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如風塵,往如晨風

◎吳坤佶(花蓮慈濟醫院骨科總住院醫師).口述/黃秀花整理

夕陽雖美,總有沉落的時候;
正如同杏芬的生命雖短暫,綻放的光芒卻如此耀眼。
「來如風塵,往如晨風」,
她這般和煦清涼的生命形象,
將永遠銘刻在我心中。

結識杏芬是緣於去年十一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的「合心共識營」,當時她是我們組上的隊輔。聽她在營隊中分享個人參加志工的心得,驚聞她對佛法竟有如此深刻的見解,令我不由得對她產生崇敬,私底下又跟她多聊了一些。

不久後,她來到慈院當志工,有天我剛結束門診,正欲步出診間,突然見她抱了一疊書走過來,包括《三十七道品講義》、《靜思小語》和幾卷錄音帶,說是要跟我結緣。

她的真情讓我至為感動,我們在診間外談著談,順著時間便又相偕外出用餐。用完餐返回醫院途中,在半路巧遇一件車禍,看見一位阿嬤在路邊呻吟,我們立刻停下車救人。杏芬發揮她志工的精神,不斷安撫老人家和她孫子的情緒;我則自然反應骨科專業醫師的功用,幫阿嬤固定包紮傷口,然後送她上救護車。

回到慈院後,我立刻幫阿嬤安排急診掛號,把傷口大致處理乾淨後,再讓杏芬帶著阿嬤去照X光。之後阿嬤開刀、住院,便全由當天值班的我一手包辦照顧。阿嬤有糖尿病也是開放性骨折,但是卻意外痊癒得很快,杏芬只要人在台灣,有空也常來探視關懷阿嬤,我們的交情就從這一點一滴的互動中逐漸建立起來。

妳的病,考倒了一堆醫師

四月初,杏芬才剛因病回台,我建議她就神經系統的異常狀況住進慈濟醫院。

來到門診探視,我發現她竟然坐著輪椅,更沒想到,她這次住院身體會敗壞得那麼快,實在令人錯愕。我非神經專科醫師,站在朋友的立場,只能就平日與她對談發現的種種病情跡象,隨時反應給她的主治醫師作參考,其餘的也無能為力。

兩個多月的長期探望,我與她的家人也因共同對杏芬的關懷,而逐漸有了相互了解與信任。他們看到我對杏芬的用心,知道我是個惜情的人,就把我當成是自家人般看待,做任何治療決定都會與我交換意見,日子一久,我也彷彿變成他們家族的一分子。我一心想讓這位朋友、這位慈濟志工的身體好轉。

杏芬的病情從住院以來,便一直走下坡。院方除了組成醫療團隊為她進行會診外,也透過視訊系統連線許多大醫院及醫學

院的神經內科、免疫科專家參與討論,卻同樣束手無策。不明原因的病魔摧殘,讓她原本瘦弱的身子更顯單薄,讓人看了心疼。

有次,我忍不住對她說:「杏芬,妳實在是我們醫師的老師,妳考倒我們一堆人!」杏芬自知病重難返,便也無奈地嘆了一口氣說:「我這個老師當得可真辛苦啊!」接著又說:「沒想到我跟你竟然只有短短六個月的緣分!」

聽她這麼一說,我趕緊插話制止:「不要胡說!要趕快好起來,我再帶妳去山上喝茶、到海邊看海。」我雖試圖安撫她的情緒,但另方面我的內心也意識到她病況嚴重,除非奇蹟出現……

又有次,我們在聊天時,她突然提起,希望在往生後捐出大體作病理解剖,好讓醫師能找出真正的致病原因。

我一聽,心中很不捨,馬上持反對態度;沒想到她接著又說,希望屆時我也能參與、為她作病理解剖。我仍舊極力地說:「不!」

沒想到,原本沒當作一回事、也無任何承諾之事,竟在事隔兩個月後,變成了我最沉重的負擔。

六月二十一日,杏芬病重不治往生。在

此之前,她已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法言語,身體也無法動彈。雖然她不能操控自己的身體,腦袋卻能清晰地做下捐病理解剖的決定,在她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家屬們早已幫她簽妥捐贈大體的同意書,完成她最後的遺願。

