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病苦者依偎的胸懷--美國慈濟義診中心巡禮

◎呂祥芳


象徵慈濟海外醫療志業第一步的美國慈濟義診中心,
自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啟用迄今,已邁入第二個年頭。
來自十方的千餘位志工與中心一同成長,順應異邦民情及規定,傾力服務病苦及回饋社區。
志工們不僅領會「悲智雙運」的服務境界,同時也塑造了華人熱心公益的新形象。

之一.回顧展望篇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星期六下午,六十九歲的裘先生走進美國慈濟義診中心,掛了號便旁坐等候。

原在廣州擔任會計師工作的裘先生,數年前帶著微薄的退休金從大陸來美,目前沒有收入。當天因為喉嚨有些不舒服,而來此看診。他說,生病時「還好有義診中心」,且「這裡沒有語言障礙,志工熱誠接待,醫護人員很認為看診」,在在讓他有一家人的感覺。

當天掛號的人數多,看著幾對墨裔母子安靜地坐著候診,工作人員則如常忙碌穿梭著,裘先生真心地說:「義診中心確實能照顧我們平民百姓。」

照護貧病,回饋社區

位於美國加州阿罕布拉市的慈濟義診中心,自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啟用至今,已經進入第二個年頭了。

過去一年,慈濟義診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診治類似裘先生這樣無醫療保險的貧苦病患,約達四千餘人次,亞裔之外的其他種族人士佔半數。中心目前係以中醫、西醫和牙科門診為主要服務項目;但顧及遠道貧民所需以及回饋社區的理念,去年一年力求突破服務的範圍與功能--

■二月五日,奔赴洛杉磯大地震災區聖塔克拉瑞塔市,提供百餘位災民緊急醫療服務。

■四月二十四日,首度舉辦社區健康義診(此後並配合時令推出類似活動,以宣導預防醫學)。

■五月二十一日,開始於每週三、六下午為十七歲以下孩童實施免費預防注射。

■六月十六日起,排定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清貧學童保健牙齒。

■十二月九日,赴美國分會長期濟助機構「小丘聯合發放中心」舉行義診,為當地貧戶解決缺乏交通工具而求診不易的因難。

積極擴展服務範疇

身為首座海外華人創設的義診機構,一切都必須從摸索中學習,一九九四年的成長經驗,正是慈濟義診中心未來發展的寶貴資糧。去年年底,加政府擬議停止對非法移民的教育及醫療補助,美國聯邦機構也蘊釀在西元二千年時,將老人福利從原有的六十五歲,年限延至七十五歲才能享用,這些措施將促使義診中心發揮更大的功能。

今年,中心將朝五個方向發展:

(一)積極對外介紹服務項目和宗旨,讓社區暗角內各族裔貧苦患者,來此接受醫療服務。

(二)繼續招募醫療及各科專業人士加入志工行列。

(三)注重病人後送服務,推展醫療個案居家關懷活動,並與鄰近醫院不定期溝通,提昇服務患者水準。

(四)加強志工的安全教育與慈濟精神的宣揚,讓大家能體會「甘願做,歡喜受」的意境,以培養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多變的人生,而成為一位快樂的慈濟人。

建立華人新形象

「在美國,沒有醫療保險的人,生不起病,看診一次需花費近一百美元,幾乎等於一般人三分之一個月的生活費。回想自己來美初期的景況和心情,就更確認成立義診中心的重大意義,這也是我選擇在這裡服務的原因。」

「加入義診中心志工行列,讓我有機會看到在這個看似遍地黃金的國度中,仍然存在著許多苦難的人。目前我己辭去工作,以便專心投入慈濟志業。」

「我來美六十年了,英文、國語

、日語、閩南語都能說一點,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還算硬朗,可以出來做做事,向年輕人學習。義診中心的志工很尊敬我、疼惜我,每一位都很熱心喔。」

「……」

慈濟義診中心啟業的第一年,總計有千餘位專業或非專業醫療人士報名加入志工行列,邁開以醫療服務回饋當地的腳步。

長久以來,白人看待華裔移民的第一印象就是「漠然於公共事務」,而慈濟志工在安身立命之餘,關懷那些赴美討生活的異鄉貧苦人士,扶持他們獲得及時的醫療及慈善服務。在付出的過程中,志工們不但寬廣了心靈視野,轉移思鄉的無奈,也逐漸扭轉華人給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形象。

樹立嚴謹、負責的形象

每週二至週六的門診時間內,有五十位醫護人員及近百位非醫療人員參與志工排班。

加入志工行列之前,志工們均受過三個月的訓練及完成加州政府規定凡醫療志工必須通過的各項體檢,以便與專職人員搭配、合作。專職護士許美蘭形容兩者的關係:「專職人員掌控整體運作,盡量讓每位志工與團體緊密融合,就像一部機器上的螺絲釘,拴緊每個環節,使志工發揮最大效益。」

中心涓滴花費均用在利益患者,志工們除了自費體檢及購買志工制服外,並須繳交年費,支應志工群平日開銷;即使是義診中心的年刊,從打字至印刷,也是由志工們一手包辦、發心資助。

從患者來電預約、登門填表、掛號,到看診等細手續,均是志工的工作範疇;近期由於外裔人士求診比例增高,通曉西班牙語的志工同時兼任翻譯。每日問診人數平均約三十餘位,逢患者較多時,穿梭在診療室與櫃台之間、遞補護理用品及協助候診患者瞭解目前門診狀況的志工更形繁忙;受過特別訓練的志工也必須配合清理診療檯。

由於志工工作環環相扣,不可因人力銜接問題而有所誤失,中心在顧全大局的考量下,對於連續缺席達三次的志工暫停排班,以維護醫療服務品質。

志工交接勤務時須打卡,累積一定的服務時數可獲頒徽章獎勵,並列名於志工榮譽榜。

由規範志工的種種,足見中心對自我形象、經費運用、紀律維持的嚴謹態度。在國外善資募集不易,而美國社會動輒發生醫療訴訟的背景下,使志工們多能遵循規定,細心地避免造成中心的困擾。尤其經由實際參與,更肯定義診中心存在的價值後,所有的配合都顯示他們對患者的尊重及責任。

