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日日過好日 年年是好年
◎證嚴上人
「過年」的意義--就是要回顧過去的一年,是否好好利用自己的人生歲月。
若能善用時日,人生就沒有浪費,而是充分的踏實、歡喜。若不好好把握,締造善因、勤植福田,則日子就白白過去了……。
「年」是由月、日、時、分、秒所累積而成,想要得到歡喜年,就必須先顧好言行舉止,每一分、每一秒鐘都能歡喜自在,則能培養日常生活的好行為;而將日常生活中的善行日積月累,即是美好的人生。
所以,人的生活若能「日日過好日」,則「年年是好年」!
新的一年來臨,我們應該互相勉勵:大家手牽手,肩併肩,一起在菩薩道上精進。若曾為世間人付出心力,更應該歡喜,因為我們沒有白走這一趟路,而且這也是種善因啊!
願大家互相祝福、彼此感恩--人人無時無刻地付出心力,為眾生奉獻!
▲社論
奔流偏欲到人間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的傳奇,因「三國演義」的繪影而更莫測高深。其實,依正史,諸葛亮是一代名臣,但絕非民間傳說的那樣「神通廣大」。
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書信中曾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多麼精闢真誠的「戒子書」,不僅他的兒子受用,就是所有看到這些言簡意賅言論的人,也都受用無窮。
佛教徒應有「靜裡常思己過」的修養,只有在「平心靜氣」的時候,才會比較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湖水才能清澈見底,清明如鏡。
修身的實質目的就是養德,是一種「克治修養」的工夫,也是一種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更是一種行為的準繩。完美人格的養成,必須從「儉」入手,能「儉」就不「奢」,不奢就不貪,不貪,生活就會淡泊,能淡泊才能明志,所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確有其顛撲不破的真理存焉。
宋朝理學家邵康節有這麼一段話,讓人深思:「善化天下者,止於盡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於盡德而已;善勸天下者,止於盡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於盡力而已。」不論是「盡道」、「盡德」、「盡功」或是「盡力」,都是要反求諸己,都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孔子也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間古諺也說:「道在人弘,修在己;善由我積,福由天。」善哉斯言。
但不論弘道或修德,都必須以關懷社會為目的,以尊重生命為標竿。清朝詩人趙愈詠溪聲詩云:「結廬何日往深山,竹月松風相對閒。卻笑溪聲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間。」正當一些自命為騷人雅士之人,拚命將結廬之處移往深山去做吟風弄月的閒人時,清澈的溪水卻拚命的從深山裡日夜不息的流往人間,給人間注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讓社會有一股源遠流長的活水源頭。溪聲的奔忙與雅士的偷閒,不知何者清高?何者應受推崇?相信仁人志士都能瞭然於心。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是人之四德。宋朝大儒朱熹說:「人之為心,其德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也。」仁就是愛人,也就是「愛人利物」的意思。愛人就是關懷別人、愛護別人,也就是佛教一再闡揚的慈悲。人之四德,以仁為首,以仁涵蓋,足見「仁」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舉足輕重。
佛教徒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化,應持守「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宏願與慈悲。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項宏願與慈悲,善則善矣,但總覺遙不可及。其實孔子不是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有心,而且肯至誠實踐,天下應該無難事,這是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啊!證嚴上人不是常勉勵我們:「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嗎?
「德不厭廣,分不可踰,水淺舟大則膠,樹大根淺則拔。」道德越深厚、越寬廣越好。孔子說:「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恕就是一種寬容的德行,有不厭其廣的德,才能達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
慈濟人不管從事「濟貧教富」的工作,或投入「拔苦與樂」的行列,都必須要有「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覺悟。有了這種覺悟,才能無怨無悔的「奔流到人間」,為社會注入清流。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6)
◎證嚴上人
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
告諸大眾:「汝等當知,
我今為汝,分別解說。」
佛陀看到弟子又激動又後悔,懂得改過自新,就很慈悲地以八種深重的梵音,向大眾分析應如何報答父母恩。
梵音啟發菩提善種
佛具足八音,他的音聲甚是柔和,不輕不重,站在遠方的人也聽得到,這叫做「不遠音」;而距離佛很近的人,聽到佛的聲音也不會覺得很大聲。總而言之,佛陀的聲音不管遠近,聽起來都是輕聲柔語而清晰,這是佛陀的清淨梵音。
梵音的意思也就是沒有夾雜著不悅耳的音,完全都很順暢而清淨,每句話都能深入人心,所以佛陀的音聲被稱做深重梵音。一般人說話都是隨便講講,多一句無所謂,少一句也沒關係,但是佛陀的話卻句句妙語,不多不少。
佛陀講經時,絕不曾「加減」(隨便)講,聽的人更不能「加減」(隨便)聽,一定要認真諦聽,此即是句句妙法,也稱為清遠梵音,意思就是說句句都能啟發大眾內心深處的菩提善種。
佛陀的清淨音就是要讓聞法者用心地聽,佛陀向大眾說:「你們要注意聽啊!現在我要為你們解說。」
假使有人,
左肩擔父,右肩擔母,
研皮至骨,穿骨至髓,
遶須彌山,經百千劫,
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報答父母恩呢?佛說,父母年老了,行動不方便,若要遠行,做子女的為了盡孝道,就用扁擔挑著米籮,讓父母分坐在左右兩邊,擔著父母走路。即使肩膀的皮磨破了,深可見骨,也不以為苦,甚至皮破見骨之後,有磨損到骨髓,為人子女的還是要堪受得起,那怕再遠的路、再高的山,身為人子的還是要繼續往前進啊!
須彌山就是當今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這座山是世界最高的山,一個人爬這座山已經是很辛苦了,何況還必須兩肩挑著父母,當然更辛苦了。而他不只爬山,且用很長久的時間繞山--「經百千劫」意指難以計數的長時間。他挑著父母長時間的走路、爬山、繞山,挑到肩頭的皮破了,骨頭也裂了,血從肩頭流到腳踝;即使是這樣的付出,還是無法報父母的深恩啊!
以長久心報父母恩
常聽為人媳婦的抱怨說:「不論我怎麼做,我的婆婆還是不高興。」我也曾經聽為人兒子的說:「不論我如何對待我的父母,他們還是不滿足。」我都回答一句話:「你們在父母的養育下長大,你有能力奉養父母的時候已經幾歲了?相比起來,到底是父母疼你的時間長?還是你奉養父母的時間多呢?」孝順父母不應該有計算時間的心理,供養父母不應有衡量物質的心態。須明白,父母養育子女的時候,他們從來也沒計較啊!他們盡心盡力,把一切的時日、心力和物質,都給了孩子,今天做子女的如果能有如父母一樣的心思回饋他們,那才稱得上孝順。
要報父母恩,一定要有一分長久心,從自己有力量回報父母開始,一直到父母在世的最後一日,甚至父母不在了,還要慎終追遠,這樣才是真孝。這段經文也就是佛陀所做的比喻,即使是雙肩研磨到皮開肉綻,甚至穿透骨髓,還是不敢放下,意思也就是教導為人子女者應盡責任,不管多惡劣、多辛苦的環境,為盡孝道,還是要忍耐下去啊!即使已經做到這樣,這分心還不及父母所付出的慈愛心啊!由此可知,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很大,要回報父母恩一定要用長時間,盡為人子的力量去孝養父母,讓父母安心、歡喜。
佛陀一再啟示弟子,做人如果不知父母恩,要想在社會成就人間事,那實在是太困難了。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雙手牽著子女,一副愉悅的樣子,相較之下,子媳兒女雙手牽著父母或公婆的情景就少見了。
願天下為人子媳者,快伸出雙手,時時扶著自己的父母、公婆,讓他們歡喜,給他們快樂,這才是最大的孝敬,有孝才有愛,有愛才能造福人群,能造福人群才是真正的智慧者,如此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啊!
假使有人,遭飢饉劫,
為於爹娘,盡其己身,
臠割碎壞,猶如微塵,
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從電視畫面上,我們常看到有些國家人民受到飢餓的威脅,目前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得到的飢民就已經這麼多,何況幾千年前佛陀那個時代呢?
