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不遠,距離夢想更近
◎撰文/邱淑絹 攝影/林炎煌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印尼赤子‧熱情奔向希望》
皮膚黝黑、眼睛晶亮,
印尼慈濟中小學的孩子們
擁有開朗熱情天性,
無論在學校或是家裏,
總是隨時隨地「熱力四射」。
不同於父祖輩,
為求生存委身城市邊緣,
這群孩子隨著雙親撤離河岸邊的高腳屋,
搬進潔淨公寓裏,
每日踏著輕快腳步進入教室,
開啟學習之路。
在這裏,
讓人看見生命的價值,
以及幸福人生的希望。
「只要給予良好環境,孩子們自然能發展潛能。」
印尼慈濟中小學教師們不僅認同這句話,還見證了改變--
瓦希達頓、海利、奴佳娜、瑞思奇……這些慈濟的孩子,
一年來改變許多,再假以時日、不斷學習,
相信將是社會不可多得的棟梁。
學校離家不遠,校園整潔完善,師長愛的教育,家長安身安心。
慈濟人文滋潤著教育沃土,長養著一顆顆新芽,
孩子們在呵護下快樂成長,人生的志願更加清朗,夢想不再遙遠……
十四歲的瓦希達頓(Wahidahtun),家住在雅加達慈濟大愛村,是村內慈濟中學二年級學生。
五個兄弟姊妹中,她排行最長。房間整理得整齊有致,牆上、衣櫃乃至天花板,貼滿了用粉紅色紙剪成的小花與星星;筆記本和作業簿用透明書套仔細地包裝著,書桌前貼著六條讀書祕訣--看得出她是個自我鞭策甚嚴的學生。
瓦希達頓最喜歡中、英文課程,特別覺得中文很實用,她說:「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隨口說上幾句中文:「您好嗎?」「謝謝!」她習以用此來問候在學校或村內遇見的華裔訪客。
瓦希達頓將來想當醫師,因此每逢大愛村義診中心舉辦義診時,她會主動前去幫忙。雖然看到醫療器材有點怕怕的,但她說:「我一定要勇敢,這樣才能成功。」
昨日無所事事,今日是棟梁之材
每天清晨,大愛村的孩子們背著書包,和隔壁或同一棟樓的朋友,相約走向學校;放學時刻,則在村內草皮廣場上放風箏、踢足球,或切磋學業。
慈濟中學二年級的海利(Heri Driatmoko),喜歡和朋友在學校走廊下玩西洋棋,這是他以前住在紅溪河邊時學會的遊戲之一。海利說,他喜歡大愛村的生活,以及慈濟中小學的讀書環境,「學校離家不遠,有很多朋友在一起上課,現在更有機會下棋了。」
海利在導師艾爾威查德利(Erwizadly)眼中是個勤勞的學生,他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上課時常發問,讓老師印象深刻。此外,海利也活躍於各項課外活動中,舞台劇、話劇、音樂表演和體育都積極參與。導師認為,海利具有堅強獨立的個性,及領導者的風範,是個不可多得的未來棟梁。
中學二年級的奴佳娜(Nurjana)常是班上第一名。她高興於學校有完善的硬體設備,並教導學生在人與人之間散播愛心,「以前在紅溪河的生活、學習環境條件很差。現在的學校水準很高,讓我的人生觀和志願更加明確。」
瑞思奇(Rizky Gitamuria)是中學一年級學生,他覺得學校老師的教學很有創意,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大愛村內,像瓦希達頓、海利、奴佳娜、瑞思奇這樣資質聰穎
的學生不少。然而一年前,他們很多是整日無所事事、流連於紅溪河畔的孩子。慈濟中小學提供完善的設備、良好的師資,孩子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安心學習、改變人生的好地方。
河岸人生,未來一切難上加難
回顧過去,瓦希達頓流著眼淚說:「我沒別的話好說。以前住在紅溪河旁,環境很髒亂;現在的房子和學校品質都很好,感恩慈濟人帶給我身安和心安。」
印尼全國兩億零五百萬人中,貧窮人口約佔百分十九,相當於三千八百多萬人。貧富懸殊,鄉村地區許多年輕人謀生不易,只好跟隨潮流遷移到大都市討生活。
這些外地移民,來到城市裏過著邊緣人的生活--擇河岸旁而居、闢鐵道邊為家,隨處撿拾木樁、門板、鐵皮、布棚等,便能搭建出棲身之所。
位在首都雅加達西北出海口的紅溪河,綿延四、五公里的河岸,正是他們的落腳處之一。放眼所及,兩岸充斥著高腳屋,滿地的泥濘、成堆的廢棄物,還有隨手而丟的垃圾、動物屍體、人畜糞便等佔滿整個河面,散發一股惡臭,環境十分惡劣。
外來移民的教育程度不高、謀生技能不足,僅能靠著在路邊賣小吃、打零工、街頭賣唱、撿拾垃圾甚至乞討等方式賺取微薄收入。生計艱難之下,若要讓孩子順利上學,實有困難。
