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你長大
世傑,漂亮!
◎撰文/葉文鶯
世傑--克里斯和露西拉的第一個孩子。
一出生就口、鼻不分的畸形頭臉,
被宣判無法存活。
然而他堅韌的生命力,
牽引著一家人從偏僻的菲律賓鄉下來到台灣。
歷經大林慈濟醫院三個月的治療,
出院前,克里斯喜極而泣表達心聲--
「每當我看著世傑變帥的小臉,
感覺這一切似乎是一場夢,
然而卻真真實實呈現在我面前。
我知道,
有無數的病人也在等待醫師這一雙神奇的手……」
世傑的臉,是上帝來不及完成的作品,
正被人間的愛,
一點一點修補。
克里斯(Cristituto)跳上兒子世傑(C.J. Tiquiz)的床,趴坐如一隻乖巧的哈巴狗,他以頭頂搔動兒子的胳肢窩,惹得世傑咯咯笑。
「世傑最喜歡我這個姿勢了!」克里斯寶貝似地逗弄兒子,只要世傑稍有不適或哭鬧,便將自己的胳臂變作一只搖籃,溫柔地對孩子說:「我的世傑愛跳舞!」
午后的陽光穿透粉紅色窗簾,一抹紅暈飛上世傑媽媽露西拉(Lucila)圓潤的臉上。二十四歲的她,在大林慈濟醫院病房裏專注做著手工藝絲襪花,偶爾抬頭看看兒子,輕喚他的名字。
世傑--克里斯和露西拉的第一個孩子,凡見過這個男童長相的人,莫不震驚於一個嬰孩身上竟有那麼多的缺損!然而,那些缺口如今已被豐沛的愛所填滿,改寫的不只是他的命運。
●
世傑,是上帝來不及完成的一件作品。
二00三年十一月,在距離菲律賓馬尼拉三小時車程外的Batangas地區,世傑出生;腦部畸形合併顏面嚴重脣顎裂。
世傑的硬腦膜發育不全,頭頂長出幾個囊腫,經常流出不明液體,隨時有感染之虞;臉上的開口,從嘴巴直上鼻子、眼睛,裂縫深及皮膚、皮下組織到骨骼,並且旁分至雙頰形成一道巨大鴻溝……口、鼻不分的小臉,簡直「開了花」!這也使得他無法正常吸奶,營養不良、體重過輕。
菲律賓藥費高昂,小感冒看病就需花費兩、三百元披索(約台幣一百多元)。二十七歲的克里斯在街頭踩三輪車維生,一天收入約一百八十披索(約台幣一百元),僅是世傑的奶粉錢就花去近半,還要負擔一家人生活的開銷,實在無餘力為孩子治病。
「Money before medicine.(看病前一定要先付醫藥費。)」露西拉惋惜地說,母親早年生病,就是因為沒錢就醫所以斷送性命;世傑也是在四個月大時,才在一位修女的協助下到首都馬尼拉就醫。修女介紹他們到一處名為「Queen of Peace」的貧困病患臨時住所暫住;在那裏,他們遇見了前往關懷的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志工。
二00四年七月,台灣大林慈院副院長、整形外科專家簡守信參加菲律賓人醫會義診,在志工陪同下訪視這個才八個月大、先天缺陷的孩子,評估是否適合來台治療。
九月二十五日,世傑與雙親由菲國慈濟志工陪同,抵達大林慈院接受三次手術,十二月返家。
初入院時,十個月大的世傑體重只有六點五公斤,與同齡嬰孩相較過輕。經過三週的營養補給,世傑已像吹氣球一樣快速長大,下巴、大腿長出肥肉,煞是可愛。這也代表,可以接受第一次的手術了。
世傑的病況複雜,檢查之後發現腦部組織液自右側頭骨裂縫流至皮下,產生囊腫,影響腦部發育與內分泌。整形外科、小兒科、牙科、神經外科、影像醫學科、麻醉科、護理部組成醫療團隊研商之後,認為當務之急先解決頭骨裂縫,讓他能安全穩定地成長;接著進行顏面修補手術,但由於齒顎缺損及脣裂範圍過大,需要多階段拉合與重建。
讓人遺憾的是,檢查結果世傑的雙眼已經受損,且眼球萎縮,恢復視力的可能性極低。
十月十六日,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主刀,優先解決世傑硬腦膜
缺損、腦組織膨出的問題,避免引發腦膜炎;手術也促使頭骨正常生長,有助於智力發展。
當麻醉科主任賴裕永伸出雙手,從露西拉懷中接下世傑的那一刻,夫妻倆立即紅了眼;志工圍繞在他們身旁,拍拍肩膀,握握手,堅定地告訴他們別擔心,安心地把世傑交給醫師。
世傑接受手術時,克里斯按捺焦慮在病房等候,還對著空病床念著:「世傑……世傑……」當他們接到手術結束的通知,幾乎手舞足蹈、雀躍不已;世傑被推出開刀房時,夫妻倆奔往病床,看著熟睡中的寶貝,整顆心都放鬆了。世傑頭上的囊腫不見了,克里斯難掩興奮,忍不住伸手撫摸。