割皮挖肉難報恩
「飢饉」就是缺乏糧食,「百千劫」是形容時間的長久。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經過很長時間的飢貧,沒有東西可以吃。一個孝順的人自己餓了可以忍耐,但父母親年老了,如何忍心看他們受飢餓之苦?為了讓父母維持生命和體力,必須要有糧食,但遇到了飢荒,又要去那裏找食物呢?為了讓父母活下去,他願意把自己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割下來,當做父母充飢的食物。
「臠割碎壞」的「臠割」也就是挖下一團團的肉。為了維持父母親的生命,因此把身上的肉一塊塊的割下來,直到身體被割得支離破碎。但經文中說,即使是長久如此,還是無法報答父母的深廣恩德。
我們現在聽起來,會感覺是無稽之談而難以置信,其實真正是有這回事的。幾年前,記得報紙上曾報導過南投縣的某座山上,有位媳婦照顧生病的婆婆,他們住的是草寮,離市區遙遠,婆婆一直想要吃肉,由於山上離市區很遠,交通不方便,臨時要到那裏去找肉吃呢?因此她割下手臂的一塊肉煮給婆婆吃,婆婆吃了這塊肉,還問媳婦是不是只買豬皮而已,怎麼都是皮沒肉呢?
後來看到她的手還在流血,才知道原來媳婦是割手臂肉給自己吃,消息也因此傳開了。這是發生在現代的事,所以說割身上的肉給父母充飢也是確有其事啊!
佛本生經中有篇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國王為躲避敵人的侵襲
,準備了糧食,帶著王后和一個七歲的王子投奔鄰國,原本計算好七天的路程,所以他們只攜帶了七天的糧食。沒想到上路後方向走偏了,結果七天之後糧食吃完,目的地仍遙不可及,眼前是一片茫然無盡的沙漠,三個人餓得頭昏眼花。國王心想:三個人當中一定要犧牲一個,才能讓另外二人維持生命,到達目的地。他決心要犧牲王后,以她的身體血肉來維持父子倆的生命。
這個念頭被七歲的孩子知道了,他向父親說:「要復國一定是有希望的,但必須維持父王的體力和使命,假如殺死了母后,也只能維持父子倆的生命。孩兒我年紀輕,生命力旺盛,倒不如割我的肉,把它分成三份,父王和母后各一份,我一份,如此一定可以維持幾天的生命,越過沙漠到達目的地。」
國王想想覺得有道理,為了要復國,不管是殺了夫人或兒子,同樣都是一條命,既然兒子有那分意志和毅力,在幾天中只要能維持生命,到達友邦借兵,除了復國不難,孩子也可能繼續生存,於是就照他的意思去做。又整整過了七天,要投奔的國家已在望了,兒子向他說:「父王,母后,目的地已經在望,我身體上的皮和肉已割盡了,筋骨也將要脫離,你們不要顧慮我,趕快向前去吧!請你們把握時間,趕快去吧!」說完這些話,人就仆倒在地,因為一路上支持他的,是毅力與孝心啊!
這是佛陀過去無量生中的孝行之一,為了行菩薩道,必須先盡孝,王子的孝是做到割皮挖肉供養父母。
然而,經文中說,即使我們歷盡了身心的苦勞來孝順父母,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流盡身上的血來供養父母,還是無法報盡父母恩,可見父母對子女的宏恩如天高海深。
假使有人,
為於爹娘,手持利刀,
剜其眼睛,獻於如來,
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眼神經是最敏感的,稍微跑進灰沙就很痛苦難堪,如果受到一些傷害,那種疼痛真是深徹心肺,所以眼睛實是人體中極其重要的器官啊!法華經中說,眼睛有一百八十種功德,因為眼睛可以分別人生的形形色色、高高低低,一切的外相大都是由眼所接觸,假如欠缺了眼睛,我們的人生不知將如何度過?
有句話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靈就是靈感,很靈活的感觸;魂就是我們的性識。眼睛既是靈魂之窗,欠缺了眼睛等於是失去了靈魂,這就可以知道它對人生的重要性了。
利刀挖眼難報恩
曾有一位阿婆,帶著一個九歲的女孩子到慈濟醫院求診--這個個案發生在高雄,經由會員的傳達,慈濟委員親自去了解關心。原來小女孩的家境非常淒慘,母親離家出走,父親也不知去向,留下她與一位年老的祖母,家計重擔完全落在女孩子的姑姑身上。半年前,小女孩在學校和同學玩耍的時候,不小心被同學打到眼睛,當時只是輕微地流淚水,隔天眼睛紅紅的,從此淚水一直流個不停。
等到眼睛又紅、又腫、又流淚水時,鄰居要她的祖母帶她去看醫生,看遍了大小醫院,也吃遍了各種草藥,甚至問神卜卦,可是小女孩的眼睛卻越來越凸腫。委員瞭解後,馬上安排她住進慈濟醫院。當我在醫院看到她,不由得一陣心疼:一個九歲的孩子,卻受到這麼大的折磨,將來她又會過什麼樣的日子呢?醫師當然會盡全力醫治她,但即使命保住了,她的眼睛也可能……。
以前也有過一位七、八歲的小女孤被送到慈濟醫院時,她眼球也已腫得十分厲害,甚至連半邊的臉頰和牙床也都是凸腫的。她的嘴無法咬合,舌頭也都腫起來,口水直流,雖然能夠發出聲音,卻無法聽懂她在說什麼,聽說她罹患的是牙齦癌。在小女孩一、兩年的治療過程中,可說是
耗盡了家產,父母親無心工作,整天不離左右地照顧她。這個女孩子曾向父母親說:「爸爸為了治療我,花了很多錢,媽媽為了照顧我也很辛苦,我病得好痛苦,我不想治療,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相信為人父母者,聽了孩子的這段話,一定能體會她父母親心中的痛楚。這個孩子家住屏東縣,父母親帶著她從南部求醫到北部。有一位委員得知消息,帶他們夫妻倆和這個女孩輾轉前來看我,當時那個女孩子說,如果她能好起來,她要當醫生或護士,因為她知道生病的痛苦,所以她發願將來要當一位好醫生或好護士來照顧病人。這是小女孩當時純潔誠摯所發出的一念好心、善念。
後來,聽說這個女孩的病完全好轉,她能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能夠發願為病人拔除痛苦,是最崇高、最聖潔的善念,小女孩因為體受病苦,所以發願要當醫生、護士解救病人的苦,有了這分善念,所以不可思議地奇蹟現前。
前面提到那位九歲的女孩被送到醫院時,有很多人叫她要唸阿彌陀佛,要去拜佛,她都不肯;但當我去慈院看她時,她被祖母背著,委員們教她向師父說阿彌陀佛,她竟然開口說聲:「師父,阿彌陀佛!」大家都很高興她終於歡喜唸佛了--但在幼稚的心靈上發了一個善念,就已經種下了善因。法華經說:「假如童子戲,指爪畫佛像」,意思是說,連小孩子玩遊戲時,在地上用手指頭畫佛像,他是有功德啊!因為在幼稚的心靈上自然生起敬信佛僧的心念,就是入初信門。
「信為道源功德母」,初信門如果開啟,諸功德即由此而生,有了信念,功德也就不斷地產生,如是善因,就會有如是善果。
以上舉兩位小女孩有關眼疾的實例,由此更能體會眼睛是人體生命中很重要的器官。
這段經文也就是說,假如有人為了爹娘,手中拿著利刀,把眼睛挖掉,也無法回報親恩。
佛教經典中有段故事:
舍利弗在過去生中想要行菩薩道,天人就化身成年輕人考驗他說:「我的母親病了,需要一顆眼珠子當藥引。」當時舍利弗為了要修菩薩行,所以把天下年老的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當他聽到這位年輕人這麼說,便很樂意表示願捐出身上能用的東西,並且拿起刀子挖下自己的一個眼珠交給年輕人拿回去救母親。
沒想到年輕人說:「唉呀!你這個人怎麼這樣性急呢?我要的是左眼不是右眼,你為什麼這麼快就把右眼挖了呢?」舍利弗心想,既然我的右眼都犧牲了,又哪在乎左眼呢?因此又把左眼挖下。
這個年輕人拿著左眼,故意放在鼻子前聞說:「好臭、好腥啊!你一定是沒修行吧!聽說有修行的人身上的器官都會有香味,我母親所需要的藥引是修行者的眼珠,現在你的兩個眼珠根本沒有一點用處,腥味這麼濃。」說完就把兩顆眼珠往地上一丟,再故意用腳踩出聲音,讓對方聽到。舍利弗當下覺得大乘菩薩行難修,因此退轉道心,改修小乘行,直到遇見釋迦牟尼佛,他還是執持小乘行中,不敢進取菩薩道。
