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福到人間

◎證嚴上人

世間有些事看似不平--
有人生下來就面臨
窮困、飢餓煎迫,如置身煉獄;
有人生下來就擁有
富裕、豐饒滿盈,似置身天堂。
然而,
一旦災難、病痛來襲,
不分貧與富,同樣帶來毀傷。

如何避免災禍?
靠運氣不如靠福氣,
造福,才能真正有福;
心中有愛,能愛人、愛萬物,
以慈悲與智慧聞聲救苦、勤耕福田,
從付出中得到歡喜,
就是真正「有福人」。




▲社論

智者養慧

一年將盡,上半年曾引起國人恐慌的SARS疫情,幸好未再爆發,曾發現的感染病例已在控制療癒中,看來我們得以度過西方基督教傳統的平安夜,也祝禱即將來臨的舊曆新年能吉祥平安。

工商業時代中的過年氣氛,已比農業時代淡薄許多。過去看天吃飯,以五穀豐收為過好年的指標,也同樣以此期盼來年的景象。現代人生活水準提高,飲食富足,平時就常常吃得像過年一樣好,舊曆年似乎已不再有傳統充滿度過關卡的豐富意涵。

然而,年度佳節總歸還是休養生息的時機,工作暫停,闔家團圓、親朋互訪,或者出國旅遊,免不了要大吃大喝一番。這現象值得我們想一想:是否休養生息仍要訴諸最原始的口腹之欲,不管放縱之後的精神是委靡而非更新?

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危機顯然只是轉換了形式,所擔憂的不再是有形衣食的匱乏,而是無形病菌的侵襲。不論是SARS、流行性感冒或禽流感,已變成醫療科技也無法滅絕的新世紀威脅,籠罩所有人,今年為倖免於患鬆了一口氣,但不能確保明年是否安然無恙。

所以,現代年關的休養生息應該注入新意義,那就是應力圖調整生活作息,飲食有度,最好持齋。因為為滿足人類貪食之欲,被飼養宰殺的動物其身上病毒就會傳染給人,不但污染了身體,也因欲念牽引纏縛,眾生濁氣相聚,更造成心靈的污染,加上患病的恐慌,豈非永無寧日,還能保有過好年的福氣嗎?

《法句譬喻經》「戒慎品」有云,佛陀提醒修道者應「攝心為行,賤形貴真,捐棄軀命,食以支形」,意思是應以收攝散亂的心念為行為準則,形體不及心性可貴,進食不過是為支持身體,提供其基本需要而已,不應花太多心思。

進食是修道者的功課,非修道之人若以為可不受約束,吃苦的還是自己。《法句譬喻經》「廣衍品」提到有位國王飲食講求精緻美味,老是覺得飢餓,讓他的廚師忙個不停;吃太多的結果致身體日益肥胖,坐臥都會喘氣,連翻身都有困難。他在別人的攙扶下去問佛陀說,不知造了什麼罪,弄得自己這麼苦。

佛陀為他分析,肥胖的原因有吃太多、好睡、縱情歡樂、無愁、無所事事等;一定要痛下決心粗茶淡飯,節食才能保長壽。國王聽從勸告,果真恢復從前的體形,就高興地來向佛陀致謝。佛陀說,世人不知生命無常,長期陷於情欲之中,不知造福,「人死神去,留身墳塚。智者養神,愚者養身,若能解此,奉修聖教」。

佛陀教我們明白人身無常的道理後,就應好好修道。證嚴上人也慨嘆現代人免疫力降低,體力也不免因年紀增長而下滑,勉勵大家以慧命的提升來彌補,包括飲食清新、簡單,餐具環保、衛生,這樣時時戒慎地提高警覺,才能真正得到清淨的身心智慧。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完美的愛

看完《慈濟》月刊四四四期「回憶,像四季不斷延續」--阿德的故事,我哭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感動得不能自已。

身為母親的我想著:若我身處其境,會如此坦然接受嗎?我將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寶貝離開我呢?

椎心之痛必然不在話下!然而阿德的父母親實在偉大,他們當下決定器官捐贈,真的讓人感到阿德生命中的缺口已經癒合並將延續下去;生命的傳承不再是一個小家庭,而是生生世世的愛--完美的愛莫過於此!

花蓮 王雅敏

感謝有您扶持

我兒阿德捐贈器官的故事,經由上期《慈濟》月刊報導出來後,我和妻子麗玲每次展讀,仍不免淚流滿面,無法完全割捨對阿德的那分思念;但我們都覺得,如果能因此讓他人有一些啟發,那就值得了!

阿德是個善良的孩子,以何因緣成為我們的孩子,卻又匆匆走了,非我所能理解;但我和麗玲相信,阿德真的是來與我們結好緣的,他是來度爸爸、媽媽及早走入慈濟、積極行善,而不是等到十幾年後退休再做;或許他的使命達到了,緣分盡了,所以才離開吧!

阿德留給我們的,都是活潑開朗、美好的回憶,相信他現在一定是在很好的地方--不論是在極樂世界或已投胎到更好的人家,我和麗玲說好要祝福他!不再因悲傷而牽絆著他。

對我們的女兒芸嫻來說,弟弟往生是很殘忍的打擊。以前姊弟倆在媽媽做飯時,會一起玩積木、黏土……現在她大多靜下來看書、寫作業和繪畫;我和麗玲看在眼裏,有些不忍,但看到她一夕間長大,懂得安排自己的時間,也感到相當安慰。

芸嫻從幼稚園到現在,念書不用操心,又時常拿獎狀,但我們只希望她能快樂地學習、成長,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得到好成績重要。

現在每天傍晚下班,走過稻田旁,我都會想像阿德騎著腳踏車在我身邊繞;這五分鐘左右的路程,是我與阿德的談心時間。麗玲開玩笑要我別講得太大聲,不然喃喃自語被別人聽到,人家會以為我是神經病!

十二月中旬一個星期天,我和麗玲到寺院祭拜過阿德後,就去不遠處的慈濟斗六資源回收站幫忙做分類;中午在回收站用餐時,有位老菩薩口沫橫飛地講述她由嗜賭如命到領受上人感召進入慈濟世界的過程,真是有趣!每個人進入慈濟的因緣各有不同,但心靈的感受應該都是相同的吧!

