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智慧播種,慈悲耕耘--「視病人皆是佛」的閻雲醫師

◎慮道


閻雲--一位行醫美國,悲心深切的腫瘤專科醫師,
目睹慈濟人「眾生平等」的信念,並且創造了「愛的循環」,
毅然走出學術的殿堂,加入美國慈濟義診中心志工行列,進一步深入苦難
他說:「我看病人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
這樣一位良醫,即將自美返台,拜訪他心靈的故鄉……

帶著促成「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與國際骨髓資料庫連線的使命,即將啟程回花蓮拜見證嚴上人的閻雲醫師,雖然一年來,在慈濟美國分會盡心獻力,以能體貼上人的心意自期,仍難掩近鄉情怯的一分期待與興奮。

一年了,因為從事癌症研究,得知慈濟有一個「骨髓資料庫」,而與慈濟結下深緣的閻醫師回憶說:「記得剛接觸慈濟這麼一個美善的團體時,內心深深被震撼了,難以相信人間有這樣一批人,無怨無悔地奉獻,藉此來自勉修行。」

這一年來,閻醫師認真地體會上人的靜思法語,感受那來自台灣悠遠的暮鼓晨鐘,聲聲真切地落在長久以來渴求真理的心靈。

病人眼中的好醫師

曾經有一位罹患淋巴癌的朋友告訢我,當他在希望城國家醫學中心( City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因為語言不通,無法瞭解自己的現,熱病情,以及保險公司醫療給付的問題而幾乎延誤診療時,閻醫師適時地出心地為他和主治醫師溝通說明。這位朋友感動地說:「我們完全不認識,他甚至不是我的主治大夫,可是卻主動伸出援手,真是一位好醫師。」

然而閻醫師卻謙虛地說:「希望城醫學中心裡的每一位醫師都是這樣的,不止希望城醫學中心,美國許多好的醫院,醫師的態度都十分謙和,常常主動關懷病人,這真的沒有什麼。」

我們卻知道,一位好醫師的養成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閻醫師,他是經歷多麼深刻的思想啟蒙,以及醫學與哲學的薰陶,而有今日悲天憫人的態度。

窮究經典,尋訪人生真義

原來,少年時期的閻醫師,即對

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等哲學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他研究齊克果、歌德,研究存在主義,研究佛洛依德。他想,人體科學加上精神醫學,再加上生物化學,應該可以完全解答人類和宇宙的關係,於是他決定先從人體的研究開始,他要當一位醫師。那年,他十五歲。

進入台北醫學院就讀的七年時光,是他思潮最澎湃的時期。由於研讀西洋哲學,他開始探索聖經的道理,聖經上的一則故事,讓他印象深刻--那是耶穌的門徒問耶穌,要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基督徒?耶穌告訴他:「把財富布施給別人,背上十字架跟我走。」當閻醫師在精神上決定「把財富布施給別人」、決定「背上十字架」時,卻遇到一個極大的震撼。

家境稱不上富裕的閻醫師,讀書費用倒不虞匱乏,自幼就讀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他一直過著「只管自個兒讀書,不知人間疾苦」的生活;當他看到同學為籌措學費而焦頭爛額時,桎梏的心靈忽然啟開了另一扇窗,這是一個陌生的,卻是真實的世界,他於是走出思想的象牙塔,開始體貼周圍不同背景的人。因此,北醫的這一段期間,正是他體會生活的轉捩點。

徜徉於中國古典文學領域

二十歲時,閻醫師正處於醫學院功課最忙碌的階段,他卻失望地發現,藉由人體解剖即使能明晰血管、神經、器官的分布狀況,還是不能解答「心」、「人生的價值」等問題。他開始回到哲學的思維,涉獵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有一段時間,他喜歡左氏春秋,試圖瞭解先民的社會結構與思想,但還是不能窮究天人之際;於是轉而探索老莊、易經,去體會人與天的訊息,這時,雖然也隨緣看了一兩本佛經,然終不得要領。

閻醫師說,蘇東坡是影響他最深的古典文學作家,他的「為文要行於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使閻醫師體會到做人亦當是「行於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進退有據、收放自如。

徜徉在古典文學的領域裡,幾乎要以寫作為志的閻醫師,萬萬沒有想到,進入醫院實習的那一年,扭轉了他的思想與生命。

矢志成為腫瘤專科醫師

那是一個輪到他值班的夜晚,一位大量出血的病人被送到醫院來,他手忙腳亂地費了一番工夫,最後在護士一聲聲「笨蛋!」的責備聲中,他無能為力而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亡,剎時警覺--輕忽的學醫態度,讓他完全不能善盡醫師的職責。

在另一個晚上,一位罹患肺癌的女士,在醫院裡痛苦辭世,她的家人一路哭喊呼喚她的魂魄:「秀蘭,回家吧!秀蘭,回家吧!」淒厲無奈的哭聲,在寂靜的醫院長廊上,直直地震入閻醫師的心裡……他發現,自己苦思人天之際,老天卻不聲不響奪走年輕的生命,留下年幼的稚子,「天何言哉?斯爾殘酷!」那麼,他將何

去從呢?終於,他明白他一生的使命--他要向癌症挑戰,他要成為腫瘤專科醫師。

這一個決定,使他繼續學業,前往美國深造。一九八四年,至賓州費城杰佛遜大學醫學院就讀,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明白只是知道病理還是不夠,必須再回到臨床醫學,於是先後任天普醫院住院和耶魯大學專科醫師。

對患者身心靈全面照顧

在賓州的三年,他看到許多好醫師待人親切、治學嚴謹,尤其是對人、對病、對生命的嚴肅態度,讓他深深感動,他驚悟到一位好醫師的職責不止在於「治病」,更應當「瞭解病」。

一九九三年,閻醫師進入「希望城國家醫學中心」,成為該中心唯一的華人腫瘤科醫師。這是一個注重研究、不以營利為目的私立醫院,也是全美第二大骨髓移植中心,建院的名言是--「當你治療一個病人的身體,卻傷害了他的靈魂,那麼,這樣的治療是毫無意義的。」

閻醫師完全明白,一位好的醫師,應該給予病人全身心的照顧,因此,如果病人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而延誤病情,閻醫師忍不住說了重話時,事後都會打電話到病人家裡,對「不太乖」的病人說:「我是不是說得太重,傷了你的心?」

走出學術殿堂進入貧苦心靈

去年三月,閻醫師因為他的一位華裔病人找不到合適的骨髓可以移植,經人介紹,認識了慈濟骨髓資料庫。令他驚訝的是,世界各國的骨髓庫,都是由國家的力量推動,何以「慈濟」這一個民間團體,能夠在短期內成立擁有數萬人資料的骨髓庫?

