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化育

◎高麗雲

雖然我不能說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卻始終相信:肯用心的人,往往擁有最大的發展空間;
很幸運的,我還算是肯用心的老師。深盼在我用心引導之下,
學生都能明白愛的真諦與人生的意義,也願向上、向善。

民國六十八年,學校讓我擔任一個國二男生班的導師。

刻骨銘心的經驗

我熱心有餘,經驗卻不足,不了解男女生的差異,因此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善意,反而產生了對立--他們唱反調,不肯聽從管教,讓我痛心疾首,卻又束手無策。

那段痛苦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記憶中,我經常在午夜夢回,潸然淚下。這樣折騰一年下來,健康檢查的結果,體重由五十四公斤,驟減為四十六公斤。同時,產生了心痛、低血壓,血紅素不足等毛病。

痛定思痛之餘,我想到,不能長此以往,否則,自己痛苦是小,無法發揮導師功能輔導學生,那可是嚴重的後果。從此,我經常聽廣播、講演、向人請教,閱讀報章雜誌、參加各種研習活動,立志學習當個好導師。

結果,皇天不負苦心人,再用心學習之下,總算有了一些心得,讓我能與學生產生良性的互動,而不再生活在痛苦的深淵中。

立志學習當個好老師

泰戈爾說:「生活本是苦難。它的美麗,不再於結束,而再於其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唯有經歷風雨摧殘地種子,才能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的確,再飽嚐生活的苦難之餘,應該在風雨中成長,在風雨中學習;以堅定、冷靜的智慧來迎接風雨。當風雨過後,便是再揚帆、再出發的開始!

於是,我開始整理自己的思緒,確立一些基本的訓導理念:

⊙訓導工作由廣結善緣開始:

「有緣說話是真理,無緣說話成是非。」如果沒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則孩子往往將老師的苦心視為惡意,叮嚀當作囉唆;甚至以為師長故意找他麻煩,因而充滿敵意,為反對而反對;如此一來,一切的教導都成為枉然,更可能造成反效果。所以一切的訓導工作,應由廣結善緣開始,進而善用所有的人力資源。

⊙心中有愛的人不會變壞:

當今社會許多問題,都起因於人不自愛,或不相愛。不自愛的人,不

懂得上進,更不知要為高遠的目標付出辛勤努力的代價;反而是渾渾噩噩或是自甘墮落,不了解人生的意義。

另有一些人,因誤解愛的真諦,往往只為自己打算,不惜將別人踩在腳下,追求一己的成功;或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然而,人既在世,是無法獨善其身,而真正快樂的。因此,身為導師,應該傳播愛的信念,使學生了解愛的真義,才能順利進行訓導工作。

⊙有智慧的愛,才能利己益群:

愛要有智慧,則不能行中庸之道,過或不及,終將禍己害人。為人師者,不但自己要了解愛的真諦,更要推廣,讓人人明白。愛的內涵是:

尊重--真正的愛,由尊重開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家要尊重個人的獨特性;千萬不要做不公平的比較,更不可硬將自己的價值標準,套在別人的身上。不論成績優劣,更不計貧富貴賤,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的地方,不應該另眼相待。

了解--父母愛孩子,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偏偏有許多人都不領情,認為父母不愛她,老師總是找他麻煩。追根究底,原來彼此都不了解對方的心意,無法讓對方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難怪許多人會無奈地唱出:「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能了解人的需要時,才有愛的智慧可言。

包容--當一個人品性好、資賦佳,又肯上進時,哪個人不愛?問題是偏有一些學生,既不聰明,又不用功,並且人緣奇差;如果連老師都不能以包容地心對待,認為這種學生不可愛,影響所及,同學也不能善待,那就枉為人師了。

責任--既然愛學生,就有責任教他負責,人生旅程像一條漫長的不歸路;不同的抉擇,往往造成迥異的結果;每個人都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以前的人常認為:家庭、學校、社會是鐵三角只要這三部份密切配合,就不會產生問題青少年。事實上,卻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個人」。如果個人不知道為自己負責,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家庭、學校或社會,怎會不出問題呢?

因此,大家應該改變觀念,了解愛是有責任的,唯有人人懂得為自己負責,才能真正消弭社會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家庭、學校、社會與個人形成「金四角」,當這金四角健全了,真金不怕火鍊,如此,才能解決青少年問題。

散播愛的種子

再好的構想,如果不能化為具體的行動,都將流於空談,於事無補。身為導師,應著重日常生活教育,點滴努力,期能收潛移默化之效。通常我都利用下列措施,以達到訓導的功能。

⊙傳播愛的理念,實施愛的教育:

我總認為,人的言行是受思想左右的。如果希望學生上軌道,減少偏差的行為,就要由思想教育開始,讓人人都能體認愛的真諦--不但愛惜自己,更能真愛家庭、社會與國家。我的具體做法是:

教唱歌班--影印(愛的真諦)歌詞,與(心中有愛的人不會變壞)一文,講解其中的意義,並且教唱,還將前者當作班歌,讓學生寫心得感想。播下愛的種子,以期在學生心中萌芽,日後能成長、茁壯。

抄錄格言--每天請國文小老師將證嚴法師的(靜思語)或其他書中的金玉良言,抄在黑板上,先由學生試說含意或感想,然後我再綜合講解,讓學生抄錄在聯絡簿上。後經許多家長反映,這樣做,不但能教育學生,也讓他們分享了許多別人的智慧。

寫日記--教學要有效果,貴能雙向溝通,身為老師的人雖有許多良法美意,卻不知道學生到底了解多少。因此,我要求學生寫日記。一方面,了解班級與同學的狀況,隨時導正錯誤的言行;另一方面,也朗讀觀念正確、思想積極的好作品,以強化他們愛的理念。

互祝生日--每逢同學生日,我就和其他同學,說一些祝福的話,並且指出他的優點,以及可以更進步的地方。或是累積一段時間,利用班會慶賀,不要求送禮,但他們會私下互贈禮物。甚至會再我生日時,送鮮花、買蛋糕,給我意外的驚喜。

⊙以德育為重:

我常告訴學生及家長,在我的班級,我強調品行第一,健康第二,學業第三。尤其以德育為重,因為我強調要注重人格,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資格。因為品行好的人,當他愈健康,學業愈優異時,對自己以及社會的助益也愈大。相反的,品行不好,那麼愈健康,學業愈棒時,就像老虎添了翅膀一樣,危害也愈大。因此,我以「四心三意」為實施的綱領。

四心:愛心、信心、耐心與恆心。

愛心--老師要關愛學生,學生也要敬愛老師,同學之間更要互相友愛。讓彼此在溫馨的園地裡,快樂地成長、學習。

信心--我常強調信心是能力的代名詞,老師要經常充實自己、建立信心;並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藉著增進能力以培養自信。更要互相信任,分工合作,為團體爭取最高榮譽。同時堅信,只要目標正確,方法適當,累積努力,必可終底於成。

耐心--事事順利時,往往大家都信心十足,較願全力以赴。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稍遇挫折,就不耐煩,半途而廢,哪有成就可言?因此,要秉持耐心,堅忍不拔,才能面對逆境,迎像光明的未來。

恆心--國人的毛病,大部分都是三分鐘的熱度。起先往往興致勃勃,一副想要宏圖大展的模樣。但時日一久,卻不免鬆懈怠惰,終至一事無成。難怪有人常嘆:「行百里者,半九十。」身為導師,務須警覺,自勉當學生的榜樣,引領學生走向恆心的大道。

三意:誠意、善意、樂意。

誠意--訓導工作要有效果,除了規之以法、約之以禮以外,更要動之以情。當老師的,一定要真心誠意對待學生,讓學生了解你的苦心。還可明白告訴他,師長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他好,但老師只是凡人,也有出錯的時候,請求諒解,並且提出來,老師可以改進,甚至道歉。

善意--凡事都要做善意的推論,千萬不可以小人之心測君子之腹。例如:學生上課不專心,不要認定他就是不用功。或許,他與朋友吵架,正煩得不得了。老師若不深究,否而斥責或鞭打,則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同時也會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此外,老師一定要鼓勵學生也發揮善念,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樂意--證嚴法師說:「甘願做,歡喜受。」幸而能身為人師,就要珍惜這難得的機緣,全力以赴,善盡職責。更要為學生製造快樂的園地,使每個學生都樂意學習。比如,要有彈性,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讓他們保有創作的活力,還要培養幽默感,在課堂中,穿插故事與笑話,讓大家能在輕鬆的情境中,愉快學習,這也是最有效的學習。

做個用心的老師

國家興亡,繫乎社會之隆污;社會之隆污,繫乎人心之振靡;人心之振靡,繫乎教育之良窳;教育之良窳,繫乎德育之成敗;德育成敗的指標則在訓導工作的實施。因此,有幸身為訓導工作的人員,都應負起教育的使命,強化道德,振作人心。尤其導師是訓導人員的尖兵,站在訓導工作的最前線,更應發揮影響力,培養能負責、肯服務、有榮譽心的好公民。

雖然我未必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卻始終深信,肯用心的人,往往擁有最大的發展空間;很幸運的,我還算是肯用心的老師。深盼在我用心引導之下,學生都能明白,也願向上、向善,共為開創美好的前程而努力!



▲喜樂證言

大喜大捨‧富中之富--企業家夫人以「慈濟精神會友」

◎林秀美

感於慈濟志業的推動,在在需要資金與人力,
慈友會籌辦了一場「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邀會
友喜捨珠寶書畫,以籌募志業基金。
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是藉此接引十方善士瞭解慈濟,同耕福田,
為預約「人間淨土」共盡一分心。
活動雖已落幕,這些「富中之富」的企業家夫人,
心中的善種子卻正蓬勃滋長……

甫落幕,於新光美術館掀起一片熱潮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珠寶、書畫義賣拍賣活動,是「慈友會--邀您分享一場心靈饗宴」精神的充分發揮。

民國八十年,在姐姐佳穎的引領下,成為慈濟委員甫一年的李憶慧師姐,對慈濟師姐逐漸有了體認之際,即希望藉由原本一些好友不定期的聚會,讓慈濟精神落實在小團體裏,於是,開始在家中辦起「慈濟茶會」,邀請師兄姐前來現身說法。

以「慈濟」精神會「友」

原先的私人小聚會成員有十二位,除了憶慧、佳穎姊妹二人外,還有孩子們同學的母親、家族中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大家都是知識分子,且志趣相投;巧的是,這些女性朋友,幾乎全是企業家夫人,都有相當的經濟能力,平時在家相夫教子之餘,也頗能善用時間充實自我。她們包括新光集團吳東賢的太太孫若男,吳東昇的太太何幸樺、台塑少東王文洋的太太陳怡靜、邱創煥的女兒邱珮琳、吳尊賢的媳婦柯瑤碧、美國學校校董葛潔輝、玉如意珠寶老闆娘葉俐君、和成公司邱宏茂的太太李凱萍,以及企業人士邰中和之妻阮妮蓮等人。

起初,大家聚會只是見見面,聊聊天,談談孩子、先生,以及出國的一切大小事情,當然,更免不了要談的話題是--今年流行的穿著和打扮。直到憶慧師姐搖身一變成為慈濟委員,不但在穿著上有了明顯的改變,她的足跡也漸漸在這個團體中消失。

「憶慧最近到底在忙些什麼?」於是,幾位較熟悉的朋友,好奇而關心地問。等到有了一番了解之後,陳怡靜等人便陸續跟隨她,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也接續邁開了投入慈濟的腳步。

憶慧師姐家中一場場小型的慈濟茶會,就在大家的踴躍參與下,逐步成長、茁壯,不久,即定名為「慈友會」,亦即「以慈濟精神會友」--希望大家在富裕的物質環境生活中,讓自己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因此,慈友會的宗旨,也就是要邀請女性朋友,做一場心靈的饗宴,期使生命的意義,更加充實圓滿。

由山珍海味到素食便當

每月舉行一次的慈友會,由每位成員輪流主辦,也讓大家從主持活動中學習、成長。由於這些企業家夫人,從原本的「好面子」,到逐漸放下身段,聚會的餐點,也就從山珍海味,轉而成為素食便當。

