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寄予全球慈濟人新年的祝福與期許

◎證嚴上人

秋去冬來,時序運轉,值此辭歲迎新時分,年味已濃,讓我們用感恩、敬慎的心送走過去的一年;用虔誠、歡喜的心迎接未來的一年。證嚴以最虔誠的心,為全球的慈濟人祝福,祝福大家年年歲歲吉祥平安。

證嚴感恩全球慈濟人長年累月共同一心,虔誠用愛造福,令菩薩足跡遍及人間,發揮無私大愛之精神,讓每一顆愛的種子落地生根、萌芽,讓一顆顆菩提種子茁壯茂盛,這就是菩提林立同根生。我們要守護好這顆清淨的種子,恆毅地行在菩薩道上。既為佛弟子,就要承擔如來家業、承擔慈濟志業,要有這分責任感和使命感!

十二月二十六日,驚聞印尼亞齊省發生芮氏規模九巨震!隨著傷亡人數一天天攀升,證嚴內心萬分心疼與不捨,心碎、心空的感受,實難言詮。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彼此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任何些微的局部變動,就足以牽動整體。何況這次地球板塊強力推擠,造成巨大海嘯,波及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馬爾地夫、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等南亞諸國,甚至東非海岸……

頃刻間,數不清的家庭天人永隔,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豈能置之度外?

慈濟人秉持「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勘察,進行物資發放與義診等賑災工作。第一批由全球慈濟人醫會與志工組成的賑災醫療團,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發;災民所需的食物、醫藥用品、毛毯和帳棚等救援物資,也緊鑼密鼓籌募與趕製中;而後續的長期賑災工作將逐步展開。

期盼全球慈濟人啟動愛心,投入「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行動,走入社區鄰里之間,呼籲人人將愛心凝聚,往南亞方向進行;用真誠的菩薩覺有情,去膚慰受創心靈,幫助災民重建家園。

猶記一年前的同一天--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伊朗巴姆古城亦發生強震;證嚴於隔天獲知訊息,難以形容當時那劇烈震盪的心情,看著傷亡人數以百以千以萬的數字增加,證嚴悲極!痛極!

但令人感恩的是,慈濟伊朗救災義診小組立即整裝從台灣出發,在地震後七十二小時飛抵災區,結合約旦與土耳其慈濟志工親身膚慰與關懷,使驚懼悲痛的災民再度燃起互助互愛的溫馨。

一年過去,我們正欣喜於六所希望小學即將在伊朗的土地上矗立,不料,卻傳來印度洋海嘯災情!我們不能坐慟悲傷,應感同身受、提振悲心,盡一己之力膚慰災民。

面對「驚世的災難」,證嚴呼籲全球慈濟人要有「警世的覺悟」,應以「戒慎虔誠」之心,為罹難者虔誠祝福,為受災者提供援助;並以「居安思危」之心,正視天災人禍起因於人間缺少善與愛,當守好倫理道德、努力發揮愛心,並帶動更多人向善造福。

在這「新年頭、舊年尾」之際,海嘯傾頹無數家園,造成數十萬人死傷。全球慈濟人咸應以一家人同感悲愴之心,懷抱積極賑災使命,號召人人啟發愛心與智慧,投入這項世紀性的全面救災行動,讓大愛前進南亞大地,讓真情膚慰苦難眾生!

虔誠期盼人人日日發好願、說好話、做好事,祈求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讀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畢生難忘的一天

十二月二十六日,慈濟馬來西亞檳城分會裏,四百多位志工心情欣喜,因為從今天起,我們成為正式的見習委員。

然而,此時卻獲知海嘯災情,一時間心情難以轉換--馬來西亞怎麼可能發生海嘯,是我聽錯了嗎?腦海浮現了上人的三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

我們趕緊打電話回家詢問親人狀況,也念佛把心定下來,長跪唱著「祈禱」。歌聲中,夾雜著路上救護車的鳴叫聲,眼眶不禁濕潤。

活動結束,就當我的車子駛出會所不遠,太太來電告知家中平安;同車的志工也達成決議:返回會所待命參與賑災。

我們前往浮羅山背(BalikPulau)縣醫院關懷。或許我太緊張,車子開得有點快,一旁的志工頻頻叮嚀我小心、安全為要。

一進醫院,馬上就能感受到哀愁的氣氛,等待辨認親人的家屬們神情焦急,一見醫務人員推來用黑袋包著的往生者遺體便蜂擁而上,然後傳來傷心欲絕的哭號聲。我們連忙安慰罹難者家屬,適時送上礦泉水和麵包,一直陪伴到深夜。

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沉重,回想乍聞災難時的心慌意亂,真覺得自己這顆心還要再多加磨鍊、精進;在醫院親耳聽到倖存者說著一則則和親人生離死別的心酸過程,讓我體會到這些不只是故事,而是活生生的血和淚啊!

車行至檳威大橋,星空下一張張牽魂紙飛揚,像是家屬們哭斷腸的眼淚,一路牽引著永遠再也回不到家的親人……

十二月二十六日,是見習委員正式走上慈濟菩薩道的日子,老天爺卻以無情的浩劫為此展開序幕;這一天,我畢生難忘。

馬來西亞 吳德祥

慶幸我身在台灣

猶記得五年多前在火車站出口處看到慈濟人站成兩列,為土耳其大地震發動街頭募款時,我心中生起厭惡:「這不是強迫人家捐款嗎?」如今,我拿著「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的牌子、身穿志工背心,和師兄師姊們站在街頭向來往行人勸募,我心中滿是感動……

有些路人不理不睬,但心生善念的人更多--

有人從對街穿越馬路來捐款;有人從紅磚道的那一頭遠遠跑來捐款;有人把身上僅有的五元捐出;郵差先生也在送信之餘共襄盛舉;很多小朋友由媽媽牽著手走向勸募箱……

有駕駛者在綠燈時將行車速度放慢,手拿著紅紅的百元鈔在車窗外揮手,按喇叭示意要捐款;不少機車騎士特地將車停在一旁,在冷風中取下手套掏錢……更多的民眾

在捐出愛心後,還會輕聲地說:「你們辛苦了。」這樣貼心的交流每每讓我淚水盈眶。

在勸募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上人四十年來所說的:「勸募不在於錢的多少,而是要募心。」無論是騎摩托車或開車、西裝畢挺或著工作服,不分老少貴賤、男女貧富,人人內心都有善的種子。