來台二十多天,克里斯夫婦第一次燦爛地笑著。克里斯說:「我真的很快樂,因為我的兒子現在很平安健康!」
愛的「強力膠」
十一月四日起,世傑接受第二階段連續性的顏面修補手術。簡守信副院長自信的笑容與安慰,是克里斯夫婦的定心丸,但要代替上帝修補世傑的臉,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pogi ka na!(變得好漂亮、好帥!)」當克里斯夫婦在恢復室看到世傑,訝異著簡副院長不知從那裏給世傑要回了漂亮的右半臉,欣喜叫道:「像變魔術!」
十一月二十五日再次手術,簡副院長在世傑細薄而脆弱的組織上小心翼翼修補、拉攏,還給他左半臉和一張漂亮的嘴巴。
露西拉說,菲律賓醫師表示,世傑臉上的缺陷必須以大腿部位的皮肉填補,沒想到簡副院長竟能無中生有。「the best(最好的)」醫師,是他們對簡副院長的盛讚。
「要把世傑有如『開花』的臉拉在一起縫合,實在很難!」簡副院長坦言,重建世傑的臉缺乏「地基」,臉中央是個大洞,再加上年紀還小,不可能自其他部位「割肉」填補。
「只好把他的臉皮拆到耳朵下方,施力將臉皮往臉部中線集中,可是這還無法補好,所以又從前額拉些鼻子的組織過來,再用上一點裏面的黏膜。就像『愛』的強力膠,設法把世傑的五官兜在一起。」簡副院長三言兩語形容了艱鉅的手術經過。
世傑的臉部經過整形,過去因為嘴巴無法閉合,嘴脣、舌頭以至口腔黏膜總是乾燥脫皮的現象已經改善;簡副院長表示,世傑顏面骨骼的裂痕在軟組織修補好後,將不再隨著成長而向外擴大,未來將視世傑成長狀況評估後續治療方向。
克里斯夫婦在手術前時常看著世傑的小臉,揣摩他術後的模
樣,發自內心甜甜地笑。如今,望著漂亮的小寶貝,克里斯與露西拉的眼神裏流露出難以置信的光芒,欣慰喜悅地輕撫孩子,一聲又一聲:「你變得好帥!」
不論是腦部或顏面手術,世傑的頭、臉部在術後可謂「如履薄冰」,照護上必須格外小心。除了護士協助,克里斯夫婦也學會簡單護理,悉心呵護著世傑,特別是不讓他因為任何不適而哭泣,以致傷口裂開;舉凡世傑喝奶量或有吐奶現象等,他們也都詳細記錄,在醫護人員詢問時隨問隨答,是一對盡責的父母。
為了方便克里斯一家長期生活起居,大林慈院安排他們住進一間包括客廳、廚房、浴廁,而且冰箱、電視、桌椅等用品一應俱全的獨立病房。
感覺被當作「貴賓」般招待的克里斯感動地說,菲律賓人民貧富差異懸殊,他們的貧窮與世傑的缺陷,造成他們與人之間的隔閡;慈濟人對待他們卻很「平等」,而有了慈濟人的愛與陪伴,離鄉背景的他們不覺孤單。
菲律賓志工陳麗君幾乎全程陪在克里斯家人身邊,關照他們的衣、食生活起居,協助翻譯。
陳麗君將他們視作子女,傾聽心事,告訴他們一些慈濟的理念。
克里斯夫婦基於敬愛,後來都叫她「Mom(媽媽)」,於是陳麗君也就順理成章,被大家喚作世傑的「阿嬤」。
大林慈院病房清潔人員蓓拉(Bella)是菲律賓籍台灣媳婦,她很高興看到故鄉的幸運兒來此「變臉」,常利用工作閒暇或下班後來走走看看、送點小東西;台南慈濟人醫會志工胡曉萍也偕家中菲傭羅娜(Lorna)來探望,詢問克里斯家人生活所需。
當胡曉萍與羅娜第二次出現在病房,她們替克里斯與露西拉帶來冬天的衣物和鞋子。胡曉萍第一次見到克里斯夫婦就發現他們穿著拖鞋,便請羅娜用紙筆替他們畫了腳形大小,替他們挑選了合適的鞋子。
克里斯自成長以來似乎才買過一雙鞋,露西拉穿到台灣的那雙鞋還是向妹妹借的。收到胡曉萍贈送的衣鞋,克里斯與露西拉滿心感激;特別是克里斯,偶爾才穿一下新鞋,就將它們擦拭得乾乾淨淨收放起來。
護士及院內員工紛紛集資購買尿布與生活用品。世傑的周歲生日也由社工員發起,與志工一同準備蛋糕、紅蛋為之慶賀。當天很多人送來玩偶、衣服和玩具,堆滿世傑的床,克里斯逐一告訴兒子誰為他準備了什麼禮物,更開心的是他自己。
「去跟每個人分享兒子生日的喜悅,也接受大家的祝福吧!」志工黃明月端起一盤紅蛋交給克里斯。
隨著盤子裏的紅蛋一顆顆減少,克里斯收到愈來愈多吉祥話:「祝你兒子平安長大」、「祝你兒子大將才」、「祝你兒子大漢中狀元」、「祝你兒子健健康康、頭殼硬」……
儘管語言隔閡,克里斯無法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但他開心收下這些祝福,鞠躬道「感恩」!
