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個屋簷下

我們這一家,都是志工

◎葉文鶯

在這個富有人文氣息的溫馨小站,
穿著藍色旗袍的謝惠芬站在桌前,
提起嘶嘶沸叫的茶壺沖泡熱茶和咖啡;
黃獻宜身兼影視志工,還不時跟著兒子棕閔為民眾奉茶。
一家人開心做志工的景象,羡煞許多人!

「好事日日做,善念不間斷」是她設定的手機螢幕顯示,他的則是「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他們是證嚴上人的弟子,是菩薩道上的「同修」,從他們隨身攜帶、隨時開機的行動電話所出現的「靜思語」,可見他們所揀擇的價值觀。

黃獻宜、謝惠芬刻苦勤奮、白手起家,投入志工的程度正如上人所形容--「做志工不請假,請假做志工」。一家大小平日上班、上學,逢假日或晚間常穿著慈濟制服一起共度,即使在外地就學的老大、老二也偶有參與,是難得的「志工家族」。

媽媽忙碌指數,看「痘」

年近四十、個子嬌小的謝惠芬全身充滿能量,她總是勇於承擔、不斷在「標」工作--募款、義賣、訪視照顧戶、援助急難個案、為教養院院童餵食、關懷護理之家老人、推動社區「愛灑人間」運動及健康篩檢……

組內委員不到二十人,負責區域包括布袋、義竹、東石、六腳、太保和朴子,地區廣闊而且有「三多」--老人小孩多、公祭助念多、濟助個案多。委員責任重大,但謝惠芬說,「人少,才有機會做;學習,才會有所成長。有捨才有得嘛!」

早已過了滿臉長「青春」痘的年紀,謝惠芬卻時常被時間追趕,以至於那張臉成了她的忙碌指標。相較之下,電視廣告常以溫情攻勢夾帶刺激消費的廣告,提醒現代人放慢腳步、悠閒地去喝杯咖啡;謝惠芬說,她倒也有時間喝咖啡,不過她最常喝咖啡的地方,是在她的會員家中。「會員喜歡我到他們家坐,當我打電話通知要去收善款,他們就準備咖啡、牛奶或水果等著我去談心、說慈濟。」

去年八月至今,謝惠芬在這一年多裏常有機會請一大群人喝茶、吃點心,這也是忙碌中蘊藏的一股閒情。

原來,大林慈院與嘉義縣衛生局合辦複合式健康篩檢,自去年八月起巡迴縣內十八個鄉鎮,預計進行至今年十二月。每逢活動日,慈院出動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篩檢,謝惠芬則提供有別於醫療志工的服務,她偕同委、會員開設「靜思茶軒」,招待民眾喝茶、吃點心,讓他們在篩檢後坐下來歇歇腳、填寫健康問卷。

茶軒的布置溫馨雅致,電磁爐、茶壺、茶具、餅籃等用具齊備,志工們自掏腰包購買茶葉、咖啡及各式點心,並挑選布料裁成桌巾,每個小茶几上放有新鮮小花籃作裝飾,活動結束時再義賣或結緣。

在這個富有人文氣息的溫馨小站,穿著藍色旗袍的謝惠芬每每站在桌前,提起嘶嘶沸叫的茶壺沖泡熱茶或咖啡。黃獻宜身兼影視志工錄影、拍照,還不時跟著兒子棕閔為民眾奉茶。一家人開心做志工的景象,羡煞許多人!

賺錢擺一邊,做志工優先

謝惠芬是家庭的後盾,也是這個「志工家族」的火車頭。

民國八十年,謝惠芬不預期地懷了老三。在火車站候車準備回娘家時,「慈濟」緣起的小冊子吸引她的目光。火車進站時,她將尚未看完的結緣小冊放入提袋;返家後,她循文字透過郵政劃撥,與台灣東部的「慈濟」結緣。

每月抽出一天騎著機車到郵局劃撥善款,一路還得停下來側身路旁捧心作嘔,但她不以為苦。收到《慈濟道侶》半月刊,謝惠芬將所知道的慈濟故事告知

左鄰右舍,於是劃撥善款金額變多了!後來搭乘慈濟委員帶隊的「慈濟列車」,九小時車程顛盪到花蓮靜思精舍「尋根」。愈了解慈濟,她愈感到興奮,一路從見習、培訓而成為慈濟委員。

謝惠芬在家排行老大,自小替父母分擔家計,責任心重且習於勞務;婚後連生一對子女,是希望孩子早點進入小學,她也好重拾工作幫忙建立經濟基礎。

她在家幫人製作、修改衣服,認真攢錢。六、七年後人生有了出乎預料的轉變:懷了老三、加入慈濟。「家庭」與「慈濟」兩頭兼顧,但在賺錢與做志工之間,往往以慈濟為優先。她白天在外忙著當志工,傍晚進入家門才趕工縫紉。

「妳這衣服急不急?」謝惠芬尊重顧客,願意等待的客人才將衣服留下。當慈濟事情更加忙碌,她只修改衣服而不代客訂作,後來更因「太愛慈濟」的緣故,徵得先生同意專心做慈濟。

「妳去做就好。」黃獻宜贊同太太的熱心,但一開始並沒有積極參與。每逢假日謝惠芬外出做志工,黃獻宜樂意在家照顧孩子;孩子也貼心,當媽媽為了便利出門做志工,利用暑假去學開車,女兒也會自動照顧小弟弟。

謝惠芬的志工生涯既忙碌又快樂,黃獻宜卻是基於關心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議題,才開始擔任「環保志工」;後來又因喜愛把玩相機而加入影視志工,錄影、剪接、轉錄機器和電腦等,由志工集資購買,部分自行添購,他真的做出興趣。

「做志工很好,但是要做就要做到底。」謝惠芬勉勵先生要有恆心。如今,謝惠芬、黃獻宜的志工身影,如影隨形。

「做志工,最大的改變是我自己。我以前的樣子實在嚇死人!」黃獻宜自我陶侃,過去喜留長髮、不修邊幅,脾氣壞、嚼檳榔,菸也抽得凶。後來一改形象,同事打趣說:「以前你那個樣子,我們都不敢說你怎麼樣呢!」當然,黃獻宜若是依然固我,同事怎有信心成為他的會員呢?

