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4.06.01 過去因、今日果,善加發揮人生使用權,結下來生好因緣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

有人請示上人:何以做好事的人病苦仍會降臨其身呢?志工座談時間,上人示言:「過去因、今日果;過去生種下的『因』,即成現在的『果』。如同我以前必定種下今日來人間成立慈濟的『因』,因而有今日的慈濟世界;相對的,今生與大家共結的緣、共造的因,便是未來的『果』。」

「能認知現在的果乃是過去的因,當我們承受今生的果報時,便能勇於面對,及時善解、突破,了悟人生;並感恩能藉難得的菩薩道因緣,善盡良能,發揮人生使用權,結下來生的好因緣。」

「『時、緣、機』三項是造因結果所必須具備的,因此『因』和『果』要分明。過去因、現在果,而現在的果中,又存有未來的因,是謂『因賅果海』。」

徐祥明、黃春騰師兄明日再度前往尼泊爾勘察災民住房工程進度,特入精舍向上人告假。由於尼國地屬亞熱帶地區,此時境內正值酷熱炎夏,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四十五度,上人殷切叮嚀行程中要照顧好身體,飲食尤須特別小心,並注意健康與安全。

午後,蔡謝慎師姊伉儷前來拜見上人。蔡先生現任中部地區僑泰中學董事長,他回憶當年面臨教育方針的瓶頸及整個大環境的困窘,在在削弱了他對教育的理想與銳志,因而遠走海外。之後因為上人法語的啟示,重振了他對教育的熱忱,再次提起信念,積極投入教育重整的工作;如今約近七千位學子的僑泰中學,在其用心耕耘下,輔以慈濟精神的灌育,使得校園內流佈一股溫馨氣氛,校譽也有相當大的提昇。

▲隨師行記

1994.06.03 心苦的良藥唯有一項--大愛;多一分愛心,少一分煩惱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三日

晨七時,來自高雄、台南、新竹,三百多位會員至精舍參訪,上人於中庭對眾開示:「一生的時間對個人而言,似乎很長,但若與宇宙時空比較起來,亦不過如滄海一粟;就如慈濟走過廿八年的時間,仍只是大地中的一粒沙般。佛陀說:『菩薩的道路永無盡頭』,佛菩薩的時間,不是以分、秒或年月日計,而是以阿僧祇劫、以無量無數的時間計算;因為世間芸芸眾生的疾苦太多,所以慈濟人更需持恆長的菩薩精神、菩薩的耐力,做更多的事。」

上人強調,慈濟的個案濟助,一向走入照顧戶的生活中,力求落實予受濟者之最需,持續不斷、鍥而不捨的期能使之離苦得樂,「這分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而一直牽繫著的關懷,就是菩薩的長情、大愛。」

「我們如果能多一分愛心,就能少一分煩惱--幸福掌握在我們手中,能知足、善解、包容、感恩的人生,即是最幸福的人生;惟有確實力行愛的付出,才是真正學佛,也才能獲得真正開悟的人生。」

台北邱先生陪同大陸知名畫家陳放、劉飛玲伉儷來精舍。陳先生談到昨日參觀慈院,見到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細心與耐心,以及志工人員親切的問候與服務,「難怪甫進醫院,即給人一種安定之感。」陳先生伉儷很希望將慈濟精神帶回大陸,讓當地人分享這股大愛。

上人示:「惟有愛的文化,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大陸時值經濟起飛階般,很需要愛的精神及理念來提昇人心。」

臨行前,劉女士雙手合十向上人禮拜,並表示:「我是第一次拜菩薩--您是我心目中的菩薩。」

今日是本會發放日,十一時三十分,上人於藥師法會中對眾開示:「人的一生中,錢的多寡和幸福與否沒有關聯,有直接關聯的是--心中是否有愛;心中若富有愛、富有情,這樣的人生就是有福的人生。」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崇高的智慧寶塔,有句話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靈山寶塔就在我們心中,不必外求,讓我們累積點滴的力量,逐步建設出一座充滿愛的心靈寶塔。」

「付出多少精神力量,得到的就是同樣的快樂與自在,這即是最豐碩的回收。」

下午三時,護專洪素貞老師帶領畢業班學生及老師回精舍,他們呈上畢業紀念冊並合唱兩首歌獻給上人。

上人表示,慈濟的教育志業,就

是希望多栽培慈懷柔腸的白衣大士,投入醫療服務,「你們畢業踏出校門,等於是為醫療單位增添不少菩薩生力軍。往後,你們將以所學的常識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歷程。人生八苦中以病苦為最,『身病』是苦,然而,最苦的是心;醫療只能醫身體的病痛,『心苦』的良藥惟有一樣--大愛。期待你們投入工作後,能以志業心態『甘願做、歡喜受』,如此就能日日快樂、日日歡喜;若是以職業心態從事,很快就會產生職業倦怠症。」

「不要忘了曾經提攜你們的老師們,他們以一生的歲月為學生奉獻,並將知識和智慧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你們,有句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大家要好好珍惜、感念師恩;對於和懿德媽媽間這分難得的情和緣,也希望能持續下去……精舍是你們的家,永遠都等待你們回來。」

隨後,上人趕往慈院參加工地會議。扺達慈院時,上人先前往病房探視住院多日的台東資深委員王添丁校長。已七十高齡依然健步如飛的王校長說:「活到這把年紀,還是第一次生病住院,所以我是位很『新鮮』的病人。」經歷此次病痛,讓他深刻領悟:世人終其一生庸庸碌碌的為事業奮鬥,名利地位,最後仍不過成為過眼雲煙,唯有力行不懈的菩薩道,才是永生的慧業。因此他立願生生世世緊隨上人的腳步。

▲隨師行記

1994.06.04 帶著祝福與期許,護專畢業學子邁向醫療服務的大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四日

志工時間,上人期勉:「『時、因、緣』三具足,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效用。人生猶如蠟燭,『因』就像是蠟燭;『緣』猶如燭心;『時』就是及時點燃;一定要有心,而且及時點燃,才能照亮他人。」

「生命有限、慧命無窮,懂得『惜時、惜因、惜緣』,才能讓慧命永存。活在世上一天,就要趕快將生命的燭火點燃,除了照耀世間,更不要忘了照澈自我心地,內外通明,才能照亮人群。」

