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以歌聲預約人間淨土--賴西安的慈濟緣

◎林秀美

賴西安筆名李潼,是一位致力兒童文學創作,成績斐然的專業作家,
曾獲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二十八個獎項;
此外另有「廟會」、「月琴」……等七十幾首歌詞作品。
他非常喜歡自己的筆名,因為「李潼」用台語唸就是「兒童」的意思,
他認為兒童是全人類他最喜歡的一種人;
因熱愛兒童,而致力少年寫作,
希望陪他們一成長,過一個健康而富有的童年。
如今,他也以同樣的誠意,為慈濟寫歌,
因為慈濟慈悲、樂觀上揚的精神,和他的創作理念是一致的。

一朵蓮花,種在心田,
萬朵心蓮,開滿人間。
慈光點亮心中燈,
和風吹醒夢中人。
預約一片淨土,
淨土人間,
淨土在身邊。

一朵蓮花,種在心田,
平常心情,悲歡隨緣。
慈愛散播向十方,
十方慈愛到眼前。
預約一片淨土,
淨土人間,
淨土在身邊。

這首詞曲優美、柔和的「預約人間淨土」歌曲,相信慈濟人多能隨口唱出。

前年(民國八十年)三月,慈濟為籌措醫學研究中心經費,第一次舉辦「預約人間淨土系列」大型活動時,這首曲子便在人人耳際輕輕響起、在心中細細體會……。

爾後,每次活動,台上總會出現幾位儀態莊嚴的師姊,以嫻熟優美手語,伴隨著曲調旋律,譜出一幅幅「朵朵心蓮開滿人間」的畫面,除了讓人一飽音樂美感耳福外,慈濟精神亦在這一場場活動中傳播開來。

此外,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篇主題曲「一個呼吸的地球」,暨尊重生命活動主題曲「生命之歌」,也相繼在一波波活動中誕生,相互傳頌著。

也許,你不知道這些歌曲的作詞者為何人,然而,你一定聽過「月琴」和「廟會」這兩首燴炙人口的老歌吧!或許還能哼上兩句!這些歌的作者都是同一個人--賴西安先生。

以音樂傳揚慈悲、樂觀與上揚的慈濟精神

「我願為慈濟寫歌,是因為我很肯定慈濟功德會在社會上所做的事情

。」賴西安表示,在台灣,佛教比起其他宗教在入世與救濟世人方面,做得有規模、為人所知者較少;從前的佛教多著重個人修為,慈濟打破了這個傳統,走向社會,真正發揚佛教的大乘精神。「我在七十九年參加新聞局舉辦的『花蓮文化之旅』,造訪了靜思精舍和證嚴上人,也深受慈濟精神的感召;我想,以我身為一個作家從前寫歌的經驗,由於因緣巧合,所以我就決定為慈濟寫歌。」

「寫『預約人間淨土』歌詞時,整個感覺很飽滿,覺得慈濟精神與我的創作理念相通,是一種慈悲、樂觀上揚的精神,因此寫得相當順利。宗教的力量不外是安定人心,有了安定的心,才能有更進一步的作為,這首歌正可以達到此種效果。」歌詞完成後,由張邦彥先生譜的曲子,有一種很沉靜的韻味,他覺得在詞曲的搭配相當好,是一首非常耐聽的歌曲。

宗教精神的扎根,應重視青少年

和慈濟結緣,是在小時候。

在花蓮出生,也在花蓮長大,小時候母親曾告訴他,有一位證嚴法師在花蓮成立功德會的事。「由於當時社會上的募款活動很多,受騙的機率大,對捐款之事大家往往望而卻步,但慈濟在菜市場的募款活動卻與眾不同,大家都那麼熱烈地參與、那麼甘心地付出;可見得功德會的師父們個個自食其力,無論做鞋子、種菜,全都自己動手的精神,受到的社會大眾一定程度的信任與尊重。」

因此,與慈濟的這分緣,可說是從母親那裏結來的,這使他聯想到宗教精神的紮根,不可忽視青少年,「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所受到的一些感動,那怕多半是一些疑問,在多年以後,也還都會結出一個果來。而慈濟現在在做青少年扎根工作,與我寫作的主方向也是一致的。」

慈濟人以喜悅的精神赴宗教與人生約會

慈濟精神是慈濟成長、推動志業的原動力,其慈悲、樂觀上揚的精神,與賴西安致力兒童文學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因此,為人誠懇摯情的他,對慈濟除有一分認同感外,更時時刻刻關心慈濟人、慈濟事,他期待所有慈濟人都能發揮真正的「慈濟精神」,永遠在社會上造成一股好的影響力。

他住在宜蘭羅東,往來台北時,經常可以看到開往花蓮的慈濟列車,看到慈濟人那股喜悅的神情,「我很喜歡跟他們交談,雖然他們不認識我,但我知道他們要去赴一個宗教的約會;他們心中有一種佛教喜樂的情境,令人感動。更可貴的是,大多數的慈濟人,都能將這種宗教情境延續落實在日常生活裏,由此可見慈濟精神教化的成功。」

這種宗教情境的延續非常重要,他認為:「不論信仰任何宗教,當我們離開那個宗教場所時,如果還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原來的那種氣氛和情境,並主動塑造的話,這樣的修為才是深入且真正屬於自己的;但有許多人當他離開宗教場合時,卻即刻換了另一種表情與態度,這樣的信仰是不深入的。唯有隨時隨地發揮慈濟精神,才是真正的慈濟人,若有心想再去影響別人的話,就更要把握這樣的精神。」

慈濟功德會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大,這種淨化人心的功能若要讓它長久維繫下去,賴西安語重心長地說:「

必須靠每一位慈濟人對這種精神的發揚與實踐。」

對慈濟的愛,是無限的期許與求好心切

一個人,一顆心,種一棵歡喜的樹;
萬個人,一顆心,養一座茂密的林。
當綠色生命,在大地常駐,
有情的花樹,造一個呼吸的地球。
……

一個人一顆歡喜的心,萬個人同樣是這顆心,如此的「有情」同心,才能讓花樹成就一座茂密的林,造就一個呼吸的地球,讓人間預留一片淨土--這是賴西安為慈濟寫「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篇」主題曲掌握的精神。

當預約人間淨土系列環保活動,慈濟為搶救地球,為我們的生存環境預留一片人間淨土而努力時,賴西安以一個寫歌人的立場,對慈濟抱持著無限期待:「我們心中的淨土,更應隨時清掃與小心維護,讓慈濟精神長存,遠景充滿光明和希望。」

他說:「在我們家對面,每個月都有慈濟茶會活動,參加的人很多,主辦者對停車位的安排做得很好,不致影響交通。他們不但為別人奉獻,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家庭,主動打掃巷道,做資源回收工作。讓我深為感動的是,他們並不是對證嚴法師個人崇拜,而是深切瞭解上人的慈濟精神,加以落實和發揚。」

