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證嚴上人

一般人常誤以為「打坐」就是「禪」,其實,打坐只是修禪的方法之一,它的目的在修得心淨、意誠、氣靜;禪、靜、誠,是不能分的。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人事,無時無刻不是修持參禪的好機緣,所謂坐亦禪、行亦禪,一切動靜不離禪。

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顯露:走路有走路的威儀,坐臥有坐臥的姿態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總之,舉手、投足無一不是修禪功夫的起點。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最美?什麼最樂?」我的答案是:「寧靜最美,安定最樂!」這是習禪、修心、養性最美好、最怡悅且最崇高的境界。

▲社論

清涼的心靈之旅

◎證嚴上人

對中小學生來說,暑假是期待已久的喜悅;但對學生家長來說,暑假是揮之不去的煩惱。

學生對暑假的喜悅,是因為在漫長的假期中,可以暫時擺脫師長的管教與枯燥乏味的課業;家長對暑假的煩惱,是因為假期漫漫,小孩脫離了學校的掌握,離開了師長的視線,他們何去何從,總讓人放心不下。

於是,許多學生家長在暑假即將開始時,就為小孩規劃假日的生活,為孩子安排暑期的課業,大人們不敢掉以輕心,孩子們沒有喘息的機會,於是各種暑期才藝班,課業輔導班應運而生,暑期成為孩子與父母的共同陰影。

學生家長的如履薄冰不難理解,孩子內心的憤憤不平也不難想像。就孩子們的立場,好不容易可以「輕鬆一夏」,就這樣輕易被剝奪,難怪小孩子會對父母毫不放鬆的安排迭有怨言。

如何在家長的苦心與孩子的不平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既能讓孩子有一個較輕鬆的暑假,又能滿足父母的預期?於是各種青少年或兒童的夏令營如雨後春筍,由各種不同性質的單位或團體主辦,吸引了不少學生家長的興趣。

安排孩子參加兒童或青少年夏令營,確實是項非常不錯的主張。在營隊中有輔導員的指導,有感性與知性活動的安排,也有群體生活的體驗,能夠滿足孩子們輕鬆歡樂的要求,又能符合父母不讓孩子在暑期野壞了的期望,自然是考慮孩子暑期何處去的較佳選擇之一。

但夏令營的種類繁多,如何從中精挑細選出適合孩子的夏令營,孩子們關心,父母親也應該深思熟慮。一個對孩子身心有益的夏令營,應是能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敬人助人、自重自愛的純真人格。西方哲學家杜威曾極力主張「生活即教育」,他所強調的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離開教育。夏令營如果只偏重於嬉戲玩樂,孩子的受益必然不大。理想的青少年夏令營,應能寓教於樂,在歡樂中不荒廢學習,在生活中不脫離教育。

近幾年來,每到寒暑假,「慈濟」都舉辦「大專青年營」與「兒童學佛營」,所秉持的理念就是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認識到人我的正確關係,覺悟到生命的平等與可貴,從生活中培養關懷生命,敬重人性的理念,達到長養慈悲心的目的。

「每天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慈濟」舉辦夏令營,就是希望所有參加的人,不管是學員或輔導員,每天都有一篇生動的文章,豐富自己的人生。

夏令營不但要有豐富的內容,也要有清新的場地,慈濟夏令營在花蓮慈濟護專舉行,孩子們可以直接地接觸大自然,可以體會山河的壯麗,培養開闊的心胸,而且「學佛的孩子不會變壞」,讓孩子有一次清涼的心靈之旅,或許孩子會受益無窮,而父母也會歡喜自在吧!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9)

◎證嚴上人

子女對父母的情,經常是薄如紙張,他們有需要時,認為父母給他們是理所當然的,而他們付給自己的子女也認為是應該的;可是稍微回報父母一點點,就覺得已經付出太多了,甚至還計較兄弟姊妹應該分擔一些,這是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