今天是慈濟護專二專日間部第四屆、夜間部第一屆畢業典禮,一早,上人即抵達護專與畢業同學們合影留念。六月的豔陽炙熱如火,殷紅的鳳凰花,映襯著瀰漫在校園中的祝福與離情,更添幾許不捨。九時半,校長及師長們帶領畢業生,對校園做在校時的最後一次回顧與巡禮,之後,簡單隆重的典禮正式展開,由上人親自為每位畢業生撥穗。

張校長期勉同學們,帶著慈濟的關愛與祝福,踏入社會後實實在在做人、兢兢業業做事,「不管是個小兵或是小螺絲釘,都是慈濟與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

慈院曾院長勉示:「保有一個夢,一個希望,永遠不要失去年輕人的熱忱。不論走到哪裏,都要深記:『我是慈濟人』,以身為慈濟人為一生

的榮耀。」

李院長則別出心裁地說:「同學們若能遵守交通規則,可表現數項意義:一、代表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現。二、代表德育的涵養。三、力行慈濟精神『尊重生命』的本懷。」

上人致詞時表示:「此刻我懷著兩種心情:一、感恩心--感恩三百位慈濟人的愛心凝聚,而有今日的護專;二、無限期待與祝福的歡喜心--期待你們秉持志業精神,發揮愛的良能,為病苦眾生付出。雖然捨不得你們離開,但是看到你們將投入人群服務,內心的喜悅實難言喻。」

上人如媽媽般的再次叮嚀、交代:「希望你們將來做個好太太、好媳婦、好母親,扮演好更多的人生角色;而更重要的是--當一個好的護理人員。承續著這麼多人的愛,你們要把點點滴滴的愛散播出去,無論身處何地,都要發揮護理工作神聖的職責與榮耀;希望今日你們以慈濟為榮,明日慈濟以你們為榮。願大家珍惜這分難得的因緣,再造好緣。」

「不要怕辛苦流汗--流汗長大的孩子不會倒;流汗賺的錢不會跑;流汗耕耘的果實最甜美;流汗扎下的功夫最堅實;就如在汗水中創建的慈濟世界,永遠經得起考驗。」上人道出最深切的期許。

懿德母姊會總幹事林勝勝師姊,以一首新詩期勉同學,同時並贈與同學們「慈濟牌」的生命之筆--慈悲濟世的智慧之筆,其筆心裝滿了慈濟人文精神,希望同學們能源源不絕寫出無盡的清水之愛,堅定地刻畫出人生愛的軌跡。

餐後,上人轉往慈院第一會議室參加全省慈誠隊幹部會議,對眾開示。

「我們不要只是求自身了脫做『羅漢』,應把握累世修來同在菩薩道、慈航共渡的緣分,對內彼此鼓勵、關懷、鞭策,做個和氣菩薩;對外積極推動志業精神,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將心量放眼於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全人類,如此家庭、社會將會更祥和,而人間淨土的理想也就不遠了。」

▲隨師行記

1994.06.05 透徹人生道理,以心轉境,如此面對無常,自可安然自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五日

七時,台南地區十一位慈誠師兄,昨日參與全省慈誠幹部會議後留宿精舍,今晨就南部地區會務問題,請示上人處理之道;當地慈濟人共修心切,希望能請常住師父前往帶領。上人示:「學佛首重做人的根本,從學做人開始,而不要執著於文字相,或是流於只重外在儀式,忽略了力行與實踐的精神。我希望你們先建立好『心的道場』,好好珍惜、妥善運用此難得的共修、聚會所,以待因緣。」

「我希望佛教精神能回歸到佛陀的正法時代,也就是回歸人性良善的本質,使人從中學習消除煩惱,打破人我是非,建立正知、正見的信念。」

上人語重心長的勉示:「一般人尚未學佛之前,所執著的是功利;而開始學佛之初,所執著的又是功德。因此尚未學佛之前是迷於生死,學佛之初則執著於生死。我希望大家把生死視為自然,把握當下,發揮人生的使用權。」

稍後,上人趕往紀念堂,為遠從高雄、新竹來的近二千位慈濟人開示

:「物質富有不代表內心快樂;生活中唯有內心真正快樂,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兩千多年前,佛陀感受到:人生的生老病死與諸多苦厄,並非金錢或地位所能減免的,如何讓人心獲得真正的快樂;如何在困境時仍能心無煩惱、罣礙;如何在病苦、生死邊緣時仍然輕安自在?於是他離開皇宮積極找尋真理。經過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終於體悟到宇宙間的生生不息,就如同人體新陳代謝未曾停歇,所以產生了生老病死;再加上境界現前,心理情緒的起伏,喜怒哀樂輪番更迭,內心的變化也時時產生。他將宇宙間『物理、生理、心理』等現象歸結為『無常』。他認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我們無法改變;而宇宙間『成住壞空』的物理現象,也非人力所能扭轉;唯有『心理』是可以調適的,只要有明確的觀念導引,就能開啟智慧,帶來歡喜、快樂。」

「人常常會煩惱自己、煩惱別人,甚至煩惱宇宙萬物;時時煩惱,時時惶恐。若能瞭解事物的常態性,許多事即能看開、淡化,不為境界所影響。人生道理看得透徹,境界示現時自然不恐懼、不生煩惱,並能安然自在。如同慈濟人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本懷,為人拔苦予樂,亦是看開、了悟人生道理。」

「我們不應只追求富裕的生活,更要追求富有愛心。我們要深自期許:積極啟發人們心中的愛,讓愛的清流流貫四面八方,讓我們居住的地球,永遠是個清淨、健康的淨土。」

▲隨師行記

1994.06.07 時時慎守心念,反觀自性,則菩薩道無處不在,勿捨近求遠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七日

「心念就像一張魚網,將魚網的口束起就能網住魚,然而若不得要領,不知口的方向,則無法發揮功效;誠如學佛若不能照顧好我們的心念,就無法收攝紛亂、驛動的心,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他人。」志工座談時,上人殷殷勸勉每個人要守好心念的關卡。

近日各地天災頻仍,國內三天前發生規模六點二級的地震,使得蘇花公路落石崩塌,造成交通中斷。在印尼東爪哇也同樣發生了地震,六級不到的地震,卻引起海嘯,並造成房屋倒塌、數百人傷亡的重大災難。前天當消息傳真回本會,居住在印尼當地的慈濟人不畏動盪的政局及排華行動,仍一本救苦救難的悲憫初衷,積極奔走傳輸關懷,希望提供災民最實質的援助。而馬來西亞日前亦發生大火,相距百里之外的馬六甲慈濟人,聞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查災情,同時關懷災民,致贈慰問函、慰問金。