透過這一次親身經驗,我感受到了社會大眾滿滿的善心,體驗到身在福地的感動。但願人人珍惜生在台灣的福氣,共同身行好事以淨化人心、口說好話以祥和社會、心想好意祈求天下無災難。

桃園 李玫君

小天使愛心筒

六歲的凱恩,是我任教的幼稚園中班學生。皮膚白皙、身材高大、活潑可愛,加上有顆純真、善良的心,更顯得懂事及乖巧。

元月三日早晨,如往常一般,小朋友陸續進入校園,凱恩興沖沖地拿了一個重重的罐子給我,本以為他要請我吃糖,他回答:「不是啦!這是存錢筒,要給您拿去救災的。」頓時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凱恩說,平時表現良好時,媽媽都會給他零用錢;他將這些錢存起來,並且取名為「小天使愛心筒」,等待有需要時,才要送出去發揮最大的功能。

最近,我常在課堂上提及南亞災情的慘重,以及那些被海嘯沖得支離破碎的家庭是多麼需要人們幫助,提醒孩子們珍惜自己的幸福,更應惜福、再造福。我不知道孩子們能夠體會多少,但凱恩的回響讓我欣慰!我們努力為孩子種下善念的種子,而今已然成長了。

后里 張美鈴

零下五度的溫暖

元月九日早上九點,偕同兒子到溫哥華的海邊巴士站參加慈濟募款。出門前,看見對面屋頂一片白雪茫茫,再查看室外溫度計--攝氏零下五度。因此妻子一再叮嚀我們要多穿件衣服、戴一頂毛線帽再外罩慈濟的白帽子,這樣才可以把耳朵蓋住保暖。

渡海巴士(Sea-Bus)在上班時間每十五分鐘一班,乘客雖然很多,可惜來去匆匆,不是下巴士趕船,便是下船趕巴士。當船駛離,整個巴士站便空盪盪的,海風不斷地往衣服裏鑽,讓人直打哆嗦,真正嘗到寒風刺骨的感覺;只好左腳動動、右腳動動,讓身體暖和一點。

這時,一位外國人走過來說:「你們讓我太感動了!我在對面速食店等朋友,也看了你們二十分鐘。在這麼冷的天氣站在這兒,卻還能保持笑容,且有禮貌地向每個人點頭問好。這次海嘯我已捐過款了﹔但被你們感動,我願意再捐,也給你們一點溫暖!」

他將錢投入募款箱後,又回到速食店裏等朋友。我感動萬分,心裏頓時溫暖起來……

加拿大 林中賢



▲無盡藏

悲心相繼環抱全球,愛心接力膚慰苦難

◎證嚴上人

張開菩薩網,為苦難人遮蔽風雨--
展開隻臂,給予無微不至的疼惜;
接力去愛,持續走進他們的悲苦世界,
將他們一一牽扶出來、重展歡顏。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期待人人打開心門,啟動慈航,
讓有形的愛心救度遠方苦難人,
讓無形的善念化為內心光明,
照亮人間、守護眾生的平安。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印尼亞齊外海發生芮氏規模九強震,引發的大海嘯波及十多個國家,至少造成二十二萬人往生,無家可歸的民眾難以計數。災情慘重,震驚了全世界。

瞬間的幾秒鐘,巨浪毀滅了全家同遊的天倫之樂,

讓僥倖生還的人承受生離死別的大慟,原本熱鬧的村落,如今成了無人島,數百萬人的生命從此改寫……聽到這樣的消息,我整顆心都「空」了,哭也哭不出來,悲悽難解之情,與五年前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相同。

心靈難熬、掙扎,苦不堪言,但還是得提起精神面對現實。慈濟立即成立賑災指揮中心,各地志工回報勘災所見,讓我了解災民此刻最需要什麼。

感恩慈濟人做我的後盾,他們知道「師父擔心」,因此,包括花蓮、大林、新店慈院等地醫護、志工和同仁們,立即做好準備,告訴我他們隨時能夠啟程到災區。於是,災後第三天慈濟組成賑災醫療團,前往受災嚴重的斯里蘭卡。

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受災國家,當地慈濟志工就地取材,立即去擁抱災民、膚慰他們心靈;更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匱乏,籌備物資發放。

慈濟志工視天下人為己親,
提起勇猛的愛心深入災區,
為災民安身、安心。

海嘯中受創最深的兩個區域--印尼亞齊與斯里蘭卡,都面臨「內戰」隱憂,為救援工作增添風險與困難。

亞齊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上,境內雖盛產石油、天然氣,因獨立問題引起長達二、三十年的內戰,人們生活安全無法保障,也有眾多貧民亟待救助;國際社會雖然關心,卻不易將援手伸入。

慈濟在印尼發展慈善救助工作十多年,踏實而無私的付出獲得政府信任;海嘯發生後,雅加達與棉蘭志工心繫災民,立即奔赴災區直接勘災,以義診、發放紓解急難。

斯里蘭卡北部的種族衝突,也持續了二十多年,社會不安,經濟、貿易、工業等產業無法振興,因此人民普遍貧困。當地沒有慈濟人,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支援救災。

看見許多災民流離失所、親人往生,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人醫志工們不僅治療身病,還充當心靈治療師,傾聽他們訴說遭遇,或者給予擁抱,讓悲傷有宣洩的出口。義診站也帶動團康,唱歌、比手語給患者欣賞,讓他們開心,暫忘悲傷。

若不是出於真誠的大愛,如何去療治他人心靈的苦難?感恩這群人間菩薩,不怕艱困、自動自發,一波接一波進入災區發揮良能,將醫療結合慈善,視天下人為己親般疼惜。這分勇猛精進的愛心,讓人感動。