「慈濟所面對的是芸芸眾生,各行各業的人,不論是總統、清道夫、作家、鐵匠,只要他們善盡職責、善為人子,他們就都是慈濟人,都是慈濟的精神會員和精神委員。」賴西安

強調:「大部分我認識的慈濟委員,他們都明白奉獻時間、心力和金錢都是一樣地重要,功德會並不因捐款的多寡而對任何人有高低的看待,也不與政治做任何結合,不特別突顯和某些政治人物的關係,這種種的處世態度,讓我對慈濟主事者的見識感到由衷欽佩。因為唯有如此,宗教的恆久性才不致被扭曲而變得短暫。」

每每看到星期假日一波波前往花蓮瞻仰、同聚的人潮,他感歎地說:「他們的心情十分令人感佩,而他們在汲取慈濟精神後,雖然往後的日子,不一定有機會經常再回花蓮,但他們對慈濟卻能時時保持那麼高的向心力,處處以慈濟人為榮,徹底落實在家修行與服務社會人群的精神,更是令人讚歎!期待宗教的精神和力量,讓我們共同創造美好的人生。」

給孩子「時間」和「愛」,陪他們一起成長

生命是漫長的路,又如短暫的光;……人間有情有愛,生命永不孤單。用我的真情換你的熱心,心中的燈火無盡傳遞。

李潼對生命的尊重,在他的少年小說「博士布都與我」一書的字裏行間,表露無遺,帶給不小心喪志的少年不少啟發。他的作品往往讓這些身心動盪的青少年,在歡笑與熱淚之間,獲得心靈的洗滌和成長。

「今天的兒童問題,基本上都是家庭問題,最根本的療方就是給孩子『時間』和『愛』;不要用金錢代替,也不要用責備的方式去激勵他們。」自許是孩子們的好朋友的他認為,解決孩子問題,先要解決大人自己的問題,因孩子就是成人的鏡子;除了物質外,更應多給他們精神上的食糧,陪他們「慢慢」長大,「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他們是否成長得太快了?」

孩子們在今天變動這麼快速的時代中成長,身心的動盪,以及內外在的壓力一定非常巨大,而家人、父母,卻往往忘了把時間留給他們,目前專心於少年小說和童話創作的他表示:「他們終究是年幼,自我安定的力量比較薄弱。我想也許我可以寫出一些文學作品,帶給他們樂趣和安定,陪他們成長,同時也讓我成長。」

他非常喜歡自己的筆名,因為「李潼」用台語唸就是「兒童」的意思,他認為兒童是全人類中,他最喜歡的一種人。因為熱愛少年,而致力為少年寫作,他希望能陪伴這一代的少年,度過一個健康而富有的童年,愉快地成長……。

深體少年們的心理成長,博得小讀者的共鳴

關於他的少年小說,李潼在其短篇少年小說「綠衣人」自序中提到:「基本上都是寫實風格的;不論呈現的手法採用詼諧的、平淡的或傷感的,在在都希望能捕捉到八十年代少年的心思。」他以幽默生動的筆觸,陳述故事豐富的內容,並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溫暖的情懷,探索這一代青少年的心思;而這些努力,也都在兒童文學祖師爺林良先生的鼓勵:「李潼是八十年代少年小說投入心血最多的好作家。」中得到肯定。

他在文章中,並不刻意說教,除

了富涵真摯的情感與開闊的視界外,孩子們藉著閱讀過程,也可以學習到愛和諒解的人性特質,並不斷做自我反省。譬如在其短篇小說「綠衣人」中寫道:「陳學榮:『你並不像好吃懶做的人,我想,一定是朋友把你帶壞的,我敢打賭。』綠衣人搖頭苦笑:『本來我也這樣想,我是一張白紙,都是被人染黑的。但是,這好像也說不通,因為我並不是一張紙,我是個會思考的人,只要我不願意,誰又能帶壞我?』」故事在詼諧有趣中進行,孩子們不但容易吸收,也能從中反省自己,提昇自己。

李潼對孩子們的關心是相當細膩而體貼的,可說簡直就是他們最「知心」的朋友。誰沒有童年呢?李潼因掌握了少年們的生活經驗和心理成長過程,而能喚起小讀者們的共鳴。

「記得七十九年參觀靜思精舍時,看到常住師父們親手做的小沙彌陶藝品,非常可愛;這樣的童心童趣,令人感動,心想:這不也正是佛心佛趣啊!」喜歡和擁有十五歲以下心情的人開講、欣賞一大落不孤單的花,是這位兒童文學家的嗜好之一;而永遠保持這一分赤子之心,正是他熱愛兒童文學創作,作品自然流暢且源源不絕的主要動力。他十分堅定地說:「我會繼續寫下去,『歌』也會繼續寫下去。」

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首慈濟好歌的誕生!

李潼主要出版作品:
《少年噶瑪蘭》(天衛)
《屏東姑丈》(遠流)
《博士.布都與我》(聯經)
《這就是我的個性》(聯經)
《綠衣人》(大地)
《恐龍星座》(大地)
《再見天人菊》(自立文化)
《順風耳的新香爐》(自立文化)
《藍天燈塔》(九歌)
《金毛狗》(富春)
《蠻蠻》(幼獅)
《少年龍船隊》(天衛)
《水柳村的抱抱樹》(天衛)



▲專題報導--踏出南台灣軌跡/「慈濟雙足」屏東分會

之一.歷史篇--恆長不息的步伐

◎編輯部

慈濟志業雖已走上國際化之途,但國內慈善濟貧的工作仍一日未曾停歇。
屏東分會雖地處南台灣一偶,慈善範疇卻囊括甚廣,甚至遠達小琉球,
上人曾言:「南部的重要性有如慈濟的雙腳」,
憑著「雙腳」,師兄師姊們走出了南部的慈濟史,
讓我們循著足跡,探溯屏東分會的歷史、慈善濟貧工作
以及一群默默推展志業的幕後英雄們……

萬世萬物皆因緣生合,屏東分會的歷史因緣的追溯至「圓通寺」及其住持惟勵法師---

民國五十三年,上人與惟勵法師於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在道源老和尚座下,共遊般若智海而結下了深厚法緣。

民國五十九年盛夏,時任屏東東山佛學院教務主任的惟勵法師與該院學生四人來花啟建佛七法會,領眾念佛並開示念佛法門。如今,靜思精舍晚課固定持誦的蒙山施食儀規,正是得自法師當年的傳授。法會完畢,上人邀請法師一同到鳳林鎮探望貧戶,上人為貧苦眾生勞瘁奔走的情景,看