爸爸做志工,特休省著用

「算算到年底還有七個月,我只剩十天特休,或許有機會參加國際賑災,所以要省點用。」黃獻宜得知大林慈院一場社區健康篩檢尚缺志工,才「捨得」向公司請假一天。

記得去年底,太太提醒他年假留著備用,不多久即接到靜思精舍常住師父的電話,邀他參與大陸貴州賑災。「貴州山裏的人,物質條件惡劣卻很知足,親自去看才能長養自己的慈悲心。」黃獻宜說。

他認為,人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記得第一次參與大陸賑災地點在湖南省,水患災情慘重,受災人民陷入衣、食、住全

然無著的悲苦中。行程結束返台已是深夜,次日一早,他迫不及待乘著孩子上學前分享災區所見,希望孩子也能對眼前的生活感恩、知足。

前年納莉颱風來襲,嘉義縣巿也有災情,正在上班的黃獻宜一聽說「志工要準備便當給受困的民眾」,立刻請假前去攝影,「要把慈濟的腳印留下來。」他說。

同一年慈濟赴內蒙古賑災發放,黃獻宜很想去拍攝實況與僅存的草原風光,正猶豫臨時報名會不會被錄取,接到賑災通知的團員卻是太太。

不巧,謝惠芬在賑災團出發前幾天扭傷腳踝,負傷的她又到南投為風災受災戶清理家園,毫不節省力氣地將一桶桶笨重的淤泥提到屋外,還引發手部筋絡發炎。

黃獻宜為了讓太太的腳傷、手傷早日復原,以最佳狀況達成任務,每晚陪她去看醫師,並早晚背她上、下樓,慇懃呵護。雖然自己沒去成,但是太太結實帶

著他的這一分美意前去。

今年五月,大愛劇場「大林春暖」在慈院開拍,受到SARS疫情衝擊,臨時演員不易找,於是動員當地委、會員及社區志工客串。某日中午十二點多,黃獻宜穿著慈誠隊制服坐在大林慈院本土文化區等候上戲。

黃獻宜接的是太太的通告。看著她一直打電話拜託志工,面對鏡頭走位,對害羞的志工自是為難,做丈夫的怎能不替她分憂?於是,黃獻宜等著一個可能沒有台詞、表情,只有背影晃過的角色,甚至還不一定能上鏡頭。

前一天晚上十二點下班,一早自太保家中到大林等候上戲,下午四點得趕回上班,傍晚前若沒被派上用場,黃獻宜的一天真是泡湯了!不過他了解臨時演員的戲分無足輕重,劇組拍攝時間也無法很確定,他等待的不是一個角色,只是在當志工。

孩子懂得服務人群,更貼心

女兒檍琦今年自慈濟高中畢業,兒子裕程尚在台南就讀專科學校,他們雖然離家在外求學,但都曾利用暑假當志工,偶爾也跟父母參與慈濟活動。

有一回,女兒在花蓮慈院老人日間照護「輕安居」病房當志工,有個老奶奶哭著向她這個小女孩吐露心事,老奶奶渴盼親情,她說檍琦與她的孫子同年齡……

這次的志工體驗讓檍琦反省到,當年爺爺生病,大概每隔五分鐘就會叫人,她覺得爺爺很煩,「我那時對待爺爺的態度太凶了!」檍琦人還在花蓮,便等不及打電話向阿嬤訴說她的感觸,阿嬤聽後直誇慈濟有多好呢!

而最常跟著父母做志工的么兒棕閔,或許是母親懷他時正好結識慈濟,彷彿得自母親胎教與身教的影響,他與「慈濟」更結下了不解之緣。

今年升上小學六年級的黃棕閔,年紀雖小,但對慈濟團體的熟悉度,以及隨父母做志工的經驗,相當於具有「同等學力」,因此志工組長黃明月特別通融,讓他在大林慈院服務台代寫民眾初診資料,或到病房關懷病人。

去年,曾有老婦人相偕前來大林慈院尋找一個「囝仔仙」,據說他開三帖藥為病人治病,聲名不脛而走。這個謠傳中的「囝仔仙」,就是黃棕閔!

話說有一天,棕閔跟隨黃明月探望住院病人。老太太因為無法走路而心情鬱悶。黃棕閔笑瞇瞇地輕拉老太太的手,煞有其事地為她把脈、端詳她的氣色,慢條斯理地說:「阿嬤,妳的脈很強,照這樣看來,妳很快就可以出院了!」

「我再開三帖藥給妳,保證好得更快!」黃棕閔一派正經,又說:「第一帖要快樂、第二帖要歡喜、第三帖要笑瞇瞇,要記得服用喲!」話才說完,老太太被他逗笑了,而這一開心,病似乎好了大半!

事件經大愛電視台報導,傳到後來竟變成「聽講大林慈濟醫院有一個囝仔仙?」令人為之莞薾!

又有一天,一位阿公帶著兩名才三歲、一歲多的孫兒到慈院,他向志工訴說近來面臨的經濟困境。說話時,他無法分神看顧活蹦亂跳的孫兒,正巧穿著志工背心的黃棕閔出現,他便代為照顧小弟弟。

棕閔趴伏在桌椅旁陪著小弟弟玩,見他們想要跑遠,便追逐逗弄他們,像隻牧羊犬似地,讓兩個小弟弟不自覺保持在大人的視線內。

棕閔是個勤快的孩子,時常主動要求代媽媽去向會員收善款;謝惠芬組內的志工發心長期義賣油飯,每有民眾訂購,他也喜歡跑腿。

「這一盒是給養狗那一家」、「這是給教堂旁邊那一戶」、「記得向人家說謝謝。」臨出門前謝惠芬叮嚀。

「你來收善款,會不會把我們的錢拿去打電動玩具?」曾有會員故意逗他。

「怎麼會?這些錢是要拿去救人的呢!」棕閔回答得理直氣和。

很多會員喜歡棕閔,有一回做媽媽的故意吃醋說:「你很紅喔!很多會員都指名要你去呢!」

「孩子跟著我們做志工,他們會了解父母在做什麼。而且習慣自己找事做,長大了容易主動幫助別人。」黃獻宜說,實施週休二日後,每逢假日有慈濟活動,他們總希望孩子一起去體會,但至少留一天假期讓他們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

「媽媽加入慈濟之前,哥哥、姊姊要是做錯事或者功課不理想,就要跪算盤。自從爸媽成為慈濟人,嘻嘻!我都沒有跪過算盤。」棕閔曾在志工早會分享時,吐露「生得早不如生得巧」的得意。

謝惠芬說,她過去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與別人比較後,對孩子的成績表現更是要求。但是聽了證嚴上人的開示,她認為品行重於智育,父母最重要的是訓練孩子獨立、負責任、自動自發。帶動家人做志工,孩子們無形中也傳承了慈濟精神。



有一回見謝惠芬穿著便服,身材纖細、長髮披肩的她,看起來又是個「痘」蔻少女,問她心情如何?她笑著輕哼起一首閩南語歌,歌詞是「找一個無人熟識、青分的所在……」原來,她也會想逃離塵囂、煩擾,不過這種心情恐怕很快被一波波慈濟事給拋到腦後了吧!