大家愈做愈歡喜,成員也愈來愈多,後續的會員有國齊實業洪敏昌夫人徐秀華、瑞和實業侯博文夫人陳珀玲、聲寶企業陳盛沺的夫人……。

慈友會目前共有三十六位會員,其中包括五位慈濟委員「李憶華、李佳穎、李明香、孫若男、葉俐君……台北第三十組」、十五位榮董「以上五位委員,加上李凱萍、李可珍、何幸樺、林如貞、柯瑤碧、徐秀華、陳怡靜、陳珀玲、梁佳蓉、郭琦玲」,以即九位見習委員;其餘皆為慈濟會員;有些人,除具雙重身分外,同時也擔任慈青輔導媽媽、快樂兒童精進班輔導媽媽以及外語隊的成員……。憶慧師姐表示,希望慈友會能逐步投入慈濟團體,期待三十六位會員,將來都能成為慈濟委員,同位慈濟盡心力。

慈友會成員原本就是好朋友,話題投契,同時為了便於管理,因此,會員控制在三十六位;若其他朋友想參與,可以貴賓身分加入,並盡量為其安排機會接觸慈濟。慈友會每年都會調整會員身分,避免讓因出國或特殊事故,鮮少出席者佔去名額,目前的聚會時間為每月第二個星期四。

每月七八月暑假期間,許多成員會和家人一起出國渡假,是慈友會暫停聚會的季節;因此,每逢九月暑假結束,電話鈴聲也就響得特別緊,「憶慧啊!什麼時候要聚會呢?隔了這麼久,心都雜染了……」。

縮小自己,感恩他人

在不斷的佈施、吸收慈濟精神之下,大家逐漸有了共識--「心」最重要,而唯有親身去做,才能真正體會箇中滋味。於是大家開始分組,跟隨慈濟人上山下海進行訪貧工作,每組都有固定的照顧戶。

兩年來,人人收穫良多,也有深刻體會,如有一次孫若男師姐為照顧戶洗刷一個電風扇,辛苦了一天後,她感嘆地說:「以後再也不會挑剔家裡佣人做得不夠細心了。」而其夫婿吳東賢也說:「太太自從加入慈友會,脾氣好了很多,不僅待人處事的態度愈來愈圓融,更能以包容心看待事物。」

「縮小自己」與「感恩別人」,是慈友會會員們普遍的成長心聲,而他們的先生也在無形中深受影響,夫妻間的感情愈來愈好。

資深會員、同時也是慈濟委員的葉俐君,興奮地讚歎道:「慈濟實在是個真善美的地方。」李可珍則強調:「除了真善美,還有(聖)哪!」大家都十分喜愛慈濟這個團體,更感恩慈友會成就了這個因緣。

邀善士同耕福田

「當慈濟四大志業,同時在歷史上烙下六大腳印之際,有感於這些艱困工作,在在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每一回募款活動,除了善款的勸募,更重要的是藉由各種活動,接引十方善士接觸慈濟,瞭解慈濟精神,達到上人(預約人間淨土)永不止息的目標。」機於這個理念,平時各自忙碌於慈濟志業的憶慧、佳穎姊妹二人,在一次難得的聚會中都覺得應該讓「慈友會」在發揮更大的良能。

因而,有了喜捨珠寶,義賣籌募慈濟志業基金的構想;因緣殊勝,又獲得慈濟榮董會的支持,增加了書畫的拍賣。於是,由「慈友會」和「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合辦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成就了一段善士雲集,因緣會合的過程;且讓這世俗的珍寶及書畫,化為有情之物,擁抱苦難的蒼生。

大喜大捨,富中之富

這次活動,慈友會幾乎出動所有成員,不僅佈施金錢,也捨出時間,全力投入。憶慧和佳穎師姐二人,負責整個活動的籌畫與執行;葉俐君師姐的玉如意翡翠銀樓,代收所有的珠寶捐贈品,同時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陳珀玲師姐因平時喜歡收集巧思設計的珠寶,而結識名珠寶設計師陳婉君小姐,她們與佳穎師姐共同設計出此次活動的三支紀念心連別針--福慧心連、喜捨心連及如意心連;陳珀玲師姐並發心提供活動期間的所有餐、茶點;孫若男師姐則提供展覽與拍賣會場的場地。

其他成員,也都熱烈投入參與活動的行列;有珠寶的人捐珠寶、有名畫的人捐名畫,還有四處向人募珠寶、名畫,或極力鼓吹親朋友人前來義賣,也有在活動期間到會場值班,甚至投入競標的行列……在在都證明大家放下身段,具體展現「喜」、「捨」的精神。

雖然說「富貴學道難」,然而,此次慈友會與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攜手合辦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卻充分說明這一群富貴中人,是名符其實的「富中之富」。

上人對此活動讚許有加,憶慧師姐認為,這乃是受慈濟平日「誠正信實」精神和原則的感召,才能讓社會各階層人士樂於積極參與,同耕福田,擁抱暗角蒼生。「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圓滿落幕後,慈友會二十多位成員,於三月二十三日回精舍拜見上人,感恩藉由活動,大家得有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多人並期待皈依上人,盼在慈濟菩薩道上,更加勇猛精進。



▲喜樂證言

同心.同志.同道--菩提眷屬杜俊元伉儷

◎馮瓊瑤

杜俊元師兄,上人口中的「杜博士」,在民國八十一年十月於台中舉辦的全省榮董聯誼會上,由上人親自委任為南區榮董召集人。上人對他的看法是:「你做事,我放心。」

透過每月的高雄區定期聚會、三月一聚的南區榮董總聚會,杜師兄精心安排共修、心得分享等內容,凝結榮董們對慈濟的認識與向心力。一年多以來,南區榮董會已具雛形;近來,高雄地區共修聯絡處的會址底定,使得當地慈濟人長久的期盼終能實現,此因緣之成就,也有賴杜師兄大力奔走。

今年三月六日,伉儷倆專程返回精舍,雙雙皈依上人座下。而甫於三月中旬圓滿落幕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義賣拍賣活動,杜師兄伉儷專程搭機北上參與競標--此因曾經許下承諾,要和喜捨珠寶的鄭明華師姊結緣,遂決意盡力標購,與鄭師姊共同圓滿這個愛的循環。

