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慧日破諸闇
◎主講/證嚴上人
佛陀成道時,於鹿野苑初轉法輪,開示「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是宇宙中究竟的真理,也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之道。
何謂苦?苦從何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苦是由過去所做的惡業而生。人有生、老、病、死、五蘊熾盛、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等種種苦,想解脫苦惱,必先找出苦的根源。
苦源於「集」,集種種人我是非、貪瞋癡慢疑等毒念,以及財色名食睡等習氣,而造成苦果。苦與集彼此纏縛,因集生苦,而集又依苦而生,輾轉延續;從煩惱起業,由業招感苦果,又依苦果而生煩惱。
煩惱來自愚癡無明,以及染著於外境的貪愛;人一旦被愚昧的觀念或癡迷的情感束縛,心地就會黑暗,憂愁苦惱。
想要斷絕苦因、解脫煩惱,必須修學「八正道」,以智慧滅除癡闇,以長情大愛解脫小愛的纏縛。只要我們善用智慧,啟發清淨光明的本性,擴大心胸,不計較人我是非,就能斷滅苦因,明心見性。
總之,身、口、意所造諸惡業,是苦惱的根源。吾人聽聞佛法後應反觀自省,勤修戒定慧,如此則面對世間一切苦厄,皆能處之泰然。
人生無常,眾苦煎迫,唯有深切體認苦的根源,力行八正道,才能防非止惡,斷除一切苦。
▲社論
讓浴火鳳凰重生
不記得看過「前進高棉」這部影片已經幾年了,直到現在,影片中老百姓逃避戰火,流離失所的混亂情景,仍然歷歷在目;老弱婦孺驚慌失措,生命如草芥的悲慘畫面,仍然迴盪腦中。
不深入苦難,實在無法理解苦難人民的感受;不深入戰區,也實在難以理解焦土頹屋的慘狀。
對整個世界來說,七0年代與八0年代,「高棉」堪稱苦難國家的典型代表。當時只要提到高棉,差不多所有關心世局人士都會搖頭嘆息,為苦難的高棉人民一掬同情眼淚。
現在易名為「柬埔寨」的高棉,已從內憂與外患、爭權與奪利的重重包圍中突圍而出,它正逐漸擺脫種種糾葛與困境,開始在民主陣營中蹣跚學步。
但二、三十年來的戰爭與動亂,殘殺與破壞,已讓這個國家元氣斲喪。殘破與貧窮,蕭條與落後,成了這個時候柬埔寨的最貼切寫照。
就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柬埔寨也曾經有過強盛的國力與光榮的歷史。雄偉壯麗的「吳哥城」,八百多年來一直矗立在柬國北部的暹粒省。這座經過長時間烽火洗禮與風雨摧殘的古城,部分建築雖已崩塌;多數石雕雖已被盜;建構整城的砂岩雖已斑剝,儘管歲月能讓吳哥城蒙塵,但不能讓它的雍容華貴失色。那種既表現雄偉與壯闊,又蘊涵精雕與細琢的不凡氣勢,讓人目眩,它正像飽經風霜,但仍然剛勁挺立的老人,抬著頭、挺著胸,驕傲地向世人細說著柬埔寨的榮耀。
當然,歷史的榮耀,無補於現實的貧窮落後;往日的強壯,也無助於長時間的創傷、虛弱。面對現實的殘酷,柬埔寨必須學會從跌倒中站起來;從廢墟中走出來。
去年十一月,慈濟接到柬埔寨的求援信息後,立即派遣人員前進高棉,深入苦難,勘災人員馬不停蹄,足跡遍及水澇與旱害交相襲擊的干拉省、婆羅門省、茶膠省、實居省,目擊災情之嚴重與民生之潦困,心中感慨萬千。蒙證嚴上人慈悲,叮囑當機立斷,捐助抽水馬達二十部、柴油一萬公升與機油三百公升,先行應急,搶救旱區數萬公頃逐漸乾枯稻禾,使農民重燃收成希望。
隨後,慈濟基金會根據災情的輕重與賑濟的緩急,陸續捐助抽水機一百部,柴油、機油、大量白米、穀種、防水膠布,更動員慈濟志工一百三十餘位,分三梯次,親自前往災區發放物資慰問災民,受惠省份遍及婆羅門省、茶膠省、干拉省與馬德旺省,受助災民逾三十萬人次。
俗語說,「口渴一杯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解人之苦,救人之難,最重要的是「即時」與「誠心」,慈濟人的誠懇與效率,已深深震撼了柬國朝野。他們不僅感受到來自台灣民眾誠誠懇懇的大愛,也震撼於慈濟人迅速踏實的做事方法,更感動於慈濟人不畏危險,無視艱難,勇猛精進的犧牲奉獻精神,難怪柬國第一總理會三番五次,在國會中強調:「要以慈濟的精神建國,以慈濟的誠懇回饋。」
如何協助柬國劫後重生,快速走出殘破、貧窮與災難的陰影,讓他們重拾失去的信心,昂首闊步再創昔日的榮輝,就必須運用智慧與愛心。慈濟的力量雖然有限,願力卻是無窮。以柬國的天然資源與地理條件,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只要該國上下一心,只要我們扶他一把,再創吳哥王朝的光輝榮耀並非不可能。
像一隻浴火後的鳳凰,柬埔寨正待展翼高飛,但願大家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只要我們付出少許關心與一點幫助,說不定這隻浴火鳳凰就能從此鵬程萬里了。
