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慶典來賓致辭摘要

◎編輯部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暨慈濟護專五周年校慶聯合慶典》之二

以前瞻性、國際性眼光辦學

李明亮校長

首先我要向大家講的一句話是「生日快樂」!

過去二十九年來,佛教慈濟功德會在證嚴法師的領導下,逐步創立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有鑑於優秀醫療人員難求,慈濟於民國七十八年向政府提出了籌設慈濟醫學院的構想;七十九年七月籌備處成立,八十一年三月廿八日動土啟建;今年二月,醫學院正式成立。五月護理研究所招生,七月大學部參加全國大學聯招,招收醫學系、醫事技術系、公共衛生學系各五十名學生。

慈濟醫學院創校的宗旨可以分成兩點:

一、以尊重生命與慈悲喜捨的精神,培育具有博學與仁德悲心的醫療人員,以兼顧對病人身心靈的整體關懷。

二、提供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的醫師人力,以「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的奉獻精神,配合全民健保的實施與醫療網計畫的落實,改善偏遠地區醫師缺乏現象,嘉惠地方。

而關於醫學院將來發展的特色則是:

一、以前瞻性、國際性的辦學理念,做為設校的指導原則,目標設定在廿一世紀的醫學領域上。

二、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從對鄉土的認識開始,讓學生認識花蓮文化、東台文化以及原住民文化;由此進一步推廣到中外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等。

三、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以及重整的道德觀。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精心設計出導師制度:一方面是由教授們組成的導師群--可以分成班導師以及組導師,每一位組導師負責帶領八至十位學生;導師的責任主要是輔導學生的課程、課業為主。另一方面則是「慈誠懿德會」,作為學生生活的導師,關懷學子的身心。

在慈濟醫學院籌備期間,承蒙各位長官的指導,和慈濟榮董、委員、會員的全力支持,工作人員包括廠商們不分日夜的工作,以及不辭辛勞默默工作的師兄師姊們。本人僅代表慈濟醫學院全體同仁,向這些人致上我最大的謝意與敬意。

愛的共鳴創造奇蹟

李總統登輝先生

今天能有機會,前來參加慈濟醫學院創開學暨慈濟護專五周年校慶活動,本人感到非常高興。

記得民國七十二年二月間,我在台灣省政府主席任內,應證嚴法師的邀請,前來花蓮主持慈濟綜合醫院動土典禮時,得知興建慈濟綜合醫院需要經費八億元之多,而證嚴法師當時僅有建院基金三千萬元,與目標尚有一段遙遠的距離時,就曾以「萬里長城也是從第一塊磚造起」相勉勵。因為我認為「有志竟成」,何況以證嚴法師的毅力與人格感召,只要能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建院的理想必然能夠達成。

不久,慈濟綜合醫院果然在證嚴法師的努力下順利落成,數年來造福病患無數;而證嚴法師為擴大醫療教育的服務,幾年前已開始籌設慈濟醫學院。現在,慈濟醫學院終於創校並開學了,對慈濟的教育志業來說,這是一項新的里程;而慈護專五年有成,也值得大家共同慶賀。

醫學院的開辦是一項不容易的志業,但慈濟醫學院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

第一、慈濟醫學院有證嚴法師與分布在全省各地眾多慈濟功德會會員的支持,李校長可全心辦學,不必操心校舍建設、教學設施與實驗儀器的添置。

第二、慈濟醫學院今年首次參加大學聯招,就成為許多有心為慈濟志業貢獻心力的考生所競爭的志願,學

生素質的優秀可想而知;而慈濟被社會大眾所廣泛肯定,亦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堅持證嚴法的辦學理念,慈濟醫學院將來必能為台灣醫學教育帶來一番新的氣象。

第三、慈濟醫學院的教學方向,不僅重視醫學專業的鑽研與訓練,更著重「仁心仁術」人文教育的啟發,這也是我對慈濟醫學院充滿信心的地方。一位受人尊敬的好醫師,必須有一顆赤忱的仁愛之心,只有「仁」這一個字,才能夠使醫師的人格圓滿。慈濟醫學院能夠正視醫師「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並加以貫徹落實,一定可以為國家培育更多的「良醫」。

第四、有了崇高的辦學理念與教學方針,還需要「學有專精,誨人不倦」的教授群,才能使辦學的理想實現。當獲悉慈濟醫學院已從海內外網羅了許多優秀知名的學者與專家,前來花蓮為實現這一崇高理想而致力時,我就深為花蓮民眾慶幸。大家都知道,花蓮地處台灣東部,一切發展與建設,相較於台灣西部,仍有必須加強的地方;慈濟綜合醫院、慈濟醫學院與慈濟護專在花蓮相繼創立,對促進地方繁榮,確實有很大的貢獻,而教授們犧牲奉獻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慈濟醫學院雖然以教育為主旨,但是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上,相信也不會有所忽視。希望慈濟醫學院能網羅更多歐美先進國家的著名學者與專家,從事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的研究,期盼將來慈濟醫學院不僅成成為國內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甚至成為國際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重鎮。同時更期望從今天開始,立即加入全民健保的行列,積極培養各類醫學專業人才,養成犧牲奉獻的精神,深入偏遠地區,提高基層醫療的品質,為台灣醫學教育開拓出另一片寬廣的天空。

今天,我也要期許慈濟護專更上層樓,培養出更多聞聲救苦的護理專才,獻身於社會福利體系,加強照顧殘障以及年老的民眾。

更要恭喜慈濟醫學院與護專的所有同學,你們有幸能在這麼良好的環境中學習,就應該好好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緣,古人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千萬不要虛擲錦繡年華。

回想在民國七十八年十月間,我頒贈匾額給證嚴法師時曾經說:「慈濟功德會能有今天的規模,除了證嚴法師的大智慧、大慈悲之外,同時也顯示了我們社會處處充滿了愛心,才能激起無數的共鳴,群策群力,創造了這一個人間的奇蹟。四十多年來,台灣的建設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靠許許多多的人,在不同崗位上,秉持著愛心和毅力,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才能創造舉世矚目的『台灣經驗』。而無疑的,慈濟功德會的成就,則是『台灣經驗』中,最寶貴、也最感人的一章。」

事隔五年之後的今天,看到慈濟對許多宗教信仰不同的同胞,不但不排拒,反而以博愛的精神給予協助,甚至將這項「台灣經驗中最寶貴、也最感人的一章」,進一步發展到海外,擴及世界急需救援的國家與地區,對提振「台灣經驗」中的美善精神、塑造台灣良好的國際形象、增進台灣民眾的人格尊嚴,我認為都產生了極正面與深遠的影響。

