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心境

「解運」

◎張鈴玉

學校開學時,常有轉出轉入的學生。

班上有位學生因搬家而辦轉學,其他學生的座號很自然的要往前挪一號。一天,一位學生的媽媽到教室來找我商量一件事。原來她女兒的座號原本是四十五號,現在因前進一號而變成四十四號,加上我教的班級又是四年四班,所以孩子的學號就成了四四四四……學生的爸爸感覺很不舒服,因此問我能不能不要用這個號碼?我告訴這位媽媽,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何不想成:「事事」如意、「世世」流芳、「四」季花開、「四」季如春……?何況她的女兒成績一向都不錯,乖巧又聰明,這學期有了這個號碼之後,成績更進步,不是嗎?考四個科目,不是也希望她每次都能滿分--「四」百分嗎?

過了幾天,這位學生的媽媽笑瞇瞇的告訴我:「孩子的爸爸很滿意老師說的好話,果然不錯,孩子成績一直在進步中,身體也越來越強壯,所以他不再為此事苦惱了。」這位媽媽還誇我真棒、真有學問,會教書,還會「解運」、除苦惱。

我想,如果不是加入了慈濟行列,我怎會有如此的智慧,而能「事事如意」,滿心歡喜呢!

▲專題報導

以慈悲喜捨開啟良能

◎編輯部

【慈濟志業年度回顧】一步六腳印之五.〈教育〉


慈濟的教育志業在民國八十三年邁向新里程--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慈濟護專建校五周年;
這象徵社會的一分肯定與讚歎,同時也是
慈濟向培育良醫良護的教育目標邁開大步。

七十五年八月慈濟醫院啟業後,上人有感於偏遠地區醫護人才延攬不易,及「名醫易得,良醫難求」,因而積極著手籌設慈濟護專及慈濟醫學院,期望以慈悲喜捨的精神,培育出慈懷柔腸、聞聲救苦的護理人員,以及兼具淵博學識、精湛醫技與悲天憫人、視病如親,且有「那裡需要我,我就去那裡」的良醫人才。慈濟在民國七十八年及八十三年,先後興辦了以「慈悲喜捨」為創校理念的慈濟護專及慈濟醫學院。

以慈悲喜捨滋潤純良本性

在病痛中,最令人感到安慰的,莫過於醫護人員親切的態度,以及他們救病救苦的心懷;在病人生命垂危的關頭,具有愛心的醫師如活佛、細心照顧的護士宛若活菩薩。

上人希望慈濟所創辦的學校,除了給予學子生活與技能的訓練外,還要啟發人性深處的清淨如來本性;因此,上人在護專設立「懿德母姊會」、在醫學院設「慈誠懿德會」,以具有良好德範的慈濟人,擔任輔導學生生活的「爸爸、媽媽」角色,希望以慈濟精神與學校的功能相配合,讓學子們在「慈濟人文」薰陶下,培養出慈悲喜捨之心,日後在醫護人員的角色上,能效法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及史懷哲的精神,行救急、救病、濟貧、教富之實。

《慈濟護專邁向第六年》

今年是慈濟護專創校五周年紀念,證嚴上人說:「慈濟護專滿五歲了!對一個五歲的孩童而言,他只是剛剛懂事,開始要學習各門知識和做人處事的道理。而我們這所在無數人祝福和愛心灌溉下成長的學校,已從一株小樹苗茁壯成一棵小樹,多麼令人歡喜欣慰,也令人無限感恩。」

的確,護專的設立,是慈濟教育志業的第一步,五年來,已培育出五百多位護理人員,在各個角落發揮良能,服務病苦眾生;而其以優先解決東部地區護理人力不足,及造就優秀且富愛心之現代護理人才的創校宗旨,以觀世音菩薩「人傷我痛」之白衣大士精神的教育目標,也在五年的時間裡漸次落實與展現。

求真求善,開啟良知良能

有人文精神,才會有「人傷我痛」的慈悲之心;有人文精神,才有「慈懷柔腸」的惻隱之心,也才能夠聞聲救苦,應時化身。證嚴上人以「好醫師是病患心目中的活佛,護士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大士」為理念,開創向下扎根的教育志業,期望以人文教育來平衡當前偏重知識技能傳授的教育,不只要培養「有用」的人,更要用宗教慈悲襟懷的「善」,加上護理求「真」的精神,來構築人世間「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相互扶持的「美」。

基於這樣的期許,「慈濟人文室」於創校第三年,即八十學年度正式設置。人文室下設人文教育組、人文活動組、懿德組,負責策畫執行教育志業體內所有「人文」教育與活動。

由於「護專」不只是教授照顧病人身體健康方面的專業教育,更要有敏銳的心靈與高度無我的關懷和付出,因而「慈濟人文課」旨在藉由慈濟慈悲濟世的精神,配合慈濟感人的人與事交織出的實踐理念,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與思維方式。

「響應慈濟基金會的慈善活動」是人文室策畫的重點活動之一,如八十學年度響應大陸賑災而與花蓮地區慈濟委員合辦「用愛心擋嚴冬」--大陸賑災義賣園遊會;又如響應援助衣索匹亞、外蒙賑災活動,舉辦「饑

餓體驗營」--透過連續廿小時不吃飯、不睡覺的體驗,感受飢餓與匱乏的痛苦,希望學子生起惜福與感恩心,對世間苦難有更真實的感受和悲憫之情。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另外,人文室亦積極規畫一系列人文教育課程,包括茶道、花道、禪修、音樂、舞蹈、戲劇、中國書畫欣賞、人生哲學、手語……等。去年九月十六日,人文教室包括茶道室、花道室與禪修室正式落成啟用,讓學生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花道境界中,豐富生命內涵;從「茶道」條理有序的步驟與細緻的待客之道中,體會人情的溫潤有禮,此正與「包容、感恩」的慈濟人文精神相呼應;而從「禪修」中,師生將可得到另一個心靈修持空間,未來可將此人文藝術的涵養,應用於照顧病人的身心靈。

而去年十月舉辦的「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研討會,來自全省各地的慈濟教師聯誼會、大專慈青、慈誠隊員、懿德母姊會、暨基金會工作人員近二百人齊聚一堂,就實踐慈濟人文教育交換經驗,更進一步落實慈濟人文精神。

每月一次的懿德母姊母女相聚,通過心得分享、手語教學、烹飪、手工藝、尋根之旅等活動,懿德母姊們以智慧和愛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發揮潛在良知良能。同時,今年人文室亦安排系列的懿德母姊輔導訓練課程,使懿德母姊以愛與專業結合的方向來輔導孩子。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

