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兼善天下的慈心法門
◎證嚴上人
佛陀教育弟子學佛須從「慈心」法門入,慈心法門有兩種修習方法:一是「獨善其身」慈心法門;另一是「兼善天下」慈心法門。
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說學佛者應體悟自我的清淨本性,並且堅毅精進、潔身守志,以洗滌心靈上的污塵染著。
大乘行者身處五濁惡世,面對外界一景象,隨時能起慈悲心,並且深入眾生苦厄,不為私我的利益著想;為了眾生,即使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這就是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不僅精進求道,啟發自我良知,亦能濟苦救難,發揮自身良能。
佛教真正的精神,應在於不為私己,而能無求的付出心力,為人群服務、為眾生求安樂。若以利益群生為宏願,慈愛待人,必能廣結善緣,人立己立,成就饒益功德。
世界何其大,災難亦無處不在,不論是天災或人禍,都須以大愛去化解。然而,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唯有大家同心合力,才能將大愛散播給苦難的人們!
為救人而付出心力,並結合天下人的愛心,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此即佛陀所說「兼善天下」的慈心法門。
▲社論
喜捨心田,燦然成林
慈濟醫學院將在十月份正式開學,而慈濟護專也將同時慶祝創校五周年,這是慈濟教育志業邁向新里程的一大盛事,從此上人培育「白衣大士」與「大醫王」的理想有了圓滿的實踐,從此世間將開闢更多喜捨的心田。
上人曾言,慈濟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即是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的具體落實,教育可謂代表最高的境界,既需要有教無類的慈悲胸懷,也需要無所求的歡喜付出。
社會上許多人將慈濟定位為慈善團體,其實,從二十八年前在窮鄉僻壤的花蓮開始濟貧,慈濟發展至今,已成為台灣最大的社會教育團體,是一所沒有圍牆,大門永遠敞開的社會大學。許多人來這裡洗滌心靈,走過多少迷茫歲月,真正開始修人生的學分,突破自己的煩惱障礙,積極服務人群。
「慈濟經驗」使許多人對教育的定義有新的認識--原來,真正偉大的教育家,不是傳授高超的知識,而是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協助其開發良善的潛能;如上人以德風懿行,化育不同年齡、社會階層的千萬個人。
再者,教育力量的驚人之處,不只在於其能調伏剛強,使頑石點頭;也在於其如禾苗之滋長--一個被調教過的人,可以成為生活上的好老師,未可限量地影響很多人,即使曾經是無惡不作的大壞蛋也不例外。
細數慈濟發展的歷史脈絡,審視愛的心泉在海內外無數角落流布,我們要說:慈濟今日教育志業的蓬勃氣象,乃屬水到渠成的結果。一者,慈善與醫療志業已累積無數救濟貧病的真人實事,足以做為教育醫護人員新生代的教材;二者,慈濟淨化人心的中心理念已無可動搖,在校園內推廣猶如大樹冒出新枝新葉,是自然的生機使然。
護專的校舍已大規模擴建,和山海對望,益增其靈秀壯闊之勢;醫學院的建築雄偉,毗鄰慈濟的精神標幟--紀念堂。建築物的一磚一瓦是無數人的愛心堆砌而成,對莘莘學子做無聲的說法,傳遞的訊息是世間大愛的生生不息,與薪火相傳的神聖使命。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更何況精神資糧的生成,需要多少清淨喜捨心的集聚。當我們在慶祝醫學院開校、護專邁入第六年時,眼中所見,不是那巍峨的建築,而是那大如須彌山的佛心眾生心。前人捨小我完成大我的辛勤付出,已然造就出無數個你我行善的機緣,此善已不只布施財物與時間體力,而是無保留、無所求的歡喜施予,傾心相授。
我們將學習以完整的愛,迎納越來越多年輕菩薩進入慈濟薰習人生正確的方向,期待當校園的綠樹成蔭時,我們已啟發很多喜捨的菩提心燦然成林。
▲甘露清涼
道在尋常日用中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每個人都有一分與佛同等的智慧,要想從凡夫地超脫入佛的境界,一定要先還回清淨本性。
我們應該深入體會佛陀的教法,讓自己經歷洪爐的淬鍊,在困阨的環境中,千磨萬擊,自然可以鍛鍊出處於那種環境的自在與堅強,以後面對任何困頓時,都可迎刃而解。學佛有如藉人事環境的磨練,以造就「凌霜雪而彌堅」的人生。
每月本會發放日,我們都可以在照顧戶身上,看到許多不同人生的真實面目,社會中雖有苦難的示現,但也有愛心扶助相交流,就像在蕭瑟寒冷的冬天裡,需要梅花爭放,才能點綴世間地美麗。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向菩薩道行進。菩薩道路是沒有盡期的,所謂「倒駕慈航」也就是菩薩即使到了目的地,仍會再回返世間普濟天下蒼生;慈濟也沒有休息之日,我們要生生世世盡形壽、獻身命,學習菩薩「倒駕慈航」的精神,更勿忘生生世世的父母恩。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要發大願、行大善,更要時時自我惕勵,珍惜讓自己接受磨鍊的福德因緣。
學佛離不開做人,而做人必須從孝養父母開始。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不斷地為我們付出,而我們的身體由父母所賜,若能利用此身付出大愛於一切眾生,則父母能得到人們的贊歎與祝福--「你們的孩子很有教養啊!」「他為人群貢獻很大,你真是功德無量啊!」……父母也因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與快樂,這是精神上的孝養--讓父母增長慧命。
佛陀在忉利天為母的說法
釋迦牟尼佛出世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往生到忉利天。摩耶夫人為何能升登天道?因為他生了一位造福人群的福子,所以承著這份福而往生忉利天。雖然母親在天道享福,但智慧超凡的佛陀明白,只是讓父母親享福,這樣並未完全報答父母恩,因為天福享盡了一樣會輪迴六道,所以這樣報恩並不究竟。於是,佛陀便在八十歲即將入滅前,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講說《地藏經》,此經亦稱為佛教的「孝經」。佛陀為母親講經,是希望他能在福中啟慧,能於天道中再超越三界,種下成佛的善因。
這種報恩方式,又豈是物質的孝養所能比擬的!修行佛法不僅能自度、度父母,同時更能普渡一切眾生。
在家人對父母的孝養以物質為重,只是一世壽命的生活奉養
;而出家人則以慧命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脫,所以盡出世之孝,一定要身體力行,以平時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來回報一切眾生,如此也是報恩於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父母。
恆順眾生,應機化導
佛是為眾生而修行,為了度眾生才成佛。今天,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共聚在此修行,彼此難免因不同的觀念和生活習慣,而產生各種摩擦與煩惱。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常常會彼此爭執,認為自己的道理比別人充足,於是執意爭個我是他非,像這樣為了私我而爭執,即是世間的凡夫。
學佛人應超脫人我是非,對彼此不同的觀念及習慣,要以超然的心態看待--如同牛乳倒進水裏很快就能溶解混和,將我們的氣息吐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與空氣融合一樣;學佛者的心,要像虛空及清水一般,能夠涵納一切、順應眾生的習性,契合根機理念地善巧引導他--先接納,再感化。
因此,修行者的心念要得到真正超然,應從寬心對待一切眾生做起,以愛心及耐心應機善導,如果能經此淬鍊,就能超脫凡夫的習氣了。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順應眾生根機,化成與眾生相同的身形及相同的生活,來人間設教、說法,最後成佛證果。所以,為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佛教徒必定要修養自我,恆順一切眾生,世間一切人與事,都是我們修行與磨練的對象,只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學習面對境界努力修行,就能成功。
行茲在茲,念茲在茲
現代人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修行則是為了「明心見性」,去除心中的無明。日常生活中,須時時刻刻自我關照,去除貪、瞋、癡等雜染,一切行為舉止要「行茲在茲,念茲在茲」,以喚醒自性、找回自我,只要心念專注在每個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的當下,訓練自己「心行如一」,就能避免常常做出無意識的行動,或因言語行動的疏忽而造成錯誤。
我們既然想回報父母的恩德,就必須要有佛陀的精神--為眾生而修行。修行必須先律己,然後才能律人;「律」就是戒律,也就是說,修行的人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無論是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要非常謹慎。如果我們的生活不能自我規範,行動舉止不自我控制,要如何影響他人呢?