克里斯婚前在麵包店當過三年學徒,當陳鶯鶯打聽到高雄志工鄭秀花很會做包子,便安排克里斯前去學藝;陳麗君專程陪同翻譯,務必讓克里斯將每個製作過程弄清楚。
「有心,就要用心學會。」鄭秀花慎重其事地告訴克里斯,她的包子店生意特好,有人想交學費拜她為師,她都不傳授,獨對克里斯例外。
清晨三點半,克里斯揉揉眼睛起身,鄭秀花的先生許水生教他濾掉豆漿渣滓,攪拌鍋爐不使煮出焦味;眼明手快的兒子教他如何因應不同顧客所需,快速將各式早餐送到客人手中。
連三日來,鄭秀花與先生、兒子從最基本的揉麵、調配餡料、捏包子、做水餃、如何煎出漂亮的煎包、蛋餅等技巧教起。克里斯有點基礎加上聰明、反應快,雖然有些緊張倒也學得快。
「剛開始做生意,煎包做大一點,讓人家吃飽,也要賣得便宜,銷路才會好。生意漸漸好起來,就有錢買機器了!」鄭秀花說,她和先生靠著賣包子、饅頭,賺得現在居住的透天厝,也將孩子都養大了。這帶給克里斯不小鼓舞。
「如果有客人嫌我們的東西不好吃,要歡喜接受、改進。」鄭秀花傳授克里斯當老闆的祕訣是--隨時笑臉待人,跟人結好緣,生意自然源源不絕。
鄭秀花認為克里斯回到菲律賓後,只要依當地口味再自行變化內餡材料與調味料,應可開張。許水生還贈送克里斯一箱發酵粉,祝福他事業「發」達;住附近的志工黃素珍也贊助克里斯購買大煎鍋。
「將來賺了錢,我要學慈濟人作個手心向下的人!」克里斯在他的「師傅」鄭秀花夫婦面前,許下心願。
克里斯習藝同時,留在醫院照顧世傑的露西拉也向雲林慈濟委員吳玲珍學習製作絲襪花。
露西拉聰明又手巧,與老師吳玲珍做成一朵朵大大小小的花,將病房妝點得繽紛多采。
不約而同地,吳玲珍不但教授技藝,也致贈工具和絲襪、鐵絲、膠帶等材料,還有一本專業書籍讓露西拉帶回菲律賓繼續研究。
出院慶祝會上,鮮豔的絲襪花有如蝴蝶般,一一飛上了醫護人員和志工的衣襟。這天是「冬至」,現場的氣氛彷若溫暖的春天。
看著世傑臉上愈多一分「pogi(漂亮)」,活動力也愈來愈好、喜歡玩耍,克里斯夫婦稱歎自己遭逢了「奇蹟」!
「感謝上帝所賜予的一切恩典,感恩證嚴上人,祝您身體安康,我愛您!」
「感恩每位醫師、護士和所有工作同仁,感恩親愛的慈濟大家庭,感恩您帶給我們的愛、關懷與陪伴,待我們如親人。我們愛你們,並且會想念你們,願上帝保佑大家。」
兩個多月前,克里斯與露西拉帶著兩個簡單行李來到大林慈院,身上的夏衣換作長衫,腳上涼鞋變作布鞋;如今,眾人送給世傑的衣鞋、玩具、布偶,還有露西拉的花藝材料、書籍,克里斯的一箱酵母粉……教打包裝箱的克里斯熱
汗直流。
膨脹為八大箱的行李,超重的,是無限的祝福;減輕的,是為人父母對世傑健康的擔憂。
世傑,原本是個被宣判只有五天生命的小娃娃,然而他堅韌的生命力,牽引著一家人,從偏僻的菲律賓鄉下,來到馬尼拉的天主教會;再經由菲律賓慈濟人與台灣慈濟人的愛心接力,來到大林慈院接受治療。
世傑預計半年後再回大林慈院,屆時,醫療團隊將繼續為他找回出生時上帝忘記替他雕刻完成的部分。
病房裏的媽媽情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世傑來台求醫,幾乎全程陪伴他們一家人的陳麗君,是菲律賓華僑,精通英語、菲律賓話及中文、閩南語。她是慈濟志工,喜做慈濟、講慈濟、唱慈濟歌……不但能協助醫師、護士翻譯,同時了解克里斯夫婦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模式;透過她的身教與言教,無形中也替「慈濟」團體做了最佳詮釋。
陳麗君樂善好施,笑口常開,給人非常「陽光」的感覺。認識「慈濟」以前,她長期關懷菲國窮人,時常與友人從馬尼拉坐三小時的車、再乘船一小時、搭車兩小
時到偏遠山區友人家住宿,次日一早帶著物資上山發放給窮人。一次輾轉來回需三天時間,她卻樂此不疲。
陳麗君的先生在世時,開設多家藥局,見有病人持處方箋寫著一星期藥量,卻因為沒錢只買了一兩天的藥,他總是心生悲憫補足奉送,員工總說:「這樣的老闆常在店裏,藥局一定不賺錢!」老闆不汲汲於營利,老闆娘陳麗君助人的熱忱連先生都大為敬佩,他曾幽默調侃她:「好像(馬尼拉巿)巿長一樣呢!」
這回來台,陳麗君自掏腰包打理機票及生活費,也替克里斯一家打點所需。露西拉有一天鬧牙疼,陳麗君陪她就醫。上麻藥時,露西拉嚇得幾乎要跳起來,克里斯的腳步也悄悄往後退了幾步;一聽見器械運轉的嘰嘎聲響,克里斯更是肩膀高聳。
「放輕鬆,放輕鬆!」陳麗君用手心揉開露西拉緊握的拳頭。已為人母的露西拉在陳麗君眼中,依然是個大小孩;當露西拉夢想有朝一日花藝純熟,所做的絲襪花能變作世傑的奶粉錢時,陳麗君在一旁打氣,表示她現有的五間藥局都可以提供露西拉展售,打通銷路。
「無私」,是大林慈院病房整形外科專科助理李婉瑜給予陳麗君的形容詞,也代表對這位志工的尊崇。李婉瑜說,陳麗君不只為醫療個案添購實質用品,還會與他們分享譬如「惜福」、「感恩」與「行孝」等做人的道理。
「慈濟文化在她身上展現無遺。從她身上,我學到該如何『站在病人這一邊』,替他們設想更多,讓服務更加柔性。」李婉瑜說。
克里斯與露西拉的「Mom」--陳麗君,不但是他們夫婦所感謝的人,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也同樣感恩她。
