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

向貧窮學習

◎高毓智

藉由貧窮的示現,探索人生的究竟,尋求對治之道。

人類歷史的記載,多刻意忽視貧窮的存在。能在歷史上留名者,不是高官富賈,就是名人雅士,很少見到窮人能名流青史。

但是,慈濟的歷史卻正好相反。慈濟的歷史,是一段向貧窮學習的過程。

所謂向貧窮學習,並不是像窮人一樣過著靠人接濟的生活,或是裝扮成窮者去體驗他們的人生。向貧窮學習是指藉由貧窮的示現,來探索人生的究竟,尋求對治之道,進而消弭貧窮。

慈濟四大志業的依序發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正是對治之道的實踐。以慈善志業為例,慈善工作一開始進行的是濟貧,救濟的對象稱為「貧戶」,後來由「貧戶」轉稱為「照顧戶」,到現在的「感恩戶」。救濟對象所使用語詞概念的轉變,代表態度的改變。

從單向式因心生憐憫而提供救助,轉變為雙向式的互動。不論施者或受者都共生於地球上,應相互尊重、彼此學習。施者要感謝受者示現貧窮,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受者要感謝施者的付出,解了燃眉之急。這樣的互動,使彼此皆能獲得寶貴的生命經驗與智慧。

貧與病是一對雙胞胎,光是物資上的救助,無法完全滿足生理上疾病的摧殘。若不是貧窮的示現,也無法對症下藥,了解人世間苦難者的需求。因此,醫療志業的產生,正是為了彌補慈善工作的不足。

如果說,慈善、醫療所對治的是物質、生理上的貧窮;那麼,教育與文化所對治的就是知識與心靈的貧窮。尤其,在貧困的人生中,仍有許多「人窮志不窮」的例子,若能透過教育的薰陶,就更能彰顯做人的志節。因此,證嚴上人說:「在苦學中自愛自立,培養感恩心、體貼心和愛心;走過貧窮路,更能體會人生的疾苦,將來對社會人群一定更能付出。」

誠如法國以馬內利修女,在《貧窮的富裕》這本書中提到:「貧窮乃是人類世界的醜聞。」人類世界中愈來愈多的窮人,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試想,當富人享盡山珍美味之際,世界上卻有許多在飢餓邊緣的人,這樣的情景怎不令人欷歔!

世界上貧窮揮之不去,最大的原因正是富人不願面對窮人,富有的國家也不願正視貧窮。因此,人類不應只是向貧窮宣戰;因為宣戰所形成對立的態度,是無法真正了解貧窮的原因與貧者的需求。人類應該向貧窮學習,走過貧窮路,人生的視野與格局才會轉變,這也正是慈濟世界的寫照。

▲娑婆法音

看見觀世音菩薩的手

◎陳柏州

如果一念為己,只會立於佛前,雙手合十求菩薩保佑己身平安、飛黃騰達;
如果一念為人,則凡心即佛心、人手即佛手、人眼即佛眼,慈悲喜捨自在付出。

老人說著說著,就從鼻孔淌下露珠般的透明鼻水,漸漸地,水珠凝成一長串鼻涕。擔任旅行社領隊也是慈濟志工的畢甄原本蹲著,趕忙用拇指和食指輕捏老人鼻頭,往右輕扭用手掌及時接了下來。

「國中時我奶奶中風,往生前七、八年間,都是我一手幫她洗頭、梳頭。今天來為這些老人家洗頭,髮絲揉雜洗髮精的香味飄出來,小時候幫奶奶洗髮的那種熟悉味道也跟著回來了。」來

自廣東的張梅良,彷彿回到自己的年少時光,她的一雙手更因忙著為老人準備今天的午餐,削太多紅蘿蔔而起了水泡。

和畢甄、張梅良一樣,頭戴耶誕帽、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分別是來自上海、蘇州、廣東、北京、昆山、香港、台灣等地的台商,他們暫時放下工作,一起來到氣溫攝氏十度以下的安徽省全椒縣,走入十所敬老院展開歲末關懷。