在法師眼裡,令他深體上人的慈悲與願力。

惟勵法師與見慧、見淨師父

最初,圓通寺舊址僅是一座土造的茅蓬。俗名「番仔寮」的繁華村學佛風氣甚盛,然一直苦無共修佛法的道場,於是村中善信乃延請禪哲法師來此興建道場,主持正法。當時還是居士身的慧、淨二師亦隨師南來,依附門下受教。然而,法師僅住持圓通寺一年又八個月既捨報圓寂。二師悲慟逾恆,為秉師志,於是胼手胝足,在村中善信的協助下,著手重建圓通寺。期間也曾因經濟來源困難被迫停工。

六十一年,二師雙雙皈依惟勵法師門下,剃度為僧,繼續為圓通寺的重建工程而奔走。

六十一年秋,上人因事路過屏東,特地到東山寺拜訪惟勵法師,法師乃向上人介紹位於番仔寮的圓通寺,並陪同上人前往探訪。圓通寺環境清幽,誠然是參禪修性的絕好地方,是時,見慧、見淨二師自行栽種的菊花正當盛開,把屋前寺後照映得一片燦然,上人不禁盛讚此真人間勝境。

正盤桓間,適巧信徒陳榮慶居士來訪,上人乃將本會辦理慈善濟貧的宗旨概述一番,並請陳居士協助發掘暗角貧困眾生,共同推動慈濟工作。陳居士頷首應允。當時屏東縣境接受本會濟助的貧戶大約有三、四戶,救濟物資均由本會直接郵寄處理。

六十二年間,惟勵法師帶領見慧、見淨師至花蓮小住月餘,二師服膺上人教誨,而對精舍儉樸刻苦的生活亦留下極深的印象,私衷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

後來,在高雄、左營諸善信的護持協助下,圓通寺終於在六十五年完成目前之規模,為當地居民提供一修研佛法的場所;同時並恭請惟勵法師晉山,成為該寺住持。

兩次風災,圓通寺結慈濟緣

民國六十六年八月,賽洛瑪、薇拉颱風相繼侵襲高屏地區,上人獲悉連續兩個颱風帶給屏東各鄉鎮嚴重災情,於是寫信給圓通寺師父,希望能向鄉鎮公所蒐集災戶資料。

見慧師和陳榮慶居士接獲消息後,即騎著摩托車奔走各鄉村市鎮,將資料蒐集齊全後通報給本會;而由上人親自帶領委員們,在滿目瘡痍的屏東縣境展開查訪。費時三日,受災戶名冊整理出來,上人在東山寺主持發放事宜。此次風災,除了急難慰問外,也發掘出不少需要本會長期救助的照顧戶。

在東山寺持續發放三個月,見慧師感覺諸多不便,徵得上人同意,遂將發放工作移至圓通寺舉行,同時成立「慈濟屏東分會」以資長久賑濟;慧,淨二師與陳居士亦加入慈濟委員的行列,秉承上人「愛心、慈悲心、恆心」的期許,在屏東推展慈悲濟世的理念。從此圓通寺就成為屏東地區慈濟委員聯誼聚會的中心,也是慈濟每月發放,附近貧戶精神寄託的所在。

上人每次南來,必定駐錫在圓通寺,寺中師父更是敬侍上人如長輩。有一回,上人率眾駐錫圓通寺,見慧師隨侍上人多日,發現上人喜歡吃他醃製的嫩薑,於是乘著天色微明,到村裏買薑,醃製一大缸嫩薑,讓上人帶回花蓮。又七十四年佛誕節之際,圓通寺舉行浴佛法會,適逢上人南來視察會務,見慧師將信徒所奉之供

養金七萬多元,悉數呈交上人,納入建設基金。

於六十六年間成為圓通寺第三代弟子的法明師說:「有緣認識佛法,進而出家修行,接著又參與慈濟志業,是我今生最大的福報!」這也是圓通寺師父的一致想法,他們正是基於與上人這分深切的法緣,毫不遲疑的擔負起慈濟的工作。

民國六十七年開始連續三年,屏東區的委員相偕回花參與冬令發放。每次參訪之後,在常住眾的儉樸自勵和誠正信實的風行草偃中,會員和委員人數日益增加。六十七年年底,一直在屏東做救急扶危工作的「屏東慈心會」加入本會,共同為救濟貧民而努力,屏東地區的會務發展愈見蓬勃。

純樸真純,翻山過嶺隨師

委員們憑著誠樸真純的心念,踏實推展慈濟世界。「為了勸募,我常常早上九點出門,一直到下午三、四點才回家吃『中飯』。以前提到『慈濟功德會』,沒有幾個人知道,我拿著照顧戶的照片告訴他們:你所捐的錢,就是要救這個人。」靜慮師姊說。靜誌師姊也回憶:「那時我們會帶員回精舍,曾有一次常住師父為我們準備的便當不夠,陳榮慶師兄、靜慮師姊和我,三個人分兩個便當吃,也是吃的歡喜極了。」而「為求明師,翻山過嶺」的靜理師姊,不畏路途的遙遠,連續好幾年的時間,每月一定按時回花向上人報告屏東地區整個會務發展的情形。不識漢字的蔡黃素琴師姊,勸募時都是用日文做記號,回去再請師兄以中文寫出。有一年她和其他四人回花蓮,上人見到她想了一會兒說:「打破紀錄」,師姊一時愣住,不知上人何以如此說?後來他想可能是自己已七、八年未回來精舍的緣故。

上人不時地會探詢這些老委員的近況如何、身體是否健朗,其彼此間的關切之情,不因時間、空間而阻隔,而從他們的言語裏,也不難窺得他們十數載堅定恆一的原因了。

新夏啟用,南區聯誼據點

近年屏東地區的會員不斷激增,而圓通寺地處偏遠的繁華村,在會務的聯繫和推展,以及照顧戶領取發放物上,都有諸多不便之處;加上外在環境的轉變,圓通寺已不復當年的幽謐,上人顧及常住身心道業的增進,乃囑咐委員們另行覓地遷建分會。

分會新址的考慮首重交通便利,以免除每月發放時阿公阿婆跋涉之苦。幾經尋覓,屏東委員靜婤師姊的夫婿邱維生老醫師(已於八十一年九月往生),知悉上人屬意其位長治鄉中興路省道側的一片建地,即表示願無條件奉獻。

邱老醫師是當地極有德望的中醫師,每月二十八日屏東分會發放日,他都會前來義診施藥,教導照顧戶正確飲食以改善健康,其懸壺濟世的仁心仁術,屢獲省府衛生處、縣府頒獎鼓勵。已六十餘歲的靜婤師姊,生平從未騎過摩托車,為了慈濟工作須四處查訪照顧戶,於是勉力學習,往後無論勸募或訪貧,師姊均自行騎車前往。