上人慨言:「世事無常啊!能看透人生的無常,方能積極把握時間造福。擁有一秒鐘的平安,就是享有一秒鐘造福的機會,千萬不要讓機會流

失,該做的事就要及時去做。」

「其實菩薩道就在我們腳底,時時謹慎守好心念,多結好緣,以簡單、平常的心待人處事;若是『捨近求遠』,實是顛倒啊!在看遠方的同時,也要回歸觀照自我的內心,如同志工服務,就是讓我們藉外境來警惕自我的心念,是謂『藉境鍊心』。」

多位海外慈濟人紛紛述說幾天來的志工心得,同時報告當地會務,他們深自期許:要勇於荷擔如來家業、慈濟志業,並努力超越人我是非。

越來越多有心人發心成為「近住女」,投入「工場即道場」的精舍生活,發願秉承「佛心師志」,「為佛教、為眾生」,午後上人召集近住女開示:「我常告訴大家,工作即是修行,而精舍一向強調自我管理,希望大家都能自動自律,自我訓練:一、對自己負責任;二、無所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三、多去幫助、關心別人。這就是自我鞭策。」

上人以親身走過的修行之路,勖勉初發菩提心的近住女們:「修行要具足『三刀六錘』的功夫,凡事都要能勝任。學佛最重就是學『佛』的精神。」

三時許,慈濟護理研究所邱豔芬所長,帶領新生入精舍參訪。對於護研所首屆招收的十位同學,上人殷切期許:研究空間不應只侷限在研究室或病房裏,而要擴及到社會的暗角,從山巔水湄去找尋、探究病苦的根源,落實拔苦予樂,示現白衣大士的菩薩精神。

「智慧,是清淨、開闊大愛的展現;知識愈高的人,愈要放下身段,將知識功能轉化為智慧良能。希望在慈濟這個大環境的薰陶下,你不僅學到知識的功能,同時還能啟發智慧的良能。」

近晚,醫學院李明亮院長、曾應龍教授齊入精舍,向上人報告「毒物篩檢研究小組」歷經一年多來的研究,其成果已獲教育部的支持與肯定。醫學院的四位教授並前往美國接受研習訓練。

▲隨師行記

1994.06.08 為「尊重生命」,骨髓捐贈宣導需更用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

午後,上人搭乘一時十五分火車北上,展開本月份外出行腳。

下午四時半抵達台北分會,靜暘師姊偕多位組長特來秉告上人,台北區最近由八位組長組成會務推動小組,以便讓委員幹部的聯絡溝通,以及會務的推展與應變,更有效率。上人聞知甚表欣慰,認為如此組織更為完善,對於訊息的傳達將更確切。

曾當選八十一年十大傑出青年的水彩畫家李源海先生,前陣子皈依上人為師,傍晚攜來數幅田園畫作贈予上人,上人讚其所繪蓮花葉上的水滴清澈透明,頗具特色。

台大醫院護理長施瑞真師姊前來拜見上人。身為慈濟委員亦是護專懿德媽媽的施師姊,將和靜暘師姊共同擔任醫學院護理研究所學生的懿德媽媽,上人對其二人開示道:「最重要的是引導出學生的愛心,我期待這群新生能將為學最大的目的,定義在要學習將知識功能轉為智慧良能。」

晚間七時半,完成台灣非親屬骨髓移植首例成功案例的三總血液科主任王成俊醫師,偕患者魏志祥的雙親前來。魏先生伉儷為原已病危的愛兒得以重生向上人致謝;王醫師也對慈

濟致力骨髓資料庫的建立表示感謝;眾人皆希望透過骨髓資料庫,能挽救更多等待骨髓移植的患者。

上人分享著他們的喜悅說:「這實在是大家都很歡喜的事!這條路既然走出來了,要用心去做,說不定可以帶起研究風氣,找出更新的醫療之道。」

王醫師連聲讚歎此次骨髓移植的奇妙,因為即使在雙胞胎之間也會有排斥的情況產生,尤其魏小弟和捐髓者並非血親關係,竟然能接受新骨髓而未排斥,此個案他以「不是簡單的事」來形容,「這不是科學和醫學所能做到,應該還有更超越的東西存在其中。」上人言:「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的祝福,有這樣旺盛的祝福,所以能成功。」

晚間榮董聯誼會上,王醫師再度對慈濟不計代價地建立骨髓資料庫所做的努力,並在短時間內匯集眾多志願捐髓者,締造世界的愛心奇蹟表示讚歎。魏先生亦告訴眾人:今後希望成為慈濟的一員,只要能力所及,一定貢獻其所有。

上人以魏小弟接受骨髓移植成功的例子,闡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稱讚捐髓者的菩薩善行。上人並再度強調慈濟四大志業外,還有「尊重生命」與「國際賑濟」兩項重點工作。

▲隨師行記

1994.06.09 慈濟菩薩道不只「如是我聞」,更是「如是我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九日

清晨六點多,上週因癌症過世的紀桂英委員之大姊來見上人,帶著些許感傷地說妹妹很愛慈濟,全家人從她身上感受到上人的偉大。上人稱讚紀師姊始終道心不退,患病時也表現得很勇敢,不讓他人操心,不愧是用心的慈濟人。

北區慈誠隊大隊長黎逢時和邱奕鍊、陳致祥等七位師兄前來。深切關心社會吸毒問題的上人表示,目前擬請慈濟醫學院曾應龍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慈誠隊及委員講解吸毒對身體的壞處,以便慈濟人以實際行動投入防治的宣導工作。

上人慨言,其實吸毒者往往也是受害者,我們應該以照顧病患的心,給予尊重,並鼓勵他們戒除毒癮,而不是一味地把他們當成罪犯,致使他們因自卑而一再沈淪。另一方面,全民也要共同努力,斷絕毒品的來源,並禁止販毒。「吸毒的輔導防治工作,需要各方人士的投入,如傳播媒體、企業界人士……每個人都有責任,此乃刻不容緩的事。」上人言。