除了每月學費,還得先繳交三萬到十幾萬盧比(相當於台幣數百元)不等的建校基金;書本、制服要收費,考試、領成績單、領畢業證書等也得繳費。對貧困家庭而言,實在難以負擔。因此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便長期地被忽略了。
不只如此,很多學校教學環境欠佳,校園裏牆壁龜裂、雜亂不堪,有些教室甚至屋頂破洞、時常遭遇水患之苦。為了因應眾多就學人口,學生還得分上、下午兩個時段上課。因上學的時間很短,下課後,孩子常無所事事地,甚至群聚打架;許多人念到小學三年級,還不會閱讀和寫字……
知識水準無法提升,紅溪河畔的孩子長大後,想要覓得一份好工作、脫離貧困生活,可說是難上加難。
二00三年七月,慈濟在雅加達建設的千戶大愛村落成,部分紅溪河居民移居至此,告別連年水患。大愛村內設備齊全的住屋和學校,似乎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機會,以告別世代貧困的歲月。
生活有品質,行為有氣質
慈濟雅加達金卡蓮大愛村佔地五公頃,具五個建築群落、共一千一百戶。村內一棟L型、三層樓建築,即為慈濟中小學;以招收大愛村民子女為主,目前共有四百九十七位學生。
校內硬體空間包括教室、圖書館、活動中心、實驗室、音樂教室、電腦教室、籃球場、福利社。課程涵蓋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印尼文、數學、科學、社會、美術、勞作、音樂及體育等;特別的是,經印尼教育部認可,開設華文及慈濟人文等課程。
體育老師阿里(Arie)表示,雅加達好的學校是給中上階級的人念的,「慈濟卻將這麼好的設備,給從貧區搬來的小朋友,也給予老師很多課程上及心理學的訓練。慈濟如此重視教育,我很感恩可以在這裏教學。」
學校啟用一年後,行走在乾淨的校園裏,迎面走來穿著白衣灰褲、灰裙的男女學生,微笑掛在臉上;遇來訪客人,會主動問好。這些顯示了他們懂禮節且守秩序,活潑卻不喧囂。
阿里老師說:「孩子以前住在紅溪河邊,習慣將垃圾往河裏丟,
剛來到學校,也會將垃圾從樓上丟下來。現在校內有很多老師帶動做資源分類,學生亂丟垃圾的情況不再出現。」
負責協助學校教育推展的慈濟志工趙鳳珍說:「剛開學時,老師真的很辛苦。因為學生的生活習慣尚未建立,不守秩序,見到人也不理會、地上到處都是垃圾。現在很不一樣了!」
身為導師的伊汪蒂(Iwanti)則說:「靜思語讓孩子們具有人文教養及大愛精神。我很高興也希望他們能傳承慈濟精神、成為有用的人。」
大愛村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每天的午餐時間,瓦希達頓會從教室走回大愛村家中,虔誠進行禮拜。她認為這是表達對阿拉(Allah)的忠誠,「大愛村和學校是阿拉賜予,阿拉是慈悲的,就如慈濟對待我們一樣。」
大愛村居民歐嘉(Ojah)表示,從紅溪河搬到大愛村,擁有了更好的生活;更讓她欣慰的是,孩子在此接受良好教育,「我很肯定,孩子們的知識提高了,希望他們未來能成為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
瑞思奇的媽媽
麗莉(Lili)曾經夢想居住在有牆壁的房子裏,而這一生能夠搬到大愛村,就像夢實現了一樣。麗莉紅著眼眶,再三感恩老師用愛教育孩子,讓他們行為規矩、變得孝順。「孩子讀書離家近,不會再整天打架了,我很快樂也很安心。」
查魯汀(Chaeruddin)的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及六年級。他年少時因經濟因素無法繼續上學,很高興孩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就讀,「這裏設備很好,加上老師愛的教育,孩子的態度變好,也比以前快樂,他們的將來更有保障了。」
每到黃昏,大愛村的居民們推著小推車,三三兩兩朝著攤販區集結而來;居民從家裏走幾步路,即可購買到所需的小吃食品;有些居民或在村內從事警衛、清潔工,或於村內小小加工廠內,從事代工工作。
大人生活有所憑依、孩子教育有所依歸,就連學齡前的孩童,也因今年中小學附屬幼稚園的成立,得到了適切的照顧。
祈禱全天下孩子,多點幸福
十月下旬,慈濟中小學二十六位成績優良的學生,被遴選到台灣參加慈濟教育年會。
秋日的午後,火車沿著東台灣的海岸線疾駛。瓦希達頓第一次出國,火車上和同學們捨不得休息,興奮地欣賞窗外風景,交談著彼此的見聞。
當大夥兒還沉醉在美景和熱情之中,經過藏於一片綠意中的灰色建築,「快看,那就是靜思精舍!」工作人員介紹著。大夥兒頓時停止唱歌和拍照,視線全盯在靜思精舍方向。列車行過靜思精舍的所在地
「新城」,花蓮就在不遠處了!
