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村脫貧,看見下一代幸福

從難尋出路的山村聚落,遷移到交通便利的慈濟新村,
農、牧、工、商,掙錢機會多了,學童入學率,村村均達百分之百。
遠離勞碌終日,卻填不飽肚子的日子,
有機會走出和祖祖輩輩不一樣的路。


車子一停在山路邊,就看見來接我們的村民站在路口,還帶著水煮雞蛋,說:「先歇會兒,吃個雞蛋墊墊肚子。」

走在布滿碎石的山間小徑,鞋底不住打滑,十四歲的羅仕英卻走得飛快,一旁撐著柺杖的羅爺爺也不見疲態,反倒是我們這群外來客,氣喘吁吁。

轉過兩個彎之後,終於到了羅甸縣翁選村利機寨,沒出山寨相迎的村民,此刻都站在村口候著;全村六戶人家都有親戚關係,日夜生活的範圍幾乎全在寨子裏。



羅開明的大女兒羅仕秀,今年十八歲,她的先生吳明仲是從另一個寨子入贅來的。

兩年前兒子呱呱落地,吳明仲看房子太小了住不下,買了些空心磚在田邊一角建房——磚與磚堆疊起來成四面牆壁,但買不起水泥固定;花雨布充當屋頂擋雨,布簾為門;斗室裏布置一張床、一個爐,就成為這個小家庭的生活空間。

務農是利機寨主要的經濟活動,牲畜被視為最重要的財產。羅開明沒有多餘的能力蓋雞寮,也擔心牲畜在屋外會被偷,最好的方法是寸步不離,連就寢時也把雞群趕進房裏同睡。家禽排泄物布滿整個房間,環境衛生不佳;然而寨裏的每戶人家,都是這麼豢養牲畜。

像利機寨這般封閉的村寨、窮苦的人家,在貴州還有千百個,彷彿遺世孤立。

吃飯靠救濟,用錢靠貸款

十年前,當慈濟志工在羅甸縣劉明輝縣長帶領下,第一次走訪董架鄉田壩村時,眼前所見就如同利機寨一般——居民四季耕耘在貧瘠田地上,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四面環山,唯一一條連外道路崎嶇難行,每逢下雨泥濘連連;沒有電力到達,入夜點煤油燈。人稱此處為「猴子山」,不適合人居住。

「在山裏就只知道耕田、砍柴、餵牲口,幾乎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村長蔣本榮無奈地說,即使想下山打工掙錢,「但包工老闆常聯絡不到你,他就找別人了。」

村長的十九歲小女兒蔣忠莉,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去市集買糖。然而父母操勞農活於僻壤,上頭一對老父母、下頭四個兒女,填飽肚子都是問題,哪來的錢給蔣忠莉去趕集?

志工在深山村寨實地訪查,走過溼滑黃泥小徑、攀爬石頭山,所見俱同——房舍有的沒有窗、門,有的連四壁都建不完全;人們自嘲「吃飯靠救濟,用錢靠貸款」,無論修建破屋或是遷到交通便利之處,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有能力的人,外出打工三、五年,攢了些積蓄就回來打地基;錢用完了就再出去賺,繼而回來造牆;又沒錢了就再打工,回來補上屋頂……蓋個房子可能要花上十年。」台灣慈濟志工高明善走訪羅甸縣窮苦聚落,對於居民渴求安身之地得耗盡氣力,深感不捨。

因此繼濟貧與助學後,慈濟二○○○年起執行遷村大計,幫忙貧困村落搬遷到利於就業就學的環境,以時間和空間來扭轉宿命、改變歷史。

移民遷村,改變一點一滴發生

慈濟在貴州第一個移民村「抹尖新村」,規畫在董架鄉的公路旁,二○○二年元月落成啟用,具備水電供應設施。

二○○四年,蔣本榮一家跟著田壩村民陸續搬下山;遷入新村四年多了,現在的工作是承包政府工程,像是建造水窖,或是「山改土」(將山闢成梯田)。

收入漸豐後,他把住家改為店面,給太太經營小型雜貨店;逐漸地家裏有電飯鍋、電磁爐、電暖爐和機車……生活品質愈來愈好。

當年那個掛著淚痕吵著要去趕集的小女兒蔣忠莉,高中畢業後到廣東做文書員,「搬下山來,才有機會念高中,也才能找到這樣好工作。」休假返鄉,她一邊翻著電磁爐上的菜餚,一邊笑說她吃過中飯要去逛市集!

