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行行出狀元

◎證嚴上人

現代社會的教育水準一直提昇,加上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子在社會的價值標準及父母的期許中,肩負著沈重的升學壓力。

雖然這些都是出於善意的,然而為人父母者,應該以開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不要將自我的期待強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反倒苦了孩子。

若能以寬柔的心與子女溝通,讓子女依自己的興趣、意願,學習一技之長,發揮所能行走人生路,這才是智慧的教育。

有些學子因升學問題,以致精神壓力過重、緊張焦慮過度,結果課業反而跟不上進度,嚴重的甚至導致精神疾病,這都是因「患得患失」心而起。

其實,心情若能放輕鬆,時時抱著「無所求」的心,反而能夠循序漸進,自然地學習,更何況行行出狀元呀!學歷並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

只要肯用心,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都能啟發人的智慧;並能在各行各業中,達到服務人群的目的。若只是一味地向外追求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僅難以求得,也容易失去當下的掌握。

人生沒有恆久的「所有權」,文憑與幸福也沒有絕對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良知良能」的啟發,這才是真正幸福快樂之源!

▲社論

光風霽月的悲懷

「盧安達」,這個座落在非洲中部的國家,已經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而且還是本世紀末一個人間最大悲劇的代號。

無論從電視新聞媒體的報導或實際發生的情況,把「盧安達」形容為「人間煉獄」,並不為過。高貴的生命在這裡飽受踐踏,人性的尊嚴在此地備受摧殘。生離與死別,痛苦與哀號,加上彈痕斑斑,斷垣殘壁,屍體遍野的景象,看了令人心酸。

數十萬人慘遭屠殺了,生命就像芻狗般的任由挖土機推挖。數百萬人逃離家園了,骨肉流離,難民蹣跚於盧安達首都吉佳利與薩伊邊界之間,這是一幅悲慘的逃難圖,延綿數百公里的逃難隊伍,餓死的有之,病倒的有之,哭號的有之,呻吟的有之,被棄置的嬰兒到處可見。臨死還緊抱稚子的母親的無助眼神,令人心痛;骨瘦如柴的老人,惶恐茫然的神情,令人鼻酸。誰無子女,誰無父母,人間浩劫莫此為甚。

人禍誠可怕,天災亦可悲。兵災之難未息,疾病之害踵至,成千上萬逃過屠殺浩劫的人,在霍亂肆虐、痢疾橫行及流行疫情侵襲下,仍然沒有逃過死亡這一關。

缺水缺糧,缺醫缺藥,使盧安達的災難雪上加霜,兵災、病災與饑荒,讓全世界的人膽顫心驚,那怕是鐵石心腸的心,都會為這樣的國家一掬同情之淚。

為緊急救援盧安達受苦受難、受餓受病的民眾,慈濟和總部設法於法國的世界醫師聯盟(M.D.M.)攜手合作,緊急成立「救援盧安達醫療團」,號召了二十三位醫護工作人員,帶著四十噸醫療物資,租用專機從法國起飛,深入盧安達首都吉佳利,展開第一階段救援工作。

慈濟從台灣派往盧安達的人員包括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王英偉與慈濟基金會秘書室徐祥明先生,他們是參與第一線救援行動中首批來自東方的醫療與工作人員。

慈濟排除萬難,主動參與盧安達人道救援工作,是基於慈悲濟世的宗教情懷與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這項救援行動證明了台灣本土化的慈善團體也能和其他國際救援團體同進同出,為世界災難貢獻力量。

台灣要贏得國際人士的尊敬,就必須為國際的災難盡些心力;台灣人民要在國際舞台上昂首闊步,就必須要有放眼天下的世界觀涵養。慈濟在國際賑災這條路上走得很艱辛,但為了宗教的情懷、為了人道的精神、為了盧安達的苦難人民、為了台灣的國際形象,慈濟人走得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任誹任謗。