瓦希達頓此行感受到慈濟多元的教育方式,讓她最受用的是,從上課到用餐都守時且從容進行,甚至從基本的用餐禮儀開始教起,「我學到了如何規畫行程,好好運用時間。」
課程中,影帶畫面呈現陌生國度孩子的身影。看見世上仍有許多人生活在貧瘠之中,有些孩子甚至無父無母、貧苦交加……瓦希達頓心有所感,哭紅著雙眼說:「原來,世界上有比我們更痛苦、更傷心的人……我會一直為他們祈禱,祈求他們能多一點幸福。」
和瓦希達頓一樣,十五歲的雅羽(Ayu Ratna Dewi)也感傷世上不幸的兒童。她說:「我以為自己是最辛苦的人,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實在無法體會,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苦難人!」
雅羽的爸爸在二00二年雅加達水患中失去工作,她曾經因此無法上學。「慈濟人讓我有機會讀書,現在我又擁有那麼多,真的很感恩。」
瑞思奇說:「從電視上看到大陸貴州山裏的孩子要走兩個小時的路去上學,我可以住在大愛村、在村內的學校念書,不必再過淹水的日子,實在很幸運!」
年會期間正逢伊斯蘭教齋戒月,白天不能進食、每天祈禱五次。公民老師耶克(Eko Setiyawan)感動於慈濟人的貼心,每到下午四點開齋即會為他們送上食物,也特地在靜思堂一隅開闢祈禱室;「當知道證嚴上人和慈濟人的用心時,我感動得哭了。」耶克說。
耶克表示,此行感受到慈濟志工們和善的態度,舉手投足間有深刻的慈濟人文,「最特別的是大家都很有耐心。」耶克解釋說,有些印尼小朋友很頑皮、脾氣不好,對教師而言是個挑戰;但他在慈濟裏觀察到,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則,自己當一個好榜樣,才能做給學生們看。「我要將台灣經驗帶回印尼,培養孩子擁有耐心的好文化!」
耶克也體會到慈濟很注重團隊與溝通,面對困難均用愛來克服,「整潔、合作、團結、尊重都是印尼傳統文化,而慈濟的理念與做法,可以幫助印尼把互助、互愛的文化找回來。」
二度來台的印尼慈濟中小學校
長傑佛瑞安生(Jafriansen Damanik),在花蓮深刻感受慈濟人文的重要,他說:「我們學校和花蓮慈濟中小學是姊妹校,雖然我們學校的年紀很小,但不能離姊姊太遠,要趕快趕上!」
●
經過一年規律的學習生活,印尼慈濟小學首屆畢業班的五十一位學生,在印尼政府制訂的期終資格考試(Ebtanas Ujian Nasional)中成績斐然,全數通過評鑑,取得證書;令師長和志工感到莫大欣喜。
校長夫人柔絲妮娜(Roslina Sinasa)任職於教育部,她有感而發地表示,無論是印尼當地的教育體系或在慈濟學校中,教育的目標都是要讓孩子們更好;這一年來,她看到慈濟小學的孩子不只課業上有好的表現,也變得很有教養。
「我是基督徒。有人問我:跟著慈濟有問題嗎?我覺得沒有,因為這是最真實的教育,對任何人都適用。我有信心,慈濟可以改善這些孩子的未來!」
行動星期五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在印尼,這個全世界最多穆斯林的國度,星期五「禮拜日」莊嚴而神聖。印尼慈濟中小學每星期的這一天,總是中午十一點二十分就放學,學生們到伊斯蘭教堂參加禮拜、聆聽長老們的開示。
儘管上課的時間比平常少了,教師們卻沒有懈怠,把握這天帶領孩子實踐宗教「愛人」、「愛大地」的機會教育。
資源回收護地球
清晨七點多,當師生們從大愛村各個角落走向學校時,負責環保回收的慈濟志工周世添以及體育老師阿里,已將紅色塑膠籃擺放整齊,掛上「紙類」、「塑膠類」等字樣,指導學生將用過的「資源」,放在正確的籃子內。
阿里穿著輕便的體育服,在六個回收籃前走來走去、隨手整理。其中,塑膠類籃子裏滿滿的瓶瓶罐罐,有的還插著吸管、殘留著果汁,不難想見孩子們吸吮著清涼飲料時的那分小小快樂。
紙類回收也不遑多讓,舊報紙將回收籃塞得滿滿,厚實的紙箱更是得一壓再壓,才能繼續騰出有限空間。
一位小女生抱著比她還高的紙箱,吃力地走到資源回收籃前。「你們家買了什麼東西呀?」「我們買了新冰箱喔!」阿里接下紙箱,擺在旁邊。
一些居民也將家中可回收之物送來。一位媽媽笑著說:「我的孩子很害羞,不敢自己來,就要我來呢!」隨著上課時間逐漸接近,阿里和周世添也趕緊整理回收物品。這個早晨,還真是「大豐收」呢!
