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眼觀心
青春作伴好還鄉
◎慈玫
一個暑假過去了,為兩千多位青少年、兒童和大專學生舉辦的學佛營,也歡天喜地的落幕了。雖然很多人帶著不捨的淚水離開,但是淚中有笑,有感恩,有惜情,更有以慈以愛,積極服務的新人生觀。
本性開展
看到這些青少年菩薩、小菩薩蹦蹦跳跳地跑進慈濟,經過一番生活的洗禮,現出安靜專注的一面,體驗禮義人情之美,然後心思彷彿在此安住了,我總有無限的感動。
是什麼樣神奇的力量,吸引他們好動奔放的心思停留?未曾經歷過人生的大風大浪,他們如何對世間疾苦與眾生的愚癡,生出悲憫與懺悔的共鳴?
這一切都是人原有的光明良善本性,與慈濟指引人們返回這原有本性,兩者因緣和合的結果。
以愛培育
童稚的心純潔無瑕,年輕的心敏感纖細,他們善惡觀念分明,通常不計量別人的好壞,總是坦誠地自我認錯;而對於愛與體恤,他們展現的是舉一反三的攝受力。
例如,有一次大專生活營工作同學在心得報告時,有人說道:原本因有些事情沒協調好,心中很不平衡而生怨氣,但是聽到幾位同學說要縮小自己,要修忍辱波羅密,便心生慚愧,想到:如果連一口氣都不能消,如何能協助擔當慈濟志業?
在醫院志工服務的心得分享時,許多同學因不忍病人為病情所苦而落淚,為自己太任性、不懂得體貼父母而泣不成聲。對於師公上人、常住師父和師姑師伯們,他們以赤子之心道不完感恩的話。
一般大人看小孩,總說他們少不更事,貪玩無定性;現代人看年輕的一代,更是感嘆他們被寵壞,目中無人,不知禮節。然而在慈濟,我們卻看到了無數的新希望。原來,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不是他們有所欠缺,而是週遭缺乏啟發他們良善本能的教育環境。
青春組曲
近三十的慈濟,蘊藏著豐富的愛的資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源源不絕的活力,出自於單純的信念--即眾生平等,天下一家親。這是不計較人我是非與現實利害的「少年心」。
也因為這顆「少年心」,許多年輕人來到慈濟,便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心靈有所契合。於是,去年學佛營的陣容逐漸堅強壯大,而下面還有更多的小菩薩也發願要做慈濟人。
這支青春組曲唱得多麼嘹亮,教許多師姑師伯也加倍地精神抖擻,擦亮眼睛,昂首前進。原來,年輕是一種心情,年輕的感覺可以被感染、被喚起。
三十而立的慈濟更加青春,因為菩薩道上有翩翩和樂的青少年來作伴,使我們對回歸心靈的故鄉更充滿信心和希望。
▲千江映月
靜思精舍的夏天很清涼
◎陳玉芳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一
夏天的靜思精舍宛如聯合國,來自世界各角落的人匯聚於此;
夏天,對每個與慈濟有緣的人而言,不再只是個平凡的季節,
而是「回娘家」的日子。
九月的天空微藍,風中漂浮著陣陣涼意,此刻的精舍顯得分外寧靜,秋天的腳步慢踱而來,該是跟陽光滿滿的夏季,道聲再見的時候了。對生命的歷程而言,如此的時序更迭再自然不過;然而,對許多人來講,今年的夏天卻特別令人眷戀。
在這個擁有青山澗水,宛如人間淨土的花蓮,慈濟特別在炎夏舉辦許多營隊,讓一群群老老少少得以在喧囂擾攘的塵世中,偷得浮生半日閒,靜下心來仔仔細細體悟生命。
今年,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要,慈濟舉辦了五種營隊,共計三十二梯次活動,時間綿延十三個星期之久,自蟬夏至涼秋,參與者達三千餘人。
人間苦難啟示
暑假,對花樣年華的年輕人而言,是追風逐浪的好日子;然而,對這群參加「慈濟大專志工服務隊」的年輕人而言,卻是沈澱思想、感悟生命的時光。
在醫院,耳聞病榻上一聲聲艱難殘喘的呼吸聲;在穿堂長廊,目睹一張張心疼所愛之人受苦而生的愁容;在山腳下的綠野茅屋中,暗角眾生一個個悲苦故事詮釋出的生命啟示,深印心中。
藉由人間苦難實相的示現,年輕,不再是代表無盡地揮灑色彩,自由地浪擲歲月;而是表示還來得及懺悔
曾經錯誤的信念,還來得及轉動人生的走向,還來得及回來跟爸媽說一聲:「我愛你!」……
讓心更柔
在「大專生活學習營」中,一堂堂靜態課程,講出了年輕人在璀燦的年華歲月中,如何用智慧度過每個值得感恩的日子;以及,在顆顆渴求知識的心中,注入慈濟慈悲喜捨的精神,由每個慈濟人親自演繹動人的故事篇章中,使之得以體悟生而為人的真意,也重新衡量所謂「得」與「失」之間的拉拒掙扎。
此次課程中,大夥兒忘不了曾漢榮教授上的一堂課--人際溝通表達。一支支精采的廣告影片,喚醒每個人心底對爸爸、媽媽蟄藏的那分感激和感動,再由每位夥伴輪流上台分享自己的感覺。一大群人就在此種充滿懺悔和感恩的氣氛中,哭成一團,且細細體受父母無私的愛,回想自己曾因無知莽撞而對父母造成的傷害。
清朗少年心
「天上的星星眨眼睛,我們的清心亮晶晶」……兒童和青少年「學佛夏令營」開辦以來,每每為山靈水湄的花蓮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息。漫漫溽夏,孩子的心總隨處散揚,但來到這兒,每個小菩薩的心則有各自依止處。一句句靜思語朗朗上口,正如一顆顆善種深深地埋入單純無染的心中,有一天將會成長、開花與結果。
用「心」聆聽
什麼樣的師者,培育出什麼樣的幼苗。一群群身懷「傳道」、「授業」、「解惑」重責大任的教師,來到靜思精舍,參與「教師學佛營」,以佛法的精義、上人闡示的生命道理,細細刻畫出教育工作的藍圖。
「收穫的,總比自己付出的多。」是眾老師們的共同心聲。本來個個是站在講台上,對著學子諄諄教誨的
長者;在這兒,則像一個個備受呵護的大孩子,上人的殷殷叮嚀、常住師父的切切關愛,讓這群老師轉換角色來體會施與受之間的情感,進而能夠將這分滿溢的清淨之愛,傳遞到各個校園角落稚氣面孔的心中,而且,綿延不絕……
築一座心橋
「無論我如何解釋,爸媽就是不懂我……」、「告訴他千百遍,就是不肯聽我的話……」常常,千篇一律的對話存在於兩代之間的鴻溝,不是一方鼓不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跨過岸,即是一方跳錯方向跌個滿身泥。然而,與其無奈的隔岸觀望,不如雙方放下過深的「我執」,搭起溝通的橋樑,讓彼此的心相遇橋墩,共體一分接納與分享的情感。基於此理念,「靜思高中親子生活學習營」於焉產生。
今年初辦的「靜思高中親子生學習營」,由高中生偕父母參與,兩梯次營隊計近二百餘人參加。營隊除了提供父母正確的教育態度與對待子女的智慧,同時欲促進青少年的孝思和感恩心。期待讓一波波的活動,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感情,也讓彼此在面對因不同價值觀所築成的代溝時,不再躊躇不前,而能勇敢地去愛。
關於夏天,有人喜有人憂,有人厭惡有人笑顏逐開。然而,夏天的靜思精舍宛如聯合國,來自世界各角落的人匯聚於此;夏天,對每個與慈濟有緣的人而言,不再只是個平凡的季節,而是「回娘家」的日子。鬧熱滾滾而歡喜連連……
▲千江映月
海外遊子回到心靈故鄉
◎陳玉芳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二
青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十歲,是個什麼樣的年紀呢?
是呼朋引伴到處兜風去,
或坐看雲起編織未來的夢想?
關於年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
台北西門町的霓虹燈閃啊閃的,踱步晃搖的年輕人,七彩亮麗的衣裳,迷惘的心也跟著蕩啊蕩的。這是青春。
花蓮的慈濟醫院,制服整齊的年輕人,甜恬的笑,扶攜著病患,讓張張的愁容展笑顏。
同樣的青春,迥異的人生。
年輕這本書,該如何翻閱?