病理解剖,清楚看見妳的痛

就在她將作病理解剖的前夕,家屬們找上了我,懇求我也能加入解剖的行列。

面對他們的殷殷期盼,我內心雖有猶豫,卻又不忍拒絕,我明白他們是因信任我,才願意把他們最親愛的杏芬交付給我;但這對我又是何等殘酷--我和她如此熟識,甚至感情有如姊弟般,何忍在她身上動刀呢?

事到臨頭,還是要逼著自己向前。六月二十三日解剖當天,在醫院志工的佛號聲伴隨下,我勇敢站上定位。

坦白說,要劃下第一刀時,我的情感隱隱作祟,實在難以下刀;後來我不斷告訴自己不能辜負杏芬的付託,便忍痛拋下所有對她的感情,開始動刀。一劃刀下去,曾在維也納受解剖訓練所累積的職業本領全跑了出來,我熟練俐落地操刀,處理得也很整齊,取出內臟後再取脊髓,一切順利完成。

在取髓的過程中,我發現到她脊髓膜和脊髓腔的軟組織黏在一起,從腰椎第一、二節開始黏住,我用手指頭慢慢將它分開,那部位應該就是她七年前自屋頂跌下的受傷之處,雖然曾打過鋼釘,骨頭也長出來了,但病理的痕跡仍清晰可見。

我是一個骨科醫師,我很清楚知道那部位沾黏有多麼地痛,臨床上碰到這類病人,我們會幫他動手術把沾黏的部分鬆開,讓神經不再壓迫,痠痛的情形便可改善。

如今看到杏芬的情況,我只能說她很能忍痛,或者可以說,那痛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忍到後來她就不覺得痛了!至少在我認識她以來,從未聽她喊過那部位會痛;又或者她真的能忍人所不能忍,拖著痛依然做慈濟。

旭日東升,像妳充滿陽光的一生

完成病理解剖後,我隨同家屬送她的遺體到山上火化,翌日又同家屬到七星潭,將她的骨灰撒向太平洋。

清晨四、五點的七星潭美極了!看到太

陽從東方的海平面逐漸升起,是那麼地燦爛和煦,如同杏芬生前給人的感覺一般,總是充滿著陽光。

如果說,這趟將骨灰撒向太平洋之旅,是我跟杏芬的一次美麗相約,也未嘗不可!記得在她生病期間,我曾說過要帶她上山下海,如今竟以這種方式來實現先前的諾言,想起來雖有些悲戚,卻也有些情緒全部釋放後,帶點苦澀的美感。

看著朝陽,也令我想起了落日,生命有始有終,人生本不就如此嗎?

夕陽雖美,也有沉落的時候;正如同杏芬的生命雖短暫,綻放的光芒卻如此耀眼,就以她生前無時無刻不在為慈濟志業奔忙、為社會人群奉獻,我相信,縱使她的生命已逝,卻也能幻化成最美麗的雲彩,為世人所景仰和懷念。

「來如風塵,往如晨風。」這是我對杏芬的感覺,一如她生前一樣,總是風塵僕僕地來,做了很多好事;然後走時,又如早晨的風一般清涼,讓人感覺餘味猶存。

我想,那應是一種遺德吧!我會深刻記憶在心中,並以她為學習的榜樣。

此身非我有,用情在人間

◎黃秀花

人生長短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寬闊深厚,
她的生命雖然只有五十年,
卻以慈悲喜捨圓滿了這趟人生旅程,
對社會、對人群有貢獻,
這真的是「好命」。
--證嚴上人

「我是摔進慈濟的!」魏杏芬對自己加入慈濟的因緣,作了如是的註解。七年前的那一摔,讓她身受重創,差點就此倒下;但也因那一摔而加入慈濟,從此廣結善緣。

一場病,改寫人生劇本

七年前的魏杏芬,和夫婿從台灣移民美國德州阿靈頓,也從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高階主管,轉為家庭主婦。除了操持家務,她也幫忙開業行醫的先生經營中醫診所,日子過得單純快樂。

