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勁草

迎著陽光過日子

◎撰文/張晶玫 攝影/陳裕炎

她行動不便,靠著微薄收入養活子女,
一家三口住在不到十坪的鐵皮屋;
她沒有自怨自艾,每天朝著光明努力,
簡單過日子,用最大的愛陪著孩子,
只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也能幫助別人。

小小不到十坪的鐵皮屋,住了一家三口。客廳既是臥房,又是廚房兼浴室;空間雖然侷促,但各項家具物件都適得其所地擺放整齊。地板、門窗打掃得很乾淨,廚房的排油煙機甚至亮得像一面鏡子。

下午四點,夕陽悄悄地斜照著這條安靜的巷子,阿鳳領著小禹、小宜兩個孩子在家門口整理回收物。別人不要的廢紙、瓶瓶罐罐,在他們眼裏卻很重要,「這些可以賣錢,讓媽媽買菜。」小宜天真地說。

就像慈濟許多的照顧戶一樣,阿鳳有著坎坷的人生--肢體不便、丈夫早逝、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度過一天又一天必須堅強的晨昏。



阿鳳原本擁有雖不富裕卻很幸福的家庭,直到丈夫罹患糖尿病,歷經失明、洗腎,生活因此一步步陷入困境。一九九七年,這一家人成為高雄慈濟人關懷的個案,接受長期經濟補助迄今。

一九九八年阿鳳的丈夫往生,留下她與年僅七歲的兒子及五歲的女兒。當時才三十歲的阿鳳因肢體殘障--右手萎縮、雙腳不良於行,沒有公司願意聘用,只好以撿「紙批」(廢紙箱)維持家計。

「師姊,妳們真辛苦喔!」這天,阿鳳看到熟識的慈濟志工來訪,一邊歡喜招呼著、一邊拿著小板凳,緩緩、艱難地走出來。由於屋內無法容納太多人,大家很自然地或坐或蹲,在家門口聊了起來。

有著甜甜圓臉的小宜,拿著一堆剛洗好的衣服,從門裏走了出來,要到對面巷子去曬衣服。那晾衣架,比小宜的身高高出太多,她熟練地踩在小板凳上,手伸得老高,將衣服一件一件地掛上去。

志工沒有伸手幫忙,只微笑看著這日漸長大、乖巧得令人放心的孩子。已經十一歲的小宜始終笑瞇瞇的,臉上的汗水和濕衣服上的水滴,一起在陽光下閃閃

發亮。

學校剛月考完,志工關切問起小宜的成績。「國語九十八、數學九十三、自然九十六、社會九十五、健康一百……」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小宜很有自信地說著。

六年來的相伴,志工對這個家庭再熟悉不過。兩個孩子也很難得,平時就在一張既是餐桌、也是書桌的矮圓桌上看書、作功課。阿鳳拿著一本自己看得懂、附有注音的書,在一旁靜靜地陪著。

問識字不多的阿鳳,看得懂小宜的功課嗎?她靦腆地笑著說:「注音還可以啦!」

「多虧有勤聰師姊幫小宜『補習』功課,她的成績才會這麼好。」阿鳳娓娓道出一段「付出不求回報」的故事--



從阿鳳的家走上大約一百公尺,拐個彎,就是志工陳勤聰開設報關行的家。小宜和讀國小六年級的哥哥小禹,每天放學後並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走向這間報關行。

兩個孩子坐在辦公桌前寫功課,陳勤聰戴起老花眼鏡,看著孩子寫字、檢查功課。那時還是上班時間,一旁洽公的電話總是響起。

孩子把學校老師規定的功課寫完了,還要寫陳勤聰去書局買回來的測驗卷。「這題會寫了吧?已經寫三次應該要會了!」陳勤聰將小禹和小宜當作自己的孩子嚴格教導,剛開始還引發小禹小小的反彈。

「有時我也覺得自已太嚴格了,會稍微調整一下。還好孩子們都會善解。」陳勤聰不好意思笑著說。

陳勤聰比較忙的時候,報關行職員也會幫忙檢查作業;兒子謝安邦是大林慈濟醫院醫師,如果放假回來,就是這兩個孩子最好的家教。

看完書、寫好功課,陳勤聰還為這兩個正在發育的孩子準備點心、飲料,有時會讓他們吃飽飯再回家。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阿鳳最感恩的人是陳勤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希望全在孩子身上,但是,當環境磨人,為人父母力不從心,那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這時,有人伸出一雙手,毫無條件地付出幫忙,讓孩子縱使生活條件不如人,至少能在學業上揚眉吐氣。