夏蟬啼鳴的夏天。
在陽光滿滿的靜思精舍,常見一群身著湛藍衣裳,套著純白長褲的年輕人。男孩的臉稚氣猶存,女孩的長辮上則繫著心蓮朵朵的緞帶;端莊的制服,整齊的步伐,一支美麗的隊伍翩然走過。刻意悄然的腳步踩踏著,卻難掩那青春雀躍的容顏笑著,燦爛著。惹著一些不知情的訪客,總會停下腳步,眼光駐留,好奇地問旁人:「他們是誰?」
原來是「慈濟大專志工服務隊」。
回到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慈濟醫院的夏天很熱鬧,因為每年的暑假,總有一批批來自各地的青青子矜加入志工服務的行列,穿梭在醫院各角落。那親切中帶點羞澀的服務熱忱,青春飛揚的歌聲四散,每每為這眾苦匯聚、病容愁顏充斥,宛若人間煉獄的醫院,平添幾許歡樂的氣息。
暑期大專志工隊的成員,除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大專生,還有遠至世界各國回台的莘莘學子。他們有些是已舉家移民,有些則是隻身負笈異地求學的遊子;不一而同的是,回到心靈的故鄉--慈濟靜思精舍,參與服務的行列,期待更接近生命的落實感。
今年回來參加營隊的海外學員特
別多,共有六十餘人,其中參與大專志工隊者就有三十二人。
志工隊的報到時間在星期日午後,各地趕來的學員,疲憊中帶有雀躍興奮的神情,期待又羞怯的眼睛骨碌碌地轉。尤其是遠征海外而來的學員,對於這陌生卻又熟悉的土地,更須費心來調適。
這群飄洋過海回來參加營隊的年輕學員,長年在異鄉生活,面對著異地文化的價值觀、不同的膚色容顏,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以及面臨的問題,可想而知;身處價值混淆的世界,若沒有高度的自我認同感和一套自處的生活哲學,那顆不知所措的心就容易迷失。
遠走他鄉的遊子,面對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又是抱持怎樣的態度看待呢?他們瞭解居住在此的人民生活嗎?或者說,明瞭人間的實象為何?尋根探源是每個人瞭解自己的起步,而在慈濟人文中,常得以瞭解深埋其中的中國文化精髓;這一切正是慈濟鼓勵海外學子回台參與營隊的意義之一。
一樣生命,不一樣生活
接觸慈濟,各人皆有一段因緣。目前在加拿大就讀護理系的何金桂說,初至加國時自己非常不快樂,於是回台一年;偶然間讀到上人的靜思語,深為其慈悲所感動,原本覺得自己聰明過人,但在見到上人的一句話:「愛,不只要愛他一個人,更要愛他所愛的人。」才驀然驚覺自己的狹隘,以及發現何謂「智慧」。於是,再至加拿大時,即加入當地的慈青,參與讀書會和活動。此次回台,則是為了目睹心中的佛陀。
每天清晨,上人總是把開示時間留給這群志工隊吐露心聲,而這些大孩子,總也率真地排列搶著講出內心最真的感受;大家分享心得,也每每營造出一種深刻懺悔、自我反省的氣氛。從美國分會回來的王佑慈,深感在醫院面對一個個生命消逝時,自己的無能為力。她見到一名爛醉如泥的醉漢直嚷著:「我好痛苦,快殺了我!」再看到育幼院中的孩子卻是相親相愛、無牽無掛的生活著……一樣的生命,卻有著那麼迥異的詮釋。對於生命的把握,她開始有更深刻的體悟。
把陽光帶進生命
從加拿大多倫多回來的高綾穗,和大家分享在病房的見聞。她遇見一位無親無故的榮民伯伯,孤零零地住院、照料自己。雖然老伯伯的山東口音讓她聽不懂,但傻笑卻增進彼此的距離;相彷的年歲令她想起自己的爺爺。從小,爺爺就帶著她長大,但總是東奔西走,只為了不讓她和母親相見,因此,也使得她的心中埋下了「恨」的種子。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才慢慢發覺,其實爺爺是很愛、很疼孫子的。有一次,爺爺還特地從香港大老遠地搭機到加拿大探望她,年邁痀漊的身軀,卻提著四大箱孫女兒
愛吃的食物蹣跚而來……其實老人是很孤獨的。
於是,綾穗把對爺爺的愧疚和愛,轉化成對病榻上伯伯的關心和照顧。每天的志工服務時間,她總會在二六東病房出現,常常抱著一堆慈濟的書籍和錄音帶來,盼一解伯伯無親無伴的寂寞煩憂;或邊輕撫著伯伯的背,聽他笑談當年那段叱吒風雲的輝煌歲月。臨走前總不忘一次次的叮嚀;「記得吃飯喔,中餐又沒吃呃?」逗得伯伯笑得嘴角合不攏。我問伯伯一個人無聊否?他沒有想像中的憂容泛現,卻是笑答:「有這些志工孩子在就不會呀,每天都很快樂!」
如上人言:「年輕人來付出愛心,實際上是來學習,看到無常示現,就會反省自己是否珍惜生命;看到生病的老公公、老婆婆,就會想想自己如何對待親阿媽、阿公,想想未來該怎麼做;這就是智慧的增長呀!」
「水是水,眼睛有點ㄨㄟ,眼睛ㄨㄟㄨㄟ……心頭才會開。」長廊末的病房中,有位八十一歲、喜歡講順口溜的老奶奶。不識字的老奶奶很喜歡塗鴉,在綾穗的鼓勵下,一隻隻麻雀、小花朵,甚至阿拉伯數字,一遍又一遍書寫不倦,而且樂此不疲。綾穗邊按摩,邊讚美著老奶奶的漂亮標緻,老奶奶害羞的摸摸臉直問:「真的嗎?」笑聲頓時充滿著原本沈寂的病房。陽光從窗外流洩進來,原來,煉獄也可成天堂。
在加拿大就讀醫學系的許逸民,被分配在復建科服務,由初時的膽怯沈默,到後來與陌生人的談笑風生,他大歎:「我的溝通技巧進步了!」雖然有些病患口齒不甚清晰,但他仍認真地猛點頭,並勸病人多唸佛,一顆急欲幫助人和付出的心表露無遺。一有空閒即支援其他志工,有著強健體魄的他常不負眾望地推輪椅、協助病人翻身,甚至扶攜著孱弱的老公公進浴室「浴佛」。一個大男生,做起這些繁瑣工作來,卻是有板有眼。
新的人生觀在成型
居家關懷,是最令海外志工們印象深刻的活動。由惠美、明月師姑帶領大專志工坐著一輛廂型車,越過山巔來到偏僻荒涼的山下小屋,穿過海湄,足臨海風吹拂的小鎮,一戶戶的探訪個案,帶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關懷,同時也閱歷一個個滄桑的生命故事。
這天,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後,志工們前來探訪一位為情自殺而全身癱瘓的婦女。年邁的老母親為了照顧女兒,已疲憊憔悴不堪,心疼和無力感在空氣間蔓延。躁熱悶人的天氣,使得全身已動彈不得的她,口中直喊著模糊的字句:「我要洗澡!」她剛回家的丈夫則醉醺醺地和小兒子笑鬧著,不理也不睬。於是志工們合力幫她洗淨身子、擦乾頭髮,男眾則忙著幫忙擦拭涼席、拍打沾塵的棉被,大家期待能給身心俱痛的她,一個較乾淨舒服的生活。
金桂細心地用衛生紙擦乾跑入她耳朵中的水漬,並用棉條為她拭乾鼻孔;從美國回台的黃鵬宇,則輕輕地
梳著她的頭髮,一個大男孩卻有著如此纖細的動作。原來,飛揚奔放的青春裡,也可以有無限的柔情。
後來,志工們還拜訪了一位曾是「大哥級」的人物。他因受傷而退出江湖,所以和這些大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當我身體自由時總愛四處跑,從來不知道媽媽長得是圓是扁,後來躺在病床上,才仔細看過隨時侍候一旁的母親,也才知道,原來媽媽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真摰的告白感動了在座的年輕人。
一整天的野外奔波不免疲憊,但更多的是,心中不斷湧現的感悟和思懷,只因個案用血淚交織出的生命篇章,是多麼真實而震憾人心啊!因為年輕,對於苦痛和悲欣滋味的感受,特別強烈;因為單純,對於多變的人世滄桑,內心衝擊也特別激烈。正如鵬宇體悟:「喝醉酒的男人很悲哀;我很佩服那位大哥改過自新的勇氣,可以給許許多多的孩子作為借鏡,懂得如何讓父母快樂。」臨時加入營隊卻又連續待第四個星期的他又說:「人生有二條路,一條是在塵世中的人間道,另一條則是菩薩道。從前的我總是迷糊地混日子,如今慈濟指引了我方向,一種新的人生觀正在成型。」回程的途中,大夥兒都似有心事般地靜默了些,是在想生命變得不一樣了吧!
播一顆溫柔種子
究竟,七天的志工生活能帶予這些海外青年什麼樣的啟示或改變?其實,若擁有顆柔軟的心,則無處不是感動和啟示。金桂提起,有天颱風來襲,從醫院結束志工服務回精舍時,天空開始颳起風、下起雨來。大老遠地望見常住師父們戴著斗笠而來,想是他們欲出外辦事吧;下車時卻發現師父們手中撐開一把把的雨傘遞給志工們,原來是怕這些孩子淋濕傷身……就像母親對待孩子般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分令人動容的愛。
輔導爸媽付出的關懷,則令這些大孩子記憶深刻。事前,此次擔任輔導媽媽的月鶴和雪花師姊就一直擔心著:「我們不曉得能否帶好這些兒子、女兒,不曉得他們是否喜歡我,真怕讓他們失望……。」輔導爸媽如此看重此分情緣。營隊結束的前一晚,志工和自己的輔導爸媽聚在一起談心,從加拿大回來的陳蓓伶和金桂齊牽著媽媽的手,天南地北的聊個不停。綾穗的輔導媽媽看著這個活潑的女兒,開心地笑說:「她愈看愈像我的親女兒,不曉得是那年失散的?」原來,人與人間,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仍能擁有親暱的感情,這就是「大愛」的實踐吧!
短短幾天的志工生活,究竟能在年輕的日記中烙下什麼樣的印痕?也許,有的深、有的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個日子終將成為大家回憶中的一頁。也許在某個時際,也許在海外的土地上,曾經在慈濟的所見所聞,會改變一點心念,啟發一些想法。
朵朵年輕的心蓮,正認真盛開中……
馨香滿行囊
◎陳淑伶.陳玉芳
日本立正佼成會/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來到慈濟後,所聽、所聞、所見,一切都覺得很新鮮。尤其在炎炎夏日裡,看到大專志工對病人服務的情景,覺得很感動。」
「來慈濟後我學會感恩心,自己原本很偏食,但是在慈濟這幾天,才知一飯一菜都得來不易,要珍惜。」
「這裡每個人的舉止行儀,都很嚴謹,在此可以看到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的流露,精舍生活過得很刻苦,但是卻本著自己有一口飯吃,也要別人有飯吃,而且要吃得更好的心懷,這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精神。」
來自日本立正佼成會的青少年,在為期三天的慈濟參訪活動中,從學佛行儀行、住、坐、臥,到服務病患、居家關懷,雖然是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然而從「做」中「學」裡,人人深有所悟。
九位文化經驗交流學生
在全世界擁有六百多萬會員的日本佛教慈善機構--立正佼成會,去年二月理事長長沼基之等一行人,曾來慈濟參訪,對慈濟最具特色的志工組織,深感敬佩,並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每年與各國的交流活動中,今年特地安排九位青年部青少年,來台進行文化經驗交流時至慈濟觀摩參訪,讓他們從親身接觸及潛移默化中,體受慈濟志工精神。
適值暑假,在護專、精舍有各種營隊進行,九位來自日本的年輕人,除了觀摩營隊活動外,更隨著大專志工營隊,穿上志工背心,親自走入病房區和病患面對面,體會那分付出的
心懷;同時也在顏惠美師姊的帶領下,進行居家關懷活動。
對於一向養尊處優的年輕人來說,要他們一下子投入嚴謹的修行團體中,著實不易。雖然立正佼成會和慈濟同樣都是佛教團體,但是他們以在家居士修行為主,抱持著輕鬆的修行態度。尤其這些學生原先也只不過抱著流攬參觀的心態而來,沒想到來到慈濟後,竟有那麼多的戒律需持守。單是用餐行儀,就讓他們覺得很不習慣;然而三天的時間裡,也讓他們逐漸學習並體會感恩、惜福之心。
愛的關懷沒有國界
即使言語不通,身處異地,然而在居家關懷個案時,他們超越國界的隔閡,由衷流露關愛之情,對個案發揮鼓舞的作用。其中一個個案,案主是原住民,唯一的兒子因生意失敗自殺身亡,媳婦也回娘家。老人家遭喪子之痛,導致精神恍惚,鎮日躺在家中玄關處--因為這裡只要門一打開,便能望到對面那座山;那是兒子常上山採東西回來他之處。他天天望子早歸,已有三個多月未曾起身。
老人家日據時代曾當過軍伕,略懂日本語,因此這些年輕的日本學生便圍著他唱起日本歌,唱著唱著,似乎勾起他的記憶,隨著歌聲,他慢慢地站起身來,臉上綻露出三個月來首次的笑容,也跟著唱和起來……
另一個個案,是一位已離婚的原住民婦人,手已截肢,全身上下邋遢至極。雖然是不同的民族性,但是目睹案主悲慘的境遇,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淌下同情之淚。
原本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少情懷,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人生示現圖,也不禁反觀自省,放下身段,以實際行動付出關懷;見到案主髒亂的容顏,他們主動拿起梳子輕輕為她梳理頭髮、拿毛巾為她擦臉、拭手、修指甲;示範給她看如何練習用義肢拿物品……。若非言明,有誰會知道這是一群來自異國、毫無任何民族血源關係的孩子呢!
