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有情

覺有情

◎林清玄

磚隙的蕃茄樹

樹和人是多麼相像,只要有好的因緣與好的意志力,
即使在最貧瘠的土地,也能開花結果。

陽台磚頭的縫隙中長出一株小小的蕃茄樹,不知道是風或小鳥帶來的種子?

蕃茄樹從春天時奮力長大,到了夏天就結出與磚塊同顏色的果實。

我把蕃茄摘下來吃的時候,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甜美之感,想到因緣的奇妙和種子的不可思議,樹和人是多麼相像,只要有好的因緣與好的意志力,即使在最貧瘠的土地,也能開花結果。

選擇肥沃的地方生長,在人生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培養好的種子,有生長的意志則是可遇和可求的。

萬花筒專賣店

那頭髮花白的老闆說:「再多的萬花筒
也比不上人生的變化萬千、多采多姿呀!」

在加州卡梅爾,朋友帶我去參觀一家萬花筒專賣店。

萬花筒的造形有圓的、方的、三角的、長的、扁的,無奇不有。萬花筒的材質則有紙、木材、石頭、銅錫,令人驚歎。我作夢也沒想到過萬花筒有這麼多種,真是開了眼界,就更別說筒中的色彩之繽紛,變化之多樣了。

老闆告訴我們:「我賣的萬花筒,一共有一千四百多種咧!」

那頭髮花白的老闆又說:「再多

的萬花筒也比不上人生的變化萬千、多采多姿呀!」

講得真有道理,因為萬花筒是平面的,生命是立體的;萬花筒是死的,人生是活的;萬花筒萬變不離其宗,而世界上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生命。

我連一個萬花筒也沒買,想想出來看路邊的野花還真實一些。

買饅頭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因角色不同而過著相異的生活,
當生活還原到一個基本的狀態,所有人的生活是多麼相似:
誕生、吃喝、成長、老去、走過人生之路。

家後面市場裡的饅頭攤,做的山東大饅頭非常道地,飽滿結實,有濃烈的麥香。

每天下午四點,饅頭店開籠的時間,聞名而來的人就會在饅頭攤前排隊,等候著山東老鄉把蒸籠掀開。

掀開饅頭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煙霧陣陣浮出,饅頭--或者說是麥子--的香味就隨煙四溢了。

差不多不到半小時的時間,不管是饅頭、花捲、包子就全賣光了。那山東老鄉就會扯開嗓門說:「各位老鄉!今天的饅頭全賣光了,明天請早,謝謝各位捧場。」

買到饅頭的人歡天喜地的走了。

沒買到饅頭的人失望無比的也走了。

山東老鄉把蒸籠疊好,覆上白布,收攤了。

我曾問過他們,生意如此之好,為什麼不多做一些饅頭呢?

他說:「俺的饅頭全是手工製造,賣這幾籠已經忙到頂點了。而且,賺那麼多錢幹什麼?錢只要夠用就好。」

我只要有空,也會到市場去排隊,買個黑麥饅頭,細細品嚐,感覺到在平淡的生活裡也別有滋味。

有時候,我會端詳那些來排隊買饅頭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是小販或工人,也有學生,也有西裝筆挺的白領階級。

有幾次我看到一位在街頭拾荒的人。

有一次,我還看到在市場乞討的乞丐,也來排隊買饅頭。(確實,一粒六元的饅頭,足夠乞丐飽食一餐了。)

這麼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沒有分別在吃著同一攤子的饅頭,使我生起一種奇異之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因角色不同而過著相異的生活,當生活還原到一個基本的狀態,所有的人的生活是多麼相似:誕生、吃喝、成長、老去,走過人生之路。

我們也皆能品嚐一粒饅頭如品嚐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淺,有的粗糙有的細膩。我們對人生也會有各自的體驗,只是或廣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混沌。

但不論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慶喜的吧!

就像饅頭攤的山東人,他在戰亂中度過半生,漂泊到這小島上賣饅頭,這種人生之旅並不是他年少時代的期望,其中有許多悲苦與無奈。可是看他經歷這麼多滄桑,每天開蒸籠時,卻有著歡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勢,像白色的煙霧,麥香四溢。

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開蒸籠時,我就看見了生命的慶喜與熱望。

生命的潛能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是熱氣騰騰的,這是多麼的好!多麼的值得感恩!

▲喜樂證言

欣於所欲,快然自足--相命、運命的快樂老農

◎陳淑伶

屏東地區慈濟的長期會員謝成泉老阿公,早年種過菜、賣過枝仔冰,
去年過完九十歲生日,才卸下園丁工作,回歸南部田園;
如今日日荷鋤耕耘,隨緣為人相命。
除了長期贊助慈濟濟貧救病志業外,
「寬卻肚腸、豁開心地」是他對娑婆世間無形的布施,
也是他的「不老」哲學。

碧澄澄的天映著蓊鬱高聳的椰林,四周一片靜謐,恍如走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尋訪遺世獨立的隱者。羊腸小道盡處,覓得一屋,屋前僅見二位剛由田裡返來的年輕人。原來年輕人是老阿公的孫子及孫女婿,乘著假日來探望阿公,順道下田幫忙除草。

在人聲呼喊中,遠遠地即見老阿公扛著鋤頭走來,好一幅「帶月荷鋤歸」的田園歸人景致。看著他涔涔的汗直滴,衣裳浸濕,「阿公,您要不要先把衣服換掉,免得著涼!」

「汗臭味才有男性的『氣魄』,怎可輕易脫下!」老阿公半似開玩笑半似認真地說。

炯炯的眼神,中氣十足的聲調,絲毫不顯龍鍾之態,看不出老阿公今年已九十一高齡哩!