記得第一次到杜師兄府上訪問的那個夜晚,我的車子剛抵達,就見到師兄的車隨後停靠,原來,他為了赴我的約,特地從台北趕回高雄,而第二天,他還要立刻回返台北。其實,這個約會並不是那麼迫切,杜師兄大可告知我另擇日期,然而,這就是師兄為人的原則吧!不承諾則已,凡許下的承諾,事不分大小,定是說到做到。

半年前的採訪經驗,當時感覺杜師兄的為人相當內斂,是那種坐著的時候,會把雙手端端正正放在膝蓋上的人;他相當客氣,甚至有時讓人覺得生分。而碰巧那次我的錄音機出了點狀況,訪談的內容完全沒有收錄,撰寫文稿之事只有作罷。

去年底的「尊重生命,全球齊步走」活動,在義賣場上又和杜師兄碰面。這時候的他,顯然與先前有所不同,不再是那樣的訥澀、不茍言笑,談起他的「慈濟心得」來,更是滔滔不絕,意興風發。那一天,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我手邊沒有準備錄音機,但是,談話的內容歷歷印在我的心版,一攤開稿紙,字字句句便如泉湧地映現……

事業要做,志業更要做

「事業要做,志業更要做」,上人輕輕的一句法語,重重地烙印在他的心裡。從此,他信受奉行、亦步亦趨地在慈濟菩薩道上邁進。其堅毅慎重的專注,一如他對人生的態度。

杜俊元師兄是花蓮縣富里鄉人,年幼時父親在池上鄉經營碾米廠,家境優渥,這位獨子在父親用心栽培下,成就了胸懷千里的大志。台大電機系畢業後,於民國五十年與楊美瑳姊結婚,婚後一個月即飛往美國攻讀學位。師姊在台結束學業後,亦前往會合,夫妻倆在異鄉相互扶持,助杜師兄完成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業,學習專業技能素養,奠定了日後事業的基礎。

師姊賢淑、典雅,一抹淺淺的笑容,常掛臉上。就讀中興大學會統系一年級時即與杜師兄訂婚,三年級在杜師兄將負笈異邦時結婚。師姊父親為糧食事務所所長,因任務的調動,常常四處遷徙,在六個兄弟姊妹的大家庭裡,練就了隨和曠達的個性。年幼時亦隨著長輩拈香膜拜,只是當時的她,對佛教的認知僅是寺院中的誦經禮懺而已,自己拿起香也是自求多福的許願,如此近乎自了漢的行徑,佛教並未讓她有更深一層的認可。

婚後與杜師兄在美五年,隨後因得之公公獲病消息,便舉家回國,在池上老家照顧公公,直到十一年後老人家往生。

民國五十九年,杜師兄赴高雄成立華泰電子公司。以其敦厚個性、專業素養,不出幾年,在電子業界打下一片江山,屹立至今。是善良的本性使然,是時懷知足、悲憫的感恩心,杜師兄在事業有成之際,時時行善佈施,其師姊的善心更是處處著墨。

五年前返鄉參加同學會的因緣,杜夫人美瑳師姊認識了慈濟。初踏入精舍,碰巧上人正對眾開示,她深深為上人法語吸引,驀然驚覺:原來正信的佛教是在人間學菩薩行!上人如同一位良師般苦口婆心地教授為人處世的道理,句句如同諍言,句句如同和風,薰習了對佛教一直誤解的師姊,她隨即請了「三十七道品」錄音帶及「靜思語」一書回程。

在捧讀之際,一顆心念念昇沉、念念遷流,所有的疑惑,所尋的答案,一一躍然紙上,當下安心、當下有所悟。翌月,逢師姊五十歲生日,再回精舍,再次印證所知,深受感動,她頂禮於大殿前,終於為自己找到了方向,尋到了皈依處。

信心.毅力.勇氣

原本杜師兄對師姊參與慈濟之事,只給予一般的認同;然夫妻攜手並行近三十年的來時路,師姊怎忍在菩薩道上一人獨行?

於是師姊請回上人開示的錄音帶與書籍,讓喜歡閱讀的杜師兄展閱。遇到節日,電視上亦常播出上人開示的場景,此時師姊就會打開電視,讓杜師兄親自聆聽,師兄也從上人法語「信心、毅力、勇氣」中得到感受,並且身體力行。每當遭受挫折,或遇事裹足不前時,常想到這句話,很多

事情也就在無形中解決了,腳步也跨出去了。同時,師姊也身體力行,藉由種種的自我改變與帶動,讓杜師兄領會慈濟精神所在,終於夫妻同道同修了。

引進杜師兄後,師姊更在扶輪社的社團裡,極力介紹慈濟,將這份法喜帶給社友。隨後並邀約了十二位社友,分期捐款,每月圓滿一位榮董。終於一年後,十二位榮董產生了,個個都是慈濟的助力,人間的菩薩。

南區榮董召集人

進入慈濟後,他們趕上民國八十年的大陸賑災。杜師兄隨團至大陸安徽、江蘇災區探訪。劫後斷垣殘壁的景象,活生生映入眼簾,另他震撼不已,原來昔日從書本中讀來的淒苦文字名相,而今竟是如此真實。歸來後的杜師兄極力思惟:「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遂全力投入賑災的行列,也在實際參與活動中得到了法喜。

八十一年十月於台中舉辦的全省榮董聯誼會上,上人指定他為南區榮譽董事長的召集人。身負重任的杜師兄,感懷大部分的榮董都是企業界人士,自有其獨特的智慧與經驗,但如何凝聚這股力量?又如何以歡喜心、不著痕跡地給予啟發、加以引導?他費盡心思,覺得委員、慈誠隊與榮董應是支持慈濟這鼎十方爐的三支腳,缺一不可;有了這穩固的支撐,慈濟方能成就更大的菩薩行啊!於是每月的高雄區定期聚會,三月一次的南區榮董總聚會,共修、交換心得,分享彼此的成長、互相成就,種種用心無非是希望凝結大家的共識,為慈濟盡一分心力。而今南區榮董經由他的努力,已見雛型,彷如在慈濟的大海裡,注入一股洪流,發揮功能。