和意志力挑戰
成員之一的小林,雖然在日本時也曾做過義工,然而和這次的志工生活比較起來,他有另一番深層的體悟:「以前自己一個人時,會覺得有畏縮感,不敢輕易地表露出對別人的關懷;但是這次來慈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的流露,一點兒也不覺得矯揉造作。回去以後,我會好好思考、調整自己的步調。」來慈濟的第一天,他一直忍不住想抽菸,但是看到周遭的慈青同學個個歡喜投入工作,第二天他就把菸折斷不抽。洪美惠師姊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不能輸給自己,要戰勝自己的意志力。」
而在學校學的是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廣瀨,也以自己服務的經驗,提出他的看法:「服務病患,記得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他們究竟需要我們提供那方面的輔助。」「在慈濟這幾天,覺得自己真的有發揮人生功能。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再安排其他日本年輕人到此學習、觀摩慈濟志工的精神。」
「一般人通常比較不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但是和慈濟的朋友在一起,我也能做到!」原本頗為含蓄的淳一,在慈青同學的帶領下,也以很自然的方式,替病患擦澡,這一點她自己也覺得很高興。
用中文說阿彌陀佛
從不知愁滋味的情懷,到懂得知足、感恩、惜福,九位來自日本的青年朋友,也學會用中文對人說「阿彌陀佛!」在炎炎夏日裡,他們在慈濟裡享受一頓豐盈的心靈饗宴,並帶著滿行囊的馨香,結束慈濟之旅。
李思慧/法國巴黎
我有位法國朋友,長得人高馬大,平常喜歡運動,一副健健康康的模樣,卻在短短兩週內得病去世,那是我對死亡的第一類接觸。在慈院,有次到急診室,遇見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幕--一家四口自殺。一位媽媽讓孩子吃下三顆安眠藥,再打開瓦斯。她被急救甦醒後仍嚷著想死。我想到,很多人都是無奈地被送進醫院,但卻有人如此不珍惜生命。其實,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異鄉常常不按時吃飯,亂吃東西,我也在無形中糟蹋自己的身體。若能尊重生命,愛護自己,對父母而言,也是一種孝順。
居家關懷則讓我得到一啟示:婚姻不只是感情,更是一種責任。
沈貝珍/英國倫敦
去年,參加營隊的活動讓我發覺慈濟大家庭的溫馨,於是今年我再度回來。
連續幾梯的志工隊和生活營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也交到很真誠的朋友。生活營中有堂「人際溝通」的課,令人感動落淚,尤其同學上台分享的心得更是感人,讓我想起自己的爸媽。在台灣時,爸爸每天早出晚歸,總難得見著他一面,所以從未真切感受到他的愛。直到出國後,由於長途電話費昂貴,只能偶而打回家,那時,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和關懷。也因為慈濟,讓身為委員的父母待我們孩子更好,更溫柔關切。
王佑慈/美國分會
四年前,我接觸慈濟,那是我生命的轉捩點,因為在這裡,找到好朋友和真愛。
我是來懺悔的。本來,我自信滿滿的,以為感受已深刻,打算待二、三天就離開。但有一天,在病房中遇到一位老公公,他的一口痰吐不出來,漲紅著臉似乎快喘不過氣來。那時情況好危急,我好緊張,好怕他因此就斷了氣,於是我尖叫了一聲,這一聲卻傷了他的心。後來,有人幫他抽出痰液,而我走過去想抱他、牽他的手時,都被推開,我一直跟他說對不起,他才肯接受。原來,服務也要恭敬謙卑。
「生命存於呼吸間」,想到上人的叮嚀,若能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用過秒關的心情度日,在面對死亡時,將不再畏懼。而在這裡,大家所給予我的感動,都將永永遠遠的存在生命記憶中。
黃淑慧/加拿大多倫多
今年,我像遊子般終於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這其間的因緣,就像故事一樣傳奇,篇篇都是那麼的生動,又讓人難忘。
看到上人種種威儀、慈悲的德行,讓我感動得不能自己。我常在想,一時的感動並不代表永恆,真正美麗的景色,我們需要用心靈的相機去捕捉那最美的一刻,並且不時拿出來欣賞,不然,再美的風景,往往也會消逝。
讓遊子的心靠岸
有時,人的心就如沸騰的水,甚或是凍結的冰;如何把高溫降為恆溫,將堅硬變為柔軟,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這是要努力的目標。
這些日子以來,我學到的超乎在課堂所學,對於上人的智慧不禁暗自讚歎。上人曾說:「我們的世界是堪忍的世界,要堪得忍耐,才能平安無礙。」我捫心自問,並且深思時下的人們,多只是見眼前利,卻不問耕耘,上人這句話是帖良藥。我們若能時時且事事忍耐,那麼人生不就能過得非常平順,沒有阻礙了嗎?
來到精舍,不僅沈浸於寂靜、淡泊的修行生活。同時,我發現在這兒的一草一木,莫不是上人的慧心巧思
,呈現出刻苦、樸實的慈濟精神;尤其精舍背後的山,綿延長遠,也彷彿象徵著佛陀慧命的恆長。
回想起我和慈濟結緣,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記得那年暑假來到慈院做志工,就在短短三天的時間裡,我看到人生無常的示現,讓我對生命有了另一種不同詮釋。
在這幾天的志工生活中,我的內心受到一番洗練,就像沾滿灰塵的孩子內心被徹徹底底的洗滌,呈現出最真誠的一面。我在付出中得到快樂和感恩的心,這一切的一切,就如遺失已久的寶貝失而復得。以往,所謂的「施比受有福」和「真善美的世界」,在這裡一一找到了。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上人時,深深感覺自己的渺小,上人像明鏡般把我內心的污染映照得無法躲藏;他那深邃明亮的眼神,散發出一種慈悲和對世間眾生的一股期望,那時我內心暗自期許--上人是我人生追尋的方向。
一次在日本的因緣,使我感受到常人陷入困境時,有人適時伸出援手是讓人最感到溫暖的。所以力我發願要做個幫助別人的人,就這樣,我進入了慈濟大家庭中,和多倫多的慈青一起成長、茁壯。
親切和善代替冷漠無情
回想起以前的我,在一些同學們的印象中,是個內向且帶點冷酷的人。我從不會主動去表達對朋友的關懷,尤其面對有些移民子弟玩世不恭的態度,更是讓我望而怯步。但是,自從參與慈濟,我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是「發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後,我就常常期許自己要惜緣,更要結好人緣。所以,我時時刻刻把握每一個因緣的聚合,也不介意當他們見到我時,總是不時開玩笑式的取笑我:「又來傳教了!」我真誠的心,終於感動了他們,也影響了他們,從他們口吻中證實了我的改變。
記得有一次,他們道出埋藏在心中已久的心聲,原來以往在他們心目中,我一直給他們有種高不可攀、冷漠無情的感覺,後來,我學著慢慢把心門打開,試著去信任、付出關懷給他們,我真真確確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兄弟姊妹一般。結果,我所收到的回應也讓我吃驚不已,因為我從冷漠無情轉變成親切和善,他們甚至興沖沖當著我的面說:「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變越可愛了!」當下我感悟到這也就是上人常說的:「你要鏡中人笑,自己要先笑;要別人來愛你,要先去愛他人。」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大愛吧!
找到心靈的故鄉
在慈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而我也有個親身體驗。去年十月中旬,多倫多慈青響應上人呼籲的資源回收,辦了一場克難的小型跳蚤市場,整個活動籌畫在短短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內完成。但很不巧的,前一天氣象預報當天會下大雨,那時,我和姊姊都好緊張,內心不斷祈求奇蹟出現。
當天確實天色灰暗有下雨的徵兆,不過天空在飄下一點白雪之後就放晴了,記得從那次下雪過直到入冬才下雪。這次的事件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的誠心和愛心,是可以感動天的。
在慈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篇篇都是感人的文章,我很感恩,也很珍惜這一切的因緣聚合。在這不長不短二十年中,我終於找到身心皈依之處,真正心靈的故鄉,我暗自對自己說--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編按:淑慧在深切體會慈濟志工精神後,決定放棄加拿大學業,和姊姊淑燃留在靜思精舍當近住女,一心一意行走菩薩道。)
▲千江映月
孩子,讓我們同步而行--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側記
◎周淑美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三
「燭燈有形心燈無形,點燃心燈照亮心田;啟發良知發揮良能,薪火相傳慈濟因緣。燈傳燈,心連心,燈燈相傳無盡燈;燈傳燈,心連心,心心相連慈濟心。」「燈傳燈,心連心……」
燭光點點,歌聲柔柔,有人相擁,有人輕泣,安寧祥和的氛圍籠罩著慈院二期講堂;有感念、有不捨,不分身分角色、不論年齡性別,時間似乎在空間中凝結;是法親,是俗情,似濃還淡,似遠還近,那是遍存虛空的菩薩大愛,那是亙古長存的親子情緣--「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的結營會上,人人浸沐在慈濟無形的長情大愛中。
中國人講五倫,尤重父母子女天倫,只是台灣經濟突飛猛進之後,社會型態急劇轉變,影響所及,家庭結構為之鬆動,往昔父慈子孝、天倫和樂的景象已不多見,親子間父痛子傷、母悲女怨的情況所在多有,尤其是國、高中階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心性較為叛逆,常令人喟歎父母難為。有感於此,慈濟在八月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兩週,和內政部攜手合辦了首期兩梯次的「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親子營活動由隸屬慈濟總管理中心的宗教室承辦,靜思精舍德恂師父指導,師大范德鑫教授參與策畫。宗旨有四:使父母親學習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與態度;引發青少年感恩、善解的心念;促進親子良好的互動關係,讓參與活動的青少年認識慈濟精神與四大志業。
參與的學員包括父母與子女,採一對一聯合報名入營,兩梯次各有十二小組,每小組有五對親子學員,並由兩位委員師姊、一位慈誠師兄組成輔導爸媽陪同大夥兒一起作息。
少年十五二十時,那個不想意興風發,放浪輕狂一番?不可諱言,此次活動,大多數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勉強下而親子同行;大多數的父母則是有所預期而來--有的是基於對慈濟的認知;有的想藉此活動影響、改善孩子的觀念和行為;有的純為促進親子互動;只有少部分是誤打誤撞,直到報到時才了解活動性質和意
義的。然而,儘管動機不一,當一對對父子母女在護專報到處出現時,那畫面是無比動人的--為了和孩子一同參與活動,父母們在百忙中撥冗,放下繁務留駐花蓮一週;為了父母的心意,孩子們即使感到拘謹,可也都恆順而來,不見絲毫彆扭和違逆,光是這分隱在背後的相互珍惜,已讓所有的工作人員歡喜讚歎。
一梯次六天的活動,安排得十分緊湊,大多數的靜態課程在護專教室進行,雖然有些孩子覺得和學校上課類似,但因為擔綱講演者皆為一時之選-除了慈濟人的現身說法,尚有學者專家的參與和帶領,是以學員們的一致反應是:由於講演的內容生動、豐富,讓大家獲益良多,足以抵銷長時間聽講的辛苦。
用心靈感受親密關係
彰化師範大學的曾漢榮教授在「我們都是一家人」和「人際溝通與表達」兩堂課中,讓大夥兒明白了無論是親子或人我之間,有許多情分不是去說而是去感受,有許多事物不是用言語教導而是用心靈體會。曾教授提醒年輕人,莫低估了父母的經驗之談,但透過溝通,仍可保有自己的主張;且親子之間,最重心意的傳遞,而非物質的饋贈。
當親情更加凝聚,學員間的生分已然化融時,開始有父母子女和大家分享心得:有相互道歉的父子,有彼此體貼的母女,有感恩有懺悔,有歡笑有悲愁,每句話都出自肺腑,每滴淚都來自真心,其中最令人莞爾的是台南的譽文所說:「我以前不能諒解媽媽全心忙著慈濟的勸募工作,現在已經可以接受和支持了。雖然媽媽要我繫在身上的這條皮帶實在很土,但是我仍然愛極了媽媽。媽媽,謝謝您!」
