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戒、定、慧

◎證嚴上人

外境牽動心境,
當色、聲、香、味、觸、法,
迷惑了眼、耳、鼻、舌、身、意,
動盪的心,會對五光十色的外境,
生起各種貪戀、執著。

心中有了貪求,
意念便開始流轉;
放縱欲念,煩惱紛起,
行為就會逾越規矩,
一步步犯錯造惡。

重重煩惱,束縛人心,
導致思想、觀念不正確。
心中有戒,守好規矩,
不受煩惱纏縛,
定,就能生出智慧。




▲社論

翻山越嶺到中心

許多人認為東部是台灣的後山,醫療資源不及西部,但是自慈濟在花蓮建院十七年來,已悄悄轉換了這個邊緣的比喻,將之變為醫療的大愛中心。

以往東部居民遇重大疾病,須翻山越嶺遠赴西部就醫;今日是許多西部的人翻山越嶺而來慈院求診,或者換器官,或者治療疑難雜症,而獲得重生。

數以萬計的志工,更是從山的那一邊、從地球的不同角落,來到慈院服務,作醫護團隊的後盾。

雖然今日因交通便利,地理距離已不是問題,但每年的八月值慈院院慶,總令人緬懷二十年前建院的艱辛,一首描述建院緣由的「盤山過嶺」歌曲,幾度輕問:「盤過山,盤過山,盤山過嶺為按怎?」答問從「為著親人的性命,三更半暝扛咧行,師父看著心不甘」,到「為著要成就慧命,慈濟人對師父行」、「醫療團隊志工作伴,疼惜生命作陣行」,在在散發濃厚的人情古意。

所以強調人情,是因為慈院不只是一般的醫療專業機構,而是因以無形豐沛的愛為支柱為助緣,讓它得以不斷展現令人振奮讚歎的成果。

六月底在慈院分割成功的菲律賓周歲連體女嬰,復健順利,八月二十一日已載著慈濟人滿滿的祝福回國,展開各自獨立成長的生活。從菲律賓慈濟人醫會轉介、慈院醫療團隊評估接手,加上兩地志工的陪伴照料,這是一段愛的接力寫下的醫療新頁。

生命的接力賽不只在活著的人之間進行,也有即將往生者的捨身交棒。本月花蓮慈院和嘉義大林慈院,各有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因為車禍腦死,家人將他們的器官捐贈出來,各及時救了八個人、四個人,加上捐出的骨骼、皮膚,還可以救數十人。

生命如此在不同的個體上延續下去,往者的軀殼不至於全然腐爛或灰飛煙滅,這是多麼神奇的現代生命史。它是由親情大愛和醫療科技共同寫就,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

這樣是不是改寫了傳統的醫病關係呢?原來病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治療,如不治只能等死;還可以協助醫療發揮救命的功能。慈院前已實施的病理解剖、大體捐贈,無不是病人在成就醫學的知識殿堂。

所謂的醫療,也不再只是肉體上的治療,事實上已擴及生命的療癒,大捨與大愛的精神感動震撼了許多人,使他們學習到寶貴的人生智慧,也轉化療癒了自己的心病,生命境界從此寬廣許多。

這就可以說明為何許多人翻山越嶺來慈院,因為他們在這愛的匯聚中心找到新生。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本刊榮獲九十二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雜誌獎」

由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的「九十二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八月十八日公布得獎名單,報紙、攝影、電視、廣播、雜誌五大類各取一名,本刊以「彩虹國度裏的愛心虹彩--愛在南非」(四三五期)主題報導,榮獲「雜誌類」獎。

「闡揚人性光明面」是本刊三十七年來一貫的編輯目標;這分使命感的推動力量,來自於全球慈濟志工長期在世界各個角落無所求地付出。因此,我們要將這分榮耀歸於他們;尤其是這個得獎報導的故事主角--南非慈濟志工。

南非慈濟志工十年來深入當地原住民部落展開關懷,提供生活物資外,為了根本改善原住民貧窮問題,還開辦職訓班,使他們不但擁有一技之長能夠自力更生,而且進一步發揚這分得之於人的愛,去服務社區裏的孤兒、獨居老人以及愛滋病患。志工這分長期付出的精神,令我們感動。

去年底本刊文字記者歐君萍、攝影記者顏霖沼,赴南非採訪半個月,親身見證南非慈濟志工的大愛,完成這一萬六千字、二十餘張圖片的報導。儘管我們用心策畫、採訪、撰寫、編輯,但相信我們所報導出來的,尚不及志工所做的萬分之一。我們再次向這群志工致上最高敬意。

還要感恩所有《慈濟》月刊的讀者,因為你們的長期支持,讓我們更有信心朝著「為淨化人心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的理想目標邁進!

《慈濟》月刊編輯部

生命之趣,在於好書為伴

有一天下班晚了,我坐在人少少的公車上,心中泛起了一陣充實和溫暖,那是因為得以和兩本雜誌相遇後的莫名感動吧!

跟著《經典》雜誌,攀爬上海拔三千四百公尺的庫斯科,望見了南美洲最壯觀的遺址--馬丘比丘;來到那今生也許無緣抵達的北極朗格島,和雪地裏的北極狐玩遊戲……近日,更得以追隨撰述們的足跡,尋訪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之路。

翻開《慈濟》月刊,「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如慈心叮嚀般在耳畔響起;還有那一篇篇文章,或是人們用時間歲月焠煉出的生命智慧,或是長年助人累積下的美好成果……讓人讀著讀著忍不住就會掉下淚來。

生命之趣,在於有好書相伴;《經典》雜誌是廣博視野之書,《慈濟》月刊是豐厚心靈之書,近日得知兩份刊物分別榮獲「金鼎獎」與「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直覺實至名歸呢!

板橋 米粒

一齣好戲

我跟慈濟的接觸,全起緣於大愛電視台「大愛劇場」節目。前些時日,大愛劇場所播出的「牽手人生」連續劇,是我近幾年間看到最好的一齣電視劇。

我認為「牽手人生」最成功的是劇本寫作,人物刻畫十分突出;它不像一般電視劇,劇中那麼多人在演戲,對白卻好像只有一個人在說話。完美的劇本寫作,激起導演、演員真情流露的共鳴,將戲劇表演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主題歌中「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一詞,也點活了劇中人物堅毅強韌的生命力,十分有創意!