「上人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這也是惠芬做慈濟,永遠抱持樂觀的原因。」黃獻宜了解謝惠芬,並且願意在同一屋簷下,當那個永遠的「護法金剛」。





▲靜思.智慧.愛

我想活下去

◎莊淑惠

在一場全校性教學觀摩中,
老師說了一則「水泡兒」的故事,
當同學還深受故事情節所感動時,
班上人人排斥的一個小女生,
卻主動站起來說--

打瞌睡的女孩

留著一頭長髮、膚色稍深的佩穎,外表跟其他同學看起來沒什麼不同,只是體育課不能做太劇烈的運動;還有,她會經常性地在課堂上打瞌睡。

佩穎患有遺傳性血液疾病--地中海貧血。地中海貧血輕症者多數沒什麼症狀,不幸的是,佩穎的雙親均是輕度地中海貧血患者,基因遺傳使然,佩穎成為重症病患,必須仰賴定期輸血及藥物治療維持生命。

佩穎的骨髓無法正常製造血

紅蛋白,脾臟腫大不能做劇烈運動以免碰撞;而長期輸血造成鐵質沉積,無法正常排出體外,積聚過多便會破壞肝臟、心臟及內分泌等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因此,佩穎每月輸血同時得施打排鐵劑,讓身體能維持運作。

除了先天的缺憾,佩穎的家境也不寬裕。父親多年前車禍腿受傷,家中重擔全落在母親一人身上。一家八口包括妹妹、阿公、阿嬤、阿姨與舅舅,全住在二十多坪的出租房子裏。

出生至今,佩穎一直飽受病苦與貧窮的考驗。她每月一次需輸五百西西血漿,瘦弱的手肘上常見針孔,但她仍渴望擁有健康,總是期待媽媽趕快領薪水,因為輸了血她才會有好精神上學。

目前治療重度地中海貧血,唯有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一途。四年前,媽媽為了救佩穎,另外生了一個妹妹,然而,家中經濟困窘,讓媽媽對是否讓佩穎進行移植配對,裹足不前。

眼見佩穎施打的血液量漸大,體內鐵質沉澱高達六千多公克,已超過一般人三百多公克的數倍,生命猶如風中之燭;佩穎的父母卻僅能無奈地過一天算一天。

真相終於大白

新埔國小位於板橋新埔捷運站附近,沈子馨在此任教職已二十八年之久。她說自己過去是個專制、好強的老師,只要學校有任何競賽,如科展、壁報或整潔秩序比賽,班上若沒有拿到全校最好的成績,肯定會被她嚴厲苛責。

凡事好強的結果,不僅學生敬畏她,連同事也對她敬而遠之。這樣的個性,直到父親遭逢意外往生,在她心靈找不到出路時,加入了慈濟教聯會,才結束了自我折磨的灰暗時期,也重新啟發了對教育工作的熱情與使命。

施行靜思語教學七年來,沈子馨坦言雖然加重了不少工作量,但也因為體嘗到愛的成果,讓她願意再堅持下去。

去年,沈子馨接任五年二班導師,上課一段時日後,她發覺佩穎跟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樣,每天都蓬頭垢面、精神昏沉,加上衛生習慣不太好,以致同學都不喜歡接近她,下課也少有人願意跟她玩。

經常趴在桌上睡覺的佩穎,有時嚴重一點可以從早上第一節課睡到中午,吃完午餐後又繼續睡到最後一堂課下課。沈子馨一度心急地問:「妳晚上都在玩嗎?」佩穎說:「沒有。」接著是淚眼婆娑。

沈子馨和佩穎的家人聯絡,家裏電話卻暫停使用;用聯絡簿跟她父母筆談,卻石沉大海……沈子馨決定深入了解佩穎的家庭狀況。

一次佩穎在課堂昏倒了,沈子馨送她到保健室,發現佩穎罹患重度地中海貧血。前往家裏拜訪後,才知道佩穎的母親在工廠上大夜班,每天從晚上八點工作到早上八點,佩穎除了得學會打點自己,還要幫忙照顧念幼稚園的妹妹……

只因一百零八元的輸血費籌不出來,佩穎經常延誤就醫以致

上課精神不濟,從此沈子馨除了常自掏腰包接濟,也幫佩穎向學校的仁愛基金申請補助。

佩穎算是學校保健室的常客,校護廖月英對佩穎的印象是--未曾聽她講過一句抱怨的話,是一個會主動關心別人的小孩……

沈子馨則認為,佩穎不因生病、家境不好、同學不喜歡而自暴自棄,反而是開朗、樂觀地面對每一天,這種精神值得其他小朋友學習。

水泡兒的啟示

五年級下學期,沈子馨代表全校進行教學觀摩,內容談及靜思語教學一則「水泡兒」的故事--

故事主角凱文,罹患「先天性大泡型表皮溶解症」,俗稱泡泡龍,從小因全身皮膚經常不定時、不定處長出水泡,磨破就會扯掉整層皮,而且會瘀青、焦黑,非常痛。在慈濟醫療團隊及志工的愛心照護下,凱文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疾病並活了下來……

透過沈子馨的引導,全班深深地被水泡兒的故事所感動,這時佩穎卻主動站起來跟在場的人分享心得:「水泡兒真的好可憐!雖然我也生病,每個月要到醫院打針輸血,但我不怕痛喔!我一定會勇敢地活下去!」

佩穎說完哭了起來,沈子馨不意她會在眾人面前表白心聲,於是乘機在全班面前解釋佩穎罹患的疾病及每月輸血的情形:「老師希望大家都能接納佩穎,並多給她關懷與愛。」

從這刻起,全班對佩穎的觀感不一樣了!佩穎從班上不受歡迎的學生,變成備受關愛的小公主。

六年級新學期開始,過去看到佩穎總是躲得很遠的賴姿穎,下課總會陪她一塊玩,「多跟佩穎相處,就會發覺她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孩。」

而熱心腸的黃莉婷若知道佩穎沒吃早餐,便買早餐給她吃;喜歡幫人綁辮子的林煜雯,只要看到佩穎頭髮亂了,就主動幫她梳理的像小公主一般;班長吳孟庭以前不敢靠近佩穎,現在則經常借文具給她使用。

黃柏智還主動跟老師爭取坐到佩穎旁邊。佩穎功課不好,他會教她;看她趴在桌上睡覺,會幫她蓋衣物;除此,還幫忙她整理抽屜、抬餐,甚至盛飯、端湯;擔心佩穎走路跌倒,她走到