有一次我到醫院去,病房中有一位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把頭趴在椅背上,我拍拍她的肩膀問她說:「阿婆,妳怎麼了?」她說:「我很難過。」隔床正好也住了一位老太太,她的媳婦坐在她身旁正在替她擦臉,婆媳之間就像母女那麼親密。

隔床的媳婦向我說:「那位阿婆好可憐,醫師說她沒什麼病,可是她卻從白天哼到半夜,又從夜晚哼到天亮。」

我回頭問這位老太太說:「妳怎麼了?兒子媳婦呢?」她說:「兒子在上班,媳婦也沒來看我。」我說:「現在都是小家庭,媳婦也有她的事要忙,所以無法來看妳。」她聽了,臉上充滿恨意的回答:「她孩子請人帶,那有什麼好忙的!」

婆媳之間有這分代溝存在實在令人慨嘆,做媳婦的沒想到今天能夠請人帶孩子,日子過得這麼好,是因為先生的庇蔭啊!而能有這麼好的先生,則是婆婆生養給她的啊!如今老人家病人,她認為把她送進醫院,就算盡了子媳的責任,可見子媳對父母公婆的這分情感實在太淡薄了。既然孝思情感這麼淡薄,當然就沒有親恩好談的了。

佛陀視眾生如己子

佛陀視所有眾生如羅侯羅--羅侯羅是佛陀的獨子,他也被佛陀從皇宮度化出家。佛認為人在社會人群中,不斷地造業:人與人之間鬥爭不息,國與國之間也不斷地在戰爭,而一個國家為了成就一個國王,不知要損傷多少人命。

看看現在的世界,戰爭一直沒有中斷,犧牲的人命不計其數,戰爭不知何時能了?說實在的,兩個國家的戰爭,人民之間並沒有仇恨,但是在一聲令下,彼此開戰,無辜的人民在炮火中犧牲了,辛苦建立的家園摧毀了,而追究其因,只不過是幾個執政者的權力爭執、貪心欲念罷了。

佛陀當初會出家,也是看透了社會眾生的弱肉強食。所以他放棄了權力、地位以及榮華富貴而出家修行了。他透徹了人性的真理,再來度化他的父親、兒子、太太、姨母,讓他們脫離世俗

的貪欲煩惱,他希望大家都能抱持「普天之下眾生都如同自己孩子、親人」的這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胸。

無染的愛才是透澈大愛

在世俗中,人們永遠無法割斷私我的感情,即使是一位成功的母親、很好的父親,他們還是私情不斷--心心念念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些都是有色彩、有污染的愛,人一旦有這分無明、有彩的愛,又怎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呢?

佛陀就是希望他的兒子羅侯羅能夠去愛普天下的眾生,而不是只把他的愛侷限於一個國家中,所以度子出家了,這就是最深刻的大愛。

一般做父母的愛子女只是這一生一世,但佛陀卻是愛天下的眾生於累生累世……,這種愛是大愛,這種情是長情。

我們都是佛教徒,也是佛的弟子,我們既然要學佛,就必須抱持「父母心」來關愛普天下的眾生。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們累生累世的父母--像佛陀看到了一堆白骨,就很恭敬地跪拜,他明白開示:這些白骨是他生生世世父母的骨骸。

佛陀以無數生無數世的慧命,不斷地來回到六道中,而要在娑婆世界中倒駕慈航,就必須託父母所生之身才能來人間。所以佛陀不只感恩過去生的父母,也感恩未來世的父母。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因為生了福子,而生在忉利天,佛將入滅時,思母恩未報,因此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講地藏經,使她能聞法得度。而佛的父親也因聽聞佛陀的說法而得初果,這就是以父母生他的生命來回饋長養父母的慧命。

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應該以智慧來啟發父母的慧命,更應該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時時抱著為人父母的心懷去看待眾生,和為人子女的孝思去禮敬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以大孝回報父母恩啊!

