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4.03.01 捨棄煩惱,喜捨良能,以清淨無染心,鋪設愛的橋樑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

學佛必須捨棄雜念、煩惱,但是如何「捨」呢?晨語時間上人開示:「日常生活中,能夠把握時間,善用身體的功能行善,就是『捨』。對於外境,不受其影響、引誘,是內心的捨;對自己所喜愛的事物,能奉獻出來,也是捨。」

「捨除貪念、布施供養,都是由喜捨之心所成就。凡是對人有益的事,我們都應捨出時間、體力去實行;每捨出一分,即能成就一分善業。」

「由身外之物的喜捨,乃至於內心雜念的捨棄,進而以身體行動付出良能,這都是自我修養、修心、修行的重要課題。要想得到佛陀的妙法,體會清淨解脫的境界,必先捨棄煩惱、喜捨良能,才能達到清淨自在的境界。」

「聖人的心境猶如宇宙大地兼容天下萬物,對於美醜、善惡皆無分別,而獲虛空大量。」

面對歡喜捨時間、捨享受、暫捨一切,全心投入志工行列,力行菩薩道的師兄、師姊們,上人欣言:「二十九年來,慈濟世界裡每一分力量、每一寸志業,都是人們付出身、心、物,一切的力量眾志所成;慈濟路上不斷有人付出一己的力量,共同來舖設、開拓這條康莊大道。而每一位慈濟人深具的長情大愛、無私的胸襟,更為我們所珍惜。」

志工座談時,慈院社服員分享日前於中部參與社服研討的成果,並提及研討會上有人言,社會資源匯集於慈濟,造成其他社服團體資源不足的情形。上人有感而言:「慈濟的精神是『開啟』每一個人的善心,在人心中播下善的種子。慈濟志工捨時間、捨體力,投入濟貧教富的工作而毫無

所求,在貧與富之間搭起一座愛的橋樑;這分清淨無染的大愛,帶動更多的人投入愛的行列。走過二十九年的坎坷路,慈濟每一款項的來源、用途,皆有詳盡的明細可供查詢。今天有人認為慈濟很有錢,其實無寧說慈濟『有心』;而我們所從事的,皆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社會工作,而且全心全力從事,所以成效很快呈現在大家眼前。」

「佛陀教育我們『尊重生命』的理念,不論遠近和親疏,只要我們能力所及,一定盡力對苦難眾生伸出援手。如同國內骨髓資料庫的推動,縱使有再多的困難,我們仍以救人為前題,努力不懈積極呼籲,以期為血液疾病患者引燃生命的希望,及時挽救寶貴的生命。」

近來媒體對慈濟屢有報導,其中部分有所誤解,有師兄請問上人我們應如何自處、應對。上人勉示:「積極投入人群服務是佛教的本分事,在服務過程中,心靈不要被環境所轉。能夠勇敢的突破萬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做到別人不能捨,而我『能捨』,別人不能行,而我『能行』的地步,是謂『藉事鍊心』。」



▲隨師行記

1994.03.02 只要有心,服務人群的機會俯拾皆是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二日

上午十時,美國分會李德宣師兄陪同演藝人員楊美玲、楊美蓮、王小禪、刑峰先生等來訪。精舍的樸實和常住眾勤勞不息的生活態度,讓他們從而體會上人精神感召力量之大,並發心若有機會,將為慈濟、為社會而唱,以開啟更多人的愛心。「現代人的生活緊張繁忙,心靈常感苦悶,一旦有機會為眾人付出,也是一種快樂。」來客表示。

上人言:「社會有許多慈善團體,只要有這分心,服務人群的機會俯拾皆是。」

午後,一會員與弟弟感情深厚,因此無法接受其弟已往生的事實,「師父,您不知道他對事業的創造力,

和投注在工作上的勇氣、魄力,都是超凡的……。」上人勸勉她:「人生舞臺上的角色一旦演完,即要下台,恢復原來的本相。而仍在台上的人,只能安住當下,認真地繼續將角色扮演好。一個人若能善用人生的良能,事業與志業並行,即使離開人世,他的一切仍可遺愛後人。」

下午三時,高雄正覺寺達法法師來訪。該寺今年的供僧法會,其中一天將舉行慈善義賣,所得款項悉數捐做慈濟醫療志業基金。上人對法師贊助志業工作的熱忱,深表謝意。

晚七時,慈院護理部邱豔芬主任、陳慧純督導,入精舍拜見上人。慈濟護理研究所招生在即,邱主任敬呈護研所簡介及師資陣容。上人叮嚀:「悲智雙運乃護理工作人員本具的特色,護理研究所是為了培育護理師資人員,因而涵養慈悲、增長智慧的培訓過程是非常重要,未來他們才能傳承愛的使命,這是份任重道遠的工作。」

邱主任說:「我以照顧好病人的『身』為己責,並以照顧好他的『心』為理想目標。」上人叮嚀:「人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方能關懷他人的心。」



▲隨師行記

1994.03.03 把握時間做好事,種下人生好因、結下好緣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日

一早,來自台東省立醫院的志工人員三十人,入精舍參加志工座談,會後並前往慈濟醫院進行交流與研討。

自紐約歸來的濟實師兄表示:親身參與志工行列後,使他深刻感受慈濟世界的美,感謝上人創造慈濟,讓旅居海外的遊子心靈有所依歸,不致迷失於茫茫人海中。為了傳播慈濟真善美的種子讓更多人知道,日前他發心在紐約僑聲電台簽下一年的播送時段,每天以十分鐘時間播送上人的「靜思語」。

上人欣言:「很高興海外的弟子有心回來瞭解、探討人生真諦。人生一切都是未知數,即使是目前擁有的家業、財產,也非恆常;若能體會人生無常,掌握生命的意義,及時把握時間做好事,如此便能種下人生的好因,繼之付出行動就能結下好緣,種好因、結好緣,方能得好果。」

「佛陀教化我們人生有八苦,面對苦難的眾生,若能以佛心、悲願去服務人群,為其拔苦、予樂,『甘願做,歡喜受』,人生即無苦可言。」

十時三十分,旅美常修法師乘返台之便,兼程前來慈院參訪。法師謙言:「在海外聽聞慈濟,僅能憑想像而未能見識;如今身歷其境,感覺台灣的人們真有福報,能有如此寬廣深厚的福田耕植。」