日前我們又和志工一起去訪視感恩戶,邀請他們參加慈濟歲末餐會。近兩三個月來,麗玲看到許多感恩戶的家庭

狀況後說:世界上比我們不幸的人實在很多,我們真的要知足、惜福、感恩!至少我們還有健全的身體可以去行善付出,應當勤修善業、深植福田。「施比受更有福」,此刻更能體會!真的是阿德帶給我們的福報!

在慈濟路上認識了很多貴人,尤其鍾麗銀師姊與廖次雄師兄給我們很多的指導和照顧;還有把阿德的故事寫出來的秀珊,感覺就像是認識已久的知心朋友。這一路走來,感謝有您們扶持!

雲林 廖學永

捨得

幾年前,在一間素食館用膳,桌上正好放了幾本《慈濟》月刊,原本只是想打發時間,豈料當我翻開第一頁後,便愛不釋手,從此與《慈濟》月刊結下不解之緣;每個月都很期待月刊的到來,總細細品味每則故事背後的寓意。

第四四三期「兩次萬分之一的幸運」一文,捐髓者黃美玲的一段話讓我有所省思,她說:「經歷捐髓後,我深深感覺到自己過去一直都在『要』、一直在『求』,甚至得到了還覺得不夠或不滿意,所以痛苦與日俱增。我找到自己痛苦的根源--一直要,沒有捨。」

是啊!大多數人都是不滿足的,我也是其中之一。總以為自己經歷的苦痛,是老天爺的不公平,卻從未仔細去想過,這何嘗不是一個契機。

過去,一直沒有參透這點,所以怨天尤人,鬱鬱寡歡;直到近來,每每沉浸於《慈濟》月刊中的故事,讓我體悟到平平安安地活著,就是一種恩惠!也更明白「捨得」的道理--當真正「捨」時,才會有所「得」。

捨棄了貪念,得到了知足;捨棄了勾心鬥角,得到了心境的平和;捨棄了終日悲傷的情緒,得到了喜悅的重生。

台南 洪龍女

以戲為鑑

一直以來,我都把大愛電視台的節目,當作是別人的故事在觀賞;不知道是自己現在也有了年紀,還是變得像「大愛劇場--智慧花開」中的智慧師姊一樣,也多了那麼一點智慧了。這半年多來,我發覺原來看大愛台要用「心」看,不是用「眼」看;它像是一面鏡子,投射出自己的優缺點--我這才警覺,自己的毛病還真不少呢!

現在的我藉由觀賞大愛電視節目,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用心改正自己的缺點。感恩智慧師姊把自己的故事提供出來,讓我省思從前的自己;更感恩上人成立了大愛電視台,以及環保志工和大愛之友的護持,讓像我這樣迷惘的人能找回自己。

基隆 育瑄

一個國中生的願望

每當在電視上看到證嚴上人,都令我無法移開視線,雖然僅有短短幾分鐘,我總是很專注地將上人所說的每一句話牢記在心;因為上人說的每一句話,對大眾、對我來說都是寶。

記得剛接觸慈濟,是在二00一年的歲末祝福活動上,我看到了慈濟志工的用心、慈濟一路走來的歷史,還有慈濟為人締造的福音,每一幕都令我心生感動。慈濟人用生命創造出奇蹟,發揮善心,給予需要幫助的人無限的安慰、無限的鼓勵,這是一種無形的愛、無形的關懷。

雖然我還只是個國中生,但慈濟人的用心我看得見。我要效法他們,充分利用生命,用我這雙小小的手來幫助別人、關懷別人;用我這顆小小的心來造福人群、創造奇蹟。

基隆 黃巧妮





▲無盡藏

新春心願,用愛實踐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新年頭、舊年尾,
願大家用最虔誠的心來祈禱--
讓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
成為你、我、大家,乃至世界每一個人共同的目標。

四十多年前,我初次讀到「眾生共業」這句話,內心感到很震撼。

當時,我的體會是--為善就是福業共聚,可以感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讓人人過著和睦的生活;反之,為惡則會讓惡業共成,天災人禍不斷發生。

同樣的道理,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念善生起,萬種惡就消除;一念惡生起,萬種善便消除。社會上若有許許多多積善的家庭,相信日日都有值得慶賀之事。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慈濟將邁入第三十八年。每到歲末年終,我都會為大家祝福,也為慈濟團體中許多新發意的志工菩薩授證。

今年共有三千多人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慈誠,總計全球的委員與慈誠已經兩萬多人。他們每一天都在世上各個幽暗的角落付出,雖說「人多,力就大」,但和世界上六、七十億的人口數相比,志工的力量還是很薄弱,需要再廣招來眾,

凝聚愛的力量。

不忍長輩失望,
風雨中,慈濟人往赴關懷。
這分「信」讓人肯定,
這分「愛」讓人接受。

回顧二00三年,海內外慈濟志工付出的點滴,實在令人感到溫馨。

在台灣--

十二月十四日,新竹五指山有一部遊覽車,載著四十多人快快樂樂地出門遊玩,當他們歡歡喜喜地準備回家時,就在下山途中,遊覽車撞上山壁,造成四死三十多傷。新竹、苗栗、台中地區慈濟志工馬上展開愛的接力,分組到醫院膚慰傷者、為亡者助念。

一位亡者被送回東勢家中已是凌晨三點多,清晨五點豐原慈濟志工就已經趕來關懷家屬;還有許多傷者送到中部五家醫院持續治療,志工馬上分頭去安撫、關懷,愛的菩薩網編織得相當縝密。

十二月十日中午,台東成功地區發生規模六點六強震。位於震央的東河鄉、成功鎮,共四十五戶房屋受損,屋牆梁柱龜裂、地基下陷;還有一所國小的舊校舍成為危樓,學生暫時疏散到新大樓上課。

災難發生後,志工立即去膚慰、陪伴,發送急難慰問金。驚惶的受災民眾看到慈濟人來,他們說:「看到你們,心就安了。」

八月底,杜鵑颱風造成恆春地區豪雨成災,慈濟志工冒著大風大雨趕赴鎮公所,了解災情並展開關懷。十一月初,米勒颱風來襲前,屏東地區慈濟志工與養老院的長輩們約好要去拜訪;眼見當天風強雨大,老人家既盼望又擔心:志工還會如期前來嗎?

沒想到,慈濟人還是來了!他們幫阿公、阿嬤按摩、剪指甲,還帶來精彩的活動娛樂大家,打開老人家的心門。這樣溫馨的畫面,真讓人歡喜!

