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山來照山,水來照水

◎證嚴上人

內心清淨,則外境明朗。學佛即是要修得「心」時時澄淨、時時清明。

曾有弟子向佛陀請法:「人神清氣爽、心情愉悅時,學習任何事物皆清晰瞭然,而且能依法論道。但有時即使博學強記,仍無法表達述說,甚至剛聽聞的法,立即忘失,無法應用。」

佛陀說:「譬如一盆澄淨、靜止的水,必能清澈照物;若水盆搖動或沸騰中的水,自然不能照見外物。若水盆長滿青苔,或樹葉落入水中,甚至有污垢覆在水面,當然也不能呈顯外境。」

佛陀又說:「同樣是本質清澈的水,但因動盪或垢穢,就無法清澈鑑物;同理,人心若念靜氣定,不受外界環境染污,自然澄寂清明。所以,莫讓一切人、事、物等煩惱動搖己心,『事過境遷』之後,就應該平靜下來;如此,語言功能、思想記憶,自然能合一。」

佛陀妙法開示弟子悟入「心靜」之理,而凡夫心卻起起伏伏、惶恐不安、憂鬱苦惱……,此即「無明」煩惱!煩惱多由「自私利己」的心態造成,若能消除自私自利之心,對人善解寬待,對事不計較,則煩惱便不會入心。

日常生活中若能看淡人事的計較,而著力在愛好自己的心,顧好自己的念,讓心境如同一湖清水般澄淨,則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時時刻刻皆能湛然常寂。

▲社論

泰北的一道曙光

有關泰北難民村的報導很多,但真正瞭解泰北難民村困境的人很少,「慈濟」是深入泰北難民村,遍訪泰北山區,瞭解難胞窘困實況的少數團體之一。

提起泰北,因地處泰緬邊區,往往會讓人聯想起毒品的大本營「金三角」,也由於台灣新聞媒體對滿星疊、美斯樂等充滿傳奇的報導,更添社會大眾對泰北地區的奇異幻想與神秘感覺。

其實,凡是曾經深入泰北山區的人都知道,泰北難民村的苦難,實在超越了生活在台灣人們的想像。山居生活雖然悠閒,但溫飽堪虞的窘境,令人心痛與鼻酸。

知道泰北難民村歷史與背景的人都清楚,這批因戰亂而翻過山頭、越過蠻荒、穿過叢林、涉過溪水,披荊斬棘,顛沛流離,歷經千辛,駐紮在人跡罕至,峻嶺山谷間的難胞,曾經被譽為「忠貞志士」、「國之義勇」;他們在中原板蕩之際,獻出了熱誠,耗盡了青春,甚至犧牲了身軀與生命,只為了做老弱婦孺撤退的後防,也為了台灣的安定繁榮作前衛。

四十多年前,他們曾是英姿風發的勇士與精銳;四十多年後,他們的青春消磨在山巒疊嶂中,如今已垂垂老矣。當年艱難困苦,現在還是艱難困苦。當台灣的人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燈紅酒綠中時,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還困在山區,和山林博鬥與命運賽跑,他們努力尋找希望,也正期盼新生的明天。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老邁的難胞對未來已不抱希望,但年輕的第二代要讓他們有脫困的一天。現在台灣不少人喜歡用「世代交替」來形容這個時代,如果可以借用這個觀念與名詞的話,泰北難民村不也正處於「世代交替」的階段嗎?在這個緊要的階段,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扶他們一把,助他們一臂之力。

「慈濟」在各方的期許下,把援手伸到了泰北,把關懷帶到了山區,經過實地詳細評估,「慈濟」擬定了「泰北三年扶困計畫」,預定以三年時間針對泰北最艱困地區,進行救苦解難的扶困工作。

依「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從今年一月起慈濟承擔了「熱水塘」近一百名殘疾老兵的一切生活費用,同時,也負起「帕當」老人收容所的安養責任。基於先「安居」才能「樂業」的認知與理念,慈濟更積極針對窮困難民村進行整村重建與改造,「回賀」與「滿嘎拉」兩村,經「慈濟」的精心規畫與興建,改造工程將於五月底大功告成,這對兩村的村民來說,與其說是生活環境的大幅改善,不如說是迎接美麗明天的嶄新希望。

