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支援前線 愛心動線通往南亞
◎撰文/賴怡伶
如何將大量物資正確而快速地送抵災區,是賑災工作中重要環節。從元月四日到元月下旬,慈濟海空運四千頂帳棚、兩萬一千七百二十二件毛毯、兩千噸白米等物資前往斯里蘭卡與印尼等重災國,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ssociation, 簡稱TIHA)扮演重要功能。
透過後勤支援與前線發放的密切配合,各界愛心匯集成長河,往南亞源源遞送著。
「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一年半前由企業家志工組成,致力於慈濟國際賑災之物資籌備與運送事宜;分為食品、衣物、居住、行動四個小組,由相關產業企業家認領規畫,研發適宜賑災之物資以備緊急救災之需。
此次運往斯里蘭卡的即食食品包,正是救援會研究成果之一。統籌志工王令一表示,災區水電供應困難,泡麵常無用武之地,餅乾等乾糧又無法提供充分營養;慈濟這次發放的「黃豆糙米飯」及「桂圓糯米糕」選用高熱量、具飽足感的食材,不需炊煮,一開封即可食用,並加上真空包裝,較耐保存。
王令一表示,上人指示:「自己喜歡吃,才能提供給災民享用,就是真正用心。」因此他常隨身攜帶食品包請人試吃,從中檢討改進。而除了現有「黃豆糙米飯」及「桂圓糯米糕」兩種口味,他將再研發玉米粥、罐頭等即食食品,供災民選擇。
在衣物、居住、行動方面,救援會成員陳秀娟說明,要配合災區狀況準備。例如南亞天氣炎熱潮濕、日夜溫差大,災後乾淨水源難求、疫情蠢蠢欲動,因此淨水器、消毒物品、毛毯、包裝衛生的食糧必然需
要;帳棚特別設計防曬、防水,並且加大窗戶以利通風,總共送出四千頂。相關事項得力於志工黃華德、李鼎銘等人的調度、協調。
陳秀娟表示,無論是船運或空運,運載空間均有限,所以要慎選項目,將災民最急需的送往。此次許多善心人士主動向慈濟表明要捐贈物資,救援會採取「先登錄、再評估」的做法,避免造成物資浪費或囤積,反而辜負了捐贈者美意。
此次物資能安全且快速抵達災區,陳秀娟特別提及,志工曾兆廣在斯里蘭卡與印尼兩國均有商務往來,提供倉儲、報關等方面的協助;更要感謝多家航空、船運公司配合支援。
▲主題報導
旅途中,一去不返
◎撰文/翁詩盈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馬來西亞
位於馬來西亞北部檳城州的檳島,以沙灘麗景聞名,它的發展較檳城州內其他城鎮來得繁榮,也是民眾度假的首選之地。
我的家鄉在大山腳,是一個比檳島民情較為純樸的市鎮。小時候,我們休閒的選擇並不多,那時汽車還不普遍,可以坐車到遠一點的檳島玩是許多孩子的夢想。對我們來說,乘坐爸爸向親戚借的車子到檳島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夢想的實現。
二十年後,家裏經濟能力提升了、交通系統也改善了,到檳島變得更方便。但還是有許多小孩和當年的我們一樣,認為到檳島玩是件令人幸福的事。
住在玻璃市(Perlis)的阿玆一家人即是如此。
十二月二十五日,阿茲履行了帶家人來檳島度假的承諾,一家人住進了海濱酒店,在美麗的海島上暢快地玩樂。
他的小女兒天真地說道:「爸爸,檳島的海灘好美喔!每年的假期我們都來度假好嗎?」阿茲回答:「好啊!如果你和姊姊考試都有好成績,爸爸一定帶你們來玩。」
前一天溫馨的對話,翌日竟成了最傷痛恐怖的記憶。
阿茲一家人開車沿著海岸公路駛到拔都丁宜海濱,把車停下欣賞
美麗風景。蔚藍的天空、潔白的沙灘,孩子們歡呼著。卻突來一聲巨響,還來不及反應,滔天巨浪鋪天蓋地而來!
阿茲感覺好像快被大水沖走,他緊緊抓住籬笆,高呼要家人小心;大浪接二連三地來,將他的胸口撞向籬笆,一陣劇痛。
大浪退下後,阿茲看見兩個女兒在身邊,身體多處擦傷。「遠遠看到太太一動也不動,我心裏很不安,再走近一看,太太的頭部血流如注,沒有呼吸了;而哥哥的十歲女兒……」被送到檳島中央醫院治療的阿茲,說到這裏,靠在慈濟志工的肩膀泣不成聲。
曾有人說,馬來西亞沒有颱風、沒有地震,是個最安全的國度。但這場海嘯改寫了一切--馬來半島北部的檳城州、吉打州、霹靂州受災,六十八人死亡、六人失蹤、兩百多人受傷;沿岸村落八千人無家可歸,分散至十六個救難中心暫住。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關懷的腳步,從醫院、收容中心,延伸到災民家中,發放物資、應急金,提供義診,也協助災民清理滿目瘡痍的家園。
十人出門,四人回家
乘著孩子開學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黃文金和妻子帶孩子到檳島的浮羅勿洞(Pulau Betong)海邊玩水,也邀了弟弟黃健源一家人同行。
兄弟兩家十人出門,卻只剩下四人回家--黃文金失去了三個孩子,黃健源的太太和小兒子被海嘯吞噬,兄弟倆的老母親被巨浪捲走。
「如果不帶他們出來玩,就不會遇到這起災難!為什麼不是我被海浪捲走,卻帶走三條幼小的生命?」黃太太道出許多假設,但再多假設也挽不回已成定局的事實。
打撈遺體的工作進行中,在醫院等候的家屬心情沉重,卻仍抱持一絲希望。「孩子們都還沒吃午餐,一定餓了;他們現在不知在那裏?天暗了,他們一定很害怕……」黃太太哭腫的眼睛淚水再度潰堤。一旁的慈濟志工戴利能扶著她的肩膀,靜靜傾聽。
看著他們哭泣的模樣,心酸的感覺湧上心頭。是啊,孩子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出發,心裏必定洋溢著無限的幸福。然,人生無常,他們不會料到,這趟期待已久的旅途竟一去不返。
「有具遺體運來醫院,是位十多歲的華裔少女!」黃家夫婦趨前辨認,那是他們十二歲的大女兒。「阿琪、阿琪……」雙親痛撫那失溫的身體,在志工攙扶下勉力站著。
