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一味雨普潤眾生心

◎證嚴上人

炎炎夏季,有如煎沙煮日般,燠熱逼人,難以堪受。然而,外在的酷暑仍比不過內心「無明火」之熱惱!

「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吾人欲成就菩薩道業,須不畏心勞、不懼身苦、忍辱精進;遇艱難困境時,以歡喜心化逆境為增上緣,切莫畏縮退轉。

唯凡夫多愚癡造業,不能自明、自知,更難自悟;佛陀以大慈大悲心,一味雨普潤群生,平等大愛,無量無邊。清淨妙法能滋潤眾生心田,滅除煩惱焰;甘露法雨能洗淨眾生無明塵垢,為其拔除苦難,使得畢竟安樂。

夏火熾然,垢穢蔽心,惟願眾生能去除貢高我慢心,領受佛陀的慈悲清淨法水,以滅無明火,除諸障礙,重現清淨法性。

▲社論

楚楚淨如拭,亭亭生妙香--慈濟醫院七周年慶感言

慈濟醫院滿七歲了,做為慈濟四大志業之一的慈濟醫療志業,總算在各方的呵護下,渡過了「幼兒成長期」;在各界的期許下,為拔除眾生的病苦,貢獻了心力。

七歲,是就學的年齡,在人生的路途中,七歲是最關鍵的一刻。幼兒期,必須靠大人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能順利成長,但進入少年的成長階段,必須靠自己的自立自強,才能為未來的發展建立深厚的基礎。

因此,在慈濟醫院慶祝建院七周年的同時,我們以一點祝福與三點期盼,做為慈濟醫院七周年慶的獻禮。

一點祝福是:我們祝福慈濟醫院以觀世音菩薩的悲心與地藏菩薩的願力,拔除人間的一切病苦,喚回社會大眾對醫護人員的尊敬。元朝詩人鄭允端詠蓮詩云:「本無塵土氣,自在水雲鄉;楚楚淨如拭,亭亭生妙香。」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頗受世人詠歎。懸壺濟世應視為一種志業,雖處生病死諸種煩惱垢苦中,但要有如金剛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慈悲與智慧,才能達到「楚楚淨如拭,亭亭生妙香」的境界,也才會有「本無塵土氣,自在水雲鄉」的體會。

三點期許是:一、期望慈濟醫院能更上層樓,不僅在硬體設備上要精益求精,在軟體的醫療服務品質上也要不斷提升,尤其在醫院的管理上更要不斷求新求變。管理是統合軟硬體服務的總樞鈕,有更健全的管理,才會有更上層樓的發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有更上一層樓,眼界才會更開闊,放眼沃野萬里,心態自然不會固步自封。

第二我們期許慈濟醫院能配合慈濟醫學院明年的招生計畫,齊頭並進,成為台灣東部第一所醫學中心醫院。在習慣上,許多人把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分開稱呼,分門別類,事實上,它們是體用相成,一體兩面。也就是說要有好的醫學教育,必須要有好的臨床醫院做後盾;而要有好的臨床醫療服務品質,也必須要有好的醫學研究做基石。同樣的,世界上最有名的醫學院也會有一座有名的醫院。慈濟醫院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慈濟醫學院則剛剛才要起步,以相互提攜,相輔相成的共識與努力,台灣東部第一所醫學中心醫院應該指日可待。

第三我們期許慈濟醫院能夠更主動積極從事偏遠地區的醫療服務工作。台灣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山地鄉或偏遠地區的民眾較少能獲得醫療的普遍照顧,做為佛教與慈善的慈濟醫院,應義不容辭的負起照顧偏遠地區民眾的醫護責任。「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嚴」是慈濟人的重要理念,落實這項理念,醫療志業是最重要的一環。