現代人最缺乏的是「關懷情」與「感恩心」,今天我們能生活得安然自在,應該要感恩天、感恩地、感恩父母與兄弟,感恩你、感恩他,感恩社會大眾付出的一切。

有感恩心,還要有關懷情,要關懷天、關懷地、關懷父母與兄弟,關懷你、關懷他,關懷苦難蒼生如一家。有了這種關懷情與感恩心,我們對困居泰北難胞的撫慰,才會無怨無尤;對天下苦難蒼生的付出,才會勇於承受。

▲甘露清涼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淨因三要(12)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佛陀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發菩薩心。菩薩的心懷就是:「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

心存大慈悲

法華經中,佛陀把三界譬喻成一個火宅,將宇宙比喻成一間大房子,人間就像一個大宅,我們的內心--「心宅」,要時時刻刻抱持佛陀的教育與菩薩的精神,以開闊的慈悲心包容一切眾生,這就叫做「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的修養

一個人外表讓人感觸最直接的就是聲與色。聲,就是言語;人們講話的語調有柔和,也有粗獷。同樣一句話,若聲調過高,人家聽了就不會順耳;若說得柔一些、軟一些,聽起來就會令人覺得入耳又入心,所以聲音要柔和。

除了聲音柔和之外,形態一定要有禮貌。如同人不能離開衣服一樣,佛教徒要呈現內在的修養,也離不開柔和誠懇的聲色。

社會上一般人的衣著,紅、黑、白、長、短,千姿百態都有,可是維持社會安寧的警察、警官,或是憲兵、海、陸、空軍等,各有各的制服,這表示他們的崗位、職守,讓人一看便知。還有宗教家,若是正信且受社會敬仰、公認的崇高宗教家,也是一樣有整齊的制服--例如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以及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一看即知其身分。

我們都是佛教徒,大多數是在家居士,可以穿著長短不一、五顏六色的衣服,雖然在衣著上很難分辨我們是什麼身分,但是有一項可以讓人認定為佛教徒的,那就是「修養」--用你的修養、形態,用你平時講話、待人接物的形「色」,來表示你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也就是以「柔和忍辱」做為你的衣服。

透徹世間諸法

我們要怎樣才能忍辱、如何才會柔和?就是要看開道理;若能透徹道理,看開世間的名利、地位,自然能夠有寬大的度量來容納世間的人與事,如此,態度自然柔和了。

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受了後天社會各種形態的薰染,有了不同的習氣、心態。

我曾在報紙看到一個報導。兩個親兄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平時在家就常常因意見不合而吵架,在公司也為了職位問題互相嫉妒,明爭暗鬥。兩兄弟時時

抱著一種怨恨、嫉妒的不平衡心理,積怨甚久。一直到除夕夜圍爐,酒後衝突,大哥殺死了弟弟,再服毒自殺。

這是現代社會所發生的家庭悲劇!同胞兄弟,一起相處了二、三十年,怨恨不斷地累積,到最後竟然以恨對恨,毀了終生。這就是凡夫心--看不開道理。

不只是現在的人這樣,古代的人也發生過這樣的事。

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恩仇

春秋時代的周朝,有一位鄭武公,娶了一位夫人,叫做武姜。結婚沒多久武姜就懷孕了,生第一胎的時候難產,孩子從腳先生出來(是所謂的「顛倒生」);武姜生產時非常辛苦,差點喪命,所以,孩子出世之後,她就一直很怨恨這個小孩,與他很不投緣。生第二胎時非常順利,也是一個男孩,她將愛心完全放在第二個兒子身上。

以前的官位多世襲,鄭武公的夫人一直向他要求將官位傳給次子;但是鄭武公認為,統領人民一定要有厚德,二兒子為人機巧,大兒子比較仁厚,所以他沒有聽妻子的話,仍將官位傳給大兒子。

鄭武公死後,大兒子莊公繼位,武姜仍一再向莊公要求,要他將弟弟共叔段派封到一個較遠的地方。武姜心理算計著,共叔段掌了那個地區,就可領導群眾,培養和鄭莊公相當的力量。

