時刻自我調整,重新出發,回歸勤儉固本的生活,就能安度金融危機。」
從越南嫁到台灣的阿釵早產生下雙胞胎女兒,都罹患腦性麻痹,一家靠先生打零工維持;二○○六年開始成為慈濟照顧戶。
屏東慈濟人去年啟動「香織計畫」,幫助弱勢家庭的婦女學習挽面、縫紉、小吃等技藝謀生。在慈濟人鼓勵下,阿釵和先生參加香織計畫;老師傾囊相授、志工關懷陪伴,加上夫妻倆認真學習,如今靠賣小吃努力償債,阿釵終於綻開笑顏。
「慈濟人『傳功夫、搏感情』,引導人學會功夫,同時也學到本分事,走出身心困境,這就是人文。」上人期勉慈濟人不只要顧守本分,同時也要走入人群作「不請之師」,為人拔除苦痛。
感恩尊重,實踐大愛
「『人文』並非文謅謅的外表,而是活潑的人的本性。」與幾位醫界人士談話,上人指出,慈濟醫院最大的特色,在於「誠正信實」和「慈悲喜捨」的醫療人文。
「醫療工作者以救人為志,出發點都是愛;然這分人性真誠之愛,有時會受到功利誘惑而偏向。慈濟醫院是許多人無所求付出所創造的大愛環境,廣召有志一同、欲發揮救人良能的良醫匯聚;故是一個很單純,也是人人無私、實現理想的大愛環境。」
上人進一步說明,慈濟醫院是許多志工出錢出力打造而成;醫院完竣後,他們繼續在醫院當志工,付出無所求。所以醫護人員心存感恩,盡心盡力搶救生命;而慈濟人對醫療團隊亦常懷感恩,全力支持陪伴。
「彼此感恩、相互尊重,共同發揮無私的大愛,此即『誠正信實』、『慈悲喜捨』,也就是慈濟獨特的醫療人文。」
- May 12 Tue 2009 22:12
【靜思小語】心明,境界就明。
【靜思小語】心明,境界就明。
捨煩惱,入法歡喜
早會時,上人回顧行腳點滴,提到在高雄喜捨環保站「拆解區」,見到全盲的環保志工王淑靜。
淑靜師姊二十八歲時因視網膜病變,視力日漸模糊;三十六歲雙眼全盲,罹患憂鬱症,甚至嚴重到精神分裂,自我封閉十多年。直到三年多前,她偶然轉到大愛電視,「聽」到大愛劇場游陳師姊的故事心有所感,不再對先生埋怨猜忌,主動打電話到高雄分會表達當志工意願,從此投入環保。
從學敲開錄影帶塑膠殼、拆螺絲,如今承擔拆解區關懷組長之責,淑靜師姊從付出中找回自信,配合藥物治療,憂鬱症漸漸好轉;一邊做一邊關懷其他身受病苦的志工,分享自身經驗。
曾經一個小時拆不了一顆螺絲,現在已能全憑手的觸感拆螺絲,她說秘訣就在「靜心」,用心代替失去的視力。
「我看到淑靜拿起廢棄羽毛球拍拆解。她邊摸邊告訴我,裏面有木頭、鋼絲、塑膠還有小螺絲。我好奇拿來一瞧,確實如她所說的,不但有木料,連微小的螺絲她都摸得到,還能用電鑽取出。」
「我問她,這麼小的螺絲,用電鑽取的過程中不會傷到手嗎?她回答:『剛開始常常被電鑽傷到,也曾做到手破皮、流血,就是要多用心;我不是拚業績,是拚心靜。』」
「貪瞋癡慢疑」是五種障礙眾生的煩惱,上人指出,淑靜過去因疑心,不但自己辛苦,和她相處的人也很辛苦;現在心念無私,則天地寬。
「心明境界就明。她曾因心中生疑而致憂鬱,如今分秒集中精神、不斷付出,讓心沒有空隙得閒胡思亂想。把胡亂猜疑之心磨光,使心鏡清淨無染,智慧因而明朗,故能走出自怨自艾的人生,時時自度度人。」
醫療愛,真誠慈悲
與醫療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表示選擇從醫,少不了愛。「愛,要愛得真誠。慈濟人文『對內誠正信實、對外慈悲喜捨』並非口號,要真正做到。」
有感於近來經濟亂、社會亂,上人指出,一切乃人心脫軌所致,慈濟人文正是引導人回歸清淨本性。
「較之於其他團體所談的『愛』,慈濟多了一分內『誠正信實』、外『慈悲喜捨』的內外呼應,此即人文特色。」上人殷勉座中主管心力合齊,推動人文。
心調和,難關易過