醫療團隊的難題.父母眼中的奇蹟
◎撰文/何姿儀 攝影/于劍興
終於等到世傑進入手術房這一天,克里斯與露西拉落下淚來。他們說,淚水是源自心中那分無與倫比的喜悅與感恩;身在慈濟,他們相信證嚴上人會帶來力量,也相信大林慈院醫療團隊的技術與用心。
露西拉總是告訴世傑:「你是個幸運的孩子,要相信這裏的醫師與護士,要堅強勇敢,平安健康長大。」
自出生以來,世傑就不是個容易照顧的孩子,經常哭泣吵鬧,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然而在大林慈院醫護人員與志工眼中,世傑卻很勇敢乖巧,無論是插胃管、抽痰等檢查或治療,他都鮮少哭泣。
露西拉說,這裏有舒適寧靜的環境,更有慈藹可親的醫師、溫柔細心的護士,以及每天用愛包圍與祝福世傑的志工,讓世傑的心靈平安超越了身體的不適,安然接受一切醫療。
克里斯與露西拉明白,世傑將面對複雜的醫療與未知的風險,但他們對未來還是懷抱希望,願意開朗以對。
對於醫療團隊,這是嚴苛棘手的挑戰,但他們一次又一次帶給這對雙親驚喜,也讓世傑遠在菲律賓的家人不斷接到好消息。
住院三個月.離鄉背井不孤單
◎撰文/江珮如、何姿儀 攝影/何姿儀
世傑以殘缺面貌來到世界,也幸運擁有眾多的愛陪伴度過關卡。捧著上百顆紅蛋,克里斯和住院病患、家屬分享世傑周歲喜悅,開心的笑容沒有消失過。
一年前的今天,是他們傷心與驚愕的開始;但他們未曾放棄,隨著世傑強韌的生命力尋找希望。
在民風保守的鄉下,世傑那張四分五裂的臉,讓鄰居見了害怕極了!他們認為世傑是不吉利的象徵。不僅大人刻意閃避,也不讓孩子們接近。
世傑出生後,露西拉大多躲在家中,很少出門,內心不時自責--當地傳說,孩子傷殘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母親在懷孕期間看到不該看的東西……
露西拉說,當身邊的人都躲著他們,向各個慈善或醫療機構也求助無門時,慈濟人竟願意伸手相援,「可是想到到台灣要花好多錢,我們沒有錢該怎麼辦?沒想到李偉嵩師兄都幫我們辦好了……」他們不敢置信、掉下眼淚,激動地說:「世傑得救了!」
為長遠打算.台灣拜師學藝
◎撰文/葉文鶯、何姿儀 攝影/林炎煌
克里斯是個樂觀開朗又勤奮的年輕人,露西拉在家排行老大,下有眾多弟妹,自小就能吃苦。面對他人的善待,夫妻倆並不認為理所當然。世傑住院期間,他們主動要求做志工,幫忙在血壓記錄紙上蓋章加工;當露西拉照顧世傑,克里斯就打掃這間偌大的病房。
克里斯將桌椅、病床、桌巾、門簾、地板仔細清洗過,就連窗櫺、門框也絲毫不馬虎;他甚至還想打掃整個病房區,蓓拉知道了連忙阻止:「那是我負責的區域,要是讓你做了,我做什麼呢?」
克里斯與露西拉聰明伶俐與刻苦耐勞的個性,看在志工黃明月、陳鶯鶯眼裏,更為這家人的將來做了長遠打算。
克里斯與露西計畫回菲律賓能開一間店,「要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奉養父母,還要作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幫助和世傑一樣需要醫療的小孩。」
志工於是徵得他們的意願,幫忙找尋合適的「師傅」傳授一技之長。
變帥的小臉.禮讚親情與生命
◎撰文/葉文鶯 攝影/于劍興
十二月二十一日,世傑出院慶祝會。
世傑一逕兒乖巧安靜,克里斯卻哭了!送給簡副院長的卡片讀誦一半,轉身交給露西拉念完。克里斯顫抖著雙手替簡副院長別上藍色胸花,這是他和露西拉親手製作,代表真誠的心意。
簡副院長為世傑塑造了一張從出生以來從來無法想像的美好面貌,尤其是那張櫻桃小口,讓克里斯和露西拉為之喜極而泣。他們對簡副院長表達了感恩:「感恩證嚴上人擁有一個像您這樣的醫師,用靈巧的雙手化腐朽為神奇……每當我看著世傑變帥的小臉,感覺這一切似乎是一場夢,然而卻真真實實呈現在我面前……我知道,有無數的病人也在等待您這一雙神奇的手。」
▲一句話的力量
把話柔柔說出口
◎撰文/鐘貴音
心地雖好,但脾氣、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明白了這個道理,她開始學習「聲色柔和」……
大妹婚後定居台中,妹夫因為生意需要,常往返大陸,沒多久竟然有了外遇。那段期間,大妹常常打電話來台北給我,我除了靜靜聽她哭訴、安慰幾句,實在也無能為力。
突然,腦海中閃過《靜思語》--這本陪我度過生命中最低潮時的書;而此刻它就靜靜立在書櫃上。我迫不及待用最快的速度將之寄到台中,希望「它」能代替不擅言辭的我,給大妹一點幫助。
之後有一段時間,大妹都沒跟我聯絡,再度接到她的電話時,明顯感覺到不一樣了。她開心地問我,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話,是她以前從未聽過的;尤其當她看到「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這句靜思語,完全顛覆了過去的想法,也開始思索她和先生兩人的相處模式。
