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慈濟情,美東行

◎慈濟美國分會.潘鳴

上人常說,許多海外的慈濟人從未見過上人,也未見到慈濟各項志業建設,
只因認同慈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誠正信實」的精神,
於是長期在海外拓展慈濟精神,令上人由衷感恩。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是上人給予身居海外慈濟人的勉示,
不論身在何方,他們隨時隨地帶著這分「慈濟精神」,以拓荒者的毅力,
自動自發地在各地播撒慈善的種子,開闢福田,邀善士耕耘--
以「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的回饋原則,匯集當地的愛心力量,
共同從事濟貧致富工作。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思賢居士,
每年率團至全美各地分支會與聯絡處,和當地有心推展慈濟精神的師兄師姊
交流會務、凝聚共識,期能使慈悲喜捨的種子,在美國更加發揚光大;
讓每一顆心靈,可以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並進而發出愛的力量。

慈濟世界裡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一篇生動美妙的文章;慈濟人所開闢的每一處淨土,都是一幅回味無窮的風景畫。四月廿八日,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像往年一樣,率領多位洛杉機分會的師兄師姊,到美國各地支會、聯絡處作萬里慈濟行,與當地師兄師姊相聚共話慈濟。各地的慈濟人從分會的師兄師姊身上汲取慈濟精神;而分會的師兄師姊,則抱著歡喜、學習、感恩的心滿載而歸,深深感到此行得到深刻的再教育,是一次清新的心靈之旅。

慈濟人繞著地球跑

隨行的團員靜誼、慈倫、慮道、慮果、王金玉、潘雪娟、慮悅、黃淑燃、楊慮銘、慈和等師兄師姊和我,從洛杉機出發,先後飛抵達拉斯、休士頓、紐約、華盛頓D.C.、匹茲堡、芝加哥等城市,行程一萬多公里。身處美國各地的慈濟人,藉此機會相聚一堂。

每到一地,大家聚在一起聆聽證嚴上人對海外弟子開示的錄音帶,許多人被上人慈悲的願行深深感動而流淚;每到一地,都有大型的周年慶聯誼會和小型的茶會、師兄師姊的現身說法,其中有懺悔與讚歎,有歡喜與感恩。在慈濟大家中,大家一反平

時的含蓄,就像面對自己最親的人一樣,互吐衷曲,互相懺悔,真是一幅幅真情流露、坦誠無隱的感人畫面;每到一地,召開幹部會議,執行長作行政指示,大家檢討一年來的工作進展,並瞭解和討論全美慈濟會務推展體系。

各地師兄師姊都十分珍惜和善用此次相會的機緣,為當地匯入更多的慈濟清流,以接引更多有緣人來參與慈濟志業,將菩提種子紮實、亙久地根植於人群中,實現「慈濟人繞著地球跑」的宏願,使人人心理充滿愛,使世界充滿光明和溫暖。

德州/

出達拉斯機場正遇著急雨,雨落在車頂上,宛若金屬敲擊聲。想到祈願多日,龍天護法仍未垂顧,來接機的師兄師姊看著車窗外,顯得有些悶悶不樂。執行長見了,笑著說:「慈濟人都持有善解的心,辦法動時如遇和風麗日,則感謝佛光普照;如遇綿綿降雨,則感謝遍灑甘露。能以這分感恩的心過日子,則日日是好日。」寥寥數語,大家豁然開朗。

⊙達福聯絡處
地點:德州達拉斯
成立時間: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負責人:邱金劉
委員:一人
會員:四九七人

達拉斯聯絡處的會所雖不大,但井井有條,物盡其用。屋內較寬敞處安排作聚會、共修或閱讀之用,而行政作業空間只占一個小角落;負責人邱金劉師姊和各組志工,合用著兩張辦公桌。

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

美國的慈濟人不能常親近上人,大多只能從文宣管道上來瞭解慈濟的最新訊息。大家向佛情切,心田渴望得到慈濟甘露滋潤,若接獲慈濟世界中輾轉流傳的每一份文字,哪怕只是片言隻語,都會用心研讀體悟。就如辦公桌上方牆上,貼著來自花蓮的種種文訊,其中還有一則美國《慈濟世界》報導上刊載的一位分會師姊的專訪和相片,站在一旁的張愛倫師姊認真地說:「這一篇是我最近剪下貼在這裡的,我很佩服這位師姊,並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向這位師姊學習。」

像達拉斯的其他師兄師姊一樣,張師姊如海綿般吸取慈濟清泉,不斷充實自己,以期自我提昇。她常常到邱金劉師姊家領取台灣寄來成箱的《慈濟道侶》、《慈濟月刊》,然後將它們運至會所。邱師姊不在家時,郵差先生就將大箱文宣放在門口,有時張師姊去取時,竟會忘情地坐在箱子上,迫不及待地閱讀那些新到的月刊等慈濟文宣,直至夕陽西下。

原聯絡處負責人程一蓉師姊因故暫居香港,並在當地積極推展慈濟,此次聽說執行長要來達拉斯,特地從香港趕來,說是要「當面取經」。在當天舉行的幹部會議上,她和其他師兄師姊,不斷地向執行長「發問」,執行長一一詳細回答。

