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蓮故事

十個兒女養不起一個媽媽

◎許禮安(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及心蓮病房主治醫師)

一個媽媽養大了十個兒女,
如今老了、病了,想出院回家,
卻沒有兒子願意讓她回去,
落得有家歸不得的下場--
十個兒女養不起一個媽!

每天早上一到醫院,我習慣先去心蓮病房查看護理站白板上病人的異動;如果早餐已經送到護理站,我就順便去發送給病人;通常在七點半之前開始查房,然後針對病人的問題與症狀,上電腦修改處方。

這些事情必須在八點以前完成,因為八點到九點是心蓮病房的晨間交班,也是我們團隊討論的時間,參加成員包括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社工師、心理師、志工、大夜班與白班的護士等。

那天,我們討論到一位年逾七十歲阿嬤的出院問題。她是在去年中開始出現頭痛、頭暈現象,但是不以為意,一直到今年初,頸部出現腫塊,才到醫院檢查。

一開始以為是甲狀腺癌,做了切片才發現頸部腫塊是移行細胞癌,一種原發於膀胱的癌症,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已轉移至腦部及肺部。由於已是癌症末期,和家屬討論後,決定不住院,只做腦部放射治療,以改善頭痛、頭暈的症狀。

病人這次是因全身不適,由家屬陪同來門診,經家屬苦勸才勉強同意住院。護士私底下探問虛實,病人表示不知道病情:「頭髮都掉光了,醫師也沒給藥吃,我看大概是癌症。」

一週後病情沒有改善,但也沒明顯惡化。比較清醒的時候,病人說想要回鄉下的老家,我們便與家屬提及居家照顧的準備工作。

病人的兒子卻說:「母親沒辦法自己洗澡、吃飯,所以還不能出院。如果一定要出院,就要有看護願意陪著回去照顧。」

因為病人很想回家,我們就幫忙找看護。沒想到隔天兒子立即改口說:「我們現階段經濟有困難,沒錢那有可能請看護!除非母親可以照顧自己才能出院。」

「病人的兒子在一旁什麼事也不做,連幫病人換衣服、換尿布都說不會,一定要叫護士來換,還說這是需要專業的。」護士說:「那個兒子連請他開個燈都不會,難道連開燈也需要專業嗎?」護士約家屬來開家庭會議,討論解決出院照顧的問題,「總共來了四個兒子,卻有三個說不用談。」結果只剩大兒子單獨和主任醫師面談。

最令人不解的是,病人總共有十個孩子,而且大部分是兒子,用輪流一個星期才會輪到一天,既然沒錢請看護,卻也不願意輪流照顧母親。

想想小時候,不會自己吃飯、洗澡,不會自己換尿布、穿衣服,不都是媽媽把屎把尿養大的。如今媽媽老了、病了,不能照顧自己了,卻落得「有家歸不得」的下場。

女兒來看媽媽時,病人還提起當年養育他們十個兄弟姊妹的辛苦。那天我們找了志工要載病人回老家走走,大兒子卻表示那只是媽媽嘴裏說說而已。既然兒子不贊同,我們也只好作罷,其中一個兒子甚至說:「在醫院照顧得比較好,就不要讓媽媽出院了,等到快不行再送回家。」

我們聽了都很感慨!護士則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一個媽媽養大了十個兒女,十個兒女卻養不起一個媽媽!」






▲心蓮故事

孝順女兒國

◎許禮安(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及心蓮病房主治醫師)

八個女兒前後左右,或站、或坐在媽媽身邊,
有的握著她的手、有的搭著她的肩,
甚至應媽媽要求給她當抱枕用。
她們各自向我們報告媽媽的病情,並提出問題。

五月的最後一天恰逢週六,心蓮病房居家護理師智容休假,前天才去看過的肺癌末期阿嬤,今天因為喘和躁動不安,家屬希望居家護理師再去訪視。於是智容又被請來出勤,和我一起去家訪。

到了阿嬤家裏,才發現我們走進了女兒國。原來阿嬤生了八個女兒,而且都陪在旁邊。

她們在客廳放了一張大床,阿嬤鼻子插著導管連接製氧機,半坐臥在一堆枕頭中,女兒前後左右或站或坐在阿嬤身邊,有的握著她的手、有的搭著她的肩,甚至應阿嬤要求給她當抱枕用。她們各自向我們報告阿嬤的病情,並提出問題。

看到阿嬤的氣色不太好,脈搏稍顯微弱,意識變得昏沉,沒辦法喝水吃藥,也吞不下食物。本來我考慮是否要安排住院,但一個女兒說:「今天媽媽一聽到住院,就說如果送她去住院,她會殺了我。」

既然病人的意願如此清楚,女兒們也都覺得不要讓媽媽再去住院,我們也認為去醫院對病人的幫助不大,所以就決定只給阿嬤舌下含服的止痛藥,以及打上皮下針頭,抽好止痛止喘的針劑備用,然後告訴她們有關瀕死症狀的處理,以及如何讓病人舒適。

「因為缺氧,病人有時會稍顯躁動,嚴重時就會陷入昏迷;因為心肺功能差,不需要打點滴,也不要勉強病人吃喝,以免增加身體負荷。」並請她們如果有任何問題,可隨時和心蓮病房聯絡,不用再送病人去醫院,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還是生女兒比較有用!」一個女兒突然冒出這句話。我也附和著說:「對啊!像心蓮病房有個阿嬤,雖然有八個兒子,阿嬤想出院回家,卻沒半個兒子願意讓她回去。」