慈濟是個土生土成的慈善團體,對台灣本土的關懷自然不餘遺力,對台灣貧苦與急難民眾的救援,都身先士卒,這可從近三十年來的慈濟作為獲得證明。慈濟也是個佛教團體,佛教是以慈悲濟世、救苦救難為本懷。世界上許多苦難的地方,都有天主教、基督教的濟助行動,佛教的慈悲不亞於耶穌的博愛,但慈悲的必須付諸行動。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平等」,也再三叮嚀我們要尊重生命,為了尊重生命、為了實踐佛陀教化、為了證明佛教的慈悲並非止於口談,慈濟的國際救援行動應勇往直前,藉此向世人宣示:台灣人民的愛心無垠;向世人證明:天主教、基督教能,佛教也能。

台灣要想贏得國際人士的尊敬,就絕對不能推卸對國際社會應盡的責任。慈濟因為太愛台灣,所以不能讓台灣埋沒在世界舞台的黯淡一角。慈濟的用心,誠如詩經上所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慈濟從事國際賑災,豈有所求,如有所求,只求台灣的尊嚴,與自己的心安而已。

▲甘露清涼

世間之孝與出世之孝--淨因三要(2)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世間人此生的生命,是承接著過去生所造的業緣,而成為一世的「報體」。這一生裡若家庭很幸福,夫妻、子女都能和睦,是因為過去生結了好緣,此生再來相互報恩,所以能「親慈子孝」--為人父母者,盡到扶養子女的責任;為人子女者,能夠懂得「反哺之恩」,回報父母為子女付出的愛,善盡物質奉養之孝。這都是過去生所結下的好緣。

千古衣冠共一坵

佛教中稱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數十年而已,而其中離不開生、老、病、死;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軀以外,還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世俗人孝順父母,終究是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只是略盡物質生活上的孝養而已,然而這些物質,父母最終什麼也帶不走。

真正要孝養父母,應該增長父母的慧命,不讓父母因為這個家而造業,否則到了臨命終了,他們帶走的,只是這一生中爭鬥所造下的業,所有生命中曾經擁有的物質,一樣也帶不走。

出家乃世間的大孝

出家之孝不是注重物質上的奉養,而是為了增長父母的「慧命」。

我們現在得人身,是因為與父母有一分緣,藉由父母生下此身。在我們幼小時,父母用心地扶養、教育,讓我們得有今天健康的身體、培育正當的思想,能夠判斷、選擇正確的道理,這都是父母的恩德所賜。在家人只盡物質之孝,出家人則必須盡一分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

古德云:「出家乃是大丈夫事」、「出家是報七宗八祖之恩」,出家不只可以度過去的父母及現在生養的親恩,還可以度未來的父母恩。為什麼出家可以報這麼多的恩呢?因為佛陀的教法不只教我們如何做人,還教我們如何超凡入聖,邁向成佛之道;他不僅教育我們這一生中要生活得快快樂樂,還教我們解脫自在以及培育永生不死的慧命,讓我們以世間最真、最透徹的道理,照澈過去、現在與未來,不但可以自悟,還可以悟他。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早晨若能聽到一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無遺憾。可見一個人擁有物質享受,並非真正的快樂;真正踏實、快樂,能夠救助我們心靈的,唯有「真理」。

孔子追求真理的態度,是如此認真,可謂處世之聖人;身處社會中人都要追求真理了,何況是要超凡到聖域的我們,當然更不能離開真理。

白骨如山,歷劫親情

有一次,阿難跟隨佛陀走在路上,看到墳場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白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看了覺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導師,為什麼在墳場上

看到一堆骨頭,會如此虔誠恭敬呢?

