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4.07.01 佛陀妙法無處不在,應在人群中體會、力行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一日

晨,志工座談,台南德高國小的老師、同學,以及來自全省各地的會員近百位,共同分享第二梯次慈濟大專志工隊的心得。

一位就讀藥理系的黃同學,就她接觸的個案發露懺悔:案主去年到溪邊游泳,因跳水不慎造成頸椎受傷,全身癱瘓;案主的哥哥因與女友發生爭執,遭其女友殺死。案主的父母對此連續發生的不幸,不斷發出「為何是我?」的悲嘆。

「我一直以為這樣的故事只有在戲劇中才會發生,沒想到真實的人生裡,也有這麼多的無常與苦境。自己是個生在褔中不知褔的孩子,無常的示現,讓我警惕要好好珍惜與父母間的緣分。回家後,要從自我改變做起。」

就讀台北醫學院的翁同學提到居家關懷個案:一婦女因與先生感情不睦而飲農藥自殺,損傷神經,造成全身癱瘓。他有感而言:「從她母親一臉無奈的表情中,我深深體會:年輕人遇到挫折常會有輕生的念頭,他們根本未考慮到在傷害自己的同時,父母也因此而受傷。所以尊重自己的生

命,就是孝順父母最基本的表現。」

台北醫學院羅承裕同學說:「從事醫護工作或社會服務工作者,要學會寬心處事,能放寬心量才能無條件的接納別人,也才有寧靜的空間可以有條不紊的解決事情,這也是慈濟的師姑、師伯,永遠微笑、永遠帶給病人希望的原因。」

最後上人欣慰地表示:「萬法唯心,希望同學能將此念心恆長放在心中,時時刻刻以這念心對待周遭的人。」「每個人生、每個動作、每句話,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值得大家用心探索。」

近十一時,教育部督學陳文章、孫德彪、宋新民三位先生,前來東部瞭解大學院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的執行與檢討,三人並在總管理中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及醫學院李明亮校長、洪素貞老師陪同下前來精舍。上人感恩三位督學對慈濟醫學院的支持與鼓勵,並以大專同學參與暑假志工服務的成長與之分享。

上人言:「現在的教育需要的是務實的倫理、人文教育,若單只學習課本的理論,實在無法啟發孩子們內心的良知和良能。所謂『良能』就是發揮人身本能,為人服務;『良知』則為是否善盡自我本分的覺知。慈青同學們回來慈院參與志工服務,在委員的解說、帶領下,除了在慈院服務患者,並且深入個案背景,在患者出院後跟隨委員做居家訪視。同學們了解案主的生活環境後,常會思考:為何這些不幸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人生真是苦啊!而我們能把握什麼呢?唯有及時發揮人生功能。他們在生活的大學裡,學習到社會人生的百態。」

而一督學也真誠表示三次訪慈濟護專的心得:「護專的老師不僅在專業上有很好的素養,同時秉持上人的精神,讓言教與身教合一,並結合慈濟慈、悲、喜、捨的人文教育,在整個大環境的融合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這是相當理想、完美的教育模式。」

午後,李憶慧師姊陪同何美頤及政大社會學教授及企業界人士等十人,拜訪上人。

其中一師姊向上人請益信仰宗教是否一定要誦經?若個人時間無法配合時該如何自處?上人藹示:「道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應在人群中體驗佛陀的妙法。」「其實學佛並不難,難在無法體會妙法,無法時時力行於生活中。」

何美頤師姊對慈濟骨髓捐贈的宣導投注心力甚多,上人讚其發心。「骨髓捐贈的觀念要不斷地推動,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十萬人,而是要推開每個人封閉的心。」上人如是說。

▲隨師行記

1994.07.02 心中有愛就能時時歡喜、自在,心歡喜身便清涼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日

第二梯次大專志工營隊已近尾聲,對即將離開精舍的同學們,上人開示:「生命無常,慧命無窮;既來人間,就要發揮良知、良能,對人群有奉獻,對父母有回饋,此生才不會白來、空過。」

參與一星期的志工服務,同學們最大的感受是回去後要好好孝順父母。上人殷殷提醒:「志工服務是讓大家看透人生,真正明白做人的價值,希望你們能將所見、所聞放在心上,時時刻刻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回家後,向父母表達心中的愛和感恩。」

慈青邱定彬同學表示:「每次回來,所獲得的總是比付出的還多,總是期待著還要再來;希望愛的循環永無休止。」

眼見慈青同學們從中獲得自我成長,上人欣慰表示:「當年我的師父印順導師給了我『為佛教,為眾生』兩句話,廿多年來,我深入社會,將社會當成我的研究室,把人當成研究的資料,然後以實務經驗寫成了一篇篇的論文--濟貧教富的慈濟史。社會歷鍊若是成熟,知識及智慧也會相對成長;人生是來學習的,而慈濟是宇宙中的大學堂,只要你們肯用心,就能從中發掘包羅萬象的學識,學習無限的人生寶藏。」

今天是本會發放日,十時,上人親自領眾誦念藥師經,並開示:「時值酷暑炎夏,然而只要心中有愛,就能時時歡喜、自在,心歡喜則身便清涼。」「台灣的愛心密度很高,只要任何一方的人有難,十方的人就會共同去關懷;因為人人造好因,所以能有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褔果,這也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因緣果報』。因此,只要我們有一份力量,不論天涯海角,凡是我們腳走得到、眼睛看得到、手伸得到,都應盡力付出。」

隨後,上人前往慈院參加建築委員會議。

午後二時,「佛教慈濟醫學院」七個字陸續掛上校門上方醒目之處,此乃歷史性的一刻,上人與醫學院李明亮院長頂著烈日,細心地指導校名的懸掛。

▲隨師行記

1994.07.03 以「志業精神」做好自我管理,積極服務人群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三日

晨,三位文化中心同仁,利用假日回精舍尋根。同仁們提出各項工作上的問題,上人一一解答,並詳述海外會務與國內濟貧教富工作的特色與重要性。「社會中其實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慈濟道侶》的宗旨正是報導這些美好的真人實事,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這是一分洗滌人心、從光明面看人生的刊物。」上人道出深切的期許。