另一個女兒說:「我媽四、五十年前就有先見之明,本來那時養不起,要把最小的送人,但媽媽說不能送人,不然老了會沒人養她。」那一個最小的女兒舉手說:「就是我,差點被送走。」

站在我旁邊的一個女兒也對另一個說:「妳只生兒子,要記得教好。」她則回答:「所以我現在就教我兒子要看著,看我是怎樣孝順媽媽的。」

看到這一家的家庭氣氛與溫馨互動,女兒們在阿嬤臨終階段始終陪在身旁;再回頭想想心蓮病房的阿嬤,目前病情穩定,兒子們卻不願意帶她回家……

我心裏其實滿悲淒的,只能自我安慰著:幸好我沒有生小孩,不然如果養出這樣棄父母於不顧的子女,倒不如一個也不要!





▲大愛引航

面對病人第一守則:關懷、體貼、尊重

◎陳柏州

醫師應該想清楚:病患的問題在那裏,
用什麼方法診斷最容易?而不是病人一進醫院,
就給他吃全套的「滿漢全席」。
--賴明亮

走過紛擾對抗SARS疫情後,不禁令人好奇地回頭檢視:國內醫護人員養成教育,是不是欠缺了些什麼?

自稱「老賴」的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賴明亮,就曾經提過他在某家醫院的一次經歷--

那天,賴明亮人在電梯裏,門一開,後頭一位年輕醫師拿著

病歷衝到他前面,回頭叫著:「出來!」賴明亮嚇了一跳,以為那位醫師是在喊他,心裏想:「好歹我也是你的師長輩,怎麼可以用這種態度?」原來那位醫師不是喊他,而是喊他後面一位纏著紗布、推著點滴架的病人。

病人慢慢走出了電梯門,醫師卻頭也不回地說:「走!」然後大步而去。

看到這一幕,賴明亮心裏實在很難過,「現在的年輕醫師怎麼變成這樣?把病人當人看的尊重態度都沒有了!」

「那是很基本的待人接物啊!我們要努力讓老師在教學生、帶學生看病人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去影響學生。」賴明亮用充滿自信宏亮的聲音說:「醫師接觸的是人,不像工程師,只要搞好冷冰冰的機械就可以。」

落實關懷心與尊重心

一九九八年,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Foreign Medical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簡稱 NCFMEA)曾表示:「台灣的醫學教育『無法類比 (non- comparable)』」。他們提出的大小疑點,林林總總有十多項,包括:無獨立而中立之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只經大學聯考筆試入學,如何確定學生適合從醫;除了基礎與臨床課程,是否有足夠的倫理、行為及社會人文等課程。其中,又以欠缺人文課程最為美國教育者所詬病。

賴明亮指出,為了改善國內醫學教育,教育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籌組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簡稱 TMAC),即是一項教育改革,也是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的重要里程碑,評鑑內容除專業教育外,人文的涵養也是一大重要指標。

賴明亮表示,證嚴上人曾提到,具有「大醫王」精神的醫師,才能對國家社會有所幫助;慈濟醫學院成立之初,即是強調人文教育,並朝著培養術德兼修的醫療人才而努力。

要培養醫師具有慈悲喜捨的問診態度,最好的作法是透過一位好的臨床醫學老師親自示範給醫學生看,讓學生知道:看診時應如何問病史、做檢查,並且要在過程中呈現他們照顧病人的用心。

賴明亮說:「希望將來在慈濟醫學院的努力下,不僅是教基礎醫學的老師,臨床醫學老師也能成為醫學生學習的典範,以類似師徒制潛移默化的作法,讓學生學習對待病人應有的禮貌與態度。」

鑑及臨床醫學老師的重要性,賴明亮期待慈濟醫學院將來能成立一個教師發展中心,邀請國外專家來指導臨床醫學老師如何帶領學生看診。「沒有人天生就會當老師的,尤其醫學生畢業後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雖然看診經驗愈來愈豐富,而有機會在臨床上回頭指導醫學生,但如何將關懷、體貼與尊重表現在問診上,還是有技巧可學的。」

另外,像慈濟大學的大體解剖課,賴明亮認為,從接受大

體、解剖過程到最後追思火化的尊重與感恩,無非就是希望學生能更深一層尊重生命、用心體會生命。

「以前在別的醫學院,我也曾參加過慰靈祭等類似的儀式,但沒有像在慈大參加大體啟用與入殮儀式來得感動,人文教育應將關懷的心實際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除了感恩大體老師的成就,也能督促自己要更認真學習,期許自己成為仁心仁術的良醫。」

慈大首創的「臨床解剖學」課程,則打破了台灣醫師進病房後才學開刀的紀錄,讓學生在畢業進入醫院服務前,即透過大體老師擁有實際的操刀經驗,有助於提升未來的醫療品質,也對病患提供進一步的醫療保障。