閻醫師開始閱讀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彷如雲霓乍現,上人智慧的滂沱大雨,澆灌他渴求真理的心靈,他淚流不止,有種「找到家」的感覺,也讓他終於領悟,以往追求的「一個微笑,就是一個小天國的開始」,在證嚴上人「化人間為淨土」的具體實踐中,得到圓滿的解答。

不久,希望城醫學中心來了兩位癌症病人,其一是貧窮人家,另一位是富貴人士,閻醫師應病家要求,請慈濟美國分會協助。分會志工一接到電話,立刻到病房為貧苦病人作臨終助念。閻醫師看到慈濟人一心為病人誦念佛號,他無法平息自己被深深震動的心弦,淚流滿面。尤其在貧者往生後,志工又轉往富人病房,並為遲到致歉時,富人連說「沒關係」,還拿出美金二百元請慈濟人轉交給窮困人家。閻醫師親眼目睹慈濟人「眾生平等」的信念,並且創造了「愛的循環」,他無法再給自己任何忙碌的藉口,他決心成為慈濟的一分子。

一向佩戴耶魯大學領帶的閻醫師,在一次慈濟人的聚會上,特別慎重

地換上慈濟領帶,正式宣布成為慈濟志工。他帶著虔敬的心,從學術的殿堂走出,進入苦難貧病的心靈。

推動中美骨髓資料庫合作

樂為慈濟志工的閻醫師,比以前更忙碌了,除了協助美國慈濟義診中心推動「骨髓捐贈」的作業,還成為癌症病患的諮詢者,忙著為癌症病人尋找合適的醫院。

去年感恩節前夕,德州達拉斯一位七歲的李小弟,極需骨髓移植,他的主治大夫傅利曼醫師經由閻醫師的介紹,知道台灣有一亞洲最大的骨髓資料庫,他特地到台灣為李小弟取救命骨髓。慈濟之行,讓傅利曼醫師印象深刻,也願意在返美之後,與閻醫師合作,推動中美骨髓庫的合作。

目前,閻醫師花費最大的心力在中美骨髓資料庫連線上。慈濟骨髓資料庫還沒有自己的測試中心,因此測試的問題、捐贈者的資格,甚至保險的問題,閻醫師都希望符合國際骨髓資料庫的標準,如此,亞洲最大的骨髓資料庫,才能與國際連線,發揮最大的救人功能。

今年二月,閻醫師親臨慈濟義診中心指揮抽血。這是為一位韓裔朋友發起的抽血驗血活動,也是慈濟骨髓資料庫第一次與韓國骨髓資料庫合作,這一次合作,深具意義,將來可能促成與亞洲國家骨髓資料庫連線。

家--支持他前行的動力

在忙碌的工作之外,閻醫師得閱讀許多醫學文獻,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他固然可以不為自己的衣食多費心思,但他不能不為他從耶魯大學帶來的兩位助手爭取研究經費;此外,他還成立基金會,讓醫療費用籌措無著落的人,擁有一線希望。

在一旁默默支持閻醫師從事骨髓移植研究的人是誰呢?就是他的妻子、他的家人。與他相識八年、結為連理的閻醫師夫人,來美後,跟著他吃苦,但閻夫人從不要求他離醫學研究工作,執業賺錢。閻醫師說:「我的聰明才智和努力,也許在一百人當中,只能排名三十;然而我的幸運,卻是一百名中的前五名,因為我娶了一位支持我追求理想的太太。」當然,閻醫師更感謝他的父母,是他們開明的教導,讓他勇敢地做他自己。

喜歡易經闡釋宇宙哲理的閻醫師,為他兩個女兒取名為「閻復」和「閻巽」。復者,取由剝而復的意思,大女兒的出世,正是自己的生活漸入穩定之時;取名為「巽」,是採「馬行如風」、「剛健不息」的意義。閻醫師最喜歡在下班之後,陪著女兒彈琴,享受琴音撥動親情的快樂。而他的醫院研究室的牆上,貼著幾張小女兒生動活潑的圖畫,正閃動著五顏六色的花彩向父親撒嬌,安慰父親的辛勞。

將佛法融入醫療態度

《金剛經》和《心經》是閻醫師喜愛閱讀的兩部佛經;進入慈濟之後

,他對於學佛有更深的體認。他最敬佩上人的是上人從不以小乘的功德福德來做為慈濟精神,而是要慈濟人走入社會,經由對生、老、病、死、苦的體認,學「慈悲濟世」之心,再由此心反觀自照,進而體會諸法空相,把握當下,建立人間淨土,因此他認為慈濟人是「惜福甚於修福,修心進而生慧。」

閻醫師將慈濟精神運用在他的醫學研究工作,使心胸更為開闊,因此,當有人問他:「經常接觸癌症重症病人,會不會失去生活的樂趣呢?」閻醫師肯定地回答:「不會!」他感受到病人教給他的,遠比他付出的多。他常把病人的故事、臨終病人所說的話、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所顯示的文化意義,在慈濟茶會上,說給大家聽,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進而把握人生的使用權。

禮敬病苦

閻醫師對病人有深切的愛心,在他的眼裡,殘障者、腦性痲痺病人……都是人類的瑰寶,他們美麗的心靈,藏在不起眼的外表內,只有具智慧的人,才體會得到。殘障者竭力發揮「生命」的意義,透過不方便的肢體,教育大家許多真理,是上天藉著他們,讓我們更懂得「愛」。

不久前,閻醫師閱讀《法華經》,常不輕菩薩說:「我看眾生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如五雷轟頂般,內心顫動不已,他領悟到「我看病人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

慈濟人的善知識

閻醫師謙虛地表示,他憂慮慈濟給了他太多的榮譽,他決不願意因此而迷失本性,因此,他常常戒慎警惕,安靜地思考,務必清清楚楚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認不曾離開上人的閻醫師,實際上與上人素昧謀面,然而他常常認真地體會上人的深心,依教奉行,在自己的職務上恪盡本分,他是許多慈濟人的善知識。

▲天涯共此情

生命最深處的觸動--東南亞記行

◎鄧玲玲(慈濟台北分會社工員)


三月三日,台北的天空溼冷而陰霾。寒風冷雨的天氣,阻擋不了慈濟人行進的腳步,這天,由本會社工組組長德恩師父率領十位台灣的委員師兄姊出發前往馬來西亞、印度及香港三地,進行為期十一天的慈善工作研討交流。此行目的除為瞭解東南亞地區慈善工作推展的現況外,並期待藉由彼此的經驗交流,串連海內外慈善工作的脈動。

我們抵達的第一站是馬來西亞的檳城。

在馬來西亞醒來的第一個清晨,空氣中熟悉的感覺教我感到心安,不似前一晚才進到這個國度。馬來西亞是個四季如夏的國家,人口約一千九百萬人,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原住民組成,面積有台灣的九倍大。