下午一時三十分,中區慈濟人集會。來自美國聖荷西的陳鶴松師兄和達拉斯的張愛倫師姊,以及台北的楊淑惠師姊、台中的溫春蘆和陳秀英師姊、李錦源師兄,分別上台與大眾分享心得體悟。隨後上人開示道:「從剛才到現在,你們聽到的都是發生在周遭的真人實事,佛法不離世間法,在聽聞佛理後能恭身實踐,並得到他人的接受與肯定,這就是妙法。慈濟的菩薩不是『如是我聞』而是『如是我見』。」

上人並從「救心」談到「救身」指出,身外財布施簡單,而菩薩「上布施」是「頭目髓腦悉施於人」,現

在慈濟致力骨髓捐贈的推展,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捐髓,畢竟可以救人的人是有大因、大緣、大福的人。上人希望能有更多人踴躍響應,再次締造台灣的愛心奇蹟。

晚間七時三十分,中區慈青幹部召開檢討會,會前,因畢業即將入伍而卸任的慈青總幹事潘勁成,偕同新任總幹事王佩茹前來拜見上人。上人勉勵潘同學到了軍中,仍要繼續發揚慈濟精神。檢討會共有二、三十位同學和十多位「輔導爸媽」參加,各校代表分別報告校園慈青工作概況,計有資源回收、訪貧、茶會等活動,並提出改進的建議事項。

出席會議的上人,殷切叮嚀同學應該學習妥善運用、支配時間:「學會賺錢沒什麼了不起,學到如何用時間才真了不起。求學階段應多方增進人生實務經驗,在學校追求的是知識功能;而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參與慈濟,則是要學習智慧良能,也就是學習轉識成智,收攝雜念、不計較、不煩惱,這樣的人生才快樂。」

▲隨師行記

1994.06.10 化卻煩惱,學習過「簡單」的生活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日

晨七時許,上人及海外隨行弟子二十餘人驅車前往南投,拜謁印順導師。

下午一時二十分,中區委員聚會,郭孟雍教授又自台北飛來教唱新曲「甘願做,歡喜受」。

台北林昭昭和林勝勝師姊亦專程南下,和中區委員分享心得。勝勝師姊感言:「我今年五十歲,人生的燭火已燒了三分之二,我想,心要安住,一心一志,才能讓蠟燭完完全全地燃燒。」並以此和大家共勉。

四時,上人開示:「人本來很簡單,但因為太愛鑽牛角尖、想了太多的事而變得複雜,簡單就是美。我們要展現大愛的人生,而不是煩惱的人生。」

上人又懇切指出:「社會需要慈濟這股清流,我們要付出愛;唯有愛,才能使社會得到祥和。各位委員要加緊腳步,以便讓更多人有造福的機會。人人都有自性三寶,要照顧好心念,把握人生使用權。希望你們把慈濟心燈傳承下去。」

晚,中區榮董聯誼會中,上人重申:化卻不必要的煩惱,學習過「簡單」的生活;無所求的付出,即是彰顯大乘佛教的精神。上人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使台灣以「愛心存底」立足世界。

▲隨師行記

1994.06.11 眾生皆有佛性,要轉凡夫功能為佛陀智慧與大愛的良能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一日

原定九時舉行的中區委員、慈誠組長幹部座談會,因為大家提早來到,而提前在八時二十分開始。會中提及現今學校教育問題,上人表示,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作,不管遇到任何挫折,老師仍應以誨人不倦的愛去滋潤、輔導學生;慈濟協助校園輔導工作,普獲大家的肯定,如今更要踏穩腳步,無所求的為愛的教育、愛的文化努力。

下午南區四縣市委員、培訓委員座談,林勝勝師姊說到:「所謂慈濟精神、慈濟文化,即是理念的認知、行為上的支持、全生命力的投入。慈濟不僅是宗教、慈善團體,且是一個教育團體,切不可三心二意。」

上人示:「眾生與佛陀一樣具有清淨的佛性,我們要轉凡夫的功能為佛陀充滿智慧和大愛的良能;以平等的大愛去愛普天下的眾生、尊重普天下的生命。日前台灣完成非親屬骨髓移植首例成功案例,即是以尊重生命的本懷,普愛天下蒼生的例子。」上人並希望台灣骨髓資料庫能達十萬人次的目標,讓「捐髓」活動推展到如同「捐血」一樣普及。

晚,中區慈誠隊共修,上人開示:「心念一致,拜經時才能虔誠;而虔誠的心,即是菩薩的心。」「人『身』難得應改成人『生』難得,因為有的人衣冠楚楚,卻未能發揮生命良能,只是徒具『人身』。人,生來本俱善良、清淨、純真的本性,若不善加利用,則會產生偏差的人生。人來世間的因緣能有多長呢?要好好把握難得的人生。」

▲隨師行記

1994.06.13 慈濟小菩薩投入居家關懷活動,體會真實人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三日

清晨六時,台中分會七、八十位榮董在分會門口集合,攜帶掃帚、畚箕、水桶,至經國大道做掃街環保工作。八時,他們返回分會,雖然滿身大汗,卻掩不住滿心的歡喜與充實,他們一致表示:「掃街不只是掃除街道上的垃圾,更重要的是要掃除我們心中的無明。」

又到了眾人期盼的「感恩時刻」

,瑋羚小菩薩說,前些時日和媽媽去看一個個案--一個四歲的孩子,因其父抽菸不慎,將加工的爆竹點燃而引起爆炸,小女孩的手、腳、臉部都被燒傷變形,使得其他的小孩都不敢接近她。瑋羚感到很難過,同時也感恩爸爸、媽媽給了他這麼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

從小賺工資給上人蓋醫院的郭鎮元小菩薩,感恩媽媽和師姑們帶他去居家關懷。他說,關懷的那一家人原來是七口之家,爸爸喜歡喝酒又有肺結核,媽媽智商比一般人低,原來有五個小孩,可是「一個尚未孵出來就死掉了」,純稚童話,引得在場師姑、師伯們莞爾。他並說這戶人家非常髒亂,於是他便和師姑們一起幫忙打掃,清除很多玻璃瓶和破銅爛鐵,還清洗家具。他同樣感恩父母親,把他們兄弟倆照顧得這麼好。

上人言:「純真赤子,心鏡最明亮。帶孩子去看個案或居家關懷,讓孩子知道人生的苦,而能付出愛心,如此便能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