把握時日,為善競爭

負責協調志工與專職醫護人員合作關係的志工大隊長曾慈慧表示:「

大夥兒可說是義不容辭地為善競爭。」

其中有許多夫妻檔、兄弟檔的志工,雖擁有優渥家境或高學歷背景,但從與病人接觸到清掃廁所,誠懇、專注的態度,常令旁觀者敬佩不已,他們的發心不但彰顯「工作無貴賤之分」,更影響了患者,也登記成為志工--墨西哥人喬治即是一例。喬治在就診時發現志工們熱心協助許多不會說英語的墨裔同胞,感動之餘,決定加入志工行列擔任翻譯工作。

中心主計長陽靜純師姊說:「與其透過娸體宣傳招募志工,不若志工實際參與服務後,因自然散發內心的喜悅和人性的美善,而吸引他人主動共襄盛舉來得有效。」

學習圓融的服務觀

從亞裔到外裔病患,從門診到出診,值勤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志工面對不同求診情狀,往往需具備耐心、愛心來應對。

有些非低收入戶,不符合應診資格的患者,因為信賴中心的醫療品質,會要求以付費方式換得診療,忽略中心濟助貧病的原則;有的病人則會順手帶走醫療器械。

「不要判斷病患的意圖,先檢視自己能提供什麼,盡可能地溝通和教育。」經驗豐富的志工久而久之終能琢磨出「先慈悲,後智慧」的意涵--感性面對、理性解決所有問題,也因此與病患之間的互動,多可獲致皆大歡喜的局面。

用智慧,不要用小聰明

櫃台志工是接觸病人的第一線,他們審核應診條件,更須在傾聽患者的訴求後,判斷出能提供對方的最佳服務方式,責任之重大,令他們不敢掉以輕心,因為稍一疏忽,付出的代價,或許就是一條生命。

每位患者在進入診療室前,須先行填妥病歷表,概述病史。義診中心啟業半年後,曾有一位病人誠實地表明他患有愛滋病,當天要掛牙科。「收不收愛滋病患者呢?治療牙齒時的出血情形會不會造成感染他人的危險呢?」志工們最後決定將疑問請教牙醫師;牙醫師毫不遲疑地延請患者入內診治,並要志工放心,因為所有的器械都會按照程序消毒,其他人的安全將受到最高保障。

「差點耽誤病人解除痛苦的機會。」志工反省道:「用智慧,不要用小聰明」,這是服務過程中寶貴的一

課。

溫言愛語,視病若親

義診中心的醫藥能減輕患者肉體的不適,志工的溫言愛語則是一劑心靈良方。

「腳踏車先生」住在離中心十八英哩的城鎮上,他曾因中心協助轉診完成盲腸手術,之後,他成為義診中心的「常客」。偶爾,他的身上會出現一些擦傷或扭傷,那是他在就診途中騎車跌倒所致;若在午休時間抵達中心,他會婉謝志工邀約入內,堅持在外等待。身為低收入戶的「腳踏車先生」其實可以選擇公立醫院看病,而必須排長長的隊伍候診並非他拒絕前往的理由,「我就是喜歡你們這裡,我每次來都很開心呀!」

住在活動房屋區的一位老婆婆也是公立醫院的合法病人,但從來不曾有人告訴她如何運用社會福利資源,直到某日中心赴該區義診,她要求醫師拔掉她口中僅存的一顆牙:「為了這顆牙,我用餐時不知從何吃起,有牙齒比沒有還痛苦啊!」醫護人員、專職人員和志工細細酌量,最後協助她在公立醫院訂製一付假牙,老婆婆禁不住落淚:「從沒有人對我這麼關心,如果能再度擁有咀嚼的感覺,對你們我將有無盡的感激……」

化慈悲為行動力

踏入中心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懸是在牆上書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匾額,明白昭示義診中心成立的宗旨及遵行的方向。有些接受美式教育的志工靦靦表示,他們中文程度不好,看不太懂這八個字的意思--對多數志工而言,或許無法明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等佛學名相,但就在他們捨心力、捨時間,服務貧苦病患的同時,他們正在引導未來無以計數的志工們,如何以行動實踐慈悲與愛。

每天,一齣齣感人的故事在義診中心輪替上演,海天雖遙,慈濟志工們終究克服地域性的因難,讓慈濟種子在不同時空中昂然發芽,這份愛的觸角已蓄勢待發,在醫病救貧的路上更開枝展葉……

之二.志工人物篇

濟以慈悲、智慧與尊重
/張峰豪

「這是志工榮譽榜,您們右手邊的走道是慈濟文化廊……」美國分會五周年慶典前一天,來自外州的慈濟人赴慈濟義診中心參觀,當天的志工中隊長張峰豪如數家珍地向大家做環境介紹。湧入的會眾愈來愈多,說明不時被中斷,但圍繞峰豪的聽眾也愈來愈多,是他滿臉笑意和對中心詳細的瞭解吸引了大家吧!

十歲那年,峰豪成為美國小留學生,高中十年級開始參與社區義工活動,其中包括在醫院協助新移民,前後累積四千多小時的服務記錄。一九九三年,峰豪大學畢業,任職補習班,學生家長介紹他前來慈濟幫忙。他起初先是在靜思堂替中文班的青少年加強進大學的實力,直到住家附近成立義診中心,因為地利之便,他正式投入慈濟志工服務。

峰豪覺得,無論是服務病患或與慈濟人接觸,都是他學習的好機會,而「尊重」,是除了慈悲以外,面對患者必須具備的重要態度。

「尊重不是用『我們』的標準去

體恤他人,而是試著站在對方立場,為他爭取更好的醫療品質。」峰豪印象深刻地說:「曾經有位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上門求診,志工們想到中心內有完整的盥洗設備及善士們捐贈的衣物,因此建議對方不妨先行梳理,再舒適就診。沒想到原本頻呼胸痛的流浪漢,對志工的好意大為反感,認為大家有嫌惡之意,他表明不願意接受治療了。」

志工們發覺自己竟無心地傷害了流浪漢,他們著急地解釋,並請出醫師表達替他看診的誠意;此舉卻又令流浪漢認為志工們強迫他就診,竟致氣憤地奪門而出。

雖然早有服務流浪人士的心理準備,但事出突然,一時間大家也不知何處理。峰豪表示,當流浪漢轉身離去的剎那,他想到義診中心是為服務眾生而成立,對方已踏進大門,若是他非但沒有解決生理的病痛,反而遭受心理的創傷,「那豈不失去服務的意義?」

