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圓緣

◎周淑美

《第六梯次大陸訪問團.之一》

華東的洪澇過去了,
隨著訪問團的歸來,
慈濟的賑濟工作畫上「圓緣」的句點;
只是,這個句點並不代表結束,
它象徵的是另一段好緣的開端。

「一九九一年夏,我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災情發生以後,國際社會、港台及海外同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台灣佛教慈善事業基金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濟情懷,即時派團訪問災區,通過實地考察,在我市全椒縣進行了慈濟史上規模空前的大陸賑災活動。兩年來,通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一批以『慈濟』命名的不朽工程已在全椒災區落成啟用。此舉不僅解決了災民重建家園的願望,同時也使全椒災後工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對於這一切,我市受援地區人民將永世不忘。」

上面一段話,是安徽省政府秘書長張鋒先生對慈濟第六梯次大陸訪問團的部分歡迎致詞。

兩重天地

九月,是蘇皖兩省的金秋季節,放眼望去,但見萬頃良田,稻麥翻浪,處處豐收景象;映現在眾人眼前的農村風貌,和兩年前因水患肆虐而濁浪翻滾,處處浩渺煙波的情況相較,套句當地人所說的,真正是「兩重天地」、「再見光明」。

循著洪澇賑災的因緣,兩年多來,慈濟人和安徽全椒、江蘇興化的同胞們,由惴懼到信任,由陌生到熟稔

,由客套到親切,這分祥和的交融,在有形和無形的互動中彰顯,它同時意味著上人當年力排眾議,堅持「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裏煮山河」的賑濟理念,確屬先知卓見。

教育是百年大計,慈濟對蘇皖兩省的三項援建工程--民房、敬老院、學校中,當以學校的功能發展性最為看好,興化市八所中小學總計四千九百五十五位學生,已經在新學期、新學校、新開始、新希望的歡愉氣氛中,展開了新的學習。

而全椒縣的官渡中、小學和丁拐小學,更在去年度就已啟用。官渡中學儼然成為全椒的模範中學,許多人在假日紛湧而至,前往參觀校園校舍,而該校教師為了全力做好教學工作,一律住宿學校,以提供更多的時間照顧學生。無論是興化或全椒,不管是家長或老師,從政府官員到黎民百姓,人人都希望孩子們「不能成才,也要成人」,「在嶄新的學校裡刻苦學習求知、掌握本領,將來以實際行動服務人群,以不負台灣慈濟基金會對我們的關切之心。」

愛的力量

走進周奮中學之前,遠遠就聽到孩子們賣力地吹奏著「外婆的澎湖灣」,而周庄中學更早為每位參與剪綵、揭碑典禮的慈濟人製置名牌。官渡中學的班級看板上整齊的書寫著上人的「靜思語」,每一所中小學的師生為了迎接來自台灣的「客人老師」,一個挨過一個,大排長龍的等候,「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感謝感謝,衷心感謝」的音浪在鑼鼓鞭炮中迴盪,也在每位團員的心中穿流。

「愛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一種感情,只要充滿信念,這種感情就一定可以得到實現;因為慈濟精神的鼓舞,我們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竭盡所能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慈濟讓我們看到--以信心發揮愛心,必能獲得幸福。」興化市的一位老師如是說。另一位政府領導說:「我相信愛心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最重要的是,愛,得從自己付出做起、從現在做起。認識慈濟,讓我更確信,經由彼此友愛、互相關懷,這世間是充滿溫暖、美善的。」官渡中學的教務主任則說:「慈濟人做事最認真,最講究禮貌,行為最規矩,心靈最美麗,是值得我們師生學習的對象。」

善的循環

去年周庄有個孩子名喚余海,因為得了白血病而生命垂危,鄉人和周庄中小學的師生得知訊息後,發動全面募款,集資供他就醫治療;慈濟替全椒縣蓋好敬老院後,該縣的民政單位也主動上街頭勸募,為老人們購置電視機;去年秋天一次龍捲風災害中,全椒有座村莊被夷為平地,面臨這項變故,全椒縣上下一心,在極短的時間內集資建成了全椒「第十五個慈濟村」。還有任家村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手腳不便,所需的日常用水是與敬老院為鄰的學校的孩子們輪流負責替老人提送的。而江蘇省揚州市的鑑真醫院,因為感念慈濟在

今年六月購贈了一部最新機型的X光機造福該院病患,主動地在七月底組織義診隊伍,前往嚴家村慈濟社區為居民施醫,緊接著又在此次隨團至興化分組義診……。

令人感動的事件不一,但所持的理由如一:「人家慈濟都能不辭千里的送來愛心,我們怎可不自己幫助自己呢?」--凡此種種,似在悄悄透露:慈濟愛的理念,是那麼自然無礙地在彼此擴散、普及。

興化市台灣同胞接待站的袁先生說:「你們每到一處,就會看到聚集而來的人群,甚至你們住宿的地方日夜都有人圍觀,其實,他們扶老攜幼的前來,絕對不是因為好奇或湊熱鬧,我親耳聽到人們交談:真高興能看到這些好心人,即使沒法子接近他們,能這樣遠遠望一眼,在心底向他們說聲『謝謝』也是好的。」

慧海慈航

途經揚州拜會鑑真醫院院長時,甫入院門就看到「慈濟功德會廣結人間善緣,愛心奉獻助我救死扶傷」的海報;會議室裡備好溫熱的蓮子湯,因為他們希望和慈濟能永遠「心心相連」。牆面上橫掛一幅模仿慈院大廳的佛陀看病圖壁畫畫像。從院長到主治醫師,個個都說:「我們以『慈濟分院』自期。」

管壩敬老院的老人們平日裡是捨不得焚香的,那有限的截香是在逢年過節時拜拜用的;而今,因為慈濟人的到來,他們獻上最虔敬的歡喜,或窗沿、或牆角,但見點點火紅,但聞滿室生香。

在興化十五個點、全椒十四個慈濟村中,那一張張樸拙、謙卑的臉龐,寫滿了風霜歲月的艱辛、圖求溫飽的不易,他們摯誠的遞上熱呼呼的水,搬挪家中唯一的條凳,有的說:「從知道你們要來,我就高興的等著,田裡的莊稼正在收成,我來回跑了好幾趟,終於盼著你們了!」有的說:「一輩子歡迎你們來!」有的說:「住在你們蓋的房子裡,總是想起你們啊!」有的說:「兩年前的大澇辛苦啊!傷心啊!多虧你們蓋了好屋子,太陽曬不到、颱風吹不倒、下雨淋不到。好人蓋好屋,我們是真的好住啊!」