由於當地只有一位委員,執行長希望達拉斯有更多因緣成熟的慈濟人能出來擔當如來家業。他說,既聞佛法,就要行佛道,擔當如來家業不是一句空話,要踏出來,而不要坐等因

緣;世事瞬息演變,時間在一分一秒中消失,有時因緣就在你眼前錯過了好幾次,所以要及時把握。執行長並強調,隨緣不是隨便,做慈濟要守本分,不勉強自己和他人,事理中庸,人手多了,才能真正擴大慈濟海外志業。

談到聯絡處展開的各項慈善工作,如:到Ruff House收容所定期慰問無家可歸人士、老人院關懷耆老、社區環保、龍捲風自然災害的現場救助和清理……等,師兄師姊深感個案做得還不夠。執行長說,處理個案不僅僅是發慰問金,重要的是鼓勵和關懷案主,將他當成自己的親人--譬如自己的親人病了,我們就會開著幾小時的車去看望他;要如此真正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善種光植在腦中無用,要植在眾生之中,真正做到「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

輔導個案考驗毅力與心力

隨行團員中,靜誼師姊雖是分會的文宣組長,仍排出時間做大量的個案輔導工作,近來又擔任分會輪值的個案組長。她在與達拉斯師兄師姊交流處理個案的體會時說,輔導個案往往需要毅力和心力的付出,這常是修行途中道心堅定與否的最佳考驗。最近台灣不少血液疾患病童由家長陪同相繼來美求醫,洛杉機及聖地牙哥的諸多慈濟人投入關懷行動,從接機、送飯、購物到陪伴安慰病人和家屬,靜誼師姊說到其中甘苦,熱淚盈盈。

有幾個月,她面對被化學治療弄得面目全非的可憐的孩子,強烈感受到悲憫和絕望,甚至覺得精神快要崩潰了。有一次,她剛將一位痊癒的病童送上飛往台北的飛機,原想可以得閒緩和一下疲憊的身心,不料又有一位陳小弟弟飛抵洛杉機,電話是晚上十一時打來的,必須前往安排慰問。想到已是午夜,靜誼有幾分猶豫。一旁的先生李善操說:「你不是常說:慈濟人要出現在人家最需要的時候嗎?現在人家來到異鄉,人生地不熟,是最需要照顧和安慰的時刻呀!」

靜誼聽了不再猶豫,由先生開車護駕,驅車一個多小時前往慰訪。因為病毒細胞已擴至全身,小朋友身上的任何地方都會發生劇痛。每當他疼痛時,就用雙手抓擰母親,幾乎廿四小時不斷抓擰母親;若孩子在母親的懷中稍有安靜或睡眠的時刻,母親就一動不動,以免弄醒了他。這一幕幕場景,觸發靜誼師姊深刻的悲憫之心,她說處理個案與「用心體會悲苦」,並且要「不怕辛苦」,在眼看得到、手伸得到、腳走得到的地方,只要因緣具足,慈濟人就要付出自己的心力。

⊙德州支會地點:休斯頓
成立時間: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
負責人:濟恩(黃太山)
委員:十六人
會員:二一五0人

美東行程的安排非常緊湊,一行人從達拉斯飛休士頓後直驅周年慶會場。會場設在當地的華僑文化中心,早到的人就在場外看電視。電視在現場直播日本名古屋空難新聞,從畫面上我們看到日本分會的慈濟人穿著整齊的服裝,正在協助處理華航空難失事現場,或幫助認屍,或為屍體補妝,或撫慰家屬。

在場觀看的人都十分感動。慈濟人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在拯救苦厄的同時,也提昇了華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同年慶會上,休士頓北美事務協調處羅副處長頗有同感地說,休士頓慈濟志業的蓬勃發展及對社區的

影響,對於塑造華人及國家的美好形象,有非常大的作用。

海外同步進行捐髓宣導

聯誼會同時安排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特邀當地一位不久前成功完成骨髓移植的于惠敏小姐,談她戰勝死神的經歷。于小姐大學畢業後在休士頓的The Methodist Hospital 任藥劑師,前程似錦。去年初,她在一次例行的健康檢查中,得知身患血癌。「那時,我幾乎天天想到死亡這個字眼,十分強烈地感受到生存的寶貴。」于小姐的一位外籍同學阿尼特聽到她的敘述淚眼盈盈,她告訴記者:「我從未看到一個人面對死亡,能像于小姐那樣堅強,朋友們從未見到她哭,而所有朋友都為她而哭。」

就在她一步一步接近死神的路上,骨髓移植創造了新生的奇蹟,一位合適的骨髓捐贈者挽留了她的生命。距移植手術之後已近一年,于小姐的身體未出現不良反應,就像正常人一樣。休士頓支會藉助于小姐的呼籲和助緣,集合各方善士的愛心,將尊重生命的理念真正落實在行動上,為即將飄忽而逝的生命尋找一線生機。

會場門口的外廳,設有四、五張測試桌,聯誼會後專業人員為志願捐髓者作血液測試。一時人頭鑽動,除慈濟人之外,有許多與會的愛心人士挽起袖子,為不相識的生命尋求希望。維持現場秩序的,均是德州慈濟青少年,方才他們還在台上生龍活虎地表演節目,此刻卻儼然像訓練有素的專業工作者,講解、填表、接待、記錄、翻譯,使整個作業井然有秩;小菩薩們那副嚴肅認真的「莊嚴相」,連大人都自嘆弗如。站在一邊的執行長不禁稱讚道:「德州擁有全美第一流的慈濟青少年!」受慈濟理念薰習,在紀克明和熊士民師兄的帶領下,孩子們心裡的菩提善種已生根發芽,慈濟青少年不僅做到在家成為聽話的孩子,而且還能踏出家門和校門,在社會中散播慈、悲、喜、捨的種子。

