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無礙.和他手牽手

小天使的啦啦隊

◎黃秀花

綁著兩條辮子的可愛小依凡,
只能發出「伊伊啊啊」的聲音,
話說得不清楚,除了媽媽,沒人懂她的意思。

團體力量帶給依凡鼓勵和進步!
共同營造出安全又溫暖的環境,
讓她勇敢探索學習極限、安心成長。
「依凡能發出聲音了!」
「依凡學會打菜了!」
「依凡對人微笑喔!」
依凡身旁有個龐大「啦啦隊」,
隨時為她的成長拍拍手!

「叮咚!……」下課鐘聲響起,教室裏剎時充滿孩子們喧鬧嬉戲的聲響;依凡(化名)還是安靜地在座位上寫字,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她似乎沒什麼影響。

偶爾,當大家玩得興高采烈時,她也會抬起頭來,眨著好奇的眼睛,聽聽同學們在說些什麼。

依凡有自閉症,加上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在語言理解及表達方面出現發展障礙。進小學時,她只會發出「伊伊啊啊」的聲音,也缺乏模仿學習的能力,不容易與人互動。

因此,當依凡剛入慈濟小學這一班時,級任老師吳秀英引導同學們理解她的情況,一起照顧她、幫助她學習。

伊凡不是不理人

「剛開始,她很安靜、不太理人,我們都對她很好奇。後來老師要大家自我介紹,我才發現她原來不會說話。」經常幫忙依凡的同學心慈說。

長相甜美的依凡,每天梳著兩條小辮子、打扮得很整齊到校;笑起來會露出兩顆兔寶寶牙,十分討人喜愛。

依凡在班上屬高個頭,座位被安排在最後一排,鄰座的幾位小女生常會主動挽著她的手,帶她一起活動。

「依凡,要上體育課了,趕快換鞋子喔!」

「依凡,走!我們去逛逛校園!」

「依凡,吃午餐囉!趕緊去排隊裝飯。」

……

同學們像照顧「小公主」般,對她呵護有加。

剛入學那幾天,媽媽每天送依凡到學校上課後,就留下來擔任班上的愛心媽媽,幫忙打掃、拖地……「我全程陪讀,希望幫忙女兒盡早適應學校生活,跟同學打成一片。而且,我愈了解學校的環境、愈了解小朋友們的個性,就不會在家窮擔心。」

班上同學看到依凡的媽媽這麼用心付出,也願意照顧依凡。「依凡是班上的一分子,大家都很愛護她。」班長若妤說:「依凡很善良、脾氣很好,我們都很喜歡她,到那裏都會牽著她一起去。」

每週一、三、五,同學都帶著依凡繞校園跑一圈;剛開始依凡怕生,跑得很慢,後來漸漸跟大家熟了,跑起來就很帶勁。「有時依凡還會超過我們呢!」心慈說。

不僅女生會幫忙依凡,男同學也很照顧她。卿和說:「我教過依凡畫直線喔!」他一手按住

直尺,一手握住依凡的手,沿著尺緣由上而下使力,真的就教會依凡了。

依凡很信賴這群同學,心裏想做什麼,就去拉拉他們的小手作暗示。例如,想上廁所時,她牽同學的手,比畫著廁所的方向;肚子痛時,她會摸摸肚子,表示需要人帶她去保健室……雖然無法言語,卻會用手勢和動作表達想法。

伊凡好棒學會了

級任老師吳秀英善於運用情境教學,增加依凡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並藉此訓練依凡學會生活技能。

以打菜為例,吳秀英先找一位同學示範。從夾水果開始,同學夾一顆,依凡也照做;當她學會了夾乾的食物後,同學再示範夾濕的蔬菜……從簡單到複雜、一次又一次訓練。

吳秀英也安排同學帶著依凡學習清潔打掃,從掃地、擦白板、搓洗抹布等,一樣一樣地教。依凡向來怕髒又怕濕,不會擰抹布,吳秀英就近身指導:「看!一手向左、一手向右,兩手用力轉,水就流出來了!」透過反覆訓練,依凡漸漸克服心理障礙,逐步建立起習慣。

吳秀英對依凡的教育有一套標準。她要求依凡在生活作息上比照其他同學,不得草率;而課業上,國語課她能跟得上就要嚴格要求,至於數學等需要理解的科目則不強求,並安排到資源