之後,直接轉往位於新莊的樂生療養院。每逢佳節,上人特別心繫這一群生活在「超越天堂的地方」中的老菩薩們,棲蓮精舍的蓮友們看到上人的突訪,欣喜中夾雜著感動;而上人卻抱歉未事先通知他們,打擾了大家的安寧。

台中委員請問佛堂會長金義楨阿伯,是否可帶其他的師兄、師姊們來拜訪?金阿伯說:「只要你們不嫌棄我們,任何時間都歡迎。」上人對金阿伯說:「如果他們不懂事,千萬要教導他們,不要客氣。」

上人關切垂詢宋金緣老菩薩近來可好,「這時候怕是打擾了您的午睡時間。」宋老菩薩回答上人:「沒有!沒有!真是感恩上人忙裏抽空來看我們,我正在背經呢!」這位雙眼失明的老菩薩會背整部地藏經,她並說:「早晚固定收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中上人的開示,聽到上人的聲音就像見到上人一樣。」眾人和樂融融閒話家常,宛若一家親。

回到台北分會,上人準備出席四時召開的醫學院董事會。

▲隨師行記

1994.06.14 發揮性善本能,將善心、善行合一,遍撒菩薩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四日


高明善師兄近期將返美國西雅圖僑居地,一早特來向上人告假並報告當地慈濟志業運作的簡況。上人對於海外慈濟人打掃中國城一事慈示:「不要提倡『你丟我撿』,應提倡:『大家不丟,大家來撿』的環保理念;並以實際的身行教育,提昇當地中國人的氣質。」上人並勉:「努力照顧好自己的心,拔除心中的雜草,做好慈濟文化的園丁。」

七時,畫家李源海居士以一幅蓮花池彩墨國畫贈予上人。日前上人讚賞李居士所繪的露珠極為生動,因此他連續五天不眠不休,完成一幅以蓮花與露珠為主題的彩墨,並親題「菩提地一塵不染,蓮花池上慧風生」。上人讚言:「真美!」並隨機開示:「蓮花葉上的露珠最清淨,然而太陽升起,露珠就消失了,要及時把握並珍惜。如同行善要及時,否則等到想做時,也許機會已不再了。」

一北區委員談及對子女的期待。上人剴示:「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裝飾品,把他們塑成自己想要的模式。做父母的總習慣把孩子當成鏡子貼在鼻樑上看,要知道,距離太近,反而看不清事情的真貌啊!」上人提醒現代父母要給予孩子適切的成長空間。

九時,上人對委員、慈誠隊幹部開示:「慈濟不是一般的慈善團體,更應有一分宗教情懷。慈濟人要將菩薩的精神遍撒,為眾生服務,不離開『為佛教』的精神。」

「人類是宇宙天地間的萬物之靈,與生俱有性善的本能,然而光有善心是不夠的,還需付諸實際行動;力行佛陀的教法,將善心、善行合而為一,才能發揮人生良能。」上人同時再次申言:知足、善解、包容、感恩的慈濟文化,乃是行菩薩道的法則;而「普天三無」則是成佛的指引。能以「三輪體空」之心無相布施,才可真正領受「甘願做,歡喜受」的深意。

晚八時,上人對慈誠隊開示:「佛教二字意即覺悟的教育--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教是教育,是佛陀覺悟之後的心路提昇。人與佛具有相等的覺性,學佛就是要開啟人人本具的佛心,讓愛的清流不斷泉湧而出,因此每個人要把心照顧好,不要讓性善的本能流失。」「從事慈善工作有三種意義:一、身為佛弟子要以佛心發揮良能,並以救濟普天下眾生為本分事,用愛庇護萬物蒼生。二,慈濟不僅是慈善組織,同時也是佛教團體,要努力推動世界祥和之風,而祥和的力量來自『愛』。三、藉由遍滿虛空的大愛,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讓台灣子弟代代受到尊重。」

▲隨師行記

1994.06.15 學佛,要學習佛陀本懷與覺知,回歸自性真如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五日

晨九時,在台北分會志業體同仁齊聲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中,恭請上人開示。上人示:「慈濟四大志業能順利向前推進,是因為我們的心力、腳步整齊合一,凝聚一起。因此同仁之間要更加心手相連,彼此密切配合,才能展現團隊精神。」

日本講談社出版「台灣三巨人」一書,分別介紹李總統登輝先生、企業鉅子王永慶先生以及證嚴法師,作為台灣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的代表人物。「慈濟團體已受到日本肯定,我們更要深自期許,努力闡揚人性光明面,讓這股清流流布更廣。」上人與眾共勉。

午後二時三十分,兩位企業家夫人就自身信仰上的疑惑向上人請益。上人開示:「宗教是人生的『宗』旨與『教』育,因此要有智慧的抉擇,不要『迷』信。因緣果報乃循環相依的,今生的果乃是前世種下的因,就像一顆種子,要有陽光、水和泥土,才能發芽;有『因』,有『緣』,待眾多因緣成熟時,才能結『果』。『緣可造,業不可改』,現在生所能做的,就是要照顧好心念--心如工畫師,我們如果能種下好因,結下好緣,便可得到人生的好果。」

三時三十分,上人於地下二樓講經堂對第十一組至二十三組共修的委員開示:「要能在共修中靜思,反觀自性。『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來的佛心、本性,然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一念無明起,而讓我們在六道輪迴中歷經滄桑。學佛就是要讓佛性重新開啟,回歸到自性真如的本心。」「慈濟一向力求佛法人間化,希望千手千眼的菩薩網能隨時應眾生之需,在全球各地發揮功能。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走過廿八年的路,有風,有雨,而今回憶起來,這些辛苦變得更加甘美、更有價值,也會讓我們更用心、更盡力的繼續做下去。」

七時三十分,已往生的紀桂英師姊之夫婿張椿培先生,偕子前來拜見上人,感恩慈濟師兄姊對喪葬事宜的協助。他表示,紀師姊臨終前說,此生能走入慈濟,乃是最快樂也是最有意義的事;紀師姊之子也表示,母親於往生之前說:「我的身體雖病,但精神沒有病。」

上人慈慰:「她走得沒有遺憾;你們能接受、放下,她才不會有牽掛。」

晚九時,上人至地下二樓講經堂,對第二十四組至第三十組委員開示。上人先對眾說明「共修」的真義,並闡釋「因緣果報」。

「佛陀住世時,也曾遇到人事障礙,但他明白『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所以能坦然接受。然而,凡夫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遇到順境往往得意忘形;遇到挫折便生起『為何是我?』的疑惑,這也是聖人與凡夫的差別。娑婆世間,我們面對的芸芸眾生多是凡夫,要學習佛陀的本懷與覺知,認清、明瞭因果循環;如此不管遇到任何事,便能以知足、包容、善解、感恩的歡喜心處之,而所回報給我們的,也自會是歡喜的果。」