尤其是今天看到這麼多熱心人士,不怕路遙遠,從四面八方踴躍前來,更使我感受到台灣確實存在著一股強烈的生命力與旺盛的慈悲心,這就是台灣最珍貴的資源,也是台灣未來前途的希望所寄。

大家都知道,證嚴法師自民國五十五年創立慈濟功德會以來,一直秉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理念,孜孜不倦於淨化人心、關懷社會的工

作,正是俗話所話的「誦經不如行經」。而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更將佛教的慈悲情懷、西方的人道精神與中國「以仁為本」的文化思想,融為一爐,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證嚴法師悲智雙運的願行,就是這句話的最具體詮釋。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美麗的新世界也不是一蹴可幾的,台灣經過四十多年的奮鬥,才有現在的成就;慈濟也經過二十九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規模。所以我誠懇的希望大家享受「台灣經驗」的豐碩果實,慶賀慈濟成就的感人篇章時,能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福分,繼續努力,再創「台灣經驗」的新高峰。

展現可貴的人性與愛心

省政府主席宋楚瑜先生

我僅以台灣省政府主席的身分,感謝總統和各位中央長官,對於台灣省傑出的社會團體--慈濟功德會,所給予的肯定和鼓勵;我也代表台灣省政府向慈濟功德會,特別是證嚴法師,對於台灣省地方慈善事業所付出的心血和貢獻,表示敬意和感謝。

因為職務上的關係,我曾經到各地關懷風災等天然災害造成的災情,而每一次到這些地方訪視的時候,總是看到慈濟功德會的許多善心人士,默默地在做很多社會服務工作。像今年八月份高雄因颱風來襲,以致豪雨成災,證嚴法師和功德會的許多委員,本著愛心和善心,為這些災民提供財物的協助和心靈的安慰。

就如剛剛總統所說,濟功德會在台灣社會追求經濟發展當中,象徵著可貴的人性和愛心,因此,對於慈濟這分投入社會的熱誠,我獻上深深的敬意與感謝。

我也要謝謝總統跟中央首長,對於台灣省東部與西部均衡發展,所給予的重視和協助。這次慈濟醫學院創立,與慈濟護專五年有成,象徵著政府對於東部的發展,給予均衡的考量,這不僅對於東台灣醫療設備和相關工作有所提升,對於台灣未來長遠的均衡發展,也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剛剛李校長向總統做簡報時,提到慈濟醫學院辦學和教學倫理,是結合了宗教倫理、社會倫理以及醫學倫理,如此不僅能夠流露「視病如親」的心懷,而且最重要的,是以「慈悲喜捨」的精神,從事醫學和相關教學活動,如此一來,相信對於整個社會,一定會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醫學的開創,將會有很大的進展。

我再次向曾院長、李校長和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的辛勞表示感謝,同時也表達對慈濟真誠的祝福。

力行誠正信實精神

總統府資政林洋港先生

今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我們紀念慈濟功德會成立二十八周年;八月十四日,我們慶祝慈濟醫學院啟業八周年;今天我們在這裡慶祝慈濟護專五周年校慶以及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這證明慈濟功德會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又邁入了新的里程,我和內人有機會參加這麼盛大的典禮,覺得非常榮幸和高興。今天我要從慈濟功德會的開始、發展,到如今的整個過程,談談我所受到的啟發與感受。

我原先對佛學一竅不通,剛開始讀佛書時,讀到佛教有所謂「四法印」--第一階段是「一切皆苦」,接著是「諸行無常」,然後到「諸法無我」,最後的境界是「捏槃寂靜」。所謂一切皆苦,是說人間充滿著各種苦,除了生、老、病、死外,有「愛別離苦」--我們很愛的人死亡或是要到別的地方,我們不得不別離;此外,人生還有很多「求不得苦」--我們想得到的東西、想達到的目標達不到;又有「怨憎會苦」--我和這個朋友、同事互不喜歡,可是又不得不在一起;還有「五蘊熾盛苦」--也就是無明煩惱之苦。

我本來以為佛教說「一切皆苦」,所以就教人出家遁世,割斷與家庭、凡塵的關係,自己一個人求解脫、求清靜。後來進一步瞭解,才明白一切皆苦的真義,就是--既然人間充滿苦,我們每一個人都逃避不了,那麼又何必要躲躲閃閃呢?倒不如勇敢面對各種苦難,想辦法來解決它。

這一念之間,就由消極轉為積極,由悲觀轉為樂觀,由出世轉為入世。今天我看在座的各位法師,並非只求自己平靜過日子,而是積極的從事救苦濟貧、為眾解惑開迷;並且對於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各位還要啟發他行善的心。如此地奉獻犧牲,都是希望弘揚佛陀的慈悲精神於全世界,造福每一位同胞。

慈濟功德會從三十位主婦,每天節省五毛買菜錢;從靜思精舍的各位女士和證嚴法師,每一多編製一雙嬰兒鞋,這樣點點滴滴、踏踏實實地開始,直到今天志業蓬勃發展。老實說,證嚴法師剛開始要建院的時候,我很擔心--蓋醫院要花費這麼多錢,能不能蓋得成功?可是今天證明,慈濟醫院能在花東地區充分發揮救人的功能,這都是證嚴法師還有慈濟功德會的所有大德,你們體驗佛教「一切皆苦」之後,以積極服務的態度面對一切困難,才使醫院在萬難艱辛中成立。這是慈濟給我的第一點啟示。

再者,證嚴法師成立功德會的時候,他把「誠、正、信、實」四個字,列為功德會的基本精神,這一點非

常重要。在我未接觸佛學之前,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響,「誠、正、信、實」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可見佛教、儒教相通的地方很多,尤其在誠心待人、接物處世的基本精神方面,是沒有兩樣的。

我也擔心醫院蓋好了,會不會有良好的醫師、良好的護士願意來此服務?結果很多醫師放棄在美國、在台灣西部優厚的待遇,願意到花蓮慈濟醫院來服務,很多教授也是一樣。慈濟是如此受到這麼多的志工、社會人士一致的肯定。