曾有「非洲糧倉」之譽的辛巴威自然物資豐富,然由於政治動盪、人心不和,人禍、天災頻繁,人民長年苦於飢餓,近來又因霍亂疫情失控,人心惶惶。
六日志工早會時間,上人感嘆這個國家的生態,只有「苦不堪言」形容。「天時、地利之外,最重要的是人和;人心不只要和,還要戒慎虔誠,人們才能安穩生活。」
儘管非洲距離遙遠,上人勉慈濟人心要寬大,關懷天下人。「心要寬,視天地間所有人為家人,無所不親;以無量大悲救苦眾生,不只作眾生真善知識,也要作『你不請、我自來』的不請之師。如此才是真正人間菩薩。」
景氣不佳,一些學子註冊發生問題,慈濟正推動「安心就學計畫」,深入學校發掘需要幫助的家庭。上人指出,相較於辛巴威,台灣人實在應該感恩知足。
「只要人心和,並且克勤、克儉,困難日子很快就會過去;怕的是人心不調——視過去的享受為理所當然,而今榮景不再,心就『過不去』,導致真正陷入困境。」
上人強調,只要調整心態、甘願吃苦,腳踏實地打拚,困境就容易過。
人文心,人性之本
與慈濟大學范德鑫教授等人談話,上人強調慈濟的醫療與教育志業並非「功能」取向,強調的是發揮「智慧良能」。
「所有醫療教育,必會教導如何救病人、愛病人。但慈濟的醫療人文不只如此,更要具備『誠正信實』和『慈悲喜捨』,這是發自內心極深層的愛。」
一位病患長年為牙痛所苦,慈院醫師為了替他解除痛苦不斷尋思,終於找出痛是由腦瘤引起。上人以此為例表示:「『誠』懇面對病人的問題、『正』確診斷病情,還要用深刻的愛對待病人,取得病人的『信』心,才能『實』際為他解除痛苦。」
「慈善」志業亦然。上人指出,慈濟因有一分宗教精神,而與一般社會慈善機構不同。「這分宗教精神,就是懷抱宗教情操、用無私大愛走入人群。」
上人重申人文不同於文化。「文化會因時、因地而異,人文則舉世皆同,就是人性之本,只要做出人品典範,就是值得文史流芳的人文!」
- May 12 Tue 2009 22:11
【靜思小語】物質可以貧,心靈、志氣不能貧。
【靜思小語】物質可以貧,心靈、志氣不能貧。
行四攝法,持一念心
農曆二月初八適逢佛陀出家日,早會時間,上人感恩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悉達多太子,毅然捨下家庭小愛、放棄宮廷享受的生活,出家求道。
當時印度社會四姓階級不平等,佛陀不忍見眾生受苦,出家探求宇宙人生真諦,終於體悟「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找到一條使人人「心靈均富」的道路。
經濟不景氣,許多人心慌難安。上人指出,一旦心念偏差,輕則積鬱成疾,重則行為脫軌,鑄成大錯。「物質的匱乏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貧。心若貧、志氣貧,人生將困於窮中。」
不受外境影響,只要守志奉道,就可以創造和諧的團體,發揮良能利益社會。上人以日前行腳到台北慈濟醫院為例,感受院內充盈「上敬下愛」的和氣氛圍,是力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的最佳範例。
「在院內處處看到竹筒,人人天天發揮一分愛,累積點滴的付出,這就是『財施』;資深醫護盡心傳承知識、教授功夫,即『法布施』;見人遇到困難,膚慰陪伴、平撫害怕的心,就是『無畏施』。」
「愛語」,就是說好話。「愛語寬慰,能令人如沐春風,打開心門,充滿信心與歡喜。」真正的「利行」,上人表示是事事為他人考慮,設想能讓其安下心來的方法,不只工作更上層樓,並且走入淨化人心的大道;至於「同事」,就是成就他人。