各班「托缽」募愛心
每週五,學校除了環保回收外,還發動愛心募款--中學部及小學部各由一位老師到各班募款。這一週,小學部輪到巴魯(Pahru)老師負責。
「我負責教一、二、三年級的伊斯蘭教課。」現年二十八歲,已經有八年教學經驗的巴魯,教的雖是嚴謹的宗教課程,但笑口常開的他,有著陽光般的開朗
性格。
捧著小小的塑膠罐子,巴魯沿著走廊到每一間教室敲門。
「早安!」巴魯和上課中的師生打過招呼後,走到每一位小朋友面前,讓孩子親手將善款放進罐子裏。
小朋友們的捐款金額不大,頂多五百盧比(約台幣一元八角)或是一百盧比(不到台幣四角),有些人投了一千盧比小鈔,還會從罐子裏「找零」;有些小朋友則找伴湊一千盧比捐出來。不論金額多少,巴魯總是微笑以對。
「要找錢的舉手!」走到後面幾個班級,已經上課好一會兒了,老師不想耽誤太久,乾脆先將錢收一收,整筆交給巴魯,再請要找錢的小朋友從罐子裏拿回一些硬幣。
約莫半個小時,巴魯就走遍小學部十三個班級,抱著塞滿鈔票和硬幣的罐子走回辦公室,結束本日的「托缽」行程。
十二萬分的祝福
「你那裏多少?」「三萬盧比!」「你呢?」「我還在算。」
辦公室裏,巴魯、周世添等人忙著整理一張張皺成一團的千元鈔,桌上還散布著各種面額的硬幣,大的、小的、金的、銀的,令人目不暇給。
「平常一次可以募到多少?」「大概七、八萬盧比吧!」小學生們零用錢不多,捐款相當有限,根據先前經驗,一個月四週,加起來總能募到二十多萬盧比(約台幣八百元)。
「有學生生病住院了,就用這筆錢幫他付!」周世添道出了善款的用途。原來學生們的小小捐款,其實有大大的用處呢!
「算出來了!」「多少?」「十二萬一千七百盧比(約台幣四百四十四元)!」
看著堆疊整齊的鈔票和硬幣,巴魯露出滿意的笑容:「破紀錄了!比平常多了四萬多!」
十二萬,一個吉利的數字。中國人不是常說:「十二萬分的感謝」、「十二萬分的祝福」嗎?
週五的早晨,慈濟中小學以愛心活動為這一天揭開序幕。及至中午時分,伊斯蘭教堂響起喚拜聲,學生們陸續下課參拜,村民也停止一切喧囂,整個大愛村沉浸在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中。
在禮拜之前,慈濟中小學師生們以具體行動,實踐了伊斯蘭教戒律中,敬天愛人的要求。相信真主看見這一群孩子純真的表現,定會賜予他們更多的幸福!
▲主題報導
等待風起時,飛翔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武漢兒女‧舞台上幸福容顏》
粉底、腮紅、眼線和口紅,
勾勒出一張適合在舞台上亮相的臉;
他們來自長江畔,
站上舞台,讓人看見多才多藝的自信。
清秀臉蛋、光亮彩衣背後的故事,
也彷如舞台上的劇目--
因父母過世,只得找尋另一個家;
或遭父母棄養,
被放在車站、碼頭、民家或福利院門口……
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
但這群孩子不曾缺愛;
更因為懂得關懷別人,顯得人見人愛。
「我們年紀還小,能做的事不多。」
現階段以歌唱、舞蹈帶給人快樂,
就是他們最感到驕傲的事。
失去了雙親依恃,不代表失去了幸福。
李竹與李笛這對雙胞胎姊妹,八歲起在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成長,
接受教育、培養專長,擁有健康的心靈、樂觀的自信。
目前就讀護校的她們,對福利院深懷感恩:
「如果當時都留在家鄉,肯定沒辦法上學。」
院長李劍華也說:「比起農村貧困的孩子,她們還是比較幸福的。」
在愛的懷抱下,他們如一群胸懷大志、羽翼將豐的鳥兒,
等待風起時,飛翔。
彷彿哨聲召喚鴿群,花蓮七星潭海邊,一群孩子方才跳下車,便展開雙臂擁抱涼風。他們輕巧的身子奔呀跳地,爭相以大海為背景拍照。
「哇,看到海了!」天天看著長江靜靜流過,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院生從沒見過海,來到台灣慈濟拜訪,一心盼望能在東台灣看見美麗的太平洋。
十六歲的李竹第二次到台灣,她站在看台上呼吸幾口海洋的氣味,轉身逗弄一旁胡亂奔跑的小販兒子,拉拉他的小手,將他抱上、抱下地,然後兩腳像支圓規般拉開--想必這是她每次跳舞前的拉筋動作,她想表演給男孩看。
小男孩起先有些害羞,但很快便跟著李竹做動作。不多久,男孩的小姊姊也跑來,跟他們玩在一起。
笑口常開的李竹,眼睛瞇成一條縫,是個親切、有禮貌的女孩。顧著與娃兒追逐嬉戲,忘了多看看海;看得出她極具愛心、耐心。
八歲,來到第二個家
李竹與孿生妹妹李笛長相相似,外人如何區分誰是姊姊?誰是妹妹?