廣結善緣,視眾生如父母
一般人對今生此世的父母要盡物質、盡身行的孝養;出家人更要盡形壽、獻身命來孝養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父母。現在和我們相處在一的人,也許曾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而我們今生所結的眾生緣,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生中的父母,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因緣,對待每一個人要禮敬如父母。
總之,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修養身行,說話、做事都須三思而後行,並且合乎禮儀,讓人只要見形聞聲,皆能起歡喜心、發善心,若能如此,就是與眾生結好緣,也就是回報眾生恩,更是結下未來的善緣。
人生道上的罪與福
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充實的人生,但什麼是充實的人生呢?就是善用人生的良能。
人生在世,應該多發揮生命
的良能造福人群;造福人群表面看來是付出,其實是心靈上的一大收穫。因為在使用時間、生命及良能為利益眾生付出的同時,會讓我們覺得生命更踏實、更有意義,一點都不會感覺人生過得很空虛,這種盈滿的感覺即是幸福感。
慈濟人日常的舉手投足,無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因此我們每一天都是在幸福中度過。《地藏經》中說:「舉手投足無不是業,啟口動舌無不是罪」,人的一切行為,不離善惡兩種業:善業--只身體力行利益人群,此即是福;惡業--即是損害人群、破壞人間,也就是罪。
福與罪皆由人的行為舉止所產生,而主使人一切舉動的,就是--心。我們的觀念、心念若趨向善的一方,則一切舉動便能利益人群;心念向惡,則一切行為將會破壞人群,對世間造成危害。所以,同樣是人的身體動作,卻因不同的心念,而產生兩種極端不同的結果。
言語談話也是如此,二、三千年來,中國與西方出現許多聖賢,如釋迦牟尼佛、孔子……,都是以口「度人」--用正確的思想、言語來引導大眾,利益世間。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聖賢成為眾生心靈上的救度者,這就是以口助人。相反的,從古至今,也有許多用口損害人群、造禍造業者,有句話說:「禍從口出」,同樣的道理,罪業也是由口而出。
口會造福人群,也會禍害人間,其中關鍵,還是在於人的心念--觀念正確,就可以引導眾人行於正道上;心念若偏差、有邪思,就會禍害人群。所以學佛要依循正道明師,才能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間。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
孝養父母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也是萬善之門,入佛門的初機亦是從孝開始。學佛弟子,必定要以孝為宗。除了孝養父母外,同時要奉事師長,因為我們一切的正規、道業,皆從師長的教導習得,所謂「生我身軀者父母,成我道業者師長」,立身處事於人間,要做個利益人群的人,發揮人生的良能,需要啟蒙者的引導;在學習路上所有引導、教導我們的人,皆是我們的老師。
過去的人想學門功夫,至少得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才能學成。而且要拳拳服膺、循循順從,才能得到師父的全心調教與真傳,因此,過去的人相當尊師重道。身為佛弟子,對於引導我們走入善道、並洗鍊我們的心靈、開啟我們清淨慧命的師長,其恩德又如何說呢?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人的身體由父母所生,而要成就道業、成就學業,則必須仰賴師長。父母生我們只是一生一世,師長開啟我們的心靈、引導我們的人生,是歷過去、接未來,讓我們在茫茫六道中,有個明白正確的去向,使我們的慧命長存。
眾生自無始以來,清明的本性被無明遮蔽,乘著業力而來,又沉入六道的業海之中,良知被慾念埋沒,猶如處在暗室中,又像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而師父、師長,就是暗室的一盞明燈,也可以說是苦海中的慈航,開啟我們智慧的道路,因此師長的恩惠無異於父母。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共業的,因這分業緣而成為父母子女,這分緣是染緣;而與師長則是淨緣,師長啟蒙我們,使我們慧命長存,不但助益我們的今生,還有來生及未來生,讓我們不再沉淪苦海,他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所以說師長的恩是無可比擬的。
德喪起於不能尊師重道
所謂「合抱之木,發於毫芒」,能夠成為庇蔭萬家的大樹,是源自最小的「因」--種子,而漸次壯碩;出家修行人要成為人天的導師,也是一樣要從尊師重道做起。淨土宗蓮池大師曾說:「師長之德逾於父母,重於乾坤。」又說:「所以弟子事師,不敢慢矣。」他固然是一代明師,然而也曾經為人弟子,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佛教的一代宗師,正是因為他能善盡弟子的本分,做到真正的尊師重道。
然而,尊師重道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似乎已日漸式微,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起於不能尊師,發於不能重道。過去師長的一句話重如泰山,現在卻輕如鴻毛,道德的淪喪,也讓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危機。
曾有幾位老師與我閒談,他們講出心底的話後竟痛哭流涕,這也讓我深深感慨,人師真是難為啊!現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是花費了教育家多少的心血,用盡了父母多少的培育與期待,但是教育的功能到底發揮幾分呢?
現在一些學生,對師長不但不懂得恭敬遵從。反而認為師長嚴格的教導是嘮叨,而蔑視師長的苦心;甚至有些學生做錯事了,一點都沒有悔改之意,依舊理直氣壯,不聽師長的教誨,也難怪許多老師會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感嘆!
師之德重於乾坤
出家學道也是一樣,千里之途,始於初步,如果輕慢師長,不能真正尊師,又如何真正重道?忘記了初步,就要趨向千里,如何能找到真正的道呢?
過去的大德,將佛教分宗門派別,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弟子能深入契機的法門,專心學道;否則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今天走這條,明天走那條,走得心亂、心迷,如何能夠深入?求道最重要的就是心安理得,我們既然擇師,則必從於師,如此心就能安。若選擇此處修行,而心卻無法安住於此,「道」如何能專呢?