上人勉慈濟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職場中人人以「四攝法」相待,就能心貼心、結好緣,成為自利利人的道場。
四大合一,八法合群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讚歎許多環保菩薩上了年紀,也沒有受過正式教育,卻能忙得輕安歡喜;「反而是高知識分子,在種種事務中忙得煩惱重重,負擔沈重。」
經過三天會議討論,宗教處針對簡化組隊事務、回歸四大八印已有共識。上人勉同仁法要入心,才能提出「宗」旨以「教」育志工;引導志工「四大合一、八法合群」,深入法髓,貫通志業精神。
團體大、人員眾多,難免傳出是非。上人叮嚀,不可聽聞一言半語,即人云亦云、聞聲起舞。「每一位來到慈濟的人,都是秉持愛心而投入;即使有曲解、誤解之處,相信非出於惡意,『是非要止於智者』。」
- May 12 Tue 2009 22:11
【靜思小語】心念差之毫釐,人生失之千里。
【靜思小語】心念差之毫釐,人生失之千里。
心定念正,處處道場
位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的導盲犬培訓學校,有一項「定力」訓練課程,由「貓」擔任教員。十六個月大的拉不拉多獵犬「Yoko」,在面對兩位貓教員使出渾身解數百般挑釁,仍如如不動,被校方譽為「高材生」。
早會時上人引述此新聞表示,這分定力實常人所不及。「脾氣再好的人,面對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到最後常常受不了。若人也能具足定力,心正、念不偏,不受外境動搖,以定性、定力做事,則無事不成。」
人生劇本是自己過去生所寫,上人教眾應認知因緣果報之理,遇逆境要甘願面對,隨緣消舊業,不更造新殃。
「反之,一念偏向,妄想走捷徑『消災解厄』,心有所求,令邪入侵,就會茫然,產生怪力之迷、亂神之惑。」上人提醒大家莫受惡緣誘惑,要守志奉道,做對的事。
北區環保志工游師姊曾因丈夫迷信怪力亂神,耗盡千萬家產;在家業、事業兩頭燒的情況下,她心力交瘁,常莫名顫抖,被醫師診斷為「恐慌症」,每天須吃抗焦慮、抗憂鬱、心悸、安眠藥等四種藥物。
在慈濟志工施桂丹鼓勵下,她開始投入資源回收行列,一年多來不間斷,身心症狀逐日減輕;還帶動先生及輕度智能不足的長子一起做環保。
「一念偏差,讓這個家庭二十多年來陷入困境。所幸太太能調伏自心,進而帶動家人投入環保,如今一家和樂融融。」
從游師姊人生的轉變歷程,上人欣言,近二十年來環保已成為社區的道場,也是許多人心靈的道場。
「只要心定、念正,無處不是道場。」上人殷勉眾人照顧好一念心,不使有毫釐偏差,人生路才不會失之千里。
延續善根,共振善念
「就如每一部佛典包含『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三部分;慈濟每項志業發展亦有源起、發展成熟及應社會變化而衍生的部分,都是接引人的重要法門,不能因簡化功能就捨棄重要的事。」
宗教處接續昨日討論組隊功能整合,上人提示,簡化重在減少開會、籌畫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減少人力分散至各細項的情形;要掌握「落實社區、小組關懷」的原則,就近在社區耕耘,拉近法親距離。
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有些人停交善款,上人叮嚀志工要「募心」。「『草根菩提』節目報導過一位環保志工,見人就勸募,一元、十元皆可;即使對方不予理會,他仍然鞠躬、微笑致意。這正是現代的常不輕菩薩,心寬念純!」