包括南屏、白酒、陳淺、管埧、黃庵、東王、卜集、大墅、八波、章輝等十所慈濟在全椒縣援建的敬老院,安養了三百四十七位「五保老人」;慈濟志工每年的歲末關懷,一做竟然持續了十二年。

「五保老人」是指六十歲以上男性或五十五歲以上女性,沒有兒女奉養、失去勞動力,又沒有經濟來源,由當地鄉鎮政府籌款照顧他們--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

一九九一年間,江淮流域發生嚴重水患,慈濟志工賑災足跡首度踏進《儒林外史》一書作者吳敬梓的故鄉--全椒縣,發現部分鄉鎮災後無力興建敬老院,而讓孤老無依的他們散居各民家或獨自謀生。

慈濟在全椒援助興建的敬老院,於那年十二月七日動土興工,趕在農曆春節前完工,為五保老人提供了寬敞新居。敬老院採白牆黑瓦傳統徽派建築,八人一棟,每棟四個房間,附加床櫃桌椅等,讓老人生活起居更方便。

走入各個敬老院的慈濟志工,帶來耶誕老人的歡樂扮相。「香積組」進入廚房,切菜洗料用鍋灶燒熱水;「活動組」用一首首手語歌曲的團康燃起了彼此熱情;接著盛滿一盆盆熱水擺在老人的腳下,動手為他們脫鞋、脫襪,洗腳、泡腳,之後拿起毛巾擦拭多皺的腳丫,再一一幫他們穿上嶄新的毛襪。「我幫老人洗腳時,問她舒不舒服?她很靦腆。」來自北京的中華救災總會祕書余澐說。她和黃秋桂都發現,老人家被洗腳穿襪時像小孩一樣,有一點點的不好意思。

來自澳洲黃金海岸的溫慶仁,坦承說他從未幫自己的小孩洗過澡,事實上剛開始也彎不下腰,「我以為自己沒辦法幫老人洗腳,但後來卻做到了,這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幫人洗腳穿襪。」

自告奮勇為老人剪髮的陳惠馨,一把剪刀使用起來輕盈俐落,不久就讓老人的頭臉煥然一新。「以前曾為一位老人剪髮,剪得很糟糕,他抱怨,我內心也很自責。回家後將先生當成練習對象,一剪就是七年,現在剪的頭髮可是有型的喔。」

自從到敬老院為老人剪指甲,陳惠馨回到家也開始幫媽媽剪指甲,「老人就好像菩薩示現,我把服務當成做自家事般自

在。」

一樣操剪刀的陳阿桃在台灣可是專業美髮師,她說:「老人是我們前世或來世的父母,幫他們剪頭髮、修鬍子,就好像為我已往生的父親剪一樣。」



香積組熱騰騰的麵,及時為梳洗後的老人添上暖意。扶老人到食堂,端上一碗碗香噴噴的麵,他們呼嚕呼嚕地吃了起來,融化窗外似霜的寒意。

八十六歲的王萬英不但眼力好,吃了兩碗麵還直呼好吃,讓一旁的慈濟志工擔心他吃撐了。八十二歲的張友德和太太同住,餵他吃麵時,他直說自己老了身體又不好,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再看到慈濟志工?張文郎跟他約定明年發百歲錢時一定要再見面。一旁張老太太一把抱住志工流著眼淚。

這回致贈老人的「百歲錢」是八十元人民幣(約台幣三百多元),讓老人買自己想吃、想用的物品,還幫他們穿上一件暖又輕的禦寒大衣,飯後更有蛋糕為他們慶生。看到男眾志工一口一口餵老人吃蛋糕時,首次參與的志工陳絹媛感動而自責:「他們身段這麼柔軟,我一個女人做的還不如他們。」而她在二郎口碰到一位聾啞災民,想告訴他她來自台灣時,旁邊的人竟然用手指著天上,她哽咽道:「付出一點點的關懷,竟被他們看成是天上下凡。」