這兩年,蔣本榮相繼資助已經出嫁的女兒蔣忠靜、蔣忠菊經營生活百貨,又買輛車讓她們補貨用。大兒子蔣忠偉婚後,在四十分鐘車程外的羅甸縣城租屋經營服飾店,媳婦陳萍萍即使挺著大肚子也天天到店裏搭配服飾,花車上的衣服總是摺得整齊。

從沒電的山間聚落搬遷到山下穩固房舍,抹尖新村學童就學率提升到百分之百,居民就業率也大增,人均年收入從遷村前的五百元增加到一千九百五十元人民幣,幾乎家家戶戶都買得起電器用品。

小夫婦組成的幸福小家庭,和父母那輩不同的是,不再經歷辛勤付出、所得卻連填飽肚子都不夠的窘境。下一代競爭能力提升,家庭經濟改善,脫貧之夢正逐步實現。

不怕雙手粗糙,打拚就有收穫

同樣住在抹尖慈濟村的蔣本貴,在羅甸縣城從事建築業;鏟起剛拌好的水泥,左手一拐抹平、右手將磚塊疊上,動作俐落迅速,一天砌上五、六百塊磚不是問題。

蔣本貴一雙手比手套還粗糙,是十四年建築歲月的痕跡——十九歲離開家到安徽學習水泥工技,好學的他總是仔細看著師傅的工法:打地基、砌磚、裝潢、水電等,不因疲累而鬆懈。他的好手藝,就是在出外打工的那六年點滴累積習得的。

二十四歲那年返鄉,蔣本貴從小工做起,但田壩村那條連接山寨與外界的路,成了工作的另一項挑戰。晨起出門、夜間歸途,沒有路燈照明,布滿石礫凹凸不平的黃泥路四處是陷阱;這條險惡難行的路,也讓準備開車上山找尋工人的工頭,才到山下就掉頭離去。

遲遲沒有工作上門,在家等著也不是辦法,蔣本貴主動打聽工程。為了便於往返縣城工作,他在山下用木頭及花雨布搭了簡單棚子,大約五坪大,成為一家四口的家。

黝黑的皮膚,笑起來額頭有深深皺紋的蔣本貴,每天晚上回棚子休息,白天又到縣城工作,一、兩週回田壩村一次。父親很反對,認為太辛苦了;但是蔣本貴想趁年輕時拚一點,讓兩個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以後別再像他一樣。

花雨布下的日子,工作機會漸漸增多,工頭也更願意聘請他工作,若是堅持下去,兩個兒子的學費就甭愁了!雖然居住的地方簡陋了點,但一家人相守在一起,蔣本貴說他覺得那裏就像天堂。

花雨布下的幸福,就在蔣本貴聽聞慈濟基金會將援建新村時,更增添感恩與歡喜。

他幫忙蓋新村,每天努力打拚,希望房子早一日完工,他與家人能早一天搬進去。「每一塊磚都有一個希望,看到房子漸漸成型,真是開心。」回想起那段日子,他笑容滿面。

學會獨立,孩子成長快

「搬到山下抹尖慈濟村後,太太就跟我一塊掙錢了!」蔣本貴將一身本事都教給妻子謝新碧,夫妻倆白天忙工程,孩子就託給鄰居照料,偶爾抽空回去看看;一天下來攢個七、八十塊人民幣,夠一家人衣食無虞。

「當時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五歲,我們不能跑太遠,只敢在附近找工作。」蔣本貴說自己運氣好,搬家後遇上許多鄉親打工掙錢後返鄉建房,讓他有工作做。「可以說董架鄉附近的新建房,我都有蓋到!」

孩子上了小學,夫婦兩人去年嘗試到縣城租個小套房、承包工程,每週回抹尖慈濟村一次,買點水果、蔬菜、雞蛋給孩子們吃。

小兄弟下了課,哥哥用電磁爐煮飯,弟弟洗碗筷,用完餐就著客廳的桌子寫作業;臥房的牆上寫著爸爸的手機號碼,孩子們想念爸媽時,可以打電話說說話。鄰居有幾位年紀更小的孩子,父母多在外工作,不時來找小兄弟玩耍作伴。

我問蔣本貴:「讓孩子單獨在家,不擔心嗎?」他笑著說:「我們小時候比他們苦多了!爸媽可能一年才回家一次,得自己生火、煮飯、洗衣,他們現在還有洗衣機呢!要給他們學習獨立,才會成長。放假時候我也會帶他們到工地來,幫忙搬搬磚,了解賺錢辛苦,才會節儉。」

蔣本貴說,錢是賺不完的,平安卻是賺不來的。「我賺錢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過得更好,平平安安的過,不是要大富大貴。孩子能讀書,不會餓肚子,就可以了。」

蔣本貴工作之餘,將新村房子擴建延伸成兩棟,以後給兒子一人一棟。從大門進去後,樓梯分成左右兩邊,兩邊房舍格局相同;他盤算將來孩子娶妻生子,都還能住在一起,一家平安和樂。