現在的醫學發達,用眼睛救人(捐眼角膜)的事實的確存在啊!但這必須靠具有慈愛心的捐贈者才做得到。以前曾經聽過一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兒子患了青光眼,等到去看醫生時,醫生說必須移植眼角膜方能讓患者重見光明。做母親的知道了這情形,便要求醫生取出她的眼角膜給兒子。這是父母要捐眼角膜給兒子的事例,至於為人子女要捐眼角膜給父母的消息,就比較少聽聞了。
▲慈濟訊息
做個化身千百億的菩薩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美如/記
【對南部委會員開示】
國曆八十三年元月二日
農曆八十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在這「新曆年頭、舊曆年尾」之際,先恭賀大家新年快樂。
時值新春,讓人有一切都是新開始的期待,我們無法喚回過去,但是卻可以用心創造未來。慈濟走過二十八個年頭,如今邁向第二十九年,在這新舊更替之間,讓我們共同來回顧過去一年的成果。
愛的種子散播在每一個地方
八十二年可說是個豐收的年度,在這一年裡,慈濟的腳步加速、範圍擴大,精神也弘揚得更遠。普天下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慈濟的種子在當地生根、成長與茁壯。
慈濟人都聽過兩句意義深長的話:「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慈濟這塊福田正是要讓普天下的眾生齊來耕耘,只要有做慈濟的心,那麼心中的福田就成形,因為我們將用行動去救更多的人。
觀世音菩薩有千百億化身,千百億化身並不單指觀世音菩薩一人能變化千百憶,同時也意謂觀世音菩薩的悲心、精神,能夠進入很多人的心中,可以啟發每一個人的慈悲,讓這些人能將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化為行動,去做濟世救人的工作,而這些人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佛教徒都知道要廣結善緣,而在慈濟團體中廣結善緣的機會更多,大家匯集點點滴滴的力量,就可以分分釐釐投在需要者的身上。
溫馨關懷加湘西災胞
湘西賑災可說是因緣際會,讓慈濟的種子再度播撒在中國大陸的一省
。回憶兩年多前,慈濟在安徽全椒撒下種子,當時被幫助的災民至今仍對慈濟感懷於心,而今他們也藉著這次慈濟湖南賑災,化感懷為力量,採取積極主動的回饋行為來配合慈濟,不論官民,都盡全力的支援協助慈濟製作、運送賑災物資。運送物資的軍用大卡車,連結成長長的車隊,浩浩蕩蕩地奔馳在鄉鎮材城之間,而車身揚起書有「台灣慈濟湖南賑災」的紅布條,更令當地人民印象深刻。慈濟的腳步從此烙印在彼處,慈濟的種子撒在當地。
在台灣,一到冬令時節,就有許多愛心人士參與冬令救濟。台灣四季如春,真正冷瑟的時間不多;而同樣的冬季,在大陸卻已是一片白雪茫茫、天寒地凍的冰天雪地景象了。我們若能及時給予災民幫助,讓他們度過嚴寒的冬季,等到春天,他們可自力耕作,就不至飢寒至死啊!
目前,我們給予湘西八萬三千多災民冬衣、棉被和五個月的米糧。此時此刻,相信他們身上都窮著印有慈濟標誌的衣服,晚上要睡覺時,他們也能擁著溫暖的棉被入眠。而不論是棉衣、棉被或米糧,災民們都能感受到台灣同胞溫馨的關懷。
而這些都是來自慈濟人所布施的愛心,因為大家的點滴攢積,才能給予他們物資的救濟。然而,有形的物資總有限量,最重要的是我們無形中傳遞了最誠懇、最真摯的愛。
娑婆世間正是修行道場
在物資給予的同時,我們還要存感恩對方之心。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做好事啊!也正因為他們遭受災難,我們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
佛陀教育我們:「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人間有苦難的眾生,所以佛、菩薩才會來到人間。然而,何以天堂沒有佛,地獄也沒有佛,卻偏偏娑婆世間有千佛萬佛應化在人間呢?原因即是天堂很快樂,不需佛法;地獄太痛苦,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而人間因為苦樂參半,有的人很苦、有的人很有福,以我們賑災接觸到的大陸同胞為例,問他們何為阿彌陀佛?他們完全不明白,他們所知道的不外柴、米、油、鹽,這些都是他們每天所求所需的;因為擔慮生計,使他們不知什麼是佛啊!
在大陸由於宗教信仰斷層了三、四十年,大部分人不知道佛法為何,再加上鄉間生活、物資條件較差,所以百姓無心、無力、也無暇聞法。
常聽人說台灣社會動盪不安、台灣的景氣不好等種種埋怨,我要告訴大家:台灣是我所知道國際間一個最好的地方--論氣候是那麼的宜人,說起此處人們是這麼的友愛、互相幫助;反觀世界各個先進國家,不論美、英、法、日、德……等政府,現在也都坦言經濟的低迷、負債的壓力。而台灣的外匯存底之高,是舉世皆知啊!台灣民生富足,大家豐衣足食,生活無比安定;再看看大家是多麼有愛心啊!人人為廣結善緣,為普濟天下眾生而付出,慈濟每月匯集各方力量,不僅救濟國內貧窮急難,更跨
越國界,去幫助國際間其它貧窮受災地方。
造福的人生才能更有福
回顧八十二年,慈濟除了在九月間所做的大陸「圓緣」之行--前年慈濟援助大陸三省四縣,在興化建蓋的八所中、小學於去年九月完成,正好趕上孩子們開學典禮。圓緣之行可說是為華東賑災的活動畫上句點。
也是在八、九月間,我們接獲了湖南紅十字會向慈濟求援的消息,慈濟人不辭遠途,辛勞地前往湖南,前後數次做勘查工作--湖南受災面積既重且廣,全國六千零六十五萬人口,受災人數高達四千一百萬人,經過慎重的複查、篩選,直到確定真正需要幫助,我們才鎖定幫助的重點和必要對象,濟助八萬三千多災民。
此外,八十一年底,慈濟曾幫助外蒙古的老人、孤兒溫暖過冬--我們把壹萬多套的小孩衣服、一千五百套老人衣服和五百件毯子,送到外蒙人民的手中。中共為了配合我們的時效,特別加闢航線,以九架專機運輸這些賑濟品,讓發放工作在八十二年元旦完成,也使外蒙人民早日得享溫暖。而於八月間,外蒙又傳來黑死病蔓延各散居部落的消息,我隨即請慈院曾院長率領工作人員前往外蒙勘查探訪,搜集有關資料以便幫助他們做防治的工作。初步決定我們將在今年夏季高危險期之前,將防治藥品運抵外蒙。
除此,我們還支援衣索比亞的居民建設醫療網、診療站,目前仍在持續聯繫、進行中。昨日並有一小組人員出發前往尼泊爾,進行建屋的準備工作,此行任務主要是和當地政府洽談、訂約為災民建造一千八百戶房屋的事宜。尼泊爾本就貧窮,經此百年罕見的大水患,把這塊佛陀誕生地沖擊得更貧瘠困苦。想想,生活在尼泊爾那兒的人們真的很可憐,在氣候上而言,夏季酷熱得可以灼傷人,冬天的嚴寒則可以凍壞人,在先天條件上就是這麼的貧乏。
在台灣,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只要大家肯認真做事,即可合作無間,士、農、工、商齊進發達。所以諸位要惜福啊!在惜福的同時還要再造福,因為造福的人生才能更幸福。
以大悲心跨出愛的腳步
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我們的腳步就烙印在那兒,隨時隨地發揮救助的功能。慈濟人的手、眼普遍地落在台灣每個角落,千手千眼、千百億化身的委員在關心著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只要我們行有餘力,就應該擴大慈悲心,讓救濟範圍更寬廣,希望大家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能付出一分愛心,關懷普天下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台灣能伸出援手幫助普天下的人,正表示台灣有福;而要有福,就要多造福,我們不要擔心做太多國際賑濟,我們應該要多發願:「超越國界,幫助普天下的眾生」,如此方是大福的人啊!