「來,要不要讓阿公看看手相呀?」阿公的孫子在一旁慫恿著:「阮阿公算命可是一流的喲!」說著當下,阿公已執起來人之手,專注地看著每一條紋路。

姑且不論是否相信算命這回事,但是看到阿公認真地做著這件事,那神情真叫人感動。

賣枝仔冰的日子

老阿公名喚謝成泉,年輕時曾有過輝煌歲月,在故鄉台北三芝一帶經營茶葉頗富盛名,人稱「阿賺伯」。後來因為大兒子創業失敗,身負巨大債務,他只好變賣祖產替兒子還債;經此事變,他覺顏面盡失,無法再在家鄉立足,遂遠走他鄉,來到屏東投靠妹妹。

妹妹家開雜貨店,他便幫忙載運貨物,後來思及如此下去並非久安之計,乃欲自立更生,再創人生第二個事業春天。

那一年,他已經六十歲了,滿懷的雄心壯志卻不輸年輕人。他騎著車到公園或是人潮聚集處兜售枝仔冰、麵包。

老阿公在年輕時,曾從兄長處學得一項絕學--為人看相,當初原抱著好玩的心態,從未想過有一天竟然可以派上用場。阿公有著聰敏的頭腦,更有靈巧的生意經,對於前來購買的顧客,他常隨意為他們看手相,想不到因此聲名大噪,「買麵包要錢,看相免費」,招攬了更多顧客上門。

那段在外餐風露宿,倍極辛苦的奔波日子,維持近二年的時間,阿公攢存了一些錢,便在屏東縣長治鄉「番仔寮」(繁華村)買了一塊地,自己種作,過著閒適自得、悠哉悠哉的農家生活。

快然自足一老農

寄情於田園之樂的老阿公,可謂「欣於所遇,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七十三歲那年,眼見園中種植的果樹已欣然繁茂,無須長期照顧,阿公難耐無事做的生活,靜極思動,復又整裝北上;聽聞台北新莊盲人重建院正要徵求一名園丁,他便前去應徵。

然而院方體恤他的年紀,恐無法勝任,更何況已超過勞基法的規定,一口回絕了他。阿公不服輸地說:「這個工作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假如你們不放心的話,我可以立下切結書:日後發生任何意外,絕對和院方無關。讓我試試看吧!」看到阿公堅定的神情,院方終於通融願意試用,並特別叮嚀阿公:千萬不可勉強。

想不到阿公精力過人,工作量不僅不輸年輕人,尤甚於二、三人的份量。為了練腳力,阿公特製一雙鐵鞋,鞋底安裝有重達十五台斤的鐵片,每天穿著它上下樓梯,因此雖是耄耋之齡,走起路來卻是輕飄飄。

未久,阿公的工作精神,不僅得到院方認可,更獲得院內上上下下人員的歡迎與信任。

在盲人重建院一待便是十數年,直到去年才退休下來。其實早在五、六年前,阿公便曾提出辭呈,這一次卻是院方不肯讓他走;直到去年阿公已滿九十歲,才迫不得已滿他的願,讓他退休,他才又回歸屏東的田園。

「退而不休」是阿公的最佳寫照,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居下來,但是他並沒有讓自己閒著,而是投入另一項工作--田園生活。

相命、運命的自在人生

打從在「番仔寮」落腳以來,阿公因為經常向慈濟委員陳榮慶師兄經營的米店買米,彼此熟稔而結下了忘年之緣,聽得陳師兄談起慈濟,阿公心生歡喜,便將每個月人家隨緣給的算命錢捐給慈濟,十數年來未曾間斷;而八十歲生日那年,親朋好友為他賀壽,他更將收得的紅包約三十餘萬元,悉數捐出贊助慈濟建院。

老阿公身子骨挺硬朗,一生從未生過大病,茹素已長達五十年之久;凡事「寬卻肚腸、豁開心地」是老阿公處事的原則;淡泊世事,不輕易動怒,讓他保有純真的赤子之心。「阮阿公還要我們教他跳 Disco ,教他英文呢!不信你們和他說 Good morning!他還會用英文回答喔!」他的孫子打趣地說。而阿公總是時時刻刻把笑掛在臉上--那種笑,無邪、燦然,看了令人心生歡喜。

其實,阿公的子嗣也曾打算接他回去同住,但是生性豁達、早已習於田園生活的阿公卻執意不肯,家人拗不過他,只得作罷;反倒是陳榮慶師兄就地利之便,經常來探望阿公,把阿公當作是自家人般看待。

「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阿公的寫照。中國古代文人泰半是在官場不得志時,才會棄官歸隱山林,陶淵明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了「歸去來辭」一文以明志嗎?但是眼前這位九十一歲的老阿公,卻是生性甘於淡泊,早已從淡泊中體會出另一種人生情境。他真正是個嘯傲煙霞,超脫俗世的田園隱士,過著一如閒雲野鶴,悠然自得的生活。

▲千江映月

向傳統中醫科學化目標邁進--慈濟醫院中醫科

◎張浮雲

以西醫系統為主的慈濟醫院,
於去年十一月設立「中醫科」,
同時擬定中西醫合作診療辦法,
致力推動中西醫結合及中醫現代化、科學化。
目前科內主治醫師均受過完整西醫基礎訓練,
住院醫師則採中西醫合訓的養成教育,
期以逐步朝向傳統中醫科學化的目標邁進。

近來,許多人到慈濟醫院中庭大廳掛號、取藥時,總會發現藥局旁多了一處--「中藥局」,好奇地依著指標往新近落成的二期工程走去,在大樓的最底端,終於尋到「中醫科」三字,進去一問,方才確信:「慈院有中醫科了!」

人類四大傳統醫學之一

中國的中醫學與印度、羅馬、埃及等國的古老醫學,並稱為人類四大傳統醫學,源遠流長,都有過燦爛輝煌的歷史;然而,隨著時勢的推移,如今除了中醫學仍兀自閃爍著光芒外,其他三種古老醫學幾乎都已在西方醫學與現代科學的浪潮中淹沒;而相對於強勢的西方醫學,中醫學不可諱言地,也是沒落了。

據李約瑟的研究,中醫學在十六世紀以前,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醫學,西方醫學是在文藝復興之後才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十八世紀以後,自然科學的進步,推動著西方醫學大步前進;而清朝的閉關自守,則使我國的自然科學漸漸地落在西方科技發展之後,也連帶的使中醫學失去和近代科技及其研究方法結合的機會。

在民國以前,中醫的語言就是時代語言,時至今日,中醫學與時代語言逐漸脫節,中醫師與病患間已有溝通上的困難,同時,許多病患都是患了西醫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轉而求助於中醫;再

加上病急亂投醫與迷信、偏方的誤導,使得許多人誤將中醫與玄學、迷信畫上等號,從而走向否定中醫或廢醫存藥的歧路;而西醫對中醫藥也大多仍停留在「三根指頭、一個枕頭」、「專憑祖傳秘方、單方治病」、「一種不科學且經不起重複驗證的非正統療法」等帶有偏見的認知。

