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父母育子十大恩德

◎證嚴上人

父母育子十大恩德

為人父母者,照顧子女大都出自至情至愛,《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父母育子有十大恩德--

一、懷胎守護恩:父母精血合成胎身為保護胎兒,父母備極辛苦。

二、臨產受苦恩:母親不念自身安危,只願胎兒能順利、平安產下。

三、生子忘憂恩:孩子安然出世,母親即歡喜地忘卻所有憂苦。

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寧可自身受盡辛苦勞累,也絕對要把甘衣美食都留給子女。

五、迴乾就溼恩:孩子尿溼床舖,母親就把孩子移到乾爽舒適的地方睡,自己屈就陰溼之處而眠。

六、哺孔養育恩:父母以全部心血養育子女,恩德如天覆地載。

七、洗濯不淨恩:慈親隨時清洗孩子衣物,愛護照顧之恩無比深遠。

八、遠行憶念恩:父母親對子女的牽掛日夜相隨,無論子女離家多遠,懸掛子女的心念永不間斷。

九、深加體恤恩:父母為子女處處體貼、著想,願代子女受一切苦。

十、究竟憐愍恩:父母的心念繫於子女身上,對子女的憐愛恆長不變,永遠疼愛關注、憐愍護念,恩德無比宏大!

人身難得,能夠互結親子緣實不可思議。其實芸芸眾生,皆是你我過去、現在、未來的生身父母,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感恩。

我們不只是要孝敬今生此世有親、有緣的父母,還要孝敬普天下的長者,視他們如自己的父母。而如果能將父母賜予的身體,奉獻給一切有情眾生,去利益社會人群,這是更進一步的報父母恩、眾生恩,也才是真正的大孝。

▲社論

從心做起

本月欣逢慈濟功德會創辦二十九周年慶,海內外許許多多的慈濟人回到精舍巡禮,也向本會創辦人證嚴上人獻上最誠摯的敬意。功德會走過這麼多個年頭;我們感恩社會上眾多善心人士的護持,我們更感恩從慈濟的事相中,看到人性的寶貴資產,看到「萬善唯心造」的無窮力量。

曾有人讚歎慈濟志業規模盛大,並好奇地問上人:「慈濟是怎麼做起來的?」上人只答道:「從心做起。」這句話雖然簡單,卻蘊含深遠的意義。是上人的慈悲與耐心開拓一方福田,啟發無數人的愛心灌溉;也是佛心眾生心,當人人光明良善的本心有緣聚集,人間菩薩化的理想便在逐步實現。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慈濟今日得以「一步六腳印」,眾多濟世志業並行,有諸多因素可以探討,如經濟起飛,民生富裕,使人們有能力布施行善;上人之德風融合佛家與儒家的特質,代表這個時代人心渴求的人格典範;慈濟的委員組織網路緊密,因多由婦女組成,雖柔和卻特別有韌性。

凡此種種歸因都停留在社會現象的層面,雖然說中一部分事實,卻難以窺全貌,尤其對華嚴經所指「心如工畫師」,真心能包羅一切事物的深義無法理解,畢竟如六祖慧能所云:「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而「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

人性的是非善惡存乎一心,而心如何轉迷為悟,回歸素樸,以有情還諸天地,以日積月累的功夫薰習菩提心菩提行,在許多慈濟人的生命歷程中,的確很難用言語分析道盡。旁人只能從他們愈形柔軟的動作、歡喜的面容,來感知其心念的離惡趨善,以潛移默化的力量影響他人,點點滴滴地改善社會風氣。

慈濟的建設不只是有形的醫院、護專、醫學院,更重要的是無形的人心淨化,開發了人性的真誠心、慈悲心與感恩心。慈濟若有所成就,是造就了個方便的菩薩訓練道場,具體地證明了人人平等清淨的本性,皆有超凡入聖的可能,對社會大眾、後代子孫樂觀地揭示人性的希望。