杜師兄也極力引導二子一女走入慈濟。再大兒子結婚時,喜宴上禮金一百二十萬,他以新婚夫妻倆名義佈施,盼日後他們能以自己的體悟,親手佈施。

菩提眷屬,相扶相攜

杜師兄審慎而動容的道出,師姊是他最好的諫言者,在他面臨人生最重要關卡時,都是師姊諍言,讓他度過難關。

「杜師兄不是個浪漫的人,個性可說是有點近於木訥、沉悶。他不善於言情,但是他用努力的成果來與我分享,我想這或許是他對愛的表達方式吧!」師姊說:「他雖不浪漫,但重然諾,無論對家庭或對我,只要他答應的從不食言,也因此我對他做事都很放心。」

「最讓我感動的是,杜師事母至孝。多年來無論在煩忙或不順意時,他對九十多歲的老母,總是如同對小孩般的慈言愛語,那近乎哄騙的耐心與神情,每每讓我深受感動。」

年輕時,婆婆為造就這獨媳承擔家業,凡事百般要求,增益其所不能。以鄉下人的舊家規要求這接受現代教育的媳婦,師姊心中難免有怨;再加上近二十幾年來婆婆中風臥病在床,師姊親侍梳理,思及年輕時所受的委屈,常因內心的不平衡而未能釋

懷。「婆婆中風二十幾年,平常家務雖雇人幫忙,但侍奉婆婆服藥與清潔的工作,都是我自己動手,若遇事煩雜,無人可以替代時,心中自是有怨。」

然而,「父母事堂上的活佛,對父母要如敬佛般的誠心供養」--上人的法語,開啟了師姊久被蒙塵的心,也終於領悟當下盡分的道理,以前覺得委屈,而今卻以感恩心來圓融為人媳婦應盡的職責。「要用『甘願做,歡喜受』來調伏在逆境中的心。唯有宗教的信仰才能讓我們做到,這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

其實蕙質蘭心如師姊,她怎不知孝順公婆的道理呢?只因凡夫心常為境界所轉,一時蒙塵,而今經由上人輕輕撩撥,上根器者的她,頓時塵盡光生,心中承受的當下,有如天堂與地獄之別,進而對上人的那份感恩,實非筆墨所能言詮的了。

行的布施,歡喜無量

誠如師姊所說,以前雖也常行布施,但卻從沒有現在的歡喜捨得。當杜師兄發現自己罹患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時,更深感人生無常、把握當下的重要,於是在八十二年四月卸下公司總經理、董事的職位,全心在志業上。在這次尊重生命國際賑災活動中,他並以認捐一百一十間愛心屋來帶動榮董發心,亦投入勸募策劃的工作。杜師兄有感而發的道出:「一般榮董大多只做財布施,殊不知在『行』的布施中體驗更豐、感受更多。」

杜師兄直言,接觸慈濟幾年來,心靈愈見平靜,生活更趨單純,體驗出以捨無量心,喜無量心來廣結善緣,他更自謙將努力培養慈悲心,盡己所能,行所當行。杜師兄讚歎師姊的智慧與愛心遠勝於他,而師姊則欣喜師兄終於放下身段,展露笑容,員工驚訝他的轉變,子女也更樂於親近父親,家裡氣氛融洽多了。

上人嘗言:「菩薩遊化人間,人間如舞台,我們只是在舞台上扮演一個角色來遊化。」觀看這對慈濟的神仙眷侶,無論是師姊的心或是杜師兄的情,他們都無愧於生命中的這一場遇合。



▲愛的見證

用愛鍛鍊年輕的心

◎慈濟護專五專制四年級.林青瑩

十七歲,也許大部分的人在陽光底下笑得正燦爛,
而我們卻已經在思考:可以為人群做些什麼?
在十七歲,我們要了解外蒙古的苦難;
在十七歲,我們參與大陸賑災的活動;
在十七歲,我們聽到衣索匹亞的飢餓哀號……
因為我們選擇來到慈濟,願意藉磨練來鍛鍊年輕的心,賦予生命意義。

我的媽媽,在我十歲時就往生了。我從來沒有為媽媽做過什麼,這次得到慈濟護理獎學金,我想藉著這個機會,把媽媽曾經給我的一分愛布施出去。

記得媽媽生病時,我曾經在病房陪伴她,整個病房中只有我一個人能夠走動,我覺得生病好苦啊!所以到了小學五年級,我就立下志願:將來要做護士或醫生救人。

考五專時,我將「慈濟護專」作為第一志願。因為那一年,哥哥從花蓮師專畢業,曾去過護專,他覺得慈濟護專很好;而我到台北工專登記時,看到慈濟委員介紹護專,雖然當場委員不是介紹的很清楚,但或許是她們的笑容吧!給我很安靜、很清淨的感覺,吸引我駐足,感受著他們的親切,所以就到慈濟護專來了。

一年級時,上人常來護專跟我們講話,勉勵我們要做一個「白衣大士」,無形中,就會把這重擔扛在自己身上,好像自己是慈濟的孩子一樣;二年級,我參加了慈濟的學佛營,好像一下子又跑進慈濟的中心似的。後來,對慈濟愈來愈瞭解,就常回精舍;而每次回去,感覺就好像回家一樣。對上人本來很敬畏,後來愈覺得他的親切;在上人面前,我會要求做得更好,希望扛起慈濟的使命,甚至去發揚它。

讓磨難鍛鍊年輕的心

在護專,影響我最深的,是洪素貞老師。她是我們的導師,她講的課很生活化,她會告訴我們很多她曾經走過的路、曾經碰到的事情;國文課堂上,她教我們如何感恩知足、告訴我們慈濟的精神和感人的故事、以及上人的法語,並用很生活化的故事來印證話裡的含意。

洪老師時刻都在鼓勵我們,她曾用憐惜的語氣對我們說:「如果是朋友,這種感情是蠻好的,可是做為你們的師長,不免感到心疼!」

怎麼說呢?

洪老師覺得,護專學生要比別人有更大的「勇氣」,因為--在十七歲,我們要了解外蒙古的苦難;在十七歲,我們參與大陸賑災的行動;在十七歲,我聽到衣索匹亞的飢餓哀號……可是十七歲,大部分的人,也許在陽光底下笑得正燦爛,而我們卻已經在思考:可以為人群做些什麼?