從活動中觀照自性
學佛行儀由德恂師父主持,許多學員在這堂課中見識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的佛門四大威儀,也從當天起,大家明白了「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飲食規矩,有人因此體會到用心的意境--在莊嚴的儀式中定靜,然後心平氣和、細嚼慢嚥的吞食;從用心吃飯的過程中覺知到:做什麼像什麼,就是用心之道。
傾聽蔡佩珊師姊「怨女的心聲」和林佩芬同學的「慈青清流」,她們艱辛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學員們熱淚盈眶;而黃明月師姊佐以幻燈片述說醫院傷殘個案時,大家屏息凝氣,鴉雀無聲。「孝順當及時」「只要有心,就能改過」「很感恩自己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滿足於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但願能幫忙殘障人士」「人生無常,我一定會尊重生命,珍惜身邊事物」「……」從下課後的心得分享中可以確認:人人都在反觀自照。
愛是無限寬廣的空間
愛,是一片空間,是一片沃野,是未來無限發展的基礎,鄭石岩教授
以「親子互動的空間」為題,告訴大家:「真正的愛是彼此關懷、負責、尊重和瞭解」,鄭教授強調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需要「空間」,他由本身學佛及成長的實例中,導申出凡事都必得以「空間」去包容、涵蓋,才能相互成就。對於父母,鄭教授建議:「採用『亮點療法』,多肯定孩子的長處,事事不吝鼓勵,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對於孩子,他則勉勵年輕人要做好扎根工作和具足展翅高飛的意圖--扎根者,為培養豪氣以充足精神;規畫人生藍圖以確立未來方向;充實基本能力以為開發前程的後盾。所謂展翅,則是參與各類團體,與同伴互勉,共同成長,並發揮自己特質;如此不斷學習、訓練,即能讓翅膀雄壯,進而高飛。
第一次摟抱媽媽
「對於子的好壞表現要照單全收,先接納孩子的一切,才會心平氣和的進行親子溝通」是任教於彰化縣師範大學的徐美惠教授在「親子園地」中提出的論點。她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親子之間的問題大都出在:「缺乏共通的語言符號」,而每個階段的人生,都猶如拼積木一般,以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無論是顏色、形狀及體積大小盡皆不同,但在做造形時,則塊塊有用,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提醒自己:接納孩子的現狀,相信自己的孩子絕對願意走上正途、邁向進步之路。
活潑有趣的慈濟歌選教唱,成了學員們的最愛,甫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獎的郭孟雍教授,欣喜的和眾人分享他的成就,在他誇張的造型、生動的表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帶動下,大家淋漓盡致的縱情歡唱,一首「惜緣」和「親情」,更是令人柔腸百轉,又哭又笑,又晃又抱,親子間的互動達到最高點,有孩子說:「我第一次摟抱媽媽」有父母說:「和孩子親膩的感覺真好」,有人哭得唏哩嘩啦,有人發現唱歌真是門大學問……。
在相互體貼中同步成長
「心聲愛意菩薩情」由林勝勝師姊和邱定彬同學搭配,分別對親子做「親情倫理溝通」。家,是講情的地方,勝勝師姊認為父母子女宜相互體貼、同步成長,「好好說話,說說好話,以柔柔的聲音、柔柔的表情與動作,去表達愛意;當親子間情意的施與受不能平衡時,不妨暫停施與,有時候,不施反而是更難做到的愛。」定彬同學則告訴大家:「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上,父母所承受的辛苦遠比我們子女們的努力要多,在懇請父母給出一些空間讓我們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確定自己不會走偏,讓父母能夠放手、安心。」
生活不外教育,佛法即是生活,為了加強年輕人對生活禮儀的認知,
內政部蕭玉煌副司長和馬琰如視察特地前來講授「禮儀規範淺釋」及「宗教與禮俗」。李明香、李六秀和靜暘師姊則示範日常實際的茶道禮儀,從待客到自飲,簡易的動作中蘊含無限意境。李憶慧師姊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提供了許多拉近親子距離的妙方,謝佳勳師姊以自己在演藝界中努力獲得的成果鼓舞年輕人:「要不斷自我成長,並且釋放出心中的愛和溫暖給周遭的人。」而徐祥明師兄主講的國際賑災概況,更引發熱絡回響。
天下長者皆我父母
動態課程最切合年輕人的需求,「誰煮晚餐」和「野炊」讓平日鮮少入廚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而能品嚐孩子們動手烹製的餐食,也讓爸爸媽媽們樂得喜上眉稍,一時間但聞鍋鏟聲此起彼落,笑語處處,遠而望之,好一幅皆大歡喜、天下一家的景致。
每日的晨間躲避球活動,頗能促進親子的互動和凝聚--遊戲規定每一對親子為一體,子女負有照顧父母的任務,若子女被球砸到時無需出局,但父母遭到觸擊,則親子一併被淘汰。比賽哨聲響起,但見個個孩子奮勇當關,全力保護爸爸媽媽,幾番陣仗之後,在分不清楚自己爸媽身在何方的情況下,孩子們轉而保護別人的爸媽--天下長者皆我父母;佛陀的大愛,慈濟的精神由此落實、應證。
前往榮民之家,讓孩子們展現了覆蓋在青春、躁動之下的柔軟心,面對孤苦無依、痼疾纏身的老榮民,大夥兒在委員師姐、輔導爸媽和慈青小隊輔的引導下,紛紛替老人家餵食、按摩,陪他們聊天、唱歌,相處的時間雖然有限,倒也令學員們體會到「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意涵。
參訪靜思精舍、聆聽上人開示、德慈師父講古和常住師父解說四大志業,一趟尋根之旅,讓學員們更貼近慈濟的脈動。
留下永難忘懷的回憶
結營了,在「圓緣」會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勞化成句句祝福,全體親子學員的參與轉為聲聲感恩。連續兩個月留守護專為所有營隊準備餐食的梁期遠師兄被慈青們團團圍抱--去年三月,梁師兄的獨子因公殉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戚,讓他頓失生趣,兩個月來和年輕人相處,重燃梁師兄的生命之火,他說:「我雖失去獨子,卻已能化小愛為大愛,視普天下的孩子皆為我的子女!」
是眾緣成就,讓親子營得以圓滿告一段落,雖然只有短短一週,但無論是親子學員、工作幹部或輔導爸媽,人人各有所獲。
因緣的聚合不在長短而在好惡,心燈的點燃不在強弱而在永續,我們深信,所有參與親子營的成員,在往後的人生行路上,會不時想起;那一年夏天,在慈濟親子營……。
回饋與分享
◎周淑美
試辦性質的首期「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營隊活動圓滿閉幕了,學員們不分親、子,紛紛探詢:「寒假辦不辦親子營?我們可以繼續參加嗎?」也有輔導爸媽建議,除了擴增梯次,還希望能加開國中親子營。
范德鑫教授連續擔任兩梯次的領隊爸爸,他從主觀的角色做客觀的觀察:「在佛菩薩的保佑、輔導爸媽無私的奉獻、工作人員努力不懈的合作下,營隊活動終於圓滿結束,幾乎所有課程都發揮了預期的功能。父母與孩子不時的感動與流淚,坦誠道出心結,並願意接納對方及調整自己,親子間的情意相融;同時,親子雙方也在這個機緣中深刻體悟知足、包容、感恩與善解。」只是,「短暫感動與流淚並不表示父母與子女間的心結完全打開,親子間的溝通從此良好;誠如上人所言:『發心、感動容易,持恆難』」,所以:「希望親子營的學員們永遠牢記在營隊中的學習與體會,把動心化為動作,讓慈濟精神展現在每一刻日常生活中。」
坦直歡喜的溝通
很多孩子坦言,父母陪在身旁總是多了一分拘束和壓力,因此初報到時,難免心中無奈、口中嘀咕。然而,一週的親子營後,透過團體活動,親子之間彼此重新看待對方,也都各自檢試自己的盲點--有孩子放下先前堅決買摩托車的心念,因為他已經完全明白母親的反對是基於對他的安全設想;有孩子懺悔自己一向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如今才體會親恩浩瀚;有爸媽抱歉對子女期望過高、要求過多,而忽略了年輕人的當下感受;有些則坦誠參加營隊之初是抱著改變子女行為與觀念的動機,參加營隊之後,卻發現極需改善的,是自身教育方法和態度。
第十組的蕭碧雲媽媽熱淚難抑的說:「因為無法經營一個健全的家,而讓我變成一個非常沮喪的母親;感謝同組媽媽們溫暖的鼓勵,清掉我心中多年的垃圾,也讓我撿回兩個女兒。雖然我的困境仍在,心境亦未完全開朗,但和女兒相處的六天之中,讓我釐清了許多觀念,我已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重組人生。」
打開彼此心門
吳宗芸是政大英語系的新鮮
人,和母親的關係一直水乳交融,除了感謝母親給予她廣大的成長空間,她並落落大方的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我是來印證慈濟的理念和自己的觀念是否契合;現在我確定兩者是不謀而合的。」宗芸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去反省自己的處境,她以「自我成長」「愛親人要及時表達」的切身體驗,做為和年輕人的切磋,同時籲請父母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的磨鍊來成長,我們必須給予時間等待別人的成長,畢竟我們也曾經被等待。」
佛學涵養深厚,極其關懷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鄭石岩教授,非常肯定慈濟辦理親子營的價值和意義:「兩代之間的溝通困難,是因為彼此的心門未開;上人也常提示大家要『放下』,父母都是有愛心的,但大都因為放不下,而無法用開闊的心去照見子女的特質和亮點。在愛之深責之切的前提下,經常指責孩子們的缺點弱點,自然會令年輕人的成長備受挫折。慈濟以佛法引導親子的交流,使雙方了解親子之間的互動,應從智慧著手,而非賭氣、封閉的消極進行,相信能使親子學員們走向健康、積極的同步成長。」
激發真誠的感動
曾漢榮教授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他強調:「許多感動並非在認知上教導,而是一種情意的投入,那是情境的品味,是直覺的表達感受。」親子營的活動過程是令人感動的,許多父母、子女不經修飾的反應是值得珍惜的,因為「感動是激發而來,並非可以被教導的;每個孩子的反應不管是正面或負面,都是真誠懇切的。」「並非做父母的難以溝通,而是孩子尚未了解父母的心;並非孩子拙劣,而是父母尚未想出更好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引導若能少一些教條多一些體會,少一些訓示多一些感受,絕對能培養出穩定、快樂的下一代。」
即將就讀研究所的邱國力是課輔的幹部,他表示:「或許,我們不習慣說出內心的話,也或許愛並不需要言語或動作;愛可以是彼此相親相愛的默契,它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展現;所以如果有親子間不善表達感情的狀況,也請不要失望,因為實際上你們相互的摯愛是存在的。」他並提及自己在開營不久即發現運動褲底破了一個小洞,但因為自認並無妨礙而未加處理,不料竟在營火晚會時,鬧出褲子破成一個大洞的笑話,「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剛開始溝通不良也只是出現一個小洞而已,卻在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下,在所謂的自尊、高傲、忙碌中,它慢慢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參加親子營,讓大家在慈濟領取到針線縫補破洞,針是綿延的長情,線是柔軟的大愛,只要親子間兩頭並進的勤縫密補,有朝一日,破洞必然消失無存。」
物換星移,親子營的成員雖然各自返家了,但這場豐盛的心靈饗宴,將令每一個人永遠難忘。
青春作伴好還鄉
◎慈玫
一個暑假過去了,為兩千多位青少年、兒童和大專學生舉辦的學佛營,也歡天喜地的落幕了。雖然很多人帶著不捨的淚水離開,但是淚中有笑,有感恩,有惜情,更有以慈以愛,積極服務的新人生觀。
本性開展
看到這些青少年菩薩、小菩薩蹦蹦跳跳地跑進慈濟,經過一番生活的洗禮,現出安靜專注的一面,體驗禮義人情之美,然後心思彷彿在此安住了,我總有無限的感動。
是什麼樣神奇的力量,吸引他們好動奔放的心思停留?未曾經歷過人生的大風大浪,他們如何對世間疾苦與眾生的愚癡,生出悲憫與懺悔的共鳴?
