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晶瑩純粹的生命精華

◎證嚴上人

「人文」不同於「文化」,
是經由親身實做後,
淬鍊出晶瑩、無雜質的生命精華。

慈濟人文,是甘願而且無私的付出--
在人們最需要幫助時伸手相援,對方得救,自己也得到歡喜。

慈濟人文,蘊於內、形於外--
對己,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對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慈濟人文,是縮小自己、放下身段--
放下身段、尊重每一個人,不會「矮一截」,
盡力為人群付出,反而「升一等」,讓人尊重、敬愛。

把生命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
做得歡喜,而使人格價值昇華,就是慈濟人文的精粹。

▲社論

愛心與科技合流的極致

擔負「清流繞全球」使命的大愛電視台已於本月中旬遷入新址,且將結合慈濟出版媒體,於明年元旦正式成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更深入地記錄、流傳人間大愛訊息。

這是慈濟文化志業的新里程碑。大愛台從此有了專屬的傳播基地,製作方式也從傳統影帶剪輯邁入數位化的電腦傳輸,從拍攝到後製全程「無帶化,」將節省人力、物力、時間,提高傳播效率,可謂開創台灣電視史的新紀元。

另一方面,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合作,除促進資訊的流通互補外,將使傳播觸角更廣延,傳播型態符合閱聽人的需求更多元化。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是座俯視關渡平原的新廈,有著優美的弧形外觀,配合周圍雅致的自然造景,流動的表演休憩空間,整體環境展現開闊的氣象。

其開闊在於不為營利只為公益。在於向全世界各處傳來的真善美人事開放,在於其給無數人和小眾文化發言的空間。

當今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不下於公權力,社會人心深受傳播訊息牽引,在世局紛亂的現代,媒體已如空氣和水一樣,塑造人們的生命態度和精神內涵。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由證嚴上人命名,取代傳播大樓之類的名稱,即是自我期許珍視媒體的力量,補償科技經濟掛帥下的精神空虛感,尋回失落的人文價值,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動修己利他的人文風潮。

大愛電視台開台七年來,將「慈濟世界」裏的美麗心靈奇妙地串連在一起。再偏僻的地方如台灣離島澎湖,如全球許多路程遙遠的角落,許多人從一念心出發,開始用適應當地的模式「做慈濟」,篳路藍縷,亦不覺孤單無力,因為透過「大愛電視」,他們不斷吸收精神的資糧,不斷得到鼓舞的力量。

大愛台的數位化將更緊密地織起愛心之網。媒體工作者和各地志工,將文字及影像撰寫剪輯後,可以透過電腦傳輸回大愛台,很快就能播送給無數觀眾分享。

這是愛心與科技合流的極致,大眾傳播科技雖日新月異,但也未必是脫韁的野馬,令人只能臣服於其威力。科技下如躍動的是自愛愛人的心、無遠弗屆的人情關懷,這樣的文化傳播才切合我們所需。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本刊榮獲第三屆卓越新聞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

象徵台灣新聞界最高榮譽的「卓越新聞獎」,十二月公布第三屆得獎名單,平面媒體、廣播、電視三類獎項共七人獲獎者。本刊以「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系列報導--「四十天已經過去」(四四七期)、「巴姆城 迎接震後第一個春天」(四四九期),榮獲「國際新聞報導獎」。

去年底,伊朗古城巴姆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六強震,逾四萬人喪生,倒房無數;慈濟志工旋即遠赴災區投入救援行列。本刊文字記者徐錫滿、攝影記者顏霖沼,今年兩度隨同賑災小組深入災區,克服語言、風俗等隔閡,深入發掘伊朗人民面對災難時的堅韌精神,作為同樣位處地震帶的台灣民眾借鏡。

卓越新聞獎評審表示:「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系列報導,以清新流暢的文筆,描述災情和故事,全文處處可見可蘭經、伊朗報紙、傳統歌謠的雋永詩句,意味深遠,表達出與該雜誌信仰不同的另一宗教深刻內蘊與精神,不僅是國際新聞的範例,也是報導文學的佳作。」

善盡媒體社會責任、提昇人文精神,是本刊始終追求的目標;榮獲本屆「卓越新聞獎」,證明這樣的努力已獲社會肯定。本刊也將持續製作深度報導,為開闊讀者國際視野、人道關懷而努力。

參加台北電視節有感

幾年沒回台灣,發現久違的台北不斷在蛻變、成長。十一月二十七日有機緣前往世貿中心展覽館,參加首屆台北電視節活動,擔任大愛電視台展場的志工;這個東區著名的商圈人潮川流不息,不少來自各地的大愛台觀眾也特地來參觀,以行動表達肯定與支持。

一位小姐說,一般電視台的商業氣息太濃,少有社會教育意義。言談間,我們也期待台灣媒體多為社會的美與善盡一分傳播責任。

全場最熱門的地方是大愛電視的「主播台」,讓民眾體驗播報新聞的感覺。當身著主播制服、化妝師彩筆一揮,讓人難以分辨誰是專業主播。民眾利用等候「上台」時間,正襟危坐地熟讀主播稿,希望為自己在螢幕上留下一個最完美的鏡頭。一位近九十歲的老先生用心讀稿,很慎重地分享心得:「一輩子沒有機會坐上主播台,今天可要好好表現,給子孫留個紀念。」

雖然只是一場戲,但「活到老,學到老」。而人生又何嘗不是戲?隨時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一種圓滿。在老先生身上,我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為這群民眾「圓夢」的,是大愛台的工作同仁。三天來,他們不停地為即將登場的「主播」梳理、試播,如此從容不迫的運作,充分

表現的不僅是專業,而且是敬業,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一天下午,大愛劇場「金海清空」男女主角與陳金海師兄本人,應邀出席簽名。聞風而來的觀眾,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每位演員對於所演出的慈濟故事不只感動,對人生也有更正面的體會。他們一致鼓勵觀眾:生活要過得有意義,請多收看大愛台的真善美節目。最後,排隊簽名、握手、拍照的熱情,更沸騰到極點。

活動近尾聲,志工們略顯疲憊的臉上仍綻放著笑容,那是一分付出的喜悅、把愛傳出去的滿足。這群在活動中彼此支援、相互尊重的志工,更讓我深感--慈濟處處是家,每個活動都是道場,也是自己成長與學習的機會。