上人讚歎環保志工的草根質樸,勉人人學習這分心寬念純。「募心募款要做到『無我相』。有人響應,表示過去與人結好緣;若無人理會或惡言相向,就表示結的好緣還不夠,要自我勉勵廣結善緣。」
「募心」最重要的,是讓人善根不斷,上人表示,人人愛心善念共振上達諸佛聽,社會就能祥和平安。
- May 12 Tue 2009 22:10
【靜思小語】用心用愛度過每一天,譜寫精彩生命樂章。
【靜思小語】用心用愛度過每一天,譜寫精彩生命樂章。
顧好自心,亮麗人生
從花蓮慈濟小學轉調台南慈濟小學的林裕發老師,一年前罹患末期肺腺癌,前天在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走完四十一年人生路。
早會時上人言及,正值壯年的裕發老師單純而善良,原是機械工程師,六年前為追求理想投入慈濟教育志業。
「在花蓮慈小任教期間,他用心、用愛,把學生視如己出;個子高大的他總是在校門口迎接孩子上學,常蹲下來幫孩子整理衣領、扣好扣子,甚至繫好鞋帶,不時摸摸孩子的頭,流露對孩子的疼惜。」生病期間,家長、同仁都感到不捨,一路相伴、照顧。
「即使身有重病,他把心照顧得很好,時時面露微笑;生命最後一刻還向太太感恩道別,平靜瀟灑的離開。此生所發的宏願,他做到了;臨終時心無顛倒、了無牽掛,此生雖短暫,卻譜出亮麗的樂章,儘管生命結束,慧命卻不息。」
生命苦短,生在何地、何種家庭,由不得自己,但人生的方向可以自己選擇。上人勉眾莫迷迷茫茫過一生、為享受而揮霍無度;要把心照顧好,偏差的人生若能及時轉彎,也能活得精彩亮麗。
教育志業體首度加入志工早會連線,上人致勉走向目標的路途仍然遙遠,要繼續努力。「只要心貼近,路再遠也不怕。希望彼此心貼心,協力為守護慧命付出!」
歸類功能,精進入法
慈濟志業源於慈善,引導人心向善、濟人之困;之後應社會所需,發展出醫療、教育、人文志業,再邁出八大法印。慈濟人也隨著志業的漸次發展與融合,深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鑑於不少委員、慈誠忙於活動,無暇精進入法;上人請宗教處研商如何「歸類功能,普遍協助」。
「四合一架構的重點不在分組,重在掌握——合心就是協力,團隊能和氣、互愛。功能太過細分,容易使人執著於一方;也因為許多人身兼不同功能組,專為某功能安排種種活動,會過於勞動人力。」
一切事務,只要確定了執行方法,就要積極為之。上人叮嚀:「若頻繁開會、冗長討論,可能使人在等待的過程中熱情冷卻、錯失時機,讓事情遲滯不前。」
上人以走訪環保站為例,許多上了年紀的環保志工秉持「做就對了」一念心,專注投入,讓各個分類區秩序井然,令人感動。
「他們無須在工作之前開會討論,總是『做就對了』。的確,對的事就要敏捷的抓出最好的方向,即刻去做!」
- May 12 Tue 2009 22:09
【靜思小語】以「念純」自修,以「心寬」待人。
【靜思小語】以「念純」自修,以「心寬」待人。
心寬念純結善緣
為期兩週的外出行腳進入尾聲,晨將離屏東的感恩時間,上人談及高雄慈濟人昨日舉辦感恩追思會,緬懷一個多月前因膽管癌往生的資深志工許雪娥,勉眾學習雪娥師姊的「心寬念純」。
「以『念純』自修——心念要單純,莫一面付出一面發脾氣;瞋怒心不只傷人,也會傷害自己。對外『心寬』——心量寬闊,隨處與人結好緣,自然不會傷害他人。」
上人指出,平日用功「內修外行」,即能與人廣結好緣,得到人人愛與敬,於己於人皆增益。
打開心門智慧現
人心偏差,導致種種苦難。午後抵達台東聯絡處,上人開示,佛陀來人間,是要開啟凡夫心靈門扉,使能透入陽光,照亮黑暗的心,「讓人人了解自己有與佛陀同等的智慧之光,不僅向內自照,也能向外照亮他人。」