陳勤聰給阿鳳的,並非只是付出時間、精力、耐心那樣簡單的定義,而是點燃她對未來的希望。



幾天前,志工楊滿足送來了這個月的生活物資;這天又來訪,是為了送交捐款收據。阿鳳接過收據,又拿出了這個月的善款繳交。

楊滿足回憶起九二一大地震賑災期間,慈濟志工在綠川街上沿路勸募,正要去修理鞋子的阿鳳,將皮包裏僅有的一百多塊錢,一股腦兒地全倒進她的勸募箱裏。

「不要捐那麼多,妳不是要修鞋子嗎?而且還要留一點錢買菜啊!」楊滿足拉著阿鳳的手急急說著。

「沒關係,修鞋的老闆不會跟我拿錢。我想幫上人……」

「對她而言,那一百多塊錢,不知道可以用多少天!」事隔四年多,楊滿足彷彿還沉浸在那場感動中,眼中泛著淚光。

阿鳳說,這只是能力所及的一點點心意,她最大的希望是有朝一日,也能和大家一樣,穿上藍天白雲制服作志工。

眼前的阿鳳,令我想起佛經中「貧婆布施」的故事--

迦葉尊者托缽時遇到貧婆,她悲嘆自己有心卻無力供養。

尊者說,布施的意義不在有形的物資,而是虔誠的心。

貧婆聽了很歡喜,就從身上的破衣撕下一小塊布捐出……

阿鳳平時也在孩子就讀的學校當圖書館義工,雖然搬動沉重的書本和來來回回地走路,常使她原本已蹣跚的腳步更形艱難;可是,只要有回饋社會的機會,

她就會把握住,活得感恩且知足。



現在的阿鳳,依舊行動不便,依舊一家三口住在十坪不到的鐵皮屋裏,也依舊以資源回收的微薄收入,捐款助人。

不論生活如何艱難,她沒有選擇自怨自艾,而是用最大的母愛陪著孩子、朝著光明努力地活下去。「只希望能把孩子養大,將來可以成為『慈濟老師』、『慈濟醫師』,再去幫助別人的孩子。」

這是阿鳳一生最大的希望,而這希望,已經被點燃了。

▲上布施

當陌生不再陌生

◎撰文/曹麗雲、張美茹 相片/花蓮慈院社服室提供

曾經,她接受了陌生人一顆腎臟,
擺脫十年洗腎生涯;
當癌症讓她的生命走到盡頭,
她留下了眼角膜,
希望照亮另一個陌生人的生命……

二000年元月,李秋香的腹腔植入一枚新腎。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小組李明哲醫師問她:要不要把伴隨多年的腹膜透析導管留下作紀念?她說:「我才不要!我要永遠和它說Bye-Bye!」

二00三年夏天,李秋香另一枚腎臟長了惡性腫瘤,而且已經轉移到骨頭。她知道即使作化療,痊癒希望也微乎其微,因此

放棄化療,並作出往生後捐贈器官的決定,「因為,我受過別人的恩惠……」

今年四月十六日,在花蓮慈院心蓮病房,李秋香蠕動雙脣夢囈似地吐出:「李醫師,謝謝您!我此生的最後還要拜託您!」

第二天,李秋香在家人陪伴下走到了人生終點,慈院器官移植小組摘下了她的眼角膜,圓滿她遺愛人間的心願。

我們有幸在李秋香生前採訪了她,她帶領我們走進她罹病後的心路歷程;我們在她身上學習、體會許多,也經過她的同意,將這愛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二十四歲,腎臟病找上門;
病情惡化到必須洗腎時,
她實在很難接受。
直到聽聞腎友的一句話,
如當頭棒喝……

花蓮七星潭是個半農半漁的小村落,李秋香出生在這裏,父親捕魚、母親務農,後來經營小吃生意。

李秋香高中畢業後在自家的小吃店幫忙一陣子,一九九0年和同學到台北工作。一年多後,同事發覺她好像愈來愈胖,她自己也發現腿粗得像「象腿」一樣,連鞋子都穿不下。經醫師檢查,才知道這是腎臟病引起的水腫,這年她才二十四歲。

對腎臟病認知不多的李秋香,吃了藥消腫後,又回去上班;一旦發現水腫,就再吃藥休假一陣子。無奈病情日益惡化,最後不得不辭掉工作回家養病。

「當時的我把肚子當藥櫥,只要有人介紹,不論是西藥、草藥、偏方照單全收,我跑遍全台灣找醫師、找藥吃,甚至到阿里山找草藥!」李秋香說,病急亂投醫,當年走過許多冤枉路,尤其是偏方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更浪費金錢。

「媽媽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洗一堆草藥,費好大的勁煮了一大鍋,我喝了幾次就想放棄;有時喝兩口給媽媽看,再趁她不注意,偷偷倒掉。媽媽知道後不僅不忍心罵我,還心疼地說:可憐!已經喝那麼多藥了,一、兩天不喝沒關係。」

就這樣過了兩年,李秋香有次心悸、吃不下飯,就醫後經診斷為「急性腎絲球發炎」,洗腎生涯從此開始。

「第一次洗腎是在頸部動脈插管,非常痛,陪我去的妹妹嚇得差一點昏倒!」原本在高雄洗腎,一九九六年五月花蓮慈濟醫院腹膜透析室啟用,她便就近在慈院洗腎,且在主治醫師廖晉興的建議下,登記腎臟移植。

現為洗腎室護理長游純慧,是李秋香在慈院洗腎遇到的第一

位護士。「秋香選擇不用經常往返醫院的腹膜透析方式洗腎。然而,洗腎過程不如想像中順利,還有水腫的情形,她很不能接受……一直到參加旅遊團回來後才振作起來。」游純慧說起這段往事--

李秋香與腎友團體至美國旅遊,發現腎友們活得好快樂,她很驚訝,原來洗腎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可以這麼好!

有位腎友看到李秋香的媽媽為她夾菜,又包辦所有她不愛吃的東西,忍不住說:「妳不要太依賴媽媽。」又說:「媽媽也不要太過於保護她……」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教李秋香當下發願--一定要振奮起來、我的明天一定要更好!