同仁關切地詢問如何在工作中落實慈濟濟神?一位曾駐花兩年的同仁說道:「不斷地投入志業工作,就是最好的在職教育與磨鍊;當我們愈投入,便從中吸取到許多東西,也會

愈覺得自己付出得太少。」上人深感認同。

十時,工地會議中,「日本松田平田公司」再次提出紀念堂室內設計案,由設計師中川誠一和高島幸一先生做詳細解說;眾建築委員與上人針對五張設計圖進行討論。大家皆對中川先生和高島先生兩年來的用心和耐心,感到敬佩。

用過午餐後,上人與多位建築師陪同兩位日本設計師,至紀念堂做實地的評估與勘察。下午兩點會議持續進行,至五時結束。

晚間,上人繼續與文化中心回來的數位同仁們長談。上人期待大家以「志業精神」做好自我管理;「只要能肯定慈濟精神,便能在這個團體中穩定成長,積極服務人群。你們是記載慈濟歷史的人,同時也是慈濟歷史中的一份子。」

有位同仁問及,目前許多機構皆以學歷為取才標準,文憑是不是很重要?上人言:「文憑主義只是社會價值觀下的產物,人性有更多值得開發的珍貴資產。不要在意學歷的高低,能將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光有學問不足以服人,唯有以『德』才能服人。希望同仁們以踏實的精神固守工作崗位,善盡本分。」直至安板時,談話方結束。

▲隨師行記

1994.07.07 教育志業是「捨」的工作,應開啟學生的良知、良能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七日

暑期慈濟兒童、青少年學佛營及大專生活營、高中親子營等陸續展開,上人相當關心參與營隊的同學們,特別前往護專探視。上人甫到,大家放下手邊的工作,合掌迎接並歡喜頂禮。

學佛營的幕後工作同學正忙著打掃營區,將川堂洗刷得非常乾淨,並合力搭建精神堡壘;多位護專同學已駐營忙碌數星期。對於同學們的用心,上人感到相當欣慰,離開護專前,殷殷告訴營隊的夥伴們:「希望你們能利用時間彼此交流、互相觀摩,讓大家更融合在一起。」

上人隨後到慈院,在志工服務處遇到多年前因工作意外被截除下半身,曾在慈院接受治療的林傳欽。他已被選為殘障舉重國手,明日將開始接受訓練,他告訴上人:「這次比賽如果得到名次,我會帶著榮譽回來見師

公!」上人為他能發揮己能而感到高興,並勉勵他:「凡事要認真,要向上、向好的方向學習。」

下午兩點,上人出席管理中心策動會議,會中討論慈濟醫學院、護研所學生就學獎助辦法。「教育是『捨』的工作,付出不求回報;我們要取於社會,用於社會,替社會培育人才。」對於慈濟醫學院公費生獎助辦法訂定之條件與原則,上人提出理念:「我們最大的目標是培育良醫,希望學生在畢業後,能留在慈濟接觸大愛的環境,從住院醫師成為主治醫師,七年的時間,慈濟精神飽滿,人格已健全建立,這時不論他留在慈濟或到任何地方服務,都能發揮良能。所以,只要能為社會培育出良醫,慈濟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上人再次強調:「護研所是為了培育優秀的護理人員與護理教師,以提高醫療的服務與品質;醫學院則是培養仁心仁術良醫的搖籃。我希望學生們在慈濟愛的滋潤下,孕育健全的人格,將來投入社會後,得以發揮醫護人員的良知、良能。教育志業需抱持『捨』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互動的,你如何給予,將來他們就會如何付出。」

▲隨師行記

1994.07.08 以佛陀本懷推展淨化人間理念,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

志工座談時間一結束,上人即前往精舍後棟工程巡視。因為七月中旬台北委員精進佛一及教師學佛營將在此地舉行,故工程日夜趕工,許榮耀夫婦連日來亦忙著在此安裝音響視聽設備。

高雄蔡榮東居士陪同設計師,攜來高雄聯絡處的室內設計圖,請上人提供修正的意見。上人提出三點原則:安全、美觀,同時在舉辦活動時不影響附近鄰居為要。

十時,三位馬來西亞師姊姐呈上在吉隆坡從事慈善工作所輔導個案的檔案資料予上人。「慈善工作要做得確實,我們要從做當中學習經驗。一切以『人和』為重,人圓、事圓。理才能圓。」上人希望眾人能以佛陀的本懷,愛天下的人,努力推展祥和、淨化人間的理念,如此世間萬物才能各得其所。

下午,高信疆先生來訪,言談中,高先生對一些社會現象頗感無奈。上人則訴說著慈青志工在慈院服務後自身的改變--以往他們對自己享有的許多事,總認為是理所當然,因而疏忽了周遭許多無形的愛。而人生無常的示現讓他們有所省思,許多人在志工座談時流淚懺悔,表示回家後要從孝順父母做起。上人言:「人性本善,只要啟發一個人的良知良能,讓他能為社會付出、服務,如此我們的社會又豈能不充滿希望呢?」

因觸電而雙手截肢的病患「小華

」,其母前來頂禮上人,並流著淚說:「感恩上人為他祝褔,但他現在仍無法面對現實……」上人安慰道:「你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樂觀,才是對他最好的祝褔!」上人亦鼓勵她不妨利用在加護病房外守候的時間,和慈青們一同投入志工行列,將淚水化為助人的力量。

近六時上人返回精舍,晚七時半,第三梯次大專志工營的學員於中庭舉行「圓緣」活動。

▲隨師行記

1994.07.09 心生感恩,是良知的開啟,也是踏出人生良能的第一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九日

志工座談時間,上人對慈青志工開示:「這幾天你們在醫院看見種種人生實相,而生起對感恩父母的心,這是良知的開啟,也是發揮人生良能的第一步。功能的發揮,可能會導致功利心;良能的發揮,才能讓人格成就。」

「生又何嘗生,死又何嘗死;生與死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分別,我只在乎是否把心光點燃,照亮人生方向,同時引燃他人心燈。會惜褔的人,才會造褔;會惜緣的人,才會結好緣。」