所以不管是出家或在俗,法原本是正的,只是人心偏向於末,真正安心於正道的人,絕對沒有末法的行徑。過去的大德說:「師之德重於乾坤,弟子所以事師不敢怠慢。」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感到古人的可敬,古人的成就真是順天應理。
開啟內心深處的明燈
對於我的師父--印順導師的話,我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全心一志奉持,以師父為我內心深處的明燈。你們若能真正瞭解我出家到現在的這段心路歷程,你們就能明白,我所承傳的師教只不過兩句--「為佛教,為眾生」,我將這兩句話尊為我的人生宗旨。今天的慈濟,就是始於這句「為佛教,為眾生」的啟蒙深因。這不就是「合抱之木,發於毫芒」嗎?我拳拳奉事,時刻不敢違離師父的教示,這就是我的宗法--敬師如佛,認為師父開示「為佛教,為眾生」的話,就是我終生奉行的佛法。
過去佛陀在修行時,曾「捨全身,求半偈」,希望大家多體會這句話的深意。「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最初的步伐若走得不穩,恐怕會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遺憾,因而大家需警惕戒慎,好好自愛,既要修行,就要從最根本的「尊師重道」做起。
▲慈濟訊息
永不止息的感恩歲月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農曆八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每一年都有許多濟貧教富的慈濟委員在大家庭中誕生,令我很欣慰。請大家仔細參觀志業建設,深入瞭解慈濟各項建設,例如紀念堂、慈濟醫學院目前的進展概況……等。你們身肩傳承慈濟精神的任務,必須自己先瞭解慈濟各種訊息,才能正確無誤的告知會員。
善心雲集共創志業
八月十四是慈濟醫院八週年慶,佛說看病功德最大,為了回饋十方,十五、十六、十七連續三天,將在醫院舉辦全面義診,在院慶之前亦有一系列的下鄉義診活動。十月十六日是慈濟醫學院開學典禮及護專五週年慶,記得五年前慈濟護專開學典禮時,那時慈濟的會員不過二十幾萬人,卻有兩萬多人參與盛會;現在會員的成長是當時的十幾倍,所以到時回來參加慶典的人數想必不止這些,今日的志業建設實在是大家合力創建的成果。早上省府主席宋楚瑜先生來訪,他相當關心慈濟醫學院的發展情形,看到大家這麼關心、支持慈濟,我們要深自期勉:需更加倍努力。
心念合一總動員
天下的苦難何其多!我們能過著風調雨順、平安的日子,應該要知足、知福,同時還要再造福。七月初,提姆颱風對花東兩地造成嚴重的災害,當地委員在風災後第二天立即組成勘察小組,不畏艱難地跋山涉水,越過泥濘的路面深入災區,挨家挨戶展開調查、慰訪的工作。
慈濟人這股精神,真是讓人非常感動,他們真正做到了「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手眼合一的精神,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遍布
了菩薩網,隨時尋聲救苦,將援手伸向需要的地方。
此次風災經委員評估後訂出賑濟的標準:房屋全倒戶補助五萬元,半倒戶補助三萬元,若是家境清寒者每口再補助五千元,如果僅是屋頂飛落或其它損害的,慈濟亦會協助其修復;如果因本次災害而陷入貧困者,經評估通過,也將列為慈濟的長期照顧戶。
目前花東兩地的受災戶都已發放完畢,不過當委員在發放時,當地的鄉長又提出近百戶受災戶希望我們去勘察,所以現在台東地區委員的手中還有災民尚待調查過濾,因而訪查的工作還要繼續進行。
我常說慈濟人是「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千手動」,只要有一個人聞知苦難,千千萬萬的眼睛和雙手也跟著動員,這就是心念、觀念一致,如果我們能夠心念、觀念一致,又有什麼事能難倒我們呢?
普愛地球村人民
從剛剛相片介紹中,大家也大致瞭解慈濟目前的國際賑災工作;和那些苦難的地方相較,臺灣真是福地。衣索匹亞的醫院和最高級的飯店看起來是那麼的簡陋,尤其醫院開刀房破舊、簡單的設備,又如何因應病患的需要呢?人民的生命實在沒有任何保障。
去年元月份,慈濟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簽定三年的合作計畫,希望能從改善衣國的醫療站和水源問題做起。經由M.D.M人員的指導,現在醫療站的醫護人員已能將病例建檔;醫療用品的提供,也讓醫療站漸具功能。目前慈濟在衣國的兩項重點工作仍在努力進行中。
另外,為協助尼泊爾受水患所苦的災民早日重建家園,慈濟在尼國興建的災民住房,已有兩縣三個村一千四百戶陸續完工,其中還包括公共設施,這些房屋在尼國可能是規畫最好的大型社區了。八月底慈濟將派員前往,將已完成的八百戶住房先移交給災民,讓他們儘早遷入。台灣人的愛心,讓慈濟踏出國際賑災的步伐,普愛地球村人民。
波折艱辛的建院歷程
國際賑災的慈善工作才剛起步;而國內的慈善工作,已在大家胼手胝足的努力中,奠下根基。記得籌建慈院之初,當時擔任省府主席的林洋港先生來精舍,他和我談起建院土地的問題。
在林洋港先生即將離去前,他參觀精舍的環境,當看到常住縫手套的工作房時,很訝異的說:「你們也要做工哦?」我回答:「是啊!這是我們的生活來源。」「原來你們是這麼辛苦的自食其力。」林先生說。當他要走出門時,抬頭看到精舍的屋頂,馬上說:「這邊也搭鐵皮啊?」我說:「不好意思!精舍實在太簡陋了!」他回道:「你把功德會的慈善工作做得這麼好,自己卻住得這麼簡陋,真是難得啊!」
我向他提出醫院建地懸宕未決的問題,林先生表示將協助建地問題。
幾天後,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先生蒞臨精舍,之後,國防部花蓮司令部黎司令即陪我前往美崙山察勘;那裡的視野很好,可以俯瞰整個花蓮市區,是個很美、很好的地方。
黎司令說:「師父啊!我是佛教徒,可是以前我都不敢讓別人知道我是佛教徒;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可以
坦然的告訴別人:我是佛教徒。」他告訴我,他母親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以前仍在大陸的時候,她每年都要前往安徽的九華山朝拜,四月上山,七月後才下山,可說是非常的虔誠。後來黎司令來台灣後發現:天主教、基督教在各地區普建醫院、學校、養老院……等,但佛教卻沒有;當時的佛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停留在消極、出世的階段。「但是現在法師這麼積極籌建醫院,這分心連帶感動政府首長關切、參與,對佛教徒來說,這是件光榮的事。」黎司令說。
福田需大家同耕耘
就在我提出建院構想之際,有位住在南部的黃建築師,從報紙上得到消息打電話給我他說他是為佛教徒,願意為醫院做規畫、設計。
之後他去了日本一趟,同時帶回醫院模型圖,那天正好是委員聯誼會,我邀請他列席,在會中他宣布有位日本人要捐二億美金協助我們建院,當時在座的每位委員都很興奮,因為二億美金--依當時幣值約八十億台幣。