紐約 張安

環保就是這樣簡單

以前總認為資源回收是件很麻煩的事,將所有的垃圾一起丟進垃圾車,不是既省事又輕鬆嗎?現在回想過去的這種觀念,實在慚愧。

收看大愛電視與接觸環保工作之後,我彷彿拭亮心中明鏡,照見自己對物質欲望的追求與浪費;看得到現在的享受擁有,卻沒辦法預知未來會有怎樣的起伏人生。

回顧過去幾年來的天災,我們對大環境的破壞與不珍惜,間接造成了天候異常,居家安危逐漸受迫害,日積月累形成了上人所謂的「共業」。我們應該及時煞車,停止對環境的迫害。

每天上下班,看見買早晚餐、買水果的人,總是提著商家給的新塑膠袋。如果每人一天用兩個,一年不就會用掉七百多個;換言之,台灣一年要堆上幾千億個百年也無法腐爛的塑膠袋。

因此,現在外出時,我一定多準備幾個環保袋、不使用免洗碗筷,甚至自備微波盒盛裝食物回家食用。雖然剛開始不習慣別人用「訝異」的眼光看我,但做好事需要一股毅力的堅持,才會帶動更多人響應,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股好風氣。環保就是這樣簡單做!

三重 昕晏

【編輯部小啟】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明年元旦啟用

台北市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明年元月一日竣工啟用,包括大愛電視台、《經典》雜誌、廣播組、慈濟中外文期刊部、出版部等媒體單位將遷入。

.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編輯部」已遷往關渡,讀者「投稿」請利用:

E-mail:reader@tzuchi.org.tw
電話:(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77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二號十二樓 慈濟月刊編輯部(信封請註明「投稿」)
.讀者如欲「索閱」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仍維持在慈濟台北分會「發行組」原址。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二一七巷七弄十九號
電話:(02)27760111分機2836
傳真:(02)27762621

【更正啟事】

.本刊第四五六期四十六頁「行動星期五」一文,作者應為「葉子豪」,特此更正,並向作者致歉。

▲無盡藏

愛--不計力量,就有無限力量

◎證嚴上人

一秒鐘有多長?很短暫;
假如有六十個人,在同一秒鐘裡付出,
就能累積一分鐘的成果。
一個人影響的範圍有多大?微不足道;
假如在不同地點,許多人同時行善,
影響的範圍就能擴大。
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力量有限;
假如許多人同時拉拔一個人,
就能讓它重新站起。

人人心中有愛,人人也都有無限潛能;
愛的良能一旦發揮,
就能產生無限力量,
讓苦難的人們,
一步步踏上幸福的人生。

人間有情,動物有愛。今年十月底,新聞報導四名與泳客在紐西蘭北部海岸,遭一群海豚團團圍住;有人試圖游出重圍,卻又被海豚趕回去……就在此時,他們發現不遠處有條大白鯊不斷逼近,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海豚是來保護他們的!而鯊魚因為無法靠近,最後只好游開。

海豚有愛,且能愛護與牠們不同種類的人。而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更應該懂得互助互愛,並將愛擴及所有生物。

地球上的萬象、萬物,都有其自然與平衡的法則--氣候乾旱時,需要雨露滋潤;天氣炎熱時,需要微風送爽……萬物共生共榮,世界才能平安。

人類要有感恩心,感謝天地生養化育;還要用心向萬物學習,相互欣賞、成長智慧。

愛需要啟發--
一心救人,
不計較自己有多少力量,
盡心盡力付出;
膚慰苦難人的路途雖然漫長,
只要愛心共聚,力就無量。

地球就像是個大家庭,天蓋地載如屋宅,萬物生活其中,正像父母、師長、兄弟、子女,應該彼此互愛;而地球資源有限,萬物應該共享,人類切莫耗竭、破壞,危害下一代。

幸福家庭的哲學,就是知福、惜福、再造福。天下苦難偏多,我們不能消極地徒嘆無奈,要積極發揮就拔苦難的力量;一善可破千災,多善則可造福人間。

十一月十八日起一直到十二月初,半個月內,菲律賓呂宋島前後遭遇四次颱風、洪水侵襲,造成房屋毀損、田園流失,傷亡人數難以估計;其中東部三個沿海小鎮,幾乎都有八成以上的民眾受災。

災區路斷、橋毀,對外交通中斷,位在馬尼拉的慈濟志工心繫災民安危,仍想辦法從陸路、空中前往,踏上那塊苦難大地,發揮一分愛的膚慰。

那幾天氣候非常不好,直昇機在陰雨霧濛中載著志工和物資冒險飛行,甚至因無法降落而折返。

到了災區,真是慘不忍睹!滾滾洪水夾帶山上崩落的土石、樹木,橫越村莊衝向大海……頃刻間山河變色、家園被毀,土地下埋藏多少人命?多少親人被沖入大海而天人永隔?實在令人悲嘆!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嬤,一家三代十五口人全被洪水沖走,

只有她及時抱著一塊木頭倖免於難;還有一位中年人,一家八口埋沒在土石流中,唯獨他和六歲的小女兒獲救……

災民悲戚無言的心,如何膚慰?就是給予擁抱和及時的心靈關懷;志工也為他們義診,提供生活所需。

大地受毀傷、道路崎嶇難行,這群人間菩薩即使雙腳深陷泥濘中,仍是耗盡體力,步步為營向前行。只因為要救人,所以不計較自己有多少力量--「愛」不計力量,就有無限力量。

這條陪伴災民度過難關的道路,漫長而艱辛;但菲律賓志工會結合力量解救苦難人。

確實,我也聽聞到感人的事蹟。馬尼拉的華人義消隊,聽說慈濟準備進入災區里爾鎮發放,主動表示想同行,為災民出一分心力;於是配合慈濟發放時間,出動兩輛滿載清水的消防車,分送給斷水半個月的受災民眾。民眾看到清水好開心!因為這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

不僅如此,慈濟預計提供淨水器給里爾鎮;在勘察合適放置地點時,鎮長說有一處溪畔可以考慮,但是屬於私人用地,需要地主同意。

這時,一位中年人從旁站出,說他就是地主,只要對災民有幫助,那塊地可供使用。

慈濟志工在重災區兩度遇見菲國總統,她得知慈濟已為災民擬訂五項急難救助與復建安身計畫,表示將促請政府相關單位全力協助。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災難就像一記警鐘,如果人人因此啟發悲心,願意去膚慰受傷的大地與人心,那黑暗的盡頭,光明就在望了!