檳城是慈濟馬來西亞聯絡處所在,而全馬則有檳城、怡保、吉隆坡、馬六甲四個據點同時推展慈濟志業,因此我們一路由檳城沿著馬來半島西海岸,順行南下走訪這四據點,展開了這一趟東南亞慈濟行。

〈馬來西亞〉

晨起,太陽一露臉,我們即刻出發前往探訪照顧戶。

來到案家,不禁令大家發出由衷讚歎:在進入大部分的案家前,都需脫去鞋子,因為案家的地板即使只是水泥地,也都擦拭光亮,這樣的景況在先前的訪視經驗中是少見的。或許是國情使然,整個馬來西亞的居家環境給人的感覺即是素淨整潔。

居家關懷給予身心慰藉

有位因公受傷致下半身癱瘓的警員,目前是慈濟人居家關懷的對象,並無經濟方面的需要。看見他神情自若地和大家打招呼,就明瞭他的心情是敝開的。當地師姊表示,案主受傷五年來,一度拒絕別人善意的關懷與再站起來的念頭,直到馬來西亞慈濟人以無畏無私的誠懇軟化了他自限的心牆後,他才逐漸有了笑容。

問他將來有什麼心願?他一字一句娓娓道出:「非常感恩慈濟人對我做復健的協助和精神關懷,如果將來能再站立,我想到花蓮,當面感恩上人。」他由衷誠懇的話語,令聽聞者不禁紅了眼眶,師姊握著他的手說:「慈濟人跟你結緣只是助緣,自己才是自己的貴人。身體站了起來,心理

也要站起來,有願就有力,我們歡迎你早日來到台灣。」

彭彭和秀秀姊弟倆,是媽媽的心肝寶貝,雖然他們倆在智能上稍嫌不足,然而秀秀會幫媽媽做手工,彭彭即使言語不清晰,但每每看到慈濟人到訪,就會欣喜地指著法船標誌,明白確認彼此深刻的因緣。媽媽因腳摔傷開刀,原本清苦的生活就更加辛苦了,幸有慈濟每月的醫療補助及適時關懷,陪伴他們走過困厄;而生活即使清苦,卻因心靈單純,而讓他們擁有無比的喜悅。

摺紙錢動作俐落、準確的楊小姐,十九歲那年精神疾病發作,每天神情呆滯,本是家人認定的包袱,原欲棄她不顧,幸與慈濟人接觸,當地師兄姊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不時地關懷與引導,指導楊小姐做手工,將原本是家中的負擔人口轉為生產人口,甚且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她比手語歌及禮佛。由她快樂的表情及熟練的動作,可以感受到當地師兄姊對個案輔導的用心--那是一分何其深刻的深情暖意,才得以帶領楊小姐走出封閉的世界,迎向另一個開闊的人生。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具現

十五歲的小弟弟,因騎腳踏車被機車撞傷,腦部淤血需開刀,開刀前曾向母親親口承諾:「病好了,要做個乖乖的小孩。」不意開刀後竟陷入昏迷,母親辭掉工作全心照顧他,經濟上因有小弟弟的舅舅協助,故生活不虞,母親甚且常發心濟助人。

慈濟人關懷此案,無疑是給予對方精神支持。訪視當日,當一伙人圍在案主床旁,跟他說話,並唱頌觀世音菩薩聖號時,我的淚水竟潸然落下--面對著躺臥蜷曲的小弟弟,直覺他如自身手足般;我極力告訴自己,不能在案主面前落淚,然而淚泉似乎打從心底最深處竄出,奔騰不已,一時之間理性的克制已全然無效。

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感動,但總會在轉身背對時將淚水拭去,刻意維持社工員理性的角色。然此情此景,或是小弟弟與我緣深,示現如此苦相度化我,或是感念慈濟人的愛無所不在,即令遠渡重洋,素未謀面,那一聲聲傳向對方的話語,猶如原鄉的呼喚,觸動我生命的最深處,而淚水則包含了一種生命乍然開展的喜悅。當下我深切領略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濟精神--它無時無刻不在力行拔苦予樂的濟貧過程中體現。

觀世音菩薩的禮讚聲迴盪於小屋內外,師姊殷切地叮嚀案主的母親:「不要每天哭泣,你哭泣的聲音和顫抖的雙手,都會讓小弟弟感覺得到,如此反而增加他的難過;一切要盡人事,聽天命。」

急難困頓中及時伸援

除了固定的居家關懷或經濟協助的個案外,戒毒中心、老人院,也是馬來西亞慈濟人關注的對象。

桂花村老人院及馬接峇汝老人院一直是慈濟人長期服務的機構,在此之前,老人院內的成員,經濟雖然獲得協助,生活起居一概得自己處理,而臥床的患者、行動不便的殘障者及手腳漸不靈活的老人們,對於自我的料理確有力不從心的現象,因而亦只能放任其骯髒污穢了。

而在慈濟人接觸之後,除了提供經濟協助,更進一步展開照護關懷的服務。先是雇人炊煮二餐,接著每週定期的環境清潔,令院內的居住環境改善不少;而慈濟人的精神慰藉,也為他們的生活注入新的動力。相對於這樣的服務付出,慈濟人心中卻頻頻感恩自己收穫更多,感恩有這樣的機會與眾生結緣,親身領會人生的無常、生活的悲苦,進而知福、惜福再造福。

只要有苦難待援的眾生,慈濟人總展現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心懷,盡速伸出援手。尤其是發生急難的地方,慈濟的援助總適時出現。

檳城郊區雙溪一地原有違建的七十六戶人家聚集生活,不料二月五日發生一場大火,所有建屋毀於一旦,所幸無人傷亡。但由於原屬違建,居民將來何去何從尚不得知,於是暫時搭起數十個帳蓬,做為棲身之所。一個大帳蓬中,甚至擠滿了十幾戶人家,此情此景有如難民營般。

慈濟馬來西亞聯絡處在事發當時,即先補助每戶一百元馬幣急難金,三月四日則再進行第二波物資發放,由於這天正值馬來人過新年,在發放前,當地委員細心地準備了紅包送給小朋友,祝福他們來年平安無災。並且歡唱馬來歌曲與受災的馬來朋友同樂。幾位馬來老者,見到師兄姊誠懇與熱情的鼓舞,也興高采烈地唱和起來,全然忘卻連月來的災苦,也從而顯見他們樂天善良的心性。

在發放的過程中,師兄姊們無時不以全方位的服務來圓滿這項任務,有的發放物資,有的對照名冊,有的甚至服務到家,將發放品如數搬至安頓災民的帳蓬裡。一位婦人感傷在此新春之際,家園遭毀,正悲從中來,師兄姊亦適時予以溫言軟語安慰。這樣的發放歷程,不僅僅是物資的濟助,更是付出一分體貼眾生的心懷。

