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歡喜大愛

◎證嚴上人

愛,可以是無窮無盡源源不絕,擴展開來可利益天下,增長慧命;縮小狹隘,則自私自利,煩惱不斷。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緊湊,許多人汲汲營營於物質的追求,不能自愛律己,更遑論關愛他人,久而久之,人際關係日漸疏離,自他之間益見冷漠,「缺愛症」成了大家的通病,也是社會失序的主因。

其實,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純善本性,正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大家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在環境不好的觀念所污染,慢慢遮蔽了原有的清淨佛性,漸漸積存貪、瞋、癡……,而產生利害得失、人我是非等分別計較。

貪、瞋、癡的慾念如洪水烈焰,除了淹沒、燒毀自己,同時也禍及他人--許多人為了爭名奪利,不擇手段做出損害他人的行為。然而,在獲得名利之後,短暫的快樂並無法長留心頭,因為貪瞋癡熾盛,更衍生許多煩惱痛苦,甚至因此影響到社會整體的動盪不安。

所以,每個人都應由自我淨化做起,充沛自己的愛心,開展心胸、善解人生,包容及感恩週遭的一切,然後相互付出,將這股大愛散播於社會,促進大環境的和諧安樂。

願人人時時精進、日日淨化,讓歡喜常存於心,讓大愛永駐於世。

▲社論

學不必多,行之為上

在法句譬喻經述千品中,有一位老比丘原先天性遲鈍,後受佛陀啟發教導,只記誦持身口意三戒而得道,佛陀讚揚他雖只懂得一首偈語,卻精理入神,因此『學不必多,行之為上。』佛陀並以此告誡眾人: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到。」

佛陀在此強調讀書念經不在多,重要的是要把握一些道理,瞭解其真義,且身體力行實踐才有益。

佛陀此一教示對接觸大量資訊,且依賴書寫與電子媒體知識的現代人而言,可能無法深切體會其意義,但對走菩薩道,立志發揚「自利利他」大乘佛教精神的修行人而言,卻猶如暮鼓晨鐘,提醒他們從文字迷陣中有所警惕自覺,在實際的言行上下工夫,方能透徹事理,且集中心力智慧,對人群做出最大的貢獻。

例如,有許多慈濟志工很少念經拜懺,也不以靜坐禪修為修行法門,而是深入人群救助貧困和遭逢災難變故的人,以物資和精神的關懷,使之得到溫情的慰藉,此慈善行動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義的體現,是向自性求柔軟心與無私心,外發為以勇氣和意志服務暗角眾生的行經演練。

近來社會災難頻傳,不論是板橋瓦斯氣爆,台中衛爾康西餐廳大火,以至於美國大峽谷台灣旅客的空難,慈濟人均以高效率的人力動員和敏捷的行動,對受難者及其家屬及時提供必要的協助,陪伴撫慰傷痛不堪的死者家屬,給他們猶如親人般的有力依靠。

當然,慈濟並非是惟一從事這些緊急救難工作的團體,許多其他愛心人士的出現,也讓我們感到振奮,對證嚴上人所揭示的今年三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的實現感到更有信心和希望。我們在此是針對慈濟積累三十年濟貧就難經驗,在今日任何災難事件中迸發的生命大愛予以肯定,也更加體認佛陀所言「學不必多,行之為上」的深義。

在慈濟世界中,我們不見抽象的佛教教義討論,而是一些言簡意賅的佛教現代言語,如「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甘願做,歡喜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激勵人心,並凝聚團體的向心力。這些劃一方面蘊含佛教對世間事物成住壞空,生命無常的警示,以及對人間菩薩行路慈悲與歡喜情操的加護,另一方面,也是上人及慈濟人從行經中體悟佛理的智慧結晶。例如,濟貧就難工作讓人體會人生無常,豈非是應理入機的現代修行方式?

身體力行的道理才能扎實深刻,才能深入人心,願更多有識之士訴諸身體行動,以千錘百鍊的例行功夫證悟解行並重的修行與解脫之道。

▲甘露清涼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淨因三要(9)

◎證嚴上人

「是日以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是普賢菩薩警策文中的句子。聖人賢者有高超的見地與智慧,能透徹人生真相,所以會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昨日已逝,自己有否成就些什麼?

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若只是紙醉金迷或懵懂迷糊地空過時日,是顛倒的人生。修行者要時時自我警惕,檢討,不可迷失自我,也不可浪費時日。

去偽歸真.還我本來面目

自我的省思與探討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道路從何而來?目標又何在?想要走上正確的道路,必定要誠心學道。「道學行儀純誠厚德,人性之美莫過於誠,人性之貴莫過於信。」本性最可貴,最純善,若能認清自己,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所學的道理能攝受於心,表現於外的,則是行動威儀。一切舉動,如何與「道」契合呢?必須具足「純」,「誠」的心念。

純就是純真,單純,沒有雜染。凡夫由於受到後天的污染,一心向慾境奔馳,所以多心,多慾。一切的罪惡及業力,皆由慾念所致。要尋回真如本性,唯有去雜返純,去偽歸真,回歸到自我的本來面目!