她買了一部跑步機來增強體能,剛開始跑五分鐘就累得受不了,漸漸地一分鐘一分鐘增加,之後可以連續跑二十分鐘不休息。

李秋香很有愛心且善體人意,看門診時,常和其他候診病患話家常,如果知道那位阿公、阿嬤家住得比較遠,她會讓對方先看診。

「我只是拿藥而已,時間不要緊,所以讓從遠地來的老人家先看。如果他們抱怨等太久,我就告訴他們:好的醫師一定會向病人解說得很清楚,如果換成我們自己,是否也希望能和醫師談久一點?」平撫了久候病患的不耐情緒。

七年來無法排尿,
當移植成功後,
尿液滴在白鐵便盆上,
她感覺那聲音宛如天籟……

二000年元月四日上午,

李秋香接到慈院器官捐贈小組通知:「請妳在家等候,可能有腎臟移植的機會。」

「是真的嗎?會不會三度入圍而沒有得獎?」她放下電話既驚且喜地全身發抖--已接過兩次通知卻因配對不符而「落選」的經驗,「那種心情有如坐雲霄飛車,上下起伏,震盪很大。」那頓午餐幾乎食不下嚥。

下午三點,院方確定了腎臟移植時間。「五點多進開刀房,醒來時,我的右腹下方就多了一枚腎臟。」事隔四年,李秋香記憶依舊清晰:「手術完成時,身上插了許多管子,行動不便而已,沒什麼疼痛;倒是在拔掉腹膜透析導管時,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至今記憶深刻。」

「我住了二十一天才出院回家!」李秋香邊笑邊說:「因為我的小腎腎不尿尿!它太愛睏,不工作。」

通常植入的新腎,很快就能完成自動排尿的使命,但是植入李秋香體內的這顆腎,因捐贈者在捐前休克過,情況不同。

「前兩三天,我以為它只是反應遲緩,比別人的腎慢兩、三拍而已,要給它和自己多點時間、多點耐心。可是一個星期後它還是靜悄悄……」李秋香說,常來關懷她的慈院志工林寶彩教她,要常惜惜膚膚它、多跟它說說話。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你照顧我、我照顧你,相互扶持;你要發揮最大的功能,讓我的生命持續下去。」李秋香每天撫摸著這顆新腎、和它說話,並且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李右腎」,時時提醒它:「我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完,你既然有緣和我在一起,你一定要幫助我!」

不只李秋香疼著它,弟弟、妹妹每天也都打電話來問:「小腎腎,乖不乖?有沒有認真工作?今天排了多少尿?」

李秋香說:「我們還會念經回向給李右腎呢!可能是感受到太多人的祝福和關懷,大約第十天,它甦醒了,終於給了我回應。」

拔掉導尿管後,李秋香把尿排在白鐵便盆裏以計算尿量。「洗腎快七年了,我沒聽過尿尿的聲音。一聽到尿打在白鐵便盆的聲音時,覺得好像天籟般美妙,也如久旱降甘霖聽到雨水聲般,令我感恩、欣喜。我不由自主地流著眼淚,告訴媽媽:我尿了五十西西耶!」

捐者大捨之心、家人的愛心,
以及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照護……

在在都是她感恩的對象。

住院期間,母親和妹妹李秋惠幾乎「以醫院為家」陪伴著李秋香,妹妹一下班便先來慈院載母親去國中夜補校上課,然後就留在醫院陪她到天亮;隔天一早妹妹去上班,母親把功課帶來醫院作,接班照顧。

「家人都想捐腎給我,但是檢查不符,大家懊惱萬分。」李秋香紅著眼眶說:「家人對我的愛是無止盡的。從我生病以來,小我三歲的秋惠一直對我顧前顧後、替我提重物。她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總是以『是上天派我來照顧妳的』一句話輕輕帶過。」

除了家人之外,李秋香最感恩捐贈者,以及醫療團隊視病如親,像家人一樣關懷著她。「李明哲醫師很有愛心,只要病人有疑問,他一定會講到病人懂為止;他一天巡房好幾次,甚至星期假日也來探望。」

「有天廖晉興醫師站在病房門口,很靦腆的樣子。我直爽地

問他:為什麼不進來?害羞啊?」因為新腎移植一週遲遲沒有反應,廖醫師擔心這顆腎會「無疾而終」,不敢來病房看她。「那心情應是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忐忑不安吧!」李秋香善體人意地說。

術後三週,「李右腎」終不負眾望,讓李秋香帶著它開心出院。志工們常去拜訪,關心她術後恢復情形。

「大家來看我時,還把我九十五歲的老阿嬤請出來!慈青們親熱地喚著『阿嬤』,年長的師姊就叫她『媽媽』……那種感覺很溫馨,阿嬤快樂得唱歌給大家聽。」李秋香直呼自己很有福報,受到大家這麼的愛護。

腎臟移植後,李秋香的健康情況很好,沒有發生排斥,還成為腎友的榜樣。「我曾去輔導一位對腎臟移植很排斥的腎友,他認為把別人的東西植入自己的身體有點可怕,擔心移植失敗,也害怕換了新腎之後很難照顧,還要終生吃免疫抑制劑以避免排斥現象……」

「我告訴他不要鑽牛角尖,至少這是個機會!如果不願冒風險,怎能得到『甜美的果實』呢?身體本來就要好好照顧,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隨便吃喝,再好的腎,也是會完蛋的。」

她還在志工林寶彩的鼓勵下,上大愛電視台分享自身經歷。「有位媽媽在電視上看到我,問了我許多關於洗腎病人飲食和照顧的問題,因為她的女兒也在洗腎。大愛台真的很有影響力,讓我在無形中與許多人結了好緣。」

李秋香說:「生病前,我是懵懵懂懂一天過一天;生病後,才體會到生命無常。要把握因緣,不要大限一到,才後悔許多事情來不及做好。」

眼角膜摘除後,
她笑得更燦爛了,
那上揚的嘴角就像上弦月般,
傳達出她心願圓滿的歡喜。

如果人生是一幅畫,病痛阻擋不了勇者在生命畫布上揮灑。

李秋香好不容易得到一顆健康的腎臟,擺脫了長年洗腎之苦,卻沒料到,另一個致命疾病悄悄找上她。二00三年七、八月間,她覺得腰部不舒服,走路也很不順暢,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另一顆腎臟上長了惡性腫瘤,而且已經移轉到骨頭!