謹以最虔誠的心,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家家如意,人人健康,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戒指,戒之!
◎靜暘
一位年約三十七歲的婦人哭哭啼啼訴說先生發生外遇的情形,愈說愈傷心,身邊圍著好幾位委員,正「聞聲救苦」,你一言、我一語的好言相勸。
任憑我們怎麼勸導,只聽到她不斷地重複說:「沒良心的男人,愛上別的女人,我該怎麼辦?我……」身邊一個大約七歲的小男孩也含著淚水,無奈地抱住母親說:「媽!不要再哭了,媽……」小男孩索性也跟著媽媽哭成一團。
我內心吶喊著:悲劇的促成,到底該由誰來負?
戒指的深意
記得讀師專時,有一位教授與我們談到婚姻的問題時說:「訂婚結婚時,男女雙方交換戒指的學問很大。戒指就是『戒之』的意思,所以一戴上對方的戒指,就得堅定自己的意志,戒除四周所有的試探,一心一意與對方攜手建立安定的家庭,年老時才有白首偕老、兒孫繞膝的福氣。可惜很多人都太注意戒指的價錢和戒指上鑽石的大小,反而忽略了戒指本身所代表的真意了。」當時覺得這位教授有點古板,如今想來,他所說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現代由於男女交遊的開放,加上生活富裕安定,所謂「飽暖思淫欲」,有些男人明知自己有妻且有子有女,偏偏想享受「齊人之福」,許多不應該發生的感情,常常情不自禁的發生,感情一旦造成傷害,最後難以兩全其美,總是遺憾。
守戒才是真正自由
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弟子圍繞著他請示各種問題,有人問:「您在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了,我們以誰為師呢?」佛陀回答:「以戒為師。」有人問上人:「要如何才能當慈濟委員及慈誠隊?」上人回答:「能守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有人不解「戒」的精神和意義,一提到「戒」,就很不以為然:「何必自我束縛!」其實,守戒才是真正的自由,關在牢裏的人,很多都是犯了「戒」因而失去自由。
有人說:「我又不是佛教徒,又沒有受戒,怕什麼?」因此為所欲為。其實雖然不受戒,過失亦不能磨滅,一樣必須承擔後果。守戒的人,好比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遵守交通規則,比較安全;人人遵守交通規則,就可避免車禍發生,否則不幸發生連環車禍,害己又傷人,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連累了他人,帶來遺憾。
心安則能和
望著眼前這位可憐的棄婦和無辜的孩子,我深深感受到這是一件不幸的『連環車禍』,肇事的車主--負心的丈夫,將難逃良心的譴責,但被波及的周遭與家人,也是無奈又無力。如果人人能把當年訂婚結婚時,交換戒指的意義終身「戒之」,則誠如上人所言:「守戒則能心安,心安則家和,家和則萬事興;如此社會才能祥和。」
守戒,才是治本之道。
▲慈濟訊息
四眼觀心--爬出小小無明殼
◎慈玫
柔忍衣是愛的橋,不論訪貧、救勸募、辦活動
或人來人往接待,它忠解陌生或隔閡,傳遞天涯若比鄰的溫情。
因為專心送愛,我們必須收攝雜念忘想,如此心僈慢淨化,
我們有越來越大的心靈空間,來接納世間人事的紛擾不息,而山來照山,
水來照水,我們學習意境定於空寂。
看別人穿「柔和忍辱衣」有兩三年了,一直以局外人的眼光觀察欣賞,直到自己也去做了一件,照相後掛在牆上。等待授證前的這幾個月,看著看著,有點模糊不真切的感覺。
跨過一個門檻
好像自己是在等待跨過一個門檻,雖說大抵知道那門內代表不一樣的身分與擔當,儀式舉行前的心情,竟有幾分像即將入學小學生那樣興奮好奇,在這行近不惑的年紀。
從小到大,對制服並無好感,它常常不是大一號就是小一號,和不斷在長大的身體捉狹;質料也較粗硬,穿起來不覺得舒適;而白衣黑裙、短髮下後腦勺青青的「鴨屁股」,以及
教官監督的眼睛聯在一起,是青澀中學時代的印象。制服於我,意味著束縛、保守和缺乏創造性。
沒想到脫下最後一套制服的十七年後,我心甘情願地穿上了另一件制服。在穿過許多花花綠綠的制服後,我回頭重新發現單純樸素的可貴;在自以為獨立自主後,我驚覺仍有許多時刻過得顛倒迷茫,心做不了主。這件「柔和忍辱衣」含藏著許多道理,引我自我觀照醒轉。
爬出小小無明殼
衣著是外相,人若稱漂亮,應當不只是衣服美,而是人用歡喜的心情,把它穿美了。委員師姊們穿起這件藍色旗袍,自然露出溫柔的笑臉,這是她們口說好話、身行好事的基本。挽起頭髮梳成一個髻,人人看起來光潔莊嚴,這是心想菩薩而煥發容顏;世上少有衣服穿得如此貼心,如此包容人性的缺憾,以及身材的燕瘦環肥。
柔忍衣是愛的橋樑,不論訪貧、救難、勸募、辦活動或人來人往的接待,它化解陌生、隔閡,傳遞天涯若比鄰的溫情。因為專心送愛,我們必須收攝雜念妄想,如此心慢慢淨化,我們有越來越大的心靈空間,來接納世間人事的紛擾不息,而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我們學習意境定於空寂。
但是,柔忍衣畢竟不同於一般制服的單調,它代表人性的返璞歸真,現出良善的本質。柔忍衣下的心情,看似出離人間的大喜大悲,實則柔軟纖細,有歌亦有淚,我們歌頌生命和大愛,我們為苦難的眾生落淚。常見表演「普天三無」手語的師姊一面笑,一面熱淚盈眶,令人也不覺淚濕,溶入這對長情的禮讚中。
若非柔忍衣,我們很難爬出個人小小的無明殼,投身天地宇宙,展現豐沛的生命力。從修行的角度看,柔忍衣是戒衣,規範約束凡夫習性,但它沒有束縛,而是解放我們從前的自我綑綁。現在出門不會再在滿櫥五顏六色的衣服中迷失,我們唯一的選澤是柔忍衣。
拎著一只簡單的行李袋,很多師姊就這樣去走天下,將慈濟的訊息和濁世的新希望,告予更多人知曉。衣服調心,心包太虛,這樣的人間行路,多麼瀟灑自在!
薪傳的標記
有一天,坐公車行經繁華的市區時,望見窗外的路旁,有兩位年稍長穿旗袍的委員師姊,在研究公車站牌路線,雖然不能趨前問候,但我覺得無限溫暖親切。在人海中,柔忍衣是我們共同的訊號,和薪傳的標記。
同組的潘猜師姊去年因癌症往生,記得兩年多前,她曾在小組會議中含笑告訴我們,她的乳癌已經控制,多活了三年,往後更要歡喜做慈濟,啊怕是幾個月也好。去年不得不謝世前,她很坦然接受,並交代要穿柔忍衣火葬。雖然她的身體已因病走樣,腹脹如鼓,有位師姊仍為她依柔忍衣的領襟式樣,做了一件袍子。我們知道,她心心念念的柔忍衣,會使她記得來時路,再循原路回來,重新誕生在慈濟世界。
勸君惜取柔忍衣,莫待無常催身離--我的心中響起了這一句話,願與所有同船渡的師姊們共勉。
日日過好日 年年是好年
◎證嚴上人
「過年」的意義--就是要回顧過去的一年,是否好好利用自己的人生歲月。
若能善用時日,人生就沒有浪費,而是充分的踏實、歡喜。若不好好把握,締造善因、勤植福田,則日子就白白過去了……。
「年」是由月、日、時、分、秒所累積而成,想要得到歡喜年,就必須先顧好言行舉止,每一分、每一秒鐘都能歡喜自在,則能培養日常生活的好行為;而將日常生活中的善行日積月累,即是美好的人生。
所以,人的生活若能「日日過好日」,則「年年是好年」!