「人生無常,和孩子的緣分短暫,你要試著去接受,再傷心哭泣也是無濟於事……」戴利能不忍見黃太太彷徨無助,建議她念佛,把心安定下來,也祝福往生的孩子。
兩天後,志工來到黃家關懷、致送慰問金。黃文金依然對悲劇難以置信,他說:「二十分鐘內,我的人生徹底被改變。我覺得這一切好像不是真的,我好希望孩子們都安然無恙……」
黃太太面容憔悴、眼眶濕潤,提到在醫院那一晚,有位志工陪著她,鼓勵她念佛來祝福孩子,「她今天有來嗎?我很想再見一見她。」
其實,戴利能從醫院回家後,心裏一直沉甸甸的,掛念著不知黃太太心情是否平靜了。數日後再見,兩人緊緊相擁,淚流不止。
媽媽,我會乖乖聽話
「這幅畫,原本在事發當天可以完成,是太太要送給我的禮物……」黃健源拿出太太生前的油畫作品,給前來關懷的慈濟志工欣賞。九歲的兒子黃子燊接著展開一幅天鵝在湖泊展翅飛翔的畫作,輕輕說道:「這是媽媽留給我的紀念品,媽媽『第二喜歡』的畫!因為媽媽把最喜歡的那幅送給爸爸了!」
黃健源的太太和小兒子被海嘯吞噬。「這幅畫和一張全家福照片,都是子燊的寶貝,他把照片擺放在床頭,每晚睡覺前都會看一看媽媽和弟弟。」黃健源說。
第一次看到子燊,就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黃家的靈堂上,子燊的臉上掛著微笑,親密地依偎在親友身邊。坐在我旁邊的是子燊的洗禮義母,她感慨地說:「孩子還
小,對於死亡似懂非懂,真讓人心疼。」我沒有回應,但在心裏默許了她的想法。
我問子燊是不是很想念媽媽?他微頷道:「是……」隔天,我無意間看到事發那晚在醫院的採訪影片,畫面上,子燊望著媽媽的遺體,眼淚不停地流下,喃喃念著:「媽媽、媽媽……」頓時,我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子燊並不是似懂非懂,而是比一般孩子更懂事,他清楚知道媽媽已離開人間,再也不會回來了。
腦海浮現子燊曾對我說:「第一天我就夢見媽媽站在我身邊,媽媽說:要乖乖聽話!」他才九歲,就得學習在沒有母愛呵護下成長;媽媽留下來的愛、叮嚀、油畫、全家福照片,都將陪伴著他成長。
「我要乖乖……」嫩稚的聲音不斷在我耳際響起,我深信子燊一定會堅強地長大。
而失去太太、媳婦及四位孫子的黃家老爸爸,幾天來都強忍哀慟。「前來關心的人很多,我都不敢流淚,但有時還是忍不住……」說到「孫子們都很乖巧,媳婦很孝順,從不會埋怨我們老人家……」老人家老淚縱橫,令人鼻酸。
老爸爸已經七十歲了,結婚四十年來,都是太太在料理他的起居飲食,如今太太不在人世,老爸爸變得徬徨無助,一到深夜,獨自一人怎麼也無法入睡;是心痛、是擔心、是思念。
浩劫後的漁村,海風飄散哀愁
被喻為海島天堂的吉打州蘭卡威(Langkawi),居民長年生活在安定恬淡中。
那天午前,急促洶湧的潮流淹沒西南岸的海灣。「第一道海浪衝上來時,還有堤防可以抵達;第二道浪潮卻沖毀了堤防和牆壁;第三道波浪就這麼長驅直入,所以創傷也最深。」相隔只有數分鐘的三道海波,讓居民嚇壞了,五個村莊、兩百多戶人家因之受災。
住在瓜拉得涼(Kuala Teriang)的柯蓮鳳說;「十三歲的小孫子突然說:『阿嬤,你看海浪!』我正在煮中飯,往外一看,拋下一切背起孫子,然後叫先生快跑,愈快愈好,什麼都不要管了!」
先生陳天吉心疼地說:「她在
水中跌倒了兩次,還好都沒事。」
漁村裏,漁船被大浪打得破裂,破碎的漁網散落各處;若不是當地居民說明,任誰也看不出堆滿破木板的地方原本是個碼頭,停泊在港邊的船隻衝進了住家,屋樓已成廢墟……
劉永德是漁商,自小就居住在海邊,經營數十載的事業毀於一旦,魚寮和倉庫無一倖免。他鼻頭透紅、留有哭過的痕跡,與豪氣的魁梧體型形成強烈對比。
志工問他以後如何生活?劉永德說,無論如何都要繼續經營下去。「我可以挨餓,可是三十位員工、三十戶人家不能挨餓啊!」
婦人花莉妲(Faridah)和三位年幼的女孩光著腳,眼中閃爍著憂慮和不安。擔心大水隨時再來襲擊,她們露宿樹下、徹夜難眠,身心顯得疲憊;一聽說志工願意幫忙清掃住家,精神稍微振作,帶領大家前往。
雜物堵住門口,屋內滿是泥漿;屋頂塌了,旁邊的倉庫也成了廢墟。志工們帶來了熱食和礦泉水,讓花莉妲一家暫時不會餓肚子;接著拿起掃帚、畚箕,刷除家具上的污泥,能救回多少物品就救多少。
一批又一批志工協助打掃,漁村漸回復昔日面貌。
入夜,晚風吹來淡淡鹹味,慈濟祈福晚會一場接著一場,在溫暖的燭光和祥和的音樂聲中,祝禱來日平安。
(黃芝靈、楊慈格、曾慈嶺資料提供)
我女奴汝
◎口述/依達 採訪整理/勞奕瑞
奴汝!我們的小女兒。雖然你只陪伴爸爸媽媽兩年而已,但因為有你,我們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父母。
奴汝!願你的靈魂平安地回到真主身邊,我們將忍著悲痛與不捨,不停地為你祈禱與祝福,直到你成人為止。也祈求你能原諒我們,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我們的雙手卻放開了你……
全家出遊,一直是我們的夢想。十二月二十六日,我的丈夫賽夫難得可以休假,而我的母親也正巧遠從霹靂州來訪;因此我們很快決定,邀約十多位親友到檳島著名的旅遊勝地拔都丁宜海灘度假。這也是奴汝第一次有機會親近大海。
那一天出門的時候,天氣涼爽如常,我甚至慶幸沒有下雨,否則行程可能取消。一切說來,都是天註定啊。
我們到達海邊,大伙兒忙著從車上搬下野餐用品。我帶著奴汝找了一處陰涼的沙灘坐下,幫她梳頭髮。奴汝雖然才兩歲,卻很愛美,特別喜歡依偎在我懷抱裏,要我為她綁個蝴蝶結。
就在這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費解的現象--海浪突然接二連三地湧到海灘「拍打」,卻不見退下;我還未來得及請教旁人時,突然被一道巨浪沖到了水底下翻滾!這一刻,我內心充滿了恐怖的生死掙扎!