下午,金黃色陽光暖暖照在敬老院一角,怕老人臉頰會被刮鬍刀刮疼的陳阿桃、蔡武霖,用剪刀輕輕為老人剪短一根根過長的鬍鬚,跪著修剪的姿勢在牆上投射出長長身影。我透過長鏡頭看到的,是滿足的老人臉龐前一雙靈動的巧手。

我看到不只這雙手,還有不畏水寒洗菜的手、搥背的手、洗腳的手、剪髮洗頭的手、餵蛋糕的手、擤鼻涕的手……

這一雙雙手,似乎不只是慈濟人的手,還是一雙雙觀世音菩薩的手。

▲靜思.智慧.愛

引導孩子當自己的老師

◎張淑純

媽媽太認真,孩子就懶惰;
大人幫孩子打理一切,結果孩子什麼都不會。

我的學生

班上有位學生的評量表缺點一堆,學生的媽媽告訴我:孩子在一、二年級時,寫功課要媽媽叫、檢查作業是媽媽的事、收拾書包也要媽媽……三年級事情變多,孩子更應付不來,評量表上常記有缺點。媽媽很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

我請她放心,每個孩子都有優勢與弱處。優勢,我們鼓勵他;弱處,我們教他克服困難。

有一次這孩子跑來我身邊,開心地說:「今天黑板上都沒有我的號碼。」他的喜悅彷彿中了第一特獎般。

家長告訴我,現在孩子回家會馬上寫作業,並學會整理書包,把容易忘記帶的剪貼簿、資料夾等物品放在一起,提醒自己別忘了;然而有天孩子上學後,媽媽還是在椅子上發現忘記帶的剪貼簿,想幫孩子送,但考慮許久終於打消念頭。

這是家長的成長!媽媽太認真,孩子就懶惰;大人幫孩子打理一切,結果孩子什麼都不會。雖然這位學生的缺點仍多,但我也看到了他的努力與用心。

我的孩子

兒子幼稚園讀大班後,每天有了功課,上學要帶書包。

有天,我看時間來不及,先出門開車,請他喝完牛奶到樓下等我。沒想到他匆忙間忘了背書包,一直到下車才發現。

兒子含淚拜託我回家拿,但我誠懇告訴他:「媽媽馬上要開會,實在來不及。」

接下來的幾天,兒子為了怕自己再忘記帶書包,決定先背好書包再喝牛奶。小小年紀的他,已經學會避免失誤的方法。

每天晚上我都會陪著兒子寫功課。過去他寫得好,我就幫他加分,覺得他寫得不端正或字太小、太大,就擦掉請他重寫。結果發現每次他寫完,雙手一丟說:「媽媽檢查。」就逕自在一旁玩了起來;而擦掉太多,他就抱怨:「寫了半天都沒用。」

因此,我換個方式--我去洗衣服,他去寫功課,寫完自己改一改,好的畫蘋果,不好的打ㄨ。想不到他比我還嚴,邊改還會邊說:「這裏歪了,那裏長了。」讓孩子自己當老師,成效加倍。

我們無法永遠呵護孩子,讓他處在玻璃溫室中的夢幻天堂;如何引導孩子適應環境、面對困難,是父母該做的課題。

就讓我們以祝福的心看待孩子,關心而不擔心,祝福、讚美、同理、安慰、傾聽與接納,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智慧、在錯誤中求成長。

▲琉璃世界

放下攝影機與麥克風

◎童湘玲、楊棟樑

楊棟樑、童湘玲,「大愛新聞雜誌」編導及策畫。由商業電視台轉職大愛電視台兩年多時間,製作過數十個專題,二00三年獲得第七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同年更以「戰爭的代價」獲得第二屆「卓越新聞獎」。