▲甘露清涼
三皈五戒是學佛根基--淨因三要(13)
◎主講/證嚴上人
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唯有如此,才能成就無上佛果。
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道」,覺悟人間的苦難,發心求取正覺成就佛道,以普度眾生離苦得樂。然而發了「菩提心」之後,想要到達成佛的目標,一定要修「菩薩行」--精勤持淨戒,慈悲度眾生;這是成就佛果唯一的途徑。
珍惜得以聽聞佛法的福分
世間的苦難災厄,真是訴說不盡啊!透過傳播媒體,我們可以知道--有的國家年戰亂,人命不如草芥;有的國家旱潦連年,饑饉困頓;或是突遭災變,人民生命、財產毀於片刻之間。相較之下,臺灣地區真可說是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知福、惜福--珍惜生於富足國度並得以聽聞佛法的福分,趕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直往成佛的目標邁進,使過去所種的福因開花結果,綿延不盡。
人生多苦,眾生皆受業力牽引,迷茫流轉。我們既發菩提心,就要及時依佛陀的教理了徹人生的道路,拋開慾念、貪愛、瞋恨、疑惑、愚癡等等使覺性迷亂的因素,力行菩薩道,堪忍世間的苦難及折磨,為眾生付出,藉人與事的磨鍊來洗鍊心地。
修菩薩行,須先「皈依三寶」--佛、法、僧;次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漸修「十種善法」--身三善法、口四善法、意三善法;圓滿「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首先來談談皈依三寶與持守五戒的意義。
一心皈依佛、法、僧
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
須精勤持戒,而持戒之前須先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的「皈」字是兩個字組合而成,一字是反,一字是白。「反」是「返」的古字,兩者意義相通;「白」代表清淨、光明、善良。「依」是依靠的意思。所以「皈依」就是捨棄過去不正確的觀念和不正當的行為,一心依靠佛、法、僧,誠懇勤勉地修習善法,回歸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
為什麼每位佛弟子都應該皈依佛、法、僧呢?因為--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了徹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覺者,他所宣說的教法,能作為我們身心的依靠;我們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鍊心性,遵循佛陀所定的規戒,就能啟發本具的佛性,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所以,佛陀是我們身心所皈依的人。
雖然佛陀已經離開人間兩千多年,但是他所宣示的教法仍然留傳於人間;只要我們衷心信受,就等於佛陀親自教導我們。這就是皈依法。
佛陀的教法精深,一般在家學佛者為了生活忙忙碌碌,無法全心全意修學佛法,所以必須依靠專門研究佛陀教理,而且過著嚴格修行生活的僧伽來引導;更何況僧伽是佛陀法脈承續者,擔負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使命,所以應該要皈依僧。
能受三皈依,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正信佛弟子;之後,必須進而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也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每位學佛者應守的規戒,也是做人最根的原則。
持戒不殺,不求仁而仁者
「不殺生」即是「仁」。人皆怕死,難道其他的生靈不怕死?人知道痛苦、害怕痛苦,難道其他生靈不知痛、不怕痛?孟子曾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不忍見眾生承受驚憂、恐怖、懼怕之苦及椎心刺骨之痛,就是「惻隱之心」,也就是「仁心」。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心護惜生靈,就是仁者,不需求仁而得仁。