「珍惜『因』與『緣』,才能為自己帶來好果、好報;並要時時刻刻顧好自我的心念。」上人如是叮囑。

▲隨師行記

1994.06.17 時時顧好己心,行事坦蕩、俯仰無愧,人生即能心安理得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七日

昨日上人甫結束八天的行腳,返抵精舍。

上人於志工座談時表示,生命由生的起點出發,再回歸到原點--死。在一段段生死的歷程中,沒有人能明確的知道由生到死歷程的長短,重要的是如何在此過程中,行事坦蕩、俯仰無愧,而在臨命終了時,能心安理得、不惶惑。

「每天睜開眼時,就要提醒自己:注意今天的動作、今天的思想和今天應做的每件事情;能日日照顧好我們的心,日日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如此每天的生活都是正面、無愧於己的。」

「對慈濟人團結合作的精神,我總是非常感動、無限感恩,感恩大家秉承恆長心、耐力,不斷精進為志業投入。」上人再三叮囑眾人要顧好己心,並且持恆長的初發心。

十時許,睽違台灣三十年的馮馮居士及其高堂,在工商界人士及慈濟委員陪同下,參訪精舍。此次回國,他終於實現親自拜見證嚴上人的心願,並再度捐獻多件佛門珍寶予慈濟。

四時三十分,四維高中黃校長,陪同新竹忠信工商職校朱校長前來。朱校長一向對學生要求甚嚴,他希望學生謹守孝順父母及尊敬師長等傳統倫理道德,因而要求新進學生一定要背三字經。其一生致力教育工作,他表示希望退休後,能為社會奉獻一己之力,「若慈濟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願意盡力去做。」

上人對其講述慈濟在花東地區興辦教育的理念,除了培育有愛心的良醫及白衣大士,也希望為原住民青年提供就學、就業的機會;此外慈濟教育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懿德媽媽」組織,專門輔導學生生活道德的常識及人生觀念,而讓老師們得以專心教導學生知識,這需要相當的愛心及耐心投入。

朱校長說:「只愛自己的小孩是俗人;能擴而大之,愛別人的小孩,是聖人。教育是一份非常神聖的工作。」

上人勉勵眾人應珍惜、把握機會,善盡人生良能。

▲隨師行記

1994.06.18 心開闊,任何時候都能歡喜、自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八日

上人於志工座談時間對眾開示:「世間有很多感人的人生,但也有讓人感到感傷、無奈的人生。佛陀說:『一切唯心造』。心轉即天堂,心不轉即地獄,端看自己的心如何去看待事情。」

「有時感情看的太重,也是染患一種無形的毒癮,這叫做情毒--感情的毒素。其實,當我們該盡心的時候,我們就盡心;該盡義務的時候,就盡好義務。對感情的心量放寬,福就會大;心開闊,則處在任何時候都能自在、歡喜。」

午後二時,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奇祿先生與八位製作小組人員,乘來花東拍攝公共電視節目之便,順道前來慈院見上人。

陳先生對上人致力推展社會慈善工作,表示感佩。上人說,這是眾人的力量締造的成果。上人懇盼電視節目製作人亦能藉由製作良好的節目,以達淨化人心的目標。

▲隨師行記

1994.06.19 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人間化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九日

晨,莊南田先生、慧炬雜誌社五十位學佛人士及義士,至精舍參訪;台北委員李月娥師姊亦陪同五十位彰化銀行人員前來。常住志工明月師姊帶領眾人做手語教唱,莊先生先行入內拜會上人。

莊先生言,在上人愛的感化下,眾多人士投入慈濟行列,凝聚成一股愛的力量為人群付出;如今,慈濟在社會上建立了相當的公信力,許多學者都以「慈濟」作為學術研究的題材。莊先生讚揚上人所做的事,非一般人的智慧所能為;而慈濟人的精神,是恆長無止息的付出,實難能可貴。「在生活水準提昇的此時,若沒有一股清流來滌淨人心,則容易讓人心迷失在物慾中。」

上人表示,為佛教、為眾生,為所有支持慈濟的愛心人士,慈濟有責任投入人群,聞聲救苦,及時為人解難。

隨後上人對慧炬雜誌社佛弟子開示:「眾生皆有與佛同等的大愛、慈悲本性,只是佛陀能時時抱持恆長心發揮良能,且只是一生一世而已,而是歷無量劫來恆持著純真大愛;而凡夫的這分愛,卻只是間接、短暫的,所謂『發心容易,恆心難持』,而且起落不定。慈濟志業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讓每個人短暫的發心,連接成無限量的恆長心;惟有持之以恆的投入、了解,才能淨化己心,回到本來面目。」

「慈濟在社會上不僅是慈善機構,更希望以佛教的基本精神結合人生功能,形成一股良能的互動、循環。功能是知識和聰明,以利己為要;良能則是秉持佛陀的精神和智慧,以利益眾生為宗旨。」

上人強調:慈濟投入社會工作,亦即希望佛教精神三根普被,使人人都能領悟。「慈濟一直以佛陀慈悲、智慧的教法,教導大家不離慈、悲、喜、捨。有人說慈濟是修福不修慧,我認為智慧就在喜捨之間展現,喜捨的前提,要先具備柔軟的慈悲心;慈濟人從事濟貧、教富工作,心懷慈悲與喜捨,正是福慧雙具。」

在志業的推動中,有時不免遭遇一些誤解和批評,慈濟人向來的態度就是默默付出、默默盡本分,該做的事就要把握時間盡力去做;「人一生的時間有限,惟有盡力把握人生使用權,才不致讓時日空過;如果把時間、智識,耗費在你來我往的辯論上,煩惱不會減少。」

「慈濟是佛教的慈善團體,抱持佛教精神做入世的工作;走過廿八年的時光,在天地宇宙間只是一個點而已,若與佛陀發願倒駕慈航來人間相比較,亦不過如沙漠中的一粒砂。而今慈濟站在起跑點上,帶著眾人點點滴滴的大愛,還需不斷地再往前衝刺,讓佛陀慧命能傳布更廣、更久遠……。」

