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無量的祝福 無盡的感恩

◎主講/證嚴上人

新年代舊歲,匆匆又是一年
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祝福大家事業有成,福德無量無邊

過了舊歲,慈濟就滿三十年
三十年來,慈濟除了積極從事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外
骨髓資料庫亦和香港簽定連線合約,跨出國際連線合作第一步
國際賑災穩步向前
把臺灣的愛,伸展到遠方;把慈濟的情,向苦難的國度擴散

慈濟一步六腳印,寫下臺灣最真、最善、最美的篇章
感恩有您的護持,慈濟志業得以蒸蒸日上
感謝有您的參與,慈濟清流得以讓燥熱的人心獲得清涼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
普願人人身心健康,社會祥和無爭,天下無災無難
感恩的心,無量的祝福

敬祝

福慧雙修 如意吉祥



▲社論

菩薩的時間

韶光易逝,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對學佛人而言,時間既有情亦無情。有情的是,善用它則可成就事業,累積功德;無情的是,輕忽它則事情難有所成,人情上亦會留下難補的缺憾。

慈濟功德會步入第三十一年頭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等志業已各有穩固的基礎,在宗教福利上呈現多元發展的蓬勃局面,這是許多人把握行善契機而獲得的成果,但策勵未來,我們深覺「一步六腳印」的人間菩薩行路,擔負的責任更重,有待力行的工作更多。

志業的推動,需要人力和財力的支援,而時間更成為最寶貴的資源。不只有賴十方大德布施時間前來奉獻,時間的分秒運用也要個人和群體搭配得當,才能把人的善心良能發揮到極致。

舉例來說,參加國內外賑災的志工必有深切體會,救援的物資如不能有效快速地送達災民手上,救災很可能徒落形式,無法把真心誠意的關懷及時傳達給對方。又如骨髓捐贈,時間的把握更是緊迫,從找到配對成功的人,鼓勵說服捐者克服疑懼,到抽髓移植整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幕後工作者都充滿挽救生命的危機感。

時間的分秒必爭到此地步,巳不只如運動競賽,也是一門生命藝術。因為每個人手上的時間雖然一樣多,有人卻可以用心編排,在時間的長河裡汲取一壺一壺的水,為他人即將乾涸的生命注入甘霖。

這就是菩薩的時間,珍惜時間勝過世間財寶,不把時間拿來緬懷過去,也不空想未來的遠大計畫,而能把握當下的付出,勤奮耐勞;而付出不貪圖私利,對他人和社會有一分慷慨豪情,願意為公益事業出錢出力。

世間諸事倥傯,或許有人為生活奔波,被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佛教講隨緣,隨分隨力幫助別人。但許多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改變運用時間的觀念。

例如,常人往往將工作與休閒一分為二,對休閒定意為吃喝玩樂,現代人覺得工作辛苦,或者由於物質水準提高,對休閒有更強烈的慾求。若持此心態,恐易計較工作與休閒之餘,所剩時間無幾,而拒絕行好事了。

精進於菩薩道上的人,則對時間的付出賦予積極的意義,從中體悟生滅無常,當作是人生智慧的累積與學習,他們投入志業工作,充滿遊戲人間的歡喜,是工作也是休息,暫時離開俗務的羈絆,而在與菩薩伴侶的共事與心靈交流中,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觀照。

套句通俗的話說,像慈濟功德會這樣的社會公益團體,所提倡的是「服務性休閒」,休閒活動獲致身心平衡的和諧狀態,既利己也利人。

寒假即將來臨,春節假期也巳接近,當我們在計劃如何休閒時,不妨思考如何做些服務性的休閒,創造菩薩的時間。



▲甘露清涼

修行首重「反省自己」

◎主講/印順師公上人

上印下順導師開示

【引言】

上印下順導師(證嚴上人的恩師),於八十四年十月三十日移駕靜思精舍,
十一月二十六日返回台中華雨精舍前夕,叮嚀精舍常住眾,修行不能好高騖遠,一定要從「反省自己」做起。
其實不只「修行人」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每個人都可經由
觀照自己的意念、言語、行為、來調整待人處事的方式,讓生活更美好,讓生命更圓融。