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為什麼天下會有戰爭呢?什麼時候才能刀兵息止?天下何時得太平呢?」佛陀回答:「你們若想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去聽聽屠門夜半之聲吧!屠門不再傳出淒厲的哀嚎聲時,刀兵之劫才能平息啊!」
殺生實在是非常殘酷的事,不論牛羊雞鴨或是魚蝦螃蟹,被人捕捉綑綁即將宰殺時,牠們知道將受刀割火烹之苦,心中的那種恐懼,真是難以言喻啊!而利刃割身之際,更是痛極苦極!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慾,以殘酷不仁的手段殘害眾生生命,使眾生血流成江河;牠們與人類一樣有靈性,既被殺,必含怨,有怨必報,果報成熟即化為刀兵之劫,使人類自相殘殺。所以,天下的戰亂災厄怎能平息啊!
吃肉的人一多,殺生就多了,我們是智慧者、有心人,應該具有慈悲的心念,所以最好盡量少吃肉,現代人即使不吃肉類,仍有很多營養可口的食品可供食用;更何況眾生輪迴六道,說不
定餐桌上的豬、雞、鴨,就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眷屬,我們何忍為了口腹之慾而大食其肉呢?
持戒不盜,不忻義而義敷
「不偷盜」即是「義」,如果能守好不偷盜戒,則不需刻意追,求義理自然表現在言行舉止中。
學弗的人應該看淡物質享受,專心修習佛法,平日生活能夠吃得飽、穿得暖、進得安穩就可以了,有什麼可貪求的呢?何必為了名聞利養去做不義之事?學佛者若能調伏欲念,簡樸度日,並進而喜捨布施,利益人群,不需要刻意追求,即能將義理廣泛地流布弘揚。
不淫者,不忻禮而禮立
儒家五常中的「禮」即是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也就是男女之間的禮節。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須守清淨不淫戒;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則應遵守一夫一妻制,丈夫忠於妻子,妻子恪守婦道,彼此負責任,並且共同負教養子女的責任。
如今社會上男女之禮衰微,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報紙上曾經登載,一個年僅九歲的孩童,原本跟隨父親在台東生活,後來自己流浪到花蓮,結交了一些不良少年,學會偷盜,一日被警察抓到,詢問之後,才知他流浪來花蓮是為了尋找母親--他的母親原是有夫之婦且育有子女,後來與他的父親發生不正當的感情,同居而生下他後,將他丟給父親撫養,自己回花蓮與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
像這樣的例子在社會中真是時有所聞啊!這就是廢棄了男女之禮,才會造成家庭及社會問題。若學佛之人個個守好不邪淫戒,而社會大眾也重視男女之禮,則我們的社會就能禮立義揚,清淨祥和。
不妄語者,不慕信而信揚
一般人說話常常不負責任,不考慮後果;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人在世間,必定要言而有信,守好口德,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敬仰與愛護。所以只要守好「不妄語戒」--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起誠信的品格與名譽,受人信任與尊敬。
不妄言是不說虛假、欺騙的話,也就是「能說能行,言出必行。」不惡口是以仁厚之心出和雅溫柔之語,使人內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綺語是好聽卻不誠懇的話,就是所謂的「巧言令色」;論語學而篇中有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衛靈公篇也提到:「巧言亂德」,可見說動聽卻不誠懇、不切實際的話,會喪失操守、惑亂人心。兩舌則是曲解事實、搬弄是非,將原本單純的事變得複雜,不但傷害別人的人或使別人起衝突,更會造成人心不安,破壞團體和諧的氣氛;所以希望諸位莫有「兩舌」的行為,並進而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圓融人事。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學佛若想得正果,對於「因」的造作必須非常謹慎!所以對人說話要審慎思量,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可得意忘形隨便亂說。
「不妄語者,不慕信而信揚
」,一個人若慎於言語,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則不必去追求信,信的德行自然能弘揚起來。
不飲酒者,不行智而智明