她原本認為,一個女人能如此就已足夠,沒想到一場意外,卻改變了她的人生。

那次,她不慎自屋頂摔下,造成脊椎骨摔碎一節、三節彎進去、骨盆裂開、後腳跟骨碎成八塊,整天躺在床上動彈不得。身為慈濟委員的大姊特地從台灣赴美,照顧她一個多月,並常在她耳邊說慈濟事、讀靜思語給她聽。

大姊的一番好意,原本她是聽不進去的;直到大姊返台,她為了打發時間,才找出大姊留下的慈濟錄音帶來聆聽。

「一口氣在千般用,無常來時萬事休」、

「此身非我有,用情在人間」……上人的話,讓剛與無常擦身而過的她有如大夢初醒。「大難不死,難道我這一生要交出一張空白成績單嗎?」就這樣,她積極治療重新站起來後,走進了慈濟,發願要善用多出來的生命。

七年來,她與夫婿曾敦化一手建立了慈濟阿靈頓聯絡處,接引有心人一齊投入,定期探訪老人院、訪視個案、急難救助,及協助國際救援等。扎根穩固後,他們又將觸角伸向十幾個國家,參與慈濟國際賑災發放,並廣赴各地分享心得,也因此結了很多善緣。

今年三月,夫妻倆完成阿靈頓會務的交接傳承後,準備返台定居。他們從阿靈頓出發,開了幾萬公里的路,花了十八天的時間,沿途停靠美國各州的慈濟聯絡處分享心得,並一一跟當地志工道別。

沒想到才剛回台,魏杏芬就因不明怪病住進花蓮慈濟醫院。

牽了手的手,菩薩道繼續走

四月九日住院後,她的病情便急轉直下。一開始是神經系統出問題,手腳不聽使喚,後來連說話都沒力氣,醫療團隊盡了全力,卻始終找不出病因。

儘管說話已氣若游絲,魏杏芬依然吃力地說著:「我要生生世世追隨上人」、「不捨大家對我的不捨」、「我要病理解剖」……聽得曾敦化禁不住躲進浴室裏號啕痛哭。

「杏芬,妳不是要和我白頭偕老嗎?我們不是共同發願要牽手走慈濟菩薩道嗎?」曾敦化傷痛地吶喊著:「杏芬啊,加油!願大志堅,撐過來,好嗎?」

「看著她獨自承受著病苦的折磨,我多麼想代她承擔啊!」眼見妻子竟至無法言語,曾敦化差點要崩潰,心碎、不捨都難以形容他心中的悲慟!捱至最後,醫療宣告罔效,他在病榻旁,唯一能做的就只是陪伴。

結褵二十七年來,他的臂彎就是她的睡枕,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她住院,除了她住進加護病房,無法隨侍在側外,他幾乎片刻不離;因為他了解,她是那麼膽小怕黑。

但是這七年來,她為了成就他在慈濟道上精進,常放他單飛到各地賑災,自己卻孤獨承受沒人陪伴的漫漫長夜。每思及此,他的心就隱隱作痛。

「杏芬妳累了,妳就休息吧!別忘了,妳是上人的貼心弟子,生生世世追隨上人,上人的法髓深植在妳的慧命之中,等待好因緣,乘願再來……」六月二十日曾敦化在日記上寫下這段話,隔天清晨,魏杏芬安詳往生。

陪伴妻子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路,曾敦化表示,他要把對妻子的愛轉化為對眾生的大愛;說著,他摘下別在襯衫上的委員證,翻開背面夾有一張妻子的照片。

原來,先前夫妻倆就已發願,要永遠追隨上人做慈濟,如今雖然她先走了,但「慈濟雙迎」依然存在--法號「濟迎」的他,仍將帶著法號「慈迎」的她,繼續行走慈濟菩薩道,永不退轉。