不管是在興化東鮑小學的啟用典禮上,或在全椒官渡中學的作文頒獎典禮中,或在兩處分別舉辦的兩場和當地教育官員、教師的聯誼會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集裡,長情大愛在無限延伸,慈濟精神瀰漫在無邊的時空中。

全椒縣賑災協會致贈慈濟一方匾額,上書「慧海慈航」四字,據稱,他們是經過一番刻意查閱,才決定撰選這句具有佛家語意的謝詞--如該會殷會長所言:「台灣慈濟功德會秉骨肉之情,興慈濟之舉,飛渡海峽,前來全椒賑災,你們對我們的恩惠和深情,就像大海一樣寬闊無比……」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強烈體受到他們對慈濟的認同、用心和感恩。

好緣開端

「請大家扮好和平大使的角色,專心、用心、細心的去傳遞愛與感恩,圓滿這分因緣。」謹記行前上人的殷殷咐囑,第六梯次訪問團老少大小六十餘位團員,穿山涉水在大陸的全程行訪中,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人人皆能自我規範,展現泱泱的「慈濟氣質」,這,又是另一幅動人的畫面。

華東的洪澇過去了,隨著訪問團的歸來,慈濟的賑濟工作劃上「圓緣」的句點;只是,這個句點並不代表結束,它象徵的是另一段好緣的開端。我們深信,當慈濟人快樂的哼起「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時,海峽對岸的爺爺奶奶、鄉里叔嬸、青少孩童,也都會輕聲的唱著、和著……。

▲專題報導

周遍虛空的清水之愛--慈濟學校人文景觀

◎黃文玲

《第六梯次大陸訪問團.之二》

「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漂盪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陽光灑在水面上,水面魚兒望著我們,
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

這是一首大陸中小學生琅琅上口的音樂課本歌曲,在慈濟第六梯次訪問團參加興化八所學校啟用典禮上,繚繞不絕於會場的,是學生的歡迎合唱歌聲,曲中的情景貼切地傳達出學生既歡欣又恬美的心境,與蘇北平原優美的校園風光。

位於蘇北裡下河腹部的興化市,下轄四十六個鄉鎮,水渠網布,農漁產豐富,是魚米之鄉,而春岸折柳,秋湖採蓮,是此水鄉澤國的人文地埋景緻,尤其盛產蓮子、蓮藕,一鄉一村夾繞荷香送遠,予人清心無限。

位於周夾如斯水鄉美景的興化鄉村中小學校長,過去,農村校舍設備雖然只是平房、瓦房、磚房,有些年代久遠的還需不斷修補翻修,雖說校舍設施不盡理想,不過師生知足常樂,歡喜學習,倒也和樂融融。

然一九九一年春季,大陸百年不遇的大洪澇以勢不可擋的氣勢,襲向素有裡下河「鍋底窪」之稱的興化時,除民房外,學校亦遭嚴重破壞。

在及胸的大水退去之後,大多數學校聯合全體師生及自動自發的鄉民,打掃、整理、消毒……盡可能恢復原來的校園景緻,而上級領導與教育當局也積極輔導校園的重建。然水患過後,社會經濟的生產力損失重大,教育當局、鄉鎮領導、師生、家長,無不希望有人能伸出經濟授手,加速校園的重建。

因此,當慈濟的援助項目有協建學校一項,被選定為重創區急待援修、援建的學校,其師生無不欣喜交加;再者所援建的校舍是鋼筋水泥大樓,對一向居住在平房磚屋的農村師生來說,許多人還真不敢相信這件事實呢!

歷經約一年的施工期,如今,這八所學已經開始發揮功能。校園內新穎現代化的建築樓房,一支獨秀地突出在四周樸拙的農村平房中,兼具現代化與田園之美。而它比其他建築物要高的標的,吸引著過路人的眼光;它端莊大方的胸襟姿態,正庇蔭著莘莘學子的成長與茁壯。

⊙戴窯、周庄慈濟中學

戴窯慈濟中學、周庄慈濟中學分別位於戴窯鎮、周庄鎮,是八所建校中規模最大的。

進入周庄中學,前沿路是青瓦紅磚的農舍旁養著松花黃色、毛茸茸、挨挨擠擠、啾啾亂叫的小雞小鴨。不時可見水渠交錯,中間或冒出一條狹長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更多的時候是一方塊一方塊的垛田。垛田是當地人的經濟富源,上面可生長荷花、荸薺,當收成時,一擔擔紫紅的荸薺、碧綠的菱角、雪白的連枝藕,可就是村人眉開眼笑的時候。

在賞荷忘憂之際,不覺就來到目的地,通過拱橋,視覺豁然開朗,氣度闊朗的白色四層樓教學、實驗大樓赫然在目。

戴窯中學的校園景觀亦不讓周庄中學專美於前,同是格局闊朗氣象,同時在校園的前後各有溪流通過,夾岸綠柳款擺,綠意生風,生機蓬勃。以上兩所中學的共同特色是皆為鎮上惟一一所包含初中和高中部的「完全中學」,並提供遠道學生住宿。

慈濟精神是活生生的教育題材

最令人忘不了的是兩校富含豐富的人文精神。

雷鋒,是一個大陸中小學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中小學生學習的典範。雷鋒,湖南人,幼年出生貧苦家庭,在遼寧鞍山鋼鐵擔任工人時候,他省吃儉用,衣服襪子破了又補,補了又穿,而將點滴攢存的錢用來幫助有病有難的人及孤寡、老者。他這種助人利他的高貴情操漸為眾所知,成為學習的楷模。一九六二年,雷鋒因執行公務在一次車禍中去世,然在中小學內「學雷鋒樹新風」「學雷鋒做好事」樹立良善的道德風尚聲浪,卻沒有因此隱沒,反而以一種「精神長存」的方式散播校園,在各個校園內時常可見雷鋒的圖畫肖像。

