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奉獻,在需要醫療的地方

◎撰文╱劉雅嫺 攝影╱林炎煌

「跨越宗教、種族、國界的藩籬,
將大愛深入世界每個角落」--
是本屆「醫療奉獻獎」評審委員
給團體獎得主「國際慈濟人醫會」的肯定。
固定義診、宅配醫療、結合慈善、轉診後送,
慈濟人醫無私的精神與行動,
改寫了無數貧困病患的一生,
也創造了新的醫病關係。

聞聲救苦,在病苦大海中張起慈悲的帆,將生命引渡到健康的港灣--「生命擺渡人」是第十四屆「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對所有得獎者的敬稱。行政院衛生署、立法院厚生會與《民生報》,每年頒發醫療奉獻獎,鼓勵、感恩為台灣這片土地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

評審主任委員靳曾珍麗表示:「慈濟志工跨越宗教、種族、國界的藩籬,將大愛精神深入世界每個角落。」

衛生署署長陳建仁對慈濟人醫會遍及全球的慈悲腳步表示肯定:「不僅照顧台灣,也替台灣作了最好的國民外交。」

四月二十四日代表國際慈濟人醫會出席受獎的人醫會召集人、也是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林俊龍說:「慈濟人醫會做的事,其實很平凡。」

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的慈濟人醫會(TIMA),分布在全球十個國家,成員已超過兩千人。

卸下白袍、護士服,換上人醫會制服,嘴角帶上微笑--專業醫護人員跨出醫院,結合後勤志工到達「需要」的地方奉獻所長。那裏是需要的地方?需要醫治、卻付不起醫藥費用的貧窮人家;地處偏遠、醫療資源不足的小鎮人家;遊走都市邊緣、乏人關懷的街友……

在台灣、東南亞、美洲、大洋洲……只要有「需要」,慈濟人醫會的腳步就會盡力到達。截至二00三年年底,全球累計義診場次逾六百五十場,服務貧病患者達五十萬人次。

循著他們走過的足跡,或許得以窺見這「平凡」中的「不平凡」--

到需要的地方

澳洲昆士蘭偏遠又荒涼的內陸地區Longreach,雖有州政府

提供醫療設備,但少有醫師願意駐地長期服務;因為年輕的醫師多往都市發展,年邁的退休醫師也不願在這荒郊定居。以阿爾法(Alpha)小鎮為例,兩百位居民得不到一位牙醫師的服務,牙疼時只得服用止痛藥、消炎藥,就這麼捱過數月甚或數年。

今年四月九日到十七日,具有牙科專業的澳洲慈濟青年再度從不里斯本出發,跋涉一千五百公里在Longreach周邊四個小鎮,及澳洲最南端的獨立島塔斯馬尼亞,為四百位居民義診。

病人把握難得的求診機會絡繹而來,醫療團隊從早晨忙到半夜三點。慈青牙醫師Steven說:「在工作中並不覺得辛苦,只是八天服務下來,才驚覺--怎麼大家都有黑眼圈?」

學有所成的慈青牙醫從二00二年七月首度出勤,至今已舉辦過五次義診服務。「剛開始和昆士蘭衛生署溝通時,沒有人相信我們是真的要做,而且會持續做下去。」這群年輕有心的牙醫師表示,所選擇的服務地點都是沒有牙醫師駐診或醫師不足的地方;而居民因經濟或交通困難,無力外出就醫的地區,也是優先要把醫療送進去的。

獲得了最適切的幫助,居民把慈濟志工當成一家人。「才剛下車,就看到當地的護士在門口候著,她帶領我們了解診所設備,並為我們聯絡旅館,然後興奮地宣傳:慈濟的牙醫師來了!」

「居民非常用心,好幾天前就準備好寢室、食物和烹具,迎接我們到來!歡迎會和惜別會的情景令人難忘,我們和居民相約:初春九月再見!」

提供他最需要的

今年二月二十九日清晨六

點,菲律賓加洛干市北黎剎育仁學校好不熱鬧!原來是慈濟志工商借此處,為已量製好齒模的五十八位貧民裝戴假牙。他們在不久前的慈濟第四十四次義診中經過牙齒檢查、治療,安排於今天安裝假牙。十七位牙科醫師和技術人員忙個不停。

美明和婆婆半夜出發,坐了三小時的車來到這裏,領取盼望已久的假牙。美明說,年邁的婆婆早已習慣沒牙的生活,只是食不知味,每餐都吃得很少,身體變得瘦弱。

美明看在眼裏,難過在心裏,只是做一套假牙最少需要三千至四千元披索(約合兩千元台幣),她在學校餐廳工作,月薪四千八百元,先生是建築工人,日薪一百九十元,工程時有時無;夫婦倆很難再從生活費中挪錢給婆婆做假牙。因此獲知慈濟的假牙義診服務,再遠也要趕過來。

七十八歲的阿公扶著七十五歲的阿嬤一同前來。阿公是校工,服務了三十年已退休,有次牙科畢業生免費幫他做假牙,可是不久就壞了;阿嬤做過一次假牙,卻不小心掉進馬桶沖走。這次夫婦倆都能得到新假牙,萬分興奮,當場來個甜蜜的吻,讓現場充滿歡樂笑聲。

不只在菲律賓,美國洛杉磯的慈濟義診中心也為貧民裝假牙,幫助他們打點門面,更有信心謀職;還有為貧童配眼鏡,使他們能把黑板上的字看清楚。

從基本的施醫施藥,進而擴展到裝假牙、配眼鏡等服務,人醫會工作量雖然增加了,卻更貼心了--讓無數人看得清明、口齒健全,不也是人間樂事!