短暫人生,做得多、行得遠

雖然,魏杏芬只有短短五十年生命;但誠如上人所言,這七年來,她已交出一張很亮麗的成績單,又寬、又廣、又深、又厚;

雖然生命短暫,卻做得多、行得遠,一點也不空過。

外表嬌弱,卻能言善道的她,生前常隨緣助人,宛如天使化身一般。應邀前往馬來西亞分享心得,搭機返台後,魏杏芬曾因在機場看到一對夫妻吵架,而停下腳步努力勸解,終使夫妻倆言歸於好;在花蓮慈院的心蓮病房,她曾幫助一位癌末病患化解生命中的怨,讓他含著笑離開人世;當骨髓捐贈急需人手幫忙時,她也挺身而出協助送髓到大陸。七年來,到處都有她行善的身影。

「她所代表的就是慈濟志工的典範!」曾與她一起在路邊救過人的花蓮慈院骨科總住院醫師吳坤佶表示,魏杏芬為人豪爽,又富正義感,像是個行俠仗義的俠女。

三妹魏杏娟表示:「二姊自七年前從屋頂摔下,日後雖然復原,但腰椎仍時常痠痛,雙腳也相差有兩三公分高,她有一腳的鞋內是墊高的。不過幸好七年前那一摔,沒要了她的命;她多活了這七年,把全家都帶進了慈濟。」

「每次她回台,只要有人找她演講,電話一來,不管多遠多晚,她都一定準時前往,從不放棄任何一次散播大愛的機會。」

學醫的兒子曾嚴毅在陪伴過程中,目睹母親整個病程變化,他心痛地表示:「媽媽為我上了一堂寶貴的生命課程!她的這場病,把身體每個部位的病痛都示現出來,最後連身體都捐出作病理解剖,這一切好像是在教導我:將來當了醫師,要以同理心去面對每個病人。」



魏杏芬的大體在完成解剖後,醫師初步診斷是「急性廣泛性腦脊髓炎(註)」所致病。遺體火化後,一部分骨灰供奉於慈濟大學大捨堂,一部分則由家人撒向大海。

五彩繽紛的晨曦,透露著新生的歡愉,遠處海面船隻點點,就將開啟妳新的航程。

在七星潭海邊,曾敦化如此祝福著妻子--乘願再來,追隨上人度化人間。

註:魏杏芬的主治醫師徐偉成表示,急性廣泛性腦脊髓炎(Acute desseminatedencephalomyelitis)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脫髓鞘(demyelin)發炎反應。位於大腦白質的髓鞘(myelin)一旦發炎,就會

破壞腦部組織而影響神經功能,造成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神智不清、無法行走,最後昏迷不治。目前醫界尚無法完全治療此種疾病,只能利用類固醇來緩解部分發炎情形,但病情仍會繼續惡化,就算情況穩定,也可能變成類似植物人狀態。

絢爛溫柔的朝陽昇起

◎曾敦化

六月二十一日清晨七點十分,在佛號聲中、在所有祝福中,妳安詳往生,寶相莊嚴,面帶微笑。在妳的雙手寫「慈濟」、雙腳寫「慈濟」,是我們共同的默契,要生生世世追隨上人做慈濟。

大清晨,晴空萬里,青山翠綠,白雲繚繞,鳥語花香,所有的親人伴隨著妳,帶妳回歸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志工菩薩們分列兩旁,上人在大殿前接引妳。杏芬!妳已來到上人身邊,上人給了妳好多、好多的祝福,在這邊,以隆重莊嚴的儀式護送妳;在那

邊,有個福慧家庭高高興興地迎接妳。妳真有福報啊!