我也常擔心,先賢說:「有權利就會腐敗;有金錢也會墮落。」慈濟功德會近年經手的經費以億算,最高峰達到十幾億,而我從沒有聽過功德會有一件不光明的事情。慈濟功德會有無到有,從小到大,所濟助的貧苦對象,並不局限於台灣地區,甚至遍及中國大陸、內蒙古、非洲等遙遠地方,我想是因為慈濟四百多萬會員,每一位都能夠充分體驗證嚴法師誠正信實的精神教訓,然後實踐力行,才能達到現在的成績。

我民國四十年大學畢業後至今,當公務員四十多年,每每看到功德會的成就,自己就覺得慚愧;我當行政機關首長的時候,同僚的貪污案件並沒有絕跡,服務的行政效率也不如功德會。這是我從慈濟所得到的第二點啟發和反省。

我雖然不是功德會的會員,可是我的家人全是會員,我願意和各位會員在證嚴法師和其他大德的指導之下,一同努力,使慈濟功德會的四大志業,有更光明輝煌的前途,來造福更多的同胞。

今天是個好日子

立法委員黃信介先生

今天是個好日子,因為今天是慈濟醫學院首屆新生開學。

剛才看到這些慈濟醫學院的學生,大家都笑瞇瞇的,我問大家為什麼笑瞇瞇?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們說不是。

這次大學聯考,慈濟雖然地處資源貧瘠的東部,但是考上的學生,在全省考生當中,是成績最好、最優秀的學生;既然有這麼好、這麼優秀的學生來慈濟就讀,相信將來對社會,應該會有更大的貢獻與服務才對;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有這分信心與理想,所以才笑瞇瞇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心情--每一日、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期待慈濟能早一日成功,不但成功,還要能影響台灣、影響全世界的人,使大家都能有這樣的慈悲,這樣的愛心,那麼世界就會更和平,更完美!

台灣的一股良心清流

內政部吳伯雄部長

能夠參加這麼有意義的集會,感到非常高興。我第一種身分,是以內政部長的身分來參加,但是這個身分是隨時都會變的;我強調的是,我以第二種身分來參加--做為一個佛教徒,做為一個長期追隨證嚴上人者的身分,來參加這個盛會。

當我們看到台灣的兩千一百萬人,被外國若干雜誌說是「貪婪之島」;說台灣人雖然有錢,但是道德追不上財富等種種事情,真是令人難過。

但我們回頭看看慈濟功德會,在證嚴師父的領導下,集合眾人力量,腳踏實地所做的四種志業,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的一股良心清流,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充滿了希望。因此,我們有信心認為,在台灣的人民都是有愛心、有道德心的優秀的人。

今年颱風特別多,當颱風警報還沒有解除,受災的民眾面臨最困難的時候,我卻發現慈濟人已在他們的身邊,提供最適切的援助。不僅如此,當盧安達每天餓死幾百人時,慈濟人也在他們身邊。

兩個星期前,我到加拿大溫哥華,溫哥華是中國人近年來移民最多的地方。我發現加拿大人對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從台灣去的中國人,充滿歡迎與敬意,它他們說,這些人是非常守秩序、有愛心、有道德觀念的人。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認為?

原因在於溫哥華有慈濟功德會分會,長年在當地推展各種公益事業。慈濟人誠懇、踏實的愛心作為,深受加拿大人的肯定與讚揚。

兩年前洛杉磯黑人大暴動的時候,黑人專打其他不同種族的人,可是當黑人們遇到台灣人時,卻非常有禮貌地指示台灣人避開暴動路線,走安全的地帶返家。黑人們有感恩的心,是因為美國洛杉磯的慈濟分會,長期在做各種有益當地社會的事,尤其是對貧苦的黑人,也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另外,令我深為感動的是,慈濟醫院的醫師不僅是用專業知識來醫病,而且是站在「尊重生命」的人道立場,充滿了關懷之心來看有病的「人」—-不只是開藥方,把病人治癒;更用一種慈悲喜捨的心情,來關心這個「人」,看看他還有沒有其他需要幫助、解決的困難。

醫學院今天正式開學了,我相信所有醫學院的同學,一定會在這裏完成最專業的知識技能,而且當畢業的時候,一定是一位充滿了慈悲喜捨、充滿了愛心、最有醫德的醫師。

我也看到慈濟醫學院創下一個記錄—-第一年招生就有許許多多最優秀的年輕人,搶著填第一志願到這裡讀書,這是證嚴法師領導慈濟四百萬會員,一點一滴累積所得來的結果,

不是僥倖得來的。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學不要抱著讀醫學院將來是高收入、高地位的心態,而是要抱著一種準備獻身社會、回饋社會的心情。

我個人也覺得,所有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們,我們有責任繼續努力,追隨證嚴上人,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做了十年的內政部長,雖然法律是安定社會的一股力量,但是,有時法律的功能,顯然不及宗教信仰所產生的安定力量。

我參加慈濟幾次聚會,不論是兩萬人或三萬人的聚會,當散場的時候,我很少發現地上有一根煙頭、一片紙屑,所以宗教的力量,可以提昇每個人的精神品質,這比內政部長帶一百個警察宣布那個丟煙頭,就開罰金六百塊要有用得多。我經常這麼想,台灣多一些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就可以減少一點警察。

最後,我在這裡祝福我們的上人,您是如此的忙碌,但您的身體千萬要特別保重。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印度德蕾莎修女最近可能要到台灣來,她希望能夠見到證嚴上人,彼此能交談。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慈濟的光輝照耀到台灣每一個角落,照耀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照顧全民身心健康

行政院衛生署張博雅署長

非常高興再度到慈濟功德會所創建的醫學院來。這幾年來,從參與關於原住民健康的研討會,到優生保健的設置,及花東地區空中緊急救護系統直昇機停機坪成立後的一個演習會,我一直有機會來花蓮慈濟。

今天來到慈濟,是恭逢醫學院創校開學的一天,我相信這是所有慈濟功德會會員們滿心歡喜的時候。慈濟醫學院第一年招生,就能夠招募到這麼優秀的學生,而且有李校長帶動中外學者,以及原來曾院長領導的慈濟醫院的醫師,相信必能共同建立起一個東部醫學中心的規模。

以衛生署的立場,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學院的設置,在平衡東、西醫療資源方面,可以說立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所以,我要感謝證嚴上人及所有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大德,我相信這在提昇整體全民健康的立場上,有了一個非常良好的貢獻。

我再以健康的立場,感謝證嚴上人推動「慈濟十戒」,使許多人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愛惜自己的健康;感謝證嚴上人推動器官捐贈;更感謝慈濟功德會所推動的骨髓捐贈,使台灣地區已經建立起中華民族最大的骨髓捐贈資料庫。為了全民的健康,我們再度肯定慈濟的貢獻;為了全民