所以,學到要以最純誠的一念心追求道理,設若只為裝飾自己的名利,道就不純,不誠了;要以出自內心的單純和真誠精進學道,方能培養出純厚的道德,所謂「道學行儀純誠厚德」,即是找回自我的一條軌道。

什麼樣的人最可愛?什麼樣的人最可親?「人性之美莫過於誠」,以誠存心,以誠待人的人,最得人喜愛,也最值得人親近。自無始劫以來,我們清明的本性因為受到社會環境的薰染而污

濁,直到佛陀的道理,瞭解人生的宗旨後,才學習去掉無明,回歸純真的本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機緣「學行合一」,戰戰競競地行於誠,精於道。

希望人人都能為自己開創一個可敬,可親,可愛的人生;這也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回歸自我清靜的本性。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

我常常提醒並鼓勵大家,要時時刻刻抱著一分感恩心誠懇地和人相處,以誠信待人。人若能守信重諾,彼此信賴,則任何人我是非,都不會造成問題!

學道,一定要反求諸己。一個團體,是由無數個個體所組成,人人對自己都有責任,若能常常堅固「誠心」,一個團體有十個人,就有十顆誠心;有二十個人,就有二十顆誠心;整個團體若能童心發揚「誠」字,這個團體就是最美最清靜的。所以說團體的風氣和形象,是其中每個人的責任。

宇宙雖然廣大,但是我們不可自認為渺小,無法對它發生作用,我們應該有自信,相信自己這個渺小的點,也能夠影響無數個點。我們是慈濟的一份子,一定要身體力行,檢視自我的誠意,恢復本性的清靜;人人若能恢復本性的清靜,就能轉婆娑世界為極樂淨土。

道學行儀.純誠厚德

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到達真、善、美的境界,一定要依正道而行;人生的道路若能行得正,不脫軌,便是真善美的境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聽到一句真理,並體會其真義,即使當晚嚥下最後一口氣,也能了無遺憾,可見「道」對於人生是多麼重要啊!人唯有識得真理,才能建設有意義的人生。

因此學佛一定要用心追求正道,充實內在修養,並且表現於行動威儀中;若能如此,即是厚德--德行厚重。

坦誠待人則一切舉動皆能受人讚美,肯定。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若無信,有如一部馬車欠缺馬與車之間的連接桿,車子一步也走不動;所以做人必定要有誠信。

佛門「六和敬」的重點在於「和睦」,而和睦最重要的條件是:相互坦誠。心中真正坦白,誠意,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彼此信任,則一切行動皆能和敬-和而敬之。所以我們的內心與行動要非常坦誠,彼此敬重,相互信賴。

以誠以信,深蓄厚養

靈源祖師說:「衲子雖有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圜悟禪師曰:「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誠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靈源祖師的意思是說,看人不能只看皮毛--不能只看他的聰明,談論佛法頭頭是道,就以為很好;也不可因為他的學問廣博就以為很好;若不能真正地深蓄厚養--長久累積內在的德行

、真誠的修養,則他只是憑其世智辯聰,利用佛法搬弄口才而已。這樣的人不但無法利益人群,教導眾生,而且會污染佛門。

圜悟禪師則是強調學到最主要是心存信,誠--要有正確的心思,正確的見解及正確的道念;這些都發自於我們的正信--正確的信仰。有些佛教徒但憑一股熱心,只知道尊重佛、法、僧「三寶」,對於教法卻不求甚解,只是一味盲從,無法分辨是非;由於觀念偏差,而造成錯誤的見解與行為,這種情形害人不淺。

例如有些人自稱信佛、學佛,但是卻忽略照顧家庭,每天往寺廟跑,執著於打佛七,趕法會,或者受戒回來就說:「這件事我不能做,那件事我也不能做。」使一個美滿的家庭不得安寧。像這樣的人,盡管講經說法再怎麼好,自己卻無法圓融第負起人生應盡的責任。

學佛要力行、合群

學佛並非要脫離人群;與人和睦相處,才是真正的學佛!我常強調:每個慈濟委員都從自身做起,從自我修養開始,影響家庭,然後淨化社會;這是我二十幾年來一直推行的佛教精神。

現今社會,紙醉金迷的人比比皆是,有句話說:「富人一席酒,貧漢半年糧」富貴人家一桌酒菜,可以讓貧困的人換取半年米糧和生活物品,這就是紙醉金迷的人生--覺得人生茫茫,不知道做人的目的,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們非常幸福,不但既得人身,又能夠聽聞佛法;社會上有些人雖然有心追求道理,但是現在的宗教很複雜,若無法正確地選擇,往往會迷途折返。我們應該要心中存「誠」,不是為私「我」而去信仰,而是為大地眾生,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

所以,學佛一定要學得內心純誠厚德,不可以只學得表面能說善道。只對文字認識深入,對佛法並無助益;總之,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誠信」,是學道的根源,一個人要成就事業或道業,不能離開誠與信。凡夫的心之所以會迷茫,就是因為彼此少了一分「誠」意,「一念無明起,三細六粗(煩惱)生」,相互欺瞞詐騙的事也就屢見不鮮。

孔子的弟子曾參常常警惕自己:「君子慎其獨」--在眾生睽睽下能夠保持君子風度沒有什麼希奇,因為人多時,會注意不露出馬腳;最容易疏忽的是只有單獨自處時,以為沒人看見,自己的缺點及不符合道德的行為便不經意顯現出來;所以做為一個君子,在沒有人看見時,更要提醒自己威儀端正。

孔子的弟子修身養性,就是這麼謹慎,他們不單是訓練自己的文學和辯才,更看重心性的修養。我們學佛者的目標是超凡入聖,所以要更加謹慎,清靜心地。

說話時,不論對很多人說話,或只對一個人說話,態度同樣要有誠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人講話非常有誠意,且這個誠是扎根於義的,則說出