慈濟志工持續發放物資、義診的同時,也籌畫中長期援助計畫,預計在印尼和斯里蘭卡興建千戶以上的大愛村。讓受災民眾安身、安心,揮別陰霾展開新生。

災難讓人間地獄現前,
卻也讓人間菩薩從地湧出,
展現生命價值的精華。

佛經上說「五趣雜居地」,其實人間就可以見到「五趣」--天、人、地獄、畜生、惡鬼。

這次史無前例的大災難,瞬間讓無數家庭破碎、親情分離、天人永隔。往生者很多很多,但是更多倖存下來的人,必須面對心靈的痛苦,那種悲悽苦難,就像陷入地獄之中。

聽說有一位母親,一手拉著一個孩子、一手抱著另一個孩子,她掙扎著要救兩個孩子,但是水實在太大了,她不小心鬆了手,一個孩子就不見了……後來這位母親和手中的孩子得救了,但眼睜睜看著另一個孩子被大浪捲走而無力挽救,她的心是多痛啊!沒想到奇蹟出現,被水捲走的孩子在一個地方被人發現,也被救回來了。

然而,多數人卻沒有這樣幸運。有一個家族共七十一口人,卻死了七十人。剎那之間失去所有家人,可想而知他未來的日子,將面臨多麼殘酷的心靈折磨啊!心靈就像是沉入了地獄,苦不堪言。

看那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屍橫遍野;有人面臨親人失散,有人面臨至愛死亡;有的遺體尋獲,有的沉入大海;有人不只喪親之痛,還有身體的創傷,甚至必須截肢……這種種不堪,不就是人間地獄嗎?

這樣驚世的災難,是不是警醒了世人呢?事情剛發生的時候,很多人關心;若事過境遷,關心的焦點很快轉移,這樣的人生,「人道」嗎?

不只是這次海嘯災區,地球上很多貧困的地方,居民長年忍飢忍寒,就像落入餓鬼道,受盡飢餓寒凍之苦。

災難讓人陷入地獄般痛苦,卻也激發出無數人間菩薩。很感恩慈濟醫療團克服一切困難,親身走進災區,陪伴、膚慰受苦受難的人,不僅治療他們身體的病痛,也安撫一顆顆受創的心靈;這就是人格價值的昇華。他們不是眾生,是真正的「人」生;「人格成,佛格就成」,所以他們是人間菩薩啊!

人人都是「生命共同體」,
平安的人要照顧有難的人,
凝聚善念才能凝聚福氣。

苦難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我們要把握當下,親身去膚慰;也要恆持剎那,永恆記取與警醒。

地球七大板塊相互牽引,同樣生活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只要那裏震動一下,其他地方就會產生連鎖效應。人人都是「生命共同體」,彼

此存亡息息相關,應該相互付出愛心,平安的人照顧有難的人。

近幾年來,國際間災難頻傳,地球慢慢走向衰敗、毀壞,人類卻不自知,仍然不斷造作惡業,加速環境惡化……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在《法華經》「火宅喻」中,佛陀將宇宙比喻為一間大屋子,屋裏一位長者擁有很多孩子,這些孩子平日耽於享受、貪戀玩樂,不知道所處的屋宅已經老舊失修,隨時都有危險。

一天,孩子們在屋子裏玩火,看到火焰燃燒只覺得有趣,不知該設法避離危險。長者很著急,聲聲向屋裏喊著:「孩子們,趕快出來,裏面很危險啊!」但是,孩子無法體會危機,還是沉溺其中,不知要逃離苦難的境界。

長者只好在外設三車--羊車、鹿車、大牛車,誘引孩子離開火宅,到達空曠安全的地方……

佛陀將天下比喻為火宅,眾生迷茫,好像在火宅中的孩子不斷造作惡業。這則故事,正像是現今世界的寫照。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如何讓我們生活的這片大地遠離災難,成為有福之地?就是從心做起,用感恩與大愛澆灌人間。

祈願平安,就要人人用心造福。佛經說:「一善破千災。」惻隱之心人人皆有,但是,這分悲心唯有化作積極助人的行動,才能給予受苦受難的人們活下去的希望。

天地像個大家庭,無論距離多麼遙遠,彼地的人就好像我們的手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凝聚福氣與善念,才能破除災難。



莫忘在苦難中掙扎的蒼生啊!要展開雙手,給予無微不至的疼惜;要用接力的愛,持續走進他們的悲苦世界,把他們一一牽扶出來,讓他們重展歡顏。

感恩全球慈濟人慈濟人募款募心,支援這項「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的行動;期待人人打開心門,讓有形的愛心援救遠方苦難的人,讓無形的善念化為內心的一分光明。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擁有一天的平安,就要有一天的感恩。能助人的人是有福的,要愈付出愈歡喜,莫讓愛心疲乏;一定要把菩薩網撒開來--用慈悲心環抱地球,用愛的接力膚慰苦難,像一把大傘一樣,為受苦受難的人遮蔽風雨。

期待慈航啟動,駛向苦難、救拔苦難,滿載大愛種子遍灑全球。請大家多用心!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元月五日至二十二日)



▲主題報導

明天,我們還在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耶誕節隔天的週日上午,印度洋沿岸城市--
被稱之為人間天堂的泰國普吉島,
西方旅客正享受沙灘上的日光浴;
印尼班達亞齊與馬來西亞檳島,
海濱擠滿了度假的全家福;
斯里蘭卡南部漢班托塔假日市集熱鬧著,
海風吹拂,傾聽著沸騰人聲。

距離歡聲笑語千百公里外,
印尼北蘇門答臘島西部外海,
上午八時發生芮氏規模九強震,引發大海嘯,
十公尺高的巨浪以時速八百公里在印度洋上翻騰,
從鄰近的南亞到五千公里外的非洲東岸,十二個國家受災;
已知至少二十二萬死亡、
兩萬七千人失蹤、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聯合國祕書長安南稱之為「前所未有的全球災難」,
在二00四年的結尾,畫上血紅的驚嘆號。