人人都有愛心,當愛心啟發時,就像心門打開,引進光明,潛能源源而出,不斷擴散,一個人可以影響另一個人,人人心連心、手拉手,就能化解世間的災難。

愛需要行動--
一雙雙妙手發揮妙法,
不僅可以拿筆教書、
拿手術刀救人,
還能為貧困人家建造新居,
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美麗詩篇。

在花蓮,也有一支浩蕩長的菩薩隊伍,一個牽著一個,攜手同心愛人、愛大地。

慈濟醫院的醫師;護士以及慈濟教育志業體師長,組成「慈悲喜捨班」,接受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培訓,也利用假日跟隨資深慈濟志工訪貧。

有戶人家,先生靠打零工維生,平時難得回家;太太獨自照顧六個孩子,還要打工賺錢,終日為生活而忙。孩子們平常除了上學,下課後還要趕快回家打理家務、照顧身心障礙的姊妹。

他們的房屋年久失修,天花板會漏水、窗戶擋不住寒風。這群醫護、師長心疼孩子的處境,決定為這家人翻修房屋,他們出錢出力購買材料,動手更新屋頂;在做之中,又覺得牆壁和窗戶也需要改善,於是愈做愈多,一一粉刷、拆卸換新……

儘管這群醫師、教師拿鐵鎚,比平日拿手術刀、拿筆重很多,但是他們願意放下身段、發揮良能;那一雙雙妙手,為這一家人打造一個溫暖的家。那畫面多美、多可愛啊!

入厝當天,看到原本黑黑破破的屋頂,變成喜氣洋洋的紅色,牆壁、窗戶、傢具煥然一新,亮麗美好的環境,好像提前過年一般,令人歡喜。他們不但為這家人的生活留下最美的一頁,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最美的詩篇。



一秒鐘有多長?很短暫。假如有六十個人,在同一秒鐘付出,就能累積一分鐘的成果。

一個人影響的範圍有多大?微不足道。假如在不同地點,許多人同時行善,影響的範圍就能擴大。

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假如很多人同時拉拔一個人,就不會有困難。

珍惜時間、珍惜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會加深力量,擴大影響。

生命沒有貴賤;有毅力、勇氣,就能凝聚成一股股愛心接力,讓苦難的人們,一步步踏上幸福的人生。

四十年前,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提起菜籃出門前,在竹筒裡投下助人的五毛錢;這念善心銘刻在心,從分秒開始累積,滴水成河、粒米成籮,才能開啟慈濟「教富濟貧」之門。

慈濟「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在鄰里間帶動、啟發愛心與潛能,這分力量集合起來,即能照護芸芸眾生。

期待大家用愛護生、相互疼惜、時時感恩,讓光明照亮人心;照亮世間。人心有愛,天地就寬。

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到十二月十九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天涯共此情

從露天霜雪,回到溫暖教室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新疆〉

十二月的新疆喀什伽師縣,清晨的溫度總在攝氏零度徘徊,大地一片霜重霧濃,乾禿的樹梢、枯黃的田埂,抹上了層層雪白。

不同於那一望無垠的雪白,伽師縣提木、江巴孜兩個村落裏,繽紛五彩的旗幟隨風飄揚,熱情洋溢的鑼鼓喧囂鳴奏,讓寒冬剎那增添顏色。

屋頂上傳來「那格吶」咚咚地響徹雲霄,與嗩吶唱和直達天際;身著紅豔豔彩衣的人兒,漾著欣喜的笑容,優雅、輕巧、快旋地跳著維吾爾族傳統舞蹈;節奏一換,臉蛋凍得紅通通的孩童上場,熱情地跳起「差嘛」舞。

歡欣一片的景象,洋溢在這兩所嶄新亮麗的校園。

一年多前,這裏因為一場強震而校舍受損,所幸,有來自台灣的愛,讓他們重新站起。

隨著雪白寒霜與鮮紅彩衣的錯落,坍塌廢土與結實建築的交織,東南海角台灣與西北天涯新疆喀什的時空,跟著快旋飛舞的衣袖,一併旋回到二00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冬天的太陽總是起得晚些,二00三年二月二十四日、約莫北京時間九點,天才開始朦朧地亮起來。住在夏普吐勒鄉提木村的十多歲男孩阿尼江,六點多就離開溫暖的被窩了,因為上學前他要做的事還很多著呢。

拉高衣領,搓搓發凍的小手,他俐落地翻爬上屋旁的牆頂,拿了些玉米稈後又矯捷地翻回。柵欄裏畜養的羊兒,知道小主人來餵牠們吃早餐了,全擠到欄邊,咩咩地大聲撒嬌,大口嚼著有些枯黃了的玉米稈。

餵完了羊,阿尼江快步回到屋中,窩在仍溫著的暖爐旁,拿出昨兒個老師交代的功課,趕緊認真完成。因為放學回家後,得幫媽媽處理農務和家中雜事,往往趕不及在天黑前寫完功課,只好在隔天特別早起,就著晨光,把功課寫好。

習完了書,伸了伸腰,該是上學的時候了;阿尼江用過早

餐,背起書包跑向學校。

驚天動地一百二十秒

時針指向十點,距離提木鄉不遠的江巴孜村,十二歲的佩莉丹哈斯姆跟同學在教室外玩遊戲。玩得正開心,感覺大地傳來一聲悶響,接著一陣劇烈的地動天搖,隨著尖叫聲,教室瞬間屋塌牆裂!