新的一年來臨,我們應該互相勉勵:大家手牽手,肩併肩,一起在菩薩道上精進。若曾為世間人付出心力,更應該歡喜,因為我們沒有白走這一趟路,而且這也是種善因啊!
願大家互相祝福、彼此感恩--人人無時無刻地付出心力,為眾生奉獻!
▲社論
奔流偏欲到人間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的傳奇,因「三國演義」的繪影而更莫測高深。其實,依正史,諸葛亮是一代名臣,但絕非民間傳說的那樣「神通廣大」。
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書信中曾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多麼精闢真誠的「戒子書」,不僅他的兒子受用,就是所有看到這些言簡意賅言論的人,也都受用無窮。
佛教徒應有「靜裡常思己過」的修養,只有在「平心靜氣」的時候,才會比較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湖水才能清澈見底,清明如鏡。
修身的實質目的就是養德,是一種「克治修養」的工夫,也是一種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更是一種行為的準繩。完美人格的養成,必須從「儉」入手,能「儉」就不「奢」,不奢就不貪,不貪,生活就會淡泊,能淡泊才能明志,所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確有其顛撲不破的真理存焉。
宋朝理學家邵康節有這麼一段話,讓人深思:「善化天下者,止於盡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於盡德而已;善勸天下者,止於盡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於盡力而已。」不論是「盡道」、「盡德」、「盡功」或是「盡力」,都是要反求諸己,都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孔子也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間古諺也說:「道在人弘,修在己;善由我積,福由天。」善哉斯言。
但不論弘道或修德,都必須以關懷社會為目的,以尊重生命為標竿。清朝詩人趙愈詠溪聲詩云:「結廬何日往深山,竹月松風相對閒。卻笑溪聲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間。」正當一些自命為騷人雅士之人,拚命將結廬之處移往深山去做吟風弄月的閒人時,清澈的溪水卻拚命的從深山裡日夜不息的流往人間,給人間注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讓社會有一股源遠流長的活水源頭。溪聲的奔忙與雅士的偷閒,不知何者清高?何者應受推崇?相信仁人志士都能瞭然於心。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是人之四德。宋朝大儒朱熹說:「人之為心,其德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也。」仁就是愛人,也就是「愛人利物」的意思。愛人就是關懷別人、愛護別人,也就是佛教一再闡揚的慈悲。人之四德,以仁為首,以仁涵蓋,足見「仁」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舉足輕重。
佛教徒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化,應持守「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宏願與慈悲。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項宏願與慈悲,善則善矣,但總覺遙不可及。其實孔子不是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有心,而且肯至誠實踐,天下應該無難事,這是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啊!證嚴上人不是常勉勵我們:「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嗎?
「德不厭廣,分不可踰,水淺舟大則膠,樹大根淺則拔。」道德越深厚、越寬廣越好。孔子說:「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恕就是一種寬容的德行,有不厭其廣的德,才能達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
慈濟人不管從事「濟貧教富」的工作,或投入「拔苦與樂」的行列,都必須要有「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覺悟。有了這種覺悟,才能無怨無悔的「奔流到人間」,為社會注入清流。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6)
◎證嚴上人
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
告諸大眾:「汝等當知,
我今為汝,分別解說。」
佛陀看到弟子又激動又後悔,懂得改過自新,就很慈悲地以八種深重的梵音,向大眾分析應如何報答父母恩。
梵音啟發菩提善種
佛具足八音,他的音聲甚是柔和,不輕不重,站在遠方的人也聽得到,這叫做「不遠音」;而距離佛很近的人,聽到佛的聲音也不會覺得很大聲。總而言之,佛陀的聲音不管遠近,聽起來都是輕聲柔語而清晰,這是佛陀的清淨梵音。
梵音的意思也就是沒有夾雜著不悅耳的音,完全都很順暢而清淨,每句話都能深入人心,所以佛陀的音聲被稱做深重梵音。一般人說話都是隨便講講,多一句無所謂,少一句也沒關係,但是佛陀的話卻句句妙語,不多不少。
佛陀講經時,絕不曾「加減」(隨便)講,聽的人更不能「加減」(隨便)聽,一定要認真諦聽,此即是句句妙法,也稱為清遠梵音,意思就是說句句都能啟發大眾內心深處的菩提善種。
佛陀的清淨音就是要讓聞法者用心地聽,佛陀向大眾說:「你們要注意聽啊!現在我要為你們解說。」
假使有人,
左肩擔父,右肩擔母,
研皮至骨,穿骨至髓,
遶須彌山,經百千劫,
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報答父母恩呢?佛說,父母年老了,行動不方便,若要遠行,做子女的為了盡孝道,就用扁擔挑著米籮,讓父母分坐在左右兩邊,擔著父母走路。即使肩膀的皮磨破了,深可見骨,也不以為苦,甚至皮破見骨之後,有磨損到骨髓,為人子女的還是要堪受得起,那怕再遠的路、再高的山,身為人子的還是要繼續往前進啊!
須彌山就是當今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這座山是世界最高的山,一個人爬這座山已經是很辛苦了,何況還必須兩肩挑著父母,當然更辛苦了。而他不只爬山,且用很長久的時間繞山--「經百千劫」意指難以計數的長時間。他挑著父母長時間的走路、爬山、繞山,挑到肩頭的皮破了,骨頭也裂了,血從肩頭流到腳踝;即使是這樣的付出,還是無法報父母的深恩啊!
以長久心報父母恩
常聽為人媳婦的抱怨說:「不論我怎麼做,我的婆婆還是不高興。」我也曾經聽為人兒子的說:「不論我如何對待我的父母,他們還是不滿足。」我都回答一句話:「你們在父母的養育下長大,你有能力奉養父母的時候已經幾歲了?相比起來,到底是父母疼你的時間長?還是你奉養父母的時間多呢?」孝順父母不應該有計算時間的心理,供養父母不應有衡量物質的心態。須明白,父母養育子女的時候,他們從來也沒計較啊!他們盡心盡力,把一切的時日、心力和物質,都給了孩子,今天做子女的如果能有如父母一樣的心思回饋他們,那才稱得上孝順。
要報父母恩,一定要有一分長久心,從自己有力量回報父母開始,一直到父母在世的最後一日,甚至父母不在了,還要慎終追遠,這樣才是真孝。這段經文也就是佛陀所做的比喻,即使是雙肩研磨到皮開肉綻,甚至穿透骨髓,還是不敢放下,意思也就是教導為人子女者應盡責任,不管多惡劣、多辛苦的環境,為盡孝道,還是要忍耐下去啊!即使已經做到這樣,這分心還不及父母所付出的慈愛心啊!由此可知,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很大,要回報父母恩一定要用長時間,盡為人子的力量去孝養父母,讓父母安心、歡喜。
佛陀一再啟示弟子,做人如果不知父母恩,要想在社會成就人間事,那實在是太困難了。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雙手牽著子女,一副愉悅的樣子,相較之下,子媳兒女雙手牽著父母或公婆的情景就少見了。
願天下為人子媳者,快伸出雙手,時時扶著自己的父母、公婆,讓他們歡喜,給他們快樂,這才是最大的孝敬,有孝才有愛,有愛才能造福人群,能造福人群才是真正的智慧者,如此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啊!
假使有人,遭飢饉劫,
為於爹娘,盡其己身,
臠割碎壞,猶如微塵,
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從電視畫面上,我們常看到有些國家人民受到飢餓的威脅,目前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得到的飢民就已經這麼多,何況幾千年前佛陀那個時代呢?