「姊姊比較瘦,我比較胖也高一點。」李笛說話像連珠炮,姊姊在一旁跟她比手勢,要她講慢一點。
「李笛組織能力好,提出的意見好,人家會服從;而且她說一不二,做人具有威信,很多人以為她才是姊姊呢!」李竹笑說。
出生時,李笛的體重才三斤八(約一千九百公克),李竹更小,「像貓一樣!」李竹喝母奶,妹妹喝牛奶,所以長得壯些;但是,她們都遺傳了媽媽嬌小的身材。
母親在她們兩歲時去世,八歲時父親又離世,李竹姊妹和弟弟成了孤兒。祖母無力撫養三名孫兒,因此留下最小的弟弟在身邊,姊妹倆從此把武漢兒童福利院當作家。
姊妹沒有怨怪親人,「如果我們姊弟三人都留在家裏,肯定沒辦法上學。」她們珍惜院內對她們的照顧與栽培。
初中畢業後,李竹與李笛選擇一同就讀護士學校,蠻符合她們喜歡照顧人的個性。
弟弟今年上初三,姊妹得空會轉三、四趟車回家探望。平日攢下零用錢,回家時就給弟弟買衣服、文具和語言學習機,對他疼愛有加。
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但從姊妹倆快樂與自信的神情裏,足見福利院的環境讓她們擁有健康的心靈。
起舞,快樂翩翩來至
在福利院長大的孩子,小學三年級就學會自己打理生活,打水、洗衣樣樣來。姊妹考上護士學校,逢週末假日就回到福利院,與老師
和同在院裏長大的孩子們談談學校生活,並協助老師為其他小院童洗澡、洗衣。可說一直都是福利院的一分子。
福利院目前有五百多名院生,殘疾院生佔百分之九十,像李竹姊妹這樣正常、健康的孩子,院方從小加強他們藝術方面的訓練,陶冶身心、增進自信,也號召企業家捐助他們自小學到大學的學費。
一開始,姊妹倆跟著老師學唱歌;有一天在舞蹈教室門外看見同學們翩翩起舞,於是央求老師讓她們學舞蹈。壓腿、拉筋的動作雖然痛,但日久也打下了舞蹈基礎。
院方常安排具有才藝的院生到老人院,或者軍、警單位慰勞;每逢慈濟志工前去探望,或者他們應邀到慈濟作客,也會將最好的表演呈現在大家面前。
「我們年紀還小,能做的事不多。」李竹說,現階段以歌唱、舞蹈帶給人快樂,是她們最感到驕傲的事。
姊妹倆本有意選擇舞蹈作為一生的志趣,可惜身材不夠修長,最後選擇可以助人的護理工作。李笛說,她們對福利院深懷感恩心,院裏的殘疾兒童很需要照顧,一旦學會護理,日後可以回院裏幫老師的忙。
知足,便覺身在福中
武漢兒童福利院一九二八年由美國天主教會創辦,一九五一年武昌縣政府接管;是湖北省唯一專門收養棄嬰與孤兒的福利院。
慈濟因著大陸賑災的因緣,一九九四年聽聞有近七十年歷史的福
利院面臨硬體老舊、空間不足的困境,經過實地評估,一九九五年出資捐建一座集醫療、康復、教學、娛樂、收養等多功能的綜合大樓「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一九九七年正式啟用。
李竹姊妹回憶,一九九六年住進福利院時,舊建築的居住環境很簡陋;腳踩在地板上會晃動,一個大孩子跟一個小孩合擠一張單人床,床鋪有高、有低。
「第二年慈濟蓋好新大樓,我們搬到新的建築物,每個人睡一張床,夏天有空調和電扇,洗澡不必提熱水。」「裏面有曬衣間、廁所,住起來很方便、舒服。」姊妹倆開心地說。
「有老師的愛心,加上慈濟在硬體上給予很大的幫忙,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早已是全國一流的福利院!」現任院長李劍華說,除了捐建大樓,慈濟志工也會到院裏探望,抱抱孩子,教他們靜思語,孩子們都很喜歡。
李竹最喜歡的一句靜思語是:「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她說,這句話在平常與人相處非常合用。「人與人之間個性不同,做事方法也不同,所以要看重別人,縮小自己。對別人不計較,對自己要能夠要求。」李竹語調輕柔,很容易感受她與人不爭、善解包容的個性。
孩子的心像一張白紙。來台灣參加慈濟教育年會期間,院生與來自南非、印尼和台灣慈濟小學的學生交流。在觀賞慈濟於各地援助貧困兒童的影片之後,南非孩童知道福利院的姊姊是孤兒,便說:「我們雖然窮,至少還有爸爸、媽媽。」福利院的孩子也不自卑,比起貴州貧困無法就學的「山裏娃兒」,他們也覺得身在福中。
福利院陳沙力老師表示,很多家長說,他們的孩子淘氣、不聽話,希望帶到福利院看看這些孤兒有多可憐,讓他們學會珍惜!家長還問,福利院的孩子那麼可憐,要不要他們把自家孩子的舊衣裳送過來?
「福利院的孩子一點也不可憐,我們也不希望外界這樣看待我們的孩子。」陳沙力說。
「他們只能說是出身可憐,來到福利院就很幸福了!」李劍華院長笑看跟前這群孩子,她說,這些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院內也特別培養他們藝術方面的興趣,「比起農村貧困的孩子,他們還是比較幸福的!」
愛人,所以人見人愛
在舞台上,舞衣亮眼,臉上的粉妝最美,那是聚集最多閃光燈和掌聲的地方。福利院的孩子展現才藝,自信卻不驕傲;下了舞台,他們喜歡素著一張臉,童心未泯。
他們很聽老師的話,同儕間彼此照應。在教育年會期間陪伴他們生活一週的慈青林惠珊說,這群小妹妹每天幫她整理辮子;看她在
忙,會等她一起吃過飯了才離開餐桌;行進間幫她拿手提袋……他們懂得時時關懷別人,更加人見人愛。
「失去父母的孩子很需要愛,老師們若能好好輔導,教他將『我需要別人愛我』的心態,轉為『我要去愛別人』,則他將是最懂得愛人的小孩,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上人曾如此勉勵福利院的老師。從院生的表現可見,他們已經做到了!