慈善推展因時因地制宜

在每日的探訪個案行程告一段落後,工作檢討是必然的後續工作。在這個時段裡,當地師兄姊與來自台灣的師兄姊除了對當月所訪視的個案,做更詳盡的研討及經驗分享外,對於當地慈善工作目前所遭遇的問題,亦一併提出討論。例如面對依賴性強的

個案如何輔導?本會對於醫療個案的處理及補助方式為何?本會對於個案經濟評估及複查工作等內容是如何進行?如何對痳瘋病院的病人做院內關懷?當地醫院志工如何推展等等。

由於面對不同國情、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福利制度,在討論這些課題之際,德恩師父及台灣師兄姊除了一貫的慈濟精神理念不變,至於評估內容和推展模式,則僅提供台灣經驗作為參考,仍強調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靈活方式運作,因為必須是適用於當地文化、生活的援助方式,才能真正在當地扎根。而無論在訪視的過程或研討的當下,當地師兄姊迫切汲取慈濟精神的進取心,在在令人讚歎。他們對個案輔導的投入及與個案一起成長的用心,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誠懇,質樸,用心

在馬來西亞朗朗的陽光底下,當地慈濟人揮汗散播慈濟精神種子,更以拓荒者的勇氣一步一腳印地鋪陳菩薩道路。與他們同行的日子,自己安靜地傾聽與領受他們恪遵「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穩健跫音,常常他們走出的每一步,都令我反覆思索,思索著扮演社會工作員角色的我,是否一如志工般,是行動和靈魂結合的工作者呢?

我終於慢慢能體會上人所說:「把職業當志業」的諄諄教誨了。而馬來西亞慈濟人充滿年輕旺盛的活力,也感染了我。在這個有生命力的所在,誠懇、質樸及用心的馬來西亞慈濟人,必將綻放人性無限的光明希望。

〈印尼〉

三月八日,我們揮別馬來西亞飛抵印尼雅加達時,已是華燈初上。由於停留的時間僅十數小時,所以所有慈濟人充分發揮十數小時,所以所有慈濟人充分發揮分秒必爭的能耐,一個晚上分別舉行了兩場茶會,工作檢討到凌晨三點,並在往返車行中掌握分秒地分享印尼及台商眷屬在異地接觸慈濟、如獲甘霖的喜悅。

目前印尼地區尚無委員,由會員共同推動慈濟志業,在當地計有災難救助、慰訪孤兒院、養老院、痳瘋病院及茶會活動。但是在以回教為國教的印尼,慈濟活動尚難合法進行,因此在落實志業的過程中,遭遇重重困難。

但即使處境如此,他們仍具足難行能行的菩薩精神,準備隨時承擔。此次由常住師父領隊前來,著實為印尼慈濟人傾注了前進的力量。

〈香港〉

抵達香港已是三月九日傍晚時分。香港聯絡處雖然空間不大,卻有家的溫馨,故座落在車水馬龍、繁華繽紛的街景中,自有一分清心和自在。

淨化人心,撫慰病苦

在香港社會福利制度普及下,香港的慈善工作重點在於精神關懷的個案、孤兒院、老人院及醫院志工服務等。而無論經濟生活如何,心靈的安定,總是人們一致的追尋,所以在香港地區,淨化人心、撫慰病苦者心靈的行動,一直是必要與被需要的。

我們拜訪一位因跳樓自殺剛出院的脊髓損傷年輕人,發現其父母即使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讓案主療養,卻無法解開彼此心結。師姊們誠懇地對他家人講述了一個與此案類似的故事,當聽到故事主人翁因愛子心切給予孩子太大壓力,結果換回來的是個變成植物人的兒子時,本案父親似乎有些領略,且在師姊們鼓勵案主感恩父母照顧之際,案主含淚的一句「謝謝」,剎時滌清了在場多少人心上的塵垢!最後師姊鼓勵案主以尚可活動的手學習一技之長,並請他把進步的情形寫信告訴我們,案主也欣然頷首。

參觀志蓮淨苑,讓我們猶如進入淨土人間。苑內莊嚴殊勝的楞嚴佛七法會、軟硬體設備完善的老人院、老人日托中心及熱情洋溢的老人家,讓我們一掃昔日對於老人院「日暮西垂」的印象,因為在這裡反倒可以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生命力。

在這裡,住了一百八十四位老奶奶,平均年齡八十六歲,最高齡為一百零七歲。我們所見大都樂觀開朗、輕安自在,在這樣的環境中,不但隨時可以聽聞佛法,身行佛意,更能感染每一位前來參訪的客人,身在此中,予人猶如立於福地淨土一般而心生歡喜。如此一個宛若天堂提供全人照顧的老人安養院,實為戮力推展老人福利的台灣社會,提供最佳的典範。

一次「淨心」之旅

在此行中,除了個案訪視,茶會活動從馬來西亞、印尼到香港,亦是馬不停蹄地進行著,而師兄姊們在茶會中以自己深刻的心路歷程,及在慈濟世界中找到的生命解答和眾人分享。會中沒有高談闊論,只有感恩的心情,然而這些平實的話語,仍激起無數感動的回響。有人不禁問道:為什麼慈濟人所到之處都如此溫馨快樂呢?我想,只有加入慈濟「愛的付出」行列的人,才能瞭解箇中真義。

非常感恩上人,讓我有機會進行一次淨心之旅。這十一天行程,我慚愧的是沒有付出什麼,行囊中卻裝載了無數的收穫而歸。十一天裡,暫時擱下浮動的心情,以靜默的身行用心紀錄自己此行所見所聞和體悟,而眼前的一幕幕景象也不斷地淨鍊我的心--在馬來西亞訪視途中,於大樹下享用中餐時,我腦海中也浮現出在台灣與師兄姊前往訪視個案時,在涼亭中吃飯糰的情景,那一刻我感動難抑,因為即使萬里之外,慈濟人的淡然自在,與力行拔苦與樂的行徑,絲毫不變。

重獲新生的喜悅

慈濟創立那年,我呱呱墜地來到人間,當我慢慢成長之際,它亦用了這麼長久的時間從事社會工作。在校時我學的科目是「社會工作」,進入社會後選擇的工作也是「社會工作」,如今來到慈濟,我深深瞭解力行菩薩道的委員們,都是傑出的社會工作者,也是我的督導,而慈濟這本「實務社會工作」的大書,則是我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最佳指南。