慈濟醫院帶著數百萬人的祝福與期許,堂堂邁進第八個年頭,在未來的歲月裡,必須整裝迎接慈濟醫學院招生的到來。雖然過去七年,慈院的貢獻與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但自滿是進步的絆腳石,自大就無法讓服務的品質再昇華,慈院在「更上層樓」的過程裡,還有無數的階梯要爬。

明朝大儒方孝孺在「深慮論」一文中說:「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慈院要在穩健中求發展,小地方不能疏忽,看似容易的事也不能輕視,古人說「履霜堅冰至」,就是這個道理。欣逢慈院七周年慶,我們以此祝福並相勉勵。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0)

受如是苦,生得兒身,
咽苦吐甘,抱持養育。
洗濯不淨,不憚劬勞,
忍寒忍熱,不辭辛苦,
乾處兒臥,濕處母眠。
三年之中,飲母白血。

孩子即使是完全的順產,做母親的還是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孩子生下後,開始養育,母親把苦的吞下去,甘甜的留給孩子吃,全心一意地照顧孩子。

成長發育吸吮母血

母親養育子女,提屎摸尿,再髒再臭,她還是不畏懼、不嫌棄,滿心歡喜的清洗,一點也不怨嘆,絲毫不覺得辛苦。不管是寒冬炎夏,她為了子女,一切都願意忍受,乾淨舒服的地方留給子女睡,孩子尿濕的地方自己躺,總之,她願意代替子女受一切苦。

「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孩子從出生開始,三年內都是吃母親如白色鮮血般的乳汁;能夠發育良好,養得胖胖壯壯的,這些都是源自母乳的營養。這是母親養子的恩德。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得到人身,就要牢記是父母無比辛苦的付出,才讓我們有機會入如來家、聞如來法,得到這分慧命,希望大家好好愛惜身體,好好發揮身體的功能,來報父母恩、師長恩、如來恩,乃至於眾生恩--視普天下的人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去孝養恭敬。

嬰孩童子,乃至成年,
教導禮義,婚嫁營謀,
備求資業,攜荷艱辛,
懃苦百倍,不言恩惠。

父母為了養育子女成人,除了關心其健康外,還要用心教育,從小給予禮義的觀念與培養生活所需的功能,等到長大成人,又要為子女婚嫁事業操心。

自幼至長,慇勤提攜

常常聽到做媽媽的說:「我實在很煩惱。」問她:「煩惱什麼?」有的會說:「我的一個女兒快三十歲了,還找不到對象。」也有人說:「師父,我什麼都很滿足,但唯一遺憾是我的兒子到現在還沒結婚。」

兒女的婚嫁問題也是許多父母的一大責任、煩惱。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兒子能娶一個賢慧的媳婦,這個媳婦除了能照顧家庭外,還要能輔助兒子的事業。甚至

也有一些人說:「媳婦對我們倆老不好沒關係,只要她能照顧我兒子就好。」

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孩子養大,希望能把他交給賢慧的媳婦照顧,這是媽媽心,於是,娶個媳婦當然必須好好地費心選擇。要嫁女兒也是同樣的心態啊!女兒在家像寶一樣,當然希望她嫁到夫家也能獲愛得寵,這也是媽媽心啊!

由此可見,父母對子女是何等無微不至地關愛,即使他們長大成人,對於他們的婚姻嫁娶還要用盡心思;而且不只是為他們婚嫁操心而已,還要關心他們的事業發展,這都是父母心啊!

做父母的只要能力所及,總是安排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留給子女最多的事業財產;而為了達到這個理想,父母必須先經過一番艱辛的創業歷程。現在有很多企業家,以前都是從做學徒扛米、洗瓶子……等苦工開始,他們能有今天這番事業,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走過多少坎坷歷程?