佛陀指引的是一條平坦、寬敞而筆直的道路,是一條最安全的路;然而上人感嘆凡夫無明,生活稍遇不順即亂了心,易受引誘誤入旁門左道。
「心靈惶恐不安,易使邪法趁隙而入。應具有正知正見,了知因緣果報、人生無常,遇逆境即能維持平靜,以智慧面對。」
人生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四苦,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四苦。上人表示,前四苦是大自然法則,任何人都逃不過;後四者反應心理狀態。
「求不得苦——有求未必能得,求之不得則苦;怨憎會苦——某人與我合不來,偏偏一起工作、或同在一個屋簷下;愛別離苦——所愛的人與己生離死別……這種種苦來自心靈,唯有心寬念純能轉變。」
修行重在修習氣;上人請大家學得「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時時善解包容,自然不傷己亦不傷人。
傍晚,上人與弟子一行返抵精舍,結束農曆正月行腳。
- May 12 Tue 2009 22:09
遷村脫貧,看見下一代幸福
遷村脫貧,看見下一代幸福
從難尋出路的山村聚落,遷移到交通便利的慈濟新村,
農、牧、工、商,掙錢機會多了,學童入學率,村村均達百分之百。
遠離勞碌終日,卻填不飽肚子的日子,
有機會走出和祖祖輩輩不一樣的路。
車子一停在山路邊,就看見來接我們的村民站在路口,還帶著水煮雞蛋,說:「先歇會兒,吃個雞蛋墊墊肚子。」
走在布滿碎石的山間小徑,鞋底不住打滑,十四歲的羅仕英卻走得飛快,一旁撐著柺杖的羅爺爺也不見疲態,反倒是我們這群外來客,氣喘吁吁。
轉過兩個彎之後,終於到了羅甸縣翁選村利機寨,沒出山寨相迎的村民,此刻都站在村口候著;全村六戶人家都有親戚關係,日夜生活的範圍幾乎全在寨子裏。
●
羅開明的大女兒羅仕秀,今年十八歲,她的先生吳明仲是從另一個寨子入贅來的。
兩年前兒子呱呱落地,吳明仲看房子太小了住不下,買了些空心磚在田邊一角建房——磚與磚堆疊起來成四面牆壁,但買不起水泥固定;花雨布充當屋頂擋雨,布簾為門;斗室裏布置一張床、一個爐,就成為這個小家庭的生活空間。
務農是利機寨主要的經濟活動,牲畜被視為最重要的財產。羅開明沒有多餘的能力蓋雞寮,也擔心牲畜在屋外會被偷,最好的方法是寸步不離,連就寢時也把雞群趕進房裏同睡。家禽排泄物布滿整個房間,環境衛生不佳;然而寨裏的每戶人家,都是這麼豢養牲畜。
像利機寨這般封閉的村寨、窮苦的人家,在貴州還有千百個,彷彿遺世孤立。
吃飯靠救濟,用錢靠貸款
十年前,當慈濟志工在羅甸縣劉明輝縣長帶領下,第一次走訪董架鄉田壩村時,眼前所見就如同利機寨一般——居民四季耕耘在貧瘠田地上,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四面環山,唯一一條連外道路崎嶇難行,每逢下雨泥濘連連;沒有電力到達,入夜點煤油燈。人稱此處為「猴子山」,不適合人居住。
「在山裏就只知道耕田、砍柴、餵牲口,幾乎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村長蔣本榮無奈地說,即使想下山打工掙錢,「但包工老闆常聯絡不到你,他就找別人了。」
村長的十九歲小女兒蔣忠莉,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去市集買糖。然而父母操勞農活於僻壤,上頭一對老父母、下頭四個兒女,填飽肚子都是問題,哪來的錢給蔣忠莉去趕集?