強化倫理素養與社會責任

在人文教育上,賴明亮也一直關注台灣其他醫學院的發展,他發現很多醫學院在這方面都急起直追,所以慈大好還要更好。

「我們曾透過個人關係向各大醫院了解,發現最受喜愛的醫療人才,是要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與關心病人的人格特質者。」賴明亮表示,為強化學生人文內涵與專業倫理,並期待慈大醫學院能成為國內醫學教育的楷模,他訂下五大教育目標:一是加強專業倫理素養,培育大愛慈悲胸懷的醫學人才;二是加強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問題導向教學),具有終身學習求知能力;三是醫學專業知識技能的強化;四是具有向心力以凝聚團隊精神;五是無國界限制與無門戶之見的社會責任。

「醫師最可貴的,是他的腦袋。」在慈濟醫院對神經科住院醫師進行臨床醫學教育的賴明亮,通常這樣語帶戲謔地向學生點出事實,他舉昔日老師宋瑞樓醫師為例,宋瑞樓是國內肝病研究權威,可以依據所看到的各種肝臟症狀及血中實驗數值變化,斷定病人罹患的是那一種肝病,準確度通常八九不離十,可是目前大部分醫師卻反而比較倚賴機器掃瞄。

「醫師當然要看得懂最新的檢查儀器,但如何透過患者病史、身體與理學檢查,去推斷患者的病症也很重要;尤其要送病人去檢查前,要先問自己:我要從這個檢查中看到什麼?」

賴明亮認為,醫學教育絕對不只是教會學生看報告而已,更不是訓練一位醫檢師,「我很反對一位病人進來醫院,就給他吃全套的『滿漢全席』,從腦檢查到腳。」他認為醫師應該想清楚:「這位病患的問題,用什麼方法診斷最容易?我的推測和檢查結果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要

檢討自己:是什麼地方想錯了?這是專業訓練的過程,更是要學生不斷學習的邏輯思考。」

為引導學生建立有終身學習、自我求知的能力,從去年開始,慈大配合全球潮流,推行 PBL教學,一改過去大班上課的情況,採小組教學,由學生根據臨床案例自行提出分析、找資料解決問題,老師則在台下旁聽、引導。

賴明亮表示,醫療科技不斷進步,醫學教育不能只是在教室裏聽老師授課,而應該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 PBL教學,即能引導學生更有系統、更有效率地自我學習。



上人創辦醫學院時曾強調過:人生在世,病痛最苦,但生命價值無限,所以醫師要視病猶親,因此要建造一個有愛的醫學教育。賴明亮說,慈大醫學院一直秉持著「尊重生命」、「人本醫療」理念,除了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術,也給予學生最健全的人格教育發展環境。

「希望醫學生畢業後,人人能夠成為『大醫王』;在照護病人的同時,也能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





▲心蓮萬蕊

慎行無私.莊慎私

◎葉文鶯

「你捐地有什麼條件嗎?」
「只要師父接受,這是我唯一的條件。」
「你虔誠的心,超越這塊土地的價值。」
「最好的價值是『有用』,這塊地交給師父,可以發揮最高的價值。」
十一年前莊慎私居士捐出一千三百坪土地,
成就今日莊嚴的台南分會靜思堂以及大愛托兒所;
善種子從一而生,終將無量無數……

出生在貧苦戰亂的年代,邊讀書邊躲空襲警報;憑著誠信白手起家,四十歲不到已創業有成;台南莊慎私老居士日常儉用卻廣施濟眾,特別是布施錢財、土地護持宗教。

六月一日,莊老居士的告別式在自宅舉行,這棟三層樓、頂樓加蓋的老樓房,是八十七歲老人家僅剩的不動產。

「人死了什麼都帶不走,有個遮蔽的地方住就好。」望著莊老居士素簡的家、回想他說過的話,再對照他生前布施慈濟團體的,竟是台南分會靜思堂這麼開闊莊嚴的道場,無私的襟懷展現無遺!

莊老居士的家屬未廣發訃文,台南慈濟志工在莊家守喪期間,以身為「法親」甚至是「家屬」的心情,分工協助後事處理。

「沒有莊老居士,那會有我們在台南慈濟的『家』!」證嚴上人感恩莊老居士,他的布施寫入慈濟歷史,更是台南慈濟人飲水思源無以忘懷的「根本」。

為了捐地,他失眠多日,
將權狀置放佛桌,
日日祈求菩薩保佑上人能接受……

莊老居士在五月二十五日晚間去世,消息傳來,證嚴上人感到十分不捨。莊老居士當年不僅捐地一千三百坪,他的虔敬與謙卑更傳為佳話。

「莊居士為了獻地之事失眠了五、六天,只因聽說上人不隨便接受人家的奉獻,所以將所有權狀影印本虔誠地放在觀音聖像前,早晚祈求菩薩庇佑,希望上人歡喜接受。」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引薦莊老居士會見上人的台南慈濟委員蔡柏洲,與莊老居士是多年舊識,他述及捐地經過。

「雖然未曾見過上人,但很了解慈濟所做的一切,決定把土地奉獻給師父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莊慎私、黃秋香夫婦親自向行腳至屏東分會的上人表達心意。

「你有什麼條件嗎?」上人問。

「只要師父接受,這是我唯一的條件。」莊老居士真心流露。

「你虔誠的心,超越這塊土地的價值。」上人說。

「最好的價值是『有用』,這塊地交給師父,可以發揮最高的價值。」在上人答應接受土地之後,莊老居士夫婦跪地頂禮,淚水奪眶而出。

這塊福地位於台南縣仁德鄉,地形方正、交通便利且屬於文教區。當時,莊老居士與家人在此開設「慈佑幼稚園」,建地五百坪、經營了八年,學生人數達五、六百人,深獲家長肯定。儘管如此,莊老居士並沒有保有這塊土地的打算。