甫於八十三年首度加入大學聯招即獲學子青睞,躋身第三類組十大排名的慈濟醫學院,八十三年十月十六日在萬餘嘉賓蒞會祝賀下,舉行創校開學典禮。

一個理想,一念初心,一個堅持

典禮中,李總統登輝先生對「創造台灣經驗最動人的一章」的慈濟志業深表肯定;省府主席宋楚瑜(現為台灣省長)、總統府資政林洋港、內政部部長吳伯雄(現為總統府祕書長)、立法委員黃信介等人一致認為:慈濟善業讓人們看到台灣的一股良心清流,使社會充滿愛心與希望。

如果心血有形,那麼慈濟志業的一磚一瓦,無不是眾人合力共同成就--為了成就培育良醫的理想,小菩薩捐出小豬撲滿、捐出零用錢要給師公建醫學院;老菩薩自願替孫兒洗尿布以節省尿片錢;在市集擺攤的菜販

和目不見光的盲人替人按摩,賺來的血汗錢……他們涓滴捐獻。

為了迎接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慈濟人從全省各地回到花蓮,投入醫學院與靜思堂的環境整頓工作;因人數眾多,許多回來幫忙者只能因陋就簡地打地鋪;有些人搭夜車連夜趕來;有些人則暫時放下「事業」全心投注於「志業」;醫學院李明亮校長也率領教授們齊心投入打掃的行列;大部分的人未曾有過鋪石造路的經驗,然卻憑藉一股熱忱,在颱風天頂著風雨構築出一條「慈誠大道」……,這一切的一切,祇緣於一個理想;一念初心和一分堅持。

尊重生命,服務病患

在四百萬慈濟人護持下,慈濟醫學院是全國唯一由佛教界創辦的醫學院。基於文化背景及社會責任,慈濟醫學院的規畫,除了具有充分的學術自由外,亦將是一所追「盡善盡美,卓越醫療」以及以「尊重生命,服務病患」為最高原則的醫學院。希望人人具有宗教家犧牲奉獻、關懷蒼生的慈悲情懷,也就是上人的理想--「以宗教的精神,來啟發、教育他的良知;用科技醫學的功能來教育、引導他的良能;結合良知與良能,而成為一個良醫。」

培育悲智雙運醫護人員

在人文學院、藝術學院、宗教學院、管理學院正式籌設成立之前,作為慈濟綜合大學先驅的慈濟醫學院,其課程規畫係以生命科學及醫療知識為主,並兼顧人文、社會及藝術課程等人文藝術素養。

慈濟醫學院醫學系、醫事技術學系、公共衛生學系和護理研究所的教學重點,以「培育淵博學識與仁德悲心的良醫」為目標,使學生具備「慈悲喜捨」的人生觀,並啟發其潛能,以造就學識豐富和醫術精湛的專業人才,貢獻社會、服務人群,因此人文教育是慈濟醫學院教育中極重要的一環。

慈濟人文課程內容,除了從歷史的脈絡談慈濟四大志業、國際賑災、骨髓資料的形成淵源,另就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宗教本質與要義、心靈環保與生態保育、國際禮儀等面向作研討。

以身教帶領學子

在身教方面,則由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成的「慈誠懿德會」,作為

學生們的生活導師與發揮良能之人格典範的導引。

「慈誠懿德會」是專業教育之外,為輔助學子其「人格薰陶」與「生活教育」而設立的組織,平均每八位學生有一位爸爸、兩位媽媽。這些爸爸有執業醫師、有企業家、建築師、程式設計師、音樂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媽媽們有的是醫師的妻子、有人本身即擁有學醫的孩子、有人學的是美術、人類學、社會學、藥劑學,有人擅長花道,也有企業家夫人。不談個人的專長與職業,這些「爸爸」「媽媽」們都有一顆柔軟體貼的心,願意與「孩子」們分享他們從生命獲取的智慧,願意聆聽離鄉遊子的心聲與困惑。

教授群展開多項研究計畫

目前慈濟醫學院的專任師資結構中,副教授以上佔百分之七十四,具博士學位者佔百分之五十五點六,因此,高學歷的師資及高師生比,成為慈濟醫學院一大特色。

慈濟醫學院的師資結構另一項特殊之處,即副教授級以上教師均在醫學界或醫藥企業界有豐富的教學、開發研究或臨床經驗,在專業領域中學有專精,他們一些甚至在國際間佔有相當地位。

目前每位教授都有研究計畫在進行,而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通過的比例更為百分之百。近幾年教授們發表於國內外醫學期刊的論文已達八十餘篇。

從醫學院籌設至今,也已有多項具體的成果:在衛生署及花蓮縣衛生局支援合作下,成立「原住民健康研究室」,針對原住民衛生保健問題,進行學術性研究,並尋求醫療改進之道。另外在衛生署支持下,成立全省四個「衛生保健諮詢中心」之一的東部地區唯一諮詢中心,在卓越的遺傳研究專家及臨床醫師合作下,除進行婚前優生健檢及產前產後的檢查治療外,並積極從事國人先天性及遺傳疾病有關的課題研究。

致力提昇醫學研究層次

民國八十一年元月六日成立的「慈濟醫學研究中心」,設有分子生物研究室、病理研究室、生理研究室、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動物手術室、生化研究室、神經科學研究室、遺傳學研究室、循環研究室及解剖組織研究室、微生物免疫研究室等。配合慈濟醫學院的成立,慈濟醫研中心將使慈濟的「醫學教育」、「基礎研究」及「臨床服務」三方面緊密結合,為邁向國際一流醫療學術教學研究機構的目標,奠下良好基礎。俟與慈濟醫學院的基礎醫學研究室結合,將整合成另一大型醫學研究中心,對國內的醫學研究,當會有所貢獻。

正如慈濟醫學院校歌所標舉的「醫海遼闊,有緣同航」,教育理想的踐行,在你、在我,在航向未來際的標的中,一起戮力!