古代印度與中國的葬禮有所不同,在中國,人若死了,就用棺木裝好以土掩埋,並立一個墓碑,做為永久紀念,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過世則多用「天葬」--他們將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風吹、日曬、雨淋,自然腐爛,讓鷹鳥吃他的肉、蟲蟻啃蝕他的骨頭,並且讓雨露洗鍊成潔淨的白骨。他們認為以大自然來洗鍊最終的人身,最具生命意義,所以印度古代皆用「天葬」處理死者的軀體。

阿難向佛陀提出他的疑問:「佛陀啊!這些白骨與佛有什麼關係呢?」佛陀開示:「阿難!這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我過去累生累世的父母的白骨所累積起來的,不只如此,將來還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來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一生有一對父母,這些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過去生的父母所遺留的,可見佛陀在人生道上來來回回,從無止盡之期,不只有過去、更有未來。佛陀的修行,是為了報父母恩而修行的,是為了開導一切眾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壽命長、物質豐,所以沒有機會學佛;唯有在人間顯現出眾生的形象、短暫的壽命、污染的情愛,才可以藉境鍊心,修行成佛。

為報大恩、覺長情,出家人的孝是辭親割愛--捨去凡俗短暫的親緣,才能擴大心量成超越過去與未來的覺有情。我常常說,凡夫的情與愛是迷情、迷愛,是小我的染愛、小我的迷情;菩薩的愛與情是覺悟、清淨的感情。而要求得覺悟、清淨、大愛、長情,一定要先割捨小愛、私愛及短暫的情。

信心.毅力與勇氣

那麼,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到底有什麼分別呢?在家人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像一匹未戴上鞍轡的野馬,所行走的路也沒有規則可循,可說是隨「慾心擴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質生活,此即是在俗染欲之人。

出家是要收攝慾念,約束慾心;就好像為脫韁迷途的野馬佩上馬鞍,有所制約。出家人一定要具足三種條件:

一、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要走入康莊的菩薩道,必須從「信」開始,不只要有「信」,而且是堅定的信。

二、毅力。不僅要信「佛」的道路,還要相信自我有堅毅的力量。「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不論路有多遠,不管我們的能力有多少,總要隨分盡力去完成要走的這條路,此即是「毅力」。

三、勇氣。人生的道路,難免會有坎坷不平的時候,但我們一定要有勇氣突破人生的歷鍊,肯刻苦耐勞才可達到目標。

隨著經濟的富裕與繁榮,我們享受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成果,更應該走入社會,為苦難眾生盡一分力量。而修行者更要拿出苦行僧的精神,除了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受社會物慾與名利所引誘,並且要付出愛心及無私的悲心,擴大清淨的感情,去愛護一切眾生,若能如此,就可稱做現代的修行者、現代的宗教家了。

我們的身軀來自父母,由父母所賜與,因此一切舉動、造作,無一不是父母的功德,我們若能夠造福人群,父母也是間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修行者要好好利用時間,盡守本分,做好分內應該做的事情,絕不可被現代社會物慾潮流所動或名利誘引,要自我警惕。

慈濟原是大洪爐

修行就是磨鍊,藉環境以鍊心,藉事來養心。欲藉環境修鍊心性,藉人事修養人生,必須經得起磨鍊。

打鐵店裡有很多廢鐵和丟棄的雜鐵,想把這些廢鐵再還原打造成良好的用具,一定要丟進熾熱高焰的洪爐裡,經過烈火燒煉、熔化,才能將廢鐵再還原。但是,並非只將它熔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器具,一定還要再經過大鐵鎚的敲擊、打造;經過鎚打後,再丟進洪爐燒煉,然後再次拿出來敲打。這期間不知道要經過幾次的熱火,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敲打、錘鍊,如此不斷重複,才能製造出理想的良器。

佛法有如洪爐;廢鐵猶如凡夫頑固的心。眾生長久以來,輪迴在三界六道之中,使清淨的本性,不斷在其中受到污染,染者「愛、欲、自私、貪、瞋、癡、慢、疑……」等習氣。我們想要回復「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心性,一定要經過教育及洗鍊。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洗掉污染心呢?佛法-佛陀超凡的智慧,能將眾生剛強的心折服。眾生的心像長期使用過的廢鐵,剛強、堅硬又頑固,唯有佛教大智慧的教育,才可以將如此剛強的心念洗鍊清淨。