峰豪於是即刻追出去。兩人一前一後跑過了許多條街道,任憑他百般勸解,流浪漢仍不肯回到義診中心。

因為擔憂流浪漢的健康情形,因此,大家就峰豪所瞭解的部分進行調查,四處尋訪之後,終於與其姑媽取得聯繫。二週後,流浪漢在姑媽陪伴下,穿戴整齊的再度踏入中心求診,原來他因肋骨斷裂導致胸痛,經中心及時轉診而得以治癒。

處理執勤時段內的突發狀況,是中隊長的重點職責之,峰豪認為這些應變經驗有必要傳承:「擔任志工,難免遇到挫折,尤其遭受病人責難時,心情真是無比沉重,但如能換個角度、站在病人立場去想,或許不難理解對方的反應;這時不妨反省自己的措辭是不是不太適宜,一切可能都只是誤會。」

海外慈濟人多由閱讀上人著作或慈濟刊物汲取慈濟精神,中文程度不佳的峰豪,經常把握機會與師兄姊討論和請教,久而久之,也另有一番收穫,他已經領略到慈濟的特質與精要:「做的愈多就愈能體會--誠如上人所說:『做就對了』!」

大學畢業後,峰豪正思索著未來的走向,意外地在這段期間加入志工行列,讓他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同時也確立了未來的人生方向--他計畫今年再拾課本,攻讀醫學系,並希望將來學成之後,能夠進入慈濟醫學院服務,結合他所熱愛的教育及醫學工作:「今天在義診中心服務是落一個前因,但願未來能收到期望中的結果。」

由「服務他人」到「自我成長」
/張邦彥、李掌珠夫婦

張邦彥對於妻子李掌珠以往參加的各項義務支援活動,一律以消極態度回應,但當妻子擔任慈濟義診中心志工後,他不僅全力支持,連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員。

李師姊是在任職處見到她的主管因加入慈濟後轉變極大,而心生好奇,主動去瞭解慈濟種種。當時,她每週一次前往義診中心執勤,直到返台,在靜思精舍見到清瘦堅毅的上人,及日日在慈濟醫院奉獻的顏惠美和黃明月師姊,她深切反省自己所做的實在有限。李師姊記著上人的叮嚀:「儘量做!」回到僑居地後,便決定辭去工作,「也許少了一筆收入,經濟狀況會差一點,但能夠因此多一些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是絕對值得的。」

看到妻子每每由義診中心返家,總是快樂無比,張師兄頗惑不解,尤其李師姊在心境方面日趨穩定,這種改變驅動他一探究竟的心,從而也成為志工隊的一員。張師兄說:「接觸慈濟後,我的脾氣好多了,而且透過服務他人,體悟人生無常,對於生活中不完美的部分,也更能接受了。」

目前,李師姊每週二、週三在義診中心當班,週六則陪張師兄執勤。志工服務時數已超過五百個小時的李師姊表示:「剛開始覺得是在幫助別人,但現在卻發現自己得到最多。」以前聽到貧苦者哀訴病痛,她的直覺是:「那就去看病呀!」而義診中心在美國成立,每天都有無家可歸者及低收入戶求診,李師姊才瞭解到在這看來富庶的國家中,負擔不起醫療費用者仍大有人在,自己觀念改變的同時,也開始珍惜身旁種種,「原來,我是麼幸福!」

悲心超越宗教籓籬
/蔡人天、周昌淑夫婦

慈濟義診中心周年慶典活動中,有一項表揚志工義務服務時數達兩百小時以上的頒獎典禮,分別信奉天主教與基督教的蔡人天與周昌淑夫婦雙雙接受獎勵;在眾人的讚歎和祝福中,奉獻的意義更顯殊榮。

蔡師兄的母親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接觸慈濟,經由蔡媽媽的牽引,蔡師兄夫婦得以熟悉、瞭解慈濟--蔡媽媽經常與子媳們分享上人濟世理念;而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更為全家人所認同,蔡師兄夫婦倆覺得上人創設利益眾生的志業值得追隨,他們不應執著宗教的差異,因而一同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在服務的過程中,夫婦倆不時會遇及華裔患者要求他們放寬或通融應診資格的審核,或是對方認為義診中心為華人機構,應以照拂自己同胞為重。但義診中心基於成立宗旨,仍希望能客觀的審核患者資格。

「事實上,我們審核患者資格的標準很彈性。」蔡師兄分析道,若以一家四口計算,一個月的伙食費約三百美元,而普通工人的月薪約一千五百美元,扣除百分之三十的稅金及交通工具的開銷,剩下的部分剛好夠生活,如果生病了,一次診療費至少須一百美元,長期病痛者根本無法負擔。所以當患者的全年所得稍高於應診標準,義診中心也會衡量狀況,協助他就診。周師姊也表示,若是患者提不出清楚的文件證明,志工們也會在拜訪案家深入瞭解後,決定最適當的服務方法。

周師姊曾參與義診中心年刊的編輯,這份刊物從無到有,都凝結了志工的心血,大家盡量節省一分一毫,並就家中現有的設備完成,在彼此合作中也學習到對方的長處,和激發更多的團體共識。

九四年初,義診中心志工走上街頭為洛杉磯大地震募款,在一家超市前,周師姊抱著愛心箱,遠遠地看見一位黑人朋友邊走邊掏錢,他走近師姊身旁時,投下善款,並告訴同行的多位友人:「這就是慈濟!我曾在他們的義診中心看過牙齒,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所以我願意捐獻。」一群人也紛紛解囊。錢數雖然不多,這份溫情,卻令周師姊難以忘懷。

▲天涯共此情

火焰化紅蓮--南非委員張敏輝師兄

◎揚歆整理


「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一場大火,毀掉他在南非二十多年來辛苦建立的基業,
在慈濟人的支持下,也提起勇氣重新面對人生。
「我要努力播種,讓南非的土地上不僅有黃金、鑽石、鐵礦,
還佈滿慈悲大愛的種子。」張敏輝師兄立下他的志業目標。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三日,是我生命中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

一場大火,毀掉我在南非二十多年來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當時如果沒有證嚴上人的鼓勵,如果不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慈濟道侶支持著我;老實說,我沒有勇氣度過這段厄難。

這得從我踏入慈濟的因緣說起。

撫慰暗角眾生

一九九三年,第一次從陳興進師兄手上看到「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這本小冊時,我內心激動莫名;活到六十歲年紀,從來不曾如此感動過。我含淚讀完,其中一句「理直氣和」給我震撼最大--過去我理直氣壯,脾氣暴躁,老和人結惡緣,哪裡聽過對人對事要善解、圓融的道理?