但我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建院,如果建院只靠一個人的捐獻,那麼將來建院完成,眾人也就沒有貼心參與的感受了--福田必須靠大家同耕耘,如果只給一個人做,實在太可惜了。再者,醫院由日本人出資建蓋,以後的經營理念,我們又如何能掌握呢?我認為如此做無法達到「為佛教,為眾生」「福田大家一起耕耘」的目的,所以我婉謝了,同時也開始走上很辛苦的建院之途--建院土地一再變遷。
當時在林洋港先生的協助下,取得國富里的那塊土地,沒想到在動土之後,卻因為國防需要而必須放棄。
為了解決醫院的土地問題,我和林碧玉小姐到台北內政部拜訪林洋港先生,在部長辦公室內他問我:「萬一找不到土地的話,你打算怎麼辦呢?」我說:「我已經請工作人員把各界捐獻的錢,不管五元、十元、一千元都詳細明列,我要分毫不差的退還給捐款人。」林部長聽我這麼說,馬上接道:「我太感動了。」
昨日心血化成甜美果實
後來在內政部、國防部、省政府的通力協助下,慈濟終於有了醫院的建地。現在慈濟醫院巍峨矗立在大家眼前,往日籌建過程所費盡的心血和辛苦,點點滴滴都是慈濟的歷史。
今天你們回來,再次提起這段往事,是要讓大家瞭解建院的艱辛以及慈濟各項建設的點滴。
另外也要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繼五月七日在三軍總醫院成功完成國內首宗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個案後,近日又有一位血液患者蕭先生,透過慈濟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找到HLA配對相合者,並且已在臺大醫院成功完成移植手術。兩年多來,蕭先生曾先後透過各種管道,在美國、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資料庫,找尋捐贈者,結果卻一再的令他失望。而今藉由慈濟骨髓資料庫,一位善心的女孩勇敢捐出骨髓給他,而讓他重獲新生。
對於捐髓者能把身上一部分的骨髓捐出,讓對方的生命重生,其恩惠就像是再生父母一樣,這股大愛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也可說是功德無量。
在慈濟世界中每天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示現,千言萬語還是一句感恩。祝福大家功德無量、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自我祝福
◎靜暘
【佛心流泉】
「妳命真好,先生體貼,孩子又乖……」「好久不見,妳愈來愈年輕美麗……」
人們見面時總會寒喧問暖,彼此互相讚美一番;由於中國人的保守與矜持,往往都會客氣的回答:「無影按呢(那有這樣啊)!」甚至還有人回答:「黑白講!我真歹命,妳都不知影(胡說,我好命苦,你都不知道)……」
上人教育弟子:對於別人的祝福,要心存感謝,並合掌說聲:「謝謝妳的祝福!是妳不敢嫌(不嫌棄)。」
明天會更好
遇到有人向上人訴說她們的苦經時,上人總會說:「多祝福自己,為什麼要詛咒自己苦呢?」所以慈濟人相處,人人互相祝福,並由衷的接受對方的祝福。
生活在世間,本來就無法事事如意,雖說不如意十有八、九,不過,如果懂得「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不管遇到順境或逆境,皆能放開心胸,勇於接受現實的考驗,把所有的困難煩惱當做是人生的「再充電」,並常常祝福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將會比今天更好。」天龍護法也會起歡喜心,則事事逢凶化吉,迎刃而解。
延伸愛的觸角
佛陀曾言:「善業共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上人曾分析說:「台灣二千萬人口中,就有三百多萬的慈濟會員,何況社會上還有許多愛心團體;以人口數的比例來核算善人的密度,台灣應該列居首位;這麼多好人結合在一起,台灣社會必定能祥和、安樂。」
我們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寶島上,豐衣足食,有能力造福人群,可說是有福之人。在知福、感恩之餘,反觀世界各地災害連連,上人慈懷柔腸,要大家給地球村的鄰居多一分關懷。慈濟人以「愛」為出發點,只要是眼看得到、腳走得到、手伸得到的暗角,都要付出愛心;生命生而平等,應該同被尊重,因此,不分宗教、種族、國家、敵友,只要有災有難的地方,我們都應效法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聞聲救苦難的精神。
自民國八十年起,對孟加拉水患、菲國火山爆發的援助,之後,慈濟千手千眼的觸角從亞洲的大陸、外蒙古、尼泊爾,延伸到非洲的衣索匹亞,至目前緊急醫療救援盧安達的難民,慈濟人以實際行動擴展大愛。
做個能救人的人
「施比受有福」,當我們感恩有此機會造福之時,有人對慈濟的援助對象提出質疑:「台灣都不救,救到國外、救到大陸去……。」一聲聲「台灣都不救!」的聲浪,聽在耳中,擔心在心中。記憶中,台灣好幾年來,颱風都過門而不入,有驚無險;而今年當提姆、凱特琳、道格、弗雷特、葛拉絲,連續五個颱風肆虐台灣,造成全省各地受災時,上人語重心長的道出:「人心不調,氣候也隨之失序,願大家永保一顆善念,則處處吉祥和樂。」
希望大家心起善念,口吐蓮花自我祝福,並發好願:「願台灣人個個都是救人的人」,因為有能力救人的人,才是最有福的人。
▲慈濟訊息
杏壇德香
◎靜淇
【如是我聞】
在認識覃校長之前,就已聽到好多關於他以校為家、視學生如子、待教職同仁如家人的種種善行義舉,讓我對這位素昧平生的教育工作者,有了極想一賭廬山真面目的期盼。
去年底,在友人尊翁的告別式上,我終於見到這位純樸真誠、平易近人,並且懷抱教育大愛的校長。
困頓造就樹人典範
覃校長年輕時,也如同其他因戰亂而流離遷徙到台灣的遊子一樣,在舉目無親的艱苦歲月中,接受師範教育,從此展開三十幾年來無怨無悔的樹人工作。
南投縣境多山,山中學校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相對的教學資源及師資也較缺乏;而學生大多來自苦力階級或是原住民,他們家境並不富裕,學童繳不起學費、或因弟妹乏人照顧而帶到教室一起上課的情形,更是所在多有。
覃校長生性悲天憫人,更由於他曾走過那段艱辛窮困的日子,所以亦師亦父的負起照顧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家庭困難的責任。他自掏腰包長期為家貧失怙、營養不良的學生訂購牛奶;定時下山採購糧食送給父母雙亡、嗷嗷待哺的四兄妹;也為美化校園而自購南洋杉……這種無私無求的愛,幾乎花費了覃校長每月的薪水,但也在無形中凝聚了教育界人士,以及學生、家長、鄉民,對他的尊重和愛戴。
「道德是舊的好,觀念是新的好」、「老師第一,教學為先」是他的辦學態度;而「愛他、教育他的同時,也要啟發他愛人的心」,則是他的教育理念。與覃校長愈熟稔,愈發現到;在他自奉甚儉,雖居陋室而不改其樂的生活中,其實蘊含豁達大度的人生觀。
空中妙有的自得
他不鑽營巧取,也不沽名釣譽,三十幾年來在別人視為畏途或作為晉升都會學校跳板的偏遠山區學校裡,他一本初中的踐行「教育工作不能只是侷限在學校,更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培養感恩的心」的目標。所以「有」與「無」的分際,對他而言並無兩樣,因為空即是妙有啊!