的話必能確實力行佛陀講經「不增不減」的精神-對眾人說法不增,對一人說法不減,這就是「信近於義」,也就是發自於誠。

聞思修要發於誠

想要心無雜染,必定要有一分真正深刻的「誠」的修養。佛教中「聞,思,修」--聽經不是為了與人辯論,而是要用心地聽;聽了以後,深入地思考,透悟人間短暫,體會生命的寶貴;思考以後,將經中的道理表現在行動上,啟發良知,發揮良能,該做的事積極去做,不該做的事要戒防;這一切都是發於「誠」心。

善的法門要勤修,惡的要息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戒定慧就是出於真誠的文思修;我們學道要好好地培養這個「誠」字,設若缺乏誠心,任憑你說法說的再好,也只能暫時吸引人來聽;然而言行不一,無法使眾生信服,卻侮辱了佛門。因此,會不會說不要緊,老實修行,身體力行最重要。

信是誠的起步

圜悟禪師說:「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我們要以誠來學道,但是起步一定要從信開始;「信為道源公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學道,成就功德,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若無法讓人相信,則這樣的人連做人的根本都沒有,何況是學道,識理呢!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好好守信用。

慈濟是任重道遠的志業,這一條長遠的道路,最初也是起源於「信」。當初要建慈濟醫院時,沒有寸土瓦片,我只不過說一句話:「我想蓋醫院。」全省委員就依我的意願為意願,努力護持建院事業。也是因為這麼一句話,雖然遇到很多困難,為了言出必有信,負責任。總之,「信」是做人的基本,建立信用後才可以達誠的境界。

圜悟禪師又說:「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誠於己,可以教人無欺。」一個人內心若能常存一個「誠」字,則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一切行為舉止可以得到眾生的信賴。做人常常存著一分誠心,才可以教導人不欺騙;自己若不誠實,常常欺騙別人,搬弄口舌是非,卻要教人不欺騙,那就很難了。

記得我計劃興建醫院時。有一次到土城拜見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平日禁口不語,那天卻對我說許多話。有位委員問他:「老師父,我們師父說要建醫院,您想蓋得起來嗎?」他拍拍我的肩頭說:「你心無欺,醫院一定建得成。」當時,我體會到「欺」就是「誠」的相反;若有一分誠,醫院一定建得成。而今,這句話已經應驗了。

誠信是做人的基礎

道業唯有以「誠」方能成就,人間的事業也是;若時常心存欺騙他人的心理,說話欠缺可信度,這樣的人無論到那一個地方,都是窒礙難行。希望諸位記住「唯信與誠,有補無失」。

修行要能夠善體人意,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人著想。我們應該學習

善體人意:不要當一個人常常需要別人來善解自己行為的人,而是要當一個常常善解他人的人。

我曾說過,什麼人我都可以原諒,唯有「不誠」與「不信」這兩種人,我比較不能原諒;但我並不會放棄他們。平時說話不誠實的人,有時我就當作他沒說,有時會將他說的話打折扣,十分只能信幾分。至於無信的人,我不會重用他,不過,我同樣不會捨棄他,我會讓他有機會好好反省,改過。總之,「事相」上我必須去分別人的誠信與否,而「理相」上則不放棄任何人。

舉手投足都在下種

我們要相信佛教所說的因果,不要此生結束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種如是因,將得如是果。慈濟之所以有今天,全靠眾人護持,這個緣是累生累世結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因緣果報」,一定要有耐心,不但要發菩提心,還要有長遠心,好好照顧我們善緣種子。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你今天說一句話,博得他人信任,安心而歡喜,解開疑惑,那你就已經種了渡化眾生的因。身體得動作也是一樣,大家一起辛苦工作後,卻把善後的工作都留給別人,這就斷了善緣的因。雖然你開始時做得很好,但是後來卻招致別人的不滿與怨憎,如此,你就種下無眾生緣的因,將來你所說的話,人家不會採納;你想合群,卻覺得很困難。

我曾經聽人抱怨說:「我抱著非常誠意的心來到這個團體,但是我覺得我很沒有人緣。」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本來與這個團體有緣,只是不能與人同甘共苦到最後皆大歡喜得時刻,就是差在這一點而已。所以我們既然付出了,就要有始有終,貫徹到底,做到整件事圓滿完成;這就是種歡喜因。

《地藏經》中也這樣說:「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舉手投足之間,無不是在下種子。所以我們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一定要抱持因緣果報的觀念,處處謹慎,不要讓眾生起厭煩的心。

學佛要學平等心

修行若能保持誠與信,則有補無失--有百利而無一害。「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若誠不一」,是說我們對別人的誠意不平等--對某個人很誠意,但是對另外一個人卻沒有誠意;對自己愛的人,即使掏心挖肝也無悔;可是對於不喜歡的人就不一樣了,看他成功,健康,就會感到怨怒,氣憤,不但生隨喜心,反而會去破壞他,這就是沒有平等心。

學佛就是要學平等心,也就是「怨親平等」--不論親疏愛憎,對一切眾生抱著一個「誠」字。我們若沒有平等心,就會偏護此人排斥彼人,如此則不能保住菩提心;而菩提心一失,就落入小乘了。「信不一則言莫能行」--一個人若講話不算話,絕對不能成就事業。