三月初,阿里山森林小火車發生意外,其中五、六十位傷患被緊急送往大林慈院急救,嘉義、雲林、台南地區的慈濟志工也立即動員,展開關懷。

當時我行腳來到大林慈院,看到有些傷患送來時,滿臉血跡、肝臟破裂;醫師緊急為他們手術。三天後,我再度進入加護病房探視,多位傷患居然已經可以坐在床上和我說話;醫護與志工盡心盡力挽回他們的生命,實在很令人感動。

慈濟人的「信」,讓人肯定;慈濟人的「愛」,讓人接受。不只在台灣,全球都一樣;那裏有慈濟,那裏的苦難眾生就有得救的機會。

生命無價,
慈濟醫療關懷無國界,
讓苦難眾生都有希望,
踏穩人生的腳步。

在印尼--

慈濟志工若要將關懷的足跡遍布在這個擁有一萬多個小島的國度,實在很困難。印尼巴淡島、民丹島的醫療資源匱乏,新加坡慈濟志工多次跨海前往義診,啟發了當地華人的愛心,開始關懷在地貧窮的人。

今年五月間,巴淡島慈濟志工發現了一個來自民丹島的早產兒,當時他出生不到一個月,體重不到兩公斤,頭上長了一顆巨大腫瘤,壓住左眼,同時還患有兔脣;父母帶著他在民丹島、巴淡島四處求醫。

新加坡慈濟人醫會醫師專程來

到巴淡島為他看診,決定安排他到新加坡開刀。手術前,慈濟人和他的父母都很用心,遵照醫師指示加強孩子的營養,使他體重能夠增加,減少手術的危險。

十月二日歷經十個小時手術,三位新加坡醫師成功地為這個小嬰兒摘除覆蓋半張臉的大腫瘤,並預計於明年三月幫他縫合兔脣。

孩子的父母非常感恩!他們都從事小工,兩人一個月工資折合約新台幣八千元,尚可維持生活。然而,醫院評估孩子的手術費用需要相當於台幣一百多萬元,遠遠超出他們所能承擔的範圍。慈濟人與新加坡兒童醫院合力承擔起手術費用,志工還為孩子的爸爸就近找到工作,讓他們能夠維持生活。

目前,孩子已經隨父母回到印尼家鄉,巴淡島慈濟志工持續關懷中。

在菲律賓--

八歲的瑞亞和十三歲的克莉絲汀,都生在貧困的家庭裏,一出生,兩隻腳掌就彎曲內翻,沒有及時矯正,導致長大後無法像一般人腳板著地正常行走,這在醫學上叫作「馬蹄內翻足」。

十一月二十四日,花蓮慈院醫護、志工到機場迎接這兩個孩子來到台灣,準備幫她們免費治療。其中,十三歲的克莉絲汀因為家中兄弟姊妹太多,媽媽無法同行,但她非常勇敢,志工也發揮了疼惜之心陪伴在旁,讓她感受到家人般的溫馨。

兩個孩子分別在十二月三日和十五日完成手術。看到她們雙腳矯正後的模樣,真是令人開心,也很感恩醫護人員與志工的用心照顧。未來漫長的人生,她們終於能夠腳踏實地向前走,不會再招來異樣的眼光;而慈濟志工也將持續陪伴她們復健,幫助她們抬頭挺胸,擁有正常的人生。

海外志工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愛的種子落實僑居地,
殊榮回歸台灣。

慈濟以台灣為發祥地,三十多年來志工將愛的力量和種子播撒全球。十二月九日,陳水扁總統和呂秀蓮副總統來到花蓮,頒發「二等景星勳章」給我;我實在受之有愧,這分殊榮,應該歸於全球慈濟志工。

全球慈濟志工長期在僑居地付出,其實都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台灣所給予的,只是愛的種子和無限的祝福;他們以「台灣慈濟」為名付出,受到當地政府與民間的肯定,卻將善的美名回歸台灣。實在很感恩!

慈濟志工不只在台灣受到肯定,十二月十八日印尼社會部頒發「社會貢獻獎」--「慈善獎」給慈濟,肯定志工長期對貧民的援助。八月間,薩爾瓦多總統更是千里迢迢來到花蓮,親自贈送獎狀給慈濟,並代替薩國人民感恩慈濟多年來對該國風災及地震的援助。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十年來在當地推動環保回收觀念,讓垃圾減量、延長物資使用的壽命,深獲各界肯定,並多次獲得頒獎表揚。今年十一月九日,環保志工再度獲得馬國政府表揚,是三十一個獲獎團體中,唯一的華人佛教團體。

明年是馬來西亞的慈善年,馬國新任首相肯定慈濟志工長期關懷該國窮困民眾,十二月六日頒發社會福利獎項給慈濟,還邀請志工一起投入馬國的慈善與社福規畫。

海外慈濟志工在僑居地落實慈濟志業,不只幫助窮人脫離貧苦,還引導他們提起奮鬥的精神,自力更生;他們的付出一再獲得肯定,讓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與有榮焉。

記得曾經有一位美國街友,看到慈濟義診中心在公園義診,前去求診,受到醫護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志工愛的膚慰。當他看完診要離開時,志工送他一本《慈濟世界》。經過兩年,某天他突然出現在慈濟義診中心裏,拿了一百多元美金說要捐款。

他向志工表示,自己用心研讀《慈濟世界》,得知台灣的慈濟是從五毛錢開始,將點點滴滴善款用於濟助貧困;他非常感動、也獲得啟發,因此決心脫離流浪生涯,效法「竹筒歲月」的精神,每天存五角美金。兩、三年累積起來,如今不但生活穩定,也有能力付出。

看到這則故事,我很感動。感恩海外慈濟人,他們回台灣取經,把愛的種子帶到僑居地,然後更上一層樓,不但救濟貧困急難,也豐富許多人的心靈。就像南非祖魯族原住民,他們接受慈濟援助,如今不僅能救助自己的同胞,也在當地推動環保,落實生活文化。