很多人都是注意別人的毛病,說別人怎麼樣;其實這些「怎麼樣」自己全部都有,只是某部分重一點,某部分輕一點,其實都差不多……

明天我就要回去了,你們要我說幾句話,我就來談談修行最基本的功夫吧!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信神,請神救我,要聽神的話,將來要去神的地方。佛法不是這樣的,佛陀將自己證悟的道理,講給我們聽,我們依照佛陀所說的去學習,同樣可以達到究竟解脫、圓滿的境界。

所以真正的學佛,要信佛,更要信法,以法為根本。佛所說的法不是談論天文地理,佛法是講「認識你自己」。

不要專說別人不好,要明白--問題是在自己

聽了佛法後,慢慢就會知道;凡夫在生死輪迴中,解脫不了,甚至有的升到天上又掉下來,轉來轉去,轉不出去;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其實問題不是在別的地方,而是在於「自己」!

一般人都注意別人的毛病,

說別人怎麼樣,其實這些「怎麼樣」自己全部都有!只是某部分重一點,某部分輕一點,其實都差不多。不但人是這樣,其他眾生也是這樣。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善自己,只想學些特別的辦法,那是不成的。學佛的人第一要「反省自己」,不要都說別人不好,要明白--問題是在自己。

雖然人個性不同,氣度不同,其實大家都一樣是凡夫,都是生死眾生;我們要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把心裡不好的東西徹底改變過來。佛法說:「心雜染,眾生就雜染;心清淨,眾生就清淨。」雜染就是不清淨,內心不清淨,行為就不清淨,說話、做事就會不對。假如把內心不清淨的東西清除,就能轉化為清淨的功德。

去除「心裡的不良之物」才能清靜自在

貪心的人,貪名、貪利、貪權位,你問他要多少?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論給他多少還是不夠,從來不會說:「好了,夠了。」

至於瞋恨心,有的人比較好一點,少發脾氣,但不是完全沒有瞋心,還是有。

喜歡發脾氣是最傷人的事,有的人發脾氣發的晚上都睡不著覺。有的人的怒氣沒有發出來,埋在心中轉化成「恨」,這是最糟糕的。

有的在家居士很積極地在寺廟裡幫忙服務,但是一回家,看到媳婦或兒子,脾氣就發出來了,忘了學佛應該是時刻保持虔誠恭敬的心。慈誠隊和委員們,真的是為眾生做事,如果回到家還是能夠保持虔誠恭敬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好!

貪心和瞋心以外,有的人比別人稍微好一點就自以為了不起,會做事、會寫文章就開始瞧不起人,起了貢高我慢心。其實,貢高我慢心也是「煩惱」。

這裡說的煩惱和一般人所謂的煩惱不一樣,佛法裡說的煩惱是「心裡的不良之物」;把心裡的不良之物去除了,才能清淨自在。必須時時反省自己,不可以有一絲一毫輕視別人的念頭。

「戒定慧」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

佛法講修行,主要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

為什麼要戒?有戒的話,開口就是好的語言,動念就是善的意念,舉手投足都是自利利人的行為。這是佛法裡最基本的,有戒才能心安。

心安,進一步要修定、修慧。學定的唯一原則是「專心一意」,不讓心亂跑;不論修那個法門都一樣,心要專才能得到定的境界。

真正達到定的境界,就能身輕安、心輕安,就像一個人原本挑了一擔很重的東西,還要做粗活,苦得不得了,現在擔子不必挑了,真是輕鬆得很,每個細胞都很快樂。

佛法裡有句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是戒,「自淨其意」才能定;有戒、有定,進修微妙的智慧,就能自然地圓成。

希望大家時刻反省自己,注意自已的意念、言語、行為,千萬不可輕忽!