佛告阿難:
我觀眾生,雖紹人品,
心行愚蒙,不思爹娘,
有大恩德,不生恭敬,
忘恩背義,無有仁慈,
不孝不順。

這段經文描述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宏,大而為人子女者往往對父母不恩不義;所以佛陀告訴阿難:「以我來看,很多人雖然看起來是人,卻只具備人的形態而已。」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

我常常提到「眾生」與「人」的差別,「眾生」指的是一切有情識的種物,人如果欠缺仁德、感恩的心,不知以慈悲、智慧為依止,就離眾生不遠了。

孔子的弟子子游曾問孝於孔子:「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做才算盡孝?」孔子回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儒家重視孝道,孔子講學時一再提倡孝,所以他的弟子們常常要徹底追究「孝」的意義。孔子回答的這句話,也可讓我們瞭解那個時代一些子女對父母的態度--認為供給父母生活所需,讓父母吃飽穿暖就是孝順。所以孔子一再提醒大家,對待父母還要有一分敬重心。如果子女只像在養牛馬一樣,給父母吃穿住而不恭敬尊重,那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憐啊!

敬是表現於外的孝心

敬是表現於外的孝心,人生美的形態就在於這分恭敬。以前的人用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恭敬--父母坐上座,子女坐下座;父母若站著,子女一定不敢坐著,甚至父母臉色不大對勁,做子女的就長跪不起,直到父母的

臉色和緩才敢起來。反觀現在人呢?

昨天有位年輕的太太來看我,她說:「最近我懷孕了,不太敢出門活動,因為醫生說我罹患糖尿病,怕影響胎兒,要我常常到醫院檢查。」她是怕影響胎兒,所以常常到醫院,而不是因為她自己患有糖尿病才去檢查的。才懷孕初期她就如此戰戰兢兢,這分牽掛不知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可想而知,一直要等到孩子生下來,醫生宣布孩子一切健康正常,她才會安心。

我常說父母疼愛子女是一輩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終了之時;而子女愛父母的時間又有多長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撫養長大,大多數的子女一旦成家立業,就會說:「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顧,那有辦法再照顧到父母呢?」

孔子時代,有人認為孝順父母就是指能奉養,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世人也多認為如此,所以,佛感嘆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

人如果不能開啟人的本性,除了形貌與眾生異類不一樣之外,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雖然佛陀曾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和佛陀差不多,一旦迷失真心,我們與眾生其實差不了多少啊!學佛就是要好好覺悟人的本性。

超越褊狹的小愛

〈莊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太宰通問莊子:「何物有仁愛?」莊子回道:「虎狼有仁愛。」

一般人都認為虎狼是最兇猛殘暴的,太宰通一聽到莊子說虎狼有仁愛,馬上反駁說:「虎狼那麼兇狠,怎麼會有仁愛呢?」莊子回道:「虎狼有父子之情,所以有仁愛。」太宰通就說:「如果這樣就算是仁愛,這種仁愛也未免太過殘忍了。」

他再問:「什麼是至仁?」莊子回道:「至仁就是沒有罣礙於『愛』字,對於周圍的人,能不分親疏,用同等的心念去相待。」這句話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愛了。佛陀告訴我們,普天之下的人,不管是我親、非我親,都是我的父母子女。所以我們視一切眾生應親疏平等,沒有特別親愛、沒有特別疏遠,當然也就沒有仇恨怨嫌,這就是大愛--普遍的至親至仁。

唯有靠宗教的精神,來超越人生褊狹的小愛,如此才是理智的愛與孝。

感念親恩方生仁義

佛陀一再教育我們,人生在世間雖然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也必須經由父母辛苦地生育和養育,因此千萬不要辜負父母這番生養的心血。

我們雖然投生人間,看起來人模人樣,卻無法盡到做人的本分,為什麼呢?由於不懂得思念父母恩惠,所以就不會生出恭敬心。為人子者不懂仁義,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愚蒙。

人和眾生所能區別的形態就是禮節,奉養父母如果欠缺恭敬的心態,這和飼養其他的動物並無不同。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就是在人有智慧,能夠分辨善惡。我們如果懂得懷念恩德,自然就會生出恭敬心來,如果不懂恩德二字,那就沒有禮義可談了。

魏文侯常常和他一位貼身大臣聊天,每天聊天時,大臣都會提起一位學者讚美其德。有天魏文侯就問這位大臣說:「這位學者是不是你的老師呢?」大臣答:「不是。」文侯又問:「既然不是你的老師,為什麼常常聽你提到他的名字而讚歎呢?」

大臣回道:「因為他平常做人很順守人倫,足堪作為我的模範,有很多事情我都向他學習,所以我常常提到他的名字。」文侯再問:「那你的老師是誰呢?