大妹的心腸雖然很柔軟,但脾氣很不好,只要火氣一來,一張臭臉可以擺上一天;如今,她明白即使心地好,但脾氣、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因此開始學習「聲色柔和」。先生告訴她,這些日子是他們結婚以來,他過得最幸福的時光。大妹告訴我,她很慚愧,但也很慶幸終於挽救了婚姻危機。
聽著她在電話那端開心地訴說著,我知道,靜思語又讓一個人受惠了!現在,我也每天念一句靜思語給孩子們聽,期盼能在小小的心靈種下一顆善的種子。
【一句話的力量.歡迎投稿】
一句「靜思語」,引領您在當下一刻從悲觀變樂觀、轉盛怒為冷靜、化憂煩而豁然……歡迎與我們分享這「關鍵影響」的剎那。來稿請寄一一二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二號十二樓《慈濟》月刊編輯部收,或e-mail:reader@tzuchi.org.tw
▲喜樂證言
越過荊棘,看見生命另一種風光
◎撰文/李委煌
創業維艱,他兩年無法拿一毛錢回家;
婆媳問題,她終日以淚洗面;
一連生了三個腦性麻痹的女兒,
更讓人生的苦難奔騰到沸點一一
「為何是我們?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曾經遠走他鄉、曾經迷茫孤寂,
終於看見自怨自艾無益現況。
敞開心門關懷他人,
在付出中重新定義「幸福」,
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有福的人……
針織工廠的機器,日夜不停運轉。以廠為家的俞徵妮,長年來和先生陳興進胼手胝足,從承租廠房、貸款購置機器開始,點滴累聚成穩定業務。
他們的三個女兒都已成年,卻因為腦性麻痹,智力停留在兩歲,迄今仍需要人餵食、洗澡、換尿片,長年住在教養院中。
「大女兒三十一歲,個性文靜隨和,從小就不吵不鬧,很好帶。二女兒很好動,常帶頭作怪,甚至和姊姊吵架、拉扯,打起來不分輕重,弄得淤青一片。老三很活潑,出生時無異樣,後來才發現不會走路……」俞徵妮細數著。
儘管女兒們對父母的回饋極少,但在俞徵妮眼裏,她們都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她說,特別是二女兒笑臉望人的模樣,實在討人喜愛;兩顆門牙都撞斷了,聽人談起她的牙齒時,還會用手指碰碰空洞的缺口,表示她聽得懂大家在說什麼。
連生三個障礙兒,夫妻倆曾以為這是上天給予的「酷刑」;而那時草創的工廠有兩年接不到訂單,多重的現實壓力,讓這一家人分崩離析。回首前塵,他們歷經艱苦,終於找到了面對多舛命運的方法……
從雲林家鄉北上打拚
家境清苦,令他在自卑中度日;
成家立業,夢想著幸福的開始。
女兒降臨,不但沒有帶來喜樂,
而是一連串打擊……
養家育女的無盡挫敗
俞徵妮與先生陳興進都是雲林虎尾人。陳興進自幼家貧,是鎮公所登記有案的一級貧戶,自有記憶以來,常得到教會領取麵粉;家中房舍全由甘蔗葉、稻草稈編成,也不曾看過衛浴設備。九歲那年,父親生瘡往生,母親脾氣剛烈,時常惡口罵人。
陳興進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裏,常受人冷嘲熱諷,不僅自卑,也自覺不得人緣。小學畢業考上初中,他因為繳不出學費,只好放棄升學。看到同學背書包上學,令他羨慕又悵然;帶著無奈而哀傷的心情,他十六歲時決定北上三重學藝。
每逢農曆年節,學徒們都急切地想返鄉團圓,「只有我不想……」陳興進說,因為那樣的家,他回去了反而顯得擁擠累贅。
自卑情結,並未隨著成長而改善,到了適婚年齡也不敢奢望可以成家;他想,唯一能接受他、了解他的,就屬表妹俞徵妮
了,若能「親上加親」不挺好?而且表妹知道他是窮小子,自己的心理負擔也較小。
陳興進二十六歲那年與表妹結婚,婚後搬往中壢,俞徵妮在成衣加工廠當作業員,陳興進則做針織業。
婚後,母親的惡口轉向媳婦發作,不堪入耳的罵詞讓俞徵妮終日以淚洗面。大女兒出生後,苦難被推向更深一一女兒罹患腦性麻痹。俞徵妮揣測是在懷孕期間吃藥導致,因此在懷第二胎期間,她即使再怎麼不舒服都忍住不吃藥;然而這一胎竟又是腦性麻痹兒!讓夫妻倆都慌了。
有時帶孩子北上復健,夫妻倆騎摩托車,中間夾一個、後頭再背一個;走進醫院,承受著眾人異樣眼光,「長這麼大了,還不會走路?」
孩子們無法言語,若遇她們食欲不振,只能猜測是否生病了;又因為她們不能控制排泄,夫妻倆得定時為孩子更換尿片。
陪孩子成長,是一般父母的期待,但對俞徵妮與陳興進而言,卻只有無盡的挫敗。
「為何是我們?」
為了方便照顧兩個孩子,俞徵妮辭去工廠工作,擺攤賣早餐。陳興進也與友人合資經營針織生意,一家人克難地以廠為家,輾轉遷移新莊、三重、樹林之間。
距離次女出生八年後,俞徵妮意外懷孕,夫妻倆不敢要這個孩子;但醫師將檢體送往日本檢
驗後一再保證:「胎兒很健康,沒有問題。」
忐忑中帶著一絲期許,三女兒來到了人間,檢查確定一切安好,夫妻倆興奮之情不可言喻。然而八個月後,他們發覺女兒不會坐、不會爬,回院尋求醫師協助。「連醫師都傻眼了……」原來,么女仍是腦性麻痹兒!