「慈濟提倡『佛法生活化』的理念,在生活中時時刻刻『學活了佛的心』--亦即分分秒秒,舉止動作、開口動舌,都要以利益眾生為目標,那怕是講出一句話,也應考慮到是否會傷別人?或所做的事,是否能利益人群?這就是佛的心。應讓我們的心時時刻刻發揮良能。」

十時,上人至慈院開工地會議。

午後一時,上人於紀念堂對慈濟列車一千五百位會員開示:「慈濟志業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建設,都是大家點點滴滴的愛心所培育的,我每踏出一步,皆心懷無限的感恩。大家有形的付出,加上慈濟不斷的建設,才有今日的成果;你們付出愛心,我付出用心,如果沒有你們的愛,我又怎麼會有力量?所以我更加警惕自己要做出成果來。」

▲隨師行記

1994.06.21 用心看、用心聽、用心做,以菩薩的耐力面對、包容人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晨間志工座談,上人對大專志工開示:「凡事都要用心,尤其年輕人更不能輕忽自己的力量,要好好善用時間,發揮人生使用權;在日常生活中,以菩薩的耐力去對待他人、包容他人。」

上人進一步強調,「用心」必須用對方法。「一般人講話時不很用心,隨口就說了出去;而聽別人說話時,卻往往很『用心』地在挑別人的錯誤,哽在自己心中起煩惱,好的話反而輕易從身邊溜過。這都是一般人的通病--用心用錯地方。」所以,「我們不一定要聽大道理,卻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受

用的法,即是『妙法』。」

上人又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參至勝熱比丘在烽火刀山中苦修時的心境來勉勵慈青。當善財童子看到刀山和火網時,不覺有點戰慄,而遠遠的讚歎下拜。但是勝熱見了善財,一直揮手說:「童子!來!菩薩有隔岸觀火的嗎?你要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並不難;若你能不畏上刀山、入大火,保證能滿足你的願望。」

上人闡釋此一譬喻:「不投入火坑中--五濁惡世,就永遠沒有辦法解救眾生的苦。只怕你不進去,進去就不要怕辛苦,如此才能真正體會菩薩的精神。」上人勉慈青不要畏懼苦,而應發願讓娑婆世間眾生能離苦得樂。

「用心看,用心聽,更要用心做,才能終身受用。」上人再三叮嚀。

▲隨師行記

1994.06.22 周遭人事是磨鍊自己的最好機會,能圓融自在就是智慧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新加坡分會活動組組長王秋鳳(法號:慈善)師姊日前回來尋根,今日將返回僑居地。晨,上人開示:「社會上人事多以功能競爭為要,而慈濟世界是以佛教精神為主--是訓練、調整自我心態的菩薩訓練場。」

「人生的時間有限,要運用有限的時間,善用人生使用權,發揮良能。周圍的人事正是磨鍊自己的最好機會,能圓融自在就是智慧;人圓、事圓,才能達到理圓的圓滿境界。」

「從事志業工作的最大目的,是要廣闢福田,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同來耕耘,因此捐款的多少在其次,勿捨本逐末。事,是人做出來的,要讓菩提種子在當地扎根,就要讓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

美國「慈濟世界」廣播節目主持人靜惇師姊,專程帶來她所錄製的「懷舊說古」以及「清涼甘露」廣播節目帶呈予上人。其中「清涼甘露」乃是用國語轉述上人講解的「父母恩重難報經」,聽眾反應良好,現在並繼續錄製「靜思、智慧、愛」一書。海外慈濟人用心將慈濟種子散播各地,上人頗感欣慰。

下午,加拿大慈青淑燃和淑慧姊妹倆拜見上人。他們於一九九二年從國外回來參加大專志工隊後,見上人肩挑天下蒼生疾苦的重擔,即發心要追隨上人的腳步。今再次返國,上人道:「人心『生、住、異、滅』,一定要訓練自己『用心轉境』,有時心念轉得太快亦容易造成錯誤,所以要有正確的觀念和堅固的道心為依憑。大環境有時很複雜,但一切唯心造,

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心;心要定,才能生慧。」上人叮嚀她們,凡事都需中道而行,太過或不及都會造成偏差,而「每個人的威儀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要時時自我觀照,多用心!」

美國慈濟義診中心志工大隊長曾慈慧師姊,和八十多歲高齡最年長的志工--郭李錐老菩薩,以及青少年團代表黃鈺淳,一起回來尋根。義診中心的志工們從未曾與上人謀面,但他們一直秉承「佛心、師志」,在美國展現慈濟人的長情大愛。曾師姊帶回每梯次的志工合照,並將大家向上人請安的話,編輯成一本「向師父問安」的冊子,上人感動的說:「雖然從沒有見過面,但這分感覺很貼心,你們三個人回來,已經把全部人的心一起帶回來……。」當地的慈濟人無不希望上人能親至美國,上人微笑道:「你們希望我去,必須讓我覺得『有吸引力』--那就是大家要切實做到包容、感恩和心懷大愛。

五時,管理中心李銘先生陪同美國仁愛醫院黃遜廣醫師和陳國樂醫師等一行九人,來精舍拜望上人。因為美國慈濟義診中心林俊龍醫師的居中聯繫,促成他們前來慈院演講、做學術交流的因緣。慈院周全的設備,清潔、乾淨的環境,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人說:「慈院雖然不大,但一直很踏實的發揮它的功能。」黃醫師表示:「慈院雖不大,但『精神』大!」

▲隨師行記

1994.06.23 努力發掘內在佛性,及時把握行善因緣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志工座談時間,暑期來慈濟服務的大專志工陸景山同學,報告一位老先生的人生滄桑史。

老爺爺是河北省人,家住在山海關,也就是萬里長城的起點,但是他從沒有登臨過長城。十二歲時,正逢八年對日抗戰,日軍來襲,山河變色,他被徵召入伍,因而離鄉背井。他們將人生最菁華的歲月,奉獻給國家、社會,即使這段人生歷鍊,最終只換來零落、潦倒的後半生,但是只要能捍衛家園,抵抗外侮,延續民族生機,一切又何足惜?「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過慣了安逸溫飽的日子,很多事都不懂得珍惜……。」老爺爺悲慟、黯然神傷的說。