牽劇的編、導、演,想必全是對生命有深刻體驗的藝術工作者,「飯一口一口地吃,路一步一步地走」,才有如此傑出的成就。

我是「大愛之友」,看完好戲「牽手人生」,覺得平日些微善款能獲如此善用,深感欣慰;也深願大愛劇場能拍出更多像這樣的好戲。

台北 邱以翔

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

一開始,我是不大願意去看這齣「藥師如來十二大願」音樂手語劇的,對佛教不熟悉是主因。但經不起母親的要求,最後還是陪她同去觀賞。

開場前,我先瀏覽了簡介,覺得這位「藥師如來」的願望分的真仔細--不過就是天下無災、世界大同這類的願望,為何要細分成十二個願望來祈求呢?

然而,就在音樂響起,正式開演後,我的眼眶不自覺地蓄滿淚水,整場劇下來,眼淚從未停歇。

劇中的背景用了許多影像圖片,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天災與戰爭,所帶來的生離死別、飢餓寒凍,這些我們理所認為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他們卻樣樣缺乏,生命,只是努力地尋求存活的機會。

接著舞台上一個接一個上演著人間的各種苦與難;有時可能只是一個人的想法、一群人的決定,便讓他們注定要生活在苦難當中。

我是一個不太看新聞節目的人,總覺得每日播報的新聞盡是些無聊的內容,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欺騙、傷害、天災人禍等,與我的生活毫無關連。但在看完這齣劇後,我醒悟到,這雖然是一齣表演,但裏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種苦難,卻如實地在世界各個角落上演著;而我在心裏築起了一座高牆,將這些人區隔在外,以為視而不見,便認定沒有這些苦難,這樣的想法是多麼無知!他們與生活、與死神搏鬥的同時,我竟為一些小事而爭執,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啊!

藥師如來看盡了眾生的苦難,看透了貪、瞋、癡、慢、疑的偽裝,以及人心深處真正的願望,所以他一個一個地祈願,這已不再是天下無災、世界大同那般的簡單,他祈求天下眾生能夠平等、豐衣足食、無欲無求、身心康樂、思想純正……如此的用心,展露出藥師如來的慈悲與智慧。總之,這齣劇所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是無法言喻的,只希望我能守持著這分感動與心願,走在菩薩道上。

板橋 童珮娟

【更正啟事】

.第四四0期九十八頁照片圖說「張秀鑾主任」,應更正為「蘇月菊主任」。
.第四三九期一百二十頁倒數第二行「蘇佩珍主任」,應更正為「蘇月菊主任」。




▲無盡藏

點滴付出、分分用心,成就愛的醫療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社區民眾用心付出,打造愛的醫院;
醫院同仁視院如家,發揮無我大愛搶救生命;
志工施展妙方,讓病患暫忘病痛、綻放笑容……
人人盡心盡力付出,終能讓慈濟醫療志業
成為搶救生命、守護健康的生命磐石!

八月十七日是花蓮慈濟醫院十七週年慶,有朋自遠方來--菲律賓參議員伉儷、企業家和當地慈濟人醫會志工,組成一個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花蓮。他們準備來迎接在花蓮慈院成功完成連體分割手術的小女嬰和媽媽返回家鄉;同時也希望能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團體,願意為菲律賓深山裏一個窮困的原住民家庭付出這麼多?

當他們來到花蓮,看到四個月前來到台灣的連體嬰,在慈院醫療團隊和志工的細心呵護下,如今已各自獨立,並且能夠坐起來、站起來、快要學會走路了,大家都深受感動。「大愛(莉亞)」與「感恩(瑞秋)」現在的生命,多麼亮麗啊!

回想她們還是連體嬰的時候,家中經濟全靠爸爸做小工,每天賺取不到三十元台幣的工資維持;這麼困苦的家庭,哪裏有機會能讓她們進行分割手術?面

對孩子的未來,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麼的沉重。

然而,這對姊妹還是有福的!在菲律賓慈濟志工的協助下,今年四月十七日她們離開菲律賓,踏上台灣,在慈濟展開了人生重大轉捩點的一次手術。

足足四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八月二十日,剛滿一歲的兩姊妹分別在兩位慈濟志工的牽扶下「走」出慈濟醫院,和媽媽一起返回菲律賓。

看到她們從當初兩個人連在一起,由媽媽雙手抱著前來;到要回去時,已經各自獨立、自由自在了,多麼令人歡喜!這兩個孩子的人生、整個家庭的未來,可說由黑暗變成亮麗!

花蓮慈院啟業十七年
醫療成果邁向國際水準

生命沒有貴賤,「大愛」與「感恩」雖然生在菲律賓的貧苦家庭裏,卻得到全球慈濟人的關懷和祝福。看到她們成功完成分割手術、展開新生,全球慈濟志工為她們歡喜;她們離開台灣時,花蓮慈濟醫院為她們舉辦歡送會,許多志工圍繞在身邊、大醫王依依不捨、白衣大士流下眼淚……

《藥師經》中有一句經文「生佛平等願」,如今她們不只是圓滿了外表與一般人無異的願,也圓滿了「轉縛得脫」願--她們的身體原本綁在一起;一個要喝牛奶,一個就搶;一個笑,一個卻哭;一個要睡覺,另一個卻壓在她身上不讓她睡……種種牽扯不清。現在,兩個孩子分別坐在娃娃車的兩個座位上,一個靜靜地睡著,另一個人開心地直拍手,個人有個人的自由,不相妨礙。

此外,她們現在可以隨意吃、和常人一樣穿各式衣服,這不就是圓滿了「得妙飲食、得妙衣具」願嗎?這一切都是志工的愛,以及精湛的醫療科技、細心用心的醫療團隊所成就。

「大愛」與「感恩」終於帶著亮麗的人生回家了!她們回到菲律賓,慈濟人的愛還是會繼續、永遠陪伴她們。

花蓮慈院成立十七年來,有滿滿的成果,醫療技術步步邁向國際水準,而像這樣的「拔苦予樂」,正是最溫馨的成就。

大林慈院啟業三年
守護雲嘉南鄉親健康真感心

八月十三日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三週年,三年來門診服務量突破一百三十六萬人次、急診近十萬人次、住院則近五萬人次,的確是搶救生命、守護健康的磐石,保障了雲嘉南地區鄉親的健康。

醫療團隊不僅在院內發揮良能,平時也與人醫會志工結合,走入偏遠的無醫村展開巡迴義診,照顧民眾健康。

這群大醫王不但能拔除眾生病苦,更在桃芝、納莉風災後,走在泥濘的山路上,到南投土石流災區義診;涉水到嘉義民雄社區,到病患家中看診。歲末嚴冬之際,還走入貧窮困苦人的家庭裏義診,並協助清理住家環境;看他們拿著掃帚清理蜘蛛網,以及牆壁、屋頂的灰塵,將愛的暖流注入孤老無依病苦者的心中,實在令人感動!