環保志工疼惜物命,
也疼惜眾生生命;
顧好自我健康,
救山、救海、救地球。

談到環保,就令人想到讓人敬重、敬愛的環保志工。

在台灣,有許多阿公、阿嬤原本大可在家含飴弄孫,但他們疼惜天地萬物,堅持做環保,只為了要善盡生命的良能。

環保志工從事資源回收,不僅讓社區乾淨、垃圾減量,還將回收物變賣所得護持大愛電視台,讓很多心裏打結的人,因收看大愛台而轉變心念,挽救許多人心;這就是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現代人的欲念愈來愈大,資源消耗得愈來愈快;地球是我們以及子子孫孫世代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要保護它。要讓地球健康,人類就要減少污染、減少消耗物資、減少對大地資源的過度開發,也才能減少天災。

環保,是高度愛心的表現。感恩環保志工放下身段付出,盡心盡力愛護地球;期待大家除了疼惜物命,也能疼惜天地間所有的生命。

慈濟人用愛與人互動,用惜福的心疼惜天地萬物;人人為善、人人造福,這就是善念共聚。

人世間,有一個洞永遠填不滿,那就是人人的這一張「口」;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吃盡天下眾生肉。我們現在要推動「心素食儀」運動,也就是「吃的文化」--提倡素食,讓身心健康、萬物和平相處;使用公筷母匙,避免相互感染病菌的機會;保護身體健康,才能一起來救山、救海、救地球。

新年頭、舊年尾,在此歲末時刻,但願大家用最虔誠的心來祈禱,為自己發願,同時也為普天下的眾生發願--讓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成為你、我、大家,乃至世界每一個人共同的目標。

此外,我也希望社會人人都能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若能「合心」,就天地寬;若能「和氣」,就萬物榮;若能「互愛」,就福緣廣;若能「協力」,就人氣旺。

千言萬語,還是感恩與祝福!祝福大家日日平安、家家吉祥;福慧雙修,新年快樂。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十二月十~十九、二十二日)






▲主題報導--薩爾瓦多

牽手走過一千個日子

◎李委煌

薩爾瓦多在那裏?

在中美洲,距離台灣有半個地球之遙,面積約台灣的三分之二。

薩爾瓦多的文化背景?

六百多萬人口中,百分之九十是白種人與印地安人混血種,使用西班牙語;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信仰天主教。

這樣一個種族不同、語言不通、遙遠而陌生的地方,有兩個「慈濟村」--被薩國總統稱為「重建模範」的社區。

「慈濟村」裏居住了約六千位地震後家園全毀的民眾。他們組成社區志工服務村民;他們做環保愛護自己家園;他們在這裏找到工作機會,重拾信心,展開新生活……

二00一年元月十三日那場規模七點六的大地震,為許多薩國人帶來巨大傷慟;在最黯淡、無助的時刻,慈濟人及時趕來扶持、陪伴,帶動災民一起打造新家園。

歷時近三年的重建工作、一千一百七十五戶大愛屋所需經費與人力,由美國、薩國志工共同承擔;全美各州志工八度前往災區義診、發放,即使距薩國最近的美國邁阿密,也有一千公里之遙。

三年後的今天,災民在慈濟村展開新生活,那曾經茫然的臉龐,如今已綻放出希望。薩國總統佛洛瑞斯說:「慈濟這分真誠的扶持與陪伴,為受災家庭帶來慈悲、希望、大愛與尊嚴。」

就地震毀去的十五萬棟房屋而言,慈濟援建的千餘戶大愛屋,僅是杯水車薪;然欣見慈濟村居民因「安居」而「樂業」,並能凝聚社區意識、互助互愛,這正是所有慈濟人用行動表達的最真誠祝福。





▲主題報導--薩爾瓦多

從受助到互助

◎李委煌

曾經,震災令他們傷慟,
生計令他們煩憂,
人人自顧尚且不暇,遑論助人。
如今,有了家、有了工作,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鄉米可(Chanmico)慈濟二村落成典禮這天,全村喜氣洋洋。「有備而來」的村民不僅穿著鮮麗,婦女更是脣抹朱紅,為重建的沉暮妝點出些許姿采。

地震後原本棲居在臨時鐵皮屋的他們,意外地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也真正可以稱為「家」的房子。

一位父親拿著鞋油、彎下腰為孩子擦拭皮鞋,對平日習慣赤腳的孩子們來說,這雙難得上油的皮鞋,象徵著對出席典禮的慎重。

當地YSKL廣播電台記者曼紐爾.巴傑科(Manuel Pacheco)說,現場十多個採訪媒體,不僅是為了稍後將親蒞剪綵的總統而來,同時也是要來報導慈濟,「地震後,政府不斷對外求援,慈濟很快就來,而且陪伴我們重建至今……」

互助中有美好人情

鄉米可慈濟二村如同薩卡哥友 (Sacacoyo)慈濟一村般,社區出口處也有一個標示著大大「TZU CHI」兩字的公車亭,這是村民對外的主要交通管道;一無所有的災民,許多人連腳踏車都買不起。

薩爾瓦多的社區型態多以百年大樹為中心,依序是廣場、教堂、學校、警局等。慈濟二村就是這樣,社區活動中心前,有株一百二十年樹齡的巨大鳳凰木,慈濟規畫時特別保留此木作為中心,然後漸次配置社區診所、學校、遊樂場等空間。

落成典禮前夕,社區活動中心忙碌不已。幾位青年、孩子站開排成一列,傳遞著一包包食物袋,接著再將它們排列整齊。約莫兩千多包裝有紅豆、糖、油、奶粉、玉米粉的食物袋,是慈濟準備在典禮及義診進行同時發放給村民的。

正午時分豔陽如炙,他們紛紛放下手邊工作,回頭取了碗盤器皿與糧券,在一旁排起隊來。隊伍前端只見七、八位婦女忙著煎蛋、煮粥、烘烤玉米餅,憑著糧券一個個供給午餐。

這群搬運食物袋、煮食的男女老幼,都是「社區志工」。

重建初期,薩國慈濟志工即號召社區人士「參與重建,一起打造家園」--或以工代賑換取食物,或純粹擔任志工協助清理村內公園、打掃馬路或植草割草維護景觀,慈濟村內的「社區志工」班底於焉成形;隨著工程不斷推進,人數多達八百人。

慈濟為感恩這批志工,遂提供購買食材的經費,並且招募村裏約二十名婦女,分組輪班煮食,提供志工及其眷屬一天一餐的免費伙食;此計畫已整整進行一年。

這批婦女人人頭戴白帽,相當注重餐飲衛生。一旁挑撿著紅豆的羅莎(Rosa)說,她們一家人今年五月就搬進來了,孫子就讀社區裏的慈濟小學,一年學雜費只需兩塊美金;她一週有四天做縫紉工作,兩天來當志工幫忙煮食。