十一時,曾院長陪同去國多年,目前為紐約名腦神經外科醫師的唐教授(Bing H. Tang)拜會上人。身為基督徒的唐教授表示,在其生命中有兩本對他影響至為深遠的書,一是「孫子兵法」;一為上人的「靜思語」。其中「靜思語」恰如人生指標,每當遭遇困惑時,常能藉「靜思語」而尋得寬闊的思考空間,突破囿限。唐教授並言,慈院齊備、周全的醫療設施和人文特色,激發他一窺究竟的心。再者因其年齡已過半百,去國懷鄉二十餘年,極思落葉歸根,將所學貢獻、回饋鄉梓。上人讚言:「本應如此。」



▲隨師行記

1994.03.04 傳續慧命,荷擔如來家業,是佛弟子本分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四日

志工座談時間,一位護理工作者表示,前來慈院擔任志工,她發現慈濟志工具有真誠可愛的心,是世間難得的珍寶;由此親身接觸,她終於明白為何慈院患者可以笑臉盈盈--這就像鏡子內外的反射,患者、醫護人員與志工之間,其關係是相對應的。

「眾生心之所以黑暗,是因為欠缺『迴光反照』,學佛是為了找回本性--倘若忘了照亮自我心光,讓自己迷失了,又如何照亮他人呢?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捐者、買者以歡喜心共同成就,這即是慈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文化,在『捨』與『得』之間,相互得到光明返照。」上人期勉社會工作者應肩負照亮社會暗角的責任。

八時半,佳穎、憶慧、若男、珀玲師姊等「慈友會」成員前來。關於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上人言:「佛陀於千經萬論中,不斷地教導我們要懂得捨--捨離小我、自私、煩惱……。凡夫往往得失心重,難以割捨寶貴的珍藏。但是在這次的活動裏,為了讓普天下的苦難眾生,能有安穩的生活,大家捨出自己的珍愛,或是認購義賣品,『只因他們需要,所以我歡喜捨』,這廣闊的大愛,展現了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

去年十月底發現罹患血癌的名律師陸台蘭女士,自稱是個幸運兒--因當時慈濟呼籲骨髓捐贈活動,建立起台灣的骨髓資料庫,而讓血癌患者有一線生機,今日她專程前來謝謝上人和所有愛心人士的協助。

「還記得剛發病時,醫師宣布我只剩三個月的生命,三十八歲的我,在可能面臨死亡的關口上,猛然覺察生命、親人、孩子以及陽光的可貴。歷經這次死裡逃生的經驗,我重新評估生命的意義;今天我仍能站在這裏,是因為眾人的愛,幫我打贏了這一仗,目前已獲得緩解。往後我願藉自己的經驗,用更多的時間、心力,為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奔走呼籲,讓無數仍等待骨髓移植的人,有更多的希望與生命力。」

六時,游祥洲教授陪同英籍旅居印度弘揚佛法的世友先生,前來拜見上人。世友先生感佩上人將台灣的溫情傳送到非洲的衣索匹亞,引燃他們生命的新希望。深入印度服務人群並設立慈善團體的世友先生,希望慈濟的慈光能照耀印度,嘉惠當地的人們。世友先生並以幻燈片介紹現階段印度佛教的近況。

一位因人事紛擾而生退轉之心的委員,前來請示上人如何跨越障礙。上人示:「慈濟人的文化是包容、感恩、善解,要做個容易『愛人』的人,不要做個容易『受傷害』的人。謹記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身行好路,發揮生命功能。」



▲隨師行記

1994.03.05 慈濟獎學金頒發,鼓勵年輕學子將真善美回饋社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五日

晨,志工座談中上人再次叮嚀:年輕人切記遠離毒品,珍惜時間,尊重生命。

會後一名年輕人來到上人面前發露懺悔。他說,毒品不僅殘害其身心,讓他難以自拔,妻兒家人也因他的緣故,長期陷在陰霾的籠罩中。上人慈藹的鼓勵他,人身難得,應善加發揮生命的良能:「要戒除長期的毒癮,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氣,但即使再辛苦,也應勇敢突破。」

八時,前越南佛教協會理事長,現任越南法政大學副校長武文貴先生,由中興紡織海外投資部越南地區負責人姜立家先生等人陪同,專程前來探訪慈濟。武先生透過翻譯表示,他們很想秉持佛教精神為當地民眾做些事,因此在當地成立「慈善會」,但礙於外在諸多因素如:政情、宗教信仰等限制,使得會務難以伸展。最近經友人介紹認識慈濟,對上人景仰之至,因而前來瞭解,希望能將慈濟精神傳佈至越南。此外,武先生並計畫延聘老一代的長者,教育新一代認識中文,方能多吸收中國文化。

上人感言:「在艱鉅的環境下,仍不忘弘揚佛法精神,不愧是勇者的表現。佛教的真理在於『真誠的付出』,就像慈濟當年也是胼手胝足走過一段漫長艱辛的歲月,逐一克服困難,奠下今日四大志業的基礎。將來若因緣具足,相信慈濟精神也能在越南發揮淨化人心的功能。」

午後二時,上人抵慈院二期講堂,頒發八十二學年度上學期慈濟佛學、醫學、藝術類獎學金。慈濟獎學金自民國七十一年起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個年頭,總計受獎人數達一千零三十四人次,發出的獎學金累計近二千萬元。

總管理中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於典禮中致辭表示,佛學類代表的是真理;醫學護理類代表的是為人拔苦的大善行;藝術類是美化心靈、環境。獎學金的頒發,只為鼓勵更多年輕學子將真善美回饋社會。

上人則期勉同學們,不妨擴大研究的範圍,試著從生活中,體驗「人性」的真善美。

得獎同學領受著三百萬人的祝福,這分愛在心中沈澱,其中師範大學美術系潘祈達、姜義才同學更在會上將獎學金全額捐出,做為慈濟建設基

金。

是夜,護專林青瑩同學入精舍,親手將護理獎學金呈交上人,以此紀念往生的母親。青瑩同學更發願要做一位隨時應患者需要、聞聲救苦的「走動護士」。上人稱許她的孝思並勉勵她:「發願如初,成佛有餘」。