上人並自喻是隻拖載慈濟世界重任的牛,牛愈來愈老,承載的東西卻愈來愈重,但是如果後面有許多推車的人,只要每個人用一根指頭的力量,就可以讓整台車順利前進。「慈濟志業建設是眾人用心血構畫的。它的美,美在每個人身體力行愛的行動、愛的付出,從心底自然而生的團隊表現,美在自然散發出的一股清流。」

八時三十分,大陸中國美術學院蕭峰院長與兩位教授前來會見上人。蕭院長對精舍常住眾的自食其力、慈濟人的無償付出與慈青營隊活動,感到相當訝異。上人道:「他們是藉著實地參與志工服務以體悟人生。人生並沒有所有權,惟有善加珍惜人生使用權,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

上人對一位受人事困擾的人開示:「凡事不要只看他人的缺點,而應向他的優點學習。」「問題是因『人』而產生,所以也需要靠『人』去消弭。」上人勉其以此面對人我是非,並叮嚀:以「和」為貴。

十時餘,自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返台的蘇承邦醫師以及蘇陳紫雲女士,在李明亮院長伉儷陪同下前來。蘇太太發心要為慈濟醫學院建立圖書館管理系統,上人至表感恩。

▲隨師行記

1994.07.10 心正、行正,以出世精神從事入世志業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日

七時二十分,新加坡靜蓮師姊偕陳美珠師姊入精舍,向上人報告目前新加坡分會志業推動情況,並就其發展方針請示上人。上人示:「慈濟人文是--知足、善解、包容、感恩,以及『普天三無』的精神。凡事以『人和』為要,能夠人、事、理和融,才能達到人圓、事圓、理圓。」「慈濟在各地設立分會,除了希望濟助當地貧苦的人,更希望布下千手千眼的菩薩網,擴大我們的眼界與聽聞,讓援助的範圍更廣泛,啟發更多人的良能,以達到『教富』的目的;『濟貧教富』即是慈濟的宗旨。」上人強調唯有匯集更多愛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到「千手千眼」、「聞聲救苦」的菩薩行。

「功德會不是要做到世界有名,而是希望廣闢褔田,讓眾人都有耕耘的機會,讓大家投入能得到歡喜、自在。我們應該要『學活了佛的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工作,心正、行正,勇敢的面對一切歷鍊。」「『人小我大』將會處處受到阻撓,『人大我小』才能自由自在。」上人再次勉勵眾人精進於菩薩道。

七月六日前往大陸華南水患災區勘察的小組成員--陳義民、施鴻祺師兄與孟月秀、許瑜娟師姊四人,在王副執行長瑞正先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師兄陪同下,向上人報告勘察災情的實況以及災民所需。

儘管廣東省是大陸頗為富裕的地區,上人言:「地區富裕,並不代表災民有錢,貧窮的人還是貧窮。救災所要幫助,不是那些吃、住充足的人,而是困苦待援的災民。」

思及大陸華南的水患災民,及中非盧安達數十萬瀕臨死亡邊緣的難民,上人悲心滿懷的說:「慈濟人奔走娑婆世界,即為解救眾生苦厄。我們要心懷天下蒼生,尊重一切生命。」

因提姆颱風過境,午後風勢、雨勢漸大。二時,上人冒著風雨前往護專參加「慈濟大專青年生活學習營」第一梯次開營典禮。上人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對慈青闡釋:「『慈』是給人自在、歡喜;要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胸,善解、包容每一眾生,讓眾生得到安樂。『悲』不僅是拔苦,更要啟發眾生的悲心,亦即除了救貧外,還要救心。佛陀的心悲念普天下蒼生,不分任何信仰、種族,凡是有苦難的地方,我們都應歡喜捨出愛心、良能。」

在護專同時有「兒童學佛營」活動進行中,上人掛心同學們的安全,特別交代輔導的同學及媽媽們,一切活動務必以安全為重。

四時二十分,上人返回精舍,強風豪雨仍持續著,上人再次叮嚀負責營隊的德宣師父及德恂師父,要特別注意同學及小菩薩的安全及需要。

精舍常住眾全體動員做好防颱準備工作。因停電,在燭火滿庭中,精舍提早在八點即安板。

▲隨師行記

1994.07.11 感恩聲中,織畫慈濟世界真、善、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一日

提姆颱風過境,凌晨三時四十五分,強風豪雨雖已平息,但精舍四周滿是紛亂的枝葉,樹木亦被吹得東倒西歪,原本矗立在精舍門前的「綠蔭走廊」--六棵菩提樹,也被強風連根拔起。

精舍常住眾仍照常起單,在停水停電的情形下,以燭光及雨水替代,常住眾的生活並未因此停頓。五時餘,大殿莊嚴的念佛聲繚繞,上人巡視精舍周遭。

在盞盞燭光中舉行志工座談。上人幽默的說:「平常是燭光晚會,但今日我們是燭光『早』會。」上人對第四梯次大專志工營的同學開示:「現在的社會得了『缺愛症』,而你們來慈濟就是要學習如何『付出』大愛,如何發揮生命的良知、良能。」上人以「智慧從用心得來,要用心才能開智慧」,期勉同學「多用心」以開啟人生智慧良能。

上人關懷風災對志業體的影響,一早即前往慈院。「大家辛苦了!」一踏入急診部,上人即對急診部趙凱主任及所有醫護人員表達感恩。昨夜慈院急診部共急救二十名因颱風受傷的患者,值班的三位醫師及護士均堅守崗位,志工也廿四小時排班待命;經過一夜的辛勞,大家仍精神抖擻地說:「一點也不辛苦。」

隨後,上人又至檢驗部、供應中心、開刀房以及加護病房,慰勉醫護人員。上人體貼入微的慈心,帶給醫護人員莫大的精神鼓勵;而在一片相互感恩聲中,亦織畫出慈濟人的真、善、美。

接著,上人至慈院地下室廚房,慰勉自凌晨五時即開始忙碌的營養組同仁。因颱風造成供電中斷,為使緊急供電系統延長供電時限,營養組同仁未使用抽油煙機、空調,在微弱的燈光及煙霧中穿梭忙碌,為病患準備午餐,空間的燥熱與同仁們心地的自在清涼,成為強烈的對比。