真誠關懷累積出信任

年逾七十的陳阿公住在苗栗山上,四十多年前左小腿被壓傷,多年後傷口又被除草劑侵蝕感染,當時醫師判斷必須截肢;但阿公不願意,僅以自尋的偏方醫治。近年因長期站立造成靜脈曲張,血液循環不佳讓腳踝傷口潰爛得更嚴重。

陳阿公是人醫會每月一次在苗栗縣公館鄉義診的常客,翻開他從去年開始接受義診的紀錄--

《九月七日》
經過連續三次就醫,阿公傷勢大有改善,臉色也紅潤許多。醫師安撫他懼怕開刀的心理,建議他接受手術,好讓腳傷能完全根治。

《十月五日》
阿公沒有答應開刀,但願意配合定期吃藥、擦藥。醫師鼓勵他繼續服藥,一定會有改善。

《元月四日》
半年來,阿公已來就診過五

次了。紀邦杰醫師苦口婆心勸導他配合健康飲食、復健,別再迷信秘方。阿公一開始並不信任西醫,現在則願意聽從紀醫師安排,到大林慈院切除傷口上方的靜脈瘤,同時治療潰爛已久的傷口。

《四月十一日》
阿公手術後,每個月來義診現場回診。苦於腳疾三十幾年,阿公原已萬念俱灰,但志工鼓勵他不要輕言放棄;如今他已能行走自如,讓所有人很受鼓舞,深覺這份工作既歡喜又有意義。

《五月二日》
阿公的傷口已癒合百分之八十。他木訥老實的眼神,面對慈濟人總是笑盈盈的……

人醫會持續在苗栗公館義診已將近一年,求診人數有日漸減少的趨勢,可見民眾的健康狀況獲得改善,醫護志工心裏很是歡喜。領隊紀邦杰醫師說:「如果還有人需要醫療服務,我們就一定會到。」

居家往診「宅配」醫療

慈濟義診「長期」、「定時」、「定點」關懷模式的建立,能有效追蹤病患的病況以作即時醫療處理,也讓痊癒的民眾對醫療產生信心,有助就醫習慣的建立。

這樣的義診模式,服務了台灣偏遠村落及離島,包括東北角、桃園復興鄉,中部的苗栗山區,南部的嘉義大埔鄉、高雄桃源鄉、屏東琉球鄉,宜花東的深山部落;並在都市為街友、獨居長者、外籍勞工、身心障礙患者進行義診或整體關懷。

高屏區慈濟人醫會志工洪宏

典說,雖然每月一次的義診功能有限,但透過耐心的關懷,看到病患的身心因而獲得改善,志工們就會繼續做下去。北區慈濟人醫會志工呂芳川也表示:「我們的關懷,不會只有一天。」

從定點義診更延伸出「往診」--醫護人員與志工進入更深更遠的山裏,親赴行動不便的病患家中看診。

嘉義大埔鄉往診行有之年,每月的第三個週日,總有家屬將病人扶坐輪椅上,在門口殷殷期盼志工到來;如果志工在前幾戶耽擱較久,還有病患會撒嬌:「等得快坐不住了!」

八十六歲的月嬌阿嬤,幾個月前還必須躺在床上,在醫療團隊及家人細心照護下已可下床。志工江文義說:「每次探訪,看到他們臉上喜悅的表情,我們便覺得寬心許多。」

「沒有深入窮鄉僻壤,不知道還有這麼多困苦病患需要幫助。」這是許多參與往診的志工最深刻的印象,也更堅持這項「宅配醫療」服務,快遞真誠的愛。

「親切」是第一帖良方

慈濟義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醫護人員結合志工提供多元且完備的服務;從接待、掛號、體檢、看診、配藥、帶動團康、發放……大小事項的體貼與用心,皆讓居民感受得到。

在馬來西亞吉打州的柏魯(Pedu)辦義診,有固定的三部曲--一週前沿戶登記,統計出求診人數,方便醫療組準備足夠藥物;清洗場地,設立簡易診房、掛號處、配藥處及廚房;最後,醫護人員上場貢獻專業。

柏魯村居民以泰裔為主,年輕人多離家謀生,老人家不方便出外求醫,小病吃成藥,大病才到大醫院去;往往因為延誤治療,致病情加重。

一九九九年起,志工每四個月一次在村內的泰國寺廟為居民義診,至今已超過十五次。村民喜愛給慈濟人服務,因為「志工親切、醫師態度佳」;而這兩個因素,足以讓病情好了一半。

對村民來說,等候求醫不是件辛苦的事--在樹下納涼閒聊,還有慈濟志工殷勤招待;要理髮,有志工陪伴到理髮區;要掛號,也有志工按照號碼引導。寬敞的寺廟前方,慈青和慈少帶領小朋友玩遊戲。家長看著孩子那麼快樂,嘴邊泛起絲絲的笑容。

居民保叔說:「每次快到義診時,村內的人就開始期盼慈濟人到來,或者來我家打聽。其實我也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告訴他們:慈濟人說到做到,他們不會遺棄我們的。」

為絕望的生命燃起希望

因為「尊重生命」,慈濟人醫會不放棄給予任何一個生命希望的機會。他們深入僻地義診,補醫療資源之不足;在義診現場若發現無法立即解決的「疑難雜症」,會協助轉診、追蹤;而當地無法處理的病例,則評估後送到當地大型醫院,或台灣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的可行性。

二00一年慈濟人醫會在印尼義診時,發現了蘇麗亞娜。她幼時被油燈灼傷顏面和胸膛,導致下巴黏附胸前,面容拉長扭曲,進食也有困難;異於常人的外貌,讓她二十多年來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志工不忍,擬協助她接受治療。然原本只是帶親戚來看病的蘇麗亞娜,難以置信有人願意協助她!因此義診結束並沒有和志工聯繫。

但人醫會志工不放棄,透過

印尼中央廣播電台、報章媒體、社會福利部及當地的醫師聯誼會等管道協尋;八個月後,蘇麗亞娜的叔父阿都羅曼聽到廣播,為她的新生引燃希望。

二00二年八月二日,剛過完二十七歲生日的蘇麗亞娜,忐忑地從家鄉民丹島坐了二十四個小時的船,來到了雅加達;在慈濟安排下,於中央醫院接受兩次整形手術。

如今,蘇麗亞娜的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脖子可以轉動自如,吃飯、活動方便了許多。她說:「太高興了!吃飯時飯粒再也不會掉落滿地,飯菜特別香甜。」今年九月她將接受第三階段手術,舒緩兩臂和腋下緊黏的皮肉,可望恢復上臂的功能。

蘇麗亞娜在醫療協助下尋回信心,不再藉由跑船躲避人群,想回到陸地上做個小生意、奉養母親。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她,到現在還不敢相信,當初慈濟人為

了找她,曾經是那樣地煞費苦心、卻不曾放棄……

不只蘇麗亞娜在義診之後獲得持續關懷,正在花蓮慈濟醫院治療的印尼諾文狄與罹患「纖維性再生不良腫瘤」的少年蘇非安,都是人醫會志工鍥而不捨、

用愛成全,讓一次短暫因緣,燃起新生的希望!