中國文化的精粹

證嚴上人在創辦慈濟醫療志業時,即希望能夠以先進的西方醫學為基礎,致力將發揚中國國粹的中醫學及中國藥理學科學化,並與教育及研究結合,創出真正現代化醫學的中醫體系。

「中國醫學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身為中國人,對於中國優良文化一定要有很好的傳承,並發揚光大。西醫以檢查、儀器診斷見長,而中醫也自有其難以被取代的優點,雖外界對中醫仍存有分別心,但我們一定要立大志去開發,並且將眼光放遠,不能侷限在台灣或固守著中醫的領域,應以西醫為基礎,知己知彼,以收集思廣益之效。大陸的中醫研究與中西醫融合頗有成績,我們也希望能與大陸合作,讓本地有心深造者前往交流。」這是證嚴上人對中醫的看法與抱負。

到大陸研修最新技術

在上人殷切的期盼與關注下,以西醫系統為主的慈濟醫院,終於接納了中醫--去(八十一)年初,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中醫科的張麟生、黃憲唐、謝佳蓉等三位醫師,透過他們的老同事--已到花蓮門諾醫院開創中醫部一年的方瑞榮醫師介紹,決定要到慈院中醫部發展;而當時正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醫學資訊科學碩士學位的陳逸光醫師,也自他的老師--樂俊仁醫師口中,輾轉得知三位同事要到慈院成立中醫部的消息;由於他們數人對中醫學的發展理想相符,一向相處融洽,而且慈院所擬定的中西醫結合發展方向與他們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他們便與慈院簽約,到慈院發展中醫。

當年八月一日,張、黃、謝三位醫師人還未到花蓮報到,就直接受慈院委派搭機到直屬中國大陸衛生部中國中醫研究所第一附設醫院的「西苑醫院」進修,研究大陸最先進的中醫技術。

在六個月的進修過程中,三位醫師個別以原有的專長做專題研究:張麟生醫師專攻骨傷科,黃獻唐醫師專攻心臟及血管系統疾病,謝佳蓉醫師則專攻肝膽及腸胃系統方面疾病。

陳逸光醫師自美返國後,十月份即攜家帶眷住進了慈院宿舍,積極著手籌備成立中醫科的一切事宜。十一月二日,慈院正式開辦門診,由陳醫師一人獨撐大局;今年二月一日起,三位醫師返台,加入中醫科服務行列,將他們在大陸研究的心得貢獻給國內病患,並一連兩天舉辦年度中醫義診。

今年四月,慈院中醫科陸續為公、勞、農保納入給付範圍,業務量也急遽增加,每天平均有上百位病患,預計今年內將再增加兩位住院醫師及一名總醫師,並招收四名實習醫師。

▲千江映月

推動中西醫合作診療

◎張浮雲

《慈院中醫.1》

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嚴格的規律及理論根據,
未來的發展不只是要注重療效,同時也要明白疾病的機轉和原理,
與現代科技配合,建立科學中醫,使傳統中醫科學化。

中醫在中國發展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療效,是屬於科學性的經驗醫學。慈院中醫科主任陳逸光醫師指出目前歐美日韓許多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已將中醫的基礎理論、藥理、針灸,帶進實驗室中埋首鑽研,漸漸吸收了中醫的精粹;在西方醫學中並有效法中醫治病從整體著手的「整體醫學」出現,且正以高速成長,「假以時日,中醫中藥必會從實驗室中蹦跳出來,但可能在外國人手中被改稱為西方醫學的發明了!」

因此,慈院的數位中醫師對中醫的發展及慈院中西醫結合的前途,充滿了使命感。

慈院已擬定 中西醫合作診療辦法

陳主任表示,慈濟的中醫科具備了多項特色:

一、所有醫師均為醫學院出身,受過完整的西醫基礎訓練,擁有中、西醫兩種執照,有多年執業經驗,對中醫懷抱理想。並有三位醫師曾前往大陸專精的國家級醫院受訓。

二、已擬定中西醫合作辦法。在門診時需配合西醫檢查或會診之患者,必須先接受現代醫療儀器檢查診斷,做為科學化、量化的依據;西醫患者若主治醫師認為病情需要,或患者主動要求,在醫病雙方同意下,會診中醫者也非常踴躍。且依院方規定,西醫住院患者由中醫會診時,中醫負責追蹤中醫療效及調整藥方,但仍由西醫主治醫師負責全程之醫療行為。

三、中藥局提供生藥及科學中藥,絕不摻用西藥,有必要使用西藥者,則轉診西醫部門。且中、西醫病歷放在一起,一翻病歷就可清楚病患病史,以利於診斷治療。

四、醫師們在臨床服務方面均已做到相當程度,而進一步積極致力研究工作。目前正進行者包括:生脈散對大白鼠出血性休克之升壓作用分析、急性閉合性損傷之脈象研究、中西醫治療幽門螺旋菌陽性患者之療效比較……等。

五、運用現代科技儀器輔助診斷,以促進中醫診斷科學化。突破以往中醫師望聞問切的門診形式,利用汪氏脈診儀,以感測器測脈波圖形,可以電腦把脈加心電圖同步診斷。並且有一套中醫古籍資訊電腦系統,已有古籍資料約一千萬字,舉凡中醫古籍、病例、症狀、期刊、方劑、藥物……均可以電腦索引查詢,以方便研究及診療之用。

住院醫師採 「中西醫合訓」的養成教育

受過完整西醫訓練的陳逸光醫師說:「我們在臨床工作上不難發現,有許多病人的臨床徵候,難以用現代醫學解釋,但用中醫理論卻很容易迎刃而解,尤其是許多西醫診斷正常、找不出病因、無從診療的疾病或是慢性病,傳統中醫的療效更有把握。」

他強調,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嚴格的規律及理論根據,未來的發展不只是要注重療效,同時也要明白疾病的機轉和原理,與現代科技配合,建立科學中醫,使傳統中醫科學化。

因此,慈院的中醫發展規畫,臨床服務品質方面:除了致力提昇門診服務外,也希望設立病房,以便對病患作整體而完整的照顧。在積極促進中西醫結合發展方面:已訂立了一套二階段發展的中西醫結合模式,現階段具體措施主要為住院醫師的養成教育,採「中西醫合訓」方式:新進住院醫師先在西醫部各科受訓,為期約一年半,受訓期間需參與所屬病房的中西醫會診,並負責整理會診病歷及提出作學術討論;西醫受訓結束後在中醫部受訓二年半,著重於中醫臨床的辨證論治方法。第四年為總住院醫師,第五年為副主治醫師,可選擇出國進修中醫相關科目半年,五年後始可晉升主治醫師。

