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善的復古與創新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時代迄今,佛教接引眾生破除無明、離苦得樂的立教關懷所在。苦在哪裏,就是佛法著力之處。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日前在板橋慈濟志業園區舉辦「慈善論壇」。從與會者的論述中不難發現,不論是北傳或南傳佛教,皆在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示下,開展自利利他的種種修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皆認為,佛法不僅需靠語言文字傳播,更須將佛理付諸實踐,以善行展現慈悲,並在行動過程中增長智慧。

佛經中記載頗多慈善事蹟,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在社會救濟和醫療方面也有諸多具體貢獻。例如:唐朝許多佛寺附設收容貧苦病人的「悲田養病坊」,宋朝有收養棄兒貧童的慈幼莊、嬰兒局,以及幫助貧窮家庭安葬往生者的「漏澤園」;多由佛教僧侶、居士護持。可惜古人論佛多著重講經說法,未能深入闡釋解行並重的濟世施為,彰顯「慈悲」的入世真義。

而晚清至近代戰亂頻仍、民生凋敝,嚴重打擊寺院經濟與佛學教育,使得佛教界陷入「人材、資財」兩匱乏的困境,不僅難以發揮慈悲濟世的大雄力,反而留給時人「隱遁山林,不問世事」、「大乘教理小乘行」的不良觀感。幸有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等有識之士力倡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理念,方使佛教還原慈濟眾生、勇猛精進的本來面貌。

現今一般社會大眾乃至三寶弟子,多半不了解古代佛教慈善志業的成就,而將慈濟等佛教團體的慈善工作,當成新興的社會服務事業。證嚴上人則始終以「復古」來詮釋慈濟以慈善為基礎的四大志業;因為佛陀就曾親身照顧關懷病苦,加上歷史上有無數佛門先賢匯集善款淨財,進行有組織的大規模社會救濟,因此慈善工作可視為佛教的優良傳統。

古今時空環境不相同,我們在精神上不忘本,在慈善志業的推展上須掌握時代脈動,對治「此時、此地、此人」的問題與需求。例如以直接、重點、尊重原則及時搶救生命,不只對貧苦弱者施醫、施物、施食,更要解現代人精神的苦難,幫助引導迷茫的人脫離貪、瞋、癡的煩惱;人心得清淨,社會才能祥和。

慈善新解是,以慈心、悲心啟發人人本性之善。由於慈悲之心無量,法門也無量,能救度的眾生自是無量,這是正邁入第四十四年的慈濟,不斷發展新貌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