因此,慈濟志業的原動力在於心,在於慈濟人的一心一志,兢兢業業地用心,愛護、照護好自己的心,如果只是存著偶爾做做好事的心理,必然無法累積道業。惟有有心去凡夫心,開啟圓融智慧的用心,才能超越時空,三十年如一日,眾志成城地貫徹精神與志業。

古賢云:「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佛家修行全在心上用功夫,慈濟人有緣有幸在此團體磨鍊心性,為團體所造就,也造就了這個團體。在進入第三十個年頭的此刻,我們以一束心香祝禱更多的人心得到淨化。

▲甘露清涼

能受天磨方鐵漢--淨因三要(11)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修行的原則,一定要以孝為先,奉養父母,並且皈依三寶,守持戒律;而修行最重要的態度就是「誠」與「信」:「存誠於己,可以教人無欺」,一個人的人格確實是以誠信而立,我們若能時時心存誠意,不欺不誑、不卑不亢,則一切舉止動作、行為表現,都將成為教育--身教或言教,啟發他人內心的誠意。

修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佛法修行的法門很多,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接觸的眾生,根機參差不齊,有的人智慧門未啟、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執著很深,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法門循循善誘。然而,不管是小乘法或大乘法,都不離「誠」與「信」。

佛陀教導我們學法不可偏差,但是有的人偏於打坐參禪,一打坐就想求神通,欠缺下工夫磨鍊、修持佛法的誠意,這樣很容易產生幻覺幻聽,一不小心就得禪病。

有的人偏於念佛、偏執於個人了斷生死,以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解脫今生的業報,這種信念是不正確的,欠缺了淨土法門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認知。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斷生死,必定要在人間培植大善根、大福德;若只是斷章取義,就不是正確的信念。佛陀開演千經萬論、無量無數的法門,絕對不離正信、正念,能夠依止正信、正念,內心自然存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誠」、「信」兩個字是修行之本--信為道源功德母,而誠可以成就一切事業;所以誠與信對我們很有助益。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人若沒有信用,講話不能讓人採信,則他的為人就不可能被人看重,他的一生也難能成就。因此做人絕對要言而有信,不可言而不實;做人一定要誠意,以誠待人,不可欺騙人、隱瞞人。

修行就是要修整自我的心,使之不迷失。「是誠不一,則心莫能保」,連自己的心都保不住,何況是要得到別人的信用與敬仰!那就更難了。

所以我一再強調,信實、誠正是做人的基礎,做人若無信用

,即使說得天花亂墜,大家還是認為你能說不能做,這樣的人如何發揮所長?因此,修行必須從「信、實、誠、正」出發。「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我們可以寒無衣穿,饑無飯食,但是不能失去誠與信。

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齊能受後代學者的尊敬,是因為他們有信、有誠,有清高的意志--當他們認國無道時,連這個國家土地所生長的糧食都不吃,寧願流離他國、餓死他鄉,這就是清高之士、信實之人;他們雖然貧困饑餓而死,但是他們的精神與芳名,永遠留傳後世。

古代的秦始皇富擁天下,但是他不誠、無信、施暴於天下,使民不聊生,百姓受苦,而受到萬世唾罵,無法取得別人的尊敬。所以說「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有誠有信的人就是「善知識」,像伯夷、叔齊,寧可捨棄衣食,雖然餓死他鄉,但其精神可以領導後世之人,我們要學習善知識的德行。「唯誠取信」--唯有一個「誠」字才能取得別人的敬仰信任,因此我們要非常謹慎,絕對不可失去誠信,否則就有欺人之嫌了。

有句話說:「心莫欺人,反自取自欺」,你若欺騙別人,其實是欺騙自己啊!你可能騙得了人家一、二次,但當露出馬腳時,則任由你再多的花言巧語,也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你,這等於是欺騙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謹慎莫欺人。

能受天磨方鐵漢

我曾聽過有人這樣說--「佛法教我誠信,但是我以誠以信待人,別人卻無法以誠以信對待我,這樣我很快就會被人淘汰,事業無法穩固。現在的時代必須相互競爭、欺騙、穩瞞,才能建立事業。」