健康根本靠自己

慈濟印尼分會四月十七日舉行第十七次大型義診;在牙科門診部,許多兒童遊走嬉戲,不想安靜坐下。一位牙醫師召集一群孩童,以牙齒模型及牙刷解釋刷牙的正確方式。

當牙醫師離開後,一名孩子走上台,模仿著說:「來,我教你們怎樣刷牙!」逗得小朋友們開心地笑。

隨著義診腳步深入各地,慈濟人醫會盡可能落實「預防勝於治療」,也就是在現場進行衛教宣導。

志工郭石城表示,在治療疾病同時,也將預防醫學的觀念一併帶入民眾心中--如何維持健康、如何生活、那些衛生觀念要改正那些食物是健康的、如何攝取均衡的營養等等。

這天,志工來到桃園兒童之家提供醫療服務,也帶給學齡孩童淺顯的視力和牙齒保健常識。

一位三歲多的孩童,站在視力測量表前對著E字形圖案發楞,可愛的模樣笑壞了志工爸爸媽媽們,也意會到這項「測量」對「小小孩」實在太難,趕忙換用自動的視力測量儀器。

不同年齡層、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們,需求各有不同,志工各依所需舉辦不同的衛教講習。例如,兒童之家以收容孤兒為主,醫師們在初次接觸時便作過心理診斷,發現孩子們心理成長特別需要關注。對此,志工研擬一連串相關計畫,包括身心醫學科專業醫師諮詢、與院內老師座談等;還有一項很特別的課程--

志工相信,讓孩子體驗自身的幸福,是幫助他們身心健康的一大妙方;因此每每借助各種「愛的影片」,讓孩子們透過影片體會幸福、懂得珍惜。

如觀看「愛在伊朗」的影片,看到人們在地震後家毀了、親人往生了,孩子們純真的臉上泛起不捨的表情說:「其實我們很幸福。」當畫面上出現慈濟人前往救援的身影,孩子說:「幫助別人也要尊重別人」「被救人的人很感動、助人的人很快樂」……



在菲律賓義診現場,一位父親特來致謝。他說,五年前他的孩子經由慈濟幫忙轉診治療,如今恢復健康,學業成績優異;五年來,他將慈濟當年給他的一張

轉診書和一張處方箋,用信封裝好,天天隨身帶著,以感謝慈濟為他兒子所做的一切。

印尼義診現場,當地志工Jamin又邀集貧民前來接受慈濟免費醫療。

兩年來,他積極走訪一個又一個村落,找出需要幫助的人;有時病患會問慈濟屬於何種宗教?他回答:「沒有宗教的區別,他們純粹是服務人群。」Jamin付出的動機很單純:「因為那些病患實在太無奈,很需要有能力的人援助。而慈濟的善行,能夠幫助印尼。」

汗水會乾,疲倦經過休息也會消失;但看到病人因治療而改變一生的命運,卻是永遠銘記在心裏的喜悅。人醫會志工們感覺自己有機會付出很幸福,而所做一切僅是「平凡」事,因為自己獲得的更多……

「醫療奉獻獎」殊榮,不僅是肯定,也是責任,教人醫志工們將「尊重生命」的理念,繼續化為服務人群、無私付出的實踐。

病人的微笑,不僅是鼓勵,更是志工們走得更勤、做得更好的最大動力!

(資料提供:徐煥章、盧威程、張翠娥、馮麗雪、葉慧齡、楊德賢、甘金菊、劉杰文、黃淑蘭、蔡順貞、江瑞卿、洪珠、林翠蓮、蔡慧真、伍相欣)

看見匱乏
激發出服務潛能

小琉球,這個距離台灣咫尺的島嶼,居民多以捕魚維生,出海後留下老弱婦孺期盼著。若是生病,又缺乏親人載送,就只能捱著、等著……

拎著醫藥箱、備妥醫療器材,剛下小琉球碼頭的志工隊伍快速行進中,「這就是我們要積極做好訪視及往診的原因--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分心力。」(攝影/顏霖沼)

長期、定時、定點
關懷不只這一天

位於海拔兩千多公尺山區的高雄縣桃源鄉,地處偏遠、醫療缺乏。

高屏區慈濟人醫會一九九九年起關注此地,目前每月兩次赴寶山村及高中村義診,包括內科、牙科、眼科、婦科、中醫科等治療,不僅舒緩村民病痛,也為寧靜的桃源之地增添活力。(攝影/林炎煌)

志工作伴
義診現場也是愛心園地

慈濟菲律賓分會每次的大型義診,科別豐富、醫師陣容強、藥品齊全,彷彿是一座行動醫院。志工短短一兩天內要為數千位不同性別、年齡、病症的病患服務,從登記、候診區的秩序維護、候診病人的膚慰關懷,甚至包括飲料、點心的遞送,均細心安排,把義診現場變成愛心園地。(攝影/林炎煌)

回診、轉診、後送
不放棄一絲希望

罹患罕見疾病「巨大型齒堊質瘤」的諾文狄小弟弟,是人醫會二00二年九月在印尼巴淡島義診時遇見的;經詳細評估,今年三月將他帶來台灣花蓮慈濟醫院進行手術。

諾文狄住院兩個多月來,經過三次腫瘤切除及造臉手術,如今臉上的腫瘤已減少,左眼失明的威脅也已去除,接下來只待細部的整形手術。

從印尼到台灣,志工完成跨國愛的接力,許給諾文狄一家人希望的未來。(攝影/林炎煌)

衛教宣導
呵護未來的健康

這一天,北區慈濟人醫會來到外島中的外島--小金門烈嶼義診,並將高血壓、肝病、痛風、齲齒等疾病防治觀念,灌輸給求診民眾。

「這樣刷,才乾淨。」許多偏遠地區民眾為了看一顆牙,要花半天時間到巿鎮;慈濟定期義診只能幫助病患減輕痛苦,唯有透過衛教帶動民眾自覺,從最根本的生活習慣著手,自我保健,才有可能根本改善健康問題。(攝影/顏霖沼)

▲家有小菩薩

融融要開菩薩店

◎撰文/郭雪卿 攝影/吳大名

長大後的願望是什麼?
當總統、老師、警察……
兩歲半的融融說,
她要當菩薩,還要開「菩薩」店。

週末下午,全家觀看一個介紹各式拉麵的日本節目,先生問女兒融融:「那些拉麵看起來都好好吃喔,我們以後來開一家拉麵店好不好?」

「不要!融融要開菩薩店!」兩歲半的女兒,仰著小臉堅定地說。

「妳要開『菩薩店』喔!用什麼開?」我不禁好奇。

「用『心燈』開!」女兒毫不含糊地說。


「用心燈怎麼開?」

「把蠟燭點亮!」

……

慈濟胎教

二00一年,我參加慈濟委員培訓,不久發現自己懷孕了,仍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常有人讚歎:「真好,一人吃兩人補喔!」

隨著隆起的肚子愈來愈大,眾人的祝福愈來愈多,無形中,也為未出世的孩子結了不少好緣。

也許是上培訓課時聽了很多莊嚴的佛號聲,加上「慈濟胎教」,有次產檢照超音波,居然拍到一張很像雙手合十的照片。

融融出生滿月後,夜裏不但不哭鬧,還能一覺睡到天亮,讓我不必半夜爬起來餵奶;這樣的「好習慣」,讓白天要上班的我無限感恩。果真應驗了許多師姊祝福的話--「慈濟寶寶」都是很好帶的孩子!