割皮挖肉難報恩
「飢饉」就是缺乏糧食,「百千劫」是形容時間的長久。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經過很長時間的飢貧,沒有東西可以吃。一個孝順的人自己餓了可以忍耐,但父母親年老了,如何忍心看他們受飢餓之苦?為了讓父母維持生命和體力,必須要有糧食,但遇到了飢荒,又要去那裏找食物呢?為了讓父母活下去,他願意把自己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割下來,當做父母充飢的食物。
「臠割碎壞」的「臠割」也就是挖下一團團的肉。為了維持父母親的生命,因此把身上的肉一塊塊的割下來,直到身體被割得支離破碎。但經文中說,即使是長久如此,還是無法報答父母的深廣恩德。
我們現在聽起來,會感覺是無稽之談而難以置信,其實真正是有這回事的。幾年前,記得報紙上曾報導過南投縣的某座山上,有位媳婦照顧生病的婆婆,他們住的是草寮,離市區遙遠,婆婆一直想要吃肉,由於山上離市區很遠,交通不方便,臨時要到那裏去找肉吃呢?因此她割下手臂的一塊肉煮給婆婆吃,婆婆吃了這塊肉,還問媳婦是不是只買豬皮而已,怎麼都是皮沒肉呢?
後來看到她的手還在流血,才知道原來媳婦是割手臂肉給自己吃,消息也因此傳開了。這是發生在現代的事,所以說割身上的肉給父母充飢也是確有其事啊!
佛本生經中有篇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國王為躲避敵人的侵襲
,準備了糧食,帶著王后和一個七歲的王子投奔鄰國,原本計算好七天的路程,所以他們只攜帶了七天的糧食。沒想到上路後方向走偏了,結果七天之後糧食吃完,目的地仍遙不可及,眼前是一片茫然無盡的沙漠,三個人餓得頭昏眼花。國王心想:三個人當中一定要犧牲一個,才能讓另外二人維持生命,到達目的地。他決心要犧牲王后,以她的身體血肉來維持父子倆的生命。
這個念頭被七歲的孩子知道了,他向父親說:「要復國一定是有希望的,但必須維持父王的體力和使命,假如殺死了母后,也只能維持父子倆的生命。孩兒我年紀輕,生命力旺盛,倒不如割我的肉,把它分成三份,父王和母后各一份,我一份,如此一定可以維持幾天的生命,越過沙漠到達目的地。」
國王想想覺得有道理,為了要復國,不管是殺了夫人或兒子,同樣都是一條命,既然兒子有那分意志和毅力,在幾天中只要能維持生命,到達友邦借兵,除了復國不難,孩子也可能繼續生存,於是就照他的意思去做。又整整過了七天,要投奔的國家已在望了,兒子向他說:「父王,母后,目的地已經在望,我身體上的皮和肉已割盡了,筋骨也將要脫離,你們不要顧慮我,趕快向前去吧!請你們把握時間,趕快去吧!」說完這些話,人就仆倒在地,因為一路上支持他的,是毅力與孝心啊!
這是佛陀過去無量生中的孝行之一,為了行菩薩道,必須先盡孝,王子的孝是做到割皮挖肉供養父母。
然而,經文中說,即使我們歷盡了身心的苦勞來孝順父母,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流盡身上的血來供養父母,還是無法報盡父母恩,可見父母對子女的宏恩如天高海深。
假使有人,
為於爹娘,手持利刀,
剜其眼睛,獻於如來,
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眼神經是最敏感的,稍微跑進灰沙就很痛苦難堪,如果受到一些傷害,那種疼痛真是深徹心肺,所以眼睛實是人體中極其重要的器官啊!法華經中說,眼睛有一百八十種功德,因為眼睛可以分別人生的形形色色、高高低低,一切的外相大都是由眼所接觸,假如欠缺了眼睛,我們的人生不知將如何度過?
有句話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靈就是靈感,很靈活的感觸;魂就是我們的性識。眼睛既是靈魂之窗,欠缺了眼睛等於是失去了靈魂,這就可以知道它對人生的重要性了。
利刀挖眼難報恩
曾有一位阿婆,帶著一個九歲的女孩子到慈濟醫院求診--這個個案發生在高雄,經由會員的傳達,慈濟委員親自去了解關心。原來小女孩的家境非常淒慘,母親離家出走,父親也不知去向,留下她與一位年老的祖母,家計重擔完全落在女孩子的姑姑身上。半年前,小女孩在學校和同學玩耍的時候,不小心被同學打到眼睛,當時只是輕微地流淚水,隔天眼睛紅紅的,從此淚水一直流個不停。
等到眼睛又紅、又腫、又流淚水時,鄰居要她的祖母帶她去看醫生,看遍了大小醫院,也吃遍了各種草藥,甚至問神卜卦,可是小女孩的眼睛卻越來越凸腫。委員瞭解後,馬上安排她住進慈濟醫院。當我在醫院看到她,不由得一陣心疼:一個九歲的孩子,卻受到這麼大的折磨,將來她又會過什麼樣的日子呢?醫師當然會盡全力醫治她,但即使命保住了,她的眼睛也可能……。
以前也有過一位七、八歲的小女孤被送到慈濟醫院時,她眼球也已腫得十分厲害,甚至連半邊的臉頰和牙床也都是凸腫的。她的嘴無法咬合,舌頭也都腫起來,口水直流,雖然能夠發出聲音,卻無法聽懂她在說什麼,聽說她罹患的是牙齦癌。在小女孩一、兩年的治療過程中,可說是
耗盡了家產,父母親無心工作,整天不離左右地照顧她。這個女孩子曾向父母親說:「爸爸為了治療我,花了很多錢,媽媽為了照顧我也很辛苦,我病得好痛苦,我不想治療,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相信為人父母者,聽了孩子的這段話,一定能體會她父母親心中的痛楚。這個孩子家住屏東縣,父母親帶著她從南部求醫到北部。有一位委員得知消息,帶他們夫妻倆和這個女孩輾轉前來看我,當時那個女孩子說,如果她能好起來,她要當醫生或護士,因為她知道生病的痛苦,所以她發願將來要當一位好醫生或好護士來照顧病人。這是小女孩當時純潔誠摯所發出的一念好心、善念。
後來,聽說這個女孩的病完全好轉,她能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能夠發願為病人拔除痛苦,是最崇高、最聖潔的善念,小女孩因為體受病苦,所以發願要當醫生、護士解救病人的苦,有了這分善念,所以不可思議地奇蹟現前。
前面提到那位九歲的女孩被送到醫院時,有很多人叫她要唸阿彌陀佛,要去拜佛,她都不肯;但當我去慈院看她時,她被祖母背著,委員們教她向師父說阿彌陀佛,她竟然開口說聲:「師父,阿彌陀佛!」大家都很高興她終於歡喜唸佛了--但在幼稚的心靈上發了一個善念,就已經種下了善因。法華經說:「假如童子戲,指爪畫佛像」,意思是說,連小孩子玩遊戲時,在地上用手指頭畫佛像,他是有功德啊!因為在幼稚的心靈上自然生起敬信佛僧的心念,就是入初信門。
「信為道源功德母」,初信門如果開啟,諸功德即由此而生,有了信念,功德也就不斷地產生,如是善因,就會有如是善果。
以上舉兩位小女孩有關眼疾的實例,由此更能體會眼睛是人體生命中很重要的器官。
這段經文也就是說,假如有人為了爹娘,手中拿著利刀,把眼睛挖掉,也無法回報親恩。
佛教經典中有段故事:
舍利弗在過去生中想要行菩薩道,天人就化身成年輕人考驗他說:「我的母親病了,需要一顆眼珠子當藥引。」當時舍利弗為了要修菩薩行,所以把天下年老的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當他聽到這位年輕人這麼說,便很樂意表示願捐出身上能用的東西,並且拿起刀子挖下自己的一個眼珠交給年輕人拿回去救母親。
沒想到年輕人說:「唉呀!你這個人怎麼這樣性急呢?我要的是左眼不是右眼,你為什麼這麼快就把右眼挖了呢?」舍利弗心想,既然我的右眼都犧牲了,又哪在乎左眼呢?因此又把左眼挖下。
這個年輕人拿著左眼,故意放在鼻子前聞說:「好臭、好腥啊!你一定是沒修行吧!聽說有修行的人身上的器官都會有香味,我母親所需要的藥引是修行者的眼珠,現在你的兩個眼珠根本沒有一點用處,腥味這麼濃。」說完就把兩顆眼珠往地上一丟,再故意用腳踩出聲音,讓對方聽到。舍利弗當下覺得大乘菩薩行難修,因此退轉道心,改修小乘行,直到遇見釋迦牟尼佛,他還是執持小乘行中,不敢進取菩薩道。