這是絕對不合道理的說法。一項事業的完成,是憑我們以誠信待人,發揮自己的實力,在困苦中力爭上游,方能獲得圓滿的結果,所謂「能受天磨方鐵漢」,當所經營的事業無法順利成功時,只要憑著自身的誠正、憑著毅力,像一條鐵漢一樣,屢挫屢堅,就能東山再起,迸現新機。

寶石美玉從礦石而來,但若沒有經過雕琢,它就不能發光、發亮;同理,人在世間,必定要接受許多人事的磨鍊、考驗,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堅強的人。

不遭人忌是庸材

一般凡夫都容易妒賢欺能,能幹的人不能被別人容納,為什麼呢?因為太自大了!我常常說「成功的第一祕訣要擴大心胸、容納一切眾生;第二要縮小自我,不可自大。」要能將自己縮小到進入他的眼裡、透進他的心裡,讓他見了你不覺礙眼,甚至能從內心接受你、喜歡你。所以,遭到別人忌妒、欺難時,要好好警惕自己。

然而,「不遭人忌是庸才」,若自己表現得很好,卻遭到別人的毀謗時,要安心立足,繼續

發揮自己的能力、才幹。

「能受天磨方鐵漢」,是要我們磨鍊堅強的意志,面對別人的讚歎或毀謗,要如如不動,站穩腳步。「不遭人忌是庸材」是警惕我們要不斷地努力,受人忌妒時要安然地接受,受人欺騙時,也要勇敢地繼續做該做的事,要有寬容的心接受一切。

因此,想不受別人的欺難,充分發揮良能,就是縮小自己,擴大心胸。被人欺難時不要在意,因為「欺難」是凡夫的習性啊!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雖然自己很能幹也必須縮小自己,不礙人的眼,不刺人的心,以溫柔的態度對待人,擴大心胸容納所有的人,盡量做到不受人忌的程度;設若被人忌,也要歡喜接受,趕快自我檢討,誠心改過。

以佛法洗鍊得心淨、志堅

佛陀平等說法,普施一切眾生,而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接受的心得不同,所以佛陀必定要苦口婆心地教化再教化。但是不論何種根機的人,都一定會感受到佛陀的心懷,那就是--「慈悲」。

《法華經》第四卷「法師品」中,佛陀教化我們--普天之下,需要佛法流傳,佛法由誰流傳呢?法師。何謂「法師」?就是擁有與佛同樣的志向,行如來之行,與佛同樣捨俗出家,擔起如來家業的「出家僧眾」。

法師必須能夠將佛陀的教法完全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精神、心懷;吸收佛陀的精神,體驗佛陀心懷,然後再以身作則教化眾生,這樣才堪稱「法師」。一位法師必定是經過佛法的洗鍊,洗得心清淨,練得志堅強,而具足外柔內剛的氣息。

心存大慈大悲接引眾生

在「法師品」有言:「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這是一個比喻--將我們的心比喻成「室」。如古人用「宅心仁厚」來形容很有愛心的人;「慧根仁宅」則是說一個人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心。

佛陀將宇宙比喻成一間大厝,這間大厝之內必定要有溫暖的氣氛,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若要引導眾生,首要條件是自己的心必定要先有這分大慈悲。這也是佛陀明白的教化:在教化別人之前,自己先要以「大慈悲為室」。

「慈」是指「無緣大慈」,俗話說:「天下慈母心」,媽媽疼愛孩子的心,與佛陀愛普天下眾生如己子的心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的是,凡夫愛的範圍很狹窄,只限於愛自己的孩子而已--孩子快樂母親就快樂,孩子成功母親就覺得光榮;而佛陀則是以慈母一樣的心,去愛普天之下的眾生,視普天下眾生如己子,普天下的眾生安樂佛陀就安樂,所以稱為「無緣大慈」。