做大哥的明明知道母親與弟弟居心不良,他還是勸弟弟說:「你要的那個地方又遠又險,若有較適當的地方再派你去,你等待一些日子吧!」後來莊公把京城附近的地封給弟弟。這個地方文化發達、豐衣足食,莊公讓他在此統領民眾、安居樂業。

但是做弟弟的,一有機會就設法開拓他的地盤,並且分離民心,欲將此地佔為己有。當時,鄭莊公身旁的忠臣再三諫諍:「如果你弟弟再這樣繼續下去,地盤會越佔越大,將來就很麻煩了,應該趕緊將他除掉。」但是,身為兄長的莊公認為:「人一定要心存厚德,若是貪求無厭的人,上天自然會給予責罰;我們再觀察看看,或許他會悔改。」

但是,弟弟共叔段不但沒改過,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招兵買馬,直到兵眾糧食完全充足時,便準備攻打京都;而他的母親裏應外合,準備次子進攻時,為他開城門。

這個消息被鄭莊公獲知,於是發動軍隊攻打京畿收回城池。

鄭莊公雖是厚德之人,也不禁埋怨--為什麼他對弟弟這般仁義,弟弟卻不忠於國、不敬愛兄長?對母親這般孝順,而母親又不能慈心對待他?

他不忍殺害弟弟,只是將他和母親驅逐出境,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我就不和母親見面。」

但是他發了此誓後,覺得非常後悔,就人性與良知而言,再怎麼還是自己的母親,不盡孝道,如何能成為一個人呢?不成一個人,要如何統領全國?他實在感到無比後悔。

賢人穎考叔知道莊公心裏的痛苦,有一天,特意送禮物給莊公;莊公為了表示答謝之意,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酒菜款待他,但是穎考叔不斷將豐盛好吃的食物

裝進一個袋子裏,鄭莊公覺得非常奇怪:「在宴席中我請你吃的佳餚你都不吃,卻另外裝在一個袋子裏,是什麼緣故呢?」

穎考叔就說了:「家中有母親,我所有的好食物、好東西,都會先請母親食用,但是她一生中還沒有吃過公卿宴客所辦的山珍海味,我希望能把這些好食物拿回去孝敬我的母親,讓她能享受君王所賜的美宴。」莊公聽了以後,感動得流下淚說:「你有母親可孝敬,我卻沒有啊!

穎考叔便說:「怎麼沒有呢?你也有母親可孝敬啊!」這時候莊公才說出內心的話:「我發誓不到黃泉就不見我的母親。」穎考叔說:「這還不簡單!你可以掘地洞,挖到地洞出泉,在地道中與你的母親見面,這不就是在黃泉中見面嗎?」莊公聽了說:「這真是妙計啊!」於是真的掘地挖洞,母子便在地道中見面了。

身為母親的武姜,在這段時間也覺得很後悔,孩子都是自己生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怨恨及偏愛的心態?為什麼會有這種外攻內應、反叛國家的舉動呢?兒子如今還是一樣這麼孝順,於是覺得應該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為。從此以後,恢復了母子之情。

以身作則,待人接物

有德者興、無德者滅。道理若看得開,身為弟弟的便不應該篡位;道理若看得開,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就不應該起分別心。學佛就是要學得看開一切道理,道理若能透徹,在理中處世,則「有道行千里」--自然能事事皆通,自然能包容一切,並時時廣度眾生,為眾生說法。

要講經、說法、教導別人,一定要以身作則,首先要有慈悲心--「大慈悲為室」;然後表現柔和忍辱--「柔和忍辱衣」;這都須先體悟道理--「諸法空為座」;才能「處此而說法」--表現以身作則、領導眾生的行為。

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

學佛最要緊的菩提心,所以修行必須發菩提心。

出家人名為「沙門」,沙門有三種意思,其中一項叫「怖魔」。

什麼是魔?就是「障礙」。想要出家的人有許多障礙,有的是外境起障礙--也就是個人外在的業力使自己不能很順利出家;有的人是內心起障礙--若沒有受外境阻撓,出家之後內心的心魔也會作亂。所以我常常說,非常順利出家的人,不見得能夠成功;而在出家之前,經歷千辛萬苦仍不受環境折服的人,出家一定能成功。這就是說,能禁得起社會人事的磨鍊而發大心的人,才是真正能成功的人。