」大臣回道:「我的老師是郭順子。」

文侯說:「為什麼我從來沒聽你提過你老師的名字呢?」大臣回道:「要說我的老師,那根本是無法可說的,我的知識、人品、行為,沒有一樣跟得上他老人家;他的人品、思想、知識已與大地宇宙的造化合而為一了,他講的道很深,他的人生思想我是萬不及一,因此我從來都不敢提老師的名字。」

這位大臣有今天的成就是從那裏來的呢?身體是父母生的,才幹是從老師那裏培育來的;可是他卻因為老師的學德行為超然,無與倫比而不提師恩,而和他較能相投合的人就念念不忘。所以魏文侯感嘆地說,仁義禮節真像一堆經不起風雨的泥土,「只要風雨大水一沖,泥土就溶化了!」這實在令人感到仁義禮節淡薄如紙啊!

百善以孝為先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但相信對有心人能有很大的啟發。有人說父母給子女的恩德太大,反而讓子女不知父母恩,所以經文中說「不思爹娘」--不會去想父母親,那想誰呢?當然是自己小家庭中的配偶、子女。

記得有一次慈濟發放日,適逢台中會員數百人來參加,那天正好我談到「父母恩重難報經」的一段話,隔天他們要回家時,有一位中年婦女淚流滿面地來找我,向我說:「師父,我一定要告訴您,我是世界上最不孝的媳婦,也是最不孝的女兒!過去我都不知父母公婆對我的好,甚至還怨恨他們,不過現在我知道自己錯了,從今天開始,我要以行動來表現對他們的孝養;有一天我一定要帶我的母親、婆婆來,讓師父看看我努力的成績。」

這位婦女看樣子在未婚前是一個受母親寵愛的孩子,出嫁後可能是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媳婦,有緣聽到了「父母恩重難報經」,經過深深地反省,知道了父母的恩情,也才檢討自己對待公婆的態度。

百善孝為先,一切善都要從孝開始,有孝就會有恭敬心、有禮節,對長上有恭敬心、有禮節,對下自然就會有無限的慈愛。

阿娘懷子,十月之中,
起坐不安,如擎重擔,
飲食不下,如長病人。
月滿生時,受諸痛苦,
須臾產出,恐已無常。
如殺豬羊,血流遍地。

母親懷孕時,整整十個月,坐也不安、躺也不好,真是坐立困難,又好像是高舉著千斤重擔,走、躺、站都非常辛苦,看到東西想吃又吃不下,如同一個長久臥病的人一樣。

懷孕生產受諸苦痛

「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母親懷胎滿十月要生產時,陣痛一陣又一陣,心中又害怕不可預知的情況。

有一位四十幾歲的高齡產婦,懷孕九個多月,到醫院生產,隨身攜帶很多衣服,她向醫師說:「醫師,我已四十幾歲了,現在懷的是第一胎,我的先生是獨生子,我想以後我不可能再懷孕了,希望你無論如何要保住我肚子裏的孩子,只要孩子保住,我的生命沒有關係,我從懷孕開始就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幫我穿上這些衣服就可以了。」

這是多年前一位婦產科醫師告訴我的事,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當一位母親在生產時,從來不會顧慮到自己的生命安危,她全部的心念只想要保護孩子,這是令人感動的偉大母愛。

「如殺豬羊,血流遍地」--母親要生孩子時,就像豬羊被宰殺一樣,血流遍地。

▲慈濟訊息

愛要清淨無染才美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六月六日
農曆八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日子過的真快,今天又是全省委員聯誼會的日子,也是慈濟大家庭互相慶生、彼此祝福的日子。