「放下攝影機和麥克風,我們和語言不通的沙巴小男孩結成好朋友;我們在大陸偏僻的小鄉村幫助兩個姊妹順利上學;當安徽賑災報導『淮河人家,霍邱精神』節目播出後,接到在台灣居住幾十年的霍邱人來電訴說思鄉情感……每一次採訪任務結束後,都有著滿滿的感動與成就。」是這對長期工作伙伴、也是夫妻的共同感受。

發掘「真相」背後的愛與善

◎童湘玲

「你的車禍死幾人?」「無人傷亡。」「算了,放後面。」

「你的凶殺案死幾人?」「五人。」「好,放前面。」

「火災的放頭條,火讓它燒久一點!」

「別台有家屬哭泣的畫面,你怎麼沒有?」

……

這樣的對話,時常充斥在商業電視台新聞部的辦公室裏。在新聞界工作久了,人命與數字混為一談,很難有時間去思索生命的可貴與價值。

回想自己最初當記者的心願,只單純想探求所謂的「事實真相」。但是,「真相」又是什麼?

太多的人事物紛爭,在現代複雜的環境留下不同解讀的空間;媒體所謂的「平衡報導」,永遠落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若想從電視媒體了解台灣,只會認為台灣社會是一個充滿謾罵、暴力與紛爭的地方。

弔詭的是,當你關上電視、出門走走,社會現象並不如媒體所呈現的,這是身為傳播者的悲哀。訊息的認定取決於收視率的高低,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篩選過後的新聞;事實真相,永遠埋沒在一堆口水中。



當我可以有選擇權而又能在媒體繼續發聲時,深覺自己不用隨波逐流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這是我在大愛台工作最大的感想。

我在「大愛新聞雜誌」報導的第一集節目是「泰國龍,加油!」內容敘述一對來台打工的泰籍夫妻,先生阿龍罹患白血病,雇主不忍心放棄他的生命,陪著他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骨髓移植手術,還出錢出力為他籌措醫藥費,就連阿龍妻子工作的工廠員工,也積極響應捐款。

手術順利完成後,阿龍的心願是返回泰國家鄉休養。台灣、泰國兩地慈濟志工的一路祝福與關懷,完成了這項使命;阿龍不但回到睽違三年魂牽夢繫的家鄉,也和鍾愛的小女兒相聚……

每一條寶貴的生命,本該如此受到珍惜和重視。這個事件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主流媒體之外,若能多一些報導空間來發揚人性的光輝,是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

第二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專題報導獎得獎作品「戰爭的代價」,我們使用的戰爭新聞畫面和所有媒體的來源都相同,但

是在砲火肆虐的同時,有多少人思索過:美伊戰爭和「我」有什麼關連?

記得當時媒體每天都在報導美軍進攻的進度--烈焰衝天的畫面、戰機的呼嘯以及無辜百姓的哀號……這些都是電視製作中最好炒作的元素。但當仗打完了,勝負分出,人類在這場戰役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教訓?恐怕留下許多問號。

因此,當大愛電視台有空間闡述理念時,我們以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更以傳播者的立場,從人文省思的角度出發,來看戰爭對人類生態環境的影響。

透過採訪環保專家,舉以往戰爭留下的生態破壞例證,以及量化的數據,讓觀眾了解軍隊大量集結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此外,也報導一對力求保存地球資源的環保夫妻,他們身體力行,一點一滴為保護生態而過著儉約的生活,但無論如何努力,也不敵任意發動戰爭所消耗的能源。

最終,我們希望闡釋的是:戰爭帶給人類的浩劫與地球的毀滅,其代價的負擔者,不只是戰爭的雙方當事人,而是地球上的全人類。



因為參與「大愛新聞雜誌」製作,我們見證了慈濟在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腳步。

曾經,走訪馬來西亞五家靜思書軒,發覺每一間書店在不同地點產生的奇特因緣;也到過沙巴的深山部落,探訪原住民巫醫文化和慈濟義診的有趣對照;更在許多資深慈濟人的欽羨下,參加好幾次的大陸賑災。