父母創業的時候付出勞力,發達的時候,仍是繼續勞累,如履薄冰的守成,精神責任的負擔很重,還要為子女的婚嫁事業提攜擔心。儘管負擔是如此的重,但不管是多麼辛苦,也不會奢望子女一絲報答。

父母不願子女吃苦,希望能給子女最好的享受,然而,很多做子女的卻認為這是應該的,有些人甚至仗著父母親的財產而目中無人,無法體會當初父母創業時低聲下氣、小心戒慎、看人臉色的艱辛。有很多紈褲子弟在外面只是吃喝玩樂,如果有人向他說:「你父親以前是多麼辛苦奮鬥,你現在卻這樣揮霍。」他就說:「這是應該的啊!不然他賺那麼多錢給誰用?他那麼節儉,我不花錢誰要花錢呢?」這就是無法知恩報恩。現在的社會有很多這種情形。

男女有病,父母驚憂,
憂極生病,視同常事,
子若病除,母病方癒。

不管是子是女,只要他們有一點點病痛,父母就受驚、擔心,甚至父母擔憂得比子女病得還要嚴重;這點相信為人父母者一定最能體會。

子若病除,母病方癒

子女生病,父母照顧他們,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若是父母生病,子女去照顧,人家就說「好孝順喔!真是難得!」

有三位兄妹,他們的父親在台北住院,到花蓮看我一直是他父親念念不忘的心願。當子女的非常孝順,就向醫院請假,隨車放了一部輪椅,開車載父親到花蓮來。

這位父親中風,手腳不靈活,坐著輪椅,講話也不清楚,兒子扶著父親的肩膀,女兒拉著他的手,倚在一旁傳達他的語意,我看了的確從心底感動,一再向他說:「你的子女好孝順,你實在是很有福啊!」

父母心就是菩薩心,父母愛子就像水由高處向下流一般自然恆長;而低處的水要往上流,則必須裝上馬達,所以我一再褒揚做子女的孝順,希望讓為人子女者能因為獲得這分尊重與讚美而更力行孝順。

「子若病除,母病方癒」--只要看到子女的病痊癒,做母親的病自然不藥而癒了。子女如果有病,父母的病會比他還嚴重,不只是身病,同時也是心病啊!

父母對子女的恩德,不論是從小到大,或是婚嫁事業,沒有

一項不是他們要操心的,甚至子女身心的疾病,也是父母所擔憂煩惱的,可以說孩子從頭髮至腳底,沒有一寸肌膚不是父母所關懷的。我們如果能常常憶想父母這分關懷,就要徹底檢討反省--人生最大的孝,莫過於讓父母安心、莫過於讓父母揚眉吐氣,我們只要能發揮人生的功能於人間,最起碼不會令父母有所遺憾。什麼事會讓父母遺憾呢?不務正業,危害人群。所以為人子女者應恪盡的基本孝道就是要讓父母歡喜安心。

如斯養育,願早成人,
及其長成,反為不孝。
尊親與言,不知順從,
應對無禮,惡眼相視。

父母這樣用心養育子女,希望兒女早日長大成人;一直到真的長大成人了,有些子女不但不孝順,反而對父母忤逆傷害;就是親族長輩好言相勸,仍出言頂撞,態度無禮,怒目以對。

和顏順悅是孝

看看「瞋」這個字--雙眉拉直,雙目睜大,一副兇惡相;我們應該以笑目迎人,不可以惡眼相視,尤其是對父母。

有句話說,和顏順悅是孝。不會和悅順從,常常忤逆父母的人,即使給父母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住豪屋華夏,也不算是盡孝道。反之,有些人雖然無法讓父母豐衣足食,但卻能敬重順從父母的心意,父母也會深感甘甜、貼心啊!