我輾轉打聽到慈濟在南非的聯絡處,不久,負責南非會務的吳國榮和黃丁霖師兄,從約翰尼斯堡開了六百公里的車來看我,並要我負責德本的會務。

我以前也很想做救濟的工作,只是不知道方法,加入慈濟以後,曾去探視一家黑人辦理的殘障孤老院。去時正當五月,南非已進入冬天,我穿了件夾克還覺得冷,卻看見肢體殘缺

的他們,只穿著單薄的衣裳坐在地上發抖。

當晚蓋著厚厚的棉被,想到他們冷颼颼發抖的樣子,我一夜輾轉反側。第二天一早,就載了數箱毛衣、毛線帽、毛線毯和電熱器,帶領廠裡五、六個黑人員工去協助他們穿衣服。有位四、五十歲在地上爬行的黑人,抱住我的腿不斷地點頭道謝,我不禁和他抱頭痛哭在一起--世上怎會有如此悲慘的人生?這些黑人好比生活在地獄;雖然膚色、語言不同,那一刻,我看他們就如同我的眷屬親人。

從此,我常在下班後或假日去探望他們。也將「施捨」「我給你」的心態,轉變成「愛我的親人」「我要感恩你」的心。

慈濟路急起直追

長期受到種族岐視的壓抑,南非的黑人太窮太苦,遍地都是我修行的道場。我們進入危險難民區發放玉米粉、油鹽、食物和肥皂、蠟燭等民生物資;到孤兒、老人收容所慰問;在偏遠的山地黑人學校設立清寒獎學金……,救濟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同年七月,莊美幸師姊來到南非,德本的會務也愈來愈有規模。上人開示的法寶、師姊處理事情的智慧,都是我要努力學習的對象;我像個飢渴的人,貪婪地吸收慈濟的精神。

六月,受到也在南非設廠的施鴻祺師兄鼓勵,遂在九月撥空回台拜謁上人。返花前一晚,接受其他師兄的建議,上街購買淺藍襯衫配上深藍長褲的慈誠隊制服時,服裝店的老闆娘聽到慈濟,馬上雙手合掌,自動把一千九百多元的衣服降價到一千三百元,一定要我買她的。我太高興了!原來「慈濟」在台灣有這樣大的影響力,得到這麼多人的認同。

拜見上人時,我大概太緊張了,把昨晚才學的佛教禮節都忘了,只聽到師兄一聲:「頂禮上人」,我雙膝落地就淚流不止。我好慚愧,為什麼遲遲到了五、六十歲才遇見上人,走上慈濟這條路。上人好慈悲的開示:「慈濟的運動場是圓的,不用後悔起步太慢,怕的是不肯急起直追。」

大火燒毀二十餘年基業

無奈我在南非從事的是毛衣生產業,管理三千平方公尺的廠房和三百多名員工,從採購、生產到供給各個連鎖店銷售,環環相扣,一個關節都放鬆不得;雖然想做慈濟工作,總撥不出時間,在外面發放,又擔心廠裡的事。事後細想,那把無來由的大火,難道是諸佛菩薩的慈悲成全?

雖然,上人常說:「前腳走要後腳放」,但對我來說,這場意外實在太深刻了,怎樣也忘不了。

記得那天恰好是週日,隨著南非大選選戰的升高,外面的局勢愈來愈混亂,殺人放火時有所聞,聽說反對黨要來此開會,廠裡的黑人都驚嚇萬分,不敢來上班,因此不得不停工一天。

當天我們夫婦開車到距離工廠一百多公里外的德本莊美幸師姊家。抵達時已晚上七點多了,隔壁廠的俞賢琳師兄夫婦也在座。(六點四十分,兒子到工廠餵狗,回到家才十多分鐘,保全公司就來電說工廠起火了。)莊師姊事先已接獲消息,卻佯裝鎮定的告訴我說,治安不好,媳婦來電要我早點回家;臨行,又提議替我理髮。事後回想起來,她鎮定的神情和舉動,確實帶給我莫大的力量。

我順路載俞師兄夫婦一起回家。快到達時,遠遠的就看到天邊一片火光;失火了!我想,那應該不會是我的廠。不料,天哪!居然正是我的工廠燒起來了。我像發瘋一樣哭叫著奔向火場,俞師兄苦苦拉住我--想我自一九七二年應聘來南非任技術員開始,從無到有,合夥設廠,又遭到股東退股拆夥的打擊,都靠我堅持下去,這家毛衣針織廠才有現今的規模。現在,好不容易掙來的一片天空全部毀於一旦,我情何以堪?

我跪在地上仰頭問天--我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要這麼折磨我?俞師兄靠過來勸我:「張師兄!是菩薩慈悲你啊!幫助你萬緣放下,讓你全心全意做慈濟的事啊!」聽到佛菩薩的名號,就像把我從地獄邊緣拉回人間一樣,我猛然起懺悔心--一年多來,我努力學佛,難道不知道困果業報,不曉得無常的道理?我擦乾淚水,頹然坐在地上。

無常來,要歡喜承受

大火足足燒了十個鐘頭。此事震驚了南非聯絡處的吳國榮師兄,不僅數度來電安慰我,還一通電話打到台灣。接著,連續有海內外慈濟人包括英國、美國師兄師姊的關切電話,讓我心頭溢滿溫馨的感覺。還有,靜思精舍常住德宣師父也代表上人轉達關懷之意。

為免上人擔憂,我趕緊回電向上人報平安。上人很慈悲的問我近況並開示:「無常既然來了,就要歡喜承受;沒有人員傷亡,已足夠慶幸的了。最要緊的是把身體照顧好,慈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跪地聆聽,淚水在眼眶裡打滾。啊!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有幸得到上人的慈言關懷,我已無怨無求。

在歷鍊中長養慧命

工廠經過這次大火,一切都將東山再起。我年歲已大,對事業不再懷抱雄心壯志;現在,我把工廠交給大兒子經營,兒子還年輕,相信他會有無限的未來。我的年歲已近黃昏夕陽,但我的慧命才剛要開始;在足足有台灣三十四倍大的南非,我還要更加努力播種,讓這片土地不僅有黃金、鑽石、鐵礦的豐富資源,還佈滿慈悲大愛的種子。