誠如安南所說:
「這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速度、威力和波及範圍,
深深打動了世界的良知。」
全世界的愛心齊聚災區,以實際的援助行動與捐輸,
為二00五年揭開序幕。
慈濟志工災後立即深入
印尼、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的重災區,
提供災民緊急醫療、民生物資、心理關懷,
承諾受驚的災民:「明天,我們還在。」
災後第八天,志工開始整地,趕工搭帳棚,
同時規畫興建大愛村,
長遠的復建工作已經展開。

印度洋大海嘯估計有五百萬人受災,
全球五分之二的貧窮人口居住在這裏,
滔天巨浪不只奪走人命,也毀了無數貧困家庭的生計。
全球愛心的帶動,將陪伴著驚惶的心靈回復平靜;
即使哀傷淚水如浪潮,潮起,也終將潮落。




▲主題報導

向賜予我重新站起的力量,頂禮

◎撰文/邱淑絹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

■斯里蘭卡

強震掀起的巨大海嘯,
以時速八百公里在印度洋上翻騰,
距震央千里之外的斯里蘭卡,
竟成為罹難人數僅次於印尼的重災國。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予;
我也將一切,交予神去取決。」
雖然遭受大自然殘酷的洗禮,
但斯里蘭卡人民深刻內蘊的宗教情懷與自然天性,
終將支持他們在浩劫後重新站起,
找回原有的豐盛與富饒。

漢班托塔(Hambantota),一個位於斯里蘭卡(Sri Lanka)南部海岸的狹長市鎮;一邊濱臨著印度洋,一邊由鹹水組成的潟湖(Lagoon)所包覆。

通往素負盛名的雅拉野生動物園(Yala National Park)方向的海灘上,散布著招待觀光客的屋舍,供遊人享受海灘度假和野生探險的樂趣。一直以來,這裏就是天堂般的度假勝地,每年吸引大量的外國遊客到訪。

鎮區裏,屋舍錯落排列,由近處高起的緩坡上,往下延伸至遠端低伏的平地中。一條筆直的道路將鎮區劃於兩端,一座台灣十字路口常見的鐘塔,矗立在入口中央,向著熙來攘往的人們提醒著時光。

座落於鐘塔右側一幢幢並排的建築,是居民拍賣漁獲的地方;一間接著一間的商店順著道路往下綿延。遠眺對街,馬蹄形的海灣似向海面伸出雙臂,迎來了海浪逐灘;編織出悠然的藍天綠意,與千百年來古樸的民風相伴。

每當星期假日,方圓數里外的農民和漁夫如趕集般,將作物和漁獲運至鎮上的市集叫賣;遠近的人們,也習於在一星期結尾的這天,三兩成群地往鎮區前進,只為取得好價錢的商品。日復一日,時復一時,這樣的交易型態,構築成漢班托塔的假日市集(Sunday Market)。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耶誕節過後的星期天早晨,當陽光躍升出海面,大地跟著甦醒;人們從沉睡中醒來,揉開惺忪睡眼的同時,也帶起了一日的生機。

假日市集裏,一家大型熱食商場開幕的消息,召喚了鄰近居民的心。正當人們準備上場盡情揮灑時,一向平靜的海面,起了不尋常的變化。

原本柔靜打灘的海水,似畏懼這片土地般地,向著海洋中心緊急撤離。不一會兒,處在熱鬧氛圍的人們還來不及看清楚,陣陣如萬馬奔騰的大潮,便以反攻的姿態,排山倒海地湧向這歡騰的市鎮。

僅二十分鐘,這熱鬧了遠古至今的市集,頃刻間灰飛煙滅。鎮上的鐘,停留在九點過後的二十一分鐘。

一場措手不及的災難,發生在歡笑最盛的時刻;而那些頃刻間被淹滅的人們,從此無緣得知,這無情的大水,是發端於另一個國度的一場地震。

海嘯瞬間席捲沿海地區,
全島百分之七十的海岸線受創,
三萬多條人命葬身大海。

發生在印尼北蘇門答臘西部外海的強震,引發超過十公尺的巨大海嘯,以時速八百公里的速度在印度洋上翻騰。

位處印度東南方的島國斯里蘭卡,形同印度洋上一滴水滴,在此次災難中未能倖免。地震一個多小時後,一波波翻湧而來的海嘯,瞬間席捲了沿海地區,全島百分之七十的海岸線受創,三萬多條人命葬身大海;房屋、道路、橋梁、農作、漁獲一掃而空,飲水、電力等設施毀損,一切經濟活動因此停頓。

人們目睹親人瞬間永隔、家園被摧毀……成為斯里蘭卡兩千多年歷史上空前的災難。

這場災難攪痛了世人的心。慈濟基金會於災後三十六小時做成決議,立即組成包括醫師、護士及志工等三十六人的賑災醫療團,帶著一千八百公斤的藥品和物資,由台灣取道新加坡前往斯里蘭卡。

首都可倫坡(Colombo)是斯里蘭卡出入國際的門戶,素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中世紀起,享有盛譽的蘭卡寶石即從這裏輸向世界各地。而今,一波波來自世界各國的援助團隊,也從這裏湧進斯里蘭卡,擠爆了當地的旅館。

十二月三十日凌晨抵達可倫坡的慈濟賑災醫療團,在可倫坡獅子會成員葛雷勳(Graetian Gunawardhana)先生及Leader Day公司阿尼爾(Anil deSilva)先生的協助下,拜訪衛生部長後,即順利搭乘小巴士穿越兩百四十公里的山路,一路趕抵災區之一的南部小城--漢班托塔,在鎮區架設醫

療站,為受災民眾服務。

康蒂失去了三個孩子,
她連日不吃不喝,
只是喃喃念著:「讓我死了吧……」

海嘯過後,受災的民眾,有的借住親戚、朋友家;有的找不到親友依靠,只能暫棲於佛寺、清真寺或學校等,漢班托塔像這樣的臨時收容所有三十多個。慈濟志工在當地人帶領下,造訪了其中幾個收容所。

在米里加維拉(Mirrijjawila)的一座寺廟裏,一位傷心的爸爸迫不及待地訴說他的遭遇。五十一歲的亞歷山大(J.K. Alexander)是位漁夫,災難發生當天,他的女兒和女婿正在假日市集買東西,不幸遇上海嘯而下落不明。