當我揮舞肢體在水中逆流、嘗試揮去此刻恐懼時,電光一閃間我突然
想到奴汝不在我身旁!她不見了!我的死亡恐懼不重要了,我開始認真和巨浪搏鬥,並且高喊奴汝的名字,這種舉動也讓我喝下滿肚子海水。最後,一位勇士躍入水中救我上岸。但這一刻我只想哭,因為我很想抱著我的孩子和丈夫,這是我們常有的溫馨動作,此刻為什麼變得遙遠和不可求?
最終,我找回了全部的親人包括我的丈夫。再和親人相見恍如隔世,我的淚水還是不聽使喚往下流,因為二十分鐘後,奴汝的屍身在岸外被人撈上來。
我不斷撫摸和搖擺奴汝蒼白的臉龐,我的心徹底碎了!平時,當奴汝依偎在我的懷抱時,我都會緊緊地抱著她說「你是我的寶貝」;我痛恨自己今天為什麼沒有緊緊地保護她?在她最害怕、最需要我抱著她的時候,我的雙手竟離開了她!
第一次來到這個沙灘度假,卻留下喪女的殘酷打擊,我痛恨上蒼開了這個玩笑。
但是,我在現場、在電視上,看到許多生離死別的畫面,原來,不只我失去了天倫樂,而是十多個國家、數十萬戶家庭,猶如我一樣遭遇泣血之痛。
奴汝!你最喜歡媽媽幫你梳頭髮,想不到這次是媽媽最後一次幫你綁蝴蝶結了。
賽夫跟我說,奴汝的靈魂會想念爸爸、媽媽的。奴汝雖不在了,但她往日的笑聲和活潑的身影,會一直存在我們夫婦倆的心靈。
我也很謝謝慈濟基金會對於奴汝的追思,謝謝證嚴法師超越宗教與種族的祝福,讓我們這個失去奴汝的家,能鼓起勇氣重新出發;也希望我們唯一的孩子,在真主身邊能很快樂。
【慈濟馬來西亞賑災記事】
12.26
.赴檳島檳安、中央醫院及浮羅山背縣醫院,慰訪傷者及罹難者家屬,供應熱食給家屬及醫院工作人員。
.建立往生者名單,展開居家關懷,並致贈家屬應急金。
12.27
.前往吉打州、檳城州沿海地區勘災。開始發放民生物資、熱食、應急金,同時舉辦義診。
.開始協助災民清掃家園、搬運垃圾,避免發生傳染病。
12.29
.前往蘭卡威西岸的瓜拉得涼發放及義診。
1.5
.數度關懷檳島特羅公巴(Teluk Kumbar)、雙溪檳榔(Sungai Pinang)災區,並於當地舉辦祈福晚會,安撫居民驚惶心情。
1.9
.完成應急金與物資發放。總計發放近三千份熱食;發送毛巾、牙刷、牙膏、衣服、速食麵、飲水等民生物資給七千一百多人;致贈一千八百一十九戶應急金;義診服務三百二十八人。半個月來動員志工逾兩千七百人次。
▲主題報導
因為有愛,所以依舊美麗
◎撰文/黃雅純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泰國
舉世聞名的度假天堂,瞬間成了人間煉獄。
泰國南部沿海包括普吉島在內的六個府,
死亡人數高達八千多人,多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如往常一般,陽光閃耀椰葉,海面平靜如鏡,
人們湧入這裏卻不為觀光--
泰國七十一府全體動員,協助受創的六府;
各國志工各盡專長、千里馳援。
海岸依然美麗,來自世界的愛、關懷與溫暖聚集在這裏,
希望的曙光,隱然浮現。
「這一帶是最美麗、最棒的度假勝地,可以說是個人間天堂。」攀牙府(Phang Nga)寇立(Khao Lak)海灘的Ragoon旅館老闆告訴我們,如果是第一次來到這裏,絕對沒有辦法想像在此之前,她有多麼美!