如果沒有選擇來慈濟,可能就不會這麼早接受這分磨難,但相對的,這分磨難是種考驗或增進思考的方式;所以來慈濟是種福報,可以提昇自我。

在慈濟,會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但形形色色都是善,都是美。

為生命賦予意義

我們有懿德媽媽,雖然她們不一定很有學問,可是她們用慈濟精神帶領、影響我們,陪我一起成長、一起分享生命;有慈愛與關懷的雙手扶持我們,在未來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相信再也不會孤單。

進入慈濟,最大的改變,就是更容易善解、更知道感恩與知足。來這裡,可以結更多得好緣,只要把握住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動作,那種感覺都會很快樂,這大概就是「感恩」!

三下暑假,在內科六東病房實習時,我的一位病人是位八十七歲的肝癌患者,一早就因病情危及要做CPR(心肺復甦術),但家屬選擇不做急救,要讓病人回家再嚥下最後一口氣,於是我們兩個實習生在病房用空氣起壓器幫病人一直壓,看著心電圖,聽著ㄊㄛㄊㄛ心跳聲,我們緊握病人希望給他點溫暖,但是病人的身體已經冰涼了,四肢也慢慢的發紫。我居然想要幫他唸佛!先是我一個人唸,後來同學和我一起唸。我學志工師姑們也在他耳邊說:「你要放下!你要安心跟著佛號慢慢的走……」不知他聽不聽得到?在生命最後時刻讓他平安的過去,那一刻感覺蠻踏實的。

生命真的很脆弱。我們才從房間走出來,就看到兩個小孩子玩得正快樂;忽然覺得--生命力其實是在掙扎而不是消退,從童稚到死亡的過程中,你可以多賦予它一些意義和內容,而這些都要由我們自己來體受。

我一直在想:從外蒙古到大陸救災活動,其實醫療是最缺乏的;因此,協助他們做好衛生教育,從最基本的衛生處理開始,他們的生活才可能有所改變。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多讀一點書,在護理工作上更有獨立性。

在臨床中體驗人生

我並不是讀護專才標榜護理工作,在臨床上,真的有許多人生體驗。

一位五十多歲得了老人癡呆症的媽媽,她女兒每天都在身邊照顧她,雖然我們護理人員事先已告訴她如何幫媽媽翻身、如何處理大小便……可是她還是讓媽媽得了褥瘡,而且是三

個碗口大的褥瘡!

這位病人要出院的那個早上,學姊決定要幫她全身擦澡。這個工程滿浩大的,我們兩人、還有志工媽媽,幫她從頭到腳擦洗,當清理傷口時,發現骨頭都露出來了!她一定很痛,當下我的心裡非常難過,忍不住掉下眼淚……

病人身上有很重的味道,學姊面不改色,我雖只是個實習生,但也面不改色。病人不會微笑,面部也沒有任何表情,看不到任何回饋,可是我卻可以感覺到她用身體在告訴你--她很謝謝你。志工媽媽就在旁邊讚歎我們:「真是菩薩!真是護專的孩子!」那一刻,感覺好充實!

上人說:「要把別人的媽媽當成自己的媽媽,落實這分大愛。」雖然我不知道她出院後會怎樣?但在當下我心中充滿感恩--幸好我把握機會伸手去幫助她。

從別人的借鏡中學習成長

在慈濟,當然也曾經有過挫折,感到疑惑。我常在想:其實大家都是凡夫,都是來修行的,既然是來修行,就有人表現得好,有人差一點。昨天智慧媽媽提到:「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你不能一下子就要求他達到一百分,而是在他的生命過程中,是否有善的改變?如果有,就要鼓勵,為他鼓掌,而且要對他微笑。」

記得有個比喻說:一座山遠看起來很美,因為山很蒼鬱,樹木都欣欣向榮;可是走近一看,有些地方會有枯枝落葉--其實,枯黃的葉子撤滿地上,不也是另外一種美?而掉落的葉子,正好做為樹的養分。猶如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從別人的借鏡中,學習成長。

慈濟就像個大洪盧,把形形色色的人湊在一起,但其心一致,向心力很強,這就是美--整體美。所以雖然有挫折,可是我們會用「善解」來提昇自我。

體悟到這點,心中的疑惑,似乎也轉化成另外一種愛的力量。我們會好好用功讀書,挑起慈濟的使命--不僅在慈院,也在任何一個角落。(揚歆整理)



▲愛的見證

走出傷痛,走入志工大道

◎採訪.陳逸潔

杜張瑤珍,慈院首任院長杜詩綿教授的夫人,現在是慈濟委員

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從二十二歲結婚以後,做了四十多年的家庭主婦,從來沒想過,竟會有現在這種把生活重心全放在慈濟的日子。現在的我,生活不外乎參加外語隊、回慈院做志工,或是在家糊糊牛奶盒,再送回精舍裝蠟燭給病人做禮物。說起來,我真正穿起藍旗袍做慈濟,是在院長往生以後。他的離開,似乎反而接引了我走進慈濟。

一直到今天,還常常有慈濟人對我說:感謝院長對慈院的奉獻。但我真心的認為,一生沒有宗教信仰的他,能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走進慈濟、參與慈院,應該是上天對他濟世救人、仁厚正直的一生最大的報償。

一紙聘書,抗癌良方

說起院長和慈濟的關係,應該從七十年間,他協助遴選慈院建築師說起。就從這個起點,他一步一步踏進慈濟。其實,他以前曾經參與過好幾個醫院的籌備工作,總是在落成啟用後就功成身退。我原本以為,他對慈院也是一樣。沒有想到,他竟然在檢查出罹患末期肝癌後,仍然接受了上人的聘書,離開待了大半生的台北,帶著我來到花蓮,擔任慈院的第一任院長。

常有人好奇的問我,當初院長那裡來的勇氣,帶著病體接下聘書?坦白說,我們的確猶豫過。那份聘書代表著上人的深深期許,慈院初創,千頭萬緒,正待起步,不能有一絲耽誤。但剛檢查出是肝癌時,醫師預期他只剩三個月的生命,每多過一天,對我們來說,都像是一個奇蹟,還能擁有多少時間,實在沒有太大把握;更何況肝癌病人最禁不起的就是勞累……

詩綿學醫行醫大半生,這其中的道理,他十分清楚。可是,他只是稍微想了想,就很自然的做了決定:「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我立刻打包行李。就這樣,我們拎著皮箱來到花蓮。感謝菩薩的成全,這一待,就是三年,

詩綿在台大醫院服務了整整四十四年,相比之下,在慈院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我明白,這三年對他來說,感情好深好深。他一向沉默寡言,就算是在家也很少談慈院的事。但他常講,他很敬佩上人,因為上人永遠只為大家著想,完全無私。他也很牽掛上

人的健康,因此總希望能盡量多做一點、多替上人擔待一些。

原本就不講求身段的他,為了慈院,更是把當了十一年的台大副院長的身分完全放下。有一陣子為了慈院與台大建教合作的事常上台北,和一些曾是他學生的各科主任談事情,也許是大家都忙,往往得在辦公室枯等一、二個鐘頭,他倒也甘之如飴。他說,要請人幫忙,身分當然要放下囉!