慈濟大家庭可說是天下第一家,人人互相祝福、彼此關懷;而隨著慈濟四大志業的推展,不只是臺灣,如今英國、美國、紐西蘭、香港……等地,也都有慈濟人,宛如地球慈濟村一般。慈濟工作已在國際上發揮了互動的功能。

孩子是一張純白的紙

我們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其實問題可能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們剛剛聽到讀國小一年的小菩薩演講,看看他們,讓人覺得未來的社會有希望啊!雖然他們年紀還小,卻能把握在慈濟所體會到的美,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他們內心最純真的表達。

在看看國小中年級學生。剛才演講的小男生,雖然從小就沒有爸爸,但他很感恩媽媽,因為媽媽用愛心教養他--所謂的「愛」,並不是強調「我愛我的孩子,我疼我的孩子」,如果只把愛集中在一個孩子的身上,他的心理是很難平衡的。

這個男孩子媽媽,自從參與慈濟之後,能發揮菩薩的智慧去教育孩子,在另一方面則把媽媽的愛心奉獻給社會;這種智慧與愛的教育,讓她的孩子身心都發育得很健康,並且對媽媽心生感恩。

我們也看到了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孩子用非常純真的台語演講,去年之前,她還聽不懂台語,可是現在卻說得很標準,為什麼呢?她說,台語在阿公、阿媽和媽媽那個年代,是一種母語,到了現在可說是一種語言文化,所以這一年來他非常用心地學習台語。

如果人人都能有這種認知,相信一定可以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心態:不要忘了上一代的母語,也不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如此上下兩代在溝通上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了。

移民家庭的煩惱

昨天我接到來自國外的消息,這位委員和我談的內容,大部分是家庭問題和青少年問題;國外青少的問題不比台灣少。

第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綁架。當地求職不易,很多人鋌而走險,擄人勒索的事件時有所聞。而綁架的對象大多數是華人,因為台灣很多有錢人紛紛移民到國外,所以造成了當地人「只要是台灣人就是有錢人」的印象。她提到最近就有一個華人被綁架,到最後也是花了一大筆錢財解決,因此住在當地的華人,很多都生活的徨徨恐恐的。

接著談到青少年的問題。很多移民到海外讀書的青少年,父母無法一直陪在身邊。因為居住在當地的外國人,只能帶錢過去消費,卻不能在他們的國家中創業,所以大多數是媽媽在國外陪孩子、爸爸留在台灣賺錢,或是爸爸去陪子女,換媽媽回台灣,根本很少有父母同在,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候,以致造成了孩子心態上的不平衡。

委員對我說:「師父,我現在幾乎成了此地臺灣移民的『張老師』,每天都有接不完的電話。」她說,最近有一位太太打電話向她求救--數年前,這個太太認為台灣的教育壓力太大,為了不使孩子受到壓力的傷害,所以在孩子要唸小學時,就想盡辦法移民。

剛移民時,先生也經常去和她們相聚,漸漸的,先生去的次數愈來愈少,每當通電話時,先生就一再強調自己很忙。這位太太覺得先生這麼忙,太辛苦了,所以在前些日子一個人悄悄回國探視,沒想到回家一看,竟有人取代了她女主人的位置。當時她受到的打擊非常大,而她的先生看太太已經得知一切狀況時,竟然先發制人向她說:「我告訴妳,你不可以鬧哦!妳一旦鬧起來,不利的是妳。」這位太太愣住了!孩子已經適應國外的生活,要回台灣已不太可能,她怕撕破臉後先生會斷絕經濟的支援,怎麼辦呢?她只好萬分無奈和失望地回到僑居地。

回去後她的心理很不平衡,面臨婚姻破碎的邊緣,她一籌莫展,一直想要尋死,但死了之後孩子怎麼辦呢?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況下,她打電話向慈濟委員求救。經過和委員多次的對談,這位太太終於能夠勇敢的面對問題--目前重要的是把孩子撫養好,盡到做母親的責任。

不過,她最後問委員一句話:「假如你是我的話,你會用什麼心態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委員被問住了,因此千里迢迢地打電話回來問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假如真的是我的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愛要清淨無染才美

諸位,你們想想看,該怎麼回答呢?萬一有一天她的先生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她該怎麼辦呢?因為她也是把先生留在台灣賺錢,一個人帶著孩子住在國外啊!又有誰能保證感情永不變質呢?