成立中西醫 腫瘤聯合門診

慈院自七月六日起,開辦「中西醫腫瘤聯合門診」,由放射腫瘤軻楊光明主任、主治醫師李文星,和中醫科主任陳逸光醫師聯合主持。腫瘤中西醫聯合門診主要希望能夠先做到:

一、合中醫技術,提高治療療效;二、降低患者接受西醫的化療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三、對於腫瘤患者常

提出的食物禁忌問題,能由中醫師來解惑。

中醫科陳逸光主任表示,在他的診療經驗中,有位四歲的血癌小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後,血小板抑制,經服用中藥後,血小板穩定。又有一肝癌病人因膽管阻塞,膽紅素相當高,引起全身性劇癢,幸賴中藥解除其痛苦。

中國大陸在結合中西醫治療腫瘤癌症患者,具有相當豐富而寶貴的經驗,明年慈院將派遣中醫師赴中國大陸吸取經驗,造福患者。

向「傳統中醫科學化」目標邁進

中醫研究發展工作方面,也是慈院中醫發展重點,目前除正進行中的研究主題外,並希望結合西醫部門、醫學研究中心,甚至未來的醫學院,做更深廣的科學研究,並繼續致力研發以微電腦分析中醫脈波圖型之軟體設計,及中醫文獻電腦資訊化研究等主題。

陳醫師表示:「中國的中醫學世界各國都在搶,到了韓國就變成『韓醫』,到了日本變『漢醫』,歐美及國際醫學界近年來也從中醫學中發現了許多與現代醫學原理相符相契之處,因而日益重視中醫研究。西方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中國境內的中醫如果永遠停留在經驗中,很快就會被淘汰,說不定會在中國消失,反而在西方以科學的方法及研究精神,像風箏、鞭炮被發展成飛機、火箭、太空梭及炸彈、核子彈一樣,大放異彩……。中醫學在中國的存續絕亡,就看我們這一代是否能把責任扛起來。」

慈濟醫院中醫發展,確實任重道遠。

▲千江映月

朝氣蓬勃的服務與研究空間

◎張浮雲

《慈院中醫.2》

慈院對中醫有長遠的理想,已擬定長期發展目標,
科內醫師咸認為他們「在中醫系統中帶進西醫及現代醫學」的理念,
在慈濟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我已經記不清楚何時愛上了中醫」,當陳逸光醫師還在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西醫內科部受住院醫師訓練期間,便開始為病人開中醫處方,日積月累的經驗,更讓他對中醫的療效深具信心。

陳醫師是香港僑生,祖籍廣東,祖父是中國傳統的「儒醫」,雖未執業,但常為親友鄉鄰看病、開刀。民

國六十五年陳醫師來台灣考大學,考上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由於從小對中醫藥接觸產生的好感,加上跟隨老師上山採藥、實習中,學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他覺得中醫藥有非常好的發展潛力,而且學的越多,對中醫藥就產生越高的興趣與關愛。

醫學院六年級時,由於當時的中醫院很少,沒有地方實習,因此他到花蓮門諾醫院受西醫訓練。之後,返回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內科服務期間,在臨床上常覺西醫有其極限,許多一般人忽略的生理現象,或西醫不認為是病、也無法解決但極困擾病人的問題,他都以中醫的理論、以病人整體的生理與精神症狀來辨症論治解決。因此,他不諱言地說:「中醫的臨床療效,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七十六年,內科總住院醫師屆滿,他毫不遲疑地要求轉職中醫部。那段時間,他追隨老師汪叔游教授自行設計了一台微電腦脈波儀,同時也完成了中醫古籍資訊索引的軟體程式設計。

陳醫師表示,一般人都認為中醫是一門古老的經驗醫學,沒有科學根據而產生排斥的心理,事實上,這是東西方社會環境與研究方向不同而產生的誤解;中醫學理的形成,是在無數次的臨床實踐中,經歷代反覆驗證和不斷修正、昇華後的產品,它已超越了西方的動物研究階段,可以直接並準確地反應藥物對人體的作用。

電腦資訊輔助研究

「光看中醫的興衰,就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的滄桑史!」眼見中醫的沒落,陳醫師頗有「中醫興亡,匹夫有責」之嘆,於是決定走自己有興趣,對中醫發展也有很大助益的路--繼續學電腦,期望中醫古籍研究能在電腦的輔助下有所突破。因此他努力苦讀,考托福、考GRE,取得院方留職停薪的同意,自己拿助教獎學金去美國半工半讀,辛苦地唸醫學資訊研究所,希望能為中醫的發展盡力。

陳醫師在國內時對慈濟並無所知,但到美國後發現慈濟頗受當地認同,洛杉磯黑人暴動時華人得以倖免,原因之一即是因為慈濟對當地黑人社會長期、默默的付出,陳醫師當時在美國親眼目睹,更覺得慈濟這個團體不簡單;因此,當樂醫師與黃醫師向他推薦慈濟醫院時,他一口就答應下來,並簽下合約。

來到慈濟之後,陳醫師發現慈院對中醫有長遠的理想,以擬定長期發展目標--首先是在中醫科成立前,先派醫師去大陸專門醫院受訓半年,此外,在人力配置、門診場地、中藥局的設立……也按部就班地一步步配合;有了院方的支持,加上堅強的西醫陣容,陳醫師對慈院的中西醫結合及中醫現代化、科學化的發展,寄予厚望。

以服務病患及研究發展為主

中醫科的其他三位醫師也對慈院的中醫發展深具信心。曾在國泰醫院內科服務一年的謝佳蓉醫師表示,中醫在身體的調理方面,如產後、癌症或免疫缺陷病人的身體調養,確有所長,對病人幫助甚大。

黃憲唐醫師是在服役當醫官期間,見識到中醫療效的驚人之處,而對中醫產生興趣。如免疫系統疾病方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髓炎、系統性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等二十多種疾病,西醫只能用類固醇治療,但副作用大、療程長,治癒率不高又常復發,有許多人未治癒就死於併發症;而中醫卻有許多清熱解毒的方劑可抑制異常的免疫亢進,療效達百分之八、九十,可治癒、副作用又少,確有其獨到的療效。