現在的醫學發達,用眼睛救人(捐眼角膜)的事實的確存在啊!但這必須靠具有慈愛心的捐贈者才做得到。以前曾經聽過一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兒子患了青光眼,等到去看醫生時,醫生說必須移植眼角膜方能讓患者重見光明。做母親的知道了這情形,便要求醫生取出她的眼角膜給兒子。這是父母要捐眼角膜給兒子的事例,至於為人子女要捐眼角膜給父母的消息,就比較少聽聞了。
▲慈濟訊息
做個化身千百億的菩薩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美如/記
【對南部委會員開示】
國曆八十三年元月二日
農曆八十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在這「新曆年頭、舊曆年尾」之際,先恭賀大家新年快樂。
時值新春,讓人有一切都是新開始的期待,我們無法喚回過去,但是卻可以用心創造未來。慈濟走過二十八個年頭,如今邁向第二十九年,在這新舊更替之間,讓我們共同來回顧過去一年的成果。
愛的種子散播在每一個地方
八十二年可說是個豐收的年度,在這一年裡,慈濟的腳步加速、範圍擴大,精神也弘揚得更遠。普天下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慈濟的種子在當地生根、成長與茁壯。
慈濟人都聽過兩句意義深長的話:「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慈濟這塊福田正是要讓普天下的眾生齊來耕耘,只要有做慈濟的心,那麼心中的福田就成形,因為我們將用行動去救更多的人。
觀世音菩薩有千百億化身,千百億化身並不單指觀世音菩薩一人能變化千百憶,同時也意謂觀世音菩薩的悲心、精神,能夠進入很多人的心中,可以啟發每一個人的慈悲,讓這些人能將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化為行動,去做濟世救人的工作,而這些人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佛教徒都知道要廣結善緣,而在慈濟團體中廣結善緣的機會更多,大家匯集點點滴滴的力量,就可以分分釐釐投在需要者的身上。
溫馨關懷加湘西災胞
湘西賑災可說是因緣際會,讓慈濟的種子再度播撒在中國大陸的一省
。回憶兩年多前,慈濟在安徽全椒撒下種子,當時被幫助的災民至今仍對慈濟感懷於心,而今他們也藉著這次慈濟湖南賑災,化感懷為力量,採取積極主動的回饋行為來配合慈濟,不論官民,都盡全力的支援協助慈濟製作、運送賑災物資。運送物資的軍用大卡車,連結成長長的車隊,浩浩蕩蕩地奔馳在鄉鎮材城之間,而車身揚起書有「台灣慈濟湖南賑災」的紅布條,更令當地人民印象深刻。慈濟的腳步從此烙印在彼處,慈濟的種子撒在當地。
在台灣,一到冬令時節,就有許多愛心人士參與冬令救濟。台灣四季如春,真正冷瑟的時間不多;而同樣的冬季,在大陸卻已是一片白雪茫茫、天寒地凍的冰天雪地景象了。我們若能及時給予災民幫助,讓他們度過嚴寒的冬季,等到春天,他們可自力耕作,就不至飢寒至死啊!
目前,我們給予湘西八萬三千多災民冬衣、棉被和五個月的米糧。此時此刻,相信他們身上都窮著印有慈濟標誌的衣服,晚上要睡覺時,他們也能擁著溫暖的棉被入眠。而不論是棉衣、棉被或米糧,災民們都能感受到台灣同胞溫馨的關懷。
而這些都是來自慈濟人所布施的愛心,因為大家的點滴攢積,才能給予他們物資的救濟。然而,有形的物資總有限量,最重要的是我們無形中傳遞了最誠懇、最真摯的愛。
娑婆世間正是修行道場
在物資給予的同時,我們還要存感恩對方之心。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做好事啊!也正因為他們遭受災難,我們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
佛陀教育我們:「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人間有苦難的眾生,所以佛、菩薩才會來到人間。然而,何以天堂沒有佛,地獄也沒有佛,卻偏偏娑婆世間有千佛萬佛應化在人間呢?原因即是天堂很快樂,不需佛法;地獄太痛苦,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而人間因為苦樂參半,有的人很苦、有的人很有福,以我們賑災接觸到的大陸同胞為例,問他們何為阿彌陀佛?他們完全不明白,他們所知道的不外柴、米、油、鹽,這些都是他們每天所求所需的;因為擔慮生計,使他們不知什麼是佛啊!
在大陸由於宗教信仰斷層了三、四十年,大部分人不知道佛法為何,再加上鄉間生活、物資條件較差,所以百姓無心、無力、也無暇聞法。
常聽人說台灣社會動盪不安、台灣的景氣不好等種種埋怨,我要告訴大家:台灣是我所知道國際間一個最好的地方--論氣候是那麼的宜人,說起此處人們是這麼的友愛、互相幫助;反觀世界各個先進國家,不論美、英、法、日、德……等政府,現在也都坦言經濟的低迷、負債的壓力。而台灣的外匯存底之高,是舉世皆知啊!台灣民生富足,大家豐衣足食,生活無比安定;再看看大家是多麼有愛心啊!人人為廣結善緣,為普濟天下眾生而付出,慈濟每月匯集各方力量,不僅救濟國內貧窮急難,更跨
越國界,去幫助國際間其它貧窮受災地方。
造福的人生才能更有福
回顧八十二年,慈濟除了在九月間所做的大陸「圓緣」之行--前年慈濟援助大陸三省四縣,在興化建蓋的八所中、小學於去年九月完成,正好趕上孩子們開學典禮。圓緣之行可說是為華東賑災的活動畫上句點。
也是在八、九月間,我們接獲了湖南紅十字會向慈濟求援的消息,慈濟人不辭遠途,辛勞地前往湖南,前後數次做勘查工作--湖南受災面積既重且廣,全國六千零六十五萬人口,受災人數高達四千一百萬人,經過慎重的複查、篩選,直到確定真正需要幫助,我們才鎖定幫助的重點和必要對象,濟助八萬三千多災民。
此外,八十一年底,慈濟曾幫助外蒙古的老人、孤兒溫暖過冬--我們把壹萬多套的小孩衣服、一千五百套老人衣服和五百件毯子,送到外蒙人民的手中。中共為了配合我們的時效,特別加闢航線,以九架專機運輸這些賑濟品,讓發放工作在八十二年元旦完成,也使外蒙人民早日得享溫暖。而於八月間,外蒙又傳來黑死病蔓延各散居部落的消息,我隨即請慈院曾院長率領工作人員前往外蒙勘查探訪,搜集有關資料以便幫助他們做防治的工作。初步決定我們將在今年夏季高危險期之前,將防治藥品運抵外蒙。
除此,我們還支援衣索比亞的居民建設醫療網、診療站,目前仍在持續聯繫、進行中。昨日並有一小組人員出發前往尼泊爾,進行建屋的準備工作,此行任務主要是和當地政府洽談、訂約為災民建造一千八百戶房屋的事宜。尼泊爾本就貧窮,經此百年罕見的大水患,把這塊佛陀誕生地沖擊得更貧瘠困苦。想想,生活在尼泊爾那兒的人們真的很可憐,在氣候上而言,夏季酷熱得可以灼傷人,冬天的嚴寒則可以凍壞人,在先天條件上就是這麼的貧乏。
在台灣,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只要大家肯認真做事,即可合作無間,士、農、工、商齊進發達。所以諸位要惜福啊!在惜福的同時還要再造福,因為造福的人生才能更幸福。
以大悲心跨出愛的腳步
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我們的腳步就烙印在那兒,隨時隨地發揮救助的功能。慈濟人的手、眼普遍地落在台灣每個角落,千手千眼、千百億化身的委員在關心著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只要我們行有餘力,就應該擴大慈悲心,讓救濟範圍更寬廣,希望大家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能付出一分愛心,關懷普天下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台灣能伸出援手幫助普天下的人,正表示台灣有福;而要有福,就要多造福,我們不要擔心做太多國際賑濟,我們應該要多發願:「超越國界,幫助普天下的眾生」,如此方是大福的人啊!