這種疼惜生命、搶救生命的態度,真正發揮了「醫人醫病、尊重生命」的精神。

醫療志業要充分發揮搶救生命、守護健康的良能,除須具備尖端精密的醫學科技和設備,還要有醫療團隊用愛投入,以及許許多多人發揮智慧、奉獻大愛。

今年八月中,中部地區有一位年輕人車禍被到大林慈院,經過醫療團隊盡心盡力搶救,最後還是傷重不治。這位媽媽驟然間失去了孩子,雖然非常心痛、萬分不捨,但她還是發揮智慧,決定將孩子的器官捐贈出來,讓這個年輕的生命在更多人的身上延續。

志工十餘年風雨無阻
練就「難忍能忍」真功夫

在慈濟醫療志業中,志工可說是軟體中的軟體。醫病之間,因為有了志工作橋樑而更顯溫馨,病患在此也體會到慈濟愛的醫療文化;病痛拔除了,心開闊了!因此,每一位志工都可說是醫院之寶。

大林慈院在啟業三年之間,志工人數已突破一萬多人次,花蓮慈十七年來志工人數也近四十八萬人次。其中,有許多人十幾年來如一日地投入,花蓮慈院志工陳月英就是一例。

十幾年前,社會上醫院志工制度還不普及,志工要在醫病之間展開關懷可說是困難重重。不但醫護人員不清楚志工的定位和功能,病患和家屬也經常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志工,有時甚且會因不耐煩而怒目以待,或是口出惡言。

陳月英說,每當她在病房裏受委屈,走出病房又想起我所說:「要忍人所不能忍!」心念一轉,還是擦乾眼淚,鍥而不捨地再回到病房裏安撫、關懷病患。

這種甘願付出、堪忍堪苦的精神不容易;也正因為懷抱著志業精神,鍥而不捨地投入,十幾年來,包括陳月英在內的許多志工,都在此練就了這番「難忍能忍」的功夫!

每天清早五、六點,花蓮慈誠志工吳維祥就來到醫院報到,天天都在急診室裏付出無私大愛。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突然遇到一位年輕人朝著他喊:「爸爸!」讓他又驚又喜;這才發現,原來那是一位曾在花蓮慈院急診室受他呵護、疼愛的青年。

同樣也是十年如一日付出的志工黃進財,每天搭乘早班火車從花蓮和平鄉而來的。他說,當初太太曾發願要來慈院當志工,但是人生無常,太太往生了;現在,他可是一人做雙倍來圓滿太太的心願。而林瑛琚、簡美月夫婦則是跟隨母親的腳步,從早期的婆婆、媳婦同行,到現在兒子、媳婦接下棒子,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到醫院報到。

歡喜、快樂、笑瞇瞇……
「囝仔仙」施藥,阿公、阿嬤說有效

花蓮慈院裏還有一位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小志工洪益勝,長得圓圓胖胖的很可愛。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跟著志工們走進醫院,在這裏學習禮貌,學習愛心,學習服務。

益勝的年紀雖小,做起事來卻很俐落,醫院裏常可看到他賣力拉著一部幾乎與他同高的病歷車,毫不含糊地將每一份病歷送到正確的診間,不讓醫師和病患等待。

而大林慈院則有一位十三歲的「囝仔仙」黃棕閔,每當看見阿公、阿嬤皺起眉頭、帶著病痛來到醫院,他都會站在門口鞠躬問好,很會逗老

人家開心。

棕閔還編了一首歌來與阿公、阿嬤互動:「人生七十才開始,你七十五歲等於五歲,我十三歲,所以你是我的老小弟。」多麼幽默!

去年暑假,他走入病房看見一位阿嬤愁眉苦臉地躺在病床上,便大方地走向前問候。「阿嬤您怎麼了?」

「我不舒服。」

「我幫你看病好嗎?」

「你年紀那麼小,那有辦法?」

「會啊!我會開藥喔!」

阿嬤半信半疑地伸出手來讓他「把脈」,不一會兒棕閔就幫阿嬤開藥:「簡單三味就好,保證絕對有效。第一味要歡喜;第二味快樂;第三味笑瞇瞇。兩碗熬成八分,要耐心熬、用心吃。」

阿嬤看他煞有其事的樣子,開心地笑了,真的用心「服藥」--看到人都笑瞇瞇地,而且也會善解、包容。家人看她突然變得這麼快樂,也覺得安心、歡喜。

風聲傳了出去,許多人都要來大林慈院找「囝仔仙」。今年,他更將「歡喜、快樂、笑瞇瞇」這三味藥做成藥丸「隨身攜帶」,讓醫院裏心情鬱悶的阿公、阿嬤隨時開開心心。

小鎮居民點滴付出
慈濟玉里分院寸土寸地寸壁都有愛

讓人世間受苦受難的人能及時解除病苦、輕安自在,是慈濟三十幾年來不變的目標。一九九九年三月成立的慈濟醫院玉里分院,是鴻德醫院曹天德院長往生後所捐贈。這間醫院已經蓋了二十多年,安全上並不牢靠,二000年八月碧利斯颱風將醫院三樓所有玻璃吹破,大雨不斷漏進來,院內同仁和護士緊急將病患背到安全的地方安置,大家在滿目瘡痍的環境中,度過緊張的一夜。

玉里鎮有好幾萬人口,為了給他們一個建築牢固、設備完善的醫院,可以真正作為守護健康的磐石,二00二年元月,慈濟玉里分院在民眾的期盼下動工。

感恩當地民眾,將建院當作是要蓋自己的家一樣,不但出錢且出力。一位善心的太太雖然家境困難,她在自家的土地上,用心培植了許多小巧可愛的珍珠南瓜義賣;還有民眾發揮巧思,將乾枯的大樹葉滾邊做成扇子,或是做包子、做饅頭、做粿來義賣;就連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也懂得要存撲滿蓋醫院。