他指出,他們幾人原先各自都有研究計畫,慈濟一簽約就馬上送他們去大陸進修,研究工作有醫研中心的支持,西醫陣容堅強,院方又有魄力,一切都朝總管理中心林碧玉副總執

行長轉述證嚴上人的理想:「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邁進,確是很好的研究環境,他們希望「在中醫系統中帶進西醫及現代醫學」的理念,在慈濟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張麟生醫師也指出,慈濟以一個西醫院創辦中醫科,而且是以服務病患及中醫的研究發展為主,不但使國內多了一所中醫的教學醫院,相信也是中醫整體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關鍵。他指出,以前西醫不了解中醫,不敢全權由中醫治療病人,但在大陸,或甚而追溯至古代,中醫師皆可以直接上手術室為病人開刀。在大陸,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程照顧,以及開完刀後對病人的治療調理,中醫皆可獨當一面。慈院中醫目前仍以門診為主,會診也以西醫為主體,希望將來能發展中醫住院,在中西醫密切合作醫療下,能取得互補作用,對病人做最好的照顧。

張醫師也強調,要提升中醫學的發展,首要找出其療效分析及作用機轉,慢慢把傳統的理論加入現代科技,並找題目與西醫合作做研究統計。目前慈院骨傷科的會診,新鮮的病例較少,通常都是在癱瘓很久西醫治療無效才找中醫,因而其恢復的機轉也就相對的減少,「若能將會診的時間提早三個月,病人多了一種治療方法,相信療效會更好。」他說。

中西醫整合是未來國際趨勢

目前在慈院西醫部門實習的中國醫學院中醫系學生陳駿銘指出,目前台灣的中醫師養成有三個系統,第一個是中醫系培養的科班出身,受過完整的中西醫訓練,可擁有中、西醫兩張執照;第二種為特考出身,純自古籍中自修,無法進入西醫領域;第三種為學士後醫學系中醫組畢業,受過一般西醫基礎訓練,但是沒有實習的臨床訓練,也不能考西醫。因此,比較起來,慈院中醫科的實力相當好,住院醫師中西醫共訓的策略也相當正確。

曾到大陸就醫,親身體驗中醫療效,對中醫研究很有興趣的慈院醫學研究中心生理學科副教授齊淑英說,慈院成立中醫科,並先派醫師前往大陸受訓,可以接觸到許多各有所長的專家學者,學到他們獨到的見解與經驗,有了這樣的閱歷,對日後的診療有極大助益;以後也應該與大陸傑出中醫作定期交流,並邀請來台訪問指導。

她認為,中醫科目前人力仍然不足,各分科的醫師倘若到齊,各次專科能建立獨到的信譽,門診將能提供病人更好的服務;在研究方面,中醫領域有太多基礎研究可以做,實驗室也應陸續建立;此外,人體有許多種疼痛,如偏頭痛、神經痛、不明原因痛,西醫療效有限,但中醫卻可以配合中藥、針灸、按摩、推拿來緩解,可說是中醫的特長,慈院若能結合中西醫成立疼痛門診,定可以成為一項特色。

齊教授表示,中醫的醫理都是經過數千年直接以人體為臨床觀察得出來的,診療均以人的整體考量,而西醫則是以器官的個別分析為主,各有優缺點,也各有不足處,西方的科技每多進步一點,對中醫的醫理就會多印證一點,中西醫整合正是未來國際趨勢,慈院的中西醫結合是很好的里程碑。

▲千江映月

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我的生命觀與人生觀

◎粘瑋麟

編按:本文作者現正就讀中山醫學院牙醫系六年級,
十五歲罹患肌肉萎縮症,行動不便,矢志朝習醫理想邁進,發願解救病苦。
他說:「我始終告訴自己,要認清且接受自己的病情,
殘障並不表示絕望,我們有手腦,可運用智慧發揮潛力;
只要有心、用心,必能創造人生的光明境界。」
他兩度獲頒慈濟醫學獎學金,
本次更將獎學金兩萬五千元悉數捐作慈濟醫院貧病醫療救助金,
希望能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當思潮起伏,望著包裹著整個大地的蒼穹,你也許會浮起對生命短暫的感嘆,而多少壯烈的故事,多少豪邁的英雄,如今都成歷史。「秦時明月漢時關」,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一片土地和一滴露水

然而,生命雖然短暫,但所迸發的火光卻成了歷史的迴響;生命,如果你會利用它,並不算短。成為一個人,都必須走完這趟旅程,如何使它更為豐富、光彩,是值得現代人省思的問題。我們仔細觀察自然世界:一棵樹、一根草,無論是生長在任何貧瘠惡劣的泥土上,或在懸崖峭壁的石縫裡,只要有一滴露水,就足夠它的成長,而且欣欣向榮。動物也是如此,而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人有智慧,生活著必須有豐富的內涵,有積極崇高的理想,要求生存良好的條件,追求真善美的真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發出光芒,而不是醉生夢死,虛度一生,因為人生的哲學是在講求其價值與歷史的使命,在現實中活得更為美滿與幸福。

人呱呱墜地而茫然無知的來到這

個世界,他沒有事先被生母詢問過是否有出生的意願,也沒有選擇父母和出生於貧富環境的權利,當出生的那一剎那,他已被判定,生之旅途的終點是走向死亡,他不能逃避,也無從躲藏;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為生命寫下感嘆和句點。

生之意義在為人群付出

然而,人不僅為自己而活,追求個體的美滿;人更是為他人而活,開創群體的幸福,為歷史的承傳寫下一頁使命,正如故總統蔣中正先生所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人自出生開始,父母即教導生活的技能和道德的準則,到了一定年齡,進入學校,學習祖先傳遺下來的文化和使命,大約三十歲時從吸收先人的經驗中,自我創造更新穎的發明。人類一日千里的不斷躍進,且互相依存著、相互交換經驗和發明,共同的目標即在追求美滿和幸福。

因此,人生的目的,不僅是在感受生命的莊嚴和追求個體的歡愉,也在為群體圖利;不光承傳了祖先的遺志,更為萬世締造更大的福分,這就是人生的目的,也是生存最為壯麗崇高的使命。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與馬斯洛提出的「人性五大需求」含義同,他認為人有一種積極努力追求生長的傾向,當一種較低層的需求由於目的的實現而獲得滿足時,一種較高層且新的需求便隨之出現;晚年又提出顛峰經驗--無我無私、為大我努力、為大我犧牲,其層次高於「自我實現」,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

欣然接受,超越命運

人生注定是一連串努力奮鬥,而實現其生命價值的過程。他的存在,在對世界人類的意義而言,是不允許他有消極的態度,平白浪費其寶貴生命的。因此,我們對生而為人這個事實,自應給予無比的重視,與欣然的接受。如果我們透徹了解自然的原理,就不會因個體生命的消長而感到惶惶不安,反而對自己在人群中所創造的成就感到欣慰、滿足與溫馨。