班,由特教老師針對她發展較弱的部分作個別輔導。

依凡的國語成績一直表現得很不錯,吳秀英在課堂上點名請同學念課文,有時也會點到依凡,只要她能發出聲音,吳秀英都給予鼓勵:「請同學們拍拍手,依凡有聲音了!」

「有一次,依凡的國語考了八十幾分,很棒喔!」若妤說。

同學的掌聲,是依凡最大的鼓舞,讓她更有信心學習。

慈小每年舉辦音樂劇比賽,吳秀英派給依凡一個「小猴子」的角色;擅長縫紉的阿嬤特地幫依凡車縫漂亮的頭套、外衣及腳套,讓她能風光上台。

正式演出時,依凡沒有台詞,靠肢體來凸顯角色功能,只見她跟著同學一起做出「搔癢」的動作,表情逗趣,讓觀眾拍手叫好!最後,班上贏得全校冠軍,依凡也和大家一樣感到開心呢!

請你跟我這樣說

在依凡學習、成長的背後,媽媽一直扮演著「推手」的角色。為了強化依凡認字的能力,小學入學前,媽媽先借來一年級的課本,每天花兩、三個小時陪依凡練習寫字。

起初依凡坐不住,媽媽總是很有耐心地陪在她的身旁,先教她由點狀練習,慢慢地發展成畫虛線;後來,當依凡學會運筆之後,不但能將每個字完整寫完,筆畫也很正確。練習寫了三十本作業簿後,依凡逐漸培養出寫字的習慣,讓媽媽很欣慰。

為了加強依凡對語言的理解及發音,媽媽定期帶她到花蓮慈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訓練;從學齡前到目前小學三年級,每個星期一次,不曾間斷。

「ㄆㄧˊ-ㄑㄧㄡˊ!」慈院兒復中心語言治療師張乃悅教依凡揣摩如何正確發音,把依凡的手移往自己的脣上,讓她感受發「ㄆㄧˊ」的音,嘴脣要微微顫動;她捏著依凡的鼻子,讓她感受發「ㄇㄚ」這個音,要有鼻音出現;再如發「ㄓ」的音時,就要咬緊牙齒。

長期訓練依凡發音的張乃悅說:「依凡會用口腔咀嚼食物,卻不能順暢說話;她的舌頭無法正常運用在發音上,這就是所謂的『言語失用症』。」

依凡在學校學到很多語彙,但不見得都能理解、應用。張乃悅解釋「記憶」和「理解」是兩回事,如果依凡能「自發性地運用溝通符號」來表達意念、與人互動,即使不會說話,也能以手寫或手勢來達到溝通目的。

這天,慈小資源班老師郭雅琦讓依凡看了好幾種動物圖案,並一一解說牠們的特色,請依凡辨別。「兔子的耳朵在那裏?長頸鹿的脖子在那裏?那種動物的耳朵最大?那種動物的脖子最長?」

依凡很快地用手指出正確答案。郭雅琦高興地說:「這證明她不是Copy式的記憶,而是真正的理解。」

郭雅琦也教依凡用簡單的口語表達:「我要吃……」「我要喝……」起初,依凡還是用手指著餅乾和牛奶,老師假裝不理;依凡於是努力張著嘴,一字字說出:「我-要-吃-餅-乾……」雖然說得很慢,發音也不標準,但她已能學習、模仿老師的嘴型。

包括學校、兒復中心及媽媽三方面,不放棄為依凡的「發聲」努力;原本發不出聲音的依凡,在一年級時學會「仿說」,升上二年級之後,理解能力更愈來愈好了!

慢慢來大家會等你

自閉症的孩子,通常因為不明白別人的話語及表情,不懂得如何反應,也難改變慣常行為去適應新環境,而呈現不理人、獨自玩耍的狀況。但依凡很不同,團體生活帶給她鼓勵與安全感,誘發她願意參與、對學習產生興趣。只要跟人熟稔了,她也會展現天真、調皮的一面。