九年前在福利院擔任「愛心老師」的胡弘,有感於院長和老師以愛心、耐心照顧孤兒,二00一年正式成為福利院的鋼琴老師。她說,有一句靜思語:「用媽媽的愛心愛天下眾生,用菩薩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她是一個小家庭的媽媽,更希望是福利院無數孩子的媽媽。
「福利院是這群孩子永遠的家,慈濟則是他們心靈的故鄉,老師和慈濟人都是他們永遠的爸爸和媽媽。」胡弘說。
願望,來自眾人成就
「孩子從小失去父母的親情,我們不能再讓他們失去社會的溫情,要用真情來對待這群孩子。人有無限的可能,我們不要看他們年紀小,只要有心栽培,就能創造出許多奇蹟,將來會有人才出現。」一九九七年福利院新大樓啟用時,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致辭表達心中的期許。
隔年,我隨慈濟賑災團到武漢兒童福利院拜訪,我總愛問孩子:「將來想做什麼?」一位喜好閱讀小說、散文的女孩告訴我,將來想做一名文學家;對物理有興趣的男孩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即使身體有缺陷,歌聲卻響亮的男孩鍾華,也有自己的理想。
矗立在武昌花園山上的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不僅建築宏偉,因為凝聚了眾多的愛心,這群逐漸長大的青少年,有的在院裏紮下基礎後繼續專修音樂、舞蹈才藝;有人考上高中、高職、專科和大學,他們都依著自己的興趣、能力發展自己。
他們有如一群胸懷大志、羽翼將豐的鳥兒,等待風起時,飛翔。
▲主題報導
當我們同在一起--教育年會印象
◎攝影/顏霖沼
【慈濟教育‧奔騰國際】
《第一次出國》
1.對慈濟在海外貧區援建學校的小朋友而言,「出國」向來只是個名詞,居然也有變成動詞的一天!受到熱烈的歡迎、悉心的照顧,不只是「賓至如歸」,還要「親似一家」。
2.嗨!我是烏蜜,我來自印尼慈濟中學,今天開始,要和大家相處一個星期喔!
3.終於見著師公上人,跟照片一模一樣呢!師公上人,我要「抱抱」!
《小主人招待小客人》
4.花蓮慈濟中學和慈濟小學擔任主人,招待外國小朋友;英文、中文、閩南語穿插溝通,肢體語言最貼心,是文化交流也是心靈交流。
5.花道、茶道課讓各國小賓客開眼界。南非小朋友對茶的香味敬而遠之,但看到美麗的花兒,可就深深著迷呢!
6.花蓮慈濟中小學孩子們學習如何當主人、如何與不同語言的族群溝通。我的小手牽起你的小手,先從認識環境開始吧。
7.該如何表達熱情和友誼呢?看看我們多「賣力」!
8.在歌聲舞蹈中,我們沒有國界和種族,只有和氣與歡樂。
▲主題報導
慈濟基金會教育志業體暨全球援建學校示意圖
〈亞洲〉
台灣
■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慈濟大學實驗國民小學;花蓮、大林、台南大愛托兒所
‧1989年9月~2002年9月啟用
■南投縣集集、鹿谷、東光、至誠、社寮、延平、竹山、中州、國姓、北港、北山、南投、埔里、平和、福龜、大成、桃源、中峰、漳和、中原、僑光、炎峰國小;集集、中寮、爽文、社寮、中興、南投、國姓、埔里、大成國中;旭光高中
■台中縣新社、塗城、瑞城、桐林、五福、霧峰、僑榮、石岡、太平、東勢、東新(中山幼兒實驗學校)國小;豐東、太平、東勢國中;大里高中
■嘉義縣民和、大吉國中
‧2001年元月~2003年11月啟用
(※援建因緣: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希望工程」;另協助埔里溪南國小景觀工程)
■台北縣土城清水國小
‧援建因緣:2002年3月31日地震
‧2003年2月~2004年2月啟用
印尼
■蘇門答臘朋古露縣巴沙亞籃、樂那班長、那班西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2000年地震
‧2001年4月啟用
‧學生641人
‧教室18間、辦公室、宿舍、廁所、洗手台
■雅加達金卡蓮大愛村慈濟中小學
‧援建因緣:2002年紅溪河水患
‧2003年7月啟用
‧學生497人
‧教室20間、電腦室、音樂教室、實習室、綜合教室及福利社
■棉蘭勿老灣三所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2004年5月啟用
‧學生1574人
‧教室20間、教員辦公室、圖書館、宿舍、廁所、貯物室
大陸
■安徽省丁拐、官渡、朱橋、城東慈濟小學;官渡、全椒、安平慈濟中學
‧1992年9月~2001年8月啟用
■江蘇省東鮑、舍陳、嚴家、新城慈濟小學;戴窯、周庄、蕩朱、周奮、