新玉里分院八月已經完工了,這建築當中的每一把沙、每一包水泥、每一條鋼筋,無不都是社會大眾點滴力量所匯聚;醫院裏的寸土、寸地、寸壁,無不都具足了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付出……



十幾年來,從當初辛苦籌建花蓮慈院,到大林慈院、關山、玉里分院,以及興建中的新店、潭子醫院……都能看到社區民眾發揮愛護之心,用心、用愛付出打造;醫院同仁視院如家,付出耐心、愛心,為搶救生命發揮無我大愛;以及志工施展妙方,讓病患暫忘病痛、露出笑容……

人世間苦難偏多,然而,只要將點滴的愛凝聚,各方的心力合在一起,終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至二十一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主題報導

跨越隔閡,愛灑印尼--從一條河流說起

◎邱淑絹

印尼,東南亞最大的國家,
由羅列在赤道上、一萬七千多個島嶼所組成;
兩億多人口,在世界排名前五大。
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後,
全國半數以上人口淪為貧民;
隨著經濟衰退、貧富益見懸殊,
掌握印尼經濟優勢的華人,多處於富裕階層,
印華之間的怨隙因而加深。

「唯有真心關懷這片土地,才能促進印華間的和諧關係」,
慈濟一九九四年起在當地推動慈善救助,
儘管一九九八年五月雅加達排華暴動時,
以華人為主的慈濟志工自身安危也受到威脅,
他們仍堅定行善的步伐,繼續撫貧慰病。

「回饋」的行動力,
在二00二年元月初雅加達大水患中表露無遺。
慈濟志工連續四個月進行發放、義診、清掃、消毒等工作,
並發現興建在紅溪河上、幾遭洪水吞沒的簡陋村落--
卡布莫拉(Kapuk Muara)村。

紅溪河,
一條在三百多年前,背負著華人悲情歷史的河流,
素有「雅加達黑色心臟」之稱,
兩岸密密麻麻的簡易屋侵佔大部分河道,
漆黑的河水及滿布垃圾的惡臭更令人掩鼻;
這也是卡布莫拉村民二十年來每雨必淹的根源。
為根本改善紅溪河的氾濫及村民惡劣的生活環境,

慈濟決定號召當地華人企業家,以「取之當地、用在當地」的精神,
建設大愛村以協助村民遷離。

二00三年七月,擁有一千一百戶的大愛村落成,
長年棲居在河畔潮濕簡陋老屋的居民,搬進了乾淨明亮的千戶大社區;
曾經在垃圾堆中嬉戲的孩童,來到社區內的新學校認真學習……

慈濟,一個華人佛教團體,
懷著無分種族、宗教、鍥而不捨的大愛,
在印尼這個世界上最多伊斯蘭教信徒的國家,
勇往直前付出,踏出既深刻又扎實的慈善足跡。




▲主題報導

鐵道邊緣的人生

◎邱淑絹

這裏是雅加達,
都市叢林的邊緣下,一群人以鐵道為家。
散落周邊的垃圾,是他們主要收入來源,
火車時刻呼嘯而過,生命就在分秒賭注間。

雅加達,這個車水馬龍的城市。

銀行和保險公司架構出的整潔街道旁,行人穿梭往來的柵欄邊,蜷縮著瘦小的阿利(Ali)老先生,不停地吹奏著手中的口琴;蹲坐在腳上趿著的拖鞋上,發舊的提包垂吊在腳邊,半瓶茶水是唯一的潤喉來源。

與蹲著的他齊高的塑膠桶,是過往行人投錢的地方。微弱而不停發出的琴聲,或能引發路人駐足聆賞;只是大部分時候,這蜷縮著的老人,並沒引起太多注意。

城市和繁華,老人和孤寂,顯映出富足和貧窮的對比。

患有白內障、兩眼迷茫的阿利,今年八十二歲。每星期有幾天,他習於在晨曦初露時,拖著一式不變的行囊,在車陣裏走上四十分鐘,到平日賣藝的地點吹奏口琴。

每每坐下後,就沒有再起身。支撐他體力的是出發前的一碗白粥,和事先準備的半瓶茶水;三、四小時的光景,紿終不變的是他時而低吟、時而吹琴,獨隱在人車紛沓裏的孤寂身影。

當賣藝結束,他又會拖起身邊的行囊,再花四十分鐘腳程,返回座落於雅加達中區傑哈巴魯( Johar Baru )的家門--一處沿著鐵軌建造的違章建築區。

非法聚住鐵道旁,
木板、破布搭就一個「家」。

據聞傑哈巴魯龍蛇雜處,鐵道旁的居民多屬非法聚住;秩序紊亂,外人於此實有安全上的疑慮。

初行至此,或許只能見到狹窄的街道,和兩旁林立的房屋,偶有商店小販穿插其中,與一般住家情景並無二樣;但若側身穿過街旁約一公尺寬的通道後,景觀就全然不同。

沿兩條鐵軌綿展而去的,是密密麻麻的屋舍,一間緊挨著一間。說是屋舍,似乎太過文學;若粗俗地說它們是雞籠,實一點也不誇張。它們是用撿來的木板、木皮、門板等任何可成為「面」之物,像拼圖般地釘湊起來;好些屋梁高度只及人的肩膀。

屋內不規則的空間,令人計算不出它的大小;再大,應也大不過一坪吧。空間容不得外人進入屋內,只得屈身在屋外探看--隨著瞳孔的放大,陰暗、潮濕、油垢、塵積的畫面一一浮現;無所謂的「家具」可言,鍋碗瓢盆散落一地,沾滿油漬、塵垢。

這樣的斗室內,常擠著一家大小,或坐、或臥、或躺;炊食就在門前鐵軌旁,吃飯是就著盤碟,手抓著就送入嘴裏。屋頂多以破舊之塑膠布覆蓋,上壓有磚頭、木條;隨處張掛的破舊塑膠布、不成形的布幔,形成不堪之市容。

這樣的生活,卻教人嗅聞不出他們的焦慮與不安;正如信奉基督教的阿利,雖身處不堪的環境,行有餘力,仍用行乞來的錢幫助鄰家的孩童就學。

生命在分秒賭注間,
卻不見一絲心酸浮現他們臉龐。

搭起的違建距鐵軌僅約一公尺,人們習於在鐵軌上穿梭,有些人更將鐵軌充作石板凳,坐立其上聊天、發呆。兩條鐵軌間,佔滿居民回收來的物品,間或覆滿成堆的垃圾,上有火車碾壓、行走的痕跡。