有的孩子嚇得大哭,有的呆站在原地。佩莉丹哈斯姆回過神後想起,以前地震時,坐在前排的同學總能在第一時間跑出來,坐在後排的根本來不及;好在這次地震發生在下課時間,同學們都不在教室裏。

這個發生在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邊緣、南疆第一大城市喀什的強震,芮氏規模達六點八,持續了兩分鐘,震央就在伽師縣。

整個喀什地區以巴楚縣受災最為嚴重,其中瓊庫爾恰克鄉、色力布亞鎮、阿拉格爾鄉幾乎全毀。地震總計造成兩百六十八人罹難、兩千多人重傷;房屋倒塌兩萬多戶,受損則不計其數……受災民眾超過十五萬人。

對喀什地區的人們來說,從一九九六年以來即不斷發生大地震,迄這次強震為止,芮氏規模六以上的強震即有十一起。

低溫下學童露天上課

大地震過後,喀什地區共有七十五所學校受損,不是倒塌了,就是變成危樓無法使用。

在克其克江巴孜小學任教十七年的老師開比努爾說,歷年來的大地震早把學校震得不成樣,這次更嚴重,連教室都沒了。

重建得花時間,但教育絕不能停止;於是老師和村民們,從倒塌了的校舍中把土塊挪開,搬出勉強還能使用的課桌椅和黑板,就在大地黃土上,讓孩子們繼續念書。

天氣冷得不得了,露天上課時寒風就這麼直灌著,孩子們能捱多久?佩莉丹哈斯姆說:「有時年紀小一些的弟弟妹妹都凍得哭了……但是也沒辦法。」除非遇到天候特別不好的時候,他們才會停課。

災後物資不豐,孩子們在戶外上課,也就在地上練習寫字。黃土地就是紙張,石頭、樹枝便

是筆,邊寫邊大聲地念出,童稚的聲音迴盪;寫不下了,手一抹,又是一張習字的新紙。有人東張西望,小班長大聲一呼,大家的視線又紛紛專注。

震災發生後,外界的關懷湧入,包括中華慈善總會、新疆慈善總會,以及台灣的慈濟基金會等。

那時,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一行人正在北京,一得知新疆災情,即於震後第三天轉兩班飛機、約五個半小時航程到喀什市,再搭五個小時的車到巴楚縣勘災,之後再轉往伽師縣。

災區房子全倒或半倒,居民怕地震再來,把被子攤在田埂邊就

眠;還有些人撿拾木材,就地搭建簡陋的棚子,一家老老小小就安置在裏頭……

伽師縣副縣長高崢嶸表示,遇過那麼多次地震,民眾多能儘快動員重整家園,或被安排在臨時搭建的帳棚裏生活、學習。然而此次地震受災面積太廣,且包括民房、學校、醫院、基礎建設都需要重建,政府的資源一時之間無法及時送達運用。

看著孩子們只能露天或在帳棚裏上課,她無奈地說:「不知重建的資金在那兒?天那麼冷,學生身體吃不消呀……」

慈濟志工造訪提木小學與克其克江巴孜小學,眼見孩子們在寒風中上課的窘境,實在心疼;和伽師縣相關單位商量後,決定援建這兩所學校,北京慈濟志工也積極籌募援建經費。

眾力匯聚打造堅固校舍

當地為地震多發區,因此慈濟援建的兩所小學建築,特別強調防震。慈濟志工孔祥模表示,慈濟堅持「學校得千百年屹立不搖」,在與當地專業人士討論過後,符合當地耐震標準來設計。而且,慈濟學校使用的鋼筋質量、水泥密度,就當地建築標準來說是「超水準」。

負責工程監督的阿倪蔣是維吾爾族人,略懂一點普通話,從

設計到施工品質要求,一次又一次幫慈濟與施工單位翻譯溝通。他同時負責其他震毀學校的監工,但他說自己花了最多心力在這兩所慈濟援建學校。

「我們擁有這麼好的支援,一定要蓋得好。全喀什地區,也沒有像我們這麼好的學校!再有大地震,學生也不用擔心了!」阿倪蔣說。

另外,當地的鹽鹼地質也是建築一大考驗。沙漠地形蒸發旺盛,地下水位上升,礦物質因毛細管作用上升留存地表,而使土壤中含大量強鹼性的鈉離子形成「鹽鹼化」,一眼望去白茫茫,質地堅硬而不利耕種;此外,用鹽鹼土興建的建築,也因為土壤的密度與結構已被破壞,而使建築產生危險。

志工高明善表示,像是江巴孜小學原本預定地就因為鹽鹼問題,而不得不做變更,他說:「鹽鹼的穿透力強,且會不斷地湧

出,一定得避開。」

由於風土民情不同,包括廁所的興建方式,也經過一番討論。慈濟本擬在現代化的校舍裏設置抽水馬桶,以避免產生異味。但南疆年平均雨量僅二十五至一百毫米,居民們相當珍惜每一分寶貴的水資源,再者他們也習慣了原來的方式--挖一個坑,再用泥土掩埋。

「當地乾燥又缺水,這種方式其實更適合他們。我們最後也尊重他們,興建乾式的廁所。」高明善說。

校舍建設期間,北京慈濟志工努力張羅建設經費--台灣小吃義賣、素粽義賣等;期間遇到SARS疫情,但想到承擔著新疆小學師生與家長的期望,志工小心謹慎並更認真地進行募款;慈青也做卡片義賣。就這樣一碗麵、一粒粽換得一塊磚、一包水泥,點滴累積成兩所學校。

兩所學校的主體及包括圍

牆、欄杆、校門等工程今年十月底完工;等明年開春回溫後,將進行校園綠化。

「那時黃土地都會植上綠草,門口進來有幾株塔松,其他地方種滿白楊樹……」聽著阿倪蔣以濃濃腔調的普通話慢慢地陳述美景,似乎感覺到春風正在吹拂……

讀新學校有新願望

十二月九日,克其克江巴孜小學新校舍啟用典禮中,四年級的佩莉丹哈斯姆代表致詞--

「強烈地震使學校的教學樓、老師的辦公室嚴重的損失;我們的正常學習與活動,也都受到了嚴重的困難。台灣慈濟基金會伸出援手,建了一所嶄新的學校給我們。雖然台灣離新疆路途很遠,但卻是那樣地心手相連。我代表我校的全體學生和老師,對遠道而來的台灣慈濟基金會貴賓們,表示衷心地感謝。而我們也承諾,將更用功認真地學習,來報答您們對我們的疼愛。」

頭戴花帽、脖子上繫了條紅色小領巾的她,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絲毫不怯場。據說那方紅領巾代表著「三好」學生--成績好、品德好、思想好。