▲隨師行記

1994.03.06 愛心功能與良能的開啟,是無形無量、細水長流的工作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六日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記者會今於台北舉行,活動負責人之一何國慶師兄來電時,上人殷殷叮嚀:「應在活動中讓心靈自我提昇,從而開啟周遭人的善念,共同耕耘、成就福田。募款金額的多寡有形、有量,但愛心功能與良能的發揮,卻是無形、無量的,這是細水長流的工作,如同慈濟世界裡有許多實例,正是靠彼此相互惕厲、影響,轉茫然、迷悟的過去為力行、服務的人生觀。」「未來我們將朝大林分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慈濟大學……等志業努力,藉有形的外在建設,引領大家進入無形的心靈淨土;這些仍需更多有心人的參與、投入。」

高雄榮董杜俊元師兄伉儷今來皈依上人座下,上人慈勉:「用『心』皈依,用『力』推動。」杜夫人並請示上人:如何成為一位好的領導者?上人言:「好的領導者必須心胸開闊,在應對進退中,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看待一切人、事、物。」

下午四時,魏滿子師姊帶領北區慈濟列車的會員回精舍尋根。上人開示:「人家利用假日來精舍,不為尋幽覽勝,只為尋找心靈的故鄉。精舍是與我同甘共苦修行的弟子們,秉著自力更生的堅持,一磚一瓦、一點一滴慢慢建立起來的,有著一分特有的清淨與寧靜;功德會則由十方善心人士的力量凝聚而成,因為眾人的愛心付出,而有今日四大志業的成果。今日大家回來尋根,也希望你們能把這顆清淨無染的愛的種子帶回去,散播至各角落。」



▲隨師行記

1994.03.07 能愛人的人,才是有福之人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七日

在二眾弟子列隊送駕下,上人搭乘下午一時十五分的火車北上行腳。四時三十分抵達台北分會。

晚,上人於五樓會議室對明日將啟程前往大陸湖南發放的三十位團員作行前叮嚀。上人示:「你們每一次出門,我都有三種心情--感恩、歡喜和羨慕。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你們可以經由此行,體會更多世間相。」

「感謝大家在照顧事業和家業之際,分身為慈濟志業奔忙,除了馬不停蹄的宣揚慈濟精神,做濟貧、教富的工作之外,時時刻刻的心念也都不會離開慈濟。對於救災工作,我們一直秉持『親手遍布施』的原則,不論過程多麼辛苦、困難,你們都能抱持歡喜心去做,這分精神,讓我非常

感恩。」

「給予災民糧食和衣物,這些都是有限的物質給予,我希望能帶給他們無限的善念及愛心。在發放的過程裏,大家要儘量平易近人,不要用宗教規範去匡限對方,但做事的原則絕不離開宗教『愛』的理念。」

「能愛人的人才是有福之人。慈濟的精神以佛教為中心,要有感恩、包容、知足及善解的心。」上人殷殷提醒本梯次的團員莫忘:右肩擔著佛教的精神,左肩挑起慈濟的形象,胸前呈現個人的氣質。

八時二十分,上人前往新光美術館「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義賣展覽會場,慰勉投入這項活動的工作人員。

晚間,上人應邀參加今日在義賣會場所舉辦的企業家聯誼會。響應此次活動而前來參與聯誼會的企業界人士共有二百多名,經濟部長蕭萬長伉儷也蒞場參與盛會。

九時三十分,上人開示:「任何的言語都無法表達我內心的無限感恩,實在感謝大家的愛護及支持,二十九年來,慈濟功德會由坎坷的崎嶇小路走上康莊大道,全仰仗諸多菩薩、大德,不斷的推動我向前邁進。」「佛法教育我們『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其中的大捨最重要,是要我們捨掉心中的煩惱及計較。能捨的人,就是懂得造福的人,台灣住著許多能喜捨愛心的好人,所以說,寶島是塊福地!」

「我相信每件珍品都是收藏者的最愛,當初因為喜歡因此以高價買入,而今卻能將最心愛的東西喜捨出來,為的只是希望能建設更好的社會,能增進全民的福祉。捐出珍藏品的人是功德,買進的人是奉獻;捐出的是愛心,買進的是歡喜。感謝大家的支持,幫助慈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提昇了台灣善的形象。」

籌畫人之一的侯博文居士表示:「投入慈濟以來,我一直無怨無悔。愛心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希望企業界人士團結起來,我們一定可以做出一番對社會、民眾有意義的事。」

經濟部長蕭萬長先生也上台致詞:「這是一個既溫馨又有意義的晚會。在座的企業家們除了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外,且能付出豐富的愛心給予需要的人,真的是很難得的好緣分;相信藉此種愛心的匯聚,慈濟功德會的光亮,將逐步照耀全世界。」

十時三十分晚會結束,返回台北分會夜已深。



▲隨師行記

1994.03.08 慈悲與喜捨,是人性至高的展現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

晚,上人出席由北區榮董會在新光美術館所舉辦的全省榮董新春團拜活動,團拜會由台北資深委員靜萍師姊主持。

大會一開始,由北區榮董總召集人李濟鴻居士,簡報此次籌備「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的經過。接著,新光集團吳東賢先生的夫人孫若男女士,也上台呼籲大眾:喜捨善心,珍惜付出愛心的這分因緣。

應邀蒞臨現場的內政部長吳伯雄先生,上台致辭時表示:「每想到社會上有這麼多的慈濟人,對這個社會也就充滿了希望。」

而上人一再表示:「希望人人都有一顆擁抱蒼生的心。」

此次捐出十幅珍藏書畫的何國慶師兄吐露,很多藝文界朋友,目睹他

喜捨名畫,都非常訝異,因為其中有多幅是收藏家認為舉世無匹的珍寶。而他上台時,則以一貫的平常心對全場來賓表示:「這些畫只不過是從我家的牆,換到另一面牆上掛,一樣可以供人欣賞,但卻能實質分擔志業工作所需的龐大基金。」

誠品書店負責人吳清友先生說:「慈濟世界,是真心善意散發的美感所形成,世界上惟擁有慈悲心與喜捨心,才是人性真善美最高的展現。」

王明德榮董發心從今年起,將從公司所得中,固定提撥一筆資金,護持慈濟各項建設;並當場呈上大台北市中心區的兩張所有權狀予上人。

榮董侯博文先生上台向大家表示:「當事業家沒什麼了不起,能成為志業家才是我所追求的,而上人是我心目中志業的董事長。」

末了,上人對眾開示:「大道無以言說,大恩無以言謝,大家對慈濟的這分心,我只有更努力的做好各項慈濟志業,讓大家感到參加慈濟是今生最美的回憶,且不會感到後悔。」



▲隨師行記

1994.03.09 轉凡夫貪、瞋、癡、慢、疑等苦惱為喜捨布施心,是謂轉心輪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九日