民國七十九、八十年間,莊老居士因心臟病時常發作而自覺時日無多,故退出商界,著手處

理事業與財產。當時他聽聞一位知名企業家往生,子孫因其尚有財產未分配而起紛爭,於是遺體久置殯儀館,未能擇期安葬。「若像這樣,前人的努力不但沒有利益子孫,反而害了子孫!」莊老居士心想。

「姊夫詢問我們的意見,我們也希望把地捐出,圓滿他的心願。」妻舅黃士哲當時也在幼稚園內工作,他說姊夫徵得大家同意後,積極觀察台灣宗教及慈善團體,最後選擇了慈濟。

「慈濟主動去找需要幫助的人、財務透明化,而且僧團自力更生;若將土地捐給慈濟,將永久歸眾人使用而不會落入個人名下。」黃士哲說,姊夫很會賺錢更懂得用錢,他護持道場,但並非海派作風,事前都經過了解與評估。

因捐地與慈濟結緣,也正是莊老居士與廣大群眾結緣的開始。在莊老居士達成心願的同時,上人也有一分心願--要讓莊老居士看到台南分會興建落成。

「跟著上人,不是在做『好看的(表面功夫)』,
要腳踏實地去做,才有意義。」
對於慈濟晚輩,他總殷殷叮嚀。

有了屬於自己的地方,台南慈濟人非常興奮!慈濟委員利用假日在慈佑幼稚園這個現成的場地辦活動、聯誼,接引更多會眾。

「那時台南沒有聯絡點,慈濟委員分成四組,開會大多在組長家裏;早年歲末祝福,我們都回花蓮本會參加,後來有五、六年改在屏東分會。有了這塊地,民國八十三年元月二十日,我們就在慈佑幼稚園辦第一場嘉南區委員、慈誠和榮董的受證典禮。」當年擔任活動組組長的黃勝璧提起往事,仍掩不住欣喜。

「那時在戶外搭了三層樓高的棚架,容納六百多人呢!莊老居士還告訴我們,多人多福氣,我們要煮點心和午餐給大家吃!」黃勝璧說,莊老居士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更具有菩薩度眾的心腸,歡喜與人結緣。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台南聯絡處正式成立,每月舉辦委會員聯誼會,慈濟人在慈佑幼稚園內舉辦活動的所有水電、餐點等開銷,均是莊老居士自掏腰包。太太黃秋香擅長烹飪,更找來許多人一起做香積,妻舅和姨子們平日都在幼稚園工作,假日也來幫忙。

莊老居士夫婦雖被尊稱為捐地的「大菩薩」,但黃秋香還是躲在廚房當香積,她說:「東西給人使用就好,不必讓人家知道這東西是誰的。」

「我老了不中用,只要看你們年輕人在做,我就歡喜!」莊老居士即使在慈濟活動中獲邀致辭,也總是簡短而誠懇地勉勵大家跟著上人的腳步走。

慈佑幼稚園即將拆除啟建靜思堂時,黃勝璧帶著相機捕捉歷史,「算算那時,這塊土地被慈濟運用了七年,回想第一次在這裏舉辦歲末祝福,第一次的端午節慶祝活動,我們比賽陸地划龍舟,相當有趣……」黃勝璧說,慈佑幼稚園雖然走入歷史,卻滿布台南慈濟成長的足跡。

民國八十八年靜思堂啟建,工地卻連個廚房也沒有,莊老居士又主動將他在靜思堂用地對面一小塊私人土地供作廚房使用,他說:「隨便你們用,用到你們不要用了為止。」

莊老居士的慷慨無私,還有一件令台南慈濟委員津津樂道的事。邱春月說,有一回上人送莊老居士一盒水果,老居士不藏私,將水果分送四組委員組長,組長於組內會議時再切分給每一位委員吃。

「一個組分到兩個梨子,我們細心地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大家都有吃到。」王貴美說話時猶存在一絲甜滋味。她說,莊老居士把委員當作子女,尤其關切大家是否有心修持菩薩道。

「慈濟這條路很好,你們要好好做。跟著上人,不是在做『好看的(表面功夫)』,要腳踏實地去做,才有意義。」莊老居士對於慈濟晚輩,心存期盼。

慈誠隊張文郎說,兩三年前他常參加慈濟國際賑災,往往曬出一臉黑斑,人也瘦了一圈,每

當莊老居士看見他,總是慈祥地將他從頭到腳打量一番,接著說:「能做事儘量做,但也不要只顧做慈濟,身體、家庭和事業都要照顧好喔!」

「莊老爺爺捐地,才有大愛幼兒園;
他是一棵大蘋果樹,我們都是樹上的小蘋果。」
大愛托兒所小朋友用象徵榮譽獎勵的「蘋果」來形容。

民國九十一年台南靜思堂落成,慈濟在此開辦大愛托兒所並推廣成人教育,也算是延續莊老居士著重教育的用心。

大愛托兒所所長李慧莉說,五月份課程正好安排介紹「教育」主題,因此連小班小朋友都知道有這麼一位捐贈靜思堂土地的「莊老爺爺」。

聽聞莊老爺爺往生,托兒所師生一同為莊老爺爺祈禱,並在五月二十九日舉辦一場追思會,教導小朋友飲水思源。

「感謝莊老爺爺捐地,才有大愛幼兒園。我們也要學習莊老爺爺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小朋友說。