瞭解慈院一切安好無恙後,上人順道繞至工務組慰勉施工人員,接著轉往護專。因昨夜颱風肆虐,家長們非常擔心參與營隊同學們的安全,紛紛來電詢問,上人藉機教導同學們,要感念父母親愛子女的這分心。

▲隨師行記

1994.07.12 時時保有如明月與水般的光明、清淨本性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二日

「心如明月,心如水……」晨,慈青同學唱完「用心」歌曲後,上人應機開示:「心要如明月一樣清明,也要像水一般清澈。明月能照亮黑暗,卻不會給人炙熱的感覺,帶給人清涼的光明;慈濟人的愛也應如此--予人正確的指引,而沒有壓力。心要像一面明鏡,可以映照世間萬物,不管它是美或醜、乾淨或污穢,任何影像映入鏡中,都能如實觀照,卻不污染鏡子本身;我們如果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就能如明鏡,不會受到不好的誘惑而染著。」

「把心定下來,守住自我的本分,時時刻刻用心,就可以像清涼的明月與清澈的水一般,保持光明與清淨的本性。」

同學談到風災後協助慈院環境重整的心得:「風雨之後,小樹、小草仍昂揚挺立,反倒是大樹不堪一擊。」上人示:「精舍的菩提樹因為生長得很美,所以我們不敢去剪;就因為不敢去剪,所以枝椏受風的面積大,才容易受傷。而這一倒下去,要想救起來,就得先把樹枝剪掉,否則不是那麼簡單可以救活。」

九時,上人至慈院。管理中心祕書室專員徐祥明向上人報告,尼泊爾災民住房目前已完成五百戶,七月份正逢尼泊爾雨季,故工程進度稍緩,其餘三百戶仍在加緊施工中。上人指示:「已竣工的住房應先分配給災民,讓其遷入。」

午後,上人巡看明日將舉行精進佛一的精舍二期佛堂是否已佈置妥當。在精舍常住眾數天的努力下,莊嚴的佛堂已然成形。上人又步行至被提姆颱風吹倒的菩提樹旁,重新移植後的樹光禿禿的,常住阿喜伯說:「一切又是新的開始。」上人頷首稱是。

▲隨師行記

1994.07.13 救世先要救心,以「戒、定、慧」還原清淨本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三日

晨,志工座談中,一位回精舍尋根的馬來西亞師姊表示:回僑居地後要做「酵母」,努力推展志業工作。另一位自英國回來的慈青以「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慈濟人」來詮釋無處不現身的慈濟人。

上人示:「人有情,但時間無情,要及時把握時間發揮良能。人生不要讓『命』運,要『運』命;要有毅力與勇氣,接受命運的考驗。」

今日的精進佛一在新完成的二期佛堂舉行,一年多來精舍新建佛堂及寮房在眾人同心協力趕工中,終於將一車車的沙、一塊塊的磚、一支支的鋼筋,搭建成巍峨壯觀的建築。」

上人言:「『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是佛陀的長情大愛,學佛就是要學習這股精神,以六度萬行的功夫投入社會,奉獻良能。『六度』是我們用功道業的方法;『萬行』是投入人群,應眾生根機,配合社會背景

來發揮每個人的良能。今天社會會亂,是因為人心病了。」「本來眾生與佛一樣都有清淨、自在的佛性,但是因為『無明不覺生三細』,造作了種種業、妄現了種種境界。這些外在的境界傳入心中,我們開始分別愛與不愛--對於所愛的,生出『樂』的感覺;對於不喜愛的,就產生『苦』的感受,因此也有了執取、佔有等種種作為,我們的心就病了,這即是『境界為緣,長六粗』」--經由外在的環境,而引發自我的起心動念、行為造作,也因此產生因緣果報而輪迴不已。」

「佛陀的千經萬論就是要教導我們『戒、定、慧』。心中無非即是『戒』,要做到『防非止惡』。凡夫心三心二意無定性,要時時顧好自我心念,不要讓任何不好的念頭產生,否則處在人我是非中,隨意起了一個心、動了一個念,這個心念再產生一點的惡,就會造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疏失,要防非止惡就需要『戒』。心中無亂即是『定』,能了解人我是非,看透人生無常的各種現象,就不會輕易被境界影響。『慧』,心中無癡即是『慧』,此乃是學佛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學習慈濟的人文規範是『戒』;一心一意即是『定』,能無所求的付出和心懷感恩即是『慧』,戒、定、慧具足,如此才得以合力推動慈濟『一步六腳印』的志業工作。」

「救世要先救心,我們要先自求心法,以『戒、定、慧』尋求清淨的本心。近三十年來,慈濟不斷地致力淨化人心的工作,就是希望眾人啟發善念,同時兼愛、普濟天下蒼生。我常告訴大家要『多用心』,唯有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日日月月多用心,才可回歸如來心靈的故鄉。」

▲隨師行記

1994.07.14 一燈燃千燈,讓光明遍照人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四日

晨,志工座談時間,上人示:「不管做任何事,要常起歡喜心,別人在做好事,我們亦要隨分隨力;如果非我們能力所及,以歡喜心給予他鼓勵,如此也是隨喜功德。」「佛陀曾以一譬喻開示弟子:在一間暗室裡,只有一盞燭火,屋裡仍顯得闃黑;如果能將人人手中的蠟燭引燃,原來的燭火並沒有減少亮度,但室內卻因此而增加光亮。學佛正是要學如何發揮自身的良能,同時啟發他人的善念。」

「醫院是一個小型的娑婆世界,有著形形色色的故事讓我們去聽、去看,來到慈院擔任志工,表面上是我

們在幫助患者,但實際上是自我智慧的增長。你們是一群遊化人間的菩薩,凡事需多用心!」

上人耳提面命的叮嚀眾人要遵守「慈濟十戒」,尤其不要忘了戴安全帽,「能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才能讓父母及周遭關愛我們的人安心。」