放下攝影機和麥克風,我們和語言不通的沙巴小男孩結成好朋友;我們在大陸偏僻的小鄉村幫助兩個姊妹順利上學;當安徽賑災報導「淮河人家,霍邱精神」節目播出後,接到在台灣居住幾十年的霍邱人來電訴說思鄉的情感;當「志工年代」播出後,有觀眾因此投入志工行列;更有學校老師表示希望能將「戰爭的代價」節目,當成教學題材……

很多回響,原不在製作節目的意料中,但傳遞良善的訊息,所獲得的人際間美好互動,讓我

們在每一次採訪任務結束後,都有著滿滿的感動與成就。



常有熱情又對傳播界充滿嚮往的學弟妹會問這樣的問題:「當一個傳播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撇開技術面的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你認為做人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傳播人就應該具備且必須更謹慎地遵循這些標準。

該與受訪者保持的約定與尊重、該對報導內容的認真與負責,都只是最基本的規範。很多人會做讓人噴淚的感人報導,很多人會做挑動人視覺神經的新聞,但在受訪者眼淚的背後、在聳動的話題之後,「報導的動機」似乎才是傳播人最該思索的分際。

得到「卓越新聞獎」的確是一項很大的肯定,感恩大愛電視台創造的清流環境,讓我們有空間報導主流媒體之外的觀點。

在傳播界,依然有很多有熱情、有理想的伙伴,在新聞戰場上堅守自己的崗位;但我覺得自己比別人多一點的幸運,在大愛電視台所創造的清流環境中,可以沉澱觀感,以誠摯的心情,報導美好的、值得人深思的題材。



當我還是一個傳播系的大學生,老師曾推薦一本書《套出真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資深記者說:「如果可以訪問任何對象,我會鼓起勇氣問上帝:為什麼你創造了全世界,卻也讓饑荒、貧窮同時存在?」

那時,我深深對這位記者的勇氣與智慧所折服,也對於當一個記者有無限的憧憬。

如今對我而言,能夠報導存在於世界上任何值得關懷與了解的對象,我都會珍惜當個採訪者的角色,也深以這個角色為榮。

沉澱心,為理想而行

◎楊棟樑

媒體解禁以來,台灣的傳播者如脫韁野馬恣意奔馳著;愈遇重大新聞事件,記者的情緒似乎愈激動,觀眾也不自覺地隨之亢奮。這是我多年來從事新聞工作所處的環境。

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是我在商業電視台工作的最後一個日子。台北時間晚上八點多,同

事們正在幫我餞行,讚歎我的勇氣與捨得,畢竟這是一份收入穩定、甚至很多人羨慕的工作。

聊著聊著,大家的手機紛紛響了起來。喝一口咖啡,電話傳來的是紐約有飛機撞入雙子星大樓;頓時的咖啡香五味雜陳。

同事紛紛趕回公司,我則毅然決定回家看電視。

這時的我,原本是應該回到公司處理相關新聞的,但我卻坐在沙發上,冷靜地看著螢光幕上不斷投射出的畫面。超過十個頻道的報導,卻沒有一個可以讓我得到正確資訊;除了訝異、不忍,只知道遇到語氣激動的主播或記者就立刻轉台。原來,這些年來我可能也是亢奮而不冷靜的。

在研究所的一篇論文中,曾針對台灣「電視新聞的影像再現」做了一篇粗淺的研究--粗估一下,九一一事件時只要鎖定新聞,飛機撞上大樓的次數一天超過兩百次;其他重大新聞亦然。不悅的視覺刺激,麻痹著所有收看電視新聞的人,大家似乎也愈來愈見怪不怪了。



一九九七年大園空難,第一時間到現場的我,心是很不安的。一位位慈濟志工在現場念著佛號,讓我的心安定了下來;也看見認識的長輩穿著慈濟的志工背心,安慰受難家屬……這些畫面,隨著淚水記錄在影帶的磁粉上。