在服務中得到自在與歡喜

慮悅師姊此次跟隨執行長美東行,原是想看看洛杉機以外的慈濟世界,所以每到一處,她都像一個認真的學生一樣,在筆記本上一則一則寫下

自己的所見所聞及剎那間的體悟。一路上,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法親感染,慮悅師姊也勇於面對眾多的師兄師姊,道出自己學佛、做慈濟的經歷。她說自己小時候很害怕進廟宇,見到廟內的神像或觀音就心生恐懼,那些像越大她就越怕。結婚後,跟篤信基督教的先生上教堂唱詩查經,心無所感,且常為經上的文字與先生起無謂爭執。後來獨自跑過許多道場,每每誦完經,大家吃過齋飯,彼此也不招呼說話,匆匆就走,心裡感到不是滋味;加上對佛教禮儀的意義未有深層瞭解,怎麼也生不出莊嚴與恭敬之心,日子就在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唸經打坐中溜走了。

一個偶然的因緣進入慈濟,看到師兄師姊們相親相敬,到處充滿溫馨,她心裡十分感動,聽「普天三無」的歌更感恩得直掉淚。如今也許因緣成熟,在慈濟的佛堂拜法華經,生平第一次體會到激動與法喜,她從未知此痛快和大聲地誦經,似乎剎那間掃去了無明和煩惱,感到自在與光明;而在平時當志工服務人群中,更得到無限的自在歡喜。

紐約/

⊙紐約支會地點:紐約州
成立時間: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
負責人:慈定(康美珍)
委員:三十七人
會員:一六00人

在紐約師兄師姊的辛勤耕耘下,當地的慈濟會務發展很快,並且帶動周圍各州和城市的慈濟志業拓展。

是日在人頭鑽動的周年慶會場,有許多從紐約地區以外來的愛心人士或慈濟會員,有的組團而來,有的單獨成行,其熱心慈濟的精神令人感佩。波士頓的蔡淨薇師姊率領其他七位新發意菩薩驅車數小時,風塵僕僕到赴會場,散會後不忍離去,又轉到會所參加小型座談會,以迫切的心情汲取慈濟精神。見到我,蔡師姊第一句話就說:「你們寄來的文宣太少了,不夠發!不夠發!」波士頓的師兄師十分認真地在當地接引慈濟會員,自掏腰包購買慈濟書籍送給熟人,或贈以慈濟文宣及錄音帶,有時也會碰到冷漠的反應,但他們從不氣餒,樂觀地說:「總有一天,他會喜歡的!」短短的光景,波士頓的慈濟會員由幾位發展至目前的一百一十位,每個月,蔡淨薇師姊和其他幾位師兄師姊乘坐公車,一家一家去收善款,同時向他們介紹慈濟的最新訊息。

慈濟之美在於「誠」

第二天的紐約幹部會議開了整整一天,執行長勉勵大家精進更精進,不退轉、不鬆懈地擔當慈濟海外志業這一如來家業。他說,他的委員證為一二八二號,在他之後的一二八三號委員李思齊師兄,原為二十二號,李師兄曾有一段日好忙於事業,後來再度發心做慈濟委員時,就落到一二八三號。如何做到不退轉呢?執行長說,要按佛陀的指示修心,在利他中方能成就自己,只有不斷行菩薩道才是佛的弟子;沒有「修行」的心,慈濟是做不下去的-這個修行的心,就是「捨」,捨時間、精力、金錢,去為眾生服務;這個「捨」,甚至包括將自己的功德都捨出去。社會大眾都說慈濟人在做善事,而上人說這是做「本分事」,慈濟人的本分事就是救度苦眾,利益人群。大家在一起做慈濟事,心力很重要,只要有心,時間就可累積成效。

說到團體中可能出現的人我是非,執行長說,佛性不是在真空中修成的,而是互相磨鍊出來的,有粗石來磨你時,更要心存感恩。慈濟團體之所以可愛,其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互磨鍊、相互成就-莊嚴的佛像不正是一刀一刀雕刻而成的嗎?價值的定位就是在磨難中確立。我們現在缺的不是道理,是人和事,要盡人事,藉事會理,人、事、理三具足,則佛法現前;凡事善解包容,則天天愉快。慈濟的美就在於「誠」,要以一分誠懇的心去拿捏「原則」和「圓融」。身為領導者,如隊長或組長,有人不聽你或不服你,就要「反觀自照」-從德性、態度直至工作方法一一檢查,這樣才能不斷改進自己,團結更多的人參與慈濟志業。

華盛頓特區/

⊙華盛頓DC聯絡處
地點:華盛頓特區
成立時間: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廿一日
負責人:鄭李實先
委員:一人
會員:三百餘人

證嚴上人十分關心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慈濟志業拓展,執行長用心催生此一因緣的成熟。最近,台北慈濟榮譽董事宋篤志伉儷的女兒將學成回台,宋師兄就將此處的房子移作華盛頓聯絡處會所;此次美東的茶會,就在這個「新家」舉行。負責人鄭李實先師姊,遠從台灣趕回來籌備茶會。