幾天來,他不斷尋找女兒女婿的蹤影,然除了腳踏車外,一無所獲。抱著女兒留下的一個月大嬰孩,亞歷山大的太太說小嬰孩已經五天沒喝母奶,所幸偶有善心人士給予奶粉,就這樣勉強餵養。

小小生命來到人間,還沒看清楚人世風光,就已遭遇家庭破碎的命運,而他還來不及被命名。

寺廟一隅,一位婦人被抬了進來。她叫康蒂(Kanthi),今年四十歲,是一家成衣工廠的員工。她的三個小孩全數在海嘯中罹難,這突然的變故讓她無法面對,三天來不吃不喝。

當她虛弱地癱坐在椅子上時,口中仍不斷念著:「讓我死了吧!我失去了所有的孩子,我人生已經

沒有希望了,讓我死了吧……」

楊治國醫師一眼便知她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即刻為她診治。一旁婦人的老闆加拿卡(Janaka Botejue)見狀,請醫師另外開立營養品清單給他,好為婦人買來補充營養。

斯里蘭卡境內像這般遭遇的民眾,不計其數。勘災團隊回程途中,在一間收容了幾個家庭的簡陋小屋前停下腳步。

一對腳部嚴重受創的夫妻,在海嘯中來不及逃生而落入漩渦中;當意識清醒後,頓然發覺已失去了家中七個成員。楊治國和張家寧醫師,立即為夫妻倆清創和包紮。

此刻圍觀的人群中,有張稚氣的臉龐。她叫尼絲拉(Risla Adahan),今年九歲,星期天她和家人在屋裏,突然一陣轟隆隆聲音響起,只聽得父親大喊一聲「快跑」,她便落入水中。

尼絲拉被沖到離海約兩百公尺的瀉湖區裏,緊抓著身旁一只冰箱;不知過了多久,被一位婦人救起送醫。然而這樣的幸運,並沒有落到尼絲拉家人身上,他們全部慘遭滅頂。

看著她純真的臉龐,隨行的翻譯志工達夏那.普拉薩(Darshana Prasad)小聲地說:「她一定不知道家人受難了。」這是事實。尼絲拉目前由叔叔頓.賈巴.阿達漢(Tuan Jabbar Adahan)扶養照顧。

說是扶養照顧,其實也只是有個親戚可依靠。賈巴目睹海嘯來襲,家人在他的帶領下躲至高處而逃過一劫;然大水沖走一切,他們已一無所有。當尼絲拉問及爸媽在那裏?賈巴便要淚紅了雙眼:「我是你可以依靠的人。」是他唯一能給的回答。

四十二歲的賈巴以捕魚維生,

是虔誠的穆斯林。幾個親戚家庭,每星期會找一天歡聚在一起;然那日的海嘯,讓賈巴的家庭聚會從此成為夢幻泡影。

斯里蘭卡是個典型的農業國,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盛產茶葉、橡膠和椰子,尤以錫蘭紅茶享譽國際。然由於四面環海,臨海城鎮不少居民從事漁業工作。

在終日與海為伍的漁民觀念裏,靠海吃飯就得承擔可能的風險。「這雖是最殘酷的一次,但不是最後的一次。」賈巴深刻明白,身為漁民的他們,只能仰賴信奉的神來照拂。

縱然大海無情,摧毀了賈巴的房子、船和一切,他仍衷心祈盼阿拉真神協助他盡早重回大海,恢復原來的生活。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阿拉所給予,而我也將一切交給阿拉去取決。」賈巴無奈卻平靜地說。

蕩然無存的小鎮裏,
空氣中彌漫著死亡的氣味,
成群的烏鴉低空盤旋。
這天,災區開挖。

災後一星期,海嘯後沉寂的大地上,逐漸看見人影;一家鹽田旁歇業已久的工廠,開始有了動工的跡象。

重回假日市集現場,觸目所及是一片廢墟景象--房屋倒塌只剩地基、樹木被連根拔起,一座通信電塔被沖得歪七扭八,一輛汽車卡在其中,儼然成為一堆廢鐵;成堆的衣物、布條和雜物,攀掛在樹上;船兒被沖到鎮上,瀉湖裏則漂浮著樹根、磚牆和汽車……

蕩然無存的小鎮裏,空氣中彌漫著死亡的氣味,成群的烏鴉低空盤旋,帶起了塵土飛揚。

這天,災區開挖。

包括援助救難部隊(Relief Service Force)等五千多人,遠從一百公里外的瑞那普拉

(Ratnapura)趕來義務挖掘。他們或徒手搬運磚塊,或以圓鍬等工具在現場運作。

他們說,災後大部分人投入援助和發放的工作,災區清理人力缺乏,所以他們承擔了這項工作;除清理瓦礫外,也嘗試尋找尚未被發現的屍體。

漢班托塔行政區(Hambantota District:類似台灣的縣)約有五十二萬人口,鎮區有四萬六千多人,災後半個月,據當地政府統計,海嘯死亡人數約一千九百多人,失蹤一千一百多人。

事實上,海嘯來時許多居民連人帶屋被捲入大海中,上述只是屍體被沖回岸上、且已經被發現的數字;至於屍沉大海、或身埋瓦礫未被發現者,到底有多少人?沒有人知道。

而現場,不斷有屍體從瓦礫中被挖掘出來,為防範疫情發生,遵照當地政府指令就地掩理。縱使親人戴起手套、口罩,望眼欲穿地在一具具遺骸中試圖認出相識的臉容,也難抵還未看清楚,即需迅速掩埋的沉重。

穿過挖掘區域,來到海邊的堤防處。潮水仍如往昔般拍打著海灘,一向輕柔的風、優美的潮聲,此刻聽來卻令人心驚,任何風吹草動,都不免令人錯覺是另一波海嘯的前奏。

翻譯志工思吉文(Sujeevan Arulampalam)眼望海上,不由得仰天長嘆。假日市集裏,人們習慣攜家帶眷、呼朋引伴相偕而來;災難發生當天,市集約聚集五千多人。這數字,翻攪在思吉文心中,是酸甜苦辣難以言詮的滋味,「我該不該說那是幸運呢?因為若海嘯發生在十點或十一點,那麼市集上可能會有更多人……」