分會新址整地當天,整日大雨不斷,委員們穿上雨衣,帶著便當至現場,從鏟樹、挖土、填平……,數百坪的濃密樹林四天內就整理得一片平坦,大家同心同志,再度創造慈濟世

界愛的奇蹟。

七十八年十月四日,在大眾期待下,屏東分會新廈舉行動土典禮,由上人、慧潤法師及邱老醫師聯袂主持動土。八十年四月十二日落成啟用,從此屏東分會也進入另一歷史新頁。

定期共修,活動漸入常軌

現在的屏東分會佔地九三0.二八坪,整座建築物樓高三層,中間佛堂挑高,兩側為三層樓式的建築,可容納二、三百人聚會或聯誼,三樓的客房也可提供一、二百人住宿。目前整個分會由見慧師和法明師主持,而圓通寺則留供當地信眾禮佛,由見淨師主持。

有師父駐錫當地,委會員的禮拜共修也有了引領、帶動的依循:每星期三在屏東分會指導委會員禮拜大悲懺的共修聯誼;每月的第一和第三個星期四到高雄,帶領高雄區的委會員共修拜法華經序,更是見慧與法明師每月固定的職事。

屏東區的委員目前有一一0人,分為四組,彼此共同擔負訪貧、分會清掃等輪值工作。以往屏東的慈誠隊組織隸屬高雄地區,隨著分會的成立,王龍轉師兄欲成立屏東區的慈誠隊,以更有效的規畫、整合屏東慈誠隊組織的人力資源,請示上人後,獲得屏東區則分屬第五中隊,目前由胡進義師兄任中隊長,許金柱師兄為副中隊長,下設三分隊,總共有七十三位慈誠師兄,已授證的有十九位。

每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南區(包括台南、高雄、屏東)慈誠隊的共修日,除共修日前一晚由台南區慈誠隊負責分會執勤工作,其餘時間,則由五個中隊的師兄,每中隊一星期輪值勤務。

力行環保,預約人間淨土

從「預約人間淨土」活動後,屏東區的資源回收風氣亦整個活絡起來,除回收工作外,亦做植樹、護樹等綠化工作。蔡黃素琴師姊於七十九年底在居家所在的台糖社區開始做回收,這也是屏東地區資源回收的先驅;直至屏東地區慈誠隊成立後,師兄們不忍見師姊們每每利用摩托車載運回收物,既不安全且承載的量亦有限,便自動攬下收載工作。

回收工作的推展,皆採定點、不定時回收的方式,並未發展出活動式的定期環保推廣行動,一直到今年四月廿五日,胡進義師兄前往中區參加精進佛一活動,藉由他人的經驗,他擬將屏東地區的回收工作,更有效率地帶動起來。五月份開始,每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利用共修結束下午的時間,進行大規模回收活動。他們分別在各區設定點(東區:歸來國小;西區:藝術館、大同國小;南區:屏東糖廠籃球場;北區:礦協新村),再由慈誠師兄統籌載至屏東縣立文化中心,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將回收物分類。除回收日的活動,平日各定點回收則由內埔徐松增師兄、里港許金柱師兄、東港楊東穎師兄以及屏東分會分別負責。

而另外榮董聯誼會、慈詠隊、兒童合唱團……等,亦有固定的聯誼聚會。

上人曾言:「南部的重要性有如慈濟的雙腳」,憑著雙腳,他們走出南部地區的慈濟史;而未來的路還更遠、更長,更需大家一同戮力前行……。

▲專題報導--踏出南台灣軌跡/「慈濟雙足」屏東分會

之二.慈善篇--「賽洛瑪」與「薇拉」的因緣

◎編輯部

民國六十六年八月,「賽洛瑪」和「薇拉」颱風相繼橫掃高屏地區,造成嚴重災情,
上人親自前往賑濟,由此揭開慈濟在屏東的慈善濟貧工作。
屏東地區師兄師姊的質樸、良善,
讓濟貧、訪貧工作變得彷彿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那般自然、那般理所當然。

當時,上人寫信給圓通寺師父,叮囑他們協助向鄉鎮公所蒐集颱風災戶資料,並指示:「調查須謹慎其事,應做到不浪費每一分錢,多利益一個受災災民。」於是,見慧師和陳榮慶師兄騎著摩托車奔走於各鄉村市鎮,透過村幹事等地方行政人員的幫助,迅速地將資料蒐集齊備,通報給本會。

在四天四夜的實地查訪中,上人親率悟見法師及花蓮靜慈、玉里王成枝、台東王添丁、台北靜銘、陳美珠、胡玉珠……等委員,會同屏東委員陳榮慶、高雄委員徐茂興、靜胤等,分為三組進行調查。大家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於早晨八時出發,中午吃完隨身攜帶的便當,又繼續查訪工作,直到晚間八點回到圓通寺,接著由各組報告調查情形,然後加以討論,直至深夜十二點才就寢。

費了三日,將災戶名冊整理出來,於是借用位居市區的東山寺,由上人親自發放賑濟品與災民。

此次風災救濟的對象以貧民為主,經由深入的探訪、了解後也發現:雖然發放了救濟金與物品,但仍有五十二戶的災民,其生活窘境非急難救助所能解決,必須依賴本會長期濟助。而在此之前,屏東地區的照顧戶不過三、四戶,皆由本會直接郵寄處理,賽、薇拉颱風無異也吹開了慈濟在屏東的慈善濟貧工作。

跟隨上人深入每一個暗角

學佛多年,早就默默從事慈善工作的丁玉柱居士,眼見慈濟工作的踏實,也在當時投入慈濟的行列。在東山寺持續發放了三個月,見慧師感覺諸多不便,遂將發放工作移至圓通寺舉行。

早年,大家都沒有訪查照顧戶的經驗,上人一年二次的全省訪貧巡察,委員們必跟隨上人深入窮鄉僻壤,探訪照顧戶。「我們什麼都不懂,只覺得這種救人的工作真好,去做,就對了。」屏東地區師兄師姊的質樸、良善,讓濟貧、訪貧工作變得彷彿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那般自然、那

般理所當然。

而為了儘快讓照顧戶得到最適切的照護,只要接獲個案,彼此間一通電話,大家便一起去訪視,常常一早出門,一直到晚上才會回來,中午隨意找個地方吃著自帶的便當。委員雖然不多,工作也許辛苦,但這段共同的回憶,卻也讓他們懷念至今,現在,從他們的話語裏,還聞得到甜甜的滋味。

照顧戶相攜來念佛

「早年逢到發放日,透早(一大早)我就到菜市場買菜,一、二百元的菜就可辦一頓豐盛的佳餚,給阿公、阿嬤呷。大家幫忙撿菜、切菜……,一部份人幫忙得差不多了,就至大殿帶領阿公、阿嬤禮佛,我就開始烹煮、料理。」靜理師姊說」

屏東分會最值得稱道的,是指導照顧戶繞佛、念佛時做到如法如儀。每回發放,必由見慧師等引眾唱誦法華經序,師兄、師姊們則在隊伍四周輔導念佛;若遇阿公、阿婆不願張口念佛者,師父們會以種種善巧方便法門,讓他們歡喜念聲「阿彌陀佛」,「念佛一聲,罪滅恆沙」,一顆顆的菩提種子就這樣進入眾生的心田。