這一切都是人原有的光明良善本性,與慈濟指引人們返回這原有本性,兩者因緣和合的結果。
以愛培育
童稚的心純潔無瑕,年輕的心敏感纖細,他們善惡觀念分明,通常不計量別人的好壞,總是坦誠地自我認錯;而對於愛與體恤,他們展現的是舉一反三的攝受力。
例如,有一次大專生活營工作同學在心得報告時,有人說道:原本因有些事情沒協調好,心中很不平衡而生怨氣,但是聽到幾位同學說要縮小自己,要修忍辱波羅密,便心生慚愧,想到:如果連一口氣都不能消,如何能協助擔當慈濟志業?
在醫院志工服務的心得分享時,許多同學因不忍病人為病情所苦而落淚,為自己太任性、不懂得體貼父母而泣不成聲。對於師公上人、常住師父和師姑師伯們,他們以赤子之心道不完感恩的話。
一般大人看小孩,總說他們少不更事,貪玩無定性;現代人看年輕的一代,更是感嘆他們被寵壞,目中無人,不知禮節。然而在慈濟,我們卻看到了無數的新希望。原來,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不是他們有所欠缺,而是週遭缺乏啟發他們良善本能的教育環境。
青春組曲
近三十的慈濟,蘊藏著豐富的愛的資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源源不絕的活力,出自於單純的信念--即眾生平等,天下一家親。這是不計較人我是非與現實利害的「少年心」。
也因為這顆「少年心」,許多年輕人來到慈濟,便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心靈有所契合。於是,去年學佛營的陣容逐漸堅強壯大,而下面還有更多的小菩薩也發願要做慈濟人。
這支青春組曲唱得多麼嘹亮,教許多師姑師伯也加倍地精神抖擻,擦亮眼睛,昂首前進。原來,年輕是一種心情,年輕的感覺可以被感染、被喚起。
三十而立的慈濟更加青春,因為菩薩道上有翩翩和樂的青少年來作伴,使我們對回歸心靈的故鄉更充滿信心和希望。
▲千江映月
靜思精舍的夏天很清涼
◎陳玉芳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一
夏天的靜思精舍宛如聯合國,來自世界各角落的人匯聚於此;
夏天,對每個與慈濟有緣的人而言,不再只是個平凡的季節,
而是「回娘家」的日子。
九月的天空微藍,風中漂浮著陣陣涼意,此刻的精舍顯得分外寧靜,秋天的腳步慢踱而來,該是跟陽光滿滿的夏季,道聲再見的時候了。對生命的歷程而言,如此的時序更迭再自然不過;然而,對許多人來講,今年的夏天卻特別令人眷戀。
在這個擁有青山澗水,宛如人間淨土的花蓮,慈濟特別在炎夏舉辦許多營隊,讓一群群老老少少得以在喧囂擾攘的塵世中,偷得浮生半日閒,靜下心來仔仔細細體悟生命。
今年,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要,慈濟舉辦了五種營隊,共計三十二梯次活動,時間綿延十三個星期之久,自蟬夏至涼秋,參與者達三千餘人。
人間苦難啟示
暑假,對花樣年華的年輕人而言,是追風逐浪的好日子;然而,對這群參加「慈濟大專志工服務隊」的年輕人而言,卻是沈澱思想、感悟生命的時光。
在醫院,耳聞病榻上一聲聲艱難殘喘的呼吸聲;在穿堂長廊,目睹一張張心疼所愛之人受苦而生的愁容;在山腳下的綠野茅屋中,暗角眾生一個個悲苦故事詮釋出的生命啟示,深印心中。
藉由人間苦難實相的示現,年輕,不再是代表無盡地揮灑色彩,自由地浪擲歲月;而是表示還來得及懺悔
曾經錯誤的信念,還來得及轉動人生的走向,還來得及回來跟爸媽說一聲:「我愛你!」……
讓心更柔
在「大專生活學習營」中,一堂堂靜態課程,講出了年輕人在璀燦的年華歲月中,如何用智慧度過每個值得感恩的日子;以及,在顆顆渴求知識的心中,注入慈濟慈悲喜捨的精神,由每個慈濟人親自演繹動人的故事篇章中,使之得以體悟生而為人的真意,也重新衡量所謂「得」與「失」之間的拉拒掙扎。
此次課程中,大夥兒忘不了曾漢榮教授上的一堂課--人際溝通表達。一支支精采的廣告影片,喚醒每個人心底對爸爸、媽媽蟄藏的那分感激和感動,再由每位夥伴輪流上台分享自己的感覺。一大群人就在此種充滿懺悔和感恩的氣氛中,哭成一團,且細細體受父母無私的愛,回想自己曾因無知莽撞而對父母造成的傷害。
清朗少年心
「天上的星星眨眼睛,我們的清心亮晶晶」……兒童和青少年「學佛夏令營」開辦以來,每每為山靈水湄的花蓮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息。漫漫溽夏,孩子的心總隨處散揚,但來到這兒,每個小菩薩的心則有各自依止處。一句句靜思語朗朗上口,正如一顆顆善種深深地埋入單純無染的心中,有一天將會成長、開花與結果。
用「心」聆聽
什麼樣的師者,培育出什麼樣的幼苗。一群群身懷「傳道」、「授業」、「解惑」重責大任的教師,來到靜思精舍,參與「教師學佛營」,以佛法的精義、上人闡示的生命道理,細細刻畫出教育工作的藍圖。
「收穫的,總比自己付出的多。」是眾老師們的共同心聲。本來個個是站在講台上,對著學子諄諄教誨的
長者;在這兒,則像一個個備受呵護的大孩子,上人的殷殷叮嚀、常住師父的切切關愛,讓這群老師轉換角色來體會施與受之間的情感,進而能夠將這分滿溢的清淨之愛,傳遞到各個校園角落稚氣面孔的心中,而且,綿延不絕……
築一座心橋
「無論我如何解釋,爸媽就是不懂我……」、「告訴他千百遍,就是不肯聽我的話……」常常,千篇一律的對話存在於兩代之間的鴻溝,不是一方鼓不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跨過岸,即是一方跳錯方向跌個滿身泥。然而,與其無奈的隔岸觀望,不如雙方放下過深的「我執」,搭起溝通的橋樑,讓彼此的心相遇橋墩,共體一分接納與分享的情感。基於此理念,「靜思高中親子生活學習營」於焉產生。
今年初辦的「靜思高中親子生學習營」,由高中生偕父母參與,兩梯次營隊計近二百餘人參加。營隊除了提供父母正確的教育態度與對待子女的智慧,同時欲促進青少年的孝思和感恩心。期待讓一波波的活動,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感情,也讓彼此在面對因不同價值觀所築成的代溝時,不再躊躇不前,而能勇敢地去愛。
關於夏天,有人喜有人憂,有人厭惡有人笑顏逐開。然而,夏天的靜思精舍宛如聯合國,來自世界各角落的人匯聚於此;夏天,對每個與慈濟有緣的人而言,不再只是個平凡的季節,而是「回娘家」的日子。鬧熱滾滾而歡喜連連……
▲千江映月
海外遊子回到心靈故鄉
◎陳玉芳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二
青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十歲,是個什麼樣的年紀呢?
是呼朋引伴到處兜風去,
或坐看雲起編織未來的夢想?
關於年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
台北西門町的霓虹燈閃啊閃的,踱步晃搖的年輕人,七彩亮麗的衣裳,迷惘的心也跟著蕩啊蕩的。這是青春。
花蓮的慈濟醫院,制服整齊的年輕人,甜恬的笑,扶攜著病患,讓張張的愁容展笑顏。
同樣的青春,迥異的人生。
年輕這本書,該如何翻閱?