(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靜思精舍)





▲慈濟訊息

慈濟世界美在--付出,再付出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農曆八十四年十月十九日

我問醫學院孩子們,在義賣當中有什麼感受?
孩子們回答:
「社會給我們的已經很多了,現在正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時候。」
這些孩子多懂事啊!
慈濟世界就是這麼美……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剛才慈濟醫院的學生合唱校歌,並同時表演手語,流露年輕人的純真與熱情,我看得滿心歡喜!這些孩子受到慈濟精神的滋潤,在校時是勤勉有禮的好學生,相信將來必是維護人群健康、熱誠奉獻社會的好青年;所以我們的教育,是很有希望的。

在此我也要祝福這個壽星,看到這麼多位的壽星,我從內心升起一股真誠的喜悅--就是因為有這麼多慈濟人,才有今天的慈濟世界。

身心障礙兒童 需要愛心、耐心對待

剛才有很多人現身說法,令我感到很安慰,尤其是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郭煌宗醫師,郭醫師是一位佛教徒,很關心幼兒,所以院方薦送他到德國深造,專攻小兒神經及復健;回國後兩年多來,對醫院貢獻很大。

郭醫師以幻燈片介紹很多有關身心障礙兒童的治療情形,有的孩子已經周歲了,體重卻只有三公斤,連頭都沒辦法抬起來,醫師教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做復健,孩子終於可以站立了;也有的孩子本來頭歪一邊,醫師教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孩子的頭已恢復正常的狀態。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多麼重要!

現在的醫學科技很發達,胎兒尚在母體內就可以檢查出有無基因不正常或其他的問題。如果發現有不正常的現象,就需要輔導父母接受事實,讓孩子一生下來就立刻接受治療,並且要教導他們如何以愛心、耐心來陪孩子長大。

化「無奈」為「希望」

常有一些父母抱著身心障礙的孩子來看我,當媽媽的往往是未語淚先流--孩子一生下來就和別的小孩不一樣,雖然用盡心力去治療,卻一點起色也沒有,這是多令人心痛的事!孩子會一天天長大,父母也會一天天年老,將來誰來照顧這個孩子呢?

曾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為了專心照顧重度智障的孩子,不願再生第二胎,母愛真的很偉大!不過這位媽媽不知曾否想過,如果有一天她離開世間,這個孩子就沒有兄弟姊妹能照顧他了。可是,也有父母問我,萬一他們雙雙離開世間,孩子的兄弟姊妹是否願意照顧他呢?

總而言之,照顧身心障礙的孩子,真是萬般辛苦啊!

要如何維持身心障礙兒童的生命?如何治療他的身體?如何陪他一起長大?要解決這些難題,需要一個具備完整醫療教育功能的機構,所以目前我們積極籌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我很感恩各界人士對這個構想熱烈響應,大家都很踴躍地籌募善款,尤其是義賣「青蛙卡」。這套卡片是引用我所說的故事「用兩腳走路的青蛙」書中的三幅圖畫,製作三張萬用卡;義賣所得均作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建設基金。

「義賣」也是「機會教育」

剛開始時,我問委員們這套卡片賣多少錢?他們告訴我一套一百五十元,我說倒不如把故事書放進去,一本書連同三張卡片賣兩百元,讓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含意--守本分就得本事,與其羨慕別人的才能,不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於是,全省委員總動員,盡全力義賣或義買這套卡片。

上星期,醫學院李明亮校長也帶學生到花蓮市區的車站、百貨公司、學校……義賣青蛙卡。回醫學院後,李校長告訴孩子們:「慈濟委員為了建設醫院、學校,四處奔波勸募經費,那種辛苦你們現在應該可以體會到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很感動,這也是一門教育,讓孩子們懂得惜福。