「莊老爺爺今年不能來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了!」大班學生見過莊老居士,心情較感傷。

「莊老居士說過,人生最大的價值是『有用』,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們這次也引導小朋友去思考:『怎麼樣做才是一個有用的人?』」李慧莉說。

「莊老爺爺是一棵大蘋果樹,我們都是樹上的小蘋果。」托兒所小朋友在送給莊老爺爺的卡片上寫著這樣的話。「蘋果」,是托兒所老師嘉獎小朋友的榮譽象徵,小朋友以此推崇莊老爺爺是個大好人。

「我們可以算出一粒蘋果中有多少顆種子,但是我們不知道一顆種子可以結出多少蘋果。」李慧莉說,大愛托兒所的成立緣於莊老居士的喜捨,而未來在此將教育出多少善的種子?無可限量。

過去托兒所有活動,李慧莉前去邀請莊老居士參加,莊老居士常回說:「我很放心,相信你們會做得很好。」婉辭之意足見莊老居士不喜出頭的真性情。

「莊老居士連生病都不讓人家知道呢!」慈濟委員郭淑菁說,她就住莊家附近,莊老居士明明住院,黃秋香卻告訴她,全家去台東玩,所以很多天不在家。當莊老居士往生,黃秋香也叮嚀郭淑菁,不要在大半夜驚擾大家,等清晨再說吧!

郭淑菁說,不久前遇見莊老居士,她還不忘告訴他:「您捐地是對的!看,跟多少人結緣啊?特別是海內外這麼多慈濟人!」莊老居士聽後開懷大笑,也說:「對呀!捐給慈濟,讓上人把這塊地的功能發揮到最徹底了!」

「人不是要會賺(錢),而是要會(節)儉。」
「慎行無私」四字,
正是莊老居士奉行一生的寫照。

莊老居士樂善好施卻自奉儉約、誠信待人,追憶他的德行,

眾人崇敬有加。

「年輕時住過姊夫家,第一天就挨了罵!」黃士哲說,凡是姊夫走過的地方,電燈一定關掉,一般人也許會關掉大燈而保留玄關的小燈,姊夫卻連小燈都關掉。「年紀大一點了,才體會姊夫常講的,人不是要會賺(錢),而是要會(節)儉。」

「姊夫公司有司機,如果司機不在,他也很少搭計程車,通常拿一支雨傘就出門等公車,又或者騎摩托車出門。家裏的牆壁油漆剝落,家具遭白蟻侵蝕,家人建議好幾次,姊夫才答應重新裝修。」黃士哲說。

「莊居士凡事徵求眾人的意見,不因為他捐了土地,就要別人聽他的。曾有志工推薦他擔任聯絡處負責人,莊居士婉拒,他說大家都比他資深。」蔡柏洲還提起,莊老居士初創業時得貴人資助,待他事業有成,儘管對方已經過世,莊老居士還是折算今昔貨幣價值,將錢歸還對方並不知情的子女,由此可見莊老居士為人不忘本!

「妹婿從不穿名牌衣服,當年經營太子龍學生服,自己也穿工廠生產的衣服,洗過水之後再燙平便整整齊齊了。」黃秋香的大姊黃秋花說,妹婿精於數字,但並非汲汲營營於做生意賺錢,反而是將錢用來救濟貧苦、護持寺院。十幾年前買了幾塊山坡地,其中本來有意為身後事預作打算,最後也全數捐給修行人。

莊老居士的後事極為簡單,火化後骨灰供奉在寺院。「人到世間,最重要的是活著時走什麼路、做了什麼事,既然了解宗教的意義,外在事相都不重要,往生後也可以不必在意形式。」太太黃秋香說。

「人生要獲得安樂與幸福,就是運用色身做有意義的事,莊老居士一生勤苦儉用,所賺得錢財完全奉獻社會,他的布施好比現代給孤獨長者。」在莊老居士告別式中主法的大願法師表示。

六月一日,莊老居士的靈車在告別式結束後到台南靜思堂做最後巡禮。慈濟人在靜思堂外側道路列隊合十念佛,與莊老居士告別。

一對穿著便服的夫婦正巧自靜思堂走出來,他們說:「我們雖然不認識莊老居士,但也想來瞻仰他。」以有形化作無形,繼續與眾人結善緣,便是這位菩薩心腸仁者度眾的方式。

「慎行喜捨阜成淨土,私懷慈悲夙就西方。」為紀念莊老居士的德行,蔡柏洲寫成這幅對聯。莊老居士的為人誠如他的名字--慎行、無私,而他的布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功不唐捐!