「悲」是指「同體大悲」,意即佛菩薩對眾生的苦,感同身受。就像一般世俗現象,社會大眾總是攜家帶眷到動物園去,以欣賞那些關在籠裡的動物為榮。但對佛陀來說,當佛陀看到動物被囚時,是悲心滿懷啊!因為若拿人類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作比較,看到牠們囚禁籠內不得自由時,何忍視牠們的苦為我們的樂呢?佛陀與凡夫不同的心境也就在此。眾生的苦就是佛陀的苦,看到那些畜牲時,佛陀悲憫牠的不得解脫,悲憫牠的愚癡,無法領悟佛法的境界。也因此佛陀曾

明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能夠投生人間,就應該趕緊把握時間聽聞佛法。

以「柔和忍辱」為衣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是佛陀提醒我們要好好看清天下萬事,啟發本具的慈悲心,堅定行菩薩道的意志,以便施教眾生。而想要施教眾生,必定要先具備一分讓眾生喜於親近的形態。眾生喜歡親近什麼樣的人呢?柔和有禮。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在於識「禮、義」知「廉、恥」,孟子曾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以衣服為例,所有的畜牲都不必穿衣服,披毛帶角就是牠們的形象;但是人就不一樣了,人必須穿衣蔽體以遮羞恥。

一般人大都注重服飾穿著,什麼衣服穿起來最美呢?其實,真正的美人不僅用衣服裝飾,真正美好的人生,也不是靠外在物質經營出來的。普天之下最美的一件衣服是無形的,那就是以「柔和忍辱」為衣。人人都喜歡柔和忍辱的人,一位柔和善順的人,即使身穿粗衣粗布,但他從內在散發出來的修養,會讓人家一看就心生歡喜,被他柔和溫厚的氣質吸引。

運用一切法而不執一法

每個人都想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而內心能夠真正寧靜才是最幸福的人;那麼,什麼樣的人心境最寧靜呢?是佛菩薩,是聖賢人,他們的心境最寧靜;他們不會被惡劣環境所折擾,他們不會受世間的事相而亂了心,他們永遠有毅力、信心,不管是面臨大風、大浪,不管是道路崎嶇不平,他們總是安然自在、莊敬自強,這就是最寧靜的聖賢人。

佛菩薩和聖賢們又是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心寧靜呢?「諸法空為座」--運用一切法而不執一法,不執著法就叫做「法空」;他們看得透世間,他們看得透人生--人生幾何?只不過在呼吸間罷了,還有什麼好計較呢?

重要的是應把握因緣,藉由服務眾生來度化眾生。因此,不但要能施教,還要能夠身體力行;不但要能夠身體力行,還要能夠無所執著。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也不會分別眾生比自己愚癡,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一切的眾生而做--說法是為眾生說法,修行是為眾生修行,一切皆歸功於眾生。

煥發慈悲的真善美人生

古人說:「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由於梅花能夠耐寒,才能在冬天裡開花;所以,我們必定要像梅花及松柏一般,遇到任何境界,都要歡喜接受磨鍊。學佛,就是學習鍛鍊自己得以「大慈悲為室」,身為「柔和忍辱衣」,而成為一位具足仁心仁宅的覺者,如寒冬中的暖流,給人溫暖。

「諸法空為座」,人生唯有從佛法中才能夠真正徹底瞭解生理、心理、物理等現象蘊含的道理,也才能瞭解到一切法皆空。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希望大家盡量體會、盡量培養自己慈悲的內涵;當具足慈悲的內涵時,自然就能以柔和忍辱為衣;若能做到這樣,就是最清淨、最美好的真善美人生了。

▲慈濟訊息

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整理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四年三月十九日
農曆八十四年二月十九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剛剛有幾位慈濟人上台現身說法,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過去的人生真是多采多姿、起伏多變。

酒、賭帶來無盡煩惱

例如剛才帶領大家念佛的李正富居士,他看到大家念佛念得那麼歡喜,一定比大家更歡喜,而他此時此刻的這分歡喜,才是真正的歡喜;因為他以前的歡樂都是「過眼雲煙」--當他喝酒、賭博時,雖然也曾獲得短暫的快樂,但煩惱總會隨之而來。

據說他以前常常喝醉酒,回到家就嘔吐,又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甚至還會罵人、摔東西,造成太太的困擾。他說雖然喝酒喝得醉醺醺的,一時會覺得很痛快過癮,但等到酒醒了,日子就不好過了,因為太太會找他算帳;所以這種快樂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而賭博賭輸了,開支票時不覺得怎樣,但支票兌現時,眼看辛苦賺來的錢一去不回,也會很心痛啊!

