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佛人的心境

尿布的啟示

◎陳慶恩

我想嬰兒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一如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對人格發展有負面影響。
紙尿褲的盛行,在嬰兒初期的發展中,相對地減少很多學習環境--
嬰兒除了肚子餓以外,少了很多不舒適的機會,也因此可能較難發展出他解決不舒適的能力。

電視上的紙尿褲廣告一個比一個精彩,每個小明星都好美、好可愛。紙尿褲除了吸力強不外漏及乾爽、舒適外,還能顯示尿濕,更能透氣;年輕媽媽只要買回來往娃娃的小屁股上一包,從此天下太平,小娃娃再也不會為尿濕而哭鬧,真是方便又舒服。

嬰兒也在學習

我初當媽媽的年代,紙尿褲並不是那麼普遍,為了減少洗尿布的次數,我從醫院把寶寶抱回來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對他的大、小便訓練。孩子經由皮膚感受到大小便解在尿布上的不快,很容易就能接受由媽媽抱著大小便之後擦洗乾淨,再穿上乾爽的褲子,是很舒服的;所以,很快的他們就學會用小小的哭聲事先表達尿意,差不多四個月大就能脫離了尿布的束縛。

經由這樣的訓練,孩子們很早就學會藉由動作和聲音表達自己的需要,直到他們發展出語言為止;孩子們很少用大聲的哭鬧,或長時間的哭哭啼啼來達成他們的要求,因為這種哭鬧的方式對他們來說也是很不舒服的,一如濕尿布貼在身上--他們知道事情有能使人愉快的解決方法。

從小用紙尿褲的孩子,是否被剝奪了這樣的學習機會?這個問題我覺得值得深一層探討。

成長需要適度的刺激

教學年資較長的老師都覺得現在的孩子比較難規範:他們對困難的忍耐力較差、不容易和同學相處、專注力較短。當然,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諸如:家庭平均子女數減少;雙薪家庭的普遍,影響了母親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居住空間狹小,使父母太早介入孩子的自我發展……等;而紙尿褲的盛行,在嬰兒初期的發展中,相對地也減少很多學習環境--嬰兒除了肚子餓以外,少了很多不舒適的機會,也因此很難發展他解決不舒適的能力。

等他進了學校,生活空間一下擴大了,在他周圍的人無論言語、動作,甚至外觀或整個大環境,都有可令他不適,但他缺乏表達、應付或適應的能力,於是不被社會接納的行為就有可能形成;由此造成孩子本身以及家庭、學校很多困擾。

我想嬰兒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一如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對人格的發展是有害的;慣用紙尿褲的媽媽們,是否也準備一些要洗的尿布?說不定在尿布中也可以得到開悟呢!

▲學佛人的心境

尊重的愛

◎徐水

我們常為了自己的面子,姑且說是「理想」吧!
而強迫孩子做一大堆他不喜歡,或能力不及的事。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有尊嚴、有人格,
我們何不站在旁觀、協助的立場,讓孩子有自由思考及自己作主的空間--
愛他而不給他壓力。

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必須付出代價,除了佛家所說前輩子跟人廣結好緣之外,我想我們必須去「討好」人家--不是拍馬屁、說綺語、諂媚別人,而是真心的關心他、愛他,適時的予人幫助,但不要給人壓力。

孩子的智慧

我有一個一歲七個多月大的小孫女,正在學講話,人家說「癩痢頭的孩子,自己的好」,我們看她,越看越覺得可愛,就常常要她「親一個」;你親一個、我親一個、他親一個,「人多嘴雜」,有時候她也不領情。

有一次,她正玩得起勁,我說:「給阿媽親一個!」她就把頭扭來扭去表示抗議,但我用力抱著她,大聲的說:「為什麼不給阿媽親?」你知道她怎麼說嗎?她瞪大眼睛,嘟著嘴,面露不悅之色,也大聲的說:「阿媽囉嗦!阿媽恰ㄅㄟˇㄅㄟˊ!阿媽ㄍㄜㄍㄜ纏!」惹得我們哄堂大笑。

事後,我想一想,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事,有時候,他們比我們更有智慧。

孔子入太廟而每事問,他曾在途中下車禮拜孩童,佛陀也說:「眾生平等」,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有尊嚴、有人格,我們要尊重他。

自己作主

但是,我們人啊,卻常常愛替人出主意、常代人言語、代人思想……

我們常跟人家說:「你要『這樣說』,你要『那樣說』--」好像你比他強,你說的話才是哲理。也常跟人這樣說:「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好像你比他能幹,你是萬事通。

回想一下,我以前就是這樣!我常會對朋友說:「你真笨!你不會回他……,讓他氣個半死。」你看!竟然替人出這種餿主意。

我的孩子都上高中、大學,甚至就業了,早上起來我一看到陰天,就要他們帶雨傘。都那麼大了,如果他們願意在細雨霏霏中散步,體會一下雨中情趣,有何不可?為什麼剝奪他們的自由呢?