當團員走訪兩校時,在戴窯聽到了英文老師馮毓琦發動全校師生捐款援助雲南受震災民。在周庄時,老師會以歡欣的語調對你說:我們隔壁的周庄國小一位就讀四年級余海同學,罹患白血病,需要龐大的就醫費四萬餘元,才能進住上海的大醫院治療。在得知這件事後,全校師生率先捐了兩千多元,加上全鎮村民拼拼湊湊,聚足了錢,終於把小余海送到上海去了。

而對家境清寒的學生,老師撥出薪資給予協助,同學邀請其到家作客或給予必需的援手,諸如此類,都可

以在這兩所學校找到例子。

有的老師說這是提倡雷鋒精神所致;有的人表示,這是中國人優良的傳統美德。

而周庄慈濟中學的教學主任卻頗有感觸:「有時候學雷鋒精神搞得好;有時候又感到有些淡化,不是很深入,似乎雷鋒精神距離久遠了,又好像老生常談。現在,我們反而覺得慈濟精神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能有力地推動社會淨化、心靈淨化,美化人生的理想。」

「德不孤,必有鄰」,在這種「心有靈犀」的相契下,無怪乎該兩所學校的學生對慈濟訪問團顯得無比的友善與親近,索取簽名、合影留念、合唱「普天三無」……等的熱情,一直為團員所津津樂道。

這兩所學校雖是農村學校,然學風勤奮、興盛。周庄中學由於校長任教物理之影響,十分注重物理教學及研究風氣,歷屆在各項物理研究項目中屢獲獎項。今年升上高二的徐愛民同學,在六月時榮獲全國物理協會力學競賽,江蘇省一等獎第二名,暨全國競賽二私獎殊榮。而戴窯中學,今年有十五名高中生考上大專、大學。其中王建華同學以全市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上南京大學法津系。

新氣象、新朝氣、新學校

跟隨第六梯次慈濟大陸訪團緊湊走訪八所中小學,透過與當地的校長、老師的簡短交談中,很容易就發現到新學校、新氣象、新希望的欣欣向榮。

⊙新城慈濟小學

「很感謝慈濟援建我們設備如此好的校舍,在實質的幫助與精神鼓舞下,本校辦學方向擬爭取四個第一:一流的校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質量、一流的人材。辦學要求為:從嚴治校,從嚴執校。」「未來要努力做到:一、加強內部軟體建設、添置體育、圖書、電腦及其他現代化教學設施。二、加強教師素質培訓。三、綠、美、淨化校園,尤其多植綠樹,我們希望未來的校園能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新城慈濟小學孫晉庭校長如是表示。這一番話,可以代表八所學校校方對未來的那分理想期待。

新城小學是八所建校中惟一一所從無到有的學校〈其他是擴建、搬遷校地重建〉,也是惟一一所位於城區的學校,該校的招生對象是興化城區新興開發區「新城小區」。孫校長獻身教育工作二十年,他對於能擔任該校首任校長很引以為榮。新城小學目前有一到三年級總共六班〈二、三年級從別的學區劃過來〉,任教於該校的老師有數位還是剛從師範院校畢業的,所以該小學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新」和「朝氣」。

由於該校位在城區,易接受現代化洗禮,加上大陸一胎化政策,父母對孩童極為珍視,因而,我們在新城小學所見到的小學生,個個打扮得明淨亮麗、繽紛多姿,遇到慈濟團員的訪問都不怕生地向前問好,活潑大方有禮的氣質,讓團員印象深。其中有一幕學生講話吵鬧,老師以平和莊重的勸導代替嚴厲的斥責,放學時又牽著小朋友的小手過馬路,皆令人感受到這裡教師富於愛心。

⊙周奮慈濟中心中學

興化市四十六個鄉鎮總共八百四十七所中小學中,每個鄉鎮只有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被冠以「中心」的名稱;「中心」所代表的意義是該鄉鎮的教育中心,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是當地最好的,同時對當地其他學校負有督導的使命。

興化教育局援請慈濟協建的,就是中心小學和中學。

在走訪周奮慈濟中心中學、蕩朱慈濟中心中學、舍陳慈濟中心小學,

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其對促進地方教育發展的意義。

周奮慈濟中心中學是一個依水而築的美麗學校,雖然說周奮鄉陸運尚稱通暢,然水運亦並行不悖,因而搭乘小船從碧琉璃般的溪流滑過,前來上學的學生亦大有人在。雖然該校建起了新大樓,然仍保留大水中未遭損害的磚房供日後做其他使用。當行人穿過姿態優雅的法國梧桐樹夾道,陽光篩落的樹影疏映在這些舊磚房上,更增一番悠古曠渺之情。

這裏的校長李松云先生是一個溫煦和藹的長者,見到慈濟人既高興又熱心地約略講述整建的前後情形,他特別提到,由於新建的校舍條件原來好得多,因而鄉領導決定將鄉裡另一所規模較小的實堡中學併入於此,孩子們來到比較佳的環境學習,心裡頭也都顯得特別高興哩!

⊙蕩朱慈濟中學

像這種合併校所擁有集中管理的方便,以及擴大服務對象的學校還有蕩朱慈濟中心中學。

目前的蕩朱慈濟中心中學是由該校本身,及姜戴中學、蕩朱中學等三所合併成的。今年九月開學之前,三校還是獨立作業,新校舍啟用後,鄉領導決定將三校合併管理。莫校長指出,如此一來,教師人力資源可以充分利用、調配,

在「村村掃除文盲」下,大陸近年農村小學教育普及,而從今年〈一九九三年〉起,教育當局更進一步提昇國民的知識水準,預定在九五實行完成義務教育。

在上兩所中心中學的走訪過程中,兩所學校也都透露出目前教學環境比以前還要好,教師的教學熱誠更豐富,學生的學習吸收力也提高不少,因此更加強了地方領導在九五年之前推行九年國教的信心。

⊙舍陳慈濟中心中學

另外,距離興化城區要一小時三十分以上車程的舍陳鎮舍陳慈濟中心中學,更由於這所花費一百二十一萬人民幣〈慈濟援輸八十四萬,其他由鎮來支持〉的當地最現代化校舍之超水準質量,使得原本是鄉級的舍陳鄉,得以在教育水平評鑑上過關,是促成該鄉在今年升格為鎮的重要因素之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心的寫照,走過興化市一鎮一村,更不難發覺這樣的期望,像距離興化城區只有十分鐘車程東鮑慈濟中心小學,慈濟當切援建金額由於物價波動等因素,使得造價提高,差額除鄉部分補助外,學校的家長和鄉民是一元不嫌少、十元不嫌多,積沙成塔累積金錢同心建設教育。

周遍虛空的清水之愛

水,一度是孕育興化人民生活與文化母親,它默默不語,卻蘊藉含情,滋潤大地,帶來無限生機。

人,因為水而有無限生機。

人,因為愛而更增生命的芬芳與高貴。

上人嘗言,未來世界文化的趨勢是愛的文化。

人不能離開清水而活,人也不能離開愛而遺世獨立。

當八所學校的學生一踏入校門,眼見紀念碑的碑文,眼見冠「慈濟」的校名意義,那一分如清水般的情愛不早已遍滿虛空,成為學習的典範了嗎?

