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小語】布施不在金錢多寡,重在付出後心能歡喜自在,不起煩惱。
大愛,無分宗教國界
新竹縣天主教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創辦人葉由根神父,十七號以高齡九十九歲往生,其一生無私奉獻精神,讓人追思、緬懷。
匈牙利籍葉神父初到台灣時,在嘉義鄉間設立貧民診所、醫院,免費服務窮人;之後到新竹,發現智能障礙的孩子缺少收容、教育中心,先後建立新竹仁愛啟智中心、華光智能發展中心,收容教育智能障礙、多重障礙的孩子。
「二○○○年八月,慈濟人協助仁愛啟智中心建設居家生活室,取名『涵愛學堂』,讓身心障礙者能學習煮飯、洗衣、打掃等生活技能。自此開始,慈濟人便經常前往關懷互動。」
早會時,上人表示,神父九十九年的人生之中,為台灣奉獻了五十三年,所秉持的正是宗教精神、愛的情操。
「早年台灣普遍貧窮的年代,感恩許多來自國外的神職人員,發大心、立大願,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盡其一生為弱勢族群建教養院、養老院、學堂、醫院等。他們將一生全心奉獻在這塊土地上。台灣人應懷抱感恩之心,進而回饋。」
上人指出,大愛不分宗教、國界,慈濟亦是以宗教精神為社會、為人間付出。「若是缺乏宗教精神、愛的情操,救世濟人任務將難以永續。」
誦經,重在自我教育
今天是慈濟每月一次的藥師法會日,上人對眾詮釋「法會」意義——
「『法』是佛陀教育為人間付出的方法,也就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愛付出;『會』則是匯合眾人力量,力行無私大愛扶助貧病苦難人。」
上人表示,每個月的慈濟法會,是秉持佛陀的教育、合眾人最虔誠的心,誦《藥師經》藉以「自我教育」。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無量大愛、無限智慧,若能時時、日日精進,以大愛和智慧造福人群,雖生命隨時日消逝,慧命卻能增長。」
上人勉眾要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用心為天下眾生付出,讓開闊大愛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
布施,當真誠且歡喜
與幾位海內外志工隨緣說法,上人強調慈濟善款,皆是人人以誠捐輸、起歡喜心的真誠布施;必須謹守「靜寂清澄」原則,點滴不漏用於志業。
以當年拒絕日本企業家捐輸兩億美金建院為例,上人表示,醫院動土時雖募款金額離目標甚遠,仍咬牙撐持。
「當年社會普遍貧窮,募款相當困難;日本人要捐的兩億美金合台幣八十億,不但綽綽有餘且可以將醫院建設得富麗堂皇。然而這筆鉅款沒有動搖我的心,我珍惜的是無數人以真誠之愛涓滴付出,更珍惜人人無私的善念。若接受捐贈,將來醫院運作未必能合於本衷,台灣民眾更失去種福田的機會。」
即使連貧婆布施一塊衣角,佛陀都歡喜接受;孩童誠心供養的一把沙,也拿來建塔。上人表示,佛陀點滴珍惜,為的是讓人人有機會布施造福。
「布施不在金額多寡,重在付出後內心歡喜自在、不起煩惱。我疼惜弟子的慧命,這顆善種子不能包含任何煩惱。」
上人強調,慈濟不是一般慈善事業,而是「菩薩道場」,精神理念如果沒有落實,僅是一個空殼。
「欲成就志業,就要放寬心胸。『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無論無心之語傷人,或自覺被人傷害,都是修養不足;彼此心寬念純才能合心共事。能做到感恩、尊重、愛,彼此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人與人的心就能緊密相合,協力成就一切善;慈濟道場也才能真正達到真、善、美的境地。」
教育,成就典範人生
慈濟護專在一九八九年九月招生,十年後改制技術學院,今年創校將滿二十年;慈濟教育志業由護專肇基,二十年來已奠定從幼教至研究所的完全教育。
二十一日教育志業董事會中,上人感恩眾人長年用愛護持;慈濟技術學院創校以來播撒的一粒粒種子,現在已成為一棵棵大樹,在社會發揮良能。鑑於東部缺乏醫療人才,慈濟醫學院在一九九四年創校,二○○○年改制慈濟大學;十五年來,亦培養出許多有使命感、有愛心的大醫王,達到為社會培育良醫良才、拔除眾生病苦的目標。
「慈濟不是為營利而辦校,即使付出高成本,只要孩子教得好,以有形的資源換來無形的智慧良知,一切都值得。」
教育是條漫長道路。上人勉同仁大捨無求,秉持慈濟無私大愛精神,教育出一個個甘願用心用愛、為人群付出的典範人生。