慈濟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有上人的精神支持著我,我相信,我會走得穩定而自在。

▲校園清流

湖中心蓮朵朵

◎郭馨心


內湖國中小團輔「勵志社」,是慈濟委員和該校輔導室共同針對行為特殊的孩子,所設計的活動社團;
成立四年多來,在大家愛的提攜與培育下,孩子們有的人繼續升學,有的人踏入社會就業,
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各自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

去年教師節前夕的某個星期天晚上,正準備打開電視看新聞報導時,忽然聽到啾啾啾的電鈴聲;打開門一看,一個又黑又壯,手中提著一盒蛋糕的孩子站在門外,原來是阿青--曾是內湖國中小團輔「勵志社」的孩子。

成為社會有用的一員

「老師,祝您教師節快樂!這是我剛剛買的蛋糕,因為二十八日我有事不能來看您,所以今天先來。」

「為什麼這樣客氣呢?你能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還帶禮物來!」

「沒什麼啦!您這麼關心我、愛護我,我用自己賺的錢買一點東西送您,也是應該的。」坐了一會兒,他就告辭了,我送他到門外時,他又站定。

「老師,有一件事想請您幫忙。」

「什麼事?」

「我弟弟不太聽話,甚至還蹺課、吸菸,雖然我勸過他,但是不太有用。您是知道的,媽媽全心全意照顧爸爸的病,所以不太有時間管教弟弟,真希望您和慈濟的叔叔、阿姨能輔導他,就像您當年輔導我一樣。」「以前我們幾個可說是被老師放棄的學生,若不是您引導我們重新走上正途,不知道我們會變成怎樣;還好,現在我們畢業後都有正當的工作。」

阿青談及他現在白天在修車廠工作,晚上則到南港高工就讀。「雖然是『黑手』,但能夠憑自己的勞力賺錢,成為社會上有用的成員,我覺得很驕傲;也感到一個人的學識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學歷越高的人,若是品行不好,會做出更多危害社會的事,

所以現在我已沒有自卑感了。」

「幾天前我走在路上,正巧看見一部車子故障,駕駛人在推車,我走過去看,發現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我幫著查看,原來是線路掉了,我便將它接好,老師再三地向我道謝,內心湧起一陣興奮--原來助人的感覺是如此快樂,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

「每當我將薪水交給媽媽時,她都非常高興--當初她認為不乖的孩子,今天已經變成懂事的兒子。看到她歡喜,我也很欣慰。」「記得國三那段時間,我們常蹺課,但是上慈濟『小團輔』的課,我們一定不缺席,這也是我們的福氣,所以現在一直很懷念您。」

「弟弟對某位老師的課一定蹺掉,因為他被那位老師處罰過。他現在的心態,完全跟我當初一樣,真希望他也有福氣接觸慈濟人愛的教育。」

我們就這樣談了一個多小時,他不斷提出輔導弟弟的事,我答應他再跟校方磋商。

每隔一些時日,阿青便會回校來看看我,並聊聊他的近況,不論是高興的、不快樂的、挫折的事,他都會向我傾訴,我們之間的感情,就像母子一樣。

學習一技之長

還有阿益,也是每隔半個月或一個月,就會帶朋友來家裡坐坐。他讀了一年的高職,想休學就業以學習一技之長。我分析就學和就業的利弊得失讓他明瞭,希望由他自己決定未來的去路,我再三強調一旦決定後,一定要專心並且用心的去做、去學,不要三心二意,一事無成。

最近他告訴我,已在一家高級西餐廳學做鐵板燒的技藝,他很有興趣也做得很投入。

記得去年母親節那天,他特地送來一束花,說是替「大正哥哥」(我往生的小兒子)送的。接過那束花,我內心百感交集……。

阿明也很乖,白天跟著爸爸學做水電工程,晚上則念商職夜間部,現在他已經是父親的好幫手,相信等他畢業後,一定能「出師」獨當一面。

阿銘和他哥哥同在一家電器公司學修理電話,他希望將來服完兵役後,可以和哥哥合開一家電器行。那天他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發現他壯了許多,他笑著說:「每天搬電器,把體格練得更強壯了」。

勇敢面對生活

阿昌曾在新莊做鐵模子,兩年來已可獨當一面,後來因為離家太遠,無法兼顧家裡,於是放棄師傅的工作,回到內湖的一家餐館,從最基層的學徒工作重新學起。

有一天阿昌回學校來,我帶他去看校長,校長慈祥地詢問他的近況。

阿昌說:「考慮了很久,還是覺得回內湖好,可以天天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且多學一種技能也不錯。」

校長也問到阿昌的哥哥。「他比我有更好的發展。」

「當初你們兄弟,不知道讓我操了多少心,多了幾根白頭髮,現在知道你們兄弟都這麼懂事,心裏好高興。」校長欣慰的地說。

阿昌接著告訴我:

「阿姨,您知道我畢業後,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嗎?」

「做什麼?」我好奇地問。

「我第一件事就是先將媽媽接回家。我告訴媽媽:『我已經畢業了,可以去工作來養活您,以前您為了照顧我們兄弟,實在太辛苦了,現在該讓您享享清福;雖然我現在賺的錢不多,但日子還是可以過,以後我會給您過更好的日子。』所以我現在請媽不要去工作。」「以前我不愛念書、不寫功課,現在為了多學一點技術、多做一點好吃的東西給客人吃,反而天天看書,天天寫筆記。這也讓我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有機會的話,我希望能繼續去補校進修。」

聽了阿昌的一席話,內心感到很欣慰--這孩子真的長大了。

愛的互動與交流

「這罐飲料請您喝!」阿昌說。

「我不太喝飲料,我習慣喝開水。」

「不行,今天您一定要讓我請,以前上小團輔的時候,都是您請大家,現在終於有機會回請您。」阿昌一面說一面將吸管插在飲料盒內,送到我手中。

「去看過其他輔導老師了嗎?」

「看過了。」

「有什麼感想?」

「以前是自己太幼稚、不懂事,現在我能體會,當初他們也是為我好,只不過愛的方式有所不同。」

……

經常有小團輔的孩子回校來,更有一位「慈濟社」的女同學回校,遠遠的看見我就展開雙臂,奔向前來將我緊緊抱住……。

大家的表現令我深深體會孩子們的心其實是很純、很真的--在他們內心徬徨、找不到目標時,在他們血氣方剛、情緒不穩定時,如果能適時給他們關懷和愛,滋潤他們的心,孩子們都能感受得到的。