李明哲醫師建議她作化療,但是她說:「既然已經轉移了,順其自然就好。」還進一步問:「我受過別人的恩惠,我如果往

生,有什麼器官可以捐出去幫助人?」李醫師告訴她:「可以捐眼角膜。」她便在心底打定了主意。

她不讓母親知道檢查結果,每次從慈院複診回家,總是忍著痛說:「沒事,吃吃藥就好!」而且照常上班,讓大家都以為她很健康。

然而,再堅強的意志終究抵不過病情的惡化,李秋香今年三月再度住進慈院、四月轉入心蓮病房。

她是個體貼的人,臨終前一週,似乎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不論是誰帶東西來探望,都要求吃一點,有時即使吞不下了,也要沾沾脣以示「收到了每一分愛」。

四月十六日,李秋香彌留之際,氣若游絲,蠕動著雙唇,夢囈似地吐出:「李醫師,謝謝您,我此生的最後還要拜託您!」並對著他豎起大姆指讚歎:「您要當個好醫師!」

李醫師點點頭、握握她的手說:「好的,謝謝妳,也祝福妳……」硬是把哽咽吞下肚,低頭快步走出病房。

第二天,李秋香在家人陪伴下走到了人生終點。慈院器官移植小組摘下了她的眼角膜,圓滿了李秋香遺愛人間的心願;多年來並肩抵抗病魔、溫馨的醫病關係,也在彼此祝福中畫下休止符。

「姊姊的眼角膜摘除後,笑得更燦爛了,那上揚的嘴角就像上弦月般,傳達出她心願圓滿的歡喜……」李秋香的妹妹說。

天使的心送走人間淒涼,
高昂的情帶來希望……
這首她生前最愛的聖歌,
也將隨著她的愛,吟唱不休。

「我們再也聽不到,妳對我、對大叔的噓寒問暖和關懷。妳走了,我們就像失去了一個孩子……」鄰居大嬸凝視著李秋香的遺照喃喃說著;濃濃的四川口音,因哽咽而斷不成句。

四月二十九日晚,李秋香的家人在自家庭院為她舉行追思會。會場布置著金黃色的布幔和粉紅色的香水百合,妹妹李秋惠說:「這是姊姊喜歡的顏色。姊姊的個性一如陽光般爽朗,我想來看姊姊的人穿得愈鮮豔,她會愈歡喜……」

除了靈堂上那幀笑得甜美的遺照外,還有數十張李秋香生前和家人的生活照,笑容依舊,伊人已渺。

「阿香在接受腎臟移植後,一直很感念,也發心將來要有所

回饋。我從她身上學到很多。」李秋香的大哥說:「與其說是追思會,不如當作『懇親會』吧!大家都是阿香的至親好友,請大家對阿香說說話……」

三十多名親友一個接著一個,說著自己和李秋香之間的點滴。

李秋香的叔叔遺憾因工作忙碌沒能在她生病的最後來看看她,直嘆這個姪女分擔家計的辛苦,除此之外,還常常幫助鄰居朋友;心疼這樣的好孩子竟這麼快就走完人生……

三妹李淑貞念著十歲的兒子凱凱寫給秋香阿姨的信:「每當想起以前的快樂時光、只要讀著您借給我的那本書,書中就會散發您的味道……香媽,雖然您已不在,可是我會永遠想念您!香媽,我愛您!」凱凱哭了,八歲的妹妹也哭了……

李秋香一直為信仰一貫道的道親服務,取得講師資格的她,負責帶領兒童讀經班、青少年班等。「秋香一生與人結好緣,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她……」道親彭大姊來到靈前,起音領著眾人唱李秋香生前最愛聽的聖歌--

但願天使的心,發出一分光,
送走人間的淒涼。
高昂的情,激起大力量,
帶給人生有希望……

長期陪伴她的慈院志工林寶彩說:「秋香不像病人,反而像是我們的老師,教導我們該怎麼堅強面對病苦、怎樣面對生命……」

李家座落在七星潭畔,潮水的拍岸聲,伴著歌聲,聲聲相應,一如大家和秋香相互深情的道別。晴朗的初夏夜空,半輪孤月徘徊,恰似秋香依依不捨的揮別--別了、別了……

▲淨土人間

到小琉球,感受愛鄉情懷

◎撰文、攝影/陳柏州

島上居民超過三分之一是環保志工,
漁民攜回出海時喝完的飲料瓶罐,
村長們發起淨村運動……
一座觀光小島,一群愛鄉的子民,
一段為環保奮鬥的故事……

民國八十五年教師節那天,颱風外圍環流在屏東東港溪外掀起濁浪,志工林子鈺在東港渡船碼頭,心頭跟著浪濤浮浮沉沉,考慮著該不該搭上渡輪。

八海里外的小琉球王爺廟廣場,志工蔡進明和洪月樓等人,正忙著插旗布置會場。慈濟義診的消息幾天前就宣傳出去了,廟埕上方有幾絲卷雲,陸地上感受不到海象已悄悄地在變化……

有著四十多座大小廟宇的小琉球,是林子鈺的故鄉,多年前搬到高雄生活,心心念念卻還繫在這座小島上,常回來向鄰人舊友分享慈濟理念;也與陳麗娥、俞梅玉等人,在這裏辦過一場又一場小型茶會。