昨晚由尼泊爾返國的勘災人員,今晨至台北分會與上人共進早餐,並做此行工作會報。

此行工作主要是針對災民住房施工品質與進度進行瞭解。尼國政府提供的四個建地目前已有兩區在興建中,因慈濟的態度誠懇,所以當地政府與民間代表等,皆表示感恩並願全力配合;再加上承造廠商高卡公司與羅賓納公司工作效率極高,薩拉衣縣敘卡波卡理的五百戶建地,每天都有七百五十名工人駐紮在當地,全力趕工,不僅已完成地基工程,並已進展至砌磚工作,慈濟營建室黃春騰先生表示,依目前進度來看,預計今年五月份應可完工揭碑。

人事室朱正一主任報告:當地的醫療和教育設施非常欠缺,即使較具規模的學校,不僅教科書不齊全,教室裏也沒有課桌椅,學生席地上課,採光及照明設備亦相當簡陋。此外,當地生活貧困,物質匱乏,而民眾多無節育的觀念,一般家庭裏年齡相仿的孩子很多,三餐不繼之餘,孩子們的衣服也不足,許多小孩都是赤裸著身體,或只穿極單薄、破舊的衣服。因當地日夜溫差相當大,白天可達攝氏廿五度,但是到了晚上卻降到攝氏五度左右,看著那些孩子衣不蔽體,令人不忍。

上人示:「感恩你們在日常生活中以身行實踐慈濟精神,所以能讓尼國政府很自然的接受並配合。文化中心一旦興建完成,將可作為人民精神

生活凝聚的中心,藉此慢慢引導他們改善居住環境,並且學習自愛,從而尊重、包容及關愛他人。」

當地種族分歧,不同種族間亦存著難以踰越的鴻溝。上人示:「佛陀出生於尼泊爾,當初也是有感於種族、階級歧視的不平等待遇而加強出家之念;然而直到今天,各種族仍局在己域無法團結,這是多麼可惜呀!要想改善種族間的關係,唯有先改變人心;心若能改變,善業共聚,如此也就能化解天災人禍,人民也能有祥和、安定的生活。這是佛陀當年的心願,也是佛教徒的一大使命。」

九時,喬秋萍師姊陪同自馬來西亞回來的魏先生面見上人。魏先生昨日參加為「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舉辦的企業家聯誼晚會,深為眾人護持慈濟志業之精神所感動,因此專程去電馬來西亞向父親請示後,今日攜來多件古董,希望能參加義賣,以響應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他並發願:將為慈濟志業盡心力。

九時三十分,上人於台北分會地下二樓講經堂,對台北地區第一至十組委員開示。

「我曾到『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展示現場參觀過,欣賞這些畫時,內心自然生起歡喜心。評鑑的專家說這些畫的境界很高,我想是因為畫裏充滿了愛--為了能救度苦難眾生,大家捨出自己的珍藏,因此讓這些畫有了難量的意義與價值。」「大捨,是佛陀教化我們的最高境界,要讓眾生懂得大喜大捨,就需不斷啟發人心的善念,如此將有不止息的力量去濟助貧苦地區的人們,這是愛的循環,也是所謂的轉法輪--轉凡夫貪、瞋、癡、慢、疑的苦惱,為喜捨的布施心。」

「古人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也應以清淨、感恩的心,付出心中的愛,時時長養內心的善念。這一次的義賣活動,從策畫、執行到展出、義賣,幕後工作人員全力投入,『大恩無言報,大法無以言說』,捐者的愛心是功德,買者的愛心是歡喜,在『捨』與『得』之間,功德圓滿。眾人這分用心與團結合作,也正是慈濟人特有的美,菩薩道生生世世永不歇止。」

「唯有去我執、我相、我慢,才能圓滿事理。慈濟最美的地方就在於人人平等,沒有高低之分。希望在大家愛的理念下,同步邁向菩薩的道路,有朝一日,能真正回歸心靈的故鄉。」

一時三十分,行政院文建會林金

悔處長,在雕塑家王秀杞夫婦陪同下拜會上人。林處長表示,日前曾至精舍,見常住眾自力更生的生活情景,深覺難得與佩服,尤其今日慈濟志業工作一日千里,而精舍的生活卻仍如此淡泊。

上人言:「這是修行者本應的生活態度。」

林處長對宗教和文化方面的興緻很濃厚,因而一再表示,若有需要他的地方,願以志工的身分投身慈濟行列。

三時三十分,迮芷江先生來訪。迮先生負責電視節目「寶島風情」之拍攝,該節目以專輯方式報導台灣正面的人、事、物,希望能提供國外人士另一個認識台灣的管道,並扭轉「貪婪之島」的惡名,端正國際形象。迮先生所拍攝慈濟四大志業的專輯,內容豐富、詳實,上人觀看後讚言:「你的工作是呈現台灣美善的一面;而我則是要開啟人們良善本心。」

晚七時,上人對北區慈誠隊開示:「慈濟世界是最美的一幅畫,它集合了無數的個體,化零為整,每一個人原都有不同的心思雜念,但是進入慈濟世界後,都努力地朝聖人的境界邁進,投入服務人群的行列,隨時展現『菩薩無處不現身』的精神。」

「你們正像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記載的『從地湧出菩薩』般,只要慈濟有所需要,立刻就會有某方面的人才出現,護持志業工作。」

「慈濟一向秉持誠正信實的理念及原則,希望每一分善款都能發揮最務實的效益。慈濟『一步六腳印』的志業工作是任重道遠的職責,往後不管多困難,我們仍將以實際行動致力建設工作,化眾人點滴的愛心,為綿綿無盡的長情大愛。」上人殷切地再次申言。



▲隨師行記

1994.03.10 林洋港先生嘉許慈濟人,努力創造「富而好禮」的社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日