又經過了無數次的開機、關機,周遭的事就這樣地傳遞著。

世紀末的一場地震,趕到現場的我,仍被倒樓、哀號聲震撼

住。而慈濟人幫忙助念、供應食物飲水、給予安慰……讓我感受到慈濟的用心,這些都是我對慈濟這個團體的基本印象。

二00一年九月,大愛電視台製作人湯昇榮找我接案子,正要開始做就因納莉颱風造成大愛台淹水,節目因此轉型;後來「希望工程」製作人王理,需要人手記錄九二一地震後慈濟所蓋的學校,我就到節目中擔任導演工作。

很慶幸那時製作人所給的工作空間與環境,讓我開始想認真接觸大愛台。經過一年多的自由導演,也在其他媒體、傳播公司拍過記錄片、音樂錄影帶等。漸漸地,讓我想專心做值得付出的工作,而當時常聽到大愛台的一句願景是「化清流為主流」。

在接觸大愛台期間,陸凱聲、童湘玲這些我長期以來的工作夥伴與友人,陸續加入大愛台;到後來的馬儁人、賀立等,我們這一票有理想的電視工作者就這樣群聚在一起。

於是,在製作人陳芝安的催生下,「大愛新聞雜誌」在二00二年六月底開播;到二00三年底,已得過兩個「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與一個「卓越新聞獎」的肯定。

得獎與否,對我來說並不重要、也沒什麼影響,唯一的是能有空間製作有別於其他過度重視收視率的節目,並讓觀眾得到正確的知識與訊息,進而傳遞人性的真、善、美。在媒體工作中擔任文化傳遞的使命,本身是必須沉澱而清楚的,但難行能行。



//缺漫畫與文字,78~80頁,標題「我希望我有勇氣!」

▲晶瑩童心

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蕭名芸

【童話欣賞】

巨人生活在一片看不到盡頭的大草原裏,草原上只有一棵樹。

樹上的葉子,是一張又一張不同顏色的紙條,散發著淡淡的蘋果香,

每天都有一根樹枝掉到地面,每一根樹枝都藏著不同顏色的墨水。

巨人沒有名字,也沒有朋友。他喜歡摘下紙條葉子,拿著樹枝在上面寫詩。

每寫完一張,就掛在樹上隨風飄盪,這是他最快樂的事。

可是,巨人還是很寂寞……

他常常用力吶喊。空曠的草原,連回音也沒有。

巨人的寂寞,把天空染成一片深藍的憂愁。



發現小小人那一天,巨人正在樹下睡覺,卻被他們的笑聲吵醒。

小小人聚集在靠近樹根的地方,

每一個都長得比巨人的指甲片兒還要小!

巨人看著他們,突然想起:

某一天,孤獨又傷心的他,用力在地上捶了好幾下,

小小人現在住的地方,就是巨人當時捶出來的一塊窪地。

小小人看起來好快樂!巨人決定每天寫一張紙條送給小小人。

「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巨人把字寫得整整齊齊,用溫柔的手指,

將紙條葉子放在小小人生活的地方。

他每天寫、每天寫、每天寫……

小小人第一次看到那麼大又那麼陌生的東西,好奇得不得了,

大家圍了過來,熱烈地討論著。

第一天,小小人把紙條葉子當成棉被。

第二天,小小人拿紙條葉子蓋起了房子。

第三天,小小人將紙條葉子做成溜滑梯。

第四天,小小人用紙條葉子造了一艘大船……

時間像河水一樣流啊流,紙條葉子愈來愈多;小小人利用巨人送來的紙條葉子,建造了一座好美麗的水上城市。

城市裏的每一樣東西,都寫滿巨人的心事,卻沒有人發現。

巨人嘆息,小小人還以為是打雷!

下雨了,紙條上的字跡慢慢暈開,變成一塊又一塊的水漬--那是巨人的眼淚。

巨人依舊不停地在紙條葉子上寫著他的心事:

「我想和你們一起玩」、「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