站立其間思考之際,一陣火車急促的喇叭聲波,震撼著鐵道兩旁的空氣。不容多思考幾秒,火車即從遠方疾駛而來。一陣風沙飛起,帶起垃圾堆裏的碎屑,和漫天起舞的蒼

蠅;若閃躲不及,性命可能就在瞬息之間湮滅。

當地居民遭火車所傷的事件時有所聞,阿利就是其中之一。兩年前,他右手臂被撞成骨折,所幸沒傷到肌腱,故還能活動。然不論是外傷或是眼疾,他都未曾想過就醫,因他認為那是上帝給予的宿命安排。

和患有小兒麻痹的媽媽住在一起,今年二十歲的寡婦莎莉妮 ( Sarini ),四年前在家門口被火車無情地掃了過去,手臂斷了、頭皮也被刮掉大半,還住了一個月的醫院。此景,光想就令人發顫!披肩長髮裏仍可見受傷的痕跡,莎莉妮說頭傷部分是取大腿的皮縫補的,但斷折的手臂,卻是永遠無法修復的傷痛。

一次不可抹滅的遭遇,卻無法改變莎莉妮在惡劣環境中繼續生活的命運。平時和媽媽以撿拾廢紙箱維生的她說:「我很害怕住在這裏,也很想離開,只是我不知能往何處去?也不知離開後,將如何過活?」

比起幸運被救回的莎莉妮,塔妮雅 ( Tarniah )可遭遇了三條無辜生命的失去。塔妮雅的丈夫以撿拾垃圾維生,性喜喝酒,一日她正午睡,被丈夫催逼去買酒,當時她睡眼惺忪,於鐵軌間行走之際,被火車撞個正著。

人是被救起了,但懷著的孩子卻因而流產。這只是其中一次經驗,塔妮雅今年才三十一歲,卻先後喪失三個孩子,如今獨留個一歲半的小孩和她相伴。而居住的破舊房舍,一個月仍要十六萬盧比(相當於台幣六百四十元)的租金。

此地的居民所需支付的不只是房租而已,違建區沒有浴室和廁所,當地人口中的「村長」,比鄰而居於合法街道旁,若使用他簡單隔出的浴室和廁所,得分別照付五百盧比;此外,三桶洗澡用水要五百盧比、飲用自來水每桶也要一百盧比……

居民們已習於這樣的生活,每買水回來,鐵軌即成為天然的輸送帶,桶裝的水置於其上,推起來分外省力。

而每當火車警鈴響起,或坐或立於鐵軌上的人們,才紛紛起而走避。當火車一過,避居的人潮又再回流,好似船過水無痕地復歸於寂靜。

居民們的生命在分秒的

賭注之間,然在敘述真實經歷的當兒,不見一絲心酸浮現他們臉龐,「就是被撞了。」是他們給予最平靜的回答;彷彿時刻呼嘯而過的火車,不過是一道快速流竄的影子罷了。

也因非法居住,居民多以撿拾紙箱、空瓶等垃圾中的資源維生。當地人習於喝保特瓶裝或杯裝的礦泉水,水喝完後,留下的空瓶或空杯,便成了鐵道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居民撿拾空杯後,會將覆蓋杯口的塑膠薄膜處理掉,再將整理好的空杯賣給資源回收商。因此,常可見大人、小孩手拿一寸見方的玻璃,刮除著杯緣上的殘餘薄膜。坐著也刮、走時也刮,刮噪著耳膜的聲音,此起彼落地充斥在這違法居住區裏。

志工穿梭在髒亂和惡臭的違建區,
汗流浹背也不為所苦。

根據統計,印尼兩億多的人口中,貧民多達六千兩百五十萬人,佔全國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印尼政府自一九九七年底金融風暴後債台高築,早已無力解決貧民生活困境。

為紓解貧民缺糧危機,

慈濟自今年五月起展開為期兩年的「愛灑人間大米發放」人道援助計畫;由慈濟印尼分會、印尼政府社會部及印尼軍方合作,發放由台灣農委會提供的五萬噸白米,予雅加達、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等地約六百萬貧民。

慈濟志工五月底在鄰近雅加達中區最大車站的塔那汀吉( Tanah Tinggi )發放大米時,循著鐵道在傑哈巴魯地區赫然發現這群都市叢林下的化外之民,於是緊急將他們列入大米發放對象之一。

這條從雅加達延伸至東爪哇的鐵路,全長一千六百公里,集散在傑哈巴魯的非法居民,約計五百多戶。由於違建住戶沒有地址門牌,更遑論居民的戶籍資料,志

工們只好會同村長挨家挨戶走訪,將需要濟助的居民一一造冊。

七月九日,志工協同軍方人員,照著名冊前往發放大米領用券。

來到泰姆 ( Temu )的家,她高興地分享著自己的故事。她有四個孩子留在鄉下,僅帶著念國小六年級的兒子在身邊,生活就靠兒子在公車上或十字路口唱歌,賺取五千至一萬盧比的小費來支撐。拿到志工發放的大米領用券,她臉上露出微笑,帶著興奮的表情頻向志工道感恩。

戴著帽子的蘇吉揚托( Sugi Yanto ),殘破的衣服底下,隱藏著偌大的傷口,腸子顯露在外,僅用塑膠袋包覆著。他說,是走賣食物時,被人在肚子上捅了一刀,因沒錢看醫師,只好用塑膠袋包著,一天拖過一天。

他希望出現在貧民區的藍天白雲身影,可以伸出援手,讓背負生活重擔的他,能有重拾健康的機會。志工除發給大米外,亦表示將擇日幫他修築房子,並安排他到雅加達最大的政府醫院就醫。手握著大米領用券的蘇吉揚托,似乎也握住了未來的希望。

烈日當空,志工穿梭在髒亂和惡臭之間,一戶一戶地走,一家一家地去,汗流浹背也不為所苦。停留時間愈長,居民愈能接受藍天白雲的身影,且漸能回饋予滿臉笑容。

循著志工藍色身影的軌跡望去,鐵軌兩旁成排的房屋前,居民或站、或坐於自家門前,人人手握印有慈濟 Logo 的大米領用券,形成一條美麗的圓弧。

領到大米後的歡呼身影,
好似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七月十二日陽光綻放的日子。志工集合在傑哈巴魯區的陸軍辦公室外,準備當天的大米發放。