此刻,攀牙府長達一百多公
里的海岸線,有三十五公里受創嚴重,傷亡高達四千一百多人;度假別墅已成廢墟,海灘上一片狼藉,還有遺體等待收拾。在攀牙府南方、一個多小時車程遠的普吉島(Phuket),沿海觀光旅館三萬多個房間全毀。
「我很愛這裏,也曾投資那麼多心血和金錢,如今一切都不見了。不過,那些都不算什麼,只要能找到我爸爸……」他說,海嘯來臨時,父親正在旅館中,浪潮退去後,就此不見蹤影,已經三天了。
旺季時,度假人數多達四、五千,他推算現在應該還有兩千人埋在底下。他也說,也許花費五年可以重建經濟與觀光事業,然而,心靈的復原恐怕要很久了。
舉世聞名的度假天堂,如今是令人痛不欲生的傷心地。泰國南部受海嘯波及的普吉府、攀牙府、甲米府、拉農府、沙敦府、董里府,共有五千三百人喪生、三千三百多人失蹤;罹難者多為西方遊客。
傷亡的數字持續攀升,媒體不斷放送災情影像,令人感受得到海水襲來時那種驚慌與掙扎、被大浪拉走時的絕望與痛苦。
我開始在每個夜裏點一盞小燈,為受災的人們留一點光明,也為他們祈禱……
屍袋嚴重缺乏,
只能裁剪白布覆蓋遺體。
醫院外的志工站,
正招募各國翻譯志工……
從曼谷飛往普吉島的機上俯瞰,海面一樣平靜,彷彿兩天前的災難沒有發生過一樣。
空服員與我們閒聊時提及,從曼谷出發去災區的多半是媒體記者,旅客寥寥無幾,但從普吉島飛往外地的,則班班客滿。當空服員知道我們此行代表慈濟基金會前去勘災,立即將機上沒有用到的餐點打包交給我們,「我們想不出可以幫什麼忙,請為我們轉交給災區有需要的人。」
來到設在普吉島省府的救災指揮中心,各慈善救援組織都集中在這裏,由紅十字會統籌物資與志工人力調度,其他單位則依各自屬性提供服務。有電話與網路通訊供民眾報平安,還有二十多國大使館進駐協助翻譯,華人善堂也協助挖掘、搬運遺體。公布欄貼滿待人指認的遺體照片,也有人前來尋親,在照片上寫著:「有沒有人見過他?」
再往中央醫院探訪,院長威拉哇站在急診門口拿著對講機指揮全局。他滿臉和善地說明這三天傷患超過一千五百人,醫護人員宛如馬拉松接力,六間開刀房搶救了兩百多人。我們在此稍做停留,協助醫護人員摺屍布。原來,屍袋嚴重匱乏,只好裁剪白布用以覆蓋遺體。醫院外面有個志工招募站,有心服務的人在胸前別上一張紙片註明自己是志工、或者精通那種語言,可以擔任翻譯。
四十多歲、本身為外科專家的院長威拉哇說:「從沒想過會有這樣的災難。但令人感動的是,災難
發生後,人們不分國籍,彼此幫忙、相互鼓勵。」
許多罹難者的手高高舉起,
甚至還穿著潛水衣,
可以想見他們生前的驚惶與掙扎。
災區滿目瘡痍、交通擁擠,裝載援助物資的車、運送遺體的車來來往往。我們塞在車陣中,聽見一陣尖銳的警笛聲由遠而近,幾輛車排成一列,上面裝載著一具具遺體,有的被布包裹著,有的裸露,渾身是土;令人不忍。
攀牙府有三座寺廟,合計停放了一千九百具遺體待人指認,法醫也採樣DNA檢體並施打防腐劑。傍晚回程的路上,我們在拉殿寺停下,探視兩百具遺體安置的狀況。
遺體自旅館裏或沙灘上被人移送至此,男女老少都有,明顯看出外傷;遺體多已腫脹,加上西方人身材本就高大,無法置入泰國人捐贈的棺木,屍袋又不夠,有人甚至只能裸露著。
許多罹難者的手高高舉起,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生前的驚慌與掙扎。此刻除了心痛,只能合十祝福;腦海中想起佛法所言「觀身不淨」,也得感恩他們的示現啊。
工作人員希望有厚一點的手術用手套以利搬運等作業,也最需要屍袋,對往生者能有更多尊重。
翌日,我們領取到自曼谷運來的屍袋,立即將其中兩百份帶來拉殿寺發送。負責接收的人說,我們來得正是時候,因為他們已無存貨,而且我們提供的品質很好。
平安的人趕來幫助受災的人,
沒有宗教和國界的分別,
愛與關懷在這裏匯聚。
拉殿寺的景象讓我們心情非常沉重,而攀牙府奈來村(Nairai)的訪視經驗,則帶來一些希望。
這裏一百零七戶房舍全被沖毀,包括居民賴以維生的大小船隻,所幸除了一位老人走避不及而喪生外,村民都平安。村長說,物資無虞,卻缺乏炊具與餐具。
依照慈濟過往的賑災經驗,了解到雖然民眾很有愛心,不斷捐輸
糧食,但居民倉皇逃生,那顧得了帶出鍋碗瓢盆呢?因此我們決定近日採購送來,連同應急金一併發放。
在普吉島的卡瑪拉(Kamala)災區,我們發現有所小學一樓教室只剩下黑板和柱子。老師說,慶幸災難發生在週日,一樓的兩百位學生放假,不然大水一來,死傷將難以想像。
多位普吉專科技術學校的師生正在這裏協助整修教室。他們或主修建築、水電還有焊接,拿著梯子爬上爬下、敲敲釘釘的,希望趕快讓小朋友們恢復正常的讀書環境。
走訪幾個村落,看著這些面容黝黑、善良單純的村民們,不禁想著,每個人都是生而平等,他們有難,平安的人趕緊協助;此刻沒有宗教和國界的分別,有的只是不捨啊。
縱然,這個島嶼瞬間從人間天堂變成煉獄,但我們並不驚怖,因為,這裏有來自全世界的愛、溫暖與關懷。
泰國全國總動員,
彼此關心付出,
重建成效可以預期。
希望的曙光在展現。
元月六日,距離災難第十二天,我們重返普吉島。
這回,機上已經出現不少旅客;災區大部分的遺體DNA採樣已告一段落,義工也紛紛離去。想起幾天前的見聞,恍如隔世。
軍方持續善後,還有大象協助掘出、搬運浮腫遺體。攀牙府官員告訴我們,若現場清理後仍沒有找到失蹤遺體,就會放棄搜尋了,因為罹難者若不是沉到海底,就是埋在地下,不如讓他們長眠,而不刻意挖掘了。
再度來到奈來村,村口有一堆堆水泥疊放整齊,軍人與曼谷救災團隊正忙著協助清理公共區域;有些民眾房屋半倒,也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修修補補,或是將堪用的家具搬回屋內……一片重新出發的景象。但也有村民無家可歸,暫住在陸軍提供的帳棚內。
成堆的物資補給,實在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衣服,到處可見堆放在地上任人挑選,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學校正值午餐時刻,孩子們每人一個碗公,用手抓著吃飯,原來都忘了帶湯匙來學校。我們問一位女孩為什麼沒有穿制服?她說,制服被水沖走了,而伊斯蘭女性的裙子長度必須過膝,外界捐來的制服裙子太短了,她們索性穿便服。
另一個我們將持續關注的區
域,是受災最嚴重的攀牙府鹽水村(BanNamkhem)。這個大型漁村鄰近海邊,災難當天,假日市集繁忙著,加上一千位緬甸籍建築勞工在這裏,少說也有四、五千人聚集;但災後,找到的遺體僅有一千四百多具。漁業局工作人員支援挖掘工作,還動用十部抽水機,從村內最大的潭裏陸續找出遺體。
一位居民跟我們說,那天他雙手像吊單槓般緊抓著天花板的支柱不放才保住性命,而他剛蓋好的新家被沖毀了。雪白的天花板此刻被我們踩在腳下,我們只好安慰他:不要洩氣啊,活著,就有希望!