在維吾爾語中,「克其克」意為「小」、「江巴孜」則為「武術」之意。新學校有六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間開水房、一棟廁所;目前擁有學生近兩百人、教職員八名,學生多是附近的學齡子弟,最多走三公里就能到校。

至於提木小學規模更大,有學生近三百名、教職員十三名;校舍座落整齊,校門口那一道「人」字形的中庭,更是慈濟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村落一片維吾爾民族風味中顯得出色。

伽師縣教育局副局長朱翠玉表示,看到來自遙遠台灣的慈濟人,給予新疆的孩子這麼多照顧,他們當然也得更加用心培育孩子。「希望慈濟小學能夠成為伽師的示範學校。」她說。

開比努爾老師希望學生們都能好好念書,將來成為國家棟梁、回饋社會,那就是她為人師表最大的安慰。

買麥提艾力老師認為「老師的面前沒有壞學生」,所有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可以被教導的。

他說,新校舍建好後,學校更要求老師的教學品質,不僅是文化知識,更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觀念與學習。他相當同意這種理念,在班上大力推動。

村民多覺得新校舍「結實漂亮」,十一歲的庫爾班就說,最喜歡新學校的明亮乾淨。

庫爾班在班上的成績可是第一名的,身上也別著一條「三好」紅領巾。他希望將來能夠當老師,回到母校任教。「因為現在的學校環境條件變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同學念書也比較認真呢!」

佩莉丹哈斯姆跟庫爾班一樣,直言未來有機會也想回到自己的村莊當老師,她說:「我絕不辜負台灣的叔叔阿姨們對我們的期望。」

朱翠玉副局長表示,伽師縣屬於貧困縣,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不需付費,因此入學率幾乎百分之百;其中書本費由國家給付、雜費則由自治區的政府支出。

「一般來說,孩子念完初中後不一定繼續就讀高中,而會選擇職業學校,習得一技之長。」朱副局長說,目前伽師全縣約有一百四十所小學、學生七萬多名,不過高中僅有三所,大學更是在喀什才有一所。



每到農忙,很多孩子上三堂課後就得請假回家做農活;像是

提木小學的阿尼江一般,早上得起來幫家裏幹活的比比皆是。

阿尼江的家計由母親一肩挑起,耕種四畝土地,其中兩畝種棉花、兩畝種麥子,年收入約一千多元人民幣(約台幣四千元);還有部分收入來自阿尼江負責照顧的羊隻。

因為父親從小失明、奶奶又生病,因此阿尼江未來想當醫師。阿尼江的父母雖然都是不識字的農民,但聽著兒子這麼說,布滿操勞的臉上盡是欣慰。

入門正廳的一旁,堆著幾大落今年收成的棉花,那也是阿尼江幫忙採收下來的。望著他們一家老老小小,志工們衷心期待來年阿尼江家的農收,能夠如一首新疆歌謠一樣--

金色的太陽照新疆,
豐收的棉田翻浪花,
機器採棉轟隆隆地響,
採下的棉花像山一樣……

▓採訪後記

看見維吾爾族,生命的堅韌

◎撰文/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兩千多年前的古絲路,成就了新疆喀什,她不僅是中西文化的交會地,孕育過輝煌的文明,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蹟。在這裏,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一代傳過一代,淬煉出獨特的堅韌與氣質,如同「維吾爾(Uyghur)」名稱所意涵的「團結、聯合」一樣。

賽麥提毛拉一家,住在克其克江巴孜慈濟小學旁。地震後他們的房子嚴重受損,一家四口就擠在唯一沒倒的房間中,他們打算明年春天以後在原址重建。不過,這將花費一萬元人民幣(約合台幣三萬九千元),對於以種田維生的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毛拉先生樂觀地說:「沒關係!我們自己籌到一半,其他的親戚朋友借一點,湊合著用應該可以了。」他還連連感謝慈濟人讓他的娃娃能夠在安全的學校裏讀書。毛拉太太更好客,熱情地拿出家中的杏乾請志工們享用。

瞥向那坍了的房、望著手中毛拉太太遞上的杏乾,深覺這裏人們的知足、善良、可愛,一如他們輝煌的歷史一樣讓人著迷。雖然和他們語言不通,但友善的肢體語言就是最好的橋樑;一顆糖果、一個微笑,他們就會用相同的熱情回應。

而他們的韌性,更教慈濟志工們印象深刻。回憶當初在一片傾倒的家園中,維吾爾族的人們並沒有號啕大哭,也沒有活不下去的悲觀;他們的生活盡量如常進行著,就連他們精神的依歸--清真寺倒塌了,但一到做禮拜的時間,大家紛紛拿出一條毯子鋪在黃土上,就這麼虔誠地跪地祈禱。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他們的生活很苦、很難,「可是,只要『心境』不同,只要不覺得苦,那麼便會嘗到甘甜。」志工孔祥模說。就是這分心念讓他們得以面對家園殘破、家人離去,還能夠堅強面對、樂觀向前。

「新疆的處處是好風光,新疆的瓜子裏香香」,品嘗著賽麥提毛拉家的杏乾,那種維吾爾族特有的堅韌生命力,隨著瓜果的甘甜,深深地榮耀了屬於他們的歷史,也成就了他們不可磨滅的故事。

▲天涯共此情

我們的幸福與責任--愛在三寶顏

◎撰文/曹麗雲 相片/慈濟三寶顏聯絡處提供

〈菲律賓〉

位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三寶顏,
長期煙硝彌漫,社會動盪,
使得人民貧窮、治安敗壞。
在這塊充滿衝突的土地上,
卻有一股愛的力量在融合、在擴散。
這個行善隊伍從十三個人開始,
有華人、有菲律賓人,
他們信仰不同宗教,
卻志同道合關懷貧病者,
四年來為數以萬計的人紓解病苦。
在這布滿傷痕的大地上,
畫下一道絢爛的彩虹。

三寶顏市(Zamboanga)位於菲律賓最南端的民答那峨島(Mindanao),距離首都馬尼拉約一小時飛行航程,居民七十萬人左右。一六三五年由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西班牙式建築襯托著青山碧海,堪稱為美麗的港灣城市,卻有著複雜的政治問題。