當地的照顧戶受到師父們的悲心啟發,頗懂得相互扶持。曾有三位照顧戶:踏板車的是雙目失明但手腳健全的阿公;而雙腳殘障的阿婆,則以雙手代替阿公掌握方向盤;版車後頭另載著一位失聰的老人,他的眼睛就像是照後鏡般,讓前面的人無後顧之憂。他們三人毗鄰而居,每到農曆二十八日,三人便互為眼目手腳,相偕前來領取發放物,這幅溫馨的畫面,讓人覺得「愛」其實可以相互學習、感染的。

而今發放工作已由圓通寺移到屏東分會新址,每月除了可親自前來領取發放物者外,其餘路途遙遠的照顧戶,皆由本會直接郵寄處理;歷年來慈濟在屏東地區的照顧戶,累計至今共有八百三十六戶。而每逢發放日,當地的「喜美」、「家味」、「富士屋」、「穩好」等麵包店的老闆,更發心提供新鮮麵包與照顧戶和委員們結緣。

訪貧複查工作分五組進行

目前屏東地區若有新個案時,由四組委員每月輪流訪查;而複查工作則分成五組(再加上屏東分會一組),不定期的到照顧戶家,希望能將關懷落實。其各組所負責的區域如圖所示。

//缺圖,屏東地區訪貧區域畫分圖

▲專題報導--踏出南台灣軌跡/「慈濟雙足」屏東分會

之三.個案篇--椰影下的堪忍世界

◎陳淑伶

為求深入了解屏東地區整個慈善工作概況,
我們走訪了不少鄉鎮並且遠赴小琉球,
實地探訪慈濟的長期照顧戶。

南台灣的驕陽是全省出了名的毒,而盛夏的烈日更貪婪得似要將人吞噬般,才八點不到,熾熱的豔陽已經當空。一早,在屏東地區委員陳榮慶、靜理、靜耀、盧麗玉等師兄師姊的盛情帶領下,迎著空氣中清新的鄉土氣息,頂著烈日,展開一天的訪貧活動。

遠離都市文明的喧囂,沒有壅塞的車陣,吵雜的人聲,沿途所見盡是林立的檳榔樹、椰林交錯的景象。置身鄉野,即使是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卻毫無疏離感,有的僅是濃郁的人情味。在鄉下,門牌號碼似乎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要找人,即使按著住址尋去,仍有找不著之虞;但是只要報出被訪者的姓名,村裏的人卻可以很熱絡(即使自身不知道,還是會想辦法幫你打聽)、正確地指引。

屏東的委員正保有這一分純真的特質,找尋照顧戶的住處,認得的是附近的標的物,諸如隔壁的理髮廳、巷口的土地公廟等,「我記得這戶個案的門前有個碉堡,只要找到碉堡就可以找到他家了。」在找尋的過程中,師姊們經常會有此種指示。在林邊鄉時,為了找到師姊所說的碉堡,於村落裏來回繞了好幾圈仍無所獲,經由路人的指點,才好不容易找到目標。原來林邊地區因為抽取地下水過盛,造成嚴重地層下陷,師姊所指的碉堡,早已因地層下陷,而僅露出一小部分,難怪會找不到;面對此,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在炎炎夏日的訪貧活動中,憑添一則趣事!

個案之一.等待陽光

「不幸既然已經發生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坦然去面對,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悲傷、快樂同樣是過一天,何不樂觀些呢?」他臥在床上,侃侃的談著出事後的心境。已經九年了,整整九年的時間,他只能依臥在床上。他很感謝這段長久的日子來,太太無怨無悔的照料。

是自己的運氣不佳吧!九年前,

他到高雄一家木材工廠應徵,沒想到試用的第一天就被一根掉落的木材壓到,造成脊椎損傷。剛開始他一直認為這沒什麼,相信很快就原;但過醫師會診,宣佈他將終身癱瘓,他如洩了氣的氣球般茫然、無助,加上在醫院中聽到很多和他一樣病狀的人,最後幾乎都遭遇到被妻兒遺棄的命運,他感到恐慌,進而自暴自棄。原本是家中的支柱,如今支柱斷折,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他的太太年輕貌美,保有中國傳統婦女美德,百般忍受他的無理取鬧,並毅然肩負起家庭重擔。但光是照顧婆婆、癱瘓的先生及二個稚兒,已讓她無暇再顧及其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經濟上只好求助外援;直到二年前婆婆往生,二個小孩也上國中,她才在慈濟許金柱師兄的介紹下,在自家附近找到一份電子加工的工作,老板明白她的情況後,特地通融,讓她在上班時間內,可以撥空回去為先生翻身,以免造成褥瘡。

「未來的日子還很漫長,凡事要靠自己!」將心境從暗無天日的冰窖中超拔出來,如今他已變得明朗達觀,只要愛依然存在,家就不會支離破碎,再過幾年,等孩子長大可以自立,便不需要再靠慈濟的濟助了,他深信:一切終將撥雲見日的。

個案之二.老先生的心願

這裏是屏東縣政府為照顧低收入戶者所建造的貧民住宅區。數個月前,陳榮慶師兄偕同李德永、洪宏志師兄,為慈濟一位長期照顧戶--丘老先生,在此申請了一處住所。

今年高齡八十二歲的丘老先生是大陳義胞,年輕轉戰沙場,經歷過峰火連天、巔沛流離的日子,後來隨政府撤退來台。沒想到晚年孤苦無依,景況堪憐,十多年前接受慈濟的濟助至今。

丘老先生原先賃居的房子早已老舊不堪,每個月尚需付租五百元。最近,在得知貧民住宅區適巧有一空房位的消息,陳居士乃商請從警界退休的李德永居士,代向市府申請。獲得通過後,洪宏志師兄聯絡慈誠隊的眾師兄們,為丘老先生的「新家」重新整修粉刷,用心整頓之後,燦然一新,從此,他再也不用過飄搖動盪的日子了。

環顧室內,老先生的新家整齊乾淨,空間雖然不大,卻有家的溫暖。丘老先生有一雙巧手,能化腐朽為神奇,壞掉的鐘錶、電器用品,經過他的巧手便能起死回生。室內掛了好幾個他修好的掛鐘,對於這個屬於他自己的家,他滿意極了!