若能做到「誠」與「信」這兩點,就是最大的修行;這兩個字是一切智慧和福德的種子,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勉勵。

▲慈濟訊息

為人間愛心留史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整理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四年二月十九日
農曆八十四年一月二十日

行政院勞委會謝主任委員、新聞局吳副局長、花蓮縣縣長、趙處長、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近幾年來,慈濟與行政院勞委會、新聞局,總共合辦八十幾場「幸福人生講座」,其中由我主講的幾場都是在外縣市,今天這場是我第一次在花蓮主講。由於慈濟靜思堂還在建設中,所以場所較為簡陋,但大眾共襄盛舉的心絲毫不減,面對慈濟人的熱情,實在令人感動,同時也非常感恩勞委會,新聞局對慈濟的支持,讓慈濟精神能夠透過系列講座,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盡一分力量。

以「慈悲喜捨」為依止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是慈濟人共同的心願,而佛教的教義不離「慈、悲、喜、捨」四個字。

「慈」是予樂--慈濟人時常祈求天下人幸福快樂,即使面對非親非故的人,也希望他們獲得安樂。

「悲」為拔苦--慈濟人總是及時設法為眾生拔苦除難,落實「同體大悲」的願心。這分悲願出自於不忍世間人受苦。

「喜」是使人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希望人人體會到人生的幸福並不在於財富豐厚,而再於為人群付出後心靈的踏實和富有。世間物資是追求不盡的,名利,權勢等等人我爭執也是一山還比一山高;若能遏止貪婪的慾念,恬淡知足,心靈自然常在祥和喜樂之中。

「捨」就是捨得,不執著。慈濟四大志業中,教育志業即是捨--除了設立護專,醫學院,培育醫護人才,教育更廣義的說法是人文精神的普

及和拓展。

在生命史冊上寫下動人文章

我常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書本中的每一頁,我們所面對任何的人、事、物,以及待人接物的種種情形,都要忠實的記載在這一頁上;而過了一天,也就是翻過書本的一頁。難得投身世間,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生命的使用權,去為社會人群,也為自己,寫下一篇篇輝煌的好文章。所以,我們時常要有「心想好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的堅持,因為每一句話,每一個角印,都是在為我們的生命寫文章。

真正的教育來自大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自我教育,凡是皆以身作則,進而感化別人,教導別人,這即是日常生活的教育。提倡「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最主要的用意,是希望大家明白,與其要求佛菩薩有求必應,倒不如要求自己去捨,去付出。有捨才能有得,能捨才是真智慧者。

此刻站在這裡和大家說話,我的感覺非常複雜,有三種心情--一是「感恩」,感恩不離我心,也不離我說話的主題;再來是「歡喜」;另外則是「擔憂」,有些對天下的憂心,不過,我向來是把擔憂化為力量。

感恩聞聲救苦的慈濟菩薩

先說「感恩」。慈濟人個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實在令我感恩。現在我以最近國內外發生的一些意外事故,和大家分享慈濟人即時付出的情形。

元月十七日,日本大阪、神戶發生大地震,我隨即接到日本慈濟委員打來的電話,一來報平安,二來告訴我,他們已密切注意災情……。

記得去年四月,華航在日本名古屋發生空難,當時日本的委員從電視得知消息,馬上主動聯繫,動員前往名古屋。居住再東京、千葉、橫濱、大阪等地的慈濟人立刻搭乘夜車,紛紛趕到災難現場會合,他們幫助由台灣去的罹難者家屬做語言翻譯,也幫助他們認屍,甚至為亡者助念、化妝;又以兩、三天的時間陪伴家屬,安慰他們;直到家屬們陪同遺體運送返台--這些委員們大多是家境寬裕,生活安樂的女士,面對突發得意外災難,他們難行能行,只因為大家以深得慈濟精神的精義,不管在任何地方,他們總是無時無刻的發揮大愛。

前些日子,美國大峽谷發生空難,造成台灣觀光客七死二傷的慘劇,慈濟美國分會一接到消息,馬上派遣委員們到出事地點,協助家屬們處理一切手續;甚至為防家屬目睹親人支離破碎的殘骸而倍增傷慟,他們還以泡棉裝入手套和襪子,以便遺體看來完整無缺。接著以整整兩天半的時間陪伴家屬,幫忙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目前家屬們已轉到洛杉磯等待回台,洛杉磯的慈濟人也前往照顧他們的生活,安慰他們的心靈,甚至為死者舉辦了一場追悼會。

罹難者家屬中有位林女士是慈濟的見習委員,他的先生及一位女兒在空難中往生了,另外兩位女兒重傷住院,美國分會的委員曾問林女士她聽到這件不幸的消息時,第一個閃入內心的念頭是什麼?據說林女士隨即回答

:「如果不幸一家人都走了,我心了無牽掛,我會全心做慈濟。」諸位,這就是善解!她是一位佛教徒,瞭解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苦、悲又有什麼用呢?不如堅強的化悲痛為力量,把對家人的小愛,擴展惟對眾生的大愛。

總之,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慈濟精神就能普及當地,及時發揮人間菩薩聞聲救苦的功能,所以我說無比感恩啊!