其實人生的「有」與「無」皆是煩惱,但如能像覃校長--「有」的時候是普天下共有;「無」的時候抱持安貧樂道的胸襟,我想有與無都能安然自在啊!也難怪每每踏進乾峰國小簡陋的校長宿舍時,總感到有一股德香自陋室散發出來。
值此教師節前夕,謹以此文向普天下的教育工作者,獻上最誠摯的祝福,也期望杏壇中處處都有如覃校長般的清流。
兼善天下的慈心法門
◎證嚴上人
佛陀教育弟子學佛須從「慈心」法門入,慈心法門有兩種修習方法:一是「獨善其身」慈心法門;另一是「兼善天下」慈心法門。
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說學佛者應體悟自我的清淨本性,並且堅毅精進、潔身守志,以洗滌心靈上的污塵染著。
大乘行者身處五濁惡世,面對外界一景象,隨時能起慈悲心,並且深入眾生苦厄,不為私我的利益著想;為了眾生,即使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這就是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不僅精進求道,啟發自我良知,亦能濟苦救難,發揮自身良能。
佛教真正的精神,應在於不為私己,而能無求的付出心力,為人群服務、為眾生求安樂。若以利益群生為宏願,慈愛待人,必能廣結善緣,人立己立,成就饒益功德。
世界何其大,災難亦無處不在,不論是天災或人禍,都須以大愛去化解。然而,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唯有大家同心合力,才能將大愛散播給苦難的人們!
為救人而付出心力,並結合天下人的愛心,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此即佛陀所說「兼善天下」的慈心法門。
▲社論
喜捨心田,燦然成林
慈濟醫學院將在十月份正式開學,而慈濟護專也將同時慶祝創校五周年,這是慈濟教育志業邁向新里程的一大盛事,從此上人培育「白衣大士」與「大醫王」的理想有了圓滿的實踐,從此世間將開闢更多喜捨的心田。
上人曾言,慈濟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即是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的具體落實,教育可謂代表最高的境界,既需要有教無類的慈悲胸懷,也需要無所求的歡喜付出。
社會上許多人將慈濟定位為慈善團體,其實,從二十八年前在窮鄉僻壤的花蓮開始濟貧,慈濟發展至今,已成為台灣最大的社會教育團體,是一所沒有圍牆,大門永遠敞開的社會大學。許多人來這裡洗滌心靈,走過多少迷茫歲月,真正開始修人生的學分,突破自己的煩惱障礙,積極服務人群。
「慈濟經驗」使許多人對教育的定義有新的認識--原來,真正偉大的教育家,不是傳授高超的知識,而是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協助其開發良善的潛能;如上人以德風懿行,化育不同年齡、社會階層的千萬個人。
再者,教育力量的驚人之處,不只在於其能調伏剛強,使頑石點頭;也在於其如禾苗之滋長--一個被調教過的人,可以成為生活上的好老師,未可限量地影響很多人,即使曾經是無惡不作的大壞蛋也不例外。
細數慈濟發展的歷史脈絡,審視愛的心泉在海內外無數角落流布,我們要說:慈濟今日教育志業的蓬勃氣象,乃屬水到渠成的結果。一者,慈善與醫療志業已累積無數救濟貧病的真人實事,足以做為教育醫護人員新生代的教材;二者,慈濟淨化人心的中心理念已無可動搖,在校園內推廣猶如大樹冒出新枝新葉,是自然的生機使然。
護專的校舍已大規模擴建,和山海對望,益增其靈秀壯闊之勢;醫學院的建築雄偉,毗鄰慈濟的精神標幟--紀念堂。建築物的一磚一瓦是無數人的愛心堆砌而成,對莘莘學子做無聲的說法,傳遞的訊息是世間大愛的生生不息,與薪火相傳的神聖使命。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更何況精神資糧的生成,需要多少清淨喜捨心的集聚。當我們在慶祝醫學院開校、護專邁入第六年時,眼中所見,不是那巍峨的建築,而是那大如須彌山的佛心眾生心。前人捨小我完成大我的辛勤付出,已然造就出無數個你我行善的機緣,此善已不只布施財物與時間體力,而是無保留、無所求的歡喜施予,傾心相授。
我們將學習以完整的愛,迎納越來越多年輕菩薩進入慈濟薰習人生正確的方向,期待當校園的綠樹成蔭時,我們已啟發很多喜捨的菩提心燦然成林。
▲甘露清涼
道在尋常日用中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每個人都有一分與佛同等的智慧,要想從凡夫地超脫入佛的境界,一定要先還回清淨本性。
我們應該深入體會佛陀的教法,讓自己經歷洪爐的淬鍊,在困阨的環境中,千磨萬擊,自然可以鍛鍊出處於那種環境的自在與堅強,以後面對任何困頓時,都可迎刃而解。學佛有如藉人事環境的磨練,以造就「凌霜雪而彌堅」的人生。
每月本會發放日,我們都可以在照顧戶身上,看到許多不同人生的真實面目,社會中雖有苦難的示現,但也有愛心扶助相交流,就像在蕭瑟寒冷的冬天裡,需要梅花爭放,才能點綴世間地美麗。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向菩薩道行進。菩薩道路是沒有盡期的,所謂「倒駕慈航」也就是菩薩即使到了目的地,仍會再回返世間普濟天下蒼生;慈濟也沒有休息之日,我們要生生世世盡形壽、獻身命,學習菩薩「倒駕慈航」的精神,更勿忘生生世世的父母恩。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要發大願、行大善,更要時時自我惕勵,珍惜讓自己接受磨鍊的福德因緣。
學佛離不開做人,而做人必須從孝養父母開始。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不斷地為我們付出,而我們的身體由父母所賜,若能利用此身付出大愛於一切眾生,則父母能得到人們的贊歎與祝福--「你們的孩子很有教養啊!」「他為人群貢獻很大,你真是功德無量啊!」……父母也因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與快樂,這是精神上的孝養--讓父母增長慧命。
佛陀在忉利天為母的說法
釋迦牟尼佛出世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往生到忉利天。摩耶夫人為何能升登天道?因為他生了一位造福人群的福子,所以承著這份福而往生忉利天。雖然母親在天道享福,但智慧超凡的佛陀明白,只是讓父母親享福,這樣並未完全報答父母恩,因為天福享盡了一樣會輪迴六道,所以這樣報恩並不究竟。於是,佛陀便在八十歲即將入滅前,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講說《地藏經》,此經亦稱為佛教的「孝經」。佛陀為母親講經,是希望他能在福中啟慧,能於天道中再超越三界,種下成佛的善因。
這種報恩方式,又豈是物質的孝養所能比擬的!修行佛法不僅能自度、度父母,同時更能普渡一切眾生。
在家人對父母的孝養以物質為重,只是一世壽命的生活奉養
;而出家人則以慧命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脫,所以盡出世之孝,一定要身體力行,以平時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來回報一切眾生,如此也是報恩於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父母。
恆順眾生,應機化導
佛是為眾生而修行,為了度眾生才成佛。今天,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共聚在此修行,彼此難免因不同的觀念和生活習慣,而產生各種摩擦與煩惱。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常常會彼此爭執,認為自己的道理比別人充足,於是執意爭個我是他非,像這樣為了私我而爭執,即是世間的凡夫。
學佛人應超脫人我是非,對彼此不同的觀念及習慣,要以超然的心態看待--如同牛乳倒進水裏很快就能溶解混和,將我們的氣息吐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與空氣融合一樣;學佛者的心,要像虛空及清水一般,能夠涵納一切、順應眾生的習性,契合根機理念地善巧引導他--先接納,再感化。
因此,修行者的心念要得到真正超然,應從寬心對待一切眾生做起,以愛心及耐心應機善導,如果能經此淬鍊,就能超脫凡夫的習氣了。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順應眾生根機,化成與眾生相同的身形及相同的生活,來人間設教、說法,最後成佛證果。所以,為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佛教徒必定要修養自我,恆順一切眾生,世間一切人與事,都是我們修行與磨練的對象,只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學習面對境界努力修行,就能成功。
行茲在茲,念茲在茲
現代人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修行則是為了「明心見性」,去除心中的無明。日常生活中,須時時刻刻自我關照,去除貪、瞋、癡等雜染,一切行為舉止要「行茲在茲,念茲在茲」,以喚醒自性、找回自我,只要心念專注在每個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的當下,訓練自己「心行如一」,就能避免常常做出無意識的行動,或因言語行動的疏忽而造成錯誤。
我們既然想回報父母的恩德,就必須要有佛陀的精神--為眾生而修行。修行必須先律己,然後才能律人;「律」就是戒律,也就是說,修行的人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無論是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要非常謹慎。如果我們的生活不能自我規範,行動舉止不自我控制,要如何影響他人呢?