由於二村居民來自多個村落,彼此間並不相識,羅莎認為,準備午餐給大家吃,無形中也是一種敦親睦鄰。

連駐警都感覺不一樣

薩國總統佛洛瑞斯( Francisco Flores )曾多次公開表示,慈濟村是全國重建的典範。村民似乎也被激起一分榮耀與自許,表現在外就是互助、求好的「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的凝聚,連村裏的駐警都可以感受到。

慈濟二村入口處設有一座警局,十五位警察日夜輪

班維護社區安全。警官卡洛斯 (Carlos)說,一年前被派來村裏服務時,他就感覺到這個村「很不一樣」,最明顯的第一印象是「環境怎麼那麼乾淨」?後來才了解是經由慈濟志工的帶領,村民們落實了自淨家園的環保理念。

來自不同村落的九百多戶村民,地震後被政府集中安置在軍方搭建的鐵皮屋;慈濟援建之初,即將他們分成五十五區,每二至四區選派出一位村民代表,由二十二位村民代表組成「村委會」,共商未來社區管理之事。

一直到遷入慈濟村,所有社區之事都是由村委會共同商定;村委代表都是當然的社區志工。卡洛斯說,每逢週日,他都會看到村委會號召村民清理社區環境。

薩國慈濟志工林秋芳也說,半夜有村民因病須急診時,其他人會主動打電話求援或協助送醫;真遇到大問題也會與慈濟聯絡,商量解決之道。

就曾有村民往生,大家一起為其祈禱,甚或募款買棺材,以村委會力量解決村民的問題。

負責薩國慈濟村工程督導的美國志工姚樹圖說,所謂「社區意識」原只是個願景,畢竟震災帶給他們的是傷慟、令他們煩憂的是生存問題,自顧尚且無暇,怎還有餘力談到互助?然而,慈濟人三年來用心帶動,如今村內互助文化逐漸形成,實在令人欣慰!

兩村居民共同的盛事

落成典禮進行的同時,不遠處草坪上有個小攤位,是村委會在義賣--有一個十五分美金的撲撲撒(Pupusa,內夾有紅豆、起司等餡料的煎餅),以及每個三十五分美金的水煮玉米與飲

料。一天下來,光玉米就賣了近四百根,義賣成績可說相當好,也為村委會多籌募了一筆社區基金。

因為今天是村裏的盛事,村代表之一瑪莉亞(Maria)在典禮中不斷來回奔波。地震時瑪莉亞的店倒了,目前她就做些手編吊床或籃子謀生。「慈濟人付出時,看起來都很歡喜。」就是這分精神感動了瑪莉亞,因此她也願意當志工。

事實上,這天甚至有慈濟一村的居民特地趕來二村當志工。

慈濟一村落成後,許多村民曾在慈濟安排下轉往相距約二十分鐘車程的二村協助重建,以加速工程進度;兩村同樣傳承了慈濟帶動的社區互助文化。

年僅十七歲的艾莉達(Elida)一下子收拾杯碗,然後又做環保回收,典禮現場只見她忙得氣喘吁吁。她說,聽聞二村要舉行落成典禮,她趕緊邀集了十五位同學從一村搭巴士來當志工。

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艾莉達,十二歲即開始打工挑起家計,地震前她們住在河邊的鐵皮屋,生活極其清苦。搬進一村後,慈濟在招募志工時,她就報名參加,且從沒一天缺席過。

「慈濟曾這樣幫助我,我也想以此方式來幫助別人。」早熟的艾莉達講起話來手舞足蹈、熱情活潑。她第一次

來到二村,這裏的重建規模是一村的兩倍,她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好奇地四處看看,而且忙得很歡喜。

從高失業率到高就業率

慈濟二村不僅有住房,而且診所、學校、活動中心、遊樂場設備完善,居民安居之後也紛紛做起各式各樣的小生意,社區裏一片生機盎然。

竹籃裏一堆自種香蕉,一根賣相當於台幣一元的價錢;有人推車按著鈴,原來是冰淇淋小販;學校旁的零食小攤是孩子們的最愛;也有村民將鄰近道路的房間窗戶取下充作櫃台,對外賣起水果、飲料與零食,或在客廳擺上幾個架子放貨物,就這樣經營起小生意……

山多(Santo)賣的是瓦斯,屋裏堆著桶桶罐罐,看了有點駭人;客廳放著瓦斯,房裏兼賣零食,他指著

那個存放飲料的大冰箱說,每月電費得多出二十元美金。

地震後的薩國鄉村失業率極高,當地慈濟志工表示,兩年前針對未來將住進慈濟村的住戶普查,失業率在八成到九成五之間。

如今,兩個村千餘戶居民不但有了安居的家,有人在村內經營小生意、有人每天搭公車通勤到附近的聖塔.台克拉( SantaTecla )工作,也有台商經營的成衣場提供工作機會給村民,並派專車接送上下班……目前慈濟村居民就業率約八成,可以說是「安居樂業」了。

「經歷這場大劫難,災民家傾屋毀、居無定所,如今有了安定的家園,大家也從恐懼中重新活了過來。」慈濟一村所在地薩卡哥友市市長沛得羅(Pedro ) 說:「他們以前的房子根本不叫房子,不過是紙、木板、塑膠布拼湊起來罷了。」過去村民每天須走路到河川取水,現在不僅有自來水,還有電、有抽水馬桶……

「他們以前住在鐵道邊或溪邊,總是擔心孩子被車撞或溺水……」沛得羅表示,社區裏的學校、遊樂場,讓孩子有讀書、玩樂的去處,父母不用再時時擔憂孩子的安危。

薩卡哥友是個小地方,地圖上甚至找不到,沛得羅正規畫將慈濟村資訊上網,好讓更多人能認識這個城市以及慈濟。





▲主題報導--薩爾瓦多

看見另一個世界

◎李委煌

移民來到這塊土地,
他們大多忙於生計。
地震後,慈濟來了,
他們的西班牙語翻譯幫了大忙,
跟著賑災、跟著深入窮鄉僻壤,
也跟著關心這塊土地上的人……

車子駛入薩卡哥友一條狹隘土路,經過一間間散落的房子後,薩爾瓦多慈濟志工陳麗玲、蔡長川,帶著我們來到一處鐵皮屋前。

這裏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老夫妻,平常阿嬤習慣坐輪椅在院子裏曬太陽,這天卻不見人影;陳麗玲用西班牙語喊著阿嬤的名字。