眾生皆有佛性,原本具足無量的清淨智慧,可是為什麼大多數眾生都是昏昧無明的呢?原因在於迷亂了心性,使智慧之光被層層心垢掩蓋,以致隱晦不顯。
什麼最最容易亂了人的本性呢?就是酒。心性一亂,智慧就迷了,所以要開顯明睿的智慧,首先必須守不飲酒戒,保持本性的清明。
或許有人會說:「我根本不喝酒,為什麼智慧仍然很淺薄?」對!今生今世是沒有喝酒,但是可能在過去生中有這種習氣,使今生不能有真正清朗的心性。過去生中既然有這種習氣,此生一定要好好守持戒律,絕對不可飲酒亂性;如此一來,智慧自然能慢慢地開顯、明朗。
如斯修因,不期果而果證
以上是五戒,也就是五常、五德--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要得五德,必須先持五戒;戒是因,德是果,只要好好修因,自然能證果。
可是修因不是一開始便能得果,我們應以農夫耕種的精神,專心一意地用心修持五戒,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更不能存著還沒種因就想結果的心理。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將全部精神放在眼前應該做的事情上,不執著過去,不妄想未來,自然身心輕安,將來必有所得--獲得真誠而深厚的品德涵養。
律己防非,嚴護戒根
我們如果精進修行,切實守去五戒,不但可以自律,還可以助國弘揚禮義文化。
社會是由眾多個體組成的,想要社會和睦安定,一定要人人從本身開始做起。一個人若是亂了行為,一家就亂了;家家若是亂了,社會也就亂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輕視自己,只要自己守好規矩,就能幫助社會國家弘揚禮義。
整個佛教的前途與我們每個佛教徒息息相關,身為佛弟子,必定要善加注重自己的身、口、意業,若不好好保持自己的氣質、品德,使人心生嫌惡,這對佛教的損害有多大啊!我們若能自我修持,端正行為,待人接物謹慎誠懇,則周圍的人就會受到我們感化,也走往善的方向;若每位佛弟子都能如此自我要求,還怕我們的社會不能清淨祥和嗎?
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真正美好的目標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嚴持戒律、嚴護戒根,不可以小善就不願做,小善積多了也是大善;也不要以為小惡無所謂,懺悔就沒事了,大家要知道,悔而不改,一犯再犯,罪業永遠無法消除,而且「墜露成河」--小惡積多了就成大惡啊!
總而言之,只要種因,不怕得不到果;只要守好五戒,不怕不能完成五德。請諸位不要輕視五戒,五戒若具足,刖萬善和融,與佛的淨土沒有差別。請諸位務必多用心!
▲慈濟訊息
交織生命的美與善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整理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四年五月十四日
農曆八十四年四月十五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普天下偉大的母親們:母親節快樂。今天我非常歡喜,因為在此見到了生命的美與善--魏、葉兩家「相見歡」。
魏先生、魏小弟及葉媽媽、葉小姐這兩個家庭原本非親非友,互不相識,但是一年前,透過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的安排,葉小姐的骨髓成功地移植到魏小弟體內,結下這段善緣。
這要感恩王醫師,因為即使葉小姐有這分愛心,如果沒有今天這麼發達的醫學,沒有一位這麼好的醫師全心投入這項移植手術,就不會有這個移植成功的案例,所以,王醫師真是個良醫,確實是功德無量。
菩薩道是成佛之路
救人工作並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這必須要有很多社會愛心人士參與,而且還要有發達的科學和醫學做後盾。
佛陀教導我們,行菩薩道是成佛之路,而菩薩道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無所求的為人群付出。
佛陀教育我們,除了身外財物的付出,只要別人需要,連身體內的器官也要布施。需要你的眼角膜,你就給他眼角膜;要你的髓,你就給他髓;要你的血,你就給他血……,這就是《無量義經》所謂的「頭目髓腦悉施人」。
三十年前醫學不發達,我看到段經文時不大能接受,因為別人要你的任何器官,即使你想給,但是要怎麼給呢?所以我總認為這種說法太不可思議了。
儘管如此,我卻很相信佛陀的智慧,佛陀既然如此說,一定有他的道理--既然要學佛、要學做菩薩,就一定要有奉獻的心。所以三十幾年來,我不斷的思索,到底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更多的眾生?眾生的困難,我該用什麼方法去解決?