很感恩這樣的因緣,讓我在而立之年重新有了新生的喜悅,讓我體會--社會工作不在字裡行間,而是在自性中內求柔軟與無私心,外發為以勇氣和意志服務暗角眾生的身體力行中。

在此生命的轉折處,我想我已經尋得了方向,沒有驚心動魄,只有將最深的觸動化為精進的力量--願追隨上人的足跡,投入慈濟行列,踏出恆長不息的步伐……

▲杏林春暖

有愛不孤單

◎黃明月口述/小文撰文


「病痛不可怕,信心是良方;關懷做舟楫,有愛不孤單。」
從一個樂觀開朗逗趣的人,到癌症末期的劇痛無奈,
期間的艱辛,難以形容。
然而,她的心是溫馨的,
因為,她擁有滿滿的愛……

她是慈濟醫院進出已將近一年的病人。

八十二年,當她轉診到慈院時,病情已經很嚴重,經常痛得哀嚎哭叫,吵得鄰床的病人都不能睡。

那時慈院的醫師、營養師、社工員、志工,已組成一個「癌症小團體」,針對癌症病人提供關懷和照顧;高瑞和與林必盛醫師共同接了這個病例。據醫師判斷,她目前的情況,恐怕是「心理」疼痛的成分比較大,醫師希望志工們多給她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

病房裡的耶誕節

也許是因為病久了,她的情緒起落不定,常對先生發脾氣,但是她的先生依然有耐心,總是陪著笑臉說:「對不起,對不起。」或者就暫時不理會她,等她氣消了再跟她講話。問他怎有那麼好的脾氣?他說:「她生病了呀!就多讓她一些嘛!」

臨近耶誕節的時候,我看到他們把病房佈置得像新娘房一樣,喜氣洋洋的、非常溫馨。她的先生用亮晶晶的紙,在病房牆上黏貼了幾個大大的「 ILOVE YOU」英文字,中間還畫了一顆心,另外三面牆,則貼滿了小玩偶、布娃娃、魚……等手工藝品,他說:「她病久了,又痛又無聊,她妹妹建議我做一些小玩意兒來擺設,轉移注意力,換換氣氛。」儘管第一件他們合作出來的成品是「四不像」,不過,那些作品可是他們愛的結晶。

小夫妻的故事

有一次,我請他們在佛堂佈教團康時出來現身說法,談談他們面對病痛的心態。

在談話當中,才知道原來他在當兵時,兩人還只是男女朋友,她就發現自己得了癌症。「那時她寫信告訴我--她得了腸癌,要我離她,另尋好姻緣。當時我以為她說謊,還現玩笑地包給她三隻金門蚊子做藥方,告訴她--曬乾後煎熬服用就會好。」

我好奇地問:「你們是怎麼認識的?你明知她得了癌症,為什麼還願意娶她?」他說:「我們從國中就認識了,我要照顧她,這是我心甘情願的,我要陪伴她……。」

原本他們以姊弟相稱,後來很多女孩都看上他,她就主動展開攻勢,

問他要不要跟她做男女朋友,他都沒說話。後來她知道他感冒了,就每天買一顆西瓜放在他宿舍門口,什麼也沒多說。「他也沒說謝謝,後來他給我一封信,說--我願意和你做男女朋友。」回憶起這一段往事,似乎已讓她暫時忘了病痛。

她是一個很上進的女孩。她先生說:「她的上進就是我愛她、敬佩她的因素。我老婆的娘家原本是一個很有錢的家庭,但在她國中的時候,父親事業失敗,因票據問題而被關了六個月(當時尚有票據法),因此負債累累。這段期間是他們最困窘的時期。當她父親入獄期間,身為家中的長女,她認為自己有義務扛起這份責任,所以就拚命想去賺錢。或許是環境的影響,她格外地伶俐、敏捷、思考力強,記憶力也好,屬智慧型的,我就是愛她這一點。」

他們還是結婚了,她告訴我說:「我們結婚的第一天洞房花燭夜,我就去學校考試,因為那時我還在讀夜校。第三天回娘家時,發生了一件趣事,我先生真糊塗,車子沒油了也沒說,結果我穿著高跟鞋推車,而且請客的時間已經到了,全村的親朋好友都找不到新娘新郎……。」

之前她都吃草藥,直到病情加重,實在痛得受不了,才決定要開刀。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決定保留孩子,所以放任癌細胞與孩子並存。有一天,她先生驚愕地發現她昏迷在廁所裡面,滿地是血,才緊急送醫,結果孩子還是沒保住。

經過一段時間休養,情況穩定了,他們二人開始拚命工作,目標是賺錢買一間房子,不論大小,只希望有屬於自己的窩。

先生說自己好笨,是太太教會他好多好多東西。在那兩年之中,他們拼命賺了兩百多萬,在就醫後半段這一年當中,她的醫藥費花掉了一百多萬,在醫院的生活也是靠這些錢來維持。他哀悽地說:「這家庭沒有她不行,沒有我也不行,因為她很會理家,頭腦好;而我很認真、配合,少了她或我,這個家就不成家了。」

那一場談話,讓好多人都忍不住落淚。他講完後太太接著講,太太說:「我很感謝我的先生,若不是他這麼耐心、殷勤地照顧我,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已經病發兩年多了,也經過一段求醫歷程,但是許多大醫院的醫師都宣布--「已經沒辦法治療了,你們還是回家去吧!」他們懷著失望傷痛的心情回家。之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到慈院來。

她說:「我很感謝高醫師,他不但讓我安心住院,還一直鼓勵我。最初心情難免會害怕、會哭叫,但是有這麼多護士、志工師姊們陪伴我、關照我,我感受到這分溫暖飽滿的愛,發願要學著堅強,不讓大家擔心,要把病痛轉移成比較愉快、喜悅的心。」她不只這麼說,也努力地去做。

滿滿的祝福

偶爾他們會告訴我去那裡郊遊,玩得很愉快。原來是護士小姐利用下班時間陪他們去踏青,帶他們上山下海。雖然病人身上裝著疼痛控制器(PCA),又得依靠拐杖,然而,他們最高記錄曾到過合歡山。

就醫期間,她跟醫護人員、其他病人和志工們都處得非常好,看到她滿臉的喜悅,當然,最大的功臣是她的先生,為了讓太太能夠舒服一些,還特地買了九人座的車子,裝了許多棉被,讓她可隨時臥著休息。

顏師姊知道他們的生日是同一天,特地買了一百朵紫色香水玫瑰,送給他們做生日禮物,他們非常歡喜、

很感謝志工們的細心,跟志工的感情又更密切了。

一針一線縫出長情大愛

八十三年九月,為援濟中南部水災,慈院醫護、行政同仁和志工們合力舉辦義賣活動,病人也參與在內。我突然靈機一動--她長臥病榻,應該讓她有一些喜悅的期待和成就感,也讓他們有布施植福的機會。於是問他們願不願意把布偶提供出來義賣?