廣結善緣,視眾生如父母
一般人對今生此世的父母要盡物質、盡身行的孝養;出家人更要盡形壽、獻身命來孝養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父母。現在和我們相處在一的人,也許曾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而我們今生所結的眾生緣,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生中的父母,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因緣,對待每一個人要禮敬如父母。
總之,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修養身行,說話、做事都須三思而後行,並且合乎禮儀,讓人只要見形聞聲,皆能起歡喜心、發善心,若能如此,就是與眾生結好緣,也就是回報眾生恩,更是結下未來的善緣。
人生道上的罪與福
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充實的人生,但什麼是充實的人生呢?就是善用人生的良能。
人生在世,應該多發揮生命
的良能造福人群;造福人群表面看來是付出,其實是心靈上的一大收穫。因為在使用時間、生命及良能為利益眾生付出的同時,會讓我們覺得生命更踏實、更有意義,一點都不會感覺人生過得很空虛,這種盈滿的感覺即是幸福感。
慈濟人日常的舉手投足,無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因此我們每一天都是在幸福中度過。《地藏經》中說:「舉手投足無不是業,啟口動舌無不是罪」,人的一切行為,不離善惡兩種業:善業--只身體力行利益人群,此即是福;惡業--即是損害人群、破壞人間,也就是罪。
福與罪皆由人的行為舉止所產生,而主使人一切舉動的,就是--心。我們的觀念、心念若趨向善的一方,則一切舉動便能利益人群;心念向惡,則一切行為將會破壞人群,對世間造成危害。所以,同樣是人的身體動作,卻因不同的心念,而產生兩種極端不同的結果。
言語談話也是如此,二、三千年來,中國與西方出現許多聖賢,如釋迦牟尼佛、孔子……,都是以口「度人」--用正確的思想、言語來引導大眾,利益世間。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聖賢成為眾生心靈上的救度者,這就是以口助人。相反的,從古至今,也有許多用口損害人群、造禍造業者,有句話說:「禍從口出」,同樣的道理,罪業也是由口而出。
口會造福人群,也會禍害人間,其中關鍵,還是在於人的心念--觀念正確,就可以引導眾人行於正道上;心念若偏差、有邪思,就會禍害人群。所以學佛要依循正道明師,才能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間。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
孝養父母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也是萬善之門,入佛門的初機亦是從孝開始。學佛弟子,必定要以孝為宗。除了孝養父母外,同時要奉事師長,因為我們一切的正規、道業,皆從師長的教導習得,所謂「生我身軀者父母,成我道業者師長」,立身處事於人間,要做個利益人群的人,發揮人生的良能,需要啟蒙者的引導;在學習路上所有引導、教導我們的人,皆是我們的老師。
過去的人想學門功夫,至少得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才能學成。而且要拳拳服膺、循循順從,才能得到師父的全心調教與真傳,因此,過去的人相當尊師重道。身為佛弟子,對於引導我們走入善道、並洗鍊我們的心靈、開啟我們清淨慧命的師長,其恩德又如何說呢?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人的身體由父母所生,而要成就道業、成就學業,則必須仰賴師長。父母生我們只是一生一世,師長開啟我們的心靈、引導我們的人生,是歷過去、接未來,讓我們在茫茫六道中,有個明白正確的去向,使我們的慧命長存。
眾生自無始以來,清明的本性被無明遮蔽,乘著業力而來,又沉入六道的業海之中,良知被慾念埋沒,猶如處在暗室中,又像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而師父、師長,就是暗室的一盞明燈,也可以說是苦海中的慈航,開啟我們智慧的道路,因此師長的恩惠無異於父母。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共業的,因這分業緣而成為父母子女,這分緣是染緣;而與師長則是淨緣,師長啟蒙我們,使我們慧命長存,不但助益我們的今生,還有來生及未來生,讓我們不再沉淪苦海,他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所以說師長的恩是無可比擬的。
德喪起於不能尊師重道
所謂「合抱之木,發於毫芒」,能夠成為庇蔭萬家的大樹,是源自最小的「因」--種子,而漸次壯碩;出家修行人要成為人天的導師,也是一樣要從尊師重道做起。淨土宗蓮池大師曾說:「師長之德逾於父母,重於乾坤。」又說:「所以弟子事師,不敢慢矣。」他固然是一代明師,然而也曾經為人弟子,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佛教的一代宗師,正是因為他能善盡弟子的本分,做到真正的尊師重道。
然而,尊師重道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似乎已日漸式微,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起於不能尊師,發於不能重道。過去師長的一句話重如泰山,現在卻輕如鴻毛,道德的淪喪,也讓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危機。
曾有幾位老師與我閒談,他們講出心底的話後竟痛哭流涕,這也讓我深深感慨,人師真是難為啊!現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是花費了教育家多少的心血,用盡了父母多少的培育與期待,但是教育的功能到底發揮幾分呢?
現在一些學生,對師長不但不懂得恭敬遵從。反而認為師長嚴格的教導是嘮叨,而蔑視師長的苦心;甚至有些學生做錯事了,一點都沒有悔改之意,依舊理直氣壯,不聽師長的教誨,也難怪許多老師會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感嘆!
師之德重於乾坤
出家學道也是一樣,千里之途,始於初步,如果輕慢師長,不能真正尊師,又如何真正重道?忘記了初步,就要趨向千里,如何能找到真正的道呢?
過去的大德,將佛教分宗門派別,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弟子能深入契機的法門,專心學道;否則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今天走這條,明天走那條,走得心亂、心迷,如何能夠深入?求道最重要的就是心安理得,我們既然擇師,則必從於師,如此心就能安。若選擇此處修行,而心卻無法安住於此,「道」如何能專呢?