冬日貴州的寒風,凍得我筆都握不穩,蔣本貴卻可以連續不斷砌著磚,一旁屋子的主人來看工程進度,也連連稱讚:「老闆的技術真的很好!」蔣本貴攤開他的手掌說:「我的皮都成了死皮,比手套還牢靠!」

即使蔣本貴已經是師傅了,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隨時都會有新的技術,多學一項就多一項技能。」一次幫客戶建房,請來工人安裝鐵門,他在一旁看著,有時候問幾個問題,第二次需要安裝鐵門時,他已經可以自己來了。

村長說蔣本貴是全村最拚命賺錢的人,但他說:「慈濟給我們好的基礎,我們更要努力上進,這樣成功才會是屬於我們的。」

慈濟扶助遷村計畫的腳步一直向前,八年間在羅甸縣、花溪區、紫雲縣陸續援建八個新村,第九所新村建設中。

董架鄉上翁井慈濟村,兩排住房整齊畫一,像條巨龍蜿蜒山間,屋前寬闊的曬穀場,孩童嬉戲玩耍其間;平岩鄉灣心慈濟村住戶全是苗族,每有外來客,他們身著色彩鮮豔的傳統服飾,隨蘆笙樂音起舞歡迎……

每座新村的設計,因地理、人文而有不同風格,走訪每處都有不同的驚喜;相同的是,這九座新村三百九十九戶、近兩千人,正靠勞動和知識編織夢想,改寫代代貧窮的歷。





女孩春芝的 新村生活

家事、農事、課業,
十歲的春芝,不怕吃苦。
她最想念外出打工的媽媽、
最懷念與姊姊放牛的日子,
也最珍惜當下生活的安穩;
希望可以一路念到大學,
掙錢孝順父母……


在羅沙鄉者任慈濟新村的新家中,十歲女孩春芝有著屬於自己的房間,有張小床和面窗的書桌;她在牆上塗鴉,畫了外出打工的媽媽和姊姊的模樣。

每天放學做完了功課,春芝會幫忙嫂嫂做些家事或者簡單煮個晚餐,等待打零工的父親和哥哥回家。

她還會抽空回到山上的老家放牛,有時也回去住個三、兩天,因為老家門前那高高的駱駝山,是她最喜歡的風景。



羅甸縣羅沙鄉有句俗諺:「有女不嫁水淹塘,那裏多有光棍郎。」姚春芝的老家就在水淹塘,坐落於山坳處的小盆地,排水不良,大雨過後常淹水,是個名符其實「水淹塘」。

環繞山谷的簡易木房,黑瓦經過歲月風雨難掩破敗,山谷中央種植著青菜、蘿蔔、玉米及水稻;一座大山阻隔,居民得擔著農穫走上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市集販賣。

幾年前,水淹塘村民遷住山下的慈濟新村,就位於羅甸通往惠水縣公路邊,接近學校和市集;孩童入學讀書,青壯人口外出工作,也未偏廢山上農作;年均收入增加到一千八百五十元人民幣。

搬家不久,春芝的媽媽和大姊就去潮州打工,二姊赴外地讀初中;春芝爸爸每天下工後回到老家種田,販售農產來供給春芝學費。貼心的春芝為了節省開銷,常常省略早餐,餓到中午用一塊錢買塊饃饃果腹。

今年春節前夕,爸爸上工前給春芝零用錢,上市集張羅些過年用品,順便給自己買雙新鞋。

下了課,春芝開心招呼我們一起逛市集。走在各個蔬果攤位,她認真比較價格,一定挑選最便宜的;經過帽子小攤,她挑了頂保暖的毛皮帽,說是給爸爸的新年禮物。

春芝帶我們回老家瞧瞧,步伐飛快卻總在轉彎處停下腳步,等候我們跟上。老家久無人住,看起來更沒元氣了;廳房雜亂堆放著柴薪及玉米梗,春芝拿起玉米梗生火,已經一週沒回來,三隻看門的小黃狗餓得走不動,她得煮些粗糠給狗兒填填肚子。



忙完粗活,春芝換上媽媽寄回來的新衣還有剛買的新鞋,興奮嚷著要拍照。站在板凳上擺姿勢,說這樣可以比爸爸高。

春芝想念媽媽,也懷念姊妹們結伴放牛的日子,可是她更珍惜當下的安穩,「我能做的就是好好讀書,以後掙錢孝順父母。」

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她,希望畢業後繼續讀初中,未來能到台灣讀大學。

對於每天該做的家事或農事,春芝並沒有疑問,身處在這塊土地,付出勞力才能掙口飯吃,是理所當然的事;看起來好像辛苦,卻為她訓練出「吃苦不怕」的耐磨精神。

這分懂事和勤快,是大山孩子普遍擁有的天分,也將帶領他們邁向希望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