那兒,他就跟到那兒……

事實上,除了同學改變對佩穎的態度,佩穎本身也改變很多。她逐漸理解過去同學排斥她,並非是她的疾病,而是服裝儀容不整潔;於是,她改變了自己的衛生習慣,把一頭長髮洗得香香的,讓同學更喜歡親近她。

一則小故事,學生的愛心就這麼被萌發了。沈子馨說:「這改變深深地印證--孩子的心就像白紙一樣,給什麼,就是什麼。」

六年二班的計畫

大愛電視台節目「大愛小記者」改版後,節目型態改採深入校園記錄小學生的生活點滴。九月份,工作人員來到新埔國小,深深被這群師生的情誼所感動;前往醫院了解佩穎的疾病,卻得知一個殘酷的事實--佩穎如果沒有儘早進行骨髓移植,可能僅剩數年的生命……

為此,全班同學決定採取積極方式拯救佩穎,讓她沒有經濟

的後顧之憂,接受骨髓移植,以脫離終身輸血的痛苦。

在沈子馨的帶領下,全班一致通過以二手商品義賣來籌款。林煜雯決定捐出她珍藏多年的娃娃,黃柏智拿出他的童年玩伴泰迪熊,還有同學拿來文具、漫畫與電玩等,一心一意希望能變成拯救佩穎生命的基金。

另外,同學還利用美勞課製作許多義賣海報,張貼在學校各角落;也利用沈老師的課堂學習推銷術;最後全班分四組人員前往各班級義賣,獲得許多師生的響應。

除了義賣籌款,佩穎的同學也利用下課時間在校園裏做資源回收;而持續至今的行動是,班長吳孟庭每天拿起日行一善的福慧罐,收集大家每天的愛心--讓同學把零錢捐出來。

沈子馨表示,這群十二歲的小朋友靠著自己的力量募款,雖然離骨髓移植及後續治療的費用還有一大段差距,卻給了他們一個行善機會與助人的體驗。



當全班同學為佩穎募集醫療費期間,佩穎的母親也帶著她和妹妹,前往台大醫院進行配對檢驗。

然而,天不從人願,佩穎與妹妹骨髓配對不合!佩穎知道後堅強地說:「我不難過,如果難過,我會沒有朋友……」

全班同學獲知消息後,忍不住哭了起來。沈子馨看到學生心情沉重、無法上課,鼓勵大家:「既然是事實,哭只會讓佩潁更難過,我們一定要更愛她來幫助她!」

「佩穎是一個勇敢、開朗、懂感恩的小孩……」每天下午放學前五分鐘,沈子馨會帶領全班同學為佩穎祈禱,大家手中拿著

蠟燭,唱著「祈禱」這首歌,虔誠希望佩穎能平安、健康地長大……

明年即將退休的沈子馨說,六年二班是她三十一年教學生涯最後一個班級;她由衷相信,同學們將心中的愛給了佩穎與彼此,這段純真無悔的付出,會讓大家一輩子難忘。

◎黃秀花

佩穎已於十二月十六日住進花蓮慈濟醫院。

由於佩穎尚未找到骨髓配對相合者,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榮隆表示,短期內的治療重點,還是以輸血和施打排鐵劑為主;但根本解決之道,仍是骨髓移植。目前佩穎體內鐵質沉澱情況嚴重,要先評估對其他器官造成影響的情形,才能確定是否做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

陳榮隆解釋,骨髓移植術前,病患必須先進行殲滅療法,身體各器官狀況如心肺系統、肝臟、腎臟等功能皆要維持穩定,否則會難以承受高劑量的化療藥劑;這也是目前佩穎身體檢查的重點。

十二月二十日早上佩穎動了一個小手術,一般外科醫師為她裝置了人工靜脈血管 (Port-A),接下來不論是輸血、注射強劑量化療及給予高劑量的排鐵劑,都要經由此管道。陳榮隆表示,未來佩穎若能幸運找到捐髓者,而且評估各項器官功能都可承受,就會讓她體內的鐵質先排一段時間,讓身體處在最佳狀況下,再為她進行骨髓移植。






▲琉璃世界

傳愛

◎童湘玲

就像有人跌倒,
你會自然而然地伸手去扶持;
當愈來愈多的人願意相互幫忙、相互扶持時,
世界就有可能愈來愈好。

「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讓人不滿意、讓人失望,那麼從今天開始,你要想一個辦法,將這個社會中不想要的東西通通除去,把這個世界重新改造一次。」這是好萊塢電影「把愛傳出去」中的劇情。

當老師在課堂上出了這樣一道題目時,片中十一歲的小男孩便開始認真地思考:「若以我為中心,幫助三個人,他們不必回報我,但是他們要另外幫助三個人,讓愛傳出去,兩個星期就可以有超過四百萬人受惠。」

這是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但片中所描述的理想色彩,讓多

數人在電影落幕後,仍然抱持著「戲依舊是戲,人生還是人生」的觀念。

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功利色彩,稀釋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別說幫助人的情操很難被喚起,就連被幫助的人,也常會懷疑別人的動機。世界地球村雖然因為科技發達而距離愈來愈短,但人心卻也因為自我和猜忌,鴻溝愈來愈深。

他的行善就是行孝

「想要幫助人,卻不知如何幫起?」這樣的困惑,一直存在安徽固鎮的青年于濤心中。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有人需要幫助,便前往幫忙,沒想到卻被懷疑別有企圖,甚至被認為是歹徒。一分單純的善心被猜忌阻擋而無處發揮。

簡單的做人道理,在于濤的內心起了疑問。直到今年七月,大水淹沒了他家鄉的農田,居民流離失所、家園全毀、收成泡湯,但是卻遇到一群慈濟人前來勘災。

完全陌生的這一群人,為了另一群受水患侵襲的人們遠道前來,不但關懷居民受災情形,而且還允諾提供居民過冬的物資,隨後真的帶來大米、麵粉、棉衣、棉被。

這分無私助人的愛心感動了于濤,他不明瞭這群人的動力從何而來?因此試著從了解慈濟的文化開始。從《靜思語》簡單的字句中,尋找當一個慈濟人應具備的理念;從「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這四句話的體認開始,于濤把自己一個月的薪水,全數捐給了受災鄉親。他說自己在縣政府上班,收入來自農民的稅收,村民等於是衣食父母,做人講求孝順,所以這不是行善,而是行孝。