▲專題報導

為人性光明顯相

◎編輯部

【慈濟志業年度回顧】一步六腳印之六.〈文化〉


慈濟文化終極目標在於淨化人心,建設祥和的人間淨土。
而為厚實台灣民眾的「愛心存底」,以達成慈濟精神國際化的目標,
慈濟文化致力於落實各項工作,朝著此目標邁進。

推行慈善、醫療、教育三項志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能夠提昇生活品味、淨化人心、光明人性,並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因此,慈濟文化志業肩負承傳啟續的歷史任務;而發展至今,已漸呈現特有的風貌。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是慈濟人致力的方向,更是慈濟文化所揭櫫的理念。慈濟人用獨特的慈濟文化及愛的磚瓦,成就了慈濟世界,也接引了無數善士同耕這方福田。慈濟人心手相連,堅定而無悔地向前邁進,邁出了慈濟歷史的今與昔、艱難與喜悅,更邁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回顧這一年來文化志業的發展,無論在有形、無形,有聲、無聲方面,均展現蓬勃的發展力,朝著淨化人心的目標邁進。

慈濟與天主教合辦研討會  在善的路上攜手同行

雖然宗教的教義、起源和制度不同,但因為有共同的語言--愛與奉獻,慈濟和天主教在八十三年一月廿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同舉辦了一項「社會工作研討會」。

慈濟從事社會工作,乃是抱持「尊重生命,莊嚴人性」的態度,朝著「關懷社會、擁抱蒼生」的目標邁進;而天主教具有同樣以援助苦難的人們為職志的觀點,因此此次研討會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藉由不同的宗教觀點,在實際從事社會工作方面作心得分享與溝通;以期透過彼此瞭解,找到未來可以合作的交集;並共同追尋

宗教、信仰的真理。

研討會有兩大議題:一是全人照顧--臨終關懷;一是社會邊緣人的關懷--談犯罪防治的社會參與。經由彼此的經驗分享,慈濟人瞭解天主教的慈善工作是朝向「整合的關懷」目標;而天主教洞悉慈濟人從事慈善工作背後那股精神泉源。

這次,活動背後的更大意義,是佛教與天主教首次以具體行動,表達宗教的包容與襟懷,在台灣的宗教界而言,可謂破天荒之舉。

喜捨珍藏家寶,以利天下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

由護持慈濟志業的榮譽董事組成的慈濟榮董聯誼會,與一群企業家夫人「以慈濟精神會友」所組成的慈友會,在八十三年三月聯合發起「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喜捨珍寶、字畫義賣活動,為籌募喜捨珍藏家志業基金,呼籲大家獻出自己的最愛--一件藝術收藏、一幅創作或一枚首飾,展現對天下蒼生的關懷與擁抱。

在這次喜捨活動中,最令人感動的不是大企業家的大手筆,而是許多為生活「磨手皮」--幫人洗衣服、煮飯、掃公園維生的人,為了響應此次活動,把自己的金戒指、金鎖片全數捐出;還有些人曾是狂熱的珠寶迷,卻毅然割捨出心愛的紅寶石;有的人愛畫如癡,卻說:「不過是將畫改掛在別人家的牆上。」

愛心的「捨」是福慧的,而歡喜的「得」是高貴的,捐贈字畫珠寶的同時,呈現的是一顆無價的愛心;珠寶名畫有價可誌,喜捨的愛心卻無法計量。在「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活動中,參與的人為「拔苦予樂」而有「大喜捨」之行,這種捨財寶、捨我執的大智慧表現,更因活動所集結的善資,而造福許多苦難的人。

心淨則國土淨  預約人間淨土

由於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保」是慈濟文化志業中重要的一環。自民國七十九年起,證嚴上人首度對外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環保,在將環保觀念與問題做重複性的強調、傳達後,散居各縣市的慈濟人開始致力於推動資源回收工作;他們從自家做起,長期在社區中從事資源回收,並將

所得資金匯入慈濟建設基金,一方面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垃圾量;一方面為慈濟志業增添力量。八十三年一月至十二月回收總金額逾四千六百萬元。

除此之外,全省各地慈濟人舉辦多次淨山、淨園及淨水源、淨海灘活動,以此方式凝聚團隊精神或增進親子感情,並帶動當地民眾參與,以推動「珍惜自然環境」的風氣。例如一月二日,台南六百位慈濟人參與中山公園親子淨園活動;三月廿九日,中區慈濟教師聯誼會與「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合作,發起植樹救水源活動,在大甲溪中游地區栽種兩千棵闊葉樹;七月卅一日,北區慈濟人在石門水庫舉辦淨化水源活動。或將「環保」與「反毒」、「捐髓」等主題相結合,例如:一月九日、慈濟與台北榮譽觀護人協進會合辦「尊重生命、請勿吸毒」登山、淨山活動;三月二十日,「祥和社會、親情天地」萬壽山健行、反毒、捐髓驗血活動;均收一舉數得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區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自六月份開始,每月擇一假日清掃市區街道,人人放下大老闆的身段,手持掃帚、畚箕,彎腰曲膝清除街道上的污物,一方面為淨化市容

盡一分心力,另一方面也藉「難行能行」之舉修鍊己心。

所謂「心淨則國土淨」,慈濟人推動環保風氣,除了「身體力行」「心靈環保」與惜福的觀念--自我反省、並將心中的垃圾--「貪、瞋、癡、慢、疑」去除,培養善念,改正不好的習氣,使心地光明清淨。

慈濟的終極目標是「建設人間淨土」,而「環保」--包括有形的環境淨化與無形的心靈環保,是達成此目標的重要步驟,需要每位慈濟人同心參與,進而帶動周遭的人,一起為淨化人間付出心力。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愛心與智慧相結合的教學

讓慈濟精神如清流般流入學校是去年文化工作重要的一環。許多慈濟委員紛紛應邀前往校園宣說慈濟精神;而身為慈濟人的教師們,更用心地將慈濟精神從「言教」擴及「身教」,讓學生們體會,並教導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善加運用慈悲喜捨的理念。

慈濟教師們組成「慈濟教師聯誼會」,相互交流教學的經驗與收穫,在教學相長中,尋找一種更適合學子的教學精神與方法--在校園推展「愛的教育」,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帶進校園,引導同學們認識、體會「靜思語」的智慧,並落實「靜思語」的精神。

「靜思語」教學的功用,在於讓莘莘學子的天真得到啟發。同學們透過師長的引導,並從老師「亮點教學」(發掘、重視孩子的優點)的肯定中深自期許。

孩子們如脫胎換骨、有上進心、寬容心和感恩心,家長們喜悅的心情更是難以言喻,他們記下聯絡簿上老師請學生抄寫的「好話」,並重新調整自我身行和親子相待關係。

「靜思語」教學的影響所及,家長們因此熱烈的支持、配合教學工作或提供教學資源;有些家長甚至一大早到校幫忙整理教室,協助照顧學習緩慢或行為發展有困難的學生;而家長和家長彼此間也在互相包容、接納中成為好友,並經常相互交換教育子女的心得。

老師們更是從「靜思語」中,找到教學的原動力。「靜思語」教學讓學生、老師、家長,彼此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