看著妳帶著笑意的寶相,我想起妳在五月二日叮嚀我一定要機靈一點,要寫好喔--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時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今見如來金色身。

原來妳早已預言此時此刻。

再回助念堂,醫師團隊、志工菩薩……一波波如海浪波濤般前仆後繼地為妳助念與祝福,真為妳多年來在慈濟菩薩道上的努力,感到欣慰。

六月二十三日,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聲中,完成了病理解剖;妳成為大醫王的老師,妳的大捨也成為醫學研究的寶藏。

下午,大體火化,塵歸塵土歸土。智慧的杏芬啊!妳藉假體來修真,進住了「大捨堂」,圓了妳的願;而妳也成為海外慈濟人第一位住進「大捨堂」的菩薩。

杏芬,當妳萬緣放下的時候,妳可能會放心不下我,也捨不得我。我要告訴妳,我會照顧好我的身體,我會身心健康,我會身在慈濟、心出家;我要緊緊跟隨上人,生生世世與妳在菩薩道上相遇、相知、相惜、相護持。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五點,當妳的骨灰正要撒向大海之際,東方突然升起一輪絢爛溫柔的旭陽,那是東方琉璃如來的光。五彩繽紛的晨曦,透露著新生的歡愉,海面船隻點點,開啟妳新的航程,從此海闊天空任妳遨遊;菩薩遊戲人間,來去自如,乘願再來,追隨上人度化人間。

杏芬菩薩啊!妳的身體流著大愛感恩的血液,妳的每個細胞都有慈濟的DNA;妳以大智慧圓滿福慧,妳以大慈悲慈愛天下蒼生,妳以大喜捨將長情大愛永存人間。





▲上布施

帶著微笑乘願而去

◎葉美玉(加拿大)

一場在將來回憶中只剩傷心的意外,
因為器官捐贈的結果,
讓他們多了一分溫暖的安慰。

「好!」邦邦的爸爸含著眼淚回答我。

「別人救不了邦邦,那就讓我的邦邦去救別人!」邦邦的媽媽幽幽說完後,忍不住哭了!

我緊緊摟住纖弱的她,內心的震撼不知如何用言語來形容。當我向這對夫婦提出可否捐出邦邦尚可用的器官來幫助人,沒想到他們立即的回應竟是如此感人。

千斤壓頂的意外

邦邦今年二十一歲,是加拿大艾德蒙頓(Edmonton)一家學院的學生,六月四日為了修理半路拋錨的汽車,不幸被滑落的千

斤頂壓傷,經過幾個小時才被人發覺,送到當地Royal Alexandra醫院時,腦部因缺氧太久,昏迷不醒。

邦邦的爸爸在他出事第二天已從台灣趕來。原本我並不認識他們一家人,只因與華航總經理周艾先生有約--由於華航免費協助慈濟運送防疫口罩回台灣,我們幾位志工欲前往致謝;可是在前一晚周先生來電希望將約會延後,並告訴我有位台灣友人的孩子發生意外,隔日一早要去接機並幫他轉機到艾德蒙頓。我覺得周先生的朋友此刻應該會需要有人協助和關懷,或許我可以幫得上忙,便徵詢他可否一起去接機。

第二天,我和另外兩位志工劉義雄、陳芍芍帶著行李來到溫哥華機場,見到邦邦的爸爸一臉焦急和不安,我除了自我介紹和表達關心外,並告訴他若有需要,我們可以立即陪同他搭機到艾德蒙頓。他表示當地有朋友可以照應,我趕忙遞上名片並留下手機號碼,方便他隨時聯絡,又叮嚀他照顧好自己的心,陪伴太太一起幫助邦邦度過險境。

第三天下午,我從手機留言裏聽到邦邦的爸爸無助的聲音,因為邦邦的狀況很不樂觀,他希望得到我們的協助。

我立刻回電答應,並找到志工劉義雄、陳秀娥,安排了最快到達的班機,一起來到艾德蒙頓。

見面第一眼,看到的是邦邦的媽媽傷心欲絕的模樣,我心疼地摟住她,讓她痛快地哭出來。再看到邦邦更讓人心疼--挺直的鼻梁、濃密的眉毛和睫毛,一百八十五公分高的身材,練就了一身美好的肌肉,醫師卻宣布他永遠不會醒來了!