他們夫妻倆迫不及待地表示:「在電視上看到一下子這裡水災,一下子那裡風災,不管是國內國外的,我們一直想幫忙,只是苦無管道,昨天我還催促先生去劃撥捐款。我願意把所有的成品捐出來。」

我幫他們設了一個義賣攤子。他們不眠不休地做,先生做出來的狗玩具、小蝸牛,確實不輸於藝品店賣的,非常精細美觀;太太女紅比較好,就負責縫布娃娃、米老鼠……那時,病人的病情已經很嚴重,疼痛常常讓她流淚不止,但是她依然強忍著痛,以顫抖的手,一針一線地縫出每一個布娃娃。短期之內,又完成好多成品。

那時每一梯隊的志工--有來自各地的師兄師姊和慈青們,他們得知這個病人的故事,都懷著感動與尊敬的心情去看他們;並且爭相義買他們的布娃娃,於是他們加班得更起勁。看她忍著劇痛縫得那麼辛苦,我告訴她:「你每縫一針,就念一聲佛號,祝福買的人,也祝福自己吧!」

園遊會那天,一早我就到病房去,他們又做出好多好多的成品。那時,她先生還睡眼朦朧地說:「我早上四點才睡覺。」接著,很興奮地起來幫忙把布偶送到攤位擺設。我不忍地說:「你們休息一下,有空時再下來看,我們的活動到下午兩點才結束。」

他們夫妻在十一點多時到了會場,她看到布娃娃已賣得差不多,顯得好高興!因為照射鈷六十,讓她的喉嚨乾裂,她已經好久沒有食慾了,那天她突然覺得想吃東西,每到吃的攤位,她都說要買一些,吃得好開心,她先生高興的說:「好神奇哦!前幾天她都不能吃,今天竟然吃這麼多!」我說:「因為她的心已經打開,心情放輕鬆就吃得下啊!」

他們熱心地參與活動,感動了許多慈青同學--慈青們感受到這位先生對太太無微不至的照顧,感動於他們真誠地付出,一針一線縫出他們的長情大愛……從他們身上,同學們得到深刻的教育。

來生的約定

義賣會結束之後,她的病情每況愈下,已無法控制疼痛。

她的癌細胞繼續活躍,蔓延全身,臀部的傷口爛得像月球表面、坑坑洞洞的,且有一股很難聞的氣味,每當她先生幫她換藥時,她就痛得咬牙切齒!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對自己發脾氣,捶打自己,不斷地說:「打死你、打死你!為什麼會是我?我到底做了什麼壞事?」志工們看得眼淚直流,而她的先生更是傷心難過。

我緊握她的手,告訴她:「要加油啊!我們都很願意為你分擔一些痛苦,但是卻沒辦法。在這麼難以忍受的情況下,你若能勇敢地度過,那你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都沒有放棄你,隨時在你身邊給你支持,所以請你再忍著點,再加油!」

她說:「為什麼以前不會那麼痛,現在越來越痛得受不了。」我說:「這好比爬樓梯,愈往上愈難爬,第一層、第二層比較簡單,現在你好像爬到第八層了,記得:還有兩層你就可以達到海闊天空的境界,千萬不要放棄啊!」

有一天她哭得很厲害,因為她的腳又被癌細胞啃噬著,她傷心地說:「為什麼?為什麼是我,我到底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這麼痛,怎麼辦?怎麼活下去啊!死了算了!」

我曾向她說黃李娥師姊的故事。黃師姊是肺癌末期的病人,但無論再怎麼痛,再怎麼無可奈何,她都以微笑來面對。她聽完後直說:「我要學習黃師姊,我一定要學她,我要學著笑。」說著,她就帶著眼淚、掛著笑容,卻教人看了更心疼……。

然而,即使是在這樣血淚交織的場面下,卻又有可愛的一幕--她先生見她又哭了,哄小孩似地說:「妳忘記我們昨天打過勾勾?怎麼又哭了,又不聽話了!」

我想逗他們開心,於是問:「你們有什麼秘密呀?還打勾勾?」她先生剎時臉都紅了,她卻嘟著嘴說:「我老公說--如果我再哭、再亂想,他下輩子就不要做夫妻。」

「哦!你們相約要當下輩子的夫妻呀?那麼,現在你們就要一心念佛,祈求佛菩薩接引,妳先去菩薩那裡,將來有一天妳先生如果也能把身心都照顧得很好,一樣可以到菩薩那裡,那你們倆再相約到慈濟世界來組織慈濟家庭,哇!那就很幸福了!」

她疑慮地說:「但是他說我哭了,就不要再跟我做夫妻。」我說:「妳老公是跟妳開玩笑的,他才捨不得妳呢!但是,如果你們捨不得暫時分開的話,那就沒辦法喔!」

暑期最後一梯隊的慈青同學要離開時,都很記掛他們,想到下次再來時,恐怕看不到她了,因此臨別之際,特地用心錄了一卷錄音帶,每個人講一句鼓勵的話、唱一首歌,整卷錄音帶充滿了慈青孩子愛的聲音,當她陷入痛苦的時候,就壓下按鈕,聽聽這些孩子們的祝福。

癌症病人最後所呈現的痛苦,真的讓人看了很心疼,她先生說:「現她的痛比第一次來時嚴重十倍、百倍,但她的承擔力也比以前強多了,以前的痛有些是心理引起的,現在則是身體的病所產生的劇痛。」醫師說她是全醫院嗎啡用量最高的病人,止痛針也用最多,不能再追加了,否則會產生抽筋的後遺症。

她先生及志工們不斷地鼓勵她,她痛時我們就守在她身旁,以便找機會和她談些有關死亡的問題,引導她當生離死別那一刻來臨時要如何面對

,讓她能夠勇敢地承受。

最後的心願

當止痛劑不再有效,醫師只好使用鎮定劑,因此她經常昏睡著。一天,我看到她先生坐在床沿,眼神哀悽地盯著她。我問他:「你們來這裡,後悔過嗎?」他忙說:「不,我們很高興能夠來到這裡,在這兒我們學習好多;尤其是我老婆,她以前老喜歡跟人家吵架,不管自己對或錯都要爭到贏。」我問:「那她怎麼對你呢?」他說:「她罵我的時候,我就裝作沒事,等她平靜之後,我才跟她說剛才如何如何,她就靜靜的聽我說,那我就贏了。」

他又說:「我們真的好感激所有的人,在這一年裡,我們得到太多的關懷、太多的愛。最初我老婆還很懷疑,她說,我才不相信什麼菩薩團體,不相信會有這麼多的好人,但是,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遇到了。」