興化八所慈濟學校

┌───────────┬────┬───┬───┬───────────────────┬─────┬───┬──────┐
│校名 │建築 │班級數│學生數│援建項目 │總建築面積│校長 │性質 │
│ │ │ │ │ │(平方公尺)│ │ │
├───────────┼────┼───┼───┼───────────────────┼─────┼───┼──────┤
│戴窯鎮戴窯慈濟中學 │重新擴建│ 16 │ 934 │教學樓、實驗樓、食堂、學生宿舍 │ 4422 │黃建華│ │
├───────────┼────┼───┼───┼───────────────────┼─────┼───┤農村完全中學│
│周庄鎮周庄慈濟中學 │重新擴建│ 15 │ 726 │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 │ 3885 │吳春林│ │
├───────────┼────┼───┼───┼───────────────────┼─────┼───┼──────┤
│蕩朱鄉蕩朱慈濟中心中學│搬遷重建│ 12 │ 600 │教學樓、科技樓、辦公室、食堂、學生宿舍│ 3596 │莫會慶│ │
├───────────┼────┼───┼───┼───────────────────┼─────┼───┤農村初級中學│
│周奮鄉周奮慈濟中心中學│重新擴建│ 9 │ 470 │教學樓、食堂、學生宿舍 │ 2660 │李松云│ │
├───────────┼────┼───┼───┼───────────────────┼─────┼───┼──────┤
│東鮑鄉東鮑慈濟中心中學│搬遷重建│ 18 │ 650 │普教樓、特教樓、科技樓、食堂、學生宿舍│ 3534 │單樹明│ │
├───────────┼────┼───┼───┼───────────────────┼─────┼───┤ │
│舍鄉舍陳慈濟中心中學 │搬遷重建│ 12 │ 600 │教學樓、科技樓、辦公樓 │ 2077 │居田文│農村完全小學│
├───────────┼────┼───┼───┼───────────────────┼─────┼───┤ │
│嚴家嚴家慈濟中心中學 │搬遷重建│ 12 │ 625 │教學樓、科技樓、辦公樓、教師宿舍 │ 3052 │方德桂│ │
├───────────┼────┼───┼───┼───────────────────┼─────┼───┼──────┤
│新城小區新城慈濟小學 │新建 │ 6 │ 350 │教學樓、科技樓、辦公樓 │ 2169 │孫晉庭│城區完全小學│
└───────────┴────┴───┴───┴───────────────────┴─────┴───┴──────┘



▲專題報導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美麗新校舍
◎黃文玲

《第六梯次大陸訪問團.之三》

慈濟援建興化的八所中小學,
災後滿目瘡痍的情景,在團員抵達時,
早已被規畫成完善的校區。
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的配置錯落有致,
而每棟大樓裝貼以白色或青綠色為基調的彩釉磚,
更襯托出雅緻淨美的一股新氣象。

「辛未年夏,全椒大水,滁河沿岸,水沒房脊,人困高崗,民田絕收,民居塌圮。」這項發生在一九九一年中國大陸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援助重災區安徽省全椒縣及江蘇省興化市,除了民房建設外,還興建教育,協建了十一所中小學,提供學童在災後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繼去年全椒三所學校啟用後,於民國八十一年六月興工的興化中小學,至今六、七月間,亦已全部竣工。

施工品質嚴格要求

八所學校的建設主要是由慈濟援輸工程款項,而由興化市教育局負責藍圖規劃、施工建造、校地取得、品質監督等硬體工程進行項目。

興化市教育局負責工程承建的吳振新股長表示,去年在學校啟建之前,能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趕製出八所學校三十份設計圖的效率,得歸功於江蘇省設計院優先繪製八所學校設計藍圖的全力支持。而據承製校園規畫藍圖的設計院表示,他們也是受到慈濟不遠千里傳送同胞愛的精神感召,願意以最快的效率配合工程的順利施工。

在選擇施工小組方面,主要是由教育局交由各鄉鎮政府負責在當地挑選。八所學校所在的鄉鎮政府,皆有慈濟援建的款項涓滴得之不易的共識,因此都有務必要達到高品質施工水準的決心。為此,嚴格汰嚴,使八所學校的施工小組皆是當地建造業務的一時之選。

各方合作促作建校美事

尤其難得的,是建校用地的順利取得。

由於大水的侵襲破壞、長期浸泡,有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室都變成危房,加上雨淋外的風吹、浪打、洪漫,有的校園用地裂痕累累,岌岌可危,因此選地遷校劫在必行,因這種因素

改遷校地的學校就有四所,分別是東鮑、舍陳、嚴家等三所慈濟中心小及蕩朱慈濟中心中學。

以舍陳小學而言,校舍原係七十年代的空斗牆建築,被洪水浸泡時間長達二十餘天,幾成為危房;東鮑小學的校舍也因建於五十年代,年久失修加上洪水浸泡,百分之八十損壞,不堪繼續使用。

當慈濟決定援建上述四所學校建造新校舍的消息傳出後,鄉鎮領導與當地農民莫不歡欣躍雀,極力撮合,使建地快速底定。依照當地建校用地的標準,大約需要二十畝至三十畝的土地,許多農民見當地教育發展將因而欣欣向榮,於是大力配合,搬遷出自己的屋舍〈私有〉,讓出土地〈國有〉,促成建校美事。