身上插了許多管子的邦邦,雙眼緊閉,渾身不斷抽搐,連病床都在晃動,得靠打嗎啡和鎮靜劑讓其暫時舒緩。看到孩子受這樣的痛苦,邦邦的父母也從捨不得他走,轉為忍痛求菩薩帶他走。這之中含藏著多麼無私的愛!只要邦邦得離苦,做父母的寧願承受失去至愛的悲。

偏偏正常的心跳和血壓呈現出二十一歲強韌的生命力,在大家不間斷地助念聲中又度過了兩天一夜。於是大夥兒又開始商量,或許需要做長期陪伴邦邦的打算。

悲痛昇華成大愛

這時候劉義雄向我提議,萬一邦邦不幸

往生,如此年輕的身軀就這麼沒了多可惜,何不建議邦邦的父母考慮捐贈器官,幫助需要的人。

我也十分贊成,但該如何向邦邦的父母啟口?心中很是惶恐。當我抱著忐忑的心說出想法,出乎意料地,他們讓我見識到什麼是智慧與大愛。

邦邦的媽媽在他耳邊輕輕地說:「邦邦,對不起,我們想要讓你跟著菩薩走,放心地去吧!你那麼愛你的同學、你的朋友,相信你一定也會愛更多的人,也會願意用你的器官來幫助別人……」

邦邦的爸爸也輕輕在他耳際說著:「邦邦,你本來就是菩薩,在人間做得好,所以菩薩才會選你回去。我們很愛你,永遠依然如此,我們希望你能用身軀去救更多的人。我們會尊重你的想法,如果你願意,就請你跟菩薩早一點走;如果你不願意,我們還是會尊重你的決定。」

聽著,聽著,我悄悄拭去了忍不住的淚水……父母用這樣的至情來愛孩子,來成全他做救人菩薩,我內心吶喊著:「邦邦,你何其有幸,有這麼智慧的父母!」

可惜因為氣胸,邦邦只能捐眼角膜和皮膚、肌肉組織。當我剛聽完醫師的說明,只見劉義雄從病房那頭匆匆跑來說:

「美玉,他快走了!」

「誰快走了?」我一時會意不過來直問。

「邦邦啊!」

「怎們會這麼快?」我脫口而出,馬上跑回ICU病房。見到邦邦的嘴角帶著微笑,就這麼走了,前後不過十分鐘而已!

所有的人都覺得這是邦邦用行動來表達他的決定:他願意當救人的菩薩。

在安詳的佛號聲中,兩個小時後,邦邦被推進了手術房。

邦邦的媽媽說:「原本,這件事以後的回憶只有傷心,現在見到這樣的結果,回憶中將多了一分安慰,我們知道邦邦是去做菩薩了!」



感恩邦邦讓我參與了他的人生,更感恩我能走進慈濟,讓我時時看到人生最美的情境,不但結了很多善緣,也豐富了心靈的視野。





▲晶瑩童心

一箭三命

◎證嚴上人

【上人說故事】

睒誤被國王的箭所傷,
鮮血直流。但他沒有埋怨、沒有哀號,
只是虛弱地說:「我的父母眼睛看不見,
平常都是依賴我奉養,我如果死了,誰能照顧他們?」

睒,是個孝順的年輕人,他的父母年紀都很大,而且雙目失明;為了讓父母安詳度過晚年,也為了找一處清淨的地方修行,睒便帶著父母到山林裏,搭蓋了一間草棚,過著恬淡的修行生活。