病苦需要愛心呵護
我首先能做的就是慈善工作。三十年前,我呼籲人人布施身外的財物
,由少而多,由小而大。有人才有力量,由少數人到多數人,大家奉獻愛心,點點滴滴匯集起來,來推行慈善工作。
非常感恩委員們跟我走了三十年的路,這三十年可說是非常的艱辛、坎坷,可是委員們心中充滿了愛,無悔無尤,從不喊苦。後來成立了慈誠隊的組織,配合委員,結合成兩股力量,此外還有榮譽董事一直給我精神上的支持,這三股力量結合在一起來推動慈濟。因此,我們從事慈善工作進一步推展醫療志業。
從醫院的硬體設備道醫護人員的軟體需求,每一項人、事、物,讓我戰戰兢兢,我很感恩許多醫護、醫技、行政同仁為了一股愛心而到花蓮來,不分日夜的付出愛心照顧病人,讓醫院每秒鐘都發揮救人的功能。
看到好多掙扎在生死邊緣的人得到救治,我就感到萬分欣慰;看到被救活的人能再度投入社會發揮生命的功能,照顧家庭,甚至回饋社會,我就感恩無比;也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觀。
良醫--把醫治病人當作志業
人的身體有病痛是很自然的現象。人離不開生老病死,而病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人一旦病了,又得不到醫護人員愛心、細心的照顧,那真是苦上加苦!
尚未建慈濟醫院之前,我曾親眼看到一件事,這件事也是促成我建院的因素之一。
多年前,我到西部一所大學醫院探視一位患重病的慈濟委員,她肚子脹得很痛苦,護士正去找醫師來看。委員拉著我的手說:「師父,這次看到您,不知下次還能不能看到您?」我不斷安慰她。
此時,我聽到外面有人吵架的聲音,互罵聲越來越近,原來是醫師和患者發生了衝突。進入病房後,醫師把氣出在患者以及探病的親友身上,態度很惡劣,我們趕快退到一邊。他把布簾拉起來,我在外面聽到布簾內患者淒厲的叫聲,她說:「我怎麼了,為什麼要插管子?」醫師用很兇的口氣說:「既然沒怎樣,那醫生給你當就好了!你來這做什麼?」
患者一直哀求,我在外面覺得醫師和患者之間好像僵持不下,因此,我走進布簾告訴她說:「妳要聽醫師的話,醫師怎麼處理,妳就怎麼接受吧!妳既然有病,就把身體交給醫師,把心交給佛陀,妳安靜一下,讓醫師來處理!」她才安靜下來,讓醫師插鼻胃管。
當我退到外面時,我流淚了,她身體有病已經夠可憐了,還要接受醫師不善的態度,真是不堪啊!我真的好心疼。
同病房的其他患者家屬走到我身邊向我說:「這種事情每天都會發生!醫師如果不高興都把氣出在患者身上,我們也很無奈。」
那時候,我在心中發願,醫院完成之後,我一定要創辦醫學院--名醫易得,良醫難求,我們要培養醫學院的學生有佛心、菩薩心,把醫治病人當作是他的志業,真正是要懸壺濟世。這就是我們創辦醫學院的目標。
去做,才能試出成功的辦法
世間有很多苦難,慈濟就是針對這些苦難,不計一切的設法解決,成立骨髓資料即是一例。