工程進度則因去年嚴冬和時逢雨天,使得進度稍許落後,然今年春季則又在教育局的嚴督下快速趕工。同時慈濟基金會也曾三度派數位工作人員前去關懷施工進度;眼見興化市幾近半數學校泡大水中,曾經傷痛掉淚的興化教育局李如亮副局長更是關心工程的品質與進度,前後下鄉視察超過二十次,興化市長桑光裕女士亦曾親自抽空前往,皆可說明興化當局對於此事的重視。

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

八所中小學的建築是由江穌省設計院統一規畫,按照教育局規定的土地面積與學生數的比例分配,規畫出的校舍大致包含四個項目:有普通教學區、配套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全是混凝鋼筋的建築體。

其中配套教學區是為了學生上理、自然、生物等實驗課及音樂課所規畫的,而學生閱覽室、影片放映室亦在內。這對許多學校而言是新設施,有的小學在過去困擾於音樂課必須普通教學區進行,嘹亮的歌聲卻又干擾到鄰班上課學習的窘況,在此區的建設完成後,窘境迎刃而解。生活區則離不開食堂〈又可兼做禮堂〉

、宿舍、廁所等建設範疇。

四大區佈局勻稱,使用空間著重採光及通風。外觀要求則在新穎、流線動感。外牆以彩釉磚鑲裝,地面是水磨石。

珍惜好的學習環境

「我們以前住的是平房,現在住的是高樓大廈,住新學校裡,我感到很愉快、幸福!」陳若雲是舍陳慈濟小學五年一班的學生。九月十五日當天,她是該校盛大歡迎慈濟團員的鼓號隊的一員,她穿著雄糾糾的鼓號服,抬頭挺胸,既慎重又奔放地敲打著她心愛的小鼓,與其他鼓號隊小朋友懷著同樣的興奮心情慶祝這個屬他的日子,同時以鼓樂禮讚出對慈濟叔叔、阿姨、伯伯的感謝!當慈濟阿姨問她住進新校舍的感覺如何?秀麗明朗的她,做了以上的回答;在回答,前她深吸了一口氣,似乎有種莫名脹滿的感覺在流轉,而語畢,燦然如星的眼眸更亮了。

勝娟,戴窯中學高二學生,九月十五日在該校啟用典禮儀式任剪綵協助工作的「禮儀小姐」。為表慎重,校方規定她著華衣、履新鞋,端莊大方的她顯得加氣質出眾,她視此任務為殊榮,同時說:「我以做一個擁有這麼好環境的學生而感到高興,特別要感謝慈濟的捐款建造。以前住的是很矮、光線很暗的教室,前後對照,我更珍惜這麼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村中盛事老少同歡

九月十六日,慈濟團員參加啟用典禮,走訪八所學校校園,所聽到的、所感受到的,像上述兩位學生的例子相當普遍,同時很多學生對慈濟阿姨、叔叔、伯伯的感謝與喜愛,他們早早就守候的歡迎隊伍,從他們既歡喜又期待的臉龐,從他們樸素又誠懇的微笑……一一表露無遺,尤其有些大方熱情的國中和高中同學拿著紙與筆請慈濟團員簽名、留下紀念的話……這股熱誠令團員溫熱的心溫度更加上昇。

而包括學生家長和村民,也將遷建或擴建學校視為村中盛事。他們主動參與建地整理的勞動與校園綠化,且不時前往工地關心工程進度,九月一日開學,學生遷入新校舍啟用時,很多家長也來一探新奇。

值得一提的是,東鮑慈濟中心小學美輪美奐,新穎醒目的四層樓教學大樓、科技樓的建造外型及品質,深獲香港扶輪社社長原大明讚賞,當他瞭解這是慈濟和台灣同胞的愛心捐助後,淚發他捐資建設東鮑中心中學的迴響,目前初步規畫已在進行中。

悉心督導八所建校的興化市教育局李如亮副局長,對各方的反應都非常好,皆認為如此條件的校舍,在興化市和鄰近的其他縣市比起來,都是第一流的。目前,揚州市政府頒發代表優良評鑑榮譽的『合格』初中標準,全興化市只有兩所初中獲此殊榮,而興化市頒給的『合格』小學,全興化有四所。我們教育局及八所中小學校方,皆期盼在擁有第一流的硬體外,再努力加強軟體建設和校園管理,而能在一、兩年後,榮獲合格學校的優良評鑑。」

純淨優美的學習環境

◎金舒年/興化教育協會會長

感謝慈濟與台灣同胞愛心,在興化市援建了八所小學。除此之外,慈濟也援建了一所聾啞初等學校,目前該校暫屬東鮑慈濟中心小學管理。我想先就這所慈濟聾啞小學說一說慈濟建校的意義。

全市一所聾啞學校

目前興化市七歲至十五歲的聾啞孩童有五十餘位。一九九一年洪澇之前,本來是要籌蓋一間聾啞學校。洪澇災後,慈濟來興化勘查災情,決定幫助當時經濟相當窘困的我們成立聾啞學校。在這之前,興化市並沒有聾啞學校,要上學的孩子必須送到三百公里以外的揚州市就讀,在費用上家長還負擔得起,但是孩童年齡小,送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家長總是感到放心不下,尤其是孩子生了病,更是讓家長牽腸掛肚。因而,慈濟聾啞校開辦後,各界非常歡迎,在開學那一天,家長領著孩子來學校報到時,看到如此漂亮的校舍,感覺非常高興,他們都知道這是慈濟慈善基金會所援建,對台灣同胞的愛心非常感激。

今年是「興化市慈濟聾啞學校」第一年招生,招收的對象是興化八歲至十三歲孩童,本來只預定招收一班二十名,沒想到反應熱烈,比原定計劃多招收一班,總共二班三十四人,日後逐年招生,要招六個年級。師資方面,則由我們聘請受過特殊教育訓練的老師來任教。

由於慈濟援建了一所如此現代化

的聾啞學校,辦學的條件相當好,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孩童來此上學,因此預定明年擴大招生範圍,針對鄰近的縣市如此鹽城市、寶應、大富展開招生工作〈這些地方並沒有聾啞學校〉,在充分利用辨學條件下,提高辦學效益。

由以上可知,社會各界對慈濟所援建的項目是非常歡迎和讚賞的。

道德情操薰陶良好環境

優良的校園環境是活生生材,同時提供教育發展有利條件,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當前我們大陸中小學進行素質教育改革,其中強調「環境課程」改革。