一早,居民即拿著前幾日發的領用券,三兩成群地陸續抵達,將原本狹小、寂靜的陸軍辦公室外點綴得分外熱鬧。

志工們井然有序地搬出大米,居民們也耐心地列隊領取。只見場中場外,有大人獨肩扛著,或和小孩兩邊合拉著,還有婦女左抱還在吸奶的嬰孩,右抱著大米的有趣畫面。

三百多戶居民,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單純的居民領到豐實的大米,或提、或抱、或綁於身上提領回家。也有好多戶人家將大米集結後,疊放於平日裝運回收物的三輪車上推著回去;緊跟車後的歡呼身影,好似訴說著他們豐收的喜悅。

缺了條腿,拄著柺杖的康達( Kanta ),由鄰人幫忙把大米領回。他平時在火車

上討錢,每星期將乞來的錢,送回給在鄉下的孩子。領到大米,他仍不假思索地說:「要把大米帶回鄉下給孩子吃。」

大米發放現場,傑哈巴魯區陸軍辦公室的領導人歐塔(Okta)中校,長久以來對慈濟的慈善工作支援了充足的人力;發完大米後,他拿出軍人守則和信條叨叨念著:「國家成立軍隊就是要服務人民,做更多公益工作--造鎮、造路,建公共廁所、伊斯蘭教堂、基督教堂及城市發展計畫等……」歐塔強調,慈濟講求人道的精神,讓他願意盡全力配合。

發放大米的志工,大部分來自金光 ( Sinar Mas )集團的員工,在現場運籌帷幄的

盧迪(Rudi),一九九五年開始即參與慈濟在當格朗縣、西朗縣的肺結核藥物發放。盧迪本身不懂中文,卻相當享受於當華人團體的志工。

「我嚮往慈濟不分宗教、文化、種族,只談人道的精神。志工所到之處均為偏遠地區,像此地是環境惡劣的非法居民區,但慈濟仍來發放大米,帶給居民們希望。」盧迪表示,他雖然並不富有,但他有朋友、願盡己所能支持慈濟在當地的慈善工作。

只是在盧迪心中有項擔憂--印尼境內充斥著貧民,而志工人數畢竟有限,如何將大愛普及到需要的地方,是志工們未來所要努力的。

正如有些居民雖銘感於領到大米,但歡喜的背後,亦潛藏著大米終將用罄、下一炊又待何時的隱憂。



印尼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每日五次的祈禱未曾間斷。正當慈濟志工在鐵道貧民區,發放領用券和大米之際,遠方的祈禱聲,亦不時透過擴音喇叭傳了出來。

傑哈巴魯非法貧民區內,初生的孩童睡在屋內天花板垂下的搖籃裏,天真無邪地享受被呵護的感覺。他們渾然不知,橫亙於他們面前的,是怎樣的一個未來。

「對人民要像一家人般;要以身作則;不虧待人民;不要讓人民感到恐懼和傷害他們的心……」耳畔歐塔中校念著軍人守則的聲音依然清晰;慈濟志工或將在此地持續著關懷,也願居民所信奉的阿拉真神,在能仰望的天上,能眷顧到這群化外之民。





▲主題報導

久不曾聞米飯香

◎歐君萍

空乏已久的米缸,今天盛滿了白澄澄的米,
傍晚時分,厝邊頭尾不約而同飄出了陣陣飯香……
來自台灣的五萬噸白米,將嘉惠印尼六百萬貧民。

凌晨五點,印尼首都雅加達最繁榮的中區銀行街,仍是一片靜謐;然同在這條街上的金光(Sinar Mas)集團大樓大廳外,卻聚集了數百位身著慈濟志工背心的金光集團員工和身穿藍天白雲服的慈濟志工。

他們魚貫步上停靠在路旁的數十輛巴士,有人說:「平常上班也沒起那麼早,今天要當志工,高興得睡不著呢!」放眼望去,志工臉上堆滿愉悅的笑容,迎著晨曦,一輛輛巴士分別駛向雅加達鄰近的貧困村落北加西縣和當格朗縣。

上天送來的禮物

臨海的北加西縣位於雅加達北邊,居民多以養殖業或捕魚維生。去年初的水患,讓許多村民賴以維生的漁塭和家園全部泡湯;為此,慈濟志工多次前往當地發放物資和義診。

縣內許多村子必須搭船才能到達,位於出海口的莫拉干

邦鄉(MauraGembong)潘台巴哈吉亞村(Pantai Bahagia),約有村民六千四百多人,教育程度普遍只到初中,有些村民甚至活了大半輩子也不曾離開過村子。

「村子對外聯絡不便,渡船進來就要三十多分鐘,你們的到來,就像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在這裏當了十年村長的那瓦威 ( Nawawi )是雅加達人,從小就在這個村子長大,對這裏已有濃厚的情感,面對村民生活的貧困,他慨嘆道:「上級沒有撥下經費,我是心有餘力不足啊!」

這天,村民彷彿趕集般,不論手中有沒有領米券,都前來湊熱鬧。

頂著攝氏三十六、七度的高溫,村民在志工引領下依序排隊領米。「這位奶奶兩包米,需要志工幫忙搬到前面……」「你扛兩袋米會很重,要小心喔!謝謝!」許多村民也主動加入志工行列,協助老弱婦孺搬運米糧。

一位年約四十歲的村民,用平日挑漁獲的扁擔挑起兩袋各二十公斤重的大米,步伐輕盈笑著說:「我要趕緊把這兩袋米帶回去給我的老婆和孩子看,讓她們也體會一下抱著白米的感覺!」

「很開心能夠拿到你們送的米,這些米夠我們一家五口吃上一個月了!」老婦人坐在大太陽下,像保護家產般地用雙手圈住屬於自己的兩袋大米,不停地向志工說:「德利馬卡西(謝謝)。」

一位約莫三十多歲的婦人,牽著兩名稚齡的孩童站在領米隊伍中;育有五子的她說,先生賴捕魚維持家計,魚獲量差、三餐無以為繼時,只好跟店家賒帳勉強度日。「自從收到領米券後,我幾乎天天都在期待發米這刻的到來!」

五萬噸白米嘉惠六百萬貧民

當格朗縣位在雅加達西邊,相距車程約一小時,居民七成以上務農,生活多處於貧窮。十一歲的尤蘇( Yusuf )就住在當格朗縣的小農村,就讀小學五年級的他,或許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長得又瘦又小,志工問:「就你一個人來扛米嗎?」他回答:「對呀!不過我騎了腳踏車來,應該載