李居士以前是「歡喜做,甘願受」,進入慈濟以後,則是「甘願做,歡喜受」,所以獲得真正的快樂,身心輕安自在。

「歡喜做,甘願受」與「甘願做,歡喜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歡喜做,甘願受」是指平時隨心所欲,錯誤的、不該做的事,即使有人阻止仍明知故犯;而做了之後所受到的煩惱,當然必須自己承受,別人無法替代。

「甘願做,歡喜受」則能分辨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該做的事再辛苦也甘願去做,並能以歡喜心耐勞、耐煩。

比如慈誠隊師兄們在會場兩旁站

崗值勤,抬頭挺胸、如如不動,我內心實在很欽佩。他們大多在社會上有相當的身分和地位,今天竟然站在這裏,心甘情願地為別人服務!不管多苦、他們都能轉苦為甘。

剛剛有位陳董事長現身說法,他接觸慈濟以前「一年要喝掉一貨櫃的進口酒」,平均一天要暍五、六瓶。我曾聽說進口酒有一瓶八千元的,也有一萬元的,他一天不知要喝掉多少錢!我想他們以前喝酒時,一定有虛榮的心理:「我喝的是別人喝不起的進口酒!」但炫耀之後又如何呢?

以前他總認為酒是香的。去年九月,他來花蓮的前一晚仍是喝得滿口酒味,沒想到第二天到靜思精舍,頂禮後要站起來的剎那,突然發現酒味怎麼那麼難聞--讓他全身不自在,有罪惡感。為什麼他會有罪惡感呢?因為他開啟了良知!

良知一旦啟發,良能也隨之啟發了。他投入慈濟之後發現--慈濟的美,美在「付出」之後心靈上的踏實感:捨出有形的物質,得到無形的心靈享受。這種感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資源回收,造福人間

剛剛也有一位郭居士上台現身說法。所謂「人之初,性本善」,郭居士因為本具善心,所以一接觸慈濟就發心當榮譽董事,而且努力做資源回收工作,體會到一個人必須身體力行,才能落實愛心。

士林地區有個慈濟「資源回收小組」,小組成員大部分部是企業董事長,他們下班後就開著轎車到達指定地點,合力做資源回收工作。為什麼他們要做這些工作呢?當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我常說「街頭巷尾即是道場」,資源回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教育我們懂得放下我執,並且知福、惜福。

現在的父母照顧嬰孩大多使用紙尿片,根據專家統計,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免包尿布期間,要用掉二十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想想,地球上只要有一個嬰兒出生,就要砍掉二十棵種了二十年的大樹,多驚人的數目啊!

樹,就像是大地的肺,清新的氧氣有賴樹木供給;而且樹能保護水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砍樹,等到有一天樹被砍光了,水土流失,一下雨就容易釀成水災;乾旱時也沒水喝,人若沒水喝,生命就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慈濟不斷提倡環保觀念,希望每個人都能減少紙張的浪費,而且把資源回收再生,如此才能減少砍伐樹木,延長大地的生命,為後代子孫留下淨土;因此,我呼籲慈濟人做資源回收。

不只是慈濟委員或慈誠隊做資源回收工作,我希望家家戶戶都能參與,希望每個人都有共識,都能愛物惜福。以紙張來說,對我而言,一張紙可以使用四次,第一次用鉛筆,第二次用原子筆寫,第三次用紅筆,最後用毛筆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讓這張紙一次又一次地再生。只要將節省、惜幅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有助於環保工作的推展,同時回收變賣的金額,更可以用來利益人群、造福人間,真是大功德啊!