志工在深山村寨實地訪查,走過溼滑黃泥小徑、攀爬石頭山,所見俱同——房舍有的沒有窗、門,有的連四壁都建不完全;人們自嘲「吃飯靠救濟,用錢靠貸款」,無論修建破屋或是遷到交通便利之處,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有能力的人,外出打工三、五年,攢了些積蓄就回來打地基;錢用完了就再出去賺,繼而回來造牆;又沒錢了就再打工,回來補上屋頂……蓋個房子可能要花上十年。」台灣慈濟志工高明善走訪羅甸縣窮苦聚落,對於居民渴求安身之地得耗盡氣力,深感不捨。
因此繼濟貧與助學後,慈濟二○○○年起執行遷村大計,幫忙貧困村落搬遷到利於就業就學的環境,以時間和空間來扭轉宿命、改變歷史。
移民遷村,改變一點一滴發生
慈濟在貴州第一個移民村「抹尖新村」,規畫在董架鄉的公路旁,二○○二年元月落成啟用,具備水電供應設施。
二○○四年,蔣本榮一家跟著田壩村民陸續搬下山;遷入新村四年多了,現在的工作是承包政府工程,像是建造水窖,或是「山改土」(將山闢成梯田)。
收入漸豐後,他把住家改為店面,給太太經營小型雜貨店;逐漸地家裏有電飯鍋、電磁爐、電暖爐和機車……生活品質愈來愈好。
當年那個掛著淚痕吵著要去趕集的小女兒蔣忠莉,高中畢業後到廣東做文書員,「搬下山來,才有機會念高中,也才能找到這樣好工作。」休假返鄉,她一邊翻著電磁爐上的菜餚,一邊笑說她吃過中飯要去逛市集!
這兩年,蔣本榮相繼資助已經出嫁的女兒蔣忠靜、蔣忠菊經營生活百貨,又買輛車讓她們補貨用。大兒子蔣忠偉婚後,在四十分鐘車程外的羅甸縣城租屋經營服飾店,媳婦陳萍萍即使挺著大肚子也天天到店裏搭配服飾,花車上的衣服總是摺得整齊。
從沒電的山間聚落搬遷到山下穩固房舍,抹尖新村學童就學率提升到百分之百,居民就業率也大增,人均年收入從遷村前的五百元增加到一千九百五十元人民幣,幾乎家家戶戶都買得起電器用品。
小夫婦組成的幸福小家庭,和父母那輩不同的是,不再經歷辛勤付出、所得卻連填飽肚子都不夠的窘境。下一代競爭能力提升,家庭經濟改善,脫貧之夢正逐步實現。
不怕雙手粗糙,打拚就有收穫
同樣住在抹尖慈濟村的蔣本貴,在羅甸縣城從事建築業;鏟起剛拌好的水泥,左手一拐抹平、右手將磚塊疊上,動作俐落迅速,一天砌上五、六百塊磚不是問題。
蔣本貴一雙手比手套還粗糙,是十四年建築歲月的痕跡——十九歲離開家到安徽學習水泥工技,好學的他總是仔細看著師傅的工法:打地基、砌磚、裝潢、水電等,不因疲累而鬆懈。他的好手藝,就是在出外打工的那六年點滴累積習得的。
二十四歲那年返鄉,蔣本貴從小工做起,但田壩村那條連接山寨與外界的路,成了工作的另一項挑戰。晨起出門、夜間歸途,沒有路燈照明,布滿石礫凹凸不平的黃泥路四處是陷阱;這條險惡難行的路,也讓準備開車上山找尋工人的工頭,才到山下就掉頭離去。
遲遲沒有工作上門,在家等著也不是辦法,蔣本貴主動打聽工程。為了便於往返縣城工作,他在山下用木頭及花雨布搭了簡單棚子,大約五坪大,成為一家四口的家。
黝黑的皮膚,笑起來額頭有深深皺紋的蔣本貴,每天晚上回棚子休息,白天又到縣城工作,一、兩週回田壩村一次。父親很反對,認為太辛苦了;但是蔣本貴想趁年輕時拚一點,讓兩個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以後別再像他一樣。