現在,師姊們看到融融時,總愛逗著她說:「妳培訓課都上過了,以後長大就請師公上人直接幫妳授證好了。」

與師公好親好親

在我做完月子沒幾天,上人行腳至慈濟關渡園區開示,我們全家出動。想到可以親見上人,既歡喜又緊張。

那天我們抱著融融,與許多人在園區二樓等著見上人,沒想到,上人一側身便對融融笑著說:「係妳喔!」接著,上人從隨師眾的手中接過一串小佛珠,將融融小小的手從襁褓中輕輕拉出為她戴上,逗弄小臉說:「好!委員好!要精進喔!」

上人的話,在我心底澎湃撼動著,這是多大的祝福與期許啊!從那時起,我心想:「這孩子可能是『師姑』乘願再來的吧?她和師父有約喔!我得用心帶這個『小委員』才行。」

八個月大的融融開始學爬,我帶著她到關渡園區當「福田志工」,打掃環境。她的「福田區」時大時小,打掃方式是爬呀爬地用身體擦拭木頭地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要她「爬」過的地方,師姊們都不吝給她最大的讚美與鼓勵。

融融十一個月大時,某天我翻開《慈濟》月刊「衲履足跡」專欄首頁告訴她:「這是師公喔!」她竟對著上人的臉一直親,親得臉頰都濕答答了。融融真的好愛「親」近上人,自此,只要看到上人的相片,就會又抱又親又頂禮。

師姑您好!

去年九月,乘著先生到台東出差之便,首次帶融融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車子剛接近慈濟醫院時,融融突然用手指著慈院的方向大喊:「媽媽!那裏有好多菩薩!」我直覺反應說:「對啊!那是我們的慈濟

醫院,裏面有好多志工菩薩、大醫王、白衣大士喔!妳長大後,我們一起來醫院當志工喔!」

沿著九號省道行駛,在大理石工廠前的紅綠燈待轉時,她老神在在地說:「媽媽,精舍到了。」走在綠意盎然的朝山步道上,融融顯得特別「法喜」,一蹦一跳地走在前面「領著」我們走進精舍,好像曾經來過似的。她對陌生環境的膽怯感在此時似乎都消失了。

當我和先生在大殿前禮拜佛菩薩時,她指著右側觀音殿的方向,開心地說:「那邊還有菩薩!」透過紗門往觀音殿裏面窺看,暗暗的室內空無一人,再仔細一看,有尊約三尺高、木雕的觀世音菩薩像在案上。

太有趣了!第一次到精舍的女兒,似乎對這裏有種「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的熟悉,我不禁對她合掌說:「師姑您好!」

代代相傳

隨著春去秋來,融融對慈濟事的認識,就是透過聽上人的開示錄音帶、看大愛台節目、我們念《慈濟》月刊給她聽,以及跟著志工們參與活動。慧命資糧點點滴滴累積,一顆天真無邪的赤子心,常會迸出一些讓我無言以對的話,卻又令我有種「代代相傳」的欣慰感。

有一次融融使壞脾氣,我繃著臉,氣氛凝重。她故意裝傻:「媽媽怎麼不講話?」

「妳不乖,媽媽生氣了。」我淡淡地答著。

「媽媽不要生氣,妳要善解、包容!」她認真地說。

有次,我帶融融回娘家,要她分一些積木和小表妹一起玩。「妳要與別人分享啊!『君子量大』耶!」我用靜思語引導她。

「不要!我是『小人氣大』!」她也用靜思語拒絕。

真會舉一反三啊!

融融最近問我:「媽媽,我是幾號?」

這很難回答,我請她去請教師公。

看我穿慈濟制服,她也央求要穿,還要綁慈濟頭,她說:「頭髮這樣很莊嚴、很漂亮。」

又有一次,問她:「上人的錄音帶裏說什麼?」

她認真地回答:「要時時多用心!」

兩歲半的她,已經能體會上人的殷殷叮嚀了……

祝福融融平安健康長大,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員,以無形的心燈接引有緣人來一起作人間菩薩。我已迫不及待想看到她開的「菩薩店」。

▲飲水思源

我的婆婆

◎高慈珸(美國北加州)

嘮叨、固執、迷信……是以往婆婆給我的感覺;
而今,
我看見她內心深處那顆慈母心、好修養。
她像一部活的佛書,
讓我深入體會「父母恩重難報」。

婆家與娘家只有一街之隔,婚前,當鄰居知道我未來婆家是誰時,都不禁對我搖頭--並不是我的準婆婆為人不好,而是她老人家的忌諱多到讓人受不了。

母親知道我的心事後,告訴我:「丈夫是妳自己選的,愛他更要孝順他的母親,不要讓先生為難。」

婚後,我和婆婆一直保持距離,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她做的任何事情,我都是抱持不聞不問的態度,因為怕與婆婆有所衝突而讓先生為難。



先生是家裏的么兒,婆婆對他非常關心,總會不厭其煩地叮嚀:「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我們吃飯時,她也在旁交代先生:「慢慢吃,不要吃太快。」每當我煮菜時,她也會在旁邊說:「菜要洗乾淨,泡鹽水要泡久一點,不然會有農藥殘留……」

在婆婆的觀念裏,女人是卑微的,所以女人的內衣褲不能與男人的衣服放在同一個盆子裏洗;床單不能和被單一起洗,因為人的屁股會坐在床單上,,屬於不潔之物……

舉凡生活瑣事,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叮嚀,讓我覺得很煩,先生也常為了她的嘮叨和她頂嘴。