「妳要去愛妳先生所愛的人,只要做得到,這種愛多美啊!」

在座有很多都是先生和太太一起來的,也許太太心中會想:「這太不平等了吧!為什麼我必須去愛他所愛的人呢?」

接下來我要慎重地請問各位先生,你們是否也有這種肚量--去愛她所愛的呢?所以要「將心比心」,如果能互相將心比心,不犯婚外情,夫妻間彼此就能相安無事了。

我們應該培養如清水般的清淨大愛--無色彩的愛,如佛菩薩愛眾生一樣,沒有一點污染,這就是佛教所說得「無緣大慈」。

情由心生啊!我常說「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信任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所以,我接著告訴這位委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妳是慈濟人,而妳先生也是師父的弟子,你們都必須遵守十戒,妳怎能不信任先生呢?妳信任先生

,而先生也常常以十戒為警惕,他又怎會犯戒呢?萬一有了逾規矩的地方,普天之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妳要原諒他啊!人生來世間,並不是只有男女的感情才能活下去;必須竭盡人的責任。」

以智慧與大愛培育下一代

總而言之,如今天下正流行著同樣的問題,現代教育確實很重要,但真正替孩子著想,就必須用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以父母的心來疼愛天下的眾生,不要將自私小愛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

剛剛也聽到李阿利委員的談話,她女兒在作文簿上寫著:「我最敬愛我的媽媽,因為媽媽有愛心。」她問女兒:「妳說媽媽有愛心,是不是因為我愛妳啊!」女兒回道:「不是,因為媽媽做慈濟,把愛給了一切的人。」

所以,媽媽的愛如果能分配均勻,孩子的心理自然就會很健康。因此,我們必須培養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以媽媽的愛心來愛普天下的眾生,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福慧雙修--你能去愛別人的孩子就是修福,能用智慧教育孩子就是修慧,匯集福慧,就是教育的題材。

我們也聽到了靜暘委員的話,她十二年前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送走孩子之後,她很後悔,但是既已造成事實,她就以智慧去處理狀況:該為孩子在國外安排的,她一應俱全的供給;而把愛孩子的那分媽媽心,用來專心做慈濟。

親情實在是件很奧妙的東西,像一條看不見的繩子,如果你一天到晚把心放在孩子的身上,就像控制傀儡一樣,用繩子牽動著他,孩子處處受制,又怎能安心、發揮智慧與潛能呢?

父母的心如果只是放在孩子身上,常為子女操心,實在是於事無益,要操心倒不如對孩子有信心。

靜暘委員的智慧在於:既然已經把孩子送出去了,就瀟灑地放下牽掛。她把心安下來,奉獻給慈濟,去愛別人的孩子,去照顧需要她照顧的人,不斷造福來回向給孩子。

一般人如果娶個媳婦難免要大費周章,但她的兒子卻自己在國外選好對象,一切由年輕人自己料理妥當,讓她當個現成的婆婆。她的媳婦,不只外表漂亮,心也漂亮,兒子和媳婦知道媽媽很愛慈濟,要孝順媽媽就是讓她歡喜,而能讓媽媽最歡喜的就是夫妻兩人一起做慈濟,因此兩人在美國德州,出雙入對地帶領青少年團。

他們夫妻兩人在德州可說是慈濟第二代的帶動者,而這要歸功於靜揚委員的智慧,她以身作則的付出了全部的愛去愛一切的人,所以下一代也都教育得很成功,這就是用智慧培育子女,以造福來成就他們。