首先要有一筆龐大的經費。目前八萬多人的資料庫,光是檢驗費用已超過億元以上,這些都是付出而沒有回收的,因此經濟的壓力非常大。再者,即使有醫學常識的人,卻不一定能接受骨髓捐贈的觀念,很多人持不贊同的態度。所以我除了有經濟壓力
外,也有精神支持的困難,這讓我掙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後來我回想過去所讀的經典,我相信佛陀的智慧--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已說過人體內的各種器官都可以布施,何況今日的醫學這麼發達,所以我應該用心、用力去推動。同時我也希望能提昇台灣的醫療水準,如果我們愈怕事就愈沒機會做事,醫療就會因而愈停滯難以進步,所以我們應該要做,才能試出成功的辦法來。
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成立骨髓資料庫,雖然我不是醫師,但為了做這件事,我一直在研究、探討佛學與醫學,綜合整理之後才下決定。最讓我有信心的是,既有這麼多「有心人」支持,相信很多人都會響應。
八十二年八月,國內第一次的骨髓捐贈抽血驗血活動由台大醫院主辦,教授們希望慈濟幫忙呼籲,我請慈濟委員們去協助,而葉小姐就是在當時參與了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救人是一個決心
八十二年十月,正當我為成立骨髓資料庫全省巡迴呼籲時,彰化正要辦理一個大型淨山活動,台中的委員問我,是不是可以利用這次活動,同時舉辦骨髓捐贈抽血驗血?這是大膽的嘗試,我向他們說可以啊!只要你們有信心。
當我在南部呼籲時,就有好多慈濟人響應簽署捐髓同意書,有些人被問到:「你怎麼簽了?雖然師父在呼籲,但你知道什麼是骨髓捐贈嗎?難道不用再問清楚一點?」他們回答:「不用了,師父怎麼說我們怎麼做,師父不會害我們的。」
從彰化的活動開始,到今天(五月十四日)為止,一年多來骨髓資料庫已有八萬多人的資料建檔;被配對到的人都很歡喜,我曾問他們:「被配對到會不會緊張?」他們說:「師父!我每天都在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可以趕快救人,怎麼會緊張呢?」
剛剛葉媽媽也說過,當她知道女兒要去捐髓時,曾強烈反對,幸好女兒意志堅決,否則他會對不起魏先生,今天天魏小弟也不會坐在這兒。
所以說,救人是一個決心。
捐髓是大愛大仁大勇
台中有位慈濟委員,服務於公家機關,當她與受髓者配對相符合時,她很高興地跟先生說:「我好有福報哦!五、六萬人中,我抽中了,我是個幸運者。」先生問:「你抽到了什麼?」她說:「有人跟我有緣,他需要我的骨髓,我要去捐髓啊!」
先生聽了好擔心,馬上勸阻:「你有先生、小孩,我對妳又不錯,妳千萬不能去做這種事。」這位委員說:「就是因為你對我不錯,所以我要讓你歡喜;你能歡喜,就是隨喜功德!你一定要陪我到台北做這件事。」先生在萬般擔心下陪她到台北,完成捐髓的心願。這位委員真是勇敢啊!