我也常要求他們:「你該穿這件衣服,你該穿那件衣服。」我要把女兒打扮成我心目中的公主,又秀氣又文雅,怎知她偏不,她要穿牛褲及邋遢的襯衫,每次母女倆一起出去逛街買衣服,兩個都「面仔膨ㄙㄞˇㄙㄞˇ」的回來,想想真是不值得。

恆順眾生

我們常為了自己的面子,姑且說是「理想」吧!而強迫孩子做一大堆他不喜歡,或能力不及的事。

比如說:每次考試要考一百分,要學音樂、美術、英文、珠算、速讀……雜七雜八一大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成,真是「無一技之長」。我們何不讓他選擇一樣他喜歡的有天分的,而能有恆心的一路學到底?你看,那些有成就的專家,不都是專一的、執著的做好某件事?

證嚴上人常教導我們:「恆順眾生,別人歡喜,佛就歡喜,這樣就是歡喜人生。」又說:「母子連心、父子連心,不要一直掛心孩子,你心有罣礙,孩子就心煩,不得安寧。」我們何不站在旁觀、協助的立場,讓他們有自由思考及自己做主的空間--愛他而不給他壓力。

▲專題報導

讓小菩薩長成大菩薩

◎張瓊齡

〈快樂兒童精進班〉.之一

台中分會,自今年三月份起,以一年為實驗期,
每月固定一次會聚中部地區一百五十位小朋友,開辦「快樂兒童精進班」,
期待這樣一個專屬於孩子的常態性聚會,
能夠以佛教與慈濟精神伴隨著孩子們成長,
讓他們名符其實地從小菩薩逐漸長成大菩薩。

中部地區「快樂兒童精進班」的成立,使「三代同堂」的畫面,在慈濟大家庭裏清晰地呈現出來。

小菩薩與慈濟的淵源有多深?這是個難以追溯的問題;近六年來,慈濟世界的故事裏,關於小菩薩的事蹟,才一件件、一篇篇被傳頌開來,而「慈濟人」給予社會大眾的普遍印象,也逐漸從早期為救濟勸募居多的「中老年婦女」、中期為募集建院基金奔走的「中青年女性」,以至於近期以推展四大志業、淨化人心,而足跡遍及海外僑居地及國內各城市與鄉間的男、女眾委員,以賢夫良父形象護法的慈誠隊員,到近兩三年來,平

日在住家社區帶頭從事環保資源回收工作的男女老幼--「慈濟人」「慈濟事」與整個社會大眾的牽繫,已從「偶一發心為善而聯想到慈濟」,轉為隨時隨地皆有可能遇到慈濟人、聽聞慈濟事,並且可隨緣各依己能願力,投入慈濟行列。

慈濟菩薩道,越走越寬廣,如今,當我們行在道上,也看見孩子們猶在蹣跚學步的小小身影時,心中感覺,實在欣喜。

家庭學校是孩子的「模」

起初,「大」慈濟人並沒有留意到,家裏面個還吮著奶嘴、包著尿布,鬧起情緒來也不分白天、晚上,一概吵鬧不休的小不點兒,竟然會把大人平日談的慈濟事、說的慈濟話,一點一滴地放在小腦子裏;「大」慈濟人也無法想像得到,當小不點兒跟大人約好,要用自己種種好的表現來「賺錢」餵撲滿,好讓師公蓋醫院的承諾,竟然可以那麼樣的信守與堅持……

原本,身為老師的「大」慈濟人,開始運用靜思語來教學時,並沒有把握孩子們是否真能體會,然而,孩子們每每以實際的行動展現「我做到了耶!」--一位向來沈迷於電動玩具的小朋友,因為猛然想起「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這句話,毅然地走過電玩店而不進入;有個孩子在班上一直不得人緣,是一般所謂「令人頭痛的孩子」,然而,天天領受了來自靜思語的「好話」,他竟能說出:要感恩桌子,不然我就無法做功課;要感恩鉛筆,不然我就不能寫字;要感恩橡皮擦,不然寫錯字後,我就無法將錯誤改正……

「大」慈濟人不僅在街頭上、在社區裏推動環保工作,回到家中,將家中的可回收資源做分類,也已成為一種習慣;但是,「大」慈濟人沒想到,三歲的小娃兒平日從父母這兒學到的分類「遊戲」,竟然也能透過孩子間的遊戲,傳授給別人家的小娃兒;有些學校還沒有全面施行環保資源回收的分類工作,然而,來自慈濟家庭的小朋友們,卻因為平時就幫著「大」慈濟人一起分類,而主動向老師提出資源回收的建議……

慈濟醫院裏,會看到一些小小年紀就要去面對病苦折磨的孩子,然而,有些孩子靠著「童心映月」的書冊和錄音帶,以及「大」慈濟人口中所傳說的小菩薩故事,不僅很勇敢地接受治療;在病中,還一心惦記著要把大人給他的零用錢存起來,給師公救助不幸的人、蓋醫學院……。

赤子真心清澈無染

近六年來,關於慈濟小菩薩的故事,隨時在各個地方,以各種方式發生著;從孩子們身上,「大」慈濟人越來越清楚地看見,赤子之心無遮無染,率直清澈,恰似明鏡直映本性。

許多「大」慈濟人,哪怕他們進入社會五年、十年,或者已經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不論他們在社會上享有何等頭銜、擁有何種資歷,當他們接觸慈濟後,而決定安住慈濟世界,探其背後共同原由,是因為在此能覓得一個教人「心安」的境界,換句話說,「大」慈濟人願意透過不斷

地反躬自省、回歸本性的方式,重新投入社會,要把娑婆世界住成極樂世界。

「大」慈濟人有心、也很用心地往這條回歸的路上走,然而,要破除幾十年來所累積的種種習慣、成見、觀念,實在需要付出相當的毅力與決心。難道,每個人都必須經過這麼艱辛的歷程嗎?難道,人非要歷盡滄桑之後,才能大徹大悟嗎?