因神經母細胞瘤,到美國接受單株抗體自體骨髓移植的任偲瑀小妹妹,目前已返國靜養。在美期間,他們受到慈濟美國分會師兄、師姊們的關懷、照顧,今日,任父及任母專程前來向上人致謝,感恩慈濟人在其最無助之時,給予的種種幫助。由於偲偊的免疫系統尚未復原,還需一年的時間調養,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和人群接觸,以防感染,而無法和父母一同來,因此,任氏夫婦帶來偲瑀的相片給上人看。相片中光著頭的小偲瑀,看起來健康活潑,上人歡喜的說:「等她身體康復後,帶她來。」

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師兄,向上人報告此次主辦珠寶、書畫義賣活動的感受。何師兄提到:有朋友問他:「為什麼你做善事,還會在行事時,遇到困難或不好的事?」他回答:「凡事有因有果,進入慈濟做善事,並非就不會遭遇到不好的事,而是在遇到事情時,能以不同的心境來善解及轉化,不被境所轉。」

上人示:「一般人容易受外境影響,而產生憂愁、埋怨等諸多煩惱;學佛之後,以佛教的精神來薰陶凡夫心,亦即以心轉境,在遭遇逆境時能善解、包容,反倒能以自在、歡喜的心境面對。」

北區委員陳黃金色師姊和二子陳鍊達、陳鍊功先生來見上人。

陳氏兄弟擬與大陸上海、昆山、蘇州等地的台商,聯合舉辦慈濟茶會

,讓當地有心了解慈濟的同胞,獲知慈濟訊息。另外,他們並捐出香港分公司五分之一的股份予慈濟,且發心捐獻紀念堂所需的塗料,屆時並將派員協助施工。上人感恩他們的用心,讚其不愧是「富中之富」的人。

九時,上人於台北分會講經堂,對台北十一組至廿十一組的委員開示:「慈濟世界的文化,就是歡善自在的文化。心中有愛,立地就是淨土;慈濟世界是祥和、自在、快樂的一片人間淨土。」「若能心安自在,就能歡喜;人生的福,來自歡喜;而歡喜來自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二十九年來,我們一直戰戰兢兢地創造慈濟世界,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淨化人心』,把人心中的煩惱清除,才能將清淨、歡喜帶進心中。」

「為了要淨化人心,我們必須開方便法門。佛陀當年講經為能因應眾生根器,觀機逗教,以因緣果報之方便法,說法四十二年,之後轉而講述法華經的中道妙法。不管是執有或執空,皆容易偏執、迷失,因此,法華經以譬喻方式,引導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佛法。」「譬如說,我們住在娑婆世界,這個世界就好比是蓮花池,池內有污泥、有蓮花種子,亦如人有清淨的佛性,而被五趣雜染蒙蔽住,隨業流轉。蓮花種子在污泥中生根、發芽,而後浮出水面,開出清淨的花朵,並不因其根生在污泥中而染塵;假如能夠開啟一個人本心的佛性,那麼他就能像蓮花般出污泥而不染,一樣清心、自在。」

上人並言:「我們居住的娑婆世間,即是『五趣』雜居地--天、人、地獄、畜生、餓鬼;因為凡夫身雖在人間,心卻在五道中輪轉。『因』就像種子般,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如廣行善事的好人,將上升天堂;在世間是規矩的人,來生也仍是再為人;而在人間不守規矩、犯了不守人倫道德、規戒的人,他的行為有如禽獸般,不受人尊重,將來即會淪入畜生道;心中貪求無厭的人,一味地要求更多,愈貪,愈覺得人生欠缺得愈多,他在人間就像一部賺錢的機器,欠缺人性的大愛,這樣的人,和餓鬼並無異。而心被無形的苦所折磨,像病苦、親人離散、夫妻之情或子女互相違背禮儀等,這一切的一切--身的痛苦、心的折磨,都比有形的刑罰更加痛苦,所以,這和地獄又有何差別呢?」

「修行要藉境鍊心、藉事修心。慈濟是一塊福地,大家要好好把握,時時心存善念,不可起不法、不規矩的念頭。慈濟是一條菩薩道,一旦踏進來,就要一心精進,只能前進,不能停頓。」「世間有形的東西是有量有數的,慈濟人無悔無求、盡心盡力不斷地付出,這些付出,都是最大的歡喜。」「慈濟以法華精神為依歸,要抱著『空』--出世的精神,做『有』--入世的工作;不能偏空,也不能執有,此即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要取中道,菩薩道才能完成。」

午後二時三十分,司法院長林洋港先生,蒞臨新光美術館慈濟義賣會場參觀。

林洋港先生在參觀所有捐贈的珠寶與書畫後,有感而言:「台灣四十年來,由於人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在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隨著生活的提昇,相對地人民精神層面反而更形低落。若只靠政府的力量改善,畢竟仍有所局限,最主要的是人人能從律己做起。」

林院長並指出,「富而驕」是一種罪惡,懂得如何賺錢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有效運用錢財才是最珍貴、最有智慧。台灣觀光客,總給人一種財大氣粗的惡劣印象,雖然物質富裕了,反倒讓人瞧不起。「今日看到慈濟呈現的畫面,讓人拾回信心,原來社會還有這麼多富有愛心的人,共同為創造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而努力,使我對國家的前途、人心的趨向,又增加一分光明樂觀的信心。」

晚八時,上人主時北區榮董聯誼會,並為榮董授證。上人對眾說明榮董授證有三種意義:一、對榮董表達最深的謝意;二、徵信作用;三、為善的榮譽象徵。同時,上人也勉勵眾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切都是因緣成就,慈濟是好緣聚合,應把握難得的人身,讓愛的足跡在歷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隨師行記

1994.03.11 以「和」為貴,淨化己心,化娑婆世界為人間淨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一日

九時,上人與北區等廿一組至三十組委員座談,上人開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信心,什麼事都能成就,什麼樣的功德都能圓滿。回顧過去廿九年的時間,慈濟由點而線,再由線而面,不斷地延伸及擴展關懷的層面。正是因為大家對慈濟深具信心,所以不斷的凝聚力量為慈濟付出;對於未來的展望,我們更應好好的規畫。」

因為過去許多資深委員,盡心盡力播下菩提種子,今日才有如此多的新血輪繼承志業,上人期勉大家:「對資深委員要心存敬愛及感恩;而資深委員對後進的新生代委員,亦要鼓勵及培養他們。娑婆世界是個堪忍世界,若我們能以『和』為貴,藉外境不斷地圓融、淨化己心,彼此相互勉勵、相互成就,就能化娑婆世界為人間淨土,如此才能延續慧命,讓慈濟世界真、善、美的清流,一脈相承。」