八十三年三月,美國加州中文學校校長一行十六人,到北市博愛國小參觀時,發現吳秀英老師的靜思語教學法。他們針對教學方式、教材選擇及教法一一提出詢問後,如獲至寶地表示,這就是他們走遍各地所要找尋的教學法。

因此,這種愛心與智慧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亦散播至海外。去年八月六日至廿一日,吳老師應美國加州中文學校校長之邀,赴美進行一系列的倫理生活教育演講,此行吳老師與盧蘇偉師兄兩人所到之處,普獲與會人

士熱烈回響,對於靜思語教學有極高的評價,並認為這種人性良善、智與愛的啟發,相當值得推廣。

目前靜思語教學研討會在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們的推動下,帶動了許多老師們分享、交流彼此的心得與經驗。「靜思語教學」實為「愛的教育」做了最佳詮釋。

另外,有許多身為慈濟人的媽媽們深感慈濟的美,因而主動在孩子就學的學校承辦「媽媽成長班」、「親職教育班」、「導護媽媽」等社團活動,將慈濟精神分享給參與的家長,從而帶動學生、老師以至整個校園風氣,讓大家同霑法益。天母國小父母成長班和天母國中「慈慧社」,就是基於這樣的因緣,由慈濟委員林淑真師姊策畫成立。

涓涓清流,有待更多有識之士共同來推動,才能成為校園內的壯闊清流。

快樂兒童精進班  給予孩子快樂成長空間

如何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社會投射出的種種誘惑,在承受必然要面臨的各種壓力時,能夠不失純良本心,進而開發出生命的良能,成為人間菩薩呢?--這是慈濟媽媽們在關懷孩子的成長階段尤其關注的事,也因此,有了「快樂兒童精進班」的成形。

快樂兒童精進班在班別設計上是依年齡分為:信心班(小班)--參加對象為六歲至國小二年級的小朋友;毅力班(中班)--為國小三年級至五年級;勇氣班(大班)--為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二年級。課程內容主要是以學佛行儀、慈濟精神、靜思語、小菩薩活動、心得分享和團康等為綱要,從而加以變化、運用。

台中分會自開辦「快樂兒童精進班」迄今,成效卓著,連帶帶動台北、高雄(八十三年三月起)、桃園(八十三年七月起)、台南(八十三年九月起)等地區陸續成立兒童精進班,總計全省共有三百九十位師兄姊擔任班爸爸及班媽媽的輔導工作,同時並有慈青的協助,陪同九百九十一位小菩薩一同成長。

「班媽媽」是快樂兒童精進班活動的靈魂人物,為了努力辦好每一次活動,他們必須精心籌畫、不斷吸收慈濟人文精神。為提昇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輔導員素質,八十三年三月份於台中分會舉辦靜思幹訓營研習活動,來自屏東、高雄、台南、彰化、台中等各地區約一百二十位輔導爸爸、媽媽們,分別從「信、解、行、證」的基本學佛釋疑,以及「實務團康」、「會心團體」、「危機處理」、「學佛營的心與薪」等課程進行研討。

另外在德宣師父及李阿利師姊的策畫下,八、九月份並邀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曾漢榮教授,及其他九位專業輔導人士組成的輔導群,為全省近二百位班媽媽,就親子溝通交流管道,分別以團體活動、分組經驗分享、及綜合座談等方式,做深入的經驗

分享與團體輔導技巧傳授,共同探討如何時以更好的方式陪孩子一起成長。

將文化落實於行住坐臥  營隊活動學習愛與感恩

文化,不只表現在衣、食、住、行,更要落實於行、住、坐、臥上,每年寒暑假所舉辦的各營隊,無論是學佛營、生活營、志工營,皆希望能經由活動的設計,傳承慈濟特有的文化。

國中階段的孩子,正是由孩童蛻變成為成人的進程,社會中的引誘、幽暗之處何其多。上人在對這一群中學生的時候,不僅做許多提醒,並且也將諸多的責任加在他們身上,要求他們負起自我照顧品行,自我維護健康的責任和體貼父母的心。

而每年寒暑假,總有一批批來自各地的大專學生,甚至遠從世界各國回台的學子,加入志工服務行列,穿梭在慈院各個角落。八十三年從海外回來參加營隊的學員特別多,共有六十餘人,其中參與大專志工隊者佔三十二人。

「慈濟大專志工服務隊」提供青年學子一個沈澱自我、感悟生命的機會,也有不少學子在結束一個梯隊的志工服務後,又投入下梯次的服務行列中。

「教師學佛營」是一個頗為特殊的營隊團體。平日教師們在社會體制中扮演了「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然而,在營隊中他們暫時卸下這層職業身分,而從學習者的角度,重拾生命中的感動。

證嚴上人認為教師們學有專長具備了豐富的學問和知識,因此學佛營不是要傳授深奧的佛理,而是要給予生活教育;上人期盼每位老師回到家之後,能先把家庭整理好,扮演「賢妻」與「良母」,或「賢夫」與「良父」的角色,回到學校則做一位「良師」。因此,教師學佛營以精舍為營地,透過道場的整體環境及氣氛,期能幫助學員凝斂心神,觀照內在。

去年慈濟並和內政部合辦了首期的「大專青年生活禮儀學習營」及「靜思高中親子生活學習營」。「大專青年生活禮儀學習營」的宗旨,在於教導學員待人接物的正確觀念。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課堂當中,許多

學員懺悔未能體貼父母的心意,以致造成親子間的隔閡,紛紛表示回家以後,要以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蒞臨指導的曾漢榮教授亦提醒大家:只要時時反省、心存感恩,並勇於找出適切的表達方式,必能拉近人我之間的距離。

「靜思高中親子生活學習營」則由高中生偕父母參與,兩次營隊計二百餘人參加。營隊除了提供父母正確的教育態度與對待子女的智慧,同時也欲促進青少年的孝思和感恩心。期待讓一波波的活動,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感情,也讓彼此在面對因不同價值觀所築成的代溝時,能放下「我執」,搭起溝通與接納的橋樑。

愛與感恩,經由學習,能更被啟蒙與落實,學佛營隊所致力的,也正是這種理念的闡揚;也許它在起步的努力階段,但我們深信可預見下一季的開花結果。

關懷監獄受刑人  法語溫潤孤寂心

慈濟醫院志工對於到慈院保外就醫的監獄受刑人,同樣付出衷心的關懷,受刑人痊癒回獄後,志工仍將關懷的觸角持續延伸至獄中。這項舉動廣受各界讚歎與好評,因此在花蓮監獄典獄長及教化科科長的建議下,慈院志工隊自八十三年四月三十日開始,長期關懷花蓮監獄受刑人。志工除了手語表演、現身說法、宣導戒除菸毒外,並有與受刑人的聯誼活動。藉由活動將慈濟清流注入監獄中,讓受刑人能獲得心靈的慰藉。