夏蟬啼鳴的夏天。
在陽光滿滿的靜思精舍,常見一群身著湛藍衣裳,套著純白長褲的年輕人。男孩的臉稚氣猶存,女孩的長辮上則繫著心蓮朵朵的緞帶;端莊的制服,整齊的步伐,一支美麗的隊伍翩然走過。刻意悄然的腳步踩踏著,卻難掩那青春雀躍的容顏笑著,燦爛著。惹著一些不知情的訪客,總會停下腳步,眼光駐留,好奇地問旁人:「他們是誰?」
原來是「慈濟大專志工服務隊」。
回到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慈濟醫院的夏天很熱鬧,因為每年的暑假,總有一批批來自各地的青青子矜加入志工服務的行列,穿梭在醫院各角落。那親切中帶點羞澀的服務熱忱,青春飛揚的歌聲四散,每每為這眾苦匯聚、病容愁顏充斥,宛若人間煉獄的醫院,平添幾許歡樂的氣息。
暑期大專志工隊的成員,除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大專生,還有遠至世界各國回台的莘莘學子。他們有些是已舉家移民,有些則是隻身負笈異地求學的遊子;不一而同的是,回到心靈的故鄉--慈濟靜思精舍,參與服務的行列,期待更接近生命的落實感。
今年回來參加營隊的海外學員特
別多,共有六十餘人,其中參與大專志工隊者就有三十二人。
志工隊的報到時間在星期日午後,各地趕來的學員,疲憊中帶有雀躍興奮的神情,期待又羞怯的眼睛骨碌碌地轉。尤其是遠征海外而來的學員,對於這陌生卻又熟悉的土地,更須費心來調適。
這群飄洋過海回來參加營隊的年輕學員,長年在異鄉生活,面對著異地文化的價值觀、不同的膚色容顏,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以及面臨的問題,可想而知;身處價值混淆的世界,若沒有高度的自我認同感和一套自處的生活哲學,那顆不知所措的心就容易迷失。
遠走他鄉的遊子,面對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又是抱持怎樣的態度看待呢?他們瞭解居住在此的人民生活嗎?或者說,明瞭人間的實象為何?尋根探源是每個人瞭解自己的起步,而在慈濟人文中,常得以瞭解深埋其中的中國文化精髓;這一切正是慈濟鼓勵海外學子回台參與營隊的意義之一。
一樣生命,不一樣生活
接觸慈濟,各人皆有一段因緣。目前在加拿大就讀護理系的何金桂說,初至加國時自己非常不快樂,於是回台一年;偶然間讀到上人的靜思語,深為其慈悲所感動,原本覺得自己聰明過人,但在見到上人的一句話:「愛,不只要愛他一個人,更要愛他所愛的人。」才驀然驚覺自己的狹隘,以及發現何謂「智慧」。於是,再至加拿大時,即加入當地的慈青,參與讀書會和活動。此次回台,則是為了目睹心中的佛陀。
每天清晨,上人總是把開示時間留給這群志工隊吐露心聲,而這些大孩子,總也率真地排列搶著講出內心最真的感受;大家分享心得,也每每營造出一種深刻懺悔、自我反省的氣氛。從美國分會回來的王佑慈,深感在醫院面對一個個生命消逝時,自己的無能為力。她見到一名爛醉如泥的醉漢直嚷著:「我好痛苦,快殺了我!」再看到育幼院中的孩子卻是相親相愛、無牽無掛的生活著……一樣的生命,卻有著那麼迥異的詮釋。對於生命的把握,她開始有更深刻的體悟。
把陽光帶進生命
從加拿大多倫多回來的高綾穗,和大家分享在病房的見聞。她遇見一位無親無故的榮民伯伯,孤零零地住院、照料自己。雖然老伯伯的山東口音讓她聽不懂,但傻笑卻增進彼此的距離;相彷的年歲令她想起自己的爺爺。從小,爺爺就帶著她長大,但總是東奔西走,只為了不讓她和母親相見,因此,也使得她的心中埋下了「恨」的種子。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才慢慢發覺,其實爺爺是很愛、很疼孫子的。有一次,爺爺還特地從香港大老遠地搭機到加拿大探望她,年邁痀漊的身軀,卻提著四大箱孫女兒
愛吃的食物蹣跚而來……其實老人是很孤獨的。
於是,綾穗把對爺爺的愧疚和愛,轉化成對病榻上伯伯的關心和照顧。每天的志工服務時間,她總會在二六東病房出現,常常抱著一堆慈濟的書籍和錄音帶來,盼一解伯伯無親無伴的寂寞煩憂;或邊輕撫著伯伯的背,聽他笑談當年那段叱吒風雲的輝煌歲月。臨走前總不忘一次次的叮嚀;「記得吃飯喔,中餐又沒吃呃?」逗得伯伯笑得嘴角合不攏。我問伯伯一個人無聊否?他沒有想像中的憂容泛現,卻是笑答:「有這些志工孩子在就不會呀,每天都很快樂!」
如上人言:「年輕人來付出愛心,實際上是來學習,看到無常示現,就會反省自己是否珍惜生命;看到生病的老公公、老婆婆,就會想想自己如何對待親阿媽、阿公,想想未來該怎麼做;這就是智慧的增長呀!」
「水是水,眼睛有點ㄨㄟ,眼睛ㄨㄟㄨㄟ……心頭才會開。」長廊末的病房中,有位八十一歲、喜歡講順口溜的老奶奶。不識字的老奶奶很喜歡塗鴉,在綾穗的鼓勵下,一隻隻麻雀、小花朵,甚至阿拉伯數字,一遍又一遍書寫不倦,而且樂此不疲。綾穗邊按摩,邊讚美著老奶奶的漂亮標緻,老奶奶害羞的摸摸臉直問:「真的嗎?」笑聲頓時充滿著原本沈寂的病房。陽光從窗外流洩進來,原來,煉獄也可成天堂。
在加拿大就讀醫學系的許逸民,被分配在復建科服務,由初時的膽怯沈默,到後來與陌生人的談笑風生,他大歎:「我的溝通技巧進步了!」雖然有些病患口齒不甚清晰,但他仍認真地猛點頭,並勸病人多唸佛,一顆急欲幫助人和付出的心表露無遺。一有空閒即支援其他志工,有著強健體魄的他常不負眾望地推輪椅、協助病人翻身,甚至扶攜著孱弱的老公公進浴室「浴佛」。一個大男生,做起這些繁瑣工作來,卻是有板有眼。
新的人生觀在成型
居家關懷,是最令海外志工們印象深刻的活動。由惠美、明月師姑帶領大專志工坐著一輛廂型車,越過山巔來到偏僻荒涼的山下小屋,穿過海湄,足臨海風吹拂的小鎮,一戶戶的探訪個案,帶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關懷,同時也閱歷一個個滄桑的生命故事。
這天,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後,志工們前來探訪一位為情自殺而全身癱瘓的婦女。年邁的老母親為了照顧女兒,已疲憊憔悴不堪,心疼和無力感在空氣間蔓延。躁熱悶人的天氣,使得全身已動彈不得的她,口中直喊著模糊的字句:「我要洗澡!」她剛回家的丈夫則醉醺醺地和小兒子笑鬧著,不理也不睬。於是志工們合力幫她洗淨身子、擦乾頭髮,男眾則忙著幫忙擦拭涼席、拍打沾塵的棉被,大家期待能給身心俱痛的她,一個較乾淨舒服的生活。
金桂細心地用衛生紙擦乾跑入她耳朵中的水漬,並用棉條為她拭乾鼻孔;從美國回台的黃鵬宇,則輕輕地
梳著她的頭髮,一個大男孩卻有著如此纖細的動作。原來,飛揚奔放的青春裡,也可以有無限的柔情。
後來,志工們還拜訪了一位曾是「大哥級」的人物。他因受傷而退出江湖,所以和這些大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當我身體自由時總愛四處跑,從來不知道媽媽長得是圓是扁,後來躺在病床上,才仔細看過隨時侍候一旁的母親,也才知道,原來媽媽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真摰的告白感動了在座的年輕人。
一整天的野外奔波不免疲憊,但更多的是,心中不斷湧現的感悟和思懷,只因個案用血淚交織出的生命篇章,是多麼真實而震憾人心啊!因為年輕,對於苦痛和悲欣滋味的感受,特別強烈;因為單純,對於多變的人世滄桑,內心衝擊也特別激烈。正如鵬宇體悟:「喝醉酒的男人很悲哀;我很佩服那位大哥改過自新的勇氣,可以給許許多多的孩子作為借鏡,懂得如何讓父母快樂。」臨時加入營隊卻又連續待第四個星期的他又說:「人生有二條路,一條是在塵世中的人間道,另一條則是菩薩道。從前的我總是迷糊地混日子,如今慈濟指引了我方向,一種新的人生觀正在成型。」回程的途中,大夥兒都似有心事般地靜默了些,是在想生命變得不一樣了吧!
播一顆溫柔種子
究竟,七天的志工生活能帶予這些海外青年什麼樣的啟示或改變?其實,若擁有顆柔軟的心,則無處不是感動和啟示。金桂提起,有天颱風來襲,從醫院結束志工服務回精舍時,天空開始颳起風、下起雨來。大老遠地望見常住師父們戴著斗笠而來,想是他們欲出外辦事吧;下車時卻發現師父們手中撐開一把把的雨傘遞給志工們,原來是怕這些孩子淋濕傷身……就像母親對待孩子般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分令人動容的愛。
輔導爸媽付出的關懷,則令這些大孩子記憶深刻。事前,此次擔任輔導媽媽的月鶴和雪花師姊就一直擔心著:「我們不曉得能否帶好這些兒子、女兒,不曉得他們是否喜歡我,真怕讓他們失望……。」輔導爸媽如此看重此分情緣。營隊結束的前一晚,志工和自己的輔導爸媽聚在一起談心,從加拿大回來的陳蓓伶和金桂齊牽著媽媽的手,天南地北的聊個不停。綾穗的輔導媽媽看著這個活潑的女兒,開心地笑說:「她愈看愈像我的親女兒,不曉得是那年失散的?」原來,人與人間,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仍能擁有親暱的感情,這就是「大愛」的實踐吧!
短短幾天的志工生活,究竟能在年輕的日記中烙下什麼樣的印痕?也許,有的深、有的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個日子終將成為大家回憶中的一頁。也許在某個時際,也許在海外的土地上,曾經在慈濟的所見所聞,會改變一點心念,啟發一些想法。
朵朵年輕的心蓮,正認真盛開中……
馨香滿行囊
◎陳淑伶.陳玉芳
日本立正佼成會/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來到慈濟後,所聽、所聞、所見,一切都覺得很新鮮。尤其在炎炎夏日裡,看到大專志工對病人服務的情景,覺得很感動。」
「來慈濟後我學會感恩心,自己原本很偏食,但是在慈濟這幾天,才知一飯一菜都得來不易,要珍惜。」
「這裡每個人的舉止行儀,都很嚴謹,在此可以看到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的流露,精舍生活過得很刻苦,但是卻本著自己有一口飯吃,也要別人有飯吃,而且要吃得更好的心懷,這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精神。」
來自日本立正佼成會的青少年,在為期三天的慈濟參訪活動中,從學佛行儀行、住、坐、臥,到服務病患、居家關懷,雖然是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然而從「做」中「學」裡,人人深有所悟。
九位文化經驗交流學生
在全世界擁有六百多萬會員的日本佛教慈善機構--立正佼成會,去年二月理事長長沼基之等一行人,曾來慈濟參訪,對慈濟最具特色的志工組織,深感敬佩,並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每年與各國的交流活動中,今年特地安排九位青年部青少年,來台進行文化經驗交流時至慈濟觀摩參訪,讓他們從親身接觸及潛移默化中,體受慈濟志工精神。
適值暑假,在護專、精舍有各種營隊進行,九位來自日本的年輕人,除了觀摩營隊活動外,更隨著大專志工營隊,穿上志工背心,親自走入病房區和病患面對面,體會那分付出的
心懷;同時也在顏惠美師姊的帶領下,進行居家關懷活動。
對於一向養尊處優的年輕人來說,要他們一下子投入嚴謹的修行團體中,著實不易。雖然立正佼成會和慈濟同樣都是佛教團體,但是他們以在家居士修行為主,抱持著輕鬆的修行態度。尤其這些學生原先也只不過抱著流攬參觀的心態而來,沒想到來到慈濟後,竟有那麼多的戒律需持守。單是用餐行儀,就讓他們覺得很不習慣;然而三天的時間裡,也讓他們逐漸學習並體會感恩、惜福之心。
愛的關懷沒有國界
即使言語不通,身處異地,然而在居家關懷個案時,他們超越國界的隔閡,由衷流露關愛之情,對個案發揮鼓舞的作用。其中一個個案,案主是原住民,唯一的兒子因生意失敗自殺身亡,媳婦也回娘家。老人家遭喪子之痛,導致精神恍惚,鎮日躺在家中玄關處--因為這裡只要門一打開,便能望到對面那座山;那是兒子常上山採東西回來他之處。他天天望子早歸,已有三個多月未曾起身。
老人家日據時代曾當過軍伕,略懂日本語,因此這些年輕的日本學生便圍著他唱起日本歌,唱著唱著,似乎勾起他的記憶,隨著歌聲,他慢慢地站起身來,臉上綻露出三個月來首次的笑容,也跟著唱和起來……
另一個個案,是一位已離婚的原住民婦人,手已截肢,全身上下邋遢至極。雖然是不同的民族性,但是目睹案主悲慘的境遇,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淌下同情之淚。
原本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少情懷,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人生示現圖,也不禁反觀自省,放下身段,以實際行動付出關懷;見到案主髒亂的容顏,他們主動拿起梳子輕輕為她梳理頭髮、拿毛巾為她擦臉、拭手、修指甲;示範給她看如何練習用義肢拿物品……。若非言明,有誰會知道這是一群來自異國、毫無任何民族血源關係的孩子呢!