「為何是我們?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不知有多少個日子,俞徵妮、陳興進就在自責與自卑中度日,很想知道命運的答案。連續三胎都是腦性麻痹兒,婆婆不免怪罪媳婦,俞徵妮覺得自己像是注定來受苦的。
雪上加霜的是,陳興進的工廠幾乎兩年接不到訂單,人生苦難似乎到達了頂點。現實的壓力,逼得他好想大覺睡去、一了百了,然而,「每個夢醒時分,卻又是另一個嚴酷、無奈的開始……」
不同於陳興進的沮喪,俞徵妮認為連吃飯都有問題了,那有時間喪志!她展現出強大韌性,將大女兒交由母親看顧、二女兒送到醫院復健,她每天賣完早餐,便背著么女到小兒科診所前賣玩具。她看準了父母在哄騙子女看病時,多願意買個小玩具;雖然一個玩具才十五元,但她說:「只要有現金,就有錢買菜了。」
逃離現實走避南非
一則慈濟志工關懷教養院童的報導,
讓身在南非的他們感動得痛哭流涕,
因為--
台灣志工懷抱著的,
正是讓他們牽腸掛肚的女兒!
一家五口離散各地
沒訂單、沒收入,陳興進不得不靠借貸度日、寅吃卯糧。不知不覺間,竟也累積兩百萬債務,人生宛如坐困愁城。
一天,么女哭鬧不已,陳興進抱她外出走走,返家時買了份報紙,瞥見一則南非廠商求才啟事。他連南非在那裏都不清楚,但一心一意想逃離現實,決定前往應徵。
好不容易在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陳興進打定主意一一將母親託由弟弟照顧,兩位較大的女兒送往教養院寄養,太太則帶著么女投靠台中的大姊,他隻身前往南非,只要能離開台灣就好。
在機場送行時,俞徵妮表現得相當理智,「我不是不哭,而是已哭盡了。而且,哭有用嗎?」那是民國七十五年,大女兒十三歲、二女兒十一歲、么女才三歲,一家離散。
俞徵妮告訴自己,即使先生
不在身邊,日子一樣要過、欠債一樣得還,未來一定要堅強。
她在大姊的資助下,到市場擺攤賣早點,無師自通學會了做麵線、蛋餅、饅頭等好手藝;為了多賺點錢,早餐生意結束後,她又繼續批貨叫賣。
夏天,她騎車到游泳池旁,把泳圈灌氣兜售;冬天,她改賣氣球,一樣就在小兒科診所前,她將一個個氣球綁在撿來的鵝卵石上,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一個氣球十元,有天她竟賣了一萬多元,可見她有多賣力,簡直是拚了命在工作。
每當心情起伏時,俞徵妮就到早餐店斜對面的善寶寺,請求法師開示;每天晚課時間,都可看到她拜經的身影。在此,她也結識了慈濟志工,開始每月捐款布施。
有一回,證嚴上人行腳至台中分會,俞徵妮親往聞法。上人提及世間因緣果報及「歡喜受」的概念,觸動她細細思維自己此生的遭遇。「既已是事實,何不歡喜承受呢?」上人的一番開示,她愈是用心咀嚼,就愈覺察到歡喜與力量。
在台中生活四年,是俞徵妮一生中最充實的光陰,她忙著做生意,也親近佛法與善知識,生活穩靜、思慮正向、精神飽滿。
夫妻團圓卻各有心思
而遠在南非的陳興進,忽然卸下家庭重擔,加上四年後債務清償,日子過得愜意,竟迷上了賭博。
對於賭博,俞徵妮有種莫名
的厭惡。印象中,父親就是周旋賭場間,無心教養子女;而母親為了照顧六個孩子,常辛苦地做泥水小工。因此,當她得知先生在南非嗜賭,便將么女也交託教養院,遠赴南非普利托利亞(Pretoria)與先生會合。
那是民國七十八年。茹素多年的俞徵妮初到南非,必須克服生活上的諸多不便,也為先生嗜賭而傷神。陳興進經常在她深夜熟睡之際,開車外出賭博;凌晨忽醒,她伸手觸不著先生,獨自面對黑夜,只能吐出無奈的深嘆。
女兒不在身邊,夫妻在異地貌合神離,各有心思。俞徵妮決定與陳興進約法三章:「你陪我聽經,我陪你賭博。」
她在賭場中見識到陳興進流連忘返、遲遲不願離去的神色;而陳興進也實踐諾言,陪她聽經、拜經。
每天清晨四點,俞徵妮開始禮佛。「我常看她拜得滿身大汗……」陳興進就這麼看著俞徵妮花了一年多,一字一拜地將《法華經》全部拜完;她也常誦《地藏經》、《藥師經》與《金剛經》,回向給三個女兒。
耳濡目染下,陳興進放逸的心思收斂不少。他決定遠離賭場,調整生活步伐,搬往德本(Durban)展開新生活。
重新看待此生際遇
民國八十一年底,俞徵妮利用返台假期到花蓮慈院當志工。她生性內向,雖然團康表演不甚在行,但見到病患因志工的鼓舞而笑了起來,卻是未曾有過的感受。每每參與義賣、助念、做資源回收等,她總是很歡喜,愈喜愛就愈投入。
陳興進也在志工帶動下,將
一卷卷慈濟人心得分享的錄音帶詳聽、一本本慈濟書籍細閱,逐漸對佛法、對慈濟產生興趣。上人的一句「對於此生際遇,要有感恩心,要能歡喜受。」讓他豁然開朗,當下打開桎梏心中幾十年的結一一他了解到自怨自艾對現況毫無助益,只會陷於窘境中不斷打轉,「人生過往種種,再次於腦海反思,數度令我淚流不已。」
「在南非德本,該如何做慈濟?」返回南非後,陳興進認真思索,並寫信回花蓮本會請教,靜靜等候回覆。
隔年四月,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慈濟志工前往德本,特意探訪陳興進夫婦,帶來了《慈濟道侶》半月刊。夫妻倆翻閱時,不約而同被一張照片吸引,他們當下跪倒在地、痛哭流涕一一那是一則台灣慈濟志工關懷愛心教養院院童的報導,照片中一位志工手中抱著的院童,正是讓他們整日牽腸掛肚的女兒啊!