之後,宜蘭地區的慈濟人也加入「監獄傳溫情」的行列,三、四月初開始至宜蘭監獄關懷受刑人,深受受刑人及獄方的熱烈回響,歷經三個月的試辦期後,師兄姊們的用心逐漸在鐵窗內開花結果;從八月份起,即固定於每週六下午,為受刑人講授佛法、和他們分享人生體驗,並透過手語教唱、委員現身說法、團康活動等,和受到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截至八十三年九月中旬為止,關懷受刑人的活動共舉辦三十多場,發心參與的宜蘭地區師兄姊達二百人次,受關懷的受刑人亦累計至三千人次。

另外,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主辦、慈濟協辦的「人性巡迴講座」--「誤與悟」系列活動,從四月二

十七日起為期一個半月的時間,由慈濟委員分別於台北、雲林、台南、花蓮等四處監獄現身說法,總計約有一千八百多位受刑人參加。此項活動以人文關懷的方式和現身說法的直接接觸,開啟受刑人的心靈,進而啟發他們深層的慈悲心,希望他們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的人生道路。

厚實台彎民眾的愛心存底  傳達惜福、感恩人生觀

慈濟文化終極目標是在於淨化人心,建設祥和的人間淨土。而為厚實台彎民眾的「愛心存底」,以達成慈濟精神國際化的目標,慈濟文化致力於「往下札根」的落實工作,不論是文化下鄉、幸福人生講座,或是各項活動的舉辦,皆朝著此一目標邁進。

由行政院新聞局、勞委會,與慈濟聯合主辦的「幸福人生講座」,八十三年一共舉辦十九場次,邀慈濟委員、慈濟大專青年及社會公益人士發表專題演講。五月十四日證嚴上人於桃園縣立體育館演講「情的詮釋」,上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詮釋菩薩的覺情與眾生的迷情,引導人們透澈情的本質,開發本具的佛性,邁向清明自在的境界。十月三十日於台中霧峰鄉萊園山舉行淨山活動,並於明台高商舉辦義賣園遊會、有獎徵答等數項活動,並於明台高商舉辦義賣園遊會、有獎徵答等數項活動,希望藉著清潔有形青山的同時,也要清淨無形的心靈。

為提供市民學習為人父母的智慧、技巧、態度,並引導國小、國中學生領悟生活的責任與態度,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特結合慈濟及十所國中、國小共同推動「親職教育巡迴講座」、「子職教育巡迴講座」,採三種型態進行:一、親職教育講座:提供學生家長為人父母的智慧、技巧與態度;二、子職教育講座:三、子職教育研討會--各校教師透過經驗分享,探討為師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惜福、孝順、感恩的人生觀。

為期九週的活動,受到各校熱烈支持和認同,為因應實際所需,社會局表示,將再繼續規劃此類活動,期對現今的親子、師生關係,提供有效的改善方法。

而為響應聯合國一九九四國際家庭年,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與慈濟,於五月中旬在全省六定點舉辦「畫說親情--三代同堂寫生、造型、趣味競賽」活動,以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家庭倫理,建立溫馨幸福的快樂家庭。

此外,配合內政部所舉辦的「關懷感恩系列活動」,喚起全民以誠摯的心、實際行動,落實「尊重生命」理念,慈濟人於十二月份在全省各縣市,邀請民眾參與「關懷感恩樹全民宣言簽卡」活動,與殘障同胞共同努力,朝向落實無障礙環境,及教育、就養、就業等具體生活條件確實平等的目標邁進。

在慈濟世界中,「感恩」是共同的語言,「包容」是再出發的原動力,大家矢志堅守崗位,緊隨上人腳步,為慈濟文化烙下歷史的軌痕。

▲千江映月

暖暖冬陽--全省冬令發放記實

◎張瓊齡

民國五十八年,慈濟功德會首次辦理冬令發放。

那年頭,慈濟每月善款收入與例行發放支出相當,少有餘裕,甚至受到經濟波動,會發出短絀現象;因此,於固定發放之外,另於歲末對全體照顧戶進行冬令年金及物資發放,無疑地,是一項「自不量力」的舉動。

然而,這項「自不量力」的行動,年年經由大力呼籲,年年得到十方善士的熱心迴響,年年勞師動眾慈濟人發落打包運送事宜,一年一年地辦了下來。即便是在籌建慈濟醫院,慈濟人最艱辛的那段日子,都沒有停擺或將經費移作他用;即便是在四大工業、六大腳印邁步飛快的今日,慈濟人的歲末期間,依然是留給例行的冬令發放,然後大家同來忙得一團歡喜。

起初,冬令發放是一項「自不量力」的行動,在歷經了二十七個年頭之後,它已經是件再自然不過的「本分事」。

※※※

人世間,有一種冰冷,它超越地域、氣候的約限,再溫暖的衣裘毛被,都無法驅退其寒意;被它攫獲的人,即使是生活在全年皆夏的熱帶,依然像是禁錮在寒冰地獄,自骨髓發出哆嗦。

這種冰冷,存在於世間每一個幽黯的角落;發自幽黯角落每一條被忽視、被遺忘,甚或被放棄的生命。

生命的冬季,著實教人經受不起。

究竟,
生機在哪裡?
希望在哪裡?
而生命中的陽光,
又在哪裡?

「自不量力」與「本分事」

民國五十八年初,慈濟功德會成立滿三年,首次辦理冬令發放時,靜思精舍還沒蓋好,可以隨時跟在上人身邊做事的委員約莫十人;九百九十三個會員中,每月布施五元、十元者約佔百分之七十五;每月供給四十戶照顧戶的生活費,在一百元至三百元之間,並依每戶人口多寡,放白米一至二斗。

那一年,因著歲末之際收到一批由熱心會員購買,欲供養出家師父的毛毯、棉襖,上人聯想到孤苦無依的人們,恐怕無餘力歡度年節,而決定為照顧戶添購棉被,並親赴案家,為其一一量身,以添置冬衣;在二月九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那天,於普明寺正式辦理冬令發放。照顧戶除了領取當月生活金及食米,每戶依口數每人另可得新衣一件、紅包五十元,