七年前,一場大水淹沒了安徽固鎮縣的良田,慈濟派人探勘後,便親自來發放救援物資,當時負責開車接送慈濟團隊的,正是于濤的岳父;七年後慈濟人又來發放,在縣府擔任駕駛的于濤,就在因緣巧合下承接了這項任務,也因此讓自己的人生開了

另一扇窗。

「九灣」的古老傳說

十一月底,我們搭著于濤的車,行往受創嚴重的固鎮縣九灣鄉夾河村。走在大壩上,水已退去,村民逐漸恢復過往的生息。七月大水來時,所有居民都往堤防上遷移,搭著帳棚,過了短則四十天、長則三個多月無家可歸的生活,很多房舍的土牆上,至今還清楚地刻畫著淹水的痕跡。

「九灣」顧名思義,淮河從固鎮的澥河入淮口,共有九道大灣。從現代的角度分析,河道彎曲自是容易淹水;然而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九灣附近的河中,有一深不可測的龍潭,內有青、白二龍,每逢夏秋之際便興妖作怪,使洪水沖破堤岸、淹沒良田、吞噬人畜。

當地鎮守李靖的第三個兒子,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哪叱,七歲時下河玩水,驚動了青、白二龍出水大戰,結果二龍敗逃東海求援;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來捉拿哪叱,哪叱手執項圈、手鐲,取下布兜化作高牆,洪水始終漫不過高牆;龍王不敵哪叱,便帶著青、白二龍逃回東海,龍潭從此平安無事。

至今在九灣的集南仍有哪叱廟,三頭六臂的哪叱神像,橫眉怒目,注視河心,時刻提防青、白二龍來犯,以保護平民百姓。這段「哪叱鬧海」的故事,在民間戲曲與傳說中,一代一代流傳,大家耳熟能詳;但是九灣鄉淹水的宿命,卻不如神話中美好的結局。

「子孫永寶」的紀念

對九灣鄉夾河村民來說,還有比哪叱鬧海更值得傳說下去的故事。

遇到夾河村的李敬勝老先生,是在清晨一大早的事。當時慈濟發放志工還沒有到現場,準備領取物資的村民已經在排隊等候,我們看到好幾位老人家穿著繡有慈濟圖案的外套,外套看來有些陳舊,一問之下才知道,夾河村民七年前就已經接受過慈濟救援的外套和物資。

老人家看著我們,怯生生地笑著,又像是看到老朋友一樣,一時說不出的感想,只有不斷重複:「謝謝你們呀!」「你們辛苦了!」

李敬勝更是拉著鄰居李幫華一起加入志工行列,幫忙拖板車,讓鄉親領取物資時更順暢、更快速。兩人的歲數加起來都一百三十多了,一股熱忱讓人相當感動。

李敬勝的家中,至今仍然保留了慈濟當年送的衣物。簡陋的房舍裏,一床熟悉的棉被靜靜地躺在床上,慈濟的徽章仍然看得清楚;這麼多年來,它陪著夾河村民度過無數寒冷的夜晚,深藏了一分人情的暖意。

「你們這麼遠來,對於這分愛心,怎麼才能讓你們知道我們的回報呢?現在見了面,能說幾句感謝的話;見不到面,就只有在見到物資的時候,回想你們來幫忙的情形。」李敬勝愈說愈激動:「不知道能用什麼方法來感謝你們、報答你們!現在只有想辦法把自己的生產搞好,把家園重建。用物質回饋,我們老百姓可能達不到,只能接受你們的深情厚意;但我們會告訴子子孫孫:將來有機會也要幫助別人!」

小姑娘的心願

幫助別人的心願,從他們的口中聽來格外令人動容。貧窮與天災會抹煞許多人對生命的希望與熱愛,但慈濟人卻能在幫助人的同時,讓他們燃起也要幫助別人的心願;這種「傳愛」的力量,我們從另一對宋家小姊妹的身上也找到了回應。

住在何集村十三歲的宋琳和十二歲的宋巧玉,是一對失學在家的小姊妹,父親離家在外打工,母親也不在了,家中只有雙目失明的老奶奶,必須依賴姊妹

的照料。兩姊妹都沒有念書,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妹妹說的土話,更是讓從台灣過來的我們,費了很大勁兒還不見得聽得懂。

姊姊宋琳每天一早起來要燒飯、打掃、幫忙做農活、照顧年邁的奶奶。我們去拜訪時,她們已經領完物資回到家,開心地像過年一樣。


宋琳拉著我們聊天說話,帶我們到她家附近的棉花田看看。走在田間小路時,她不斷訴說著羨慕鄰居的小孩能讀書上學;她告訴我們,如果能上學,她想學「文化」,將來長大了才能像慈濟人一樣幫助別人。

我看著淹過水的大地已經逐漸恢復綠意,青苗在黃土地中逐漸萌芽,小姑娘清脆的嗓音訴說著成熟而懂事的心願,在一望無際的平原地裏留下這一刻感動的瞬間。

滴水匯成大愛海洋

慈濟發放從十一月二十八日到十二月一日進行四天,分別在固鎮的何集、九灣、連城以及明光市的太平鄉和馬崗鄉,發放都是從清晨開始,志工各就各的崗位;有人負責核對身分,有人負責發大米、棉被,有人負責蓋印章,也有人負責和村民們聊聊天做關懷。

在志工行列中,固鎮縣人民政府對台辦公室主任楊漪也在其中。她說,在陪同慈濟人賑災過程中,感受到幫助人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曾經她懷疑:只有一個人單薄的力量,是否能改變世界?但現在卻深深體認到,即使

是一分簡單的力量,只要付出,就能影響更多人。她現在每個月資助兩名清寒的學童,幫助他們順利接受教育,她笑著說:「感覺挺好的。」

也在志工行列中幫忙的于濤,工作得更是起勁,利用空檔,他拿著手機裏的簡訊給我們看:「今天我又行善了,為一位要飯的老奶奶買了兩個剛出爐的胡溝燒餅。」這是于濤的朋友傳給他的,于濤把自己做善事的心情告訴朋友,現在只要朋友做了善事,不管是大是小都會傳簡訊與他分享。

于濤曾在寫給證嚴上人的一封信上這樣說著:「我把這個月的薪水捐給慈濟,錢雖然不多,就讓這一滴水匯入慈濟大愛的海洋,去滋潤全世界需要被幫助的人。」



或許還是有很多人想去行善而不敢為,或許還是有很多人懷疑慈濟的賑災究竟能救多少人,或許還是有人對於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抱持著懷疑和失望……但是能幫多少人,並不在於數目的多寡,就像有人跌倒,你會自然而然地伸手去扶持,當愈來愈多的人心中有所體悟而願意相互幫忙、相互扶持時,世界就有可能愈來愈好。