西鮑慈濟中學‧1993年9月~1995年4月啟用
■江西省大港、飛劍潭慈濟小學;蔡嶺慈濟中學‧1994年9月~1995年9月啟用
■遼寧省海城后雙慈濟小學‧1996年啟用
■河北省泉水、土岸、東高小學、皆山慈濟中學‧1997年6月~1999年11月啟用
■湖北省武漢慈濟兒童福利院
‧1997年10月啟用
■貴州省烏灣慈濟小學‧1999年元月啟用
■福建省房村慈濟小學、前歧慈濟中學‧2000年8月啟用
■河南省馬野庄慈濟小學、固始慈濟中小學
‧2001年11月~2002年8月啟用
■新疆省伽師縣提木、克其克江巴孜小學‧建設中
■甘肅省水家小學
‧建設中
(※援建因緣:水患、貧困、地震)
泰國
■泰北清邁慈濟中小學
‧援建因緣:泰北扶困計畫
‧2002年4月動工
‧擬於2005年招生
‧規畫有教室、行政大樓、茶花道等專科教室、宿舍
〈非洲〉
南非
■雷地史密斯第一~第七所小學、幼稚園
‧援建因緣:貧困
‧1997年11月~2004年11月啟用
‧學生2700人
‧教室52間
伊朗
■六所中小學
‧援建因緣:2003年地震
‧規畫中
〈美洲〉
巴拉圭
■亞松森聖約翰保迪斯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2003年11月啟用
‧學生108人
‧教室3間
■亞松森雅瓜隆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預定2005年年初啟用
‧學生230人
‧教室3間與廁所
■東方市印地安部落五所希望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2000年10月~2004年2月啟用;第五所建設中,預計2005年2月啟用
‧學生580人
‧教室、辦公室、操場、圖書館、廁所、洗手台
多明尼加
■拉羅馬那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1998年喬治颶風
‧2000年2月啟用,2001年9月擴建完成
‧學生1338人
‧教室14間,圖書館、操場、運動場、福利社
薩爾瓦多
■薩卡哥友慈濟一村慈濟中小學
‧援建因緣:2001年地震
‧2003年元月啟用
‧學生654人
‧教室12間、圖書館、行政辦公室、電腦教室、籃球場、廚房、菜園、花
果實驗區、自來水塔、廁所、洗手台
■鄉米可慈濟二村慈濟中小學、托兒所
‧援建因緣:2001年地震
‧2004年3月啟用
‧學生745人
‧教室18間、圖書館、行政辦公室、電腦教室、籃球場、廚房、菜園、花
果實驗區、廁所、洗手台
墨西哥
■提娃那市瑪瑞塔慈濟小學
‧援建因緣:貧困
‧1996年11月啟用
‧學生1000餘人
‧教室10間、運動場、廁所及看台
附註:
⊙總計援建10個地區、115所學校
⊙援建經費多由當地慈濟志工在地募款籌集
⊙統計時間:2004年11月
▲寰宇慈濟
寰宇慈濟
寰宇之大,您身旁或許就有付出的身影。
精選新聞,助您隨時掌握海內外慈濟事。
【台灣】
納坦災後 志工舞掃帚
清掃家園 復原校園
清晨濃濃的秋寒中,十二部遊覽車歷經兩小時車程,從台北抵達雙溪。近七百位慈濟志工迅速整隊、執行任務--打掃納坦颱風過後的雙溪完全中學、雙溪國小。
位於東北部的台北縣雙溪鄉,依山傍水;十月二十五日,納坦颱風肆虐,不到十分鐘,洪水淹沒雙溪中學一樓的教師宿舍。二十七日,志工們協助復原校園。在廚房,地下排水系統被淤泥堵塞,志工先以湯匙、勺子、杯子等隨手取得的工具,一瓢一瓢挖出溝裏的積泥,再引水沖洗裹著厚泥的鍋具、流理台、冰箱。校園裏的泥土,也一鏟一鏟清除。地下室的污泥,則一桶一桶接力清出。
廚房兩位職員說,已經清了兩天卻進度有限,幸好有志工協助;老師則感激志工分擔宿舍清理工作,讓他們得以盡速回到教育崗位;校長黃棋楓幾度哽咽說不出話來,「我們學校有三百四十位學生,在大家的協助下可以恢復上課,家長也能放心。」
納坦颱風的狂風豪雨,在雙溪鄉、貢寮鄉、瑞芳鎮、汐止巿及基隆巿七堵、暖暖、安樂、信義、中正區造成災情。災後第一天入夜,雙溪鎮停水停電,漆黑中慈濟救災服務站猶如一盞燈,發出微微光亮;志工發放礦泉
水和便當,受傷的人被送來包紮、等待救護車……
八十歲獨居的老太太家中受災,被安置在活動中心過夜,志工耐心聽她泣訴;一位賣玉蘭花維生的老先生,紅著眼眶說,他種的玉蘭花樹全倒了,「生活沒著落了,該怎麼辦才好?」一手捧著慈濟便當,一手從口袋中掏出三朵玉蘭花說:「這是我僅有的,送給好心的你們……」
瑞芳爪峰里的一條小巷,兩邊住戶把泡水床鋪、冰箱、桌椅搬出來沖洗,不分你家或是我家的。「我們這裏的人感情很好,就像一家人相互幫助。」對於志工前往關心,一位阿嬤說:「我們在地人自己幫自己,不算什麼,台北也有下雨,你們還過來關心我們,這才不簡單!」