人的命運既然與生俱來,早已注定,豈能聽從別人的揣說而去算命或問卦?對有智慧的人而言,能探討人生真理,然後啟發本性,發揮生命的功能,不僅能不受命運的左右與擺佈,更會改變命運。命,要靠自己轉化,應培養本身清淨的意願、超然至高的理想,啟發大眾追求人生智慧真理,使人人去惡向善、步步超越、調和人生,才不致為命理所操縱和控制。

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記得小時候,看著爺爺罹患癌症末期,在垂死邊緣搏鬥的生命,讓我興起無限的景仰與感傷;景仰的是,人類那股不屈不撓求生的毅力精神,感傷的是,那不敢面對死亡的軀殼。如何才能適當處理面對死亡病患的情緒變化?如何在臨終病人面前,以充滿堅定可靠的語氣,以及溫暖和緩的關懷態度,給予最後的關懷呢?如何激勵病人的信心與勇氣,使其面對淨土?如何能及早聽聞佛法,建立正念往生的態度,並勤行菩薩道以堅強自己死而無憾的態度?實在是每個人必須努力的生死大計啊!因此要面對生命,勤修佛法,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在這浩瀚宇宙中,由於生命的渺小和生存的無常,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時時存在於我們的周遭。因此,成為一個人,必須確立基本而正確的人生觀,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同時更莊嚴、進取的樹立生存的驕

傲和發揚人性的光輝;若時時執著於悲觀的論點,無疑是戴上有色眼鏡,極易釀成生命的危機。

記得有一則希臘故事:邁西達國王擁有榮華富貴而仍經常感到不快樂,最大的疑惑是惟恐日後不能再擁有世上最大的榮祿,於是他向森林老者請教:世界上最快樂、第二快樂的事是什麼?老者的回答是--不要出生、趕快死亡。

邁西達的故事是一種諷刺,亦是一種哲理,國王對人生基本的態度沒有認識,把悲歡交集的人生戴上有色眼鏡,因而不能平心靜氣地享受有限的生命。

不要成為失敗的逃兵

每個人都不免有遭遇困難而心境呈現低潮的時候,但是畏難者不能克難,人生的難題絕不會因你而退縮沮喪而解決。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要讓自己變成失敗的逃兵,毫不抗拒就屈服於逆境,重要的是要自己訂下明確目標,自我肯定,以樂觀進取的態度,邁開堅定的步伐,持之以恆。

沒有一個人是命中注定必然失敗的,如果能秉持堅強的信念面對人生,就一定能克服困難,開拓順境。大家若能時時培養出一分「開心」的功夫,則世間絕無難倒我們的事。然而,大多數的人心與意念無法攝持一致,這是凡夫於日常生活中所養成的習氣,有時儘管有意專心做一件事,但常常在無意中,心念無法統一。若能將散亂心收攝在一起,使成為一念道心,則身與心皆可清淨寂定。

修學佛法就是要學得何時何地都能定靜,自我訓練「攝諸散亂心」,我們應以佛心來包容一切,對人不怨、對事不尤;不生怨尤之心,則能心存感激接受人事,且能快樂自在,時時精進,不受外境所障礙。

能透視此真理,則能以正信正念善解人間事,轉障礙為道念,轉惡緣為善緣,使心不散亂迷惘,對物質無貪念、對名利不起愛慾、對情愛不癡迷、對生死無憂懼。如此靜定不移,則智慧增長,事事皆能成就。

豐富美滿人生的實現

在我認為,豐富美滿人生的實現,要具備以下條件:

強烈的求知慾--知識是千萬代祖先遺留下來的經驗和成果,讓我們不必重新摸索和實驗,就能加速創造更新的智慧。求知是創新的金鑰,有了知識,智慧增長,就能進一步判斷是非曲直。現今社會,有許多饒有學識能力的人並未將其充分運用,甚至有人無所事事,成天優哉游哉,將寶貴時間打發在壓馬路、嗑瓜子、麻將桌上,這種人或許還自命與世無爭,超然物外呢!今天,生於這個飛快進步、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抱著自以為是的態度去看世界,而不迎頭趕上時代、追求新知、擴大見識,就很容易變成像坐井觀天的青蛙。

自信心的培養--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人,大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渾身充滿了活力,而這種流佈全身的活力源頭,就是信心。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有等著他付諸實現的藍圖,他永遠懷抱著無限的信心去展望未來;永遠持其所具有的昂奮心情,來把握現在,從而不斷努力,將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世界進步的動力便在於此,人類前途可以樂觀的希望,亦在於此!

孔子說過:「君子不憂不懼」,其所以能如此的緣故,正是因為具有堅強的自信心,所以,也就無往而不顯示出他愉快、穩重和端莊的高貴儀

表,與灑脫、和悅的優雅態度了。因此,只要努力維持對自己的信心,你就一定能去除對人、對事莫須有的疑心,從而這個世界也就無往而不洋溢著一片喜悅的氣氛,而事事物物也都是有裨於你邁向成功大道的助力了。

一個人如有堅定的信心,就會產生超然的毅力。世界上許多遭遇險阻的事情,能夠奇蹟似的完成,這並不是來自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定勝天」的心理所依恃。信心也需要培養,首要訓練意志力,有恆心的去實踐,從小處的成功締造更大的勝利。

寬闊的心胸--人世間許多私利或堅持己見,都因沒有寬闊的心胸而起爭執,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並不能成大器,反而毀了做人的格局。生存中的阻礙與困境,對於心胸明朗的人較易於排解,他們容易原諒、體恤他人,更能透視與領悟人生。他們易於接受他人的思想,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因不去束縛自己的思想,而能融合豐富的學識和經驗,開闊思想的空間;而寬大、容忍,也養成了高尚的道德與美好的人格。

一位心胸開朗的人,快樂也較多,自然產生一種雍容的氣象,所到之

處,有如陽光的照耀、春風的吹拂,使當之者感到溫暖舒適,而受人愛戴;不僅能使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報酬。因此,人必須縮小自我,虛心求取學識,自謙禮讓,心胸開闊,如同宇宙包容一切。

遠大的理想與目標--理想是一個尚未實現卻可期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幻想、不是夢幻,而是經過邏輯的思考,藉著意志力的奮鬥而達成的。理想的完成,舒展了生命的滿足。有了理想的遠景,就應有計畫,再依步驟實行,才能在前進的過程中,不致遭到太多的阻礙,而能較為迅速的達成目標。