我常告訴孩子們,書讀不好不是最重要的,身體健康、品德好更要,不要自暴自棄。師公上人常說:不要輕視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只要自己有信心、加上毅力和勇氣,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慈濟的美,美在每個人都有一分奉獻的愛心。內湖國中成立「勵志社」小團輔至今已是第四年了,而「小團輔」的孩子們,在多位慈濟委員合力培育下,慢慢地長大了,有的踏入社會就業,有的繼續升學,但是,我們不會因此而失去聯絡。

我告訴他們:學校就如你們的家,隨時歡迎你們回來看看,「馨心媽媽」也隨時等著你們歸來……。

(本文作者為慈濟委員、內湖中勵志社指導老師)

▲喜樂證言

慈濟之約

◎陳美羿


「蠟筆」把文章交給我,並且解釋題目叫「對人」,有三個意思:
一、問路問「對」了「人」。
二、做人要做「對」了「人」。
三、要好好去「對」待「人」。


初識ROBBLE與梅君,是在去年十一月底。

梅君長得白白淨淨,清秀可人,就讀匹茲堡Carlow大學生物系四年級。她在台灣出生,十二歲時隨父母移居澳門,所以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

ROBBLE 是她的美籍男友,西洋人的面孔,東方人的膚色,高高瘦瘦,溫文儒雅,現年三十四歲,是位醫師。梅君把他的名字翻譯成「蠟筆」,倒頗傳神。

我找到了慈濟

那時他們從匹茲堡來台灣,預計在慈濟醫院當一個月的志工。這一對「俊男美女」,在精舍與常住眾一起作息,早課及用餐時,都可見到他倆的身影,白天則與志工一起去醫院服務。

在精舍時,梅君和我住在同一間寮房,我返回台北前,送她一本「微塵心蓮」,希望她能更瞭解慈濟精神。

十二月中旬,在台北分會意外地又碰到了他們。梅君很興奮地告訴「蠟筆」:「她就是送我書的那位師姊。」

「蠟筆」也高興地說:「喔!你是作家。」一口標準的國語。

「我不是作家,我是慈濟人。」我說:「我寫的都是慈濟世界真人真事,愛的記錄啊!」

他眼裡閃著光芒,激動地說:「我從小就立志,為世界上貧病的人服務,我一直在找尋。」

他說他曾到非洲當過志願醫師,也去過很多貧窮落後的國家,濟世救人的心願因而更堅定不移。

年紀輕輕就如此抱負與目標,我不禁問他:「誰是你生命的導師?能夠如此影響你?」

「我的外婆和母親。」他說:「現在還發現了慈濟和上人。」

「蠟筆」是兩年前在超市拿到慈濟的刊物,而與匹慈堡慈懃師姊結緣,參加慈濟各項活動。他一直想到台灣實地參訪慈濟本會,好不容易累積了一個月的假期,透過洛杉磯慈濟義診中心主任林俊龍醫師的安排,才與女友梅君一道來花蓮。

在慈濟的一個月中,「蠟筆」支援急診室工作,也從旁參加醫學會議,並參觀醫學研究中心、醫學院。

元月三日,精舍志工朝會時,他操著頗為流利的中文起來報告:「慈濟醫院設備完善,醫師合作無間。對病人不以賺錢為目的,能落實照顧貧困者,非常令人欽佩,也與我的理念契合,我希望能再來。」

上人說:「你快去快回來,慈濟國際賑災需要你。」

發願為貧病者奉獻

因返美在即,我們特地安排了浮生半日遊,帶他們去鹽寮海邊走一走。在車上,「蠟筆」談起他的故事。「我的爸爸是孟加拉人,回教徒,媽媽是美國人,信奉猶太教,家裡還有一個弟弟,三個妹妹。」

父母在他十二歲時離婚。十三歲時母親把他送到友人家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寄宿家庭的男主人是位醫師,鼓勵他將來學醫,可以濟世救人。

一九八一年他自紐約康乃爾大學生物系畢業。工作了兩年,學中文一年。八四年考上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研究所,到八八年,拿到了公衛碩士和醫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那年,我曾到孟加拉尋根,那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雖然與親人言語不通,但他們都熱情接待我,把最好的東西給我。」

他決心要為貧病者奉獻,因而勤學語言。他靠自修而精通英、德、法、西班牙與中文,義大利和古希臘文也略懂。

八八年,他到非洲馬達加斯加當志願醫師半年,並遍遊非洲和歐洲,也曾到海地當了一個月的義工。「在非洲時,我還寫了一本書,自己畫插圖呢。」

因為他的學費係以申請獎學金及助學貸款繳付,畢業後,在紐約當了兩年住院醫師,就履約到佛羅里達州北部鄉間服務兩年。爾後在俄亥俄州的一所天主教醫院急診室當醫師,從事第一線救人的工作。

他一方面改善家庭,一方面照顧社區內的青少年,鼓勵他們不要吸毒、遊蕩,要努力向上。

「在美國,許多家庭關係是疏遠的,但我們家卻很親密,因為外婆把我們都聚在一起。」

「蠟筆」的外婆是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飽經二次世界大戰之苦,一九一一年逃到美國。「外婆結婚後,曾因一個兒子夭折,哀傷得整整一年不曾開口說話,後來開始拿起畫筆,從繪畫中漸漸恢復了生命力。」