尤其是高瑞和醫師和林必盛麻醉師對他們的細心關照,讓病人得到最大的信賴。他說:「我們剛來時,心裡萬分惶恐,而高醫師親切地安慰我太太說:別擔心,你這只是小Case而己,安心治療養病。讓我們的心整個安定下來。其實我倆早就知道這是不治之症,但高醫師一直未說過一個『癌』字,我們很感動,也很感激。」

看他神情那麼哀傷,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有萬分的不捨,我問他:「如果真的那一天來臨時,你會怎樣呢?」他說:「我不知道自己會怎樣,真的無法想像,不過,我是比以前能接受這些事了。可能會先沉寂一陣子,然後也要和你們一樣參加慈濟。」

他又說:「最近我老婆跟我說:她的最後一口氣要在這邊斷,可見她多麼愛這個地方。她還說:『當我真的不行時,我的器官要捐出來,看那個器官還可以用,可以再救人。』我跟她說:『你的器官都已經壞了,誰還能用?』她說:『那也可以解剖做研究呀!』」

安慰其他病人

同時期,另外有一位剛進來的中年男士,也是罹患腸癌,我看得出來他表面堅強,但內心卻很惶恐。他很擔心化療的後遺症,我想到,或許可以請這位太太去看他。

某天,近午時分,我去看他們,告訴她這件事,她很爽快地答應了。我說:「你們還沒吃飯吧!」她說:「沒關係、沒關係,我們不餓。」於是我們就去看那位病人。

她問那位病人說:「你那裡不舒服。」他說:「我腸子不舒服。」她說:「我也是耶!你看我帶著人工肛門。醫師幫我照X光檢查,現在癌細胞已擴散,肺部一半都壞了,肝裡面也有,還有頭上長的這個也是。你趕快做治療還來得及,你的醫師就是我的主治醫師,他很有愛心。」她先生也說:「對啊!對啊!我老婆已經是癌症末期,你看她還是這麼勇敢開朗

。」

那癌症病人聽了,竟然問:「你真的有病嗎?我怎麼看不出你有病。」她說:「哎呀!我全身都是病啊!頭髮都快掉光了。」她隨手一抓又掉了一把頭髮。她又說:「放鬆心情就會比較好過,即使有病也不一定要哭;歡喜也是過,痛苦也要過,放輕鬆點就沒問題。」對方很感動地說:「我看妳這樣子,一定會好;妳要有信心。」說著說著,竟然變成他在鼓勵她。

此時,我看到她皺著眉頭,一直挪動椅子、變動坐姿,但她的聲音比我還有力,她向那病人說:「你還沒吃飯吧!說實在,我現在有點痛,我要回房去休息了,你也要多休息。」他聽了很感謝地說:「真是謝謝妳了。」

有愛不孤單

從一個樂觀開朗逗趣的人,到癌症末期的劇痛無奈,這艱辛的歷程真的很難形容。雖然如此,不過她的心是溫馨的,因為她擁有滿滿的愛。志工的歌選裡寫著--「病痛不可怕,信心是良方,關懷做舟楫,有愛不孤單。」是的,最重要的就是:有愛就不孤單!

那天去看她的時候,她依然昏睡著,病房裏正播放一首旋律非常哀悽的音樂,歌詞是這樣的:

「你知道我在期盼再一次擁抱你,我的愛你知道、我知道、天知道,我真的期盼再一次擁抱你。」

是一位男歌手唱的哀旋律,我看她先生那分落寞的神情,心裡實在忍不住為他難過。只期盼他們能夠把最後這段緣好好的結束,不要彼此牽絆。緣盡了,彼此能帶著祝福各奔前程,有緣時再相聚……。

註:病人出院回家後沒多久就往生了,她把器官捐給中部的某大醫院做醫學研究,完成自己生前的一大善願。

▲琉璃世界

打開心眼,徹見生命真章

◎陳玉芳


身罹重症的她,隻身漂洋過海,前往異國就醫;
她曾因此陷入自怨自艾的無涯苦痛中,
卻因許多人的陪伴、扶持,得以體悟人間溫情,
而重拾面對病厄、面對生命的勇氣……。

我真不想承認我是個殘廢的人,
我也不要任何人來同情我,
除了少一個眼睛外,
我全身上下都好好的,
但,矛盾的是
我又無法突破這層心理障礙,
非得貼紗布、戴墨鏡照相,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生?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加拿大.淑瑛

今年二十七歲的她,左眼看不見了,永遠看不見了。

意氣風發的日子不再

其實,年少時的她,是擁有一雙「美目盼兮」的明眸雙眼。白皙的臉蛋襯著頎長的身裁,在同儕間,一直是挺拔突出的。國一時即擔任旗隊掌旗人,打破校內一向由國二生以上年級參加的資格規定;就讀景美女中時,又是樂隊成員,常是眾人注目的焦點。「那時的我,是坐在雲端上的」她原以為,將以美麗走完這一生。

只是,人生福禍難測。心中一個隱憂,是那微凸卻又檢查不出毛病的左眼。專二時,左眼球已腫突得像病粒小圓球黏住臉,它漸漸成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時而提醒著她:意氣風發的日子已然漸行漸遠。

從雲端上的絢麗光采,落入凡間的平淡生活,滋味並不好受。

大小眼的容顏,更令她心中常駐自卑感,於是像充氣球般日漸腫胖的身材,似是一種「自我放棄」的宣告。最後,她走上就醫一途。

這一檢查,簡直非同小可,醫師判定她眼球後長個瘤,且日益壯大中。驚聞惡耗,接下來的日子盡陷在無邊無際的苦痛中。四處遍訪名醫,每一次,她總懷著滿滿的希望,夾在擁擠的人潮中排隊、掛號、等待,然而,得到的結論卻僅能獨自黯然落淚。

由於長瘤的地方特殊,牽涉到眼睛的問題,診斷不易,治療更形困難,在求醫的六年時光中,也曾動過兩次手術,結果一次她失去左眼視神經;另一次,她必須蒙著眼度日。

陷入怨天與無助的痛苦深淵

八十三年那年,最是難熬的歲月。由於左右眼的視神經遭誤接,導致當右眼向上望時,左眼便往下掉,左右眼球的不對稱,讓她久好久不敢凝視那個鏡中的自己。

為免他人受到驚嚇,只得將已失去視力的左眼纏上紗布,照舊跑公車

上班、趕夜校上課,並忍受著別人的異樣眼光,與指指點點。

花樣的年華,無情的病魔,讓抱著病歷穿梭在各大醫院的她,累極了,也怨極了。「天下芸芸眾生,為什麼偏是我遇上?」不滿與無助的思緒,總掙扎在那顆年輕卻又帶點滄桑的心中。父母都是「做艱苦工」的,她說:「我們是小老百姓,沒錢又沒勢的,除了祈求能遇到良醫外,就只能任病情惡化下去……」