當地的師兄師姊盡心做慈濟,已接引了不少善心大德,並與社區結了一分好緣。到華盛頓當日,我們一行人應邀到一家猶太人辦的慈善機構參觀,該機構的運作及設施,給團員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均感在海外推展慈濟志業時,汲取各慈善組織的先進經驗十分必要。

茶會召開前的當日中午,執行長打電話到花蓮,代表美國的全體慈濟人祝賀本會廿八周年慶,打電話時正值台灣上午時分,聽筒中傳來莊嚴整齊的誦經聲,得知來自世界各國及台灣各地的近五千位慈濟人,已聚集於花蓮參與慶祝盛會。他一時激動難抑,在茶會講演時,宣佈了這一好消息,滿座的華盛頓慈濟人頓時雀躍不已,感到此刻似已回到花蓮,聽著上人的開示。大家感恩上人廿八年來篳路藍縷,開闢慈濟這一大福田,同時互勉在菩薩道上更加精進,為拓展華盛頓地區「濟貧致富」的慈濟會務而努力,以不辜負上人的殷殷期望。

賓州/

⊙匹茲堡聯絡處
地點:賓州
成立時間: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負責人:慈懃
委員:一人
會員:二五0人

匹茲堡的慈濟人幾乎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社會工作能手,經常辦茶會、義賣、關懷留學生、慰訪個案等等,做得有聲有色。

美國慈濟的「西點軍校」

當地的慈濟人搬到外州去住,馬上就會在當地發展會員、舉辦活動,就會有聯絡處等分支機構產生。團員中有人譬喻匹茲堡是慈濟美國分會的「西點軍校」,培養了許多深識慈濟理念的幹部人才,分別到各地去推廣慈濟志業。

慈懃師姊領導有方,將工作分配給各路幹部後,讓其施展所長。整個茶會的安排,各路志工有條不紊,齊頭併進,不一會兒一切就妥妥貼貼。不僅如此,匹茲堡的慈濟人都相當古道熱腸,他們能開廿二小時的車,到另一州去為一位亡者助念;他們能將海外學子視為親友,為他們接機、找房子、選家具,還常請他們到家中聚餐,以抒解鄉愁。

在茶會上,「匹茲堡中國留學生之家」的主管學生鍾志輝同學上台說,大批受到關愛的中國留學生對慈濟人的義行深受感動,大家共同的心願是:「有一天,我們也會幫助別人!」鍾志輝同學又說,在與慈濟的合作中唯一使自己感到遺憾的,是沒有早日認識和接觸慈濟。

伊利諾州/

⊙芝加哥支會
地點:伊利諾州
成立時間:一九九四年五月
負責人:張朝南
委員:一人
會員:四九七人

芝加哥慈濟因緣很盛,人氣頗旺,當地華人眾多,執行長有意將此發展成慈濟美國中北部的重鎮,以形成全美東西南北的發展格局,並帶動芝加哥周圍城市和州域慈濟的拓展。

芝加哥是中北部慈濟重鎮

當執行長在芝加哥幹部會議及聯誼茶會上宣布成立支會的決定時,當地的師兄師姊對連昇兩級先是暗暗吃驚,繼而都十分喜悅,覺得是對自己

修行的挑戰,皆發願同心協力支持和配合負責人張朝南師兄建立支會的行政體系,認真踏實地在大芝加哥地區注入更多的清流。

對芝加哥師兄師姊寄予厚望的黃執行長,語重心長地對在座的志工幹部們說:我們是師父派在海外的拓荒者,應義無反顧,一心一志承擔如來家業。慈濟在美國不是公司行號,是大家志願為眾生付出而相聚的地方;慈濟也是圓形跑道的運動場,隨時歡迎任何人進來,但是上人腳步很快,不會等我們,我們不能找盡千般藉口萬種理由慢慢來。黃執行長強調,佛法貴在行,不行不貴,成立支會後,大家在相處做人上更要心包太虛,自謙禮讓,心平氣和,以感恩、包容的心相互溝通,不講誰怕誰,而要比誰愛誰,人和萬事興,在團體中做到「人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吸引佛教以外的人進來參與。

此刻,美東行的師兄師姊也像芝加哥的慈濟人一樣,心中很激動,情不自禁地唱起慈濟歌曲,祝賀芝加哥支會的成立。在歌聲中,執行長代表上人贈送在場的所有慈濟人和愛心人士贈送心蓮和紅包,表達無量的祝福。此感人畫面,令在場多位師姊淚光盈睫,也使在場的師兄師姊默默發願-堅定菩薩道心,使芝加哥開墾出的一片慈濟沃土,一步一步地拓展開來。

隨行的王金玉師姊是一位用心的菩薩,她認為求智慧不能僅要求師父加持,而是要在做慈濟中用心付出才能獲得。平時她每星期到分會做志工,幫助地震災民,做得滿心歡喜。有時她在美國分會會計室幫忙,渾然忘記了時間,直到會計師姊催促她「下班」,才發覺時間已晚。此次她與眾師兄師姊美東行,是想多多瞭解慈濟的人和事,以增長見識和智慧。行程中,執行長請她上台演講,起先她感覺十分緊張,一個人躲得遠遠的準備,還是不知說什麼好,想到將要面對聽眾就怕,後悔答應執行長。大家開玩笑說:「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啊!」王師姊才鼓起勇氣站到台上,底下亦有師姊為她擔心。