所以不管是出家或在俗,法原本是正的,只是人心偏向於末,真正安心於正道的人,絕對沒有末法的行徑。過去的大德說:「師之德重於乾坤,弟子所以事師不敢怠慢。」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感到古人的可敬,古人的成就真是順天應理。
開啟內心深處的明燈
對於我的師父--印順導師的話,我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全心一志奉持,以師父為我內心深處的明燈。你們若能真正瞭解我出家到現在的這段心路歷程,你們就能明白,我所承傳的師教只不過兩句--「為佛教,為眾生」,我將這兩句話尊為我的人生宗旨。今天的慈濟,就是始於這句「為佛教,為眾生」的啟蒙深因。這不就是「合抱之木,發於毫芒」嗎?我拳拳奉事,時刻不敢違離師父的教示,這就是我的宗法--敬師如佛,認為師父開示「為佛教,為眾生」的話,就是我終生奉行的佛法。
過去佛陀在修行時,曾「捨全身,求半偈」,希望大家多體會這句話的深意。「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最初的步伐若走得不穩,恐怕會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遺憾,因而大家需警惕戒慎,好好自愛,既要修行,就要從最根本的「尊師重道」做起。
▲慈濟訊息
永不止息的感恩歲月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農曆八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每一年都有許多濟貧教富的慈濟委員在大家庭中誕生,令我很欣慰。請大家仔細參觀志業建設,深入瞭解慈濟各項建設,例如紀念堂、慈濟醫學院目前的進展概況……等。你們身肩傳承慈濟精神的任務,必須自己先瞭解慈濟各種訊息,才能正確無誤的告知會員。
善心雲集共創志業
八月十四是慈濟醫院八週年慶,佛說看病功德最大,為了回饋十方,十五、十六、十七連續三天,將在醫院舉辦全面義診,在院慶之前亦有一系列的下鄉義診活動。十月十六日是慈濟醫學院開學典禮及護專五週年慶,記得五年前慈濟護專開學典禮時,那時慈濟的會員不過二十幾萬人,卻有兩萬多人參與盛會;現在會員的成長是當時的十幾倍,所以到時回來參加慶典的人數想必不止這些,今日的志業建設實在是大家合力創建的成果。早上省府主席宋楚瑜先生來訪,他相當關心慈濟醫學院的發展情形,看到大家這麼關心、支持慈濟,我們要深自期勉:需更加倍努力。
心念合一總動員
天下的苦難何其多!我們能過著風調雨順、平安的日子,應該要知足、知福,同時還要再造福。七月初,提姆颱風對花東兩地造成嚴重的災害,當地委員在風災後第二天立即組成勘察小組,不畏艱難地跋山涉水,越過泥濘的路面深入災區,挨家挨戶展開調查、慰訪的工作。
慈濟人這股精神,真是讓人非常感動,他們真正做到了「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手眼合一的精神,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遍布
了菩薩網,隨時尋聲救苦,將援手伸向需要的地方。
此次風災經委員評估後訂出賑濟的標準:房屋全倒戶補助五萬元,半倒戶補助三萬元,若是家境清寒者每口再補助五千元,如果僅是屋頂飛落或其它損害的,慈濟亦會協助其修復;如果因本次災害而陷入貧困者,經評估通過,也將列為慈濟的長期照顧戶。
目前花東兩地的受災戶都已發放完畢,不過當委員在發放時,當地的鄉長又提出近百戶受災戶希望我們去勘察,所以現在台東地區委員的手中還有災民尚待調查過濾,因而訪查的工作還要繼續進行。
我常說慈濟人是「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千手動」,只要有一個人聞知苦難,千千萬萬的眼睛和雙手也跟著動員,這就是心念、觀念一致,如果我們能夠心念、觀念一致,又有什麼事能難倒我們呢?
普愛地球村人民
從剛剛相片介紹中,大家也大致瞭解慈濟目前的國際賑災工作;和那些苦難的地方相較,臺灣真是福地。衣索匹亞的醫院和最高級的飯店看起來是那麼的簡陋,尤其醫院開刀房破舊、簡單的設備,又如何因應病患的需要呢?人民的生命實在沒有任何保障。
去年元月份,慈濟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簽定三年的合作計畫,希望能從改善衣國的醫療站和水源問題做起。經由M.D.M人員的指導,現在醫療站的醫護人員已能將病例建檔;醫療用品的提供,也讓醫療站漸具功能。目前慈濟在衣國的兩項重點工作仍在努力進行中。
另外,為協助尼泊爾受水患所苦的災民早日重建家園,慈濟在尼國興建的災民住房,已有兩縣三個村一千四百戶陸續完工,其中還包括公共設施,這些房屋在尼國可能是規畫最好的大型社區了。八月底慈濟將派員前往,將已完成的八百戶住房先移交給災民,讓他們儘早遷入。台灣人的愛心,讓慈濟踏出國際賑災的步伐,普愛地球村人民。
波折艱辛的建院歷程
國際賑災的慈善工作才剛起步;而國內的慈善工作,已在大家胼手胝足的努力中,奠下根基。記得籌建慈院之初,當時擔任省府主席的林洋港先生來精舍,他和我談起建院土地的問題。
在林洋港先生即將離去前,他參觀精舍的環境,當看到常住縫手套的工作房時,很訝異的說:「你們也要做工哦?」我回答:「是啊!這是我們的生活來源。」「原來你們是這麼辛苦的自食其力。」林先生說。當他要走出門時,抬頭看到精舍的屋頂,馬上說:「這邊也搭鐵皮啊?」我說:「不好意思!精舍實在太簡陋了!」他回道:「你把功德會的慈善工作做得這麼好,自己卻住得這麼簡陋,真是難得啊!」
我向他提出醫院建地懸宕未決的問題,林先生表示將協助建地問題。
幾天後,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先生蒞臨精舍,之後,國防部花蓮司令部黎司令即陪我前往美崙山察勘;那裡的視野很好,可以俯瞰整個花蓮市區,是個很美、很好的地方。
黎司令說:「師父啊!我是佛教徒,可是以前我都不敢讓別人知道我是佛教徒;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可以
坦然的告訴別人:我是佛教徒。」他告訴我,他母親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以前仍在大陸的時候,她每年都要前往安徽的九華山朝拜,四月上山,七月後才下山,可說是非常的虔誠。後來黎司令來台灣後發現:天主教、基督教在各地區普建醫院、學校、養老院……等,但佛教卻沒有;當時的佛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停留在消極、出世的階段。「但是現在法師這麼積極籌建醫院,這分心連帶感動政府首長關切、參與,對佛教徒來說,這是件光榮的事。」黎司令說。
福田需大家同耕耘
就在我提出建院構想之際,有位住在南部的黃建築師,從報紙上得到消息打電話給我他說他是為佛教徒,願意為醫院做規畫、設計。
之後他去了日本一趟,同時帶回醫院模型圖,那天正好是委員聯誼會,我邀請他列席,在會中他宣布有位日本人要捐二億美金協助我們建院,當時在座的每位委員都很興奮,因為二億美金--依當時幣值約八十億台幣。
但我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建院,如果建院只靠一個人的捐獻,那麼將來建院完成,眾人也就沒有貼心參與的感受了--福田必須靠大家同耕耘,如果只給一個人做,實在太可惜了。再者,醫院由日本人出資建蓋,以後的經營理念,我們又如何能掌握呢?我認為如此做無法達到「為佛教,為眾生」「福田大家一起耕耘」的目的,所以我婉謝了,同時也開始走上很辛苦的建院之途--建院土地一再變遷。