「這一回大型義診與茶會,是經過好幾次的籌畫才敲定的,如果取消,這段時間的努力就泡湯了!」林子鈺抬頭望向天空,複雜的心情浮現臉上;最後她決定與高雄地區一百多名醫護志工登上渡輪。

強風、濁浪環伺,險象環生,原本約半小時航程竟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安全上岸。

九點剛過,王爺廟廣場陸續湧入看診民眾,醫師細心問診,志工包藥動作確實,場外志工的手語歌表演與團康,帶給候診民眾笑聲連連。

在三場大型茶會與義診後,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蔡進明和洪月樓等人,穿著寫有「預約人間淨土」的綠領白T恤,在村落住家間掃街清潔,開啟了小琉球資源回收的新頁。

護鄉行動的首要難題

小琉球是屏東外海一座美麗珊瑚礁島嶼,島的形狀像一把芭蕉扇;美人洞、烏鬼洞、龍蝦洞等天然景致,流傳數不清的動人傳說,加上熱帶魚、貝殼等美麗海景,這裏被喻為「海上公園」或「海上明珠」。

來往小琉球的交通船,載來也載走一波波人潮,正如靛藍海水的潮湧潮落,在沙灣港岬間拍打出「記憶」浪沬--觀光人潮的記憶是歡樂,島民的記憶則多了一抹情感。而帶動起島上環保風潮的慈濟人,不論離鄉或世居,他們源自對家園的感情,才能克服離島交通、人力等諸多限制,譜出小琉球環保組曲。

洪月樓和蔡進明是林子鈺播撒的兩顆「在地」種子。白天,蔡進明忙著幫人安裝排油煙機,洪月樓則踩踏縫紉機為人裁衣;一到傍晚,他們各自拿起夾子與塑膠袋,沿著街邊的垃圾桶

翻找可回收資源。

蔡進明開著他送貨的老爺小貨車充當環保車,與洪月樓均攤油錢。洪月樓印象深刻地說,坐上車好怕車門突然掉下來,還有一次回收紙箱,她忘了戴手套,一把抓紙箱卻抓到一坨爛泥般的雞屎,腥臭味久久不散。

島上居民生活所需物資都靠船運,大量的罐頭、蔬菜、水果等民生用品都用瓦楞紙裝箱便於運輸。這些用過的紙箱,早期多被放進大灶當柴薪燒;但在家家戶戶普遍使用瓦斯爐後,紙箱就被當作垃圾隨處丟棄,因此廢紙箱成為小琉球回收物的大宗。

回收的廢紙量多了起來,志工找到小琉球唯一的資源回收商,洽談了兩、三個小時,對方卻不肯收;直到蔡進明強調,做資源回收是希望減少垃圾量,並不那麼在乎能賣多少錢,回收商才勉強同意用一公斤三毛錢的低價回收,但附帶條件是,蔡進明和洪月樓必須自備磅秤、自行過磅、記錄與載送。

幾個月後,蔡進明發現廢紙竟原封不動地堆在回收場,並沒

有運到東港,才知道廢紙回收價格低,一趟船運費就足以抵銷回收費用。蔡進明因此了解當初回收商拒絕收紙有其苦衷;也擔心甫啟動的回收工作可能再度夭折--事實上,當地志工林武男曾於民國八十二年默默帶動資源回收,也因為同樣問題而停擺!

漁網、吊車、貨船全出動

正當蔡進明苦思解決方法未果時,轉機出現!屏東信岱回收場老闆到小琉球觀光,看到島上廢紙成堆,輾轉聯絡到蔡進明,表達回收的意願。蔡進明感謝這場及時雨,也商請回收場能支付船運費用。

回收場老闆找到往來東港、小琉球間,載運建材、重機械的恭成輪船公司,負責載運小琉球回收的廢紙;外型像極「肯德基爺爺」的船公司老闆黃地芳,一聽說是慈濟,便答應下來,還表明不收運費,請回收商直接捐給慈濟。

東港出生、生活在小琉球五十多年的黃地芳,慈濟人喊他一聲「地芳叔」,他對慈濟的社會貢獻讚賞不已,也常提起一段往事:「民國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侵襲高屏,上人帶著志工在東山寺發放物資,我媽媽和阿姨都有去幫忙……」

船運的問題解決了,將回收物從環保站運到碼頭的陸上交通,除了兩部環保車,還有蔡進明友人蔡志鴻鼎力相助。每次載送回收物的時間一到,蔡志鴻就開著他那部懸臂式吊架貨車來幫忙,且總是笑笑地說:「我來做就好了。」幫志工分擔不少辛勞。

回收來的廢紙、舊報紙,用繩子紮成一綑綑,用卡車載到碼頭;從車上卸下、放到船上,運到東港再卸下……一綑廢紙得花上許多搬運時間與人力。黃地芳以他多年經驗建議蔡進明,改用四方型吊網裝盛,取代用繩子綑紮。

志工們委託專業人士製造四只十二台尺見方的黑網,堆疊紙板時,將黑網平鋪在地,大又厚的紙箱放底層,中層夾疊細小紙張,再慢慢堆成適當高度,用貨車上的吊車臂把綁在黑網四角的繩索吊起,就可以載往碼頭。從貨車到貨船都可以用機械吊臂升降回收物,大大節省以往耗時費工的人力搬運。