「愛」的教育下成長

從小菩薩的直心表現,「大」慈濟人忽然明白,原來「本性」的清澈純淨是不求自明的,只要有適當的時機,便能透過事相展露出來。於是,「大」慈濟人體會到證嚴上人所言--愛的教育,是啟發孩子的良知,鼓勵孩子好好發揮愛心;而「愛心」,是指善加照顧愛護自己的心,時時注意心中是否保有一分善念。能愛好自己的心,對人生便懂得關心,自然對人群也會因愛而付出行動。

「大」慈濟人知道,大人是小孩子的模,而,將來會不會有一個更祥和的社會,端賴今日能不能用上人所說的「愛的教育」來啟發孩子。

因而,自去年暑假起,在慈濟護專辦了十個梯次的兒童學佛夏令營,有來自全省八百多位小朋友參與;今年二月底於台北分會講經堂召開了一場小小慈濟人聯誼會,當日約有五百名小朋友赴會;在台中分會,自今年三月份起,更以一年為實驗期,每月固定一次會聚中部地區一百五十位小朋友,開辦「快樂兒童精進班」,期待這樣一個常態性的聚會,能夠伴隨著孩子們成長,讓他們名符其實地從小菩薩逐漸長成大菩薩。

純然本心交融

以往,在慈濟人的聚會裏,也經常能夠見到隨同大人前來的小孩子,然而,孩子們在大人的聚會裏,並不能獲一分歸屬感,靜態的聽講長達兩三小時,更不是孩子們的耐心所能夠負荷。

「快樂兒童精進班」的成立,顯示出「大」慈濟人已經注意到要用孩子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在專屬於自己的聚會裏,接受佛法旳薰陶。

而當孩子們以慈濟小菩薩的身分,正式參與「大」慈濟人的聚會,並發表他們的「現身說法」時,我們所看見的,不僅僅是一幅三代同堂的畫面,也是一幅不分男女老少,皆以純然本心相互交融的畫面。

▲專題報導

在慈悲喜捨中成長

◎張瓊齡

〈快樂兒童精進班〉.之二

若能在教育中注入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
讓孩子們自小就能秉持真純本性而漸步成長,
將來的他們,會是一股善的力量,
社會也將因著擁有了更多的好人,而更邁向淨化的境界。

自八十二年三月份起,在每月第一或第二個週日上午九點至十二點,慈濟功德會台中分會裏,有十八位慈濟媽媽,會在這兒與她們那一百五十個分佈在台中、彰化、大甲、苗栗的孩子們共聚一堂。

這些孩子們的年紀在六足歲到十五歲之間,平日,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幼稚園、國小、國中裏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儲備知識;放學之後,部分孩子或許會到各式各樣的才藝班、補習班裏,學習各項藝能;或者演練面對升學壓力,所不得不然的課業加強練習。

在成長的路上,相較於父祖輩的年代,孩子們擁有更多的機會增進知能才能,也因著傳播媒體的無遠弗屆,書報畫刊的取閱容易,以及父母刻意的栽培,使得他們在小小年紀,便能擁有小博士、小演說家的架勢。不過每當成人們在欣喜於孩子表現的同時,卻也不禁隱隱憂心:下一代在長輩過度的保護、包裝下,面臨諸如升學就業及其他人生關卡時,恐怕要更為艱辛。

踏入佛化教育殿堂

如何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面對社會投射出種種誘惑,在承受必然要面臨的各種壓力時,能夠不失純良本心,進而開發出生命的良能,成為人間菩薩呢?--這是慈濟媽媽在關懷孩子的成長問題時,尤其在乎的事,也因此,有了「快樂兒童精進班」的成形。

「快樂兒童精進班」的構想,可說是「大」慈濟人在領受、體證了證嚴上人所示--「在人群中修行」,「彼此鼓勵、互相感恩」的真義之後,且有感於「佛法往下紮根」,「趁早啟發孩子清淨本性」的迫切性,於是,幾位有志一同的師姊們,便聚在一起,規畫出一套課程,希望能夠讓孩子們在活潑、愉快的氣氛中,經由「大」慈濟人的引導,一同踏入佛化教育的殿堂。

「關於專業的兒童教育方面,我完全是外行,但是,我始終抱持學習

的心態來推動這項工作。」彰化委員游素貞師姊,是中部地區「快樂兒童精進班」的發起人。兩年前,游師姊結識了彰化童子軍第二團團長李阿利師姊,以及在台中清水開辦幼稚園,擁有多年幼兒教育經驗的廖芳美師姊。三人均有感,若能在教育中注入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讓孩子們自小就能秉持純真本性漸步成長,將來的他們,會是一股善的力量,社會也將因著擁有了更多的好人,而更邁向淨化的境界。