所以,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堅定信心、堅定毅力,產生勇氣,如此才能脫離魔掌。

菩提心就是覺悟的道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就是「覺道」。從凡夫地到聖賢的境域,必定要有一條路來走,即是覺悟的道路,而菩提心就是覺悟的道心。

「學佛」不同於「佛學」。學佛是學做佛,要有佛陀的精神

、慈悲的心念,有佛陀為眾生吃一切苦的心,如此學佛才能成佛;而佛學只是研究其中的教理,推究其文字,在文字上打轉,這只不過是世間的學者。佛教中有一句話說「所知障」--若只想研究佛學,不肯真正發菩提心學佛,對自己而言是很大的障礙;因為知道的多,往往容易生起我慢心,無法真正謙卑誠懇、發揚名實。

若能發菩提心,一定可以成佛,這是真正的學佛。內心要好好培養大慈悲,視普天下眾生如我們的親眷,待人接物一定要用柔和忍辱的態度,對世間的名利要看開;若能看開道理,透徹菩提的道路,一切名利就沒什麼可計較的。

例如慈濟醫院的籌建,不是以營利為目標,而是以救人為目的。

記得慈院啟業之初,花蓮有一位貧困的勞工患了胃疾,到花蓮一所醫院住院治療,住了將近一個月,由於醫療設備不足,醫生們無法醫治,於是向慈濟醫院請求支援。瞭解病況之後,慈院認為有辦法處理,所以建議患者轉到慈濟醫院。

但是患者認為慈院當時尚無勞保,儘管他的病體已在非常危急的狀況下,還是遲遲不肯轉院過來,最後慈院院長與醫師討論的結果,認為人命關天、救人第一,所以將醫師和儀器整個轉移到那所醫院的手術室,為患者開刀治療。

一切無代價的奉獻,完全以救人為第一。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不求名、不求利,只要能夠救人,不管患者住在那一間醫院,都能為他服務,這就是人事上的「諸法空為座」。

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時處在人與事之間,離開了人與事,就沒有佛法可修了;我們要時時開擴心胸為一切眾生工作,為一切人群服務,這叫做發菩提心,叫做「諸法空為座」。

五濁即是淨土

學佛注重的是實踐,要身體力行。一個修行人若只「想」參禪學道,心定不下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則徒然空過了時日。一理若通則萬理皆透徹,我們一定要把握時間,不可浪費人生。菩提覺道是要我們開步向前邁進,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用嘴巴呼叫或問過來人,一定要真正身體力行。

淨行法門曰:

「凡修淨土須善發心,若為自己厭五濁、忻九品,則違菩提心,是聲聞行,不應發也。若為眾生起大悲心,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則順菩提,是菩薩行,應當發心。」

一般人以為,造福人群只是修福而已,所以要趕快找時間念佛修慧,了脫生死,這是錯誤的。淨土法門鼓勵我們以造福人群來成就道業,念佛只是培養善根而已,必定要有「福德因緣」做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修淨土的人也是一樣要好好發心--發菩提心。

「若為自己厭五濁、忻九品,違菩提心。」--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有五種不清淨。但是,我們若認為世間有這麼多煩惱、苦惱、不清淨,而厭棄五濁

惡世,一直欣羨極樂世界黃金布地,希望追求清淨的境界,這樣就違背菩提心了。須知,佛教以蓮花為標幟,污濁的泥土裏才能開出清淨的蓮花,所以,希求極樂世界清淨的國土者,仍舊是不能離開五濁而做佛事。

學佛一定要學得「心清淨」,不受世事的染著,若能這樣,五濁即是淨土。因此佛陀說「心淨則土淨」,學佛能以清淨心在五濁惡世中做佛事,才是真正發菩提心。

厭棄五濁的修行人每每會說:「人命無常啊!世間這麼苦,若不趕快修行,不能解脫,以後還要再回來做人,這樣太辛苦了。」這是一般對佛法見解不純的人所發出來的言語。學佛應該要有正見,就如醫生學醫,是因為世間有病人;我們學佛,是因為世間有業重的眾生,佛陀是為眾生而修行,也因為有眾生才能成佛。我們不可畏勞怕苦,必定要有一分毅力、勇氣來堪忍。