廣慈博愛院的凌老菩薩

其實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我這次行腳至台北,有位委員帶著一

位凌竟成老伯伯來看我,老伯伯已經八十七歲了,耳朵有點重聽,是一位榮民。我問:「老伯伯你來看我嗎?」他說:「是啊!是啊!」我問他:「看到我高興嗎?」他說:「高興、高興。」我又問他:「找我有事嗎?」他說:「我要捐錢給你啊!」

我問他:「為什麼要給我錢?你的錢從那兒來的呢?」他說:「就是為了幫你去救苦難的人,我努力賺來的啊!」他說得非常理所當然,而且中氣十足。

他撩起上衣,從褲頭取下一條腰帶,腰帶中拿出一大把錢,總共有台幣四萬元。我問他:「老伯伯,你怎麼會有這麼多錢?」他說:「我每天『灌開水』賺來的。」原來他住在廣慈博愛院,每天早上兩點就起床燒開水,水開了之後就到每個房間收熱水瓶,一瓶瓶地裝熱水,裝好之後又把熱水瓶送回每個房間。我問他:「這樣可以賺多少錢?」他說:「他們隨意給,有的二十元,有的五十元,也有五百元,反正多少我都收。」

他不只燒開水,還幫人掃地、倒夜壺、清水溝,只要有工作可做,他就做。我聽了既心酸又心疼,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凌晨兩點多起床做那麼多事,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實在太辛苦了。

他又從腰帶中拿出一包東西,用錫箔紙包成四四方方像一塊豆腐干,交給我後他說:「這是四千元美金。」我問他:「怎麼都是美金?」他說:「因為台幣太多了,不好收藏。」

據說他已經來過慈濟兩次了,前後總共捐了大約四、五十萬元。我問他:「為什麼要賺這種辛苦錢呢?」他說:「為了你啊!因為你要救苦難的人啊!」

想到為了護持我做慈濟,讓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那麼辛苦,我內心很不忍;如果我不好好努力,怎對得起他老人家。所以我說慈濟是以「大愛」編織而成、是充滿感恩的真善美團體。

阿嬤香爐裏的金塊

一般人常有一種觀念,認為:老人家懂什麼?千萬不要這樣想,要知道老人是「智慧的寶藏」。曾經有一位老阿嬤,她的眼睛已瞎而且又中風,唯一的孫子遠在美國,一個人孤伶伶地沒人陪伴。

孫子有次回台灣,偶然看到《靜思語》,心生歡喜,於是特地到花蓮看我。他和我談深奧的佛法,而我卻和他談淺易的人事,說完之後,他突然醒悟到--要成佛也要從好好做人開始啊!而做人的基本就是「孝順」。從此之後,這位年輕人經常回台灣探望老祖母。

他希望祖母能親近佛法、瞭解慈濟,於是請了一部「地藏經」錄音帶給祖母聽。幾個月後,他又回台灣,祖母告訴他:「花蓮的師父和我做伴,我已經知道我的人生該怎麼做了。」

這位祖母年近九十,平常非常節儉,祖母告訴他:「我養你這麼大了,如今你已經能夠自力更生,大概不需要阿嬤留給你什麼東西吧!」孫子回道:「是的,阿嬤,我不需要任何東西,我只希望您能健康。」老人家聽了說:「那我就安心了。」

老祖母又說:「本來我有一些東西要留給你,不過現在我想拜託你;幫我把這些東西帶去給師父。」她叫

孫子扶她起床,下床後摸索到客廳的神桌邊,兩隻手在香爐內翻攪,拿出一包包紮妥當的東西--原來是一包金塊。她要孫子把金塊交給我變成「磚塊」,以幫助慈濟志業建設!