孩子的「假日學校」

為了確知這項「佛化教育」理念的可行性,這三位師姊進一步邀集了數位幼教老師,以及部分委員師姊,於去年六月至九月,先在彰化地區試辦了四場戶外活動,藉由活動的進行,將佛教思想傳達給小朋友們。

實驗的結果顯示,孩子們蠻喜歡這樣的團體活動,而家長們也認同、支持這樣的教育理念,於是,師姊們開始計畫運用台中分會的場地與資源,正式開設一個專為孩子而辦的「假日學校」。

關於舉辦這項活動的構想,經中區活動組組長林美蘭師姊向上人提報並獲首肯之後,美蘭師姊即著手規畫出幕後工作的組織大綱,以便於在實際執行時,各人能夠各依所能,各盡其才。

「在班主任之下,分設六個工作小組,其中,執行組的任務是依照每月不同的主題選聘講師。講師的人選並不限於班媽媽,可從委員中遴聘適合的人選。」為了能夠秉持一貫的精神,使孩子們對於佛教與慈濟精神有正確的認知,兒童精進班的教師陣容以慈濟委員為主,至於像是「急救安全訓練」這樣的課程,則是邀請專業的護理人員前來教授示範。

在正式開班之前,李阿利師姊負責擬出一年份的課程內容,一方面務使每一次相聚的三個小時裏,能夠時時掌握孩子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則期待十二次的主題貫穿,能夠循序漸進地將布施、誠正信實、愛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四大志業、資源回收、預約人間淨土、慈悲喜捨等意含及具體行動,介紹給孩子們。

相較於前在彰化試辦戶外學佛活動,有廣大的室外環境可資運用,在室內舉行的「兒童精進班」,則要透過多元而緊湊的進行方式,以配合孩子們躍動與奮的心情與充沛的體力。

培養信心、毅力、勇氣

首屆的「快樂兒童精進班」,依年齡分為小班--六歲至國小二年級,中班--國小三至五年級,大班--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二年級,各提供五十個名額供中部地區委員及見習委員的孩子自由報名參加。

除了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予以分班之外,慈濟媽媽們也費心地為各班級取名,以配合孩子們在不同的階段,遭遇到不同的問題時,所應有的自我期許。

「小班的孩子們,剛接觸團體生活不久,對於周遭的人事物充滿好奇,在探索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碰到陌生的狀況而退卻,因此,我們鼓勵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要有『信心』。」

「中班的孩子們,已漸漸能適應團體生活,在這個階段,他們需要『毅力』,以使自己能夠專注在課業的學習上。」

「至於大班的孩子們,逐漸進入青春期,開始要尋找自我,也要開始學習獨立,在這段期間,他們需要『勇氣』。」

廖芳美、李阿利、游素貞三位師姊分別擔任「信心」、「毅力」、「勇氣」的主班媽媽,此外,每班各自另有五位班媽媽,平均每八位小朋友就有一位「媽媽」照顧,因此在分組活動的時候,媽媽們能容易地針對孩子們的需要加以協助。

班媽媽們大多是過來人,有些人自己最小的孩子都已經上高中,面對著精進班的孩子們,頗有重溫舊時的意味;有些媽媽的孩子尚小,還搆不上精進班小班的年紀,她們則是抱著見習的心情,從中體會較大孩子可能出現的情境、問題;也有些「媽媽」們,仍是單身貴族,但是「只要在小地方多用點心,就能夠適切地擔任好這個角色」,擁有多年兒童美語教學經驗的陳俞臻師姊說。

除了由十八位既定的班媽媽負責配合當天活動的進行之外,另有十二位儲備班媽媽隨班見習,「目前,我們以一年的時間做為實驗階段,每月活動完畢,立即召開檢討會議,並且針對下兩個月的課程內容、工作分配做修訂或確認。一年下來,假如整體評估結果不錯的話,未來可能以這套模式擴大舉辦,屆時將需要更多班媽媽的投入。」班主任游素貞師姊說。

▲專題報導

快樂莊嚴的假日學校

◎林秀美

〈快樂兒童精進班〉.之三

信心、毅力和勇氣,是台中地區「快樂兒童精進班」慈濟小菩薩訓練自己、相互鞭策與成長的目標。
兒童精進班課程內容活潑,富含佛教及慈濟精神,並著重於小菩薩心靈的啟發與表達。

在每一次為時三個小時的活動期間,共由七項課程串連而成,各課程內容或動態或靜態,時間或長或短,但總不超過半小時。課程項目計有:學佛行儀、慈濟精神、佛學小故事、靜思語、小菩薩活動、心得分享及團康。

學佛人首重威儀,因此禮佛三拜及問訊禮是基本必修課程;慈濟精神是每次活動的主題,所要傳達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誠正、信實、布施等觀念;佛學小故事,由班媽媽

講述佛教故事及中國傳承的歲時節氣;小菩薩活動,讓小朋友親手參與各項活動,如紙蓮花與卡片的製作、垃圾分類等等;心得分享,讓小朋友就當天所學、所吸收的東西,發表自己的感想與看法,與班媽媽做雙向的溝通;團康則由慈濟大專青年的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小朋友做帶動唱遊戲。