所以,並不是提供豐裕的物質就可以讓父母歡喜,最主要的是要悅從--現代人極容易忽視這一點精神層面的需要。

人與眾生的區別,在於人能敬慎知禮、有節有度。禮節包括了語言,也包括了上下有序的行為,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知禮要形於禮,千萬不可以惡眼視人。如果大家都能注意禮節,謙善和氣,就可避免在人際間造成傷害。

欺凌伯叔,打罵兄弟,
毀辱親情,無有禮義。
雖曾從學,不遵範訓,
父母教令,多不依從,
兄弟共言,每相違戾。

現代的青少年很多只顧反應自己的心情好惡,對於長輩也失去應有的禮節,有些人如果祖父母管他,他就會說:「你管那麼多做什麼?我有父母管,憑什麼要你管?」這是欺凌。如果叔叔伯伯說他兩句,他就會說:「我父母親說我,我都不聽了,你囉嗦什麼?管到我家來?」這也是欺凌啊!

總而言之,面對至親尊長而不懂得敬重的禮節,就是欺凌長輩啊!

長幼失序,反愛為仇

連自己祖父母、叔伯、姑姨等長輩,都不被放在眼裏,何況是同輩的兄弟姊妹呢?如此,這些親情都在他的欠缺禮節、不順從教訓中,蕩然無存了;更嚴重的,甚至反親為敵、反愛為仇,現代社會存在著很多類似情況。

幾十年前,社會講究友誼、珍惜親情,不論是同宗或是世交,大家的情誼都非常親密,儘管各自在外謀生,但親族之間每年都會固定在祖厝中聚會數次。起碼在三十年前的社會仍普遍的存有這種形態。

而這種禮節卻隨著時日慢慢變淡了,甚至有人會認為祖厝沒有用了,土地價格飆漲的這麼快,應該把祖產賣掉。一旦談到祖產出售,大家的情勢就對立起來,有些人想要爭多一點,如此就產生了爭吵、敵對的形態,把這

分親族血緣忘掉了,失去了情誼禮節。

父母不只生養子女,還費心地培育他讀書,從村莊的小學到鄉鎮的中學,進而到城巿的大學。父母親留在鄉村中節衣縮食,想盡辦法還是要讓子女能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膳食住宿,一切的起居與學業所需,無不是父母克勤克儉,省吃儉用而供應的。

而子女在外面求學,是否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呢?有些人不好好地用功唸書,整日流連於歌樓舞榭或是不正當的場所,拿取父母的心血錢吃喝玩樂,浪費金錢、浪費時間、糟蹋父母的心血,這就是「雖曾從學,不遵範訓」。

儘管上課的時候也會聽到老師所舉古聖先賢的例子,一旦下課之後,這些話就被拋諸腦後了。老師的教示都不依從了,何況父母親的叮嚀呢?父母如說他幾句,他就頂撞:「你懂什麼?現在的教育水準提高了,你的想法已經落伍了。」父母讓他接受教育,沒想到他卻反過來輕視父母不合時代。

有些人的父母年紀較大,當兄長的很辛苦地兄代父職,讓弟妹完成學業。但弟妹是不是懂得感激兄長的付出呢?

以前的人尊敬長兄就如同尊敬父親一樣,所以有句話說「長兄若父」,社會上也有不少兄姊犧牲自己,成就弟妹的感人事蹟。偏偏有些人,連父母都不尊重,何況是兄長呢?他們甚至輕視兄弟的學問不如他,時時抱著抗逆排斥的心理。

出入來往,不啟尊堂,
言行高傲,擅意為事。
父母訓罰,伯叔語非,
童幼憐愍,尊人遮護。

這段經文是說為人子女的人,不懂出入的禮節,不知尊重父母。

言行高傲,擅意為事

孔夫子說過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的時候一定不出遠門,如果非去不可,也一定要讓父母親知道去向。為人子女最基本的禮節就是這樣。

以前大部分子女在未換外出服之前,會先徵求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願意讓他出去,規定幾個小時之內要回來,他們一定遵循吩咐,在時間之內回到家。或是隔天要出遊,一定先向父母親報告行程,讓他們知道行蹤。