本會社工玉惠師姊向上人報告提姆颱風災情勘察情況:花蓮地區委員再赴豐濱鄉豐濱村及新興村勘災,一共慰訪了一百五十二戶村民;台東、成功地區委員則繼續在長濱鄉,進行地毯式的勘察行動。

▲隨師行記

1994.07.15 救苦更要救心,濟貧也是啟發富者的愛心、良能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五日

晨,慈濟大專生活營第一梯次學員回精舍尋根,上人開示:「學佛營隊是『上求佛道』,志工隊是『下化眾生』;學佛營中學的是佛法理論,志工隊學的則是佛法的實務,二者合一,就是一條大乘菩薩道。」

上人提醒同學們,慈濟世界裡有無數的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希望大家能「用眼睛聽,用耳朵看」--用心透析每則動人的人生腳本。

泰北清萊難民聯絡處陳茂修主任,以及由台灣赴泰北創辦三所孤兒院的錢秋華小姐、救國團行政組長段家壽先生來訪。

今年四月,慈濟泰北訪問團曾走訪包括清萊、清邁二省的二十八個難民村,針對難民村的民生經濟、農業交通,做實地調查瞭解。目前泰北難民村分布零散,而中文師資與教科書的缺乏,更突顯當地教育問題的嚴重性。上人希望他們能以就地取材的方式,培養教育資源。

四時,花蓮委員報告提姆颱風災情勘察結果,上人指示「迅速、重點、直接、尊重」四項賑災原則。

針對慈濟人海外慈善工作的推展,上人示:「以往慈濟提倡『濟貧教富』的理念,而今應該提倡『教富濟貧』才是。救濟貧苦最主要的意義,是要教育富有的人付出愛心、良能。救苦更要救心--要在人人心中播下自救的善種子。」

美國分會製作了一套素食食譜,李思獻師兄向上人表示,書中將強調天然飲食的環保與惜福觀。

▲隨師行記

1994.07.16 「發大心,立大願」是最簡單的學佛法門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

午後二時,時報週刊記者記者吳鈴嬌小姐偕香港企業家徐展堂、邱海寧夫婦,與馮家彬、蔡漢卿夫婦及趙朝陽先生拜見上人。

徐先生相當推祟上人集結婦女的人力資源為社會奉獻,此舉符合了中國人的國情和風俗習慣。上人表示:「社會是由大家共同組成的,因此也需要眾人的力量來改善。」

徐先生請示上人:宗教如何給予人心正確的指引?佛教該如何取得出世與入世的平衡點?

上人示:「人生多苦,但最苦的是人心。」上人舉慈濟居家關懷個案--七十多歲的老榮民與其智障妻子為例:他們兩人的物質生活雖不豐裕,但卻安然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堂境界中。「老榮民能以善解、無欲、無求的心,求得人生真正的快樂與意義,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慈濟倡導『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即是希望大家能將深奧的佛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力行,於潛移默化中導正人心。」「佛陀倒駕慈航來人間,就是為了要濟助眾生苦,這亦是佛教徒的職責;慈濟正是以超脫名利的出世精神,做入世的志業工作。」

傍晚五時,一位自南部前來的比丘尼請問上人:如何發悲心宏願?上人懇言:「心若專,願就會堅定;願堅就會有力量。如果心緒浮沈,起煩惱心,願也就無法發揮了。」

上人強調:「學佛是學『佛的心』。人人具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精神,端賴我們是否能發揮這份良知、良能,利濟眾生。心若能定,不管外境如何轉變,也不至影響自我的心念。『發大心,立大願』,這就是最簡單的法門。」

▲隨師行記

1994.07.17 守「志」隨「緣」,勿執迷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七日

陷於感情漩渦的人請示上人:「如何忘掉過去?」上人言:「過不去又如何?投入志業工作,看過不少真實人生故事的示現,我們應擴大胸懷為長情大愛,而非執著於迷情中;不淨之情要『觀身不淨』。日子一天天的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志業,『志』要守住,一切隨緣!」

九時,暑期青少年學佛營學員入精舍尋根,上人開示:「參加學佛營,是要學佛菩薩付出、關心天下苦難人的精神;同時也要學做人的規矩,因為能夠懂得做人,才知道如何付出。做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懂得孝順父母和尊師重道,大家有緣在一起,要『惜緣』、『惜福』與『感恩』。」

榮董王明德伉儷和許常吉建築師,陪同台灣建築師公會理事長莊南田先生,前來參加今日的工地會議。醫學院工程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上人和建築委員們到工地巡視需改進、注意之處。中午,於第一會議室討論醫學院及紀念堂工程的後續工作。

今日有兩個地區同步舉行骨髓捐贈活動,嘉義有二千四百二十八人響應,新竹有二千零八十六人響應;目前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已有四萬五千九百四十八位志願捐髓者。國內非親屬骨髓移稙首宗成功案例,讓大眾對骨髓捐贈有更深一層的認知,亦使得響應捐髓的人數與日俱增。

▲隨師行記

1994.07.18 花蓮、台東委員深入提姆颱風災區撫慰災民身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八日


李阿利、游素貞、劉小華三位師姊,陪同從事輔導工作的曾漢榮教授伉儷前來拜見上人。曾教授除了指導台中及花蓮兒童精進班媽媽們的輔導課程外,並擔任暑期大專生活營的課程講師。

上人對其表示,慈濟世界是一所顯現人生百態的大學,許多孩子們參與慈濟的活動後,慢慢改變了自我的人生觀;同樣的,老師若能深體慈濟精神,然後以此教育孩子,孩子再去影響他的家庭和周遭人,相信效果會更大。

羅姓榮董為孩子不能專注事業,憂心忡忡,上人開示其子:「心不滿足,情緒就容易起伏,握不住真正的方向。可藉愛的大環境,訓練自我心性,能讓自己定下心來,父母自然能安心,如此自己也會更有信心走出下一步。」

自馬來西亞回慈院健檢的郭秋明師兄,請示上人如何處理人事問題。上人言:「寬心對待一切人、事、物,才能事和、人和;對於踏實投入、力行不懈的人,要多給予鼓勵,成就其因緣。」