當時在林洋港先生的協助下,取得國富里的那塊土地,沒想到在動土之後,卻因為國防需要而必須放棄。
為了解決醫院的土地問題,我和林碧玉小姐到台北內政部拜訪林洋港先生,在部長辦公室內他問我:「萬一找不到土地的話,你打算怎麼辦呢?」我說:「我已經請工作人員把各界捐獻的錢,不管五元、十元、一千元都詳細明列,我要分毫不差的退還給捐款人。」林部長聽我這麼說,馬上接道:「我太感動了。」
昨日心血化成甜美果實
後來在內政部、國防部、省政府的通力協助下,慈濟終於有了醫院的建地。現在慈濟醫院巍峨矗立在大家眼前,往日籌建過程所費盡的心血和辛苦,點點滴滴都是慈濟的歷史。
今天你們回來,再次提起這段往事,是要讓大家瞭解建院的艱辛以及慈濟各項建設的點滴。
另外也要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繼五月七日在三軍總醫院成功完成國內首宗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個案後,近日又有一位血液患者蕭先生,透過慈濟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找到HLA配對相合者,並且已在臺大醫院成功完成移植手術。兩年多來,蕭先生曾先後透過各種管道,在美國、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資料庫,找尋捐贈者,結果卻一再的令他失望。而今藉由慈濟骨髓資料庫,一位善心的女孩勇敢捐出骨髓給他,而讓他重獲新生。
對於捐髓者能把身上一部分的骨髓捐出,讓對方的生命重生,其恩惠就像是再生父母一樣,這股大愛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也可說是功德無量。
在慈濟世界中每天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示現,千言萬語還是一句感恩。祝福大家功德無量、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自我祝福
◎靜暘
【佛心流泉】
「妳命真好,先生體貼,孩子又乖……」「好久不見,妳愈來愈年輕美麗……」
人們見面時總會寒喧問暖,彼此互相讚美一番;由於中國人的保守與矜持,往往都會客氣的回答:「無影按呢(那有這樣啊)!」甚至還有人回答:「黑白講!我真歹命,妳都不知影(胡說,我好命苦,你都不知道)……」
上人教育弟子:對於別人的祝福,要心存感謝,並合掌說聲:「謝謝妳的祝福!是妳不敢嫌(不嫌棄)。」
明天會更好
遇到有人向上人訴說她們的苦經時,上人總會說:「多祝福自己,為什麼要詛咒自己苦呢?」所以慈濟人相處,人人互相祝福,並由衷的接受對方的祝福。
生活在世間,本來就無法事事如意,雖說不如意十有八、九,不過,如果懂得「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不管遇到順境或逆境,皆能放開心胸,勇於接受現實的考驗,把所有的困難煩惱當做是人生的「再充電」,並常常祝福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將會比今天更好。」天龍護法也會起歡喜心,則事事逢凶化吉,迎刃而解。
延伸愛的觸角
佛陀曾言:「善業共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上人曾分析說:「台灣二千萬人口中,就有三百多萬的慈濟會員,何況社會上還有許多愛心團體;以人口數的比例來核算善人的密度,台灣應該列居首位;這麼多好人結合在一起,台灣社會必定能祥和、安樂。」
我們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寶島上,豐衣足食,有能力造福人群,可說是有福之人。在知福、感恩之餘,反觀世界各地災害連連,上人慈懷柔腸,要大家給地球村的鄰居多一分關懷。慈濟人以「愛」為出發點,只要是眼看得到、腳走得到、手伸得到的暗角,都要付出愛心;生命生而平等,應該同被尊重,因此,不分宗教、種族、國家、敵友,只要有災有難的地方,我們都應效法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聞聲救苦難的精神。
自民國八十年起,對孟加拉水患、菲國火山爆發的援助,之後,慈濟千手千眼的觸角從亞洲的大陸、外蒙古、尼泊爾,延伸到非洲的衣索匹亞,至目前緊急醫療救援盧安達的難民,慈濟人以實際行動擴展大愛。
做個能救人的人
「施比受有福」,當我們感恩有此機會造福之時,有人對慈濟的援助對象提出質疑:「台灣都不救,救到國外、救到大陸去……。」一聲聲「台灣都不救!」的聲浪,聽在耳中,擔心在心中。記憶中,台灣好幾年來,颱風都過門而不入,有驚無險;而今年當提姆、凱特琳、道格、弗雷特、葛拉絲,連續五個颱風肆虐台灣,造成全省各地受災時,上人語重心長的道出:「人心不調,氣候也隨之失序,願大家永保一顆善念,則處處吉祥和樂。」
希望大家心起善念,口吐蓮花自我祝福,並發好願:「願台灣人個個都是救人的人」,因為有能力救人的人,才是最有福的人。
▲慈濟訊息
杏壇德香
◎靜淇
【如是我聞】
在認識覃校長之前,就已聽到好多關於他以校為家、視學生如子、待教職同仁如家人的種種善行義舉,讓我對這位素昧平生的教育工作者,有了極想一賭廬山真面目的期盼。
去年底,在友人尊翁的告別式上,我終於見到這位純樸真誠、平易近人,並且懷抱教育大愛的校長。
困頓造就樹人典範
覃校長年輕時,也如同其他因戰亂而流離遷徙到台灣的遊子一樣,在舉目無親的艱苦歲月中,接受師範教育,從此展開三十幾年來無怨無悔的樹人工作。
南投縣境多山,山中學校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相對的教學資源及師資也較缺乏;而學生大多來自苦力階級或是原住民,他們家境並不富裕,學童繳不起學費、或因弟妹乏人照顧而帶到教室一起上課的情形,更是所在多有。
覃校長生性悲天憫人,更由於他曾走過那段艱辛窮困的日子,所以亦師亦父的負起照顧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家庭困難的責任。他自掏腰包長期為家貧失怙、營養不良的學生訂購牛奶;定時下山採購糧食送給父母雙亡、嗷嗷待哺的四兄妹;也為美化校園而自購南洋杉……這種無私無求的愛,幾乎花費了覃校長每月的薪水,但也在無形中凝聚了教育界人士,以及學生、家長、鄉民,對他的尊重和愛戴。
「道德是舊的好,觀念是新的好」、「老師第一,教學為先」是他的辦學態度;而「愛他、教育他的同時,也要啟發他愛人的心」,則是他的教育理念。與覃校長愈熟稔,愈發現到;在他自奉甚儉,雖居陋室而不改其樂的生活中,其實蘊含豁達大度的人生觀。
空中妙有的自得
他不鑽營巧取,也不沽名釣譽,三十幾年來在別人視為畏途或作為晉升都會學校跳板的偏遠山區學校裡,他一本初中的踐行「教育工作不能只是侷限在學校,更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培養感恩的心」的目標。所以「有」與「無」的分際,對他而言並無兩樣,因為空即是妙有啊!
其實人生的「有」與「無」皆是煩惱,但如能像覃校長--「有」的時候是普天下共有;「無」的時候抱持安貧樂道的胸襟,我想有與無都能安然自在啊!也難怪每每踏進乾峰國小簡陋的校長宿舍時,總感到有一股德香自陋室散發出來。
值此教師節前夕,謹以此文向普天下的教育工作者,獻上最誠摯的祝福,也期望杏壇中處處都有如覃校長般的清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