關懷世界每個暗角待援的眾生

今天,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居士告訴我,加拿大將在三月中旬舉行慈青授旗典禮。讓這些來自台灣、離鄉背井的遊子,都能感受到同胞之間的關愛,享受家的溫暖,彼此鼓勵,學習。

他邀請溫哥華的總督林思齊博士參加此次授旗典禮。林總督是華僑,也是慈濟在加拿大的第二十二位榮董。林總督是基督徒,由於他經常說慈濟,因此有人問他是否以變更宗教信仰?他說:「我並沒有改變宗教信仰,但我是一個真正的慈濟人。」

由此可見,慈濟精神在海外也以發揮了教富的功能,讓很多人都知道「台灣慈濟」,都知道台灣人的愛心密度很高,這也是建立台灣良好的形象啊!

前一陣子曾有部分人士認為慈濟為什麼一直在救國外及大陸,為什麼不救台灣?事實上,近三十年來,慈濟一直都沒有間斷對台灣貧困同胞的救助,從貧困到急難,從急難到病痛,從安定人心到祥和社會,無一不是慈濟努力的重點。

目前,台灣地區每個月長期接受慈濟幫助的救濟戶約維持再四千多戶,共一萬多人。也許又有人覺得奇怪:現在台灣經濟進步,社會福利制度不斷建立,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需要慈濟濟助呢?須知政府的福利工作再怎麼細密,社會各角落仍存在許多不符合法令規定,無法享有政府照顧但實際需要救助的人,慈濟就是一直再幫忙照顧這些亟需協助的人們。

千手千眼撫慰倉皇的心

急難救助方面,慈濟向來抱持兩種工作態度:在獲知急難發生時,如果不是跑在最前面去救援,就是在後面做好善後工作。例如日本兵庫縣發生大地震後不久,慈濟馬上派遣了四位工作人員前往瞭解是否需要援助。結果發現日本政府善後工作做的很妥善,只是對於短期到日本遊覽觀光的人士及非法居留者,可能無法提供援助;所以這也將是待日本政府一切救災腳步就緒後,慈濟要密切關注的對象。

慈濟救災一向採取直接、重點原則,二月初板橋發生瓦斯氣爆的慘劇,時間是清晨七點左右,不久後慈濟人即刻趕到現場。有一位慈誠隊員臨出門時,細心的在口袋中裝滿糖果,到了現場看到消防人員又冷又累,他趕緊拿出糖果,一個個送進對方的口中,增加他們的熱能。因為寒流來襲,當天的氣溫極低,很多救災人員都還來不及吃早點,於是慈濟人在附近搭蓋蓬帳烹煮熱騰騰的麵飯,供應災民急救災人員食用。

而時逢大年初三,市場、商店仍休息,到哪裡尋找那麼多吃的東西呢?慈濟人請里長透過廣播轉告里民,呼籲災區外的居民送來自家現有的乾

糧,青菜,甚至鍋碗,瓦斯爐,刀砧……等等。轉眼間,這些吃的、用的,一應俱全。當天上午十一點不到,災民及工作人員已經可以共同進食,動作真是快啊!而且這些熱食不但供應災區,還惠及縣立醫院-由於部分傷者被送到位在板橋的縣立醫院,慈濟人在探視時發現縣立醫院及附近住家受災害波及,正處在停水、停瓦斯的狀態中,以致面臨斷炊之虞,於是大家動作迅速地為院中百餘位患者和附近無法炊煮的居民打理便當。

除了供給災民及附近居民熱食之外,持既人還細心的想到:房子燒毀了,在災民聚集的臨時收容中心,將如何度過寒夜呢?於是打電話給師兄姐們,請大家要記得順手帶一床棉被來現場。而棉被必須裝在塑膠袋中,並且寫上姓名、聯絡電話。為什麼要這般費事呢?因為萬一棉被太多了,就可以很快的找到擁有著而送回去。

接著,他們又打電話聯絡建材行,請對方送來三夾板,將三夾板平鋪在地上後鋪上墊被,然後,再放一床蓋被。一切動作都非常細心周全。

到了晚上,很多從南部趕回來的受災戶,看到家園遭此巨變,都無法接受,情緒非常激動,慈濟人趕緊趨前扶持,安慰,把他們帶到收容中心,陪伴他們穩定心情。

辭呈隊員輪班守夜幫忙管制現場,次日清晨四點又忙著煮豆漿,供應警消人員及災民的早餐--這就是慈濟人的慈悲和細心,只要有人需要,馬上伸出援手--感恩。

三,四天前,台中一家西餐廳發生大火,火災地點就在台中分會附近,當時正好是台中分會共修時間,一看到起火,慈濟人馬上打電話給一一九,而且趕到現場支援,並到醫院慰問受傷的人。從事故發生當晚一直到今天,慈濟人每天都在殯儀館進出幫忙家屬,有些家屬一見到親人的屍體,當場昏厥,慈濟人就忙著安頓……

從災難發生的次日開始,連續數天慈濟人都運送熱食到殯儀館勸請罹難者的家屬食用。除此之外台中地區的十組委員,除一組在殯儀館幫忙家屬,其餘九組分赴罹難者的家中慰問。有個家庭就在這場火災中失去三個女兒,一個媳婦,可想而知,為人父母者情何以堪啊!此時正式需要人安慰支持的時候,我們的委員即時展開慰問行動。而這些行動一定要持續到家屬們心靈較為平靜,而善後也處理完好才告一段落--這就是慈濟人及時發揮的救急功能。

我常說慈濟人是「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活菩薩,何處有災難,慈濟人就馬上投注心力,以行動去紓解眾生的苦難;這分精神實在令人感動啊!