班媽媽是整個活動過程的主要帶動人物。信心班(小班)的班媽媽由廖芳美、陳秀鷹、楊秀娟、吳瓊娟、湯素珍、鄭秀雲六位師姊擔任;毅力班(中班)的班媽媽是:李阿利、林富卿、洪美香、陳俞臻、郭翠花、莊千秋六位師姊;勇氣班(大班)的班媽媽則由陳衍儒、游素貞、張麗花、楊素梅、顏金珠、林淑珠六為師姊擔綱。每一位班媽媽約負責帶回八、九位小朋友,無論是在課堂上的指導,或課前、課後的輔導聯絡,與小朋友的關係非常密切。

學佛行儀

快樂兒童精進班首次課程於三月十四日展開。上午九時,一百五十名小朋友均由家長陪同前來台中分會,依照精進班事先所發出的「叮嚀語」--小菩薩統一穿著慈濟學佛營的綠色制服、白色長統襪、戴上名牌,並自備水壺,準時報到。

完成報到手續後,在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大哥哥大姊姊的列隊歡迎下,小朋友由班媽媽引領魚貫進入分會二樓會場。首先,班媽媽們以親切和藹的口吻,殷殷叮嚀小朋友:講話要輕聲細語,並將鞋子裝入自己帶來的塑膠袋中放在二樓分配的櫃子裏;飲用茶水和上廁所時也都要守秩序。然後,帶領大家參觀環境及慈濟四大志業海報看板,並加以介紹說明;稍後,林美蘭師姊鼓勵小朋友,要學習師公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做一個人見人愛、人見人誇的好孩子。

接著,由游素貞師姊示範,廖芳美師姊講解,指導小朋友問訊禮及禮佛三拜的方法,小菩薩都非常用心的學習,只一會兒功夫就都學會了。

相見歡

接下來,中部地區慈濟大專青年帶領的團康,將孩子們彼此間的生分漸漸袪退了。隨後,則依大中小班帶往各自的區域,以不同的上課方式闡述共同的主題。在分班上課時,各班也會依實際需要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集體創作活動或心得分享。

因為是第一次課程,小朋友們彼此都不太認識,由值星媽媽廖芳美師姊主持的「相見歡」活動,除了讓彼此更熟悉外,也掀起小朋友參與活動的第一個高潮。活動在「送愛」音樂旋律下,小朋友主動向尚未認識的小朋友握手打招呼,慢慢地由兩個人而成為十人圍成的圓圈,在逐漸融合為兩個大圓;這時刻,小朋友個個充滿歡喜,一掃原先生疏的氣氛,不但拉進了彼此的距離,更讓自己融入在感性溫馨的大家庭氣氛中。

緊接著「抓手遊戲」,小朋友在訓練反應能力的過程中,彼此更加打成一片。

十時三十分點心時間,當小朋友盡情享用自己的點心時,「靜思語」時間同時進行。班媽媽詢問大家:「平時說話時,要說什麼話呢?」台下傳出小朋友的回應聲:「好話!」由此可見小朋友平日就已記取「口吐蓮

花」的教導。班媽媽又進一步說明靜思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的含意,並表示這是師公送給大家的好話,小朋友聽了都非常高興。

此次小菩薩活動的主題是製作棉紙蓮花,由班媽媽說明「蓮花」的意義後,指導小朋友親手製作。大班班媽媽提出:為什麼有「心靈污染」和「環境污染」?讓大家一起參與討論,引導孩子們學習思考及判斷的能力,鼓勵大家做一個不受不良風氣影響的人,同時要先淨化自己再淨化別人,以成為道道地地的慈濟小菩薩。

十一點四十分,小朋友滿懷喜悅的心情,由家長陪同踏上歸途,結束第一次的課程。

認識「布施」

布施是表示愛的方式,是一種付出、縮小自己、關懷天下的人;第二次活動的主題,是告訴小朋友「布施」的精神。

四月十一日上午九時未到,精進班的小朋友,帶著參與第一次活動的快樂經驗,迫不及待地前來報到,隨即由班媽媽在一樓整隊,複習三問訊禮;然後由大哥哥大姊姊帶動團康唱遊遊戲,讓小朋友活絡活絡筋骨,提高參與活動的興趣。

佛學小故事活動,由各班班媽媽--「信心班」鄭秀雲師姊、「毅力班」陳俞臻師姊及「勇氣班」靜韻師姊,分別帶開觀賞釋迦牟尼佛故事影片。並由三位師姊向小朋友講述佛陀時代一則感人的布施小故事--一位貧困的老婦人,因窮得無錢買油燈布施,只得布施自己的頭髮,換取油燈供佛;結果當其他布施的油燈皆至昏暗或熄滅時,只有這位貧困的老婦人布施的油燈燃得最久最明亮,佛陀因而告訴大家,這是因為老婦人以誠心布施的緣故。