出乎意料的,王師姊開口語驚四

座,其幽默口吻,使聽眾前仰後合。談到進入慈濟之後,身、口及氣質的改變,她說,以前自己講話又急又快又響,有人稱她「高射炮」,有人叫她「轟炸機」,身材不高的她總不明白,為什麼朋友和同事,賜給她這些與身形截然相反的外號?有一次她在家中發現,當自己坐在先生左邊時,先生下意識將手貼近左耳,當自己坐在先生右邊時,他又用手去靠近右耳。她問先生為何如此,先生不好意思地說:「怕你不知何時吼起來,我可以及時去遮捂。」在她任職數學教師期間,班上學生曾發生爭執,她從中勸阻,事後,校長卻將她叫到辦公室,她問校長為何?校長說因為她的聲音最響。平時學生都怕她不苟言笑的神色,背後叫她「金鋼」。接觸慈濟,領受上人的教誨,看到團體中每一位師兄師姊柔和的聲色,潛移默化中,完全改變了自己的個性及脾氣,期許自己讓人見了心生歡喜。

各地的師兄師姊從王金玉師姊的現身說法中,更加體會到只有改變自己後天薰染而成的不良習慣,守住自己的身口意,勤加擦拭人中明鏡,才能以正面的形象影響他人,以預約人間淨土。

慈倫、慮道、咪咪師姊也分別在各站暢談自己的心路歷程,各地慈濟人從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和啟迪。

⊙美國分會
地點:加州洛杉機
成立時間:一九八五年一月四日
負責人:黃思賢
委員:三十七人
會員:一六00人

被大家稱為美國慈濟「大家長」的黃思賢執行長,在美東行中不僅將上人的法寶,遍灑於每一個人的內心,而且還一一活現在自己的身行中。

思賢勤修「微笑」與「認錯」法門

每到一地,大小會議,大家都樂於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他,聽他講慈濟世界的一切,急於汲取他身上的「法寶」。因聽眾不同,執行長演講的組織及風格也會不同,這大概是他的「觀機逗教」罷!只要有機會,那怕只是轉機的半小時光景,大家都會圍在他的身邊,聽他講慈濟,不讓時間和機會空過。

看他口唇因疲憊而長包,大家都很心疼,有位細心的師姊曾作計算,他在每地的講演時間少則七、八小時,多則十幾小時。每每夜深回到住處,大家難知次日必需早起,仍不忍就寢,再請執行長「開講」,有的師姊已穿上睡衣正欲上床,聽到廳內傳來執行長的講話聲,便又匆匆換了衣服出來聽。

執行長對隨行團員十分體恤,問寒問暖,還為眾帶了不少「維他命」,每天早上發給大家,有時講到夜深,還會燒一大鍋香噴噴的鹹稀飯「犒勞」大家呢!一路上,他不僅十分注意自己的行儀,且同時修習「微笑」及「認錯」法門,融佛法於身體力行中,堪稱美國慈濟人的表率。而執行長卻時時自感不足,渴望汲取更多來自上人那泓源源不絕的清泉。在回洛杉機的途中,他感嘆道:離花蓮久了,又講了這麼多,精神上就有一種「空」感覺。他那種一心一志追隨上人的深心,令師兄師姊由衷敬佩。

十一天的美東行程結束了,團員們每離開一地,心裡都依依不捨和無限感恩,法親真是比親情還要親。為了表達對當地師兄師姊的感恩之意,隨行團員在行車途中練唱道別歌曲,準備在告別時唱,不知怎的,練著練著,大家的聲音哽咽了,不停地落淚……

讓我們相約,明年再相見!

(編按:文中各地委會員人數統計至今年三月止)



▲淨土人間

相約星期三--板橋仁愛里、重慶里居民投入資源回收

◎張瓊齡

退休的老年人,學齡前的孩童、全職的家庭主婦,這些不受「朝九晚五」制約的人們,長久地過著「天天星期天」的日子。

在他們安穩、尋常的生活軌道裡,總有機會遇上一些外來的突發事件,其中有些事讓人視若無睹,有些則會被人拿來作為關注的焦點,甚至被納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種「突發事件」,也不必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曠世壯舉,常常,這些事兒落在不相干的人眼裡,只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對於當事者來說,他們可是慎重其事地撥出生命的片斷投入其中,他們可以為此調多年來的作息,暫且放下平日的嗜好,甚至轉換了觀看世事的態度。

對板橋仁愛里、重慶里的居民來說,「資源回收」就是這樣的一個「突發事件」。

仁愛里星期三的約會

到了板橋仁愛路,順著巷子沿途走,一直走到最多人聚集的地方,就是仁愛新城居民口中的活動中心。所謂的「活動中心」,其實只是一條兩旁設有座椅的磨石子通道,有綠樹供閒談的人們遮蔭蔽日。多少年來,這個地方,鎮日裡有人過往或留駐,人人都可以使用,卻沒有一個人可以佔為己有。

打從八十一年十二月起,居民們便逐漸在累積著共識,凡是逢著星期三上午,活動中心這塊地方,就要暫時挪出來作為資源回收物的集中處;家裡面要是有這些個資源垃圾,在早上十點鐘之前送到這兒來,就會有人一併作處理。

早期剛剛宣導這活動的時候,還擔心住得稍遠的居民覺得麻煩,便請大家把回收物放在自家樓梯口,另由環保志工開車沿路去收取,要不了好久,由於居民之間的感染帶動,這項

貼心的服務,就毋須再執行。

最初,到社區裡面帶頭回收的人員並不是村子裡的居民,他們多是參與慈濟雙和地區環保活動的志工。面對這項陌生的行動以及這群陌生的人,居民們的反應先是詫異、不解,或許還有些不以為然;之後才是觀望、認同,進而親身參與、呼朋引伴,到目前的衷心期待、樂在其中。

逢到週三,有人一早起來看見天色陰暗,便開始擔心是不是要下雨?