善體人意的陸同學鼓勵爺爺:「一切都過去了!我們還年輕,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若您能歡歡喜喜的把您所知道的東西告訴我們,我們懂了這些道理,就能去惡向善,做對社會有

貢獻的事。」

老爺爺似乎找到了知音,突然想起什麼似的道:「我要寫字和你結緣。」陸同學攙扶起氣若游絲的老爺爺,他使盡渾身氣力,以顫抖的手寫下:「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遙遠」。

陸同學拿著老爺爺寫下的「生命寶典」當眾發願:「只要有一口氣活在世上,我就要用最慈悲、安詳、光明的笑容,與人結最深的善緣。」

上人示:「你們真是難得的年輕菩薩。萬里長城一直是中國人頗感驕傲的建築,聽說阿姆期壯登陸月球後,唯一能看到的地球建築物就是萬里長城。我們嚮往長城,然而阿伯就住在那裏,竟然從沒有登過萬里長城;就像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歡喜、自在的佛性,但大部分的人卻見不到。」

上人語重心長的說,阿伯的故事讓我們從中學習、警惕到:一、要尊重生命;二、要及時把握行善因緣。我們能安居樂業的生活,也是當年這群為國、為民的戰士流血、流汗所換來的,現在年輕人應該要珍惜、愛護這祥和、富裕的社會。「要感謝阿伯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不要忘了多關懷阿伯。」

下午,循例召開管理中心策動會議。

▲隨師行記

1994.06.24 海內外慈濟人以一念「誠摯大愛」相繫,攜手同行菩薩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兩位即將返回阿根廷僑居地的師姊,前來向上人告假。目前阿根廷已有五百位會員,師姊們護持志業的心相當堅定,表示願意「活到老,學到老」。

美國義診中心三位志工也將於今日離開,曾慈慧師姊請示上人:志工們多數非佛教徒,要如何讓愛心和宗教精神相互配合運用?

「愛,沒有宗教分別,是誠懇、無色彩的。就如美國的許多慈濟人,他們和我從沒見過面,但是因為大家心懷這一分誠摯的大愛,彼此卻能一念相繫,互相鼓勵、精進。只要繼續秉持這股精神,精進再精進,就對了!」

慈濟融合了慈善與宗教團體的悲憫情懷,無所求的「為佛教,為眾生」,付出良知,發揮良能,上人期勉海外慈濟人仍要秉此心懷,不分宗教、種族,凡有苦難的地方都要盡力而為,尊重一切生命。

九時,邱玉芬師姊帶著女兒回精舍,並向上人報告在江蘇奉行縣鄔橋鄉舉辦義診活動,嘉惠了百餘位殘障人士及貧苦農民。上人勉其:「要承擔眾生的困難,就要以『誠』存心,不怕苦;同時要有耐心接受磨鍊,讓自己磨得更圓融;『學佛』是要學佛的心、佛的精神,用行動去感化人,

除了謙虛、縮小自我,更要真誠待人,讓身行與理念合一。一切因緣生、因緣滅,要好好把握因緣。」

下午,台北委員賴美智師姊專程回來,報告北區訪視組研習會成果。慈善工作是慈濟志業的基礎,為了使個案的處理及資料檔案的建立更加詳盡完善,北區訪視組每兩個月辦一次研習會,讓彼此分享個案訪視的心得,並請專家演講,以實例講解個案處理的技巧,以提昇大家處理和記錄個案的能力。

▲隨師行記

1994.06.25 「慈濟情交響詩」以音樂傳達慈濟人長情大愛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一位在外求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為了節省生活費用,向同學借機車到遠一點的地方用餐,結果不幸撞上砂石車,雙腿面臨被截肢的命運。他的母親悲慟地前來見人,上人慈言:「事情既已發生,造成孩子身體的殘缺,就更要照顧好他的心。要學會堅強,讓自己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照顧好孩子的身與心;父母若一再悲傷、難過,孩子的壓力會更大。」「孩子雖然失去雙腿,但雙手萬能,要能身殘心不殘,惟有樂觀才能有健康的人生。」上人的愛語,平緩了這位慈母的心。

「每一次來精舍,都好興奮!」皈依上人座下的郭孟雍教授,宛如赤子表露心境,他專程攜來由北京中央交響樂團演奏的「慈濟情交響詩」,他一一為上人解說整首交響詩表達的情境:序曲「大愛」,融合了佛教空、靈的境界,以及慈濟人的長情大愛;「用心」擬在表現人生悲苦,配合上人的召喚,希望能喚起眾生的善念;「當一滴燭淚落下來」則以木魚聲代表燭淚,以豎琴聲代表民眾的淚水;「人生進行曲」是用寧靜的感覺來闡釋「人生」;「普天三無」是對世人的教化;「甘願做、歡喜受」是大雄寶殿的小夜曲,欲表達慈濟人的可愛和溫馨;最後一首「感恩」,則為整首樂曲畫上圓滿的休止符。上人聆畢,嘉勉郭教授的用心。

下午,花蓮地區委員共修,座無虛席,上人對他們由「發心」而至以「耐心」投入志業的持恆精進,表示勉勵:「共修如修行,是讓自己往聖、賢的境界邁進,要真正投入刀能有所體悟。」對於國內非親屬骨髓移植的成功,上人肯定說道:「我們『做』就對了!雖然理念的推動很困難,但投注愈多的心力所獲致的成功,才有貼切踏實感。慈濟是一股清流,不要忘了,簡單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

最後,上人頒發急救訓練合格證書給四十位志工學員,並囑咐:「證書只是一張紙,要將所學的訓練靈活運用,才是實用的。」

台南的會員遠道而來,將參加明日的全省聯誼會,提前入精舍參觀。上人示:「氣候雖炎熱,但心中有愛就清涼;花蓮的風景秀麗,但卻比不上每個人內在的『心地風光』--大愛來得美。希望大家能打開心門,同來關懷天下事。」

▲隨師行記

1994.06.26 凡事勿執著,執著於人、事,則見不到理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吳就君理事長,與應邀來台的阿根廷心理劇教授Monica女士,由慈濟醫院社工員蔣素娥等人陪同前來。

Monica教授非常高興見到證嚴上人,她表示自己雖非佛教徒,但在她們行為團體的祈禱冥想中,她能感應到菩薩的訊息,同心期望人類獲得和平。

上人示:「本靈是無所不在的分布在宇宙中,祇要把心靜下來,清淨的靈氣就會結合在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