「忻九品,則違菩提心」--若逃避現實、為求清閒享受,欣慕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九品而學佛,這是「聲聞行」。聲聞者亦同樣是佛的弟子,很愛聽法,推究佛的道理,卻不肯發心。我們學佛不是要學聲聞,現在有很多人極愛聽經,但是聽歸聽,叫他實行卻無法做到,這就叫做聲聞行。佛陀在法華會上一再鞭策這種小乘的人,說他們是佛教中的「焦芽敗種」,對佛教沒什麼好作用。

我們既然學佛,尤其是處在現在的社會,應該拿出勇猛的毅力,不可停滯於消極、只愛聽不願行的境地。所以「聲聞行不應發也」,學佛不要只想聽法或如何研究佛學,一定要聞而思、思而修。

「若為眾生起大悲心,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則順菩提,是菩薩行,應當發心。」--世間眾生多苦惱,我們要身體力行走進苦惱的眾生中,不逃避,以眾生的苦為苦,為他們承擔這種苦,才是真正的大悲心。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也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苦難的地方我不去,誰要去?地藏王菩薩發願,若有一人墮落地獄,他絕對不成佛,這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懷。

排除魔障,共成佛道

諸位,我們都是佛弟子,擔負如來家業是我們的責任,應該要有地藏王菩薩的大願,使令一切眾生成佛,這樣做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薩行。

佛陀來人間說法教化,不是只說給我們聽而已,而是希望我們力行;能夠力行者,就是菩薩。所以我們應當好好發心,設若沒有好好發心,很快就會受三界魔王的魔根障礙,將我們懾服,這樣就無法真正走上菩提大道。

希望諸位好好學佛,不要只趨向佛學的研究,在其中打轉;研究佛學而不肯真正學佛,就像蒼蠅鑽玻璃,再怎麼鑽都鑽不出去;即使對佛教的文字、名相瞭解很多,所換得的只不過是「所知障」。所以我們想要無障礙,只有一項--信心、毅力、勇氣;身體力行,向佛的精神學習,自然可以撥除內外的魔軍障礙,佛道必定能成。

▲慈濟訊息

以大愛發揮大勇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整理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四年四月十六日
農曆八十四年三月十七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很高興有此因緣讓我們相聚於此,看到今天有這麼多壽星接受慈濟大家庭的祝福,真正表現了四海一家親的情誼。

有心即有緣

剛剛我們聽到了閻雲醫師的講話。閻醫師在美行醫多年,是一位悲心深切腫瘤專科醫師,目前已加入美國慈濟義診中心志工的行列。

我常說,好醫師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人生多苦,其中以病苦為最。人不論有多崇高的地位、多大的權勢、多麼富有,仍免不了病痛;人在病苦中最期望有位好醫師,因為好醫師能夠帶給病人信心。

閻醫師堪稱為病人心目中的「活佛」,有很多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病人,被他「愛」的力量挽救回來。雖然過去我和他從未見過面,但他的心早已投入慈濟;有心即有緣,今天他回來花蓮正逢慈濟全省委會員聯誼會,真是因緣巧合。

你們剛才也聽到了從上海回來的邱玉芬委員的心聲。過去她確實是一位非常能幹的女強人,但是她自從進入慈濟後,不但能幹而且富有智慧。我常說「有大愛必是大勇者」,因為她充滿了愛心,所以去上海後也在當地發提慈濟精神,散播慈濟種子,現在當地已有很多位志工,成員包括醫師、護士,更難得的是也有一群大專青年志工,參加定期義診。

她剛才所報告的個案,只不過是這兩年來的點滴,其實還有好多好多感人的故事。因為她有這分大愛,所以能發揮大智慧,在當地搭起一座愛的橋樑,讓慈濟精神渡海到彼岸去。

人人都是觀世音

聽了余先生的話,相信大家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記得有天我到醫院巡視病房,經過一間病房,聽到有人叫我,於是我進到這間病房。叫我的