一山總比一山高,人的理想和目標總是永無止境的,每一階段的理想不同,但在不斷奮鬥中,將使人生更有意義,更為充實,你若想成功,努力是一回事,而最重要的是要設定一個致力的明確目標,庶幾你的力氣才不會耗費在不需要的地方,從而能夠集中力量,水到渠成。

發揮你的潛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長處和潛能,若想成功,應先明白自己的長處在那一方面,然後刻意去培養它、發展它,才能夠達到理

想的成就。切不可認為你有萬能的天才,什麼都能學得會、學得精,碰碰這樣、又摸摸那樣,到頭來卻白費光陰,一事無成,所以必須先認識自己是一塊材料,然後量材施工,才會成功。

一個人的韌性是相當大的,只是我們常常不自覺,往往需藉助外界環境所施加的壓力,才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

我感覺自己是相當幸運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有很多人不斷地給我鼓勵與啟發,使我能不停地學習到更多東西。有些人只知道凡事計較得失成敗,卻永遠邁不出步伐,有為的年輕人應該自我磨鍊,了解自己的體力、毅力,不要老在幻想中度日,教情緒完全替代了思考,只知埋怨懷才不遇、機會不來。我認為機會是可以創造的,往往機會來了而自己還沒來得及跟上的比例,要比儲備好能力卻苦候機會不到的比例高出許多。

健康是燦爛明天的保證--一般人對健康,皆予以漠視,不知道去護衛它,不明白應鍛鍊身體,培養這無形的創業資本,卻反其道而行,糟蹋自己的身體。這種現象越是文明進步的時代,越益顯著,因為,由於經濟發達,社會繁榮,人類的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一切都以舒適享受為前提,相對地減少了體力方面的活動。而忙於事業與工作的人,為求補償心血的操勞,將時間消耗在尋找刺激上,於是,社會上也就多了許多聲色犬馬的場所,和燈紅酒綠的銷金窟,形形色色,無奇不有,不但使人消耗有形的金錢,而且更損耗健康。

路是人走出來的

生為長子的我,十五歲不幸罹患肌肉萎縮,無疑地在我生命中面臨重大的打擊,再也沒有比這更棘手的了,我該如何自處?該如何面對我的未來?我著實痛苦了好一陣子。

這九年多來,家人都很用心的全力支持,帶我到處求醫,幫我復健,讓我能接受最好的醫療,那怕會傾家蕩產都在所不惜。每天依賴父親、弟弟背著我上下學,從一樓背至四樓,從四樓背至地下室,九年多來風雨無阻,不曾遲到早退;在家人和同學的相互扶持下,我順利地完成中山牙醫系五年級的課程,內心著實很欣慰,全家也跟著雀躍。

雖然我為家人帶來諸多不便,但我始終告訴自己,要認清且接受自己的病情,樂觀地迎接人生,體認殘障者並不表示絕望,我們有手腦,可運用智慧發揮能力,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應靠自己的力量堅強的活下去,培養信心來面對挫折。我也知道這並非一朝一夕即可解決之事,甚至是一輩子的事,然而,「路是人走出來的」,不去嘗試、不經過磨鍊,那知道是否會成功?因此,只要「有心、用心」,必能以心靈的力量,創造人生的光明境界。

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這麼溫暖的家庭,有這麼好的讀書環境,受父母、師長、朋友的愛護與照顧,覺得自己應該感恩的人實在太多了,因此更加督促、鞭策自己要好好愛惜光陰,倍加努力,克盡己責,早日達成習醫濟世的心願。

在今日的社會上仍有許許多多不幸的孩子,希望社會大眾關懷殘障同胞的升學、就業以及殘障福利,為這些不幸的孩子提供更完善的照顧,同時減輕他們家庭的負擔。而四肢健全的年輕人更應乘著年輕,把握分秒,及時努力,千萬不要做個只會後悔、遺憾的人。

活出光芒

◎粘瑋麟

記得國三時,罹患肌肉萎縮症,父母親帶我四處求醫,看遍了中西名醫,也試過許多偏方,都檢查不出病因,在六神無主下,家人到處求神問卦,也無濟於事。我每天勤作運動從不間斷,相信憑著毅力和耐心,症狀一定會有轉機;這也使我更能體會「平安即是福」、「健康就是財富」。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緣裡,得以聽聞佛法,心情漸漸穩定下來,才深深體會出佛法是一切病苦的良藥,佛陀是眾生的醫師,後來經常聆聽慈濟世界--上人的開示,更常用心閱讀(慈濟月刊)及(慈濟道侶)等刊物,而(靜思語)更是擺在案前,時時用以警惕自己。上人睿智的法語常激發我待人處世的智慧,也開闊了心胸。上人每一句話,無不如當頭棒喝般重重的敲著我--慈、悲、喜、捨,常懷歡喜心去面對我的父母、朋友、手足,因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佛啊!

當我聽到上人所言:「吃苦了苦,享福消福」時,心中頓時豁然開朗起來,多年來累積於心中不平的結,終於獲得紓解。我懊惱自己過去因缺少智慧而作繭自縛;如今當逆境、挫折來臨時,我了解那是累世的因果,今生的障礙,是前世種下的因,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我消除,但會隨著自我的修持而消

滅。在佛法的潛移默化中,我洗淨了自怨自艾的心態,時時警惕自己,用慧心來善解一切不快。於是我不再怨懟,用另一種心境去面對逆境,更能以歡喜心去接受;而當自己念一轉時,即不再覺得心灰意懶、鬱悶難挨,更進而能從逆境中看出希望,期望否極泰來,曙光再現。

快樂幸福的界限,不在有形的身體是否健全,真正的幸福在於心靈的健康與充實;真正的美也不在有形之軀,人生所應追求的是志氣、毅力、信心和智慧。

生活起居雖有不便,但我正努力克服萬難,希望能喚醒沈淪於心理病態的睡夢中人,要以精神意志克服障礙,謹記上人勉勵--以智慧、毅力,「用心」站起來。

人不只是為自己而活,必須把握時間為人群服務,否則枉來人間走一趟。感謝佛菩薩慈悲指引,使我深感責任重大,更加珍惜人生,把握時間度秒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應將此身軀做為載道器,多做善事。

雖然現在行動不便,然而,打從國一時我就立志習醫,記得導師要每位同學輪流上台作自我介紹時,我就理直氣壯地說:我將來要當醫生。現在夢想終於快實現了,雖然讀的是牙醫系,我一點也不後悔,覺得當時的選擇是對的。而我目前所該做的是:好好把握這最後一年的實習課程,多看、多做、多記錄、多發問,才能學習得更多、更好、更充實、更踏實。