●
泰國總理指示,各救災單位在元月二十日前將所有撫恤金發出,且完成簡易屋搭建,重建工程預計二月要進展到打樁作業。
面對災難,泰國全國總動員,彼此關心付出,重建成效可以預期;我們一路行來,也看見希望的曙光在展現。
這片土地雖然被大自然毀傷,但當我回首看著美麗沉靜的藍天、白雲、碧海時,心中亦感受到,大自然同時膚慰著人們。
而那些不幸罹難的人,請在我淚眼婆娑的祝禱中,安息吧!
【慈濟泰國賑災記事】
12.28
.曼谷慈濟志工飛抵普吉島勘災。同一時間,曼谷分會運送屍袋等物資到災區。
12.29
.分送五百個屍袋給救災指揮中心、普吉中央醫院與拉殿寺。
12.31
.針對攀牙府奈來村一百零七戶災民發送應急金,每戶兩千泰銖,以及炊具與餐具、三個月份量之食油、速食麵等。
1.6
.再赴奈來村了解復原狀況,探勘重災區鹽水村災情。
.拜會攀牙府行政主管,了解受創區域臨時住屋規畫狀況。
1.14
.拜會負責重建案的樂拉將軍,了解災後復建現況以及探視災區村民。
【慈濟基金會南亞賑災一覽表】
┌──────┬───────┬─────────────┬────────────┐
│ │ │ 印尼:亞齊省 │ 斯里蘭卡:漢班托塔 │
│ │ │ (美拉波、班達亞齊)│ │
├──────┼───────┼─────────────┼────────────┤
│急難發放 │ 生活物資 │ 14,700件毛毯等物資 │ 7,192件毛毯等物資 │
│ │ │ │ 唐卡拉:2,000套炊具 │
├──────┼───────┼─────────────┼────────────┤
│ │ 白米 │ 33,000噸 │ 2,000噸 │
├──────┼───────┼─────────────┼────────────┤
│安心計畫 │ 義診 │ 醫院與亞齊機場駐診、巡 │ 醫療站每日服務。截至1月│
│ │ │ 迴難民收容所看診 │ 20日已服務超過12,000人 │
├──────┼───────┼─────────────┼────────────┤
│安身計畫 │ 帳棚 │ 3,700頂(評估中) │ 300頂 │
├──────┼───────┼─────────────┼────────────┤
│ │ 淨水 │ 日產500噸清水的淨水設 │ │
│ │ │ 備兩台 │ │
├──────┼───────┼─────────────┼────────────┤
│安生計畫 │ 大愛村 │ 3,000戶社區(評估中) │ 1,000戶社區 │
└──────┴───────┴─────────────┴────────────┘
※緊急賑災重點地區包括:印尼亞齊省、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泰國普吉府與攀牙府、馬來西亞檳島與吉打等
※中長期援助重點地區包括:印尼亞齊省之美拉波與班達亞齊、斯里蘭卡漢班托塔
製表日期:2005年1月20日
資料提供: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主題報導
有機會愛人,我很幸福
◎撰文╱賴怡伶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募款募心
人聲鼎沸的市場、百貨商場的絡繹人潮中、車流如織的交通要道、風光明媚的攬景勝地……
無論身在何處,一定看過這支志工隊伍,手拿海報立牌、懷捧方箱,素顏溫暖帶笑,合掌九十度彎腰,精神抖擻地說著:「關懷南亞海嘯災民,向您募一分愛心!」
受寒風颳掠的人們見了,不約而同地掏找著口袋與錢包,不約而同地點亮笑容--
孩子從媽媽手中接過買菜零錢,搖搖晃晃地跑過街投入愛心箱中,眾人相視而笑;
穿著時髦的少年停下機車,乾脆地放進千元大鈔;
匆忙趕路的上班族,雖然已經捐款過,還是慢下腳步說聲「加油」;
公車司機投下善款後還邀乘客:「有沒有人也要做愛心?」
幾十雙投擲的手、幾百雙奉獻的手、幾千幾萬雙感恩的手,將愛心施予千里外的苦難人;愛心箱裏紅花藍紫的紙鈔與叮噹硬幣,甚至一抹笑容,都是一分祈福的心念。
愛心猶如一盞燈,在台灣、在全球各地點燃溫暖……
我們無法去災區服務,
但希望盡一分力量幫忙。
募款,也像是在救人。
二00五年元旦假期,入冬以來最強的冷氣團籠罩全台。度過跨年夜的人們自房裏走出,穿著像各色鼓膨的發糕饅頭,在喧騰的街市、車潮如織的路口,迎接暖烘陽光。
台中慈濟志工一早就在市場入口向往來人潮親切道早,彎腰的姿勢自然而然;從攤販到路人,奉獻的情意和交易一樣熱絡。
水果攤老闆娘投下一把花花的鈔票,「幾百塊錢不算多!阮是賺吃人,可以做到的加減做,感恩啦!」賣饅頭的榮民伯伯見到慈濟人,二話不說,鏗鏘有力地大喊一聲:「好!這個好!」隨即從褲袋掏出一百元投入愛心箱,並說:「這一百元,得賣十三個饅頭才有的。」有的攤販捐出一日所得、有位魚販每做成一筆生意就捐十元……
秀麗的埔里山城湧進旅客。志工沿著幾條重要幹道,在每個等待紅綠燈的時候,向車陣募心。駕駛人緩緩踩下剎車、搖下車窗,伸出手來捐款;志工穿梭車陣中,輕快收集著善款,笑說就像快樂的賣玉蘭花人。一列車流搖下車窗、手拿著善款等待的畫面,真像在繳納「愛的回數票」。
待車陣隆隆起動,志工便向路旁店家面笑盈盈,再走入鄰里巷弄,把握每一個邀人為善的機會。