她北上捐髓時我正好在台中,數天後她來看我,我問她痛不痛啊?她說不會,只是骨頭有點酸,好像運動過後隔天起床時酸酸的感覺而已,幾天後就完全康復了。
所以說骨髓無損己身。我記得葉小姐在去年五月七日到三軍總醫院抽髓,當時我也在台中,知道有人要抽髓,我虔誠地祝福她,並且讚歎她的精神,等到四天後我從台中北上,葉小姐到台北分會來看我。
當我看到她時,她很瘦,我問她:「你本來就這麼瘦嗎?」她說:「是啊!」我問她抽髓時痛不痛,她老
實的回答:「若說不痛是騙人的。」我說:「如果一點點痛能夠讓你的骨髓注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中,那也值得啊!就像做媽媽的要生出孩子也需要經過陣痛!不經過這段陣痛,是無法延續另一個生命的。」
葉小姐很孝順,雖然媽媽反對,但在「孝」與「義」兩者間,她都想顧全,所以她瞞著媽媽說要寫報告,必須外宿兩天,然後用這兩天的時間,去做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兩天後她回家了,仍照常幫媽媽做家事,還去上家教課。
葉媽媽說她女兒現在的身體比以前好、比以前更美,因為她心中快樂,心快樂當然身體就愈健康、美麗。
我認為成立骨髓資料庫是正確的,全世界的華人都可受益;自從成立後,已經有十三個國家前來登記配對,已完成三個跨國捐髓的案例。
要救人只是一念心。佛經說「人有二十難」,其中一難是「棄命必死難」,意思就是有人生命垂危,我要救他,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這種精神的人實在太難得了,他必須具備大人大愛的心,才有勇氣付諸行動,葉小姐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例子;尤其一年前骨髓捐贈還在呼籲階段,很多人都還不大了解,她卻能勇敢的捐髓,真是不容易。
葉小姐說得沒錯,醫師絕對不會為了要救一個病人,而犧牲了另一個健康的人,我也是抱著同樣的看法,我相信醫學絕不會為了就病人而犧牲健康的人。
佛陀開拓器官移植大道
我很感恩佛陀的智慧,兩千多年前佛陀竟然就能開拓器官移植的大道,雖然當時沒有科學、醫學去實現理想,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做到了!
魏小弟自從因葉小姐捐髓而獲得重生後,一直期盼能和救命恩人見面,他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從出院後,最大的願望是能看到大姊姊。
剛剛王醫師也提到,魏小弟這次化學考八十分還覺得不滿意,可見他對自己的期待也很高啊!我聽了很高興,我們能夠挽救一個光明絢爛的生命,多令人感到安慰啊!他知道用功唸書,可見將來他一定會投入社會、回饋社會。
我也告訴魏小弟:「你生命的造血功能是從葉小姐的身上獲得的,將來若有人需要你捐髓時,你可要樂意分給別人啊!」這是愛的循環,也是善的循環,生活中有著愛與善的循環,社會才能祥和,人心才能淨化,人也才能和樂。
我們感恩醫師、感恩捐髓的人,也感恩受髓的人,因為受髓者示現了這個病相,讓我們有了開端、讓我們更有信心:面對這樣的病,只要有愛、有好的醫術,就能救更多的人。
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因為有大家在後面推動,我在前面才拉得動;我更感恩兩千多年前佛陀智慧的教育和引導,要不是佛陀說器官可以布施,今天我們也無法做這種事。
愛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們會無限期、無限量的推動骨髓資料庫的運作。菩薩道本難行,要不斷的做下去才更有機會救人。
千言萬語還是一句感恩,我們要盡形壽、獻身命,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但願杏林多清流
◎靜淇
前幾天因胃痛得厲害,晚上十點多到一所教學醫院急診。看到空間原本就不大的急診室中,醫護人員忙碌地穿梭,病患或躺或站等待就診,加上此起彼落的小孩哭聲,場面顯得擁擠雜亂不堪;尤其負責掛號的護士小姐擺著一張撲克臉,對病患及家屬頤指氣使,更讓在病苦中的患者感到無奈與悲哀。
目睹醫護人員的冷漠
排在我前面掛號的太太,因婆婆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連續一星期高燒不退,因而將她送來急診。看老人家全身無力地斜靠在椅子上,雙目緊閉狀極痛苦;沒想到護士小姐連頭也不抬,把拿體溫計的手一伸,要老婆婆過來量體溫,還直催她快一點。
護士和老婆婆之間的距離雖只有三步路,但全身軟弱的老婆婆根本連站都站不起來,何況是走?站在一旁的我實在看不過去,溫婉的告訴護士小姐應該要移步過去服務才對。在眾目睽睽之下,或許她也自覺太過分了,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站起來。當時我內心湧上一股莫名的感傷,感嘆她對護理工作如此不尊重。
因忙碌而忘掉仁心
也許是急診的病人實在不少,每位醫師看病的速度都很快,病人症狀還沒敘述完,處方已經開好了,馬上又輪到下一位病人。由於我右手指感染甲溝炎,於是內科看完,順便轉外科處理。那位外科醫生態度親切,我感恩地說:「謝謝您,您是我今晚所遇到的唯一一位態度親切的醫護人員。」沒想到他竟回道:「那是因為還沒忙起來。」
原本稍被撫平的心霎時又落入谷底,難道只要一忙碌起來,醫師也會忘掉懸壼濟世的初心嗎?