現在的科技突飛猛進,再加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想要學得精、學得好,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我一向嚴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盡力做到最好,甚至比別人更好,雖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力,我仍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以便將來有實力貢獻所學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本著愛人、救人的心,減輕病人的痛苦;以回饋的心態,服務人群,並辦義診濟貧救苦,人家不要的病人更是我要的。

▲學佛人的心境

迷己逐物

◎慈暘

上人說,世間的人為了物慾,造了無量罪業。
學佛要能發出慈悲的心、歡喜的心、勇猛的心「喜捨」,
應認清世間的財物,只不過給與人們資生而已,
然而人往往為了追求金錢、物質、名譽而忘掉了自己--迷己逐物。

上人曰:凡夫心常常是貪無饜足的,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去追逐那物質的慾望--財產多,還要更多;權勢大,還要更大;男人既有嬌妻,還想要有美妾;先生好,還希望他百依百順;孩子乖,還想要他聰明,樣樣得第一,以光耀門楣。名利、物慾、愛情、親情……永遠都在無止境的追求中--在多慾多求的生活裡,的確是苦不堪言,尤其易生犯罪心理,構成罪惡行為。

兩枚銀元的故事

記得二年前,時值中秋的全省委員聯誼會上,上人講了一則「兩枚銀元」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一個中秋賞月的夜晚--寰宇晶瑩的星斗閃爍,眾星拱月高掛天際,散發出皎潔柔和的光芒。清涼徐風吹拂著賞月的人們,在愜意的談笑歡樂聲中,享用著美酒佳餚。當村莊的人沐浴在這良辰美景時,有一對新婚夫妻,不禁悲傷起來,因為他們家境清寒,無法和村裡的人們一樣,在賞月的同時,享用著豐盛的美食,夫妻倆鬱悶的守在僅有的破茅舍裡。

夜晚,皎潔的月光經由殘破的屋脊照射進來,映照出兩個光圈,彷彿是兩枚銀元在地上閃爍著,夫妻倆就此兩枚「銀元」而遐想起來……

妻子問丈夫,如真有這兩個銀元,將做何計畫?丈夫盤算著:將此銀元去購買兩隻雞,雞生蛋孵出小雞,小雞長大生蛋再孵雞……如此不斷孵化,就有許多雞。再將雞換購兩隻羊,大羊生小羊,如此生生不息,便有羊數頭。再將羊換得兩頭牛,母牛生小牛,小牛長大再生小牛,如此長期畜養,就有牛群數頭。將牛販賣,開間商舖,賺了錢再增開商店……,「如此擴增,屆時我就是擁有好幾家

商店的大老闆了……。」

丈夫說得口沫橫飛,妻子聽得沾沾自喜,便追問道:「我們當了老闆之後呢?」丈夫沈思一會兒言道:「到時我將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大富翁,就可擁有很多妻妾,有了一個老婆再娶第二個小老婆,有了第二再娶第三……第四……」丈夫說得眉飛色舞,在旁的妻子聽了怒氣沖天,「啪!」賞了丈夫一記火辣辣的大耳光。說著正起勁的丈夫,挨了妻子一記無名掌,氣得火冒三丈,便與妻子大打出手,鬧得天翻地覆,吵得在外賞月的鄰人都前來勸解。詳問之下,才知為了兩枚虛妄的銀元,原本一對恩愛的夫妻,竟反目成仇,互相毆鬥。

就在鄰居的規勸下,夫妻倆頓然體悟「慾望」實在是毒害人的良心和人格的利器,它就像一池泥沼,跌進去,便難以翻身。

慾望是泥沼

聽完上人這則引喻,不也正印證了發生在我童年時,如今仍記憶猶新的一則真實故事。

記得那年遠方有對新婚的親戚到家裡暫住,母親將客廳旁的一間空房騰出,供他們居住。一日,不知為何小倆口在房內吵得厲害,忽然房門一開,太太使命的往外跑,先生則拼命在後頭追,就這樣一路追打到客廳,母親趕緊跑來勸架,詳問下,才知小倆口是為了一張還未中獎的愛國獎券共同編織著一個長遠的計畫,他們談到如果中了第一特獎,要先做生意、再買房子、買汽車、買珠寶、出國旅行……最後先生還提到要娶幾個小老婆。太太惱怒了,賞了先生幾記耳光,新婚燕爾的小倆口也就這樣鬧翻了天而大打出手。

人就在這慾火中燃燒著!上人說,世間的人為了物慾,造了無量罪業。學佛要能發出慈悲的心、歡喜的心、勇猛的心「喜捨」,應認清世間的財物,只不過給與人們資生而已,然而人往往為了追求金錢、物質、名譽而忘掉了自己--迷己逐物。

慾之甚,昧禮義

禪宗有個典故,一天,釋尊在寂靜的森林中坐禪,聽到遠處傳來一陣男女吵雜的聲音,過了一會兒,一名少女急急忙忙跑進叢林裡,緊跟著又來了一名青年,正在追逐那名少女。青年氣急敗壞地跑到釋尊面前問道:「你有沒有看見一個女子經過這裏?她偷了我的錢!」釋尊安詳地,以斷然的口吻問他:「找逃走的女人重要,還是找自己重要?」年輕人不意有此一問,愣住了。釋尊又問他:「找逃走的女人重要,還是找自己重要?」並以雙眼凝視著他。年輕人開始在心中忖量了,他發現--「迷失自己去追逐物慾」,是多麼愚蠢的事啊!

佛教把包括人在內所有的存在,叫做「色」。以「色」為人生追求的方向,就會迷失自己,所以釋尊教人不要「迷己逐物」。

上人說: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凍時,近火雖可以取暖,但太靠近他卻是危險的;若看不開、放不下,猶如手中拿燒紅的熱鐵必被燙傷。有世間的名利可比冰雪,看起來很美,在夏天喝來也很清涼,但是在手中握久了,卻會凍傷。眾生顛倒,明知財物及名利會傷人身心,卻甘於被傷害。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量,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泊的人,少欲少煩惱,便能安穩的終此一生。

佛陀告訴我們,所謂「要踏出慾念洞窟之外」,並不是單純性空間的移動與擴大,而要是從自私主義的慾望中掙脫出來。

朱文公有一則箴言說道:慾之甚,則昏蔽而昧理義。

學佛的我們更得警惕物迷己逐物:慾之甚,則昏蔽而昧理義也。

▲學佛人的心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