高雄火車站前,一輛九人座休旅車停下,多位醫師、護理人員下車,跟隨著慈濟志工在鬧區募款。「有人認為醫護人員地位比較高,
不會低聲下氣;今天有機會向路人勸募,我覺得很光榮。」劉永豐醫師說。
從事護理工作的蔡采青說,平常在醫院體會到病患的痛,此刻更能想像南亞災民的苦楚:「我們無法去災區服務,也希望盡一分力量幫忙。募款和醫療一樣,都是在做救人的工作。」
我曾經受災,
很能感同身受災民的心情。
現在我們平安,更該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九二一地震後,我們家倒了,沒水沒電,一家十四人驚慌害怕,又冷又餓。要不是慈濟人送熱便當、月餅還有八寶粥給我們吃,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六十六歲的埔里居民鍾春香,激動的話語裏滿是感謝:「這次南亞地震,我也跟親戚朋友募款,給你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志工則以最虔誠的彎身與鞠躬答謝。
走過幾個蜿蜒小丘,志工來到東勢劉宏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九二一當時,劉宏國一家人住在東勢王朝大樓,太太與小兒子葬生在塌樓裏。「那時慈濟人陪著我,跟我說:你與他們的緣分就到這兒了,你要祝福他們,讓他們好走。」這分精神支持,使他漸漸走出哀痛。
當南亞災情一傳出,劉宏國便主動捐款給慈濟救助災民。「我有過同樣的經驗,很能感同身受災民的心情。現在平安的我們,更該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過去受助於他人,一直無以為報,今日是回饋良機!」住在台中太平市的陳先生,騎車經過勸募隊伍,馬上回家拿來一個甕--裏面裝滿了平日積存的零錢,幸運地沒有在敏督利豪雨時被水沖走;災後百廢待舉,幸有援手到來。
陳先生捧起甕往愛心箱一倒,掉出的銅板聲不停地響了近六十秒。早在此之前,他就將慈濟基金會的捐款帳戶寫在板子上,放到大賣場門口宣傳。
迷濛的山霧漸散,志工勸募的隊伍整齊站好,等待著前來台中大坑風景區遊玩的旅客。住在這裏的人大多是純樸的農人,歷經九二一震災和敏督利水災,皆親身感受過
慈濟「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賑災精神。雖然這期柑橘等農作物收成並不理想,但憨直的農人仍是伸出布滿厚繭的雙手掏出錢來,踴躍捐輸。
當地寧靜海觀音亭管理委員會消防隊羅主任,向同仁募得一萬元交給慈濟救災。「我們受災時,別人來幫忙,現在別人有難,我們當然也要伸出援手!」羅主任說,大家感佩慈濟人的義行,今日能夠透過慈濟圓滿善心,這是一種光榮。
捐款多寡並不重要,
而是要啟發同情心及悲憫心,
在擁有幸福的同時不要忘記別人。
校園裏的愛心沸騰著--小朋友童言童語:「少吃一包薯條,十元也能救人!」還有小朋友捐出「小鴨咪」撲滿,倒出所有「積蓄」說:「電視裏的小朋友好可憐,家被大水捲走了,我要幫助他們!」
台中潭子頭家國小師生一致同意,將善款捐給慈濟,訓導主任王文君向來訪的志工表示:「我們不鼓勵小朋友跟家長要錢,而是希望他們節省零用錢捐出。金額多寡並不重要,希望藉此啟發同情心及悲憫心,並且知道自己是多麼幸福,以及在擁有幸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王文君特別提到:「有班級老師發願:班上小朋友捐出多少,他就跟進捐出多少。」
校長錢得龍也說:「現在的孩子過著優渥的物質生活,卻少了一分感動與關懷。期望他們透過付出,了解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游孟璇小朋友說:「九二一震災時,很多國家的人都來幫助我們;我們也應該幫助南亞災民,讓他們感覺世界很溫暖。」黃建智則期待:「那些失去父母的小朋友,可以用這些錢去買東西。」
台中縣后里國中三年七班班長張超程,則發動全校募款。「災民生活非常困苦,雖然我們只是學生,也可盡一已之力。」原本,他只是號召同班同學響應,沒想到獲得全班支持,進而製作海報邀請全校同學參加,為期五天的勸募就這麼展開。「最後,我們請老師通知慈濟志工來接受捐款,將這分心意帶到南亞!」
我想捐錢。
因為我覺得要是同樣的事發生在我家人身上,
我也希望有人伸出援手。
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都是受災國家,當地慈濟志工除了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勘災,也深入市街、走入群眾,接收愛的湧流。
在泰國的九世皇公園,志工以不甚標準的泰語喊著:「翠勒辟儂!」(「請幫助兄弟姊妹」之意),民眾笑意盈盈地排成一長列捐款支持。
一位名叫「夠」的緬甸人與友
人在公園裏聚會,「我也想跟你們一樣,為受災的人做一些事情!」便用緬甸話向友人募款。不久,就見排了一條長長隊伍,每個人掏出錢先在額頭上拍一拍,祈福後才放入捐款箱。這位熱心的朋友幫忙了近四小時。問他累不累?他說有點累,但是很開心!