那位余先生說:「師父,我要為你當年在鳳林一家醫院所見的那灘血作見證。」

諸位,世間真是無巧不成書啊!想不到「地上的一灘血」,竟然也有見證人!余先生說,當時地上那灘血很多人都看到了,大家都認為很平常,因為這種情形太普遍,因沒錢繳保證金而被抬離醫院的病患不知有多少,所以他看了並沒有放在心上。

當時那位婦人因為小產,由四個年輕力壯的男子,抬著從豐濱鄉走了八個小時的山路,好不容易到了醫院,正是生死攸關之際,沒想到醫院卻要她先繳八千元的保證金,才肯救治。八千元在三十幾年前是個天文數字啊!由於沒錢繳保證金,只好又把人抬走,留下地上的灘血!

這幕情景,讓我一直牽掛於心,耿耿於懷,不知道那位婦人和肚中的胎兒最後是生?還是死?我覺得,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佛教中有句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我把這句話改成「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因為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具佛性,每個人心中都有自性佛;古人也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念善心,所以人人都可做觀世音,都可做阿彌陀佛。因此從那次事件後,我在心中不斷的發願,呼籲人人都能成為觀世音菩薩的眼睛,都是阿彌陀佛的兩隻手。

如果人人都有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的精神,以及阿彌陀佛悲心深切接引眾生的襟懷,就可以救度許多深陷於苦境的眾生。

我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並非容易之事,必須要有耐心、毅力、勇氣,更要有信心,而且持之以恆。我默默地立願,朝既定目標邁進,慈濟也就是在此因緣下成形。

佛菩薩的訓練場

慈濟從三十位會員開始,從少而多,由小而大,到現在全球海內外紛紛成立分支會;國內尚有醫院、醫學院、護專的設立,為救人及培育良醫良護的目標而努力。

因為看到婦人小產後留在地上的一灘血,促使我創設慈濟醫院,如今慈濟醫院已分分秒秒在發揮救人功能,很多病人在垂死邊緣被挽救回來。

有醫院也必須要有良醫,才能相得益彰;然而「名醫易求,良醫難得」,所以我藉大家之力創辦醫學院、護專,作為培育良醫、良護的教育機構,希望醫學院是活佛的修鍊道場,護專是菩薩的訓練場。

我們用佛陀的智慧、佛教的精神,來啟發醫學院與護專學生的良知,繼而發揮良能,希望他們將來能成為聞聲救苦的白衣大士與醫王。

慈濟心,全球同

慈濟能從普明寺的一個點,發展到目前的規模;慈濟的精神也從花蓮遍布海內外各個角落,全靠各位愛心力量的集結。

除了台灣的慈濟委員發揮愛的良能外,我也非常感恩國外人士的參與。這個月正逢慈濟二十九周年慶,從四月十九日開始我們舉辦「全球慈濟人精神研討會」,分布在海外的慈濟人都會回來參加,一來尋根,二來聯誼,彼此分享做慈濟的心得與經驗。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很多彼此都不認識,甚至也有很多人從來沒見過我,每次想到這些人,都不由得

讓我從內心發出感恩和感激之意。

海外慈濟人都是就地取材,在當地集合愛的資源,救濟當地的人,完全不需要台灣本會的支援,而他們卻用「台灣慈濟」的名稱,讓國際人士都知道台灣人有愛心,如此無形中也提升了台灣人在國際間良好的形象。

他們除了在當地取材,從事救貧、救病、救急的慈善工作外,還心懷台灣,知道慈濟還有很多建設尚待完成,所以把勸募的建設基金匯回本會。

我也很感恩國內的同胞,只要我呼籲任何活動,大家都會熱烈響應,從九一年大陸水災,接著是外蒙古、衣索匹亞,再來是尼泊爾、泰北、柬埔寨;目前我們有四個賑災團在全球各地從事賑濟工作,其中有一團在南非,即將發放衣物給貧困家庭。