近午,內政部長吳伯雄利用公餘之暇偕夫人蒞臨精舍。當他至慈濟護專參觀時,參與暑期營隊的同學獻唱「捨」,他感動地說:「捨!捨!捨!能捨去一分鐘之前的煩惱,才能得解脫自在。」吳部長舉一九九二年美國洛城黑人暴動事件,台灣同胞受到保護的事為例:「上人擴大愛的範圍,無所求付出,無形中亦得到愛的回報。」

「因為有苦難的人,才讓我們有機會付出,因此慈濟人付出的同時,總是心懷感恩,所以能夠無求的甘願做、歡喜受。」上人說。

花蓮、台東委員入精舍,向上人報告提姆颱風災情勘察情況。上人感恩這群聞聲救苦的菩薩,指示大家盡快造好受災名冊,於這一、兩天內前往放,撫慰災民身心。

▲隨師行記

1994.07.19 「修慧」從自我觀照,消習氣、煩惱做起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九日

今日是北部委員第二梯的一日精進活動,上人開示:「真正的修慧是『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得少分菩提』,這四句偈若能做到就是修慧,能領悟便可消除煩惱。」

「每個人的習氣各不相同,因而顯現出來的形態、動作亦不一樣,這也會影響到一個團體的整體美。習氣由貪、瞋、癡、慢、疑而起,如果能時時自我觀照,對人、對事就不會心生計較;能消除掩蓋心塵的無明,才得以開啟自性的光明,同時點亮他人的心光,自照照人,如此是謂『消除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

「『忍得十分煩惱,便得少分菩提』--煩惱因習氣而起,許多人因為無法忍下煩惱、吞下一口氣,而因

此造成錯誤的後果。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下煩惱,自然有轉圜的空間,得以探究事情的真象。『菩提』就是『覺』,能消除十分煩惱,少分的覺悟就會產生;合抱之樹是由小粒的種子發芽成長而成,因此少分的菩提恆長、漸次累積後,便能成『大覺』。各位是新發意菩薩,『菩提』正開始萌芽、成長,若能依此四偈奉行,就能讓智慧慢慢增長。」

上人再以「有褔者樂,無褔者苦,今世後世,為褔受樂」教導大家如何修褔:「褔是由『心』而生,學佛者時時保持心靈的自在與快樂,心到無求品自高,那種超越的幸褔感,就是最大的褔;反之,自找煩惱、爭名奪利,讓心靈陷在無明的苦境中,這種苦真是苦不堪言啊!從現在到未來我們應發下恆長心,為人群造褔。慈濟人總是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去幫助別人還要感恩他人,因此是很有褔的人,所以能時時感受內心的法喜與快樂。」

上人同時提及花蓮、台東地區委員協助提姆颱風的賑災工作,大家雖然辛苦,但更感恩有此機緣力行菩薩道。

▲隨師行記

1994.07.20 正信的宗教,皆是為大愛的目標而努力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日

慈青們此起彼落的唱著「大愛」,上人因緣說法:「昨日精進佛一活動,參加的委員們年齡介於三十幾歲至七十幾歲之間,三百多人的行伍,從活動開始到結束,所有舉止動作幾乎完全一致,這分用心實在難得。你們年齡相仿,只要多用心,也能展現出整體一致的美。」

一位加拿大慈青因為自己身為天主教徒,對於參與佛教活動感到衝突、不安。上人慈示:「宗教不需執著於形式。各種正信的宗教都有個共同特點--付出愛心,為人群服務。慈濟正是集合社會大愛的團體,參與的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各宗教人士,大家都是為付出大愛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台大王本榮醫師夫婦和母親及李明香師姊,一起前來拜見上人。針對朱鴻章先生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設計的建築模型,王醫師與上人討論後表示:復健的空間愈寬敞愈好。未來該中心將以治療為主,而非收容機構,同時教導家屬正確的照顧方式,配合孩子的成長進行醫療,以期達到較好的療效。

中午,李阿利師姊偕夫婿林本源先生前來精舍,林先生從事藥品事業,擬邀集同業發心回饋社會。上人言:「能以身作則,在發展事業的同時不忘造褔人群,這就是菩薩的行為。善念的啟蒙是最重要的,希望能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的種子。」

▲隨師行記

1994.07.22 以感恩心「甘願做,歡喜受」,煩惱不再心自閒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慈青生活研習營和大專志工營學員,於中庭大會師,在「惜緣」的歌聲中彼此交融。

上人問:「助人之樂何所似?」學員齊聲回答:「笑而不答心自閒!」上人頷首道:「助人的感覺真的很快樂--因為『甘願做』,所以『歡喜受』。你們能從非親非故的人身上,反觀自性、發露懺悔,代表良知被啟發了;而智慧良能來自於良知,我們來此就是要學習人生良能的發揮。一般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是功能,只有功能難免產生功利競爭,唯有以感恩心甘願做、歡喜受,內心才能生出那分氣定神閒、沒有煩惱的快樂。」

上人關心在護專參與青少年學佛營的小菩薩們,午後特別前往探視。

小菩薩們齊聚視聽教室背誦《靜思語》讓上人聽,並歡喜地述說自己的心得。「來到這裏,讓我學到感恩父母,非常謝謝爸媽對我的照顧,我以後要努力考上慈濟醫學院,做個救人的大醫王。」「幫助別人真快樂,以後我也要當慈濟志工。」「外蒙古的小朋友和非洲的難民好可憐,以後我要更惜福!」

見到這群小菩薩們從參與活動中,學到知足、包容、善解與感恩,同時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的道理,上人甚表欣慰,勉勵他們:「要努力做到!」

上人順道至廚房,感恩為營隊準備餐點的工作人員及生活爸爸、媽媽,他們是一群幕後的菩薩!