專賣布料、雜貨的三聘街是一條傳統的街市,「請布施給泰南地區受災的人們……」志工對店鋪小販輕輕呼喚著,雖然有店家表示已經捐過了,但掏錢的動作並沒有因而停止。天色漸暗,兩位婦人坐在地上向人乞討,志工蹲下去問她們是否願意布施?沒想到她們竟把缽中所有的硬幣全數投入愛心箱!其中一位老婦開心地說:「我已經八十七歲了,這一生中很少有病痛,就很滿足了!」
馬來西亞馬六甲一處購物中心前,民眾只要聽到志工提到「Tsunami(海嘯)」,總會停下腳步、馬上捐獻,「雖然捐得不多,但還是會捐。我覺得要是同樣的事發生在我的家人身上,我也希望有人伸出援手。」志工的腰因為這分互助真情而彎得更低了。
●
慈濟投入南亞災區重建工作,無論是時間或經費都將是漫長之路、龐大付出,慈濟關懷的力量也需要眾人愛心不斷捐輸。自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今,海內外三十個國家的慈濟志工,展開「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募心募款行動,以街頭勸募、定點設置愛心箱揭開序幕,並帶動社區響應,相關活動將持續至今年三月底。
「無論募款金額多寡,我確信在勸募箱裏裝了滿溢的愛--有著企業老闆的愛、外國朋友的愛、市井小攤販的愛,還有憐惜眾生的愛。」台中慈濟志工田細嬌有感而發地說,上天好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愛別人,應該要好好把握,「不必等著愛向我們走來,要及時付出,鋪出一條愛的道路,走向苦難的人。」
(蔡惠玲、蔡美玲、唐慧如、林瑋馨、吳瑞清、楊雅婷、廖月鳳、黃貴蘭等全球文化三合一志工提供資料)
呼喚人性之美
◎撰文/張錦雲
昨晚,先生拿南亞海嘯的新聞照片給我看。海邊漂滿浮木和垃圾,仔細一看,當中夾雜著數不清的屍體,教人怵目驚心。整個晚上,那幅畫面不時浮現腦海,讓我無法安然入睡。
一早,一位慈濟會員拿來這個月的善款和一千元,說是要賑災的。她是個郵差,工作辛苦,要擔起兩個讀大學孩子的費用。她還抱著我,哭了:「要珍惜平安啊!」
我們一介凡夫,很難做到「感同身受」,上人一直教我們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談何容易。
記得九二一當天,我在南投體育館,面對躺滿罹難者遺體的偌大空間,只覺得心像被掏空似的,並不曉得痛。隔天回到屏東,在騎車返家的路上,淚水夾著雨水,一路哭回家。
但那種痛,和父親生病、往生時的痛比起來,又顯得微不足道。
面對這次南亞災難,老覺得有大哭一場的衝動,卻哭不出來。我
對先生說:「我們很難做到『感同身受』,但是如果我想到那海邊成堆屍體中,有一個是你,或有一個是我們親愛的人時,就比較能體會了。」說著說著,我哭了。
第二天,先生和我們一起穿上志工背心,走上街頭。
每次街頭勸募,總覺得像提著「善水」在澆灌愛的種子,美善的花朵會在各個角落隨處綻放,我們就等著欣賞那美好的人性風光--
慈濟人站在寒風中,對來往行人微笑彎腰,不論是否有所回應,都一句「感恩」,不卑不亢的態度,教人感動;八十幾歲的志工,手上捧著愛心箱,端坐在車水馬龍的街角,成了一幅最動人的招牌;來往的行人不時投下善款,就連在修剪行道樹的工作人員也暫時放下工作,共襄善舉。
一位年輕的爸爸牽著四歲的小女兒走上前來,小女孩把紅包袋投進愛心箱裏。爸爸說:「昨天路過這裏,知道你們在募款,小女兒回家就把撲滿裏的錢裝在紅包袋捐出來。這些錢原本是她存著要在過年時為姊姊買新衣服的。」爸爸臉上寫著驕傲。
有人拿來一疊百元鈔票,恭恭敬敬在每個箱子裏投下一張,一邊投一邊說:「這回向給爸爸,這回向給媽媽,這回向給……」他要為每位家人植福。
客運車上乘客和司機,利用等紅燈的空檔歡喜付出。路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從後面追上來,投下一百元。她很不好意思地說:「只能捐一點點,因為我還要撫養三個小孩。」
美容專櫃負責人張麗卿呼籲員工捐款,還對志工說:「如果你們走得太累,可以到這裏休息一下,我們免費為大家按摩哦!」人美,心更美。
遠方受苦難的災民,心靈千瘡百孔,這些傷痕需要用愛膚慰;慈濟將大家的愛心收集起來送到災區,希望能安他們的身,也能安他們的心。
一路走來,我覺得,最直接安的,其實是自己的心。
力雖微,卻盡己所能
麻瘋病患長年被社會遺忘,
卻不遺忘社會;
他們擁有不多,
卻傾其微薄的力量,盡己所能的給予。
《台灣.新莊樂生療養院》
◎撰文╱劉雅嫺
一陣清爽的桂花香迎面襲來,幾隻嬌懶的貓兒端坐老榕樹下瞇眼歇息,一派悠閒自在。座落於山坡上的樂生療養院,就是這般安恬、靜謐。
拾階而上,老建築以歲月的滄桑矗立,老者三三兩兩踱步其中、或坐在三合院的迴廊上小憩,祥靜的氛圍卻因一則消息掀起波瀾--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慘重死傷!