晚七時三十分,台北委員紀桂英師姊,陪同自西班牙馬德里回來的吳金蘭女士,會見上人。吳女士為當地華僑學校董事長,僑居西班牙已有三十二年之久。目前西國約有五千多位

台灣人,連同大陸同胞在內的中國人,則有二萬人之多。吳女士對上人創造的慈濟世界極為嚮往,對上人的精神更是敬佩,她希望能將慈濟的種子散播到西國。

上人因連日的奔波忙碌,加上每日皆有兩場大型開示活動,以致喉嚨及口腔、嘴唇皆破皮,胃部亦有不適現象產生,眾人為上人法體擔心,然而上人卻認為:只要活著一天,就應為眾生付出,希望自己這一分無所求的赤忱之心,能為社會的祥和、淨化,盡一分心。



▲隨師行記

1994.03.12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拍賣活動,場面熱絡圓滿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二日

由慈友會、榮董聯誼會共同籌畫多時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義賣活動,下午將在台北新光美術館展開首日的珠寶拍賣,今早台視晨間新聞中播出本活動專題報導。儘管弟子們相當期待兩天的拍賣,上人能夠親臨會場,然而,上人有意成就弟子們自始至終自力圓滿這項活動,因此,依然按照往例,於今日南下台中巡視會務。

在台中分會午餐後,上人針對新近全面換發的委員證,直接以蓮花的數目標示個人在慈濟圈裏擔負的角色,加以說明其用意:慈濟大團體需要透過電腦化的作業方式,以輔助人事管理及角色辨認,已是時勢所趨。上人籲眾當覺察此種需要,勉力配合。

上人對會員開示中,上人詳述一則由慈濟人悉心輔導戒毒成功的個案。隨後配合照片,向大眾報告正在執行的國際賑災現況,及「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大型活動概況。面對近來媒體上,針對慈濟而發的種種議論,上人感觸良多:「二十九年的歲月,慈濟一路辛苦走過來,秉持誠正信實的態度,逐漸受到大眾的肯定,而擔負的事情與日俱增,從來不曾輕鬆過。」「面對有失公允的批評,難免教人傷感,然而,只要我們方向正確,就要繼續勇往直前,決不退轉。」「希望慈濟是社會的吸『心』器--惟有人心的歸趨,才是慈濟志業綿綿不斷的最大動力。」

今晚,在二樓講經堂,中區慈青一百六十人,舉行開春以來首次大匯聚;在上人的會客廳裏,則有來自高雄、屏東、大甲、苗栗、南投、嘉義、雲林及台中等「訪視組」成員代表八十餘人,為尋求建立共識而聚集一堂。「訪視組」乃專為查訪新個案而成立,在過去,這項工作由各地區委員,依組別輪流擔負;為了能夠更迅速地處理新案件,並在評估標準上更臻妥切,特別自各地區委員遴選出專人,自其原有組別獨立出來重新編組,專責擔任該職分。

會後,上人赴二樓講經堂勉示慈青:「諸位雖在不同的學校就讀,但心念卻同樣在傳播著慈濟的精神、淨化著校園。當你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要立大志、發大願,並且身體力行為眾生服務,不要等到畢業後才開始做。」「身為學生最重要的,即是修心養性,讓父母能夠安心,這就是大孝,就是回報父母恩;此外,要能感恩師長的恩惠,尊師重道。」



▲隨師行記

1994.03.13 掌握「帶動、教育」原則,讓環保意識及行動成為生活常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三日

早餐後,幾位中區教師聯誼會成員,將聯誼活動照片,精心彙集成冊請上人過目。並有來自南投中興高中的教師,透過校刊向全校師生介紹慈濟,且以《靜思語》作為刊頭語,今特將刊物攜來面呈上人。

上人向來對教師寄予厚望,欣見聯誼會成員用心精進,勉以教育之道:「教育要落實在生活裡,只在形式上傳授知識,並不能引導出學生的良知;為人師表,要能將內在的修養表現出來,才能攝受學生的心。」

八時許,一行人隨上人前往華雨精舍拜謁印順導師,除了委員、慈誠隊員之外,並有慈青二、三十人隨行。印老今日神清氣朗,親自由書房步至佛堂,接受眾人頂禮並簡短開示。

連日來的奔波勞頓、開示不斷,上人的身體狀況在這兩天露出明顯的不適與疲憊。師兄姊們有意讓上人多歇息,減少說話機會,於是在今日的聚會裏,刻意地延長現身說法的時間;然而,上人升座後,依然對弟子們殷殷叮嚀、諄諄教示,並提起一段關乎功德會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的往事:「慈濟成立三年左右,那時候差不多有一、二千人仰賴功德會的援助。這段期間,我一直在接受國外的函授課程,終於,日本方面通知我本人親往面授以便結業,預計必須離開台灣四至六個月。當時,我對委員提起這件事,並詢問他們:我如果離開,大家對功德會的工作會不會持續?想不到,委員們對我說:『師父,我們是看在您的份上,您做到何時,我們就做到何時!』直到那時,才意會到,我這一走,功德會便會立刻解散。」「我怎麼能夠為了個人的學業,棄一、兩千人的生計於不顧呢?於是,立下決心,把學業停掉。這種心情,就好比一隻原是自由自在的犢牛,一旦被穿了鼻環,從此,它將不斷不斷地背負重擔。」

「現今的社會環境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從事社會公益的團體,也由當初的寥寥可數,到現在多如雨後春筍般。」「慈濟長久以來,持續地受到各界的支持與肯定,今日才能造就一個大的環境來薰陶人,發揮教化人心的功能。」

今晚,是中南區榮董聯合聯誼會的日子,來自台南、高雄地區的遊覽車,臨近晚餐時分到達台中分會。

南區榮董召集人杜俊元伉儷,昨日專程趕赴台北參與「珍情畫意」盛會,如願標得鄭明華師姊喜捨的珠寶,成就了善的循環。杜夫人楊美瑳表示,將來有機會,還要再把這件珠寶喜捨出來,讓大愛不斷循環綿延。

經由杜榮董奔走促成,高雄地區慈濟人終於覓得一處合宜的大型場地,以作為共修、集會的聚點。杜榮董表示,關於取得這個場地所需經費,已有善心人士願意護持,請上人無須掛心。