大愛,無分宗教國界
新竹縣天主教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創辦人葉由根神父,十七號以高齡九十九歲往生,其一生無私奉獻精神,讓人追思、緬懷。
匈牙利籍葉神父初到台灣時,在嘉義鄉間設立貧民診所、醫院,免費服務窮人;之後到新竹,發現智能障礙的孩子缺少收容、教育中心,先後建立新竹仁愛啟智中心、華光智能發展中心,收容教育智能障礙、多重障礙的孩子。
「二○○○年八月,慈濟人協助仁愛啟智中心建設居家生活室,取名『涵愛學堂』,讓身心障礙者能學習煮飯、洗衣、打掃等生活技能。自此開始,慈濟人便經常前往關懷互動。」
早會時,上人表示,神父九十九年的人生之中,為台灣奉獻了五十三年,所秉持的正是宗教精神、愛的情操。
「早年台灣普遍貧窮的年代,感恩許多來自國外的神職人員,發大心、立大願,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盡其一生為弱勢族群建教養院、養老院、學堂、醫院等。他們將一生全心奉獻在這塊土地上。台灣人應懷抱感恩之心,進而回饋。」
上人指出,大愛不分宗教、國界,慈濟亦是以宗教精神為社會、為人間付出。「若是缺乏宗教精神、愛的情操,救世濟人任務將難以永續。」
誦經,重在自我教育
今天是慈濟每月一次的藥師法會日,上人對眾詮釋「法會」意義——
「『法』是佛陀教育為人間付出的方法,也就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愛付出;『會』則是匯合眾人力量,力行無私大愛扶助貧病苦難人。」
上人表示,每個月的慈濟法會,是秉持佛陀的教育、合眾人最虔誠的心,誦《藥師經》藉以「自我教育」。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無量大愛、無限智慧,若能時時、日日精進,以大愛和智慧造福人群,雖生命隨時日消逝,慧命卻能增長。」
上人勉眾要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用心為天下眾生付出,讓開闊大愛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
布施,當真誠且歡喜
與幾位海內外志工隨緣說法,上人強調慈濟善款,皆是人人以誠捐輸、起歡喜心的真誠布施;必須謹守「靜寂清澄」原則,點滴不漏用於志業。
以當年拒絕日本企業家捐輸兩億美金建院為例,上人表示,醫院動土時雖募款金額離目標甚遠,仍咬牙撐持。
「當年社會普遍貧窮,募款相當困難;日本人要捐的兩億美金合台幣八十億,不但綽綽有餘且可以將醫院建設得富麗堂皇。然而這筆鉅款沒有動搖我的心,我珍惜的是無數人以真誠之愛涓滴付出,更珍惜人人無私的善念。若接受捐贈,將來醫院運作未必能合於本衷,台灣民眾更失去種福田的機會。」
即使連貧婆布施一塊衣角,佛陀都歡喜接受;孩童誠心供養的一把沙,也拿來建塔。上人表示,佛陀點滴珍惜,為的是讓人人有機會布施造福。
「布施不在金額多寡,重在付出後內心歡喜自在、不起煩惱。我疼惜弟子的慧命,這顆善種子不能包含任何煩惱。」
上人強調,慈濟不是一般慈善事業,而是「菩薩道場」,精神理念如果沒有落實,僅是一個空殼。
「欲成就志業,就要放寬心胸。『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無論無心之語傷人,或自覺被人傷害,都是修養不足;彼此心寬念純才能合心共事。能做到感恩、尊重、愛,彼此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人與人的心就能緊密相合,協力成就一切善;慈濟道場也才能真正達到真、善、美的境地。」
教育,成就典範人生
慈濟護專在一九八九年九月招生,十年後改制技術學院,今年創校將滿二十年;慈濟教育志業由護專肇基,二十年來已奠定從幼教至研究所的完全教育。
二十一日教育志業董事會中,上人感恩眾人長年用愛護持;慈濟技術學院創校以來播撒的一粒粒種子,現在已成為一棵棵大樹,在社會發揮良能。鑑於東部缺乏醫療人才,慈濟醫學院在一九九四年創校,二○○○年改制慈濟大學;十五年來,亦培養出許多有使命感、有愛心的大醫王,達到為社會培育良醫良才、拔除眾生病苦的目標。
「慈濟不是為營利而辦校,即使付出高成本,只要孩子教得好,以有形的資源換來無形的智慧良知,一切都值得。」
教育是條漫長道路。上人勉同仁大捨無求,秉持慈濟無私大愛精神,教育出一個個甘願用心用愛、為人群付出的典範人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