此刻,陳興進認為他等到了答案:「感恩教養院和慈濟志工將女兒照顧得那麼好,我們才能心無罣礙地在南非經營事業。這就是來自上人的答覆!我們不能置身事外,也要做志工回饋。」
夫婦倆在德本就地推動慈濟,積極投入貧病訪視工作:難民濟助、物資發放、義賣募款,以及孤兒院與老人院關懷等。
在南半球的冬日,看著孤兒院院童身穿志工送去的毛衣、裹著毛毯禦寒,湧現在陳興進腦海中的,卻是那張台灣慈濟志工懷抱女兒的畫面一一疼惜別人子女,就像疼惜自己子女一樣。他在志工服務中,體悟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本懷。
返回台灣從零開始
歷經人間的苦難與無奈,
難免慨嘆;
然而,
若沒有走向社會暗角,
總覺得自己最苦;
一旦將心敞開,
才知人間苦難偏多,
自怨自艾實在太奢侈。
什麼樣的家庭才幸福
民國八十二年底,為了就近照顧雙親與女兒,陳興進結束在南非八年的工作,夫妻倆返回台灣重拾針織事業,從零開始一一貸款數百萬購置機器、凡事盡可能自己來、讓機器盡量運轉生產……
創業兩年,他們有餘力貸款購屋;創業四年後,訂單多到接不完,只得日夜趕工。這段期間,除卻工廠運作所需開銷,俞徵妮將盈餘全都化為布施,陸續為全家八人圓滿慈濟「榮譽董事」。
為此,過往「窮怕了」的陳興進不免有些不捨,但俞徵妮對他說:「過去我們一毛未捐,也不因此有錢。既然現在有能力,自然要多付出。」陳興進愈想愈具信心,也釋懷了。
陳興進、俞徵妮雙雙受證慈濟委員,他們將原本怨天尤人的心,轉化為做志工的力量,透過關懷貧病苦難者,逐漸感覺到原來自己也是有福的。
在探視個案的過程中,見到許多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卻是父母心中的煩惱,夫妻倆念頭轉向:「擁有什麼樣的兒女與家庭,才算是幸福呢?」他們從此不再抱怨,也以自身經驗陪伴受助者走過苦難。
人生何必自怨自艾
端午節前夕,俞徵妮透早起床,與志工將先前合力包好的兩千粒粽子,按照顧戶人口分裝成袋;然後頂著炙陽,一一送往。
車在鶯歌、三峽裏四處繞,俞徵妮關懷的案家不算少--
彭先生和孩子們暫住在木屋工寮,連門牌都沒有,低窪而悶熱;彭先生打著赤膊走出來,因車禍髖骨受傷,無法外出工作賺錢……
七十歲的周老先生,拄著拐杖卻很樂觀,每天就坐在屋外乘
涼;「趕緊趁溫熱吃了吧,我們親手包的喔。」聽俞徵妮這麼說,老先生笑了起來,露出上排僅剩的一顆門牙。
老阿嬤撐著拐杖出來,原來因車禍撞斷了腿,植物人的兒子在安養院,她跟孫子同住著。她湊在俞徵妮耳邊,像對自己女兒般,細嗦地說著自己的眼疾;離去前,還不斷和漸遠的車輛揮手……
長年在北部山區訪貧,他們對路況相當熟悉,車沿著山勢攀升,戶與戶距離更遠。志工們把粽子送完返家,已深夜十一點。
一個冬日,俞徵妮與鄧英彥、伊碧英等志工各自忙了一天,夜暮悄至,隨意喝了碗熱湯、吃了個飯糰,在萬家燈火中外出訪視。
車停在幾個貨櫃屋湊合著木板搭成的工寮前,照顧戶孫先生平日就住在這裏替人看管雞隻、魚池。五十五歲的他,中風後復健良好,獨居生活尚能自理。日前,俞徵妮等志工陪他赴花蓮慈濟醫院就醫;考量路途遙遠,他委託志工赴花蓮領回慢性病藥物,今日送來。
孫先生曾經在事業上風光過,還領有美國工程建築證照;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仍是學生,無力照顧落魄的他。俞徵妮依著藥袋指示,叮嚀著孫先生:「這包藥飯後睡前吃,每天四次」、「這包藥早晚飯後吃,每天兩次」……
山裏夜深靜謐、冷風颼颼,志工與孫先生閒話家常,也送上毛毯,提醒他注意保暖。離去前,孫先生認真地舉起雙手,跟著志工比畫如何按摩頭臉;見他穿著單薄,志工說下回會帶厚外套來。
「回收的衣服可以,可不要花錢買哦……」對於志工的噓寒問暖,孫先生總是客氣以對。
回程途經江家,志工們按了電鈴進門探望。昏黃小燈旁,江先生躺在小床上,像個沉沉睡去的孩子。牆上掛著昔日舊照,曾有的笑臉已不復存在。
江媽媽曾是安養院專職看護,如今辭去工作,終日照顧著因酒精中毒成為植物人的兒子。她說,每天夜裏,隔兩個小時就得起床為孩子灌食,「看護做久了,習慣了……」
俞徵妮和江媽媽聊聊孫子的乖巧,並表示慈濟日後將每月提供經濟補助,盼能紓緩一家人的經濟壓力。離去前,壓壓江先生的腳板,俞徵妮對著他喊道:「加油喔,我們要走了……」
俞徵妮曾經關懷一戶先生遭受意外的家庭,看到獨力扶養智障兒的媽媽終日哀傷、無法走出陰霾。俞徵妮和她分享,自己曾背負著腦性麻痹的孩子,在炙夏、寒冬的街頭賣玩具,支撐起自己的生命。
「要多為孩子、多為自己祝福啊!」她希望以同理心關懷案家的苦,鼓勵他們勇於站起來。
幾年來看盡人間苦難無奈,
俞徵妮內心隨之而起的慨嘆著實深沉,因為她的人生也是坎坎坷坷。然而,若沒有走向社會暗角,總覺得自己最苦;一旦將心敞開,才知人間其實苦難偏多,自怨自艾實在太奢侈。
●
人生路踩著顛簸、踏過荊棘,曾經的苦,全都過去了。走過窮苦失意,五十七歲的陳興進相當知足:「能有今天,已算是奇蹟了。」三個女兒在教養院得到專業而用心的照顧,讓夫妻倆很安心,除了經營工廠,把時間都拿來當志工。
每月,夫妻倆都會與志工造訪教養院、為院童餵食,自己的三個女兒也在其中,一家五口的臉上時常堆著笑。大女兒幾乎不曾講過話,總是一逕安逸隨和,像修行老僧靜望人生;二女兒三十歲,偶爾還會喊聲「阿母」;二十一歲的么女原本狀況最好,以前還會對人打招呼,現在因長期服藥,反而話少了。
回首來時路,俞徵妮漸能體悟,女兒其實像是菩薩,是來磨練父母、度化父母的,否則她豈有機緣得聞佛法、投身慈濟?