外婆勤畫不輟,成為一位知名的畫家,開過畫展,也出過畫冊。她很

懂得領略生活,並與人分享;「蠟筆」說家中常有音樂家、作家、畫家來往。

九三年六月,外婆以九十高齡去世。「我一直以為她是永恆的,外婆的去世令家人頓失支柱,大家哀慟逾恆,到現在仍不敢想像……」

希望在慈院服務

中午在慈院用餐後,「蠟筆」和梅君一直在打電話,詢問補習班教英文的事,原來他很認真的想把母親帶來。「我沒有台灣的醫師執照,不能當醫生,但我和媽媽可以教英文。」

第二天,「蠟筆」向上人說,慈濟是他夢想多年,尋尋覓覓理想的地方,他想回來慈濟,希望聽上人的意見。

「你是醫生,要繼續行醫救人,外籍醫生要來慈院還是第一次,問問手續怎麼辦?我們歡迎你。」上人說:「你來了一個月,對慈院有什麼建議嗎?」

「出乎意料的好,沒想到台灣有這麼好的醫院。」「蠟筆」說:「在診室常見到因車禍頭部受傷的病人,台灣人騎車不戴安全帽,這在美國是犯法的。」

上人言:「所以我一直在呼籲要戴安全帽。」

「在美國,急診室是醫生和病人的地方,不是通道。」

上人笑答:「台灣的醫院晚上大門都關閉,只用急診當出入口。嗯!這一點應考慮改進。」

「蠟筆」說,他回美國要去修一些國際賑災的課程,訪問相關單位,學習一些經驗,以期將來能發揮最大的效率。

對於「蠟筆」茹素十四年,非關健康與宗教,只因不忍傷害動物,上人讚歎道:「你很有慈悲心。」

晤談結束,上人親自為他掛上念珠。

努力加強中文能力

回到台北的第二天,梅君打電話給我,說「蠟筆」用中文寫了一篇文章,要給我看。

傍晚,「蠟筆」把文章交給我,並且解釋題目叫「對人」,有三個意思:

一、問路問「對」了「人」。
二、做人要做「對」了「人」。
三、要好好去「對」待「人」。

看了他文情並茂的文章,不禁輕呼:「蠟筆!你真是上帝的傑作。」

他說他很喜歡中文,字形像美術,很神秘,可惜現在的程度如在「隧道」中。再努力學習,一定可以走完隧道,大放光明的。

「我喜歡唐詩,還有莊子,他是很活潑可愛的哲學家。」

我跟著他走到一個巷口的地攤上,在髒亂的書堆中翻到兩盒佈滿灰塵的錄音帶。「這個很好,我可以學中文,又有知識性。」

想到他密密麻麻的二本護照,對於他識途老馬般的熟悉,就不會太驚訝了。

期待再相見

七日中午,我請慈誠隊的鄭德南師兄開一部大車子,一起送他們去機場,除了簡單的行李外,就是幾大箱的書、錄音帶和一把大吉他。

途經新莊,我們一起到樂生療養院拜訪。

梅君問院友金義禎阿伯:「平常你們都做些什麼呢?」

「活下去。」金伯伯答。

在金伯伯和林葉師師姊慈悲智慧的談話中,「蠟筆」豎起了大姆指,說:「了不起!」

「感謝你帶我去認識那麼多有智慧的人。」「蠟筆」說:「可惜有一個人沒見到,很遺憾。」

「誰?」

「上人的師父--印順導師。」

我怔住了,說:「你下次若再來,會有機會見到他的。」

揮別「蠟筆」與梅君,回程,我們迷了路,從桃園經林口、泰山,繞了一大圈才回到台北。

「不要緊,只要有目標,條條道路都可通。」鄭師兄說。

可不是嗎?只要前生有約,有願,今生有緣,再遠,都會來赴約的。

「蠟筆」,梅君!不要忘了慈濟之約喔!

對人

◎蠟筆(ROBBLE ALI)

元月六日.台北

我們兩個人在花蓮做了一個月義工,回美國的時候行李好重!火車到了台北,要往訂的旅店走,街名跟旅店名字知道了,但是方向都不清楚,需要問好多人。

元月五號晚上,台北的天氣特別冷,十度左右,問了一些人,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也是蠻冷淡的:有一些不願意跟我們講話,還有一些假裝聽不見,匆匆地過去,忽視我們,好像在美國紐約市似的!在火車站外面,帶著很重的行李,又冷又迷路有點無奈,好可憐!

我們正在徬徨,幸好來了一位女士。我們問了老問題:「小姐,請問,你知道太原路在那裡嗎?」她笑容滿面地說她知道,用手指示方向,並且看到我們的情況,說她要幫忙提行李,送我們到旅店。我不好意思,想拒絕,但是她堅持,說她剛才送了一個朋友到火車站,我們的旅店是順路的,她正要回家,沒有特別事情要做,又說:「你們問對人了。」然後,我們三個人慢慢往太原路去,走一下,休息一下,一邊提行李一邊聊天,女士幫我們提吉他。

當我一告訴這位友好的女士說:「我們剛才從花蓮來的,在那邊慈濟醫院當義工一個月,現在要回美國。」她笑容變得更燦爛,說她也是慈濟委員!結果我們的行李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重,路程也沒有以前那麼長,台北的街頭沒有以前那麼孤寂,元月夜的天氣沒有以前那麼寒冷了!

我們三個人聊得很開心,快到旅店,告別時,我們感謝這個善良的女士,果然她也感謝我們!從這種小小的事情上往往可以發生開悟的時刻:天天有機會做好事。我都忘記了問這個女士她的名字和地址,但希望她能有機會看這個故事,好像「匿名善士」。世界上到處偶爾可以碰到有愛心的人,「對人」感恩。

▲琉璃世界

陪他們長大--做癌症病童的朋友

◎葉文鶯


對癌症病童而言,生命有時何異於一場賓果遊戲?
在台大醫院七D病房裡,經常可以看到「偲瑀媽媽」的身影,
她帶著相機,在與孩子逗弄嬉笑中,為他們可能剎時即逝的生命,
捕捉鮮麗、開懷的笑容,也許,這些美麗可留待他們的父母回憶,
永遠記得孩子在這世上片刻快樂的模樣……

一月十六日早上,台大醫院癌症兒童病房裡隱隱有股騷動;午後,有些孩子--特別是年紀愈小的病童,更是無法安睡片刻。他們母親只好在溫柔的哄慰中帶著一絲威嚴:「快點兒睡,休息一下,不然晚上會沒力氣參加遊戲哦!」孩子們聽了,趕緊安靜下來,努力讓自己睡著。

原來,他們怕因睏了而錯過的好事,是幾天前「偲瑀媽媽」就開始預告的活動--賓果遊戲。

「三十三個朋友」

賓果遊戲活動的發起人是任偲瑀的媽媽--林豔玲女士。雖然他們全家人陪著偲瑀與神經母細胞瘤奮戰了一年多,偲瑀仍在去年中秋節結束了一切病痛,成為「另一個世界裡的小天使」,但是她的爸媽任將達夫婦,卻將對的愛與思念,延續、擴展到對其他癌症病童的關愛,發願為他們擔任終身義工。