「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讓人不滿意、讓人失望,那麼從今天開始,你要想一個辦法,將這個社會中不想要的東西通通除去,把這個世界重新改造一次。」「把愛傳出去」不只是一部電影,也不只是一個傳說,它可以活生生上演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只要你願意。






▲醫海慈航

不只是花蓮的土地黏人

◎黃秀花

有人說,花蓮的土地會黏人;
黃彥達說,他心甘情願被花蓮黏住。
從小在台北求學、成長,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黃彥達
為何要繞過層層山脈,
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

四年前,剛考完國家高等考試的第二天,黃彥達號召一票同學從台北一路開車到花蓮;經與慈院急診室主任胡勝川短暫會談後,他便決定把自己的未來投注在東部這家醫院。而同行這群年少輕狂、充滿熱血的台大青年,共有八位和他做出相同決定。

大學時代,黃彥達即對急診專科充滿興趣,他分析自己的個性:性急、好動,甚至有點工作狂,很符合急診人的特質。

擔任實習醫師時,他依舊對急診醫療求知若渴,常到坊間找尋相關書籍閱讀,結果發現曾任職台北榮總、目前在花蓮慈院服務的胡勝川,寫了很多有關

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及高級心臟救命術的書。黃彥達打定主意,胡勝川對急診醫學著力之深、學識涵養之豐,是值得他追隨的對象。

當他把落腳慈院的決定告訴周遭的人,很多同學都感到不可置信--「你腦筋有問題啊?跑去花蓮!」「太大膽了!」「很冒險!」等字眼全都出籠,多數親友也都持否定看法,倒是篤信佛教的父母十分支持他的決定。「爸媽覺得東部很需要醫療人才,花蓮慈院是值得我去努力付出的地方。」

紮實訓練,收穫多

根據衛生署認定,急診住院醫師訓練三年即可參加急診專科醫師考試;但胡勝川卻認為三年訓練所學到的還不夠完備,希望仿照美國作法,以四年為修習目標。

已經是花蓮慈院急診總住院醫師的黃彥達,回首四年來的學習與成長,自覺收穫很多。「胡主任很鼓勵急診醫師修習雙專長,尤其推崇--內科加急診。因為急診最大宗是內科病患,若能接受內科專科訓練,處理病人會更完善。」

今夏他在內科受訓時,院方新引進一部洗肝機,內科主任知道他對重症醫療感興趣,於是委派他去學習這個新機器,同時照顧一位肝衰竭的患者。

由於類似的洗肝機台灣只有台大醫院使用,黃彥達花了好多心思才搜尋到一些研究論文,認真研讀、熟悉操作,總算不負所託。

黃彥達認為,能受到這樣的委派,並非自己能力最好,而是因為認真吧!「我對自己的行醫要求,是要對病人、對自己負責,任何醫療舉措一定是要以病人為重。」是以,面對每一個病人、每一種狀況,他都戰戰兢兢、認真專注地對待。

回到急診部也一樣,胡勝川最強調的是高級心臟救命術和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他嚴格要求每位急診醫師都要牢記在心,並確實執行,黃彥達也達到了要求。

所謂高級心臟救命術 (ACLS) ,是指比一般心肺復甦術 (CPR)還要更高層次的急救方式。CPR 在施行上,只是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ACLS 則還包含心律不整、急性心肌缺氧、急性中風等用藥處理,但需有足夠的醫療配備,才能施行。

「對於心跳停止或心律不整的患者,主任定下了 ABC 處理步驟。」黃彥達表示,當有急診病人送來,生命跡象不穩定,就要從呼吸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環(Circulation)等三方面,按照步驟做處置。

「這個道理每位醫師都懂,

只是當碰到慌亂的場面,如何能臨危不亂,做下最好的處置,就是一大考驗。」黃彥達指稱,這四年來,胡勝川不斷地耳提面命,讓他們熟悉操作步驟;也因此狀況一來,大家第一時間就知該如何處置,幾乎成了反射動作。

至於緊急醫療救護系統(EMS),強調的是病人到院前急救系統就已開啟--包括早期介入(打一一九求救)、早期 CPR、早期電擊、早期 ACLS等四個環節,胡勝川稱之為「生命之鍊」;這也是急診醫師必須對外教授與推廣的。黃彥達表示,若各項環節運作得宜,病人到院前可先做處置,活命的機率就比較大。

獨當一面,早磨鍊

急診醫學不只是在急診室看診,而是從室內延伸到戶外--到各種場合教導民眾急救常識;尤其花蓮又是個觀光城鎮,常舉辦大型戶外活動,慈院是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自當承擔起急難醫療救護之責。

「胡主任很希望把我們訓練成全方位的醫師,因而下了很大功夫培訓我們。」黃彥達說,除了急診課程教學,胡勝川也常把訓練有成的住院醫師推出去,實際負責活動的指揮調度,讓大家有獨當一面的機會。

所謂的「推出去」,並非「放牛吃草」;相反的,當決定推派某人出去負責要務時,胡勝川必先面授機宜,並再三囑咐事要。黃彥達強調,胡勝川是給予充分教育後,才會派人「上戰場」。

去年,花蓮機場舉辦模擬飛機失事急難演習時,胡勝川便派遣黃彥達擔任慈院的總指揮,包括如何規畫場地、輸運病患、調度醫護人員等。

今年在太魯閣峽谷舉辦的國際馬拉松賽,共有上萬人報名參加,往年此項活動的醫療救護總指揮都是由較高階的主管擔任,前年是台北榮總的主治醫師,去年是慈院主治醫師郭健中,今年黃彥達以急診總住院醫師的身分,被派往擔任總指揮。

「很感恩院方這麼信任我,讓我有提早磨鍊的機會!」然而,黃彥達也不忘督促自己要更虛心任事。事前,他便思索整個太魯閣競賽場地狹長,中橫公路又常有落石發生,還有不同路段的天候變化,選手可能會發生熱

衰竭或天冷失溫等現象……因此他在每五、六公里處就設置一個醫療站,提供選手服務,並為他們處理抽筋、跌傷等問題。

「幸好平時主任就很加強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的訓練,否則我不可能有信心去規畫如此大場面的醫療救護。」黃彥達表示,緊急醫療所需的設備和醫療人員,還有人員及救護車的調度、緊急狀況處理、醫療諮詢等,平日都模擬演練過,因此能從容應對。

「當一名急診醫師,就要身強體壯、頭腦清晰、主動積極,並能把急診觀念落實得百分之百,這些他都做到了!」胡勝川對於黃彥達的表現讚譽有加,而黃彥達也覺得被當成人才訓練的感覺很好:「自己真是來對了地方!」