▲隨師行記

1994.07.23 愈是流汗付出,心靈的收穫愈是豐盈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大專志工隊和大專生活營的學員,一早即趕往慈院二期講堂彩排結訓前的的「圓緣」活動,因而「志工座談時間」就純屬師兄、師姊們的天地。上人感恩他們用赤誠的心,帶領同學們認識人間實象,在提攜與感恩中相互成長,「愈是辛苦付出,心靈的收穫愈是豐富。」上人說。

顏惠美師姊和大家分享到獄中輔導受刑人的成果。慈濟志工們本著眾生平等的心念,輔導法外就醫的受刑犯,待其出院後,並持續至獄中關懷他們;很多受刑人覺得,不管是上人開示的錄音帶或是志工們的現身說法,慈濟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故事,都很實在。因成效不錯,典獄長希望慈濟精神能傳布給更多受刑人知道。

近來精舍陸陸續續接到受刑人的

來信,信中表達了他們接觸佛法後心中的法喜,其中很多人並以家人的名義捐獻善款予慈濟,期能幫助貧困及痛苦的人。

上人嘉勉志工們:「只要能開啟受刑人的心,他們就能重新做個健康的人;而他們個人的改變,也等於是一個家庭的重生,你們真是功德無量!」

慈院二期講堂舉辦「圓緣」活動,慈青們一一上台發表心得,有人以「真實的人生沒有彩排的機會,無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來過」勉勵同學,應善加發揮人生使用權;有人以「偉大就是你們的名字」,感恩所有無怨尤付出的慈濟人。輔導爸爸、媽媽則叮嚀大家:「有時間要常回『心靈的故鄉』-慈濟。」

在盞盞搖曳的燭光中,上人囑咐大家:「蠟燭有形,燭光有生滅;但是點燃的心燈,燈燈相燃,就能無盡期的照亮世間。」

▲隨師行記

1994.07.24 省府主席宋楚瑜先生蒞臨慈院,關懷慈濟醫學院現況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一梯次暑期教師學佛營即將於後天展開活動,負責營隊的工作人員提前回精舍佈置場地。數位老師與上人分享以《靜思語》為教材的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學生的行為、舉止與氣質,也增進了與家長間的良性互動。

上人欣言:「『捨』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行為改善就是我們的收穫。」

十時許,上人前往慈院。第三梯次大專生活營和第六梯次大專志工在慈院大廳報到,適逢今日又是全省委員聯誼會,從各地回來的慈濟人聚集,一時間大廳熱鬧非凡。

十一時,省府主席宋楚瑜先生乘來花蓮視察之便,順道拜訪上人。他表示此行前來除了關心慈濟醫學院發展現況,同時要感謝慈濟對台灣社會所做的貢獻。

上人感恩宋主席的關懷,並表示:希望慈濟醫學院能為東部地區樹立教育的模範。

管理中心專員徐祥明向上人報告中非盧安達難民營現況。盧國因種族衝突,內戰愈演愈烈而引發大批難民潮,目前薩伊邊境聚集了百萬的難民,每天有數以千計的盧安達人死於霍亂等疾病,聯合國已對國際社會提出救援盧國的呼籲。上人表示,可聯絡世界醫師聯盟(M.D.M.),研商援助方案。

▲隨師行記

1994.07.25 慈青藉志工服務,領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靈風光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晨語中,上人示:「慈濟人常令我由衷的感恩,舉凡那裡有災難,委員們立即尋聲救苦,伸出援手。就如日前提姆颱風橫掃花東地區,造成房屋倒塌、農作物毀損的嚴重災情;縱使交通受阻,委員們仍攀爬越過泥濘的道路,深入滿目瘡痍的災區,一一探訪、慰問受災的民眾。這種聞聲救苦、慈眼視眾生的悲憫胸懷,真是令人感動。」「人生中最有價值的就是愛的付出。慈濟人不忍眾生苦,向來持平等、大愛的心對待娑婆眾生。如近日全球關注的盧安達難民問題,只要能力所及,不管是天涯海角,我們關懷的觸角亦會延伸到那裡。」

暑假期間,每逢星期一是大專志工隊新梯隊的開始,同學們分別上台自我介紹,並說出參與營隊的自我期許:「上人說過要做一位好醫師,先要有一顆豐潤的愛心,所以利用暑假來此儲備愛心能量。」「希望能在生、老、病、死、苦的體驗中,透徹人生。」「第一次當志工,宛如是個『新生兒』,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願藉由服務,帶給患者新生的力量。」

此梯隊有近半數來自各大醫學院醫學系、護理系的學生,他們希望透過活動及團體的互動,學習佛陀的本懷,從另一種角度體驗醫師與病人間的關係。

這群年輕的學子投入利益人群的志工服務行列,上人相當欣慰。「學醫的同學心懷行醫救世的宏願,因此你們不只要『多用心』,還需『特別用心』。希望你們畢業之後,能秉持志業精神,不僅是一位良醫,同時要成為人間活佛--大醫王,以佛心為病患奉獻出溫暖的大愛。」

「同學們應該珍惜相聚的殊勝因緣,從中領略人間至真、至善、至美的自性風光,寫下心靈的好篇章。」

傍晚五時,花蓮縣脊髓損傷福利協會理事長彭儀珠,偕同兩位會友前來拜會上人。因感念上人長久以來對協會的期勉與關切,他們專程前來邀請上人參加第二屆第二次的會員大會。上人致以謝意並鼓勵他們精進不懈、力爭上游,開創一片自在的天空。

▲隨師行記

1994.07.27 「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修行路上要時時立大志、發大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八時,暑期第一梯次教師學佛營開營典禮,恭請上人開示:「常聽人說:『這個社會病了』,那是因為社會患了『缺愛症』。非常高興看到各位老師這麼有心,願意為下一代奉獻、付出,這分愛,讓我們看到充滿希望的未來。」

「假若教師們能抱著志業精神從事教育工作,以當初志願投身教育工作的初發心,孜孜不倦教育孩子,所謂『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在修行路上時時立大志、發大心,如此必定能做個成功的教師。」

十時正,上人親臨大殿為六位近住女舉行圓頂儀式,法王座下再添六

位法王子,分別為:林淑燕--德湛;李明倫--德然;王麗芳--德常;王明如--德寂;陳麗芬--德契;賴碧慧--德宴。

上人開示:「今天是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諸位既然發心出家,從今而後必定要發大心、立大願,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從今而後,以解脫清淨為根本,以悲憫眾生為目標,立定身心投入菩薩道。」