儘管,當初為了醫治偲瑀的病,他們所經營的水晶唱片公司目前已經面前嚴重的財務困難,但是偲瑀媽媽說:「我們不能等那天有錢再做這件事,因為我們知道癌症病童的生命不能等,他們隨時會走,我希望他們在短暫的生命裡,能盡量過得快樂。」於是,「三十三個朋友」的組織成立了。

台大醫院的癌症兒童病房共有三

十三個床位,偲瑀媽媽希望這些多半被醫師宣布無望的孩子,在寂寞的白色病房中,能多一點快樂,所以她自去年十二月起,邀請幾位朋友每月為這群小天使舉辦兩次「賓果遊戲」;獎品則是大家各自向親友和同事、鄰居募集而來,所有的玩具都帶有無限祝福的愛心。許多慈濟委員及慈清台北分會的工作人員,也紛紛響應這項長期性舉辦的活動。

上人的福慧紅包大受歡迎

下午五點半左右,很多光著頭、戴著口罩的孩子來到七D病房的會議室,他們或走路或坐輪椅,有的則是躺在病床上由家人推進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斷打量著現場所擺放的布偶、洋娃娃、玩具汽車、飛機和童書等禮物,內心高興地想著,待會兒中了賓果要選那項禮物,成為它們的主人。

當天慈濟除了台北分會工作人員,還有美國及日本分會的師兄姊到場參與--由於美國分會慈濟人曾關懷六位赴美治療的癌症病童凱凱、瑋琪、浩瑄、偉翰、立元和偲瑀。這天晚上,結束隨師行的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和靜誼師姊,獲邀成為特別來賓,由思賢師兄搖轉出幸運號碼,靜誼師姊和偲瑀媽媽則大聲喊著:「三號、三號……十二號、十二……號有沒有人賓果?」

有位楊小弟舉手站起來,走到前面毫不猶豫地拿起一個金髮、頭戴藍帽的洋娃娃;大家正奇怪這小男生的選擇時,只見他把娃娃交給他的媽媽,回頭說了一句:「這是我媽媽喜歡的。」他的媽媽在大家的掌聲中微笑著說:「我兒子很孝順。」

隨著愈來愈多孩子喊出:「賓果!」現場氣氛逐漸緊張起來,有的孩子焦急地張望愈來愈少的禮物堆,開始搶著說出即將連成賓果的數字,催思賢師兄趕快搖出號碼來。

遊戲結束,願意站出來唱歌或和偲瑀爸爸猜拳獲勝的小朋友,也可任選一樣禮物;偲瑀爸爸當然是每拳必輸。

當靜誼師姊宣布思賢師兄要代表師公上人發「福慧紅包」給大家時,小朋友更開心了。靜誼師姊領唱:「祝你無量壽福、祝你無量壽福……」思賢師兄逐一將紅包發給在場每位小朋友,包括病童的兄弟姊妹,連在場的「三十三個朋友」組織的義工都有份。

生命,似一場賓果遊戲

活動結束後,會場整理得差不多時,只見偲瑀媽媽紅著眼睛,匆匆自病房回到會議室悄聲向偲瑀爸爸說:「瑋琪快不行了!趕快去看她。」

他們趕到病房,瑋琪的媽媽已為她換上公主式的白色禮服,病房內剎時像被一朵漫開的白雲佔滿了。病床邊立著三、四個人,默聲聽著瑋琪的阿姨告訴瑋琪一些事;戴上氧氣罩的瑋琪猛地吸氣、喘氣,只能以眼神或搖頭、點頭來回應。這個年近十八歲的大女孩,顯然因為已經懂事,從病

痛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加深了好幾倍。她的爸爸偶爾踱到門後,又折回床邊看著她,眉頭深鎖。

靜誼師姊自瑋琪那兒出來後,走進凱凱的病房。當時,凱凱正和慈濟文化中心的培玲姊姊玩著他最喜愛的飛機;儘管玩得起勁,但造血功能已遭破壞,血小板和血色素偏低的結果,已使小凱凱呵欠連連、活動力減低。他的媽媽問他:「你要坐這架飛機去美國,還是去日本的迪斯奈?或者我們一起去花蓮看師公?」凱凱瞇起一對漂亮的眼睛反問:「可以嗎?可以嗎?」同時把機身翻轉幾圈之後,肯定地說:「這是戰鬥機!」

小孩子的內心世界果然充滿想像、好奇和冒險。凱凱幻想手中是一架衝鋒陷陣的戰鬥機,而他的媽媽所希望搭乘的,卻是飛往快樂及平安的希望之翼,在靜誼師姊將離開醫院時,凱凱媽媽緊緊抱住師姊,哭著說:「我好害怕!」

就在今年大年初二,也是凱凱即將過四歲生日的前一天,他永遠睡去了。

對癌症病童而言,生命有時何異於一場賓果遊戲?

盡力去做,永不絕望

偲瑀媽媽的朋友表示,偲瑀的爸媽關懷癌症病童,雖然使痛失愛女的悲傷減輕一些,但是,他們畢竟太愛這些深受病苦的孩子了,每回到醫院探望,看著小生命來來去去,怎不心傷?

偲瑀的爸媽將小愛化為大愛,為癌症病童奉獻心力,除了定期到病房舉辦賓果遊戲,還經常到醫院探視病童,給予家屬精神支持。面臨水晶唱片可能倒閉的命運,他們夫婦並不畏懼:「只要盡全力,就不必對失敗感到失望!」

由於對本土音樂的理想與執著,由於不放棄救治女兒的一絲機會,水昌唱片在創立九年後的今日,面臨嚴重的財務問題而岌岌可危,然而,任將達夫婦卻無怨無悔,因為就是在這段苦病不堪的過程裏,他們領受到了人性的大美大愛--

從帶偲瑀到美國就診開始,到今日對癌症病童的關懷,親友、同事、慈濟人,甚至是一些不知的朋友一直給予最大支持;而公司營運困難的消息外佈後,已有學界、文化界及媒體界的人士連署發起「水晶後援會」,正積極呼籲社會大眾支持水晶,期使水晶能度過難關,繼續從事高水準的音樂製作。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仍清楚知道決不只有他們兩人獨自撐著,這一切,都令他們銘感於心。

在臺大醫院七D病房,經常可以看到偲瑀媽媽的身影,她帶著相機,在與孩子逗弄嬉笑中,為他們可能剎時即逝的生命,捕捉鮮麗、開懷的笑容,也許,這些美麗可留待他們的父母回憶,永遠記得孩子在這世上片刻快樂的模樣。雖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