得回去吧!」

志工幫尤蘇扛著米到他擺放腳踏車的地方,並幫他將兩包米放好在單車前面的橫槓上。對於志工的幫忙,尤蘇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臨走前,他回頭靦腆地向志工輕輕說了聲:「德利馬卡西!」

滿臉皺紋的老婆婆,和同住一起的姪女前來領米。她說,目前家中有七個人,兒子踩三輪車一天收入只有兩千盧比(約台幣八元),全家人經常有一餐沒一餐,收入較好時,才有多餘的錢買白米來吃,不然都是吃自己種的青菜,「今天能收到你們送的米,真的對我們生活幫助很大,謝謝!」

城市淘金夢被鐵軌碾碎

印尼慈濟志工將持續兩年的大米發放,第一階段自五月三十日起連續四個週末與週日,從雅加達北區、西區、當格朗縣、北加西縣、雅加達中、東、南區及其他地區依序發放。

雅加達中區是印尼最繁榮的商業中心,同時也是各級政府辦公室的所在地,然而鄰近此區最大車站的塔那汀吉( Tanah Tinggi ),卻有許多貧民委身在鐵道旁居住。

所謂的「家」,只是簡陋的木造,甚至是四根木條和三張撿來的帆布隨便搭起的帳棚;鋪平了鐵軌旁的石子,再放上幾塊壓平的紙箱,就成了所謂的「床」。有工可做的時候,一天還可吃到一餐白米飯;沒錢可賺時,餓上個三五天,也是常有的事。

就在我正觀察當地居民的生活之際,倏地,被人一把往後拉了幾步遠,一班火車從我眼前呼嘯而過,約莫三十秒,火車沒入視線的盡頭,我才真正回過神來;當

地居民說,他們每天都必須像這樣「閃避」火車幾十趟以上,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我在這裏都住了二、三十年了,每天上午跟搭火車上班的人道早安,晚上望著天空數著星星入睡,日子就這樣捱過來了!」七十多歲的馬新那(Marsinah )和家人從中爪哇抱著淘金夢到雅加達討生活,原本只想在離車站不遠的鐵道旁暫時棲身,怎知在雅加達賺錢並不如他們想像中容易,也沒想到一住下來就這樣過了三十年。

另一處貧民區,幾乎可說是雅加達中區的「不夜城」。居民不僅全是租房子的「遊牧民族」,且因收入極微,無力獨自負擔房租,必須與人合租一屋,也因此得輪流睡覺;警察告訴我們,有時凌晨兩點來巡邏,還會遇到小朋友成群在踢足球,因為他們輪到凌晨四點才能睡覺!

隱沒在繁榮背後的貧困

隱沒在繁榮景象中的貧困,除了雅加達中區之外,東區及南區這兩個有半數以上都是豪宅的區域裏,同樣也有著住在破陋屋中的貧民。

「我家的米桶從沒像現在裝滿白米……」住在雅加達東區坦加村(Tengah)的蘇提亞(Surtiah)和先生,笑容滿面地扛了兩袋沉甸甸的大米返家,一回到家,蘇提亞立刻打開空米桶,將其中一包白米倒進去,「要不是有這些米,今晚我們就要斷炊了!」蘇提亞說。

蘇提亞育有兩名幼子,先生在附近的市場當苦力,一天收入只有幾千盧比,有時甚至沒有。蘇提亞說,租房子一個月要五萬盧比,孩子上學也要錢,先生微薄的收入根本負擔不起,有時沒錢買米,全家就得挨餓了!

「真的非常感謝!」蘇提亞用不怎麼標準的華語向志工道謝,在先生將一包米完全倒進米桶後,她興奮地用雙手捧起白米聞了聞說:「這米煮出來的飯一定很香、很好吃,今天中午就要煮來嘗一嘗!」

和蘇提亞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居民大約有四十戶人家,每個房子都只有不到一坪大小,牆壁是竹片搭建而成,天花板的瓦片早已斑駁破爛,居民說,如果外面下大雨,家裏一定會下小雨,「這裏租金便宜,我們做苦力的只住得起這邊,加上住那麼久了,大家感情好,現在也捨不得搬走了。」

中午時分,蘇提亞從米桶拿起一杯半的米放進鍋裏,正在生火炊飯的她,粒粒汗珠緩緩從額頭滴落,但滿足的笑容不曾在臉上褪去,她說:「今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謝謝你們!」

蘇提亞的厝邊頭尾,今天幾乎都拿到了慈濟發放的大米,髒亂的社區此時也飄出了陣陣的飯香。

八十五歲老婆婆的吻手禮

貧窮村落裏的印尼人,單純且和善。

卡馬莫拉村( Kamal Muara )六十二歲的婦人雅倫(Alen),踩著一雙補過無數次的布鞋,和其他村民一樣坐在前排等候領米。瘦骨嶙峋的身軀和凹陷的雙眼透露出生活的艱難;全家只靠她一人做工,一個月只有十五萬盧比(約台幣六百元)的收入,讓她幾乎有半年時間一天只吃一餐。

曾經中風過的六十五歲老伯伊度爾斯(Idurs),一大早就到發放現場等候,身子早已疲累不堪,加上走路動作特別緩慢,在領米隊伍中幾乎是一路被人潮推向前行;領到米後,志工馬上幫他扛起大米,還問候他生活的情形。

伊度爾斯沒想到除了獲贈一袋大米,還有人幫他扛米、關心他的生活,讓他感動得頻頻點頭說:「德利馬卡西!德利馬卡西!」

「有了這些米,我的孩子就不會有一餐沒一餐了!」四十九歲的聖托索(Santoso ) 失業已經一段時間,雖然領有政府發給的失業給付,不過家中食指浩繁,大米對他們的生活還是帶來很大的幫助。

土庫烏塔拉村 ( TuguUtara ),一位八十五歲的老婆婆排在領米隊伍的第一個,她五點半就從家裏步行至發放現場等候,佝僂的身軀顯得特別孤獨。當志工將米糧交至她手上時,她的眼淚從眼眶中滑出,嘴裏不斷地向志工道謝,並且以伊斯蘭教徒最崇敬的吻手禮儀,表達最深切的謝意和祝福。