大部分人聽聞佛法之後,都會自省過往的錯誤,並且想改正。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沒多久,他還是照樣有染著的心,仍然還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習氣,在日常身行中,還是同樣會有計較之心。這就像廢鐵丟入洪爐裡烤煉,沒有敲打一樣,等火的熱度退了以後,又還回本來的廢鐵,一點都沒有改變原質。

因此,除了聽聞佛法以外,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的每個當下,發揮我們的愛心,不畏辛勞地奉獻、付出。學佛首重力行、實踐,而慈濟就是用佛教的精神,力行菩薩道。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人生旅途中,難免會遇到逆境和不如意的事情。曾經有一位委員從台北回來,他告訴我:「慈濟的委員不好當,責任很重。」我問他:「有多重啊?」他回答:「我每勸募一戶參加『慈濟』之後,都得保他闔家平安,否則下回要再去收善款,就很難了……。」他又說:「當然,我希望每一個人參加功德會以後能夠發歡喜心,也能平安幸福,但是,畢竟人生無常啊!」

他提到,有位熱心的會員認為「樂捐就是造福,家裡便能平安」,所以全家參加捐款的行列。有一段時間,那會員覺得參加功德會以後,家中不如意的事情一直在改善,現在什麼都如意了,她很高興,所以又發心去勸募別人,總共邀了十幾位朋友加入會員。但是過一段時間,有一次她發現徵信的名單將她兒子的名字印錯了,便非常生氣地責問委員;委員到分會查詢,結果帳目沒有錯。但是這位會員還是氣難消,見到朋友就訴說此事,她說:「我不是怕錢不見,我怕的是名字不對,佛祖就不認識我,這樣一來就沒有感應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位委員向會員勸募,請會員發心捐款為慈濟醫院購置病床。會員說:「好啊!我願意樂捐。」於是他捐了兩張病床的善款。過了一段時間,他打電話向委員詢問:「我用兩個名字樂捐病床,最近我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樂捐的病床有人躺著,所以我才會生病。」

佛陀有言:要念念善因,我們做好事,功德是出於一念的善良,善心一動,就已經播下善因種子了。希望大家不要執著,我們發心,便是種下善「因」了,無我相的布施就會有無量功德;

若斤斤計較,有貪慾、污染的心,如此縱使有功德,也是非常的微小。

所謂「種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例如身體產生病痛,怎能說樂捐的病床有人睡,就會生病?也不可以因為在走路時,腳踢到石頭,就認為自己今天做了好事,為什麼沒有受到保佑,卻讓腳踢到石頭?其實,說不定你是心有「雜念」,正想著許多的污染--貪、瞋、癡……心不在焉於是走路踢到石頭;踢到石頭後的那一念「痛」,才使你警覺本性啊!

希望大家能夠拿出「正念」的精神,正確地學佛。

入佛門有很多種方法,有的人說:「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並不是光念佛號就可以求登西方極樂世界,人若沒有「大福德」、「大善根」因緣,絕對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福德」就是利益人群,隨分隨力做好事,隨時把握機會去救人;「大善根」就是拿出智慧,以「無我」的精神,為佛教、為眾生付出良能。

人生在世,最有意義的就是要利益人群、服務眾生,將普天下老者當做自己的父母,將幼小者視為自己的孩子,把年輕同輩者當做自己的手足--視人人為我的親人、手足與子女,以慈母的心來待人處事。

一個冷酷無情的毒子

現代人多數不知敬愛自己的父母,只會疼惜自己的子女。看看目前的社會,老人問題日益嚴重,有不少社會人士建議慈濟籌建療養院和養老院,這實在令人痛心,為何有這麼多老人無法享受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樂呢?