花雨布下的日子,工作機會漸漸增多,工頭也更願意聘請他工作,若是堅持下去,兩個兒子的學費就甭愁了!雖然居住的地方簡陋了點,但一家人相守在一起,蔣本貴說他覺得那裏就像天堂。
花雨布下的幸福,就在蔣本貴聽聞慈濟基金會將援建新村時,更增添感恩與歡喜。
他幫忙蓋新村,每天努力打拚,希望房子早一日完工,他與家人能早一天搬進去。「每一塊磚都有一個希望,看到房子漸漸成型,真是開心。」回想起那段日子,他笑容滿面。
學會獨立,孩子成長快
「搬到山下抹尖慈濟村後,太太就跟我一塊掙錢了!」蔣本貴將一身本事都教給妻子謝新碧,夫妻倆白天忙工程,孩子就託給鄰居照料,偶爾抽空回去看看;一天下來攢個七、八十塊人民幣,夠一家人衣食無虞。
「當時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五歲,我們不能跑太遠,只敢在附近找工作。」蔣本貴說自己運氣好,搬家後遇上許多鄉親打工掙錢後返鄉建房,讓他有工作做。「可以說董架鄉附近的新建房,我都有蓋到!」
孩子上了小學,夫婦兩人去年嘗試到縣城租個小套房、承包工程,每週回抹尖慈濟村一次,買點水果、蔬菜、雞蛋給孩子們吃。
小兄弟下了課,哥哥用電磁爐煮飯,弟弟洗碗筷,用完餐就著客廳的桌子寫作業;臥房的牆上寫著爸爸的手機號碼,孩子們想念爸媽時,可以打電話說說話。鄰居有幾位年紀更小的孩子,父母多在外工作,不時來找小兄弟玩耍作伴。
我問蔣本貴:「讓孩子單獨在家,不擔心嗎?」他笑著說:「我們小時候比他們苦多了!爸媽可能一年才回家一次,得自己生火、煮飯、洗衣,他們現在還有洗衣機呢!要給他們學習獨立,才會成長。放假時候我也會帶他們到工地來,幫忙搬搬磚,了解賺錢辛苦,才會節儉。」
蔣本貴說,錢是賺不完的,平安卻是賺不來的。「我賺錢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過得更好,平平安安的過,不是要大富大貴。孩子能讀書,不會餓肚子,就可以了。」
蔣本貴工作之餘,將新村房子擴建延伸成兩棟,以後給兒子一人一棟。從大門進去後,樓梯分成左右兩邊,兩邊房舍格局相同;他盤算將來孩子娶妻生子,都還能住在一起,一家平安和樂。
●
冬日貴州的寒風,凍得我筆都握不穩,蔣本貴卻可以連續不斷砌著磚,一旁屋子的主人來看工程進度,也連連稱讚:「老闆的技術真的很好!」蔣本貴攤開他的手掌說:「我的皮都成了死皮,比手套還牢靠!」
即使蔣本貴已經是師傅了,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隨時都會有新的技術,多學一項就多一項技能。」一次幫客戶建房,請來工人安裝鐵門,他在一旁看著,有時候問幾個問題,第二次需要安裝鐵門時,他已經可以自己來了。
村長說蔣本貴是全村最拚命賺錢的人,但他說:「慈濟給我們好的基礎,我們更要努力上進,這樣成功才會是屬於我們的。」
慈濟扶助遷村計畫的腳步一直向前,八年間在羅甸縣、花溪區、紫雲縣陸續援建八個新村,第九所新村建設中。