原來,阿公外出買玉米餅,因為怕附近小孩子來向阿嬤擲石頭,遂讓阿嬤躺在屋內。知道志工來了,阿嬤微彎起上半身以示招呼。阿嬤說躺著難過,想起身活動,陳麗玲聽了一把就將阿嬤抱起,緩緩放上輪椅後再推出戶外。

十一年前阿嬤不慎跌倒,手脫了臼、腳受了傷,因沒錢就醫只好拖著,久而久之便成癱瘓。

久臥的阿嬤頭髮顯得僵硬,陳麗玲隨即取出自己的梳子,順勢為阿嬤梳頭,但梳子竟卡住無法動彈--原來阿嬤已許久未曾洗頭了,因為唯一

照顧她的就只有八十一歲的阿公。

過去阿公還可勉強推著車上街賣冰,但現在他不僅垂垂老矣,阿嬤也需要人隨時照顧;於是在當地索撒(Sosa)神父提報下,兩人成為慈濟的長期照顧戶。

志工每次探訪,都會帶來食用油、奶粉、糖、洗衣粉、清潔用品等。索撒神父說,老夫妻所住的陋屋是搭建在別人的土地上,目前除了慈濟定期援助他們,鄰居偶爾也會送來食物。

由於阿嬤不方便上教堂,阿公都會讀《聖經》給老伴聽。當志工讚歎阿公如此深情、無怨地照顧阿嬤那麼久,淚水突然在老人的眼眶裏打轉,「大概是上帝指示我來照顧她吧……」



據統計,薩國人民平均年所得只有兩千美元,貧富差距懸殊,全國人口有六成是貧民,其中更有四成屬「赤貧」;而近年的風災、旱災、地震以及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造成失業嚴重,對貧民而言生活無疑是雪上加霜。

薩爾瓦多慈濟志工除了固定訪視兩個慈濟村的貧困人家外,也定期關懷索撒神父轉介的村外貧戶。

住在首都聖薩爾瓦多市的陳麗玲,每次到外地關懷個案時,通常先驅車到住在距薩卡哥友慈濟一村僅十分鐘車程的蔡長川家會合。

蔡長川表示,慈濟一村三百四十戶居民半數來自舊鐵道兩旁的違建戶,所以經濟狀況普遍不佳,需要關懷的個案很多。

經營塑膠袋生意的蔡長川,地震後因發心捐獻發放物資所需要的塑膠袋兒參與慈濟;之後更長期投入慈濟一村的重建,而被志工們暱稱為「村長」。

像蔡長川這樣,因地震而參與慈濟的台商或家屬,雖然迄今不到十人,但大家卻承擔起慈濟大愛在薩國的延續,成立慈濟聯絡點,推動慈善濟貧工作。

「在地人」來幫忙--陳麗玲

一九九二年底,結束長達十二年的內戰,薩國和平的鐘聲響起,陳麗玲決定帶著孩子從台灣移民薩國,與先生林秋芳團聚。

林秋芳早年在薩國大使館警衛組工作,陳麗玲經常往來探視。猶記得一九八六年聖薩爾瓦多市發生規模七點五大地震,陳麗玲就曾親身經歷地震的威力--一千五百人死亡、三天三夜對外通訊全斷、沒水沒電……陳麗玲跟著大使館人員外出,還見到被壓死的孩子用紙箱草草掩著……

這一切記憶猶新,沒想到二00一年元月,薩國又

發生規模七點六大地震,陳麗玲同樣身歷其境;不同的是,地震後沒幾天,她見到台灣及美國慈濟志工陸續前往災區發放、義診,讓她感到很親切、很溫暖。

她帶著孩子加入了賑災的行列,慈濟人的笑容讓她印象深刻,尤其志工不斷對她說「感恩」,令她深覺「人家大老遠跑來幫忙,我這個『在地人』更不能缺席!」

當美國慈濟義診中心醫師許明彰等人抵達薩國,準備赴災區義診時,已在災區待了多日的慈濟人謝景貴給了她一把車鑰匙,告訴她:「人力不足,請妳幫忙開這輛小卡車(pickup)載醫師上山義診吧!」

只開過小轎車的陳麗玲,硬著頭皮開著卡車上山。在不斷地深入災區、駛入窄路後,車子終於無法轉身出來,她只得「扭著脖子」一路倒車。

由於並非動力方向盤,倒車過程她得不斷緊旋打轉,手臂一陣痠一陣疼。最後平安退出時,現場村民還響起一陣喝采的掌聲……

那段期間,陳麗玲天天帶著孩子忙進忙出跟著慈濟人做志工,先生原本並不贊同,但看著妻小每次發放義診回家後都「累得那麼歡喜」,也就不再反對;後來聽說慈濟要為災民蓋新家,林秋芳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好奇前往「看看」,結果從此「一頭栽入」慈濟,連多年的菸、酒也戒了。

孩子王--侯榮照

二十年前,侯榮照被憲

兵學校派往薩爾瓦多,退伍後就留在薩國做起生意,娶了薩國女子,在此成家立業。

震災後,西班牙語流利的侯榮照跑來協助慈濟翻譯,連公司貨櫃車都調來幫忙,賑災工作做到「忘我」,幾乎將生意丟在一邊;之後更毅然承擔起慈濟薩爾瓦多聯絡點之成立與負責人之職。

一村重建期間,侯榮照常到村裏帶動孩子撿垃圾、做環保,教育他們愛惜社區。由於深諳當地民情,有他的地方就會有孩子的歡樂聲--每當侯榮照出現在村裏,赤腳孩子便趕緊溜回家

穿鞋或將衣服塞好;侯榮照一招呼,孩子便倏地排起隊,喊口號、踢正步,準備做環保。

後來,陳麗玲與侯榮照還應校長之請,在薩卡哥友慈濟一村的學校裏,教授以「愛」、「誠實」、「孝順」為主題的人文課程,引起了師生的共鳴。

有一次上課,侯榮照談起自己幼時家貧,為了擁有一輛腳踏車,曾經欺瞞過父母;現在做腳踏車生意的他,「想要幾輛就有幾輛」……

侯榮照問孩子:「有做過壞事的請舉手。」結果不但許多學生舉手,連坐在一旁觀摩的校長,也因「太過投入」而跟著舉手。

「我偷過同學的筆」、「我偷過媽媽的一塊錢」……一個個開始坦白曾做過的壞事。侯榮照最後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大家,有錢也好沒錢也罷,都要腳踏實地。