二十五日傍晚,志工奔至汐止和平街、長興街與保長路、五堵車站、汐萬路等地發送便當。多數住戶與店家還在努力清除屋內積水,志工挨家挨戶遞送礦泉水和便當。居民說,此時使他們免於分心炊煮,就是最好的幫忙。住長安國小附近的邱女士說:「整理屋子雖然辛苦,但吃到慈濟便當,這分關懷實在很窩心。」
風災期間,慈濟於台北、汐止與基隆成立救災中心與服務站,至二十九日止,動員志工逾兩千三百五十五人次投入服務,供應約一萬五千五百六十份便當及四百八十箱礦泉水給居民與救災人員,關懷慰問逾兩千戶;另提供三百個睡袋給雙溪地區受災戶。
(撰文/陳怡君、林金玉、李素梅、陳惠苓、鄭明秋、陳美淑、劉對、賴美月、林明珠 攝影/許慈真)
【日本】
微笑,讓他們超越痛苦
關懷新潟強震災戶
「真的是你們!沒想到這麼快就可以再相會了……」十一月七日,慈濟
志工再度回到半個月前發生強震的新潟小千谷市木津團地。持續的餘震,讓志工擔憂著老人家們是否又受驚嚇了?是否有熱騰騰的食物可溫飽?天氣轉寒了,衣物是否夠穿、夠暖和?這次志工帶來了長筒靴、禦寒內衣、長毛襪、雨具及塑膠布,協助老人家們度過這一季寒冬。
來到木津團地,巷道兩旁的居民看到熟悉的慈濟車隊,熱情地揮著手。皺紋深深、滿臉滄桑的廣井婆婆已在門口等候,雙手顫抖地遞上一封信。廣告紙黏成的信封裏,有張用廢紙背面寫的信--
非常感恩寄來的「愛灑人間」CD,再三聽著這麼美好的音樂,想到你們當時提供好吃的料理。上次你們要回去的時候,我忍著不哭,卻流下淚來,很抱歉。能與你們認識,是很棒的事,你們開朗的聲音與笑容,讓我忘記了痛苦,給我活下去的力量……感恩你們的幫忙,我們不加油是不行的。我們相信,痛苦的時候只要微笑,必定能超越;既然活著,更需要笑容,笑出美好的人生。
十月二十三日傍晚五點五十六分,日本新潟中越地區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八強震,共造成三十九人喪生、兩千六百人受傷,一列接近震央的子彈列車甚至被震到出軌;近十萬人被安排緊急避難。日本氣象廳正式命名為「平成十六年新潟縣中越大地震」,是日本繼阪神大地震之後,九年來死傷最嚴重的地震。
中越靠近山區,多為聚落型社區,災情集中於小千谷、十日町和山古志村。災後數日即傳出糧食缺乏,以及露宿在外的中高齡者難以承受身心煎熬。
二十五日、災後第三天,東京慈濟志工備妥一卡車的毛毯、飲水與食物等救難物資,直奔十日町的志工中心,獲引導前往町內體育館發放棉被,以及郊區飛渡國小發放飲用水及食物。飛渡小學體育
館內住了四百位避難民眾,多是老人家,一個挨一個或坐或躺著。他們一臉驚恐與無奈地述說地震情景,志工輕握他們的雙手、拍拍背安慰著。
志工二十六日凌晨回到東京,依然心繫重災區小千谷巿。小千谷約四萬人口,通往外界的四十餘條道路,在災後只剩下七、八條勉強可通,因此進來的救援物資與人員有限。二十八日,備妥了烹具與食材,二十三位志工自東京出發與十四位群馬志工會合後前進小千谷志工中心。
由於地震擠壓,沿途路面高低起伏,路旁可見傾斜倒塌的房子。志工被分配到最迫切需要援助的木津團地。
這裏位在小千古市邊緣、依傍著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一百零五戶居民近八成住在破舊的市營國宅,且多為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救災指揮中心人員表示,當地救援人手不足,期待慈濟人能回報災區狀況,以利政府進行妥切救助。
二十八日晚間五點,志工在戶外現煮三百份味噌什錦烏龍麵,讓許多住戶紅了眼眶,因為這是他們災後五天來第一頓熱食。翌日,志工推出醬油口味的烏龍麵午餐、鹹粥晚餐。
六十九歲、獨居多年的南雲先生因此激動地哭了,他告訴志工這場地震也震出孩子的孝心,願意接他到鹿兒島同住了。住戶桶口太太隔天抱來了一個大冬瓜,流著淚說:「家裏只有這個足以表達內心感謝,請不要拒絕……」
在災區停留的四天內,志工利用居民排隊等候給水車的時刻,詢問、了解他們想吃些什麼,親切地叮嚀他們不要客氣來領取熱食。麵疙瘩、咖哩飯等日式美味料理,讓居民從原本拿小碗來裝,後來變成小鍋子。
新潟中越地區是日本上等「魚沼米」的產地,圍繞木津團地的稻田都是如此好米,居民也十分融洽,每戶人家從事的工作不盡相同,但都互補互助,非常團結。當志工十一月七日前往,得知居民都已回到屋內居住,水電恢復、學校復課,很為他們感到安心;也彼此相約,來日相逢在重建完成後、相見在漬物品嘗茶會中……
(撰文/許麗香、張秀民 攝影/吳慈涓)
- Jun 09 Tue 2009 17:43
2004年11月 456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