「台灣佛教慈濟」受國際肯定

去年十一月中旬菲律賓大地震、印尼火山爆發,居住在兩地的慈濟人也是動員當地的人力、物力、資源,但卻以「台灣佛教慈濟」的名義去救濟當地。

印尼方面也相同,僑居雅加達的慈濟人在獲知火山爆發災變消息後,即刻組團搭機前往爪哇勘災。在搜集相關資料後,開會議決救援方向。很多台商一聽到慈濟要救災,都慷慨解囊,短短三,四天內,他們不但募集善款且採買食品和蓆被,由雅加達搭乘飛機,再租車到達爪哇。當地領導人員感恩不已。

諸如以上種種,慈濟所做的事實在不勝枚舉,總言而之: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有聞聲救苦的菩薩,及時現身解難。

世間實在很需要人人發揮良能組成菩薩網,發揮千手千眼的功能。我實在感恩台灣有眾多的愛心人士,匯集點點滴滴的善念成為一股力量,不但在台灣發揮功能,也把這種精神拓展到國外去,使台灣在國際間的形象有了改善。真正好的形象是愛、是高尚的文化;如今,慈濟人無所求付出的精神文化,提升了國際人士對台灣的尊重。

佛陀的故鄉尼泊爾前年發生百年罕見的水災,去年慈濟為災民規劃了一千八百戶房屋,目前正有一隊賑災人員在尼泊爾,為這些成屋揭碑。賑災團抵達尼國時受到熱烈的歡迎,許多尼國中央政府官員親自在停機坪接待,表達他們的敬意和謝意。

本土慈善工作是慈濟根本

慈濟的救災理念一向是本著「尊重生命」出發,因此,面對遭受苦難的地方,只要我們能力所及,就應該盡心去做啊!

去年七、八月,台灣中南部因風災引來水患,慈濟人在一片汪洋的災區中,以竹筏、汽艇運送熱騰騰的飯麵,挨家挨戶送給災民;水退之後,又逐戶慰訪居民的受災程度,以確定濟助範圍。慈濟為無力復建的災民重蓋新房子,他們大多是孤苦無依者,慈濟人幫忙整地蓋房子;協助災民遷入新居時,又煮湯圓請左右鄰居吃,並請託鄰居幫忙照顧這些老人。

在中部的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中,有兩個村落必須遷村,仁愛鄉部分已於去年底動工,大概下個月災民們就可望遷入新居了。信義鄉神木村的工程則到目前為止還無法進行,因為土地的取得困難重重。

本土的慈善工作,慈濟不曾一日間斷,台灣本土絕對是慈濟志業工作的第一順位;離開台灣之外的天下眾生,慈濟則隨順因緣,盡力結善緣。

物資的救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傳遞。台灣的面積雖小,但愛心無限。我常對慈濟人提醒一個觀念:幫助別人時一定要抱持謙遜的感恩心,因為沒有對方示現苦難,我們又能怎能知道自己多幸福,又怎能有機會去付出呢?所以慈濟人無論去到那個地方做救濟工作,一定都是抱著無所求、誠懇的感恩心。

由於心中感恩,雖在國外語言不通,但慈濟人由內而發的誠懇心,卻能讓所有的人感受到尊重和關懷。柬埔寨去年遭受澇旱之災向慈濟求援,慈濟即刻派人前往勘災。慈濟人深入災區勘查,然後製作發放名冊,這些工作讓柬國政府覺得訝異,因為他們以往接觸的救災團,都是把金錢或物資直接交政府人員就告了結,而慈濟卻一定堅守自始自終的參與,力行直接、重點的救災原則。

柬國政府官員們陪同大家一戶戶勘災,從早到晚,一天下來疲累不堪,但慈濟人一直保持祥和的笑容、誠懇的態度,這種工作精神讓對方非常感動。所以當地政府流行一個口號:「辦事精神學慈濟」「愛心學慈濟」,這是他們真心的回應,也是人性美善相互提升的明證啊!

物資有限愛心綿綿

春節期間,我們接到一通由安徽全

椒打來的電話,對方一再說:「感恩、感恩,還要再感恩。」我問他:「怎麼突然打這個電話?」他回道:「記得一九九一年的今天,是台灣同胞來救濟我們的日子。」我抬頭看看日曆,果然沒錯,那天正是慈濟去安徽賑災發放的日子,事隔四年了,他們還記得。

農曆年過後,我們接到來自河南固始的一封信,信中第一句話也是感恩:「一九九一年,從慈濟人手中接過棉被、救助金、大米、種子、肥料;錢用得完,米也吃得完,棉襖會穿破,棉被也會舊,但有一項永遠存在,那就是-感恩。」他說目前當地正值酷寒,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蓋著暖暖和和的被子,全家人都會說:「感恩慈濟給我們的棉被。」信中又說,在大陸上凡是受過慈濟幫助的人,都很感恩台灣同胞。

諸位,這就是精神的傳遞和影響啊!物資是幫助災民過生活,但精神卻能在當地影響症府官員和民眾,讓大家自然而然流露出感恩、祥和。這就是慈濟精神-在人間不同的地點,只要能力所及,就隨時發揮無我的大愛。

在人生實相中反觀自照

再說「歡喜」。今年寒假,慈濟總管理中心舉辦了數梯次的慈濟教師「尋根之旅」。我常說,現在的社會需要清靜的教育,而這些老師們把靜思語運用在教學中,都有深刻的成就感,尤其在教導孩子之外,還能帶動家長參與,影響許多家庭;老師們的愛心和用心,也讓我們感到非常歡喜和安慰。