年輕時經過炮火的洗禮,雖然已經過了大半個世紀,夢魘依然存在,丘老先生至今只要看到火,全身仍會顫慄不已,因此他慎重地向師兄們提出一個請求:在他百年之後,能為他土葬。師兄們一口應允,並在心裏做好準備:老先生孑然一身,屆時「扛棺」兼「孝子」,可能都是慈濟人義不容辭的事了。

個案之三.無言人生

「有人在家嗎?阿伯呀,我們來看您了!」

鐵門深鎖,師姊隔著鐵門呼喚,好半晌沒人應門,原本以為無人在家,正打算放棄時,從屋內走出一位約六旬的老者,後面隨三個孩子,門一打開,三個孩子全衝到外面來,最小的孩子(年約七歲吧!)更雀躍不已,抱著人以示親近。師姊說,三個孩子全是啞巴。

他是退伍軍人,娶了一位既聾啞又智障的太太,生下三個啞巴孩子,一直是慈濟的照顧戶。五年前的一場車禍奪走了太太的生命,也讓他不良於行,而為了照顧孩子,更無法外出工作,如今僅能依靠外援。三個孩子全未曾上學,鎮日關在家裏--是另一層保護吧!以免他們發生意外。也許與外界隔絕太久,孩子的眼神總有些呆滯。在師姊的勸說和安排下,他已同意將最小的一個孩子送到聾啞學校。

個案之四.揮手夕陽下

下午四點鐘左右,屏東仁愛之家內,老人們在午憩片刻後,三三兩兩地走出戶外舒展筋骨;對於我們的突然造訪,似乎在院內引起一場小小的騷動,遠遠地即看到林老太太快步地向我們走過來--她曾是慈濟的照顧戶。(目前在這裏有好幾位都是慈濟的照顧戶。)

「看,她現在的頭髮燙得多整齊漂亮!」陳光蓮師姊摸摸老人家剛燙不久的頭髮;老太太則不好意思地咧著牙傻笑。原本她疏於清理自身,經年不洗澡,頭髮糾結成撮,全身發出惡臭,聞之者莫不退避三舍。她又常將雜物堆積在屋內,食物放到腐臭生蛆仍捨不得丟掉;師姊們勸導她好多次,卻難改其習性。

二年前,師姊為她申請住進仁愛之家,與她同房的適巧是位非常愛乾淨的老人家,對於新室友竟是位不愛乾淨的人,她頗生氣,甚至遷怒於慈濟人,認為是師姊「陷害」她必須和這位「臭阿婆」同房。

每次師姊來探慰林老太太時,總不忘關懷鄰床這位老人家.順道幫忙整理環境。後來老人家罹癌症住院期間,師姊經常去探視她,給予鼓勵直至她往生為止。這段無緣大慈的情誼,讓老人家萬分感恩,臨終前猶喃喃唸道:「你們這些慈濟人真好心,以前亂罵你們,真是對不住啊!」

林老太太引領我們到她的房間,

「雖然稍嫌凌亂,但是比起從前來已經好多了!」陳光蓮師姊掀開桌上的碗蓋,一股惡臭撲鼻而來,又是腐壞的食物--每個星期三,師姊們總是會固定來院,和老人家們話家常,每次來看林老太太時,總殷殷叮嚀她要常保清潔。在師姊勸導下,她已懂得整理自身,但是對於長久以來「積存食物」的習氣,就難改了。

與她同房的另一位老人家,難得看到這麼多人到來,喜形於色。問她今年高壽?她操著客家語道:「百一!」是一百一十歲,神采奕奕的樣子看不出她有如此高壽。「你好像某某人的女兒,是不是?」老人家突然對著我們認起親戚來了!和她說認錯人了,她卻一口咬定。好吧!相識即是有緣,就令她滿願又有何礙?剎時,屋裏每個人都成了她的孩子、孫子,子孫滿堂,她開心得合不攏嘴!

難得有人來看他們,老人家們晚年空虛渴盼親情的心境全顯現於外,我們要離去時,依依不捨之情盡露無遺,只見阿婆們拖著蹣跚的步伐,送至門口,仍頻頻揮手!

隨著屏東委員鎮日的訪貧工作,從萬巒、林邊、佳冬、新園、萬丹、里港再回到屏東市區,才發覺屏東地廣,鄉鎮與鄉鎮之間距離甚遙,可知委員們平常訪查個案的辛苦。結束訪查工作回到屏東分會,已是夕照椰林、紅霞滿天了!

海的兒女--拜訪小琉球

原來小琉球也有慈濟的照顧戶,而且早在民國七十二年,慈善的觸角便已延伸至此。七月二十七日,在法明師的引領下,我們特地造訪了這個小島,探視島上的照顧戶。

波光瀲灩中,船行過處激起層層浪花,湛藍的天空映著碧澄的海水,頗有「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勢。小琉球是個位居東港西方約十五公里的珊瑚礁島,船程需時四十分鐘。上了碼頭,觸目所及是拿著攬篩,逢人便兜售海產的村婦,漁村的景象在眼前活絡了起來。

琉球嶼是一個面積僅有六.八平方公里的小島,島上最方便的交通工具首推機車。由於臨時找不到汽車,我們也不能免俗地騎著機車,上山下海,一一探視慈濟照顧戶。

島上居民約有一萬四千多人,泰半依海維生,海為居民帶來豐富的生機,然而卻也潛藏著無情吞噬他們生命的危機。島上單親家庭頗多--因為家中男人出海捕魚,很多是一去不返。目前慈濟在小琉球的七戶照顧戶中,單親甚或雙親均往生者,佔了半數以上。

今年五十八歲的李女士,兒子在六年前一次出海捕魚時,遇到事故,從此音訊渺茫。媳婦早亡,留下三個孩子,最大的今年才十三歲,她自身患有高血壓,只能無奈地拖著病軀照顧稚孫,祖孫四人住在三坪不到的屋子,顯得侷促擁擠。也許終歲操勞,她的外表遠比實際年齡還要蒼老許多,是造物者弄人吧!

小琉球上廟宇星羅棋布,幾乎只要有聚落,便會有廟宇。漁民終年生活在海上,面對浩瀚無涯的神祕挑戰

,對自然產生敬畏與感恩之餘,同時也將一切的未來託付神祗保佑。在與大自然搏鬥的過程中,也養成海島居民不被命運擊倒的堅毅性格。

李先生曾是叱吒海上的健兒,在一次「討海」中,手肘不幸被毒魚刺到,起初他不太在意,後來傷口處不斷蔓延,才覺事態嚴重,求醫診治,但因拖延時日,整個手臂終至痲痺;怎奈屋漏偏逢連夜雨,事隔未久竟又中風。然而,一連串的變故並未擊倒他,他努力地學習復健,堅信有朝一日可以再駕馭海浪;而今太太也在一家自助餐廳幫忙,賺取微薄薪津貼補家用。

即使家遭變故,卻仍能挺胸面對一切,在空隙中求生存,找尋另外的生機,而不願坐以待斃--這是在訪查的過程中,發現此地照顧戶的一個共通性,他們並不全然只依賴這一份外援,而是自立自強的從困厄中找出一條生路來,大自然培養他們不畏挫折、勤勉堅強,富有冒險的精神。

小琉球目前僅有一位正式委員--林武男師兄,由於人力不足,因此對於個案的複查工作,只有依賴屏東地區委員配合協助,新個案才委由林師兄及許春發師兄(培訓委員)負責訪查。此地慈濟會員也有一百多位,雖是蕞爾小島,亦能普受慈濟風的吹拂!