逢到週三,有人就暫停平日的爬山、健行,轉往活動中心,分類整理回收物。

有些人,則是在週二晚上就聽到另一伴的叮嚀:「早點睡,明天你得起早呢!」

有些人,再不久就要回大陸探親,趕忙把握行前這段時日,加緊地幫著做。

仁愛里約有住民一千兩百戶,分屬十九鄰,其中仁愛新城為政府興建的國宅,四百戶畫為國防部眷村,另外四百五十戶為民宅。

在這項資源回收行動中,竟能讓一些養尊處優的官太太拉下身段,放著清福不享,頂著大太陽,盡和些廢紙、破爛為伍,是這一年多來流傳在社區居民之間,教大伙兒津津樂道且嘖嘖稱奇的新鮮事。

重慶里加速跟進

這項由慈濟人前來仁愛里帶動的資源回收行動,才進行了一、兩個月,便有鄰近的重慶里里民路過瞧見,主動要求設立回收點。

沿襲在仁愛里運作的模式,慈濟人首先拜訪該里里長表明這項宣導活動的立意,並提出諸事上軌道後將轉由里長配合清潔隊接續運作的遠景;待找定國慶路一四九巷二弄轉角處作為機動集中點後,即在社區之間張貼海報,標明回收物項目及分類方式,並配合著舉辦說明會以凝聚熱心人士。來自雙和區的慈濟志工除了提供人手,也由龔連福師兄調派一部回收車來支援收載工作,半年後並再追加一部車,以配合本地區「集中人力、縮短時間」的特殊需求。

仁愛、重慶里因有充沛的婦女、老人資源,可配合非假日的回收活動;又鑑於社區住戶稠密,缺乏大型公共空間以供長時間置放回收物,因此本區域的回收方式,乃在兩個里各擇一機動集中點,在每週固定回收日當天,居民再將家中儲放一週的物件攜來集中,兩部回收車立即消化處理。

每週三的收載路線中,重慶里首當其衝,為達迅速送載的效率,通常在定點志工一邊整理物資的過程中,收載志工便一邊搬運,現場氣氛較緊湊;相對的,仁愛里的定點志工們,在時間上充裕許多,可以把紙類收疊得齊齊整整,還能夠從容地談天說地,交流感情。

環保績優模範村里

一般說來,慈濟人所推動的資源回收活動,均是由自家所在的社區做起,一方面容易掌握地利,另外也容易結集人脈,然而,在板橋仁愛、重慶里的推動模式,卻是一種新嚐試-由外地人進入社區推動,在短期內獲得居民響應的實例。

追溯到這項行動的原委,要從黃林款師姊的發心說起。

「在一個特殊情況下,我得到朱淑霞師姊的關懷與鼓勵,轉無明為毅力,踏上慈濟之路。隨後,我跟著師姊到花蓮參訪,沒想到第一次回精舍,就能夠見到上人,並聆聽上人開示。那次開示的內容,是有關資源回收事項和它的功效。回途中,師姊也提到她的師兄從事資源回收的種種,使我深有所動;不久後,又參與了一場環保說明茶會,我便鼓起了勇氣,向朱師姊表明參與這項活動的意願。」

朱淑霞師姊首先介紹黃林款師姊認識雙和區環保志工吳燕雪師姊,並與其共同磋商適當的活動地點及帶動方式。

「仁愛新城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曾在此居住十一年,這裡有我先生的長官、同仁、還有我的好鄰居,他們一向很親切,很關懷我……」雖然搬離這個社區已有六年,然而,黃林款師姊認為此地具有濃厚的人情,人與人之間往來密切,該是個理想所在,於是,她重回舊地,展開拜訪舊識及長官的行動。

這項提議首先獲得仁愛社區醫務所眾同仁的支持,並經由駐所醫護人員王傳豆小姐的引介,取得了仁愛新城自治會會長馬躍崑先生,以及仁愛里資深里長張瑞斌先生的認同,慨然相借社區器材並提供人力、物力資源以進行推廣。對於馬會長及張里長而言,身為社區及地方上的基層官員,相當樂意見到這類立意正當、有助於凝聚社區意識的活動之推行。

就在回收活動進行一年多後,仁愛里因環保推行績優獲得模範村里第三名的評鑑,社區居民更有個人因積極參與回收行動,而獲頒甲等環保義工的頭銜。

當初,誰又想像得到呢?這樣一個看來並不體面,忙將起來人人披頭散髮、汗水直淌的營動活兒,竟然會成為一週之中,社區居民共同的關注焦點-偶爾錯過了一次,總覺似乎哪裡有些不對勁;活動過後,只感到身心舒坦,卻又讓人說不上來那種滋味。

▲淨土人間

在汗珠滴落的剎那,體悟生命真諦

◎陳淑伶

以前的吳師兄,也曾過著居住華宅、開進口轎車、飯食斗金,
風光一時的日子;什麼是惜福的觀念,可一點兒也不曾進駐他的心房。
然而,經過一番生活歷鍊與人事洗鍊,他跳脫出過往追逐金錢的生活,
選擇了一項被很多人忽略、甚至不願意做的義務工作-資源回收,
在彎下腰、滴落汗水的剎那,他歡喜而真切地體悟到生命的真諦。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吳隆盛師兄喜歡上這樣一項工作--經常開著台北分會的環保車,到大台北地區做資源回收;只要任務一來,他可以馬上把店門關了,暫時停止營業,投入工作中。