現代家庭常可看到子女在衣服換好了之後,才丟下一句「媽!我要出去了。」然後轉頭就走;有些子女甚至連招呼也不打一聲,更遑論事前稟報了。

「言行高傲,擅意為事」--子女對父母長輩講話的口氣、態度都非常高傲,執著於自己的意見,目無尊長,無法採納長輩的建議。

「父母訓罰,伯叔語非,重幼憐愍,尊人遮護」--因為父母有教養的責任,如果子女犯錯的時候,難免要教訓他、處罰他。過去都是大家庭,孩兒遭長輩責罵了,不只是母親會心疼,連一些嬸婆、妗婆也會把孩子拉到一旁安慰:「我好心疼啊!心肝寶貝兒!」一些子女不敢違背長輩的原因,也就是依於此種親情的呵護,這是互相的。

現代父母大部分也是凡事以子女為第一,父母愛子女、祖父母疼孫子,有時候孩子犯錯,父母想教訓處罰,做祖父母的卻要掩護他,或是父親在教,母親捨不得;這種一方要教、一方要袒護的情況,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態。

▲慈濟訊息

珍惜一分誠意的愛心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七月十一日
農曆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慧琪法師、五位教授、各位委員、慈誠隊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的場面真是整齊而莊嚴,以往聯誼會多有會員參加,現在是夏天,天氣太熱,為顧及會員們的進出安全,所以這次聯誼會稍加限制,純是委員和培訓委員參加。希望大家利用這次機會,確實了解慈濟四大志業目前的進展概況。

護專有兩個工地同時進行,一個是宿舍工程,另一個是教室工程;紀念堂是慈濟的精神堡壘,它將代表慈濟人美的回憶、愛的教育;醫學院則是為佛教、為眾生培養良醫。佛陀又名「大醫王」,眾生的苦莫過於病,這個病痛不只是身體的病,心理也會有病。而不管是身病或心病,都極須具有愛心的良醫來照顧,而良醫要靠好的環境來培養。雖然蓋醫學院必須付出很大的犧牲和奉獻,但為解除眾生病苦,我願捨生命完成醫學院的建設。

今天的工作將成為明天的文章、後天的歷史,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人間,千萬不要白走一遭,應該多發揮做人的良能,否則就枉度了大好的人生時光。

宇宙間生、住、異、滅,人生唯一可把握的是使用權

我們的身體每天不斷地新陳代謝,細胞不斷地生滅,我們對於自己的軀體變化都無法做得了主,更何況外在的物質和權位呢?人生的痛苦,大多數是來自於求不得,所以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沒有權去要求別人,因為連自己都要求不了自己了,又何能要求別人呢?

仔細想想,在我們一生中,並沒有哪一件東西是我們可以恆久擁有的,唯一可以把握,是身體的「使用權」,所以今天我們能健健康康地發揮功能、奉獻社會,就要趕快去「做」。

在座都是慈濟人,希望大家要有佛心師志,把握這分因緣和心志,共同創

造美好的慈濟世界。

今早,國際巨星麥克傑克森的家族專程前來,邀請我到美國接受該家族設立的「終身成就獎」,我婉謝了他們的好意,並希望他們能多了解慈濟--我是宗教家,普愛天下是我的本分事,結合眾人力量去幫助困厄者,也是人生的本分,能得到肯定就已經很安心了。刻意追求到的名,並不是真正的名;我們只要認清自己,踏踏實實地盡好自己的本分,至於別人是否獎勵我們並不重要。其實,做人做事重要的是自己要時時獎勵自己,如果光靠別人來獎勵,那是不會長久的。

嚴守十戒,尊重生命,要有做社會楷模的擔當

目前,慈濟在社會上、國際間,都受到相當的定和信任,而在接受別人的肯定和信任之餘,我們更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論是行動、言談、氣質,一定要表裡一致,謹守誠、正、信、實的一貫作風。因此,提昇委員的品質就成了當務之急。