的利益,我們再度肯定慈濟功德會,以及證嚴上人所領導的一切。

在此祝福慈濟醫學院校務蒸蒸日上,相信所有的同學在李校長以及所有教授們的領導、指導之下,還有慈成爸爸以及懿德媽媽照顧下,一定可以成為一位醫「病人」而不只是「醫」病的醫師。

結合菩薩智慧與宗教情懷辦教育

教育局技職司吳清基司長

教育事業要完美的發展,除了政府需負起很大的責任之外,我們更竭誠的需要結合社會資源來共同完成;看到慈濟醫學院、慈濟護專,能夠在證嚴師父的感召之下,得到慈濟功德會各位會員、諸位大德的襄助,讓教育事業在花蓮開花結果,我們覺得很高興。我們希望慈濟所走出的模式。能夠成為將來私人興學的典範,這是郭部長要我代為轉達感謝慈濟的話。

再者,是轉達教育局郭部長對慈濟肯定的話。我們非常敬佩慈濟醫學院、慈濟護專,能夠在證嚴師父的一個良好的理念,以及宗教情懷的感召之下,成立乃至卓壯。

慈濟護專的簡介裡有一段話:「用菩薩的智慧來教育人子,用父母的愛心來呵護英才,讓每個人心中那朵清蓮,那無量的才、智、德、慧,都能自由的舒展、綻放,化人世的荒蕪成眾生福田。」我想能夠結合菩薩的智慧,發揮宗教家的情懷,加上教育的熱誠以及情操,然後把教育辦得很完美,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教育情懷。

我們為各位學生們選擇慈濟醫學院這種明智的抉擇而感到高興,我們也為各為同學選擇慈濟護專而感到慶幸,我們肯定慈濟的辦學成果。

從法師的愛心中得到鼓勵

天主教馬天賜神父

我以天主教神父的身分,以及宗教界最小人物的身分,來參加今天這個盛會;也願意說明以另外一種身分—-亦即以德蕾莎修女與證嚴法師最真誠情誼的身分,來參加這個盛會。

本人向證嚴法師學習已經有好多年了,也可以說我天天從他展露的愛心,得到很大的鼓勵。今天在場的,

除了我以外,有很多的天主教、基督教,或是其他信仰的信徒,我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願意再進一步,不斷地向證嚴法師和慈濟功德會的委員、會員學習。

我相信,如果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夠不斷的發揮宗教信仰所給予我們的力量,彼此學習、相互尊重的精神,並能再進一步配合我們的信仰,使我們能夠更堅定地位社會服務、為人類奉獻我們所有的力量,那麼,我相信今天的大會,對中華民國、對整個亞洲世界而言,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大日子。

一顆心,感動千千萬萬顆心

佛教界長老真華法師

看到我們佛教界有這樣一個空前的盛會,不但是證嚴法師和所有慈濟功德會人士的光榮,同時也是我們整個佛教界的光榮。

證嚴法師的偉大與成就,大家可以說是有目共睹、有耳共聞、有心共思的事情;我代表佛教界講話,也不必再如何地來讚歎他,不過,證嚴法師今天有這個成就,實在不是僥倖得來的。

據我所知,近三十年前,當他剛開始創建慈濟功德會時,當時的會員才只有三十個人,功德會志業初期,一年籌募不到幾萬塊錢,目前,則已有將近四百萬會員。

四百萬人一條心,四百萬顆心匯集成一顆心,四百萬個力量集合成一個力量。四百萬人的心、四百萬個力量能集中在一起,這是誰的力量所感召的?就是來自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

慈悲喜捨,佛教界稱這四個字為「四無量心」。對於一切眾生,不分貴賤、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皆一視同仁地對待,這是佛教界真正的慈悲喜捨的境界。因為證嚴法師有這一顆心,所以感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一顆慈悲喜捨的心,帶動了四百萬人的心,四百萬人的心,都變成慈悲喜捨的心。

慈濟有四大志業,就是秉持這四無量心而成立;這四大志業,不但是台灣,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只要能夠

接納他這種慈悲喜捨的觀念,就都可以來實踐慈悲喜捨的精神。

今天慈濟醫學院開學了,我們相信將來能栽培出很多才德兼備的醫療人才。佛教講眾生的病,除了生理的病,還有心病。生理的病是老、老、死,心理的病是貪、瞋、癡。身病易治,心病難除。今天佛教界創辦慈濟醫學院還有慈濟護專,就是希望能普遍治療眾生的身病;不但要救濟眾生的身,還要救濟眾生的心。

如何救眾生的心呢?一定要弘揚佛法。佛教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今天辦慈濟醫學院,先把眾生的身病醫好,接著便要醫眾生的心病,這樣才能使眾生身心健康;人人身心健康,社會才能安和樂利,每一個家庭才能得到幸福美滿,國家才能真正富強起來。所以今天在此舉行慈濟醫學院開學典禮,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慈濟護專增加可以切磋的夥伴

慈濟護專張芙美校長

很高興慈濟護專除了慈濟醫院以外,今後又增加了可以相互切磋琢磨的合作夥伴。

五年前,證嚴上人為了東部地區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為了東部地區護理人員的不足問題,以及為了培育具備有慈悲心腸,視病如親的白衣大士,而創辦了慈濟護專。五年來,慈濟護專的辦學成績,以及學生的表現,已經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今後我們仍將繼續努力,使慈濟護專成為大家所期許的學校。

今天,我們想藉著慶祝大會的機會,感謝上人的睿智領導,感謝中央以及地方各級長官,在平時給我們護專許多的協助,感謝慈濟人對慈濟護專的鼓勵和信任,尤其要感謝全校師生的投入和貢獻!

將以柔軟心面對病苦眾生

慈濟護專徐玲莉同學

在這感恩的日子裡,歡迎在座來賓的蒞臨,同時也誠摯的歡迎醫學院新鮮人的到來。

記得四年前的我們,天真無知,來到慈濟護專,除了想家外,偶爾也抱怨這、抱怨那的,總覺得自己面臨了天大的不幸,不但要離鄉背井,還要在工地裡上課,每天聽著敲敲打打的聲音。

當時的我們,不瞭解吃素食的好處,因此,到海邊撿回來的石頭,不是長得像五花肉,就是長得像雞塊……在求學的過程裡,我們經歷了種種的不適應。

轉眼間,護專已不再是只有兩棟建築物的學校,隨著校區的擴大,學妹們一年一年的增加,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成長了,每當在睡覺前,看見工地的探照燈依然亮著,心中有股莫名的感動。因為有他們默默的付出,才使我們能安然的坐在這裡相聚;因為他們的努力,使我們免於風吹日曬苦,我們是何其的有福報啊!