為了節省購買黑網費用,林武男買來黑色尼龍繩,發揮他漁民出身的專長,編織黑色吊網。一直到今天,這十四只黑網、出動吊車運送與搭船過海的廢紙,

成為小琉球資源回收的一大特色。

平凡小人物的最真情

目前島上三千多戶人家,約有三分之一居民為環保志工,每月回收約四噸的紙類。

想起當年,洪月樓夜間出門撿拾紙箱、鐵罐的舉動,被鄰居和友人看在眼裏,誤以為她的生活過不下去,所以才悄悄出來拾荒變賣金錢。堆放在空地上的回收物也曾被人質疑為垃圾,回收場因而三度遷移,搬到現在蔡進明祖厝前的空地。

也因為有民眾質疑,洪月樓才有機會和他

們分享環保理念:「沒有分類之前是垃圾,經過分類、變賣之後,就變成黃金了!」也說明回收所得可以建設醫院等利益眾人的工程。幾年來,環保觀念就這樣漸漸推廣開來,吸引不少人配合、投入。

陳壽山是蔡進明的舅舅,從高雄回到小琉球後積極投入環保,還在所住的上福村上福與衫福社區,帶動鄰居參與回收和分類。一次,陳壽山將廢紙甩到環保車上,不意間把手拉傷了;又一次在海上工作時,因作業不慎,大拇指受傷成為三級殘障。人家問他,傷成這樣還要繼續做環保嗎?陳壽山說,加入慈濟讓自己回歸正路,做環保讓他懂得感恩。

看著陳壽山長大的七十四歲陳見來和「見來嬸」陳瓊瓔,也受到志工的感染,清晨四點多起床,以手推車到各定點回收,夫婦倆忙得歡喜自在,將之當作每天例行運動,連么兒跑船回家,還抽不出時間話家常。「見來嬸」說,做環保不用出錢、只要出力,他們也就「加減」做。

曾擔任遠洋漁船船長的陳嘉賓,和太太陳田秋慧都是慈濟會員,他放下船長身段投入環保工

作,從垃圾分類到載運都不落人後;慈濟人醫會在島上辦義診時,他也是志工之一,做得自在極了。

李洪金善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剛動過大手術,照樣拿著椅凳做環保,家人勸她要量力而為,但她說,環保愈做愈健康,而且這條命是撿回來的,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住小琉球市場斜對面的陳萬利、蔡金汗夫婦,到市場與農會、早餐店回收紙箱,用香蕉刀將紙箱切割整齊,疊在厝前的竹林下;在鄉公所上班的洪財勝,一下了班便搖身成為環保志工,與同事在白沙附近的特產店回收……



慈濟志工長期推動的資源回收,獲得鄉公所肯定,各村村長也在社區大小牆面上,漆寫環保標語與圖案,他們還發起淨村運動;志工也在每個月第四個週末下午舉辦淨灘活動。

小琉球居民十個人中有八人是漁民,以往出海捕魚,喝完的飲料罐隨手一扔就丟到海上;現在,他們會把寶特瓶、玻璃罐載回港口給志工回收。

屏東環保志工湯丁求回想起二十年前到小琉球觀光的印象,海灘上處處油污,塑膠袋和保麗龍點綴其間,路上更隨處可見垃圾;但重新踏上小琉球,發現街道變乾淨了、景致也變得更美。

小琉球的午後,炙熱陽光將三隆宮斜照得耀眼眩目,渡船碼頭上的人聲、車聲、水影浮動,兜售特產的婦人黏著旅客遊走其間。海上公園的小琉球觀光客來來去去,環保志工的身影為這座公園的花團錦簇增色添香不少;而將資源回收落實到各個家戶,則是慈濟志工下一階段努力目標。

▲出版書訊

在季節的窗下開放著芬芳

【慈濟道侶叢書】

這是一些發生在
自己身上或親身所見,
關乎「情」的陳述與分享。
小自個人、家庭,
大至人間、萬物,
在「情」的進退取捨之間,
最終領悟或抉擇的智慧心得。
歡迎您用「情」來展讀--
以親情、愛情、人情、心情、眾生情為軸心,
旋繞出的一篇篇動人小品。

理所不當然

◎撰文/劉銘(警廣節目主持人)

人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在我主持的廣播節目中,曾經訪問過不少脊髓損傷的朋友們,這些人多半都是在青壯年時期,生命驟然變調褪色。根據一項數據顯示,這樣的朋友每年增加一千兩百多人,而百分之四十八是因為交通事故所導致的。

該團體的人士表示,他們的組織乃是殘障福利機構中,會員人數成長最為迅速的,這是喜的部分;而憂的部分,則是代表社會上每年又有一千兩百多人,由非障礙者變成障礙者。

介於一則喜、一則憂之中,確實令人五味雜陳,難以消受。

李山明,就是活生生、血淋淋見證了這樣的「人生無常」。

他是我國中同學,認識他時,是一位鎮日徜徉於追、趕、跑、跳、蹦嬉戲之中的男孩,活力充沛的儼若過動兒。畢業後,我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各奔東西,失去聯繫。

多年後,在一個殘障朋友聯誼活動中,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大男孩,過來跟我打招呼:「你還記得我嗎?」

細細地端詳、思索了半晌,怎麼也想不起這個人是誰,我說:「抱歉,你是……」

「我是你國中同學。」他停頓了一下。

「我還是你高中老師呢。」我趕緊插了一句,打趣地說。

「真的,我叫李山明。」好熟悉的名字啊!他的容貌開始由模糊變得清晰。

我的心被重重地撞擊,萬萬料想不到,久別後的重逢,他竟然和我又多了一層關係,成了我輩「輪椅族」的學弟。

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安慰他,勉強擠

出了一句很蠢的問話:「習慣當一個殘障者嗎?」

不問還好,一問反倒激起他的情緒:「這根本就不在我的人生規畫之中。我原本以為能走、能跑、能跳,一直到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說。