菲律賓百分之八十的人民信仰天主教;但在民答那峨島上,有五分之一人口信仰伊斯蘭教,這群穆斯林長期尋求獨立、建立伊斯蘭國家,其中的激進分子頻頻發動反政府運動,此地長久以來就是政府軍和游擊隊交戰之地。

民答那峨島上繁榮的三寶顏市,常成為激進分子的攻擊目標,爆炸、綁架事件層出不窮。不但多數居民陷入貧窮中,也是菲律賓治安最差的地方。

六年前慈濟人醫會來此舉辦義診,十三位當地居民參加,邊看邊學之下,開始開著車、拎著藥箱到貧區發放藥品;接著成立慈濟聯絡處、推動腦水腫及白內障醫療補助方案,迄今舉辦過二十次義診、今年七月並建立了大愛復健中心。

這支號稱「先鋒部隊」的十三人,包括聯絡處負責人楊偉順,還有他太太、妹妹、兩位妻舅,以及八位朋友。他們之中有華人也有菲律賓人,分別從事獸醫、護士、會計師、祕書、老師,或是經營房地產、五金行、餐廳,也有單純的家庭主婦;年齡在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因為白天要上班,志工活動多安排在晚間或假日,也會利用午休時間去醫院關懷。

回首過往,他們為自己當初的勇氣感到不可思議;但最令他們感動的是,有愈來愈多慈善和醫療組織、醫護人員、民眾,陸陸續續加入這愛的行動……

從零開始,十三人並肩齊步走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菲律賓

慈濟人醫會從馬尼拉來到三寶顏市舉辦義診。與慈濟合作的三寶顏華人商會會長,找來女婿楊偉順幫忙。三天的義診為六千名病人看診、兩百七十人施行手術。

對曾參與扶輪社義診活動的楊偉順來說,這次義診最令他感動的,不只是受惠人數,更是醫療團隊發揮出來的「慈濟精神」--「恢復室的志工,無微不至照顧著麻醉剛退的病人,幫忙蓋被子、為吐得滿身的人擦拭乾淨。候診區志工,貼心準備了茶水和食物、帶動團康。連醫師也幫忙掃地拖地……從早上七點忙到晚上十一點,每位醫師、志工的臉上始終洋溢著歡喜。」楊偉順說。

二000年三月底,慈濟再度來此舉辦義診,工作流程比上次更順暢,讓再度參與的楊偉順很震撼。

兩次義診在三寶顏地區聚合了十三名志同道合的人投入,開始跟著慈濟人醫會隊伍前往各偏遠地區義診。累積相當的經驗後,二00一年,他們決定把腳步落實在三寶顏,成立慈濟聯絡處,公推楊偉順為負責人。

他們以商會捐贈的九萬四千多披索(約合台幣五萬六千多元)作基金,開始赴貧區致送蛔蟲藥與維他命。漸漸地,施藥的對象增多,項目也日漸增加。「經費的開銷愈來愈大,我們不免會擔心能

否負荷?但和那些貧窮的人比起來,我們其實太幸福。」楊偉順說。因此他們難行能行,依舊邁著堅定的步伐前行。

美麗海城,膚慰戰火傷痛

二00一年、施藥工作展開半年後,伊斯蘭教游擊隊與政府軍發生猛烈衝突,為政局紛擾的三寶顏帶來更大的傷口。

楊偉順的家就在戰區後方,十一月二十六日晚上不斷聽到砰砰槍響。次日凌晨三點,電話鈴聲響起,「怎麼辦?怎麼辦?槍戰地區的居民半夜被撤離,我們要不要幫助他們?」

隨著槍聲而來的,是響個不停的求助電話--因為商店關門,民眾買不到食物和生活用品;也有政府社工人員請求慈濟幫忙。「電話中清楚聽見孩子的哀號……」楊偉順回憶。

「十三人先鋒部隊」立即運作。向經營雜貨店的慈濟會員採購泡麵、食物;楊偉順的父親更將自家農場生產的雞蛋全搬出來,楊媽媽不停地煮蛋,煮到手都抬不起來。

驚慌失措的民眾分別被安置在四個收容所,總數有四千五百人。這十三人冒險以自用小轎車穿越戰區,不斷往返運送餐食。

最初,志工們只想著如何張羅食物、趕快煮好送出去,讓無辜的人們免於飢餓,並不知道情勢竟如此危險--到處都是警察和坦克車,不時傳來槍聲,空氣中彌漫肅殺之氣。

志工除了發放熱食給災民,也給軍人、警察,甚至包括游擊隊。有人問楊偉順:「他們是敵人,你們為什麼還要去幫助?」

楊偉順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去幫助他、用愛來感化他們。」

事後,志工們從電視上看到烽火場面,雖然有點怕,但並不後悔,「我們只想到災民肚子

餓,就不顧一切地衝出去。那種不斷湧現的力量和勇氣,如今想來仍覺不可思議!」

不懂中文,但聽進上人的叮嚀

「為什麼三寶顏戰亂與衝突那麼多?」楊偉順在一次台灣花蓮之行中,請示證嚴上人。

「是『愛灑人間』做得還不夠。」上人回答。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菲律賓,楊偉順除了英語、菲律賓話外,只會講簡單、帶著祖籍晉江口音的福建話,但他把上人的話深深聽進心坎裏。回到三寶顏後,積極到偏遠山區或無醫村義診;截至今年九月共舉辦二十次,嘉惠近一萬五千位患者。

一位六十三歲的先生,自幼罹患疝氣,數十年來不敢去動手術,因為擔心昂貴的手術費會讓家人沒飯吃;所以他忍著痛,當腸子往下掉的時候,就用手沿著腹部慢慢往上推回去。

這位老先生今年九月在慈濟的義診中接受了疝氣手術。楊偉順說:「慈濟幫沒有錢的人治病,解除其數十年的病痛,讓他們可以工作養家。救一個人等於是救了一個家庭。」

「我們主動去偏遠地區找個案,而不是被動等患者出現。」歷年來,三寶顏慈濟志工在貧區免費施藥五千多人,並推動多項貧民醫療補助方案。

志工並與三寶顏市立醫院(Zamboanga City Medical Center)維持良好互動。院方每週開放兩位貧病患者免費手術的名額,猶不足以解決廣大需求;付不出醫療費用的病人經由醫院轉介給慈濟,補助醫療費用並關照生活所需。