布施除了物資上的「財施」外;即使是說一句好話給別人聽,使他人能得到歡喜心,也是布施的一種,亦即是「法施」,也就是精神教育;而主動去關懷病痛的人、安慰傷心的人,就是「無畏施」。班媽媽以活潑、生動、淺顯的方式,告訴小朋友有關布施的種種,小菩薩們都聚精會神地傾聽。

此次活動要送給小朋友的靜思語是--「勿輕己能,不要小看自己」,鼓勵小朋友們應當發揮一己的功能,以成就利益社會的良能。

為了讓小朋友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急救常識有所認識,此次小菩薩活動單元,安排了急救安全的訓練課程,由服務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護士阮君玲小姐,以生動有趣的表演方式,為小朋友們解說示範骨折、燙傷、流鼻血、中毒與中暑等的處理方法。

對此透過表演方式來瞭解急救常識的方法,小朋們印象極為深刻,紛紛說出心得,表示以前若遇到以上各種突發狀況時,通常的反應都是不知所措,而現在不但充分瞭解各種情況發生的應對方法,還可以教班上其他同學。

是日活動,在慈青大哥哥大姊姊帶動「掀起你的蓋頭來」團康活動歡笑聲中,徐徐落幕。

勇敢上台演說

為使慈濟精神溶入日常生活言行舉止當中,並讓小菩薩了解「濟貧教富」的宗旨,加強對慈濟爸爸媽媽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認知,「快樂兒童

精進班」於四、五月間,在台中分會二樓演講廳舉行國、台語演講比賽,藉此培養小菩薩們勇敢、負責的精神與文化氣質,做一個生趣盎然、活活潑潑的小菩薩。

凡是快樂兒童精進班的學員均可報名參加演講比賽,共分三組,演講主題分別為:信心組--認識慈濟;毅力組--快樂的慈濟人;勇氣組--愛與關懷。演講比賽活動可以國、台語方式演說,但為鼓勵小朋友,以台語方式演說者,予以酌情加分。

五月二日下午二時,在台中分會二樓演講廳台前,由慈濟委員與老師所擔任的九位評審老師,早已坐定等待進行決選的評審工作,自初賽獲勝的十八位同學中,決選出各組前三名的優勝同學。

參與演講的慈濟小菩薩,個個上台都落落大方,不但台風穩健且能字正腔圓、條理分明地演說;更可貴的是,在短短的三分鐘演講中,都能充分表達自己在慈濟的成長心得。

李佩穎小朋友發表對「愛與關懷」的體認,她認為在這個世界上,無論黑人、白人、黃種人,也無論任何宗教任何地方,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就是「愛」。愛能化敵為友、美化人生,更能使破碎的家庭變成溫暖的家;愛是人們最高貴的心靈,而關懷是世間最高尚的行為,唯有付出關懷才能將愛表現出來。她表示以前因為爸媽不懂得互相關懷,只會彼此指責,所以時常吵鬧,讓家裡沒有溫暖,但自從媽媽踏入慈濟這個愛的世界,學會了對別人付出愛與關懷,而使他們擁有一個溫馨快樂的家。

其他同學演講的內容,也都具有相當深刻的體會,再透過充滿感性的語調傳達,更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歷經三個小時的精彩決賽後,信心組:魏雅玲、陳宜慧、陳嬿之,毅力組:陳嬿方、李佳陵、張集鈞,勇氣組:林宜琳、李佩穎、陳雯珊等九位小朋友脫穎而出,分別贏得三組前三名的殊榮。

誠實,守信,慈悲

邁入第四次課程的快樂兒童精進班,內容愈來愈豐富精彩,其中尤以佛教小故事「九色鹿」,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而國旗、佛教旗、慈濟會旗的製作,也各具特色和意義。

為了能以更活潑生動的方式,來詮釋「九色鹿」的感人故事,以啟發小朋友誠實、守信用的美德,班媽媽們透過芳美托兒所的全力支援,無論是內容策畫、場地佈置,乃至廢物利用製成的布偶道具,皆費心思地努力執行,以至於有完美的效果呈現。

「九色鹿故事」的進行方式,中、小班由班媽媽們親自以布偶表演,配合九色鹿故事錄音帶,將小時候看布偶戲學來的耍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博得小菩薩們天真的笑聲和無數真誠的掌聲。大班則由班媽媽告訴小朋友九色鹿的故事內容後,由小朋友們上台即興表演,讓孩子們透過腦力激盪,學習表達的能力。小朋友在心得分享時,都紛紛提及做人不要貪心、要有慈悲心、愛心……,並表示願將此故事神深深銘記心中。

「心細、氣柔、願大、志堅」是這次活動「靜思語」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經由班媽媽的解說,小朋友們都能心有所感地反省自己,並對未來充滿自我期許。

在製作國旗、佛教旗和慈濟會旗前,班媽媽針對慈濟功德會會旗,向

小朋友詳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的意義,鼓勵孩子們要時時心存善念、口說好話、身行好事。

也是媽媽成長班

「班媽媽」是快樂兒童精進班活動的靈魂人物,為了努力辦好每一次活動,他們必須精心籌畫、不斷吸收慈濟人文精神,誠如課程總策畫人李阿利師姊所言,當初成立兒童精進班,原抱著為別人做事、付出的心態,如今卻體會出另一層快樂兒童「媽媽成長班」的喜悅,因為從付出中,進而成就自己、成長自己。

「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是現代父母在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直接或間接要列入考慮的因素,然而,一個家庭裏,若不是先有快樂的父母、祥和的家庭氣氛,則孩子的快樂將不知從何言起。來到「快樂兒童精進班」的孩子們,都是由「大」慈濟人--孩子的父母,親自引領過來的,儘管「大」慈濟人知道:自己還是凡夫,還在不斷地精進、自我改善之中,然而,的的確確,是朝著清心自在,往真正快樂的境界在發展著。

「快樂兒童精進班」猶在學步之初,然而,相信擁有家長--「大」慈濟人的配合與支持,班媽媽與孩子們將會一起走得很起勁、很快樂!