此後,他便成了我節目的聽眾,他說要跟我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稱職、快樂的殘障者。

人生如同一場電影,而你的想法決定了悲劇或喜劇。

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如此關鍵呢?那就是「理所不當然」。原來,凡事一旦被視為理所當然時,人們便缺少了知福惜福的感受,也變得不易感恩感謝了。

本書的篇篇文章,溫馨感人,且富有人生的哲理,包含了人情、親情、愛情等範疇。如果我們不能透析「理所不當然」的真諦,就頗難體會人情的可貴、親情的溫暖、愛情的甜美。而這些情愫就無法使人獲得滋潤,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

所以,請以「理所不當然」的心情,來讀這本書就對了。(本文為《在季節的窗下開放著芬芳》推薦序)

好命的人

◎撰文/慮皇

因為居家服務工作,我像夢遊的愛麗絲,闖進另一個如夢似幻的世界。

年屆八旬的阿公和小學中輟的孫子是我服務的對象。患重病的阿公即使牽掛憂心,也已經沒有能力再照顧逐漸沉溺網咖的孫子,甚至連自身的起居、三餐都成了問題。

第一次探訪,看到的是孫子蜷曲著身體,和大小便失禁的阿公睡在同一張床上、蓋同一條棉被。那不知多久未曾洗滌的被單和床單,層層浸染污垢,已經分辨不出花樣色彩。床沿邊兩張矮凳上,分別

放著未吃完的泡麵,矮凳旁是一桶滿溢的尿盆,地上則是一條條沾滿屎尿的內褲。我用意志力抵抗掩鼻的衝動。

數日後,一個氣溫驟降的半夜,被寒意弄醒的我,連忙起身到兒子的房間為他蓋被、關窗。當我俯身親吻孩子額頭時,那張幸福無憂的睡臉,以及乾淨柔暖的棉被飄散出來的清香,剎那間,讓我濕了眼眶。

我為苦命的孩子哭泣--那個從小由阿公撫養長大的孩子,可曾感受過被媽媽親吻的滋味?今夜睡得暖嗎?被疾病和歲月摧殘的阿公,還可以讓他依靠取暖多久呢?

我為好命的孩子掉淚--生在富足家庭的孩子,從小在愛的氛圍中長大,卻沒有幸福的感覺,因為尚未滿足的欲望還好多好多……他不知道有多少小孩處在飢餓、瀕臨死亡,他不知道陽光也有照不到的角落,那個世界是他一千零一夜中一個虛幻的故事。

苦命的孩子如何得到溫暖?好命的孩子如何能夠幸福?

「好命的人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才不辜負上天給他的好命。」這是一位好命的年輕人連加恩,他到蠻荒貧窮的布吉納法索服醫療替代役,並在當地推展慈善事業後的感想。

好命的孩子要走出自己的城堡,甚至讓阻絕外面世界的高牆倒下,他才能窺見生命的全貌。他需要去認知苦難的真相,才知道欲望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追逐賽。他需要親身去付出、服務,才能體悟幸福是來自分享而不是積聚。

好命的孩子,我知道該為你注入的生命之泉是什麼了。

(本文摘錄自《在季節的窗下開放著芬芳》「心情」篇章)

【索閱方式】

慈濟道侶叢書《在季節的窗下開放著芬芳》
由慈濟文化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編纂
七月問世 輕巧方便 易於攜帶

凡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會員
每年捐助一二00元(每月一百元)
每兩個月即可獲贈「慈濟道侶叢書」一冊
郵政劃撥帳號:06562443
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心蓮專戶(請註明「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
本叢書亦接受隨喜助印,
洽詢電話:(02)27760111分機2112發行組

▲厝邊頭尾一起來

診所變身--由外而內的靜思感受

◎撰文/陳柏州、蔡嘉琪 攝影/林炎煌

何慧柑清楚記得
屬於這屋子的每一處角落記憶,
如今,
這裏有柔和的燈光、樂聲和交談聲,
也有書香、茗香、人情香;
她曾經遭遇打擊,
她把使她堅強的力量分享給鄉親。
請來聆聽,
西屯靜思文化流通處背後的溫情故事……

距離台中逢甲大學、文華路夜市不遠,西屯路上有棟四層樓建築物,一樓流洩出柔和燈光與樂聲,窗明几淨是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幾張方桌擺設,四周木櫃陳列著「靜思文化」出版品,志工奉上香郁的咖啡或熱茶,讓造訪的人們倍感溫馨。

這裏是西屯靜思文化流通處,陳列出版品之外,還舉辦書法、兒童讀經、手語及氣功等教學課程,也有不定期的醫療、親子等講座。去年九月開幕,迄今有三十多位社區志工固定排班服務,包含上班族、老闆娘、家庭主婦及學生等。

店長張慧姈說,志工彼此常交流展場布置、茶道等實際經驗,也到其他靜思書軒觀摩,期望提供民眾更好的服務品質。

志工鄭美蕙每週五固定在此值班,年輕時她曾是人見人怕的大姊頭,如今實踐靜思語、改變了自己,還可以與人分享,罹患紅斑性狼瘡的張麗香,就是在她的鼓勵下走進志工行列。張慧姈說:「在這裏服務,不但可以與人結好緣,還從中讀到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天,有位太太匆匆忙忙走進來,直接往三樓佛堂奔去,哭了將近二十分鐘,之後將所遭遇到的婆媳問題向志工傾訴;經過開導,離開時,她臉上的憂愁已不復見了。」