▲銀髮之愛

吟唱生命和歌

◎莊淑惠

精美、小巧的《慈濟》日文月刊,
是一群阿公阿嬤級志工的傑作;
「老而不休」的生命態度,
讓他們在銀髮生涯中覓得生活寄託與心靈天堂。

每週二早上約莫八點半,無論晴雨,在慈濟台北分會三樓會議室,總會見到一群髮絲斑白、氣質脫俗的阿公阿嬤級志工,齊聚一堂討論各自在家翻譯的文章;這是他們每週一次的「共修」時間,對白間夾雜著日語和閩南語,展現他們老而不休的生命活力。

《慈濟》日文月刊,就是由這群年長志工用心翻譯的傑作。儘管歲月在他們身上鏤刻了痕跡,但只要心靈不老、意志不老,晚年仍可為自我生命再創一片天地。

杜媽媽 日文月刊發起人

人稱「杜媽媽」的杜張瑤珍,早年曾到日本接受教育,她是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的夫人。杜院長過世後,過去一直是先生賢內助的她,形容自己的心境:「恍如掉入大海,找不到上岸的地方;而慈濟就像一艘大船,把我從茫茫大海中撈起……」

因著慈濟人的關懷和引領,杜媽媽從參與志工活動中走出晚年喪偶的巨大失落感;她不僅擔任日本外賓參訪慈濟時的口譯員,也積極將台灣慈濟志工訪視個案的文章譯成日文,作為日籍慈濟志工的參考;並經常往來台、日兩地,協助日本慈濟會務的推動。

六年多前,有感慈濟日本分會需要定期的日文刊物來拓展慈濟,杜媽媽與幾位諳日文的婦女們,合力出版《慈濟》日文月刊。

為使刊物能持續出版,杜媽媽積極帶領與培訓不少退休有閒、受過日文教育的阿公阿嬤級志工,投入翻譯行列。

「五十年前學的日文與現代日文大不相同,我們必須忘記自己的年齡,重新適應新的日文語法。」杜媽媽說,編輯日文月刊,讓他們一方面重溫求學時代的記憶,一方面精進日文能力。

七十六歲的杜媽媽,因投入志工服務,讓自己充滿了年輕的活力。這些年來,她除了負責帶領《慈濟》日文月刊翻譯志工,每週也固定到台大醫院安寧病房擔任志工。

在生命急轉彎時,杜媽媽選擇當一名全心奉獻的志工,讓生活的觸角從家庭延伸到社會,日子也比過去更忙碌、更充實。

姚望林 用和歌寫日記

「人可以因年齡關係,從職場退休,但精神不可以退休;退休後的生活,可以每天是星期

天,但精神不可以天天星期天。每天至少要做簡單的運動,最重要是找到興趣,生活才會有目標……」

人稱「姚爸爸」的姚望林,台灣光復後,一直在銀行界服務;六十一歲自銀行退休後,堅信「不能就此停下腳步,不然有害身體健康」,於是轉進一家中日合作的高科技公司,擔任主管人事的副社長,直到七十一歲才正式卸下職務。

三年多前,姚望林因為兒子--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的介紹,加入慈濟環保志工;但每週一次的環保工作,生活還是太悠閒了,懂日文的他,於是又加入《慈濟》日文月刊翻譯志工。

受過日本教育,加上跟日本人共事十一年,姚望林學習到日本人的做事態度:「絕對沒有『馬馬虎虎』、『差不多』這種字眼。」翻譯文章自然格外認真;重視「意譯」的他,為了尋找適切的日文用語,將慈濟精神無誤地傳達,經常要參考各類字典,日文因而日益精進。

姚望林因擔任翻譯志工,有機會認識到創作和歌(日文詩)的朋友,從嘗試進而投入創作每首三十一音的和歌世界。

將創作和歌視為寫生活日記的姚望林表示,創作和歌就像照相一樣,將眼睛所看到的好風景或心中的感受記錄下來,可以作紀念,又可以讓人閱讀。

「每天走兩公里路做運動,四、五首和歌就這樣創作出來了……」七十七歲的姚望林除了欣賞路邊的小花小草尋找靈感外,也開始學打坐靜心。兩耳重聽的他說:「現在我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樣了,生活變得寧靜、溫暖,人生也變得更開闊……」

姚望林的和歌作品經常發表在《慈濟》日文月刊或其他日文雜誌;天天走出戶外尋找創作靈感的他,期望五年內能創作一千首和歌,作為自己八十歲的生日禮物。

廖連恂恂 不做「三等」公民

「每個星期因拿到翻譯文章而樂不可支,因為我再也不是所謂『三等』公民--每天等吃、等睡、等死,過著了無意義的人生。豐富的晚年正是藉由參與志工而能被利用,度過精彩的每一天。」

曾任幼稚園園長的廖連恂恂,退休後加入慈濟,一九九一年成為慈濟委員,積極參與板橋地區的社區服務工作,尤其推廣骨髓捐贈活動,更是不餘遺力。

不想當「三等」公民的廖連恂恂,為了不讓退休生活空過,五年前與先生加入《慈濟》日文月刊翻譯志工。過去每週二早上的共修日,鰜鰈情深的夫妻倆,總是結伴從板橋坐公車前來,與其他「老同學」討論著在家翻譯的文章。

「參與日文翻譯志工,曾救了我先生一命……」廖連恂恂很感恩因翻譯一篇談論八十多歲老人心臟手術成功的報導文章,讓她對心臟疾病有所認識。文章刊登不久,先生心臟病發被她察覺,所幸初期即緊急送醫診治,才救回先生一命。

前年九月納莉風災期間,攜手共度五十年歲月的先生往生,驟然失去老伴的她,身體免疫系統失調,幾近崩潰。板橋慈濟人在這段期間,日夜陪伴著她,而她也不斷以上人法語自勉:「前腳走、後腳放。」調適頓失老伴的巨痛。