蒼天倒也未完全斷她的生路。眼科醫師莊蕙蓴在此刻出現,雖對病情愛莫能助,卻成為她的心理輔導老師,不斷給她打氣,鼓勵她在求醫過程中,不輕言放棄。

那年春天,台大醫院邀請國外醫師來台發表專題演講,莊醫師得知後,立即通知她前去。因而,她與來自加拿大的路特曼( A. J. Rootman)醫師有一面之緣,路特曼醫師向她表示,在加國醫療,此病將有百分之百的治癒率。

踏上異鄉求醫的征途

這次的會面,彷如雷光一現,剎生即滅。遙遠的距離,陌生的國度與人群,以及簽證、費用等問題,教她哪有勇氣說走就走。

直到轉院就診、尋覓醫師的希望一一破滅後,才教她痛下決心,豁出賭注一番。在與路特曼醫師聯絡,並申請取得加拿大每年允許五名外國人前往就醫的資格後,終於成行。

八十三年十月十日,席思颱風來襲,她拎著包包,帶著垂老雙親愛女心切的企盼,獨自一人登上飛機,飛往那未可知的國度。

窗外人不穩定的強烈氣流,搖搖晃晃的機身,心底裡的絕望,與面對茫茫未來的恐懼,讓她心頭浮現:「死,也許是一種解脫。」的念頭。

甫下機,一大群「洋人」交織在眼前,海關人員犀利的眼神與問話,教英語不挺流利的她,招架不住,尤其知悉她非觀光客而是至加國就醫者後,更謹慎嚴格地逐項檢查文件是否合格。

好不容易自海關室走出後,拖著疲憊身軀投宿旅館,卻發現往後的日子竟是如此困難。在路不熟、人不識,加上語言不通、找不著食物的情況下,那段日子她只有靠著牛奶與泡麵充飢,每天窩在床邊與入室打掃的旅館服務生對望,坐困愁城。寂寞與思家愁緒交相糾纏,教她直想放棄。

「等待就醫的那幾天,漫長得彷如幾世紀。」她心有餘悸說。

生命露出曙光

直到走入醫院,心頭片烏雲密布的天空,才露出一絲曙光,也因此生命有了轉捩點。

她的病症,由腦神經外科、眼科與整容科三位醫師共同會診,每次看診,總有四十分鐘的時間,可供她與醫師仔細探討病情。

「初次見面時,著實被他的膚色嚇了一跳,但後來好生感激,他是位黑人醫師……。」面對這位飄洋過海而來的病人,主治醫師最關心的並非療費用償付的問題,而是殷殷詢問「出院後,誰照顧你?」,以及「回台後,有人照料生活起居嗎?」並表

示可代為向社工人員求助,以處理各項事宜。

「醫師們都很有耐心地聽我講話,見我掉眼淚,還會心疼不已地安慰……其實,人生病時,最是需要那分溫暖與慰藉。」「在異鄉國度的醫院裡,深刻感受到那種生而為人的價值與尊嚴!」在那兒,為病人處理大小便、穢物,為病人洗澡、打理一切的人,並非病患家屬,而是護理人員;夜間有三名護士輪流巡房,隻身住院的她,有次發生抽筋昏迷現象,即是被護士發現而送至加護病房急救的。

她的癌細胞已蔓延至臉部骨頭內,但醫師考慮到她個年輕女孩,還有大半輩子的生活要過,顧慮其就業、交友方面對容顏的需求,所以只切除腦部與肌肉遭癌細胞侵蝕部位,而保留骨架,以免臉部扭曲變形。在頭部開刀時,醫師也未將頭髮整個剃光,只剃除一道,而且不嫌麻煩地將其它髮絲挽束起來動手術,而保留了她的一頭秀髮。

艱難中的扶持力量

手術後,消除了她身上百分之九十八的癌細胞,但仍有百分之二的癌細胞殘存在臉部骨中。彼時,由父母、朋友與同事共同籌借的經費,已經告罄,無力再負荷往後化學治療的醫療費用。她心想:能活幾年就算幾年吧!

然而,就在此時,藉由馬碩廷醫師求助「希望線」,聯絡上「台加文化協會」的副理事長許建立先生。在獲知她的困境後,許先生毫不考慮地接她回家休養,夫婦倆共同照顧她的生活起居。

當許先生夫婦發現她除無力負擔化療費用外,更想放棄可能傷及視神經,而導致雙眼同時失明的後半段治療後,馬上為她發動募款活動,同時給予她心理建設。

「許叔叔告訴我,上天賦予我們生命,就要好好珍惜,要勇於嘗試而非退卻;他並頻頻質問我,為什麼已努力走至此,卻不願踏出走完最後一步?」但那一步,卻是最最艱難的一步,必須以雙眼失明作為賭注的冒險。於是,他們爭執吵架了。隔天,她在門縫下撿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阿瑛:對不起,昨晚生你的氣。不過,我是很著急,很著急你。為什麼走了九十九步,卻在最後關頭想放棄……」

加拿大分會送來關懷

後來,慈濟加拿大分會知悉後,與「台加文化協會」全力動員在華人圈裡勸募,很快就湊足了三十次放射線治療的費用。同時,慈濟人白雪、詠心阿姨等人,陸陸續續過來關懷,陪她聊天、給予安慰;許叔叔夫婦則怕她獨處異鄉會孤寂、無聊,因此也陪她聽音樂會、上歌劇院,一切只為等她敝開心胸,能鼓足勇氣去踏出那最後一步。

感受到周遭人對她的關懷與鼓勵,最後,她終於答應接受治療。因為,「不管失敗或成功,我知道他們都在我身邊。」「與我無親無故的他們,卻肯為我籌錢,在心靈上安慰我,將我視為親人般地對待……這分關心與愛,讓我擁有無比勇氣,對抗病魔。」難掩激動之情的她說道。

楓紅的十二月,台灣慈濟代表團赴美加地區訪問,靜思精舍常住德宣師父特地前往探望她,給予鼓勵與祝福,並送予一串佛珠。

四個月後,她身上的癌細胞已然消滅,終於可以回歸睽違已久的故鄉--台灣。又是一只行囊,孑然一身步上波音七四七,飛向太平洋彼岸的家;不同的是,那顆曾經脆弱與無助的心,填滿了許許多多人的關懷與愛,更擁有分面對生命、面對未來的堅強。

心中滿盈愛與關懷

這一路風雨行來,要感謝的人太多,途中有黑人、白人、中國人的摯意關懷,有醫師、護士與慈濟人的真心相待,於是她將這分沉甸甸的感恩心懷,傳輸給身旁的每個人。

以前的她,任性、愛計較、自我為是;現在的她,善體人意、關心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