所謂的環境課程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社會大環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屬於社會教育。二是學校這個小環境對學生道德情操的薰陶,也就是說要將學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和其他空間,都用來做為一個教育學生道德品質的場所,從進入校門,就是一個環境課程教育的開始。例如,從入門看到「興化市新城慈濟學」的校牌,即在提醒著學生:我是這一所學校的學生,我應該愛自己的學校,遵守老師教導,用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民族棟樑。

而慈濟所援建的八所中小學,校園環境優美如花園,窗明几淨,令人心曠神怡。如此美好的辦學環境,無疑地,給我們帶來一個有利的條件。

什麼有利的條件呢?就是給予學生一個道德情操薰陶的良好環境。這個環境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課程教材,從教導學生珍惜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做起,校園環境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情境教學的題材。

社會大環境的教育,加上學校的環境課程教育、父母的家庭教育,三者結合,在學校教師的主導下,將學生的品德教育,與文化課程教學〈如國文、英文、生物、數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如水乳交融般,同時校內進行豐富的科技活動、文化藝術展出活動,如此一來,讓學生在愉快、純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吸收多元化知識與參予活動,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勞動〉」全面發展的社會所需人才。

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援建興化八所中小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辦學條件與環境。無疑地對我們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及我們向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授帶來很好的有利條件,再次向大家感謝。

▲專題報導

我們有了新學校--作文比賽

◎編輯部

《第六次大陸訪問團.之四》

我們有了新學校

◎李瑤/丁拐慈濟小學四年級

你到過全椒丁拐慈濟小學嗎?要是你沒有去過的話,你不妨去參觀一下,我們歡迎你。

只要你踏上我們家鄉的故土,老遠你就會看到一座別墅,不,那不是別墅,那是我們的學校。當你來到學校跟前時,也許你會誤以為這是一座賓館,不,這不是賓館,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學校。當你跨進學校大門時,一座嶄新的教學樓呈現在你面前,寬闊的水泥路兩旁,一排排龍柏像儀仗隊一樣在等候你的檢閱。校園東邊的籃球場能照出人影來,西邊教師宿舍樓像一幢幢公寓。當你漫步在校園中,到處可美如畫的景色,紅的是花,青的是草,綠的是樹,白的是牆,樓欄杆上的馬賽克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看到這一切,你怎會不無比歡樂自由?

可誰能想到,這美麗的校園兩年前卻是一片廢墟,大家一定會清楚地記得一九九一年七月,我們這裏遭受百年未見的特大洪水,無情的洪水漫過大堤,吞沒了莊稼,沖毀了我們可愛的校園。面對著這淊淊的洪水,眼淚迷糊了我們的眼睛……洪水還沒下去,縣長伯伯、教委叔叔、阿姨們頂驕陽,冒酷暑,坐船、涉水來看我們,當他們看到學校成了一片廢墟時,心情和我們一樣難受。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得知我們這裏遭水災,立即派叔叔、阿姨們飛渡海峽,千里迢迢到我們這裏實地勘察。他們看到我們學校情景,臉上堆滿了愁容,他們拿起照相機拍了一張又一張照片,握住我的手安慰說:「同學們,別難過,困難是暫時的,在不長的時間內,也就在這方磚頭瓦礫中,給我們重建一座嶄新的教學大樓。」此話當真了,在這片廢墟上能建起一座新的教學大樓嗎?真叫人難以置信。然而,事實戰勝了懷疑,教學樓破土動土了,短短的半年時間裡,一座嶄新的教學樓在原來的廢墟中拔地而起。

我們有了新學校啦!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全校師生像過年似地,歡

天喜地從租借的房裡搬進了新學校。同學們心啊!激動得無法形容,大伙從一樓跑到三樓,又從三樓跑下一樓,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這--就是我們的新學校。

那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都不約而同趕來慶賀,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在校園上空久久迴盪。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的伯伯、叔叔、阿姨們特地趕來為我們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還給我們發了新書包、新鉛筆盒。他們看到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上課,高興地笑了。我們笑了,老師笑了,家長們笑了。新的校園多麼美麗!看著這綠的樹、青的磚、紅的瓦,我們不禁想到,這棵棵綠樹,這塊塊青磚,這片片紅瓦,凝聚著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伯伯、叔叔、阿姨們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他們節衣縮食,不辭勞苦,東奔西走,募捐化緣,開展「送愛心到大陸」的義舉,無私奉獻,這深厚的情誼我世世代代也難以忘懷。

早晨琅琅的讀書聲,隨風飄向遠方;這書聲不正是同學們報答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伯伯、叔叔、阿姨們對我們奉獻一片愛心的心聲嗎?我們堅信通過我們全體師生的努力,我們的學校必將以一流成績,培養出一批批棟樑之材,為社會做出貢獻。

新村裏的笑聲

◎卞興成\官渡慈濟中學初二

一陣劈劈啪啪的鞭炮聲過後,慈濟新村裏傳來一陣歡聲笑語,原來新村又一家新媳婦進門了。我隨著看熱鬧的人群湧進娶孫媳婦的張奶奶家。

一進門,滿堂男女老少,都穿著體面的衣服,個個滿面笑容地嚼著糖,孩子們在大人中穿梭玩耍,熱鬧極了。我們隨著主人來到了新房的中心,只見許多穿紅穿綠的青年男女,正圍著新郎新娘要喜糖喜煙。一會兒,不知是誰提出讓新郎和新娘合唱黃梅劇《天仙配》,大家的掌聲、笑聲此起彼落。我打量一下新房,滿屋生輝,一套嶄新的組合家具,一台二十吋彩色電視機,還有冰箱、洗衣機、沙發,都快達到標準的婚嫁,牆壁上一道道彩畫更是美麗動人,有新婚樂、寶寶樂……看著這些,我的思緒不由到了九一年……

那一年,一場無情的大水吞了腳下這塊土地,房屋倒塌、良田絕收、人困高崗……洪水過後,整齊的街道一片狼藉,美麗的鄉村剩下的是斷牆殘壁,到處是一片荒涼。隨著時令的改變,天氣越來越冷,廣大的村民住什麼?吃什麼?穿什麼?如何過冬?此時,災民個個是滿臉愁雲,人人緊鎖眉頭。

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政府的關心並引見台灣慈濟功德會的代表,他們不辭辛勞,飛渡海峽,來到我縣賑災濟貧,給我們官渡災區蓋上了新學校、新村樓房,給我們送來了糧食?衣服……真是大水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援助。