我也感恩花蓮委員和慈誠隊--就在醫學院學生義賣卡片當天,他們回精舍舉行一日精進活動,我告訴他們,醫學院師生正沿街青蛙卡,你們要去陪孩子一起義賣,把慈濟精神帶動起來!我很感恩他們吃過中飯就一起去參加義賣。

隨後我也到市內義賣點,在花蓮火車站看到委員陪著醫學院的孩子,拿著青蛙卡向路人義賣。有些人很歡喜地買了;但是也有些人一看到孩子們靠近,馬上搖手拒絕。我看在眼中,真的很心疼!想到慈濟人都是這麼辛苦地勸募建設基金,我感動得流下眼淚……。

我拿出一千元向孩子們買卡片,告訴他們不用找錢了。我問他們在義賣當中有什麼感受?孩子們回答:「很高興啊!」

問他們如果別人不買呢?他們回答:「還是要謝謝他們!」

也有孩子說:「社會給我們的已經很多了,現在正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時候。」

這些孩子多懂事啊!慈濟世界就是這麼美。

透過「建設」淨化人心

慈濟醫院曾文賓院長原本每個月都會來參加聯誼會,今天為什麼沒來呢?因為他和夫人帶領院內的同仁到街頭義賣卡片。上午我還看到他在接待外賓,中午十二點多他才回來,我問他去那裏?才知道他也出去義賣青蛙卡,我問他賣了多少?他說:「一箱都賣完了,等下吃過飯還要去。」

看,慈濟多美啊!美在那裡呢?美在付出、付出、再付出!每個人都是無所求地,不管遇到什麼考驗,心中只有--「大愛」。

所以,不管是建設大林分院或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我相信一定會比過去建設慈濟醫院時,獲得更多人響應,因為了解慈濟在做些什麼的人已經愈來愈多了。

透過慈濟志業的「建設」,不但能幫助眾生解除身心病苦,並且帶動社會大眾喜捨布施,開啟愛心。心中有「大愛」,就能在為眾生付出、再付出的過程中,逐漸清除心中的「貪、瞋、癡」,解脫私情的煩惱,使心地清淨光月。

人心淨化,社會自然祥和;人人行善布施,自然災消福聚。但願大家攜手同心,為「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而共同努力!

祝福諸位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致「富」之道

◎靜淇

相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沒有的時候用心計較想要有所得,擁有時又常擔心會失去,「得失之心」讓我們生活在焦慮不安中。

新的一年來臨,世俗人總喜歡在新春討個吉利、謀個好彩頭,在這個時刻,我想到上人四年前開示有關「富有」的一段故事。

盲目求福

佛在世時,有位長者對獨子萬般寵愛,竭盡所能給他最好的享受。長者子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環境中,養成貢高我慢、薄情寡義的心態,不但對父母不孝,對尊長不恭,對親友家僕更是刻薄有加。

長者子認為他今生有此福報,是天神的賜與,而他希望能再獲得更多的福報和財物。外道婆羅門告訴他:想要得福就要多祭拜。從此長者子每隔幾天就殺豬宰羊設壇祭拜一番。

如此揮霍的日子過了五年,龐大的家產耗光了,他的身體隨著年齡日漸衰弱,他的期待始終沒有實現;可是他仍然執迷不悟,天天祭拜。

輾轉又過三年,已到家徒四壁、三餐不繼的地步,他想:「我天天祭拜,不但求不到福,反而一貧如洗,聽說佛可以賜福給眾生,我來求佛看看。」他決定去向佛陀請教致富之道。

四種佈施

佛陀告訴他:佈施分四種,所得也有四種--「施多得少」、「施少得多」、「施多得多」、「施少得少」。

佛陀進一步解釋:有所求的佈施,天天計較能回收多少,即是「施多得少」;反觀在眾生需要時,及時付出,不求回報,就有無量的功德,即是「施少得多」;另外,投入利益眾生的工作,竭盡所能、竭盡所有付出,不求回報,則能獲得人人的敬重與歡喜,此即是「施多得多」;最後一種是為人慳貪,佈施一點點就覺得付出很多了,而且還要求加倍的回報,此即「施少得少」。