一村內由慈濟援建的學校,共有五百六十位學生,分成上、下午十五個班級上課;校長蒙地.羅莎(Monte Rosa)說,由於教師只有八位,她也身兼教學工作。她認為慈濟人文課程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力,例如一位曾經破壞公物、會抽菸的小孩,在侯榮照「個別談話」後像是「變了個人」……學生的素質明顯提升,教育局甚至派了十餘所中小學校長蒞校觀摩。

不當空中飛人--葉林粉妹

人稱「葉媽媽」的葉林粉妹,地震第二天,正從美國趕往薩國,要探望在農技團服務的先生。

她依預定行程飛抵薩國,在機場等待行李時,眼前走過一批身著紅衣、來自台灣的「中華搜救總隊」,緊接在後的是五、六位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她不禁睜大了眼睛。

過去在台灣就常捐錢給慈濟的葉媽媽,在異鄉巧遇慈濟,認為「機不可失」,於是毛遂自薦加入賑災行列。

救災初期,葉媽媽每天跟著志工走,其中有兩個半月時間,因忙得無暇外出購物,每晚她都炒自家種的地瓜葉或空心菜給志工吃。那一陣子,他們常是清晨五、六點即出門,車上一箱的八寶粥與餅乾,就是大家的早點與午餐。

往返中美洲已十多年的葉媽媽,很清楚在做事節奏緩慢的薩國執行賑災重建方案,會是件折磨人的工作;因為當地人的「等一下」可能就是一小時,所謂的「拐個彎就到了」卻是數公里之遙……但見志工仍是一逕笑瞇瞇的,讓葉媽媽很佩服。

在慈濟村援建期間,葉媽媽即與侯榮照一起投入慈善訪視工作,因此接觸許多貧病個案。由於薩國鄉村貧民多,許

多人長期營養不良,致疾病叢生。葉媽媽探訪照顧戶時,便送去高鈣奶粉、五榖雜糧、糖、油、麵條與蛋等,為他們補充營養。

曾經有個孩子出生不久就被診斷患了肌肉萎縮症,葉媽媽接獲個案後,每個月都為他送去營養品,如今已三歲的孩子,長得健健康康的,出乎大家意料。

葉媽媽說,慈濟定期補助的營養品,一個案家一年花不到兩百美元,卻可能因此拯救一個生命、改善一個家庭,實在「很值得」。

早習慣當空中飛人,於台灣的家、美國洛杉磯女兒家、中美洲先生調派的國家間遊走的葉媽媽,而今為了「做慈濟」,決定在薩國住下來;今年,她接續侯榮照承擔起聯絡處負責人的工作,也希望能帶動當地更多台商一起來投入。

人少事多靠用心

二00二年一整年,葉奎寬幾乎都在慈濟二村協助重建事宜;村裏八百多戶他每一家都進去過,且所有門牌都是他親手上漆的,村民幾乎全認識他。

十二歲就隨父母來到薩國的葉奎寬,娶了當地女子,講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也是因為協助慈濟翻譯而深受感動,遂投入二村重建工程。

村裏重建點滴,葉奎寬如數家珍。他站在二村制高點指著遠處說,村的一邊是甘蔗園,另一邊則有陳年累聚的火山石,是免費的碎石建材。「社區志工將它挖來搗碎鋪路,由於粗糙的表面抓了會割人,大家可是相當辛苦才完成。」

今年初,已前往尼加拉瓜工作的葉奎寬,聽說十月底有薩國志工培訓課程,還專程請假回來參加。

中文、英語與西班牙語都很流利的凌映榮出生台灣,小學畢業後就到西班牙求學,三年前是慈濟志工黃華德在薩國的祕書;地震後,她在老闆的指示下,全力協助慈濟在當地的賑災工作。

慈濟村建設期間,她負責工程組,最初就只有一間小辦公室,非常克難,但她仍舊做到幾乎「沒眠沒日」。例如剛開始沒有影印機時,她就開車到街頭商家去影印;辦公室雖裝有電腦網路,但傳輸速度很慢……

「印象中的非營利組織,都是『雇員工來做慈善』,但慈濟卻是『請志工來做慈善』。」當凌映榮進一步了解這一批批來到薩國賑災的志工都是「自費」、「自假」,更覺得相當感動。



一九九八年底,美國最大香蕉銷售商終止與中美洲各國合作計畫,當地蕉農隨即被迫失業;一九九九年的咖啡豆出口也受大陸、越南大量種植並低價外銷之故,造成中南美洲國家咖啡農採收成本高於售價,許多農田只好任由荒廢。

接著美國又成功從玉米中提煉出廉價砂糖外銷,致使過去象徵中美洲經濟重要來源的農產品蔗糖,遭到相當大的打擊。這對多數從事雜貨生意的薩國台商影響頗鉅,大家幾乎都有謀生之虞。

儘管事業艱困,這群不到十人的台商暨家屬,從加入慈濟薩國賑災到獨立在薩國從事慈善志業,他們扛起兩個慈濟村千餘住戶關懷之責以及個案訪視工作;尤其在景氣不佳、治安問題嚴重的情況下,深入窮鄉僻壤發放常得要荷槍軍警隨隊保護……薩國慈濟志工仍不畏難地堅持付出,實可謂「小兵立大功」!