「菩提本無種,精進根自生。從今而後,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皈依法,薩般若,得大總持門;皈依僧,息諍論,同入和合海。」整個儀式,在眾人的觀禮及至誠的祝福下圓滿完成。

午後二時,管理中心專員徐祥明帶來世界醫師聯誼(M.D.M.)自法國總部傳真來的救援行動方案。自盧安達戰事爆發後,慈濟便持續對當地情勢變化進行密切注意,並對各種可行救援管道進行聯繫。慈濟對盧國的援助,仍將秉持以往從事國際賑災「直接、重點、尊重」的原則,將以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救援方式,提供盧安達難民醫療與糧食救助;此外,積極進行霍亂防疫工作,亦將是慈濟對盧國救援的另一重點。

▲隨師行記

1994.07.28 慈濟與世界醫師聯盟合作,提供盧安達難民緊急醫療援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人生本無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盞心燈,要讓心中的燈火發揮照徹黑暗的功能,同時點亮暗角眾生的心光,引燃更多新希望。」晨間志工座談時間,上人深切期許眾人珍惜因緣,做個「點燈的人」,共同為需要幫助的人努力。

上人同時期勉慈青:「除了把握服務的機會,凡事更需多用心。一念間的疏失,常會導致令人難以料想的結果,因此要時時守好自我心念,心存警惕,人生方向才不致迷失。」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聯絡處負責人簡純玲師姊,由台北委員林幸惠師姊陪同,首次返抵精舍。簡師姊向上人報告,最近台灣有不少血癌病童相繼赴美就醫,包括目前已返台的凱凱和上個月不幸往生的陳立元,慈濟人從接機、為其準備餐食、購物,到陪伴、安慰病童和家屬等,這些關懷行動,讓患者家屬浸潤在慈濟大家庭的溫馨中,他們都表示,返台後要身體力行的投入助人行列。

九時半,上人抵慈濟部,確立對盧安達的救援行動方案,將與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並動員總管理中心、英國及南非聯絡處人力,對盧安達難民提供直接的「醫療」及「糧食」救助。

醫療部分,將從薩伊邊境戈馬城至首都吉佳利的難民返鄉道路上,設立三處醫療站,對返鄉難民提供廿四小時全天候無休的醫療救援;並針對

目前威脅盧安達最為嚴重的霍亂,進行防疫工作。

英國的慈華師姊接獲上人去電後,即刻組成七人小組,其中包括正在倫敦進修的慈院泌尿科張世忠醫師,一行人將搭機前往法國世界醫師聯盟總部,進行援助溝通及物資整補工作。

▲隨師行記

1994.07.29 以不忍人之心,擴大愛的胸襟,關懷普天下苦難蒼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連日來從媒體上看到盧安達難民營如煉獄般的景象--孩童無助的搖晃著奄奄一息的母親……如何才能為這些難民,找出一條光明的希望之路呢?」

「不管任何地方有苦難,慈濟人總能及時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精神,為苦難眾生傳輸溫情和愛;對身陷苦境的蒼生來說,這即是一線生機。」晨語中,上人勉眾要恆持這分「不忍眾生苦」的心念,精進不懈。

八時正,英國慈華師姊自法國巴黎來電(當地時間凌晨二點),向上人報告:由英國聯絡處組成的小組成員,與世界醫師聯盟(M.D.M.)菲利普主任,在巴黎M.D.M.總部進行了十二小時的行前工作會談及物資整補工作研議,此間略做休息,預計七小時後,將再度進行研商,以便讓援助工作達到最實質的效果。上人感謝海外慈濟人的辛勞,慈華師姊卻說:「

不累!不苦!感恩師父給我們學習、成長的機會。」目前援助的物資已進行點驗,海外慈青並協助在物資上貼上慈濟標語。

本會管理中心專員徐祥明,和去年前往美國研修熱帶地區疾病防治並曾受過聯合國對開發中國家高層公共衛生人員「社會動員」訓練的慈院家醫科王英偉醫師自願前往盧安達,他們將先至法國接受行前訓練,再轉往盧安達投入實質的援助。

上人掛慮代表人員的安危,祥明師兄表示:「我們會多加小心、注意!這次援助盧安達行動,是台灣人民關心國際社會的具體表現,未來希望國人能擴展關懷的範疇,將愛心傳佈到世界各個角落。」

午後,於慈院第一會議室召開國際賑災救援方案研討。上人闡示援助工作的意義:「做好事是天下人共同的事及共同心願,既然同世為人,就應不分任何種族、宗教,要以一分不忍人之心,擴大愛的胸懷,去關懷普天下苦難的眾生。」

王端正副執行長並指出,國際賑災行動代表了三項意義:一、是尊重生命的表現;二、以「台援」提升國人的形象;三、促進台灣與國際間救災經驗交流與學習。

上人總結表示「身為佛教徒應抱著『救世、救心』的精神,藉境修身,藉事鍊心。」

晚,為第一梯次教師學佛營圓緣之夜。上人開示:「教師們肩負教育下一代、承先啟後的重任,也是救人、救心的力行者。慈濟人文精神需要大家共同推展、落實,要將心燈引燃並且綿延不斷的承傳下去……。」

▲隨師行記

1994.07.30 尊重人身,發揮身體良能,回報父母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七月三十日

晨,志工報告一則慈院個案:一年輕男子割腕、服毒自殺,被人發現送醫急救,現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

上人感慨地說:「古代聖賢孟子在臨終之際,請學生為其檢視身軀是否完膚無損?待學生告訴他:『一切完好』時,他才放下心說:『這是父母賜給我的身體,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的保護、愛惜。』這是古人尊重人身的表現。」「我們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而成,若不善加珍惜,便是辜負了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真正要報答父母恩,除了好好愛惜、尊重人身外,更要發揮身體的良能,把身軀用在造褔人群上,再將功德回向給父母,讓無形的愛流傳人間,這樣才不會愧對父母所給予我們的人身。」

八時半,金門見習委員李國銘老師偕金門地區廿多名慈濟人返花尋根。目前金門地區已有八百多位會員,且持續成長中。上人感謝大家的努力與用心,期許眾人要更加落實濟貧教富工作,積極培養人才,成立志工服務中心,展開居家關懷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