資源班老師郭雅琦和高麗雪說:「依凡來上課,有時會故意躲起來跟我們玩捉迷藏,看看老師的反應。」

依凡很認真地跟著老師練習發音,有時她能發得標準、有時一再練習卻仍發不出準確的音節,她就開始耍賴,不是靠在媽媽的懷抱中磨蹭、就是用眼神向老師撒嬌,十足淘氣模樣。

媽媽說,依凡雖然有發展障礙,但和其他孩子一樣會哭、會笑、會生氣,只是欠缺語言表達能力而已;「依凡的腦部神經系統傳導出了問題,所以反應較慢;但這就像電腦系統一樣,大家都已經進步到XP了,她卻還停留在DOS階段,相較之下當然比較慢囉!」

「團體力量帶給依凡刺激和進步!除了老師的教導,班上同學都是她學習模仿的對象。」雖然依凡在很多方面不如一般孩子靈活,但媽媽相信,她的成長會一點一滴累積。

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像依凡這樣內向又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更需要師親生三方面配合,為她營造出安全、溫暖的環境,讓她安心置身其中學習,並鼓勵、讚賞她勇敢展現自我,才能突破語言、溝通、人際關係等發展障礙。

依凡是家中第一個孩子,媽媽和家人努力地想為她做更多,那怕成果不如預期,也是樂觀以待。

寧靜小世界歡迎光臨

在媽媽的眼中,依凡就像小淑女,很安靜,不太吵人也不太在意外界的眼光,心靈世界純潔無邪。

媽媽每次外出,都儘量將依凡帶在身邊,讓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假日時,也常帶她到郊外走動,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媽媽很有成就感地說:「以前依凡見人就躲,現在遇到相熟的人,還會主動微笑呢!」

「從前我不喜歡小孩,但她激起我的母愛,接受這個挑戰。」媽媽認為,依凡是來度化她的菩薩,儘管依凡的弟弟妹妹表現優秀,但媽媽特別以依凡為榮:「當初大家都不認為她有希望,如今卻能進步那麼多!」

依凡的弟弟、妹妹看到媽媽對大姊姊特別照顧,有時不免吃味。媽媽引導他們以同理心設想:「你們要懂得體會姊姊的處境--你們可以學鋼琴、美語和繪畫,但大姊姊沒辦法啊!」「想一想,如果你們在嘴巴上貼上膠布,一兩個小時都不說話,會是什麼滋味呢?」

媽媽帶著依凡學跳繩、搖呼拉圈,一旁的弟弟、妹妹都學會了,依凡還是學不會,老是用分解動作跳過繩子、用手轉呼拉圈。媽媽說:「學不會沒關係,只要她的腦袋會轉彎,知道那些玩意如何使用,目的就達到了。」

看到妹妹的指尖在琴鍵上輕

觸滑動,悅耳的樂音便由此流洩而出,依凡也會羨慕。然而,她的手指不能操控自如,即使勇敢坐在鋼琴前,也只能彈奏出「Do、Re、Me、Fa、So、La……」等幾個單音而已,不免會有挫折。

幸好,「依凡遺傳到爸爸的好脾氣,凡事看得開,不會鑽牛角尖。」媽媽說依凡的EQ很不錯,對於生活上的小挫折很快就淡忘了。

「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態要正確。」媽媽常提醒自己,要看孩子的優點,少在意缺點:「上帝認為我們有能力,才會把這個小孩託付給我們照顧。我不想給她太大的壓力,也不想要求她達到一百分,只要及格就好了!」

話雖如此,媽媽對依凡仍有期待:「我希望她能不斷有進步,具備基本的生活知能,懂得與人互動和溝通,即便不會用說的,用手或筆來表達也無妨!」因為在媽媽的信念裏,身心殘缺的孩子,仍然可以是「有氣質、有教養」的!



「我家門前的街道白天安靜,一到晚上就燈火通明……」

夜幕低垂,弟弟在畫畫、妹妹在彈鋼琴,媽媽則溫柔地勾著依凡的肩,逐字逐句教她朗讀課文,等待著爸爸下班,以及阿公、阿嬤回家吃晚餐。

每天放學回家,依凡作功課、朗讀課文;跑跑跳跳作運動的身影旁,都少不了媽媽的陪伴。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依凡是幸福的。媽媽說:「不但阿公、阿嬤、爸爸疼她,弟弟、妹妹也都愛護她,我更是處處以她為優先;依凡可說是我們家的『千金大小姐』喔!」