效率、科技,人性化

在生活上,花蓮有好山相伴、空氣清新、視野遼闊;在專

業學習上,慈院病患的多樣性也超乎想像。

黃彥達表示,在慈院若有不明發燒的病人來急診,醫師會多一層考慮是否感染了恙蟲病或鉤端螺旋體等,因為這類疾病在花東地區盛行率很高,病人往往在抽血、病理、皮膚等檢查項目都無異樣,只有部分病人會合併以咳嗽、腦膜炎等徵兆表現。

找不到病因時,醫師會詢問病人是否到過野外、山上、河邊等地工作或遊玩,若有這類接觸史,就要高度懷疑是恙蟲病或鉤端螺旋體病;而透過院內特殊的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查,在一兩天內就可確定是否感染。

「這項快速的診斷技巧,花蓮慈院可謂獨步全台!」黃彥達指稱,因在花東確實有很多這樣的病例,臨床看多了,連實習醫師都能判讀出來。

其次,花東還有一項特色,就是獨居老年和原住民人口多,病史詢問常會碰到障礙;甚至已有長期疾病併發症,病患卻還不自知,也從未有就診紀錄……這些在在考驗著醫師的智慧。

黃彥達表示,以前受的醫學教育,強調的是病史詢問,但在慈院急診室,碰到語言有隔閡時,很難在第一時間做詳細的病史詢問,因此就必須加強訓練自己的敏銳度和臨場反應,靠雙眼、雙手、聽診器及心電圖、X光、抽血等檢查和經驗,來做正確的診斷。

不過,他也表示,所幸花蓮慈院有很先進的檢查設備做後盾,各項團隊人員的配合度也很高;病人從急診進來,只要醫師認為有需要,馬上開立各種檢查,包括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完全以病人為考量,而非先考慮健保是否給付。

「效率沒話講,科技上,慈院也跑第一!」黃彥達特別提到慈院的 PACS(醫療影像數位化傳輸系統),不只是科技化的表徵,更是人性化的設計。「病人照完片子後,僅僅一分鐘就可判讀;且全院連線,走到任何角落都可觀看得到,真的很方便。」重科技更重人性,這是他對慈院最深的體會。

對於黃彥達而言,慈院的人性化不僅用在病人身上,同儕間、甚至上對下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階級之分。

他以自己工作的急診室為例,不論主任、醫師、護士、書記、志工等,大家就像一家人般;尤其慈院的志工,不論是協助推送病床或安撫病患、家屬等,都提供了很好的協助。

「在急診工作愈久,我愈能意識到,醫療是整個團隊的工作;或許慈院急診室同時要處理的病患不像北部大醫院那麼多,但我們希望能以『質』取勝,處理得盡善盡美。」黃彥達期許自己要盡量做到「忙而不亂」,在忙碌之中還能保持清晰的頭腦、冷靜的心情,專心、用心地處理每一位病人。





▲喜樂證言

廖銀,上了做環保的癮

◎蕭名芸

鹹酸梅治菸癮,
冰茶抑酒癮,
手癢想摸麻將怎麼辦?
「做環保去!」

「給妳猜!等妳來之後,再讓妳猜我到底幾歲……」隔著一條電話線,與素未謀面的廖銀阿嬤通話,雖然看不見她的表情,但陣陣爽朗有力的笑聲,帶著一種和煦的氣息而來,讓人除了耳朵,連心都暖了起來。

來到新莊市的裕民果菜市場旁,眼前一間拉著布條的小小房舍,是慈濟環保回收站的據點。

下午三點鐘,那廂的市場早收工,這邊的人群正熱絡;從壯丁到婦人,自阿嬤到孩童,大夥兒嘴上談笑風生,手腳也沒停下來,整個環保站籠罩在一片喜樂之中。

放眼望去,成堆回收物中,只見此起彼落的忙碌身影;不多時,一位容光煥發的阿嬤,笑瞇瞇地迎面而來。

眼前的阿嬤,大概六十出頭吧?「我今年七十三囉!」廖銀笑著回答,與銀色假牙相映成趣。

雖然膚色微黑,皮膚卻透著紅潤光澤,連皺紋和斑點都不易見;廖銀說話時,那分自在又歡喜的神情,將她整個人烘托得宛

如一個小小的太陽。

六十五歲前的「四專」人生:
喝酒、抽菸、吃檳榔、打麻將。

八歲會喝酒,十八歲開始抽菸、嚼檳榔,二十多歲出嫁後,麻將成了生活一部分……「四」種習慣、樣樣「專」精,這是廖銀六十五歲以前的生活。

「別人是『五專』,我還差一點,只有『四專』!」說起過往,廖銀幽默中也帶著幾分靦腆。

因為父親經商之故,常跟著出外應酬的廖銀,在觥籌交錯間,小小年紀竟也學著飲酒,一喝,就喝上了癮。

「我從來不會喝醉!」廖銀的酒量是從小「特訓」出來的,即便整瓶高粱酒灌下肚,她依然可以面不改色、談笑自如,與人「拚酒」,也從未落居下風。

十八歲,正值一朵花的年紀,抽菸、嚼檳榔的習慣,卻已進駐廖銀的青春;待完成終身大事後,廖銀在嘩啦作響的麻將桌上,一沉溺,就是數十載。

「我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很驚訝,因為沒有人看得出來,我以前是這樣的!」廖銀說著說著,彷彿有些欣慰、又帶點感慨,就像在自己的回憶裏面走走停停,步伐時而輕盈,時而沉重。

「阿嬤,您右手的大拇指很特別耶!」

廖銀舉起宛若螃蟹鉗子的拇指,靈活地動了幾下,直爽笑答:「對呀!我出世就這樣了!」

一旁正在搬運回收物的詹金標接腔:「人家說,這樣的人比較會做事啦!我們的阿嬤很厲害咧,一個人抵十人用!」

環保站裏的人,聞言都笑了起來,廖銀則是羞澀低下頭來,像極了小女孩,直說自己只是盡本分,那有什麼了不得呢!

老伴撒手人寰,自身健康拉警報,
萬念俱灰交代好後事。

「幸好有上人,我才能有今天。」從過去回想至今,廖銀百感交集,眼睫垂下,原本的神采飛揚,一下子沉澱為肅穆之色。

廖銀六十五歲時,與她攜手共度近半世紀的老伴,竟診斷出肝硬化現象,六個月後即撒手人寰。這樣的打擊,讓她痛不欲生。

儘管理解老伴的病因,正是來自於飲酒,廖銀卻是無法克制地,日日喝下成瓶高粱,想要藉此澆愁,卻怎麼也澆不息心中的悲慟!