此外,慈濟也與市立醫院合作貧戶眼科治療補助方案,已完

成白內障及水晶體植入手術九百多位、其他眼科手術或藥物補助兩百五十例、配眼鏡兩百位以及角膜移植一例。

聯絡處成立時,人醫會成員只有三人,如今增至四十三人。在義診現場,總可見不同組織人員彼此合作--包括當地慈善團體、醫療院所、民政單位、三寶顏市立醫院醫護志工等;也勞煩四輪傳動車愛好者協助,進入高海拔的山區服務。

彩虹,往往出現在雨後的天空。然,一位在慈濟義診現場執行保護任務的士兵說:「看到不同種族、宗教的人集合在一起,齊心幫助需要治療的貧民、減緩他們的痛苦;這景象宛如彩虹,多美啊!」

不忍拒絕,發好願就會成功

二00一年,三寶顏慈濟志工推動「VP Shunt計畫」--協助腦水腫或腦膜膨出的貧童,免費接受檢查、補助治療。三年多來協助逾七十例。

「此地腦水腫兒童很多,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造成身心永久障礙、甚至死亡。」楊偉順說,腦水腫手術約需五萬到十萬披索(約台幣三萬到六萬元),「這幾乎是一般人家一生的積蓄了。」

慈濟所幫助的第五十八位腦水腫患者喬哈那(Johanna),才三個月大,爸爸以載客摩托車維生,養活一家七口已經很吃力,為了昂貴手術費用更四處求援。後來透過國際殘障協會、報社、三寶顏市立醫院接力聯繫上慈濟。

「每天我都向阿拉禱告,沒想到這麼快就得到回應!」得知慈濟願意協助,喬哈那的父親放心地說。

喬哈那在今年五月治療兩週後就康復,他的故事傳到另一位一歲病童小鵬(Von)的雙親耳中,也向慈濟求助。「從孩子出生後,我們每天存一點錢讓他治

療,但僅能支付檢查費用;不久前,醫師告訴我們要儘快開刀。慈濟是我們最後一個機會了……」

楊偉順說,很多偏遠貧困人家都是把家畜賣了,籌錢到三寶顏求助。「志工們了解到他們看診不易,所以發願:絕對不拒絕這類孩子!」

只是,這項計畫所需經費龐大,對三寶顏人數有限的志工而言,責任不輕。「上人教導我們:做善事不用擔心錢,發好願自然會成功。所以我們仍繼續找尋需要幫助的個案;也總在最需要的時候,有人捐款幫忙。」楊偉順說。

擔子加重,仍編織夢想

儘管楊偉順信仰的是天主教,進入慈濟後,上人並未希望他改變信仰,反而勉勵他要努力淨化人心,「當一位更好的天主教徒。」

去年,他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受證時,別在胸前『佛心師志』的彩帶很輕,可是責任非常重,我了解這個沉重的意義在那裏!」他說,深入體解上人理念,且有三寶顏伙伴們的陪伴支持,讓他愈做愈歡喜、愈做愈自在。

加入慈濟五年,楊偉順的獸醫診所客戶,沒有因為他常常奔波慈濟會務而流失;他結婚十年未有子息,卻在今年如願以償。「太太預產期是六月,五月時有早產現象,醫師雖然打了安胎針,但是寶寶還是急著在慈濟三十八周年慶那天出來當慈濟小菩薩!」楊偉順難掩升格當爸爸的興奮。

楊偉順分享太太生產過程中一段溫馨動人的經歷--

因嬰兒有早產跡象,醫師決定剖腹生產。手術前需備妥十包血。他為太太籌血時,看到有一群人神情焦急,便趨前關懷。得知其中有人的父親要動手術,也需要備血,可是這群朋友的血型不符;楊偉順正巧符合,遂義不容辭挽袖捐血。

不久,當楊偉順聯絡親友前來捐血時,血庫工作人員來通知:「你太太的備血已經有了!」他正覺得奇怪,詢問後才知是剛才那一群人捐的!「我捐了一包血給人家,立刻得到十倍回報;是否能解釋成『捨一得萬』呢?」楊偉順笑說。

說到三寶顏未來的願景,楊偉順認為,義診、救災、發放是階段性的;淨化人心唯有從教育做起,從小孩影響到家庭、從家庭影響到社會。

「希望有因緣能在三寶顏蓋一所不分種族、宗教的學校,讓三寶顏人從小受到慈濟文化的薰陶,長大後都是愛的播種者。」楊偉順微笑說:「這就是我的夢想。」

▲天涯共此情

好腳走好人生路

◎撰文/曹麗雲

〈菲律賓〉

我們沒有腳--
上學讀書的路好遠、
靠人接濟的生活不好過;
多麼希望有個健全的身體,
可以自由行動、賺錢養家,
不用依賴他人……

看見他們沒有腳--
一個家可能殘缺,
一個孩子的一生可能虛度;
大愛復健中心因此啟建,
一隻義肢,
足以讓他們擁有前進的力量、
重塑生命尊嚴。

三十多歲的朱利(Julie)是三輪車伕,兩年前因為車禍失去一條腿,無法再騎車賺錢。接受親友接濟的日子不好受,他沮喪、自卑,躲在家裏不敢出門。

一年前,他拄著自製的拐杖,來到慈濟的「義肢營」;當他一裝上義肢,練習不到一小時就適應了,馬上跨上三輪摩托車,愉快地去「營業」,重新挑起養家的責任。約一年後,太太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二00四年七月十七日,朱利出席慈濟大愛復健中心啟用典禮;志工問他怎麼變瘦了?他說:「一天工作二十個小時,收入卻只有一百三十披索(約台幣七十六元),還不夠給孩子買一罐嬰兒奶粉。」

「需要幫忙嗎?」

「不。慈濟讓我站起來,我已經很滿足了,我不會再要求什麼!」朱利雖然生活拮据,但每次參加慈濟活動,還會拿銅板投愛心撲滿。

慈濟三寶顏聯絡處負責人楊偉順想到,朱利有一雙巧手--在等待安裝義肢的三個月裏,他用薄鋁片和木頭做了一隻有活動關節的「腳」。因此,楊偉順邀請朱利擔任復健中心的義肢技師助理,比照醫院的基本工資標準,給他一日兩百五十披索(約台幣一百四十五元)工資。