南非的委員常年在當地勸募,救濟貧困的黑人。其實南非慈濟人在從事救濟工作時,也經歷了很多危險,不過他們都有一分大愛,勇於付出,而得到黑人的感恩。

去年底南非慈濟人回台發動一項「送冬衣到南非」活動,共募集兩貨櫃衣物在當地發放,普受好評;今年我們又考慮到南非冬季氣溫低至攝氏零下四度左右,當地貧困的人沒衣服穿,因而我們再次發動募集了十五貨櫃的衣物送到南非,並由二十多位台灣慈濟人前去協助發放。

慈濟從事國際救災的原則是「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我們親自在南非發放九個省,預計以二十天的時間來完成。南非現在白人失業率也很高,所以我們的賑災團不只救黑人,也救白人。每個地方都有感人的事發生,甚至也有很多黑人跟著我們念佛,做志工。

南非目前由黑人執政,所以南非政府很感激慈濟對黑人的照顧,每次有政府官員來台灣時,都會到慈濟來致意。

大愛不分種族

總而言之,人生無常啊!人間並無所謂的貴與賤,生命是平等的,佛陀的大愛並不分種族、膚色,慈濟人就是秉持佛陀這種精神做慈善工作。

南非附近有個小國家叫做賴索托,前天晚上發生一場大火,他們知道慈濟團體正在南非發放物資,所以前來求援,希望慈濟能幫助他們。早上我接到南非發放團傳真來的資料,詢問是否可以救助賴索托。我馬上要工作人員回覆,希望他們盡快趕往賴索托瞭解情形,能當地解決的就馬上解決。

另有一批慈濟人正在泰北進行扶困計畫。我們都知道泰北難民村形成的原因,他們既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也不具有泰國國籍;他們沒有身分證,只有少部分擁有難民證,生活非常困苦。原本救總有編列預算,實施援助計畫,但這項計畫去底即告一段落。泰北有很多老兵孤老又殘廢,一旦救總停止救濟,有誰來照顧他們呢?

在幾經實地查勘後,慈濟接下這份工作,從今年元月份開始,落實救濟工作。每個月給予老人救助金,並計畫成立職業訓練所,協助年輕人就業及興辦學校,幫助難民村下一代走向自立之路。

由於他們住的地方非常破爛,房子連四壁都沒有,所以我們分別在清萊省滿嘎拉村及回賀村,先行為他們興建兩個慈濟村,預計五月底可完工。

另外還有衣索匹亞。兩年前我們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合作,在衣索匹亞受乾旱與戰爭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重建或新建十三個醫療站與醫療中心,並改善飲水問題、訓練醫護人員,讓他們能做些簡易的醫療工作。現在飲水問題解決了,醫療協助也進入了第三年。

昨晚有一團賑災人員從柬埔寨回來。諸位,我們應該感謝能生長在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福地中,我們真的很有福啊!反觀柬埔寨由於常年內亂與天災,導致民不聊生,不過,可喜的是去年我們發放的大米和榖種,今年已可收成了。

以大愛發揮大勇

怎知在收成時,又遭紅色高棉掠奪,連房舍也遭燒毀,八萬六千多人流離失所,逃難到馬德旺省的公路上。他們已經斷糧斷食,所以要求我們再援助他們兩個月的糧食,讓他們能回家鄉重新開始耕作。

這次去發放時,也看到了很多悲慘的事情。早上我接到一通賑災團成員的電話,聽了之後讓我感到心痛,由於當地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一路上又沒樹蔭,很多前來領取大米的人由於飢餓難當加上燠熱,走到半路就不支倒地甚至昏死;還有位婦人胸前懷抱兩個月大的嬰兒,嬰兒已經死亡了,她還站著等待領取大米。

那位婦人抱著死嬰排隊領米時被人發現了,問她:「孩子都死了,妳為何還在這兒呢?」她說:「我家中還有七個小孩,我假如沒領到米,七個小孩都會沒命,他們正等我領米回家...。」這是多淒慘的人間悲劇!我們生長在台灣,一定無法想像那種情景。諸位,我們該不該救他們呢?他們所求不多,只要幾十公斤的米,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我聽說賑災人員在現場就眼睜睜的看到兩個嬰兒在媽媽的懷中往生,有些人則是死在半路上。團員問他們為何要冒著那麼熱的天氣來領米,他回道:「我來了至少還有一絲希望,假如不來領米,一切希望就都沒了。」看到這樣的悲悽情境,團員回來後,都表示會更加惜福。