或許是心靈無所依託,加上長年累月的「四專」薰習,廖銀的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一嚼檳榔、一喝酒,就冒冷汗;一吹風,就渾身打顫,甚至虛弱到昏倒!因此進出醫院多次,最高紀錄是一個星期之內,得吊四天的點滴。

「我想……自己已經差不多了……」廖銀自覺身竭體衰,怕是大限之期不遠,於是預先交代好後事,做了隨時可能離世的心理準備。

「諸位,要多用心啊!」民國八十一年的某天,廖銀轉動收音機,不經意聽見一個極其溫柔的嗓音,無奈節目已結束,深受吸引的她,於是將頻道固定,打算隔日繼續收聽。

再度打開收音機時,廖銀細聽之下,才知道這個廣播節目名為「慈濟世界」,讓她印象深刻的那個聲音,則是證嚴上人。

「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成了廖銀的精神食糧,讓她最受震撼的,是首次收聽那日,上人開示所言:喝酒容易得肝癌,抽菸易患肺癌,吃檳榔容易得口腔癌……

吃素、做環保,
用善的行動把惡習統統趕走。

上人所言,有如當頭棒喝,字字句句,都像在針砭她的習氣!廖銀當下發願:要戒除長年來所有不良習慣!

廖銀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請兒子不要再為她買檳榔,並且表明自己從當天起,要戒掉菸、酒以及麻將的決心。

兒子驚訝之餘,卻也忍不住懷疑:數十年來根深柢固的習慣,怎麼可能說改就改?即便要改,又如何是一朝一夕之事?

面對孩子的疑問,廖銀用實際行動來表明--戒除習氣,是沒有捷徑的。

「剛開始要戒的時候,真的很苦!」廖銀表示,最初只要想到檳榔和酒,就會手腳猛發抖、渾身似火燒。於是她買了最酸、最鹹的梅子,想抽菸、嚼檳榔時,立刻塞一顆到嘴裏!當牙齒的痠痛,漫天捲地而來,原本的念頭也就煙消雲散。

廖銀的「創意」,還不僅止於此。她將開水裝入寶特瓶中、置入冰箱,每當自己有喝酒的衝動,就大口灌下冰茶,讓那分清涼,熨貼身體的灼熱,撲滅對酒的渴望。

那麼,忍不住想打麻將的對治良方呢?「當然是做環保啊!」廖銀喜孜孜地說,只要自己起心動念想上牌桌,她就趕快去拿畚箕、掃帚,無論是清掃社區或資源回收,都讓她樂在其中。才一個星期,廖銀就戒除了打麻將的習慣。

廖銀改變的過程,雖是寥寥數語道盡,但其中的艱辛和掙

扎,著實不足為外人道!但廖銀卻懷抱大徹大悟的覺性,以毅力克服了一切;而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也是廖銀能夠堅持下去的力量之一。

在兒子的友人間,以酒量聞名的廖銀,生性親切又豪爽,曾是大家樂於把酒言歡的良伴。為了能夠貫徹戒除習氣,廖銀開始茹素,讓自己就算作客,只要表明吃素的身分,朋友們就不好再勸酒。

然而,有時亦不免有人會力邀廖銀舉杯;令她最感安慰的是,兒子會在此時出面擋駕:「媽媽已經吃素了,你們不要再『痟(瘋)』啦!」談起孩子的貼心和幽默,廖銀禁不住呵呵大笑。

「痛歸痛,做歸做」,
志工行程排滿滿,沒空生病躺著。

兩年前的眼疾,對廖銀而

言,是危機,也是轉機。廖銀的雙眸,因為不堪長期的視力負擔,導致青光眼,動了一場眼部手術後,女兒和媳婦不捨她辛苦,鼓勵她結束家庭代工,全心投入慈濟志工行列。之後,廖銀才得以順利受證為慈濟委員。

「剛開始,身體真的很不好,光是在環保站,就休克了兩次!」在未能完全戒除菸、酒、檳榔之前,廖銀的健康曾經亮起紅燈,但並沒有阻礙她對環保工作的投入。這些年來,她常為了做環保而忘記用餐時間,即使有病痛出現,除非萬不得已,才捨得休息。

某日,廖銀承接回收物資時,不小心手指骨頭移位,她忍痛繼續完成工作,返家之後被兒子發現,方才去就醫。怎知不出幾日,廖銀又扭傷了腳踝,過沒多久,還意外折斷了右手……

休養兩個多月後,右手才剛恢復一點力氣,廖銀就迫不及待地忙碌起來。那日,因為眼見天空即將飄雨,她擔心環保車上的

六大袋舊衣會被淋濕,於是獨自設法搬運,那知這麼一用力,就聽到「啪」的一聲,胸側一陣劇痛,在原地蹲了整整十分鐘,依舊無法起身。

之後,廖銀苦撐著將東西搬運完,才推著車子返家,因為坐立難安,只好主動去求診。見到廖銀,醫師忍不住問她:「這次妳又怎麼啦?」

說到這裏,連廖銀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但在笑聲中,卻自有一分豁達。

原本以為,只需和往常一樣敷藥處理,經診斷後,發現肋骨居然斷了兩根!一向抱持「痛歸痛,做歸做」的廖銀,不得不停下腳步歇息。

怎知兩、三個月後,身體休養差不多了,前往參加慈濟醫院志工培訓課程路上,又被粗心的摩托車騎士撞傷……

「不管怎麼痛,我都要繼續做啊!」廖銀臉上沒有一絲氣惱或不甘,反而有一種雲淡風清的自在。對她而言,過往種種,無論是身體或心靈的傷痛,都是對於生命的試煉,她所堅持的,只是恆持自己的初發心念。

廖銀滿臉歡喜地說:「我現在可是沒空可以生病啊!」每天早晨,廖銀先至住家附近的丹鳳國小擔任「導護阿嬤」,守護孩子們的安全;之後,再拉著自家的板車,載著回收物往環保站出發。

紙類要細分為那四種,價格才會更加理想……廖銀侃侃而談,真正動起手來,更是敏捷俐落;除此之外,廖銀還負責邀請一些老者共同投入。小小的回收站,盛滿廖銀幾年來的汗水、淚水和笑靨。



回首來時路,廖銀深感幸運。當年,因認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而簽下器官捐贈卡,在兒子的善解之下,也順利獲得大體捐贈卡;沒想到勤於做環保的她,還一路做到今天,而且身強體健,這是她始料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