回程的路上我難過的掉下淚來,難怪會有那麼多領教過醫護人員冷漠對待的人,會感嘆醫院是個冷酷無情的地方,甚至把醫護人員形容成晚娘面孔。
期待杏林多清流
記得有位行腳僧請教佛陀要如何不遭人毀謗?佛陀回道:「有三種方法:一是解脫,二是果報,三是福利。」上人曾簡單的詮釋:當我們決心投入利益人群的工作,不管多辛苦,決不退縮且常保一顆歡喜心,這就是心的解脫;而所謂的果報也就是你對別人好,別人感受到,而有所回應,這就是美好的人生;而福利呢?並不是有錢才能福利人群,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能福利人群,一個親和的笑容、一句溫言愛語,也是在福利人群啊!
假如每位醫護人員都能抱持上述三種方法來服務病患,即是良醫良護;而有了視病如親的醫護人員,杏林也將處處見清流。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柔軟的力量
◎靜暘
雖說「富貴學道難」,但是,在慈濟世界裡,我見許多富中之富的人,由善門入,進而探討人生的真理,走上慈濟菩薩道修行。
柔軟
前些日子,參加慈友會的聚會,會中我感受到佛法的平等,無論貧賤富貴,眾生皆有一顆柔軟心。
這群企業家夫人們,雖置身於優渥的環境中,卻能放下身段,保有心地的柔軟,由內心散發出的那分美與善,非筆墨所能形容,他們以華貴的氣質取代了原有的華麗氣派。
很多人一旦有了某種地位,就會拘泥於自己的立場,甚至礙於面子而無法改變自己,佳蓉師姊說:「改變自己不容易,但我有決心,一次改變不了,再從頭做起!我要學著沈澱自己的心,直到透徹清楚地看到自己為止。」於是她懂得感恩周遭的一切,也懂得為人妻者需做到「母婦、妹婦、智慧婦、婢婦、婦婦」五輩婦;這是她的理想。
包容
擅長書法的怡靜師姊說,很多人要她書寫「忍」字,但是她認為「忍」字心中還藏有一把刀,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她追求的是上人所賜予的「包容」兩個字--有容乃大;時時寬宏胸懷,化怨恨為善的力量,再轉化為人生成長的燃料。因此,她可以快快樂樂地度過每一天。
我覺得怡靜師姊除了應用她一雙柔軟的手,寫出令人讚賞的書法,也能應用一顆柔軟的心,不計較得與失,隨遇而安,隨緣自在。
若男和琦玲兩位師姊是去年授證的委員,她們脫去了五彩繽紛的外衣,換上柔和忍辱衣之後,感受到這是一分榮譽和責任。若男師姊說:「穿上它,提醒自己要守戒律;穿上它,外出不需要有保鏢,因為它就像是一張護身符。」
上人曾說過:「持戒就是自愛的表現,懂得自愛的人,才能付出大愛。」
感恩
琦玲師姊由衷感恩她進入慈濟最大的收穫,是一改往日固執的個性,訓練自己成為「善接變化球」的球員,處處輕聲細語,縮小自己,也使得先生對她刮目相看。
會中,當她主動牽著另一半的手,上台接受大眾的祝福時,先生也透露了他的心聲:「我肯定太太的選擇,她現在具足智慧,很難得。」看到琦玲以柔柔的眼光注視著另一半時,我明白這正是柔軟心的力量;欣見慈濟道上又多了一對菩薩道侶。
- May 18 Mon 2009 08:44
1995年06月 343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