每日,睒都會摘取好全家人一天所需的水果、蔬菜,先帶回茅草屋給父母享用,再提著水桶到河邊取水。

一日,他來到一條清澈的河邊,看到河水源源不斷地流

下來,滋潤著無數生命;再看到天地間草木青翠,周圍的空氣清新、鳥兒啁啾……心中充滿著無限的感恩。

當他彎下腰,將水桶盛滿水後,才要起身,一支箭便朝著他射了過來。睒被箭射中後,看到鮮血汩汩地自傷口流出來,很是驚惶,於是大聲呼叫:「是什麼人一箭殺害三條命?」

一群人循著這宏亮的叫喊聲趕來,原來是國王帶著隨從上山打獵,看到一隻麋鹿自水邊跑過,國王搭弓射去,那知沒射到鹿,卻射中在河邊取水的睒。

國王非常懊惱,趕緊來到年輕人的身邊問道:「你是誰?怎麼會在這裏?」

睒虛弱地說:「我來這裏取水。我的父母眼睛看不見,平常都是依賴我奉養,如果我死了,誰來照顧他們……」

國王聽他這麼說,除了懊惱還很傷心,「我會儘量幫你療傷,還會關心、照顧你的父母。他們現在住在那裏呢?」

「從這條山路走去不遠有一間草棚,裏面住著一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們就是我的父母。請你替我安慰他們,說這是無意中的傷害,今後我無法繼續侍奉他們,請他們要好好照顧自己,並替我向他們辭別……」

睒說完話便痛得昏過去了,國王淚流滿面,趕緊帶人沿路尋去,還未走進茅草屋,老人即自屋內喊著:「外面是不是有人來?來的人還真不少……」

國王看到這對老夫妻的耳朵靈敏、行動敏捷,趕緊出聲:「我是國王,今天來看你們。」

「國王竟然來到我們這個簡陋的草棚,趕緊進來裏面坐吧!」老人家親切地招呼:「我兒子剛採了些水果回來,請你們先吃水果止渴;我兒子去取水,一下子就回來了。」

國王聽到這對老人家開口閉口都是兒子,再想到河邊受重傷的年輕人對父母的孝思,只能心痛又無奈地說:「我的箭不小心射中你們的兒子,他現在生命非常危急……」

老夫妻聞言,心腸就像要斷裂了一樣,要求國王將他們帶到兒子身邊:「就算他已經氣絕,我們也要摸到他的屍體。」

於是老夫妻跟著國王穿過彎曲的山路小徑,來到河邊。父親摸著兒子的頭,母親撫著兒

子的腿,兩人用手不斷摸索著傷口的位置。

當他們的手同時落在兒子胸口的那支箭上,不禁放聲大哭:「天啊!我的兒子心地善良,孝順父母、慈愛天地萬物,為什麼會遭遇這種不幸?如果您們能體諒我兒子這片真誠的心意,請讓他再復活吧!」

兩位老人家不斷地呼喊,終於撼動了天地諸神;不多久,睒就醒了過來。

國王看到這一切,心裏十分震撼,於是下令全國百姓要學習睒的孝行。



博聞愛道,還必須身體力行,才能真正體會真理。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也是行菩薩道不可或缺的根基,要時時多用心啊!





▲晶瑩童心

阿通伯回家後

◎張芬凝(台北市龍安國小六年三班導師)

【生命故事的啟示】

人類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後,還需要對其他生命有愛。
因為有愛,才能建造一座人間樂土;
因為有愛,才能讓世界變得真正有情。

班上有一個孩子寫著:「我印象中的海很平靜,海面上沒有驚濤駭浪,而是微微拂動的海浪,一陣一陣地漂來;海鷗,在夕陽優美的光輝下,走向回家的路;夕陽,就像撒下金粉似地,讓皎潔的沙灘,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令人陶醉。」

九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的報紙報導,高雄港第二港口水域出現二十多頭小虎鯨滯留,多頭小虎鯨因衝撞堤岸而受傷。搜救人員及救難組織趕往救援,經一再引導,小虎鯨才合為一群,但距離原先迴游的水域卻還有五百公尺。太陽下山後,救生人員體力不支,只好任由鯨群自行往港口處游去。