和意志力挑戰
成員之一的小林,雖然在日本時也曾做過義工,然而和這次的志工生活比較起來,他有另一番深層的體悟:「以前自己一個人時,會覺得有畏縮感,不敢輕易地表露出對別人的關懷;但是這次來慈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的流露,一點兒也不覺得矯揉造作。回去以後,我會好好思考、調整自己的步調。」來慈濟的第一天,他一直忍不住想抽菸,但是看到周遭的慈青同學個個歡喜投入工作,第二天他就把菸折斷不抽。洪美惠師姊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不能輸給自己,要戰勝自己的意志力。」
而在學校學的是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廣瀨,也以自己服務的經驗,提出他的看法:「服務病患,記得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他們究竟需要我們提供那方面的輔助。」「在慈濟這幾天,覺得自己真的有發揮人生功能。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再安排其他日本年輕人到此學習、觀摩慈濟志工的精神。」
「一般人通常比較不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但是和慈濟的朋友在一起,我也能做到!」原本頗為含蓄的淳一,在慈青同學的帶領下,也以很自然的方式,替病患擦澡,這一點她自己也覺得很高興。
用中文說阿彌陀佛
從不知愁滋味的情懷,到懂得知足、感恩、惜福,九位來自日本的青年朋友,也學會用中文對人說「阿彌陀佛!」在炎炎夏日裡,他們在慈濟裡享受一頓豐盈的心靈饗宴,並帶著滿行囊的馨香,結束慈濟之旅。
李思慧/法國巴黎
我有位法國朋友,長得人高馬大,平常喜歡運動,一副健健康康的模樣,卻在短短兩週內得病去世,那是我對死亡的第一類接觸。在慈院,有次到急診室,遇見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幕--一家四口自殺。一位媽媽讓孩子吃下三顆安眠藥,再打開瓦斯。她被急救甦醒後仍嚷著想死。我想到,很多人都是無奈地被送進醫院,但卻有人如此不珍惜生命。其實,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異鄉常常不按時吃飯,亂吃東西,我也在無形中糟蹋自己的身體。若能尊重生命,愛護自己,對父母而言,也是一種孝順。
居家關懷則讓我得到一啟示:婚姻不只是感情,更是一種責任。
沈貝珍/英國倫敦
去年,參加營隊的活動讓我發覺慈濟大家庭的溫馨,於是今年我再度回來。
連續幾梯的志工隊和生活營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也交到很真誠的朋友。生活營中有堂「人際溝通」的課,令人感動落淚,尤其同學上台分享的心得更是感人,讓我想起自己的爸媽。在台灣時,爸爸每天早出晚歸,總難得見著他一面,所以從未真切感受到他的愛。直到出國後,由於長途電話費昂貴,只能偶而打回家,那時,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和關懷。也因為慈濟,讓身為委員的父母待我們孩子更好,更溫柔關切。
王佑慈/美國分會
四年前,我接觸慈濟,那是我生命的轉捩點,因為在這裡,找到好朋友和真愛。
我是來懺悔的。本來,我自信滿滿的,以為感受已深刻,打算待二、三天就離開。但有一天,在病房中遇到一位老公公,他的一口痰吐不出來,漲紅著臉似乎快喘不過氣來。那時情況好危急,我好緊張,好怕他因此就斷了氣,於是我尖叫了一聲,這一聲卻傷了他的心。後來,有人幫他抽出痰液,而我走過去想抱他、牽他的手時,都被推開,我一直跟他說對不起,他才肯接受。原來,服務也要恭敬謙卑。
「生命存於呼吸間」,想到上人的叮嚀,若能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用過秒關的心情度日,在面對死亡時,將不再畏懼。而在這裡,大家所給予我的感動,都將永永遠遠的存在生命記憶中。
黃淑慧/加拿大多倫多
今年,我像遊子般終於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這其間的因緣,就像故事一樣傳奇,篇篇都是那麼的生動,又讓人難忘。
看到上人種種威儀、慈悲的德行,讓我感動得不能自己。我常在想,一時的感動並不代表永恆,真正美麗的景色,我們需要用心靈的相機去捕捉那最美的一刻,並且不時拿出來欣賞,不然,再美的風景,往往也會消逝。
讓遊子的心靠岸
有時,人的心就如沸騰的水,甚或是凍結的冰;如何把高溫降為恆溫,將堅硬變為柔軟,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這是要努力的目標。
這些日子以來,我學到的超乎在課堂所學,對於上人的智慧不禁暗自讚歎。上人曾說:「我們的世界是堪忍的世界,要堪得忍耐,才能平安無礙。」我捫心自問,並且深思時下的人們,多只是見眼前利,卻不問耕耘,上人這句話是帖良藥。我們若能時時且事事忍耐,那麼人生不就能過得非常平順,沒有阻礙了嗎?
來到精舍,不僅沈浸於寂靜、淡泊的修行生活。同時,我發現在這兒的一草一木,莫不是上人的慧心巧思
,呈現出刻苦、樸實的慈濟精神;尤其精舍背後的山,綿延長遠,也彷彿象徵著佛陀慧命的恆長。
回想起我和慈濟結緣,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記得那年暑假來到慈院做志工,就在短短三天的時間裡,我看到人生無常的示現,讓我對生命有了另一種不同詮釋。
在這幾天的志工生活中,我的內心受到一番洗練,就像沾滿灰塵的孩子內心被徹徹底底的洗滌,呈現出最真誠的一面。我在付出中得到快樂和感恩的心,這一切的一切,就如遺失已久的寶貝失而復得。以往,所謂的「施比受有福」和「真善美的世界」,在這裡一一找到了。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上人時,深深感覺自己的渺小,上人像明鏡般把我內心的污染映照得無法躲藏;他那深邃明亮的眼神,散發出一種慈悲和對世間眾生的一股期望,那時我內心暗自期許--上人是我人生追尋的方向。
一次在日本的因緣,使我感受到常人陷入困境時,有人適時伸出援手是讓人最感到溫暖的。所以力我發願要做個幫助別人的人,就這樣,我進入了慈濟大家庭中,和多倫多的慈青一起成長、茁壯。
親切和善代替冷漠無情
回想起以前的我,在一些同學們的印象中,是個內向且帶點冷酷的人。我從不會主動去表達對朋友的關懷,尤其面對有些移民子弟玩世不恭的態度,更是讓我望而怯步。但是,自從參與慈濟,我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是「發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後,我就常常期許自己要惜緣,更要結好人緣。所以,我時時刻刻把握每一個因緣的聚合,也不介意當他們見到我時,總是不時開玩笑式的取笑我:「又來傳教了!」我真誠的心,終於感動了他們,也影響了他們,從他們口吻中證實了我的改變。
記得有一次,他們道出埋藏在心中已久的心聲,原來以往在他們心目中,我一直給他們有種高不可攀、冷漠無情的感覺,後來,我學著慢慢把心門打開,試著去信任、付出關懷給他們,我真真確確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兄弟姊妹一般。結果,我所收到的回應也讓我吃驚不已,因為我從冷漠無情轉變成親切和善,他們甚至興沖沖當著我的面說:「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變越可愛了!」當下我感悟到這也就是上人常說的:「你要鏡中人笑,自己要先笑;要別人來愛你,要先去愛他人。」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大愛吧!
找到心靈的故鄉
在慈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而我也有個親身體驗。去年十月中旬,多倫多慈青響應上人呼籲的資源回收,辦了一場克難的小型跳蚤市場,整個活動籌畫在短短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內完成。但很不巧的,前一天氣象預報當天會下大雨,那時,我和姊姊都好緊張,內心不斷祈求奇蹟出現。
當天確實天色灰暗有下雨的徵兆,不過天空在飄下一點白雪之後就放晴了,記得從那次下雪過直到入冬才下雪。這次的事件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的誠心和愛心,是可以感動天的。
在慈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篇篇都是感人的文章,我很感恩,也很珍惜這一切的因緣聚合。在這不長不短二十年中,我終於找到身心皈依之處,真正心靈的故鄉,我暗自對自己說--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編按:淑慧在深切體會慈濟志工精神後,決定放棄加拿大學業,和姊姊淑燃留在靜思精舍當近住女,一心一意行走菩薩道。)
▲千江映月
孩子,讓我們同步而行--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側記
◎周淑美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三
「燭燈有形心燈無形,點燃心燈照亮心田;啟發良知發揮良能,薪火相傳慈濟因緣。燈傳燈,心連心,燈燈相傳無盡燈;燈傳燈,心連心,心心相連慈濟心。」「燈傳燈,心連心……」
燭光點點,歌聲柔柔,有人相擁,有人輕泣,安寧祥和的氛圍籠罩著慈院二期講堂;有感念、有不捨,不分身分角色、不論年齡性別,時間似乎在空間中凝結;是法親,是俗情,似濃還淡,似遠還近,那是遍存虛空的菩薩大愛,那是亙古長存的親子情緣--「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的結營會上,人人浸沐在慈濟無形的長情大愛中。
中國人講五倫,尤重父母子女天倫,只是台灣經濟突飛猛進之後,社會型態急劇轉變,影響所及,家庭結構為之鬆動,往昔父慈子孝、天倫和樂的景象已不多見,親子間父痛子傷、母悲女怨的情況所在多有,尤其是國、高中階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心性較為叛逆,常令人喟歎父母難為。有感於此,慈濟在八月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兩週,和內政部攜手合辦了首期兩梯次的「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親子營活動由隸屬慈濟總管理中心的宗教室承辦,靜思精舍德恂師父指導,師大范德鑫教授參與策畫。宗旨有四:使父母親學習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與態度;引發青少年感恩、善解的心念;促進親子良好的互動關係,讓參與活動的青少年認識慈濟精神與四大志業。
參與的學員包括父母與子女,採一對一聯合報名入營,兩梯次各有十二小組,每小組有五對親子學員,並由兩位委員師姊、一位慈誠師兄組成輔導爸媽陪同大夥兒一起作息。
少年十五二十時,那個不想意興風發,放浪輕狂一番?不可諱言,此次活動,大多數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勉強下而親子同行;大多數的父母則是有所預期而來--有的是基於對慈濟的認知;有的想藉此活動影響、改善孩子的觀念和行為;有的純為促進親子互動;只有少部分是誤打誤撞,直到報到時才了解活動性質和意
義的。然而,儘管動機不一,當一對對父子母女在護專報到處出現時,那畫面是無比動人的--為了和孩子一同參與活動,父母們在百忙中撥冗,放下繁務留駐花蓮一週;為了父母的心意,孩子們即使感到拘謹,可也都恆順而來,不見絲毫彆扭和違逆,光是這分隱在背後的相互珍惜,已讓所有的工作人員歡喜讚歎。
一梯次六天的活動,安排得十分緊湊,大多數的靜態課程在護專教室進行,雖然有些孩子覺得和學校上課類似,但因為擔綱講演者皆為一時之選-除了慈濟人的現身說法,尚有學者專家的參與和帶領,是以學員們的一致反應是:由於講演的內容生動、豐富,讓大家獲益良多,足以抵銷長時間聽講的辛苦。
用心靈感受親密關係
彰化師範大學的曾漢榮教授在「我們都是一家人」和「人際溝通與表達」兩堂課中,讓大夥兒明白了無論是親子或人我之間,有許多情分不是去說而是去感受,有許多事物不是用言語教導而是用心靈體會。曾教授提醒年輕人,莫低估了父母的經驗之談,但透過溝通,仍可保有自己的主張;且親子之間,最重心意的傳遞,而非物質的饋贈。