早年,旁人的話題若涉及孩子,他們就會立即轉移,「說一次,痛一次」,他們不願面對也怕人知道。此刻思索過去,他們懂得感恩;對於未來,也學會不去妄想。上人輕輕一句「歡喜受」,讓他們有了全新的領悟--人生雖有缺憾,但「愛」可以填補一切!
▲厝邊頭尾一起來
認識老社區 傳承善文化
◎撰文/張莉菁、張月
離家裏最近的地方,是社區;
細細觀察,原來寶藏就在身邊。
台北的中正萬華社區志工班,
透過課程認識古蹟、發掘先人智慧,
透過行動愛護家園,傳承美善傳統。
「貴陽街艋舺教會由馬偕博士創建,當年他千里迢迢渡海來台,不分種族為台灣付出,發揮大愛無國界的精神;一八七0年間,艋舺有富紳為收養孤兒、貧困人家子女而設立育嬰堂,如今廣州街仁濟醫院門邊有塊『淡北育嬰堂碑』紀念……」
這一天,台北中正萬華社區志工研習班的學員們尋訪市中心的古蹟。學員陳秀杏一路上用心聆聽志工導覽、忙著做筆記,甚至在大家休息時,她和先生仍繼續觀看、研究。她說,平常忙於工作和家庭,不曾在生活周遭駐足、細細品味,如今才了解原來身邊擁有無盡的寶藏。
學員一一行過中正區的中山
堂、博愛路合作金庫、總統府、司法大廈、寶慶路台灣銀行、省立博物館等,也拜訪萬華區的祖師廟、龍山寺等。「平常在這一帶走動,從不知道路邊有一塊義倉碑,紀念富人捐出米糧以備稻米收成不佳時濟貧所需;人潮川流不息的廣州街巷內,竟然藏有早期居民用以防衛的古蹟『隘門』……」學員從中發現先民生活的智慧與行善的足跡,彷彿提醒著後代傳承美善,讓萬華「以善為寶」。
「過去許多人提到萬華,就立刻聯想到三多--『街友多、流鶯多、流氓多』;我們希望透過古蹟巡禮的方式,讓民眾認識家園,更建立新三多--『古蹟多、產業多、善人多』的社區形象。」在當地出生、成長的慈濟志工楊茹云,談起當初開設「社區志工研習班」、「采風文化成長班」的動機。
二00二年三月采風文化成長班成立,同年九月,成長班第二期順利開課,並更名為社區志工研習班。課程除了認識慈濟志業、茶花道、環保外,並安排古蹟巡禮、參訪新店慈濟醫院與大愛電視台,內容豐富,深獲好評。
「古蹟巡禮這堂課,我們先請解說員為導覽志工實地講解,並蒐集建築特色、歷史沿革、人文情懷等資料研讀,希望喚起學員對社區的關心。」第一期的班主任林蓮說。
從小在西門町生長的林蓮,為了讓孩子在更好的環境接受教育,曾經一度想搬離;但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後,透過社區關懷,慢慢發現社區之美,以及人與人間濃厚的人情味,因此打消了搬家的念頭;如今更透過設計課程的機會,深入了解社區內的古蹟名勝,珍惜這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環境。
學員許杏玫說,參加社區志工研習班一年下來,看到許多慈濟志工雖然忙碌,仍把握時間服務眾人;於是她減少吃喝玩樂的時間來投入慈濟事,「錯過了各大百貨公司周年慶及換取來店禮的機會,得到的卻是更多心靈的滿足。」
社區志工班第一期的學員夫妻檔鍾玉蘭與黃啟哲,因此加入了慈濟委員培訓;孩子跟著父母做環保、學手語,更為乖巧勤快,備受長輩們的疼愛。
經由同事介紹參與的吳淳英表示,從花道課程中,發覺不只是完成作品,也從中與花對話,讓自己的心安住在當下;而詹昭誠聽了太太的心得分享,也一起來上課,夫妻倆更進一步相約當志工。
寒冬時分,中正萬華聯絡處熱鬧地舉辦歲末祝福,學員們在場外心得分享,熱情邀請民眾加入人間菩薩招生的行列,彷彿看到浩蕩長的隊伍不斷地綿延、前進……
◎慈濟中正萬華社區志工研習班
三月開班,歡迎報名
時間:每月第四個週六下午一點至四點半
地點: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四十二號
電話:(02)23083468 中正萬華聯絡處
- Jun 09 Tue 2009 18:07
2005年01月 458期-C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