一切只為護持慈濟建設

談到老人,讓我想到一件趣事。有位委員的媽媽住在台中,每次我到台中,老人家都會來聽我說話,久而久之,她覺得應該存些錢幫助我建設四大志業。

她省吃儉用存了一萬多元,準備親自交給我,正好我抵達台中的前一天,有人找她出門,她想:這些錢要放在那裡才不會被偷呢?當時冰箱中有一盤拜拜用的雞,於是就把錢塞進雞的肚子中。沒想到小偷真的來了,由於沒有其他東西可拿,便把整盤雞偷走。

老人家到台中分會看我,談到這件事時很傷心地哭了,旁邊的人聽了卻忍不住笑了,她問:「我存了很久才存這一萬元呢!大家怎麼在笑呢?」我說:「老菩薩,大家在笑你已經把錢給我了。」她說:「沒有啊!我的錢被小偷偷走了。」我說:「你的這分心,我已經領受了,我很感恩你,佛菩薩也知道你有這分心。」她聽了破涕為笑說:「師父,真的嗎?你真的已經收下了嗎?」

這位老人家真的很可愛,她努力存錢,一切卻是為了幫助慈濟建設。

以「愛心圓」圓融人事

諸位,我們一定要尊敬老人。加入慈濟就是要開展心胸,懷抱大愛去愛普天下的人,而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的父母;要尊敬別人之前,也要先從尊敬自己的父母做起。

今年我發下三願,一是淨化人心,二是祥和社會,三是祈求天下無災難。人間有愛,社會才能祥和;世間有愛,人心才能自在。如果每個人都能發揮慈悲大愛,任何環境都會很祥和、很平安。

我在此次行腳中,聽到一件很荒謬的事,竟然有人謠傳:我要大家在晚上十一點以前吃七粒湯圓、七粒龍眼乾、七粒紅棗,以保平安如意,甚至在美國的慈濟委員都打電話回來問:「師父真的有這樣說嗎?聽說湯圓要紅色的才行,可是美國食品不加色素,所以買不到紅湯圓,怎麼辦?」

我聽了實在感到很無奈,這謠言是從那裡傳出的呢?真是「一人吐虛、萬人傳實」。由此可知人言可畏啊!

其實,想要真正平安,不是吃湯圓,而是要吃無形的「愛心圓」--做人要圓融,做事要圓滿,人圓、事圓、理就圓啊!要平安必須去除貪瞋癡,發揮大愛,自然能夠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要社會祥和必須人人做好人;人人做好事,自然風調雨順;如此也就能人人平安,這是人心淨化的良性循環啊!希望你們今天聽了這些慈濟人的現身說法,把它帶回家,清淨自己的心,把愛時時放在心上,這是我對大家的期待。

淨化人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要人人把心淨化,社會就能祥和,天下自然無災難!祝福諸位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如是我「行」

◎靜暘

上人時時刻刻、慇懃地叮嚀我們:「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做,就對了!」

付出,才是「富有」人生

在上人的教誨下,慈濟人身體力行、專心一意投入慈濟四大志業、六大腳印的行列中,無論是探訪照顧戶、參與國際賑災,或是舉行捐髓驗血活動等等,在深入人間疾苦的同時,也開啟了大家的慧心--從人間苦難中,感受生命的無常,進一步發大心,立大願,追求永恆的慧命。

唯有肯付出的人,才是有福的人,也才能享有「富有」的人生,每次第六組委員聚會時,都能分享到每個人心靈最富有的一面,慈濟人「富有」什麼呢?富有愛心、感情和智慧。

自稱不會拿小筆,但會拿大筆(掃帚)做環保工作的秀梅師姊,多年來在自家附近賣紅豆餅,做路邊生意,為了襄贊慈濟志業建設基金,曾經發心賣三個月的紅豆餅;而為了躲警察,只得移攤到巷子裡面,然後在巷口立個牌子:「紅豆餅從這裡入五公尺處」,想不到,生意出奇的好,三個月共捐出十多萬,每天做得又忙又快樂。

她不曾間斷行善,去年出任委員時,同時圓滿榮譽董事的大願,她說:「這是身為『路邊董事長』的一分榮譽。」

捨世間財得功德財

另一位靜宜師姊和她的師兄同行慈濟菩薩道。有一次,婆婆賣掉市場的攤位,欲將賣得的錢給他們夫妻,夫妻倆力勸媽媽將錢捐出來。她媽媽希望她早生貴子,靜宜師姊說:「媽媽,慈濟是一畦福田,您趕快幫我種福吧!說不定我會生一個福子喔!」她的孝心感動了婆婆,婆婆決定將世間財化為功德財,為全家人造福也為社會造福。