當親情更加凝聚,學員間的生分已然化融時,開始有父母子女和大家分享心得:有相互道歉的父子,有彼此體貼的母女,有感恩有懺悔,有歡笑有悲愁,每句話都出自肺腑,每滴淚都來自真心,其中最令人莞爾的是台南的譽文所說:「我以前不能諒解媽媽全心忙著慈濟的勸募工作,現在已經可以接受和支持了。雖然媽媽要我繫在身上的這條皮帶實在很土,但是我仍然愛極了媽媽。媽媽,謝謝您!」
從活動中觀照自性
學佛行儀由德恂師父主持,許多學員在這堂課中見識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的佛門四大威儀,也從當天起,大家明白了「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飲食規矩,有人因此體會到用心的意境--在莊嚴的儀式中定靜,然後心平氣和、細嚼慢嚥的吞食;從用心吃飯的過程中覺知到:做什麼像什麼,就是用心之道。
傾聽蔡佩珊師姊「怨女的心聲」和林佩芬同學的「慈青清流」,她們艱辛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學員們熱淚盈眶;而黃明月師姊佐以幻燈片述說醫院傷殘個案時,大家屏息凝氣,鴉雀無聲。「孝順當及時」「只要有心,就能改過」「很感恩自己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滿足於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但願能幫忙殘障人士」「人生無常,我一定會尊重生命,珍惜身邊事物」「……」從下課後的心得分享中可以確認:人人都在反觀自照。
愛是無限寬廣的空間
愛,是一片空間,是一片沃野,是未來無限發展的基礎,鄭石岩教授
以「親子互動的空間」為題,告訴大家:「真正的愛是彼此關懷、負責、尊重和瞭解」,鄭教授強調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需要「空間」,他由本身學佛及成長的實例中,導申出凡事都必得以「空間」去包容、涵蓋,才能相互成就。對於父母,鄭教授建議:「採用『亮點療法』,多肯定孩子的長處,事事不吝鼓勵,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對於孩子,他則勉勵年輕人要做好扎根工作和具足展翅高飛的意圖--扎根者,為培養豪氣以充足精神;規畫人生藍圖以確立未來方向;充實基本能力以為開發前程的後盾。所謂展翅,則是參與各類團體,與同伴互勉,共同成長,並發揮自己特質;如此不斷學習、訓練,即能讓翅膀雄壯,進而高飛。
第一次摟抱媽媽
「對於子的好壞表現要照單全收,先接納孩子的一切,才會心平氣和的進行親子溝通」是任教於彰化縣師範大學的徐美惠教授在「親子園地」中提出的論點。她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親子之間的問題大都出在:「缺乏共通的語言符號」,而每個階段的人生,都猶如拼積木一般,以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無論是顏色、形狀及體積大小盡皆不同,但在做造形時,則塊塊有用,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提醒自己:接納孩子的現狀,相信自己的孩子絕對願意走上正途、邁向進步之路。
活潑有趣的慈濟歌選教唱,成了學員們的最愛,甫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獎的郭孟雍教授,欣喜的和眾人分享他的成就,在他誇張的造型、生動的表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帶動下,大家淋漓盡致的縱情歡唱,一首「惜緣」和「親情」,更是令人柔腸百轉,又哭又笑,又晃又抱,親子間的互動達到最高點,有孩子說:「我第一次摟抱媽媽」有父母說:「和孩子親膩的感覺真好」,有人哭得唏哩嘩啦,有人發現唱歌真是門大學問……。
在相互體貼中同步成長
「心聲愛意菩薩情」由林勝勝師姊和邱定彬同學搭配,分別對親子做「親情倫理溝通」。家,是講情的地方,勝勝師姊認為父母子女宜相互體貼、同步成長,「好好說話,說說好話,以柔柔的聲音、柔柔的表情與動作,去表達愛意;當親子間情意的施與受不能平衡時,不妨暫停施與,有時候,不施反而是更難做到的愛。」定彬同學則告訴大家:「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上,父母所承受的辛苦遠比我們子女們的努力要多,在懇請父母給出一些空間讓我們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確定自己不會走偏,讓父母能夠放手、安心。」
生活不外教育,佛法即是生活,為了加強年輕人對生活禮儀的認知,
內政部蕭玉煌副司長和馬琰如視察特地前來講授「禮儀規範淺釋」及「宗教與禮俗」。李明香、李六秀和靜暘師姊則示範日常實際的茶道禮儀,從待客到自飲,簡易的動作中蘊含無限意境。李憶慧師姊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提供了許多拉近親子距離的妙方,謝佳勳師姊以自己在演藝界中努力獲得的成果鼓舞年輕人:「要不斷自我成長,並且釋放出心中的愛和溫暖給周遭的人。」而徐祥明師兄主講的國際賑災概況,更引發熱絡回響。
天下長者皆我父母
動態課程最切合年輕人的需求,「誰煮晚餐」和「野炊」讓平日鮮少入廚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而能品嚐孩子們動手烹製的餐食,也讓爸爸媽媽們樂得喜上眉稍,一時間但聞鍋鏟聲此起彼落,笑語處處,遠而望之,好一幅皆大歡喜、天下一家的景致。
每日的晨間躲避球活動,頗能促進親子的互動和凝聚--遊戲規定每一對親子為一體,子女負有照顧父母的任務,若子女被球砸到時無需出局,但父母遭到觸擊,則親子一併被淘汰。比賽哨聲響起,但見個個孩子奮勇當關,全力保護爸爸媽媽,幾番陣仗之後,在分不清楚自己爸媽身在何方的情況下,孩子們轉而保護別人的爸媽--天下長者皆我父母;佛陀的大愛,慈濟的精神由此落實、應證。
前往榮民之家,讓孩子們展現了覆蓋在青春、躁動之下的柔軟心,面對孤苦無依、痼疾纏身的老榮民,大夥兒在委員師姐、輔導爸媽和慈青小隊輔的引導下,紛紛替老人家餵食、按摩,陪他們聊天、唱歌,相處的時間雖然有限,倒也令學員們體會到「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意涵。
參訪靜思精舍、聆聽上人開示、德慈師父講古和常住師父解說四大志業,一趟尋根之旅,讓學員們更貼近慈濟的脈動。
留下永難忘懷的回憶
結營了,在「圓緣」會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勞化成句句祝福,全體親子學員的參與轉為聲聲感恩。連續兩個月留守護專為所有營隊準備餐食的梁期遠師兄被慈青們團團圍抱--去年三月,梁師兄的獨子因公殉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戚,讓他頓失生趣,兩個月來和年輕人相處,重燃梁師兄的生命之火,他說:「我雖失去獨子,卻已能化小愛為大愛,視普天下的孩子皆為我的子女!」
是眾緣成就,讓親子營得以圓滿告一段落,雖然只有短短一週,但無論是親子學員、工作幹部或輔導爸媽,人人各有所獲。
因緣的聚合不在長短而在好惡,心燈的點燃不在強弱而在永續,我們深信,所有參與親子營的成員,在往後的人生行路上,會不時想起;那一年夏天,在慈濟親子營……。
回饋與分享
◎周淑美
試辦性質的首期「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營隊活動圓滿閉幕了,學員們不分親、子,紛紛探詢:「寒假辦不辦親子營?我們可以繼續參加嗎?」也有輔導爸媽建議,除了擴增梯次,還希望能加開國中親子營。
范德鑫教授連續擔任兩梯次的領隊爸爸,他從主觀的角色做客觀的觀察:「在佛菩薩的保佑、輔導爸媽無私的奉獻、工作人員努力不懈的合作下,營隊活動終於圓滿結束,幾乎所有課程都發揮了預期的功能。父母與孩子不時的感動與流淚,坦誠道出心結,並願意接納對方及調整自己,親子間的情意相融;同時,親子雙方也在這個機緣中深刻體悟知足、包容、感恩與善解。」只是,「短暫感動與流淚並不表示父母與子女間的心結完全打開,親子間的溝通從此良好;誠如上人所言:『發心、感動容易,持恆難』」,所以:「希望親子營的學員們永遠牢記在營隊中的學習與體會,把動心化為動作,讓慈濟精神展現在每一刻日常生活中。」
坦直歡喜的溝通
很多孩子坦言,父母陪在身旁總是多了一分拘束和壓力,因此初報到時,難免心中無奈、口中嘀咕。然而,一週的親子營後,透過團體活動,親子之間彼此重新看待對方,也都各自檢試自己的盲點--有孩子放下先前堅決買摩托車的心念,因為他已經完全明白母親的反對是基於對他的安全設想;有孩子懺悔自己一向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如今才體會親恩浩瀚;有爸媽抱歉對子女期望過高、要求過多,而忽略了年輕人的當下感受;有些則坦誠參加營隊之初是抱著改變子女行為與觀念的動機,參加營隊之後,卻發現極需改善的,是自身教育方法和態度。
第十組的蕭碧雲媽媽熱淚難抑的說:「因為無法經營一個健全的家,而讓我變成一個非常沮喪的母親;感謝同組媽媽們溫暖的鼓勵,清掉我心中多年的垃圾,也讓我撿回兩個女兒。雖然我的困境仍在,心境亦未完全開朗,但和女兒相處的六天之中,讓我釐清了許多觀念,我已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重組人生。」
打開彼此心門
吳宗芸是政大英語系的新鮮
人,和母親的關係一直水乳交融,除了感謝母親給予她廣大的成長空間,她並落落大方的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我是來印證慈濟的理念和自己的觀念是否契合;現在我確定兩者是不謀而合的。」宗芸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去反省自己的處境,她以「自我成長」「愛親人要及時表達」的切身體驗,做為和年輕人的切磋,同時籲請父母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的磨鍊來成長,我們必須給予時間等待別人的成長,畢竟我們也曾經被等待。」
佛學涵養深厚,極其關懷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鄭石岩教授,非常肯定慈濟辦理親子營的價值和意義:「兩代之間的溝通困難,是因為彼此的心門未開;上人也常提示大家要『放下』,父母都是有愛心的,但大都因為放不下,而無法用開闊的心去照見子女的特質和亮點。在愛之深責之切的前提下,經常指責孩子們的缺點弱點,自然會令年輕人的成長備受挫折。慈濟以佛法引導親子的交流,使雙方了解親子之間的互動,應從智慧著手,而非賭氣、封閉的消極進行,相信能使親子學員們走向健康、積極的同步成長。」
激發真誠的感動
曾漢榮教授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他強調:「許多感動並非在認知上教導,而是一種情意的投入,那是情境的品味,是直覺的表達感受。」親子營的活動過程是令人感動的,許多父母、子女不經修飾的反應是值得珍惜的,因為「感動是激發而來,並非可以被教導的;每個孩子的反應不管是正面或負面,都是真誠懇切的。」「並非做父母的難以溝通,而是孩子尚未了解父母的心;並非孩子拙劣,而是父母尚未想出更好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引導若能少一些教條多一些體會,少一些訓示多一些感受,絕對能培養出穩定、快樂的下一代。」
即將就讀研究所的邱國力是課輔的幹部,他表示:「或許,我們不習慣說出內心的話,也或許愛並不需要言語或動作;愛可以是彼此相親相愛的默契,它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展現;所以如果有親子間不善表達感情的狀況,也請不要失望,因為實際上你們相互的摯愛是存在的。」他並提及自己在開營不久即發現運動褲底破了一個小洞,但因為自認並無妨礙而未加處理,不料竟在營火晚會時,鬧出褲子破成一個大洞的笑話,「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剛開始溝通不良也只是出現一個小洞而已,卻在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下,在所謂的自尊、高傲、忙碌中,它慢慢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參加親子營,讓大家在慈濟領取到針線縫補破洞,針是綿延的長情,線是柔軟的大愛,只要親子間兩頭並進的勤縫密補,有朝一日,破洞必然消失無存。」
物換星移,親子營的成員雖然各自返家了,但這場豐盛的心靈饗宴,將令每一個人永遠難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