「做環保不是為某人而做,或是為某目的而為;是為我們自己,更為我們後代子孫。大家應該同心協力顧好這塊土地,留予子孫良好的成長空間。」

「環保工作,除了可以讓資源回收,再次發揮功能外,更可以鍛鍊身與心--既然可以突破心防、放下身段在垃圾堆裡『尋寶』,日後還有什麼事放不下?」

「記得有一次我在台北最繁榮的東區做資源回收時,從垃圾堆裡撿到一個洋娃娃,因為看起來還滿新的,所以我把她撿回家送給隔壁鄰居的小女孩。隔天,小女孩的媽媽告訴我:『吳先生,你知道嗎?昨天你送的洋娃娃,我女兒非常喜歡,晚上還抱著甜蜜入夢呢!真是謝謝你!』當下令我感受良深-想不到有錢人和窮人的價值觀,竟有如此天壤之別!同樣一件東西,富人視之如棄屣,而窮人卻視之如珍寶。不懂得惜福的人,簡直是在消耗地球資源,怎不令人痛心疾首呢?」

談起環保,吳師兄可有一籮筐的話可說,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做」出來的體會。

失卻歡笑的成長歲月

據悉,以前的吳師兄,也曾過著開進口轎車、飯食斗金,風光一時的日子,什麼是惜福的觀念,可一點兒也不曾進駐過他的心房;然而,在經過一番生活上的歷鍊,及人事的洗鍊之後,他跳脫過往追逐金錢的心靈桎梏,選擇了一項看似不起眼、被很多人忽略,甚至不願意去做的義務工作--資源回收,從彎下腰的動作中,體悟箇中三昧。

出生於屏東縣里港鄉純樸鄉材的吳隆盛師兄,六歲以前的他,只是個啥事都不懂的鄉下小孩;六歲那年,父母因故離異,這在當時封閉純樸的農村社會中,簡直是一件無可饒恕的事,村人均視之為村中的一大恥辱,連帶也對他和年幼的弟弟另眼相看。周遭環境的變故,粉碎了他童年的純真歲月,促使他必須提前面對成人世界的種種紛擾。

雖然缺少母愛,卻幸運的擁有一位疼愛他的祖母,然而,每次看到別人有媽媽疼,他總是一個人偷偷躲在棉被裡哭泣;唯一的一個弟弟,也因為思母情切,終日啼泣,持續一年有餘,在長期斲傷身體,又沒有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下,離開了人世。而原本在鄉公所任科員的父親,在遭受婚變後,身心受到重創,鎮日藉酒澆愁。這些看在祖母的眼中,滿是心傷對他說:「你有父若無父,有母若無母;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不同,凡事要學會不與人計較、學會忍耐。」阿媽的這一番話,重重烙印在他心底,小小心靈即有處處讓人的心態;遇到挫折或不順遂時,常是對著一桶水猛往臉上潑,藉著冰水來冷卻自己的心。

獨自到台北闖天下

正當別的孩子可以無憂無慮的享受童年時光,他的童年卻是在放牧、撿牛糞的歲月中度過。小學畢業那一天,祖母對他說:「因為經濟情況不允許,我無法再供你升學,你不如出去當學徒,學習一技之長,好歹也可以養活自己。」他沒有任何猶豫怨言,命運的安排讓他沒有反抗的餘地,於是便到姑媽家學習做竹椅、竹藤的編織手藝,度過一段黯淡的歲月。

當時,父親早已離家流浪到台北,在和失去聯絡多年的父親取得聯繫後,他也決定離開鄉下,到繁榮的大都市尋求另一片蔚藍的天空,希望掙脫命運的枷鎖。而在看到父親的那一剎那--原本坐辦公室辦公的父親,來到台北後,因為無一技之長,只得做粗工來過活。這更堅定了他原有的意念--不要就這樣庸庸碌碌的過下去。

退伍後,他開始認真思惟自己的前途問題。那時,建築業頗為蓬勃,他決定到裝潢公司從學徒開始做起。雖然工資僅有六百元(這比他在當兵之前的薪資還少),後來老板看他工作認真,又肯吃苦耐勞,逐漸將工資提升到四千元左右。

事業如日中天

不肯就此龍困淺灘的吳師兄,待一切因緣成熟之際,決定獨自創業,以攢存的微薄基金,徵召了兩位學徒,便四處招攬工程。由於沒有任何人際背景,他只有一顆誠懇的心,和人廣結善緣。人人看他做事認真,做人淳厚樸實又講信用,因此只要有生意,總會介紹給他。

民國六十五年,他的事業如日中天,除了裝潢、建築,還投資五金生意,一切似乎是那麼的順遂,他擁有華宅、美食、進口轎車,過著衣食無缺的日子。

然而,人常會在炫爛中迷失自我

,若不懂得珍惜,好運常會在指間滑落。六十七年時,他大量投資建築業,怎奈卻碰到一塊有糾紛的土地,官司打了一年多,最後雖然勝訴,但投資的好時機已逝,加之六十九年又碰上中美斷交,整個經濟景氣跌落谷底,他的事業產生頗大的危機,每個月至少要負擔三十幾萬元的利息。