家家戶戶均獲嶄新棉被一條。當時,共兩百餘人受惠。

從花蓮到全省

慈濟在花蓮開辦救濟工作時,護持本會的會員為花蓮地方人士,救濟對象僅及於花蓮本地。爾後,隨著台中、台北、台東、玉里、桃園、高雄、恆春、屏東、埔里、嘉義、澎湖、台南、基隆、彰化、新竹、宜蘭、苗栗、雲林,陸續推出委員,眾委員於當地邀集有心中士同來護持,逐漸將會務拓展至全省,也將本會救助的觸角,伸入各地。

民國五十八年,首度辦理冬令發放,以普明寺為發放定點,當時四十戶照顧戶均為花蓮本地人士,可直接前來領取冬賑。

六十二年的冬令,除了花蓮本會靜思精舍的發放工作,上人並率委員赴玉里,會同當地委員於佛教蓮社定點發放並與照顧戶圍爐。

六十六、六十七兩年,則雇用遊覽車赴瑞穗、玉里,將照顧戶接來本會圍爐團聚。

自六十八年起,每年冬令式分花蓮、玉里、台東三地發放,上人均親臨現場主持。當時本會照顧戶四百四十三戶中,此三地即佔二百三十二戶。其餘半數分布在其他地區的個案,或交由當地委員自行擇日辦理,或以郵寄方式送達。

民國七十七年,全省分十二區域辦理冬令發放;七十九年再分為十五區域辦理,於該年度起,冬令物資的打包工作分別於花蓮、台北、台中三地會所辦理,再分送至各區域。

八十一年,由本會委員親將冬令物資發放予照顧戶的區域,含離島達二十一區。

送你一份愛的禮物

「冬粉、紫菜、麵條、素泡麵、福慧珍粥、福慧八寶飯、素鬆、餅乾、糖果、食油、毛巾、奶粉」,這是今年--八十四年初冬令發放,由本會統籌採買的年貨,分別在東區、北區、中區、嘉南區、高澎區、屏東區六大區進行打包工作,再分發至全省二十二處發放區域進行發放。

北區冬令發放打包於一月十八日,在慈濟台北分會進行,約有數十位慈濟委、會員參與。

當天上午九點就有師姊到達台北分會地下三樓,先將冬粉五把、紫菜三兩、素食麵五包,分裝成一小袋方便整體打包。

負責此次打包作業的二十七組組長許玉摘師姊表示,參與冬令救濟打包工作是三十年一輪的機會--目前台北的委員有三十組,每個月的發放輪流由一組人員負責,每三十個月才能輪到一次發放;而冬令發放每年一回,實為殊勝的機會,每位師姊在打包時,也將佛號祝福放進去。

打包的工作至下午四時三十分結束,參與打包的師姊們表示,很高興有機會讓阿公、阿婆們過個好年,並且感恩能有學習和助人的機會。

二十七年來的冬令物資,內容不盡相同,總不離食品與實用的日用品。有些物資在當年顯得稀罕難得,而今,歷經時代的嬗遞,教人覺得稀罕、難得的,卻是那分堅持多年不變的--用心、關懷與尊重。

【現場】

並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冬令發放現場就能夠提供多重的服務;即使本會的發放例已行之多年,有跡可循,然而,各個地區在辦理發放工作時,只要掌握住整體大原則,即可因應當地民情、時空因素,而加以發揮。

■上午九點,在眾人齊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佛號聲中,揭開了發放的序幕。有別於往年,今年的發放活動增加了許多豐富的節目。首先上陣的是由慈誠隊師兄表演的「祥獅獻瑞」,他們精湛的演出贏得滿堂采;而「十全十美健身操」,則是由委員師姊們帶領所有照顧戶一起做全身運動。隨著輕快的旋律,許多照顧戶都十分投入,師姊們也一邊示範,一邊解說每個動作的功效。

一月二十二日/大甲

■基隆地區今年冬令發放,除了由本會針對長期照顧戶提供的發放品外,師兄姊另外準備了四十四份禮物,贈送給基本生活可維持,但慈濟人給予精神關懷的「關懷戶」。

一月二十二日/基隆

■中午過後,前來分會的照顧戶便零零星星,不過,發放工作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才結束。在一百多戶照顧戶中,約三分之一未能前來領取,將由平日負責訪視的委員在活動後數日內逐戶送往他們家中,讓所有照顧戶能過個不虞匱乏的新春佳節。

一月二十四日/台中

■嘉義地區的委、會員,在組長王壽榮師兄的引領下,除每月固定的逐戶發放、每年的冬令發放外,只要時間許可,師兄姊即不定期赴住處附近的照顧戶家中關懷案主。因此當師兄姊赴照顧戶家中發放冬令物資時,案主及其家屬都像是師兄姊的老友般。有一位輕微智障的女孩,對著王壽榮師兄直說:「哥哥!好久不見!」也對著眾多師姊叫「嫂嫂好!」另一位失明的八十三歲老公公,聽見謝錦綢師姊的聲音便說詞:「那個『歐巴桑小姐』來看我了!」

一月二十四日~二十七日/嘉義

■台東地區委員共分三組,當天的活動,三組人員分工合作,一組負責中午的便當,一組協助義診,另一組則負責發放的工作。活動尚未正式開始,廚房已熱鬧滾滾地為準備二百五十份便當而忙碌。

一月二十六日/台東

■有五位發心義剪的師姊在一樓中庭為需要者提供服務;進入穿堂,則設有臨時座椅供人等候電梯或做為行動不便者轉圜之用;邁出三樓電梯,迎面即見中醫義診及測量血壓、針灸、拔罐、推拿等醫療服務;往電梯左側則為休息區,有委員師姊教授健康操、帶動團康,並輔以視聽器材介紹慈濟志業及精神,充實了照顧戶等候

發放的時間。

領取生活補助金及紅包、年貨後,照顧戶在離開現場之前,又獲贈一盒蛋捲禮盒,這是由第八組全體委員結緣,用以代替歲末圍爐的禮品。照顧戶由委員延至樓下之後,凡累積三至四位,即派一部車輛,負責將每個人載送至家門,總共有七部車輛接受徵調,其中有九人座客貨兩用車,也有大型私人轎車。

一月二十六日/高雄

■這次冬令發放品,包括紅包、生活補助金與衣物、各式食品、日用品,及師兄姊提供的結緣品--奶茶、芝麻粉、麵茶粉、紅豆飯團等;會場前方的講台上,則堆滿了一百多份包裝美觀的各式禮品。照顧戶們除了依序領取發放品外,皆可抽籤獲得一份額外禮物。這些禮物由師兄姊們每人發心提供三份,好讓每位照顧戶「通通有獎」。