當天開幕的商店,紅底黃字的招牌:「On Your Way Home(在你回家的路上)」仍攀掛在傾塌的屋簷下,只是那些曾踏入這家店的人們,已回不了家。

踏在這塊原本人們趨之若鶩、災後卻視之為鬼域的鎮區,思吉文沉重地說:「二十分鐘,卻可能需要二十年才能修復……」

海嘯帶來的傷害,
主要是全身性挫傷,
以及瞬間失去家人的心理創傷。

根據慈濟賑災醫療團多日的服務經驗,有別於地震或是水災,海嘯帶來的身體傷害,是在漩渦裏遭磚牆、器械、屋櫃或是車子撞擊的全身性挫傷;和目睹災變、失去家人的心理創傷。

在斯里蘭卡,民眾到公立醫院看病是不用錢的;然免費的醫療,並不代表資源是充足的。離慈濟醫療站五十公尺處有一家醫院,海嘯奪去兩位醫師的生命,而原本人力、物力就已匱乏的醫院,難以應付大量湧進的傷患,只得從可倫坡調來幾位醫師勉強支應著。

慈濟醫療站架好的隔天,二十

一歲的默罕莫德(Mohammed Sisvi)從醫院裏跑到醫療站求援,手臂還帶著點滴針頭。全身受到挫傷的默罕莫德說,他剛結婚一個月,妻子不幸於海嘯中罹難,他在醫院裏住了五天,除了點滴之外,什麼也沒得到。

獲得慈濟醫師小心地包紮及開藥後,默罕莫德高興地說,隔天也要把住院的媽媽帶來看病。

在慈濟醫療站裏,醫師仔細問診、清創包紮之餘,也一一關切病人家中受災情形;若遇需要特別輔導者,再轉交志工撫慰。而護理人員及藥師在檢傷及配藥之餘,也帶動團康,將歡笑帶給等候的病人。

幾天過後,許多民眾乾脆全家一起來。有病的看病,沒病的也在向志工傾訴自身遭遇後,帶著放鬆的心情離去;有些更在團隊的鼓勵下,加入醫療站志工行列,由受助者身分,轉變成幫助他人的角色。

斯里蘭卡是個深受佛教影響的國家。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把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後,該國即成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根據地之一;幾千年來,佛教思想深刻影響著該國的藝術、文學、建築和政治。

漢班托塔有許多寺廟倖免於難,災後充作收容所;寺中地位崇高的住持,也為居民進行心理諮商,充分發揮佛家慈悲為懷的精神。

慈濟醫療站對街有座佛寺,寺中一棵十多人才能合抱的菩提樹,穿越過圍牆,向著醫療站的這頭,迎風搖曳著它的枝幹。慈濟志工參訪寺中,遇到了二十八歲的傳迪馬(Reverand Chandima)法師。

年輕的傳迪馬法師擁有人類學等四個學位,這次災變中他失了兩位兄弟,他因住在寺裏而倖免於難。出脫塵世的修為,讓他對家人的受害,能以因緣觀之:「佛家觀念,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永恆,這些事實是人所無法避免的。」

當各國的人聚集在此付出,
不幸的故事縱然令人感傷,
卻仍有一絲「希望」存在。

慈濟醫療站在漢班托塔運作幾天後,法國無疆界醫師(Medicine SansFrontier)、法國無疆界通訊(Telecoms Sans Frontier)陸續到來,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的直升機,也在醫療站附近頻繁起降;一有空他們也會到醫療站裏休息。

災難過後,漢班托塔通訊全部中斷。法國無疆界通訊到災區設立衛星電話,嘉惠許多急於向親人通報的居民。只是遠道而來、不求回報的心,有時也會遇上困難。

一日,該組織總裁尚范華(Jean-Francois Cazanave)先生來到醫療站,對慈濟志工大吐苦水。失去兩個小孩的沙魯克

(M.J.M. Saruk),想要通知遠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太太,無奈電話接通後,雇主卻不讓太太接聽,而將電話掛斷。

慈濟志工於是前往關懷。沙魯克掉下傷心的眼淚說,他是臨時漁工,有時也踩三輪車載客,海嘯奪去了他的孩子和房子,太太在沙烏地的兩年合約已經過期八個月,八個月來她沒拿到任何薪水;不但回不了家,連家裏受災的消息,都無法傳達。

慈濟志工了解後,特地打了通國際電話到鄰近阿拉伯的約旦,聯絡當地慈濟志工,期盼能就近了解,並評估協助的可能。

當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分種族、宗教和國界,結合起來極力協助有需要的人時,不幸案例的出現,縱然令人感到鼻酸,卻仍有一絲「希望」存在。

他鄉之人感同身受災難的沉痛,湧進斯里蘭卡伸援;然為爭取斯里蘭卡北方三百二十萬名塔米爾

人獨立的「塔米爾之虎」游擊隊(Tamil Tigers),海嘯過後與政府軍仍各自在控制區域賑災,互不關心和協調;讓處在海嘯重創中的人民,情何以堪。

「我感覺自己的國家像天堂!
海嘯雖然悲痛,但各國人來援助,
彷彿對世界開了窗。」烏迪達說。

斯里蘭卡境內多高原、丘陵,滿布蔥鬱的青草和綠樹;茂盛的熱帶植物及金光閃閃的棕櫚樹海灘,連綿海岸線於千里。

而境內也分布大大小小的自然生態國家公園;牛隻成群地在街道旁自由踱步,孔雀、猴子、野鳥、科摩多龍,也浸淫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長久以來,斯里蘭卡即以豐富的物產和自然生態,吸引著世界各地觀光客前來度假,而人民也在這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情境中,怡然自得。

「This is real Sri Lanka!(這是真正的斯里蘭卡)」協助慈濟志工翻譯的阿尼爾,帶領志工穿梭於大街小巷時,每見到同胞臉上純真自然的笑容時,總要如此高興地呼喊。對照於斯國之自然生態保護得宜,人類與物種和平共處,顯示出當地人民單純、善良、純樸的風土心性。