廖連恂恂今年已八十歲了,看起來卻比實際歲數年輕。為了翻譯文章,她積極學習電腦,以便將譯好的文章以電子郵件傳送。

「在布施中學習,在分享中增長智慧,正所謂『福慧雙修』的真諦。」廖連恂恂深深體會上人這句話的真義。

羅美麗 老年終於圓了夢

優雅、清瘦的外型,羅美麗給人的第一印象像位老師,事實上她一直是個家庭主婦;或許是喜歡閱讀的緣故,身上流露出一股書香氣息,看起來也真像是老師。

多年前,羅美麗的先生因中風退休在家,常藉著「買書、看書」當復健工具,家裏除中、英文書籍,更多的是日文書;先生尤其喜愛看佛教書籍,她也跟著先生一起閱讀。

先生往生後,羅美麗心中起了很多疑問,也開始思索人生的終極價值,省思自己能為社會貢獻些什麼?後來婆婆也往生,生活沒有了牽掛,又因緣際會認識杜媽媽,懂日文的她很自然地走進翻譯志工行列,圓了她「為社會付出」的夢想。

羅美麗平日喜愛閱讀日文書籍、雜誌,增進不少新的日文語彙,加上兩個女兒都是日文系畢業,且從事翻譯工作,讓她多了可諮詢的對象。也因此,她在翻譯小組裏擔任潤飾與修改其他志工文稿的角

色。

一九九五年底授證慈濟委員的羅美麗,像海綿般不斷在慈濟大家庭吸收人生智慧,並在翻譯工作上精進不懈。她常以上人的一句話鼓勵自己:「即使上了年紀,邁向菩薩道亦不嫌遲;重要的是不要停頓,一心向前……」

「很高興老年還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圈,不用成為孩子的負擔……」七十歲的羅美麗與一名姪女住在一起,獨立自主的她,樂於和文字為伍,使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充實愉快。

王得和 總是第一個來報到

日文翻譯志工共修的日子,王得和總是第一個報到,七十六歲的他經常早起運動,身子看來仍相當硬朗,他說:「長壽是福,若不健康就不是福了。」

一九四三年,王得和畢業於日治時代的台北工業學校(台北科技大學前身);公職退休後,又在一家中日合作的工廠工作了十八年,由於嫻熟日文,經常擔任口譯。

學理工的王得和,退休後幾乎都是利用閱讀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由於從小學到專科皆受日本教育,他閱讀的書籍大部分以日文為主,成長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他,特別偏愛戰爭文學的作品。

王得和還參加保留古日文的社團「友愛會」,學習正統日語。友愛會學員多數是受日本教育的年長者,每月活動除了朗讀、討論,並且不定期發行刊物。

五年前,因「友愛會」會長介紹,王得和加入慈濟日文組志工行列。他表示,過去受日本教育,將日語當作母語般努力學習,卻因時勢變遷,無法適用;直至今日,擔任慈濟日文志工,讓他找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學習較新的日語,同時透過這項專長服務人群。

「擔任翻譯志工,讓我從中學到知足、善解的智慧,獲益很多。」王得和說,他不但可以從志工身上吸收日語的新知,更可彼此交流待人處事以及人生觀,這些全都是書本以外的無價之寶。






▲晶瑩童心

像鏟柄?

◎證嚴上人

【上人說故事】

「蛇像什麼?」「像鏟柄。」
「大象像什麼?」「像鏟柄。」
怎麼什麼都像鏟柄?
老師對這個學生皺起了眉頭……

這天,給孤獨園內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佛陀剛好經過,就問:「你們在議論什麼?」

一位比丘回答:「今天出去托缽時,又聽到外人在議論僧團的事。」

「僧團有什麼事?」

比丘答:「僧團中有位長老,說話常常顛倒:遇有喪事,竟對喪家說一些喜慶的話;喜慶時,卻說些不吉利的話。像今天,有戶人家在為兒子辦喜事,請長老為這對新人祝福,長老竟然說:『祝福你們能結一百次婚。』對方聽了很不高興,事情就傳開了。」