專家認為,鯨群是因漲潮時追逐魚群誤入,也有人認為,可能與帶頭者迴聲定位系統出現偏差有關……國內對鯨豚生態的研究還在推展,觀察的紀錄有限,需要更多的資料佐證。

看到這裏,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台灣附近海面時常能看到鯨豚噴氣的壯觀畫面,

當牠捫舉起美麗的尾鰭時,像極了曼妙的水上芭蕾仙子。但在此地,也曾有過成千上萬的鯨豚類動物被魚網纏住而溺斃。

西元一八六四年,人類發明一種新式魚叉,可從大砲發射出去,在鯨豚體內爆炸。一九二0年更採用浮動工作船,直接就可以在海面上處理大型動物,於是鯨豚遭遇了空前的浩劫。經過許多保育團體不屈不撓的呼籲,直至一九八六年才達成全球性的禁捕協議。然而,每年依然有數百隻鯨豚被殺。

慈悲就是博愛,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最珍貴的互動關係。但是,沒有智慧就沒有慈悲,因此尊重一切生命的教育已刻不容緩。

在課堂上為孩子上完「阿通伯回家了」這一課後,孩子寫下了他們的心得--

唐薇:

阿通伯是台灣民眾第一隻救活的花紋海豚,但是有些海豚就不像阿通伯那麼幸運了。

小蘇是去年在宜蘭蘇澳擱淺的侏儒抹香鯨寶寶,牠原本被發現的民眾用摩托車載走,幸好最終還是被搶救下來,送往通霄海水浴場做救援治療。

救援人員原來希望小蘇自己可以進食,但是一天插好幾次胃管,對牠來說負擔實在太大了。許多志工不眠不休地照顧,但是,小蘇終究沒有被救援成功;不到一個星期,牠的生命就此離去。看到最後的解剖鏡頭,我的心也跟著悲傷起來……

淑玉:

做完這一篇報告,我更了解鯨豚類動物的體型、特徵、自然史和習性。牠們的食物大多是深海的魚類,擱淺是因為牠們也會生病,就像機器沒有電會停止活動一樣;有些則是因為好吃、追逐食物而擱淺。

人類會因捕獵到鯨豚而覺得自己最了不起,但也崇拜牠的英姿,那為什麼還要捕殺牠呢?如果有一天,人類同樣必需遭受保育時,又會是什麼樣的想法呢?

我們應該了解每個動物的重要性,不要去傷害牠們,還要想想--四面環海的台灣時常有鯨豚出現,夏天在東部還可以賞鯨,這項得來不易的景觀更要加以珍惜。

裕翔:

我喜歡鯨豚,覺得牠們非常溫馴。但是人們對待這些動物的手段實在有點殘忍,不應該為了利益,而將牠們千刀萬剮。幸好,近幾年來人們有所領悟,並且逐漸改掉這些不當的行為。既然人們有高動物一等的智慧,除了不傷害牠們,還應該保護牠們。

保育鯨豚是每個人的責任;對鯨豚動物有興趣的人,除了從事研究工作,還可以當志工來幫助牠們。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深入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更可以避免牠們消失於地球上,真是一舉數得。

看到鯨豚擱淺了,我們應該盡到保護責任,立即通知相關單位來救援。願所有的鯨豚都能健康、永遠不絕種,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保育所有的動物。

念青:

我很喜歡海豚,因為牠們很溫和、可愛、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牠們會做特技表演,而且不會咬人;會在空中翻筋斗,還會逗你玩。你知道嗎?海豚會跟蹤漁船來捕食「漏網之魚」,牠們真的很聰明耶!

看完這些資料,我才更了解海豚。海豚一般都不是單獨生活,而是團體性活動。我們不應該捕鯨魚、海豚,也不能過度的捕撈魚類,假如大海中的生物都被我們捕完了,那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保護鯨豚的方法有:不能污染海洋,因為海洋是鯨魚和海豚的家,假如我們破壞海洋環境,會讓魚類死亡、鯨豚就沒有食物可吃;尤其,當我們在破壞牠們的家時,同時也在破壞自己的環境,所以我們應該一起努力把大家的家都保護好,才能共同且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老師的叮嚀:

一株草、一棵樹,我們都要肯定它的存在價值。現代人為了蓋房子濫挖山坡地,為了生計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我們都生活在生命世界裏,人類為了生活,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後,還需要有愛。因為有愛,才能建造一座人間樂土;因為有愛,才能讓世界變得真正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