這裡是個有情有愛的天地,雖然在物質上,無法與便利繁榮的大台北相比,但是,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令人感動,令人留戀!

五年來,我們的護理專業知識不僅充實了,而且也學會了如何歡喜付出,當然,師長及懿德媽媽們,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們無所求的付出,樹立了良好的風範。我將以更成熟、更柔軟的心,來面對未來的護理工作、面對病苦的眾生,期許自己是個創造護理榮光的白衣大士。

花蓮是台灣少數沒有受到人為污染的地方,而慈濟醫學院是全國唯一在三百萬人的愛心期許下孕育而成的學校。來自全省各地的醫學院新生們,請你們別忘了慈濟功德會以往的成果及未來的發展,無一不是我們最大的榮譽及後援。

願我們能相互共勉,在未來的日子裡攜手並進,不僅發揮本身醫護學識的功能,更要付出良能為社會、為人群服務,時時刻刻去寬恕他人、感恩眾生,發揮心中的愛念,來創造慈濟世界另一片天空。

再次感恩師公上人,我們不會忘記您那苦口婆心的叮嚀;謝謝與會的各位貴賓,謝謝您對慈濟的護持,及培育我們這些小小幼苗的用心,我們會記取這點點滴滴的恩惠,將它發揚在需要我們的地方。

用真誠與愛伴孩子成長

慈誠爸爸代表杜俊元博士

「慈誠懿德會」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們,為著醫學院開創成立,被上人點召來當學生的爸爸媽媽,陪著醫學院李校長以及全體教授、教職員同仁,共同來培養術德兼修的良醫,這個責任實在非常重大!

當我聽到上人的徵召時,知道這個責任相當重,不敢馬上答覆上人。當時我想:我何德何能,有此能力對於慈濟醫學院的學生,在進德修業,尤其進德方面,能夠培養、幫助他們?

但是,我又想到,我們是上人的弟子,上人常常教誨我們:「要用心把握因緣。」同時我們也常常記得:要以師志為己志。上人既然有這個要求,我們身為弟子的,還能不答應嗎?所以我們毅然決然的願意擔負這一分重責大任。

但是要怎麼來進行?這是一項相當大的考驗。

做為一個慈濟人,上人給我們的教誨,是要秉持「誠、正、信、實」的態度--以誠誠懇懇的心,正正當當的做人、實實在在的做事。如果我們能這樣自我要求、身體力行,做給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孩子們看,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有所感受。

我們希望對這些孩子們,能以亦師亦友、亦父亦兄、亦母亦姊的態度,來跟他們打成一片。希望在他們人格的修養、生活的輔導方面,能夠給予幫助。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尊重醫學院的教學制度與行政制度。我們這些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們,希望在教學制度、行政制度方面,做到百分之百的客人;但是對於孩子人格的培養、生活的輔導,我們能夠用主人的心情、用主人的想法來用心,用我們的真誠、用我們的愛,來協助他們。

非常感恩上人給我們這個機會,能夠追隨上人參與慈濟四大志業中,教育志業「百年樹人」的這分神聖使命;我們也希望能夠陪著慈濟醫學院的這些孩子們,一起來學習,一起來成長,一起來把握這個因緣。

前天我們就到花蓮來了,當郭孟雍教授教我們唱醫學院校歌的時候,郭教授告訴我們:「你們要把慈濟的長情大愛、把你們的精神唱進去。」我們越唱感動。校歌的最後兩段,給了我最大的感動,歌詞是:「誓願將心比心想,眾生平安解我憂勞痛創。」這是一個很謙卑、很慈愛的境界;最後一段:「誓願眾生為至親,醫病醫心醫得平安共享。」這是一個非常美、非常感人,也非常高的境界。我希望七年之後,慈濟醫學院的學生畢業,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則我們參與培育良醫的責任,就已經完成了。

祝福兒女們心中有愛,人見人愛

懿德媽媽代表靜暘師姊

今天真的是感恩的時刻,我們的護專五歲了,我們醫學的學生也誕生了。在慈濟世界裡,可以找到很多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時生的兒女;我們的孩子馬上可以叫「爸爸」,也馬上可以叫「媽媽」了,而且已經讀專科,甚且也有大學生。您說我們當爸爸媽媽的有沒有無限的歡喜,有沒有無限的幸福感恩呢?

所以在慈濟,我們當了懿德媽媽、當了慈誠爸爸之後,充滿無限的感恩。護專的同學們,她們在慈濟這分愛的滋潤下,畢業以後,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跟我們說,你們的女兒,在每一個醫院服務的時候,真的是心中有愛,所以人見人愛。聽在我們做媽媽的人的耳裡,歡喜在心裡,所以我們覺得好溫馨!因為我們護專的女兒,到了社會以後,能夠把慈濟的愛回饋給社會。

在今天這個大喜的日子,我們做媽媽、做爸爸的人,願意把慈濟給我們這一分愛的泉源,源源不斷流到你們的心田裡,也希望大家在愛的滋潤下,不斷的成長和茁壯。

千言萬語一句「感恩」

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此時我的心情千頭萬緒,不知要從何講起,把它結論成兩個字,就是「感恩」啊!

看看今天這個盛會,我們國家最高的元首--總統,還有這麼多的長官,在百忙之中來到花蓮,這是給所有的慈濟人最大的精神鼓勵,因此,我實在不知該用什麼言語來表達心中的感恩。

要感恩的實在很多。慈濟二十九年來,受所有慈濟人長期的支持,這是最令我感恩的;今天的慈濟,就是由這些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

我很感恩全省的委員,每一日、每一時、每一刻,走遍每一個角落,去做濟貧教富的工作;我也很感恩慈濟的慈誠隊,他們都是事業有成之士,投入慈濟之後,奉獻身心來護持慈濟;還有無數的榮譽董事,他們也是長年累月出錢出力地關心護持。

我更要感恩的,是佛教中的諸山長老、各位法師,時時給予我精神上的勉勵,時時給我鞭策,使我能具足

毅力,為了佛教,投入一切,向前邁進。我也要感恩天主教、基督教……等這麼這多宗教人士,不斷地鼓勵我。

我尤其要感恩慈濟四大志業體的各主管。譬如慈濟醫院的曾文賓院長和在曾院長之前的杜詩綿院長,他們接手醫療志業,以院為家,領導無數有愛心的醫師、護理人員、醫技人員;還有全院的行政同仁,對醫院盡心付出,可以說分分秒秒都在發揮救人的功能,我真的很感恩!