在金卡蓮( Cenkareng )大愛村發放那天,上午八點不到村裏早已「鬧熱滾滾」,村民攜家帶眷陸續從家中或步行、或驅車來到幾近完工的大愛村。

贈米儀式結束前,當地伊斯蘭教長老帶領眾人祈禱,長老也特別代表村民們向慈濟表達感謝,「謝謝你們的好心,真主阿拉會賜福給你們的!」

五千人次華人志工參與

豔陽遍照在南洋島國印尼的土地上,來自台灣的白米則遍施在雅加達各地的貧民手中。

親蒞發放現場的社會部長峇克帝阿爾參沙(Bachtiar Chamsyah),對於台灣捐贈米糧紓解印尼貧民困境,以及慈濟為紅溪河水患災民興建大愛屋的安家之舉,非常感動;警察司令長則說,看到居民高高興興將大米搬回家的神情,彷彿可以想見每一戶人家在享用這些大米前的虔誠祈禱。

第一階段發放已於六月二十二日完成,共發放雅加達地區二十七萬八千七百戶

貧民,每戶發給二十公斤裝白米一包,超過三人以上的家庭則發給兩包。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表示,目前正進行中爪哇和棉蘭等地貧戶調查作業,預計九月份將進行第二階段大米發放。

雅加達原本人數就不多的慈濟志工,自去年水患後,幾乎都投入大愛村建造工作;就到劉素美苦思該去那裏找志工協助大米發放之際,當地華人企業集團包括金光、安達、三林、CCM、椰楓、Honey Lady及永安藥業等負責人主動挑起重擔,號召員工一起來投入。

發放現場除了慈濟志工、企業界同仁和軍人賣力投入外,身兼金光集團總經理和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的黃榮年也忙得汗流浹背,來來回回幫民眾用推車送米,上衣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不過招牌的笑容卻始終掛在臉上,「平常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看公文沒機會流汗,今天幫居民搬大米的感覺真是身心舒暢!」

雖然動員了超過五千人次的志工投入發放,不過由於範圍太大,每個發放點志工人數還是略顯不足。負責紅溪河發放點的CCM企業員工,來來回回搬米兩個小時,就已經累攤在一旁休息,問他們:「是不是很累?」他們回答:「累是很累,但很開心!」

「這一個月來,謝謝大家辛苦的付出,感恩。」安達集團負責人郭再源表示:「在發放現場看到企業員工幫忙居民搬米,尤其很多女性也照樣幫老弱婦孺扛米、抬米,那分愛的付出和臉上歡喜的笑容,讓人看得心裏好感動!」

「參加這次的發放工作,才知道原來印尼還有這麼貧苦的人,能夠幫助自己的同胞,再辛苦也值得!」安達集團一位員工說,參與大米發放前,她總是把「志工」當成是主管要她完成的一項工作,心中不免抱怨;親自參與後,她不只感謝有機會投身志工服務,更期許自己未來能在工作之餘當志工。





▲主題報導

紅溪河畔的愛心奇蹟

◎邱淑絹

灰牆紅瓦的五層樓建築,
有學校、義診中心、老人院、商店、工廠……
一個充滿美好遠景的社區已成形。
紅溪河邊不堪的日子,
都將隨著河面上褪去的高腳屋和垃圾,
消隱於無形。

週末的午後,孩子們有的在草坪上踢著足球、有的在球場上打著籃球,這邊一群、那邊一聚地快樂奔跑著。騎小腳踏車的孩童,暢行無阻地在村裏漫遊;大人們或坐、或站地聊天,間或三兩成群地散步著。

淡藍色的天幕,雲絮飄散著飛揚的尾巴;紅屋頂外的天空,偶有慢速低行的飛機滑過……陸續住進居民的大愛村,顯示著活潑的生息與脈動。

村民的悠閒和幸福模樣,令人很難想像他們曾是蜷居在紅溪河畔邊的苦難人。

【一年前,一年後】
河畔的簡陋老屋,低矮潮濕、滿地泥濘;
如今搬進乾淨明亮的千戶大社區,也脫離了長年淹水夢魘。

紅溪河,一條跨越印尼和華人歷史,滿載滄桑之河。低矮的屋簷、滿地的泥濘,居民還得隨時接受滿布廢棄物、動

物屍體和人畜糞便的河面所發出的惡臭氣味。

「住在這裏,如果不生病、三餐吃得飽,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不捨地說。二00二年初的水患發生後,前來賑災的慈濟志工不忍見居民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興起為紅溪河邊住民遷村的計畫。

建築師余斯航無償承接大愛村的設計工程,經志工們找地、整地、清理後,二00二年七月終於動土。歷時一年的興築,佔地五公頃、具五個建築群落、共一千一百戶的大愛村落成啟用。

灰牆紅瓦的五層樓建築,每層兩戶,每戶三十六平方米(近十一坪),間隔成客廳、廚房、浴室及兩間房間。每戶均有對外窗,通風良好、窗明几淨。

大樓外牆彩繪西瓜、木瓜、橘子、葡萄、蘋果、香蕉等共十七種當地水果圖樣,方便居民辨識住家方位。A區樓房後面栽種香蕉和木瓜樹,供居民乘涼、享用;家家戶戶飄掛著統一製作的美麗窗簾;「ㄇ」字型的棟距間,設有公共曬衣場。

負責硬體建築的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表示,大愛村以社區整體發展模式規畫,村裏設有學校、義診中心、活動中心、老人院、商店、工廠等,期望從民生、健康及教育等方面永續照顧居民。

老人院設有三十個床位、一個大聯誼廳,及專責照顧的護士房;四人一房,房內有衣櫃、椅子,庭前闢有菜園可供種菜;如今已有二十多人申請入住。幼稚園預定地目前暫時作為小學學生的遊樂區。村內空地,將來預備建蓋第三期大愛屋。

由於社區內九成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因此也特別依其信仰設計了祈禱室與往生大體淨身處理室;另外,還規畫有教職員工、醫護人員、管理中心志工的宿舍。

因印尼人習慣做小攤生意,故在位於B座一樓的二

十間店面之外,又另外規畫了攤販區,避免大愛村各個角落都充斥著攤販。攤販區旁是機車停放區,再往前則是供車輛行走的道路。

計畫至二00五年,大愛村就有清澈的自來水可用,目前是採地下水過濾系統,使用後的水回收到污水處理場,供澆花和清洗公共區域。污水處理廠的隔壁是垃圾處理場--過去居住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