佛陀聽完,無奈地表示:「他不僅現在如此,在過去生中就很愚鈍啊!」

佛陀說起長老過去生的因緣。

原來,過去生中他就已經踏上修行之路,卻因為愚鈍無知,無法跟上進度,而被其他人

排斥。當時負責教授他的阿闍梨認為,正因為他很愚鈍,才需要多教導,便讓他跟在身邊當侍者。

有一天,阿闍梨參加完一場會議回來很累,躺在床上,覺得床腳太低不好睡,便請侍者幫忙把床腳墊高。

侍者找來東西墊了三支腳,剩下一支腳找不到合適的墊子,他看到阿闍梨已經累得睡著了,不敢驚動,便拿自己的腿去墊床腳。

天亮了,阿闍梨看到侍者在床邊,問他為何坐在地上?侍者說:「我找不到東西墊床腳,又深怕打擾到您,所以就用自己的腿來墊。」

阿闍梨搖搖頭,覺得他實在很憨直,卻也為他這個舉動而感動。

「要怎麼教他,才能掃除他心中的愚鈍無明?」阿闍梨用心思考著。

阿闍梨安排他去工作,希望透過實際的生活例子來教育他。有一回,兩人外出撿柴時遇到一條蛇,阿闍梨問侍者:「你說說看蛇像什麼?」侍者想了想說:「蛇像鏟柄。」

的確,長長的蛇身和鏟子的柄很像,阿闍梨露出了滿意的表情。

幾天之後,侍者告訴阿闍梨:「我今天看到大象。」阿闍梨問他:「那你形容一下大象像什麼?」

「大象像鏟柄。」侍者說。

阿闍梨想:「象跟鏟柄,那裏像呢?象的腳直直的、象的牙尾端尖尖的,是有一點像……好吧!就當成是打禪語。」阿闍梨還是對侍者點點頭表示肯定。

有一天,有人請阿闍梨吃飯,侍者也跟著去;回來後,阿闍梨問他:「你記得今天吃了什麼東西嗎?」

「記得,是捲餅。」

「那你說說捲餅像什麼?」

「捲餅像鏟柄。」侍者很快地回答。

阿闍梨偏著頭想:「捲餅怎麼會像鏟柄?嗯,都是桿狀的,是有一點像,好吧!將就一

下吧!」還是拍拍侍者的頭鼓勵他。

幾天後,又有人請客,回來後阿闍梨又問他:「你記得今天吃到什麼嗎?」

「記得,是乳酪。」

「你打個比方,乳酪像什麼?」

「乳酪像鏟柄。」侍者很高興地立刻回答老師。

這回阿闍梨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問:「怎麼每一樣東西都像鏟柄?」

侍者一臉無辜地說:「老師,我的回答不對嗎?之前用鏟柄來形容,老師不是都很歡喜嗎?我希望我的回答都能讓您歡喜……」



佛陀說,故事中的侍者就是現今這位長老,雖然有求道的心,也有毅力,但因天性愚鈍加上不夠用心,所以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無法得宜。

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用心去體察人事物--體察自身、體察外境,還要體察彼此的感受,才能在複雜的外境中突破渾沌,讓清淨的智慧逐漸明朗。




▲晶瑩童心

勇敢的種子

【小朋友說故事】

Part 1

◎撰文/何姵瑩(屏東市鶴聲國小四年六班).指導老師/劉吉純

有一顆種子掉落在馬路旁邊,一位農夫將它撿回家。

農夫原本以為這顆種子可以開出玫瑰花,但是,一位植物學家告訴他,那是顆向日葵的種子。他很失望,就扔棄了它。

這顆種子並沒有自暴自棄,它隨著風尋找落腳之處,開始發芽、茁壯。

它在垃圾堆的破碎鏡中看見自己的樣子,很驚訝,趕緊問見識廣博的蝴蝶:「我為什麼長得怪怪的?」

蝴蝶說:「你是向日葵,等你開花之後,大家都喜歡吃你長出來的瓜子呢!」

這時候,有一個人經過,看見它斗大的葉子充滿朝氣,非常喜歡,就把它帶回家了。

勇敢的種子,在主人的花園中,終於變成美麗的向日葵花。

Part 2

◎撰文/李皓哲(屏東市鶴聲國小四年五班)

一位農夫在播種時,不小心將一顆種子播撒到角落裏。

隔天,地震來了,花田裂了一個大洞,許多剛播下的種子就這樣喪生在無底洞中。

幾天後,一個小女孩牽著小狗出來散步,小狗在這片地上便便,僅存的幾株植物都因為受不了臭味而停止呼吸,或被尿尿鹹死了。

到最後,田地裏除了雜草外,只剩下這顆被撒到角落的種子孤零零地成長著。但是它告訴自己:「我絕對不會因為任何挫折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我一定要努力長大!」

過了幾天,種子發現自己變得細細長長,並且長出一些刺,它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緊張地問旁邊的小草,小草說:「我想你大概是玫瑰花的子孫吧!」

種子聽了很高興,笑得好開心,就這樣將花苞給撐開了。於是,它變成了一株漂亮的玫瑰花。

Part 3

◎撰文/潘奐璇(屏東市鶴聲國小三年七班)

有一粒種子,掉落在農夫家的田裏。一隻鳥看見它,想將它吃下去。

農夫及時趕到,以為這隻鳥要吃自己辛苦種下的稻米,迅速地把牠趕走了。種子雖然逃過一劫,卻嚇得心臟砰砰跳。

接著,颳起大颱風,好不容易冒出芽的種子不願意向颱風投降,周圍也有些大樹鼓勵它說:「要加油喔!」

後來,農夫的女兒想將它的綠葉摘下,作為扮家家酒的菜餚,農夫阻止她:「不要傷害它,等它長大,我們就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花朵了!」

過了一個月,種子真的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它很高興,自己終於成年了。

Part 4

◎撰文/李姿旻(屏東市鶴聲國小三年三班)

有一對很愛花的夫妻,他們家旁邊就是花園。

這對夫妻買回一些種子,細心地照顧著。不久,幾乎全部的種子都發出嫩芽,但有一株卻長得特別瘦小。這株瘦小的芽很難過:「為什麼我長得這麼慢?」

有一天,颱風來了。小芽很害怕,但是它夢想著自己能夠長大茁壯,因此不論風雨多大,它都緊緊地抓住泥土。

在恐怖的經歷過後,這棵小芽竟然是第一個開花的。它看看自己身上黃橙橙的花瓣,才知道原來自己是一棵漂亮的向日葵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