新竹聯絡處負責人洪貴美師姊,前來向上人報告新竹地區從事資源回收概況,並請示上人今後從事之道。

上人提示,慈濟人需掌握「帶動、教育」的原則,讓環保意識及行動成為人人生活的常態,切莫捨本逐末,讓民眾誤以為可以將所有的責任推給慈濟;另外,慈濟人向來都是以志工身分投入這分工作,這會是一貫的堅持。

自八十一年十月份,上人指定出北中南區榮董召集人,以負責聯繫、增進該地區榮董對於慈濟志業的認識。一年多以來,中部地區經由沈文振、田憲士師兄,南部地區由杜俊元師兄用心策畫,每個月都有固定的茶會、共修。在今晚的中、南區榮董聚會,上人為新榮董授證,並解釋授證的涵意。



▲隨師行記

1994.03.14 化導人心,在生活中體現大愛,為慈濟志業宗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四日

整個上午,台中委員組長及各功能組負責人,聚集在會客廳,除了向上人報告近期工作概況及會議決議,也有助於互相交流,增進彼此瞭解。

午後,南部委員聯誼會於二樓講經堂舉行。為了彌補無法每月至南部巡視的缺憾,上人指示南部委員於每月初三前來聆聽開示。會中先後安排高雄、台南師姊現身說法;來自大甲的徐師兄也與眾懺悔他十年吸毒及戒毒的心路歷程。坐在講堂最後方的師媽,也被請上講台,師媽說:「承蒙諸位不嫌棄,尊稱我一聲『師媽』,但是,在我心中,一直是以一名委員自居。」「慈濟這條路,我走了這麼久,走得還蠻『滑溜滑溜的』,我想,大概是不會走錯啦!」

晚上原有中區慈誠隊共修,由於德慈師父此行首次隨師行腳台中分會新會所,眾人心儀已久慈師父生動的講古,遂臨時安排慈師父講古時間,之後,德慈師父並聆聽、指導師兄們禮拜法華經唱誦。



▲隨師行記

1994.03.16 以平常心隨分隨力行菩薩道,任何事都能水到渠成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六日

去年十二月,慈濟舉辦「尊重生命,全球齊步走」活動,當時台北中和四號公園的義賣場地,地面凹凸不平,幸蒙士象有限公司的陳居正先生協助舖設、整地,讓活動順利進行;今日,在黎逢時伉儷陪同下,陳先生夫婦前來見上人。陳先生表示,將提供位於紐西蘭南島基督城的部分土地,興建慈濟人共修的聚會所。

第三梯次大陸湘西賑災團的心得分享會上,上人向眾人表達心中的感恩,同時說出近日內心的掛慮:「我的一顆心不僅牽掛著你們,也擔心前往衣索比亞的工作人員,以及『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義賣活動;一心多重牽掛,在體力和心力透支的情況下,日前在台中時,身體終於支持不住。如今看見你們平安歸來,心裏的牽掛也減輕一些;而大家為了不讓我操心,也更加地在各崗位上盡心投入,使我感到無比的安心與安慰。你們都是濟苦菩薩,在最需要的地方,施予愛心和關懷。」慈母般的話語盈繞,讓在座眾人不禁熱淚滿眶。

慈院外科主任蔡伯文醫師,此次大陸之行,每日均為近百位患者看診,中午常因而延誤用餐時間,僅以泡

麵裹腹,以便為更多人診療。他曾在相當緊急的情況下,為一婦人當場開刀,解除其四個多月來身體的不適及疼痛。工作態度嚴謹的蔡醫師說:「慈濟心就像媽媽心。團員們相互關懷和團結合作的態度,讓我很感動。」

護專張芙美校長,此行每至一處即用心的聽報告、做筆記,記錄心得、感想。她說:「從師兄師姊們的身上,我反觀到自己的缺失:我是理性多一點、感性少一點;專業多一點、功能少一點;甘願做多一點、歡喜受少一點;理直心多一點、柔軟心少一點;物質富裕一點、精神卻貧乏一點。平日因為學校事務繁忙,如此自省的機會倒是非常難得的。」

此行再度參與賑災活動的林勝勝師姊說:「賑災活動表面上好像是對他人濟貧救苦,而實際上是救自己的心;在苦難的地方,慈悲心也相對加速增長。真正的修行是在人與事中磨鍊出來的。在慈濟裏,只要跟緊上人的腳步,做,就對了!」

上人最後總結說:「聽了你們的報告,我不需親身前往,即能有身歷其境的感受。你們能以平常心隨分隨力行菩薩道,相信任何事都能水到渠成。先前對你們的掛慮,實在是多餘的。」

近四時,菲律賓駐華經濟文化辦事處楊華祺先生前來。楊先生首先對數年前,上人將麥格塞塞獎金捐出一半予菲國賑災之事,表示感謝,並轉達菲國駐華大使希望慈濟援助當地貧困百姓的期望。

上人表示:「當地有不少經濟能力不錯的華人,若能開啟他們的愛心回饋當地,必能形成一股良性的互動。」

楊先生表示,從事社會工作就是回饋社會的表現,將來慈濟若在菲國成立分會,他願意成為慈濟的志工,為社會做更多的事。



▲隨師行記

1994.03.17 有形建設是「方便法」的付出,換得「妙法」回收的歡喜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七日

晨六時,於昨晚返抵國門的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特來分會和上人共進早餐,並報告當地會務,以及華人在美的生活情形。

上人有感而言:「看到中國的孩子在國外接受西方教育,回到自己的國家,反而因為環境無法適應及語言溝通障礙,而顯得格格不入,心裏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奈。若欲在當地辦教育,一定要辦一所能傳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學校,中國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九時,上人於五樓會議室對台北分會工作人員開示。

「以前的台灣社會,只有基督教或天主教團體在偏遠地區,從事濟貧、佈教的社會工作。而廿十九年前,慈濟從三十人開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投入慈濟工作行列,並廣布福田,邀眾耕耘。如今,年歲與日俱增,志業建設也在眾人的點滴努力下,將金塊變成了磚塊,金條換成了鋼條,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眾人發恆長心,布施精神、體力、財物而成就的。」上人期勉文化中心同仁,要以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的功夫,為慈濟「入土六寸」的悲願大行,留下愛的史實見證。