▲專題報導

也是「媽媽成長班」

◎張瓊齡

〈快樂兒童精進班〉.之四

教育的影響力,也許十數年後才會展現,也許是當下映現,
上人嘗言:「做父母的,要能夠把握時機,為孩子製造良好的助緣與環境,
才能讓孩子在菩薩道上,真正走得穩健而紮實。」這也是此項活動的宗旨。

五月份,隨上人至台中行腳時,曾見九位小朋友在委員聚會的場合裏演講,其中有幾位,還是用「台語」發音。後來,才知道「快樂兒童精進班」五月份的活動正是演講比賽,這九位小朋友,是各班的前三名呢!

「為什麼想用台語參賽呢?」雖然在慈濟世界裏,向有鼓勵學習台語以增進溝通的呼籲,但是孩子們心裏面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從小和阿公相處時,常常需要說台語,但是說得並不好,老是有一種怪怪的腔調。藉著這次參加比賽的機會,媽媽鼓勵我,何不趁機練習,

把台語說得更好呢?」陳文珊是明道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台風穩健,到了台下呢?也是個能言善道、落落大方的女孩。

先前所接觸過幾個國小中、低年級的小女生,問的是相同的問題,沒想到她們在台上唱作俱佳,私下會談的時候,倒是靜得出奇。

沈怡潔還沒上小學,卻已跟著媽媽參與訪貧的工作。在台中分會裏,她就像條滑溜溜的小魚,一晃眼,便不知游到哪兒去了。要她唱歌給師公聽,瞧她活靈活現的,儼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問她為什麼沒參加演講比賽,她一雙眼睛骨碌骨碌流轉,嘟著嘴說「你不知道我很膽小嗎?」

一百五十個孩子,一百五十種性情。

我的慈濟媽媽

「我對慈濟的了解是透過媽媽漸漸介紹,從小我就沒有了爸爸,但是我有一個非常愛我們的好媽媽,以前媽媽都以念經來過日子,我想媽媽是用這種方法來排除對爸爸的思念。」

「自從媽媽認識了慈濟師姑以後,媽媽開始和師姑一起出外去訪貧,回來時會告訴我們一些可憐的小朋友,有些和我們一樣沒了爸爸,但是他們要靠別人的幫忙,相形之下,我們太幸福了,師公說:『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所以媽媽鼓勵我們多存零用錢來做有意義的事,像大陸賑災、援助外蒙,還有幫忙貧苦及建設基金我們都能參加到,媽媽能走進慈濟真是我們一家的福氣呀!

「前回參加慈濟學佛夏令營真讓我們回味無窮,一下火車就跟媽媽說個不停,媽媽見到我們這麼高興也很快樂,現我又參加快樂兒童精進班,我學會了如何禮佛、如何做蓮花,也讓我更了解慈濟的精神。慈濟都在做幫助人的事,還有大哥哥大姊姊的帶動歌唱使我們都好高興,連我那五歲的妹妹也說長大要做慈濟委員,讓媽媽開心的笑了。」

「媽媽說:『不管社會如何,只要在慈濟的大家庭長大的人都會成為身心健全、福慧雙修的好國民。』所以我長大後也要做媽媽的接棒人,做個快樂的慈濟人。」--彰化民生國小四年級張集鈞

讀完了張集鈞的心聲,回想起他戴著眼鏡,壯壯的體格,乍看之下和同齡的小男生,並無差異,但是,也實在是個細膩、懂事的孩子呢!也因此,令人想探知「身為慈濟人的孩子,他們眼中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媽媽以前玩股票,漲停板的時候,菜就比較好吃,跌停板的時候,哈哈,我們就要吃很難吃的菜!」陳琮閔一邊說,一邊瞄著媽媽的反應,不過,眼神中並沒有懼怕。

「媽媽進慈濟之前,情緒的確會隨著股票行情起伏,對我們沒有耐心,也沒有太多心思關心我們,」陳文珊補充了弟弟未說出的部分,「但是,現在不會了!」她笑得很開心,也很安心,「媽媽雖然變得忙碌,經常要往外跑,然而,我們相處的時間卻反而增加了,她現在很樂意聽我們說學校怎樣啦,同學怎樣啦……」準備台語演講的期間,媽媽是她的正音指導。