所謂委員的「品質」,並非只有形的錢財、名聲、地位或學歷,我常說慈濟的美是美在「參差不齊」--慈濟世界中有地位很高的人、也有非常富有的人,但也有工人、攤販以及沒有讀過書的人。這些來自不同的環境的人組合在一起,赤誠相處,人人都能用平等、平常心相互感恩,這就是慈濟的美。

慈濟人需要有做社會楷模的義務與擔當,因為有健全的家庭,才有好的社會,有好的社會才有好的國家;所以說每個慈濟人都一定要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和行為,要嚴守「十戒」以律己防非,尊重生命。

前天,慈濟大專青年結束志工任務後,在精舍舉行「傳心燈」的儀式時,大家整齊地排出一個卍字形,卍字代表吉祥、光明、圓融;這些孩子們如果其中有任何一個排得不整齊,就不像個卍字了,這也說明了整體的美是個體的總和。

吸毒、販毒毀己誤人 年輕生命毀於一念

現在的社會必須靠大家一起來關心,最近常看到掃毒的呼籲,我非常支持這些呼籲,因為毒品實在是害人不淺。由於毒品大部分由海面的走私管道進來的,所以最近的漁業電台即將向海上播放「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希望讓那些販毒的人,能夠有機會聽聞,進而因慈濟清流而洗滌受污染的心。

最近我在大地地理雜誌的封面看到一個鏡頭,原以為那是一幀電影劇照,畫面是這樣子的:有一群公安人員,押著一個被麻繩五花大綁,長得非常清秀的女孩子,女孩子的胸前掛著名牌;而這個女孩子即將被槍斃。

從內文中得知,這是一篇有關雲南邊境販毒事件的報導,背判處槍決的人總共二十八人,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下;這些年輕被利益薰心,透過各種方式販毒。當他們一群人要被槍決時,是用麻繩把他們一個接一個的綁在一起,而他們的家屬就站在他們的面前,用一條繩子隔開。當被問及還有沒有事要交代時,其中有一個說:「我的家人都還沒來,麻煩你轉告他們一聲,某某人欠我的錢還沒還,要記得去要回來。」

另有一個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媽媽,她要求再讓她抱抱孩子,為她的孩子剝橘子。當她先生把三歲的孩子抱到她面前時,她讓孩子坐在大腿上,為他剝橘子,享受最後一次母子親情。三歲的孩子又懂什麼?那種畫面真是令人心酸,這些年輕人的大好人生就因為販毒而毀於一旦。

我們必須預防錯誤的人生,人人都應該了解毒品的危害,人人都該潔身自愛,不販毒、不吸毒,這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希望慈濟人能再度發揮清流的良能,共同積極為掃毒、拒毒盡一分

心力。

珍惜這一分誠意的愛心,以清淨大愛利益眾生

在座有許多是「培訓委員」,也許你們聽到「培訓」這兩個字會感到很陌生,現在我來向大家做個說明:

以往我們每年舉行兩次新委授證,從今年開始,我要改為一年一次,在每年的年底--十二月舉行授證。

今天聚會的重點也是要提醒大家,資深委員一定要以身作則,用心培訓有心出任委員的人。「培」是栽培,「訓」是訓練,「培訓委員」必須以一年以上的時間深入參與慈濟志業,和資深委員同進同出,跟隨著去濟貧教富,參與各種活動;一年後,如果歡喜心如初,並且獲得資深委員的推薦,才能成為正式的委員。

在培訓委員之前,還有「見習委員」,見習委員本身是會員,他愛慈濟、肯定慈濟,源於時間限制,他只能宣介慈濟、勸募善款,而無法參與慈濟的各項活動,所以暫時跟隨委員學習。

慈濟永遠關心社會,也永遠熱愛人類,希望大家珍惜誠意的愛心,絕對不可假藉慈濟的名義去牟私利或參與政治的活動。我們要秉持單純的誠心,以社會工作來利益眾生,這分對社會人類的愛是清淨的、無染的,要愛得很灑脫,不要被任何事牽絆。