生活習慣上,婆婆每次煮東西總把廚房弄得油膩膩,就算洗個東西也弄得到處是水漬,我總是一臉不高興地重新再清理一次。

婆婆還有許多忌諱。她怕提到、看到與「死」相關的字眼與事情--經過的地方如果在辦喪事,再遠也會繞道而行;買東西不能買四樣、頭上不能戴淺色的髮飾,那是不吉祥的……凡此種種奇怪的理論,婆婆都會遵守。

因為這樣,家人都感到不耐煩,還好大家都很孝順,並沒有什麼大爭吵。

每次回娘家與母親提起婆婆的事,母親總是告訴我:「要孝順。」我試著去作個孝順的媳婦,只是自己當時年紀輕、習氣重,常常因看不慣婆婆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她頂嘴,也會為了她的嘮叨和她大聲說話。

記憶中,只要婆婆和家人有爭執,她總是先閉嘴,然後一個人走到家中的佛堂念經,或者繼續做她自己認為對的事。



因為先生在台灣工作不順利,剛好先生的大姊在美國的生

意需要幫手,我們雖然毫無積蓄,也帶著兩個女兒飛到美國討生活。

機場送別時,我不經意看到婆婆不捨的淚光,她再三叮嚀的還是生活上的瑣事……當下我才稍稍體會到那顆作母親的心。

數年後,婆婆為了探望子女,來美小住。當時我們經濟較差,住的還是租來的小公寓,沒有多餘的房間,婆婆便住在大姑家。

每當我們抽空去看她,她總會等大姑不在或不注意時,從廚房拿出一堆食物要我帶回家,她最常用的理由是:「你大姊有錢,你們錢賺得少,吃的東西拿一點沒關係。」

當時,我總是一臉不高興地拒絕,因為這對我而言像是不告而取,又像是被同情的人。先生不忍拒絕婆婆的好意,總會帶一些罐頭、飲料、餅乾等食品回家。

當時我無法了解一位母親的心,只覺得那是一種行為上的侮辱;為了避免和婆婆衝突,我們盡量減少去看她。



婆婆在台、美兩地來來去去多年後,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這期間只要婆婆來美就會住在我們家。我也開始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從證嚴上人的開示中,我體會到孝順的真諦,也決定改變自己來與婆婆相處。

婆婆一向逢廟必拜,因此只要有空,我就帶她去廟裏拜拜、去市場買她想吃的菜、陪她看歌仔戲、聊天,生活上盡量順著她的心意。

曾幾何時,婆婆逢人就讚美我說:「我小媳婦很孝順。」天啊!我的一點小小改變,得到的竟是婆婆如此的歡心,當下不由得感到慚愧。從此,我便試著多接近婆婆並了解她。

在婆婆看似迷信的外表下,我發現她有一副好心腸。每當拜拜回向時,一定先祝禱國泰民安,然後才祝福所有的家人;她雖然有很多固執的忌諱、生活習慣的堅持,修養卻很好,每當與人意見不合,她就專心念佛不與人爭執;她自奉甚儉完全不講究穿著,行善的心卻不落人後,子女給的零用錢她都會省下來,用子女的名義捐給慈善機構。

有一次,我陪婆婆到超市買東西,買完菜回家後,婆婆又自己走回超市,來回花了三十分鐘--原來剛剛她在超市門口看到修女在為飢餓的孩子募款,專程回去捐款。

此外,婆婆還是環保先鋒,她常去住家附近的公園回收瓶瓶罐罐,所有的子女還為了這事和

她爭論,但她依然做她認為對的事,不理會我們的看法。多年後,我深入慈濟,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才了解自己當時的愚癡。



四年前,婆婆因為掛心台北的家人而回台灣。每當我回台灣探親,總請她再來美國與我們團聚,不過婆婆一直沒有答應,直到前年底總算答應了我們的請求;去年初我參與了「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的演出後,便和先生飛回台灣接婆婆來美。

八十八歲高齡的婆婆,固執有增無減,家中小麻煩仍然不斷,不過可能是全家人包括先生的兄弟姊妹都看過「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每個人對婆婆的態度明顯不同。

先生對婆婆的嘮叨開始欣然接受,不像從前那樣頂嘴;女兒會跟她開玩笑,逗老人家開心。種種的改變,彷彿家裏快要有「彩衣戲堂前」的場景;而我是最大的受惠者--因為婆婆很護持慈濟。

以往,我視婆婆為十分嘮叨的老太太,其實是沒有用心去體會「母齡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的慈母心。感恩我的婆婆,她像是一本活的佛書,讓我深入了解什麼是「父母恩重難報」。

▲菩提眷屬

鍾愛不只一生--蔡宗賢、王緯華 相約來世「老地方」見

◎撰文/凃妙沂 相片/王緯華提供

開朗像陽光照耀,
智慧如春風拂面,
這樣的蔡宗賢,
讓王緯華好心動;
用心扮演慈濟委員角色,
激發出很多潛能,
這樣的王緯華,
讓蔡宗賢很珍惜。
「下輩子,希望我們再作夫妻、
相會在慈濟世界裏!」

一九八四年夏天,王緯華剛從竹林中學幼保科畢業,參加第一屆保育人員普考通過,分發到陽明教養院服務。年輕的她有一雙清澈的大眼睛,讓人一見難忘。

蔡宗賢回想十多年前,就是被那一雙明鏡般的大眼睛所吸引。那時,蔡宗賢剛從陽明醫學院牙醫系畢業,每週會有三天到陽明教養院當特約醫師,為小朋友看牙齒。

那一天,天空很藍,風很輕柔,王緯華帶著一票小朋友來給蔡醫師看牙齒。純樸的她穿著居家短褲、腳笈拖鞋,像個鄰家女孩,蔡宗賢看了忍不住想笑,對她說:「這裏很像在家裏,妳穿著睡衣來上班。」

純真的王緯華有些不好意思,匆匆跑回寢室換了一套衣服。蔡宗賢一看,心中有些不忍,覺得自己的幽默竟讓一個女孩這麼認真,也對她純真的特質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緯華自己也覺得很奇怪,怎麼對一個剛認識的人這麼聽話?他說什麼,她便做什麼,卻又那麼自然;更奇怪的是他傳遞給她的感覺,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倒像在那裏見過他?」她看看天上的雲,潔白的雲飛略而過,靜默不語。

漸漸和蔡宗賢熟稔後,她為他陽光般的性情所感染,她覺得罹患小兒麻痹的他,身體雖有一點點缺陷,但是個性卻那麼溫潤,有著年輕人所沒有的成熟,和他在一起時如沐春風,她整個人變得開朗起來。