三月份上人北上行腳時,也告訴我們一則感人的真人實事:一位八十七歲住在廣慈博愛院的老菩薩,數年來每天凌晨三點起床,為院內老人一一裝灌熱開水,任由別人給予二十元、五十元不等的小費。最近他將累積多年的善款交給上人,並對上人說:「我這麼做,全是為了要幫您救苦難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為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這麼辛苦得來的錢,我能不用心去運用嗎?這麼誠意布施給我的錢,我能不感恩嗎?」上人以此老菩薩的善行,勉勵大家:「你們還不老,身體也不壞,要做才有福;佛陀八十歲時都還講經說法到最後一口氣,希望大家把握因緣,用心做,盡力做,莫以善小而不為,更莫貪積財而不施。」

在實踐力行的慈濟世界裡,聚集了無數勇猛精進的菩薩,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如是我行」當中,教化了不少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處處有妙法

◎靜淇

記得上人說過一則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外道修行者很敬仰佛陀的修持和智慧,因此恭敬地到佛前請法。

法之要,在思考應用

他問佛陀:「什麼是道?道的正確方向在那裡?」只見佛陀如如不動端坐著,既沒反應也不回答。修行者頓有所悟,歡喜作禮而退。

站在一旁的阿難看得滿頭霧水,請問佛陀這位修行者到底體會了什麼,為什麼會那麼歡喜、感恩?佛陀回道:「這位修行者很有智慧,他像一匹良馬,不需人鞭打,只要看到鞭影,就知道趕快跑。」原來修行者因能用心觀察、體會,所以頓悟佛陀的教法。

上人講完這個故事,還特別向大眾開示:「如果每天只是聽法、請法,而不懂得思考應用,即使是妙法也很難受用。」當時我對所謂的「妙法」,感受並不深刻,直到前幾天才深切體會到「妙法處處有」的真諦。

把握分秒結好緣

清明節前一天晚上七點多,接到台北慈悅師姊的電話,她公司有一位員工的父親住在台中,剛剛往生,亟需一條往生被,因此請我代為張羅。

一看她給我的地址是在台中縣石岡鄉,平常我只知石岡靠近東勢,詳細路況並不熟,更何況當天晚上天雨夜黑,真怕找不到路而誤了時間。靈機一動,我想到何不找慈誠隊師兄幫忙,腦海中馬上浮起那位菩薩--足跡遍布長街陋巷、有求必應的王萬發師兄。

果然不出所料,他一口答應並約好會合地點。當我帶著往生被趕到時,赫然發現箱型車內除了王師兄外,又多了劉榮欽等六位師兄;面對他們的熱誠,我有說不出的不安與感恩。

不安的是,逢此陰冷天候又是過節前夕,尤其當天中午上人才剛離開台中,大夥兒應有很多事情要忙,而他們卻為了陪我前往,而放下手邊工作。感恩的是,王萬發師兄帶著柳音、劉榮欽師兄,請了西方三聖像,一群人準備助念。

想到亡者一家人我並不認識,原本此行只是送往生被而已,沒想到師兄們卻如此慈悲,把握任何結緣的機會,我不禁哽咽了。

用心體會,處處妙法

亡者一家二十幾位子孫,圍跪在亡者旁邊,恭敬虔誠地隨著素昧平生的師兄們念佛,整齊莊嚴的佛號聲劃破弓靜謐的夜空,一切是如此的祥和、法喜。

將近子夜,我們準備離去時,家屬一再感恩我們,並表示他們在念佛時,每個人都看到了亡者的眼皮眨了三下,他們相信爸爸(亡者)一定非常歡喜。

後來慈悅師姊告訴我,那位員工從此對慈濟非常認同,我想這就是無聲的說法吧!

誠如上人所說:法,在我們身體功能的付出中,若將好的方法、功能,全部付與眾生,就是妙法。而妙法只要用心體會,無處不有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