聽著她們念著「夜晚的街道」課文內容,再看著眼前這幅和樂的景象;這一家人,正是「天倫之樂」的最佳寫照。

▲出版書訊

畫圓--《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後記

◎潘煊

慈濟歲月周而復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這般恆持圓轉,
內蘊的是悲智雙運、旋動不已的精神力量。
原來,
「簡單」就是最簡捷的線條--圓。

我看到一個圓。

從證嚴上人而慈濟世界,圓,是我心中浮升的一個轉動意象。

因為要書寫上人,我有一些時間住在靜思精舍裏,隨師,也隨大眾生活。對於一個文字工作者而言,這是我的全新經驗;超乎言語訪談的單一模式,「採訪寫作」成為一種精神氛圍的採擷、環境律動的尋訪、觀察體會的書寫、心靈經驗的作功。

寫書,已不只是寫書。



去年我第一次在靜思精舍拜見上人時,向上人提及新書即將進行的內容與方向。當時上人贈我一只小巧精緻的「想師包」,內裝的千年檜木屑是構築靜思堂的留香,外綴兩顆鮮妍欲滴的紅豆,布面上繡著兩個字--「簡單」。上人說:「希望你用簡單的眼光看慈濟。」

至今一年過去,我在這段時間裏漸漸體會

到的「簡單」,就是一個最簡捷的線條--圓。

慈濟歲月周而復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每一天早課早會,轉動的是全台慈濟人回花蓮的軌則。

每一月證嚴法師的行腳,是衲履足跡巡行全台的週期之約。

每一年歲末,證嚴法師祝福的腳步環島一周。

這般的恆持圓轉,內蘊的是悲智雙運、旋動不已的精神力量。

有一日晚間,我回到靜思精舍與大家分享心得時,即從這個角度談及「圓」的體會。交流時間裏有位師姊說,上午上人正開示了「立體琉璃同心圓」。就在那段時間裏,我看到慈濟志工組織的最新架構,出現了。

「立體琉璃同心圓」,是上人對於慈濟精神的再詮釋,更綿密地架構一向本具的「圓」動力,在組織模式上為未來立法,提攜志工腳步轉速更大。

上人與當今時空的關聯,正是一個宗教家在面對人類災難、沉淪、絕望時的回應與扭轉,他以「圓」的組織架構與精神理念,啟動全球慈濟人的心靈力量與行動力量,期許為世界帶來撫慰、提升與希望。



靜思精舍的數位會議室在每日上午八點半,準時進入錄影,現場直播「慈濟新聞深度報導」。有一次,正在直播時間裏,我從數位會議室旁側廊道經過,走到精舍後端的柴房,看到羅列齊整的木柴,突然有一種很大的感動。前面的數位會議室是如此先進,節目內容幾秒鐘之內即傳送於全球;而後面的柴房又是如此古意盎然,它綿延的是幾千年來人類用火的傳統。

當「幾秒鐘」與「幾千年」同時在精舍的空間裏發生,實在是一個精采的對比。

柴房裏的木柴分類細膩,是生火用的,有小火用的,有大火用的。據我所知,精舍的菜餚都是燒柴烹煮;而沐浴用水,則來自太陽能加熱。柴火是人類祖先最古老的用法,太陽能為現代的科學研發,而不論古老或現代,於此兩個對比的方式上,慈濟都在走著一個讓地球回歸純淨的方向。

佛陀的教育正是在引導人們重返純淨的心靈。

有一回,慈濟小學的孩子們回精舍表演手語。那是一個週日的晨間,才從太平洋浮升的朝陽照入觀音殿,四周流漾著淡金光澤。孩子們浸潤在這般曦光裏,仰著潔淨臉龐,舞動可愛手姿,隨著音樂,搖曳如一株株帶露晶瑩的稚嫩花兒。

我因為座位正好可以觀覽全場,放眼望去所有的師兄師姊,他們注視孩子的目光、藹然的笑顏,我至今難忘。那是許許多多嘴角上揚彎彎的弧,浮於空氣中,如懸著的弦月,一彎一彎一彎綿延全場,好溫婉。那一刻我覺得,真是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長者都是父母,天下的幼者都是子女,世界一家人,而這正是上人教育給慈濟人的慈悲。



寫作期間,我曾到國家戲劇院觀賞了一場舞蹈演出。從舞者的肢體表達、身形的線條、手指的動作,那躍動在空間裏、流動在時間節拍中,所準確呈現的力與美,一直讓我思及上人的教育。