董架鄉上翁井慈濟村,兩排住房整齊畫一,像條巨龍蜿蜒山間,屋前寬闊的曬穀場,孩童嬉戲玩耍其間;平岩鄉灣心慈濟村住戶全是苗族,每有外來客,他們身著色彩鮮豔的傳統服飾,隨蘆笙樂音起舞歡迎……
每座新村的設計,因地理、人文而有不同風格,走訪每處都有不同的驚喜;相同的是,這九座新村三百九十九戶、近兩千人,正靠勞動和知識編織夢想,改寫代代貧窮的歷。
女孩春芝的 新村生活
家事、農事、課業,
十歲的春芝,不怕吃苦。
她最想念外出打工的媽媽、
最懷念與姊姊放牛的日子,
也最珍惜當下生活的安穩;
希望可以一路念到大學,
掙錢孝順父母……
在羅沙鄉者任慈濟新村的新家中,十歲女孩春芝有著屬於自己的房間,有張小床和面窗的書桌;她在牆上塗鴉,畫了外出打工的媽媽和姊姊的模樣。
每天放學做完了功課,春芝會幫忙嫂嫂做些家事或者簡單煮個晚餐,等待打零工的父親和哥哥回家。
她還會抽空回到山上的老家放牛,有時也回去住個三、兩天,因為老家門前那高高的駱駝山,是她最喜歡的風景。
●
羅甸縣羅沙鄉有句俗諺:「有女不嫁水淹塘,那裏多有光棍郎。」姚春芝的老家就在水淹塘,坐落於山坳處的小盆地,排水不良,大雨過後常淹水,是個名符其實「水淹塘」。
環繞山谷的簡易木房,黑瓦經過歲月風雨難掩破敗,山谷中央種植著青菜、蘿蔔、玉米及水稻;一座大山阻隔,居民得擔著農穫走上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市集販賣。
幾年前,水淹塘村民遷住山下的慈濟新村,就位於羅甸通往惠水縣公路邊,接近學校和市集;孩童入學讀書,青壯人口外出工作,也未偏廢山上農作;年均收入增加到一千八百五十元人民幣。
搬家不久,春芝的媽媽和大姊就去潮州打工,二姊赴外地讀初中;春芝爸爸每天下工後回到老家種田,販售農產來供給春芝學費。貼心的春芝為了節省開銷,常常省略早餐,餓到中午用一塊錢買塊饃饃果腹。
今年春節前夕,爸爸上工前給春芝零用錢,上市集張羅些過年用品,順便給自己買雙新鞋。
下了課,春芝開心招呼我們一起逛市集。走在各個蔬果攤位,她認真比較價格,一定挑選最便宜的;經過帽子小攤,她挑了頂保暖的毛皮帽,說是給爸爸的新年禮物。
春芝帶我們回老家瞧瞧,步伐飛快卻總在轉彎處停下腳步,等候我們跟上。老家久無人住,看起來更沒元氣了;廳房雜亂堆放著柴薪及玉米梗,春芝拿起玉米梗生火,已經一週沒回來,三隻看門的小黃狗餓得走不動,她得煮些粗糠給狗兒填填肚子。
●
忙完粗活,春芝換上媽媽寄回來的新衣還有剛買的新鞋,興奮嚷著要拍照。站在板凳上擺姿勢,說這樣可以比爸爸高。
春芝想念媽媽,也懷念姊妹們結伴放牛的日子,可是她更珍惜當下的安穩,「我能做的就是好好讀書,以後掙錢孝順父母。」
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她,希望畢業後繼續讀初中,未來能到台灣讀大學。
對於每天該做的家事或農事,春芝並沒有疑問,身處在這塊土地,付出勞力才能掙口飯吃,是理所當然的事;看起來好像辛苦,卻為她訓練出「吃苦不怕」的耐磨精神。
這分懂事和勤快,是大山孩子普遍擁有的天分,也將帶領他們邁向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