看著媒體報導,傷痛也在瞬間傳映到每位樂生院友的心裏。
高齡八十六歲的金義楨阿伯,蹙眉低首,神色盡是不捨。此時聽聞上人「天下災難,匹夫有責」的呼籲,心中開始盤算--還有一筆錢,是原先打算往生後,要請弟弟將骨灰送回大陸老家安葬的費用。身後事比不上眼前災難的痛心,金阿伯顫抖的雙手毅然從箱底拿出了棺材本。
不一會兒,幾位院友們步伐蹣跚地相互攙扶著,陸續來到金阿伯的房間,每個人一開口莫不離:「這筆錢我要捐給慈濟救南亞。」
這群命運相似的家人,極有默契地這邊挪一點生活費、那邊省一些開銷,還有不少人動用了棺材本……人潮就這樣一批來了又一批,短短兩天,樂生療養院便募得了六十多萬元捐出。
斷了一根弦,
就要以剩下的三弦來繼續演奏,
這便是人生。
--哈里愛默生佛斯特克(Harry Emerson Fosdick),美國牧師
民國十九年,這群因麻瘋病菌侵蝕面容、肢體的病人,被迫在台北縣新莊樂生療養院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住進樂生的第一夜,感覺比判了死刑更死刑。」金阿伯一語道破當時世人對麻瘋病人的觀感。
民國六十七年起,慈濟為樂生療養院修繕病舍、提供經濟濟助;五年後,院友感佩證嚴上人之餘,發願要自助助人,主動請慈濟停濟之外,更有一百多人成為慈濟會員,固定捐款。
與慈濟結緣,讓樂生院友從手心向上的受施者,變成手心向下的布施者,每每慈濟需要援手的時候,院友總是響應熱烈,用他們微薄的力量,盡其所能地給予,從建設慈濟醫院、救助九二一震災與土耳其震災,付出不曾缺席,愛心沒有間斷。院友林葉曾說:「認識慈濟,讓我們重新尋回做人的尊嚴。」
曾有人質疑:「麻瘋病人的命運,生來就是得靠別人救濟過日子。別人不來幫助,是社會對不起你們;現在你們還要去幫助別人,是不是腦袋壞掉啦!」
智者金阿伯卻不這麼想:「就是因為害了這種病,所以政府照顧我們,讓我們吃公家飯、不用工作,甚至還有人在這裏成家。如今我們用微小的力量來回饋社會,有什麼不對。」
除了「愛」這個字以外,
「幫助」是世界上最美的動詞。
--柏莎凡莎特耶(Bertha Von Suttner)
金阿伯認為,雖然天災帶給人們難以平撫的傷痛,但是因為有更多人的幫助與愛,能讓痛苦漸漸淡去。在金阿伯眼中,只要是有生命的,都值得用愛來灌溉。
他更贊同上人所說的「天下人同為一家人、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人們相互幫助,社會才能延續。我們自己要生存,也不能忽略別人的生存;就算自己餓肚子,也要去幫助需要的人!」他又說:「希望自己的生活好,當然就得先希望台灣
社會好;而要台灣好,得避免戰爭,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南亞是台灣鄰近的兄弟,近鄰有難,當然義不容辭!」
而佛教「眾生無邊誓願度」更是金阿伯奉行的圭臬,「我是佛教徒,只是做應該做的事。我們要做的不是『錦上添花』,更應該是苦難時的『雪中送炭』。」
林葉也說:「透過慈濟,那超越了宗教、種族、政治、國界等藩籬的愛,讓樂生院友也能走到很遠的地方。」
樂生院友在被病魔侵蝕的身軀裏,卻充滿了智慧與慈悲;因為這分無私的付出,更能以優雅安然的姿態微笑著。這種幸福不是偶然,而是絕對。
《馬來西亞.雙溪毛糯麻瘋村》
◎撰文╱陳金香、羅建中
看到電視播放的海嘯災情,許多罹難者遺體漂流在海邊,無數人家破人亡,那慘不忍睹的景像,令身處在麻瘋村裏的八十三歲老阿嬤心都碎了!
淚水自她的眼眶中湧出,阿嬤哽咽說道:「娑婆世界真苦啊!」
雖然我擁有的不過是一張病床、一身病痛,
但比起海嘯災民,已擁有很多。
--阿里隆(Ali Long)
馬來西亞吉隆坡慈濟志工定期前往雙溪毛糯麻瘋村探訪,元月九日還帶來歲末紅包及物資致送。阿嬤將志工遞上的紅包投進愛心箱裏,說:「我把紅包捐給災民,不是更有意義!」
村裏其他老人家對於此次災情慘況也心有所感,紛紛慷慨解囊。
六十三歲的阿里隆(Ali Long)在麻瘋村住了五十年,他說,在這個「家」裏,雖然他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張病床、一身病痛,但比起海嘯災民,自己已擁有很多。
阿里隆是慈濟會員,每月捐出馬幣兩令吉(約台幣十六元)善款,數年來從不間斷;此次,他又慨然捐出五令吉(約台幣四十一元)救濟海嘯災民:「五令吉買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很多五令吉集合起來,卻可以幫助人!」
他用扭曲的手指夾著五令吉放進愛心箱後,露出歡喜的笑容:「新的一年,我祈望世人平安、快
樂,災難永遠不再來。」
「我日夜都在等待著你們,我知道,慈濟一定會去幫忙那些災民!」鄭炳宗阿公以靦腆笑容迎接慈濟人的到來。他常從慈濟刊物裏看到志工前往災區援助的新聞和圖片,深信那裏有苦難,那裏就有慈濟人。
阿公親手將善款投進愛心箱裏,安心地笑了:「雖然我沒有什麼錢,但很想盡一分力;五十令吉捐給你們,一定可以幫助到災民。」
我還有一片瓦遮天,
每天還有溫熱的飯菜可吃,
我已經很滿足了。
--王月香
王月香阿嬤也在愛心箱裏投下五令吉,她虔誠地說:「我每天早上都會念佛,也向佛菩薩禱告,希望人人脫離災難,一生幸福!」
王阿嬤說,她曾因為自身的病痛而自怨自艾、深感絕望,如今看到數百萬的無辜生命在掙扎求生,她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至少,我還有一片瓦遮天,每天還有溫熱的飯菜可吃,我還奢求什麼!」
聽說志工來募款,小木屋裏的亞花阿嬤、錦緞阿嬤雖已捐了二十令吉,卻還嚷著要再捐。
「能捐才是福氣啊!幫助人是不講次數的!」錦緞阿嬤笑著說。
秀娥阿嬤雖然身邊沒有錢,卻向鄰居借了二十令吉;細妹阿嬤也為善不落人後,捐了五十令吉。
這並不是這群老人家第一次捐款。他們許多都是慈濟會員,年紀雖大,身體四肢也被麻瘋病菌齧蝕得殘缺不全,甚至有人還失明,卻每天拖著病體為人打掃、洗衣、煮飯,撿廢紙、鐵鋁罐,一令吉、一令吉地攢錢,要去幫助比他們更可憐的人。
「你們願意讓我做好事,我要謝謝你們!」對於這群囚居在社會一隅的麻瘋病友來說,能給予受災者一分愛心、一個虔誠的祝福,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了!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捐款方式
.郵政劃撥帳號:06887791 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請註明「國際急難基金」)
.網路捐款 http://www2.tzuchi.org.tw/2004/tc-join/index.htm
.親洽慈濟各地分會或聯絡處
- Jun 09 Tue 2009 18:06
2005年01月 458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