我也很感恩投入教育志業的校長、老師和工作同仁們。護專已經成立五年了,首任校長是楊思標先生,再來就是張芙美校長,他們用心於教育,希望能提升台灣護理的品質,能把護理的愛,發揮在病人身上。因為校長及老師們的用心,護專才能在五年的時間內,已經有四屆畢業生遍布在各大醫院,受到很多人的歡迎與讚歎。

我也很感恩醫學院李明亮校長,放棄在美國的成就,為了慈濟,回台灣教育自己的子弟。回來近兩年的時間,他付出大愛,為籌設醫學院而無私奉獻;也有很多教授信心十足地跟著李校長,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回來。所以慈濟醫學院雖然今天才舉行開學典禮,但我們很有信心,相信教育志業在醫學院及護專兩位校長的領導之下,培育出來的護士,必定是白衣大士,醫學院的學生,將來也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這是所有慈濟人心中的期待。

更感動的是,遍布在全球的慈濟人,不論身處美國、加拿大、南非、阿根廷、巴西或者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也千里迢迢地趕回來參與今天的慶典。他們長年在僑居地發揮台灣人的愛心,從事「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的慈善工作,受到國外人士的肯定與讚揚。

尤其令我很感動的是,為了今天能順利舉行典禮,一個月前,全省的慈誠隊,動員了千餘人,紛紛趕來花蓮,在醫學院、靜思堂、護專,做各種清掃、鋪路等環境整理的工作。不論是在大太陽下或是颳風下雨時,也不論工作多麼粗重,他們從早忙到晚,付出時間、付出體力。看他們辛勤工作的樣子,令我既心疼又感恩。

所以,我為護專和醫學院的學生們高興,因為全球有四百萬的慈濟人,在今天為你們歡喜祝福,希望各位同學要抱著這分感恩心,立志好好學習,以回報這麼多慈濟人的愛心,要用心才不辜負大家對你們的期待。

慈濟有今天的成果,是全國上下--包括我們國家的元首和中央首長、地方長官,長久以來的支持。如林資政--林洋港先生,慈濟能踏出第一步,就是因為他在省主席任內,很用心地幫忙解決當時第一次破工醫院土地的問題;還有前花蓮縣縣長吳水雲先生及當時的省主席--現在的李總統;可以說政府每個部門都很用心地支持我解決土地問題,使我能在適當的土地上建設。很感恩長官們的支持。

對所有慈濟人點點滴滴的奉獻,我唯一能回報大家的只有更認真做、努力做,讓大家「做慈濟,永不後悔」,以不辜負各位一片愛心。

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感恩」。今天有兩萬多人參加盛會,因為場地的關係,有很多人沒辦法在現場,只能透過電視牆觀禮。我還是在此祝福大家,身心愉快,法喜充滿,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期許與祝福

◎陳淑伶.楊惠娟

慈濟醫學院的創設,花蓮人皆懷與有榮焉之感,身為花蓮縣的大家長--王慶豐縣長表示:「這不止是代表醫學院的開學,也代表東部可以和西部均衡發展的起步。」慈濟醫學院是以宗教力量匯聚眾人愛心所成就,這是和一般醫學院不同之處,他相信慈濟醫學院必能培育出術德兼備的良醫。

花蓮縣衛生局長黃熾楷則滿懷欣悅地表示:「期待的一刻,終於呈現在眼前了。」東部向來被人認為醫療資源較為落後,硬體設備有長足的進步,仍難留住人才,因此黃局長深感目前花蓮整個醫療推動最大的困難就是軟體--亦即人才問題。要想留住人才,必須從根做起。所以對於慈濟醫學院的建立,他抱著相當大的期許;除了東部子弟就讀之外,更希望吸引有志的西部青年來此,共同提昇東部醫療。

大漢工專張國照校長則肯定的說,慈濟醫學院的成立,不止是花蓮人的福氣,同時也是台灣人的福氣;而醫學院的硬體設備新穎,可以做為他校的典範。

民國五十七年來到省立花蓮醫院服務的黃博施醫師,自六十一年「慈濟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成立以後,便參與義診服務。他深深瞭解由於早期東部地區在交通、文化各方面水準差,聘請醫療人員困難,因此參與義診服務十餘年,直到慈濟醫學院這項成立,這項義診才告結束。今天看到慈濟醫學院這項成立,他相信對於培育良醫有莫大助益。

「今天是我這輩子最高興的時候了!看到慈濟醫學院的成立,我真是為佛教而高興!」台北聖靈寺方丈住持,亦是世界佛教僧伽會總財務長及中華佛教僧伽會秘書長的今能法師,對於參與此盛會,感到莫大的歡喜。

老法師認為,慈濟醫學院的成立,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佛教徒因為有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去做而不求回報的處事態度,因而有源源不絕的推動力量。「出家並非逃避苦果,而是看到苦難的眾生,能起慈悲援助之心,證嚴法師在此方面做得相當好;每一位出家人都有他的崗位,不論是弘法利生、或是入世行善,都有帶動社會正面教育的功能。」看到今天這麼多人來參加盛會,就可以瞭解到佛教徒做事的精神和成果。「我是為佛教而高興!」他說。

南投縣長林源朗則指出,他在兩年多前,曾到精舍見過上人,當時也曾參觀興建中的醫學院。對此次能來到開學典禮現場,感到非常光榮,,並表示,非常佩服上人能匯聚十方大德的力量,建立醫學院,並且弘揚佛法。

前立法委員林鈺祥曾參加醫學院開學典禮,感到十分高興。他表示,希望醫學院的學生能發揮慈濟精神,除了醫術精湛外,還能具備良好的醫德,成為術德兼備的良醫。

馬天賜神父指出,他與上人已經認識三、四年了,不久前,慈濟和天主教也曾共同舉辦過一場宗教交談座談會,他對慈濟成立醫學院感到相當敬佩。他表示,能到現場參加開學典禮,感到非常高興,未來若有機會,可以和護專、醫學院合作,一起舉辦活動。