喜捨者富

由此可知,一個人平時如果能孝順父母、敬重尊長、愛護一切眾生、福利人群,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

值此歲末天寒之際,回首一年來慈濟人為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上山下海,穿梭在長街陋巷中;甚至為了國際賑災,不畏攝氏零下二十度的嚴寒,也無視攝氏四十五度的酷熱,奔波在地球上需要幫助的地方;還有為了宣導骨髓捐贈的觀念和舉辦抽血活動,夜以繼日挨家挨戶的巡迴說明--慈濟人所走的路、所做的事,無一不是「喜捨」的見證。

人人都想富裕,有智慧的人卻能體會真正的「富有」之道--存乎「喜捨」中。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阿嬤」的本分

◎靜暘

皮箱李裝滿為媳婦「做月子」的補品,身旁帶著八十一歲高齡的婆婆,我以無比興奮的心情,隨著外子於十二月十九日搭機飛往美國。

雖然媳婦的預產期在正月初,但我們三人(二代人)已迫不及待地提前出發,去嘗試人生第一次做阿公、阿嬤、阿祖(曾祖母)的滋味。

千里探親

這是婆婆第一次去美國,以前老人家總擔心長途旅行,怕身體不適而作罷,此次,意義非凡,儘管家庭醫師奉勸我們不宜讓她出遠門,但為了迎接小生命的來臨,我們小心翼翼地帶著婆婆前去「千里探親」。

定居美國達十五年之久的一位表親--黃及時先生,是外子的表弟,稱呼婆婆為四舅媽,待人親切、誠懇,是位極成功的企業家,得知婆婆來美國,捷足先登,搶著要孝敬她。

當飛機抵達洛杉磯,表弟已在機場迎接我們了,他興奮地表示,十五年來,到他家作客的親朋好友不計其數,而婆婆是歷年來最年長、輩分最大的「貴客」……,聽得老人家心理更是高興。

我們在當地歇息了三日,和親友門敘舊一番,再搭機到德州和兒媳團聚。

婆婆的笑容

到了德州,正是耶誕假期,小姑的女兒也來陪伴外婆;三個年輕人帶著我們逛百貨公司、觀賞美國辦公大樓的雄偉,以及每座庭院精心佈置的耶誕景觀。婆婆始終展露著愉快的笑容。媳婦挺著身孕牽扶著婆婆,輕柔撒嬌地對婆婆說:「阿嬤,要走好,要小心。」

雖是嚴冬,但冬陽照耀大地,這個世界顯得更明亮、更溫暖。聽到婆婆滿足地祝福自己說:「我真好命,我真幸福……」我更感覺到欣慰。

其實,老人所求不多,只期盼子女多付出一分關愛和體貼。

善盡本分

記得要來美國前,回精舍向上人告假一個月,我向上人報告說,要帶婆婆到美國為媳婦「做月子」。

上人點點頭說:「阿嬤要做,媳婦也要做(閩南語,意即:要扮演好祖母的角色,同時也要扮演好為人媳婦的角色)。」

上人的話有兩層意義,首先是:人生旅程中,結了俗親的緣,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自然現象,所以「做阿嬤」是理所當然;另一方面,台灣有句俚語說:「做阿嬤做了叫不敢,做阿公做了暗面摸(天黑)」,可見,做人的阿公阿嬤是很辛苦的,有本分和義務。上人是提醒我要有「盡阿嬤本分」的覺悟。

我雖想盡「阿嬤」的義務,但台灣到美國千里迢迢,難以長期居留;僅以菩薩的長情大愛,全心投入慈濟工作,去造福更多需要我們的人,如此,若有絲毫功德,願回向即將出世的孫子。我想,這樣也許更有意義。

此刻,正是八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媳婦開始陣痛,寶寶已經提早來到,我內心充滿感恩,我虔誠地合掌,祈求菩薩保佑:母子平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