「啪啪」!一陣掌聲打斷了我的思緒,不知什麼時候,張奶奶來到新房裏,大家一齊湧上去問好,老奶奶樂得合不攏嘴,連說:「好,好,怎麼不好呢!」她用手指著三室一廳的房子說:「在這樣的屋子結婚,那才叫新房呢!要不是住上新村,孫子呀,你們就在河堤上拜天地吧!」

「哈哈……!」人們爆發出一陣陣笑聲。笑聲又圍住了我擴散開去,有四幢發出的,有三幢發出的,有八幢發出的,有男的有女的,有的,有少的,皆大歡喜,大災之後。他們為能住上這樣美好的住處而歡樂;大災之後,他們為有這樣美好的生活而感到歡快……

▲專題報導

回聲--他們的話

◎周淑美整理

《第六梯次大陸訪問團.之五》

普天三無

◎殷守余╱全椒抗災協會會長

從閱讀資料中得知,慈濟功德會成立初期是由每人每天節省五毛錢菜金、多增做一雙嬰兒鞋來聚集經費,從事慈善工作的,這種精神實在可貴可敬可頌。我們非常敬佩證嚴法師,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偉人,他所從事的事業是全世界老百姓歡迎的事業。

接待、安排你們在全椒的活動流程是我的職責,同時也是我個人的願望,你們的工作精神和慈愛的作風,啟發了我許多觀點。這幾天,我擱下許多公務,和許多工作人員陪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我們非常珍惜這短暫的相處緣分,對於慈濟人千里迢迢地送來慈愛之情,我們無比感激,也更惶恐對你們的招待做得不夠周到。

聽說為了賑濟災區同胞,兩年前慈濟功德會的成員在街頭不畏嚴寒、不懼炎熱,甚至忍受著屈辱進行勸募,為的就是幫助受災的大陸同胞,本地的老百姓知道這種情形後,對慈濟功德會的成員都非常感激、非常尊重,所以只要你們一來到全椒,大家就很熱切地想對你們表達心中的謝意。

和你們相處的時間雖然短暫,卻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友好及密切,尤其在臨別晚會上,看到你們歡樂愉快的氣氛,自己也感覺年輕許多。

以前有個名詞叫「七品芝麻官」,我想,它相當於現在的「領導」,而所謂「當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相信,我們的各級領導都極想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如今,看到慈濟人對災民的照顧,我想,往後我們會更知道如何去替百姓服務。

寧願自己受委屈、受艱難,也要讓別人得到更多的快樂、更多的幸福,這種慈濟精神是動人的。此外,你們每到一處,必與老百姓們打成一片,而且謹遵師命的去引導大家付出關心,鼓勵大家互相幫忙,有你們的地方,就能有慈愛和歡樂。

九月十八日上午在作文比賽頒獎典禮上,看到你們表演「普天三無」這首歌和手語,我深受感動:有了這「三無」,將會使人的胸懷寬闊、視野拓廣、精神增強,它會讓我們的熱心、耐心持續不斷,永遠歡喜助人。

我願努力去推廣、提倡「普天三無」的精神,也非常希望和慈濟能夠再續好緣,不斷的來往交流。

仁義之道

◎秦榮洲╱全椒縣國有土地管理局局長.全椒縣抗災協會副會長

兩年來,我一直參與慈濟對全椒災區的賑災活動,慈濟功德會真正是功德無量,因為一切活動的進行,都是為了要讓窮苦人家早日解除困難;在我眼中,慈濟走的是「仁義之道」。

非常感恩證嚴法師偉大的創舉,給予大陸災區人民無比的關愛,也要感謝功德會的全體榮董、委員、會員能慷慨解囊,為全椒的災後重建,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全椒建房完工,老天爺就開始飄降大雪,是證嚴法師的慈悲睿智,讓災民們立即遷入禦寒,且及時送來衣物、棉被、種子、化肥及賑濟金,使全椒縣的災民沒有一個挨凍、沒有一個受餓,順利的度過大災厄,我要代表全體災民在此再次向證嚴法師致謝。

慈濟功德會除了給災民建屋住、給小孩蓋學校讀書、讓老人能住進敬老院,更在心理上給大家帶來慈濟精神,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感受。由於過去社會制度不同,又遠隔海峽兩岸,大家彼此有點兒互不信任,而慈濟功德會對大陸這種無所求的援助賑濟行動,已明顯的影響了本地一批人學習慈濟,做慈善工作。

我一直努力學習慈濟精神,以為大陸民眾做好服務工作。你們的愛心、在此地的一言一行,都帶給我們很大的感動。慈濟十戒對人的影響深遠,我認為它也是大陸目前急需進行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當人人都能持守慈濟十戒時,我相信那就是所謂的「慈濟淨土」,而也唯有在這種狀況下,整個社會才能平平安安,全體人類才能茁壯富強。

不怕苦、不怕犧牲己身利益、助人絕不求回報,是我對慈濟人的三種深刻印象。你們的認真、親切,是我永難忘懷的。

我們把慈濟人當全椒人、當親戚來看,也請你們把全椒當作第二故鄉看待—到了全椒,等於回到了家。

心的交融

◎仇培╱全椒縣抗災協會秘書

我不懂宗教,但明白確切地看到,慈濟精神絕對是立足在中國傳統的美德上。

接觸慈濟之前,我對台灣同胞的印象不是很好,曾聽朋友提起,也在報章雜誌上看過,許多台灣同胞來到大陸旅遊觀光,財大氣粗,動輒以有錢老爺自居,極度缺乏生活素養,一擲千金的行徑只是更令人不屑:台灣,不過是個醜陋的暴發戶而已。

從一九九一年慈濟決定賑助華東水患伊始,我就和這個團體有了密切的接觸,兩年多來,在不斷的文字資料往返,接待各梯次的工作人員、訪問人員的過程中,我逐漸修正了對台灣的惡劣印象--原來,它也有良善美好的可貴面。

慈濟是任重道遠的,在彼岸,它為台灣注入一股清流;在此岸,它遠涉重洋前來發揮同胞愛,尤其對大陸的佛教團體而言,它樹立了嶄新的形象--近年來,大陸已對宗教採開放政策,許多寺院的香火也挺盛的,就是沒見到他們做社會慈善工作,我想,慈濟的所作所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它極有可能帶動大陸佛教界將來的走向,除了自己修行外,還能務實的去幫助民眾。