「有位先生將一包銅板放在櫃台後轉身就走,等我追出去要詢問時,他已經騎著機車離開。後來才知道,他在納莉風災中受災,當時從慈濟人手中接到第一份救助物資;之後,他來到台中開了早餐店,如今已能自立,因此以行動來回饋。每月捐款卻堅持不留姓名的他,我們尊稱他為『愛』先生。」

「人與人之間、善與美互動的故事,每天都在這裏上演。看到一張張愁眉苦臉在此豁然開朗,

讓我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張慧姈露出甜美的笑容說道。

幸福人生,沒有埋怨只有感恩

「這裏原來是藥局,這兒是門診部,那裏是候診室……」何慧柑細數著西屯靜思文化流通處的「前身」--昔日為先生黃豐彥醫師的診所,如今捐贈出來,成為氣氛優雅宜人的靜思文化流通處。

纖纖巧手、言談表情豐富,何慧柑盤起烏黑髮髻,成熟與智慧的風韻在笑容中展現。情緣真是前世註定?她回想起當年未嫁時,一星期同時有三個人要為她牽紅線,介紹的對象竟是同一人,讓她不得不相信因緣巧妙。

「我這一生沒有埋怨的權利,只有感恩。一直覺得自己好命,所有好事順理成章降臨--一位好先生、一雙女子、無憂生活,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她出

嫁三個月後,先生黃豐彥即在台中市西屯懸壼執業,新婚的何慧柑成為人人欽羨的「先生娘」。

一九九四年某天傍晚,她開車送就讀國中的孩子去補習,從收音機聽到復興廣播電台播出的「慈濟世界」,上人開示的智慧法音流洩出來,「我真的很喜歡上人的法,聽過一次後,每天都在車上靜下心仔細聆聽,直到把節目聽完才下車。」

何慧柑在診所候診室陳列慈濟出版品與錄音帶,入門掛號處還擺放靜思小語。曾經有位計程車司機到診所拿錄音帶,他問何慧柑再來拿第二次有沒有關係?因為他在車上播放,如果有客人喜歡,就可以跟他們結緣。

司機的話,讓何慧柑有說不出的欣喜,原來自己這樣做也可以有度人的功能。

在何慧柑鼓勵下,先生黃豐彥加入慈濟人醫會,義診足跡從安徽踏到內蒙古。一天晚上,何慧柑和先生聊到診所因義診休診七天,護士薪資該怎麼算?黃豐彥沒有直接回答,只說:「我們診所以後可能會常休診!」

何慧柑聽得心頭欣喜,她想是先生的善心被啟發,往後會更常參加義診活動;但她從來沒想過,無常竟會悄悄來叩門。

無限思念,愛會讓人更堅強

二00一年九月二十日晚上,在新兵訓練中心受訓的兒子放假回到家中,全家聽兒子講起當兵的情形,黃豐彥也聊到年輕當軍醫的趣事與見聞,一直到十一點多才各自休息。

隔天一早五點多,黃豐彥到高爾夫球場打球;六點半,何慧柑接到球場通知黃醫師暈倒了……黃豐彥被緊急送到鄰近的醫院急救,一個半小時後回天乏術。

平日只有血糖、血壓偏高,並無其他重症的先生,突然往生,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但何慧柑很快提起了正念。

「先生很疼我,我想如果我放聲大哭,會讓他有羈絆。我跟先生

講,既然臭皮囊不能用了,就趕快放下,念阿彌陀佛,快去快回。也要兒女請爸爸放心,我們會自己照顧自己,不用擔心……」何慧柑說,「我不曉得當時怎會那麼堅強、沒有掉淚;我感恩有機會學佛,把上人的法應用在生活上。」

「他走的時候,我給他穿的是藍天白雲志工服,上面還佩戴著他的慈濟榮董證。」黃豐彥的告別式上,何慧柑用他在內蒙古義診、發放麵粉時所拍的照片當做遺照;照片中,黃豐彥微笑對眾人。

何慧柑並以照片呈現告別式四個主題--「人醫仁醫」,黃豐彥參加慈濟義診;「愛家的男人」,分享他和家人的生活點滴;「藍天綠地」,是他最愛的高爾夫球運動;「無常」,往生後慈濟人前來助念與協助。「我希望這是一場『追思祝福』儀式,讓來參加的人,能從中感受並把握人生這一段過程。」



二00二年五月,何慧柑在《慈濟道侶》半月刊上讀到台北新舞台「靜思書軒」的消息,她認為診所以前是醫病的地方,那麼現在就用來醫心、推廣靜思文化。

十二月間,一位留德的同學回到台灣,熱心幫忙何慧柑規畫空間,小叔、小姑協助擺設,以前診所的護士也回來幫忙,何慧柑就讀視覺傳達系的女兒更不時提供意見。

二00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西屯靜思文化流通處開幕,巧的是,這天也是黃豐彥兩周年忌日。

何慧柑清楚記得屬於這屋子每一處的角落記憶,也時刻浮出以往生活點滴,尤其二樓教室後方休息室,牆上一幅大型拼圖,是黃豐彥利用看診以外的零碎時間完成,更繫起了他們往日的幸福情景。

何慧柑將小愛化成大愛,讓更多人接觸慈濟人文。這屬於她人生的愛情故事,流暢動人,也從中讀到含蘊飽滿的福氣。

◎西屯靜思文化流通處歡迎您

服務時間:上午九點至晚間十點
地點: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2段269之43號(慈濟西屯逢甲共修處)
電話:(04)270194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