那三年,他全心全力投入慈院。慈院的大大小小,點點滴滴,從硬體到軟體,他都盡心盡力。老實說,我原先還不知道竟然有這麼忙。有朋友私下責備我說:「這麼累的事情,妳怎麼還讓詩綿來做?」也實在難怪大家擔心,有一個和他罹患同期肝癌的朋友,平常手軟的都抬不起來,連刷牙都要休息好幾次。

但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精神好極了,主持院務神采奕奕,巡視病房行走如風。那三年裡,他沒有浪費任何時間,一直到去世前三個月,左手打點滴,右手還在處理公事。連最後病房已經準備好在等他了,他人還在辦公室。原本應該可以走上直昇機回來台北的,撐到最後,是坐著輪椅被推上飛機……。他在彌留時,話都已經說不清楚,還是打電話給慈濟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師姐,交代了很多關於慈院的事,並且把他的好友徐茂銘教授請到病房裡,鄭重地拜託他多幫助慈院。對我,他倒是什麼也沒說。

詩綿走後,我把他的骨灰送回花蓮。就在那一刻,忽然覺得清風明月,一切了然於心--那一張聘書,其實是上人開給他的「抗癌良方」,也意謂著上人對他的祝福,真正說起來,不是他為慈院奉獻了三年,而是大家對他的信任和期望,讓他又多活過三年。

走出傷痛,走入志工大道

而對我們來說,花蓮這三年彷彿是一段遲來的蜜月。詩綿來自一個大家庭,又是長子,雖然做了四十幾年夫妻,但我們很少有兩個人單獨相處的生活。反而是到花蓮以後,住在慈院宿舍,每天清晨一起到花園一起澆花拔草,傍晚有空時,就散步到車站再走回來,相處的時間反而多起來。

四十多年來,我覺得自己一直在追趕他的腳步--他的修養、他的好脾氣,他待人處世的態度等等,都像一本大課本一樣,讓我學也學不完。大家都說夫妻難免會鬥嘴吵架,但是四十多年來,他沒有對我大聲說過一

句話。正因為這樣,他剛走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日子如何過下去。看到他生前最愛的甜食,用舊了的高爾夫球具,就精神恍惚起來;走在大街上,突然間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常常想起他臨走前,對我一句話也沒交代,大概是很快就要來帶我走吧,因為他知道我不會一個人過日子。

感恩上人和許多師兄姐,在那段日子裡不斷地安慰我,更鼓勵我出來做慈濟。而志工師姐顏美惠師姐,更是一句話點醒了我:「杜媽媽是慈院志工的元老呢!」一時之間勾起了我對昔日的回憶。原來是還在花蓮時,詩綿成天忙於院務,我除了照顧他之外,閒暇之時就到慈院供應室幫忙疊疊紗布,或到病房陪伴孤單的病人聊聊天,寬慰他們的心情。「對啊!」我不禁反問自己:「為什麼不回到慈濟去呢?」

就這樣,我的生命開始有了轉變。不但從思念詩綿的傷痛中走了出來,更從學佛法、做慈濟的過程裡,對人生有全新的體會;對於曾經擁有的--感恩,對於目前擁有的--知足;雖然生活在平靜中,卻更增添了向前走的力量。我衷心感恩上人和慈濟,更願未來的生活,都將和慈濟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我想,這應該是詩綿最樂意見到的。他之所以從來不說,想必是他相信以我們夫妻四十多年來的默契,我應該懂得他的心。

永恆的心靈皈依

一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他,竟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日子,走進一所佛教醫院,不只是為他自己找到了永恆的心靈皈依,更連帶地帶領了我。這一段因緣聚會,是我們從不曾料想過的,因此,更是滿心的感恩。詩綿在他臨走前,和我一同皈依了上人。上人賜給我們法號「濟乘」與「慈願」,是對我們生生世世「乘願」做慈濟人的最大祝福。詩綿一生重承諾,我相信他一定會再回來;而我,更是要把握住分分秒秒的機會做慈濟,希望修得來生再做慈濟人,再續夫妻緣。

前幾天回花蓮,和大專青年一起做志工。看看這群年輕人這麼發心,自己更要加油啊!在回台北的火車上,突然想起這一次忙得竟忘了到佛興寺看詩綿。不過我知道,他不會介意的,他一定樂意在佛興寺裡,靜靜眺望花蓮的好山好水,看著我在慈濟裡忙,更看著慈濟在大家的忙碌下茁壯成長。四十多年的夫妻了,我想,我明白他的心。



▲學佛人的心境

即身便是菩提華果

◎梁安順

慈濟於淺明的事相中,明確地彰顯出佛教對人類特有的
「意念勝」、「梵行勝」、「勇猛勝」的尊重--
相信人人皆有佛性,皆可「覺」而成佛。
因此想要成佛、做菩薩的人,就會精進菩薩道;
而正因為這股動力出自於「自力」,所以「甘願做,歡喜受」。

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間,有幸參加慈濟與天主教合辦的社會工作者研討會,與天主教的朋友們共同分享彼此的社會工作經驗與心得。私下,有天主教朋友好奇的問道:是什麼原因促使慈濟這幾年來快速的成長?