幾天前,有一位年輕人將母親送到慈濟醫院,他母親因心臟血管破裂,病況相當危急,被送入加護病房。醫師檢查後表示:「這個病例目前我們無法處理,她必須開刀動心臟手術,需要很多心臟專科醫師參與、協助。師父,我們是否儘快將她轉送到台北?」慈院啟業才三個月,設備尚未齊全,救人第一,因此我回答:「只要她的家屬願意,我們立刻聯絡台北的醫師,送她到台北救治;至於交通問題,我們可以為她租小飛機。」

我們台北的醫師聯絡好,只要這位患者一到達,隨時可以進入手術室開刀。醫師又說她家境困苦,我說:「這是救人的時候,不是談錢的時候,只要有得救的希望,我們就要全力救治。」醫師便與她的家屬商量此事,她兒子說:「到台北治療的醫藥費我負擔不起,即使免費我也沒空去照顧。」醫師耐心地為他分析:「她才四十五歲,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都還不錯,現在還來得及救治,若再拖延就藥石罔效了。」沒想到他卻回答:「那麼,我將她帶回家好了。」醫師無法和他達成共識,便說:「那就暫時讓她留在加護病房觀察吧。」她兒子又說:「她的心臟已經這樣了,還住院幹嘛?」於是強將病人推出加護病房,醫師大聲喝阻,但他依然如故。結果,被推出加護病房的母親,乘電梯下樓後便過世了。

看看這位兒子對待母親的態度,實在令人感慨!佛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的子女,用「慈母心」對待一切眾生;子女對待父母,若能夠像父母對子女一般,無怨尤的犧牲、奉獻,這樣溫馨的畫面將是多麼美好啊!令人感慨的是,現在為人子女者,能對父母「承順顏色,以盡孝養」者,真是愈來愈少了。

▲慈濟訊息

開啟自性清涼之愛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農曆八十三年五月十八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的氣候非常炎熱,然而,每個人心中若有愛,就能感覺到自性的清涼;雖然大家都汗流浹背,但仍自在的坐著,足證大家心地清涼。

視眾生如己親

慈濟人無悔無尤的投入社會工作中,對於孤苦無依的老人,委員們像對待至親一樣,幫他們清掃房屋、為他們沐浴,全心發揮心中那分自性的愛,即使有的照顧戶絮絮叨叨的念個不停,委員們依然滿心歡喜的照顧他們,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委員們知道,要行菩薩道就要把普天下的眾生視如己親,雖然需要幫助的人非親非故,但他們都無怨無尤的付出。

最近國內完成首宗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的病例,也是因為這分悲天憫人的善念所凝聚成就。以前大家對捐髓的認知並不深,所以對捐贈骨髓存著畏懼。

現在大家有了正確的觀念後,都能了解捐髓並不會損及健康,而且骨髓可以再生,因此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只有兩千萬人口的台灣,卻能累積四萬多人的資料入檔,寫下世界歷史醫療的史上的愛心奇蹟,這就是因為大家心中有愛。

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的魏小弟家屬,今天也上台現身說法。魏先生只有這麼一個兒子,自從孩子患病後,他們就不斷嘗試各種醫療的方法,甚至希望透過香港的骨髓資料庫,尋找HLA配對相合者。在座有許多人都已為人父母,相信父母對孩子的憂心,你們比我更能體會。就在孩子再度病發,最危急的期間,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了,魏小弟藉由資料中心,幸運的找到兩位HLA與他配對相合的人,其中一位仍在大學就讀的女生,很勇敢也很有愛心的捐出骨髓,成就了國內第一個非親屬間骨髓移植成功的案例。

移植手術的成功,除了歸功於現代醫療設備發達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個仁心仁術的良醫。當病人在生死邊緣掙扎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希望有個好醫師能救治他的生命,因此醫師在病人心目中無異是活佛的化身;而三總血液科王成俊醫師,正是這麼一

位良醫、活佛。他不但用心治療魏小弟,對那位捐髓的小姐也很關懷,因此在因緣和合之下,移植手術成功。

無數佛心相結合

有一天,王醫師到台北分會告訴我,他覺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促使這件事的成功。他說,即使兄弟姊妹親屬間的捐髓,也會有排斥的現象發生,而魏小弟是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卻出乎意料之外的順利。大愛的心就是佛心,我覺得是因為骨髓資料中心結合了無數人的愛心,有那麼多的佛心連結在一起祝福他,如此旺盛的祝福,使魏小弟戰勝病魔,手術順利,也讓他重新恢復健康的身體。