▲專題報導

耕耘--幕後籌備點滴

◎念慈.陳淑伶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暨慈濟護專五周年校慶聯合慶典》之三

如果心血有形,那麼寸寸慈濟建築裡,都和著慈濟人的心血。

時間是十月十五日,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及護專五周年校慶的前夕,無論在靜思堂、在醫學院,在建築物的周邊,都可見一群群的慈濟人,正神情專注地做著手邊的工作--工務組的同仁為著最後工程裝修,而忙得不可開交;慈誠隊師兄忙著清理環境,鋪草皮、佈置會場;委員師姊為會場妝點慧心巧思;連鄰近的慈濟醫院員工也出動了,人手一把掃帚,正分秒必爭地做著最後的整理清掃工作。

即使豔陽高照,揮汗如雨;即便塵土紛飛,揚起千層灰,沒有人喊累,喊苦,也沒有人臨陣退縮;相反地,卻有更多來自全省各地、甚至海外的慈濟人,紛紛投入。人人一致的目標,就是期望明日的慶典,呈現出「零缺點」的完美演出。

群英之中,個人為生命的存在,所從事的世俗職業容有殊異,然而,為慧命的滋長,所抱持的不移信念,則人人如一。

「慈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恭逢大家庭的盛事,無論如何也要趕回來,既與平日不易謀面的師兄姊們團聚,更要為這一大事因緣,付出時間、精力和智慧。

一位醫學院的學生,一個月前看到正施工的慈濟醫學院,認為工程不可能如期完工開學;一個月後,新生報到時,呈現在他眼前的,已是一幢設備完善的醫學院大樓!因為強大的動員力與凝聚力,使慈濟人在最短時間裡,完成預計的成果。

師兄師姊們認真投入的態度與精神,令人佩服;而他們工作的高效率,更是令人咋舌!前一天還是工程凌亂的景象,隔天有如變魔術般,一切已就緒。然而,這一切並不是變魔術,而是慈誠隊師兄確確實實、點點滴滴做出來的。

「眾志成城」的力量,各項籌備的工作及工程,在十六日當天,有了圓滿的呈現。回想點點滴滴付出的心血,只要曾參與過的,將會在記憶深處留下甜美的回憶;而每一項建築裡,也都和著眾人綿密的祝福與愛心,留予後代子孫無形的教育。

向這群成就善業的幕後大英雄,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在慈濟,學菩薩法--從靜思堂平行大道談起

慈濟是菩薩學處,除了僧眾所在地的靜思精舍,是傳統所謂的道場外,實際上,整個慈濟世界,包括委員、慈誠隊、志業體員工乃至會員,莫不都在慈濟這廣義的大叢林裡,作「修行」的功課--修身養性、端正行為,以使人生臻於幸福、圓融、究竟的目標。

在慈濟大學修學分

志業體不斷擴大的結果,一方面,對社會、人類所做的服務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投入志業的人愈多,則攝受的階層,便更形普遍化。

人多好修行,在人群中,多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的機會。眾人在加入慈濟之後,於行善的同時,學習在團體中鍛鍊自我的菩薩心;亦即,入慈濟就好比入社會大學學習,必修的課程有「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或是「容人之德」、「成人之美」,或是「縮自己」、「清淨大愛」等,個己在慈濟面對種種人事時,得不時自我打分數:哪個學分尚不及格,需加強?哪個學分有進步,要更上層樓?

以工廠為道場

慈濟醫學院開學前夕,近千餘位慈誠隊從全省各地聚集花蓮,在靜思堂、醫學院、護專,作環境清潔整理的服務。

如建造靜思堂前,臨新生南路平行大道工程,全長約六十尺、寬約二公尺的人行步道上,要鋪上每塊二十五公分長,二十四公分寬,六十公斤重的大石磚,磚與磚間留些微空隙,成三行排列。在十月九日與十月十三、十四、十五日,四天的工程期間,來自十方,有著不同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專業領域、個性、習氣的人,如何藉此合作共事的機會,相互學習待人處事的道理,便是他們此行除了為善競爭的目的外,在追求自我淨化方面,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執鏟搬物無非禪

如此,各人緣於該項工作,就路還家之時,究竟識得幾許本來面目?

探得幾個福智的消息?

有師兄以為,在慈濟,固然可以貢獻就所長,使自己的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其實,也有些時候,在以非專業之身投入專業性工作時,漸漸地在無形之中,時間便延伸了知識領域,開拓自己可以服務的範圍;往多功能努力,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多一種服務的良能,即廣結善緣,也能使自己在許多不同時空,幫助更多的人。

誠然,鋪一條石磚路,在有經驗者的教導下,許多人也懂得了諸如:拿鏟子使力的方法、搬運重物的技巧、推單輪推車的訣竅、整地的要領、測量的常識、拿竹帚掃地的姿勢……等,乃至一切的學習能否認真、用心,也是禪定功夫的表現呢!無怪乎,佛門有言:挑柴運水,無不是禪;道,正是在尋常日用間。

共造善的循環

另外,置身於有志提昇自我品德的團體中,自他間常易形成善的循環,相互感動,彼此薰陶。一位師兄就表示,由於造路工事費時,一些年長的慈誠師兄,汗溼了衣服,當時天候微涼,請他們換上較乾衣物時,這些長者卻因工作幾至忘我的境地,直說

「不冷,沒關係」而繼續工作,其精神令人欽佩。

而夜宿精舍時,於沐浴後就寢前的空檔,除非累極而早早睡去,否則大都會成群圍坐,聊聊個人加人慈濟的因緣,或懺悔、或感恩,令人也漸漸能敞開心胸,以誠待人,坦露自己的遭遇或見聞。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如此小型、短暫的共修,也不失為一次自我充電良緣。

又如師兄們自己所言,有的學到了謙虛:「慈濟是我們的家,為大家庭做事,我願盡一粒沙子的責任。」有的學到了感恩:「在菩薩道上,能和大家一起相互合作,是廣結善緣難得的因緣。」有的學到了任勞任怨的精神:「做志工,是我自己發願來的,過程中遭遇的一切順逆,都視為超越自我的增上緣。」有的則學到了一分責任感:「慈濟愈龐大,肩挑的社會責任就愈大,而每一個慈濟人相對的也就更任重道遠。」……