柬國九百多萬的人口中,有五百萬是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四百多萬的大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女性,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男人都死於戰爭,現在戰爭雖然平息了,紅色高棉被趕到山區,但還是會出沒掠奪百姓家當。

團員們為了達到慈濟國際賑災的原則--直接、重點,所以冒著危險,親赴災區親手布施,每天我都很擔心他們的安危。最讓我掛心的賑災團昨天已經回來了,每個人都向我報平安,我實在很感恩也很敬佩他們付出大愛、大勇的精神。

慈心普愛天下人

當然我也要感恩你們,要不是有這麼多的會員付出大愛,我們那有力量去救濟天下的眾生呢?所以,我期待諸位能做觀世音菩薩,能做阿彌陀佛,用這分慈心來愛普天下的眾生,用菩薩的精神伸手去救拔苦難的人。

今年我有三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而這必須從每個人做起,每個人如能付出愛心,人心自然就能淨化;人人發揮愛的力量,社會自然祥和;有祥和的社會才能減少人禍,減少災難。

希望大家互相祝福、彼此勉勵,這是我最大的期待。祝福大家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萱花朵朵開--媽媽我愛您

◎靜淇

國語日報「現代寓言」專欄,曾刊載一則故事:

國王派探險家去尋找寶藏,在送別的宴會上,這位即將跋山涉水、出生入死的年輕探險家,請大家送給自己臨別贈言。

國王說:祝你一帆風順,帶回無價之寶。
朋友說:願你勝利歸來,加官進爵,不忘故舊。
妻子說:盼你時刻想著我,永不變心。

世事更迭,母愛不變

這時候,只有母親站在一旁,抽泣得說不出話來。年輕人扶住母親的雙肩,深情的說:「媽,請您也送我一句話吧!」母親一邊擦著淚水,一邊哽咽說道:「孩子,我只希望你平安歸來。」

雖然這位母親的臨別贈言,是那麼的平常,包含了無限的恩情與慈愛。

「上帝無法照顧每一個孩子,所以祂創造了母親。」「母親」兩字,代表著愛和犧牲;儘管宇宙萬物更迭無常,但母愛卻是亙古不變,永不折損。

曾經參與過無數慶祝母親節的活動,每次總是令我感動不已;尤其今年,台中慈濟兒童精進班在五月七日舉辦的「萱花朵朵開--媽媽我愛您」的教學活動,讓我融入「溫馨、尊敬、啟發、認知、省思、行動」的情意中,本即多愁善感的心,良久無法自己。

天下媽媽都是一樣的

「萱花朵朵開--媽媽我愛您」活動,邀請了年紀在六十歲以上的中部地區慈濟榮董、慈誠隊、委員媽媽們參加,除了提前慶祝母親節外,更安排了精彩的表演,以及贈送溫馨的禮物,表達大家對她們的感恩和祝福。

活動由慈青的舞獅揭開序幕,正當老少菩薩還沈浸在熱鬧的情境時,令人懷念的「搖囝仔歌」適時揚起,扮演著不同年代的媽媽們,穿著每個年代的衣服,或挑米籮,一邊放著孩子,一邊放著農作物,在田間汗滴禾下土;或在屋簷下,手推搖籃,一面縫補衣服……雖然年代不同,但天下媽媽愛子女的心,都是一樣的。

一場感恩的饗宴

此情此景,讓許多老菩薩淚眼婆娑,不但勾起了她們的回憶,也讓小菩薩們知道阿太、阿媽當年的茹苦含辛,這真是一場充滿「美的回憶、愛的教育」的饗宴。

隨後播放上人所開示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錄音帶,以及欣賞動物界母愛的錄影帶,讓全場融入在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中。還有精彩感人的靜思語教學、心得分享、親子活動,更是讓所有相識與不識的心,緊密結合在一起,淚水在每個人的臉上閃爍著亮光。

沐浴在充滿愛與慈暉的情意中,感覺是那麼美好,感恩每一位為這次活動付出心力的人,也以此文祝福普天下的母親健康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