一月二十六日/澎湖

【定點】

今年辦理冬令發放的二十二個區域,屬定點發放的區域有花蓮、瑞穗、玉里、台東、成功、台北、基隆、桃園、新竹、台中、大甲、埔里、高雄、屏東、恆春、澎湖;由慈濟人分路線將物資親送至案家則有宜蘭、苗栗、嘉義、台南。另由本會直接郵寄的區域則有金門和小琉球。

採取定點發放的區域,或是運用慈濟會所的場地,或借用道場、公共場所,或於委員自宅辦理。

採取委員直接送抵發放的情況,最初是源於當地委員、個案數量皆少,或者照顧戶年邁、體弱、居處偏遠,為因應事實需要而實施。

■講台上由手語隊帶動唱,及慈青團康表演,以活絡現場氣氛。身患「肌肉萎縮症」,本為慈濟照顧戶的郭女士,亦上台現身說法,與眾分享其面對病苦的心路歷程,勉眾珍惜生命,「永遠不向命運低頭」。

一月二十二日/基隆

■解釋「普天三無」的詞意後,師兄姊帶動照顧戶們比這首手語歌,舒暢一下筋骨,接著便將時間開放給大家發言。一位阿婆舉手說:「感恩、祝福師兄姊,新年快樂!」師姊們立即合掌說:「我們也感恩你們。」一位眼盲的阿公靦腆地站起來說:「阿彌陀佛幫助阮,阮真感恩!」隨後,也有師兄姊分享心得或說故事,現場洋溢著一片感恩與喜悅。

一月二十四日/成功

■二十五日早上八點多,佛堂裡已坐著八、九位先到的阿公阿婆,一位原住民的老婆婆方進門,師姊便合掌道:「瑪利亞!」老婆婆亦微笑合十:「阿彌陀佛!」一句見面時的問候語,展現了彼此雖言語不通,卻無礙於內心善意的交流。

一月二十五日/玉里

■接受本會濟助進入第八個年頭的林先生,自去年初將平日購物找回的零錢存下,待累積至一定數額再捐入本會作為善款的行動,一年多來持續不輟,為發放現場平添佳話。

一月二十五日/屏東

■發放開始前,師姊們以手語表演「大愛」、「感恩的心」等歌曲後,邀請照顧戶上台表演,與大家同樂。一位八十六歲的蕭老婆婆演唱日本民謠「桃太郎」;一位許老婆婆獻唱台灣民謠「青春嶺」,雖然年紀大了,歌詞記不全,音調也不準,但是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

一月二十六日/澎湖

■為了激勵照顧戶堅強面對逆境,特別於會中安排照顧戶上台現身說法,讓樂觀進取的案主以同理心,來鼓勵少數身處逆境而怨懟不平者。多位照顧戶紛紛上台表示,一定會告訴他們的下一代,要努力奮發向上,將來有能力時,也要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慈濟委員曾金清師兄以過去家境清苦,曾受政府濟助的過來人的身份,勉勵與會者,受人濟助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能樂觀進取、飲水思源。

一月二十六日/桃園

■時鐘剛敲過九個聲響,客廳已圍坐了多位等著參與念佛的照顧戶;六十歲的照顧戶潘先生忙進忙出地張羅椅子,安排每個人的座位。與慈濟結緣十二年來與其說他接受慈濟的接濟,倒不如說,他是經由這樣的因緣來服務眾人。據師兄姊表示,潘先生總是在發放時主動幫忙搬米、搬桌椅,而其他在場等候發放的人士,也是相互讓座、勸座,一團和氣。

一月二十七日/埔里

【送達】

苗栗、台南、宜蘭、嘉義等地,雖有慈濟共修聚點,也有一定數量的委員可承擔該地定點發放事宜,然而基於種種考量,目前仍採取由委員親赴案家發放。

定點發放旨在邀集眾多孤老無依者,同享年節氣氛;逐戶個別發放則可慰訪案家,將祝福一一送達。

■元月二十二日早上八時,五位委員會合後,前往頭份鎮進行發放。車輛盤桓於叢山之間,紆迴而行,田野處處可見黃色油菜花盛開,將這座山城點綴得鮮明亮麗。

苗栗屬客家人聚居之處,師兄姊以客家話與照顧戶話家常,處處顯出濃郁的鄉土情與法親緣。照顧戶拿到禮品、紅包與生活補助金時,皆露出歡喜的笑容並連聲道謝。

當師兄姊抵鎮上一戶照顧戶家時,案主的孫女在門口迎接師兄姊,並乖巧地說:「叔叔、阿姨好!」案主脊髓損傷,以輪椅代步,但由於兒子往生、媳婦改嫁,因此由案主夫婦撫養這位孫女。這位就讀於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孩不但會照顧祖父母,而且每天早晨起床做早餐;當天她還唸了一段故事書上的童話給師兄姊聽。小小年齡如此體貼懂事,令師兄姊相當感動。

二十二日中午,一行人赴竹南鎮與當地師姊會合,繼續發放工作。

一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苗栗

■身著柔和忍辱衣的慈濟委員,及身負運送物資、探察路線的慈誠師兄,在發放期間,除衷心祝福照顧戶們寬

心過個快樂年外,並藉此深入瞭解照顧戶們在生活上的困擾,待集思廣益共謀適切的解決之道後,再於下次訪視時為照顧戶帶來佳音。

而發放過程中歡愉的談話氣氛,一兩首祝福的歌聲,亦能讓眉頭深鎖的老阿公、阿嬤們展開笑顏;對於熟稔照顧戶的街坊鄰居,師兄姊們也不忘致上深切的謝意並恭賀他們新春如意;而此起彼落的真切祝賀聲,讓人感覺宛如置身桃花源。

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六日/台南

■宜蘭地區近兩百位慈濟人細分為三十一組,為今年的冬令發放全體動員。在一月廿三至廿八日冒著寒風細雨,將紅包、生活補助金、日常用品、食品等物資,逐戶送達二百一十一戶照顧戶家中。

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八日/宜蘭

■「阿公!祝你老康健!」「阿嬤,妳看,這麼多人來給妳拜年囉!人多福氣多哦!」

在嘉義地區師兄姊的用心規畫下,每組行前均先講習,簡介該路線的照顧戶背景,並相互提醒此行是去「賀春」的,應口出吉祥語祝福照顧戶。於是嘉義師兄姊一看到年邁的案主就說:「阿公(婆)!祝你老康健!」看見求學中的案主孩子,便祝福他們學業進步;整個發放過程中充滿「行春(台語,意指拜年)」的喜氣。