依女性特有的直覺,她感覺到她的生命將會因他的闖入而有一段豐富之旅。

溫室裏成長的女孩 遇見陽光般的男孩

王緯華,台北市六張犁人,從小生長在一個管教嚴謹的家庭,父親是警察,母親是賢慧的

家庭主婦,哥哥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的功課並不傑出,小時候曾為了成績而作弊,但父親卻教導她:「功課不好沒關係,作人一定要誠實。」這個教導影響她的一生。

父親管她很嚴,怕她交男朋友,國中特地讓她念女校,她就在這樣的溫室中成長。有時候她會好奇蔡宗賢成長的背景,是什麼樣的有情家庭,能夠形成他陽光般的個性?後來她慢慢了解他的祖母給了他滿滿的愛,使他日後成為一位很有愛心的良醫;每次看到他對教養院的孩子那麼幽默、有耐心,她就會為他們的感情默默加分。

蔡宗賢,嘉義布袋人,在台北成長,父親原本是公務人員,退休後從商,母親是家庭主婦。蔡宗賢排行第四,一歲多得了小兒麻痹,家人怕他自卑封閉在家裏,每次出門一定不會拋下他;祖母對他特別疼愛,遇見欺負他的頑皮小孩,更會像俠女一樣護著他,不讓他受一點點委屈,這一點也讓蔡宗賢學習到自信。

不僅是祖母,小學老師也在他成長過程扮演守護者的角色;每次郊遊旅行,她一定特別來家訪,叮嚀他要參加。讓小小年紀的蔡宗賢,能學習拄著鐵拐迎向燦爛的人生。

假如人生像陽光照耀山嶺,難免有光有影,蔡宗賢學習到用陽光面來看人生。

師長用心良苦警惕 醫德和醫術都重要

從小生病的經歷,使蔡宗賢更了解病人的痛苦;在他學醫的歷程裏,大一的兩位導師對他影響深遠。

在一堂生物實驗課測驗中,好些同學背不起來一大堆血管、神經的拉丁文,便在手腕上寫小抄,蔡宗賢也是其中之一。助教監考時發現了,當場並未給學生難堪,也未向學校揭發,只是告知導師,並語重心長地說:「各位同學,老師發現你們今天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希望你們要誠實,一週內來向我懺悔。」

同學們後來都去自首了,但在學期末的最後一次班會,兩位導師面色凝重地說:「老師覺得很慚愧,我們沒有把你們教好,才會發生這種遺憾的事。老師希望你們記住:成績不是一切,誠實才是最重要的。」說完聲淚俱下,同學們都心中有愧。

新學期開學時,沒有同學被「當」,但這兩位頗受學生愛戴的年輕老師都走了,一位離職,一位去當修女,他們以身教來教導醫學生,醫德和醫術一樣重要。

從此以後,他們班的監考即使派一隻蚊子也可以,因為再也

沒有人作弊,而這屆牙醫生畢業後都有優秀成就。

「這件事對我一生影響很大。」行醫多年後,蔡宗賢始終感念當年用心良苦的師長。

從溫暖的家走向遠山 把滿滿的愛回報人間

一九八六年,蔡宗賢與王緯華結褵,婚後育有一子;每逢假日,一家三口去郊外踏青、其樂融融。直到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震醒了沉浸在美滿家庭中的小夫妻。

「老實說,九二一以前我曾想移民去新加坡,因為對台灣社會頗感失望。九二一時,看到慈濟人用心在做安撫災民的工作,而且在第一時間就做了,我才開始轉變。」

「其實,在九二一之前的春天、一個慈濟照顧戶的發放日,我帶兒子去了一趟花蓮,也在慈濟醫學院看到了大體老師的捨身,我很震憾也很慚愧。」

那一天,改寫了蔡宗賢對生命的看法。以前求學時,解剖課程裏關心的只是骨頭、血管、肌肉、神經,不會關心「教材」從何來;在慈濟,他見證了師生與大體老師對生命的尊重。從慈濟,他看見生命的另一扇窗,一扇深層體悟的靈性之窗。

「原來對生命也可以如此尊重,上人是在幫我們重新塑身。」他說。

「九二一」之後,他成為北區慈濟人醫會的一員。一走入慈濟,蔡宗賢衝得很快,志工形容他像是「搭直升機」一樣奮進,每次義診幾乎都有他的身影。

每個月會有一個假日,他不再是帶著妻兒去踏青,他的腳步從家裏移向偏遠的無醫村,他的生命從小愛擴及大愛,正像一個陽光下的散熱體,把從小到大、所有親人給予他的滿滿的愛,灑向人間。

他偏向大愛的方向,自然淡了小愛的甜膩,妻子王緯華漸漸發現他的轉變,也心疼他的辛勞,開始有了反彈。

王緯華卻也發現,向來就很體貼的丈夫更有包容力,脾氣變得很平和,她如果吼他,他只是很紳士的笑;有時她還在睡覺,他已去把紗窗洗好了,他是「再忙,也要幫老婆做家事」的新好男人。這個原本就疼愛她的丈夫,對她更好了,好得讓她不知如何是好。心腸柔軟的她,漸漸被溶化了。

蔡宗賢先實現了妻子想要擁有自家住屋的心願,然後賣掉股票,以妻子名義捐款給慈濟,並選在和愛妻泡茶聊天的溫馨時刻說出這件事。

他先分享一個白天診所裏發生的事:「今天有一個老婆婆來看牙,我不知怎麼會把她尖尖的牙樁給磨平,結果妳知道怎麼了嗎?過不久,老婆婆竟然不小心把它給吞到肚子裏去!還好我把它給磨平,不然就很危險囉。」王緯華聽完也替丈夫捏一把冷汗,真是菩薩保佑!