我想,就我個人投入慈濟志工多年的粗淺體會,試著探討。

活生生的人格典範引導

證嚴上人是一個言行一致的真理實踐者,在台上講的事理,就在日常生活中踐履;從個人的言行及行、住、臥的律己做起,精神、毅力的勇猛精進,及至推展菩薩人間化,呼籲大家一起動手做菩薩;每一樣工作,但為眾生著想,從不圖個己利益,這分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接引我進入慈濟世界。

證嚴上人是一個人,不是神,他的愛--慈悲與智慧,明明朗朗的能讓大家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不僅是精神的、生活的,也是知性的、感性的。他愛人,也讓別人能夠愛他,並教導大家去愛人及接受別人的愛。

上人以真誠的感恩、溫言柔語的態度以及悲天憫人的慈眼神情,無時無刻地鼓勵、讚美與祝福所有的人。弟子們也同樣抱持自我祝福以及祝福別人的態度,使人產生自信,確認自己有無限的潛能,因此心中自然對未來產生無限希望與光明。

啟發人「自覺」進而「覺他」

慈濟人在從事社會工作的過程中

,因親眼所見、親手接觸貧病苦痛,啟發了人性的自覺,由內而外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影響整個家庭及周遭的人,這是一種淨化人心的教育功能。而透過慈善志業的推展,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到:世界上還有許多暗角眾生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幫忙。啟發大家的悲心,慈濟從而凝聚善心、散播愛心,扮演貧與富之間的橋樑,為遭受苦難的人們拔除痛苦。

每一個慈濟人,都將慈濟志業當做自己的終身職志,有著「今天我以慈濟為榮,明天慈濟以我為榮」的期許。由慈濟人經常提到的「我們的」精舍、「我們的」醫院的口吻中,就可以感受慈濟世界是每一個人的,大家心中有著歸屬感。隨著上人不斷推動的一連串工作,如建醫院、醫學院、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等計畫,使慈濟人更心相繫、手相連的加緊腳步,致力去完成每一件工作。

相信人人皆可作佛

然而,慈濟最大的力量泉源,我想是基於整個社會人心的自覺,有著生命共同體的體認,迫切需要一股清流來淨化人心、造福社會人群。

雖然,人的努力,不一定能得到相對的成就,但所有成就的事業,一定都經過人辛勤努力而來,因此,佛教特重「自力」--人的作為,相信人是神聖的,有無限的潛能。

就慈濟的成長而言,於淺明的事相中,即明確地彰顯出佛教對人類特有三事的尊重:一、意念勝-有思想、明辨的智慧。二、梵行勝-有知慚知愧的道德意識,向善遠惡的自覺。三、勇猛勝-從願欲而起精勤,從內心的想望,引發實踐的毅力。

「心」、「佛」、「眾生」一律平等,佛之於人,是學習的榜樣,人人皆可「覺」而成佛,兩者並非主僕關係,因此想要學佛、做菩薩的人,就會主動;因為是自動,所以會「甘願做,歡喜受」,這股力量來自於自體,沒有任何外力的驅使;而證嚴上人則是引導這群人有正確學佛的努力方向--正所謂「以慈濟的事,來圓融佛教的理。」



▲童心映月

雅雅和尹尹的禮物

◎莎蘭

親愛的師公:

您好。

我們姊妹每人要捐給您三十六元,讓您去救濟那些貧苦的人。

這三十六元,不是偷的,也不是我們的零用錢,而是我們賺來的。因為媽媽有時叫我們做一些家事,做一次家事一元,所以我們就將自己賺的錢捐給師公救濟貧窮的人。

我們本來是要用這七十二元買東西送給爸爸媽媽當結婚十週年的禮物。後來,媽媽說:「我們把七十二元拿去捐給師公,讓師公去救濟一些孤兒或窮困的人。」我們覺得媽媽說的很對,因為,如果我們把錢拿去買東西,就很浪費錢;如果把錢給師公救濟,既可以種福田又可以滿足爸媽,您說是不是?

因為我們知道師公經常救濟貧苦的人,所以我們請師公您幫我們拿去救貧,謝謝!最後祝您

永遠永遠健康快樂

雅雅尹尹敬上

提筆時,我有一種喜極而泣的感動。現在是凌晨,全家人早已進入夢鄉,而我躺下時,滿腦子都是回憶--甜甜的回憶,怎麼也睡不著,所以乾脆起身,把鮮明的記憶化成具體的意象,用文字描繪出來,和大家分享。

今天是我與外子結婚十週年紀念日,大女兒小學二年級,二女兒小學

一年級,三女兒才三歲半。由於我跟外子都是中階主管,平時要忙工作,又要忙小孩,實在是片刻不得閒。今天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腦中根本沒有結婚紀念日這回事。直到吃晚飯前,老大老二捧著一大袋一元一元的銅板,問我們最想要什麼東西,他們要去買回來,當做爸媽結婚十週年的禮物。

霎時之間,我與外子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看著孩子們手上的銅板,腦中顯現的盡是他們協助家務的模樣:是他們跪在地上把整個客廳、餐廳的地板擦得乾乾淨淨時,賺的一塊錢;是他們墊著腳尖排碗筷桌椅,有時甚且被椅子碰傷了所賺的一塊錢;是他們站在小板凳上淘米煮飯所賺的一塊錢;是他們在學校品學兼優受到表揚所賺到的一塊錢……

這樣,一件又一件的做,一塊又一塊的累積所存的七十二元,整個拿出來要買禮物送給我與外子,我們怎麼有福氣享用這七十二元呢?而我們又怎麼忍心拒絕孩子這麼誠摯的心意呢?在左右為難之際,我與外子福至心靈的想到,兩人幾乎異口同聲的說:讓我們把這筆錢捐給慈濟吧!沒有什麼會比這樣用錢更有意義,更能彰顯這七十二元的珍貴。

而我們也讓孩子分享「種福田」的喜樂;他們也寫了一封信給他們心中的師公上人,希望師公上人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意。

祝福普天下的孩子!

(編按: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孩子,任誰看了都會滿心歡喜。孩子沒有心機,所以展露於外的言行最真誠、質樸、單純,赤子之心無遮無染、率真清澈,正所謂真如本性,直心是道場。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陸續推出慈濟小菩薩的點滴故事,或信件,或訪談,或側記……,雖是吉光片羽,相信在讀者們的慧眼、慧心下,必能從他們童言童語中,窺見無限的真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