由於周轉不靈,他借給朋友的錢又要不回來,負債總額早已超過公司的資本額,和太太幾經商量後,決定結束公司營運,並和律師討論,準備賣掉所有的不動產,償還債務。律師告訴他:「你若是如此做,以後日子可能會很苦,不如和債主商量,先償還二至三成的債務,這樣手頭上還可以保有一些錢過活。」性情耿介如他,堅持債務要算得清楚:「既然有心要解決債務,欠人的就是要還,自己苦點兒沒有關係。」

眼看辛苦幾十年的心血,一下子化為灰燼,心中難免生怨氣而有所不甘--以前風光時,朋友相交滿天下,一旦生意失敗,朋友卻視他如毒蛇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又怎肯伸出援手?他這才深體;真正的朋友是在患難之中見真情。

賣豆漿饅頭償還債務

或許是過去和人廣結善緣,也或許是因緣成熟,在他最失意的這段時間,慈濟台北地區資深委員「老大師姊」(陳美珠),一直給予他精神上的鼓勵,並曾帶他回花蓮參訪。原來在此之前,透過友人的介紹,他們成為老大師姊的會員,夫妻倆每個月各捐輸二佰元,卻因為忙於開創事業,任慈濟因緣空過,直到繁華落盡,才赫然見到生命中的真章。

民國七十二年,慈濟為籌募建院基金,在空軍介壽堂舉辦義賣,他從會場請了一部金剛經回去;有一天,一位他以前的顧客來到店裡,看到這部金剛經,頗為喜愛,他毫不考慮自己當時的經濟狀況,又另請一部和朋友結緣。朋友問起他的近況,他坦言以告:「生意失敗,店已經頂讓給別人,過幾天就必須搬走。」

那位朋友拍著他的肩膀說:「很難得我們有這樣的緣分,如果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請開口,我一定盡力而為!」這是他失敗後,第一個安慰他的人。「不如我教你做豆漿,利潤雖薄,好歹也可以維生。」

他心想:既然有人對我們這麼好,應該放下心中不平衡的心態,東山再起才是圖謀之道。

為了還債,所有值錢的東西早已變賣,他已身無長物,即使想做豆漿早點生意,也無任何器具。那位朋友知道後,又為他張羅一切,還騰出一天的時間親自指導他。那股溫情暖流,直指心窩。

往後,他每天清晨三點左右即起床準備一切,然而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搓揉麵粉之際,前塵往事紛紛湧上心頭,他思前想後,越想越不甘願,內心越不能平衡;越不甘願,手上搓揉的勁道就越大,好似將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在搓揉之間。許是手勁太大吧!誰知做出來的饅頭、蛋餅,竟格外的好吃,附近有四、五家早點

店,就他們的生意特別好。

五十多年來最快樂的時光

就這樣克勤克儉經營五年多,所有積欠的債務也已償還得差不多;當他靜下心來思惟這一路所走過的風風雨雨--不論事業大起或大落,似乎永遠在為生計奔忙,庸庸碌碌……才驚覺所追求的一切均是空,原來世上功名利祿就如花間露、水上漚,強留不得,又何苦追求虛幻呢?

回憶起幾年前,他曾跟隨慈濟列車到花蓮,看到師兄們那種無私無我的服務精神,他曾告訴太太:「有機會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可以發揮人生功能。」如今,該是投入慈濟的時機吧!

適巧,那時上人正呼籲推廣環保理念,慈濟委員張森田師兄,正巧是他太太的叔叔,在其邀約下,他加入了雙和地區的環保組。

為了保有自己多一點的時間,在日子還過得去的情況下,他結束了早點生意,只做裝潢的生意。每次只要任務一來,他可以馬上關起門,迅速投入資源回收工作,他說:「反正是一人公司,可以自由自在。事業可以少做些,志業可不能不做。」

有一段時間,他和太太把家事全安頓好後,每天晚上九點,夫妻倆便結伴出去做資源回收,常常做得忘了時間,待一切處理完畢,休息時已是半夜一、二點了。這種日子,他們足足持續有八個月之久。難道不覺得累嗎?「非但不覺得苦,而且還覺得很歡喜,做環保的日子,是我五十幾年來過得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在中永和做了一段時日後,他得知台北分會的環保組也需人手,便主動加入較缺人手的分會環保行列。

因為做環保,他和許多人結了善緣;同時,也藉由做環保的機緣,開導許多一時迷失的年輕人,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曾有一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在聽到一句話:「一切皆空」後,便放棄一切,漫無目標的尋求著所謂「空」的境界。在一次因緣中,年經人也一起來做環保,他抓住機會慢慢勸導年輕人:「人生就像在演戲,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成功的演員,就是能把角色詮釋得宜。人有無限的可能,不要輕忽自己的角色功能。」幾次的相處懇談,終有助於年輕人找到正確的方向。

歡喜的滋味要自己來嚐

「若要問我做慈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我想最好是你們自己來體會,因為每個人所體會的快樂,是不同的。」「雖然做得很辛苦,常常是躺在床上不到三秒鐘就睡著了;但隔天起床,卻覺得心靈豐盈,這種快樂,不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

有人說:在從容之中,品嚐生命的滋味,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吳隆盛師兄,卻在滴落汗水的剎那,瞭解生命的真諦,不也同樣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