「這樣的工作,比起當三輪車伕安全,而且收入增加一倍,足以改善生活。」楊偉順說:「對來看診的病患也是一種鼓勵--殘障的人不是沒有用,也可以做個殘而不廢的人。」

「大愛劇場」的啟示

三寶顏地區有多達六千多名殘障者需要裝義肢。他們或是受到戰亂及爆炸事件波及而殘障;

或因車禍意外、糖尿病、血液循環不良而截肢;也有先天的肢障者,因家貧無法負擔義肢費用。

志工們在深入的醫療關懷中,發現了這個情形;進一步了解,得知市立醫院經費有限,只能以「生命有立即危險」的病人為主要免費醫療對象,無法提供這些不良於行的人們補助。

當楊偉順看到大愛劇場「別來無恙」的男主角,因病截肢而意志消沉的劇情,聯想到--一個小孩如果因為殘障,怕被同學取笑而不去上學,會影響他一輩子;一個承擔家庭生計的人,若因殘障無法外出謀生,會影響整個家庭……

因此,二00三年二月四日,三寶顏聯絡處首度與麻哈維爾基金會(Philippine Mahaveer Foundation)、菲律賓骨科醫院、三寶顏市立醫院合辦「慈濟義肢營」(Tzu Chi Jaipur Foot Camp),免費為貧窮的殘障者製作、安裝義肢及復健。

慈濟負責找出需要裝義肢的人、籌募經費、聯繫相關單位、接送醫事人員;菲律賓骨科醫院及三寶顏市立醫院負責印模、安裝、復健等專業;麻哈維爾基金會則提供義肢材料及機器。

義肢營舉辦首日,即有一百多人請求幫助。由於人體會隨著時間變化,小孩會長高、成年人會變胖或變瘦,安裝義肢最恰當的時間為印模後三個月內,在這期限內安裝,若遇問題尚可調整,時間若過長則較難解決。因此,在為三十多人印製石膏模型後,巴瑞多醫師(Dr. Laly Berredo)表示,受人力及材料限制,這三十多組義肢就需要六個月製作,而且他們還必須到其他需要義肢的地方協助,建議不能再幫更多患者印模了。

儘管如此,無法得到幫助的殘障者失望的神情,卻教醫師們心軟,只好答允:「我們會再回來。」他們果然信守承諾,四度前來義肢營,為七十八名殘障者完成義肢安裝及調整。

「這在其他地方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楊偉順說,因為全菲律賓需要義肢的殘障者太多了,

麻哈維爾基金會和菲律賓骨科醫院人員的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原則上一個地方只能去一次。

求一個扭轉困境的機會

來到慈濟義肢營求助的人,往往所求不多,只希望能用雙腳走路、恢復工作和上學。楊偉順打開他的記憶,娓娓說著--

有一位在餐廳工作的服務生,某天上完大夜班回家的路上,被喝醉酒的人開車撞傷,由於腳部受傷嚴重,醫師建議截肢。然而,截肢手術需要一大筆錢,肇事者已經逃逸,得不到任何賠償;截肢後,不容易找到工作,他還有妻兒要養啊!

車禍發生後一年,他來到慈濟義肢營,醫師為他截肢、裝上義肢後,回到原來的餐廳工作,讓這個幾乎斷炊的家庭恢復生機。

穆罕默德(Mohammad)是在第二次義肢營時聽到電台廣播來的。量好義肢模型後,要等三個月才能安裝,慈濟先借他一支拐杖使用。他回家後,找來木棍做出一隻「腳」,刻上腳趾頭、還畫上腳毛。

「可以想見,他是多麼渴望能擁有『真實』的腳!當他裝上我們為他做的、幾可亂真的義肢時,他開心滿足地笑了!」楊偉順說。

穆罕默德約三十六歲,住在離三寶顏約一個小時船程的小島,那裏的治安不好,可說是綁匪的「大本營」。在這樣環境長大的他,從小就被灌輸「仇恨」、「暴力」思想,在一次和政府軍武裝衝突時中槍殘廢了。他在義肢營還遇見當年戰場上相互廝殺的敵人,今日都因受傷變殘廢,接受慈濟的幫助。

「穆罕默德裝上義肢後,沒有再回來調整過。不知道他現況如何?只希望他能做個守本分的人。」楊偉順說。

一些先天殘缺者,需要動手術截去部分殘肢才能安裝義肢,志工很佩服他們的勇氣;更發現到孩子們的忍耐度比大人還強,他們堅持把握跨步向前的良機。

爆炸受害者、殘障士兵,也在此重新邁步,還獲得志工傾聽心聲;一些擔心會被排斥的游擊隊隊員,更在感動之餘吐露自己不為人知的身分,也謝謝志工的平等對待。

一位貧窮的殘障者,從不曾買鞋穿;他想,就算有錢買鞋,也只能穿一隻,太不划算了!因此十三年來都打赤腳。志工看著他腳底一層厚繭,很是心疼。當拿到志工送他的鞋時,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生命中第一次站起來走路

期間,志工遇到許多媽媽因為買不起拐杖或輪椅,長年背著殘障孩子過生活。在為孩子裝設

義肢之前,志工會提供拐杖,教導他們如何使用。孩子們為自己能夠獨立感到興奮,很快地就學會使用拐杖走路。

「過去因為先天的缺陷,他們曾被同輩無情的嘲笑,無法與人競爭,不是輟學就是極度自卑。慈濟給了他們義肢,幫助他們在生命中第一次站起來走路;這一點小努力不僅讓他們知道有人在乎他們,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繼續前進的力量。」楊偉順說。

第一次義肢營時,一位又瘦又黑的太太,背著五歲的女兒查麗蒂(Charity)來求診。

查麗蒂右腳膝蓋以下畸形,因為她很喜歡上學,雖然父親靠種菜維生,僅夠一家勉強糊口,還是讓她上幼兒學校;媽媽每天背她走一公里的路去學校。

「老師說畢業典禮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