「是呀!」蔡宗賢很鄭重地說:「也真是奇怪,怎麼會事先把它磨平?大概是我最近做了一件好事,好心有好報喔!」接著,蔡宗賢把「重點」畫龍點睛的點出來--他幫妻子捐款。

「他就是這樣善用智慧。」王緯華道出內心對夫婿的服氣。

小夫妻生活相依 同志願心靈相契

但是王緯華會積極跟上夫婿的菩薩道,卻有一段故事。

有一天早晨,小夫妻像往常一樣,有著聊不完的話題,蔡宗賢衷心對妻子說:「妳是一個好太太,也是個好媽媽,我覺得和妳作夫妻真的很好,希望我們下輩子再來作夫妻。」

善良的王緯華一聽,感動不已。蔡宗賢接著說:「不過啊,我現在在做慈濟,妳卻沒在做,下輩子我不知道要去那裏找妳耶?妳可不可以也出來做?」說完很認真地看著妻子。王緯華看

著丈夫一臉的真摯,柔軟的心充滿感動。

從此以後,王緯華也積極投入慈濟,有時心得分享,她會大方地講出這段故事,志工們忍不住取笑她:「別人都是因為愛上人來做慈濟,妳是因為愛先生來做慈濟。」

的確,她覺得丈夫真是她的善知識,彷彿是為了度化她而來;而她真正在那個甜美的清晨,感受到作為一個女人的幸福,有一位懂她也珍惜她的好男人對她鍾愛一生,還要和她許來生。

她回想初相識時,被丈夫陽光般的個性特質所吸引,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吸引力更加料了,那就是「智慧」,他成了她成長的守護者。

人間夫妻,生活相依,心靈相契,夫復何求?

珍惜好先生、好兒子 塵世間活出精彩人生

參加慈濟委員培訓後,王緯華的生活一下子掉入忙碌中,活動、共修、當志工,一件忙完又來一件,原本行雲流水般的家居生活,像上緊的發條,一向崇尚自由的她差點無法適應。

有一天,她去興建中的新店慈濟醫院當志工,掃廁所、做香積,像個叢林修行的練習生。中午休息時間,她和師姊們拿著毛巾給下工的工人擦手,還要像溫婉的日本婦女般彎腰行禮,面帶親切的笑容,真誠地說:「謝謝,您辛苦了,請擦手。」

當工人從她手中接過毛巾,她發現用心彎腰的動作是那麼的微妙,就在那個當下,她體會到「眾生平等」的佛陀教法,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她和工人是兄弟姊妹,沒有貧富貴賤的

分別心,她是眾生之中的一分子,她是一粒微塵。

到花蓮慈院當志工時,當她走進病房,聽見一位年輕的癌症患者大聲地在講電話,原來正和保險公司談理賠。她忽然覺得感慨,在生命的盡頭還是得執著於物質。她對生命有了更深層的體悟--及時去做。

父親十八歲離家後,與家園睽違了五十多年;多年來的心願就是回大陸探親。她放下自己不願意去大陸旅行的堅持,準備陪父親返鄉過年。

她貼心的兒子尚謀,十六歲

的年紀,已經有乃父的紳士風格。

在她小產大出血那次,兒子像個細心的女兒般照料她,每天幫她按摩腹部;每回出門,他怕行動不太方便的父親滑倒,一定會走在爸爸前頭;知道父親肝不好,在媽媽出遠門時,他會子代母職,按時「管」爸爸上床睡覺。

想到自己何其有幸,擁有好丈夫與好兒子,她覺得這一生過得真是精彩!



十多年一直在松山地區開業,蔡宗賢的小診所在舊街上不起眼的角落。公布欄上寫著「代為收取慈濟善款」,以及「週五、週六赴花蓮玉里慈濟醫院看診,門診時間有所調整」等字樣。

病人多和他相熟,小診所經

常聽到親切的話家常,蔡宗賢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常覺得自己很有福氣。」因為和病人常常變成了朋友,他也成為他們牙科醫療常識的諮詢者。

下午時分,蔡宗賢把他做環保的破舊車子開進巷子,他說對街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婆默默在做環保,最讓他佩服,他笑著說:「我們做的不算什麼呀。」

七年前發現有肝硬化現象,蔡宗賢對生命無常的體會更深,但他依然踩著堅定的腳步,向菩薩道上邁進,而妻兒的相隨相伴,三人牽手寫下豐富的旅程。

老伯的舉手禮和小病人之吻

◎撰文/曹麗雲 攝影/顏霖沼

「從我小學入學第一天起,爸媽就殷殷叮嚀我:要比別人更用功,將來最好能當醫師。因為我腳不好,這是一份可以坐著的工作,而且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蔡宗賢說:「所以我從小就立志要當醫師。」

「從大學放榜的那一刻起,直到最近一兩年,父親同樣一再囑咐我要當『良醫』,要幫助有困難的人。」蔡宗賢時時刻刻將這個叮嚀奉為行醫準則。

一九九九年冬天,蔡宗賢參與慈濟人醫會的桃園縣復興鄉義診,這是首度與慈濟人共事,他深受感動。

「大學剛畢業時曾參加醫療團服務,有一種高高在上『施捨』的心態,和現在的感受很不相同。」蔡宗賢說:「慈濟志工對看診的人輕聲柔語說『感恩』,為候診者安排衛教或帶動團康,把握因緣寓教於樂。對參與義診的醫師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只茶水不斷,正餐、點心樣樣齊全。這分付出精神,以及對人無微不至的愛與尊重,大大震撼了我。」



「證嚴上人曾開示,一次義診能做的有限,最重要的是帶去愛和

關懷。」蔡宗賢說:「從此以後,我每看完一位病人,一定向他們說感恩和祝福。」

一次在小金門義診,蔡宗賢如往常一樣祝福一位老伯伯,沒想到看完下一位病人、抬起頭來,發現那位老伯伯還站在那兒行舉手禮。而且往後只要慈濟義診團隊到小金門,老伯伯即使不看病,也像老朋友般特地來看大家;老人家這分「受人點滴之恩,必當湧泉以報」的純樸情懷,深深感動著蔡宗賢。

蔡宗賢不僅敬老,也會逗老人家開心。在某次義診,有一位牙疼了好幾天的阿公,一躺到診療椅上便叮嚀:「我剩沒幾顆牙齒了,我不要再拔牙……」

「我不敢偷拔!」蔡宗賢笑瞇瞇地說:「那剩下的這幾顆牙齒,你可要好好照顧喔!吃完東西就要刷牙。」

幽默的他,也是許多小病人的大朋友。

有一次在貢寮澳底國小義診,一位小女孩上了診療椅,卻緊閉著嘴巴。蔡宗賢說:「妳好乖,等一下看完牙,請耶誕婆婆送妳貼紙。」牙醫助理頓時成為蔡宗賢口中的「耶誕婆婆」。

「啊……再張大一點,好棒喔!妳的嘴巴張得比河馬還大。」蔡宗賢耐心地哄著小女孩:「啊,我看到有一隻大蟲蟲在牙齒上。」

「現在喝一口杯子裏的水,咕嚕咕嚕漱漱口,然後吐掉!」蔡宗賢說:「我現在幫妳把牙齒的『門關起來』,不

讓蟲蟲再跑進去……」

慈懷柔腸的他,哄小孩的功力,比起幼稚園老師毫不遜色。

二00二年四月,蔡宗賢參與慈濟印尼義診,也留下深刻感動--當他對診療完畢的孩子伸出手表達友誼和祝福時,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不假思索地牽起他的手,給他一個熱情的吻手禮。