總而言之,慈濟委員一定要端端正正,守好自己的本分。

以為社會大眾奉獻的心,寫出篇篇人生佳作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並且走在菩薩道上,慈濟是個不可多得、很美的志業,我們一定要深深踩下我們的腳印。我常說,慈濟是宇宙間的「大學」,一般人受大學教育是在教室中,但我們是在宇宙間;每一天,都是我們的一張紙,每天經歷的人與事,都是我們的一篇文章--也就是說,我們每天所見的人、所遇的事,都是在教育著我們。

前天早上,有位大專生在座談會上說到他去做居家關懷時,那個個案的家庭非常破爛、髒亂,媽媽智能不足、爸爸殘廢。委員和大專青年等一群人動手為他們打掃,屋子裡蒼蠅蟑螂到處飛爬。當他們清掃到臥房時,看到一位剛出生的嬰兒躺在床上,床上就像垃圾堆一樣,一片黑壓壓的蒼蠅停在嬰兒的臉上,他看了嚇一跳,他說:「我好震撼!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真不敢相信有這麼不堪的人生。」

而也在那個時刻,他突然悟到:「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親,因為父母親給我這樣好的環境,愛我、疼我,讓我接受高等教育。」

諸位,這就是一種教育,也是那天他人生白紙上的一篇文章啊!他因為親身的力行和體受,所以在他的人生中有了這篇生命的文章。

我們生活在宇宙的這所「大學」中,到處都是可供學習的教室,無論到任何地方,也都看得到活生生的好文章,至於要如何完成這篇篇的佳作,就端看你怎麼去「做」了。

菩薩道侶是累劫修來,要真誠相持,相互扶持

今天在座的都是慈濟的中堅幹部,希望你們互相拿出愛的心態--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慈濟人彼此都是菩薩道侶,所以委員和慈誠隊之間一定要密切配合,每個人都要真誠的相待--面對照顧戶的阿公阿婆的事,即使三更半夜,我們尚且在處理了,更何況是我們清淨的菩薩道侶呢?同船尚須十年修,法親更是累世修得的,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他家中有事,就如同我家有事一樣。大家要互相扶持,彼此關懷。

期許各位努力匯集慈濟的點點滴滴清泉,共同淨化人間。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歡喜做

◎靜淇

快樂的秘訣是什麼?
我想是「歡喜做」、「結好緣」。
歡喜做是無相的布施,結好緣是為自己開拓更寬廣的路。

上個月在服務單位省府人事處發行的「人事管理雜誌」中,發表了一篇「人事服務的慈濟精神」,普獲人事同仁的回響。

至誠心

曾經很多人問我,到底有什麼秘訣或偏方,能使我每天都如春風般的快樂和溫煦?我都會告訴他們兩句話--「歡喜做」、「結好緣」。歡喜做是無相的布施,結好緣是為自己開拓更寬廣的路。

由於人事工作是服務性的工作,慈濟「慈悲喜捨」的精神,正是人事服務所需的新精神,相信也是目前社會各行業所不能欠缺的服務精神。

在文中我提到要實踐慈濟精神,一定要有一顆「至誠的心」。當然這顆至誠的心,包含了知足、感恩、善解、歡喜,同時也包含了柔和、忍辱、精進、寬容。

歡喜心

也許有人會問:如何做才是歡喜做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抱著一顆「歡喜心」去做--因為歡喜與否,都是由自心所生。

記得曾看過一則故事:

有一次孔子遊泰山,半路上看到一位老年人在路旁自彈自唱,神情非常愉悅,孔子趨前問說「老先生,到底有什麼事讓您如此快樂呢?」

老人回道:「哦!我怎能不快樂呢?,你看,天生萬物以人為貴,我很幸運能生為人,這是我感到第一件快樂的事。再看目前的社會地位,男尊女卑,我不但能生為人,又能生為男人,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再說人的壽命有長有短,今天我能活到九十歲,是第三件讓我感到快樂的事。」