這例非親屬骨髓移植手術的成功,讓我對整個骨髓捐贈活動的推展增加無比信心。這是大家秉持佛陀本懷尊重生命的表現,我們要繼續努將骨髓捐贈的理念,傳布給更多人知道,鼓勵更多的人抽出十西西血液參與檢驗,以建立更大的骨髓資料庫,那麼血液疾病患者找到HLA配對相合者的機率就愈大。

在抽血檢驗的同時,也希望你們能響應捐血活動,所謂「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希望有一天能讓捐髓觀念推展得像捐血一樣普遍,這也是活動的最終目標。

我一直倡導「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宗教並不是在殿堂上,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希望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每個人都能發揮宗教大愛的精神。

其實,真正的菩薩不是寺院中那些木刻泥塑的塑像,而是我們清淨的自性;所謂「有願就有力」,我們應該不斷自我磨鍊,朝著菩薩道路前進。

子賢孫孝天倫樂

剛才陳先生孝敬親長的現身說法真是令人感動。現代社會孝順的觀念似乎已日漸淡薄,大多數的人都把心用在孩子身上,卻很少關心父母的需要;而陳先生不但把心用在父母身上,也用在岳父母身上,這分孝心實在很難得,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他是一位企業家,年輕有為、事業騰達,雖然如此,但他對父母和岳父母的孝心,絲毫不因事業忙碌而減損。他說他的岳母一直希望能見我一面,我曾前去看望她。陳先生的岳母是個很有福氣的人,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個個事業有成而且非常孝順,那幅子賢孫孝的景象,讓我覺得很感動;現代社會需要的正是這分天倫之愛。

社會是大家的

我常說父母是子女學習的模範,要子女乖順,父母必須先立下好的言行舉止,再配合學校教育雙管齊下,才可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現在有不少慈濟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在校園用心散播愛的精神理念,開啟孩子善良的本性,所謂教育往下札根,看到這群可愛的孩子們日常生活的表現,讓人對未來的社會充滿了希望。

我們都希望有個祥和、安定的社會,這需要每個人抱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大家共同努力。正如慈濟世界就是不能缺一個你,也不能缺一個他,更不能缺一個我的情形下,人人付出大愛,負淨化社會的責任。只要每個人都能抱著「社會是大家的」,相信能締造出祥和美善的風氣。

天氣雖然炎熱,但是心中有愛就能清涼自在,祝福各位時時快樂,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無盡的願

◎靜暘

「佛心流泉」專欄結集成「無子西瓜」一書出版,師兄師姊們紛紛向我道賀,在感恩之餘,內心感到既慚愧又「歹勢」(不好意思)。

筆耕的甜蜜

回想民國七十八年,因為主持慈濟世界廣播節目的需要,常常聆聽上人開示,當時碧珠師姊主編慈濟月刊,鼓勵我投稿。我將上人開示內容整理寫成文字,於是第一篇文章:「開示悟入」誕生了。

剛開始嘗試寫稿,碧珠總是不厭其煩的指導我,並常辛苦的為我批改文章;直到目前為止,每篇文章,還是得勞煩慧萍師姊潤飾;甚至每個月淑伶師姊仍要溫柔的催促一聲:「快繳稿吧!不然要開天窗了。」

其實,並不是我不想早早提筆繳卷為安,而是每握起筆來,總得費盡心思,傷透腦筋,讓自己嚐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滋味,更印證老生常談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分感慨。

好不容易如「難產」似地繳了稿,待慧萍讀完,對我點點頭說聲:「可以!還不錯!」時,我才信心大增,就像懷胎十月產下寶寶剎那間的那分喜悅,雖有陣痛之苦,卻也有甜蜜的感覺;於是才能一篇篇寫下去。

將語言宣說化為文字

從八十年三月開始,有了「幸福人生」講座、慈濟文化走入鄉間等一連串大小型茶會,慈濟人為了播撒慈悲濟世的理念,於是走到台前,面對聽眾,把慈濟精神宣說給大家知道;將上人的妙法,透過自己的生活體悟,和大家分享--在述說從迷失中找回自我的心路歷程中,也讓自己深感「今是昨非」。