一月二十五日布袋以及東石、六腳的兩組沿海地區發放,分由兩輛三噸半的貨車滿滿地載運發放物品,歸程時亦滿載而歸--師兄姊一邊發放一邊做資源回收,將照顧戶整理妥當的資源及沿路回收的各種物品載回嘉義聯絡處。一來一往間,三噸半的貨車立即就被紙箱、鐵鋁罐及寶特瓶佔滿。

一月二十四日~二十七日/嘉義

【念佛】

接引眾生由善門入佛門是慈濟的特質之一,這項特質,展現在發放現場上。可以是經由莊嚴肅肅穆的拜經、念佛;也可以是輕鬆熱絡的團康帶動;有時,也展現在慈濟人一舉一動,謙和寬柔的態度中。

■李思齊師兄的「講古」是發放活動的高潮,跟隨上人二十多年的李師兄,向眾人講述上人創辦慈濟功德會的原委及心路歷程。在講述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提醒大家那些是下一個節目--「有獎問答」可能會問的題目。由於他的強調與提醒,使得後來的有獎問答活動熱鬧非常。每當主持人說完一個問題後,台下便有許多照顧戶踴躍舉手發言,而師兄姊也秉持著「通通有獎」的心態,只要回答便送獎品,且儘量將機會讓給尚未得獎的照顧戶來回答,因而形成「皆大歡喜」的場面。

活動當中另一個重頭戲便是摸彩,每個照顧戶先從摸彩箱中抽出一個號碼,然後再找出同號的紅包,紅包的內容除了現金之外,並附有一張寫有上人法語的小卡片。

一月二十二日/大甲

■慈青同學一早便出現在發放現場,

有些幫阿公阿嬤剪指甲、洗頭髮,有些則邊唱歌邊幫阿公阿嬤按摩,還邀阿公阿嬤一起跳舞同樂。許多師姊也來負責義剪、義燙,把每位照顧戶打理得整整齊齊,相互感恩的聲音此起彼落。十點鐘左右,開始禮拜藥師經,由常住師父領眾唱誦,會場頓時從熱鬧溫馨轉為肅穆莊嚴。

一月二十三日/花蓮

■領眾念佛前,師姊秉持一貫尊重照顧戶的理念,告訴他們:「如果是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可以默念你們的經文,如果不方便合掌也沒關係。」十五分鐘莊嚴祥和的念佛聲後,師兄姊們齊唱「祝福您!無量壽」,並為十、十一、十二月份的壽星一一別上紅花,慶生祝賀。

一月二十四日/成功

■屏東地區的會務自六十六年在圓通寺正式開辦,由於自始即有常住師父帶領,是以每逢發放,均能循一定程序,由師父帶領眾人,在午前拜經共修,這是屏東分會較其他分會殊勝之處。

一月二十五日/屏東

■照顧戶大致到齊後,陳靜枝師姊開始領眾禮佛、念佛,並說明冬令發放的意義。九點多,慈院義診小組抵達後,旋即展開量血壓、診察疾病、施藥等各項服務,義診小組的醫師陣容,一向皆由慈濟醫院的主治醫師擔任。

一月二十五日/玉里

■靜坐念佛前,靜觀師姊先告訴大家念佛的意義,再領眾念佛。接著,冬天生日的四十位照顧戶及委員一一上台,並別上一朵紅花接受眾人祝福。

一月二十六日/台東

■發放活動在訪視組組長劉癸君師姊的主持下,正式展開。黃義盛師兄首先帶領全體會眾誦念「爐香讚」、「迴向文」,祈願普天下無災無難,眾生離苦得樂。

一月二十六日/桃園

■長久以來,本地發放活動採用唱頌「讚佛偈」與念佛方式來澄靜眾人心緒,不少照顧戶經長期薰陶,體會出念佛的妙效,均能念得一心不亂,聲音和齊。

一月二十七日/埔里

【圍爐】

圍爐是每年冬令發放的重頭戲之一,

採行定點發放的區域,或由慈濟人自行烹煮素宴,或交由外燴;或以合菜、火鍋,或用便當、點心。在共同的精神理念之下,每個地區圍起爐來各其滋味。

■往年團圓飯採每桌人數固定、菜餚分量固定的方式,今年改採自助餐方式,每人視食量及喜好自取菜餚,圍桌同食。身為廚師的邱延銘師兄帶領師兄姊們現場烹調,菜色經過精心設計,美味、營養兼具,且易嚼易消化,年老的照顧戶亦可安心享用。

一月二十二日/新竹

■基隆地區師兄姊全力動員,事前分八區逐戶邀請照顧戶參加,並以專車接送,照顧戶參加踴躍。正午時分的素食團圓飯,採用五菜一湯的梅花餐形式,豐富可口,照顧戶在師兄姊的招呼或餵食下,皆飽餐一頓。

一月二十二日/基隆

■中午的圍爐可說是勞「師」動「眾」--精舍的常住師父們自早齋結束後就開始忙碌,花蓮的師姊們也加入廚房陣容,削蕃薯、洗青菜、切菜炒麵、包便當,還有許多專程來幫忙的志工師兄姊,也忙著排桌椅擺碗筷,餐廳裡擠下二十一桌,後面搭起的棚子又擺上四十八桌,餐廳外面也加添十一桌,總共是八十桌。

一月二十三日/花蓮

■五、六位師兄姊將自製的一盒盒豐盛的素食,分贈給每一位照顧戶,雖然囿於場地,無法與照顧戶圍爐吃團圓飯,但體貼的心意教人感念。

一月二十四日/成功

■圍爐用餐時,以外包素食餐盒簡省人力的不足。為增添年節氣氛,王成枝師兄特別捐贈大型瓦斯爐,方便師姊們以大爐灶炸年糕。

一月二十五日/玉里

■屏東分會靜思堂自八十年四月啟用以來,連續三年冬令發放,都在人潮蒸騰之中,熱烘烘地度過。相較於往年動輒八十、上百桌,兼具委、會員、榮董聯誼性質的圍爐場面,今年專為照顧戶設置的二十七桌素宴,顯得從容而閒靜。

一月二十五日/屏東

■等待圍爐進餐時,陳萬福師兄特地以帶動唱「伊比亞亞」,讓師兄姊和照顧戶愉快融為一體;隨後品嚐由香積組的師姊精心製作的素食便當,和蕭明琴師姊結緣的大補湯,眾人帶著溫馨愉快的心情進餐,感覺飯菜特別香甜!

一月二十六日/桃園

■用餐時,由於照顧戶人數眾多,圍爐方式採用素食餐盒,然溫馨畫面仍隨處可見。一位五十多歲的叔叔一口一口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