我覺得上人是一位教育家,他對所有弟子及慈濟人的教育,總是在一個最恰當的時間點及空間點上,展露出睿智的力道,而且富於慈悲的美感。那場舞蹈,讓我如此聯想並體會了上人之教。

趕稿期間我常會感冒或犯點小毛病,上人屢屢關心:「不要急,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有一回我回到精舍,他看著我:「趕稿,緊張了哦?」

「是啊。」我答道。

「那是誰讓你緊張的?」上人目光深邃而慈悲:「是你自己。」

的確是我自己,上人提點我的是,放鬆。

我一直抓緊,是因為值得記述的史事那麼龐闊、動人的故事那麼多,我老覺得這事沒提及、那人沒寫到,是辜負其美好。

然而一本書的厚度又怎能盡納慈濟三十八年的長度與深度呢?我終於必須在寫作上,學習放鬆。而這落實於生活,更是心的放寬、氣量的放大、眼界的放遠之自我修練。



在這一年,有位朋友提及慈濟時對我的連續「三問」,讓我覺得饒富滋味。

最早的第一問:聽說,要捐一百萬元才穿得上那身慈濟的衣服?我說,慈濟照顧戶有時日存五元、十元發心助人,也是慈濟人。

後來的第二問:如果有人家裏遭變故,怎麼樣找到慈濟人開導?我說,慈濟志工就在社區鄰里中。

最近的第三問:如何訂購《靜思小語》?後來朋友果真大量購進,分贈予人。

近距離接觸慈濟,我難以客觀評分自己修學多少,但從朋友這「三問」,倒是看到了一個人觀點的轉變。慈濟散發的感染力,讓一個間接接觸的人,也從中薰習,生起認同。我欣喜能以寫書因緣,而將大愛精神,傳述分享予人。

因為採訪,我從許多慈濟人的思惟、言行裏,讀到上人的傳記,那是真正銘刻不滅的傳記。感恩這許許多多的晶瑩,凝塑了這本書。在這本書裏,我從慈濟四大志業的角度繪寫上人,而每一志業的時序之流,都循著一個圓的曲線在進行,從現今,而回溯最初,再嬗遞至今,是這本書的圓形結構。

而我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心的圓形結構如何,一如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所期許於慈濟人,一個作者的一路慈濟因緣,我在這本書裏,也在自己心裏,畫圓。

【訂購方式】

書名:《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
作者:潘煊
出版者:靜思文化與天下遠見共同出版
開本:菊十六開15×21cm,五一八頁
定價:五百元
郵政劃撥帳號:18469229
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郵購依定價七五折優惠,請另加郵資六十元
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和全台各大書店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電話:(02)27760111分機2104
劃撥諮詢電話:(02)27837503

▲厝邊頭尾一起來

都市中一畝清涼地

◎撰文/林玲俐、林淑懷 攝影/林炎煌

大樓裏的小角落,
有濃郁人情和可貴奉獻;
宛如源頭活水,
在水泥叢林流淌著一脈清流。

三十年前的台中市南屯區三厝里,由地名可想而知,是萬頃良田中錯落著幾間土角厝。往昔田園風光,今日已被櫛比鱗次的水泥叢林所取代,老一輩總是在懷舊的談話中,向兒孫描述鄉居生活中人情的濃郁。

如今聳立在此的三采藝術園區,是個擁有八百戶居民的大型社區;在一棟大樓裏的角落有慈濟環保回收站,志工動靜之間,為都會生活增添色彩與溫度。

這個志工口中的「八百戶」回收站歷史悠久。資深的南屯環保志工曾欽瑞回憶--民國八十九年當社區尚未完工,林秀如穿梭其間,回收營建工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她在伸手不見五指、悶熱的地下室,就著微弱的車燈勉力回收,工程車傾倒廢棄物時揚起的沙塵,常令她無從躲避。許多人勸林秀如不要在這裏做,太辛苦了,但她說:「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年過六十的林秀如罹患糖尿病,「養精神、補體力、吃方糖、喝蜂蜜汁、打胰島素」是她十多年來每日的功課。雖然身體瘦弱,但她的回收行動卻堅定不移;許多工地朋友深受感動,進而願意協助回收,甚至轉移到其他工地後只要有回收物品,便會聯絡林秀如搬載。