上人說:「慈濟是從工作中、實踐中,留下歷史的足跡;而歷史的足跡要靠文字來流傳。」因為心有所感,因此欲透過文字把這段親身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感受過的記下來。感謝藉由「麥克風」的因緣,讓自己有所省思;在省思中,有了文字的凝結。

世界因我們更可愛

曾經有人問我:「妳這麼老了,還在賣老命做慈濟?」

我回答:「如果賣『老命』能得『慧命』,也值得。」

想一想,當有一天,我在地球上消逝時,這個地球雖不會因我的離去而減輕一些,然而,在我發揮人生良能的當下,地球卻能因我的存在,變得更可愛。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上人要弟子不斷許下好願;儘管寫作對我而言,是相當吃力的,但我仍然要許下好願:慈濟有做不完的工作,我要永不停息的身體力行;能說,不斷的說,能寫,認真的寫。但願四年後的現在,正逢我六十歲生日時,能有「無子西瓜」第二集的出版。

時當盛夏,當您手捧「無子西瓜」這本書閱讀時,希望能讓大家消暑清涼,更願大家和我一樣自我期許:時時消除心中貪、瞋、癡、慢、疑諸毒,就如同剔除西瓜的黑子一樣,讓心地呈現一片光明潔淨。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戶戶皆唱天倫歌

◎靜淇

根據報載,最近衛生署完成一項針對未立案安養中心的調查發現,台灣地區至少有七千五百名以上的老人,居住在未立案的安療養機構中。其中罹患老年癡呆症的人數約占兩成;需要鼻胃插管餵食或氣管切開治療的老人也近兩成;也就是說,這些老人大約每五位中就有一名,需要專業護理人員的照顧。

這則報導,除了呼籲國人正視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之外,也提醒我們:把年老的父母留在家中好好奉養,遠比送到安養中心,更能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安養」。

失卻天倫樂

現代人的倫理觀念,已較農業社會時淡薄,想要求年輕人與父母同住,共享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讓父母安享天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認識一對為人師表的夫婦,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先生是留美博士,在國內某知名大學任教。由於年少失怙,身為長子的他,十幾歲就幫助寡母挑起養家的重任,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但事母至孝,而且友愛弟妹。艱困的日子終於熬過去了,弟妹們個個學有所成,也各自成家立業。

寡母一直和他同住,遺憾的是,他的太太卻是一位個性剛強、脾氣暴燥、心量狹窄、難以相處的人,家中的氣氛,常隨著太太的喜怒哀樂而變化。雖然她也為人師表,在課堂上常教導學生要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但在現實生活中,她所扮演的卻是令婆婆、先生、姑叔畏懼三分的人。

先生曾要求太太修正言行,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妻子一連串的吵鬧與尋死尋活。慈祥的寡母不忍兒子處在夾縫中為難,只好黯然搬回鄉下老家。雖然孝順的兒子天天回去探望她,但留在寡母心中那分無法享受天倫之樂、含飴弄孫的痛楚,我想是任何慰藉都無法彌補的。

在慈濟關懷的個案中,有一位高齡九十九歲的老婆婆,雖然子孫滿堂,卻孤苦無依。她長期臥病在床,全身長滿褥瘡,皮膚甚至黏在床上,四周也長出蟲來,整間屋子佈滿濃烈的臭味。多子多孫對她而言,又有何用呢?

真正的「安養」

曾有人問上人:慈濟為什麼不蓋養老院?上人回答:「希望養老院是蓋在每個人的家中--人人都能奉養父母,讓父母安享天倫之樂;惟有親慈子孝,家庭才能歡樂、幸福,社會才能祥和,人間也才能淨化。」

是的,我們的社會如果能做到「家家都是養老院、戶戶皆唱天倫歌」的話,相信「老有所終」的大同世界,將指日可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