這個有百分之七十人口信奉佛教的海島國家,在信仰的驅使下,全國上下以捐贈遺體為榮。一九七0年眼科醫師西華更大力奔走,成立國際眼庫,向世界各國輸出眼角膜。

台灣於一九八0年開始接受斯里蘭卡的眼角膜捐贈,二十多年來,斯里蘭卡一直是台灣眼角膜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台灣民眾因此得以進行角膜移植,重新看見世界。

而今,這風土民情有如天堂般的國土,遭遇了空前的海嘯災難,許多人說:「這是我有生之年從沒見過的。」

海嘯摧毀了民生設施,商店倒了,觀光客不來了,飯店沒生意了,國內經濟就此停頓。不論是否直接受災,人人同樣得排隊領取物資。

為此,慈濟基金會擬定中長期的援助計畫,將進行食物發放、帳棚搭建及建設永久的大愛屋等。

且不論這美麗的國土遭遇了怎樣的災難,它畢竟緣此對世界開了窗。醫療站裏,二十一歲的翻譯志工烏迪達(Uditha),有感而發地說:「生活在斯里蘭卡,我覺得她像個天堂。海嘯災難雖然悲痛,但各國人們前來援助,有助於國家的對外發展。」

「是您每日給予我們新生,給我

力量與勇氣……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二00四年的最後一天,持續了多天的國殤日,將在今天結束;垂掛在大街小巷、樹頭林間的白旗將被取下。然在迎接新年的這個晚上,漢班托塔時時可見人們在道路兩旁點上蠟蠋,或團團圍坐於寺廟廣場,為受災的人們祈福。

在新年過後的一天,多日來和慈濟醫療站已熟悉的民眾,群起站立為志工唱著他們的國歌《頂禮.頂禮.母親》,曲中透著內心的柔軟堅毅--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我的母國,
安詳中充滿著優雅與美麗。
富庶的穀物、健康、財富、

花卉與水果,
我們美麗而凱旋的國土!

斯里蘭卡,
您讓我感到安全與恩賜。
斯里蘭卡,生命之母!
請您接受我們誠心的感謝與尊崇,我的母國!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您是我們的知識與真理,
您是我們的力量,
並灌注在我們的心中,
您是我們的光明,
讓我們永浴其中,
您是我們的生命,也是自由!

母國,是您每日給予我們新生,
如同領導我們走向獨立建國,
給我力量與勇氣。
如您子民的我們,
毫不猶豫地被您領導,

絲毫不減我的知識與自由,
我們尊崇您!

我的母國,富裕如寶石一般,
我們崇敬您!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一個柔美如婉約少女之名,一個纖細如少婦身上輕揚的沙麗之名;雖然遭受大自然殘酷的洗禮,但其深刻內蘊的自然天性,終將在這浩劫之後重新站起,找回她的豐盛與富饒。

一通電話,搭起援助橋梁

◎撰文/邱淑絹

清晨五點,海嘯發生後的第二天,斯里蘭卡「Leader Day」公司負責人阿尼爾(Anil de Silva)卻清醒著;海嘯過後,他向各國生意伙伴募得約五千美金賑災款項,準備為災民做點什麼;但他僅懂得貿易,要如何開始呢?

就在這時,阿尼爾的手機突然響起,電話那端是「Leader Day」在台灣的生意伙伴--朱章麟。朱章麟向阿尼爾表示,慈濟基金會計畫在斯里蘭卡展開賑濟工作,需要有在地人協助各項事宜。

這通電話,一圓阿尼爾想幫助災民的心,也接通了台灣和斯里蘭卡援助的橋梁。

朱章麟與阿尼爾,七年前透過一位朋友介紹,成為布料進出口的貿易伙伴;七年來雙方生意往來順暢,但朱章麟不曾到過斯里蘭卡,也與阿尼爾素未謀面。

朱章麟第一次造訪斯里蘭卡,是在二00四年七月;他感覺這個面積大台灣一倍、人口略少於台灣的國家,不論地形、氣候、風土民情、自然景觀等,都和台灣十分相似,唯獨境內的貧困人口甚於台灣。身為慈濟志工的他暗忖:「或許可以在此帶動台商,推動慈濟救苦、救貧的慈善工作。」

返回台灣後,朱章麟著手打聽在斯里蘭卡經商的台商。豈料,台商訊息還未有著落,五個月後,斯里蘭卡即發生海嘯災難!

當初救苦、救貧的一念心,演變成救急、救難的情節,實在是朱章麟始料未及的。



十二月二十七日清晨和朱章麟通完電話後,阿尼爾即刻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全體員工,詢問大家參與慈濟救災的意願。結果有四十多人報名。

「我很驚訝會接到朱先生的電話。」阿尼爾說,在那個當下,最重要的是迅速將員工組織起來,動用公司最大的資源,才能讓慈濟人抵達時,立即展開援助工作。

阿尼爾將這四十多位志工編組,每組都有公司的重要幹部和基層人員,輪流協助慈濟在漢班托塔的援助工作。「這樣一來,公司的業務仍能兼顧。」

慈濟賑災醫療團抵達漢班托塔,阿尼爾團隊全程協助住宿、交通以及和當地政府的溝通工作,並在義診站全天候陪伴災民、協助翻譯。

不同於以往國際賑災的形式,此次海嘯災情緊迫,慈濟沒有派出先遣人員,大團直接到位;若沒有這群年輕的斯里蘭卡志工伙伴協助交通、安全以及最重要的口譯工作,「這一切都不可能達成。」賑災團員之一、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說。

阿尼爾和太太結婚二十二年,這是第一次未與妻子共度新年。阿尼爾說:「看見災民們正在受苦,慈濟讓我想為災民付出的心,有落實的管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思吉文(Sujeevan Arulampalam)是阿尼爾公司的高階主管,災難發生時他正在澳洲度假,獲知祖國發生災難,立即放棄假期趕回家鄉。