「我們從事各項有形的建設,乃

是『方便法』的付出,所換回來的歡喜--也就是『妙法』的回收。大家要肩併肩、手攜手,以六度波羅蜜的精神,將六腳步印好;以誠正信實的原則做任何事。希望大家化辛苦為快樂,將職業精神轉為志業精神。」

據聯合報的報導指出,上人的「靜思語」,自七十八年十一月出版至今,已將突破二百版,是近年來台灣發行量最高的一本書。

中午上人一行搭自強號火車返回花蓮,結束此行在外行腳達十一天之久的行程。



▲隨師行記

1994.03.18 人生要在樂中能知苦,苦中亦能體會樂的甘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八日

多日來,上人為大家喜捨珍藏的珠寶、書畫,感動於心;也對前往湘西、衣索匹亞、尼泊爾「擁抱蒼生」的團員,深深地掛心。眼見弟子們秉承佛心師志,「時時做菩薩,處處現菩薩身」,而深感欣慰。

志工座談中,顏惠美師姊和大家分享此次湘西賑災行感想,她多次百感交集、悲從中來。

上人感慨良深:「真正的人生要在樂中能知苦,在苦中也能體會樂的甘美。不知苦的人,會因為對苦難缺乏敏銳的感受力,而變得沒有人情味,知苦之後,才能對人生有更大的奉獻。」

新加坡靜蓮師姊帶領二十餘位會員回來尋根,今日將結束此行。上人再次對眾談到「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以及國際賑災工作的點滴。

「不管受災當地的環境如何艱難、困厄,前往賑災的工作人員,仍是以『甘願做,歡喜做』的心,務必將賑濟品親自交到災民手中。倘若沒有彼此感恩對方成就的心,又怎能如此無怨無悔?」

「很多人凡事以為自己是受『業報』的牽連,其實,業分善、惡,我們要努力轉惡業為善業。比如一位惡口的人,應訓練自己口吐蓮花,而不只禁口而已,因為禁口若能成佛,則磨磚亦可成鏡了;即使在打佛七時口中禁語,心中仍積存著人我是非的心念,意業仍是越來越重……。」

「佛法要落實在生活中,就要從口說好話,學習感恩、善解、包容他人開始,心存愛念,身、口、意三業才能清淨。」

「心沒有調和好,道場就容易變成是非場。要有正信的心,專心於志業,在求真、求善、求美中,也要顧及事理圓融,凡事太執著於理,則易顧此失彼;進一步時也要退一寸,才能事圓、人圓、理圓。」慈濟今日能受到肯定,完全是眾人犧牲、奉獻合力成就的。上人勉勵海外慈濟人應把握機會,及時付出良能。



▲隨師行記

1994.03.19 潔淨的水源與醫療設施,改善衣索匹亞人民生活品質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九日

「多用心呀!」是上人的慣用語,「用心」,心到底如何用呢?郭孟雍教授編了一首「用心」歌,志工們朗朗上口:「心像明月心如鏡,啊!心像明月亦如水,時時好心心中念,色彩抹淨現佛性……」

上人示:「娑婆世界是五趣雜居之地--天、人、餓鬼、畜生、地獄就是『五趣』,『雜居』是同樣的世間,有樂如天人的人,有苦如地獄的眾生;有人吃得滿漢全席,也有物質很匱乏的地方;有人披金戴銀,有人連一塊布都沒有……實在是很複雜的世間,這是有形的富有和貧乏的差別。其實更重要的是『心』,佛性從心起,阿修羅、畜生,也是從心生,凡夫心三心二意無定性,到慈濟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心中五花十色、有色彩的煩惱抹淨,如此呈現出來的本性,就是清淨平等的佛性。」

「佛陀開八萬四千法門,用八萬四千種方法讓我們磨鍊心,但是總歸納起來就是『慈悲喜捨』四個字,再將此四個字濃縮,最重要的是一個字--捨。」

「志工天天穿梭在病房裡,為病人清理、沐浴,使他們清爽;又唱歌、按摩,讓他們快樂,這都是要捨『腳手』、捨我執、我見,才能做到。而你們來醫院服務,還要自掏腰包付車馬費,這是捨身外物;此外,工作、事業也需暫時交代別人代理,家事請家人代勞……一切的一切,暫時捨下,才能全心為病人付出。心中煩惱、埋怨、憂愁捨下了,才能發揮『普天三無』的精神。」

林堅熙醫師和徐祥明師兄,赴尼泊爾、衣索匹亞,了解慈濟和世界醫師聯盟的合作進度概況,昨日結束前後十九天的行程,上午十時,於慈濟慈濟部向上人及建築委員們報告此行種種。

林醫師盛讚負責慈濟衣索匹亞計畫推動的世界醫師聯盟 (M. D. M.)工作踏實,如今水龍頭一開,就有自來水,潔淨的水源取代去年人畜共飲污水的情形;飲用乾淨的水一直是當地人企盼多年的事,如今終於實現,連帶鄰村的人也因而受益,一同前來取水。當地人表示:「你我不相識,但你們卻老遠的來幫助我們,我們沒有錢,可是我們可以出力,感恩你們給我們最實際的東西。」林醫師也欣慰的說,開闢水源,不僅免除當地人每日遠途跋涉背水之苦,同時疾病感染力也降低了。

祥明師兄表示, M. D. M. 對當地的教育計畫很落實,是「植根」的工作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們首先和當地人做好觀念溝通,並要求當地人民親自參與,讓人民在義務從事中,產生擁有所有權的感覺,因此全村百姓積極參與。以前他們不知道醫療站的作用,總是在面臨死亡的關頭,才將患者送到醫療站,而現在他們改變了觀念,主動在醫療站前舖設道路,並且打掃得很乾淨。

聽了他們的簡報,上人感到很安慰,據說他們的行李相繼遺失,兩人空手回到台灣;上人善解道:「東西不見,負擔減輕;希望經由此萬里行路,讓你們俗世的煩惱也減輕了。」



▲隨師行記

1994.03.20 清淨心即佛心,學佛要能反觀自性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日

下午三點半,於慈院門診大廳舉行東區志工表揚,上人親自頒發獎狀慰勉大家,並希望眾人再接再勵服務病苦眾生。

上人開示:「人生八苦中以病苦為最,醫護人員可藉著醫療技術減輕患者身體上的苦,卻無法醫治心理上的苦。心靈的苦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