盡心提供適切關懷

從以上個案裏,也不難區分歸類成幾個型態:

一、孤老無依:孤、老或為子女棄養者,由於其年老無依且毫無生產能力,因為無法改善生活困境,以致生活品質低落,故需長期濟助。如:住在貧民住宅區的老人們;另如早期接受慈濟濟助,而今經由委員們結合社會資源,安排住進屏東仁愛之家的老人們。

二、單親或祖孫家庭:鰥夫、寡婦或婚姻破碎,獨力扶養子女者。由於此類個案子女均為就學中或年幼,經濟情況必須在子女就業或重組家庭後方可改善。如:琉球島嶼不少因先生遭遇船難等意外災害,婦人需獨力扶養年幼的子女;一退伍老兵,其妻往生而自己照顧三名輕度智障的啞巴孩子。

三、家庭急難者:家庭組織健全,但其中成員突生急難事件,致使家庭發生危機,俟急難原因消除方可自立。如:家庭中堅因意外造成脊髓損傷或因車禍成為植物人者,皆屬此類。

四、清寒家庭:家庭組織健全,但人口眾多,生產能力薄弱,或家庭成員角色功能不彰者。

大部分的照顧戶多半因資訊的斷層及老弱殘疾等因素,而不知可利用的資源,造成資源的閒置。如何整合社會資源,同時除了生活照顧外,也能讓照顧戶的精神有所寄託慰藉,建立一全面、完整性的照護;另如:老年殘疾個案的安養問題;照顧戶家庭子女的社會、心理適應及就學問題;低收入戶的就業問題;照顧戶健康、衛生觀念的推廣,以改善提昇其生活品質等,亦皆為慈濟委員對照顧戶身、心、靈照護的範疇。

屏東地區推展居家關懷的複查工作,雖正臨起步階段,但它是一個開始。

▲專題報導--踏出南台灣軌跡/「慈濟雙足」屏東分會

之四.人物篇--誠樸、自然、直心作道場

◎陳淑伶

「誠樸、自然、直心」,是屏東地區委員的共通處,
他們也許不善於用言詞表達情感,
然而卻是用一顆「真心」,
默默地在南台灣推展慈濟。

任何事情的成就,主賴人力的推動,屏東地區的會務從十餘年前肇始於賽洛瑪颱風侵襲,展開救災起,委員們本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迄今,在他們群策群力、一步一腳印推展中,慈濟風已逐步吹拂南台灣。

委員先驅--陳榮慶、靜耀

陳居士伉儷是同心同志的菩薩道侶。陳榮慶居士可謂屏東地區第一位委員,當初因為上人一句「只要有愛心、慈悲心、恆心,就可當委員」,而毅然擔負起濟貧解困的工作,一路行來,如今已邁入第廿一個年頭了。回首來時路,他一直謹記當初上人教示:「敦倫盡分,閒暇存誠」,無論訪貧、勸募,以誠以正,存乎一心。

民國六十一年,陳居士在圓通寺與上人結緣,當下肩承上人交付的濟貧工作。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侵襲高屏地區,造成莫大損害,在上人緊急指示下,他與見慧師父隨即奔走於各鄉村市鎮,彙整災情資料通報本會;爾後並隨著上人進行發放事宜。

二十餘年來,能無後顧之憂、盡心盡力地從事慈濟工作,陳居士認為最大的支柱來自於同修師姊靜耀委員。早年,陳居士忙著屏東會務,從調查貧戶、勸募善款,到貧戶發放工作,莫不處理得井然有序,為了處理會務,有時在外奔波竟日,所有家事及米廠生意全落在師姊一人身上。當年,師姊曾請示上人:如何做慈濟?上人給與的回答是:首先要將家庭照顧好。所以師姊說:「我所做的只是盡本分,讓師兄可以盡力地發揮良能。」上人為其取法號「靜耀」,意即要她能發揮光明,照耀人間,而師姊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居士伉儷育有二女一男,二個女兒麗淨與韻鈺,目前是台中分會的工作人員,負責中區帳務,承襲父母做慈濟的精神,女兒們以不同的工作形態,發揮良能。

從事慈濟工作廿餘年來,陳居士一直抱持「凡事盡分盡力去做」的原則,「誠如紅樓夢中的一句話:『山河大地皆是微塵,何妨是個塵中之塵』,凡事看淡不執著,即使是個小

小螺絲釘,也有他能發揮的功能。」世事變化難料,在人生的旅程中,也許凡事不全盡如人意,居士將一切隨緣視之--「晴空不礙白雲飛,竹密不障活水流」,只要隨分隨力盡本分,莫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仍能處之輕安、自在!

無悔的路--靜慮

民國五十六年間,懷著一分好奇心理,靜慮師姊在同學引介下拜見上人,於多次請法、聞法後,漸漸由好奇而轉為真誠的景仰,繼而皈依上人座下。

靜慮師姊早年一直只從事勸募善款的工作,後來因為見慧師與陳居士的極力鼓勵,才出任委員。屏東地區的會務就在他們三人的努力下逐漸衍生。

猶記得早期向人勸募時,因為沒有任何文宣品,而大部分的人又沒聽過慈濟,每次她只能拿著一張白紙四處向親友勸募,每每費盡唇舌,解釋得十分辛苦。上人獲知這種情形後,遂交給她一些照顧戶的照片,讓她在勸募的過程中,能有所依憑。

她經常早上九點以後出門收功德款,直到下午三、四點才返家,錯過午飯時間是司空見慣的事。她也曾為了收取二百元的會費,騎著車子遠至高雄;如此往返長達半年之久,後來因為會員過意不去,才轉而由高雄委員代收。

早年上人在巡行全省會務,南下屏東訪查照顧戶時,靜慮師姊均隨侍在側,時至今日,令她記憶猶新的一幕,是上人不畏病菌的傳染,靠近一位肺結核的患者,親自撫慰,那種恫瘝在抱的襟懷,又有幾人能夠?這一幕情景更堅定她跟隨上人的心。

靜慮師姊曾是屏東第一組的組長,有一陣子因為工作緣故,無法兼顧太多責任,是以辭卸組長的職務;如今子女已長,工作亦已告一段落,她得以重新投入慈濟志業;勤耘這方福田,是她此生無悔的抉擇。

翻山越嶺拜師--靜理

「當初請求皈依上人時,上人表示:『屏東有許多大法師,你們可以就近在屏東求師啊!我遠在花蓮,恐無法照顧到你們。』但我是翻山越嶺,越過層層山巒才求得明師,怎可輕易放棄。」就是這樣一分堅定的心,靜理師姊得以依止上人。

師姊目前是第三組組長,當初上人指定她擔任組長時她情急道:「我又不認識字,如何擔當此重責大任?」上人慈言:「只要肯做就是了!」謹記師諭,她以誠惶誠恐之心,盡心盡力地推展慈濟。