回國後親見災情,他內心的悲痛久久無法平復:「有生以來,從沒見過這樣巨大的災難,我的心整個都空了……」他因阿尼爾的號召,積極投入志工工作。

從可倫坡來到漢班托塔,思吉文跟著慈濟志工助人,從中找回生命的意義。他感恩慈濟人的到來,陪伴他的國家走過最艱難的時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這並不是您們的國家,您們卻立即趕來這裏幫助我的同胞。慈濟人讓我享受付出與奉獻的感覺,也讓我了解:大愛與生命是重於事業的。」

Leader Day 公司的合夥人之一的席若沙(Sirosha)同樣也從可倫坡來此當志工,雖然身處災區,無法天天與家人團聚,但席若沙說,他的兒女對他在災區的付出相當引以為傲,讓他無後顧之憂,能為災民做一些事情。

從病人變成志工

◎撰文/慈濟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

達夏那.普拉薩(Darshana Prasad)是漢班托塔人。海嘯發生時,他剛好在離海邊不遠的高地上整理自家庭院,親眼目睹海嘯席捲整個假日市集,人潮被捲進巨浪之中、落在陸地上的瀉湖區裏。

大水退去後,瀉湖裏一片狼藉,數不清的人頭在鑽動。達夏那二話不說就衝進去救人,見一個便拉一個,大約救了十五個人。

災後,達夏那對這片受創嚴重的土地已不抱持希望,本來打算帶著父母離開;有一天慈濟人來到收容所,知道他懂英文,問他:「要不要幫忙當翻譯?」

達夏那得知慈濟人遠從台灣前來幫助自己的同胞,深受感動,於是自問:「我是不是也能為村民做些什麼?」他決定留下來為這塊土地奉獻心力。

達夏那的英語說得非常好,幾乎天天到慈濟醫療站義務當翻譯。

兩位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劫後餘生前來看診;當看到厚紙板上寫著「招募志工」,她倆毫不猶豫的報了名。小女孩說得一口流利英文,除了作為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橋梁,也幫忙安撫小病患情緒,成了醫師的得力小幫手。

二十一歲的阿米爾(Amil)是一位藥劑師,他在海嘯中傷了右腳跟,慈濟醫療站開張第一天他便前來求醫,此後天天來藥劑部當志工,忙到忘了腳傷。

十三天後,他傷口劇痛、臉色蒼白、暈眩……護理師見狀,馬上要他躺下來休息;問他為什麼沒有按時換藥?他說,在藥劑部忙得很快樂,所以忘了身上的病痛。

志工勸他在幫助別人前,要先照顧好自己;他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來。待傷口處理完畢,隨即又回到志工崗位。

四十四歲的阿布杜拉日前曾來求診,災後第八天再度出現在慈濟醫療

站,卻是來當志工的。

海嘯發生時,阿布杜拉正好外出吃早餐,及時爬上樹頭,逃過一劫;卻眼睜睜地看著妻兒被大水沖走,最後在一堆已成廢鐵的電塔中找到,發現兩人緊緊相擁。

全身傷痕累累、失去八位親人的阿布杜拉,說到傷心處,忍不住靠在慈濟志工林仲箎的肩膀上哭了起來。林仲箎安慰著說:「活下去就是一種幸運!既然獲得上天眷顧而存活下來,就應好好珍惜生命、積極地活,這樣死去的親人才能靈安。」

醫師幫他做完身體檢查後發現並無大礙,只是患了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開給安眠藥後,便囑咐志工繼續關懷。

眼見他幾天未吃未喝,志工端來一碗濃湯請他喝。他喝下那碗湯後,精神不再萎靡,還表明要加入志工行列。

如今再次相遇,阿布杜拉說,非常謝謝慈濟人讓他整個人獲得紓解;雖然妻小在這場大災難中喪生,但一個人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他從慈濟人的關懷中,感受到來自遠方的愛心與祝福,「我現在住在醫療站附近,會常常來做志工的。」

接下來幾天的義診現場,皆可看見阿布杜拉的身影穿梭在其中,幫忙撫慰其他病患。

災難無情,卻也讓慈濟志工來到遙遠的斯里蘭卡,和這片土地上純樸、善良的子民們,攜手為受災的人們付出。

【慈濟斯里蘭卡賑災記事】

12.29

.第一梯次「慈濟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共三十六人,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慈濟志工林仲箎領隊,攜帶一千八百公斤的醫療用品及物資啟程。成員包括花蓮、大林、新店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及藥劑師共十三人,以及兩位新加坡慈濟人醫會醫師。

12.30

.凌晨兩點抵達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上午會晤衛生部長協商救災事宜。部長承諾慈濟可在南部漢班托塔災區直接賑災。

.歷經六小時車程,晚間七點抵達漢班托塔。

12.31

.慈濟義診醫療站九點開張。十五位醫護人員首日看診兩百五十四人次。

.拜訪漢班托塔官員,洽詢災民資料及需求,並討論帳棚區位置及整地工作。約定近期再與政府相關單位討論物資發放、公共衛生、藥品支援等事宜。

1.2

.帳棚區開始整地。

1.3

.帳棚區整地現場,大樹全部保留,政府特別協助拓寬道路,方便居民進出。

.參觀醫療站附近的漢班托塔醫院,評估援助、合作內容。

1.4

.即食「黃豆糙米飯、桂圓糯米糕」、素食罐頭、毛毯等物資,從台灣運出、陸續抵達。

.前往高爾(Galle)與克林達(Kirinda)兩個災區勘災。

1.6

.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第二梯次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共五十位志工與醫護人員抵達。

.定點義診累計服務兩千五百七十七人。醫療站交接給第二梯次--九位新加坡、馬來西亞醫護人員。

1.7

.志工分成關懷組、訪視組、勘災組、通訊組,深入關懷災民生活。

1.9

.勘察大愛村預定地。佔地四英畝的帳棚區,將搭建兩百頂住屋型帳棚,另外一百頂預計搭在醫療站附近的營地。

1.11

.來自台灣的第三梯次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共三十三位志工與醫護人員抵達。

.定點義診累計服務五千五百七十人。醫療站交接給第三梯次--十五位台灣慈濟醫院及人醫會醫護人員。

.拜訪建築師瓦杜格(Dayananda 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