慈濟人美在知錯能改

你們也聽到了僑居澳洲一位委員的現身說法,她已經完完全全地變成另一個人了。記得我第一眼看到她時,竟然分不清她是男是女,為什麼呢?因為她把頭髮削得很短,又穿了一件短褲;如今我看到的她是穿旗袍,言談舉止合宜,氣質嫻淑典雅的慈濟委員。

她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婆媳故事。婆媳關係曾經惡劣到極點,直到他進入慈濟,學會了改變自己,婆媳之間不斷改善,如今讓婆婆直跨娶了一房好媳婦。

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確實不能改,但習氣可以改,佛陀說:「眾生與佛無差別。」是什麼無差別呢?「本性」沒有差別;善良的本性是人人皆具的,所以並不是要改本性,而是要改習氣。

人一出生,就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有了不同的習氣,若能袪除習氣,開發良知良能,就會變成一個好的人。所以說,人不怕犯錯,只怕不改過,慈濟人的美就是美在知錯能改。

我們的身心難免會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氣,一旦進入慈濟,只要有心,洗滌錯誤並不困難;只要用心、知錯能改,就能洗的很清淨。

運用智慧,將功能化為良能

我十幾歲時,曾聽過彰化基督教醫院有位英國籍的蘭醫師,非常富有愛心。當年,有位孩子不幸嚴重燙傷,必須做皮膚移植,蘭醫師的太太是一位很有愛心的人,她知道了這個個案,向她先生說:「你可以取我的皮膚移植到那個孩子的身上。」

這個孩子與他們夫妻非親非故,為了救孩子的生命,做先生的從太太身上割取皮膚,移植到孩子的身上。雖然植皮沒有成功,但孩子的命終究被他救回了。在我十幾歲時聽人家說起他們愛的故事,令當時的我相當心儀,嚮往蘭醫師的德行,因此印象非常深刻。

到了二十多歲時,我又聽到馬偕博士的故事,馬偕醫師是加拿大人,本身也是一位牧師,一百多年前他來台灣,發現台灣的醫療水準和設備都很差,因此發心留在台灣,決定在台灣建立一座醫院,並把終生奉獻給台灣。這分愛的奉獻令我感到震撼,他把宗教家的情操發揮在醫療上,讓我非常敬仰。

三十多年前,我初到花蓮時,花蓮的門諾醫院有一位薄柔纜醫師,他也是基督教徒,他發現花蓮的醫療設備很落後,因此建立了門諾醫院。

最近我讀史懷哲的故事,他是德國人,本身是藝術家,當他得知非洲人民的淒慘景象時,毅然回頭再學醫,學成後他只有一個目的--到非洲去。結婚後,他就帶著新婚的妻子,到非洲最偏遠、最苦的地區發揮愛的精神。

英國的蘭醫師、加拿大的馬偕醫師、德國的史懷哲,他們都具有宗教精神,也都能奉獻愛,令我非常感動。我一直在找尋,到底中國有沒有這樣的醫師?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其實事在人為,我相信,只要我們發心、力行,就一定能夠有所成就,比如慈濟醫院的建立,也是從無而生有啊!

剛剛上台講話的曾院長,從第一張慈濟醫院設計圖開始,他就開始參與醫療志業的策劃,當時他是台大醫院的副院長,很多人不相信我能蓋成醫院,但他卻相信我,對我有信心。

為什麼有些人不相信我能把醫院蓋好呢?因為他們認為一個出家人,沒有土地、沒有錢、也沒有人,要蓋醫院談何容易啊!甚至有人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做白日夢。雖然不相信我能建院的聲音很多,但曾院長和當時臺大醫院另一位副院長--杜詩綿先生他們兩人卻信認我、支持我,與我一同走過坎坷路。

在佛菩薩的護持,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醫院終於如願落成。如今慈濟醫院每天都發揮救人的功能,而我時時刻刻都在期望醫院中的每位醫師,都能像前面提到的幾位外國醫師一樣,那麼深具愛心。