早期全省的委員每個月均會派代表回本會向上人報告會務,靜理師姊因為子女已長,沒有後顧之憂,因此每個月都可無掛礙地返花;那時,她總覺得自己拙於言辭,每次拿起麥克風手腳直顫抖,第一句話便是:「師父啊!我不會講呀!」然後結結巴巴直到講完為止。以前她因為會暈車,所以最害怕坐車,可是為了回花蓮,她咬著牙根、祈求佛菩薩保佑,慢慢訓練自己,終至已可來去自如,不再視坐車為畏途了。

屏東地區貧戶發放尚在圓通寺舉行時,每個月一定準時報到,並且負責炊煮工作,因此和許多照顧戶們

結下善緣。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位老阿婆,每次見到她一定喊她「硬米」(靜理的台語發音和此相若),而她和這位阿婆又特別投緣,有時阿婆缺席,她會特地把發放品和生活費送到阿婆家,順道關懷阿婆的生活起居,撫慰老人家空虛的心靈。

靜理師姊和先生從事營造業,得知上人有意在南部三縣市擇一處設立分會時,她便四處奔波,不論晴雨,不分遠近,無日不為覓地而忙,深恐怠慢一步會失卻先機;等到分會決定在屏東長治鄉設置後,心中一塊大石頭才告落地。而屏東分會正式籌建時,她每天必定親自坐陣監工,從一磚一瓦到建築物的矗立,她親眼看著屏東分會從無到有,期望它能成為南台灣的慈濟重鎮。

富態的外形、臉上經常綻露笑意,靜理師姊予人的感覺就如慈母般;以她在慈濟世界中多年的體會,自能提供後進者寶貴的經驗!

不停息的腳步--靜行

靜行師姊是屏東地區委員中年齡最長的一位,年近八旬,仍神采奕奕,清脆爽朗的笑聲,直可媲美年輕一輩。

「鄉下地方較保守,要開口向人勸募,總覺得好像是向人討錢;以前我剛拿到勸募本時,根本不敢開口,每天走在街上,總是無法突破心結。後來想:再這樣下去也不行呀!有一天要過馬路時,我特地去牽一位少年仔,就這樣和他攀談起來,並向他介紹慈濟,才開始招到會員。」「有一次和一位會員約定下午二時卅分在市公所門前見面,但是過了時間還沒看到人。當天豔陽高照,站在太陽下揮汗如雨,可是我又不敢走開,怕萬一人來了找不到。後來還是那位會員聰明,知道打電話到我家問,才知我們二人各在不同的門口等了大半天。」這就是靜行師姊,為了收取善款可以不畏風雨、不辭辛苦,足跡踏遍,即使每每累得雙腳舉步維艱,卻仍然樂此不疲。

靜行師姊的會員遍及枋寮地區,她經常是帶著便當、開水出門收功德款。以前還曾包計程車到萬丹鄉一帶去收,來回貼了三百元車資,結果總共只收到四百元;她不是不懂得經濟效益,而是本著一分慈悲心腸,希望能讓發心的人有種福田的機會。

老委員們也許精力不及年輕人,但是他們的精神卻足以為後輩楷模。

資源回收董事長--蔡黃素琴

蔡黃素琴師姊未加入慈濟前,便曾夢見上人。那時是賽洛瑪颱風過後未久,有一天她夢見觀世音菩薩來到東山寺救災;事隔數日後,她果真聽說東山寺有人在進行救災發放,懷著顆好奇之心前往,身上並帶了二百元,心想:若是真的在救災,便響應將錢捐出。

到東山寺一看,她頗感驚訝,眼前所見情境和她夢境如出一轍,有位法師端坐於中,親自主持發放。她看見那位法師親切地叮嚀一位老阿伯:「這些錢是要給你修補房子用的,可不要掉了喔!」那種關懷的態度就像是在對待自己的家人般。後來由旁人的口中得知,這個團體是從花蓮來的慈濟功德會,而那位法師就是證嚴上人。

她的慈濟緣來自於那場夢境。她一直謙稱自己凡事都不懂,既不會騎車(收善款極不方便)又不認識字(她常是用日文拼字,回家後再問先生),因此和慈濟結緣雖早,但卻遲遲不敢出任委員,反倒是推薦出好幾位委員來。

師姊是屏東地區實施資源回收的先驅者,民國七十九年,她聽到上人在演講中提到惜福的觀念,便率先在居家所在的台糖社區,帶頭作回收的工作,三年來成效卓著,她說:「慈濟有『路邊董事長』而我希望做個『資源回收董事長』。」

每天有慈濟的事情可做,使師姊笑口常開。她說,慈濟是她的快樂泉源。

盡心不懈怠--靜誌

「記得有一次我們帶車隊回本會,回程時因為便當計算錯誤,我和陳榮慶師兄、靜慮師姊三個人共吃兩個便當,那種感覺真是溫馨,當時的情景至今猶歷歷在目。人雖少,但彼此的情感很『厚』。」雖然事隔已久,然而對靜誌師姊而言,那是難忘的一幕。

「第一次見到上人是在東山寺,當時我看到有人要供養上人,上人卻不肯接受並轉而請對方用以濟貧;就是這一抹印象,吸引了我進入慈濟。」師姊和靜理委員隔鄰而居,緊跟靜理師姊之後,她也請求皈依上人座下,上人仍謙虛地說屏東有很多法師,請其在屏東尋師即可。「可是我自己知道,我的緣在慈濟,無論如何也要依止上人,為慈濟貢獻綿薄之力。」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師姊終於圓滿心願,成為上人的早期弟子。

凡事不懈怠,盡心盡力是靜誌師姊處事的態度。歷經二十多年的風霜歲月,師姊雖然年歲已長,卻心喜後續有人--女兒吳瓊花承襲母志,也已是慈濟世界中的中生代委員了。

一門慈濟菩薩--許金柱

在里港地區的二萬多人口中,慈濟會員即佔有六千餘人,目前有十一位慈濟委員,其中許金柱師兄家即出了六位--二位妹妹、妹婿及許師兄伉儷。

第一屆慈誠隊授證,屏東地區共產生五位慈誠隊員,許師兄即是其中之一,他目前是慈誠隊副中隊長,亦是里港地區資源回收的推動者。由於工作關係,許師兄早年即經由高雄友人處加入護持慈濟的行列,後來在陳玉心委員的一再敦促下,毅然回歸鄉里,出任里港地區委員將心力投注在志業的推展上。

如今子女已長,均出外就業,家中僅剩他們二老,許師兄便將祖產農地出租他人,與師姊二人全力推動里港地區的資源回收工作,他們深切的寄望能夠接引更多有緣的鄉民同為環保「打拼」!

※※※

由於時間所限,此行僅能隨緣採訪幾位委員,但可以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