「媽媽一直很忙,同時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她都能夠把每個角色扮演得很好,」林宜琳就讀彰化民生國小六年級,是大班組演講比賽的第一名,當她在演說的時候,連眼睛、眉毛都有表情,「即使,媽媽在加入慈濟之後,我也不覺得她忽略了我們,我想,是因為她很懂得安排時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要她想想,媽媽做慈濟之後和從前有無不同之處?想了一下下,她覺得並無不同,「是不是,媽媽本來就很好?」這一次,她立即點了頭,很肯定的。

製造良好的助緣與環境

「我是受到稚玲的影響而加入儲備班媽媽行列的。」三、四個月前,我帶著稚玲去逛街,她見到有人在釣蝦,抬頭對我說:好像很好玩的樣子。前陣子,我們又經過同樣的地方,看到同樣的情景,她卻跟我說:我覺得好殘忍哦!林貴連師姊在陳述的時候,有一點緊張,也還有一點點激動,不過,從她的言語神情之間,漾出歡喜。

教育的影響力,也許十數年後才會展現,也許是當下映現,上人嘗言:「做父母的,要能夠把握時機,為孩子製造良好的助緣與環境,才能讓孩子在菩薩道上,真正走得穩健而紮實。」

林月美師姊的三個孩子都參加了精進班,她一直是個全職的媽媽,也覺得帶孩子帶得很高興。當孩子都到了入學年齡後,她開始台中國小的愛心義工隊,把給予自己孩子的愛心,也分享給其他的孩子們。她為有些孩子之所以成為街頭遊童,在學校行為表現有所偏差,不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多是緣於家庭因素;在執行愛心媽媽的勤務中,有時看到一些孩子衣服沒穿好,滿身大汗地奔到學校,她便幫他們理理衣衫、擦擦汗,孩子們往後見了她,都會很主動地打招呼。參與儲備媽媽的工作,她覺得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再成長的機會。

讓孩子活潑中帶有莊嚴

「參加兒童精進班,跟到學校上課,有些什麼不同的地方呢?」相信,他們在課餘時間所參加的各種學藝性、才藝性的研習,也都給予他們不同的感受吧?

「到這兒來,似乎師姑師伯的眼睛隨時都盯著你看。」有種壓力吧?李佩穎點點頭,她與妹妹佳陵分別加入了大班組及中班組,兩人都在演講中得到第二名。還記得她在演說中提到父母未結識慈濟前的家庭狀況時,她的媽媽--洪金蘭師姊在台下抿嘴,低著頭輕笑。

「我想,該是一種溫柔的壓力,」美蘭師姊表示,「我們期望慈濟小菩薩能夠活潑中帶有莊嚴。」這大概是和學校教育的宗旨最大差別所在吧!

「這裏的『老師』比學校的『老』,也比學校的『好』,」陳文珊先做了結語才說原因,「雖然學校的老師也對我們很好,但是,老師只有一個人,沒辦法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在這兒,我們一班有好幾位班媽媽。」

「課餘時間,我要學習好幾種不

同的課程,大多都是我自己很想學習的,也有一些課程不是那麼喜歡,但卻是必須學習的,我還是會讓自己去接受。」林宜琳這麼說。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面對壓力、面對不喜歡的狀況時,都會採取抗拒、採取逃避的方式;是不是讓孩子們彼此交流、切磋一下呢?

成人在此學習「年輕」

經常聽聞慈濟人是經由這樣的反省而改善家庭氣氛的--「為什麼我能夠愛別人的孩子,卻不能愛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我能夠關心別人,卻不能對家人溫言軟語呢?」不過,也有很多慈濟人,是拿出愛孩子、愛家庭的心,來關懷普天下的孩子、普天下的眾生。

「曾經有一個照顧戶對我說,來生希望做我的孩子,以報答我對他的關心,我聽了很震撼。又有一位和我年紀相近的師兄,見到我都叫我『陳媽媽』,剛開始我心想,自己看起來很老嗎?」慈傳師姊家在三義,她也來台中擔任班媽媽一職,「我細細思量,或許自己很有『媽媽的味道』吧!所以在尋找班媽媽的人選時,就想到了我。」「孩子們到這兒來學習成長,我們則是到這裏學習年輕。」師姊最小的孩子都上高中了,她在家裏是「好好」媽媽,一直堅持要溫和地對待孩子,現在,則把這分溫柔帶到慈濟,分享給更多孩子。

持續相互學習成長

「剛才聽了女兒(林宜琳)的心聲,我心裏很感動。我想,這是孩子自己的因緣,能夠在很早的時候,將清淨的本性啟發出來。」李阿利師姊款款地述說著。至於「委員彼此之間,原本不甚相識的,也因為著活動搭配的需要而更熟悉、更熱絡,透過這整個投入參與的過程,能夠讓家人和孩子看到媽媽在成長,我想,這是最大的收穫。」

原本,大家抱著奉獻、付出的心情,為實踐「佛法向下紮根」的理念努力著,然而,當眾人集結各自的專長、經驗,一同嘗試、模索,共同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經驗,為慈濟的歷史又跨出了一步時,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又被成就了一些,誠如廖芳美師姊所言,「這是兒童的精進班,也是媽媽的成長班」所謂全人的教育、所謂健全的教育,該是一種讓涉入其中的人,不分老少,都能一直保持在互相學習與互相成長的狀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