因此,我們蓋醫學院的主要目的,除了以最好的教授師資和最尖端的設備來教育學生、灌輸他們知識,成就他們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佛教的精神、慈濟的愛,教導年輕學子們以智慧來運用知識,把功能化為良能--知識所成就的功能,將來在社會上難免會有功利競爭;而用智慧啟發的良能就不會計較功利,進而造成一種良性循環,使人人貢獻所長,以安定周圍的環境。

愛無國界,是安定人心的力量

慈濟志業可說是國際性的,幾天前有位從南非回來的慈濟人黃先生告訴我,慈濟人在當地安撫了黑人。

南非近來黑白種族衝突嚴重,影響社會安定。他在南非呼籲台灣去的華人,親自到黑人團體中,贈送黑人朋友衣服、食物,關心他們的生活……用慈濟精神去安撫黑人社會。我聽了非常高興。

諸位,慈濟精神已在國際上發揮安定人心的良能,事在人為,希望大家把慈濟精神放在心中,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發揮於行動;如此人人努力,讓我們的世間充滿真善美。

時間一分一秒的溜走,千言萬語,難盡謝意,還是用最虔誠的心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一百分兒媳

◎靜暘

上人說:心若能滿足就是成功。
要做個成功的母親就得時時刻刻做個滿足的人;
不是總是將孩子限制在一定的「標準尺度」內,
給予高壓力、高期望、高要求。

為人父母的,沒有不期待子女能成龍成鳳,或成為頂尖人物,於是孩子們從小就不得不被限制在一定的「標準尺度」裡,不僅行為無法自主,連模式也得「劃一」。眼看別人成績好,我的孩子成績自然也不可太差,別人的孩子彈鋼琴,我的孩子也非學不可;別人的孩子小小年紀,英文說得呱呱叫,我的孩子,哪能直落人後?

孩子們在這種高壓力、高期望、高要求的教育方式中成長,真是不幸,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然會有所改變,或更趨於成熟。

話說老大揹著書包,懷著考上第一志願的信心和踏著愉快的步伐,在家人的祝福下,去上第四志願的學校;當高中畢業後,又參加大學聯考,雖未考取台大,卻進了台大補習班補習了一年,考進某私立大學,雖非一所頂尖的學校,我已心滿意足。外子感佩我能如此的滿足,我送他一句上人的法語:「心若能滿足就是成功」。我要一個成功的母親,就得時時刻刻做個滿足的人。

大學四年順利的畢業,兒子服完兵役,赴美留學,攻讀碩士。有一天,我接獲一通越洋電話,傳來一聲:「媽!我要結婚了,」「好!好!恭喜你們了……,喔?要公證結婚呀!只要女方家長同意,爸媽都沒問題……。」掛下電話,外子搶著說:「不行啊!媳婦我都沒看過。」我幽默的回答:「是兒子要娶太太,不是你!我們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衷心的祝福他們。」

外子驚訝於我的表現,接著兩個老伴相對討論著一般民間的婚俗,如「合八字」、「問生肖」。我想時代不同了,年輕人有自己的理想,終身大事由自己來決定,本來無可厚非;至於常聽有人因子女要結婚,為了兩方十二生肖中是鼠和蛇……相剋而極力反對婚事,或因而鬧成家庭革命、父母子女相怨……,記得上人曾開示:「你的兒子和媳婦是人,不要以動物來相比,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吧!」

大兒子時常來信,字裏行間充滿著對愛妻的讚美,信中曾寫著:「感謝媽媽做善事,讓我娶到一個一百分的太太。」是什麼一百分呢?原來是「賢慧」。

大媳婦是馬來西亞的華僑,保有一分中國固有傳統女性的美德,親家贈送女兒的嫁粧,長期許她能「三從四德」--當一位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我大為感動,也十分慶幸,雖然自己沒有生一個一百分的兒子,卻擁有一位一百分的媳婦。

人生道上,我們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若能人人彼此尊重,互相讚歎,則能事事滿足,上人曾說:「心若能滿足,就是成功;心若不滿足,永遠不會成功。成功就是滿意--滿意你擁有的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