除了慈濟老師們的聯誼活動之外,慈濟大專青年的冬令營也接續開辦。年輕人真是既可愛又貼心,能再生活中反觀自照,覺察自己的缺點;多數的孩子都看到了自己以往不懂得改恩父母,把父母的關心當成嘮叨。

大專志工們去慈濟醫院當志工,在嬰兒室,看到了剛出生的嬰兒,他們想到由那麼一丁點兒長大到成人,父母親花費的苦心真是難以數計,他們終於瞭解父母親為子女的付出和犧牲。在病房中,看到孤老的病人,雖然子女個個事業有成,卻沒有人肯照顧老人家,他們感慨萬千,也自我提醒一定要恭敬奉養父母。甚至替病患阿公洗頭,刮鬍子,替病患阿嬤按摩,和老人家一起歡笑--這令他們不禁檢討自己對家中祖父母的態度,而決定在回家後要抱著阿公,阿嬤,陪他們說話,讓老人家感受到兒孫的孝意。

他們也被安排去做居家關懷服務,當大家看到一對父母生了十三個小孩,卻住再只有四、五坪大的房子,屋內一片漆黑,破敗不堪。有位慈青回來告訴我,以前總還覺得父母不夠關心他,給他的照顧不夠周全,自己獨住一間四十多坪的房子仍覺得不足,如今看到一家十五口住在四、五坪大的房子,才知道自己的福氣,他表示回家後將向爸爸說一聲:「爸爸,您辛苦了,感恩您。」也要向媽媽說:「媽媽,謝謝您的照顧,我愛您。」類似這些心得分享,紛紛出自年輕人的口中,讓我感到無比安慰與歡喜。

在各個角落散播愛的種子

此外,慈濟也舉辦了親子營,讓一群國中、高中的孩子與父母一起成長。其中有一些父母和孩子,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不講話,卻在五天四夜的親子營中恢復了和諧,父母子女在生動

的課程中,相互溝通,化解彼此的隔閡;當親子相互擁抱時,孩子們說:「抱著媽媽真溫馨」,「抱著爸爸好安全哦!」

親子營的效應讓很多爸爸媽媽及子女心存感恩,結營那天,全體學員進入精舍,他們圍成圈圈一起用餐,我問他們那位是媽媽?那位是兒子?只見兒子從後面抱住媽媽,親子一體的回應,┘看了那幅情景,我感動得幾乎掉淚,孩子貼在媽媽的背上,那是何其溫馨、善美的親子圖啊!

也有些是爸爸帶著兒子回來的,有趣的是,有些爸爸事前先告訴孩子們要駕車環島旅行,車行到花蓮時,不經意的表示:聽說慈濟在辦親子營,我們去看看。等看了之後又向兒子說:「好像很好玩呀!我們留下來試試看。」

因此在心得分享時,孩子說:「這次是爸爸『騙』我來的,不過我很快樂,現在才知道爸爸真的很愛我。」這些成果就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啊!

宇宙中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散播愛的種子,教育不只限於有形的硬體建設,教育應該貼近人們的心靈。

人心淨化,天下才能平安

我常說歡喜、感恩,但我也常為普天下而憂心啊!

自一九九一年開始,慈濟展開國際賑災工作,由大陸、外蒙古、衣索匹亞到尼泊爾、盧安達、柬埔寨、泰北……。天下如果沒有災難,我們就不必操心啊!去年底我發了三個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

要天下無災難談何容易呢?佛陀告訴我們:「濁劫惡世時多有諸禍亂」。意思是世界在現今這段時間極其不清靜,災難頻仍,而這完全是由於眾生共業啊!因為人心污濁,影響了家庭、社會和國家,因此時空才會混亂啊!

我們要祈求天下無災,必須先淨化人心,人人如果都能為別人著想,相互讚歎,彼此關懷,相信無論是社會或個人的人生,都一定是幸福的。

諸位大德,證嚴深深期待大家一起來幫助我完成這三個心願--今天坐再我面前的四、五千人先從自我淨化開始,然後淨化家人,如此所發揮的淨化人心影響力,就不可限量了。

淨化自己的第一步就是革除不好的習性,去掉瞋心,不要積壓煩惱,遇到不愉快的事,要盡快消化--不單單是訓練自己忍耐的功夫而已,看看「忍」字,心上一把刀,把刀子插在心上多痛苦啊!所以遇事先忍,接著就要努力把它消化掉,「忍而無忍--自然寬心」才是真功夫,也才能淨化人心。

社會上許多亂象源自於大家都要爭一口氣,我常常說人要爭「志」不要爭「氣」,希望今天在座諸未能同時發願:我們要珍愛台灣,要社會祥和,就必須先從淨化人心做起;要天下無災難,就必須先致力家家幸福,社會祥和。

總言而之,我們要時時感恩,常常歡喜,不只要關心天下的災難,更要用心投入拔苦予樂的工作行列。

能助人者才是有福之人,千言萬語還是感恩與祝福,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同行菩薩道,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靜暘

春節過後,春雨綿綿,一位在士林夜市擺地攤做生意的會員,向我埋怨說:「天冷又下雨生意真差,心煩極了。」於是我告訴他一則小故事:

「愛哭婆」的煩惱

有一位愛哭的婆婆,每天都以淚洗面。

原來,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曬麵條的,二女兒嫁給賣傘的。天氣晴朗時,她擔心賣傘的二女兒生意不好,所以難過得掉眼淚;下雨天時,她又擔心大女兒的麵條無法曬乾……

無論晴天或下雨,她都傷心,因此大家就稱她為「哭婆」。

有一天,禪師問哭婆:「你為什麼天天哭呢?」哭婆解釋,是為了兩個女兒的生計操心,所以每天都過得痛苦不堪。

禪師告訴她:「你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啊!」

哭婆大惑不解地問道:「為什麼?」

禪師說:「因為當天晴的時候,大女兒的麵條可以曬乾;天雨時,二女兒的傘會有生意。所以不管天晴或下雨,兩個女兒都有錢賺,這樣不是很令人高興嗎?」

哭婆聽了這番話幡然醒悟,從此以後,每天都笑呵呵地,哭婆變成了笑婆。

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哭」和「笑」,僅在一念之間,端看你是否能用心轉境。

上人曾說:『笑』是一種表情,『哭』也是一種表情,不同的是當你笑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跟你笑;當你哭的時候,卻只能自己承擔,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你一起哭。」

上人要我們永遠保有一顆「善解」的心,所以我告訴那位會員:「你經年累月為生活奔波勞累,免不了忽略家中妻小,何不趁這幾天下雨天冷,在家中多和孩子聚聚,享享天倫之樂,等天晴了在出發!不要自怨自艾,要多多自我祝福。」

「善解」是良方

去年,先生從大陸回來,孩子也從美國返台定居,家人團聚,本應其樂融融,怎之卻因為每個人習性不同,又離開多年,因此時有「父子不和」,「母子不和」或「三人小爭吵」的畫面出現。

起初,讓我覺得頗為困擾,但是想到十六年的慈濟行及上人的教誨,我逐漸運用智慧化解生活中不順遂的點點滴滴。

一念心的轉變,讓我們相處得更融洽,更和諧。

這使我想起一則寓言:

有兩顆樹,一棵樹每天苦著臉抱怨說:「唉!要長多久才能跟天一樣高?」

另一棵樹則天天歡歡喜喜地說:「哇!我越長越高,離地面越來越遠了。」

所以說,錯在那裡?怨在那裡?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清淨無塵的孝心

◎靜淇

「媽媽罵我時,我不會怪她,仍舊幫她換尿布,餵她吃飯,我知道她是因為痛才罵人。」

「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佛菩薩面前,祈求菩薩保佑媽媽,不要讓她再受那麼多的苦,讓她趕快好起來。」

「照顧媽媽十幾年了,有人建議我乾脆買藥給她吃,讓她一睡不起,這樣我就可以輕鬆了。可是我不能這樣做,我有責任照顧她,因為她是我媽媽。」

孝子楊遠興的故事

春節過後回花蓮,隨同明月師姐做居家關懷時,認識了他--楊遠興,一位瘦小、輕度智障,口齒不太清晰,卻認真、實在,話雖不多但蘊含道理的年輕人,他和媽媽就住在東海岸和南寺附近,一棟雜亂不堪的水泥屋內。

遠興的爸爸是老榮民,媽媽重度智障,他有兄、弟各一人。哥哥長年在外開計程車,擔負養家的責任;弟弟從小就送給別人,雖然受過高等教育,如今卻翻臉不認至親骨肉,一步也不肯踏入這個家。這點是遠興最感到心痛的事。

肩負照料媽媽的責任

十幾年前遠興的媽媽罹患不知名的怪病,身體每個部位都感到劇烈疼痛,雙腳也逐漸萎縮,終至癱瘓在床。長期臥床的結果,全身上下漲滿了褥瘡,生活起居完全需人照料。當時才國中畢業的遠興,從此一肩挑起煮飯、洗衣、照顧媽媽的責任。十幾年來始終如一,無怨無悔地幫媽媽擦澡、餵飯、換尿布。

問他:「媽媽病了不能照顧你,怎麼辦?」「沒關係,換我來照顧她,這是我的責任!」他答道。雖然他輕度智障,但在鄰里的心目中,卻是令人敬佩的孝子。

去年他生病,必須住院治療,卻便堅持要出院回家,只因為他假如他住在醫院,老爸爸必須留院照顧他,而媽媽沒人照顧,就會被關在房內,沒飯吃也沒人幫忙換尿布。

雖然他是如此賣力的操持家務,但畢竟能力有限,在怎麼用心,家中仍一片凌亂,尤其媽媽的房間更是惡臭撲鼻。所以明月師姐曾帶領志工前去幫忙打掃。

清靜無塵的孝心

那天我們去看他,我問他:「照顧媽媽十幾年了,他又天天罵人,你會不會感到不耐煩?」他回道:「不會啊!她是我媽媽!對我來說,媽媽罵我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水流走了,就沒了。」

前幾天明月師姐告訴我,遠興的媽媽往生了,當她去探望時,他說:「媽媽死了我當然很難過,但我還有責任,我必須照顧爸爸。我很早就想當慈濟人,我都有在念佛。」隨後他一蹦一跳地從屋內抱出兩個撲滿,銅板算算約有一千三百元,他以媽媽的名義,全部捐給慈濟。

明月師姐緊握著那兩個撲滿,從撲滿中,她看到了一顆清靜無塵的孝心,也看到了人性真善美的光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