孔子又問:「您年紀這麼大,難道您不怕死之將至嗎?」

老人回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亡只是人生的終點,就像坐車到達終點站就必須下車一樣,我心無牽掛,又有什麼事能讓我害怕呢?」說完又繼續彈他的琴了。

處處道場

由此可知,真正的快樂並不是建立在形相上,而是心境的寧定歡喜。心能轉境,以歡喜心來待人處事,當下就能使人感到快樂。

上人曾說過:慈濟是所宇宙大學,我們活在這個宇宙大學中,隨時隨地都是課堂,每天都是一張白紙,而我們所接觸的人與事,就是一篇文章。是的,在各行業中,每天所遇到的任何人、事、物,都是對我們的一種教育,也都是修身修心的道場,只要時時刻刻抱著「歡喜做」的心態,相信人生的路將是無限的寬廣。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以心相會

◎靜暘

慈濟走入國際化,慈濟精神繞著地球跑,
海外百分之九十的會員雖未曾見過上人,
但他們能拳拳服膺上人的教誨,
是何其富有智慧,何其富有呀!
誠如佛陀所說:「學我之所說教,行我之所行道,
即使身離千里,亦如同處一室;
如不學我所教,不行我所行道,
即使同處一室,亦如千里之遙。」

六月二十三日下午,隨著子媳克明、華音,搭乘華航班機飛往美國,一來是因為他們新居落成,前去道賀;再來就是和太平洋彼岸的慈濟人相聚。

不停息的慈濟志業

抵達洛杉磯停留四日,感謝美國分會執行長思賢師兄,為台灣來的佳穎、憶慧兩位師姊和我三人,舉辦四場慈濟茶會。

記得二年半前也曾到美國,不巧患了重感冒,發不出聲音,可是當茶會開始,一上台,面對麥克風,仍是談說自如;難怪此番來到美國,因為「時差」的關係,自己稍有「盹狀」或是「喊累」的時候,師姊們即刻遞來一隻麥克風,笑著對我說:「治百病!」而我也會馬上加上一句:「上台容易、下台難。」竟然能滔滔不絕地說上一小時。

為什麼呢?因為我看到所有在美國的慈濟志業推動者,他們「誓行菩薩道、誓做慈濟志業」的精神,令我感佩;再來看到美國的遊子,多麼期盼來自台灣的慈濟人帶來慈濟訊息和上人的甘露法語;如此,我能不說嗎?

拳拳服膺上人教誨

由於次子定居於德州休士頓,所以此行我停留在德州的時間最久,有二十四天。自稱為邊疆地區的墾荒者,--德州支會的負責人濟恩師兄,文宣組長熊師兄形容他目前正和慈濟「熱戀」著--談長情、說大愛;他時常駕著十人座的中型賓士,近者到休士頓市區諸位師姊的家中開茶會,遠者付達拉斯、奧斯汀……,一次往返有如環繞台灣一周的距離;為播撒慈濟種苗,人人「甘願做」「歡喜受」。

在聖荷西聯絡處,七十六歲的林王秀琴老菩薩熱心推動會務,雖然年紀已長,但秉持一顆誠心,帶動不少年輕一代參與。看到老菩薩,使我領悟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至理名言。

三十三天的「天人生活」

不知不覺,一個月又三天的美國之行,到了最後一站--紐約支會,在繼正師兄、慈定師姊的安排下,在法拉盛的台灣會館,舉行了一場幸福人生講座,約有二百多位會員參加。

回想這三十三天,每天生活在那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交通順暢,有如天堂的日子裏裡,懷著感恩心、歡喜心,和慈濟人談慈濟,誠如回到精舍向上人銷假時,上人對我說的:「你已經過了三十三天的天人生活了。」此番美國行,心中盈滿無盡法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