▲主題報導--薩爾瓦多

一口井和八十六戶新房

◎李委煌

原本,擁有一口井、不需長途跋涉取水,是他們最大的夢想;
沒想到,不只有了一口深井,而且還有抽水站;
更不可思議的是,竟還有人幫他們蓋新家!
所有的奇蹟,要從村裏那棵老木棉樹說起--

「它至少超過一百五十年了……」三十五歲的木棉村( La Ceiba )村民道格拉斯( Douglas )說。他住在這兒十五年了,已逝的祖父曾告訴過他,村中央那株需十幾個人環抱的超大木棉樹,確切樹齡雖無可考,但至少有一百多年了。

木棉村位於阿瓦恰傍 (Ahuachapan) 省難民市(Refugio),由於地處薩爾瓦多邊界鄰近瓜地馬拉的山區,當地人咸認為是塊「三不管」的荒郊地域。

志工們站在一條爛泥路上,放眼所見幾乎全是「陋屋」--據說這裏過去是鐵道,由於兩旁土地無法開發利用,因此只要提得出「赤貧」證明,市府便允許人們暫住於此、自行建屋。也就是說,住在這兒的人全都是一貧如洗。

拼湊成的「家」

村裏住房多以塑膠布、硬

紙板、木條等勉強「拼湊」起來,少數以玉米稈作牆、鋅板為頂者已算好的。對村民來說,弄得到的鐵板、木條、磚頭、瓦片、塑膠布、厚紙板等都算是「建材」。

村民或將竹片綁製成大門,或以木條圍成籬笆,或用樹枝裹混泥土為牆;為禦寒風則貼上塑膠布,為擋驟雨則在屋頂上覆鐵板,然後再用輪胎、瓦塊或大石來壓穩。

對一般人而言,若說這克難、殘破的所在是「房子」,恐怕言過其實,因為若不幸刮起颱風,許多屋頂可能會被吹掀開來;但這確實就是村民勉強遮風蔽雨的居所。

四十歲的婦人安娜 (Ana)有五個孩子,由於找不到工作、租不起房子,六年多前她帶著孩子來到木棉村。有一回,豢養的九隻母雞全數被人偷走,她驚訝已「家徒四壁」的自己,竟仍會遭偷兒覬覦!

未曾受過教育的安娜說,木棉村裏沒水沒電,也沒電視可看,村外發生了什麼事也搞不清楚。她在住家周邊種植了一些玉米,但是缺水又少肥料,種什麼收成都差;無法讓孩子溫飽,她感到很無奈。

婦人德雷莎 ( Theresa)帶著孩子搬來這裏已七年,因為住在什麼地方都要花錢,不得已只好來到這兒。她說,木棉村的土壤和人一樣貧瘠,很難種出什麼東西來;她平日就自製一些玉米餅,除給家人果腹外也出售,多少可掙點錢。

德雷莎記憶中,這兒以前並沒有多少人家,但後來愈聚愈多,尤其三年前那場地震後,又有許多走投無路的人攜家帶眷來到這裏棲身;目前有八十六戶居民。

剛領了慈濟食物袋的道格拉斯說,附近幾乎沒有工作機會,偶爾他就幫人種種甘蔗,賺取一天不到三塊半美金的工資;這樣時有時無的臨時工作,要養活四個孩子,生活相當拮据。然而沒有其他謀生之技,要離開這兒談何容易。

有了一口大水井

兩年多前,負責慈濟薩爾瓦多建村工程督導的美國慈濟志工姚樹圖,透過薩國「國家鄉村保健計畫組織」了解木棉村的貧困狀況,遂決定找機會前往關懷。

第一次到木棉村,姚樹圖發現居民每天要步行到兩公里半的地方取水,而那是農業排水,水質惡劣且呈現綠色,需添加大量的明礬淨化。村長威爾佛瑞多( Wilfredo )說,村民已自行籌措了四百多美元挖井,且已經挖了十多米深,他們估計再向下挖個兩、三米應可找到水源;不過經費不足,只能暫時挖到這裏。

見村民以人工方式挖井,姚樹圖認為實在太危險,但威爾佛瑞多說:「天天走那麼遠的路去取水實在很辛苦,大家覺得這個險值得冒!」

姚樹圖決定幫助村民

挖井。但為了慈濟村的重建,美國慈濟總會已忙著募款籌措經費,姚樹圖不忍增加志工們的負擔;而他本身承擔慈濟建村工程督導以來,和許多同樣在薩國賑災的國際機構有接觸,於是他決定尋求外援。

在姚樹圖努力奔走下,終促成世界救援組織(World Relief)與薩國自來水公司( ANDA)、軍方共同合作,為木棉村挖了一個深達六十五公尺的大型水井。

村民終於夢想成真!然而,麻煩的是--這麼深的一口井,若要將水有效抽取出來,必須蓋個抽水站,而這又至少需花費一萬八千美元……

有了抽水站,還有了新家

姚樹圖繼續設法為村民建抽水站。

得知美國國際開發機構(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簡稱USAID ) 撥款委託關懷組織(CARE)在阿瓦恰傍執行一項建屋計畫,將為十個貧窮村落蓋一千棟房子;但必須先解決供水問題,此建房計畫才會展開。

由於該計畫預定地距木棉村僅三公里,姚樹圖便與關懷組織接洽,提議由慈濟協助木棉村蓋抽水站,並將水輸送到該計畫重建的十個村落;但希望該建屋計畫也能涵蓋木棉村。

關懷組織同意了這個互惠想法;讓木棉村八十六戶居民看似永無終止的貧困窘境,綻放希望。

為此,美國國際開發機構、關懷組織、慈濟,與薩國扶輪社、市政府、國宅基金會等多個機構合作,分工承擔了供水、建房、接電等不同業務,整個重建工程可說匯聚了眾人愛心。

二00二年底,木棉村八十六戶住房開始動工,二00三年底已接近完工。村長威爾佛瑞多回首這段「奇蹟」式的因緣,不禁對姚樹圖說:「一年前我不過輕輕地說出村民的困境,詢問慈濟能否幫忙?沒想到一口井就這麼變出來了,而且,竟然還有新房子可以住……真是不可思議!」

雨季結束,陽光綻放

二00三年十月三十日,乘著雨季剛結束,志工為木棉村及外村數百戶村民,準備了裝有紅豆、糖、油、奶粉、玉米粉的食物袋,也首次為村民義診。

得知消息,許多外村居民清晨搭了巴士趕來。道格拉斯說,這可是未曾聽聞的盛事!難怪一早木棉樹旁,便有數百位村民在排隊等候,準備領取食物袋、給醫師看診。

慈濟志工重返木棉村,一戶戶陋房依舊,但旁邊卻挺立著一棟棟全新的空心磚房。姚樹圖望了望,胸懷間流過一陣暖暖的欣慰。

猶記得一年前,大量咖啡農失業,木棉村民找不到工作,孩子也跟著吃不飽,幼童營養不良的情況嚴重,甚至有人因而死亡;而且村裏孩子的失學率頗高……姚樹圖曾為村民奔走募款,協助建設兩間教室並聘請一位老師。

今天的食物袋發放,希望能為村民補充營養同時,也了解目前村童的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