「民國八十五年聽到證嚴上人開示:要做環保愛護大地。我想自己沒有多餘的錢,又有六個孩子要養,該如何幫助上人呢?於是決定投入環保回收。」當時在大樓擔任清潔人員的林秀如,每天下午四點下班,回家準備晚餐讓婆婆用過、整理好家務,再騎著機車進行她的環保任務。

林秀如雖然沒有幫手、沒有大型車子可運載,但只要在路上、社區、工地裏看到有資源回收物,一定會撿回並且整理妥當。孩子們說:「原本心疼媽媽不顧身體,時常都是感覺血糖過低了才回家,甚至洗澡時還曾暈倒在浴室。但看到媽媽做得如此快樂,精神愈來愈好,我們也陪著她一起做環保。媽媽為慈濟盡一分力量,也是我們身為子女的榮耀。」

「不知道力量從何而來,只是全心全意做自己認為該做、想做的事。」林秀如說,能夠到三采藝術園區做環保,其實要感謝大樓管理員、警衛、社區幹事的支持,他們也常常叮嚀林秀如要保重身體呢。

社區完工、住戶遷入後,有人被林秀如的精神感動、起而力行。每週二、五、六早上,都有十多位志工在環保站裏忙碌著,有些上班族利用上班前短暫時光抽空來此,也有住戶在假日到附近環保站支援。

今年六十七歲的張陳春梅阿嬤是第一位響應的住戶。她把環保站當成自己的責任,每到環保日一定提前到來為志工開門,即使她固定在週六回太平市探望小孫子,也堅持把環保

工作結束後才啟程。六十四歲的廖美惠是環保志工口中的「小惠惠」,因為環保站還有另一位更年長的美惠師姊是「大惠惠」。

今年七月,八百戶環保回收站被推舉為「台中市優良環保回收站」;對於日日勤耕福田的志工們而言,最歡喜的還是環保觀念能深入人心,有更多人一起來愛護地球。

◎八百戶環保站歡迎您

時間:每週二、五、六上午八點
   每月第二、四週日上午八點
地點:台中市公益路二段六百一十五號 三采藝術園區
電話:慈濟台中分會(04)23054073轉分機202

春梅阿嬤的快樂心聲

◎張陳春梅口述、林玲俐整理

在認真做慈濟以前,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阿嬤,每天顧厝帶孫,外面的世界發生什麼事情,跟我都沒關係;雖然當了很久的慈濟會員,但慈濟在做什麼,我也一概不知。

民國八十八年,游美師姊招我們一家九人去花蓮。那次的慈濟列車使人真歡喜,我的兒子、媳婦也很認真了解慈濟,我的家庭開始和以前不同款。

從花蓮回來不久後,就發生九二一地震,從電視上看到上人的不忍、看到來來去去忙碌的藍色身影,兒子和我商量,把全家預算出國旅遊的錢捐給慈濟好不好?不曾出國旅遊的我心內雖然有一點不捨,但真的歡喜答應。

現在,我大兒子是慈誠隊隊員,二兒子也是,還在自己工廠設環保站,工作做完就認真做環保。我二媳婦是委員,大媳婦在兒童班、青少年班幫忙,我每週除了去台中分會當福田志工,也是南屯區的環保志工,我感覺做環保讓我愈來愈年輕。

年輕時,我靠裁縫手藝養大四個孩子,九二一賑災義賣時,我用碎布縫滑鼠貓咪湊熱鬧,沒想到大家都喜歡,我孫子學校的的老師、兒子公司同事、連外甥女開的麵店工作人員都看我老人家面子,幫了很多忙。

活動結束了,我縫貓咪義賣的工作卻沒有停止。媳婦說我縫貓咪像在修行,靜靜坐、無雜念,一針一線慢慢縫。大愛台有一個公益廣告「我是這樣做慈濟」,我想我是用針線來做慈濟。

我兩個媳婦如果要參加慈濟活動,我就幫忙顧孫;有時換我有活動,她們就幫忙載出載入。我的家庭很和好,沒有婆媳問題,我對待媳婦像女兒,媳婦對我也很有話講,每天都有聊不完的慈濟話題。

我真歡喜全家做慈濟,家人不只是至親,還是法親,這樣的緣分才會深,直到生生世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