回歸心靈故鄉

慈濟提供的,就是做不完的慈濟事和眾人共處共事的大環境;有心者、有志者、有自覺者,假以時日,自然都能在藉事鍊心的過程中福慧雙修,以至回歸心靈的故鄉。

石頭路,來自於有情慈誠大道建築小記

靜思堂與醫學院之間,必須有條臨時道路,才能在盛會當天,方便觀禮人潮行走。負責此項築路工事的慈誠師兄們,認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也是人造出來的」,於是,視自然界氣候的變化,為考驗意志力的大洪爐;以粗重的工作,為鍛鍊去我相的磨刀石。耐苦、耐煩、耐磨,為超越自我而勇於接受挑戰。鑽石,正是要多方切割,以致燦然光亮;寒梅,正是要歷經嚴冬,才能清香遠溢。

兩方接力

九月十八日,原本荒蕪雜亂的泥地上已出現三分之一路段;十月九日,要繼續未竟的工事,不巧遇上了自南而北的席斯颱風,但「既然來了,就要做!」清晨六點左右,師兄們已集合工地,穿著雨衣,冒著急風聚雨,排成兩列,以接力的方式,將沈甸甸的石頭,一塊塊落置在規畫好的路線上。

雨衣是當天臨時買的;順應自然,在家菩薩們自有權宜之計。大雨弄濘了泥地,寸步難行,工程在大家一鼓作氣的決心中,到了下午四點結束一天的工作時,已完成二分之一的路段。

從埋下第一顆石頭開始,事隔近月餘的十月十三日,也是一大早,師兄們來到了現場,「怎麼石頭全陷入泥裡了!」那日颱風帶來的雨水未退,以致許多原已鋪好的石頭浸在黃泥裡,腳踏上去,如踩彈簧床一般,浮沈、搖擺不定。出動怪手把部分積水嚴重路段的泥濘連石頭一併鏟起,鋪上較乾的新土後,重新造路。

累在身,樂在心

眾人先搬數十張板模,依著計畫中的路線外緣,排成一行。有些人便

利用這條便道,推著單輪推車,載運較大或更多的石頭;有的用雙手將石頭負於後頸背上;有的則荷在一肩,走到已鋪石頭盡處,再慢慢將石頭放好在地面上。

工地現場,鏟土整地的怪手隆隆作響,拆卸靜思堂鋼管鷹架的地方,不時傳來金屬相碰的鏘鏘聲、電鋸聲、木板托曳聲、鋤頭敲打聲、對講機嗶嗒聲;有人扯開喉嚨大聲叫喊,有人奔跑得氣喘咻咻,乃至運載建材或廢棄物的卡車輪轉聲,較處車道上的汽車引擎聲……眾聲雜遝中,遇爾還可聽聞師兄們的朗笑聲--是誰不熟悉操作單輪推車,致使在中途翻車了?是誰臉上給泥巴糊了一片,顯得鄉土可愛?是詮拿鏟子的模樣,一看就知是「大外行」?……

光陰推移至晚上八點左右,所有的人儘管累彎了腰、汗溼透了身,衣服滿是泥巴,走路也不似早上俐落,但「累是短暫的,休息一下就好;而做過之後的快樂,卻是內心深處永久的回憶。」行善的踏實感,以及大家如兄如弟的親切情誼,使眾人於下身體的疲累,在工作中,產生無限的法喜禪悅。

心血有形

往後兩天,接續最後收尾的工作,集百餘人力所成的一條石路,終於完成。近晚時分,暮色中,醫學院的莘莘學子,穿著各色輕衫,一路迤灑自靜思堂走向校區。他們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踏在大石上,走過月色迷濛中的靜思堂,穿過緣葉扶疏的櫸木林……他們行經的每一粒石頭、每一株小草,都是有心人的心血出,都有善心人綿密的祝福。

這段石頭路,長約一百三十米,寬約二米半,約由二千五百塊左右,直徑約雙掌大或圓形或橢圓形的宜蘭石鋪成,呈S型,叉路一條通靜思堂一側邊入口,一條接靜思堂廣場。

十月十五日,上人感動於護法金剛的愛心付出,為誌紀念,以作後世愛的教育、美的回憶,遂於早上「志工時間」,正式向大眾宣布定名為--慈誠大道。

種福田--到慈濟護專鋪草

看花蓮的師兄姊們,在護專行政大樓兩側,蹲著埋首植草皮,這幕景象,確實就像一幅圖畫。

溫馨有情

畫的背景,是晚秋的清晨,陽光溫煦,惠風和暢,如大波浪起伏的山巒,親切地橫亙眼前,與人如此貼近。植草皮的四周,或者就在草坪邊,或者是更遠處,總立著無數搖曳綠意的樹木。藍天、白雲、灰白色系的校區建築紅色跑道大片綠色草坪……說不盡的賞心悅目。

而在這樣和諧平靜的秩序裡,更令人感到一種活躍在畫面上的真性情。

這分真性情,可以四字形容--溫馨有情。

老實修行

工人們以推土機整地後,師兄姊們就開始一天的辛勤勞作,或蹲或跪,把方形草皮,一片片鋪在泥土地上、這時,遇有大小石頭,還撿除以利小草生長。用腳踏緊草皮,澆水後,工人們再以滾輪作最後的壓實工作。鋪草皮雖非費力的粗重事,但長久蹲著,不習於勞動的人,不一會兒,便會腰酸背痛呢!

大夥兒從同一起點鋪草皮,三十多人聚在約四米寬的地方,彼此靠得近,自然有時就閒聊幾句。平時為慈濟活動,大家早有合作共事的默契,所談的,也就不外是互道近況,話話慈濟事,以及交換為人處世的道理。雖然相歡語笑,卻無礙工作效率,使整地的工人們有些趕不及,只得更加賣力。

單純之樂

工作操勞,也有休息之時。精舍的常住眾,關懷大家的辛苦,除正餐外,早、午還送點心來。有時是炒冬粉等等鄉土小吃,有時是紅茶之類的清涼飲品。體貼之情,令大家感懷於心:「不認真做,實在過意不去。」也有師兄姊們帶來玉米、麵包等與大家結緣。此時,人人席地而坐,融融恰恰,胸無城府地閒話家常,彼此的心靈流動著單純的快樂。

正午用完飯,男眾們就地在陰涼處休息,女眾則入學生教室坐著小睡。一點過後,又繼續工作。

願後代傳承心志

由於慈濟發源於花蓮,早年的慈善工作,大都由花蓮本地人善盡委員責任,篳路藍縷開啟志業規模。因此,在清一色年輕一代的慈濟人中,有幾位資深委員如趕農忙似地,不稍多休憩,便又迫不急待工作起來,令新生代們看在眼裡,感動不已。

靜恆與靜慇師姊,一個七十歲,一個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