由長時期接觸的認知中,我最敬佩慈濟人實事求是的精神。慈濟人對災民至情至性的關懷愛護,也獲得我們上下長官的最大肯定和感激,而不管是你們的關懷愛護、我們的肯定感激,這些虔誠的情意,都是彼此內心由衷發出的--記得有一次,鄧春治小姐在探望過敬老院的老人們後,回到大巴士和該梯次的團員分享心得,當她提到:「我握起一雙粗糙的手問道:老奶奶您幾歲了?當知曉對方大不了我幾歲時,我內心禁不住的悸動和痛--同樣生為中國人,同樣在日子中過活,她卻是生活得這般苦楚、蒼老……」鄧師姊說著說著,眼淚沿頰而下,我靜靜的坐著、默默的聽著,強抑澎湃起伏的情緒,悄悄擦拭微濕的眼眶,我知道,在這個時空中,那位「老奶奶」是幸福的,因為,鄧小姐懇切至誠的愛,一定已在握住她雙手的剎那間傳遞到她的內心了。

慈濟和全椒,有著美好的開始,也絕對有著美好的未來。

善的鼓舞

◎成躍紅╱揚州鑑真醫院主治醫師

見到慈濟人,自然令人興起歡喜、親切的感覺。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和數位師姊聯繫、接洽,彼此就像姊妹一般,毫無拘束的談心。

每次知道慈濟人要來,我就懷著期待遠方家人歸來的心情在等待,總希望能豐盛地招呼大家,但願能讓大家多吃些好的、喝些好的,心中才過意得去。而不論是慈濟委員或工作人員,個個都謹遵上人誠正信實的教示,在短暫的停留時間內,溫文有禮、紀律嚴明,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這回跟慈濟功德會的委員們參加興化八所中小學的啟用典禮,親眼看到慈濟替興化做了這麼多的好事,但上人卻強調,是華東的澇災,才有機會讓大家對大陸施愛,大家也說,你們不是來接受感恩的,而是要把愛向大陸傳播,這一點讓我最為感動。

因為慈濟愛的力量的鼓舞,今年六月,鑑真醫院主動組織義診隊伍,前往嚴家村替慈濟社區的一百多位居民施醫施藥,九月份則配合教師節,在醫院內為全椒縣的教師們舉行三天義診。佛陀曾說過: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我們會發揚鑑真大師不為艱難的弘法精神,並努力學習慈濟無所求的助人精神,希望能讓揚州的鑑真醫院,變成慈濟在大陸的志業體之一。

友誼之橋

◎張亞平╱揚州鑑真醫院主治醫師

台灣慈濟功德會能通過海峽,傳播「普天三無」的理念,這種精神是可佩、可貴的。

這兩天我隨這慈濟的師兄師姊們一起走過興化許多地方,途中感受最深的,是慈濟人的友誼和愛心;慈濟在興化建房屋、蓋學校,贏得居民們和小朋友們的衷心感激,大家對慈濟從不了解、不熟悉,到認知明白慈濟的宗旨是「普天三無」,這個過程顯示了慈濟委員凝聚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不僅提供財力、物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凝聚了大家的心靈。

愛是人與人之間心靈聯繫、建立友誼的橋樑,而在慈濟人的努力帶動下,這座橋樑正在日漸擴展、堅固。

▲專題報導

友誼之舟

◎陳美羿

《第六梯次大陸訪問團.之六》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大陸賑災是一個契機,
在最需要的時候,我們緊緊把握了這一分緣,
雖然賑災的款項在諾大的災區算起來微不足道,
但我們充分發揮了這分微薄的力量,
呈現出來的讓人看得見、摸得著〈如建房〉,
更重要的是一次一次持續而真心的關懷,
終於能化解四十多年來冰封的關係。

九月十四日,在微曦中,向上人告假。

上人再三叮嚀:此行是去「圓緣」,行住坐臥要顧好慈濟人的形象;過去做的是建設等「硬體」,現在則是要帶教育文化等「軟體」去……。

而先行前去洽談安排行程的林副總執行長碧玉師姊則說:「標」了兩件「工程」--就是在興化和全椒各辦一場教師座談會。

師兄師姊紛紛跑來說:「妳退休退得真好,正好趕上這份工作。」頓時,覺得肩頭好重好重。但謹記上人說:「你們去大陸,把我也帶去。」心想有上人「同行」,也就安定了不少。



第一次上踏上神州的土地,處處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標語,可見教育工作在此亦受到重視。

十五日,全體團員齊聚東鮑慈濟中心小學,舉行慈濟援建興化的八所中小學開學啟用典禮,受到全校師生及地方民眾的熱烈歡迎。這是第一次接觸到大陸的教育單位。

手語教唱

新建校舍巍峨美觀自不必說,師生的樸實、誠懇,更叫人由衷喜愛。東鮑小學旁邊還有一所興化市唯一的聾啞學校〈亦是慈濟援建〉,師生全部住校。當我們告訴校長、老師及生活媽媽:「教導這些孩子,功德無量!」「人家只有一兩個孩子,你們有三十幾個孩子,多好命啊!」他們都綻開笑臉,那種純美,無可比擬。

在蕩朱中學,教唱「普天三無」手語歌時,引起熱烈回響,有些老師

不但動手學,還拿紙筆來記歌詞。

校園巡禮時,遇到一位年輕秀麗的女老師,我問她:學會了嗎?她說會了。談著談著,知道她教音樂,每天二堂課,還要兼其他行政工作。我說:蠻辛苦的喔!

「學校就像自己的家嘛,跟自己家還計較什麼呢?」她說。我好感動。

趕到新城小學,因為等候錄影組的工作人員,就跟孫晉庭校長訪談一番。

他說,新城小學是慈濟援建唯一的市區學校,也是新成立的學校,九月才招生。校舍設計建築都是一流的,相當引人注目。身為校長勢必全力好好辦學,才不辜負大家的愛心和期望。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是校園環境的目標,「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是教學的目標。

「如果可以到台灣訪問,我一定第一個去,去拜謝證嚴法師。」孫校長說。



傍晚,我拿了三本慈濟月刊去影印「校園清流」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