象徵敬意的「小病人之吻」,讓蔡宗賢事隔許久談起來,眼眶還閃著淚光。「參與海外義診,體會到大愛無國界。也發現苦難的人都是那麼樂天知命、所求不多,只要得到一點點的愛與關懷,便心滿意足。」



蔡宗賢談到一次去大林慈院當志工,駐守在藥局,有位阿嬤看到他撐著助行器,忍不住「慈母心」大發,對著他說:「咱腳這樣,不要失志,不要和好手好腳的比。」接著又問:「你結婚沒?」然後語重心長地提示蔡宗賢家庭和樂之道:「先生要當婆媳間的石磨心……」

蔡宗賢談起這一段溫馨關懷情說:「我是去服務的,阿嬤是去看病的,卻在候診時給了我珍貴的人生寶典。」

「愛像一顆種子,要深植在人的心中,讓它萌芽成長。」因此,蔡宗賢在診所看診的空檔,甚至在病人漱口的空隙,他會將目光投向落地窗外,只要看到鄰居經過,他一定揮手打招呼;如果走過的是下課的學生,便比個加油的手勢。

「一陣子後,有了愛的回應。」蔡宗賢笑容滿面說:「一位鄰居

的小朋友來看牙時問我:『我和你揮手,你怎麼沒看到?』」



蔡宗賢曾對委員組長黃鳳月說:「不要對我另眼相看,該做什麼就請為我安排,什麼事都沒關係。」

黃鳳月讚歎,訪視時他們常全家出動。「不管是走山路、找門牌,蔡醫師都配合大家。山路的階梯非常不好走,兒子尚謀會用腳踩著石階,頂住蔡醫師的助行器,以防滑落。父慈妻賢子孝,真是人間美事!」

▲慈濟道侶

從「心眼」看見美麗世界

◎撰文/蕭名芸 攝影/劉衍逸

「眼睛看不到的最大『收穫』,
就是讓我『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
當視力漸失,黑暗如墨汁,
逐日滲透暈染宋秀蘭的生活,
她沒有習於昏沉,反而打開了心窗,讓光亮透進來。
母親是她的拐杖,母女倆相互扶持,
行在志工路上,閃耀的銀髮相依,
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組合」。



清晨,宋秀蘭與母親宋治正要前往參加一場告別式。穿著慈濟制服的身形,和諧、一致的步伐,融成台北社子街道裏清新的一抹藍。

「早上四、五點的時候有下雨喔!我聽見了……」五十八歲的宋秀蘭走著說著,一邊作出側耳傾聽的姿態,微微一笑,像極了雨後的含笑花,雙手仍緊緊挽著身旁的母親,小心跟上步伐。宋治滿頭銀絲沾上幾滴露珠,在濕涼空氣中閃耀光芒。

母女倆緩步而行,周遭房舍有種醃漬罈裏的陳舊氣息,宋秀蘭的聲音再度從風中傳來:「轉一個彎,就到菜市場附近了,現在我們走的這一區,都是比較老

的房子。」

一路這樣左彎右拐,問她為何對路況如此明瞭?「當然啊!阮自細漢就底這生活了!」宋秀蘭嫣然而笑。

如今的社子街頭,還是宋秀蘭記憶中的景致嗎?那些屋簷房磚,是否已添歲月的滄桑?無論如何,在宋秀蘭失去視力十多年後的今天,這處街弄巷道早在心裏鐫刻為鮮明的地圖,讓她坦然前行,不致在回憶裏迷路。



約莫早晨六點,宋秀蘭靜靜睜開雙眼,起身、轉開收音機,「慈濟世界」廣播節目為一日拉開序幕。

她摸索著牆壁,緩緩步入佛堂。供桌素淨如鏡,映照佛菩薩的慈容;地板有一角磁磚失修翹起,像是張嘴訴說些什麼。她熟練地避開桌角與坑洞,俯身接近地面、四肢放鬆、虔誠禮佛。

佛堂外的陽台,櫻花、仙丹、石榴、小百合、九重葛交織成一片綠意。「這就是『佛祖直接看花』!」宋秀蘭的先生林正行如是說,笑容揉合在含笑花的芳香裏。樓下的廚房傳來鍋碗瓢盆的輕碰聲響,已經八十歲的宋治,髮髻挽得服貼、腰桿挺得筆直,正在準備早餐。

宋治本姓陳,結婚時因冠夫姓改為「宋陳治」,之後在一次戶口校正中,因戶政人員疏失,僅留「宋治」兩字,只好將錯就錯,「本姓就按呢無去了啊!」宋治抬起布滿皺紋的手遮住笑嘴。

宋秀蘭是宋家五千金裏的次女。宋治說,以前家裏務農,養豬很忙,並沒有很注重孩子的學業,「囝仔無變壞就好啦!」後來宋家轉為經營文具雜貨,宋秀蘭幫忙照顧生意;初中畢業後當了一陣子電機公司作業員,再轉往劍潭一家保齡球館擔任計分員,「每天都可以吹冷氣,覺得很高興!」

宋秀蘭三十歲時與長她五歲的林正行結婚,陸續孕育了三位女兒,宋治對外孫女們疼愛有加。「每天中午,阿嬤在家裏做好便當就趁熱送去,我女兒她們從來沒有吃過隔夜飯,也很少吃學校的營養午餐!」一旁的宋治聽宋秀蘭這樣稱讚,只是咧嘴呵呵笑。

人生海波浪

宋秀蘭一家和樂融融,人生宛若晴天行船,沒什麼風波漣漪;怎知,一九八九年、宋秀蘭四十三歲那年,視力逐漸模糊,宛如被浪頭正面拍擊,開始抓不穩舵、看不到前方……

「醫師說,這是一種視網膜

病變,幾萬人裏面才會有一個。」林正行一字一句說著,思緒似乎飄回十多年前。那時家人帶著秀蘭跑遍台北市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中西醫雙管齊下,只要聽聞有人介紹名醫,不論多遠仍專程趕去求診,一聽說美國發明新藥或那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