謹以最虔誠的心,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家家如意,人人健康,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戒指,戒之!
◎靜暘
一位年約三十七歲的婦人哭哭啼啼訴說先生發生外遇的情形,愈說愈傷心,身邊圍著好幾位委員,正「聞聲救苦」,你一言、我一語的好言相勸。
任憑我們怎麼勸導,只聽到她不斷地重複說:「沒良心的男人,愛上別的女人,我該怎麼辦?我……」身邊一個大約七歲的小男孩也含著淚水,無奈地抱住母親說:「媽!不要再哭了,媽……」小男孩索性也跟著媽媽哭成一團。
我內心吶喊著:悲劇的促成,到底該由誰來負?
戒指的深意
記得讀師專時,有一位教授與我們談到婚姻的問題時說:「訂婚結婚時,男女雙方交換戒指的學問很大。戒指就是『戒之』的意思,所以一戴上對方的戒指,就得堅定自己的意志,戒除四周所有的試探,一心一意與對方攜手建立安定的家庭,年老時才有白首偕老、兒孫繞膝的福氣。可惜很多人都太注意戒指的價錢和戒指上鑽石的大小,反而忽略了戒指本身所代表的真意了。」當時覺得這位教授有點古板,如今想來,他所說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現代由於男女交遊的開放,加上生活富裕安定,所謂「飽暖思淫欲」,有些男人明知自己有妻且有子有女,偏偏想享受「齊人之福」,許多不應該發生的感情,常常情不自禁的發生,感情一旦造成傷害,最後難以兩全其美,總是遺憾。
守戒才是真正自由
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弟子圍繞著他請示各種問題,有人問:「您在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了,我們以誰為師呢?」佛陀回答:「以戒為師。」有人問上人:「要如何才能當慈濟委員及慈誠隊?」上人回答:「能守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有人不解「戒」的精神和意義,一提到「戒」,就很不以為然:「何必自我束縛!」其實,守戒才是真正的自由,關在牢裏的人,很多都是犯了「戒」因而失去自由。
有人說:「我又不是佛教徒,又沒有受戒,怕什麼?」因此為所欲為。其實雖然不受戒,過失亦不能磨滅,一樣必須承擔後果。守戒的人,好比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遵守交通規則,比較安全;人人遵守交通規則,就可避免車禍發生,否則不幸發生連環車禍,害己又傷人,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連累了他人,帶來遺憾。
心安則能和
望著眼前這位可憐的棄婦和無辜的孩子,我深深感受到這是一件不幸的『連環車禍』,肇事的車主--負心的丈夫,將難逃良心的譴責,但被波及的周遭與家人,也是無奈又無力。如果人人能把當年訂婚結婚時,交換戒指的意義終身「戒之」,則誠如上人所言:「守戒則能心安,心安則家和,家和則萬事興;如此社會才能祥和。」
守戒,才是治本之道。
▲慈濟訊息
四眼觀心--爬出小小無明殼
◎慈玫
柔忍衣是愛的橋,不論訪貧、救勸募、辦活動
或人來人往接待,它忠解陌生或隔閡,傳遞天涯若比鄰的溫情。
因為專心送愛,我們必須收攝雜念忘想,如此心僈慢淨化,
我們有越來越大的心靈空間,來接納世間人事的紛擾不息,而山來照山,
水來照水,我們學習意境定於空寂。
看別人穿「柔和忍辱衣」有兩三年了,一直以局外人的眼光觀察欣賞,直到自己也去做了一件,照相後掛在牆上。等待授證前的這幾個月,看著看著,有點模糊不真切的感覺。
跨過一個門檻
好像自己是在等待跨過一個門檻,雖說大抵知道那門內代表不一樣的身分與擔當,儀式舉行前的心情,竟有幾分像即將入學小學生那樣興奮好奇,在這行近不惑的年紀。
從小到大,對制服並無好感,它常常不是大一號就是小一號,和不斷在長大的身體捉狹;質料也較粗硬,穿起來不覺得舒適;而白衣黑裙、短髮下後腦勺青青的「鴨屁股」,以及
教官監督的眼睛聯在一起,是青澀中學時代的印象。制服於我,意味著束縛、保守和缺乏創造性。
沒想到脫下最後一套制服的十七年後,我心甘情願地穿上了另一件制服。在穿過許多花花綠綠的制服後,我回頭重新發現單純樸素的可貴;在自以為獨立自主後,我驚覺仍有許多時刻過得顛倒迷茫,心做不了主。這件「柔和忍辱衣」含藏著許多道理,引我自我觀照醒轉。
爬出小小無明殼
衣著是外相,人若稱漂亮,應當不只是衣服美,而是人用歡喜的心情,把它穿美了。委員師姊們穿起這件藍色旗袍,自然露出溫柔的笑臉,這是她們口說好話、身行好事的基本。挽起頭髮梳成一個髻,人人看起來光潔莊嚴,這是心想菩薩而煥發容顏;世上少有衣服穿得如此貼心,如此包容人性的缺憾,以及身材的燕瘦環肥。
柔忍衣是愛的橋樑,不論訪貧、救難、勸募、辦活動或人來人往的接待,它化解陌生、隔閡,傳遞天涯若比鄰的溫情。因為專心送愛,我們必須收攝雜念妄想,如此心慢慢淨化,我們有越來越大的心靈空間,來接納世間人事的紛擾不息,而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我們學習意境定於空寂。
但是,柔忍衣畢竟不同於一般制服的單調,它代表人性的返璞歸真,現出良善的本質。柔忍衣下的心情,看似出離人間的大喜大悲,實則柔軟纖細,有歌亦有淚,我們歌頌生命和大愛,我們為苦難的眾生落淚。常見表演「普天三無」手語的師姊一面笑,一面熱淚盈眶,令人也不覺淚濕,溶入這對長情的禮讚中。
若非柔忍衣,我們很難爬出個人小小的無明殼,投身天地宇宙,展現豐沛的生命力。從修行的角度看,柔忍衣是戒衣,規範約束凡夫習性,但它沒有束縛,而是解放我們從前的自我綑綁。現在出門不會再在滿櫥五顏六色的衣服中迷失,我們唯一的選澤是柔忍衣。
拎著一只簡單的行李袋,很多師姊就這樣去走天下,將慈濟的訊息和濁世的新希望,告予更多人知曉。衣服調心,心包太虛,這樣的人間行路,多麼瀟灑自在!
薪傳的標記
有一天,坐公車行經繁華的市區時,望見窗外的路旁,有兩位年稍長穿旗袍的委員師姊,在研究公車站牌路線,雖然不能趨前問候,但我覺得無限溫暖親切。在人海中,柔忍衣是我們共同的訊號,和薪傳的標記。
同組的潘猜師姊去年因癌症往生,記得兩年多前,她曾在小組會議中含笑告訴我們,她的乳癌已經控制,多活了三年,往後更要歡喜做慈濟,啊怕是幾個月也好。去年不得不謝世前,她很坦然接受,並交代要穿柔忍衣火葬。雖然她的身體已因病走樣,腹脹如鼓,有位師姊仍為她依柔忍衣的領襟式樣,做了一件袍子。我們知道,她心心念念的柔忍衣,會使她記得來時路,再循原路回來,重新誕生在慈濟世界。
勸君惜取柔忍衣,莫待無常催身離--我的心中響起了這一句話,願與所有同船渡的師姊們共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